菖蒲地幔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菖蒲地幔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一、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慕雪娇[1](2021)在《栉孔扇贝FTZ-F1、CYP17A1、CYP17A2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孤儿核受体家族成员FTZ-F1是参与生物激素生成、性腺分化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基因。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17A1、CYP17A2基因是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上的关键限速酶。FTZ-F1基因与CYP17A1、CYP17A2基因的在脊椎动物中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但在软体动物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重要的经济贝种,本实验以栉孔扇贝为研究对象,对FTZ-F1、CYP17A1、CYP17A2三个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特征分析、多重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以及三维结构预测,检测了上述三个基因在栉孔扇贝雌雄个体不同组织中以及性腺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探索了表达规律和特征,推测了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如下:1、FTZ-F1基因CDS长1668 bp,编码55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其含有DBD和LBD(LBD区域里含有一个激活功能域AF-2)保守区,蛋白三维结构预测也印证了上述两个保守区的存在,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栉孔扇贝FTZ-F1与其他物种保守区相似。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栉孔扇贝FTZ-F1蛋白系统进化与物种分类地位基本一致。该家族基因可以命名为FTZ-F1、或NR5A亚家族、或SF-1亚家族,结合栉孔扇贝该基因的序列及表达模式,依据文献中其他不同物种FTZ-F1家族的分类和命名方式,将该基因命名为栉孔扇贝的FTZ-F1基因。半定量PCR检测FTZ-F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显示,其在雌性个体的闭壳肌、肾和鳃组织中表达较强,在其他不同组织中有较弱表达,在雄性个体的精巢、闭壳肌、肾和鳃组织中表达较强,其他组织表达较弱,说明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比较广泛,雌雄个体表达特征存在差异,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分别取栉孔扇贝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的雌雄性腺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FTZ-F1主要在成熟期的精巢中表达,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时期性腺,推测与成熟期精巢中睾酮含量显着升高有一定的关系,印证了FTZ-F1参与栉孔扇贝的精巢发育,在成熟期精巢中发挥重要作用。2、CYP17A1和CYP17A2基因是CYP17家族成员,隶属于P450超家族,含有Ono序列、Ozols’十三肽区和亚铁血红素结合区三个保守区,其中Ono序列保守区是CYP17区别与其他P450家族基因而特有的。比较不同物种CYP17A1和CYP17A2的Ono保守区序列,确定了CYP17A1与CYP17A2的特有位点,对栉孔扇贝中的两个相关基因进行了归类。栉孔扇贝CYP17A1基因长1522bp,编码428个氨基酸,含CYP17家族的三个保守区。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该基因的保守区与其他物种一致。系统进化树显示,栉孔扇贝CYP17A1蛋白先与虾夷扇贝CYP17A1聚类,再与太平洋牡蛎CYP17A1以及海蜗牛CYP17A1聚类,最后与其他物种的CYP17A1蛋白聚类,显示出的系统进化关系与物种的分类地位基本一致。半定量PCR技术检测栉孔扇贝CYP17A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在雌性个体的肾和肝胰腺中表达较强,其他组织表达较弱,在雄性个体的肝胰腺中表达较强,其他组织表达较弱,表明CYP17A1基因在栉孔扇贝中具有广泛表达的特征,在不同的组织中都可能发挥生理功能;荧光定量PCR检测CYP17A1基因在性腺周期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卵巢发育过程中,CYP17A1在生长期表达量最高,增殖期和成熟期表达量较低,认为可能在卵母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推测可能是通过参与雌二醇的生成而影响卵母细胞的生长;在精巢发育过程中,该基因随着精巢发育表达量上升,推测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睾酮的生成而在扇贝精巢发育中发挥作用。栉孔扇贝CYP17A2基因长3600bp,编码503个氨基酸,同样含有CYP17家族的三个保守区。半定量PCR结果显示,CYP17A2在雌性个体的肾和鳃中表达量较高,其他组织表达量较弱,在雄性个体的闭壳肌、肾、鳃以及精巢中表达量较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弱一些,鉴于该基因的表达研究目前仅在鱼类中可见,其在不同组织中功能尚不明确,还需要更多实验数据的支持;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YP17A2基因在卵巢的成熟期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增殖期和生长期,推测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调节17α,20β-DP(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一种孕激素)的产生,从而在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发挥作用,在精巢发育过程中,CYP17A2基因在成熟期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增殖期和生长期,认为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孕激素的生成而对精子的排出以及精子的活力等产生影响。

张子仙,田依萌,刘志,潘鲁青[2](2021)在《栉孔扇贝鳃细胞原代培养与B[α]P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原代培养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消毒30 min时,镜检无染菌现象,细胞状态良好。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鳃细胞收获量影响显着,在消化15~25 min内,鳃细胞存活率较高,胰蛋白酶的最佳消化时间为25 min。在150~300 g相对离心力作用下,鳃细胞形态和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在150g时,存活率和细胞完整性较好。添加胎牛血清(5%~20%)在6~12 h内鳃细胞存活率无显着变化,培养24 h时,5%和20%处理组存活率显着下降,10%和15%处理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台盼蓝拒染法细胞活性检测表明,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CCK8试剂法得出,仅在16 μg/mL最高浓度下,鳃细胞活性受到显着抑制;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鳃细胞毒性作用与B[α]P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栉孔扇贝鳃细胞最佳制备方法:消毒30 min、胰蛋白酶消化25 min、相对离心力为150 g、原代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为最佳。同时,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的敏感指标。

魏海军[3](2020)在《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生长性能及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四种壳色(金壳色、红壳色、黑壳色、白壳色)选育系雌雄间的差异,并探究了其壳色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关性及空气暴露条件下的生理变化,以期为马氏珠母贝的良种选育及运输胁迫应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一、为揭示马氏珠母贝不同壳色及性别间的生产性能,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雌雄间的数量性状(湿重、壳重、软体重、闭壳肌重、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和闭壳肌拉力)及才女虫(Polydora ciliata)感染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雌性较雄性大,且雌雄性别对闭壳肌拉力与抗才女虫感染能力影响较小。红壳色选育系的生长性能最优;白壳色选育系闭壳肌拉力最大,为58.9±11.4 N,显着大于其他三种壳色选育系(P<0.05);红壳色选育系的总才女虫感染率最高为85%,抗才女虫感染能力最差;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间的性别分化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白壳色选育系和金壳色选育系为偏雄群体,红壳色选育系为偏雌群体。二、为探究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组织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其与壳色间的关联,测定了120只马氏珠母贝(每种壳色30只)胃囊、鳃、闭壳肌和外套膜的TCC及其贝壳角质层和珍珠层颜色。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的组织和四种壳色选育系之间的TCC差异显着(P<0.05)。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的角质层颜色差异显着(P<0.05),但其珍珠层颜色相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组织中的TCC和角质层颜色显着相关(P<0.001),而与珍珠层颜色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该结果说明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质层颜色的选择来繁育高TCC或低TCC马氏珠母贝群体。三、为探究不同温度空气暴露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了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在19℃、26℃和31℃空气暴露12 h后重新入水恢复72 h时的存活率及重新入水恢复0 h、6 h、24 h和72 h时的13种生理指标。结果表明,31℃空气暴露12 h会使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显着降低,在31℃空气暴露下,黑壳色选育系存活率最高为80%,金壳色选育系的存活率最低为44%。马氏珠母贝空气暴露应激后恢复的最主要来源是脂肪,而不是纤维素和淀粉;且可能不依靠NO,而主要通过抗氧化系统的SOD、CAT、GSH-Px及水解酶ACP和ALP等的协作来对自身进行保护,其中GSH-Px可以作为马氏珠母贝抗空气暴露应激能力的一个检测指标。此外,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空气暴露下马氏珠母贝的LPS、ASAFR、SOD、NO和ALP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恢复时间下马氏珠母贝的AMS、CL、ASAFR、SOD、T-AOC、POD、NO、ACP及ALP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间的LPS、ASAFR、T-AOC、GSH-Px、MDA、ACP、ALP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空气暴露温度、重新入水恢复时间和壳色中的2~3个因子对马氏珠母贝LPS、AMS、CL、ASAFR、SOD、T-AOC、POD、GSH-Px、CAT、MDA、NO、ACP和ALP的影响均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1)。

李东东[4](2019)在《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免疫功能及分子识别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C型凝集素作为凝集素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识别外来微生物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基团和激活体液中免疫因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中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免疫学等多种技术,对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RpCTL进行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及LPS注射、低温因子胁迫对C型凝集素的影响,探讨其在菲律宾蛤仔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利用生物学分析6个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基因(CTL-1、CTL-2、CTL-3、CTL-4、CTL-5和CTL-6),并检测其在健康蛤仔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分布和低温胁迫下的蛤仔的肝胰腺中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C型凝集素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588bp、408bp、462bp、1017bp、840bp和471bp,且预测分子量范围为15.47-39.28kDa,PI在4.33-6.17之间,推测出这些序列由4-6个外显子、3-6个内含子组成。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得出这些C型凝集素由3-9个α螺旋、3-9个β链、3-8个线圈组成。对结构域进行预测后发现,除CTL-2和CTL-3外,在CTL-1、CTL-4、CTL-5和CTL-6中鉴定出了信号肽。另外,这些凝集素开放阅读框中均仅具有一个单一的CRD,其中4个完全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参与CRD内二硫化物形成的和两个Ca2+依赖的碳水化合物结合基序EPN和WND也在结构中发现。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健康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6个C型凝集素基因均在鳃和肝胰腺中显着表达,并且在低温胁迫后菲律宾蛤仔的肝胰腺中C型凝集素基因在不同的时间点均有1到2个时间点的显着诱导,说明低温诱导了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基因的表达。从6个C型凝集素基因中利用RACE技术从菲律宾蛤仔中克隆获得了中的CTL-1(RpCTL)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GeneBank登录号:MH36885),RpCTL全长为802 bp,由三部分组成:5’UTR:58bp,3’UTR:153bp,和开放阅读框为591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的蛋白中含有一个CTL结构域,编码196个氨基酸,其PI为5.19,预测分子量为22.36kDa。推测RpCTL的氨基酸序列具有1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以及参与结构域内部二硫键形成的完全保守的四个半胱氨酸残基(Cys30-Cys104,Cys124-Cys132)和两个Ca2+依赖的碳水化合物识别位点EPN(Glu 94-Pro 95-Asn 96)和WND(Trp 119-Asn 120 Asp 121)。通过RpCTL与其他脊椎和无脊椎动物C型凝集素序列做进化分析发现,RpCTL氨基酸序列首先与牡蛎聚为一支,然后与海湾扇贝、皱纹盘鲍和文蛤等软体动物聚为一支。然而其他脊椎动物如鱼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C型凝集素形成一簇。其他节肢动物聚为一支。利用RT-qPCR检测RpCTL的mRNA在菲律宾蛤仔2个群体(北方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和3种品系(斑马蛤、白蛤和白斑马蛤)的外套膜、鳃、水管、闭壳肌、足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RpCTL的mRNA广泛表达于不同群体的所有组织中。在养殖群体中,水管、鳃和肝胰腺的表达量分别是足部的4.38倍、7.44倍和11.52倍(P<0.05)。野生群体中,水管、鳃和肝胰腺的RpCTL表达量分别为3.89、4.16和49.00倍(P<0.05)。在白蛤中,RpCTL在外套膜、鳃、水管和肝胰腺中高表达,分别是足的5.70倍、12倍、3.21倍和40.72倍(P<0.05),而闭壳肌和足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在白斑马蛤中,RpCTL在鳃、水管和肝胰腺中高表达,分别为足的3.79倍、6.83倍和13.67倍(P<0.05)。斑马蛤外套膜、闭壳肌和足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而在鳃和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分别是足的4.68和17.64倍(P<0.05)。综上所述,RpCTL的mRNA主要分布在菲律宾蛤仔鳃和肝胰腺中。并且在LPS注射后RpCTL的mRNA在不同群体的菲律宾蛤仔的鳃和肝胰腺中,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着表达,说明LPS诱导了菲律宾蛤仔RpCTL基因的表达。利用原核重组表达及纯化方法诱导出RpCTL蛋白,大小为23 kDa,利用不同浓度的咪唑(20、50、80、100、150、200和300 mM)通过亲和层析方法纯化融合蛋白,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RpCTL在80、100和150 mM咪唑浓度下能纯化出较高的浓度,其中在咪唑浓度为100 mM时获得RpCTL蛋白的浓度最大。通过抑菌圈实验发现重组RpCT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鳗弧菌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在终浓度为20、60或180μg/ml的RpCTL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曲线实验结果发现,终浓度为20和60μg/ml的RpCTL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弱于180μg/ml的RpCTL。在鳗弧菌感染后的菲律宾蛤仔注射重组RpCTL的存活率测试中,注射RpCTL+鳗弧菌组的存活率高于鳗弧菌+PBS组,但低于PBS+PBS组合和PBS+RpCTL组。综上所述得出重组RpCTL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鳗弧菌的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亚楠[5](2019)在《贝类疱疹病毒组织亲嗜性及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两种已知的贝类疱疹病毒,牡蛎疱疹病毒1(Ostreid herpesvirus 1,Os HV-1)和鲍疱疹病毒1(Haliotid herpesvirus 1,Ha HV-1)为病原,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分别感染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和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对Os HV-1和Ha HV-1感染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偏好的寄生组织部位、组织亲嗜性和感染细胞类型进行分析,研究了两种贝类疱疹病毒的致病特征。一、Os HV-1对魁蚶组织亲嗜性及侵染进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s HV-1感染魁蚶不同组织,注射感染24小时后各组织病毒载量迅速增加,注射感染48小时后病毒载量达到峰值,注射感染72小时后病毒载量逐渐下降。组织病理与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肝胰腺、外套膜、鳃、斧足和闭壳肌中均有Os HV-1阳性信号的存在,可在感染48小时和72小时被观察到,被感染组织发生病变的时间与原位杂交结果相一致,病毒亲嗜部位主要是结缔组织,受感染的细胞类型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肌细胞以及浸润的血细胞。病毒侵染过程中,肝胰腺、鳃和外套膜的血细胞浸润最为严重,同时也显示出较强的阳性信号,闭壳肌与斧足次之。二、杂色鲍和皱纹盘鲍对Ha HV-1易感性差异以2003年在我国采集的Ha HV-1-CN2003为鲍疱疹病毒病料,对两种养殖鲍(杂色鲍和皱纹盘鲍)采用三种不同感染方法(注射法、浸泡法、共浴感染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杂色鲍对Ha HV-1高度敏感,感染后4天累积死亡率可达100%。相反地,皱纹盘鲍对病毒感染不敏感。感染方法不同对宿主的易感性没有影响。组织病理学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均显示,Ha HV-1对杂色鲍组织趋向性包括神经组织和血细胞。三、Ha HV-1对杂色鲍组织亲嗜性及侵染进程杂色鲍对Ha HV-1极其易感,通过荧光定量PCR、组织病理学以及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Ha HV-1对杂色鲍不同组织的亲嗜性及侵染进程。病毒拷贝数在感染24小时迅速上升,感染48小时病毒载量达到峰值,感染72小时病毒载量下降。杂色鲍受感染的组织器官主要是神经、外套膜、肝胰腺和鳃。感染48小时观察到病毒阳性信号在神经组织以及外套膜中开始出现,而肝胰腺及鳃组织的阳性信号在感染后期(感染72小时)才被检测到,可见病毒首先感染神经及外套膜,最后是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果显示,Ha HV-1亲嗜的主要组织、细胞是中枢和外周神经组织,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细胞。四、鲍血淋巴细胞体外感染实验建立了一种Ha HV-1体外悬浮感染鲍血淋巴的方法,证实了Ha HV-1对鲍血细胞的亲嗜性。体外感染结果表明,杂色鲍血淋巴细胞对Ha HV-1敏感,感染60小时病毒载量可达到约107copies/ng总DNA,而皱纹盘鲍血淋巴细胞对Ha HV-1不易感,与本研究中鲍体内攻毒感染结果相一致。原代培养杂色鲍血淋巴细胞感染病毒24小时后,细胞出现聚集,破碎,不规则等特点。姬姆萨染色将血细胞大致可分为三类: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具体是哪一类细胞被病毒亲嗜与感染有待进一步验证。五、贝类疱疹病毒间接原位杂交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为建立实现贝类疱疹病毒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的检测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In situ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PCR)技术建立了间接原位杂交PCR(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 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 L。利用已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 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五种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贝类疱疹病毒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病毒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季爱昌,王华,晏萌,张志峰[6](2018)在《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体外培养》文中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细胞对研究生物的资源保护、功能基因及病害发生机理与防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海洋双壳贝类中可以长期存活的组织细胞是有限的。本研究采用植块法启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心脏细胞的原代培养,通过优化培养基的方法,建立了可使其长期存活的原代培养体系。根据组织块迁出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存活时间,确定L-15是3个培养基(L-15,M199,L-15+M199)中最适宜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基础培养基。通过三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得出栉孔扇贝心脏细胞适宜的添加物组合:L-15基础培养基中添加5%胎牛血清、50 mmol/L牛磺酸和6 mmol/L Ca2+。原代培养产物中以心肌细胞为主要的细胞类型,其中部分心肌细胞在原代培养14 d内可进行节奏性搏动;部分细胞可局部形成心肌束和肌管样结构;心肌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达2个月。本研究将为栉孔扇贝基础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细胞平台。

甲干初[7](2015)在《栉孔扇贝基质蛋白cfMSP-1的基因克隆鉴定与功能探究》文中指出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其贝壳的形成过程与其生长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通过对栉孔扇贝贝壳的矿化相关基因cf MSP-1的克隆、定位与功能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栉孔扇贝的生物矿化机制,对现有的生物矿化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栉孔扇贝外套膜转录组数据分析,我们克隆了其表达量最高的cf MSP-1,通过RACE技术从外套膜组织中克隆获得cf MSP-1基因的c DNA全长。该基因全长为2912 bp,包括一个74 bp的5’非编码区,一个2406 bp的开放阅读框与一个432 bp的3’非编码区。其编码蛋白质的预测分子量约为71.3 k Da,理论等电点为3.36,经过信号肽预测分析,其N端含有一个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对不同组织的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cf MSP-1在外套膜组织中特异性表达,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精确定位,发现其在外套膜边沿部的外褶和向外边沿部分表达,结合信号肽预测结果,推测cf MSP-1可能由外套膜合成并分泌的基质蛋白。贝壳缺刻损伤引起cf MSP-1基因的表达量迅速上调,并且会持续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使用RNA干扰方法特异性敲低cf MSP-1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贝壳簇叶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cf MSP-1在栉孔扇贝贝壳簇叶层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刘建国[8](2014)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性类固醇激素和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8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性类固醇激素广泛地存在于软体动物中,并在软体动物生殖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软体动物内分泌系统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而且在软体动物性类固醇激素的来源和功能机制等问题上还存有争议。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一种雌雄异体、性别稳定的双壳贝类,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物种。本研究以栉孔扇贝为研究对象,首先检测了栉孔扇贝年生殖周期性腺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含量逐月变化,探讨了性类固醇激素在栉孔扇贝生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克隆并鉴定出了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8(17β-HSD8)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和体外催化活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研究分析了17β-HSD8在栉孔扇贝性腺和胚胎、幼虫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探讨了其在性类固醇激素合成代谢途径、配子发生和个体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为了探讨性类固醇激素在栉孔扇贝生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并分析了2012年1月到12月期间栉孔扇贝性腺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变化。根据配子发生和排放过程的组织学特征,我们将栉孔扇贝性腺年生殖周期划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第一次排放期、恢复期和第二次排放期共七个时期。在栉孔扇贝年生殖周期过程中,性腺中雌二醇含量变化范围是75.07pg/g666.24pg/g,而睾酮含量变化范围是91.09pg/g506.28pg/g。栉孔扇贝卵巢中雌二醇的含量全年高于精巢雌二醇含量,而精巢中睾酮的含量在配子发生阶段高于卵巢睾酮含量。卵巢中雌二醇的含量和精巢中睾酮的含量均随着配子发生而升高,在配子排放前达到最高值,并在配子排放后迅速下降。栉孔扇贝卵巢中雌二醇含量和卵径具有正相关性(r=0.743,P<0.05,n=25),表明雌二醇可能在卵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栉孔扇贝性腺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生殖过程的相互关系说明,性激素在性别维持、性腺分化、配子发生和排放等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在潜的作用。在脊椎动物中,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s)是类固醇合成和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尽管研究表明性类固醇激素在软体动物的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软体动物中17β-HSDs的存在和功能研究还很少。本文在栉孔扇贝中克隆并鉴定出了17β-HSD8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1104bp,具有759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5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栉孔扇贝17β-HSD8属于短链脱氢酶超家族(SDR),并与其他动物中的17β-HSD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本文使用原核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E. coli)中表达出了栉孔扇贝17β-HSD8重组蛋白,并通过复性获得了可溶性的17β-HSD8蛋白。体外酶活性实验揭示,复性的17β-HSD8以NAD+作为辅酶,可有效地催化雌二醇转化为雌酮,并可较弱地催化睾酮转化为雄烯二酮。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17β-HSD8mRNA在增殖期栉孔扇贝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在消化腺、肾脏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在外套膜、肌肉、鳃和精巢中表达量较低。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卵巢和精巢中17β-HSD8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随着配子发生过程逐渐升高;在生长期和成熟期精巢中17β-HSD8的表达量显着性地高于卵巢。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栉孔扇贝17β-HSD8mRNA和蛋白在滤泡细胞和各期配子(除精子外)中均有表达;配子中阳性信号的强度随着配子的发育逐渐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17β-HSD8参与调控配子发生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雌二醇水平实现的。对栉孔扇贝胚胎和幼虫中17β-HSD8mRNA的时空表达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栉孔扇贝17β-HSD8在未受精卵中即有高水平的表达,显示它是一个母源性表达的基因。在卵裂期胚胎中17β-HSD8的表达量显着下降,但是囊胚中其表达量显着提高,暗示17β-HSD8合子基因在此时期开始表达。在随后的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中17β-HSD8的表达量呈波动性变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7β-HSD8mRNA阳性信号在各发育阶段胚胎中均匀分布,推测17β-HSD8可能通过调节性类固醇激素水平参与栉孔扇贝早期发育的调控。此外,在D形幼虫中17β-HSD8mRNA高水平表达,并且内脏团附近17β-HSD8阳性信号强度较高,表明17β-HSD8可能也参与起始器官发生。综上,栉孔扇贝雌二醇和睾酮在性别维持、性腺分化、配子发生和排放等生理过程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17β-HSD8通过调节性腺中类固醇激素含量参与调控配子发生过程,并且可能与胚胎发育和幼虫器官发生过程有关。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栉孔扇贝等软体动物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余小燕[9](2014)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DNA断裂与海水高渗透压关系的探究》文中指出关于渗透压对细胞DNA影响的研究在陆地生物中很少,海洋生物则更少,本研究领域属于国际前沿。本文在栉孔扇贝原代培养血淋巴细胞的基础上,采用彗星实验和TUNEL实验方法,从多角度双向验证了海洋的高渗透压(1200mOsm/L)会引起栉孔扇贝DNA的断裂,产生3’-OH末端。并且这种DNA断裂是可逆的,当外界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到低渗透压水平(460mOsm/L)时,DNA断裂又会自动修复。1.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原代培养首先,实验材料是栉孔扇贝的原代血淋巴细胞,采用的是1200mOsm/L的改进L-15培养基,在20℃,pH=7.6下进行培养,。血淋巴细胞在13天内已达到大量贴壁水平,培养3天内,血淋巴细胞细胞存活率高于90%。培养至1015天,细胞逐渐死亡。培养3天以内的栉孔扇贝原代血淋巴细胞完全达到了进行彗星实验以及TUNEL实验的标准。2.彗星实验彗星实验中,以栉孔扇贝原代培养的血细胞为细胞材料,对数期生长的H1299细胞系为阴性对照,对原代血细胞培养物进行了32h连续监测,结果发现,低渗透压(460mOsm/L)细胞的Tail DNA%始终远远低于高渗透压(1200mOsm/L)中的细胞Tail DNA%,前者的Tail DNA%保持在6.04%到13.29%之间,后者的TailDNA%自28.75%逐步升高至60.86%;交换渗透压后,低、高渗透压细胞的Tail DNA%情况也发生交换。因此证明:高渗透压环境会导致栉孔扇贝的血淋巴细胞DNA断裂,当渗透压降低时,又会诱导DNA断裂的修复。另外测量了扇贝个体的活体血淋巴细胞的Tail DNA%,结果发现,活体血细胞的Tail DNA%在不断变化,有时断裂程度较低,Tail DNA%约在10%以下;有时断裂程度较高,约在25%以上。3. TUNEL实验用TUNEL法对原代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进行了体外实验,发现:在465-495nm波长下,高渗透压下培养的细胞有很强绿色荧光,DNA断裂情况严重。低渗透压下培养细胞几乎看不到绿色荧光,DNA断裂不明显;交换渗透压后,二者在465-495nm波长下的DNA绿色荧光情况发生互换,表明其DNA断裂情况发生了交换。因此,TUNEL实验可以再次证明在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中存在高渗透压引发DNA断裂,低渗透压诱导DNA修复的现象。高渗透压贝产生的大量DNA断裂对于栉孔扇贝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扇贝长期生活在海水中,这些DNA断裂又会不会被修复呢?这些都是下一步有待研究的问题。

苗国英[10](2014)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凋亡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栉孔扇贝是我国重要养殖扇贝种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养殖扇贝开始出现夏季大规模死亡等病害现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大规模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扇贝的抗逆能力下降,培育高抗逆品系是解决规模死亡等问题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从栉孔扇贝机体的凋亡通路着手,研究与扇贝凋亡相关的基因,阐述其主要功能,为提高扇贝抗逆抗病能力和种质改良提供基础的实验数据和参考。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栉孔扇贝克隆得到CfIAP-1、CfIAP-2、CfBcl-2、CfBax和CfBI-1这五个凋亡相关基因的cDNA全长,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这些基因的组织分布及在干露、脂多糖(LPS)和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刺激下的表达规律,另外还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及RNA干扰技术研究了CfIAP-1、CfIAP-2与CfCaspase3之间的相互作用。栉孔扇贝IAP-1基因(CfIAP-1)的cDNA全长1552bp,开放阅读框为756bp,编码含有251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8.6kDa,等电点为6.00,结构预测CfIAP-1蛋白含有两个完整的BIR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fIAP-1基因与凡纳滨对虾的IAP基因聚为一枝,表明两者之间的BIR结构域序列相似性较高。栉孔扇贝IAP-2基因(CfIAP-2)的cDNA全长为1243bp,开放阅读框为1071bp,编码含有356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40.16kDa,等电点为6.23,结构预测CfIAP-2蛋白含有一个完整的BIR结构域和一个RING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fIAP-2与人的Livin基因聚为一类,说明CfIAP-2与Livin之间的BIR结构域序列和功能相似性较高。CfIAP-1和CfIAP-2的mRNA在扇贝体内普遍存在于血淋巴细胞、闭壳肌、外套膜、性腺、消化腺和鳃组织中,CfIAP-1在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最高,CfIAP-2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fIAP-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CfIAP-2蛋白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在干露、LPS及病毒刺激以后,CfIAP-1和CfIAP-2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着上调(P<0.05),说明CfIAP-1和CfIAP-2基因可能参与了干露刺激、LPS刺激和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应激响应及其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为阴性,说明CfIAP-1和CfIAP-2和CfCaspase3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之后采用RNA干扰技术,检测了CfIAP-2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后,Caspase3酶活的变化,结果表明,CfIAP-2序列特异性siRNA可以有效抑制该基因的表达,Caspase3的酶活也有显着升高,说明CfIAP-2可能会抑制Caspase3的活性。栉孔扇贝Bcl-2基因(CfBcl-2)的cDNA全长为944bp,开放阅读框为678bp,编码含有225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4.99kDa,等电点为5.71,结果预测该蛋白有四个BH结构域,分别为BH1、BH2、BH3和BH4结构域,并且在C端有一个跨膜结构域。栉孔扇贝Bax基因(CfBax)开放阅读框为348bp,编码含有115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13.39kDa,等电点为6.51,结构预测该蛋白有三个BH结构域,分别为BH1、BH2和BH3结构域,在C端有一个跨膜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栉孔扇贝Bcl-2与牡蛎的氨基酸相似性最高,栉孔扇贝Bax与紫贻贝和牡蛎的氨基酸相似性最高。CfBcl-2和CfBax的mRNA在栉孔扇贝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CfBcl-2在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最高,CfBax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栉孔扇贝受到不同刺激后,CfBcl-2和CfBax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都有显着上调(P<0.05),说明CfBcl-2和CfBax基因可能参与了由干露和LPS刺激所导致的细胞凋亡过程及病毒刺激引起的细胞免疫反应,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证明CfBcl-2和CfBax基因在细胞中的确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在栉孔扇贝的线粒体凋亡途径中,Bcl-2和Bax基因之间可通过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从而实现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栉孔扇贝BI-1基因(Bax inhibitor-1,CfBI-1)cDNA全长序列,长度957bp,开放阅读框(ORF)为714bp,预测编码一个含有23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kDa,,结构预测显示,CfBI-1蛋白包含6个跨膜结构域。同源和分子进化聚类分析显示,CfBI-1蛋白序列与其它一些物种中的BI-1蛋白序列相似性很高,表明BI-1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CfBI-1mRNA在栉孔扇贝正常组织中和在干露、脂多糖以及扇贝急性坏死症病毒刺激之后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fBI-1在栉孔扇贝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干露和病毒刺激以后,CfBI-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都有显着上调(P<0.05),表明CfBI-1基因可能参与了干露刺激和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应激响应及其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综上所述,栉孔扇贝的IAP基因、Bcl-2基因、Bax基因和BI-1基因在栉孔扇贝干露胁迫应激、免疫应答及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栉孔扇贝凋亡、免疫等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丰富了贝类凋亡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栉孔扇贝FTZ-F1、CYP17A1、CYP17A2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FTZ-F1基因概述
        1.1 FTZ-F1属于核受体家族
        1.2 FTZ-F1基因的结构特征
        1.3 FTZ-F1的分类
        1.4 FTZ-F1基因表达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2 CYP17A1、CYP17A2基因概述
        2.1 CYP17A1、CYP17A2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
        2.2 CYP17A1、CYP17A2基因的结构特征
        2.3 CYP17A1、CYP17A2基因的研究进展
    3 实验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栉孔扇贝FTZ-F1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试剂及配置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取样
        1.2.2 组织切片鉴定性腺发育周期
        1.2.3 总RNA提取
        1.2.4 c DNA的合成
        1.2.5 目的基因的获得及分析
        1.2.6 各组织的RT-PCR
        1.2.7 性腺发育周期的q RT-PCR
    2 实验结果
        2.1 栉孔扇贝的性腺发育周期组织切片
        2.2 栉孔扇贝FTZ-F1系统进化分析
        2.3 栉孔扇贝FTZ-F1序列特征分析
        2.4 栉孔扇贝FTZ-F1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2.5 栉孔扇贝FTZ-F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
        2.6 栉孔扇贝FTZ-F1基因在成体性腺不同发育周期的表达
    3 讨论
第三章 栉孔扇贝CYP17A1、CYP17A2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试剂配置及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组织切片鉴定性腺发育周期
        1.2.2 总RNA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3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1.2.4 各组织的RT-PCR
        1.2.5 性腺发育周期的q RT-PCR
    2 实验结果
        2.1 栉孔扇贝CYP17A1、CYP17A2基因的归类
        2.2 栉孔扇贝CYP17A1、CYP17A2序列特征分析及比对
        2.3 栉孔扇贝CYP17A1 系统进化分析
        2.4 栉孔扇贝CYP17A1、CYP17A2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2.5 栉孔扇贝CYP17A1、CYP17A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
        2.6 栉孔扇贝CYP17A1、CYP17A2在成体性腺不同发育周期的表达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2)栉孔扇贝鳃细胞原代培养与B[α]P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鳃细胞的制备
    1.3 鳃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优化
        1.3.1 消毒时间
        1.3.2 胰蛋白酶消化时间的筛选
        1.3.3 离心力的筛选
    1.4 鳃细胞原代培养基的优化
    1.5 B[α]P实验梯度设置
    1.6 鳃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
        1.6.1 台盼蓝拒染法
        1.6.2 中性红比色法
        1.6.3 CCK8法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栉孔扇贝鳃细胞制备方法的优化
        2.1.1 消毒时间对栉孔扇贝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1.2 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栉孔扇贝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1.3 相对离心力对栉孔扇贝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2 栉孔扇贝鳃细胞原代培养基的优化
    2.3 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贝类组织原代细胞制备技术
    3.2 贝类组织细胞原代培养条件
    3.3 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效应

(3)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生长性能及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 马氏珠母贝简介
        1.1 马氏珠母贝养殖现状
        1.2 马氏珠母贝良种繁育
        1.2.1 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1.2.2 多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
        1.2.3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
    2 影响贝类生长的因素
        2.1 内源性因素
        2.1.1 生长相关基因
        2.1.2 贝龄和性别
        2.2 外源性因素
        2.2.1 温度和二氧化碳
        2.2.2 饲养条件和盐度
    3 贝类生理生化指标
        3.1 类胡萝卜素
        3.2 消化酶
        3.3 溶酶体
        3.4 抗氧化系统
        3.5 其他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的生产性能评估及其雌雄间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性状的比较
        2.2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雌雄群体间性状的比较
        2.3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雌雄群体的才女虫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生长性能及抗才女虫感染能力
        3.2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雌雄差异
第三章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壳色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其含量的测定
        1.3 颜色测量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间的TCC差异
        2.2 四种壳色选育系间TCC的差异
        2.3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间的颜色差异
        2.4 不同壳色和组织之间的TCC差异
        2.5 组织中TCC与外壳颜色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的因子
        3.2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的TCC差异
        3.3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的壳色差异
        3.4 TCC与壳色的相关性
第四章 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对空气暴露的应激反应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空气暴露
        1.3 存活率测定和胃囊的采集
        1.4 生理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存活率
        2.2 消化酶活性
        2.3 抗氧化系统
        2.4 MDA、NO含量
        2.5 ACP、ALP活性
        2.6 三因素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空气暴露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存活率的影响
        3.2 空气暴露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消化酶的影响
        3.3 空气暴露对马氏珠母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4 空气暴露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MDA、NO含量的影响
        3.5 空气暴露对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ACP、ALP活性的影响
        3.6 温度、时间、壳色对马氏珠母贝生理指标的交互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免疫功能及分子识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无脊椎动物免疫
    1.2 C型凝集素概述
    1.3 病原物侵染对贝类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温度胁迫对贝类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第二章 低温胁迫下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基因表达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样品的处理及取样
        2.1.3 蛤仔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2.1.4 C型凝集素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C型凝集素的m RNA在菲律宾蛤仔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2.2 实验结果
        2.2.1 C型凝集素基因序列结构分析
        2.2.2 C型凝集素基因的同源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2.2.3 C型凝集素的m RNA在菲律宾蛤仔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2.2.4 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在低温胁迫下在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菲律宾蛤仔RpCTL基因克隆及序列结构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菲律宾蛤仔RNA的提取
        3.1.2 RACE技术获取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
        3.1.3 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基因克隆
        3.2.2 RpCTL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LPS对菲律宾蛤仔RpCTL基因表达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样品的处理与取样
        4.1.2 蛤仔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4.1.3 RpCTL的mRNA在菲律宾蛤仔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4.1.4 RpCTL的mRNA在LPS注射后的表达模式
    4.2 结果
        4.2.1 RpCTL的mRNA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
        4.2.2 注射后菲律宾蛤仔RpCTL的mRNA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
    4.3 讨论
第五章 RpCTL原核重组表达及纯化和功能活性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pET-30a(+)重组载体的构建
        5.1.2 蛋白原核重组表达及纯化
        5.1.3 重组蛋白的复性与浓度测定
        5.1.4 重组蛋白的对不同微生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5.1.5 鳗弧菌侵染后注射重组RpCTL的存活率测试
    5.2 实验结果
        5.2.1 RpCTL的原核重组表达
        5.2.2 RpCTL重组蛋白对不同微生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5.2.3 鳗弧菌侵染后注射重组RpCTL的存活率结果
    5.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贝类疱疹病毒组织亲嗜性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牡蛎疱疹病毒 1 (Ostieid herpesvirus1,OsHV-1)研究概况
        1.1.1 OsHV-1的发现及危害
        1.1.2 OsHV-1形态结构特征
        1.1.3 OsHV-1感染临床症状
        1.1.4 OsHV-1感染组织病理学特点
    2.1 鲍疱疹病毒 1 (Haliotid herpesvirus1,HaHV-1)研究概况
        2.1.1 HaHV-1的发现及危害
        2.1.2 HaHV-1形态结构特征
        2.1.3 HaHV-1感染临床症状
        2.1.4 HaHV-1感染组织病理学特点
    3.1 贝类疱疹病毒检测技术
        3.1.1 PCR检测技术
        3.1.2 原位杂交检测技术
        3.1.3 免疫学检测技术
    4.1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4.1.1 本研究的意义
        4.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OsHV-1对魁蚶组织亲嗜性及侵染进程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方法
        2.1.1 感染实验与样品采集
        2.1.2 魁蚶组织病毒拷贝数检测
        2.1.3 OsHV-1地高辛探针的制备
        2.1.4 OsHV-1对魁蚶不同组织亲嗜性
        2.1.5 组织病理学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OsHV-1感染魁蚶各组织病毒拷贝数变化
        3.1.2 OsHV-1地高辛探针制备成功
        3.1.3 OsHV-1对魁蚶组织亲嗜性变化
    4.1 讨论
第三章 杂色鲍与皱纹盘鲍对HaHV-1易感性差异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方法
        2.1.1 HaHV-1感染实验及样品采集
        2.1.2 组织病理学分析
        2.1.3 电镜观察
    3.1 结果与分析
        3.1.1 HaHV-1感染临床症状及死亡率
        3.1.2 组织病理学特征
        3.1.3 HaHV-1感染电镜观察
    4.1 讨论
第四章 HaHV-1对杂色鲍组织亲嗜性及侵染进程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方法
        2.1.1 感染实验与样品采集
        2.1.2 杂色鲍组织病毒拷贝数检测
        2.1.3 HaHV-1地高辛探针的制备
        2.1.4 HaHV-1对杂色鲍不同组织亲嗜性
        2.1.5 HaHV-1感染杂色鲍组织病理学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HaHV-1感染组织病毒拷贝数变化
        3.1.2 HaHV-1地高辛探针制备成功
        3.1.3 HaHV-1对杂色鲍不同组织的亲嗜性变化
    4.1 讨论
第五章 鲍血淋巴细胞体外感染实验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方法
        2.1.1 鲍血淋巴的采集
        2.1.2 鲍血淋巴细胞形态观察
        2.1.3 HaHV-1病毒悬液制备
        2.1.4 HaHV-1体外感染实验及样品采集
        2.1.5 鲍血淋巴细胞核酸提取及反转录
        2.1.6 鲍血淋巴血清DNA提取
        2.1.7 鲍血淋巴细胞病毒拷贝数检测
        2.1.8 宿主和病毒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2.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鲍血淋巴细胞形态
        3.1.2 鲍血淋巴细胞病变观察
        3.1.3 鲍血淋巴病毒拷贝数变化
        3.1.4 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结果
    4.1 讨论
第六章 贝类疱疹病毒间接原位杂交PCR(IS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方法
        2.1.1 间接原位杂交ISPCR方法的建立
        2.1.2 间接ISPCR的特异性检测
        2.1.3 利用间接ISPCR检测魁蚶不同组织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地高辛标记DNA探针
        3.1.2 间接ISPCR条件优化
        3.1.3 间接ISPCR的特异性
        3.1.4 间接ISPCR检测组织初步应用
    4.1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6)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体外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基础培养基及添加物
    1.3 培养条件优化
        1.3.1 基础培养基筛选
        1.3.2添加物浓度筛选
        1.3.3 原代培养
        1.3.4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础培养基筛选
    2.2 体外培养心脏细胞类型
    2.3 添加物浓度筛选
        2.3.1 各培养条件下心脏细胞迁出距离比较
3 讨论
    3.1 双壳类心脏细胞培养特点
    3.2 双壳类心脏细胞培养条件

(7)栉孔扇贝基质蛋白cfMSP-1的基因克隆鉴定与功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生物矿化
        1.1.1 生物矿化的定义
        1.1.2 生物矿物
        1.1.3 生物矿化机制
    1.2 软体动物生物矿化
        1.2.1 软体动物贝壳
        1.2.2 常见贝壳碳酸钙晶体结构
    1.3 软体动物贝壳基质蛋白研究
        1.3.1 软体动物贝壳基质蛋白研究方式
        1.3.2 软体动物贝壳基质蛋白的特征
        1.3.3 MSP-1 的研究进展
    1.4 栉孔扇贝
        1.4.1 栉孔扇贝简介
        1.4.2 栉孔扇贝贝壳的结构
        1.4.3 栉孔扇贝生物矿化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2章 基质蛋白cfMSP-1 的克隆与基因序列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外套膜总RNA的提取
        2.2.2 cfMSP-1 开放阅读框的获得和序列确定
        2.2.3 cfMSP-1 的cDNA末端快速扩增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cfMSP-1 基因
    2.3 结果
        2.3.1 栉孔扇贝的外套膜总RNA的完整性
        2.3.2 栉孔扇贝外套膜cDNA文库建立以及cfMSP-1 基因克隆
        2.3.3 cfMSP-1 cDNA序列全长的获得
        2.3.4 cfMSP-1 基因序列分析
        2.3.5 cfMSP-1 氨基酸序列分析
    2.4 讨论
        2.4.1 栉孔扇贝cfMSP-1 基因的克隆
        2.4.2 cfMSP-1 基因序列特征
第3章 基质蛋白cfMSP-1 的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利用RT-PCR分析cfMSP-1 组织表达特征
        3.2.2 原位杂交定位cfMSP-1 的精确表达位置
        3.2.3 贝壳修复损伤实验
        3.2.4 RNAi实验
        3.2.5 贝壳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3.2.6 栉孔扇贝贝壳中基质蛋白的提取
        3.2.7 体外表达cfMSP-1 重组蛋白
    3.3 结果
        3.3.1 定位cfMSP-1 表达位置
        3.3.2 贝壳损伤后cfMSP-1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3.3.3 cfMSP-1 在贝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3.4 栉孔扇贝贝壳基质蛋白的提取
        3.3.5 栉孔扇贝cfMSP-1 重组蛋白表达
    3.4 讨论
        3.4.1 cfMSP-1 在栉孔扇贝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3.4.2 cfMSP-1 蛋白的生物功能研究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性类固醇激素和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8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潜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脊椎动物类固醇激素简介
    2. 软体动物性类固醇激素研究进展
        2.1 性类固醇激素在软体动物生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2.1.1 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2.1.2 配子发生
        2.1.3 配子排放
        2.2 性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2.3 软体动物性类固醇激素合成与代谢途径
    3.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
        3.1 哺乳动物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结构与功能
        3.2 低等动物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研究进展
        3.3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 8 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性类固醇激素在栉孔扇贝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
        1.1.3 试剂及耗材
        1.2 方法
        1.2.1 性腺组织学观察
        1.2.2 性腺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检测
        1.2.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水温变化
        2.2 性腺指数变化
        2.3 性腺发育和配子发生组织学特征
        2.4 性腺发育阶段频率分布
        2.5 性腺激素水平变化
        2.6 睾酮/雌二醇(T/E2)比值变化
        2.7 性腺激素水平与配子发生过程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配子发生特征及性腺分期
        3.2 性激素在生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3.2.1 激素水平的性别二态性
        3.2.2 在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3.2.3 在配子发生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3.2.4 在配子排放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3.2.5 潜在的芳香化酶活性
    4. 小结
第三章 栉孔扇贝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 8 克隆及序列特征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
        1.1.3 试剂及耗材
        1.2 方法
        1.2.1 总 RNA 提取
        1.2.2 RACE-ready cDNA 第一链合成
        1.2.3 全长 cDNA 克隆
        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5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复性
        1.2.6 重组蛋白体外酶活性测定
    2. 结果
        2.1 17β-HSD8 全长 cDNA 及其序列特征
        2.2 17β-HSD8 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2.3 17β-HSD8 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17β-HSD8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复性
        2.5 17β-HSD8 重组蛋白体外催化活性
    3. 讨论
        3.1 栉孔扇贝 17β-HSD8 序列特征
        3.2 栉孔扇贝 17β-HSD8 的催化活性
    4. 小结
第四章 栉孔扇贝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 8 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
        1.1.3 试剂及耗材
        1.2 方法
        1.2.1 总 RNA 提取
        1.2.2 cDNA 第一链合成
        1.2.3 半定量 RT-PCR
        1.2.4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
        1.2.5 原位杂交
        1.2.6 Western blot
        1.2.7 免疫组化
        1.2.8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7β-HSD8 基因 mRNA 组织表达特征
        2.2 栉孔扇贝 17β-HSD8 性腺发育过程中的时间表达特征
        2.2.1 17β-HSD8 mRNA 相对表达量
        2.2.2 17β-HSD8 蛋白表达量
        2.3 栉孔扇贝 17β-HSD8 在性腺中的空间表达特征
        2.3.1 17β-HSD8 mRNA 细胞学定位
        2.3.2 17β-HSD8 蛋白的细胞学定位
        2.4 栉孔扇贝早期发育过程中 17β-HSD8 mRNA 的表达图式
        2.4.1 17β-HSD8 mRNA 相对表达量
        2.4.2 17β-HSD8 mRNA 空间表达
    3. 讨论
        3.1 17β-HSD8 参与调控雌二醇介导的配子发生过程
        3.2 17β-HSD8 在配子发生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3.3 17β-HSD8 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3.4 潜在的 17β-HSD8 转录调控机制
        3.5 17β-HSD8 在脂质代谢途径中的潜在作用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成果

(9)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DNA断裂与海水高渗透压关系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DNA 断裂及其修复机制
        1.1 DNA 单链断裂的损伤及修复
        1.1.1 DNA 单链断裂损伤
        1.1.2 DNA 单链断裂修复
        1.2 DNA 双链断裂损伤及修复
        1.2.1 D NA 双链断裂( DSBs) 损伤
        1.2.2 D NA 双链断裂( DSBs) 的修复通路
    2. 关于陆地生物高渗透压与 DNA 断裂关系的研究背景
    3. 关于海洋生物高渗透压与 DNA 断裂关系的研究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栉孔扇贝原代血细胞及 H1299 细胞系的培养
    概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材料
        1.1.2 实验设备与器材
        1.1.3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扇贝养殖方法
        1.2.2 微藻的养殖
        1.2.3 取扇贝血淋巴
        1.2.4 血淋巴细胞原代培养
        1.2.5 H1299 细胞系的培养与传代
    2. 实验结果
        2.1 血淋巴细胞原代培养结果
        2.2 渗透压与血细胞原代培养的关系
        2.2.1. 使用海水优化血细胞原代培养条件
        2.2.2 使用 10×PBS 探究渗透压与血细胞原代培养的关系
        2.3 H1299 细胞系的培养结果
    3. 讨论
        3.1 海洋生物细胞培养现状
        3.2 栉孔扇贝原代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条件的探索
        3.2.1 基本条件探索
        3.2.2 利用海水探究培养基条件
        3.2.3 利用 10×PBS 探究培养基条件
        3.3 原代血淋巴细胞满足 Comet Assay 与 TUNEL 实验的基础
第三章 彗星实验法验证扇贝 DNA 断裂与渗透压之间的关系
    概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胞材料
        1.1.2 实验设备与器皿
        1.1.3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总方案
        1.2.2 彗星实验步骤
        1.2.3 实验步骤
        1.2.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H1299 细胞对照与扇贝血细胞情况
        2.2 核心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栉孔扇贝高盐断裂与低盐修复的验证
        3.2 高渗透压下栉孔扇贝 DNA 能否自我修复?
        3.3 DNA 断裂对栉孔扇贝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3.4 DNA 断裂与栉孔扇贝基因组的高杂合度特征有关系么?
        3.5 高渗透压导致 DNA 断裂的进化意义
第四章 TUNEL 法验证扇贝 DNA 断裂与渗透压之间的关系
    概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材料
        1.1.2 实验设备与器皿
        1.1.3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总方案
        1.2.2 实验步骤
    2.实验结果
        2.1 460mOsm/L 渗透压下细胞的 TUNEL 结果
        2.2 1200mOsm/L 渗透压下细胞的 TUNEL 结果
    3 讨论
        3.1 TUNEL 实验技术的作用
        3.2 栉孔扇贝血细胞高盐断裂、低盐修复的特性
        3.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凋亡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一.细胞凋亡的主要特征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三.细胞凋亡途径
    第二节 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一.凋亡抑制因子 IAPs(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iens)
        二.Bcl-2 基因家族
        三.BI-1 基因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栉孔扇贝凋亡抑制蛋白 CfIAPs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与菌株
        二.主要试剂和耗材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栉孔扇贝总 RNA 的提取
        二.cDNA 模板第一链的合成
        三.基因片段的克隆
        四.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 RACE 扩增
        五.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六.不同刺激实验
        七.荧光定量实时 PCR
        八.亚细胞定位
        九.酵母双杂交实验
        十.栉孔扇贝 RNA 干扰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十一.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基本特征
        二.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三.栉孔扇贝 IAPs 基因在不同组织的 mRNA 表达
        四.栉孔扇贝 IAPs 基因在不同刺激下的表达
        五.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六.栉孔扇贝 IAPs 基因与 Caspase3 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七.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 RNAi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序列特征
        二.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组织分布及亚细胞定位
        三.栉孔扇贝 IAPs 基因的在不同刺激后的表达规律
        四.栉孔扇贝 IAPs 基因与 Caspase3 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栉孔扇贝 Bcl-2 家族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与菌株
        二.主要试剂和耗材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栉孔扇贝 Bcl-2 家族基因的克隆
        二.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不同的刺激实验
        四.荧光定量实时 PCR
        五.酵母双杂交实验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栉孔扇贝 Bcl-2 家族基因的基本特征
        二.栉孔扇贝 Bcl-2 家族基因的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三.栉孔扇贝 Bcl-2 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的 mRNA 表达
        四.栉孔扇贝 Bcl-2 家族基因在不同刺激下的表达
        五.栉孔扇贝 Bcl-2 基因与 Bax 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栉孔扇贝 BI-1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与菌株
        二.主要试剂和耗材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栉孔扇贝 BI-1 家族基因的克隆
        二.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不同的刺激实验
        四.荧光定量实时 PCR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栉孔扇贝 BI-1 基因的基本特征
        二.栉孔扇贝 BI-1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三.栉孔扇贝 BI-1 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四.栉孔扇贝 BI-1 基因在不同刺激下的表达分析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课题项目支持

四、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栉孔扇贝FTZ-F1、CYP17A1、CYP17A2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D]. 慕雪娇. 烟台大学, 2021(11)
  • [2]栉孔扇贝鳃细胞原代培养与B[α]P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J]. 张子仙,田依萌,刘志,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2021(05)
  • [3]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生长性能及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D]. 魏海军. 海南大学, 2020
  • [4]菲律宾蛤仔C型凝集素免疫功能及分子识别机制的研究[D]. 李东东.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5]贝类疱疹病毒组织亲嗜性及致病性研究[D]. 李亚楠.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栉孔扇贝心脏细胞的体外培养[J]. 季爱昌,王华,晏萌,张志峰.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2)
  • [7]栉孔扇贝基质蛋白cfMSP-1的基因克隆鉴定与功能探究[D]. 甲干初. 清华大学, 2015(08)
  • [8]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性类固醇激素和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8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潜在作用[D]. 刘建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9]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DNA断裂与海水高渗透压关系的探究[D]. 余小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凋亡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 苗国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10)

标签:;  ;  ;  ;  ;  

菖蒲地幔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