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种群结构动态分析

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种群结构动态分析

一、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会[1](2020)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和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的遗传分析》文中提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DC.)Speer,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Pst)是我国主要的两大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挖掘新的抗白粉病(Pm)和抗条锈病(Yr)基因对于培育抗病小麦品种以减少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危害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抗性相反的新疆小麦地方品种青心麦(抗白粉病,感条锈病)和青海小麦品系041133(感白粉病,抗条锈病)配制的遗传群体,采用BSR-Seq方法定位了青心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Q和041133的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不同麦区采集的23个白粉菌菌株进行抗性评价,青心麦对其中12个菌株表现抗病反应型(IT 0-2)。青心麦与感白粉病小麦品系041133杂交产生F1、F2和F2:3遗传分离群体,利用来自山东的白粉菌菌株Bgt1接种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青心麦抗白粉病是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将其命名为PmQ。2.小麦品系041133对21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11个小种表现为近免疫(IT 0;)。利用CY34小种对青心麦×041133杂交组合F1、F2和F5群体接种鉴定,发现041133对条锈病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命名为Yr041133。3.以F2:3家系为作图群体,采用BSR-Seq技术获得53个与抗病相关的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位点,将PmQ定位于2B染色体物理位置710-750 Mb区段。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中的候选SNP序列开发SNP分子标记,将PmQ定位到Xicsn32和Xicsn93之间的20.3 Mb物理区域(710.5-730.8 Mb)。根据目的基因物理区间的基因组序列设计了485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其中发现6个多态性SSR标记,结合2BL染色体上9个已知抗病基因的连锁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将PmQ基因定位于Xicsq405和WGGBH913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1.4 cM遗传区间,对应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4.3 Mb物理区间。根据其染色体位置和来源,PmQ与在染色体2BL上大多数已知Pm基因不同,但与伊朗普通小麦地方品种PI 628024的Pm63的物理区间相近,因此它们可能是等位基因。4.利用BSR-Seq技术将Yr041133定位于7BL染色体上,位于分子标记Xicst79和Xicst16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 cM和1.3 cM,对应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的3.3 Mb物理区间(607.2-610.5Mb)。根据抗病材料的来源和抗病基因的物理位置,Yr041133与7BL上附近Yr39不同,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张雪梅[2](2018)在《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位点发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携带大量抗病、抗逆基因,是改良现代小麦品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病原菌引起,会对小麦产量、品质产生不良影响。本论文以93份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多环境下条锈病抗性及产量性状表型鉴定,以期筛选出条锈病抗性稳定表达、且可直接用于当前条锈病抗性育种的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和小麦DArT-seq高通量芯片技术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分子扫描,基于表型-标记关联分析,发掘控制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关键位点,为丰富和利用我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基因资源提供分子依据。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4个人工接种诱导环境下(2015崇州、2015绵阳、2016崇州和2016绵阳)对93份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表型鉴定。共鉴定出17份条锈病抗性稳定表达种质资源;结合室内苗期抗性鉴定,3份地方种质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2.利用160对SSR标记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分子扫描,获得140对多态性引物。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水平SSR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基因多态性指数较高(0.2136和0.2518)。SSR标记群体结构分析将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划分为GP1和GP2两个亚群。3.利用高通量小麦专有DArT芯片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鉴定,获得7107个有效DArT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水平DArT芯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基因多态性指数较高(0.2607和0.3209)。DArT标记群体结构分析也将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群体划分为GP1和GP2两个亚群。4.采用TASSEL软件混合线性模型(MLM),基于SSR分子标记,共鉴定出1个SSR标记与苗期条锈病抗性关联,8个与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关联。这些与小麦条锈病抗性显着关联位点分别位于小麦8条染色体上:2A、2B、3D、5A、5B、5D、6A、7D。结合已构建的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一致性图谱分析发现,控制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SSR标记Xgwm312-2A,Xgwm174-5D,Xgwm499-5B,Xcfd223-3D,Xgwm169-6A,Xbarc172-7D和Xbarc126-7D可能是前人未报道的与条锈病关联的新标记。Xcfd223-3D、Xgwm169-6A和Xbarc172-7D可能为一因多效标记。进一步利用Breseghello提出的无效等位变异(null allele)方法对与条锈病抗性显着关联SSR标记进行优异等位变异分析,发现1个SSR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位点Xcfd223-A3与条锈病性状反应型、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显着关联。5.采用TASSEL软件混合线性模型(MLM),利用DArT芯片共鉴定出16个与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性状显着关联标记。其中,4个标记与苗期条锈病抗性显着关联,12个与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显着关联。结合已构建的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一致性图谱分析发现,控制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位点QAUDPC.sicau-7B可能是一个前人未报道的新位点。6.条锈病人工接种诱导胁迫多环境下,利用SSR标记技术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产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7个SSR标记与产量性状关联。其中,2个SSR标记与小穗数关联,3个与小穗粒数关联,1个与穗长关联,1个与穗粒重关联。其中,位于1B、3B和7B染色体上的SSR标记Xpsp3000-1B,Xgwm273-1B,Xbarc133-3B和Xgwm344-7B与已报道的条锈病抗性位点一致。条锈病人工接种诱导胁迫多环境下,利用DArT芯片技术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产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4个位点与产量性状关联。7个DArT标记与小穗数关联,11个与小穗粒数关联,5个和穗长关联,1个和穗粒重关联。其中,QTL位点QKNS.sicau-7D,QKNS.sicau-2B.2,QSN.sicau-4B,QSN.sicau-6A和QSL.sicau-7B均与条锈病抗性具有遗传牵连效应。

黄亮[3](2018)在《中国134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及分子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我国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加强小麦品种的合理应用,促进品种布局与推广,延长品种使用年限,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本研究采用15个具有不同毒性的条锈菌菌株,对我国134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推导,选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和条中33,对供试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利用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进行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Yr15、Yr18、Yr26和1BL/1RS易位系的分子检测,结合系谱、基因推导结果和分子检测结果,分析供试小麦品种的抗条锈基因分布情况,明确中国134份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水平。试验结果显示,Yr3、Yr4、Yr5、Yr7、Yr8、Yr9、Yr10、Yr17、Yr26、Yr27、Yr30、Yr32、Yr A、Yr Sp、Yr Sk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56个小麦品种中,Yr9基因所占百分比最高,‘济宁16’等8个品种不含全生育期抗性基因,‘中国春’等3个品种含有Yr18基因,42个品种对条中32和条中33同时表现成株期抗性,‘济南17’等12个品种对条中32和条中33表现全生育期抗性,‘廊研43’等3个携带Yr5基因的品种抗所有菌株。参试的134份小麦品种(系)对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抗性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基因已‘丧失’抗性,将持续受到小麦条锈病的威胁。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应注重有效基因Yr5的使用情况,加大Yr18等成株抗性基因的使用频率,慎用Yr9、Yr10及Yr26等‘丧失’抗性的抗病基因,合理利用诱变等育种新技术拓宽抗源,根据现有种质的基因组合特点进行科学布局,并对已丧失抗性的品种进行基因改良、加大基因聚合。

王龙[4](2018)在《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et Henn.,Pst)引起的重要小麦病害,严重威胁世界各大麦区的粮食生产安全。常年的条锈病流行能造成平均约30%的小麦产量损失,在特大暴发年份可导致绝收。抗病品种的合理选用和布局能有效、经济、环保的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是有效的抗病品种往往在几年内便会被新的条锈菌毒力小种所克服,导致抗病基因失效,引发条锈病的大流行。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变异途径主要有突变、体细胞杂交和有性生殖。研究人员最近才在小檗上发现了小麦条锈菌的有性循环。室内研究证实小麦条锈菌经过有性自交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毒力与亲本不同的新菌系,直接证实了小麦条锈菌在转主寄主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在毒力变异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学者在中国自然条件下发现了条锈菌有性世代的存在,并从小檗上分离得到了与主要流行小种毒力不同的新菌系,明确了小檗在中国条锈菌流行和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小麦条锈菌有性群体研究其毒力的结构和变异规律,揭示条锈菌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方式,可以有效地指导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针对条锈菌流行小种筛选培育出长期可靠的抗病品种。本研究便以此为出发点,选用我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在小檗上建立有性自交群体,研究分析CYR32的有性遗传的毒力特征。在明确CYR32的毒力遗传背景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选取了已知毒力遗传背景的另一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平兰17-7,通过两个菌系进行有性杂交,建立了有性杂交的F2代群体并进行了遗传毒力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YR32经过有性自交后,共获得了127个后代菌系。这些菌系经在25个鉴别寄主鉴定,被划分成27种不同毒力表型。亲本和所有后代菌系在Yr5,Yr8,Yr10,Yr15,Yr24,Yr26,Yr32和YrTr1位点均表现为无毒性;在Yr1,Yr2,Yr3,Yr4,Yr25,Yr44和Yr76(YrTye)位点均表现为有毒性;后代群体在Yr6,Yr7,Yr9,Yr17,Yr27,Yr28,Yr43,YrA,YrExp2和YrSP位点表现毒力分离。在这10个分离位点中,CYR32在YrSP位点上为无毒,在其余9个位点上均有毒性。2.CYR32的后代群体在10个杂合位点上的无毒和毒力分离比各有不同。在Yr7,Yr28,Yr43和YrExp2位点上为1:3;在Yr6,Yr9和YrA位点上为1:15;在Yr17和Yr27位点上为3:13;在YrSP位点上为9:7。经过分析,CYR32在10个杂合位点上的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规律如下:Yr7,Yr28,Yr43和YrExp2上的毒力基因是显性单位点遗传;Yr6,Yr9和YrA上的毒力基因是显性双位点独立遗传;Yr17和Yr27上的毒力基因是一显一隐双位点互补遗传;YrSP上的无毒基因是显性双位点互补遗传。3.CYR32有性自交的127个菌系由10个多态性SSR标记产生65种不同的基因型。基于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构建了小麦条锈菌无毒基因的连锁图谱,包含两个连锁群。其中一个连锁群由10个无毒基因和一个SSR标记组成,相邻无毒基因的遗传距离最近的为2.36 cM,最远的为39.87 cM。另一个连锁群由9个SSR标记组成。4.两个小种经过杂交后共获得14个新菌系,经在23个鉴别寄主测定其毒力表型,归类分为3种表型,其中没有与亲本表型一致的类型。所有后代菌系在在Yr5,Yr8,Yr10,Yr15,Yr 24,Yr 26,Yr 32和YrTr1位点无毒;在Yr1,Yr2,Yr7,Yr9,Yr17,Yr25,Yr27,Yr44,Yr28,YrA和YrExp2位点有毒;在Yr4,Yr6,Yr43和YrSP位点表现毒力分离。5.随机选取一个杂交F1代菌系再进行自交后,共获得了245个F2代菌系。这些菌系在Yr10,Yr24和Yr26位点上毒力发生显着分离,且无毒和有毒的分离比均接近9:7。根据F1代和F2代的鉴定数据分析,条锈菌在Yr10,Yr24和Yr26位点上的无毒基因是由两个互补的显性位点控制的。

马金娟[5](2018)在《陕—鄂—豫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世界范围内重要气传真菌病害,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西北和西南麦区。小麦条锈菌喜凉怕热,必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越夏和越冬以完成周年循环。陕、鄂、豫地处条锈菌主要越冬区冬繁区,是条锈菌由西部越夏区向东部和北部麦区传播的“桥梁地带”,条锈病在这些地区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系统监测这些地区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可以为病害流行、抗病育种、品种合理利用和综合防治策略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对采自2015和2016年陕、鄂、豫三省的15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毒性鉴定;利用15对SSR引物对2014年陕西宁强试验地,2015年陕西陇县试验地、河南南阳试验地、湖北荆州试验地和湖北宜城试验地共计241份标样进行分子多态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2015和2016年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共鉴定出22个条锈菌生理小种,优势流行小种为CYR32、CYR33、CYR34和G22-14,优势类群为水源11致病类群、Hybrid46类群和贵农22类群。所分离的条锈菌菌系均不能侵染中四和T.spelta album,除对Hybrid46(Yr3b+Yr4b)和贵农22(Yr26)的毒性频率低于40%外,对大部分鉴别寄主存在稳定且高频率的毒性。2.宁强、宜城和荆州条锈菌群体存在显着遗传分化,群体间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陇县、南阳和荆州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并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流,区域间条锈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3.宁强、陇县、南阳、荆州和宜城5个条锈菌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宁强条锈菌群体多样性水平最高(I为0.94,H为0.49),荆州条锈菌群体多样性水平最低(I为0.67,H为0.38)。除荆州条锈菌群体外,其余四个条锈菌群体均表现为杂合子过度,表明其条锈菌群体为无性系。4.小麦品种对条锈菌具有一定程度的定向选择作用,是影响条锈菌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勇[6](2017)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图位克隆和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及YrHY1定位》文中指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Pst)是世界各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抗病基因,是进行品种抗病性改良的重要抗源。本研究对复壮30的抗白粉病基因Pm5e进行了图位克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同时,利用BSR-Seq与比较基因组学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初步遗传连锁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复壮30/农大015的F2:3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开发了 4个与抗白粉病基因Pm5e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了 Pm5e精细遗传连锁图谱,将Pm5e定位于7BL染色体上标记WGGC13290和WGGB201之间0.08 cM的遗传区间内。2.利用Pm5e基因区域的标记筛选普通小麦望水白的基因组BAC文库,对获得的3个BAC克隆进行测序,经测序组装获得162 kb的序列。利用BAC序列开发标记,对Pm5e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加密,将Pm5e定位在标记WGGB2和WGGB3之间的0.04cM遗传区间内。对Pm5e定位区段内13.1 kb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发现3个可能的编码基因(Pm5e-1、Pm5e-2和Pm5e-3)。通过对Pm5e的定位区域进行序列比较,发现抗病材料复壮30中的Pm5e-1和Pm5e-3基因与感病材料中国春之间没有序列差异,而在Pm5e-2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单碱基的变异。通过单倍型变异关联分析发现Pm5e-2基因上的一个A/G SNP与抗白粉病的功能密切相关,推测编码NB-ARC-LRR结构域的Pm5e-2是Pm5e重要的候选基因。3.PCR扩增EMS诱变复壮30感白粉病突变体的3个候选基因基因组片段,测序后发现6个感病突变体在Pm5e-2基因上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家系的Pm5e-2基因的蛋白质翻译发生了提前终止,1个家系发生了 5个氨基酸的缺失,1个家系在外显子/内含子边界上发生了突变,2个发生了氨基酸的改变,而在Pm5e-1和Pm5e-3基因上未发现功能明显丧失的突变。4.将高抗白粉病品种复壮30中的Pm5e-2基因组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CAMBIA1300-Bar中,利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感白粉病小麦品种Fielder。利用白粉菌生理小种E20对T1代和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家系16-2和27-1中分离出近免疫的抗白粉病植株,确定Pm5e-2即为Pm5e。5.对复壮30和薛早接种白粉菌E20,分析接种前和接种后不同时间段Pm5e的表达量,结果发现,在复壮30中Pm5e基因的表达可以被白粉菌E20诱导,暗示其在E20侵染小麦的过程中发挥抗病的功能。6.普通小麦孟麦58和淮阳1号高抗小麦条锈病,遗传分析表明孟麦58和淮阳1号对条锈菌CYR34(V26)的抗性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MM58和YrHY1。利用BSR-Seq和比较基因组学结合的方法将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定位在小麦染色体2AS的末端,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与STS标记WGGB148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7 cM和3.8 cM。

王峭,马金娟,杨立军,李强,王保通[7](2017)在《2015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以及变化动态,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对2015年采自湖北省6个地(市)的102份条锈病标样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鉴定到已知条锈菌小种(类型)19个,其中CYR33和CYR32是湖北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居第一位(40.2%)和第二位(17.65%),其他小种(类型)以水源11类群、Hybrid 46类群以及贵农22类群为主,首次从湖北省标样中监测到贵农22菌系,其出现频率为17.64%。群体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条锈病标样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1,表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比较丰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50.99,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小,群体之间交流广泛,并且毒性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

李强,李高宝,岳维云,杜久元,杨立军,康振生,井金学,王保通[8](2016)在《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变异动态和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为病害流行预测、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02—2014年从陕西省8个市(区)的28个县(区)和毗邻的甘肃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共采集鉴定小麦条锈菌标样2 779份,监测到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45个,其中,CYR33和CYR32为目前陕西省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新致病类型G22-9和G22-14虽然目前出现频率不高,但对贵农系列、92R系列以及Moro均有毒性,且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小麦条锈菌群体中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绝对优势,这与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单一化有较大关系,应加强开发和利用新的、多元化的抗源材料。对2 952份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其整体抗性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结果,目前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应以抗CYR33和CYR32为主,同时注意对G22-9和G22-14的抗病性研究。

薛楠[9](2016)在《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越冬区群体结构监测》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在我国发生尤为严重。小麦条锈菌靠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引起病害大面积发生流行。陕西省地处我国小麦条锈菌东西部菌源交流的“桥梁地带”。研究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对于研究区域间病害流行、抗病品种的布局、病害预测预报都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23个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对2015年采自陕西省宁强县、陇县试验地以及紫阳县、汉台区的86份标样进行了毒性多样性分析;利用15对条锈菌特异性SSR引物对2014年采自陕西省宁强县试验地5个小麦品种上的68份标样进行了分子多态性分析,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应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86份条锈菌菌系进行毒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系对Yr1、Yr2、Yr3、Yr7、Yr9、Yr13、Yr17、Yr18、Yr26、Yr27、Yr30、Yr31、Yr32、Yr43、Yrsp等近等基因系的毒性频率超过80%,对Yr6、Yr44、Yr4b等近等基因系的毒性频率介于20%和80%之间,对Yr8、Yr10、Yr24等近等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小于20%,对Yr5和Yr15等近等基因系无毒性。4个区域的毒性频率有所不同。2.4个区域小麦条锈菌毒性类型总计为59个,其中,宁强县33个,陇县24个,紫阳县8个,汉台区4个。毒性类型频率最高的为对Yr1、Yr2、Yr3、Yr7、Yr13、Yr17、Yr18、Yr26、Yr27、Yr30、Yr31、Yr32、Yr43、Yr44、Yr4b、Yrsp表现毒性,对Yr5、Yr6、Yr8、Yr9、Yr10、Yr15、Yr24表现无毒性的菌株,频率是15.1%,4个区域均有分布,其中该毒性类型在宁强县的频率为20.5%,在陇县的频率为16.7%。3.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多样性水平高,多态性的位点数为2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91.30%,Nei’s遗传多样性的指数(H)为0.3150,其香农信息指数(I)为0.4731。不同群体之间毒性多样性水平具有显着差异,遗传距离为0.0158-0.1433,Nei’s遗传一致度为0.8665-0.9843。其中,宁强县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水平最高,陇县次之,汉台区最低。4.宁强县、陇县试验地不同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水平高,差异显着。其中宁强县试验地不同品种上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位点数为22个,多态性的位点百分率为95.65%,Nei’s遗传多样性的指数(H)为0.3260,计算的香农信息指数(I)为0.4929,遗传距离为0.0522-0.2234,Nei’s遗传一致度为0.7998-0.9492。陇县试验地不同品种上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位点数为17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73.19%,Nei’s遗传多样性的指数(H)为0.2365,计算的香农信息指数(I)为0.3583,所求的遗传距离为0.0534-0.1868,Nei’s遗传一致度为0.8296-0.9480。5.宁强县试验地不同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有差异。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的位点数(P)是73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P%)为97.33%,观察等位基因数(Na)计算为1.9733,有效等位基因数(Ne)计算为1.2858,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计算为0.1776,香农信息指数(I)计算为0.2854,整体的多态性水平较高。不同小麦品种上的条锈菌群体遗传一致度范围为0.9771-0.9997,遗传一致度高,遗传距离小,群体之间可能存在基因流。

张勃,黄瑾,贾秋珍,曹世勤,孙振宇,金社林[10](2015)在《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认为为明确甘肃中部与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甘肃、陕南、青海及新疆等7个地区共369份小麦条锈病菌标样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9、Shannon信息指数为0.57,各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7个条锈菌群体中以天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2、Shannon信息指数为0.61。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24%,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7.76%。表明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甘肃中部、陇南及陕南3地的小麦条锈菌种群遗传相似度较高,菌源交流密切。

二、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和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1.1.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
        1.1.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1.4 挖掘和利用地方品种抗病基因资源对小麦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2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1.2.1 条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
        1.2.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3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
        1.3.1 化学防治
        1.3.2 农业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抗病品种
    1.4 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实现基因定位的有效途径
    1.5 小麦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克隆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方品种青心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抗白粉病鉴定
        2.1.3 BSR-Seq分析
        2.1.4 分子标记开发与多态性分析
        2.1.5 遗传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青心麦和041133的白粉病抗性评价
        2.2.2 青心麦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2.3 BSR-Seq分析
        2.2.4 PmQ连锁的SNP标记开发
        2.2.5 PmQ连锁的SSR标记
        2.2.6 2BL上已知基因连锁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2.2.7 PmQ与2BL上已知Pm基因的比较
        2.2.8 基因注释
        2.2.9 差异基因表达及基因预测
    2.3 讨论
        2.3.1 PmQ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2.3.2 地方品种基因定位研究
        2.3.3 2BL染色体已知定位基因比较
        2.3.4 基因注释及预测
        2.3.5 快速克隆抗病基因的MutRenSeq技术
第三章 041133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041133抗病鉴定
        3.1.3 BSR-Seq分析
        3.1.4 分子标记的开发
        3.1.5 遗传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041133抗病分析
        3.2.2 041133×青心麦F5群体的抗性鉴定
        3.2.3 BSR-Seq分析
        3.2.4 2B和5B染色体位点验证
        3.2.5 SSR标记开发与多态性分析
        3.2.6 7BL上已知基因标记的筛选
        3.2.7 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3.2.8 Yr041133与7BL上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位置比较
        3.2.9 基因注释
    3.3 讨论
        3.3.1 Yr041133基因定位研究
        3.3.2 染色体验证
        3.3.3 7BL上已定位的Yr基因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位点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
        1.1.1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种植资源
        1.1.2 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种植区域划分
    1.2 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
        1.2.1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1.2.2 小麦条锈病抗性机制
        1.2.3 小麦条锈病的鉴定方法
        1.2.4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方法
        1.2.5 小麦条锈病抗性位点、基因研究现状
        1.2.6 小麦条锈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1.3 关联分析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鉴定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条锈菌种
        2.1.3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
        2.1.4 苗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
        2.3.2 多环境下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
        2.3.3 中国北部麦区不同省份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成株期抗性分析
        2.3.4 不同环境地方小麦品种条锈病成株期抗性比较
        2.3.5 优异条锈病抗性种质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DNA提取
        3.1.3 SSR标记扫描
        3.1.4 DArT-seq芯片扫描
        3.1.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SSR分子标记对北部麦区地方品种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基于DArT芯片对中国北部麦区地方品种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DArT芯片对北部麦区地方品种连锁不平衡分析
    3.3 讨论
        3.3.1 两种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
        3.3.2 群体结构与麦区分布的关系
        3.3.3 连锁不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表型鉴定
        4.1.3 基于DArT-seq和SSR标记的基因型分型
        4.1.4 表型-标记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SSR分子标记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关联分析
        4.2.2 关联SSR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分析
        4.2.3 基于DArT芯片对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4 DArT芯片关联位点发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条锈菌诱导环境下中国北部麦区地方小麦产量性状关联分析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产量性状鉴定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条锈菌诱导下多环境地方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5.2.2 条锈病菌诱导下产量性状QTL位点的发掘
    5.3 讨论
        5.3.1 条锈病菌诱导下产量性状关联位点的稳定性分析
        5.3.2 条锈病菌诱导下产量性状关联位点与条锈病抗性位点关系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3)中国134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及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及危害
    1.2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1.3 小麦条锈菌
        1.3.1 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及生理小种
        1.3.2 小麦条锈菌新致病类群G22
    1.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5 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方法
        1.5.1 经典遗传分析法
        1.5.2 基因推导法
        1.5.3 分子标记法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
    2.1 材料
        2.1.1 供试小麦
        2.1.2 供试菌种
    2.2 方法
        2.2.1 菌种扩繁
        2.2.2 苗期接种鉴定
        2.2.3 成株期抗性鉴定
        2.2.4 分子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性基因的分子检测
        2.3.2 成株期抗性鉴定
        2.3.3 苗期基因推导
        2.3.4 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品种抗性评价
        3.1.2 对育种工作的启示
        3.1.3 分子标记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概述
    1.2 小麦条锈菌的生物学特点
    1.3 小麦条锈菌的生活史
        1.3.1 小麦条锈菌的无性繁殖
        1.3.2 小麦条锈菌的有性繁殖
    1.4 锈菌转主寄主的作用
        1.4.1 秆锈菌的转主寄主
        1.4.2 叶锈菌的转主寄主
        1.4.3 条锈菌的转主寄主
    1.5 条锈菌毒力变异途径
        1.5.1 突变
        1.5.2 异核作用
        1.5.3 有性生殖
    1.6 利用鉴别寄主体系检测和鉴定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力变化
        1.6.1 世界与欧洲鉴别寄主体系
        1.6.2 中国鉴别寄主体系
        1.6.3 美国鉴别寄主体系
        1.6.4 单基因系鉴别寄主体系
    1.7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力遗传变化
        1.7.1 RFLP标记的应用
        1.7.2 RAPD标记的应用
        1.7.3 AFLP标记的应用
        1.7.4 SSR标记的应用
        1.7.5 SNP标记的应用
        1.7.6 DNA测序技术的应用
    1.8 锈菌群体遗传学研究
        1.8.1 中国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1.8.2 小麦条锈菌有性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1.9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9.1 研究意义
        1.9.2 技术路线示意图
第二章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无毒与毒力基因的遗传连锁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CYR32单孢菌系的分离筛选纯化
        2.2.2 CYR32冬孢子的制备
        2.2.3 CYR32冬孢子萌发接种堆花小檗
        2.2.4 CYR32性子器受精产生锈孢子
        2.2.5 CYR32自交后代单孢群体的建立
        2.2.6 单基因系鉴别寄主毒力鉴定
        2.2.7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DNA的提取
        2.2.8 利用SSR标记对后代群体进行基因分型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YR32有性生殖单孢后代群体毒力表型
        2.3.2 CYR32的无毒或毒力遗传特征
        2.3.3 SSR标记基因分型及连锁图谱的构建
    2.4 讨论与结论
        2.4.1 亲本菌系毒力位点的纯合与杂合
        2.4.2 控制毒力表型的位点数量
        2.4.3 小麦条锈菌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
        2.4.4 毒力表型遗传多样性
        2.4.5 无毒或毒力基因连锁
        2.4.6 CYR32的流行与变异
第三章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与平兰17-7菌系有性杂交群体的建立及其毒力遗传初步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小麦条锈菌双亲菌系的复苏活化
        3.2.2 双亲冬孢子的制备
        3.2.3 双亲冬孢子萌发接种堆花小檗
        3.2.4 双亲杂交产生锈孢子
        3.2.5 杂交F_1代单孢菌系的获得
        3.2.6 F_1代菌系自交及F_2代单孢群体的建立
        3.2.7 F_1代及F_2代菌系的毒力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F_1代单孢菌系的毒力表型
        3.3.2 F_2代群体的建立及其单孢菌系的毒力表型
    3.4 讨论与结论
        3.4.1 F_1代杂交群体毒力分析
        3.4.2 F_2代单锈子腔菌系毒力分析
        3.4.3 F_2代菌系在Yr10,Yr24和Yr26位点的毒力比较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陕—鄂—豫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
    1.2 小麦条锈菌研究概况
        1.2.1 小麦条锈菌越冬越夏区
        1.2.2 小麦条锈菌的区系划分及传播路线
        1.2.3 小麦条锈菌生活史
        1.2.4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演化
    1.3 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研究
    1.4 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影响因素
        1.4.1 突变、遗传重组、有性生殖和基因流
        1.4.2 寄主的定向选择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小麦材料
        2.1.2 小麦条锈病标样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小麦品种的种植和布局
        2.2.2 条锈菌标样的分离和扩繁
        2.2.3 群体毒性鉴定
        2.2.4 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分析
        3.1.1 小麦条锈菌标样毒性鉴定结果
        3.1.2 分离菌株毒性频率
    3.2 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3.2.1 不同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2.2 不同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3.3.1 19个供试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2 19个供试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不同地区7个主栽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3.4 陕鄂豫条锈菌群体生殖方式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陕鄂豫条锈病流行规律
        4.2.2 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
        4.2.3 遗传多样性及生殖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图位克隆和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及YrHY1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及其近缘种粗山羊草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2 小麦白粉病和抗白粉病基因
    1.3 小麦条绣病和抗条锈病基因
    1.4 禾本科植物在比较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1.5 小麦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6 抗病基因功能验证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2.1.4 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
        2.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2.1.6 质粒/BAC大量提取
        2.1.7 利用粗山羊草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开发分子标记
        2.1.8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2.1.9 六倍体小麦复壮30的EMS诱变群体的构建
        2.1.10 小麦叶片总RNA的提取
        2.1.11 cDNA的合成
        2.1.12 Pm5e基因的3'RACE和5'RACE
        2.1.13 候选基因Pm5e-2转基因实验
        2.1.14 定量表达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的精细定位和物理图谱构建
        2.2.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候选基因结构分析
        2.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候选区间单倍型分析和等位变异
        2.2.4 EMS突变体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
        2.2.5 Pm5e基因的全长cDNA获得及序列分析
        2.2.6 候选基因Pm5e-2互补载体的转基因功能鉴定和分析
        2.2.7 候选基因Pm5e-2过表达载体的转基因功能鉴定和分析
        2.2.8 Pm5e在小麦不同接种时间段表达分析
        2.2.9 Pm5位点中抗白粉病基因Pm5a,Pm5b,Pm5d关系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利用粗山羊草序列构建抗白粉病基因Pm5e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2.3.2 EMS突变体验证基因功能的可能性
        2.3.3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含有丰富的抗白粉病基因
        2.3.4 隐性抗病基因Pm5e抗病机制的推测
        2.3.5 抗白粉病基因Pm5e与其它7BL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的关系
第三章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的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条锈病抗性鉴定
        3.1.3 基因组DNA提取
        3.1.4 BSR-Seq
        3.1.5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3.1.6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3.1.7 SNP和STS标记开发
        3.1.8 遗传距离估算及遗传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孟麦58、淮阳1号中抗条锈病基因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3.2.2 BSR-Seq分析
        3.2.3 候选SNP的筛选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4 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基因组区域和粗山羊草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3.2.5 利用粗山羊比较基因组学开发与YrMM58和YrHY1连锁的分子标记
    3.3 讨论
        3.3.1 YrMM58和YrHY1与其他2AS染色体上基因的关系
        3.3.2 BSR-Seq与比较基因组学结合的方法快速定位小麦基因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7)2015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小麦条锈菌标样
        1.1.2 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
    1.2 试验方法
        1.2.1 标样的分离、繁殖和保存
        1.2.2 标样鉴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2.2 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分析
        2.2.1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多样性分析
        2.2.2 小麦条锈菌不同种群间的毒性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2.3 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聚类分析
3 讨论

(8)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
        1.1.1病菌标样的采集、繁殖和鉴定
        1.1.2 鉴别寄主
        1.1.3 病情调查
        1.1.4 毒性频率计算
    1.2 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
        1.2.1 供试小麦品种(系)和条锈菌
        1.2.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2.1.1 主要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
        2.1.2 主要致病类群变化动态
        2.1.3新的条锈菌菌系
        2.1.4毒性基因频率分布
    2.2 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成株期抗条锈性
3 讨论

(9)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越冬区群体结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研究概况
        1.1.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
        1.1.2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1.2 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分析
        1.2.1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1.2.2 抗锈性近等基因系在小麦条锈菌毒性鉴定方面的应用
    1.3 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表型分析的应用
        1.3.2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phismic DNA,RAPD)的应用
        1.3.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lphism, AFLP)的应用
        1.3.4 微卫星(microsatellite)分子标记的应用
    1.4 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研究现状
        1.4.1 生理小种鉴定
        1.4.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越冬区群体毒性多样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抗条锈近等基因系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和越冬区试验地小麦品种的种植
        2.2.2 标样的采集
        2.2.3 标样的繁殖
        2.2.4 小麦条锈菌毒性鉴定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陕西省冬繁区、越冬区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分布频率
        2.3.2 陕西省冬繁区、越冬区小麦条锈菌毒性类型统计
        2.3.3 陕西省冬繁区、越冬区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态性分析
第三章 陕西省冬繁区不同小麦品种上条锈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地点
        3.2.2 标样的采集
        3.2.3 标样的繁殖
        3.2.4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3.2.5 小麦条锈菌分子多态性分析及检测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SR引物的扩增结果
        3.3.2 陕西省宁强县不同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分子遗传多样性水平
        3.3.3 陕西省宁强县不同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分子遗传相似性系数
        3.3.4 陕西省宁强县不同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分子遗传聚类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夏孢子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SSR PCR扩增条件
        1.2.3 种群的遗传参数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2 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分化
    2.3 小麦条锈菌种群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四、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和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的遗传分析[D]. 李亚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中国北部麦区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抗性位点发掘[D]. 张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3]中国134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及分子检测[D]. 黄亮.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D]. 王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5]陕—鄂—豫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马金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6]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图位克隆和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及YrHY1定位[D]. 王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7]2015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J]. 王峭,马金娟,杨立军,李强,王保通.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2)
  • [8]2002—201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和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J]. 李强,李高宝,岳维云,杜久元,杨立军,康振生,井金学,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2016(03)
  • [9]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越冬区群体结构监测[D]. 薛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10]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J]. 张勃,黄瑾,贾秋珍,曹世勤,孙振宇,金社林. 植物保护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种群结构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