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频法对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

三频法对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

一、三频率法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祖源,刘庆文[1](2021)在《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光纤的分布式声波传感器(DAS)是近十余年来发展最快的光纤传感技术之一,它能够以高采样率同时获取光纤链路上多个位置处机械振动的波形,从而获取周围环境的丰富信息,在周界围栏安防、油气资源勘探、地震波形检测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介绍DAS的基本原理,包括3种适合在长距离光纤中定位后向瑞利散射(RBS)信号的反射仪技术和2种利用RBS信号恢复振动波形的方法,介绍DAS系统的两类典型应用,最后讨论DAS技术的发展趋势。

张涛[2](2021)在《小型饮用水水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验测试》文中研究表明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重大,对生活饮用水水质参数的定性定量检测异常重要。通常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成分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种。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典型的反映水质有机物质含量的参数,溶解性固体总量(TDS)是典型的反映水质阴阳离子以及矿物质含量的参数。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因其无污染、效率高等优点可以用来检测DOM参数,TDS则可通过检测水的电导率来得到。针对水样水质参数检测与分析的需求,通过对实验室研制的微型荧光光谱仪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改进,本文设计了一套小型饮用水质参数检测系统。利用激光器激发水样产生荧光,分光后进行采集得到荧光光谱,根据荧光特征峰强度计算DOM相对大小。利用分压法测定电导率,推算TDS大小。将上述检测结果通过OLED屏实时显示或利用蓝牙上传到手机显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检测系统光路设计,对荧光光束进行准直后利用光栅进行分光,最后利用透镜进行聚焦以便后续探测器进行采集。(2)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硬件电路主要实现激光驱动、采集转换、控制传输及实时显示的功能。激光驱动电路可驱动405nm半导体激光器发出平稳的激光;采集转换电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利用模拟CCD摄像头采集荧光光谱图像,而后由解码芯片将CCD输出的模拟视频信号解码。另一部分为TDS检测电路,主要检测水的电导率;控制传输电路主要包含MCU核心电路,控制整个采集、转换及传输流程;显示部分电路主要是驱动OLED屏幕进行实时显示。(3)检测系统软件设计,软件的设计包括驱动程序、采集控制流程、数据处理算法三部分。驱动程序主要包括MCU外设配置、解码芯片及其它外围电路的驱动程序;采集控制流程利用MCU的中断及DMA等功能,依据合理的时序对数据进行采集;数据处理算法将采集到的荧光光谱图像转换为光谱曲线,并依据荧光特征峰强度计算出DOM相对大小。此外利用MCU的12位ADC采集TDS检测电路相关电压,利用分压法计算TDS的值。实验表明,本文研究的小型便携饮用水水质检测系统可准确有效的检测出水样DOM相对含量和TDS两个参数。较之于传统的化学方法检测DOM相对含量,本文利用的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则更方便快捷,且对水样无污染。和市场上常见的水质检测笔相比较,检测笔一般只能检测TDS等无机物质参数,对DOM的检测功能缺失。

陈阳[3](2020)在《毫米波超宽带高效率功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技术不断发展,电子系统需要更高的频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由于毫米波的丰富频谱优势,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超宽带毫米波系统已经在通信、雷达、电子战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宽带功放是超宽带系统关键技术之一,其带宽、效率和输出功率等指标对提升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传统硅、砷化镓等半导体技术的宽带放大器在输出功率和效率方面已经逼近极限。以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热导率高等优势,从而显着增加晶体管工作电压、输出功率,成为超宽带毫米波功放研究热点。针对毫米波氮化镓器件模型热电、陷阱模型不准确、高效率设计方法与理论不成熟等问题,本文对毫米波晶体管热电耦合模型、陷阱效应模型、超宽带功放设计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内容及其创新性如下:1、晶体管热电耦合模型参数提取。针对现有晶体管热电耦合模型没有区分电流热下降与热子网络作用的问题,导致热相关参数较多,拟合参数k与提取流程复杂,提出准恒温电流热下降的模型提取方法。基于短脉冲热效应不明显、可近似为准恒温状态的假设(即忽略自热效应晶体管节温近似等于室温),排除热耗散积累对温度影响,提取电流热相关参数与拟合系数k,模拟室温升高电流热下降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宽脉冲响应模拟电流热下降、自热效应的共同作用,提取热子网络。该方法结合不同温度短脉冲与宽脉冲测试数据,从测试角度更明确区分电流热下降和热子网络作用,使提取流程更为清晰,模型更为简化,热相关系数减少到2个,拟合系数k采用常数。2、物理基陷阱效应模型。基于求解传统SRH模型电流微分方程、推导陷阱电压vT瞬态响应表达式,发现传统SRH模型的两个局限。无法模拟相同脉冲电压陷阱捕获、释放不同时间常数的问题。无法模拟包含捕获、释放过程的脉冲I-V。对此,提出semi-SRH半解析陷阱效应建模方法。释放过程采用SRH模型;捕获过程采用经典模型,近似认为响应时间无穷小。从而,克服传统SRH模型的上述两个局限,解决捕获、释放过程不同的时间常数问题,解决无法模拟包含捕获、释放过程的脉冲IV曲线问题。3、晶体管寄生参数对于谐波控制放大器效率的影响。针对超宽带功放工作频段低端(18-20GHz)二次谐波与频段高端(36-40GHz)基波有一定矛盾的问题,提出寄生参数阻抗范围映射方法。从晶体管封装参考面(Transistor Package,TP)和电流源参考面(Current Generator,CG)阻抗映射角度,证明寄生参数降低谐波控制效果、缓和上述矛盾。理论分析典型寄生参数对不同参考面阻抗覆盖空间产生的旋转、压缩、拉升效果,使阻抗覆盖范围映射关系更为清晰。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对比去掉寄生参数模型与原始模型,20GHz的二次谐波阻抗LoadPull附加效率变化范围为从34.1%-62.1%降低为40.8%-53%。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一致,均证明寄生参数降低了谐波控制效果,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上述矛盾。4、基于综合变压器网络(STN,Synthesized Transformer Network)的宽带毫米波功放。针对传统STN网络的谐振频率法(RFM,Resonant Frequencies Method)无法解释功率限制条件的问题,提出了传输极点方法(TPM,Transmission Poles Method)。推导出功率限制条件,使晶体管Q值、带宽、功率之间限制因素更完整,并更准确计算网络传输极点和带宽特性。采用1阶STN网络实现了覆盖18-40GHz的电抗匹配(Reactive Matching,RM)功放,连续波情况下附加效率为17-23.6%。5、高阶STN网络。针对TPM方法推导的传统1阶STN网络的阻抗变换能力受限于最大阻抗变换比TMAX_1N,限制最大输出功率,提出2阶STN网络。在同样传输极点带宽情况下,最大阻抗变换比增加为TMAX_2N=(TMAX_1N)2;进一步推广到n阶STN网络后,最大阻抗变化比增加为TMAX_nN=(TMAX_1N)n,从而突破了变换比的限制。采用2阶STN网络设计4路合成功放,输出功率为>31.9dBm,与1阶STN网络2路合成功放相比最小输出功率增加1.9dBm左右。

姜礁[4](2019)在《高功率带同轴负载行波加速管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在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源(THz-FEL)的相关研究中,作为注入器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行波加速管影响着注入器出口处的电子束品质,进而影响整个装置所产生的THz辐射的频谱、功率等关键参数。本文主要在已有THz源直线加速器的基础上,以提高束流品质和保证加速器稳定运行为目标,对带同轴负载的高功率行波加速管进行了相关结构的优化模拟以及热特性分析。紧凑型直线加速器的加速结构主要有输入耦合器、行波加速管以及同轴吸收负载等三个部分。为满足电子束团的指标要求,论文根据行波加速腔的基本原理以及束流动力学方程,在不同的加速管馈入功率下利用PARMELA软件完成了束流动力学模拟,得到了满足设计指标的束流参数并根据功率流方程计算得到了加速管的功率损耗。在此基础上,为满足THz-FEL直线加速器紧凑型的要求,引入了FeSiAl吸波材料的同轴吸收负载结构并设计了等功耗型同轴负载腔。在加速管束流分析完成后,还需对相关结构进行优化模拟。加速管中的微波能量需要从输入耦合器中馈入,而耦合器的性能以及结构也对束流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基于高频仿真软件HFSS完成单边耦合器的设计以及性能模拟之后,重点对场不对称性作了深入研究,将单边耦合、单边偏心以及双边对称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相关结论。最后对模拟的双边对称耦合结构作热结构分析,为以后水冷的设计奠定基础。为保证加速器稳定运行,对加速管以及同轴吸收负载进行了一体化水冷的热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加速管的温度分布满足稳定工作要求,而同轴吸收负载在相关优化之后温度梯度和频率偏移均有所减小。最后对设计的负载腔进行实物加工和实验测量,验证了设计可行性并分析了误差来源。

杨京鹤,韩广文,杨誉,周文振,曾自强,王国宝[5](2017)在《10 MeV行波加速管研制》文中指出10 MeV行波加速管是10 MeV辐照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件,其研制过程包括物理设计、机械加工与微波调配。本文阐述了一支10 MeV行波加速管的研制过程,该加速管工作频率为2 856 MHz,采用2π/3工作模式,全长约2 m,使用SUPERFISH结合PARMELA完成物理设计,加速腔调谐主要使用活塞探针法,耦合器调配结合使用了三频率法与移动负载法,整管调配时使用非谐振微扰方法,最终完成了该加速管的微波调配。整管的测量数据显示,调配结果满足加速管的物理设计要求。

杨京鹤,周文振,杨誉,朱志斌,曾自强[6](2017)在《10MeV行波电子直线加速管的调谐与匹配》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子直线加速管研制过程中,需对机械加工后的加速腔链及耦合器精细地进行微波调谐与匹配,以满足微波传输及加速电场的要求。本文介绍一支10MeV行波电子直线加速管的调配方法与流程,使用活塞探针法调谐均匀加速腔,采用谐振逼近法调谐非均匀加速腔,降低了调谐的复杂度。使用三频率法与移动负载法对耦合器进行了调配,调配结果满足指标要求。

韩玲娟[7](2017)在《基于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监测与识别》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天然气管道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所以一旦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事故,造成的危害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本文利用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以天然气管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技术。(1)论文首先对光纤传感及其干涉原理进行了介绍,接着深入研究了基于Sagnac/Mach-Zehnder干涉型仪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原理,并对检测系统的PGC相位解调技术进行了数学分析,最后推导出了检测系统管道泄漏定位公式。(2)针对该系统光路部分存在的信号偏振衰落,利用琼斯矩阵分析法,建立基于信号偏振衰落的传输光数学模型,研究了有泄漏、无泄漏及不同泄漏点位置对输出干涉光谱的影响,并分析了信号偏振衰落对系统泄漏检测及定位性能的影响。(3)针对管道泄漏检测系统中出现的误报(虚报和漏报)现象,选取?40mm口径的高压碳钢管道和?100 mm口径的3PE钢管管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有泄漏和无泄漏对比实验,统计了系统虚警率和漏警率。(4)为降低检测系统中存在的较高虚警率,采用基于小波包能量特征提取和基于欧式距离法的聚类分析对泄漏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对管道泄漏与否的判别,最后结合传统零点频率法进行管道泄漏定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识别管道泄漏,相比传统基于零点频率法的泄漏检测虚警率降低了6.59%。(5)为降低系统中存在的漏警率,采用基于时域幅值统计法对泄漏时域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管道泄漏工况下的主元模型。根据平方预测误差(Squared Prediction Error,SPE)统计量判别管道泄漏,并统计了系统漏警率(Missing alarm rate,MAR)。结果表明,利用SPE统计量能准确判别天然气管道泄漏,与传统零点频率法的管道泄漏检测相比,漏警率降低了约10倍。

戴责已[8](2016)在《可批量化生产的行波加速管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子直线加速器为加速器领域最为重要的一类加速器,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前景。21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实力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防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着,电子直线加速器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加速管作为电子传输、聚束以及加速的通道,为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件。因此,探究出一种减少加速管的加工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常用的加速管主要由切削加速管部件以及焊接整管而成,加速管部件一般加工成环和片组件或者类杯形件,但是采取这种加工工艺的弊端是加速管的生产周期长、加工成本高,很难实现加速管的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本文着重从加速管的设计以及加速腔的加工工艺设计两方面入手,寻求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加速管加工方式。通过对加速腔体优化设计,发展了一种内阶梯型加速结构,选取了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冷挤压加工工艺加工加速管部件,有效地降低了加速管的生产成本、缩短了加速管的加工周期。本文基于CST强大的电磁场求解功能分析了内阶梯结构的可行性。对以冷挤压加工加速腔的加工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以及理论分析,得出在比较理想的润滑剂处理环境下,冷挤压能够一次性加工出加速管所需要的尺寸精度及表面光洁度。

庹青林[9](2016)在《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针对当前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的转速调整范围小、转速分辨力低、自动化过程不完善等问题,对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了转速传感器的用途和分类,特别地介绍了两种典型的转速传感器——电涡流式和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校准方法;然后,分析了国内外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的发展概况;最后,给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章研究了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总体设计原理。首先,根据相关计量检定规程提出了该装置的技术指标;然后,分析了整个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装置中子系统转速发生系统、下位机和上位机控制系统的各自组成和工作原理。第三章研究了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中转速发生系统的设计方案。首先,通过对两种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比较,选用了伺服电机直驱方案;然后,对该驱动电机的选型和参数分析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装置中的高转速旋转部件进行了动平衡分析和计算。第四章研究了基于FPGA的下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首先,介绍了 FPGA的工作原理及系统设计流程;然后,对基于FPGA的下位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FPGA控制器电路、FPGA配置电路、电源电路、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以太网控制器电路;最后,对基于FPGA的下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伺服电机控制模块中的脉冲发生器、通讯模块中的以太网控制器、转速实时测量模块中的旋转编码器接口以及传感器信号读取模块中的等精度频率计等的设计。第五章研究了基于ARM的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首先,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及其处理器、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的设计方案;然后,对本装置基于ARM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和软件开发平台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基于Lab VIEW开发环境的软件功能模块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对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对装置的两个功能模块———脉冲发生器模块和频率计模块的的频率准确度和频率测量准确度进行了测试;然后,对整个装置的转速范围、转速稳定性和转速分辨力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测试数据对装置的转速范围、转速稳定性、转速分辨力和转速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确定了装置的性能指标。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唐正博[10](2014)在《超导腔的预调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导腔相对于常温腔,具有加速梯度高、品质因数高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多cell超导腔,已经成为超导腔领域的研究热点。超导腔的预调谐是多cell超导腔研制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加工公差等因素的影响,多cell超导腔的每个cell在电子束焊接完成后,体积都有差别,这不仅导致腔体的谐振频率偏离设计频率,而且使得每个cell中电场幅值不同,从而导致表面电场不能最小化、加速梯度不能最大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进行预调谐,预调谐能够有效提高多cell超导腔的性能指标。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的500MHz5-cell超导腔是大孔径、低损耗型超导腔,可以用于将来的高流强、高束流品质的加速器上。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基于这只500MHz5-cell超导腔。本文以国际上通用的“拉小珠”预调谐理论为基础,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拉小珠”预调谐系统。系统包括两个部分:硬件和软件。硬件有可以分为RF系统、步进电机系统和辅助系统三个子系统,RF系统用于在超导腔中激励起电磁场,步进电机系统用于拉动微扰体对腔中电磁场产生微扰,辅助系统包括一些辅助的硬件设备,用于对超导腔进行调谐。软件系统是由LabVIEW和MATLAB编写的混合程序,LabVIEW用于仪器控制和数据采集,MATLAB用于数据处理。利用搭建好的“拉小珠”预调谐系统,对实验室加工完成的超导腔进行了预调谐。在氩弧焊500MHz5-cell铜模型腔上主要是调试搭建的系统,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后对电子束焊500MHz5-cell铜模型腔进行了预调谐,将其频率调整到了498.798MHz,比目标频率498.80MHz仅低0.002MHz,场平坦度达到99.1%;最后对500MHz5-cell铌腔进行了预调谐,场平坦度调整到98.5%,为后来铌腔在垂直测试中取得良好结果奠定了基础。本文对电子束焊500MHz5-cell铜模型腔进行了多次的预调谐实验,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预调谐经验,掌握了超导腔预调谐的流程,探索出了简单的超导腔预调谐步骤,找到了一种相对简化的预调谐操作方法。为实验室以后的多cell超导腔预调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三频率法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频率法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DAS的基本原理
    2.1 光时域反射仪(OTDR)
    2.2 光频域反射仪(OFDR)
    2.3 时间门控数字光频域反射仪(TGD-OFDR)
3 相位法解调
    3.1 应变与散射信号相位间的关系
    3.2 相位解调方法
    3.3 应变分辨率
    3.4 衰落现象的消除
4 频率法解调
    4.1 光纤应变与瑞利散射频谱偏移量的关系
    4.2 瑞利散射频谱偏移量的解调方法
5 DAS的应用及数据处理的方法
    5.1 DAS系统在地球物理领域中的应用
    5.2 DAS用于事件检测
6 展望

(2)小型饮用水水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验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水质参数检测设备国外研究现状
        1.2.2 水质参数检测设备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质参数检测基本原理
    2.1 荧光产生及DOM测定原理
        2.1.1 物质产生荧光原理
        2.1.2 荧光法测定DOM相对值原理
    2.2 荧光分光光路
    2.3 模拟CCD成像原理
    2.4 TDS检测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质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整体硬件方案设计
    3.2 各部分电路原理及其功能
        3.2.1 激光驱动电路
        3.2.2 光谱信号采集与转换电路
        3.2.3 核心控制与存储电路
        3.2.4 TDS检测电路
        3.2.5 传输与显示电路
        3.2.6 电源系统设计
    3.3 电路PCB布局方案
    3.4 系统硬件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框图
    4.2 TVP5150初始化程序
    4.3 主控制器外设配置
        4.3.1 主控制器时钟系统配置
        4.3.2 DCMI接口配置
        4.3.3 其它外设配置
    4.4 数据处理流程及算法
        4.4.1 光谱图像数据处理
        4.4.2 主控制流程设计
    4.5 软件功能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集成和实验研究
    5.1 系统软硬件集成与实验研究
        5.1.1 荧光光谱定标
        5.1.2 DOM相对值的检测
        5.1.3 TDS值的检测
    5.2 饮用水质检测系统集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3)毫米波超宽带高效率功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模型方面
        1.2.2 超宽带功放结构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晶体管热电耦合模型参数提取
    2.1 引言
    2.2 GAN材料与晶体管原理
    2.3 自热效应
    2.4 改进后的提取流程
    2.5 测试与提取
        2.5.1 窄脉冲采样时间选择
        2.5.2 常温窄脉冲提取
        2.5.3 高温窄脉冲提取
        2.5.4 宽脉冲提取
    2.6 DCI-V验证
    2.7 小结
第三章 晶体管物理基陷阱效应模型
    3.1 引言
    3.2 SRH理论及陷阱模型
        3.2.1 传统模型的局限
    3.3 SEMI-SRH半解析陷阱效应模型
    3.4 模型验证
    3.5 小节
第四章 晶体管寄生参数对于谐波控制放大器效率的影响
    4.1 引言
    4.2 输出寄生参数的影响
    4.3 反馈寄生参数的影响
        4.3.1 对于基波的影响
        4.3.2 对于二次谐波的影响
    4.4 仿真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STN网络的超宽带功放
    5.1 引言
    5.2 综合变压器网络
        5.2.1 谐振频率法(RFM)
        5.2.2 传输极点法(TPM)
    5.3 超宽带功放设计
        5.3.1 方案设计
        5.3.2 晶体管偏置状态选择
        5.3.3 输出匹配网络设计
        5.3.4 级间匹配网络设计
        5.3.5 输入匹配网络设计
        5.3.6 版图整体电磁场仿真设计
    5.4 超宽带功放测试
        5.4.1 芯片夹具设计
        5.4.2 芯片大信号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高阶STN网络的超宽带功放
    6.1 引言
    6.2 2阶STN网络
        6.2.1 阻抗变换过程
        6.2.2 带宽限制
        6.2.3 输出功率限制
    6.3 超宽带功放设计与测试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其创新点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高功率带同轴负载行波加速管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加速管束流分析及功率计算
    2.1 行波加速腔
    2.2 束流动力学分析
    2.3 同轴吸收负载腔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耦合器的设计及场不对称性优化
    3.1 耦合器调配方法——三频率(Kyhl)法
    3.2 S波段耦合器设计及优化模拟
    3.3 耦合结构热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加速结构热特性分析与冷却优化
    4.1 加速管冷却系统热特性分析
    4.2 同轴吸收负载热特性分析
    4.3 同轴吸收负载腔冷测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10MeV行波电子直线加速管的调谐与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1 加速管的调谐与匹配
2 加速腔链的调谐
    2.1 调谐方法
    2.2 非均匀加速段的调谐
3 耦合器的调配
    3.1 调配方法
    3.2 耦合器调配的数值模拟与输出耦合器调配
    3.3 输入耦合器的调配
4 整管测量
    4.1 场分布测量
    4.2 通带特性
5 结论

(7)基于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监测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管道泄漏检测的主要方法
        1.2.1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2.2 布里渊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2.3 偏振光时域反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1.3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原理及定位分析
    2.1 光纤感测原理
        2.1.1 光纤传感原理
        2.1.2 光纤干涉原理
    2.2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检测原理
        2.2.1 光纤传感架构
        2.2.2 系统检测原理
    2.3 PGC相位解调技术
    2.4 检测系统定位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光路系统偏振建模
    3.1 光纤的琼斯矩阵描述
        3.1.1 光的偏振特性
        3.1.3 单模光纤的琼斯矩阵描述
    3.2 光路系统偏振建模
    3.3 实验分析结果
        3.3.1 基于管道泄漏检测的光谱分析平台
        3.3.2 管道泄漏与否对干涉光谱的影响
        3.3.3 泄漏干涉信号频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泄漏信号数据实验分析
    4.1 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平台
    4.2 检测系统漏警率和虚警率
    4.3 管道泄漏检测实验设计
        4.3.1 40mm口径的高压钢管泄漏实验分析
        4.3.2 100mm口径的 3PE钢管泄漏实验分析
    4.4 检测系统漏警率和虚警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泄漏信号监测
    5.1 小波包变换
    5.2 聚类分析
    5.3 泄漏信号识别分析
        5.3.1 管道泄漏信号的采集
        5.3.2 特征提取
        5.3.3 泄漏信号的识别
    5.4 虚警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SPE统计量的泄漏信号监测
    6.1 PCA主元分析
    6.2 主元法的SPE统计量及其控制限
    6.3 泄漏诊断模型的建立
        6.3.1 样本信号的采集与选取
        6.3.2 泄漏信号特征提取
        6.3.3 SPE统计量泄漏诊断
    6.4 系统漏警率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可批量化生产的行波加速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
        1.1.2 行波加速管加工工艺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2.1 课题研究内容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2.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直线加速器的相关物理原理
    2.1 行波加速结构介绍
        2.1.1 行波加速结构的电磁场分布
        2.1.2 TM010模式的色散特性
    2.2 加速结构的微波物理量
        2.2.1 工作模式
        2.2.2 相速度
        2.2.3 群速度
        2.2.4 分路阻抗
        2.2.5 品质因子
        2.2.6 衰减系数
        2.2.7 建场时间
    2.3 行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分类
        2.3.1 等阻抗加速结构
        2.3.2 等梯度加速结构
第三章 内阶梯加速腔以及耦合器的设计
    3.1 内阶梯加速腔结构的介绍
    3.2 内阶梯加速腔结构的可行性研究
        3.2.1 CST单腔仿真步骤
        3.2.2 圆环内径对本征频率的灵敏度
        3.2.3 内阶梯腔与盘荷波导微波参数的比较
        3.2.4 内阶梯加速腔结构优化
    3.3 耦合器的设计
        3.3.1 耦合器设计理论基础
        3.3.2 内阶梯加腔耦合器模拟设计
        3.3.3 耦合腔的优化设计
第四章 可实现加速管批量化生产的冷挤压工艺设计
    4.1 冷挤压法加工加速管部件
        4.1.1 目前加速管部件工艺流程介绍
        4.1.2 冷挤压加工加速管部件工艺流程介绍
        4.1.3 冷挤压法加工加速管特点
    4.2 加速管部件结构设计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9)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转速传感器及其分类
    1.2 电涡流式转速传感器及其校准
        1.2.1 电涡流式转速传感器简介
        1.2.2 电涡流式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2.3 电涡流式转速传感器的校准
    1.3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及其校准
        1.3.1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简介
        1.3.2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3.3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校准
    1.4 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4.1 国外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的发展概况
        1.4.2 国内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的发展概况
        1.4.3 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的发展概况评述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总体设计
    2.1 技术指标
    2.2 总体结构
    2.3 工作原理
    2.4 装置组成
        2.4.1 转速发生系统
        2.4.2 下位机控制系统
        2.4.3 上位机控制系统
    2.5 本章小结
3 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转速发生系统设计
    3.1 转速传感器校准装置传动方案
    3.2 驱动电机的选型及参数计算
        3.2.1 驱动电机的选型
        3.2.2 电机参数计算与分析
    3.3 旋转部件动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FPGA系统的设计方法
    4.2 下位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FPGA控制器电路
        4.2.2 FPGA配置电路
        4.2.3 电源电路
        4.2.4 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
        4.2.5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4.2.6 以太网控制器电路
        4.2.7 印刷电路板设计
    4.3 下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伺服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4.3.2 以太网通讯模块设计
        4.3.3 转速实时测量模块设计
        4.3.4 传感器信号读取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ARM的上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嵌入式系统
        5.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5.1.2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
        5.1.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5.1.4 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
    5.2 基于ARM嵌入式硬件平台的研究
        5.2.1 ARM微处理器
        5.2.2 硬件开发平台
    5.3 基于LabVIEW的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5.4 基于LabVIEW的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4.1 软件总体结构
        5.4.2 以太网通讯模块
        5.4.3 数据处理模块
        5.4.4 电机转速模糊控制模块
        5.4.5 GUI模块
        5.4.6 数据报表生成模块
        5.4.7 LabVIEW程序发布
    5.5 本章小结
6 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实验研究
    6.1 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
        6.1.1 脉冲发生模块频率准确度测试
        6.1.2 频率测量模块准确度测试
    6.2 整体的性能测试
        6.2.1 转速范围的测试
        6.2.2 转速稳定性的测试
        6.2.3 转速分辨力的测试
    6.3 整体性能指标的评定
        6.3.1 转速范围的评定
        6.3.2 转速稳定性的评定
        6.3.3 转速分辨力的评定
        6.3.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照片资料

(10)超导腔的预调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超导腔的发展
        1.1.1 国外
        1.1.2 国内
    1.2 超导腔的制造
        1.2.1 腔体制造
        1.2.2 表面处理
    1.3 超导腔的预调谐
    1.4 本课题的意义、难点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 cell 超导腔的预调谐理论
    2.1 场平坦度的计算
    2.2 每个 cell 需要调节的频率的计算
        2.2.1 微扰前
        2.2.2 微扰后
    2.3 “拉小珠”预调谐
第三章 搭建“拉小珠”预调谐系统
    3.1 硬件系统
        3.1.1 RF 系统
        3.1.2 步进电机系统
        3.1.3 辅助系统
    3.2 软件系统
        3.2.1 LabVIEW 程序编写
        3.2.2 MATLAB 程序编写
第四章 500 MHz 5 cell 腔的预调谐
    4.1 预调谐目标
    4.2 氩弧焊铜模型腔的预调谐
        4.2.1 误差调试
        4.2.2 噪声
        4.2.3 峰值偏移
        4.2.4 模拟预调谐
    4.3 电子束焊铜模型腔的预调谐
        4.3.1 先压缩 cell 后整腔拉伸
        4.3.2 先整腔拉伸后压缩 cell
        4.3.3 TM_010模频谱
    4.4 铌腔的预调谐
        4.4.1 铌腔的预调谐过程
        4.4.2 500 MHz 5 cell 铌腔的预调谐
    4.5 实验分析
        4.5.1 微扰体的选择
        4.5.2 束管端口开路和短路对测量的影响
        4.5.3 信号源输入信号频率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4.5.4 腔体长度变化与谐振频率和场平坦度的关系
        4.5.5 表面处理和垂直测试对场平坦度的影响
        4.5.6 TM010模式的 5 个色散模
        4.5.7 自动调谐装置和腔体的形变
        4.5.8 简化的预调谐操作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四、三频率法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J]. 何祖源,刘庆文.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3)
  • [2]小型饮用水水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验测试[D]. 张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毫米波超宽带高效率功放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 陈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高功率带同轴负载行波加速管的设计与优化[D]. 姜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10 MeV行波加速管研制[A]. 杨京鹤,韩广文,杨誉,周文振,曾自强,王国宝.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 2017
  • [6]10MeV行波电子直线加速管的调谐与匹配[J]. 杨京鹤,周文振,杨誉,朱志斌,曾自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7(05)
  • [7]基于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监测与识别[D]. 韩玲娟.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8]可批量化生产的行波加速管的设计[D]. 戴责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6(08)
  • [9]转速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的研究[D]. 庹青林. 浙江大学, 2016(01)
  • [10]超导腔的预调谐技术研究[D]. 唐正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4(10)

标签:;  ;  ;  ;  ;  

三频法对测量耦合器的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