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营养治疗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静脉营养治疗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一、静脉营养疗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倩倩[1](2021)在《五行音乐疗法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

钟莉芳[2](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饶军[3](2021)在《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应用是否能降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分析早产儿(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发生BPD的危险因素,为防治BP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0例,以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实验组患儿气管内注入布地奈德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混合物,而对照组患儿仅接受PS气管内注入。分析两组患儿给药前后血气指标(PH值、Pa CO2、Pa O2及Pa O2/Fi O2)及呼气末正压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儿BP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2)选取本次实验中纳入的70例患儿的基础资料(出生体重、胎龄、性别、是否多胎、分娩方式、Apgar1分钟评分、有无胎膜早破、孕母的孕期疾病及产前应用激素情况等)、住院过程中的治疗情况(是否机械通气、输血等)及并发症情况,按照BPD的发生为条件,分为BPD组(18例)和非BPD组(52例),通过相关性回归分析BPD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儿及孕母一般情况资料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PH值、Pa O2、Pa O2/Fi O2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Pa CO2实验组下降更显着(P<0.05);实验组治疗后呼气末正压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实验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BPD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S再次使用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次对两组早产儿BP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得出,PDA(OR:6.282,95%CI:1.325-29.791)、生后Apgar 1min评分≤3分(OR:3.235,95%CI:1.065-9.824)、羊水污染(OR:10.909,95%CI:2.271-52.412)、胎膜早破(OR:4.413,95%CI:1.279-15.229)、机械通气(OR:9.333,95%CI:1.946-44.765)、输血≥3次(OR:3.876,95%CI:1.263-11.899)均为BPD的危险因素。结论:1.布地奈德联合PS气管内注入治疗显着降低了早产儿BPD的风险,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2.早产儿BPD高危因素有:Apgar 1min评分≤3分、羊水异常、有机械通气、出现胎膜早破、输血次数≥3次、合并PDA。

陈群娣[4](2021)在《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危重早产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出生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生长发育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日体质量增长、周身长增长、周头围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应用于危重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中疗效显着,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董梁[5](2020)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VLBW和ELBW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等相关资料等,分析母乳喂养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为NICU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VLBW和ELBW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住院期间患儿围生期情况、母乳喂养状况、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速率和营养指标变化,以及NEC、BPD、晚发性感染等相关合并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花费等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状况及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患儿234例,男女比例1.02:1,胎龄以28~33+6周为主,占84.7%,出生体重以VLBW为主,占91.2%,SGA占33.8%,好转出院占97.0%。2.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量:纯母乳喂养率从住院第2周后开始显着增加,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占60.3%,住院时长达6~8周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可达到79.1~94.1%。摄入多量母乳的占50.9%,在超早产儿和ELBW中分别占77.3%和65.2%。胎龄越小,平均母乳占比越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肠内、肠外营养情况:开始肠内喂养的中位数为1(1~2)天,开始接受母乳喂养的时间中位数在5(3~7)天。胎龄越小,开奶时间越晚,P=0.002,有统计学差异,不同体重组别的开奶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6。89.7%患儿在生后3天内开始肠内喂养,母乳开奶率只有6.4%,超早产儿和ELBW中母乳开奶率分别为22.7%和17.4%,有47.0%的患儿使用了HMF,开始使用日龄中位数为27(20~37.3)首次使用静脉营养的时长中位数为24(18~33)天,30例患儿在14天及以内停止静脉营养,占12.8%。中晚期早产儿和≥1250g的患儿相比较小胎龄、体重者,摄入多量母乳有助于缩短静脉营养时长,P值均<0.05,但在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别中未见明显区别。4.体重增长和营养指标: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体重增长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321,相比未添加HMF的母乳喂养为主的患儿,添加HMF有助于体重增长,还减少了NEC的发生,P值分比为0.046和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SGA患儿HMF添加更为积极,P=0.028,体重增长速率较AGA患儿快,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且HMF不耐受方面无显着区别。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中,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总体无明显区别。5.对合并症的影响:研究显示母乳对NEC有显着保护作用,多量母乳组NEC的发生率为6.7%,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则为17.4%,P=0.012,有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32周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较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将NEC的发生率从21.5%减少到7.1%,在<1250g的患儿中从23.3%减少到6.9%,P值分比为0.005和0.039,统计学差异均显着。在≥1250g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晚发性感染率为1.6%,而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中为19.4%,P=0.003,有统计学差异。整体和分层研究中摄入不同量母乳对BPD的发生无明显影响。6.住院天数及住院花费:住院天数中位数为46(36~59)天,出院时平均纠正胎龄为38.6(37.1~40.0)周,住院花费中位数为60736(42901~79597)元。整体患儿中不同母乳摄入量组日均住院花费无显着性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中晚期早产儿中,多量母乳组住院花费更少,P=0.00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该中心开奶积极,母乳喂养率较高,但加奶速度及HMF添加策略较保守。2.母乳对NEC的保护作用显着,在出生体重≥1250g的组别中,摄入多量母乳可明显减少晚发性感染,母乳喂养在BPD的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营养指标、住院时长及日均花费等方面未发现明显优势。3.添加HMF可帮助体重增长,减少静脉营养时长及住院花费,并降低NEC的发生率。

赖奕余[6](2020)在《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8名SGA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及孕母一般人口学资料、孕母围产期并发症、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分析其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讨论影响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相关因素,并采用Linear回归对影响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508例SGA儿,其中男性241例(47.4%),平均出生体重1912.03±443.42g,出生胎龄36.16±2.24周,双胎243例(50.4%),剖宫产383例(79.5%),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5.99±6.77g/kg/d,出院时总体EUGR发生率96.8%(492/508),早产SGA出院时EUGR发生率98.1%(314/320)。2.出生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500g、25003000g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依次为13.22(11.1,14.03)g/kg/d,12.3(10.2,13.2)g/kg/d,5.67(2.3,8.6)g/kg/d,2.43(?2.37,5.28)g/kg/d,出生体重越大,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慢,P<0.001。非常早产儿、中度早产儿、晚期早产儿、足月儿体重增长依次为13.27(11.2,14)g/kg/d、11.65(10.2,12.29)g/kg/d、6.89(3.69,9,2)g/kg/d、3.67(?1.79,6.58)g/kg/d,出生胎龄越大,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慢,P值<0.001。出生时为重度SGA(P<3%)、轻度SGA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分别为7.03(3.1,10.5)g/kg/d,5.43(1.58,10)g/kg/d,出生体重百分位越低,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快。3.孕母胎盘早剥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比无胎盘早剥组快(Z=-1.81,P=0.007),而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孕母年龄、产次及怀孕方式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4.孕母合并高血压组比无合并高血压组SGA儿体重增长快(Z=-6.533,P<0.01),孕母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比甲状腺功能正常SGA儿体重增长快(Z=-2.22,P=0.026),合并SLE组比无SLE组SGA儿体重增长要快(Z=-3.05,P=0.002)、孕母合并心脏病组比无心脏病组SGA儿体重增长慢(Z=-1.97,P=0.04),孕母合并症如糖尿病、贫血、疤痕子宫、盆腔手术、子宫卵巢疾病等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5.发生胎儿窘迫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较快(Z=-2.8,P=0.005),而多胎、脐带绕颈、先天畸形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影响(P>0.05)。6.NRDS组比无NRDS组体重增长快(Z=-9.683,P<0.01)、BPD组比无BPD组体重增长快(Z=-4.046,P<0.01)、新生儿肺炎组比无新生儿肺炎组体重增长慢(Z=-4.214,P<0.01)、凝血功能异常组比凝血功能正常组体重增长快(Z=-3.523,P<0.01)、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比无暂时性甲低组体重增长快(Z=-2.808,P<0.01)、喂养不耐受组比无喂养不耐受组体重增长快(Z=-2.817,P<0.01),NEC组比无NEC组体重增长快(Z=-2.507,P=0.011),颅内出血组比无颅内出血组体重增长快(Z=-1.971,P=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比无高胆红素血症组体重增长快(Z=-2.79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新生儿窒息、宫内感染、低血糖、消化道出血及对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P>0.05)。7.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与产齢、孕次、产次、孕母流产次数、孕母体重增长等无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可预测影响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因素分别有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孕母合并高血压、孕母合并心脏病以及营养支持时间。孕母合并高血压、营养支持时间越长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越快(B=1.286、0.095,95%CI:0.1542.418、0.0160.174)。出生体重越小,体重增长速率(B=-0.008,95%CI:0.0731.01),而孕母合并心脏病是小于胎龄儿生后体重增长速率的不利因素(B=-2.612,95%CI:-5.29-0.067)。结论1.胎龄小,出生体重百分位低的SGA患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明显。2.孕母患有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病的SGA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明显。3.绝大部分小于胎龄儿出院时未能达到国内推荐的生长追赶水平,小于胎龄儿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早产SGA儿。

苏一帆[7](2020)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的敏化规律,并采用推拿干预,观察推拿前后早产低体重儿身高、体重及手部穴位温度的变化,分析患儿生长发育与穴位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探索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否作为评价早产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参考。方法首先,选取小儿推拿文献中与早产低体重儿症候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小儿推拿治疗的选穴中较为高频的穴位相对集中于小儿手部的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等5个穴位,收集1月≤年龄≤3岁的正常出生(胎龄大于37周)且体重大于2500g的健康儿童72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美国Fotric公司生产Fotric226s红外热成像仪分别采集健康儿童手部双侧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等五个穴区的红外热成像图,穴位温度值取目标穴区温度的平均值,建立Excel表格并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右两侧穴位温度的差异,收集1月≤年龄≤3岁符合早产低体重儿标准的患儿72例,采用与健康儿童相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分析早产低体重儿与健康儿童手部5个穴位温度的差异,探讨穴位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低体重患儿72例,剔除脱落后实际纳入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常规基础康复训练,给予相同的喂养、护理及保健指导。试验组采用选择性脊柱推拿治疗+常规基础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基础康复训练,两组均为每周治疗3次,每次15分钟,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和总疗程结束后由专人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对5个目标穴区进行红外热成像图的采集,穴位温度值取目标穴区温度的平均值,确定目标穴区的红外温度,并对患儿的身高、体重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后,建立Excel表格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推拿后穴位温度的变化,分析患儿生长发育与穴位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基本情况(患儿性别、年龄情况):进行温度检测前,健康儿童和早产低体重儿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正常儿童左右两侧穴位红外温度比较:正常儿童左右两侧穴位温度比较,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等5个穴位红外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早产低体重儿左右两侧穴位红外温度比较:早产低体重儿左右两侧穴位温度比较,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等5个穴位红外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早产低体重儿与健康儿童手部穴位红外温度比较左侧脾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45±1.82)℃,与正常儿童为(35.02±1.32)℃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32±1.75)℃,与正常儿童为(34.98±1.3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26±1.81)℃,与正常儿童为(34.91±1.31)℃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27±1.84)℃,与正常儿童为(34.83±1.4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21±1.96)℃,与正常儿童为(34.82±1.41)℃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产低体重儿左侧手部5个穴位温度均低于正常儿童。右侧脾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65±1.71)℃,与正常儿童为(35.17±1.06)℃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41±1.76)℃,与正常儿童为(35.02±1.21)℃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40±1.64)℃,与正常儿童为(34.96±1.16)℃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29±1.74)℃,与正常儿童为(34.86±1.22)℃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穴位温度:早产低体重儿为(34.34±1.94)℃,与正常儿童为(34.91±1.29)℃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产低体重儿右侧手部5个穴位温度均低于正常儿童。综上所述,早产低体重儿两侧手部5个穴位红外温度均低于正常儿童。5.推拿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温度的影响5.1两组患儿身高比较:两组患儿入组前在身高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身高(77.42±7.29)cm与对照组身高(74.23±8.37)cm进行比较P=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组前身高(76.38±7.92)cm,治疗后身高(77.42±7.29)cm,与入组前相比P=0.022,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组前身高(73.50±8.53)cm,治疗后身高(74.23±8.37)cm,与入组前相比P=0.000,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两组患儿体重比较:两组患儿入组前在体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体重(12.49±2.35)Kg与对照组体重(11.05±2.65)Kg进行比较P=0.0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组前体重(10.94±2.54)Kg,治疗后体重(12.49±2.35)Kg,与入组前相比P=0.000,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入组前体重(9.99±2.64)Kg,治疗后体重(11.05±2.65)Kg,与入组前相比P=0.000,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两组患儿手部穴位红外温度比较两组患儿入组前在穴位温度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脾经穴位温度:试验组(33.67±2.04)℃与对照组(31.19±2.60)℃进行比较P=0.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穴位温度:试验组(33.59±1.80)℃与对照组(30.77±2.67)℃进行比较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经穴位温度:试验组(33.42±1.64)℃与对照组(32.15±1.82)℃进行比较P=0.0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位温度:试验组(33.51±1.76)℃与对照组(32.14±1.86)℃进行比较P=0.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穴位温度:试验组(33.40±2.50)℃与对照组(30.40±2.71)℃进行比较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脾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2.22±2.65)℃与治疗后(33.66±2.04)℃进行比较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2.62±2.00)℃与治疗后(33.59±1.80)℃进行比较P=0.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1.79±2.84)℃与治疗后(33.42±1.64)℃进行比较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2.60±2.08)℃与治疗后(33.51±1.76)℃进行比较P=0.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2.42±2.29)℃与治疗后(33.40±2.50)℃进行比较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2.99±1.98)℃与治疗后(31.19±2.60)℃进行比较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1.16±3.43)℃与治疗后(30.77±2.67)℃进行比较P=0.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2.90±1.81)℃与治疗后(32.15±1.82)℃进行比较P=0.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1.05±3.55)℃与治疗后(32.14±1.86)℃进行比较P=0.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经穴位温度:入组前(31.87±2.57)℃与治疗后(30.40±2.71)℃进行比较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穴位温度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分别与5个穴位温度进行皮尔逊(PPMCC)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前,对照组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相关性;试验组仅体重与脾经穴位温度具有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r=0.477);治疗后,对照组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相关性;试验组身高和脾经穴位温度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r=0.418,体重和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穴位温度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r>0;说明治疗后身高和脾经穴位的温度呈正相关,体重和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等4个穴位温度呈正相关。5.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1.早产低体重儿手部5个穴位温度均低于健康儿童,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双侧穴位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右两侧穴位性质具有对称性。2.经过推拿治疗后,早产低体重儿手部5个穴位温度均有变化,其中脾经、心经、肾经变化差异明显(P<0.05);穴位温度与生长发育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身高和脾经穴位温度呈正相关(P=0.034且r=0.418),体重和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等4个穴位温度呈正相关(P<0.05且r>0)。3.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为评价早产低体重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一种参考。

冯瑞玲,石晓彩[8](2019)在《音乐疗法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音乐疗法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需PICC置管的早产儿80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音乐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置管,音乐组联合使用音乐疗法。检测2组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情况,统计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结果置管前2组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管后3、5 min音乐组患儿呼吸、心率、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音乐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音乐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组患儿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患儿(20.00%)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时运用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缓解患儿疼痛,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于蓉[9](2019)在《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评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管理选择最优化非药物干预方法。方法将2017.12--2018.10月间在青岛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母亲声音刺激组(MV组)和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MV+NNS组),每组30名早产儿。对照组早产儿在足跟采血期间给予常规护理;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安抚奶嘴非营养性吸吮;母亲声音刺激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播放母亲声音的录音;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安抚奶嘴非营养性吸吮的同时播放母亲声音录音。四组采取的措施均从足跟采血前5分钟开始至足跟采血后10分钟。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估四组早产儿疼痛程度;记录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记录早产儿哭泣人数。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1.四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足跟采血过程中NNS、MV组、MV+NNS组早产儿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33±0.76 vs 6.83±0.38,P<0.05;6.20±0.76 vs 6.83±0.38,P<0.05;5.80±1.00 vs6.83±0.38,P<0.05);MV+NNS组与MV组、MV+NNS组与NNS比较(5.80±1.00vs 6.20±0.76,P<0.05;5.80±1.00 vs 6.33±0.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NS组与MV组比较(6.33±0.76 vs 6.20±0.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与足跟采血前比较,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2分钟内四组早产儿均出现心率加快(P<0.05);与采血前比较,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4分钟内四组早产儿均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P<0.05)。(2)四组早产儿在采血前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血过程中、采血后1分钟NNS组、MV组、MV+NNS组早产儿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采血后2分钟、3分钟四组早产儿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NS组、MV组、MV+NNS组早产儿心率恢复至采血前水平所需时间(秒)均少于对照组(101.87±8.87 vs 113.43±13.84,P<0.05;98.43±11.74 vs 113.43±13.84,P<0.05;88.63±9.36 vs 113.43±13.84,P<0.05);MV+NNS组早产儿心率恢复至采血前水平所需时间(秒)均少于NNS组和MV组(P<0.05)。(3)四组早产儿在采血前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足跟采血过程中、采血后1分钟、2分钟和3分钟NNS组、MV组、MV+NNS组早产儿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MV+NNS组在采血过程和采血后1分钟、2分钟、3分钟的血氧饱和度均高于NNS组(P<0.05)。3.MV组和MV+NNS组早产儿啼哭人数显着低于对照组(X2=11.915,P=0.001<0.008,X2=13.611,P<0.001)。结论1.足跟采血期间给予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母亲声音刺激、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降低足跟采血阶段的疼痛评分;2.足跟采血期间给予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母亲声音刺激、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减少足跟采血过程和采血后1分钟心率波动;可以稳定足跟采血过程和采血后3分钟的血氧饱和度;可以缩短心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3.母亲声音刺激、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减少哭泣人数;4.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优于非营养性吸吮、母亲声音刺激单独实施。在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管理中,非营养性吸吮和母亲声音刺激具有协同作用。

伍丽[10](2019)在《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的成活率不断提高,但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感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成为了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IFI主要发生在32周以下的早产儿,但国内对于极早产儿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尚少,无专门针对极早产儿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fungal sepsis,FS)的发生率、病原菌、易感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真菌性败血症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94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作为病例组。而对照组则根据同胎龄范围、同住院时间、非真菌性败血症按1:2选取,共188例。分别统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孕母孕期疾病(如有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及产前用药情况(如产前有无应用激素)、一般情况(如性别、是否为试管婴儿、羊水、脐带、胎盘情况、是否合并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住院治疗情况(如气管插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等)。2012年01月01日后我院开始设立专门的极早产儿病区,管理更加精细化,也开始预防使用氟康唑,因此还将病例组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至2011年为研究前期,2012年至2017年为研究后期,收集两个阶段的血培养结果、血培养阳性日期、血培养阳性的真菌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等,共计27项临床指标。结果:极早产儿FS发生率为1.63%(94/5778),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40.4%(38/94)。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胎膜早破、阴道分娩、胎盘异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外周静脉经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营养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吸氧时间、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碳青霉素类(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碳青霉烯类使用时间等13个危险因素,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胎盘异常(OR值:0.275)、静脉营养时间(OR值:0.091)、使用碳青霉烯类(OR值:7.313)、气管插管时间(OR值:1.111)为独立高危因素。极早产儿研究前期FS发生率为1.68%,研究后期FS发生率为1.6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35,P=0.852)。结论:1.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率为1.6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极早产儿的主要病原菌,占40.4%。2.胎盘异常、静脉营养时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气管插管时间为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对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效果不明显。

二、静脉营养疗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营养疗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2.1.5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化培训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2.2.6 测量方法
        2.2.7 质量控制
        2.2.8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生长情况对比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5)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临床资料搜集
    2.2 研究中对于专业名词定义和质控
    2.3 统计分组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肠内营养情况
    3.3 肠外营养(静脉营养)
    3.4 体重增长速率及营养指标变化
    3.5 主要合并症比较
    3.6 SGA与AGA的母乳喂养
    3.7 母乳强化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患儿的影响
    3.8 住院时长及花费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合并症诊断标准
    病例调查表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及方法
结果
    1.SGA新生儿及孕母基本特征情况
    2.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分布情况及比较
    3.孕母一般情况及围生期情况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4.孕母并发症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5.胎儿情况对 SGA 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6 新生儿并发症对 SGA 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7.影响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小于胎龄儿体重增长情况
    2.孕母并发症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分析
    3.出生体重、胎龄及肠外营养使用对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的影响
    4.关于体重增长的争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的敏化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第二部分 研究推拿对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温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儿身高比较
        2.2 两组患儿体重比较
        2.3 两组患儿手部穴位红外温度比较
        2.4 相关性分析
        2.5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8)音乐疗法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置管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
        1.3.2 疼痛评价
        1.3.3 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
        1.3.4 置管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儿呼吸、心率比较
    2.2 2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比较
    2.3 2组患儿疼痛评分比较
    2.4 2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2.5 2组患儿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9)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各组早产儿疼痛评分的比较
    3 各组早产儿心率及心率恢复至采血前水平所需时间的比较
    4 各组早产儿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5 各组早产儿哭泣人数的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儿特点分析
    3.2 发生率
    3.3 极早产儿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 菌谱分析
    3.5 药敏结果
    3.6 发生时间
    3.7 治疗与转归
    3.8 两个阶段FS患儿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IFI发生率
    4.2 真菌性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特点
    4.3 易感因素和高危因素分析
    4.4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分析比较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极早产儿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静脉营养疗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五行音乐疗法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D]. 郑倩倩.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3]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研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的探讨[D]. 饶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早产儿中的效果分析[J]. 陈群娣.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02)
  • [5]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D]. 董梁.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小于胎龄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赖奕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早产低体重儿手部穴位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D]. 苏一帆.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音乐疗法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J]. 冯瑞玲,石晓彩. 中华全科医学, 2019(11)
  • [9]母亲声音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足跟采血疼痛管理中的应用[D]. 于蓉. 青岛大学, 2019(03)
  • [10]极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分析[D]. 伍丽.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标签:;  ;  ;  

静脉营养治疗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