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绿化及照明分析

住宅绿化及照明分析

一、居室绿化与光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鸿博[1](2021)在《中原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节能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张娜[2](2020)在《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口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比例不断扩大,以照护失能失智老人为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该类型的养老设施通常依托社区建设且为中小规模,多由存量建筑改造而成,因陋就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空间供给与老人需求不匹配、环境品质无法达到舒适性等多方面问题,而作为老人日常行为活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其空间环境的优劣会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品质。本文以介护型养老设施的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梳理设施中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特征及行为模式,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介护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研,分别对设施内的公共空间现状、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实态、空间物理环境实时数据进行详实记录,以老年人的典型行为为研究主线分别针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品质及物理环境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分析出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共性需求以及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中的普遍性问题。针对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存在的空间划分不合理、流线交叉、家具设施配置不全等功能品质问题以及夏热冬冷、采光条件差、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问题,从规模、布局、环境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功能配置、空间布局、家具组织、环境营造、部品优化等空间功能方面以及热舒适改善、采光优化、噪声控制等物理环境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改造优化设计验证,运用软件模拟证明策略有效性,希望可以对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赵博明阳[3](2020)在《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进行研究,探索在未来养老院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老人的多样需求,同时,通过引入智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最优质、最安全、最便捷的服务。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笔者对老年人特点及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对老人能力特点的分析后归纳出老年人的类型: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老人的生理、精神、安全需求,以及不同类型老人在养老院中的如厕、沐浴、用餐、活动行为特征。基于上述内容,本文对适老设施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包括: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设计心理学等视角的无障碍理论。基于这些理论,本文更进一步探究了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的应用理论,包括:易用性理论、可适性理论、通感理论,这是本文的重点及核心内容。其次,笔者对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养老院,运用观察、记录及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第一,对养老院中老人的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不同类型老人在居住空间、公共空间、景观空间中,进行娱乐、休息、观赏等活动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层面。第二,通过对养老院各主要空间中适老设施使用情况及问题的分析,探索出传统型养老院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方法。再次,笔者基于前期理论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的整合分析,并以老人使用活动最多的老人居室空间、老人居室内卫生间、养老院公共走廊空间及室外景观空间为主要研究区域,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智能装备整体架构的模式,总结出了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实用、灵活、安全、经济等。其中,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把家具设施部品与智能传感系统、感应装置、智能数据传输系统等部分进行整合应用,结合物联网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其主要创新成果为智能化护理床、智能照明、智能窗及窗帘系统、智能跌到救护系统、智能扶手等等。本文的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思想是:为养老院中老人的健康、安全、舒适、便捷提供最佳保障。最后,笔者运用以上基础研究成果,对北京恭和老年公寓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技术突破,极大地提高了该养老院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舒适性,同时也为功能配置及需求相近的养老院项目,提供了设计理论的参考。

李聪[4](2020)在《陕西省扶风县农林村建筑风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我国乡村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乡村在迅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风貌趋同,风土遗失,人群归属感难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村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焕然一新,而是铢积寸累,稳步经营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其自身价值认同的可持续。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维持好村落发展过程中内外关系的动态平衡,协调好本土特质与外来冲击的矛盾,并对乡村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的“新”“旧”取舍做出合理判断。怎样守住“乡愁”,让乡村更像乡村?乡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禁让我们思考。本文以农林村为例,对其“建筑风土”展开研究,探讨动态的属“风”的风俗、风习、风尚…与静态的属“土”的作为基质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规律,探寻隐含在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基因”及空间“原型”,建立一种从环境角度考察与审视建筑的方法。为今日的农林村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为昨日消失的农林村留下一个记忆,总结农林村当前遇到的问题,并指导未来村落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以空间形态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分层级对村落、院落、建筑、装饰等层面深入探讨。每一层级的研究都以现状调研与记录为基础,以时间为维度,分阶段剖析。各层级的研究都是基于物质空间本体展开,但并非就本体谈风土,而是以一种动态的思维讨论本体基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是村落层面的宏观研究,从村落整体的风土环境展开论述,对其空间布局、景观、道路及公共空间的形态及演变进行分析,追溯早期村落的原生形态,对其初始状态作出推演,逐步阐明村落的发展演变历程,了解村落在特有的风土环境下的形态构成、营建与生长过程。其次是院落和建筑单体层面的中观研究,从院落构成及特点展开论述,对不同类型院落的特征及产生动因进行分析,探究院落及组团形态演变的规律,探寻院落发展演变各个阶段的“原型”及“原型”的变化,并对不同类型院落的生活时态进行记录,以示环境作用力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再将院落解构成窑洞、门房、正房、厢房等不同类型的单体,对其平面、立面、剖面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单体空间形态的特征,以及环境要素对单体空间形态、功能演变的作用。随后是建筑装饰及构件层面的微观研究,分别对屋檐、屋脊、门、窗、门楼、影壁、神龛等装饰构件的特点及其演变进行探析。最后对村落现状问题做出总结与评价,并以项目实践为例提出村落发展与建设的相关建议,探索“风土”之于建筑设计的方法。

张瑞瑞[5](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关中地区养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关中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养老建筑仍有大量建设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正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实施更是意味着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理解进入全新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相关理念应用于养老建筑,不仅能够提高养老建筑的居住品质,还可以有效节约养老建筑和运营过程中能源消耗,节约养老建筑的全生生命周期费用。因此,绿色建筑理念在养老建筑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建设起步较晚,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缓慢,对绿色建筑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而新版绿色建筑标准对绿色理念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扩展,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使用者提出全新要求。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本研究希望总结关中地区的绿色设计经验,分析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实际需求,基于这些绿色设计经验,提出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为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板块:首先,笔者对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理念的嬗变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聚焦到关中地区,通过分析其传统聚落和当代建筑中蕴含的绿色理念,对关中地区的绿色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然后,笔者对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绿色设计现状进行了调研,明晰了绿色设计在养老建筑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接下来,笔者结合调研发现的需求以及新版标准的评价指标,归纳了绿色设计对养老建筑的设计要求;最后,笔者针对养老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及设备选型等维度,分析得到其具体的空间设计策略,并借助相关软件验证设计策略的有效性。

王宁[6](2020)在《基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程度加剧,我国又是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急速加剧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焦点。现有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养老需要。而养老设施作为专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场所,如何设计改变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功能需要成为热点问题,医养结合模式顺势而出。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可以运用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创新的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在满足老年人晚年养护需求的同时,增添医疗辅助功能、护理保健功能等,结束了长久以来医养分离的矛盾局面,整合两部分功能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健康养老的晚年愿景。本文先确定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了我国的现有养老模式,总结出各模式运营特点以及设计原则。归纳总结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应在设计中体现的设计要点,最后从规划策略、建筑设计策略、功能单元设计策略、细部设计策略、地域性外部空间设计策略五个方面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与设计要点。本文以广州地区实际调研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整个广州地区现阶段的老龄化情况、养老政策、养老服务形式,并重点选取六家养老设施进行实地调研,从区位选择、空间布局、平面布置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分析现阶段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的问题,为下文的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实际经验。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今后我国新型养老体系的建设提供微薄帮助,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设计准则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丰富设计理论体系。

刘浏[7](2020)在《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发达国家长时期、分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在我国短期内同步呈现、集中爆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构成挑战,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社会组织(SOs)作为主要服务主体之一,在参与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养老服务资源处于分散化状态,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内外部的不足和威胁导致了SOs在我国养老服务领域所具有的巨大参与优势还远未被激活。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有信任、合作、网络支持和制度规范,社会资本的功能有帮助组织获取资源、提高组织能力和促进组织绩效等,上述核心要素和功能恰恰是发展中的养老服务领域SOs生存和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社会资本这一国际学术热点与SOs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SOs参与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首先界定我国养老服务领域SOs相关社会资本及其绩效的内涵、核心要素或维度,并开发不同层面的测量工具,再分别从社会资本的微观、中观层面对养老服务领域SOs进行探讨。通过定量方法分析SOs各层面社会资本存量与组织核心个人绩效、SOs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培育积极社会资本以促进以SOs绩效,激发SOs在养老服务中的巨大参与优势和作用。方法(1)采用文献分析法、政策文件分析法、专家咨询、研讨和论证,构建养老服务领域SOs核心成员个人水平社会资本、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组织外部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SOs绩效评价理论框架和指标条目池,以及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德尔菲法和预试验实证研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体系的单层权重和组合权重。(2)问卷现场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第一阶段抽样:从安徽省16个城市中分别从皖北、皖中、皖南各抽取两个城市。第二阶段抽样:与抽样市民政局分管养老服务工作的负责人访谈,确定该市所有的市辖区为调查区,共15个区。第三阶段抽样:与抽样区民政局分管养老服务工作的负责人访谈,在该区民政局参与养老服务的SOs台账系统里,按照50%比例抽取,每一个城市A类SOs不少于20个。正常开展养老服务的B类SOs全部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于2019年9-12月对219家养老服务领域SOs(A类SOs即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167家,B类SOs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养老服务中心52家)采用问卷星电子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问卷,调查养老服务领域核心个人基本情况及组织社会资本、组织基本情况及组织绩效、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满意度、养老服务机构员工满意度等。采取现场一对一方式调查核心个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养老服务机构员工。采取实地查看和查阅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组织绩效。(3)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4)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多元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等。最后,对组织内部社会资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的假设模型,采用拟合优度指数(GFI)、规范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RFI)、比较拟合指数(CFI),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卡方自由度比(CMIN/DF),AGFI值,PGFI值,IFI值,TLI值等模型整体拟合度评估指标评价模型优劣;对结构型外部社会资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结果(1)本研究遵循德尔菲法专家选择的要求,选择养老服务领域从事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和业务实践,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家共25名。其中,来自安徽省民政厅和包河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专家5人,高等院校从事社会工作、卫生管理研究的教师14人,安徽省内知名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负责人6人。两轮均发出25份问卷,回收25份有效问卷,积极系数均为100%。二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0.7。最终确定了养老服务领域A类SOs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5个)和B类SOs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38个)。(2)本研究研制的核心个人社会资本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86,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在0.81-0.90之间;组织内部社会资本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92,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在0.87-0.92之间;组织外部社会资本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93,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在0.77-0.88之间。以上量表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组织内部社会资本量表提取的6个因子累积可解释78.035%的总变异;SOs核心个人社会资本量表提取的4个因子累积可解释67.054%的总变异;SOs组织外部社会资本量表提取的5个因子累积可解释63.859%的总变异。(3)影响养老服务领域组织核心个人绩效水平因素的多元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个人获得养老表彰(即个人绩效1)(0=未获得,1=获得,下同)为应变量,未接受管理类培训者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接受管理类培训者的0.344(95%CI=0.1510.788);未接受技能类培训者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接受管理类培训者的0.38(95%CI=0.1740.831);参加养老工作年限>5年、2-5年者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分别是≤1年者的6.474(2.47716.923)倍和3.927(1.46310.542)倍;专职人员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兼职人员的8.911(1.03876.464)倍;Cm SC社会网络每增加一分,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增大1.36(1.1861.559)倍;已婚者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未婚/丧偶/离异的5.621(1.1692.703)倍。以带领的团队获得养老表彰(即个人绩效2)为应变量,女性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男性的0.483(95%CI=0.2860.817);未接受管理类培训者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接受管理类培训者的0.332(95%CI=0.1840.598);专职人员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是兼职人员的3.728(95%CI=1.09112.739)倍;Cm SC社会网络每增加一分,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增大1.254(95%CI=1.1061.421)倍。以个人或带领的团队因从事的养老服务被媒体报道(即个人绩效3)为应变量,参加养老工作年限>5年、25年者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分别是≤1年者的3.127(95%CI=1.6256.017)倍和2.903(95%CI=1.5275.521)倍;Cm SC社会网络每增加一分,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增大1.179(95%CI=1.1861.559)倍;Intra SC支持每增加一分,获得养老表彰的可能性增大2.102(95%CI=1.3693.227)倍。以被聘为养老服务领域协会成员(即个人绩效4)为应变量,以前面单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来的可疑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接受管理类培训者被聘为养老服务领域协会成员的可能性是接受管理类培训者的0.283(95%CI=0.1320.611);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被聘为养老服务领域协会成员的可能性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的0.425(95%CI=0.2110.854)。以参加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起草/讨论/征求意见(即个人绩效5)为应变量,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参加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的可能性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的0.393(95%CI=0.190.814);Cm SC社会网络每增加一分,参加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的可能性增大1.05(1.0151.087)倍;Intra SC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每增加一分,参加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的可能性增大4.227(1.25914.186)倍。(4)影响养老服务领域组织绩效水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类:组织运作模式为公建民营,总绩效增加4.352分,组织运作模式为民建民营,总绩效增加5.86分;收住老年人数增加1人,总绩效增加0.035分;备案/注册情况为多种形式时,总绩效增加6.344分。备案/注册情况为多种形式时,环境绩效增加0.537分;Inter SC规范增加1分,环境绩效增加1.037分。专职工作人员数增加1人,设施设备绩效增加0.036分;Inter SC信任增加1分,设施设备绩效增加0.531分;备案/注册情况为多种形式时,设施设备绩效增加1.667分。组织运作模式为民建民营,运营管理绩效增加1.58分;备案/注册情况为多种形式时,运营管理绩效增加1.143分;Intra SC规范增加1分,运营管理绩效增加1.306分。Cm SC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加1分,服务质量绩效增加1.738分;组织运作模式为民建民营,服务质量绩效增加1.726分;备案/注册情况为多种形式时,服务质量绩效增加2.079分。备案/注册情况为多种形式时,服务效果绩效增加1.176分。B类:核准床位数增加1张总绩效增加7.388分,未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服务,总绩效减少15.924分;Inter SC参与增加1分运营管理绩效增加1.242分;核准床位数增加1张服务质量绩效增加2.148分,未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服务,服务质量绩效减少6.414分;组织成立时间增加1年,服务结果绩效增加3.499分;专职工作人员数增加1人,服务结果绩效增加2.543分;专职工作人员增加1人服务效果绩效增加1.889分,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效果绩效减少2.85分,Intra SC非正式网络得分增加1分,服务效果绩效增加3.091分。(5)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内部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A类SOs:拟合优度指数的卡方检验(χ2/df)=7.269,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83、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962、相对拟合指数(RFI)为0.905、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82,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0.07,卡方自由度比(CMIN/DF)为1.817,AGFI值为0.937,PGFI值为0.262,IFI值为0.983,TLI值为0.955。A类SOs组织内结构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认知型社会资本,路径系数为0.22;组织内结构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关系型社会资本,路径系数为0.40;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关系型社会资本,路径系数为0.47;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服务效果绩效,路径系数为0.2;关系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服务效果绩效,路径系数为0.18;服务效果绩效正向影响总绩效,路径系数为0.58。B类SOs:拟合优度指数的卡方检验(χ2/df)=4.412,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96、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957、相对拟合指数(RFI)为0.892、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96,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0.07,卡方自由度比(CMIN/DF)为1.103,AGFI值为0.882,PGFI值为0.258,IFI值为0.996,TLI值为0.989。B类SOs组织内结构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认知型社会资本,路径系数为0.44;组织内结构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服务效果绩效,路径系数为0.21;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关系型社会资本,路径系数为0.78;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服务效果绩效,路径系数为0.22;关系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服务效果绩效,路径系数为0.17;服务效果绩效正向影响总绩效,路径系数为0.7。(6)养老服务领域SOs结构型外部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民政部门是养老服务领域A类SOs联系最紧密的机构,点度值151,其次是其他养老组织、街道/社区居委会,点度值分别为133,127;街道/社区居委会是养老服务领域B类SOs联系最紧密的机构,点度值47,其次是民政部门、其他养老组织,点度值分别为42,40。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养老服务领域个人基本情况及组织核心成员个人水平、组织内部、组织外部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及其量表、组织基本情况及组织绩效评估量表、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对象量表、养老服务机构员工满意度量表,实证研究表明,上述系列调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理想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发现核心个人社会网络水平越高,个人获得养老表彰、带领的团队获得养老表彰、个人或带领的团队因从事的养老服务被媒体报道、个人参加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的可能性也越高;组织内部的支持水平越高,个人或带领的团队因从事的养老服务被媒体报道的可能性也越高;组织内部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水平越高,个人参加地方养老服务标准起草/讨论/征求意见的可能性也越高。组织运作模式、收住老年人数、备案/注册情况与A类SOs总绩效有正向关联。核心个人凝聚力和归属感水平高,能增加组织的服务质量绩效;组织内部规范水平高能增加组织的运营管理绩效;组织外部的信任水平高,能增加组织的设施设备绩效;组织外部的规范水平高,能增加组织的环境绩效。核准床位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服务与B类SOs总绩效有正向关联。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网络水平高,能增加组织的服务效果绩效;组织外部的参与水平高,能增加组织的运营管理绩效。本研究将既往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等相关研究上升到社会资本理论高度,丰富了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绩效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从核心成员个人水平、组织内部水平、组织外部水平探索了认知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绩效的关系,不仅为发挥养老服务服务领域社会资本开拓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刘建军[8](2019)在《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截止到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约占农村总人口 18.7%;而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58%,高出全国约7%,反映出农村老龄化课题的急迫性。本研究结合国家“坚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战略目标,对如何构建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环境进行探索。对于老龄化问题,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辽宁不可能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那样,依靠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来抵御老龄化。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辽南兼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两种典型村落,其适老性建设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化。主要表现为: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内陆型农村老年人交通出行成本较高;②沿海型村落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内陆型,新建农宅较多,但二者都存在村一级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村内闲置资源较多;③两种村落中多聚集着失能、失智老人,农宅基础生活设施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适老化部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进行支持。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辽南农村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分析,探索“生态”、“宜居”概念下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并尝试构建相应的适老性评价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对适老性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全面地、系统地构建适老性设计评价体系及设计策略。研究首先对农村“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其次,重点阐述了在生态宜居视域下适老性的研究内容,发现老年人对舒适度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依赖人体工程学所定义的无障碍尺寸,而是更关注对自身周围空间的尺度控制。因此,研究基于人际气泡理论引入了“个人领域”的概念,详细论述在这一概念下舒适度、便捷性、连续性等宜居相关概念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对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层面的适老性需求进行调研,并建立了5个理论假设。最后,研究综合适老性评价、实地测绘以及计算机模拟数据,建立生态宜居评价模型,验证相关假设。提出辽南农村适老性设计策略:①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优化策略;②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策略,进而为辽南农村养老政策的制定以及适老性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在生态宜居的视域下从新审视老年行为、空间尺度、无障碍、适应性节能等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问题,尝试为老年人营建一个绿色、和谐、舒适、便捷的现代乡村生活环境。

徐拓[9](2019)在《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7)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修订程度存在不足,这既是由标准的普适性及通用性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湿热气候应对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面对其复杂性需要形成更加综合更加系统地应对措施。因此本文选择了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国台湾EEWH标准、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这3部世界范围内典型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广东省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以期能为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来修订提供优化路径。首先,论文对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国台湾EEWH标准以及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这3部湿热地区代表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最新修订分析,对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体系特征及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其中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从气候适应性设计理念打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常规框架整合条文的思路为后文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带来了启示。之后,基于新台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版本的修订内容,论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续修订的9点优化路径,并以这9点优化路径为基础进行更进一步地整合归纳为6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最后,论文回归湿热气候特征,基于对湿热气候的分析探讨其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梳理湿热气候相关评价点形成系统框架,再从框架展开对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气候相关条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4部标准气候相关条文从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量化方式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以期能发现其具体差异,为广东省乃至湿热气候下的地方标准条文修订提供更为详实的参考。

齐鹏[10](2019)在《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老龄化水平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与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但对于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的布置和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研究仅提出部分设计策略,并没有确切的尺寸和设计示例,致使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设计无法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实际需求,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以下研究:首先对老年人群划分、养老建筑的分类、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分类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等概念进行相关的阐述和界定,确定主要研究的对象、类型和范围。其次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适老化设计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环境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老人的生理、心理、求医和人体工程学等基本特征,总结了老年人多方面的医养需求和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的注意事项。再次以长沙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统计了长沙市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并且调研了长沙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现状,以8个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为具体实例,对其基本概况、地理位置、平面布局、医养结合模式、活动空间、交通空间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长沙市现有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在室内外空间设计上的不足。最后,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分别进行研究:(1)对室内功能空间的总体布局进行划分,并分别对老人生活居住空间、医疗护理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后勤辅助空间以及细节空间进行研究。(2)对室外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外部活动空间、外部环境空间、外部细部空间等进行研究。以老人的需求和医养结合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注意事项为导向,根据实际调研中总结的不足,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从总体空间布局到细节空间归纳出相应的设计要点和策略,从而提出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室内外功能空间的改进设计示例和图示,并总结了其改进尺寸,进而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的建设和相关规范的制定起到完善和参考作用,充分的满足了老人养老、医疗、休闲等空间需求,为老人提供一个健康幸福的空间环境。

二、居室绿化与光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室绿化与光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养老策略
        1.1.3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问题
        1.1.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公共空间
        1.4.4 空间环境品质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地区的选取
        1.5.2 西安市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遴选
    1.6 研究内容
        1.6.1 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基础研究
        1.6.2 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问题研究
        1.6.3 优化策略的提出与验证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相关基础性研究
    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失能失智老人身心及行为特征
        2.1.1 生理特征
        2.1.2 心理特征
        2.1.3 行为类型以及尺度特征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特征
        2.2.1 公共空间功能布局优选性
        2.2.2 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复合性
        2.2.3 公共空间老年人群多样性
    2.3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相关标准与规范
        2.3.1 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3.2 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研究
        2.4.1 门厅优化——北京市某养老服务中心改造项目
        2.4.2 公共起居厅优化——北京市泰颐春养老中心
        2.4.3 多功能活动厅优化——北京市石景山某养老设施
        2.4.4 公共空间优化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实态调研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研究计划
        3.1.1 空间功能调研
        3.1.2 物理环境调研
        3.1.3 使用者主观评价调研
    3.2 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简称“九九家屋”)
        3.2.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2.2 公共空间现状
        3.2.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2.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2.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2.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3 康源和意日间照料中心(简称“和意机构”)
        3.3.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3.2 公共空间现状
        3.3.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3.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3.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3.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4 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西城长者屋”)
        3.4.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4.2 公共空间现状
        3.4.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4.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4.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4.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1 使用人员基本信息及公共空间基本现状对比分析
        4.1.1 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信息对比
        4.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基本信息对比
        4.1.3 老年人公共空间典型行为对比
    4.2 典型生活必需行为——就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2.1 老年人就餐行为特征
        4.2.2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2.3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3 典型休闲娱乐行为——看电视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3.1 老年人看电视行为特征
        4.3.2 老年人的看电视活动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3.3 老年人看电视活动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4 典型静养行为——静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4.1 老年人静坐行为特征
        4.4.2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4.3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5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问题总结
        4.5.1 空间属性与行为活动错位
        4.5.2 空间的划分与界定不合理
        4.5.3 流线设计不合理
        4.5.4 家具布置形式不合理
        4.5.5 设施设备不齐全,适老化设计有待优化
        4.5.6 空间环境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4.6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问题总结
        4.6.1 夏季室温过高,冬季室温过低
        4.6.2 室内自然通风条件较差
        4.6.3 自然采光条件差
        4.6.4 照明灯具照度不足,缺乏局部照明
        4.6.5 建筑构件隔音效果有待改善
        4.6.6 室内活动噪音相互干扰
    4.7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与方法
    5.1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相关影响要素
        5.1.1 软质要素——空间使用人群特征
        5.1.2 弹性要素——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需求
        5.1.3 硬质要素——既有养老设施现状条件
    5.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原则
        5.2.1 公共空间规模与设施整体规模相适应
        5.2.2 布局的合理性及效率最大化
        5.2.3 空间环境的适宜性及归属感
        5.2.4 空间环境的积极诱导性
    5.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3.1 优化功能配置,删繁补漏
        5.3.2 调整公共空间规模,合理进行空间划分
        5.3.3 优化功能布局,重组流线关系
        5.3.4 重组室内家具,改善空间尺度
        5.3.5 增强环境归属感,创造居家氛围
        5.3.6 完善标识系统,提高使用便利性
        5.3.7 应用适老化部品,提升居住品质
    5.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4.1 增强夏季室内隔热与散热
        5.4.2 优化冬季室温舒适性
        5.4.3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5.4.4 改善自然采光条件
        5.4.5 优化人工照明
        5.4.6 优化建筑构件及设备隔音效果
        5.4.7 优化公共空间内部设计
    5.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实践研究
        5.5.1 优化对象基本现状
        5.5.2 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方案
        5.5.3 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的优化与改善
        5.5.4 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的优化与模拟
        5.5.5 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及公共空间现状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标准规范
    外文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西安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养老机构室内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附录三 :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基本信息
    附录四 :养老设施交通流线组织状况
    附录五 :养老设施建筑部品部件及设备配置状况
    附录六 :九九家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七 :和意机构——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八 :西城长者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致谢

(3)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养老与适老设施设计的世界趋势
        1.1.2 国内相关政策及标准的转变
        1.1.3 中国老龄化趋势及老人的需求转变
        1.1.4 全球智能化浪潮对传统型养老院的冲击
        1.1.5 国内智能化养老设施系统的缺乏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养老院的定义
        1.2.2 养老院相关用房的定义
        1.2.3 养老院适老化设计的含义
        1.2.4 养老院适老设施的界定
        1.2.5 智能化适老设施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1.4.3.1 主要贡献述评
        1.4.3.2 不足之处分析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6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研究法
        1.6.1.2 实地调研法
        1.6.1.3 学科交叉法
        1.6.1.4 图表分析法
        1.6.1.5 比较研究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课题的创新点
        1.7.1 架构了养老院智能设施应用的“整合模式”
        1.7.2 提出了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
        1.7.3 开拓了“通感理论”在养老院智能改造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2 养老院中老年人及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老年人及其能力的界定
        2.1.1 老年人的界定
        2.1.2 老年人能力的界定
    2.2 老年人的需求理论
        2.2.1 养老院中老年人生理需求
        2.2.2 养老院中老年人精神需求
        2.2.3 养老院中老年人安全需求
    2.3 老年人的特征
        2.3.1 老年人生理特征
        2.3.2 老年人心理特征
        2.3.3 老年人行为特征
        2.3.3.1 老年人活动特征
        2.3.3.2 老年人用餐特征
        2.3.3.3 老年人如厕特征
        2.3.3.4 老年人沐浴特征
    2.4 养老院中适老设施设计的基础理论
        2.4.1 无障碍理论
        2.4.1.1 人体工程学视角的无障碍
        2.4.1.2 设计心理学视角的无障碍
        2.4.1.3 环境行为学视角的无障碍
        2.4.2 易用性理论
        2.4.3 可适性理论
        2.4.4 通感理论
    本章小结
3 传统型养老院适老设施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养老院居住空间适老设施设计方法
        3.1.1 养老院居住空间针对不同需求的适老化设计
        3.1.1.1 针对自理老人需求的居住空间
        3.1.1.2 针对半自理、失能老人需求的居住空间
        3.1.1.3 针对失智老人需求的居住空间
        3.1.2 养老院居住空间家具设施的适老化设计
        3.1.2.1 一、二线城市养老院居住空间家具设施现状分析
        3.1.2.2 养老院居住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方法总结
    3.2 养老院公共空间适老设施设计方法
        3.2.1 养老院公共空间针对不同需求的适老化设计
        3.2.1.1 针对自理老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3.2.1.2 针对半自理、失能老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3.2.1.3 针对失智老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3.2.2 养老院公共空间家具设施的适老化设计
        3.2.2.1 一、二线城市养老院公共空间家具设施现状分析
        3.2.2.2 养老院公共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方法总结
    3.3 养老院景观空间适老设施设计方法
        3.3.1 养老院景观空间针对不同需求的适老化设计
        3.3.1.1 针对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需求的景观空间
        3.3.1.2 针对失智老人需求的景观空间
        3.3.2 养老院景观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
        3.3.2.1 一、二线城市养老院景观空间家具设施现状分析
        3.3.2.2 养老院景观空间家具设施适老化设计方法总结
    本章小结
4 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的设计要点与技术运用
    4.1 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原则
    4.2 养老院功能空间中智能化适老设施整体架构
        4.2.1 养老院内部空间智能化适老设施架构分析
        4.2.2 养老院外部空间智能化适老设施架构分析
    4.3 老人居室空间内智能设施设计
        4.3.1 老人居室空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3.2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化护理床
        4.3.3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化窗、窗帘
        4.3.4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照明
        4.3.5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电视
        4.3.6 老人居室空间中智能跌倒救护系统
    4.4 老人居室卫生间内智能设施设计
        4.4.1 老人居室卫生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4.2 如厕区智能化改造
        4.4.3 盥洗区智能化改造
        4.4.4 淋浴区智能化改造
    4.5 公共走廊空间智能设施设计
        4.5.1 公共走廊空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5.2 公共走廊扶手智能化改造
        4.5.3 基于智能扶手的走廊导引系统
    4.6 景观空间智能设施设计
        4.6.1 景观空间智能设施运用分析
        4.6.2 基于视听觉感官的景观照明与跌倒救护设施智能化改造
        4.6.3 养老院景观空间中固定式坐具与种植池智能化改造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证:恭和老年公寓智能化适老设施的改造设计
    5.1 机构运营及空间配置情况分析
        5.1.1 机构的运营服务情况
        5.1.2 功能空间配置及使用情况分析
    5.2 项目中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改造
        5.2.1 基于失智老人的居住空间智能化改造
        5.2.2 基于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的居住空间智能化改造
        5.2.3 老人防疫隔离观察室智能化改造
    5.3 项目中老人公共空间智能化改造
    5.4 项目中景观空间智能化改造
    本章小结
6 结论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陕西省扶风县农林村建筑风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乡村聚落发展与乡风、乡土遗失的矛盾
        1.1.2 学科背景:缺少基于乡村“建筑风土”研究的工作方法与指导借鉴
        1.1.3 现实背景:农林村未来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5.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扶风县及农林村概况
    2.1 扶风县背景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建制沿革
    2.2 扶风地区民居特点
        2.2.1 合院
        2.2.2 窑洞
    2.3 农林村背景概况
        2.3.1 地理区位
        2.3.2 行政区划及村落分布状况
        2.3.3 建制沿革
        2.3.4 自然环境
        2.3.5 地方人文
        2.3.6 产业及经济
    2.4 农林村背景分析
        2.4.1 上层环境要素及空间序列
        2.4.2 村域空间格局及农业景观形态
        2.4.3 农林村与周边村落形态对比
    2.5 小结
第三章 农林村村落形态
    3.1 聚落与环境
        3.1.1 适应与共生
        3.1.2 聚落的系统性
    3.2 村落空间布局及形态
        3.2.1 村落选址及格局
        3.2.2 村落的构成
        3.2.3 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特征
        3.2.4 村落布局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
    3.3 村落景观形态
        3.3.2 村落景观特征
        3.3.3 村落景观形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3.4 村落道路及公共空间形态
        3.4.1 村落道路形态特征
        3.4.2 村落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形态特征
        3.4.3 道路与公共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5 社会形态到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3.5.1 社会形态的变化
        3.5.2 聚落形态结构的变化
        3.5.3 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农林村院落形态
    4.1 院落构成及特点(概况)
        4.1.1 院落的构成
        4.1.2 院落构成及其特点
    4.2 院落类型
        4.2.1 四合院院落
        4.2.2 三合院院落
        4.2.3 “[”型合院
        4.2.4 “L”型院落
        4.2.5 “凹”型院落
        4.2.6 其他类型院落(单厢房、无厢房、单正房)
    4.3 院落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
        4.3.1 院落建设时序及类型分布
        4.3.2 院落形态演变的动因
        4.3.3 院落形态演变的特征
        4.3.4 院落组团的形态演变
    4.4 典型院落生活时态调查
        4.4.1 四合院类型院落
        4.4.2 三合院类型院落
        4.4.3 “[”型合院类型院落
        4.4.4 “L”型合院类型院落
        4.4.5 “凹”型合院类型院落
    4.5 小结
        4.5.1 院落演变中的启示
        4.5.2 院落形态演变中的风土特征的遗失
第五章 农林村建筑单体形态
    5.1 窑洞形态演变
        5.1.1 平面形态分析
        5.1.2 立面形态分析
    5.2 门房演变
        5.2.1 平面形态分析
        5.2.2 立面形态分析
        5.2.3 剖面形态分析
    5.3 正房的演变
        5.3.1 平面形态分析
        5.3.2 立面形态分析
        5.3.3 剖面形态分析
    5.4 厢房的演变
        5.4.1 平面形态分析
        5.4.2 立面形态分析
        5.4.3 剖面形态分析
    5.5 其他辅助功能性空间的演变
        5.5.1 存储空间形态演变
        5.5.2 便厕空间形态演变
        5.5.3 淋浴及洗衣间形态演变
    5.6 砖窑形态
        5.6.1 砖窑及其周边环境概况
        5.6.2 平面形态
        5.6.3 立面及剖面形态
    5.7 小结
        5.7.1 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
        5.7.2 建筑功能的演变特征
第六章 农林村建筑装饰形态
    6.1 传统民居装饰类与形
    6.2 农林村民居建筑装饰
        6.2.1 屋檐与屋脊装饰
        6.2.2 门窗装饰
        6.2.3 门楼装饰
        6.2.4 影壁
        6.2.5 神龛
    6.3 建筑装饰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6.4 小结
第七章 农林村建筑风土研究下的设计实践
    7.1 农林村现状问题与价值评估
        7.1.1 农林村现状问题总结
        7.1.2 农林村价值评估
    7.2 项目背景
        7.2.1 项目建设目标
        7.2.2 项目建设内容
        7.2.3 项目运营模式
    7.3 村落规划设计
        7.3.1 规划范围
        7.3.2 总体规划理念
        7.3.3 规划设计定位
        7.3.4 规划设计内容
    7.4 民宿建筑设计
        7.4.1 设计原则
        7.4.2 设计概念
        7.4.3 方案生成
        7.4.4 建筑空间设计
        7.4.5 外部空间设计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文章总结
    8.2 思考与启示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5)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关中地区养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使我国仍有大量养老建筑建设与改造的需求
        1.1.2 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1.1.3 地域性的差异使得各地养老建筑设计需求存在显着区别
        1.1.4 绿色建筑理念在养老建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名词解释
        1.2.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2.2 名词解释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中地区绿色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内养老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概述
        1.4.3 绿色养老建筑相关的研究概述
        1.4.4 现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绿色建筑理念在关中地区的应用现状研究
    2.1 绿色建筑理念的嬗变
        2.1.1 绿色建筑定义的变化
        2.1.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的调整
        2.1.3 绿色建筑理念的拓展
        2.1.4 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要素
    2.2 关中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2.2.1 关中地区地域文化特征
        2.2.2 关中地区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绿色设计经验分析
        2.2.3 关中地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经验分析
    2.3 关中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经验总结
        2.3.1 “安全耐久”经验小结
        2.3.2 “健康舒适”经验小结
        2.3.3 “生活便利”经验小结
        2.3.4 “资源节约”经验小结
        2.3.5 “环境宜居”经验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绿色设计现状调研
    3.1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绿色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3.1.1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分布现状
        3.1.2 调研对象选取说明
        3.1.3 调研方法说明
    3.2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调研情况分析
        3.2.1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绿色设计现状分析
        3.2.2 关中地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3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绿色设计现状小结
        3.3.1 “安全耐久”的现状问题分析
        3.3.2 “健康舒适”的现状问题分析
        3.3.3 “生活便利”的现状问题分析
        3.3.4 “资源节约”的现状问题分析
        3.3.5 “环境宜居”的现状问题分析
    3.4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物理环境的测量与模拟
        3.4.1 建筑物理环境测量方案说明
        3.4.2 典型养老建筑的物理环境测量分析
        3.4.3 基于调研的养老建筑的物理环境模拟分析
        3.4.4 建筑物理环境的测量与模拟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养老建筑需求分析
    4.1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使用需求分析
        4.1.1 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及行为需求分析
        4.1.2 养老建筑运营和管理需求分析
        4.1.3 照护人员提供服务的需求分析
    4.2 绿色设计理念对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设计要求
        4.2.1 “安全耐久”原则的设计要求
        4.2.2 “健康舒适”原则的设计要求
        4.2.3 “生活便利”原则的设计要求
        4.2.4 “资源节约”原则的设计要求
        4.2.5 “环境宜居”原则的设计要求
    4.3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养老建筑需求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关中地区养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5.1 绿色建筑理念下养老建筑的设计原则
        5.1.1 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气候,与其相融合
        5.1.2 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5.1.3 考虑关中地区地域文化,打造适合于当地老年人的建筑空间
        5.1.4 考虑关中地区社会条件,保证设施运营的经济和效率
    5.2 绿色建筑理念下养老建筑的规划布局策略
        5.2.1 养老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策略
        5.2.2 养老建筑的室外活动场地设计策略
        5.2.3 养老建筑的道路交通设计策略
        5.2.4 养老建筑的建筑布局设计策略
        5.2.5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规划布局策略汇总
    5.3 绿色建筑理念下养老建筑的建筑设计策略
        5.3.1 养老建筑的建筑平面选型策略
        5.3.2 养老建筑的遮阳设计策略
        5.3.3 养老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5.3.4 养老建筑的无障碍设计策略
        5.3.5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建筑设计策略汇总
    5.4 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的设备选型策略
        5.4.1 太阳能采暖集热系统的选用
        5.4.2 空调及新风系统的选用
        5.4.3 关中地区养老建筑的设备选型策略汇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中地区老年人对“舒适”需求的问卷调查
附录2 西安市主要养老设施概况一览
致谢

(6)基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日趋严重的全球老龄化
        1.1.2 现阶段中国养老现状及面临困难
        1.1.3 广州地区养老现状及面临困难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调研方法与结果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老年主体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群的界定与分类
        2.1.2 养老设施的特征与分类
        2.1.3 医养结合模式的概念
        2.1.4 医养结合模式养老设施的概念与分类
    2.2 老年主体分析
        2.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2.2.3 老年人常见疾病分类与特点
        2.2.4 老年人疾病护理分级
第3章 广州地区医养结合模式养老设施调研分析
    3.1 广州现有结合模式的养老设施现状探究
        3.1.1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总体状况
        3.1.2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规模分类
        3.1.3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设施性质
        3.1.4 广州地区养老政策
    3.2 广州地区养老设施调研情况
        3.2.1 入住老人意愿调查
        3.2.2 中小型养老设施
        3.2.3 大型养老设施
        3.2.4 超大型养老设施
        3.2.5 现有养老设施的问题分析
第4章 医养结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策略探究
    4.1 前期规划策略
        4.1.1 区位选择
        4.1.2 规划布局
    4.2 建筑设计策略
        4.2.1 设计理念
        4.2.2 设计原则
        4.2.3 功能配置
    4.3 单元空间设计策略
        4.3.1 “居住养护”单元设计
        4.3.2 “医疗护理”单元设计
        4.3.3 “交往活动”单元设计
    4.4 建筑细部设计策略
        4.4.1 家具设计
        4.4.2 标识设计
        4.4.3 室内设计
        4.4.4 适老化设计
    4.5 防疫策略研究
    4.6 外部空间地域化设计
    4.7 设计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图表目录索引
致谢

(7)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挑战
        1.1.2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1.1.3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性
        1.1.4 我国养老服务领域SOs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
        1.1.5 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SOs参与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1.1.6 社会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问卷研制研究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和政策文件分析
        2.1.2 专家咨询、研讨和论证
        2.1.3 德尔菲法
        2.1.4 层次分析法
        2.1.5 预实验研究
    2.2 问卷研制结果
        2.2.1 组织绩效测量指标
        2.2.2 组织核心个人的社会资本测量指标
        2.2.3 组织内、外部社会资本测量指标
    2.3 现况调查方法
        2.3.1 调研对象、所需样本量
        2.3.2 抽样方法和程序
        2.3.3 调查方式
        2.3.4 调查工具(见附件 3-7)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4.1 数据分析方法
        2.4.2 数据处理与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1 专家基本情况
        3.1.2 评分设计和筛选标准
        3.1.3 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
        3.1.4 第一轮评分结果
        3.1.5 第二轮评分结果
        3.1.6 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绩效指标权重
    3.2 养老服务领域SOs社会资本与个人绩效的关系研究
        3.2.1 养老服务领域SOs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信度分析
        3.2.2 养老服务领域SOs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效度分析
        3.2.3 养老服务领域SOs核心成员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资本与个人绩效的单因素研究
        3.2.4 养老服务领域个人绩效的多因素研究
    3.3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3.3.1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信度分析
        3.3.2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效度分析
        3.3.3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基本特征、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单因素研究
        3.3.4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绩效的多因素研究
    3.4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内部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研究
    3.5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外部结构型社会资本分析
4 讨论
    4.1 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表达了养老服务领域SOs绩效评价内涵
    4.2 养老服务领域SOs社会资本与个人绩效
        4.2.1 养老服务领域SOs核心个人基本情况与个人绩效
        4.2.2 养老服务领域SOs社会资本与个人绩效
    4.3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
        4.3.1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基本情况与组织绩效
        4.3.2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
    4.4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内部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
    4.5 养老服务领域SOs组织外部结构型社会资本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构建结构型社会资本,拓宽关系网
        5.2.2 培育关系型社会资本,提高公信力
        5.2.3 发展认知型社会资本,增强凝聚力
    5.3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5.3.1 创新点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社会资本视角下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途径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附件 5
附件 6
附件 7

(8)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1.1 辽南农村养老困境
        1.1.2 建筑空间与行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政策背景:城镇化、供给侧与生态宜居
        1.2.2 社会背景:农村老龄化现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相关理论与框架
        1.4.1 结构方程模型
        1.4.2 空间关系学
        1.4.3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构建
    2.1 生态宜居适老性相关研究
        2.1.1 生态宜居文献综述
        2.1.2 适老性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2.1.4 生态宜居与适老性的内在联系
    2.2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理论框架
        2.2.1 生态宜居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2.2.2 生态宜居适老性空间划分
        2.2.3 生态宜居的行为分析方法
        2.2.4 引入“个人领域”概念
    2.3 生态宜居适老性模型
        2.3.1 生态宜居适老性评价模型
        2.3.2 研究假设提出
    2.4 本章小结
2 辽南农村适老性调研与统计描述
    3.1 调研内容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数据说明
        3.1.3 辽南地域民俗
    3.2 养老需求与行为数据统计
        3.2.1 养老需求与老年人基本属性
        3.2.2 老年人交通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
        3.2.3 老年人邻里社交需求与行为特征
        3.2.4 老年人农宅居住需求与行为特征
    3.3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
        3.3.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3 农宅居住环境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3.4 农宅热舒适度适老性满意度评价
    3.4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统计
        3.4.1 辽南农村交通设施
        3.4.2 辽南村落基本概况
        3.4.3 辽南农宅建筑信息
        3.4.4 辽南农宅院落信息
    3.5 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统计
        3.5.1 能源消耗类型调研数据
        3.5.2 生态适应性节能方式
        3.5.3 农宅属性与能耗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辽南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分析
        4.1.1 交通出行空间研究概述
        4.1.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1.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2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2.1 交通出行无障碍设计因素分析
        4.2.2 交通出行便捷性设计因素分析
        4.2.3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牲分析
        4.3.1 邻里社交空间研究概述
        4.3.2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现状分析
        4.3.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4.4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4.4.1 人文生态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2 宜居适老性设计因素分析
        4.4.3 邻里社交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4.5 农村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1 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2 邻里步行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5.3 邻里休闲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5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1 居住行为的二次调研概述
        5.1.1 老年居住行为统计描述
        5.1.2 农宅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5.1.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需求分析
    5.2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分析
        5.2.1 主要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2 辅助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3 院落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2.4 农宅适应性节能现状分析
    5.3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影响因素
        5.3.1 空间秩序性设计因素分析
        5.3.2 空间适应性设计因素分析
        5.3.3 光热舒适与适应性节能因素分析
        5.3.4 农宅空间适老性相关分析
    5.4 农宅光热能耗模拟分析
        5.4.1 开间/进深对采光影响
        5.4.2 开间/进深对能耗的影响
        5.4.3 火炕对能耗的影响
    5.5 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1 主要生活空间适老性设计要点
        5.5.2 辅助生活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5.5.3 光热舒适度与适应节能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适老性结构方程
    6.1 数据信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分析
        6.1.3 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
    6.2 结构方程
        6.2.1 结构方程模型
        6.2.2 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3 适老性模型的修正
        6.3.1 模型调整
        6.3.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4 适老性模型效应分析
        6.4.1 潜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4.2 观测变量影响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辽南农村生态宜居适老性设计策略
    7.1 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策略
        7.1.1 辽南农村交通出行空间适老性建设策略
        7.1.2 辽南农村邻里居住环境归属感营造策略
        7.1.3 辽南农宅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7.2 辽南农宅生态适应性节能与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7.2.1 开间进深适应性节能优化策略
        7.2.2 采暖设备更新及外墙维护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
    8.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农村适老性满意度调研问卷
附录B 入室调查问卷(二次调研)
附录C 文中分析的农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附录D 适老性满意度评价统计结果
附录E 农宅光热物理信息统计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1.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沿革与地方化需求
        1.1.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发展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湿热气候影响
    2.1 地方标准优化中的气候因素作用分析
    2.2 广东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2.2.1 广东省气候特征:湿热气候
        2.2.2 湿热气候的影响:最难以控制的气候
    2.3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现状
        2.3.1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情况
        2.3.2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2.4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方法与对比对象选择
        2.4.1 优化方法选择:对比分析法
        2.4.2 对比对象选择:新台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发展进程与最新修订分析
    3.1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发展进程
    3.2 适用建筑类型增多,标准体系部分整合
    3.3 评价定级取消认证级
    3.4 评价阶段不变,指标大类体现阶段特色
    3.5 大类名称修改,大类权重趋向均衡
    3.6 条文修订:重新整合,体现“气候、资源、健康、生态”理念
        3.6.1 气候适应性设计
        3.6.2 资源综合利用
        3.6.3 智能健康建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台湾EEWH标准与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发展与最新修订分析
    4.1 中国台湾EEWH标准发展历程
    4.2 中国台湾EEWH标准最新修订
        4.2.1 评价体系新增境外版
        4.2.2 大类不变,部分条文修改
    4.3 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发展历程
    4.4 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最新修订
        4.4.1 评价体系新增室内与社区
        4.4.2 增设大类指标权重,既有建筑增加“管理”大类
        4.4.3 条文修订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横向对比分析
    5.1 概述
    5.2 宏观层面:评价体系框架与评价定级方式
        5.2.1 标准体系:拓展与整合
        5.2.2 评价阶段:结合标识管理,运营评价为主
        5.2.3 评价定级:“入门易”与“高评难”
        5.2.4 指标大类:大类设置与分值占比差异分析
    5.3 微观层面:条文内容与评价方式
        5.3.1 场地:结合城市设计与建立生态评价体系
        5.3.2 能源:成效导向量化评价与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
        5.3.3 资源:材料碳足迹与全生命期评价
        5.3.4 室内环境质量:健康建筑与智能建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
    6.1 概述
    6.2 湿热气候与绿色建筑——应对与利用
        6.2.1 传统建筑应对湿热气候:被动式通风设计
        6.2.2 现代建筑应对湿热气候:机械设备降温除湿
        6.2.3 从超越建筑尺度出发综合应对湿热气候
        6.2.4 利用湿热气候资源:太阳能、雨水与生态资源
    6.3 基于湿热气候分析的评价点梳理
        6.3.1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气候应答设计”大类介绍
        6.3.2 结合绿色社区标准完善评价点梳理
        6.3.3 评价点梳理:覆盖全生命期、兼顾室内外环境舒适
    6.4 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与优化路径
        6.4.1 绿化与景观:优化绿化量化评价指标,兼顾生态效应
        6.4.2 自然环境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6.4.3 雨水管理:基地保水、雨水径流控制与雨水利用
        6.4.4 室外风环境:超越建筑尺度的风环境分析与设计优化
        6.4.5 室外热环境:综合措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6.4.6 室外光环境:光照分析、遮阳与防止自然光光污染
        6.4.7 太阳能利用:综合建筑与场地的太阳能开发潜力评估
        6.4.8 建筑自然通风:公共空间自然通风与结合空气品质综合评价
        6.4.9 门窗气密性:兼顾门窗材料性能,以漏风率为评价指标
        6.4.10 外立面与围护结构:减少得热量与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6.4.11 机械设备性能:用户需求、空气质量影响与新风全热交换
    6.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1.1.2 我国养老与医疗现状
        1.1.3 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政策导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群划分
        2.1.2 养老建筑分类
        2.1.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1.4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分类
        2.1.5 建筑空间设计界定
    2.2 相关设计理论
        2.2.1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2.2.2 适老化设计理论
        2.2.3 “以人为本”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老龄化基础特征
        2.3.1 老年人群的生理特征
        2.3.2 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
        2.3.3 老年人群的医疗需求特征
        2.3.4 老年人群的人体工程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沙市养老状况及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3.1 长沙市养老状况
        3.1.1 长沙市人口老龄化情况
        3.1.2 长沙市养老与医疗服务供给情况
        3.1.3 长沙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和需求
    3.2 长沙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3.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2 调研内容
        3.2.3 调研分析与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
    4.1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内部功能空间总体布局
        4.1.1 内部总体功能空间划分
        4.1.2 医养功能空间布局形态对比
    4.2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生活居住空间设计
        4.2.1 增加医护服务的生活居住空间设计要点
        4.2.2 介助和介护型生活居住空间平面布置
    4.3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医疗护理空间设计
        4.3.1 护理照料区空间设计研究
        4.3.2 医疗诊治区空间设计研究
        4.3.3 康复理疗区空间设计研究
        4.3.4 医疗护理空间设计总结
    4.4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4.4.1 门厅空间设计研究
        4.4.2 交通空间设计研究
        4.4.3 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4.4.4 就餐空间设计研究
        4.4.5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总结
    4.5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后勤辅助空间设计
        4.5.1 洁污空间
        4.5.2 晾晒空间
        4.5.3 储存空间
        4.5.4 后勤辅助空间设计总结
    4.6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细节空间设计要点
        4.6.1 家具细节设计要点
        4.6.2 标志导向设计要点
        4.6.3 室内光照设计要点
        4.6.4 室内色彩设计要点
        4.6.5 材质设计要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5.1 外部总体规划设计要点
        5.1.1 医疗机构与养老建筑规划布局对比
        5.1.2 场地选址与道路交通分析
    5.2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活动空间设计
        5.2.1 .活动空间现状与布局
        5.2.2 .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5.3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环境空间设计
        5.3.1 外部植物环境现状与建议
        5.3.2 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5.4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外部空间细部设计
        5.4.1 建筑出入口精细化设计
        5.4.2 道路空间设计
        5.4.3 景观小品设计
        5.4.4 室外灯光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居室绿化与光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原地区老年人照料设施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 吴鸿博. 河南大学, 2021
  • [2]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张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养老院智能化适老设施设计研究[D]. 赵博明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陕西省扶风县农林村建筑风土研究[D]. 李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关中地区养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张瑞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医养结合模式下广州地区养老设施策略研究[D]. 王宁. 广州大学, 2020(02)
  • [7]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社会资本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刘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8]生态宜居视域下的辽南农村居住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 刘建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D]. 徐拓.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齐鹏.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住宅绿化及照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