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想

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想

一、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沈新渊[1](2020)在《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研究 ——以制度理性与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举报制度是预防企业舞弊行为、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的重要措施。我国建立“吹哨人”制度期近,外部移植的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面临法律本地化问题。受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公众存在一定的世俗偏见和误解,导致举报制度遭遇诸多文化冲突和伦理障碍。人们认为举报是“小人行为”,违背君子文化与君子人格;举报是背叛行为,违背“忠”文化与法律义务;举报是“六亲不认”行为,违背亲亲相隐。这些认识偏差制约了举报行为。为避免举报制度引进后“水土不服”,真正使其发挥作用,本文从传统文化视角入手,通过破解伦理障碍、建立正当性来考察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的价值,发现举报制度的法律内涵与当代文化并非“格格不入”,而是相得益彰。同时分析并调和举报的伦理困境,为举报人提供方式方案。立法者在引入举报制度的同时,应当考察传统文化影响因素,重视举报人面临的风险和产生的冲突,防止举报沦为传统意义上的告密,寻求法律上忠诚义务的合理限度,调和举报与亲亲相隐的关系,并试图构思举报人保护制度,加强对举报制度的认可和法律遵循,避免举报制度流于形式。只有以科学的方法构建举报制度,才能助推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本研究结合我国法律和社会文化观念,探讨举报制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性,进而提出伦理观点,符合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研究导向,为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人举报法律制度提供社会文化方面的支持。引入利益衡量的方法,为我国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奠定了科学的价值基础。试图构思企业内部人举报法律制度一般原则,为具体保护制度的设立提供相关指引。本研究凸显了举报制度在企业和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拓展了举报制度的理论外延,另一方面为建立举报制度提供了正当性视角,为政府和企业建立该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杨莹[3](2020)在《抽象股利分配之诉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抽象股利分配请求权是指在公司尚未作出利润分配决议的情况下,股东主张进行利润分配的权利。因控股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操纵股东会长期不分配利润的情况屡见不鲜,通过对近年来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分析,发现纠纷多发生于有限公司、侵害情况呈复杂性、法院支持率低以及其他救济途径效果不佳的特点。在《公司法解释四》出台前,司法介入持消极保守的态度;出台后,司法态度有了积极转变。在梳理我国抽象股利分配司法救济的法理基础后,发现都存在一定的适用难题,难以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为此,通过对域外司法救济的法理基础和救济措施加以考察,不公平损害制度与股东信义义务相结合的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的现实需求。因此,为完善我国抽象股利分配之诉,明确应以公司存在可供分配的利润为前提,将“股东滥用权利”界定为股东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存在利益失衡的滥用权利行为,同时法官裁量应遵循必要原则、比例原则和区分原则。为完善抽象股利分配的救济路径,可通过将滥用权利股东列为被告、平衡股东之间的举证责任、丰富救济措施等方式对利益受损害股东予以救济。

郑灵曦[4](2020)在《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研究 ——以通化东宝为例》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由以往纯粹的市场竞争逐渐演变成包含社会责任的全面竞争,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医药企业不仅需要承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并且还因为具有高研发、高污染、高健康风险等行业特点,导致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格外受到外界的关注。医药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是围绕社会责任问题而展开的,其意义在于计量医药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耗,从而为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做出决策判断时,提供可以用会计信息进行衡量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规范文件指导医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方面披露,所以披露的内容、格式等都不规范,从而使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大打折扣。因此,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相关部门能够监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督促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对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以医药行业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医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行业整体披露主动意识不强、披露随意性较大、披露水平低、披露水平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体系。该体系是从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供应商8个层面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出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模型。最后,选择已在主板上市的成熟医药企业通化东宝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该公司近五年披露水平的总体得分以及各层面、各指标的具体得分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建议。本文对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履行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通过此种评价方式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本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评价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水平,对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青[5](2019)在《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担保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弥补企业信用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其投资门槛低、投资背景复杂,又长期缺乏法定的经营规范、科学的评价标准,20年来,行业内各机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0年3月,银监会联合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等七部委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将信用担保机构中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机构单独划分出来,持牌监管,标志着融资担保机构正式纳入规范化监管。2017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首次在监督管理、准入条件、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处罚及退出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融资担保机构予以规范。《办法》和《条例》属于纲领性文件,具体的监管配套细则尚未出台,对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评价尚缺乏统一规范。同时,相关的专业研究探讨也相对较少,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主导的考评体系各有侧重,模型及指标设计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此背景下,研究构建一套统一、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作为对融资担保机构业务监督、绩效考核、政策扶持的重要参考依据,将有助于监管机构进行监管评价和实施分类管理,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发挥财政效应。本文对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简要探讨了融资担保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对融资担保机构监管的概念以及融资担保监管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本文所指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构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理。然后,重点论述了国内外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状况、国外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情况以及国内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总结国外经验和国内问题,分析出影响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以此作为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构建的自变量,评价结果作为因变量,以构建评价指标的理论模型,提出构建思路。在总体构思的框架下,结合前文的论述,提出本文选取指标的原则,明确选取的指标和指标的具体含义。设计合规、资源、能力、效益4个一级指标和合规性、净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承保能力、社会效益等16个二级指标。通过政策分析和实地访谈对指标进行筛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采用案例分析,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检验,发现根据该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与行业对该公司的感性认识以及信用评级相符,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可能的贡献是为融资担保监管部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标准的方法对融资担保机构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提高行业透明度和业内区分度。但受限研究能力以及现实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统一、不完善,数据归集不够完整全面,定性指标缺乏客观事实和数据支持;另外,监管评价的最终结果仅为一个分数值,还需监管部门根据监管目标和政策偏好制定相应的分值法则以应用该评价指标。建议未来在细化《办法》、《条例》,加强行业监管的过程中,增设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评价办法,尝试以本文设计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手段,定期评价,积累数据,不断迭代,逐步完善本指标体系,更有效地为监管服务。

杜书樱子[6](2019)在《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三元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业必然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寻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需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比其他行业来说,食品饮料行业与公众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引发人们质疑食品饮料企业是否真正践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理论探究和实务探索。在我国,一部分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使得外界对于企业如何履行自身责任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是信息披露的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披露内容不充分、披露模式不规范、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披露的积极性等现实问题。因此就目前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而言,从问题入手,提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建议,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三元股份为案例,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针对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和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我国2013-2017年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统计发现,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整体还存在着披露意识不高、披露不规范、缺乏行业特征等问题;第四部分从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两方面构建了适用于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以食品安全与健康、消费者权益、环境与绿色发展和负面信息公开为重点披露内容,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要披露模式,并设计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五部分对三元股份2014-2017年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根据第四章构建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对三元股份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于倩倩[7](2019)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以A造纸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我国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201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实施环境保护法以来的首次修订,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具体职责并加大了其违反环境法规的惩处力度。2018年11月14日我国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企业向环境超标准排放的相应污染物征收环境保护税,造纸业作为重污染行业,其生产经营过程必定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对其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造纸业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迫于我国的环保政策的要求和社会民众的监督,目前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研究的是造纸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问题,首先从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入手,进而对国内外文献的环境成本定义、环境成本计量及环境成本控制三个角度进行梳理,并进行述评总结;其次,在界定环境成本控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造纸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造纸业目前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不足;接着具体分析案例公司A公司的环境成本控制现状,从分析A公司的生产流程、环境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及目前取得的环境成本成效,剖析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经研究发现A公司现阶段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健全是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重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分别从产品生产前、产品生产中、产品生产后展开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具体措施有环境责任中心的设立、坚持绿色采购、强化清洁生产、注重绿色营销、作业成本法核算及构建问责机制等;最后提出保障体系运行的建议,以提高A公司的环境成本控制能力。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造纸业要提高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健全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有利于实现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第二,构建企业绿色文化,全员参与是环境成本管理得以展开的重要保障;第三,企业在开展环境成本控制活动时,要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从产品生产前、中、后三个方面全程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控制。现有对于造纸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进行案例研究的较少,通过对A公司的分析,可以为造纸业规模效应相差不大的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控制活动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冀睿[8](2019)在《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制度源自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立宪政治的发展中,审计制度得到了重要的改造,从传统迈向了现代化的演进道路。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家动荡,政局起伏。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立宪救国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共识。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审计制度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接受了立宪政治的现代化改造,并受制于国家宪制的整体布局和权力分配。本文旨在立宪政治的视角下,以我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中,探讨审计制度的生长和变化的轨迹;分析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对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生长路径进行梳理;同时,将立宪政治作为审计制度创设和成长的框架和动力,解释近代中国各种审计制度从选择、创立到演变的根本原由,探讨各种审计权力配置模式及制度构造与宪制之间的关系;寻求审计制度演变的深刻意涵,揭示审计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为贯彻这一意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导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梳理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阐释。第一章,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塑造。本章对审计制度的兴起和改造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结合英、法、德三国的宪制发展背景,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兴起,并就英、法、德三国的立宪政治发展对于审计制度的改造进行了探讨。本章还分析了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对于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司法配置模式、行政配置模式和独立配置模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此外,本章从人民主权、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代议制、税收的合法性控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性,审计制度不仅接受了立宪政治的改造,也对立宪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西方国家的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之间关系的揭示,将为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构建及改造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第二章,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伴随着晚清立宪政治的发展,西方近代审计制度被引入中国。本章探讨了晚清立宪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并从立宪政治之诉求、统一财权的刺激以及治理贪腐之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预备立宪对于审计制度的需求。本章还深入地阐述了晚清政府对于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探讨了日本审计制度对晚清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晚清政府构建独立型审计制度的原因。此外,本章还对于晚清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研究了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晚清审计制度的改革设想虽然未能付诸实践,但对于晚清政府从财政视角认识和理解宪制体系的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也为此后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比较。第三章,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在西方近代审计制度的影响下,北京政府完成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未完成的谋划,建立了共和制背景下的新型审计制度。本章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制度创设和变迁进行了研究,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时局发展,对北京政府初期审计制度的缺失和再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章还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入宪尝试以及在宪制中的初创,共和宪制体系中的审计制度不再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国家工具,已成为保障人民的财政知情权、财政监督权和财政问责权的利器。此外,本章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立宪风潮,分析了宪制的变迁对审计制度的重要影响,探讨了不同宪制下权力的整体布设对于审计制度变化的影响。北京政府时期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为国民政府五权宪制下的审计制度续演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四章,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本章对五权宪法体系下的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考查。结合五权宪法理论体系,本章对孙中山先生的审计制度构想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监察制度和审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的监察型审计制度凝聚着中西审计制度的不同特色,统合了行政监察和财政监督,弥补了监察机关在财政监督领域的不足。本章深入研究了国民政府时期“监审合一”制度的初创,并对初创后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还对初创后的“监审合一”制度和“监审分立”制度之间的往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五权宪制的建立,阐述了这一时期有关审计权力配置的论争,研究了“监审合一”制度在宪制体系中的确立和发展。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本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和思索,分析了审计制度在财政监督与制约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从提升监察效能、预算执行的财经监察以及审计问责方面阐释了审计制度对于推动监察制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阐述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和审计权力配置对于审计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对近代中国“监审合一”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现行审计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启示,通过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发展的检视,分析了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对审计制度的历史发展的借鉴,探讨了现行行政型审计制度的未来改革路径,以推动审计制度在我国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温琳,杨贤慧,王慧[9](2018)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基于IE-CDIO-CMM教育理念》文中研究表明类似以产品研发的CDIO生命周期为教学载体,财务分析课程也可通过构造财务分析实际工作的CDIO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本文通过CDIO教育理念与财务分析课程的融合,将CDIO教育理念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提出了IE-CDIO-CMM教育理念的基本框架,并对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细化研究。

李斐飞[10](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研究 ——以制度理性与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 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法律制度的理性分析
    2.1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偏差制约举报行为
        2.1.1 君子文化与小人告密行为
        2.1.2 “忠”文化与背叛行为
        2.1.3 亲亲相隐与“六亲不认”行为
    2.2 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2.2.1 举报与“小人告密”的差别
        2.2.2 举报符合理性忠诚
        2.2.3 举报与亲亲相隐关系甚微
3 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法律制度的利益衡量
    3.1 防止举报制度沦为告密
    3.2 界分员工忠诚的合理限度
        3.2.1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忠诚的特殊要求
        3.2.2 员工忠诚的一般标准
    3.3 调和举报与亲亲相隐
        3.3.1 举报是一种自主选择权
        3.3.2 身份保密减少舆论谴责
4 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法律制度的构思
    4.1 正当举报行为的界定建议
        4.1.1 主体范围
        4.1.2 主观标准
        4.1.3 内容要件
        4.1.4 程序问题
    4.2 内外部具体举报措施建议
        4.2.1 内部举报的设置选择
        4.2.2 外部举报的完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抽象股利分配之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我国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抽象股利分配之诉情况概述
        一、主要发生于有限责任公司
        二、侵害股东利润分配权的情况呈现复杂性
        三、抽象股利分配之诉法院支持率低
        四、公司法的其他救济途径效果不佳
    第二节 司法对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态度分析
        一、《公司法解释四》出台前:消极态度
        二、《公司法解释四》出台后:有所突破
第二章 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实践省思
    第一节 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法理基础
        一、公司自治原则
        二、商业判断规则
        三、禁止股权滥用
    第二节 公司自治原则和商业判断规则的现实困境
        一、难以平衡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忽略公司对司法审查的内在需求
        三、商业判断规则适用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禁止股权滥用原则的适用难题
        一、股权滥用的识别标准不明
        二、股东压迫行为得不到有效救济
        三、未形成规范化适用
        四、加重中小股东的举证责任
第三章 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域外镜鉴
    第一节 域外法理基础的考察
        一、股东信义义务
        二、合理期待原则
        三、不公平损害制度
    第二节 域外救济措施的考察
        一、股权回购
        二、退股
        三、司法解散
    第三节 对域外经验的评析
        一、总体评价
        二、股东信义义务存在理论缺陷
        三、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宽泛
第四章 抽象股利分配之诉的完善构思
    第一节 完善司法介入的角度和边界
        一、以公司有可供分配的利润作为前提
        二、明确股东权利滥用的内涵
        三、明晰法官裁量的边界
    第二节 完善抽象股利分配的救济路径
        一、允许将滥用权利股东列为被告
        二、平衡股东之间的举证责任
        三、丰富对利益受损股东的救济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研究 ——以通化东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1.2.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2.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
        1.2.4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
        1.2.5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2.1.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
    2.2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2.3.1 依托财务报告的形式
        2.3.2 独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3 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现状及问题
    3.1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医药行业的特征
    3.2 医药行业社会责任履行及报告现状
        3.2.1 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3.2.2 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
    3.3 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3.3.1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分析
        3.3.2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3.4 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分析
        3.4.1 缺乏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意识
        3.4.2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随意性较大
        3.4.3 行业整体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很低
        3.4.4 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体系缺失
4 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4.1.1 构建目标
        4.1.2 构建原则
        4.1.3 体系框架
    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股东层面的评价指标
        4.2.2 债权人层面的评价指标
        4.2.3 员工层面的评价指标
        4.2.4 消费者层面的评价指标
        4.2.5 政府层面的评价指标
        4.2.6 社区层面的评价指标
        4.2.7 环境层面的评价指标
        4.2.8 供应商层面的评价指标
    4.3 评价模型设计
        4.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一致性检验
        4.3.4 确定指标权重
        4.3.5 指标的处理
        4.3.6 评价模型的构建
5 通化东宝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案例分析
    5.1 公司简介
    5.2 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与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提升通化东宝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贡献
        1.4.2 本文的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融资担保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融资担保的概念
        2.1.2 融资担保的相关理论
    2.2 监管的概念和博弈理论
        2.2.1 监管的概念
        2.2.2 监管的博弈理论
    2.3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及构建原理
        2.3.1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2.3.2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理
3 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国内外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状况
        3.1.1 国外融资担保行业发展
        3.1.2 国内融资担保行业发展
    3.2 国外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情况及经验借鉴
        3.2.1 国外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情况
        3.2.2 国外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启示
    3.3 国内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3.3.1 国内统一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况
        3.3.2 国内各地方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情况
        3.3.3 国内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
4 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思与设计
    4.1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构思
        4.1.1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4.1.2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2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构成及含义
        4.2.3 监管评价指标模型方法选择
        4.2.4 指标优化筛选及指标体系确定
        4.2.5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4.2.6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5 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
    5.1 A担保公司概况
        5.1.1 公司历史
        5.1.2 治理结构
    5.2 A担保公司综合分析
        5.2.1 合规和效益分析
        5.2.2 能力和资源分析
        5.2.3 内部风控和外部补偿机制分析
    5.3 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三元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制度
        五、文献评述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特点
        一、社会责任信息的受众极其广泛
        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有重点
        三、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强调主动性
    第二节 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四、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情况
    第三节 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意识不高
        二、信息披露内容未体现行业特征
        三、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可比性
第四章 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框架构建
    第一节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遵循的原则
        一、可靠性
        二、充分性
        三、重要性
        四、及时性
        五、可比性
        六、规范性
    第二节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
        一、食品安全与健康
        二、消费者权益
        三、环境与绿色发展
        四、负面信息公开
    第三节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结构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内容
        四、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可靠性的保障
第五章 三元股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公司简介
    第二节 三元股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
        一、披露模式
        二、披露内容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改进三元股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披露内容的改进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改进
        三、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以A造纸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环境成本概念及构成研究
        1.3.2 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研究
        1.3.3 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1.3.4 产品生命周期在企业环境成本中的应用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境成本概念
        2.1.2 环境成本控制概念
        2.1.3 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清洁生产理论
        2.2.4 社会责任理论
3.造纸行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及其分析
    3.1 造纸行业背景
        3.1.1 造纸行业概况
        3.1.2 造纸行业制度背景
        3.1.3 造纸行业相关标准和要求
    3.2 造纸行业环境成本的构成
    3.3 造纸行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3.3.1 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对象
        3.3.2 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3.3.3 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3.3.4 企业环境成本的责任控制
    3.4 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
4.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
    4.1 A公司企业概况
    4.2 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措施
    4.3 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效果
    4.4 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4.4.1 环境成本控制观念淡漠
        4.4.2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4.4.3 环境成本核算不合理
        4.4.4 环境成本控制问责中心缺失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A公司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重构
    5.1 环境成本控制体系重构目标
    5.2 环境成本控制重构原则
    5.3 产品生产前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
        5.3.1 规划环境成本控制总体系
        5.3.2 设计“环境友好型”产品
        5.3.3 设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5.4 产品生产中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
        5.4.1 建立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5.4.2 坚持绿色采购
        5.4.3 强化清洁生产
        5.4.4 注重绿色营销
    5.5 产品生产后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
        5.5.1 强调废弃物回收利用
        5.5.2 制定环境成本报告体制
        5.5.3 建立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
        5.5.4 构建有效的问责机制
6.A公司环境成本控制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6.1 加强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6.2 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引导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一章 立宪政治下审计制度的塑造
    一、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审计制度的发端
        (二)审计制度的兴起
        (三)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
    二、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
        (一)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
        (二)审计权的司法配置模式
        (三)审计权的行政配置模式
        (四)审计权的独立配置模式
    三、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
        (一)审计制度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践行
        (二)审计制度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审计制度与代议制的关联
        (四)审计制度对税收的合法性控制
第二章 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
        (一)君主立宪的时代背景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传统资源
    二、预备立宪对于审计的制度需求
        (一)立宪政治对审计的诉求
        (二)统一财权的刺激
        (三)治理贪腐的迫切需求
    三、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
        (一)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
        (二)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选择
    四、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具体设计
    五、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缺憾
第三章 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
    一、共和政治的初定
    二、审计制度设立之曲折
        (一)审计制度缺失的缘由
        (二)审计制度重置的起因
        (三)审计制度的再现
        (四)审计制度入宪的尝试
    三、宪制中审计制度的引入
        (一)宪制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宪法初创
    四、立宪风潮下审计制度的起伏
        (一)“曹锟宪法”中审计制度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演进
第四章 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构思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架构
        (二)五权宪法体系中的审计制度构想
    二、从“监审合一”到“监审分立”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初现
        (二)“监审分立”制度的重置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续演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重现
        (二)“监审合一”制度的延续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确定
第五章 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与反思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反思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的可能性启示
        (一)我国现行宪制中的审计制度现状检视
        (二)我国现行宪制中的监察制度重塑对审计制度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变革之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基于IE-CDIO-CMM教育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财务分析课程的必要性
二、IE-CDIO-CMM教育理念的基本框架
    (一) CDIO教育理念向前延伸———以诚信 (Integrity) 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Ethic)
    (二) CDIO教育理念与财务分析课程的融合
    (三) CDIO教育理念向后拓展———学生的能力评估
三、财务分析教学大纲的进一步细化
    (一) 财务分析知识
    (二) 个人职业能力与品质
    (三) 人际关系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 在企业、社会和环境背景下, 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财务分析工作

(10)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企业内部人举报制度研究 ——以制度理性与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为视角[D]. 沈新渊. 暨南大学, 2020(04)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抽象股利分配之诉问题研究[D]. 杨莹.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价研究 ——以通化东宝为例[D]. 郑灵曦.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青.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7)
  • [6]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以三元股份为例[D]. 杜书樱子.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7]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以A造纸企业为例[D]. 于倩倩.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D]. 冀睿.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基于IE-CDIO-CMM教育理念[J]. 温琳,杨贤慧,王慧. 财会通讯, 2018(04)
  • [10]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