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加药设备在自来水厂的应用

进口加药设备在自来水厂的应用

一、水厂进口投加设备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进才[1](2021)在《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地城市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改造采用Bardenpho工艺的工程实例日益增多。本文对Bardenpho工艺在华北地区ZY污水厂的应用实效及其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分析该厂进水水质变化规律、厂内废水排放对进厂水水质的影响、生化池各运行参数的变化规律,掌握环境因素对工艺运行的影响程度。二是对主要污染物在Bardenpho工艺的沿程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其处理效果。三是对影响除磷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用试验验证分析结果。四是将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与相邻城市污水厂具有生物除磷功能AAO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旨在分析ZY污水厂生物除磷功能缺失的原因。研究结果为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的日常运行调控优化、减少运行成本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同工艺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及日常运行提供借鉴,特别是为ZY污水厂四期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2019年3月~2020年9月,对ZY污水厂进水CODcr、BOD5、SS、TN、NH3-N、pH、TP进行连续监测。除p H值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超过设计上限,特别是期间进水SS异常升高时,出水均能稳定达标,说明Bardenpho工艺耐冲击负荷性极强。对Bardenpho工艺生化池内的各污染物沿程变化监测发现:CODcr主要在预缺氧区被去除;NH3-N主要在预缺氧区、前缺氧区被稀释,在前好氧区被去除,前好氧区第三廊道末端已经达标;前好氧区二、三廊道总体平均硝化速率为1.3mg NH3-N/(g VSS·d),接近第一廊道的二倍;NO3--N的去除位置主要为预缺氧区和前缺氧区,后缺氧区没有反硝化效果;TN在预缺氧区大幅下降;TP沿生化池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厌氧区没有明显的释磷现象;未降雨期间,预缺氧区、厌氧区、前缺氧区、后缺氧区的DO均满足各功能区的要求。降雨期间DO在各区均升高,后缺氧区DO无法满足缺氧条件。说明Bardenpho工艺实际运行效果偏离了工艺理论及设计预期,CODcr在预缺氧区、厌氧区被活性污泥吸附去除达标,厌氧区没有释磷现象,后缺氧区在常规条件下运行时没有反硝化作用。2.分析排除了温度、pH、SRT、NO3--N、DO、除磷剂等因素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后,停止生化池末端除磷剂投加,运行一个污泥龄后出水TP明显升高,证明系统主要依靠化学法去除。随后进行小型试验,取厌氧区混合液,分别投加乙酸钠、生化池进水作为碳源,看是否有释磷现象。投加乙酸钠释磷量最高可达9.90mg/L。生化池进水有较明显的释磷现象,释磷量为4.06mg/L。证明厌氧区缺乏小分子碳源是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3.为了减少系统运行的碳源补充量,尝试碳源不同投加点的生产试验和不同碳源种类的小型比选试验。认为投加点在前缺氧区时反硝化效果要优于后缺氧区。液体乙酸钠作碳源的反硝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二种复合碳源,复合碳源含有一定浓度的NH3-N、TN、TP。Bardenpho工艺冬、夏两季硝化效果良好且稳定,夏季活性污泥的反硝化速率是冬季的2~5倍。4.对SD污水厂进水水质、具备生物除磷功能的AAO工艺生化池内的各污染物沿程变化监测发现:SD污水厂进水水质变化范围略小于ZY污水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生化池厌氧区有明显的厌氧释磷现象。与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其生化池没有预缺氧区,生化池进水直接进入厌氧区,有机物浓度高,可被聚磷菌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充足。进一步证明ZY污水厂改良AAO工艺和Bardenpho工艺没有生物除磷功能的原因是厌氧区缺乏小分子碳源,其中预缺氧区的设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Bardenpho工艺耐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满足较高的达标要求。运行中可保持足够的处理余量,减少出水水质波动引发超标的几率。特别是进水TN异常升高时,后缺氧区投加碳源强化反硝化可以保证去除效果。但也存在运行成本高、生物除磷功能差、常规运行时后缺氧区、后好氧区几乎没有处理效果等缺点,预缺氧区的设置是否必要是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贝超其[2](2021)在《水厂前置调蓄池泥沙沉积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前置调蓄池,延缓污染水体进厂时间,给应急处置留下空间,是应对水源水质安全风险的创新性举措。镇江自来水公司一级泵站直接在长江取水,在应对长江下游几次突发的水源污染事故时,反应时间短,应急处置仓促,给供水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开展了水源水质保障工程建设,工程由进水涵闸、双向泵房、前置调蓄池、应急处置系统等组成,使原水进厂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延长到12小时左右,保证了充足的检测、应急处置时间,提升了应对长江原水水质安全风险的能力。由于调蓄池内水流速度非常缓慢,泥沙容易在前端沉积,必须明确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其分布状况。本文首先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运行工况调蓄池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模拟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然后应用EFDC(环境水动力学)软件对调蓄池内的泥沙沉积规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工程运行一年后调蓄池内的泥沙沉积分布、沉积高度等参数,为清淤提供依据,最后分析了建设调蓄池前后由于泥沙沉降对水厂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调蓄池内的平均流速较小,约在0.05m/s左右。在调蓄池进水口(0~50m)流速较大,经60°拐弯(50~100m)流速迅速降低;第一廊道流速稳定在0.05~0.06m/s;经过180°拐弯,流速有较大波动,在第二廊道前段流速逐渐上升并稳定在0.04~0.05m/s;在调蓄池尾端(1500~1800m),流速基本为0,模拟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2)在正常进水条件下,泥沙沉积范围分布在调蓄池前端,具体是在池体60°拐弯之前。沉积水平距离约70m,沉积面积约200m2。泥沙最高堆积高度约1.4m,位于进水口附近20m左右,平均堆积高度约50cm。若进口设置穿孔花墙,使调蓄池均匀进水,泥沙的沉积范围显着减小,基本均匀分布在穿孔花墙附近,沉积水平距离仅约15m,沉积面积约100m2。泥沙最高累积高度约2m,位于穿孔花墙附近2m左右,平均累积高度约1m。(3)由于泥沙沉降,调蓄池出水口原水浊度下降,给水厂运行工艺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达到同样的沉淀效果,混凝剂投加量约需要增加6%~8%,因此建设前置调蓄池的对水厂后续工艺的影响不是很大。

马骏,段方旭,袁野,杨扬[3](2021)在《凌庄水厂升级改造一期工程设计运行介绍》文中研究指明凌庄水厂升级改造一期工程总规模为30×104 m3/d,净水工艺采用预臭氧接触池—机械混合池—上向流炭吸附脉冲澄清池—压力超滤系统,出厂水采用氯胺消毒。运行半年期间,脉冲澄清池上升流速为2.6~5.2 m/s,超滤运行膜通量为39.4 L/(m2·h),跨膜压差维持在25~85 kPa之间。项目整体运行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出水水质稳定,浊度均在0.1 NTU以下,为超滤在国内大型水厂的应用提供了示范作用。

陈可欣[4](2020)在《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毒是饮用水处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艺。国内众多水厂仍采用以液氯为代表的消毒工艺。传统的液氯消毒技术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环境危害,而且,液氯消毒易产生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具有致癌作用的消毒副产物。次氯酸钠具有安全性较高、投加设备简单、持续消毒效果好、不易产生消毒副产物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替代消毒剂。本论文以武汉某水厂为例,选取更加安全可靠的次氯酸钠作为替代消毒剂。通过消毒系统的升级改造,得到如下结论:(1)改进型次氯酸钠消毒系统主要由次氯酸钠储存系统、提升系统、管路系统、仪表系统、加药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采用前加氯和后加氯相结合的投加方式,并结合原水水质条件,适当调整加药量。(2)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处理水量(2019年)在33.16~47.93万t/d之间波动,平均处理水量为41.65万t/d;消毒剂投加量范围在3.68~5.25mg/L之间,平均为4.35mg/L;耗氯量介于14.25~25.16t/月,全年耗氯量约为200.10t。(3)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出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出水p H值介于7.50~8.09,平均值为7.76;出水色度均低于5度;出水浊度稳定在0.03~0.27NTU,平均值为0.11NTU;出水CODMn介于0.64~2.24mg/L之间,平均浓度1.31mg/L;出水中溶解性铁浓度均低于0.05mg/L;出水总硬度范围108~154mg/L,平均值为137mg/L;出水氯化物范围12~35mg/L,平均浓度20.1mg/L;出水中氨氮平均浓度0.033mg/L。在微生物指标中,不同时期出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嗜热大肠菌群均为零,可视为完全去除。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限值要求。(4)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出水中余氯为0.70~1.16mg/L,总余氯0.81~1.38mg/L,平均值分别为0.93mg/L和1.03mg/L。工程实践中,源水加氯量(前加氯)控制沉淀池出口余氯在0.1~0.2mg/L左右,清水进库(后加氯)余氯控制在1.0mg/L。三氯甲烷和三氯乙醛等消毒副产物浓度与出水中余氯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认为次氯酸钠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可能来自余氯与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反应。(5)液氯是水厂原氯消毒系统的主要的危险物质,液氯库是氯消毒系统主要的危险单元。液氯消毒系统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储运系统的液氯泄漏风险。水厂液氯库液氯最大储存量超过临界储存量,已成为重大危险源。次氯酸钠是改造后消毒系统的主要的危险物质,储液系统是主要的危险单元。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储液系统次氯酸钠的泄漏。因液氯属于剧毒物质,消毒系统中的液氯间已构成重大危险源,发生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后,最大风险值明显高于次氯酸钠消毒系统。(6)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药剂投加为0.0375元/吨水,总运行费用为0.1345元/吨水;改造后消毒系统的运行费用较原液氯消毒系统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另一方面,水厂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后,减少了液氯消毒系统的各种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的安装及维护保养费用,且无需苛刻的压力和流量等要求,从而可降低相应的维修管理费用等。

吴亚慧[5](2020)在《花都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工艺在传统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臭氧活性炭处理和超滤膜处理工艺,分别研究“常规处理-超滤膜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处理-超滤膜处理”工艺。采用臭氧-升流式炭滤池解决降流式炭滤池末端跑炭,余臭氧残留以及水源突发性污染问题。采用超滤膜工艺去除浊度、颗粒数、微生物,解决出水水质、口感、生物泄露安全性问题,可实现直饮水。采用常规处理-臭氧炭滤池-超滤膜组合工艺,解决管网恶化、生物泄露、末端跑炭以及突发污染物问题。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出水浊度平均0.071NTU,出水颗粒数(>2um)约为64个/m L,相对去除率高达96%以上。而该工艺对CODMn和氨氮的去除主要依靠砂滤池的表面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超滤膜系统去除效果一般。该工艺出水水质指标均完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各指标的要求。(2)“混凝沉淀-超滤”工艺与“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对浊度和出水颗粒数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说明超滤膜系统出水稳定。但是,两种工艺在相同运行参数下,“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中的砂滤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超滤膜污染速率,膜污染速率较低、膜通量的衰减速率也较小,砂滤池对超滤膜起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在又前砂滤池的情况下,超滤膜产水率略高、超滤膜系统的节能效果比较明显。(3)在“常规处理-升/降流式炭滤池-砂滤池”工艺中,升流式炭滤池对CODMn的去除率比降流式炭滤池高,而降流式炭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比升流式略高,试验还表明,升流式炭滤池在运行中水头损失比降流式明显降低,且对微型生物的去除效果较降流式炭滤池好很多,因此,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中,选择升流式炭滤池池型。(4)采用“臭氧-升流式炭滤池”工艺时,臭氧投加量对水质的处理效果具有明显的变化。当臭氧投加量为0.5mg/L时,臭氧活性炭工艺对CODMn和TOC的去除效率最高,当臭氧投加量为0mg/L时,工艺对CODMn、TOC、UV254去除效率最低。但当臭氧投加量为0~2mg/L时,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多,余臭氧浓度逐渐升高。对比可知,当臭氧投加量为0.5~0.8mg/L时,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且降低了经济成本。(5)为实现更高标准的水质以及应对北江水源突发污染物问题,将常规处理工艺与臭氧活性炭和超滤膜联用,也即“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工艺。臭氧活性炭工艺既有高级氧化能力,又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功能,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色度、嗅味物质等,对诸多新兴污染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是目前应对北江水源新兴污染物以及绝大部分突发污染物把关工艺。但是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炭滤池出水存在泄漏微生物的风险,因此在炭滤池末端设置超滤膜进行把关,可有效提高自来水的生物稳定性,进一步改善自来水口感。

任尊[6](2020)在《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威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十三五”期间,城市年用水量为6.5亿m3,新增中水能力为5万吨/日。与此同时,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经规划预测,到2020年,威海市规划区污水平均日产生量将达到37.06万m3。该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城市建设正在加速,服务范围内大量工业污水并入排水管网。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该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万m3/d,现状污水厂已接近满负荷运行,急需进行增容扩建。通过对威海市用水量与排水量的预测,根据该污水处理厂现状运行数据分析,以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为目标,经过对一系列工艺措施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该污水厂采用以MBBR工艺为核心的一整套污水处理项目方案。通过对进水水质特点分析,本工艺重点在于CODcr及氮的去除。通过与AAO氧化沟工艺的对比分析,MBBR工艺更具优势:其采用泥膜复合工艺,更耐冲击,便于管理维修;该污水厂一期提标工程即采用此工艺,其处理效果稳定且工作人员已熟知原理并熟练操作。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风险及能耗因素,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让该项目更加稳定、经济、高效。本文针对威海市污水处理排水现状,结合城市远景规划,对该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设计方案和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已期为威海市污水处理及工程化应用提供工艺设计依据,并为威海市总体污水处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王艺[7](2020)在《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流场数值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泊水和水库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和备用水源,在我国城镇供水系统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常在冬季寒冷地区体现出低温低浊的特性,其絮凝过程具有粘滞剪切力大、颗粒物浓度低、颗粒尺寸小、亲水性强、聚集效率低等特点。项目组拥有知识产权的微涡流絮凝工艺在絮凝效率及出水水质等方面都优于传统絮凝技术,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体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对絮凝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Fluent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流场规律,同时,对其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微涡流絮凝过程影响因素的流场数值模拟研究(1)不同絮凝时间(流量)下微涡流絮凝反应区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水温为5℃时,流量为2.0m3×h-1~10.0m3×h-1(每隔0.1m3×h-1)不同流量工况下(相应絮凝时间为60.0 min~10.2 min)的流场情况。(1)湍动能k、有效能耗e及其变化率均随流量Q的增大而增大,涡旋尺度l及其变化率均随流量Q增大而减小。(2)湍动能k与流量Q、温度(运动粘度u)及池型参数间符合幂函数关系:(?)。(3)将湍动能k与流量Q拟合:(?);涡旋尺度l和流量Q拟合:(?)。(4)根据Kolmogorov微涡旋理论初步判定适应微涡流絮凝工艺的较佳流量范围约为5.5m3×h-1~7.5m3×h-1(絮凝时间18.5min~13.6min)。(2)不同温度下微涡流絮凝反应区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流量为6.0m3×h-1(絮凝时间17min)为例,模拟温度为0℃~35℃(每隔1℃)下各流场情况。(1)湍动能和有效能耗随温度增加降幅较小,涡旋尺度随温度增加降幅显着。(2)低温段流场产生的较大涡旋尺度与低温所形成的较小的絮体颗粒尺度不匹配,高温段流场产生的小尺度涡旋与较大的絮体颗粒粒径数值相差大,故均不如常温时更利于提高絮凝效率。(3)湍动能k与涡旋尺度l分别和温度(运动粘度u)拟合:(?)。进一步证实了湍动能(?)、涡旋尺度(?)的关系,运用数值模拟将复杂流态可视化与流场关键参数理论公式相结合,从流场角度深化了絮凝机理,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3)不同悬浮物体积浓度下微涡流絮凝反应区的数值模拟研究:选择两相流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以流量为6.0m3×h-1(絮凝时间17min)为例,模拟水温为5℃,悬浮物固相体积浓度cv为0.1%~1.0%(每隔0.1%)下的流场情况。(1)随着悬浮物体积浓度的增加,湍动能和有效能耗呈渐增趋势,涡旋尺度值逐渐降低。(2)固液两相流下的模拟由于固相的加入,对应的湍动能和有效能耗低于单向流模拟,涡旋尺度则偏大,反映了涡流反应器应用于含固原水处理时,涡流反应器底部易形成污泥沉积,阻碍水流扰动,湍动能和有效能耗降低,从而影响絮凝效果与出水水质。2、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结合数值模拟对适应微涡流絮凝工艺较佳流量范围的预判,以流量、混凝剂投加量、涡流反应器投配比为自变量,以浊度、CODMn及UV254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Design-Expert中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分析。(1)对浊度去除,投配比的影响较混凝剂投加量和流量的影响更显着,且与流量和混凝剂投加量均有一定的交互作用,三者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协同;对CODMn去除,投配比为极显着影响因素,混凝剂投加量为显着性影响因素,流量为非显着性影响因素。投配比与混凝剂投加量在CODMn的去除上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对UV254去除,三个影响因素的显着性排序与CODMn相同。混凝剂投加量和流量对UV254去除无明显交互作用,投配比和流量以及投配比与混凝剂投加量有一定的交互作用。(2)将响应面优化得到的参数组合进行3次重复性验证试验,验证试验去除率与预测值相近,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微涡流絮凝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最佳条件参数组合为:流量为6.4m3×h-1,混凝剂投加量26.8mg×L-1,投配比为2(第一反应室为3/5占比HJTM-2型涡流反应器+2/5占比HJTM-1型涡流反应器)。此时,浊度、CODMn、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85.48%、63.84%和55.37%。

陈彦明[8](2020)在《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文中认为90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中小城镇都建设了水厂,肩负起城镇经济发展保障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运行,这些中小城镇水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取水口设置较分散,水源地保护难度较大,极易受突发水质污染影响等,另外由于工艺更新不及时,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落后等问题也比较常见。本文以位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市黄圃水厂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中小城镇水厂改扩建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圃水厂所在中山市黄圃镇为工业小镇,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制造业发达,设置有多个工业区,工业用水较多,昼夜供水差距大。自1992年投产至今,已安全运行了27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来我国城市净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新型水泵、阀门、变配电设备等制造技术有了显着提高,给排水、建筑结构及电气等相关专业国家标准、规范等也做了大量修编,对城镇水厂供水可靠性、技术安全性、水质稳定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圃镇水厂设计、建造于90年代,已不能满足现行供排水行业要求的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相关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量需求,水厂扩建工程要求能够实现供水稳定可靠,以及符合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通过对黄圃水厂水质数据、运行参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具体包括:(1)优选取水水源,根据新水源地的水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扩建水处理工艺;(2)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增加了污泥处理系统;(3)进行了水厂的自动化改造以提高管理运行效率。课题针对中小型水厂改扩建工程面临的典型问题展开,成果可供类似水源和面临相似困境的水厂参考,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镇质[9](2020)在《水厂投矾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发展,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和改变。而水作为人类生活所需的重要物质之一,水厂的水处理工艺也成为了自动化技术得到很好应用的场景。然而对净水厂的主要工艺投矾净化和消毒的药剂投加实现自动化,一直是行业内的难题。目前,全国大多数水厂的药剂仍然依靠的是人工经验进行投加,很难做到根据水质变化进行药剂的合理投加。而且这种投加方式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测措施,使得净水厂的大型生产事故概率发生,导致经济损失的同时可能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投加药剂实现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篇论文以珠海西区的水厂作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加药控制系统。由于加药过程具有影响因子多、非线性对应关系、时滞长、精确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等特点,常常会造成净化不彻底或者投药过量等问题,系统采用动态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对投加量进行控制,使水质符合生产要求。本文介绍了水处理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在此前提下,分析得出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根据系统要求并进一步分析,设计基于ControlLogix的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主要由PLC控制器和现场若干个工业仪表构成,通过Modbus协议实现通讯。其中硬件部分采用的是Rockwell公司的ControlLogix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ABB公司的变频器和ASSOMA公司的泵等工业设备,同时设计了系统主要模块的控制电路图;软件部分涉及了PLC的梯形图编程,Anybus的配置,EasyBuilder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等。基本完成了水厂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该加药控制系统相对于传统水厂的加药环节来说,减少了人工参与度,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从而可以实现稳定控制、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雪宸[10](2020)在《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次研究针对克拉玛依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克拉玛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总处理水量15万m3/d,出水水质满足国际一级A排放标准。文中预测污水厂水量、分析污水厂进水水质,根据污染物质去除率的要求,比选多级多段AO生物池、曝气生物滤池、A2O生物池、MBR膜池4个二级处理工艺优劣势,对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单过硫酸氢钾复合杀菌剂进行适用性分析,最终选用“多级多段AO生物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单过硫酸氢钾消毒”的主体处理工艺流程。通过理论特点计算、推导分析多级多段AO生物池的6大特点,主要体现在:多级多段AO生物池平均污泥浓度高,有利于提高除磷脱氮效果。多段进水,有机物分布均匀处于低碳源状态,适用于碳源不足的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该工艺在脱氮方面具有灵活调节、可控的明显的优势。不需要硝化液回流,节省设备投资及后期污水厂运行能耗。相同泥龄条件下,多段AO工艺生物池容积仅为常规单级AO工艺、A2O工艺生物池容积的75%。AO工艺串联多个AO处理单元,有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体现该工艺,占地小、运行成本低,控制灵活,高效脱氮的工艺优势。建立CFD沉淀模型、ASM2D活性污泥模型,通过WEST软件对多级多段AO工艺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分析主要设计、运行参数:反应级数n,各级AO生物段的最佳停留时间,各级配水比,溶解氧DO的变化对生物池出水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工艺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总平面及流程图的设计。后期污水厂的调试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比5月、8月、11月的污水厂进、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去除率的分析,与仿真模拟计算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体现仿真模拟结果中设计、运行参数的合理、有效性。最终所设计的污水厂尾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

二、水厂进口投加设备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厂进口投加设备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2 水污染的来源
        1.1.3 水污染的危害
        1.1.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2.1 污水厂的发展
        1.2.2 我国污水厂常用工艺
        1.2.3 污水生物处理理论
        1.2.4 污水厂运行问题
    1.3 课题背景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
    2.1 生产性试验构筑物及小试试验装置
        2.1.1 ZY污水厂
        2.1.2 SD污水厂
        2.1.3 小试试验装置
    2.2 分析项目和仪器
    2.3 试验设计
第三章 ZY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3.1 ZY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3.1.1 ZY污水厂进水水质
        3.1.2 ZY污水厂厂内废水对进水水质的影响
    3.2 ZY污水厂生化池运行参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rdenpho工艺全流程监测及工艺特性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数据分析
        4.3.1 COD_(cr)的变化
        4.3.2 NH_3-N的变化
        4.3.3 NO_3~--N的变化
        4.3.4 TN的变化
        4.3.5 TP的变化
        4.3.6 DO的变化
    4.4 Bardenpho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rdenpho工艺除磷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1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2 pH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3 SRT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4 DO和 NO_3~--N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5 除磷剂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 碳源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1 液体乙酸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2 生化池进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7 生物除磷功能运行调控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rdenpho工艺脱氮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1 有毒物质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2 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3 DO和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3.1 DO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6.3.2 5~#生化池改变碳源投加点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6.3.3与未改变碳源投加点的 6~#生化池运行效果对比
    6.4 生化池硝化效果分析
        6.4.1 NH_3-N沿程变化分析
        6.4.2 好氧区各廊道硝化效果分析
    6.5 冬、夏两季污泥浓度和反硝化速率的关系
        6.5.1 冬、夏两季污泥性能指数及出水水质对比分析
        6.5.2 冬、夏两季反硝化速率对比分析
        6.5.3 冬、夏两季活性污泥浓度与反硝化速率的关系
    6.6 城市污水处理厂外碳源的筛选
        6.6.1 试验方法及碳源指标检测
        6.6.2 碳源反硝化性能对比分析
    6.7 生物脱氮功能运行调控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Bardenpho工艺与AAO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对比
    7.1 SD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7.1.1 SD污水厂进水水质
        7.1.2 SD污水厂生化池运行参数
    7.2 SD污水厂AAO工艺全流程监测
        7.2.1 NH_3-N的去除
        7.2.2 NO_3~--N的变化
        7.2.3 TN的去除
        7.2.4 TP的去除
    7.3 SD污水厂AAO工艺运行参数
    7.4 Bardenpho工艺特性及改进需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水厂前置调蓄池泥沙沉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调蓄池简介
    1.3 调蓄池结构
    1.4 调蓄池功能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水厂前置调蓄池
        1.5.2 水动力数值模拟
        1.5.3 泥沙沉积数值模拟
    1.6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调蓄池流场数值模拟
    2.1 理论方法
        2.1.1 CFD介绍
        2.1.2 流体动力学方程
        2.1.3 空间离散化方法
        2.1.4 紊流模型
    2.2 调蓄池三维模型的建立
        2.2.1 调蓄池几何尺寸
        2.2.2 调蓄池几何尺寸的确定
        2.2.3 调蓄池三维模型的建立
    2.3 调蓄池结构网格的划分
        2.3.1 网格类型的选择
        2.3.2 调蓄池结构网格的划分
        2.3.3 调蓄池网格质量检查
    2.4 调蓄池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设置
        2.4.1 调蓄池模型材料设置
        2.4.2 调蓄池边界条件设置
    2.5 调蓄池流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2.5.1 调蓄池数值模拟计算残差图
        2.5.2 调蓄池三维流场矢量图与三维流场等值线图
        2.5.3 调蓄池水平剖面流场分析
        2.5.4 调蓄池垂直剖面流场分析
        2.5.5 调蓄池流场实测对比
        2.5.6 调蓄池断面平均流速对比
    2.6 小结
第3章 调蓄池泥沙沉积数值模拟
    3.1 理论方法
        3.1.1 EFDC模型概述
        3.1.2 EFDC水动力方程简化
        3.1.3 EFDC水动力控制方程
        3.1.4 EFDC泥沙输运控制方程
    3.2 调蓄池模型建立
        3.2.1 调蓄池水动力特性概述
        3.2.2 调蓄池研究范围确定
        3.2.3 调蓄池网格划分
        3.2.4 调蓄池池底高程与水位匹配
    3.3 原水泥沙粒径分布试验
        3.3.1 激光粒度分布仪简介
        3.3.2 原水水样取水
        3.3.3 原水水样泥沙组分分析
        3.3.4 原水水样泥沙浓度分析
    3.4 临界系数设置
    3.5 泥沙沉降速度设置
    3.6 调蓄池泥沙模块参数设置
    3.7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3.7.1 调蓄池初始条件设置
        3.7.2 调蓄池边界条件设置
    3.8 调蓄池对比验证
        3.8.1 EFDC与Fluent水动力模拟对比
    3.9 调蓄池前端水动力数值模拟分析
    3.10 调蓄池泥沙沉积数值模拟分析
        3.10.1 泥沙沉积水平断面分布
        3.10.2 泥沙沉积纵向断面分布
        3.10.3 泥沙沉积横向断面分布
        3.10.4 监测点位泥沙沉积高度
    3.11 调蓄池均匀进水泥沙沉积数值模拟
    3.12 小结
第4章 调蓄池出水对水厂运行的影响
    4.1 实验的目的
    4.2 实验方法及检测结果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过程
    4.3 实验数据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凌庄水厂升级改造一期工程设计运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水源水质
3 工艺选择
    3.1 工艺流程
    3.2 流程特点
4 项目特点
5 净水处理构筑物设计
    5.1 进水泵房
    5.2 总配水井
    5.3 臭氧接触池
    5.4 机械混合池和上向流炭吸附澄清池
    5.5 超滤膜车间
        5.5.1 缓冲池
        5.5.2 提升泵
        5.5.3 自清洗过滤器
        5.5.4 超滤膜组件
        ① 反洗单元
        ② 压缩空气单元
        ③ 化学清洗单元
        ④ 中和单元和排水单元
    5.6 清水库
    5.7 液氧储罐及臭氧发生器间
    5.8 加药间
        5.8.1 粉末活性炭
        5.8.2 混凝剂
        ① 三氯化铁
        ② 聚合氯化铝
        5.8.3 三氯化铁混合液
        5.8.4 消毒药剂
        ① 次氯酸钠
        ② 硫酸铵
        5.8.5 高锰酸钾
        5.8.6 调质剂
        ① 浓硫酸
        ② 氢氧化钠
6 运行情况与效果
7 结 语

(4)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饮用水消毒工艺概述
        1.2.1 氯消毒方法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2 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3 臭氧消毒技术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4 紫外线消毒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3 次氯酸钠的消毒机理及其特性
        1.3.1 次氯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1.3.2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
        1.3.3 次氯酸钠消毒的特性
        1.3.4 次氯酸钠消毒效果
        1.3.5 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
    1.4 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1.4.1 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2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第2章 原有氯消毒工艺系统
    2.1 水厂概况
    2.2 处理工艺
    2.3 水厂工艺组成
        2.3.1 取水泵房
        2.3.2 加矾
        2.3.3 反应沉淀
        2.3.4 滤池
        2.3.5 加氯系统
        2.3.6 清水库
        2.3.7 送水泵房
    2.4 液氯消毒系统设备组成
        2.4.1 真空加氯
        2.4.2 氯气投加系统
        2.4.3 液氯吸收装置及氯瓶自动关闭系统
        2.4.4 自动化控制检测系统
第3章 消毒系统整体技术改造方案
    3.1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工艺流程
    3.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计方案比选
        3.2.1 消毒间布置方案
        3.2.2 次氯酸钠储存方式比选
    3.3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计要点
        3.3.1 消毒间整体设计
        3.3.2 管路投加系统设计
    3.4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备组成
        3.4.1 储液系统
        3.4.2 提升系统
        3.4.3 投加系统
        3.4.4 管道系统
        3.4.5 仪表系统
        3.4.6 自控系统
    3.5 改造施工、调试情况
        3.5.1 管道铺设情况
        3.5.2 次氯酸钠流量计的安装
        3.5.3 计量泵的调试
        3.5.4 投加调试过程
        3.5.5 调试异常的水质保障
    3.6 小结
第4章 消毒系统改造前后运行情况分析
    4.1 消毒系统运行情况
    4.2 进出水水质
    4.3 余氯控制
    4.4 消毒副产物
    4.5 环境风险分析
        4.5.1 液氯消毒系统环境风险分析
        4.5.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环境风险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技术改造及应用成效分析
    5.1 工程投资
    5.2 药剂消耗成本分析
    5.3 运行费费用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花都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花都区饮用水水源污染现状与北江引水的必要性
        1.1.2 北江水源水质情况
        1.1.3 北江引水与花都水厂工程
        1.1.4 我国饮水水质标准的发展、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1.2.1 臭氧活性炭工艺
        1.2.2 超滤膜工艺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概况
    2.1 工艺流程
    2.2 试验装置与运行参数
        2.2.1 常规处理试验装置
        2.2.2 超滤膜试验装置
        2.2.3 臭氧炭滤池试验装置
    2.3 试验水质、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及意义
        2.3.1 试验水质
        2.3.2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 超滤膜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3.1 净水效果分析
        3.1.1 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净水效果分析
        3.1.2 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净水效果分析
        3.1.3 两种工艺净水效果对比分析
    3.2 两种工艺对超滤膜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3.2.1 跨膜压差
        3.2.2 产水率
        3.2.3 能耗
    3.3 过滤时间对压力式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3.3.1 跨膜压差
        3.3.2 产水率
        3.3.3 能耗
    3.4 超滤膜高通量运行试验
        3.4.1 浊度
        3.4.2 跨膜压差
        3.4.3 产水率
        3.4.4 能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4.1 炭滤池的升流与降流池型的对比研究
        4.1.1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4.1.2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4.1.3 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4.1.4 UV_(254)去除效果分析
        4.1.5 炭滤池水头损失变化情况
        4.1.6 炭滤池出水微型生物情况
        4.1.7 升流式炭滤池吸收水中余臭氧试验研究
    4.2 炭滤池工艺主臭氧投加量优化研究
        4.2.1 臭氧投加量对COD_(Mn)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臭氧投加量对UV_(254)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臭氧投加量对TOC去除效果的影响
        4.2.4 臭氧投加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2.5 臭氧投加量对余臭浓度的影响
    4.3 混凝沉淀-砂滤-臭氧活性炭试验研究
        4.3.1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4.3.2 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4.3.3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4.3.4 水头损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全流程工艺研究
    5.1 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净水试验研究
        5.1.1 浊度
        5.1.2 COD_(Mn)
        5.1.3 氨氮
        5.1.4 颗粒数
    5.2 常规处理(带砂滤池)-超滤膜组合工艺净水试验研究
        5.2.1 浊度
        5.2.2 COD_(Mn)
        5.2.3 氨氮
        5.2.4 颗粒数
    5.3 常规处理(带砂滤池)-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净水试验研究
        5.3.1 浊度
        5.3.2 COD_(Mn)
        5.3.3 氨氮
        5.3.4 颗粒数
    5.4 常规-臭氧活性炭-超滤膜、常规-超滤膜与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比分析
        5.4.1 浊度
        5.4.2 COD_(Mn)
        5.4.3 氨氮
        5.4.4 颗粒数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1.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1.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1.2 我国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1.2.1 排污配水管网建设
        1.2.2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
        1.2.3 处理设施更新换代
        1.2.4 污泥处置技术革新
        1.2.5 提升循环再生利用
        1.2.6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的问题探讨
        1.3.1 地上式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1.3.2 排放标准存在区域性
        1.3.3 技术工艺存在差异性
        1.3.4 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威海市排水及扩建污水处理厂问题分析
    2.1 威海市排水工况及规划
        2.1.1 威海市排水现状
        2.1.2 受纳水体状况
        2.1.3 规划范围与服务人口
        2.1.4 规划污水量
        2.1.5 污水排水分区及污水厂规划
    2.2 威海市排水体制
    2.3 威海市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2.4 拟扩建污水处理厂现状情况
        2.4.1 现状工程
        2.4.2 设计进出水标准
        2.4.3 现状设施
        2.4.4 运行情况
        2.4.5 现状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3章 增容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1.1 规划情况
        3.1.2 企业用水量情况
        3.1.3 拟建规模确定
    3.2 研究进排水质标准
        3.2.1 设计进水水质
        3.2.2 排放标准
        3.2.3 处理程度的确定
    3.3 污水处理工艺
        3.3.1 工艺选择原则
        3.3.2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
        3.3.3 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原则
        3.3.4 污水预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3.3.5 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3.3.6 方案比选
        3.3.7 深度处理工艺分析
    3.4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3.4.1 污泥处理处置目标
        3.4.2 污泥量及污泥性质
        3.4.3 污泥处置方案
    3.5 除臭工艺比选
        3.5.1 污水处理厂臭气性质
        3.5.2 臭气处理方案确定
    3.6 工艺设计
        3.6.1 基础条件
        3.6.2 总体技术方案分析
        3.6.3 升级改造工程工艺设计
第4章 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4.1 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4.1.1 处理厂恶臭气体对环境影响分析
        4.1.2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1.3 工程尾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4.1.4 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4.2 环境影响控制对策
        4.2.1 臭气污染控制对策
        4.2.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4.2.3 尾水排放的影响应急控制措施
        4.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4.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环境及因环境导致的风险分析
        4.3.1 风险情景分析
        4.3.2 风险应急措施
    4.4 节能分析
        4.4.1 工程能源消耗计算
        4.4.2 节能措施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流场数值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来源、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来源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絮凝工艺及低温低浊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2.1 低温低浊水的特性
    2.2 絮凝效果影响因素
        2.2.1 原水水质的影响
        2.2.2 水力条件的影响
        2.2.3 絮凝剂种类及投加量的影响
    2.3 絮凝动力学研究进展
    2.4 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研究现状
        2.4.1 絮凝剂、助凝剂的优选
        2.4.2 涡旋混凝技术
        2.4.3 预氧化技术
        2.4.4 泥渣回流技术
第三章 数值模拟概述及其在絮凝工艺中的应用
    3.1 数值模拟简介
    3.2 基本控制方程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能量守恒方程
    3.3 湍流数学模型
    3.4 流场计算方法
    3.5 离散方法选择
    3.6 数值模拟在絮凝工艺中的应用
第四章 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4.1 微涡流澄清池模型
        4.1.1 微涡流澄清池模型的建立
        4.1.2 初始条件设定
    4.2 模拟结果评价指标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絮凝时间(流量)下絮凝反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2 不同温度下絮凝反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3 不同悬浮物体积浓度下絮凝反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装置
    5.3 混凝搅拌沉淀试验
    5.4 微涡流絮凝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5.4.1 响应面设计及分析
        5.4.2 交互作用分析
        5.4.3 结果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扩建水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1.2.2 污泥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1.2.3 水厂自动化改造研究状况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圃镇概况与供水现状分析
    2.1 黄圃镇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
    2.5 项目建设条件
        2.5.1 对外交通现状
        2.5.2 给水现状
        2.5.3 排水现状
    2.6 黄圃镇水源现况
    2.7 黄圃镇供水概况
    2.8 黄圃镇供水厂现况
    2.9 黄圃水厂存在问题分析
        2.9.1 现有水源水质
        2.9.2 供求问题
        2.9.3 氯库建设
        2.9.4 清水池规模
        2.9.5 排泥水处理系统
        2.9.6 自动化水平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扩建工程的规模确定和建设目标
    3.1 给水量规模预测
        3.1.1 远景用水量预测
        3.1.2 远景用水量校核
        3.1.3 供水规模确定
    3.2 水质目标
    3.3 水压目标
    3.4 工艺专业设计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处理工艺的确定
    4.1 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4.1.1 絮凝沉淀工艺选择
        4.1.2 过滤工艺选择
        4.1.3 消毒工艺选择
        4.1.4 应急处理技术
    4.2 排泥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4.2.1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4.2.2 国内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工艺统计分析
        4.2.3 排泥水浓缩形式论证
        4.2.4 脱水工艺论证
        4.2.5 干泥量计算
        4.2.6 脱水泥饼的处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
    5.1 主要工程内容
    5.2 水厂工艺流程
    5.3 总平面布置
        5.3.1 总平面内容与主要指标
        5.3.2 絮凝平流沉淀池下叠清水池
        5.3.3 均质滤料V型滤池下叠回用水池
        5.3.4 清水池
        5.3.5 反冲洗及增压泵房
        5.3.6 加氯间
        5.3.7 加药间
    5.4 排泥水处理工艺方案说明
        5.4.1 排泥水调节及浓缩池
        5.4.2 污泥脱水机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6.1 自动化需求分析
    6.2 自控系统结构组成
    6.3 系统配置及功能
        6.3.1 投矾间控制分站
        6.3.2 加氯间控制分站
        6.3.3 滤池控制分站
        6.3.4 一期设备控制分站
        6.3.5 污泥处理系统控制分站
        6.3.6 中控室
        6.3.7 检测仪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水厂投矾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自来水厂自动化控制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结构
第2章 自来水厂水处理主要处理工艺
    2.1 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
        2.1.1 取水
        2.1.2 净水
        2.1.3 消毒
        2.1.4 输水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厂投矾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3.1 加药控制系统
    3.2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3.3 系统安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厂投矾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现场设备选型
    4.2 PLC选型
    4.3 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
        4.3.1 部分执行器电路
        4.3.2 PLC控制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厂投矾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PLC简述
    5.2 PLC工作过程
    5.3 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5.4 程序流程图
    5.5 Controllogix模块的介绍
    5.6 软件设置
    5.7 工控软件的设计
    5.8 AB-PLC的通讯
        5.8.1 通讯总线
        5.8.2 通讯协议
    5.9 梯形图程序
    5.10 触摸屏设计
        5.10.1 触摸屏画面设计
        5.10.2 触摸屏组态设计
    5.11 系统调试
    5.12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课题背景
        1.1.1 克拉玛依市城市背景
        1.1.2 克拉玛依市排水工程现状
        1.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及建设现状和典型工艺
        1.2.1 国内污水厂升级改造典型案例及工艺路线
        1.2.2 国外污水厂升级改造典型案例及工艺路线
    1.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2 污水厂污水量预测及设计水质的研究
    2.1 污水厂污水量预测
        2.1.1 排水分区划分及污水处理厂分布
        2.1.2 污水量预测
    2.2 污水厂设计水质分析研究
        2.2.1 污水厂(一期)进出水水质数据
        2.2.2 污水厂设计水质分析确定
        2.2.3 污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2.3 污水厂出水水质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污水厂处理工艺方案的研究
    3.1 污水厂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2 污水厂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3.2.1 多级多段AO工艺
        3.2.2 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
        3.2.3 A~2O工艺
        3.2.4 MBR膜工艺
        3.2.5 工艺方案比选分析
    3.3 污水厂尾水消毒方案比选
        3.3.1 常用消毒方式的概述
        3.3.2 消毒方法的比选
    3.4 本章小结
4 多级多段AO工艺特性研究及污水处理模拟仿真计算
    4.1 多级多段AO工艺特点及理论计算分析
    4.2 多级多段AO工艺污水处理仿真模拟分析
        4.2.1 仿真模拟研究的必要性
        4.2.2 多级多段AO工艺系统仿真模拟的基本思路
        4.2.3 污水处理工艺基本模型
        4.2.4 污水处理系统建模流程图
        4.2.5 ASM2D模型构建
        4.2.6 WEST软件的应用
        4.2.7 工艺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4.2.8 工艺模型校正
    4.3 多级多段OA工艺设计参数模拟计算
        4.3.1 多级多段AO生物池反应级数
        4.3.2 停留时间的确定
        4.3.3 配水比
        4.3.4 污泥回流比与剩余污泥排放量
        4.3.5 DO的优化调控
        4.3.6 仿真模拟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克拉玛依第二污水厂(二期)工程设计
    5.1 工艺流程设计
    5.2 总图设计
    5.3 污水厂处理构筑物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施与运行效果分析
    6.1 工程实施概况
    6.2 多级多段AO生物池调试阶段处理效果
    6.3 多级多段AO生物池运行效果分析
        6.3.1 试运行初期处理效果分析(5月)
        6.3.2 试运行中期处理效果分析(8月)
        6.3.3 试运行末期处理效果分析(11月)
    6.4 不同月份出水水质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污水厂多级多段AO生物池现场照片
附录 B 克拉玛依第二污水处理厂主要设计平面图纸

四、水厂进口投加设备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D]. 孙进才.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厂前置调蓄池泥沙沉积模拟[D]. 贝超其. 扬州大学, 2021(08)
  • [3]凌庄水厂升级改造一期工程设计运行介绍[J]. 马骏,段方旭,袁野,杨扬. 供水技术, 2021(02)
  • [4]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陈可欣.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5]花都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研究[D]. 吴亚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D]. 任尊.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7]微涡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流场数值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王艺. 华东交通大学, 2020
  • [8]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D]. 陈彦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水厂投矾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镇质. 江汉大学, 2020(08)
  • [10]多级多段AO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研究与应用[D]. 雪宸.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进口加药设备在自来水厂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