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一、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枫[1](2020)在《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推进,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对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生产建设需求。因此,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意在从整体上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管理。而国土资源“一张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一张图”是通过将多种自然资源数据集成在统一空间框架中,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多规划协调和资源统一利用提供支持。而在目前泰州市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矿产地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据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等。例如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的地质资料管理规范,致使地质资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问题频出。因此,本文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符合泰州“一张图”系统管理的地质数据管理规范。通过对土地资料管理规范、土地数据建库规范、地质档案管理规范、地质档案汇交规范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并制定了符合泰州市矿地“一张图”数据特点的管理规范,实现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为其他地方的“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2)建立了矿产地质数据库。在构建的泰州“一张图”矿产地质数据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泰州市矿产地质资料的建库处理。同时,结合泰州市“一张图”建设需求,研究并设计了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的数据库组织模型、数据库物理模型、数据库更新模式和数据库安全备份模式,满足了泰州“一张图”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的统一管理。(3)提出了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数据模型。在对矿产地质数据进行数据建库的基础上,结合泰州市“一张图”业务系统对矿产地质数据和土地资源数据统一管理需求,利用职能域方法分析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关联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设计并构建矿产地质和土地资源业务关联数据模型,为泰州市“一张图”系统实现对矿地业务的统一管理提供基础。(4)结合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泰州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对泰州“一张图”中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框架设计和功能设计,并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Web GIS技术等,开发构建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为泰州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完善提供支持。论文设计实现的基于“一张图”的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矿产地质数据的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了泰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对泰州地区土地的监管和治理,实现了泰州市对本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土地的及时治理和修复,遏制了土地违法乱建、矿产资源违章开发等问题的产生,保障了国家土地相关政策的实行和落实。

马俊明[2](2019)在《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作为保卫空气环境质量的重大林业工程,受到各界的重视,判断该林业工程是否发挥了其作用这一问题便被提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本文根据《LY/T 1758-2008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和《DB11/T1099-2014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技术规程》,建立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同时明确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根据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实际需求,从系统使用用户、实现功能和相应数据以及系统运行等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了 C#结合ArcGIS Engine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并进行了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对监测与评价系统进行了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界面设计包括登录界面、系统主界面及各功能操作界面;实现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工程监测、工程效益评价以及统计分析等五个功能模块。其中用户管理主要对系统使用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增加用户和删除用户两个子功能,增加用户时会根据使用用户进行权限限制;数据管理主要对系统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和图层输出三个子功能,其中数据查询包括工程点查询和监测点查询两个子功能,数据更新包括工程进度更新和基础信息更新两个子功能;工程监测和工程效益评价是该系统的独特和主要的功能,实现了对工程施工进度和样地的监测以及对工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包括工程进度监测、样地监测、监测样地选择、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五个子功能;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工程施工面积进行统计分析。以2013~2017年林业工程为例,从工程监测、工程效益评价以及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应用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很好的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并对工程的后续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山[3](2019)在《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江西作为我国油茶主产区之一,长期对油茶生产重视不够,油茶管理粗放且经营方式滞后,技术传统同时缺乏科技支持。低产、中低产油茶面积占全省油茶面积比重过大,整体油茶林龄偏大。为探索精准高效管理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农业资源的获取、处理、合理利用和数据共享,本文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阐述对油茶的精准、高效、规范化管理。本文以油茶科学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研究区域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根据油茶园管理实际情况进行采样设计,对采样数据进行检测与处理,得到准确的油茶园区土壤养分数据,进而设计建立油茶施肥模型;运用无人机采集整个油茶园区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后拼接成全景图,同时通过Krpano引擎中对XML文档的编程来实现具体场景的交互功能,制成全景漫游图像;利用PostgreSQL与PostGIS技术构建系统基本数据库,结合J2EE技术架构和开源WebGIS引擎,以JEECG为开发平台,在整合现有油茶资源、生产经营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发了安全级别较高、具备五大基础功能模块的标准化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系统油茶施肥建议由养分丰缺指标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依据实地土壤取样并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精确计算而来。相比常规施肥,具有更合理的施肥结构和肥料用量,减少了不合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作物产量,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本施肥模型依据各地区土壤实测养分含量、各农作物不同养分需求得出推荐施肥量,故此模型具有推广意义。(2)油茶园全景漫游视图作为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利用Krpano引擎可实现低成本、简单高效地制作全景漫游。通过结合具体的场景以及对Krpano xml文档的编程,可开发出高度定制化项目,也可利用Krpano工具开发在线全景制作及展示平台。在诸如房产、商业、酒店、旅游景点、博物馆特色场馆等多场景应用,将使得全景漫游、全景视频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意义。(3)设计构建基于简易WebGIS的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较高的集成性和重用性,界面友好、分析准确,并结合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机制确保系统安全。基于企业历年的生产投资数据、实地空间数据所构成的系统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这具有较高的实际决策指导意义。

赵烨[4](2019)在《基于自然和文化整体性的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名山“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我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名山风景系统整体不仅包含名胜古迹的优质资源,还包含了城景融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因此,对于名山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分类和保护不能囿于优质资源的分类分级,而应以厘清名山风景的空间形态、洞悉根源性的社会组织关系为主体目标。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风景资源分类体系的方法和特点,反思了现有风景资源分类思路缺乏整体性的问题,构建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名山风景资源整体保护的策略,以期对现有名山风景资源分类思路和保护管理方式进行完善。本研究首先提出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内涵和基本框架。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是指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以地脉文脉为认识论,研究风景的要素组合、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的方法。从山域形成发展的视角,扩展了名山管护边界,以名山影响下的山域整体为研究范围,本研究提出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基本框架,包含空间图示-内在机制-形成规律的三个层次,即风景特质分类图谱(相)-风景特质形成机制(制)-风景特质系统规律(理)。“相”是指绘制风景特质空间形态的分类图谱,“制”是指探析风景特质演变的过程、原因、及各要素的层积机制,“理”是指揭示风景特质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相互间的关联和规律。“相-制-理”风景特质识别方法在武当山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区划性、层积性、关联性整体保护策略。武当山风景特质之相,划分了区划性整体保护的范围和类型:通过GIS定量评价方法和解释性历史研究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和风景区尺度,从区域协同管护和空间布局调适2个方面,划定了山域尺度的3大类-11子类风景特质类型并进行空间整合,描绘了风景区尺度的“山-水-林-田-筑”的空间组合并进行关键标识。武当山风景特质之制,落实了层积性整体保护的对象:依据武当山志谱系,通过分析武当山风景特质演变的5个时期、风景特质形成的4个原因、风景特质形成的3层作用关系,确定了层积载体、层积内因和层积关系的3重保护主体,强调了“人-山-城”风景整体的共生秩序。武当山风景特质之理,阐明了关联性整体保护的结构:依据系统论“要素-结构-功能”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武当山山水脉络关系和风景组织方式,以及作为道教活动的空间载体、山水艺术的灵感源泉、地宜人宜的聚居环境的复合功能,认为关联性整体保护是从结构到功能的系统保护。本研究以自然和文化整体性为认识论,重视名山风景系统的时空整体和逻辑整体,即“风景空间形态、形成机制和系统规律”的时空建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相-制-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方法,完善了现有风景资源分类方法的整体性,丰富了现有名山风景资源保护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了“从点到面”的保护边界完整、“由外及内”的保护过程完整、“从结构到功能”的保护体系完整。基于自然和文化整体性的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方法,走出了名山受到边界约束以及“孤岛式”景源保护的窘境,为研究名山风景形态、山水格局、及其与城镇发展的有机协调模式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框架,为紧扣城景融合的名山整体保护、以及传统名山的现代发展和文脉传承提供了借鉴。

左孟承[5](2019)在《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土壤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在当下大数据背景下,为使土壤资源深度挖掘并最大化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已俨然成为土壤信息管理中亟待引进的技术之一。相关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院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基本以县为行政单位对四川省土壤资源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四川省土壤资源数据整体利用率并不高,数据挖掘也不充分,将数据集成处理分析并最终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的力度仍有待提高。为使上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建设作为切入点,剖析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并以此提升土壤数据的利用丰度,强化数据的挖掘效率,由此实现相关数据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农业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Ajax和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了Web系统的二次开发;并依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探索了基于数据库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的土壤类型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最后,选择JavaScript语言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编码实现,搭建了一个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WebGIS系统,为后续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GIS技术,对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从用户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三大方面明确了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梳理出了一条详细的开发流程作为后期开发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于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作为系统支撑核心的数据库进行了包括数据组织方式,数据概念设计等在内的构建思路的探索。最终搭建起了一个包含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在内的通用WebGIS开发框架,从而提供了农业方面查询类信息系统的多维度查询方式示例以及为农业类数据概念的组织模式提供了参考;(2)以省域大尺度为范围,村级行政区为最小行政区划,地块为最小构成单元整合了四川省包括土壤类型在内的系统所需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实现了最小可对土种这一精度的土壤类型进行保存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整合相关数据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该过程中,明确了以土壤类型数据为主的数据建设标准,最终集成汇编了四川省土壤类型图继而对四川省各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以该数据为核心,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元数据库,并最终将其有机整合起来作为软件程序的数据支撑;(3)利用以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为代表的前端开发技术对软件程序进行了开发。在预留了扩充接口的前提下封装了原始的代码,提供了一套简洁清晰的开发方式,为后期该系统的扩展提供了便利,也为相似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编码参考。结合该软件系统自身实际情况,并参考前端开发行业标准确定了系统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并由此对系统整体界面以及包括用户操作基本功能、数据查询功能、信息统计功能在内的多项功能编码实现。最终实现了以地块为最小单元,土种为最细划分,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区相关信息的精确查询,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目标行政区进行土壤类型专题地图绘制,由此达到了土壤类型数据管理信息化,构建了面向大众的土壤类型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实现了土壤类型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李虹池,周卫军,刘双,黄兰[6](2019)在《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系统梳理了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GIS技术在土壤制图、空间分析、土壤信息数据库、土壤查询与决策支持系统、土壤施肥系统、土壤评价与监测系统、土壤预测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其在土壤信息管理中的优势与不足。在GIS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下,土壤信息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但也存在数据准确度的不确定性、模型通用性差、数据集成度不高等问题。针对当前应用的不足,就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沈琼[7](2018)在《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果园精准化管理是精准农业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是林果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精准农业技术,国内外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但果园管理具有自身特点,尤其是针对砀山酥梨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与现有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在技术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提升果园精准化管理质量,本文以砀山酥梨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需求,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借助互联网应用平台,采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基于模糊偏好关系模型的推荐系统技术,根据梨园、梨树特点设计并开发出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展开了需求调研,完成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首先根据砀山酥梨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分布现状以及砀山园艺场数字化管理与应用需求制定砀山酥梨种质资源普查方案;然后,借助北斗单基站工具开展普查工作,采集了梨树的位置相关信息;设计了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资源信息基础数据库,构建了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五大功能模块:公共服务系统、后台管理系统、梨园地理信息系统、梨园环境检测系统和梨园信息推荐系统。(2)基于工作需求、用户要求,构建了基于用户偏好关系的项目排序推荐方法。首先根据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的实际需求情况,确定了用户群的分类和保护区项目的归类;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用户偏好数据,构建了模糊偏好关系模型,完成求解;最后,以基础数据、空间导航定位数据和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支撑,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排序推荐方法的可行性。(3)基于保护区用户需求和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系统,并在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成功应用。系统实现了砀山酥梨保护区资源的数字化、梨园的精准化管理和基于用户偏好的信息推荐功能,提升了砀山梨园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对于保护保护区资源,尤其是珍贵古老果树,提高果园农业资源利用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蔡德楠[8](2017)在《精准施肥大数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精准施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减少肥料对环境不良影响的作用。广东省自2005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来,积累大量的数据成果。如何利用这些成果建立我省施肥大数据库,实现精准施肥,并在我省推广应用,成为提高精准施肥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大数据技术、GIS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与GIS技术的融合,为建立精准施肥系统成为可能,为大数据应用与管理、精准施肥决策、农技推广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本研究根据广东省施肥大数据实际情况,采用大数据和Web GIS等技术,开发了一套精准施肥大数据系统及相应的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施肥决策、农技推广、施肥数据可视化等于一体,并在我省开展了应用示范。研究结论如下:(1)从目标用户群体进行分析,给出了系统总体用例模型,采用前后端分离的RESTful设计架构与分布式集群架构,结合大数据和Web GIS等技术以及Arc GIS Server、高德地图API、ELK平台等,设计了系统整体主要功能框架。(2)充分利用精准施肥大数据包括全省96个农业县土地利用数据、土壤养分数据、主要作物农田分布体系以及我省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精准化作物施肥模型等,经数据处理、清洗、转换、入库等,建立标准统一的精准施肥大数据库及数据仓库,实现施肥大数据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Hadoop架构实现施肥大数据存储与分析,为精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3)针对系统主要功能进行了开发应用,包括施肥决策服务、GIS基本功能、空间定位、专家答疑咨询服务、农业知识库、农业数据管理、农业数据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功能。(4)系统在全省96个农业县进行推广应用,并被评为“粤治-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2017年优秀案例。应用表明,该系统适合我省精准施肥实际情况。假设以广东省3000万亩耕地进行推广应用,每亩可节约使用化肥量30%,提高产量15%,每年将产生45亿元的巨大效益。

辛文文,刘建立[9](2013)在《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数字土壤是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文章阐述了数字土壤的概念和发展过程;总结数字土壤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展望了数字土壤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郭揆[10](2013)在《基于ArcEngine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运用组件式GIS开发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来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和土壤属性数据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是当前土壤学科发展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是依据长治县土壤数据研究现状需求,整理了该区域大比例尺的各种有关土壤图件资料和属性数据,建立了长治县土壤数据库。在该土壤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运用VB+ArcEngine的开发方法,完成了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能为长治县区域内的土壤资源的各种评价、区域内的土壤改良和矿区土地复垦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和分析手段。总结起来,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1)整理和收集长治县土壤调查数据资料,基于Access2003数据库平台下,完成了长治县土壤属性库的构建。本属性数据库全面分析了长治县2个土类、16个亚类、19个土属和39个土种理化性状和形态特征,依据土壤分类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归类并完成了土壤数据的分类编码,构建了完善的属性数据管理和查询系统。同时以二维表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全县各个区域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理化性状、土壤改良措施和土壤潜力等土壤信息。(2)将Geodatabase作为构建和管理长治县土壤地理要素空间数据库的载体,对汇总的与土壤相关图形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长治县土壤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全面包括了长治县土壤空间分布的规律、类型和面积数量等信息。(3)依据长治县土壤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整体需求分析,确立了系统开发的环境和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运用VB+ArcEngine.组件式开发方式,初步实现了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除具有常规的GIS等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特征的数据分析模型,如土壤养分元素分析评价模型等。

二、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张图”管理现状研究
        1.2.2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引用技术标准规范
        1.4.1 档案管理类参考依据
        1.4.2 地质类参考依据
        1.4.3 数据建库参考依据
        1.4.4 信息化参考依据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一张图”管理的内涵
    2.2 泰州市矿、地信息管理平台分析
        2.2.1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分析
        2.2.2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数据服务特点
        2.2.3 泰州市矿地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特点
    2.3 平台相关技术和方法
        2.3.1 Web GIS技术
        2.3.2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现状分析与数据管理
    3.1 泰州市矿地“一张图”管理现状分析
        3.1.1 泰州市土地管理现状
        3.1.2 泰州市矿产地质管理现状
        3.1.3 存在问题分析
    3.2 “一张图”地质资料管理规范
        3.2.1 数字化资料的组织命名规范
        3.2.2 地质资料着录标准
        3.2.3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3.2.4 地质资料汇交规则
    3.3 矿产地质数据库组织研究
        3.3.1 地质数据组织模型
        3.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3.3.3 数据库更新模式
        3.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4 “一张图”矿地业务数据关联
        3.4.1 “一张图”矿地业务分析
        3.4.2 矿地业务数据关联分析
        3.4.3 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4.1 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4.1.1 泰州市“一张图”系统管理现状分析
        4.1.2 矿产地质业务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4.1.3 矿产地质资料管理需求分析
    4.2 矿产地质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架构
        4.2.3 “一张图”矿产地质业务管理总体设计
    4.3 矿产地质系统功能设计
        4.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2 地质灾害业务管理功能设计
        4.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实现与验证
    5.1 平台建库流程
        5.1.1 数据库建库思路
        5.1.2 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5.2 平台开发环境配置
    5.3 平台功能实现
        5.3.1 矿产地质业务管理的实现
        5.3.2 地质灾害管理功能的实现
        5.3.3 地质资料管理功能的实现
    5.4 系统测试
        5.4.1 功能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林业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1.2.4 本文待解决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实施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1.4 社会经济
    2.2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概况
        2.2.1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规划
        2.2.2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实施情况
3.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
    3.1 工程监测目标
    3.2 工程监测体系
        3.2.1 工程施工进度监测
        3.2.2 样地监测
    3.3 工程效益评价体系
        3.3.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3.3.2 生态效益评价
4.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用户需求分析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1.3 数据需求分析
        4.1.4 系统运行需求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设计原则
        4.2.2 系统设计目标
        4.2.3 系统结构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3.2 数据库详细设计
5.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开发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登录
    5.2 系统主界面
    5.3 图层基本操作
    5.4 用户管理
    5.5 数据管理
    5.6 工程监测
    5.7 工程效益评价
    5.8 统计分析功能
6.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
    6.1 工程监测
        6.1.1 工程进度监测
        6.1.2 样地监测
    6.2 工程效益评价
        6.2.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6.2.2 生态效益评价-以生物多样性价值为例
    6.3 统计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监测与评价系统主要代码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油茶管理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油茶精准施肥
    2.1 研究区域简况及试验
        2.1.1 研究区域位置
        2.1.2 研究区域油茶种植
        2.1.3 研究区域试验内容和方法
        2.1.4 研究区域试验结果
    2.2 油茶施肥模型研究
        2.2.1 模型原理和表达式
        2.2.2 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2.3 油茶施肥模型应用
        2.3.1 油茶施肥模型参数建立
        2.3.2 油茶推荐施肥量测算
3 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3.2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3.2.1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3.2.2 系统技术关键
    3.3 系统需求分析
    3.4 系统结构设计
    3.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6 系统全景漫游设计
        3.6.1 全景漫游及其理论依据
        3.6.2 系统全景漫游设计
    3.7 系统数据库设计
        3.7.1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3.7.2 非空间数据库建设
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详细设计目标与方法
        4.1.1 系统界面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2.1 全景漫游模块
        4.2.2 地图管理模块
        4.2.3 油茶园管理模块
        4.2.4 查询统计模块
        4.2.5 系统管理模块
5 系统测试与维护
    5.1 系统测试
    5.2 系统维护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基于自然和文化整体性的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因
        1.1.1 .名山风景系统蕴含“人与天调”哲思
        1.1.2 .名山风景资源保护需厘清风景系统的整体性
        1.1.3 以整体全面的视角构建风景资源分类与保护体系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2.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2.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现状
        1.4.1 .走向自然文化整体论的名山研究
        1.4.2 .不同地域的风景分类与保护方法
        1.4.3 .整体保护研究的基本思路
        1.4.4 .武当山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研究法
        1.5.2 .定性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
        1.5.3 .基于GIS的空间研究方法
        1.5.4 .其他
    1.6 .研究框架和内容
        1.6.1 .研究框架
        1.6.2 .各章内容
第2章 不同风景资源分类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2.1 .为何比较?
    2.2 .风景资源评价体系
        2.2.1 .风景资源概念溯源
        2.2.2 .风景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实践
        2.2.3 .风景资源评价的特点和局限
    2.3 .风景特质评价体系
        2.3.1 .风景特质概念溯源
        2.3.2 .风景特质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实践
        2.3.3 .风景特质评价的特点和局限
    2.4 .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比较与反思
        2.4.1 .风景资源评价与风景特质评价的过程性差异
        2.4.2 .风景资源评价与风景特质评价的信息性互补
    2.5 .我国风景特质识别方法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5.1 .因地制宜,避免趋同的全尺度研究
        2.5.2 .整体全面,动态系统的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框架探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基本框架
    3.1 .自然和文化整体性
        3.1.1 .尊重地脉文脉的认识论
        3.1.2 .我国风景特质内涵的提出
    3.2 .“相-制-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框架构建
        3.2.1 .名山定义之再释
        3.2.2 .名山营建之脉络
        3.2.3 .“相-制-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框架
    3.3 .名山风景特质的分类图谱——相
        3.3.1 .风景特质的空间分类
        3.3.2 .风景特质的全息解译
        3.3.3 .风景特质的图谱绘制
    3.4 .名山风景特质的形成机制——制
        3.4.1 .风景特质的演变过程
        3.4.2 .风景特质的形成原因
        3.4.3 .风景特质的作用关系
    3.5 .名山风景特质的系统规律——理
        3.5.1 .风景特质的构成要素
        3.5.2 .风景特质的整体结构
        3.5.3 .风景特质的功能性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当山风景特质分类图谱
    4.1 .武当山地脉文脉的形成
        4.1.1 .建制沿革:从绾扼要津到道教福地
        4.1.2 .作为地理单元:七十二峰左右旋·二十四涧流潺湲
        4.1.3 .作为文化单元:方志记胜·舆图陈说
    4.2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空间分类
        4.2.1 .区域层级:山域尺度的特质分类
        4.2.2 .景源层级:风景区尺度的特质分类
    4.3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全息解译
        4.3.1 .灵仙宫阙营福地
        4.3.2 .组景序列绘形胜
    4.4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图谱绘制
        4.4.1 .武当山风景特质图谱的图示标准
        4.4.2 .武当山风景特质图谱的图示信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当山风景特质形成机制
    5.1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演变过程
        5.1.1 .顾盼荆楚,绾毂之地:文化启蒙期的天然屏障
        5.1.2 .峰高壑深,泉甘溪清:山麓文化期的自然崇拜
        5.1.3 .道教初生,林岫回环:宗教建设期的道教仙山
        5.1.4 .山水画境,宫观隐映:山水文化期的山林画卷
        5.1.5 .乡村婉绕,寻常风景:人居营建期的田园山村
    5.2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形成原因
        5.2.1 .自然禀赋的奠基
        5.2.2 .精英文化的沉淀
        5.2.3 .宗教文化的叠累
        5.2.4 .人居环境的营建
    5.3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作用关系
        5.3.1 .形成了人-山-城三者的互动关系
        5.3.2 .呈现了人-山-城共荣的有机协调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当山风景特质系统规律
    6.1 .武当山风景特质表译的构成要素
        6.1.1 .解译高度融合的空间与精神要素
        6.1.2 .完善空间和精神层面的本底信息
    6.2 .武当山风景特质形成的整体结构
        6.2.1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空间结构
        6.2.2 .武当山风景特质的文化结构
    6.3 .武当山风景特质区域的复合功能
        6.3.1 .武当山作为地理单元的复合功能
        6.3.2 .武当山作为文化单元的复合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以“相-制-理”识别为基础的武当山整体保护策略
    7.1 .基于风景特质之相的区划性整体保护
        7.1.1 .山域尺度的区域协同管护
        7.1.2 .风景区尺度的空间布局调适
    7.2 .基于风景特质之制的层积性整体保护
        7.2.1 .层积性的过程
        7.2.2 .层积性的整体保护策略
    7.3 .基于风景特质之理的关联性整体保护
        7.3.1 .关联性的内容
        7.3.2 .关联性的整体保护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与局限性
        8.2.1 .创新点
        8.2.2 .局限性
        8.2.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我国名山风景区分布
    附录2: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涉及名山风景区20 处)
    附录3:风景名胜区相关法律条例和法定标准
    附录4:武当山调研记录
    附录5:武当山(风景区尺度)调研样方
    附录6:武当山调研问卷
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土壤类型划分与数据的高效利用
        2.1.1 土壤类型的划分
        2.1.2 土壤数据信息化高效应用
        2.2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与存储
        2.2.1 土壤数据库发展现状
        2.2.2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
        2.3 WebGIS土壤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2.3.1 土壤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实现流程
        2.3.2 土壤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2.3.3 土壤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3.1.2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3.1.3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1 研究区概况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功能需求分析
        2.3 数据需求分析
    3 系统设计原则和总体目标
        3.1 系统设计原则
        (1)实用性
        (2)规范性
        (3)经济性
        (4)扩充性
        (5)安全性
        3.2 系统总体目标
    4 系统开发方法与建立流程
    5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5.1 表现层设计
        5.2 业务逻辑层设计
        5.3 数据层设计
    6 数据库模型设计
        6.1 数据库设计目标
        6.2 数据库建立原则
        6.3 数据库框架设计
        6.4 数据库概念设计
        6.5 数据组织方式
    7 系统功能模块构建
        7.1 数据管理
        7.2 数据查询
        7.3 数据统计
        7.4 用户操作
    8 系统开发技术
        8.1 Ajax技术
        8.2 Rest技术架构
        8.3 ArcSDE技术
        8.4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
    9 小结
第三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1 数据来源和误差分析
        1.1 数据来源
        1.1.1 地图数据
        1.1.2 文本资料
        1.2 数据误差分析
    2 数据处理与结果统计
        2.1 数据处理
        2.1.1 原始坐标的修正投影
        2.1.2 行政边界的对接修正
        2.1.3 多区域的图像拼接
        2.1.4 空间数据的拓扑检查
        2.1.5 线状地物的叠加与套合
        2.1.6 属性数据的检查补充
        2.1.7 命名标准的规范调整
        2.1.8 面积量算
        2.2 四川省土壤类型统计和分布特征
    3 数据库的建立
        3.1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1.1 空间数据结构
        3.1.2 空间数据模型
        3.1.3 空间数据基础
        3.1.4 空间数据库建立
        3.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3.2.1 属性数据分类
        3.2.2 属性数据基础
        3.2.3 属性数据库建立
        3.3 元数据库的设计
    4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关联
    5 数据字典的建立
    6 数据入库
    7 数据质量检测
    8 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1 开发环境
        1.1 软件环境
        1.2 硬件环境
        1.3 运行环境
    2 详细功能实现与成果示例
        2.1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2.2 用户登录和退出功能
        2.3 遥感卫星影像图的叠加
        2.4 用户操作基本功能
        2.4.1 地图浏览
        2.4.2 地理量算
        2.4.3 底图加载和切换
        2.4.4 土壤剖面照片浏览与打印
        2.5 鹰眼导航
        2.6 信息查询功能
        2.6.1 属性查询
        2.6.2 空间查询
        2.6.3 SQL查询
        2.7 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
        2.8 土壤类型专题地图绘制与渲染
    3 发布WebGIS地图服务
    4 软件开发核心代码
    5 系统运行检测和评价
    6 系统更新与扩展
    7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1.2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1.3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2.1 土壤制图与空间分析
    2.2 土壤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2.3 土壤查询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4 土壤施肥系统
    2.5 土壤监测与评价系统
    2.6 土壤预测预警系统
    2.7 土壤信息平台搭建与应用
3 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 数据准确度存在不确定性
    3.2 模型的通用性差
    3.3 集成性差
4 展望

(7)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础
    2.1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1.1 B/S结构概述
        2.1.2 WebService技术概述
        2.1.3 WebGIS技术概述
        2.1.4 PHP技术概述
        2.1.5 Ajax技术概述
    2.2 系统开发环境
        2.2.1 软件环境
        2.2.2 硬件环境
    2.3 小结
第三章 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
        3.2.1 总体结构设计
        3.2.2 保护区模糊偏好关系模型设计及构建
        3.2.4 数据库设计
    3.3 小结
第四章 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及应用
    4.1 梨园信息获取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公共服务系统功能实现
        4.2.2 后台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4.2.3 梨园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4.2.4 梨园环境检测系统功能实现
        4.2.5 梨园信息推荐系统功能实现
    4.3 系统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精准施肥大数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2.1 理论基础
        2.1.1 大数据技术
        2.1.2 移动端Web GIS技术
        2.1.3 HTML5
    2.2 相关应用技术
        2.2.1 Arc GIS for Server
        2.2.2 SQL Server
        2.2.3 ELK实时日志分析平台
        2.2.4 相关API
    2.3 技术路线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1 目标用户分析
        3.1.2 系统功能需求
    3.2 系统的设计原则
    3.3 系统的总体用例设计
    3.4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5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5.1 数据构成与分类
        3.5.2 系统数据库设计原则
        3.5.3 数据库设计与建立
    3.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6.1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3.6.2 精准施肥模块设计
        3.6.3 农业知识库模块设计
        3.6.4 专家答疑服务模块设计
        3.6.5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设计
4 系统的实现
    4.1 开发平台搭建与运行环境
        4.1.1 开发环境平台搭建
        4.1.2 运行环境
    4.2 服务器部署
    4.3 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4.3.2 精准施肥模块的实现
        4.3.3 农业知识库模块的实现
        4.3.4 专家答疑服务模块的实现
        4.3.5 个人中心模块的实现
        4.3.6 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土壤的定义
2 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3 数字土壤的应用研究进展
    3.1 土壤制图
    3.2 全球变化
    3.3 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
    3.4 土壤退化和环境保护
    3.5 精准农业
4 我国数字土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数据方面
        4.1.1 数据时空分辨率低
        4.1.2数据规范和标准问题
    4.2 土壤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4.2.1 数据库内容及更新
        4.2.2 系统的开发方面
    4.3 数字土壤的应用方面
        4.3.1 应用尺度问题
        4.3.2 模型集成问题
    4.4 数字土壤的共享和推广应用方面
        4.4.1 共享度低
        4.4.2 推广进度慢
5 建议与展望
    5.1 加强数据源建设
    5.2 完善中国土壤信息系统体系
    5.3 与专业模型集成,扩展应用面
    5.4 加强数据共享和推广
    5.5 构建数字土壤博物馆
    5.6 关注城市土壤信息系统

(10)基于ArcEngine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土壤信息系统发展及现状
        1.2.1 土壤信息系统的概念
        1.2.2 国外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壤信息系统的未来的发展潮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及主要技术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资源
        2.1.5 植被
        2.1.6 土壤
    2.2 主要相关技术
        2.2.1 ArcEngine简要介绍
        2.2.2 Visual Basic 6.0简要介绍
第三章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
    3.1 土壤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3.2 土壤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
    3.3 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建立
        3.3.1 空间数据结构
        3.3.2 空间数据模型
        3.3.3 空间数据基础
        3.3.4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3.3.5 空间数据库建立
    3.4 属性数据库设计和构建
        3.4.1 属性数据基础
        3.4.2 数据分类和编码
        3.4.3 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
        3.4.4 属性数据库建立
    3.5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
第四章 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实现
    4.1 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2 设计的需求分析
    4.3 系统的总体设计及界面设计
        4.3.1 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4.3.2 系统开发环境
        4.3.3 系统功能设计
        4.3.4 系统界面
        4.3.5 常规操作功能
    4.4 程序的设计与功能的实现
        4.4.1 数据处理
        4.4.2 数据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一张图”的泰州市矿产地质信息整合和管理平台研究[D]. 吴雪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D]. 马俊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黄山.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基于自然和文化整体性的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研究[D]. 赵烨.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5]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左孟承.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管理中的研究进展[J]. 李虹池,周卫军,刘双,黄兰. 湖南农业科学, 2019(01)
  • [7]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沈琼.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8]精准施肥大数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蔡德楠.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辛文文,刘建立. 土壤, 2013(05)
  • [10]基于ArcEngine长治县土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D]. 郭揆.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基于GIS的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