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农场公园开放

第一个农场公园开放

一、首座农场公园开园(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萱[1](2021)在《《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疫情前,随着中国游客的收入提高,出国旅游越来越流行,日本的旅游景点也非常受欢迎。预计后疫情时代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对旅游书籍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笔者本次选择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いますぐ行きたくなる物语のある絶景』)一书作为翻译实践文本,该文本的目的是科普相关旅游知识,唤起读者对旅游的兴趣。该书主要介绍了日本全国四十处知名美景的基本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人们在游览热门景点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进程。语言表达虽简洁,但富有感染力。本次翻译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处,第一处是专有名词的处理。笔者基于交际翻译理论,根据语境采用了解释性翻译、文内与文外加注等翻译方法,补充了缺失的文化信息,促进了读者的理解。第二处是标题和旅游宣传语的美化处理,由于中日表达习惯的差异,如果不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写,就无法达到宣传的效果。因此笔者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对标题和旅游宣传语进行了美化处理,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写译文,使之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向中国游客传达了日本景点的魅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可以带给赴日游客崭新的体验,还可以推动中日旅游业的交流和发展,也为今后此类旅游类文本提供参考。

孙瑾玉[2](2020)在《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文中指出钢铁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钢铁企业破产倒闭或进行搬迁,遗留下大量工业废弃地,并产生了环境污染、经济退化等相关城市问题。这些遗址地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再利用价值,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拆除与重建,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将破坏场地的历史文化脉络。目前,虽有大量工业遗址改造方面的研究,但针对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的研究内容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遗址公园的文献及案例研究,从遗址公园的类型、建筑和室外场地的利用与转换、工业污染物的去除等角度对钢铁遗址公园设计的基本模式进行总结,提出现阶段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工业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场地功能转变这3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作者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将延续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设计策略,分别从延续场地肌理、保留工艺关键元素、利用制高点和突出物、利用机械设备和产品、重现生产场景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风景园林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河南省安阳钢铁厂遗址公园为例,结合理论研究内容进行方案设计,检验理论成果的可行性。

夏明杰[3](2020)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GIS技术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的子课题,主要从生态层面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展开研究,并最终聚焦于具体的开放空间部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位于杭州城市西部两条生态带之间,连接着西湖、西溪湿地、和睦水乡湿地、南湖、青山湖等重要生态节点,拥有着杭州最为优越的生态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经历了城市自发发展与人为规划的两个阶段,不仅孕育了完整的“互联网+”创新生态,而且产生了大量丰富有趣且具备活力的空间,展现出了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共赢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创异”两字来定义这里展现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以“创异型”工作社区指代该区域独特的“互联网+”新兴产业空间。过往产业空间(园区)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关注生活、生产、服务等空间的组织,尚少有将生态纳入同等位置进行考量。但随着“互联网+”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生态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研发人群创新思维,缓解精神压力,或将在“互联网+”产业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选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一特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领域物质形态方面最能体现生态思想的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探讨研究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两者间的关系。鉴于科创大走廊224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文章首先借助GIS技术对大走廊内的开放空间进行分类整理,从分布特征上对开放空间进行初步解读。然后结合蒋村单元、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与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三处“创异型”工作社区案例,总结开放空间在“创异型”工作社区空间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为了进一步揭示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关系,文章将基于大走廊的各类开放空间面积数据与区域企业规模、楼盘价格、酒店价格及数量等多类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从区域企业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角度对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与论证。通过研究与分析显示:1)开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的“互联网+”产业空间均选址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并临近高校园区,以城市公园作为区域绿芯,以交通绿轴作为产业发展动脉,通过河流、广场等要素组织单个地块内的空间布局。2)部分开放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为“创异”空间提供创新动力,对“创异型”工作社区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统计表明湿地面积、公园面积、广场面积与区域的“互联网+”企业规模人数、楼盘均价、酒店数量间展现出了显着的正向关系。故文章认为,开放空间既影响了“创异型”工作社区的选址与设计,更能够支撑“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互联网+”产业空间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5](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陈姣兰[6](2019)在《“窗口之城” ——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s-2000s)》文中研究说明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一直备受关注,而对作为其历史载体的物质空间建设本身的研究,无疑是回顾和总结这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造城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试图以深圳华侨城作为切入点,站在城市建设模式的角度,对支撑其区域特征及其品牌从深圳走向全国的景观及建筑空间的建设进行历史化回溯,以期在总结其特点的同时反映深圳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某些特点。本文将通过华侨城的诞生及建设过程、华侨城人造景区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华侨城的诞生及建设过程。从华侨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建设主体出发明确它的来由和性质,历史化地回溯其建设过程并总结其建设历史的特点,站在区域特征及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城中城”、“山水城”、“旅游城”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华侨城人造景区。回溯深圳“旅游”景区及景点建设的历史,明确华侨城人造景区在城市中的影响力,追溯“实景微缩”景观塑造手法的来源,从主题化的设计手法角度分析“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景区的构成及特点。第三部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从产业的角度发掘以“设计产业”为主且由旧工业区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在深圳城市中的定位,并结合“深双展”看创意园具有广泛知晓度的来由。追溯华侨城企业意图激发旧工业区的想法来源并从设计的角度解析创意园改造规划和建设的特点。最后,结合三个部分,将华侨城的建设特点总结为:企业自主开发的城市建设模式、不断凸显“旅游”功能的建设方式以及以“旧改”为代表建成创意产业园的城市更新状态的表现,并指出由景区+山水自然环境+居住构成了华侨城房地产品牌从深圳走向全国得以复制的物质空间支撑所在。由此试图从城市建设过程和模式的角度,来看深圳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某些特点。正文共计59,000余字,图81幅,表19张。

林敏仪[7](2019)在《城市动物园动物展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市动物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动物园是以展示动物为主的专类公园,动物展示形式是城市动物园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展区的发展历程,将为城市动物园的发展奠定基础,是构成动物园发展历史的重要部分。动物园动物展区是展示动物活动、游客观赏动物,提升对动物科普认知的一处场所。近年来,随着动物园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及动物的关注,人、动物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现在城市动物园提升园区的理念,动物展区的景观设计也是动物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动物园作为我国动物保护的重要机构,在公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城市动物园大部分建立于50代初,经过多年的建设,动物园在设施建设及展区展示模式逐步进入更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旧有城市动物园景观环境面貌也需要得到更新,动物展区是动物园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区的景观既是动物园生态环境的基础,动物展示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动物展区价值体现的根本。动物展区的景观建设与提升直接影响到动物园整体效果,对动物展示、游客观赏体验都会有相应的影响。广州动物园作为城市动物园岭南地区的代表,其位置显得尤为重要,自建园以来,广州动物园一直是专类公园中关注的重点,其场所涵盖了公园的基本功能,同样兼顾着动物展示、保护、科研的功能,动物展区建设,特别是展区景观环境的好与坏,与动物福利、动物展示、游客观赏都有直接联系。基于以上的背景,论文以城市动物园动物展区作为研究范围,对动物展区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国内外案例分析、调研信息中梳理出动物展区发展、动物展区展示方式和景观营造特点。研究城市动物园展区景观设计在国内外展区建设、动物生活环境、游客体验感受的作用,最后以广州动物园动物展区景观项目的实践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着重分析广州动物园飞禽展区、羚羊展区、猴山展区、犀牛展区景观建设情况,对其展区展示特点、展区景观特点进行总结,如何结合展区展示方式进行景观设计研究,并以此提出对岭南地域景观特点的展区研究的方向,也为城市动物园动物展区其他有岭南地域景观特点的展区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依据。

王娜[8](2018)在《沈阳中山公园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中指出20世纪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地域特性趋弱等问题日益突显。为调节城市发展和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关系,明确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价值,本文确定沈阳市最早融合中西方造园艺术的近代城市公园——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踏查、调研统计等方法,阐述公园景观遗产资源的概况、保护与利用的时间空间变迁和现状,同时分析了公园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未来公园发展的对应策略。截至2017年中山公园共有44处景观遗产,总面积为59524.7 m2,以历史性和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为主,二者呈现全园均匀分布状态,自然性景观遗产为局部(东北和西南部)集中分布。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间空间变迁特征表现为,遗产的中国特色日益凸显、部分保留下来的景观遗产的历史价值待明确、活动利用多样但与景观遗产的结合度不足且与文化主题的关联性降低。此外,结合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公园内已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共6处,仅占总景观遗产数量的14%。自然性景观遗产的保护机制与利用状态良好,历史性与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仅进行了基本的保护,周围存在垃圾堆积、管理粗放等现象,而且与其他公园景观遗产并未融合为有机整体,尚未开展有针对性的利用活动。公园已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应遵循文物、水源地和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法规,加强遗产的管护力度,结合其历史文化特色开展对应的科普教育活动以提高利用频率,进而与整体景观遗产有机融合。38处未受到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中,7处建造历史久且贴合公园主题文化的代表性景观遗产,是公园花卉展及其他宣传活动的主要利用场所,属于应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其中历史性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该参照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相关规定,确立保护等级,且不改变景观遗产原状;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因其兼具历史与自然双重属性,其保护与利用应从全面与整体性上实现景观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表达。此外应结合花卉展和书画展等公园传统优势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的保护与利用。7处建造时间短且与公园主题文化关联度低的景观遗产,存在管理权限和建设区域逐步扩大但管理精度下降等现象,低开放率与散乱分布状态导致其利用水平较差,属于应控制规模的景观遗产。历史性景观遗产应控制其规模以实现管理的精准与全面化,同时提高开放利用率;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应控制规模凸显公园的核心主题。未来中山公园应在保证城市绿地基本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保护千代田水塔等标志性景观遗产。通过近代城市用水科普宣传、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教育、城市生态红线科普教育等途径,加强近代公园景观遗产价值的宣传教育。同时控制游乐类设施规模,弘扬“中山文化”并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最终凸显文化类公园的本质特征。

梁登[9](2017)在《中国矿业遗迹分类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遗迹是人类进行矿产资源采、选、冶等矿业开发活动遗存下来的珍贵资源,它是人类开发矿业历程的重要见证。研究矿业遗迹有助于揭示矿业文明,彰显灿烂的中华文化。矿业遗迹作为矿山公园的主题景观,深入地研究矿业遗迹可以为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业遗迹、建设矿山公园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带动矿业旅游、发展当地经济。我国的矿业遗迹数量大且类型多,亟待对其开展调查,摸清底数,开展矿业遗迹评价,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矿业遗迹进行研究:(1)提出针对矿业遗迹的调查方法,制定矿业遗迹资源调查登录表,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根据矿业遗迹的突出价值和申报世界矿业遗迹的标准,制定《矿业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草案),填补了我国矿业遗迹调查研究的空白,这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遗迹调查进而下一步为我国申报矿业遗迹遗产提供良好的基础;(2)开展矿业遗迹划分:通过典型矿业遗迹特征研究,以地质遗迹分类方法为主要基础、并将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的分类方法相结合,经过三轮向地质遗迹学者、工程工业遗产、旅游方面的专家教授等征求分类方案的意见和修改建议,本着实用,便于保护和管理的原则,将矿业遗迹分为5大类20亚类73小类;(3)矿业遗迹评价研究: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对我国典型煤矿、铜矿、金矿的矿业遗迹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对比较为成熟的地质遗迹评价方法、工业遗产评价指标和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研究,结合矿业遗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探索对矿业遗迹资源价值进行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估;指出对矿业遗迹评价的标准应该由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美学价值、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可保护性、安全性、可达性、景观容量、市场开发条件、区位条件、价值等级构成比较科学;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矿业遗迹评价,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周珍[10](2017)在《六年大整治,187家球场退出》文中认为中国高尔夫发展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1984年我国出现现代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到一度增至600多家,高尔夫参与者达上百万。然而高尔夫球场的野蛮生长也为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带来了许多影响。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就此,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全国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拉开了帷幕。截至2017年1月22日,各项清理整治任务基本完成,全国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

二、首座农场公园开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座农场公园开园(论文提纲范文)

(1)《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
第2章 翻译过程简介
    2.1 翻译内容概述
    2.2 翻译进度安排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文本类型
    3.2 文本特点
    3.3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1 解释性翻译
        4.1.2 文内与文外加注
    4.2 标题的美化处理
    4.3 旅游宣传语的美化处理
        4.3.1 译入语的增释
        4.3.2 译入语的整编
第5章 总结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译着、论文以及从事的口笔译实践活动
致谢

(2)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逆工业化导致旧钢铁工业区的拆除
        1.1.2 工业遗产保护的热度不断提升
        1.1.3 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1.1.4 大型钢企面临的绿色转型任务和上位规划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念的解读
    2.1 钢铁工业遗址的相关概念解读
        2.1.1 工业遗址
        2.1.2 钢铁工业遗址
    2.2 历史记忆的相关概念解读
        2.2.1 历史记忆
        2.2.2 延续历史记忆
    2.3 本章小结
3.国内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 国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1 卢森堡贝尔瓦尔工业荒地改造项目
        3.1.2 北杜伊斯堡后工业景观公园
        3.1.3 墨西哥蒙特利市钢铁博物馆公园
    3.2 国内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2.1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3.2.2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3.2.3 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3.3 本章小结
4.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基本模式的研究
    4.1 钢铁工业用地的常见改造利用形式
        4.1.1 大型工业主题旅游园区
        4.1.2 城市主题公园
        4.1.3 文化创意园
        4.1.4 博物馆公园
    4.2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和内部空间的改造
        4.2.1 钢铁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4.2.2 钢铁工业建筑遗产的保留标准
        4.2.3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
        4.2.4 钢铁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
    4.3 室外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1 交通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2 场地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4 室内外空间的转换和融合
        4.4.1 内外空间的相互转换
        4.4.2 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4.5 钢铁工业污染物的处理
        4.5.1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测定
        4.5.2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去除
        4.5.3 生态成效
    4.6 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4.6.1 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4.6.2 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问题
        4.6.3 功能转变方面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5.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策略
    5.1 延续钢铁工业遗址历史记忆的的设计手法
        5.1.1 原物保留
        5.1.2 突出强调
        5.1.3 提炼转译
        5.1.4 场景再现
        5.1.5 功能植入
    5.2 对场地原始肌理的尊重
        5.2.1 尊重厂区的原始地形
        5.2.2 尊重厂区的交通脉络和空间结构
        5.2.3 延续厂区的水系统
    5.3 工艺关键元素的保留与再利用
        5.3.1 主要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
        5.3.2 关键生产设施设备的再利用
        5.3.3 建筑空间的再利用
        5.3.4 室外场地的设计
    5.4 制高点与突出物的利用
        5.4.1 看——观景台
        5.4.2 被看——标志物
    5.5 机械设备、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
        5.5.1 机械设备
        5.5.2 产品
        5.5.3 废弃物
    5.6 生产场景的再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6.1 生产场景的再现
        5.6.2 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7 人文历史资源的利用
        5.7.1 海报和标语的保留
        5.7.2 工业历史事件的记载
        5.7.3 体现厂区特征的标志设计
        5.7.4 文创产品的开发
    5.8 本章小结
6.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实践——安钢遗址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历史文化背景
        6.1.3 上位规划和政策背景
        6.1.4 场地现状
        6.1.5 改造价值分析
        6.1.6 SWOT分析
    6.2 目标与策略
        6.2.1 目标定位
        6.2.2 设计策略
        6.2.3 设计依据
    6.3 总体设计方案
        6.3.1 平面布局
        6.3.2 景观结构
        6.3.3 功能分区
    6.4 专项设计
        6.4.1 交通组织
        6.4.2 竖向设计
        6.4.3 视线组织
        6.4.4 种植设计
        6.4.5 滨水空间设计
        6.4.6 生态修复措施
        6.4.7 设施与小品
        6.4.8 活动策划
    6.5 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表达
        6.5.1 工业建筑构筑再利用
        6.5.2 工业设施设备再利用
        6.5.3 制高点利用
        6.5.4 钢铁材料利用
        6.5.5 钢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
        6.5.6 钢铁工业流程展示
        6.5.7 保留场地记忆的植被恢复模式
    6.6 用地平衡表
7.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科创空间建设
        1.1.2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杭州城市发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互联网+”新兴产业
        1.2.2 科创空间
        1.2.3 “创异型”工作社区
        1.2.4 生态
        1.2.5 开放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1.3.1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科创空间案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科创大走廊整体开放空间结构研究
    2.1 科创大走廊科创产业现状分析
        2.1.1 杭州创新型城市定位
        2.1.2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2.1.3 杭州科创产业战略布局
        2.1.4 科创大走廊交通结构现状
        2.1.5 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分布
    2.2 科创大走廊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2.2.1 杭州森林资源
        2.2.2 杭州水系资源
        2.2.3 杭州耕地资源
        2.2.4 杭州绿地系统格局
    2.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2.3.1 科创大走廊整体概述
        2.3.2 科创大走廊整体空间结构
        2.3.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
    3.1 蒋村单元案例研究
        3.1.1 区域概况
        3.1.2 开放空间
        3.1.3 空间结构
    3.2 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3.2.1 区域概况
        3.2.2 开放空间
        3.2.3 空间结构
    3.3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3.3.1 区域概况
        3.3.2 开放空间
        3.3.3 空间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定量分析
    4.1 数据准备
        4.1.1 数据选取标准
        4.1.2 样本选取标准
        4.1.3 数据分析理论
    4.2 科创大走廊区域数据解读
        4.2.1 整体数据描述
        4.2.2 板块数据取样
    4.3 科创大走廊数据统计分析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线性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1.图索引
    2.表索引
附录
    附1.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数据汇总
        (1) 公园
        (2) 广场
        (3) 其它点状开放空间
        (4) 绿道
        (5) 滨水空间
        (6) 高校园区
        (7) 重要生态节点
    附2.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相关数据
        (1) 科创企业数据
        (2) 楼盘信息数据
        (3) 酒店信息数据
作者简历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6)“窗口之城” ——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s-200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 已有的研究评述
        1.2.1 关于深圳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华侨城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侨城锦绣”——从沙河农场到华侨城
    引言
    2.1 侨务系统下筹建华侨城
        2.1.1 沙河与华侨城
        2.1.2 香港中旅与华侨城
    2.2 华侨城,城中城
        2.2.1 作为“城市片区”的华侨城
        2.2.2 企业“自主”开发的城市建设模式
    2.3 功能复合的山水城
        2.3.1 功能复合的华侨城
        2.3.2 华侨城,山水城
    2.4 华侨城,旅游城
        2.4.1 华侨城建设概况
        2.4.2 华侨城,旅游城
第三章 :“造景”——华侨城人造景区
    引言
    3.1 深圳旅游城
        3.1.1 “旅游”作为深圳的城市功能
        3.1.2 深圳城市中的旅游景点建设
        3.1.3 深圳湾畔“造景”
    3.2 人造景观——实景仿建
        3.2.1 “小人国”——从荷兰到深圳
        3.2.2 荷兰“马杜罗丹”
        3.2.3 台湾“小人国”与丹麦“乐高乐园”
    3.3 “中国”与“世界”——华侨城主题公园
        3.3.1 “锦绣中华”
        3.3.2 “中国民俗文化村”
        3.3.3 “世界之窗”
        3.3.4 人造景区增改建
第四章 :“厂房景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引言
    4.1 “设计之都”
        4.1.1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4.1.2 深圳“平面设计”
    4.2 “深双展”与“华侨城创意园”(2005-2007 年)
    4.3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2003-2005 年)
        4.3.1 何香凝美术馆与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
        4.3.2 从工业区到产业园
    4.4 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改造
        4.4.1 南区改造
        4.4.2 北区改造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7)城市动物园动物展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市动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对城市动物园发展要求
        1.1.2 城市动物园发展凸显问题
        1.1.3 社会发展对动物福利与公众教育要求产生了变化
    1.2 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动物园动物展区发展与建设
    2.1 动物展区现状与发展
    2.2 动物展区景观建设
        2.2.1 国外城市动物园展区建设情况
        2.2.2 国内城市动物园展区建设情况
    2.3 动物展区设计综述
        2.3.1 展区景观设计意义
        2.3.2 展区设计发展历史
        2.3.3 展区展示方式现状
    2.4 动物展区发展趋势
    2.5 动物展区展示方式
        2.5.1 “坑式”展示
        2.5.2 笼舍式展示
        2.5.3 壕沟式展示
        2.5.4 “沉浸式”展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展区景观设计
    3.1 动物展示设计目的
    3.2 动物展区环境营建
    3.3 动物展区环境设计要素
        3.3.1 自然生境模拟
        3.3.2 环境丰容
        3.3.3 景观营建要素
    3.4 动物展区设计特点
        3.4.1 飞禽类动物展区
        3.4.2 食草动物展区
        3.4.3 灵长类动物展区
        3.4.4 其他展区
    3.5 动物展区景观设计需求调查
        3.5.1 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3.5.2 调查问卷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物园展区景观营造方法
    4.1 动物展区景观营造意义
    4.2 动物展区景观营造方法
        4.2.1 结合动物生境营造景观
        4.2.2 结合动物丰容营造景观
        4.2.3 结合安全性营造景观
    4.3 动物展区植物选择原则
        4.3.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4.3.2 结合动物生境适种树
        4.3.3 管理养护成本低的植物
        4.3.4 选择抗逆性强植物
    4.4 动物展区植物配置方式与保护
        4.4.1 结合动物展示及参观面进行配置
        4.4.2 营造有展区特点的植物景观空间
        4.4.3 结合动物丰容进行植物配置
        4.4.4 植物的保护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广州动物园动物展区景观项目设计分析
    5.1 广州动物园动物展区情况
        5.1.1 展区景观建设背景
        5.1.2 展区景观现状
        5.1.3 展区景观规划定位
    5.2 动物展区景观设计理念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方向
        5.2.3 设计原则及设计手法
    5.3 动物展区景观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专类动物展区分析
    5.4 专类展区景观设计分析
        5.4.1 飞禽展区
        5.4.2 羚羊展区
        5.4.3 猴山展区
        5.4.4 犀牛展区
    5.5 动物展区专项设计
        5.5.1 展区景观营建要素
        5.5.2 展区景观植物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沈阳中山公园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景观遗产
        1.3.2 文化景观遗产
        1.3.3 近代城市公园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
        1.4.2 近代城市公园研究
        1.4.2.1 近代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研究
        1.4.2.2 近代城市公园的保护利用研究
        1.4.3 沈阳近代城市公园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区位概况
        2.1.1 沈阳市地理位置
        2.1.2 沈阳市近代城市公园分布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调查法
        2.3.2 实地调研法
        2.3.3 对比分析法
        2.3.4 IPA分析法
    2.4 研究内容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中山公园景观遗产保护利用的变迁与现状
    3.1 公园景观遗产资源概况
        3.1.1 景观遗产数量与面积
        3.1.2 景观遗产的分布特征
    3.2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
        3.2.1 历史性景观遗产
        3.2.2 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
        3.2.3 自然性景观遗产
    3.3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间空间变迁
        3.3.1 时代划分
        3.3.2 各时代变迁
        3.3.3 空间变迁
    3.4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3.4.1 历史性景观遗产
        3.4.2 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
        3.4.3 自然性景观遗产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山公园景观遗产保护利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
    4.1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分析
        4.1.1 问卷设计
        4.1.2 样本量确定
        4.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4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分析
        4.1.4.1 保护问题分析
        4.1.4.2 利用问题分析
        4.1.4.3 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4.2 景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解决对策
        4.2.1 已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
        4.2.1.1 历史性景观遗产—千代田水塔
        4.2.1.2 文化综合性景观遗产—水源地
        4.2.1.3 自然性景观遗产—古树名木
        4.2.2 未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
        4.2.2.1 应指定保护的景观遗产
        4.2.2.2 应控制规模的景观遗产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中国矿业遗迹分类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矿业遗迹的定义
    1.2 研究背景
        1.2.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逐步凸显
        1.2.2 矿业遗迹是人类珍贵的遗产
        1.2.3 我国矿业遗迹的调查与评价工作没有具体标准
        1.2.4 全国矿业遗迹保护网络亟待建立
        1.2.5 我国矿业开采的历史漫长且种类多样
        1.2.6 我国矿业遗迹为主题的世界遗产话语权亟待提升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项目支撑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矿业遗迹研究现状
        1.5.2 国内矿业遗迹研究现状
    1.6 论文创新点
    1.7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矿业遗迹基础理论研究
    2.1 矿业遗迹与地质遗迹、工业遗产
    2.2 国家公园与矿山公园的关系
    2.3 矿业遗迹的认定标准
    2.4 基于共生理论的矿业遗迹保护
    2.5 本章小结
3 矿业遗迹调查方法与分类方法研究
    3.1 矿业遗迹的调查内容
        3.1.1 矿业遗迹基本信息
        3.1.2 矿业遗迹类型及调查方法
    3.2 矿业遗迹调查方法的研究
        3.2.1 资料收集整理与综合研究
        3.2.2 野外调查
        3.2.3 专题调查技术方法
    3.3 调查精度和质量控制
        3.3.1 调查用图
        3.3.2 矿业遗迹图片信息收集
    3.4 矿业遗迹调查登录表设计及填写
        3.4.1 调查登录表的功用
        3.4.2 调查登录表设计
        3.4.3 调查登录表的样式及填写要求
    3.5 矿业遗迹分类方法研究
        3.5.1 已有矿业遗迹的分类
        3.5.2 已有矿业遗迹分类存在的问题
        3.5.3 新的矿业遗迹分类原则
        3.5.4 新的矿业遗迹分类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矿业遗迹评价研究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内容
        4.2.1 矿产地质遗迹评价内容
        4.2.2 矿业生产遗迹评价内容
        4.2.3 矿业制品遗存评价内容
        4.2.4 矿山社会生活遗迹评价内容
        4.2.5 矿业开发文献史籍评价内容
    4.3 评价方法
    4.4 评价参考标准
    4.5 矿业遗迹定量评价
        4.5.1 根据评价体系模型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4.5.2 计算总排序
        4.5.3 分级打分标准
        4.5.4 矿业遗迹资源综合得分计算
        4.5.5 矿业遗迹资源分级
    4.6 本章小结
5 全国典型矿业遗迹管理信息系统
    5.1 开发平台与框架
    5.2 主要特点和内容
    5.3 主要功能
        5.3.1 主界面
        5.3.2 分类导航功能
        5.3.3 全站检索功能
        5.3.4 矿业遗迹详细信息显示功能
        5.3.5 后台管理功能
    5.4 本章小结
6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
    6.1 地理位置及范围
        6.1.1 铜陵市位置及范围
        6.1.2 铜官山矿山公园位置及范围
    6.2 矿山公园简介
    6.3 矿业遗迹类型与分布
        6.3.1 矿产地质遗迹
        6.3.2 矿业生产遗迹
        6.3.3 矿业制品遗迹
        6.3.4 矿业开发文献史籍
    6.4 矿业遗迹等级划分及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项目
个人简历

四、首座农场公园开园(论文参考文献)

  • [1]《说走就走的旅行—探访有故事的美景》翻译实践报告[D]. 李泽萱.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2]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D]. 孙瑾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D]. 夏明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6]“窗口之城” ——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s-2000s)[D]. 陈姣兰. 东南大学, 2019(06)
  • [7]城市动物园动物展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市动物园为例[D]. 林敏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沈阳中山公园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 王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1)
  • [9]中国矿业遗迹分类与评价研究[D]. 梁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10]六年大整治,187家球场退出[J]. 周珍. 东方企业家, 2017(04)

标签:;  ;  ;  ;  ;  

第一个农场公园开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