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代新闻深度报道初探

中国新时代新闻深度报道初探

一、中国新时期新闻深度报道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荣[1](2020)在《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写作要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期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及越来越普及,传统媒体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严峻,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中同样如此。在当前报纸媒体发展中,为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出明显优势,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深度报道,实现新闻报道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韩隽[2](2020)在《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本体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当代的非虚构写作“现象级”躁动始自2010年。先是由文学界《人民文学》杂志发起,随后成为多学科响应以及社会与技术“双轮驱动”互动共构的特有景观,这使得“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无论是边界和路径都有了明显改变,十年之间,非虚构写作被裹挟着成为互联网时代原生内容产品,已经具备了特有的“写作姿态”和“文体形态”,成为典型的“实践文本”,形成了跨界“文学共同体”。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具备多元化价值的核心概念。目前已经面临新媒体场域天然带来的“大众化”与“商品化”问题、隐忧和焦虑。论文开始在对“非虚构写作”核心概念做了界定、对其研究文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并明确了研究方向。本文论文采用文学观察和史性阐释方法,立足国际不同社会脉络语境,期求对非虚构写作的命题发端、历史源流、文体特征、叙事规范、价值追求做基于写作现状考察之上的本体理论研究。正文分为五章。第二章对当前文学和新闻两域的发展景观和作品展开定量研究,并明晰其内在特征和精神内核。第三章与第四章梳理了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进路和文体特征,重点勾勒了从古至今的中国纪实文化精神,以及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尤其延安时期的写作经验对非虚构写作的精神影响;同时阐释了此间中西非虚构文体、体裁形成以及个性结构细微异同。第五章是带有方法论特质的非虚构叙事论,总结了非虚构写作的共识、观念、范式、文本阅读契约、内在原则、经验、技巧和伦理边界,力求为非虚构写作提供内容生产规范,同时还论述了非虚构影像等样态作为新型非虚构文本接续叙事创新,以及随着疫情语境进入公众视域的非虚构灾难叙事表达。第六章对非虚构美学内涵、非虚构后现代特性、非虚构跨界价值做了系统性概括,将“人文”和“理想”作为非虚构写作的根本性价值追求。余论是论文小结也试图唤起讨论:非虚构写作已然成为作为文学新思潮要以理论规范防止虚妄狂欢;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提升深度同时能够更快捕捉鲜活现实生活,同时回应了非虚构写作强调的“真实”与“现实”意涵和相关伦理问题。论文总体基于对当代国内非虚构写作概貌的观察与总结,力图推进确立非虚构写作范式,探究写作方法,将非虚构写作本体理论研究系统化、深入化、学理化。

孙小惠[3](2020)在《全媒体视角下深度报道内容生产变革研究 ——以《新京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生产与传播不再被专业新闻生产机构所垄断掌控,而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出现,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此,传统的新闻内容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纷纷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求变革与发展,因势而谋,进行自身的转型与升级。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主动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潮流转型成功,就会在新时期获得新生;一成不变或被动消极地应对挑战,则不得不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深度报道因其报道内容的深刻和报道水平的高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突出地体现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报社的社会责任,在传统媒体时代就是各家报社的必争之地。在全媒体时代,虽然人们获知新闻信息的渠道拓宽,时效性增强,但是新媒体以碎片化新闻信息填充人们的零散化时间,许多富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都是以浅表化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深度报道被视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碎片化新闻的最后底牌。全媒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走向消亡,而是对深度报道的生产和发布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内容生产怎样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媒介传播,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报社在新媒体领域深度报道的内容生产为切入点,以《新京报》为例,探究《新京报》深度报道在全媒体时代从采编到发布的一系列内容生产变革,剖析《新京报》深度报道在不同媒介中不同的生产策略,重点是探索《新京报》深度报道的内容生产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有何创新之处,对《新京报》全媒体发展战略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以《新京报》成功转型案例分析来探究深度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发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梳理总结了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对全媒体、深度报道和新闻内容生产的概念作出界定。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新京报》深度报道生产变革的原因和具体的内容建构。第三部分阐释了《新京报》深度报道在生产方式、生产主体等方面的转型,归纳了其生产变革路径。第四部分总结反思《新京报》深度报道的特点与缺陷,在此基础上对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尤悦[4](2019)在《《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报道(2015—2017)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由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环境新闻传播活动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环境新闻除了告知公众环境信息之外,还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通过报道和评论,传播环境知识,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正确引导受众在环境问题上的价值判断。环境新闻起源于美国,改革开放后正式传入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得到发展。《南方周末》是随着改革浪潮创办起来的深度大报,一直坚持做业界改革创新的先锋。2009年10月《南方周末》创立绿色版,该报的环境新闻报道步入常态化。2015年以来,我国环境立法日益完善,有“史上最严”之称的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带动了一系列环境政策法规共同发挥效力,为环境治理与保护建立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环境新闻报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南方周末·绿色版》的环境新闻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形势逐渐收紧,《南方周末·绿色版》的环境新闻依然以一定数量的负面报道彰显其针砭时弊的风格。对《南方周末·绿色版》2015-2017年的环境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其发表的538篇环境新闻报道中,环境类别方面,与大气环境相关的报道占比最大;报道体裁方面,深度报道所占数量最多;消息来源方面,记者、政府及官员、专家学者的占比位列前三;报道主题方面,自然环境污染与保护、环保主管部门的环保行为、食品安全的相关议题占比最多;报道倾向方面,中立报道数量最多达到392篇,占比72.9%,负面报道为112篇,占比20.8%。在报道特点方面,该报的环境议题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前瞻性;坚持深度挖掘的独家风格,保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深刻发挥“讲故事”的叙事风格,在深度与趣味相融的报道中向公众传递风险认知,进行必要的风险预警。虽然《南方周末·绿色版》的环境新闻具有独家特色,形成了鲜明的报道风格,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弱势话语、监督力度不足、与受众沟通不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传播效果。因此,对于一份报纸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其所传递的内容,“内容为王”是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谢斌[5](2018)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日益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壮大,面对媒体发展的新环境,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发生了形式与内容上的改变,力求在激烈的媒介市场抢占发展先机,从而增强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而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有力举措,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形式被广泛应用,因此,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

谭畅[6](2017)在《新时期对日外宣期刊的报道研究 ——以《人民中国》为例(2012-2016)》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日益开放,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传播之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开始构建软实力传播平台,以促进本国文化在全球的交流和传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西方媒介集团的跨国扩张,对外传播事业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理所当然的成为扞卫国家利益,维护国际道义的一支重要的“软力量”。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而外宣媒体作为开展对外宣传、推广中国文化的排头兵,除了承担着国家对外宣传的本职使命,也身负着消除冲突与碰撞的职责,更有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崇高目标。可谓身兼数要,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对外传播的视角入手,将框架理论与对外传播理论结合,选取对日外宣期刊《人民中国》杂志的跨文化传播为研究案例,根据其对日报道的框架进行文本分析,主要包括对《人民中国》传播手段、内容、效果等重要方面的探究,并就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如何改善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外宣如何塑造一个真实友好的国家形象,让邻国、让世界读懂中国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周围[7](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媒体井喷式发展,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传统纸媒发行量持续走低,广告收入也持续下滑,纸媒停刊之声不绝于耳。在传统纸媒步入下行空间的背景下,有一本新锐时政期刊《Vista看天下》(以下简称《看天下》)自创刊以来,发行量却在逆势增长,一改纸媒低迷之貌——它崛起于网络方兴之时,并于新媒体兴盛之时达到巅峰状态,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杂志,这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它有何独特的生长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与之共处,以及它的发展可否延续就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向与核心内容。本文共分为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两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论述我国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出现的新变化。第二部分是三到四章,从微观层面观察《看天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以及应对策略。第三个部分即第五章,从《看天下》的逆势发展中总结出原因以及探讨其对新锐时政期刊发展的启示与建议。第一部分对我国新锐时政期刊市场进行大体扫描,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发生了信息过剩与媒介过剩、媒介、受众与信息的碎片化、受众阅读习惯也出现了“浅”和“泛”的新特点以及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的劣势频现的新变化,从宏观角度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发展的背景与环境。第二部分即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封面报道为新闻期刊最重要与最显目之处,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代表相继出现的2010、2011年为界,笔者首先选择了《看天下》2009年和2015年的封面报道做微观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看天下》封面报道在选题上更加重视网络热点,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视觉表现力;始终未变的是对深度报道的追求。同时,分别从内容、栏目、编辑、新媒体运营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整体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结尾,在总结提炼前文的基础上对《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从前文论述中总结出《看天下》逆势发展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试图进一步做出推论:新媒体环境可能对新锐时政期刊的影响并不大,原因如下:一是固定受众群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时效性并不是时政期刊的优势所在,时政期刊的时效性甚至弱于同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同时,结合《看天下》的不足之处,对新锐时政期刊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优质内容始终为王,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媒介融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寻找选题、充实选题并与受众互动,增强深度报道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微观对比两年的封面报道,总结变与不变,分析原因和策略,最终得出结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在选题、栏目形式、与受众互动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但纸媒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应当始终坚守的底线,无论新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内容都是最重要的。同时,新锐时政期刊及传统媒体需要摒弃“+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展媒体融合,利用新媒体武装自己。

李彬[8](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张玲玲[9](2014)在《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深度报道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西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党报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在这场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党报如何保持主流媒体地位,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机遇更好地提升媒体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这是各级执政党报纸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在多媒体竞争中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完善的采编体系,相对稳定、成熟的编审标准和程序,严格的运行制度及长期积累形成的品牌影响力,这些都为党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突围的路径:做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党报应该将深度报道作为改革的先锋阵地,将权威与民生理念相结合,最大程度满足受众深层次的信息需求,通过打造品牌形象、创新采访写作、树立法律规避意识、建立长效运作机制等措施深化深度报道在党报中的地位。新媒体时代党报遭遇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深度报道带来了机遇,媒体互动与融合可以更好地加强党报的可读性和亲和度,全面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文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梳理本论文研究基础及脉络,概括说明论文选题的价值,截至目前党报深度报道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在对深度报道进行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深度报道是新形势下党报的必由选择。笔者将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进行具体论述,并通过SW0T分析法条理清晰地分析出党报做好深度报道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章通过对《陕西日报》历史上的《经济特刊》以及现今《陕北观察》、《关中直击》、《陕南了望》三大特刊的创办进行分析,论述《陕西日报》将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改革的先锋以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第四章结合《陕西日报》深度报道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报纸做好深度报道的出路与对策,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五章着重阐述新时期党报深度报道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寻求深度报道在报纸媒体中有更大突破,给报纸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笔者将从打造品牌形象、创新采写业务、加强媒介融合、规避法律风险、建立长效运作机制五个方面进行具体探究分析。第六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进而深化主旨,凸显本论文的论点。

林晗[10](2014)在《党报深度报道研究 ——以《福建日报》“视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越来越多的党报将深度报道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视点”栏目是《福建日报》专门刊登各类题材深度报道的版面,每周一至周五刊登,代表了《福建日报》在深度报道方面的风格和特色。本论文以该栏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2009年10月6日到2013年5月31日约四年时间共计520篇深度报道进行统计和分类,深度解析其操作风格。结合新闻实践,指出栏目还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媒体参考。“视点”每期用一个版面来报道一个或几个主题的深度报道。到2013年,“视点”栏目已经开办了4年。在这四年里,“视点”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栏目风格,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创办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省级党报深度报道的现局和特点。全文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以福建日报的发展为背景,梳理了《福建日报》“视点”栏目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点,并对《福建日报》“视点”的深度报道做了一个统计归类。第二章结合《福建日报》谈党报深度报道的表征。这个部分既总结出了党报深度报道的特征,也归纳总结出了“视点”栏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深度报道新闻生产中的四个独特风格。第三章则是对“视点”栏目的全面解析。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大量样本,分别从栏目报道的内容特点、版面风格、报道方式三方面做深度分析。第四章提出了“视点”栏目存在的不足,并从党报的优势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二、中国新时期新闻深度报道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时期新闻深度报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写作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报纸深度报道概述
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写作对象分析
    1.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写作主体分析
    2.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写作的客体分析
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需合理安排结构
结语

(2)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中心术语释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问题与总体构想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问题和内容构想
    1.4 文献探讨及启示
        1.4.1 非虚构写作的中国范式和基本问题
        1.4.2 非虚构写作对新闻业的影响
        1.4.3 文献启示
    1.5 研究可能达到的创新
第二章 发端与现状:非虚构写作理论溯源与精神特质
    2.1 非虚构写作的命题发端与学理溯源
        2.1.1 “非虚构”写作命题发端
        2.1.2 文学转向背后的社会历史逻辑
    2.2 2010-2020当代中国非虚构作品整体景观
        2.2.1 文学、新闻两域的中国非虚构写作现状
        2.2.2 当下非虚构作品的题材和叙事特征
    2.3 非虚构写作时代价值与精神特质
        2.3.1 创作方法论视角下的非虚构写作价值
        2.3.2 为文学介入现实提供了“大地张力”
        2.3.3 为文学融合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第三章 源流:非虚构写作的中国进路
    3.1 中国纪实文体的历史传承
        3.1.1 中国古代纪实精神源头
        3.1.2 民国时期的文学启蒙
    3.2 延安时期“非虚构”写作实践
        3.2.1 《红军长征记》征文活动
        3.2.2 《解放日报》刊登的纪实作品
        3.2.3 延安时期中外名记者纪实巨作
        3.2.4 中国“一日体”的诞生
        3.2.5 延安文艺座谈会:文学的人民化
        3.2.6 延安时期群众写作:历史的动机与功能
    3.3 文学革新与新闻改革呼唤“非虚构”
        3.3.1 非虚构体裁在中国的渗透和延伸
        3.3.2 非虚构写作与文学的“及物”呼唤
        3.3.3 时代呼唤新闻文体创新
        3.3.4 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成为催化剂
第四章 文体:非虚构写作体裁细辩
    4.1 文学类非虚构写作
        4.1.1 报告文学的文体流变与非虚构属性
        4.1.2 纪实文学与纪实影像中的非虚构特征
    4.2 历史类非虚构写作
        4.2.1 事件类题材更突出史料功力
        4.2.2 人物类题材凸显呈现历史价值
    4.3 新闻类非虚构写作:新闻特稿
        4.3.1 中美语境下特稿写作不同表现
        4.3.2 新闻特稿记录新闻人的思想深度
第五章 叙事:非虚构写作观念与规范形成
    5.1 非虚构写作的作业规范
        5.1.1 写作范式:作为“第四文体”的非虚构写作
        5.1.2 调查方式:关于采访和田野调查
        5.1.3 行动介入:一种改变行为的叙事语言
        5.1.4 深描:对调查和介入的处理
        5.1.5 道德规范:创作行为的边界
    5.2 非虚构写作中的故事叙述——基于意义的构思
        5.2.1 主题先于素材还是生成于素材
        5.2.2 人称:作者与“我”的关系梳理
        5.2.3 合理想象的边界与度
        5.2.4 关于修辞:非虚构与隐喻
    5.3 叙事视角:追求“真实”和“真相”的功能观
        5.3.1 何谓“真实”?不同文体的功能观分析
        5.3.2 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视角:素材真实与本质真实
        5.3.3 非虚构写作的“真相基因”:文体诞生于追求真相
        5.3.4 中国为什么需要非虚构写作?为追求真相的“拿来主义”
        5.3.5 非虚构写作的“真实观”是为了营造“真实感”
    5.4 非虚构写作的叙事风格与作品表达
        5.4.1 柔性的品格和刚性的人文关怀
        5.4.2 主观叙事:感受就是在场的证明
        5.4.3 克制化表达:与历史对话
        5.4.4 知识、理性的智慧介入:乡村叙事
        5.4.5 网络爆款:“沉默螺旋”的狂欢
        5.4.6 融合叙事:顺应时代的技术语言
    5.5 灾难写作视域下的非虚构表达
        5.5.1 理性与作品的超真实
        5.5.2 仿真幻觉与灾难戏仿
        5.5.3 非虚构作品中的命运书写
第六章 人文与理想:非虚构写作文化与审美价值
    6.1 非虚构写作的主体性要素
        6.1.1 思想性:非虚构写作的主体性硬核
        6.1.2 在场性:非虚构写作的主体性要义
        6.1.3 审美性:非虚构写作的主体性诉求
    6.2 非虚构写作的“后现代”特质
        6.2.1 反传统表征:“不确定性”传承
        6.2.2 多元文化成为内在特质
        6.2.3 消解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6.2.4 “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
    6.3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和新闻理想
        6.3.1 反“虚假”而非反“虚构”
        6.3.2 文学新闻化与新闻文学化
    6.4 非虚构写作文体跨界和审美追求
        6.4.1 “跨文体”“跨文艺”“跨文化”
        6.4.2 人类学视野:非虚构基于田野调查
        6.4.3 社会学视野:非虚构是社会脉络叙事
        6.4.4 反思文学创作与批评,推动现实主义新浪潮
        6.4.5 由精英到大众,独辟丰富“文化场域”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0-2020国内非虚构写作主要作家作品辑要
    附录二 :非虚构写作平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全媒体视角下深度报道内容生产变革研究 ——以《新京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创新点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新京报》基于新媒体的深度报道内容建构
    2.1 《新京报》深度报道内容生产变革的原因
    2.2 新媒体环境下《新京报》深度报道内容建构
        2.2.1 栏目设置和报道形态的创新
        2.2.2 选题角度多样
        2.2.3 叙事策略新颖
第3章 《新京报》深度报道生产转型
    3.1 《新京报》组织部门的改造升级
    3.2 用户作为深度报道新闻来源和生产主体
    3.3 《新京报》深度报道内容生产的变革路径
        3.3.1 利用新兴传播技术实现报道力量最佳配置
        3.3.2 全媒体平台深度报道生产的分散性与统一性
第4章 全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生产的经验与突围
    4.1 《新京报》深度报道的经验与不足
        4.1.1 《新京报》深度报道内容生产的特点
        4.1.2 《新京报》深度报道内容生产的不足
    4.2 深度报道内容生产的突围之路
        4.2.1 坚决维护深度报道版权
        4.2.2 坚持内容为王,思想为先
        4.2.3 再造内容生产路径
        4.2.4 发展深度融合报道
        4.2.5 改进盈利模式,流量变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报道(2015—2017)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南方周末》环境新闻报道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 政经视角下的环境新闻报道(2009 年以前)
        一、环境新闻初问报界
        二、环境新闻的浅绿阶段
    第二节 步入常态化的环境新闻报道(2009-2014)
        一、《南方周末》绿色版的创立
        二、从浅层批判到深度调查
    第三节 走向规范化的环境新闻报道(2015- )
        一、《中国环境保护法》出台:环境报道进入新时期》
        二、从聚焦环境问题到践行生态理念
第二章《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取样方法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的内容分析
        一、环境类别:“自然+人为”的深绿理念
        二、报道体裁:以深度报道为主,多种报道形式并存
        三、消息来源:本报记者彰显独立话语权
        四、报道主题:从制度层面实施环境监督
        五、报道倾向:客观中立的大报风格
第三章 《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的特点
        一、主动策划,设置绿色议程
        二、多元叙事,讲好新闻故事
        三、风险预警,实现媒介正义
        四、以人为本,传播生态价值
    第二节《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特点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的生态隐忧
        二、制度因素:环境法制不断完善
        三、报纸定位:深挖事实服务精英
第四章 《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2015-2017)的不足
        一、弱势群体话语旁落
        二、舆论监督作用弱化
        三、受众沟通渠道缺失
    第二节 《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展望
        一、平衡公众话语权
        二、把握舆论主动权
        三、提高受众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方式类型
    (一) 连续报道
    (二) 系列报道
    (三) 组合报道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 新闻报道内容深刻
    (二) 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更高
    (三) 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四) 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趋势分析
    (一) 倾向于变“重报道轻言论”为“报道与评论相结合”
    (二) 要改变“深度报道即曝光”的思维定式
四、结语

(6)新时期对日外宣期刊的报道研究 ——以《人民中国》为例(2012-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3.1 中国外宣期刊发展生态
    1.3.2 中国三大对日外宣期刊基本情况概述
    1.3.3 研究对象《人民中国》的情况介绍
1.4 研究的总体路线、方法及创新点
    1.4.1 总体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理论依据与设计方案
2.1 框架理论
    2.1.1 框架理论的来源及定义
    2.1.2 新闻传播学领域中框架理论的应用视角
    2.1.3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评析
2.2 对外传播理论
    2.2.1 对外传播相关理论阐述
    2.2.2 我国对外传播事业概况
2.3 研究设计方案
    2.3.1 抽样方法
    2.3.2 研究类目设定
    2.3.3 本次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与筛选原则 第3章 《人民中国》对日报道框架分析
3.1 宏观层次框架指标分析
3.2 中观层次框架指标分析
3.3 微观层次框架指标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人民中国》对日报道传播效果分析
4.1 《人民中国》传播内容分析
    4.1.1 关于政治领域报道的传播内容分析
    4.1.2 关于经济领域报道的传播内容分析
    4.1.3 关于社会领域报道的传播内容分析
    4.1.4 关于文化领域报道的传播内容分析
4.2 《人民中国》传播的主旨分析
    4.2.1 道义:维护二战胜利成果,防止军国主义复燃
    4.2.2 主权:强调主权归属,不容领土受侵犯
    4.2.3 友好:两国经济互补,人民友好相处
    4.2.4 发展: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4.3 《人民中国》传播效果分析
    4.3.1 《人民中国》受众分析
    4.3.2 《人民中国》对日报道传播效果显着 第5章 改善《人民中国》对日报道的策略探析
5.1 《人民中国》对日报道框架特点
    5.1.1 讲究报道的平衡艺术与把握分寸
    5.1.2 关于冲突框架下集中报道手法的运用问题
    5.1.3 报道内容的客观性与报道选题的主观性
5.2 影响《人民中国》对日报道的成因分析
    5.2.1 传者角度
    5.2.2 受众角度
5.3 《人民中国》与其他对日外宣期刊的简单对比
    5.3.1 关于“国人赴日游火爆”一事的报道比较
    5.3.2 关于“钓鱼岛国有化”一事的报道比较
5.4 关于改善对日外宣期刊的思考
    5.4.1 创设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塑造世界语境下的互动交流机制
    5.4.2 面对敏感话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平衡报道
    5.4.3 坚持“内外有别”的报道方式,用“开放思维”报道中国
    5.4.4 完善应急机制,把握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5.4.5 巧妙利用媒体,紧抓“深度报道”优势
    5.4.6 准确定位,增强报道可读性和趣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章结构
第一章 新锐时政期刊与《看天下》
    第一节 概念厘定及新锐时政期刊扫描
    第二节 新锐时政期刊的诞生背景
        一、转型期受众旺盛的信息需求
        二、软件:深度报道与新闻策划的日趋普遍
        三、硬件:具备启动条件
    第三节 《看天下》发展概述
        一、《看天下》的发展历程
        二、《看天下》的代表性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内涵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新变化
        一、信息过剩与媒介过剩
        二、媒介、信息与受众的碎片化
        三、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泛阅读”盛行
        四、传统媒体互动与反馈滞后
    第三节 时政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尴尬处境
        一、内容与载体分离
        二、时效性的局限
        三、深度报道乏人问津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的探索之路微观考察:封面报道研究——以2009年与2015年为例
    第一节 封面报道概述
    第二节 2009年《看天下》封面报道微观分析
    第三节 2015年《看天下》封面报道微观分析
    第四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
        一、2009年与2015年《看天下》封面报道比较
        二、变与不变具体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整体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内容策略:不迎合“碎片化”与泛阅读
        一、注重原创:以创新应对过剩
        二、精选选题:生产受众“真正需要”的内容
        三、坚持特色:深度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模式”
        四、真实、全面与准确:准确度大于速度
        五、紧跟潮流:网络热词为选题增色
    第二节 栏目策略:增添新媒体元素
    第三节 编辑策略:引导受众注意力的流向
    第四节 品牌延伸与新媒体拓展:传统媒体的新尝试
        一、《看天下》的品牌延伸
        二、《看天下》的新媒体推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未来发展之路
    第一节 作为时政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意义
        二、“好看”的深度报道是时政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一、《看天下》做出的尝试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发展之路展望
        一、《看天下》逆势发展的原因
        二、未来发展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深度报道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西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1.2 研究领域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第2章 深度报道: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2.1 深度报道的界定和分类
    2.2 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2.3 党报发展深度报道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2.3.1 新媒体环境下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2.3.2 新时期读者对深度报道的需求增强
        2.3.3 深度报道可以使党报更好地完成宣传使命
        2.3.4 党报亟需提升竞争力抑制边缘化倾向
    2.4 党报深度报道的SWOT研究
第3章 《陕西日报》深度报道的改革与发展
    3.1 《陕西日报》深度报道的历史实践
    3.2 《陕西日报》深度报道的改革
        3.2.1 三大特刊的运作机制
        3.2.2 三大特刊的风格特色
第4章 《陕西日报》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4.1 记者素质亟待提高,需强化记者队伍建设
    4.2 考评制度僵化,需设置特殊的考评机制
    4.3 报社部门各自为政,需加强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
    4.4 缺乏与读者的互动,需畅通读者反馈通道
    4.5 报道持续动力不足,需建立专家智库
第5章 新时期党报深度报道发展的策略探析
    5.1 以深度报道提升党报品牌形象
    5.2 在采写业务上创新
        5.2.1 选题:权威与民生的理念有机结合
        5.2.2 采访:以事实和角度创新思路
        5.2.3 写作:以问题和故事吸引读者
    5.3 以媒介融合提升党报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5.3.1 媒介融合加强党报深度报道内容的“三贴近”
        5.3.2 媒介融合加深党报深度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5.3.3 媒介融合促进党报深度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5.4 通过规避法律风险保障深度报道的合法、公正
    5.5 建立党报深度报道运作的长效机制
        5.5.1 完备发行体系,实现报社自主经营经济效益最大化
        5.5.2 创新版面理念,强化版块的品牌意识
        5.5.3 理顺采编制度,增强深度报道内涵分量和前瞻性
        5.5.4 特色亲和的文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享受性
第6章 结论
    6.1 新闻联动“合成”党报深度报道
    6.2 创新与策划是党报深度报道发展的常规动力
    6.3 批判意识和时代担当是党报深度报道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党报深度报道研究 ——以《福建日报》“视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起源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福建日报》“视点”研究
    第一节 《福建日报》历史沿革
    第二节 “视点”栏目概况
第二章 结合《福建日报》谈党报深度报道的表征
    第一节 党报深度报道的特点
    第二节 《福建日报》深度报道样本分析
    第三节 “视点”深度报道特征
第三章 《福建日报》“视点”深度报道分析
    第一节 “视点”内容分析
    第二节 “视点”饭式设计风格分析
    第三节 “视点”报道方式分析
第四章 《福建日报》深度报道实践带来的党报存续与转型的功能性思考
    第一节《福建日报》“视点”栏目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对“视点”栏目存续与转型的功能性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新时期新闻深度报道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报纸深度报道写作要点分析[J]. 陈荣. 中国报业, 2020(18)
  • [2]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本体研究[D]. 韩隽. 西北大学, 2020(09)
  • [3]全媒体视角下深度报道内容生产变革研究 ——以《新京报》为例[D]. 孙小惠. 吉林大学, 2020(08)
  • [4]《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报道(2015—2017)研究[D]. 尤悦.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J]. 谢斌. 传媒论坛, 2018(19)
  • [6]新时期对日外宣期刊的报道研究 ——以《人民中国》为例(2012-2016)[D]. 谭畅. 广西大学, 2017(02)
  • [7]新媒体环境下新锐时政期刊《看天下》的发展研究[D]. 周围. 安徽大学, 2016(10)
  • [8]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9]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深度报道发展策略研究 ——以《陕西日报》为例[D]. 张玲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10]党报深度报道研究 ——以《福建日报》“视点”为例[D]. 林晗.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中国新时代新闻深度报道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