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一、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璐璐[1](2021)在《极地适冷真菌转座子突变及常温适应突变株筛选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极地地区独特的环境条件,使大部分生物无法正常生存,但极地同时也是一个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宝库。很多研究证明了极地地区微生物的多样性,其中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嗜冷、耐冷微生物。但丰富的极地微生物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微生物在人工规模化培养方面遇到了诸多瓶颈,比如低温、高盐、高压等特殊培养环境。本课题研究对象Geomyces sp.WNF-15A是一株分离自南极的适冷丝状真菌,在低温下培养可以生产红色素,其对人无致病性,分离方法简单,色价高且稳定性好,具有成为食用色素工业菌株的潜力,已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该菌株是一株典型的适冷真菌,最适培养温度为10~15℃,且仅在低温条件下高产红色素。本研究针对Geomyces sp.WNF-15A建立完善的遗传操作体系,筛选和构建稳定有效的转座子系统,开发转座子插入突变方法,建立极地微生物常温突变菌株的高效筛选平台,筛选常温适应突变株,为更好地促进该菌株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也为其他极地真菌产物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建立了适冷真菌Geomyces sp.WNF-15A的完整遗传操作体系。通过抗生素筛选确定了 2种有效的筛选标记,即孢子数小于1.1×105个条件下使用高于200μg/ml的遗传霉素G418,以及孢子数小于3.8×105个条件下高于30 μg/ml的潮霉素B。针对菌丝培养温度、培养基、培养时间、裂解酶组成、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酶解液pH等多个参数,对原生质体制备过程进行了详细优化探究,最终确定了最适条件:20℃下,YPD培养基培养36h以收获菌丝体,用纤维素酶(3%)和蜗牛酶(1.5%)配制酶解液,pH调节为7.5,在28℃下,酶解菌丝体1.5~2 h,即可得到3×1010个/ml原生质体。进一步,探究了孵育时间、外源载体浓度及PEG浓度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发现2μg载体在60%PEG下进行转化,孵育36 h后加盖抗性培养基,可得到最优转化效率50%。同时,针对该菌孢子PCR的方法进行改进,有效提高了孢子PCR的效率。其次,选取了三种真菌转座子系统,即Impala、Fot1及Helitron转座系统。通过NCBI数据库比对了这些转座子同家族转座酶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保守的氨基酸片段,针对Geomyces sp.WNF-15A是否有内源相关转座酶进行了验证,以保证外源转座体系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根据氨基酸比对结果,设计保守区域的简并引物,未扩增到同源度较高的序列,由此推断,该菌的内源转座酶不会对上述三种转座系统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丝状真菌通用型质粒pFC332为出发质粒,改造构建了单元载体骨架pFC000,并进一步构建得到Impala转座子的单元载体pFC001、Fot1转座子的单元载体pFC002。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构建了Helitron转座系统的辅助质粒Helper,并以pFC-WF1为基础质粒构建了Helitron转座系统的供体质粒Donor,完成了Helitron转座子双元载体的构建。由此,成功构建了三种具有霉菌通用性元件的转座载体。最后,将转座载体转化进入Geomyces sp.WNF-15A,经过多轮转化、筛选及鉴定,筛选得到了 13株在产量方面有明显变化的突变株,以及16株在生长方面优势明显的突变株。其中,14℃下,突变株MP1达到了所有菌株的最高产量(OD520=39),相比野生株提高了 40%。20℃下,突变株MP14达到了该温度下的最高产量(OD520=14.8),达到野生株的近2倍。25℃下,突变株MP2的红色素产量为OD520=2.2,突变株MP10的红色素为OD520=3.2,而野生株在该温度下无明显的红色素合成。对三种转座系统的效率进行分析,发现三者的转化效率基本一致(~10%)。对比三种转座系统的插入效率,发现Helitron转座系统在极地真菌Geomyces sp.WNF-15A中的活性比Impala、Fot1更好,有效正向突变率也最高。

刘玥[2](2021)在《绞股蓝皂苷和次级苷制备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它主要体现为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组织内部的过度增生与沉积,从而致使肝脏组织结构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导致肝脏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随着肝纤维化的持续发展,最终将转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1]。肝纤维化作为慢性肝病转变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关键中间环节,其发展过程是可逆的[2];因此,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发生,对防治肝硬化和肝癌有着重大的意义。药用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是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朝鲜、东南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众多研究表明绞股蓝主要活性成分绞股蓝皂苷具有显着的保肝作用,近年来对绞股蓝皂苷药理活性的研究从早期的绞股蓝皂苷提取物、同类皂苷成分混合物逐渐深入为皂苷单体化合物[3]。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绞股蓝皂苷单体化合物NPLC0393能够激活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PP2Cα)[4],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活性,NPLC0393有望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一个先导化合物。由于NPLC0393属于糖苷类化合物,其结构由含有内酯环侧链的达玛烷型四环三萜苷元以及多糖基侧链组成,具体发挥药效的部分并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此类结构的构效关系。本文对陕西安康产的绞股蓝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了 13个绞股蓝皂苷单体化合物(1~13),其中化合物1和2即为NPLC0393和NPLC0394,化合物8、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3是C20/C21/C23构型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接着进一步分离制备了一定量的NPLC0393及其结构类似物NPLC0394。之后以NPLC0394为原料,通过酸水解得到了苷元侧链发生异构和脱水环合的苷元产物(14、15),通过糖苷酶转化实现了稀有微量的次级苷(16、17、18)的制备。最后通过细胞实验对以上绞股蓝皂苷和次级苷抗肝纤维化活性的初步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彭小进[3](2021)在《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DMSO溶剂体系下黄檗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黄檗(Phellodendron amuense Rupr.)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药源植物,其树皮,树叶和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组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对黄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树皮内生物碱以及树叶和果实内精油的分离等方面,且采用的提取方法面临着提取效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黄檗为原料,设计离子液体溶剂体系[C4C1Im][OOCCH3]/DMSO实现温和条件下黄檗植物材料的全组分溶解,并对溶解液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精油,种子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进行组分分离,同时研究了其分别在柔性传感器,工业化学品和紫外防护等领域的应用,建立了[C4C1Im][OOCCH3]/DMSO溶剂体系下黄檗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的技术路线。首先,设计了离子液体溶剂体系[C4C1Im][OOCCH3]/DMSO实现了温和条件下黄檗木质部的全组分溶解,并通过Kamlet-Taft溶剂化参数对可能影响植物材料在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中溶解的阴离子类型,阳离子烷基侧链的长度,稀释溶剂的类型和离子液体摩尔浓度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且在动态流变学等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对植物材料在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中可能的溶解机理进行还原。结果表明,最佳的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为2.0 mol/L的[C4C1Im][OOCCH3]/DMSO,木粉最大负载量为4%,溶解反应温度为70℃,溶解反应时间为60 min。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主要通过阴离子与纤维素分子之间形成新的氢键以断裂原植物材料中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实现纤维素分子链的解离,阳离子与半纤维素分子乙酰基和木质素分子链之间的醚键等反应实现了植物材料在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中的溶解,三种植物细胞壁主要组分的溶解导致了植物细胞壁结构的塌陷,进而为植物细胞内容物的流出创造了条件。其次,借助离子液体溶剂体系[C4C1Im][OOCCH3]/DMSO对黄檗树皮和树叶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分析了离子液体溶剂体系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单因素优化,Plackett-Burman(PBD)模型和Box-Behnken(BBD)模型对可能影响黄檗树皮和树叶中生物碱分离的因素进行优化和筛选并分别确定其通过离子液体溶剂体系分离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树皮中生物碱分离的最佳条件为:离子液体摩尔浓度1.99 mol/L,液固比26 mL/g,超声辐照温度75℃,超声辐照时间40 min,超声辐照功率80 W和粒径250 μm,树叶中生物碱分离的最佳条件为:离子液体摩尔浓度2.01 mol/L,液固比25 mL/g,超声辐照温度79℃,超声辐照时间30 min,超声辐照功率80 W和粒径250 μm,最佳条件下得到树皮和树叶中生物碱分离的平均得率分别为4.22±0.20 mg/g和2.47±0.12 mg/g。而且,通过与其他生物碱分离方法进行比较,以及对生物碱类化合物在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中的稳定性,可回收性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充分证明了离子液体溶剂体系用于生物碱分离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借助离子液体溶剂体系[C4C1Im][OOCCH3]/DMSO对黄檗种子中的精油和种子油进行分离,并对得到的精油和种子油产物进行评价。经过单因素优化,PBD显着性筛选和BBD优化得到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溶剂体系分离黄檗种子中精油和种子油的最佳条件,其中精油分离的最佳条件为:离子液体摩尔浓度2.16 mol/L,液固比24.90 mL/g,超声辐照时间23.46 min,超声辐照温度70℃,超声辐照功率70 W和粒径250 μm;种子油的最佳分离条件为离子液体摩尔浓度2.17 mol/L,液固比25.15 mL/g,超声辐照时间57.86 min,超声辐照温度60℃,超声辐照功率70 W和粒径250 μm。最佳条件下,分离得到的精油和种子油得率分别为15.38±0.76 mg/g和393.57±19.03 mg/g,这与BBD模型预测的精油和种子油得率15.50 mg/g和401.13 mg/g高度吻合。同时,比较分析了该方法得到的精油和种子油与其他分离提取方法得到的精油和种子油的差异,结果表明离子液体溶剂体系有效的促进了精油和种子油得率的增加,且不会对精油和种子油组分产生负面影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精油和种子油分离的提取溶剂。借助离子液体溶剂体系[C4C1Im][OOCCH3]/DMSO对黄檗木质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进行分离,并借助传统的苯-醇方法制备同源的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木质素作为标准参照物,有效的提高了再生材料的可识别度。根据植物细胞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向黄檗木质部的离子液体溶液中依次添加丙酮/水(1:1,v:v),95%乙醇和去离子水实现了黄檗木粉的离子液体溶解液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最大程度的分离。其中再生纤维素材料中纤维素的质量分数为85.96%,再生半纤维素材料中半纤维素组分的质量分数为79.16%,而再生木质素组分中木质素的质量分数为97.35%。而且,在植物材料溶解,再生和分离过程中,纤维素的结晶类型由纤维素Ⅰ型转变为纤维素Ⅱ型,且再生材料的热稳定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极大的降低了生物质材料高值化利用的难度。最后,以分离得到的再生纤维素,再生半纤维素和再生木质素为原料,研究了其在柔性传感器,工业化学品和紫外防护等领域的应用。以分离得到的再生纤维素为基质,通过添加多壁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等导电填料实现了再生纤维素表面双层导电网络的构建,促进了其在柔性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再生纤维素/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中再生纤维素与多壁碳纳米管之间通过氢键进行连接有效的削弱了多壁碳纳米管之间的团聚效应,而石墨烯则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在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促进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均匀分散。结果表明,再生纤维素,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5:3:2的复合材料具备最佳的电导率和抗拉强度,且复合材料的标准化电阻在周期性形变状态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这证明再生纤维素/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柔性应变传感器。以分离得到的再生半纤维素材料为基质,在甲基异丁基甲醇/水双相体系中,借助均相催化剂强酸性离子液体1-磺酸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HO3S(CH2)4C1Im]HSO4)实现了糠醛的制备,有效的提高了糠醛的得率和转化率。甲基异丁基甲醇/水双相体系实现了糠醛的制备和萃取同时进行,有效的避免了糠醛在水相中的降解,均相催化剂强酸性离子液体[HO3S(CH2)4C1Im]HSO4的引入为体系提供了足够多的酸性位点,加速了再生半纤维素的降解。通过优化得到再生半纤维素催化制备糠醛的最佳条件为:甲基异丁基甲醇/水双相体系,强酸性离子液体[HO3S(CH2)4C1Im]HSO4催化剂,双相体系组成(甲基异丁基甲醇.·水=1:1,v:v),液固比40 mL/g,酸性催化剂的摩尔浓度0.10 mol/L,微波辐照时间40 min和微波辐照功率385 W,最佳条件下的糠醛得率和转化率分别为332.85±16.64 mg/g和51.36%。通过动力学拟合和Arrhenius方程对再生半纤维素催化制备糠醛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强酸性均相催化剂[HO3S(CH2)4C1m]HSO4将再生半纤维素在酸性环境中解聚制备糠醛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了30.36%,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双相体系中糠醛得率的增加,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再生半纤维素水解制备糠醛的酸性催化剂。以分离得到的再生木质素材料为基质,结合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通过季铵化反应和生色基团的包合制备再生木质素@TiO2纳米微球,并评价了其紫外线防护能力。通过再生木质素的包合极大的降低了由于二氧化钛光催化产生的自由基数量,二氧化钛为核的球形结构以氢键与再生木质素的生色基团酚羟基连接有效的降低了纳米微球的颜色,促进了其在紫外防护化妆品领域的使用。以防晒指数和光催化活性为优化目标,对再生木质素@TiO2纳米微球中再生木质素和二氧化钛的质量组成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最佳质量组成为再生木质素:TiO2=1:2,最佳组成的再生木质素@TiO2纳米微球的防晒指数为37.92,具备较强的紫外防护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紫外防晒剂。本研究在绿色溶剂离子液体溶剂体系[C4C1Im][OOCCH3]/DMSO中实现了黄檗资源的有效溶解,并顺利的完成了植物体内各个部位的生物活性组分的分离及应用,为黄檗植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杨茹[4](2020)在《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其肠溶粘附胶囊制剂成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淫羊蕾为我国传统补益中药,其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症。淫羊藿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本课题以淫羊蕾饮片为原料,对淫羊蕾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考察,并对淫羊藿总黄酮拟制备成肠溶粘附胶囊中内容物部分的成型工艺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研发抗骨质疏松中药新制剂淫羊蕾总黄酮肠溶粘附胶囊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本文首先对淫羊蕾黄酮抗骨质疏松的药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的研究及淫羊蕾黄酮新型制剂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实验部分进行以下3方面的研究:1.淫羊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浮羊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以淫羊蕾总黄酮和5种代表性黄酮成分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4个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正交实验优化淫羊藿总黄酮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称取一定量淫羊蕾饮片,除第一次另加3.5倍吸醇量外,其余按照1:15的固液比加入6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并对所得到的最佳工艺进行平行验证,得到淫羊藿总黄酮的含量为105.55±4.86 mg/g生药,RSD为4.61%,5种黄酮类成分之和为:19.52±0.68 mg/g生药,RSD值为3.49%,表明优化的最佳工艺稳定可行。2.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淫羊藿总黄酮的工艺优化以大孔吸附树脂对淫羊藿总黄酮和5种代表性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蕾苷,宝霍苷Ⅰ的吸附性能和洗脱性性能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相结合的方法,比较HPD100,HPD600,AB-8,X-5,D101五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特性,筛选得到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较适合用于淫羊藿总黄酮的富集纯化;对五个不同厂家的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筛选,发现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较适合用于淫羊蕾总黄酮的富集纯化。考察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浮羊藿黄酮的物理吸附特性。以淫羊藿总黄酮和5种代表性黄酮单体为指标,考察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淫羊蕾总黄酮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淫羊藿总黄酮及5种代表性黄酮成分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对淫羊藿总黄酮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5种黄酮成分之和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淫羊藿总黄酮的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占主导的放热过程,最佳吸附温度为25℃。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淫羊蕾黄酮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淫羊藿总黄酮和5种代表性黄酮单体为考察指标,对含不同乙醇浓度上柱液(0%,5%,10%,15%,20%,30%)、上样流速(0.5,1,2,4,6 BV/h)、上样浓度(0.05,0.1,0.5,1.0,1.5 g/mL)和上样量(40,20,4,1.2,1.2BV)、水洗用量(3~18BV)、除杂乙醇浓度(20%,25%,30%)和用量(1~8BV)、洗脱乙醇浓度(40%、50%、60%、70%)和用量(1~8BV)等大孔树脂的纯化参数进行了考察,最终优选的纯化工艺为:取生药质量浓度为0.5 g/mL的淫羊蕾黄酮提取液(含乙醇15%)上柱,在25℃下,以1 BV/h的流速上样3h,用8BV的蒸馏水洗去糖类等水溶性杂质,5 BV的25%乙醇除去其他杂质,再用4 BV的6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经40℃真空干燥,得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小试中,本论文优选工艺制得的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得率为3.53%,其中淫羊藿苷、朝蕾定A、朝蕾定B、朝藿定C、宝霍苷Ⅰ、总黄酮、5种黄酮成分之和的纯度分别为:16.94%、3.45%、5.55%、3.65%、1.04%、64.09%、30.63%,与不同厂家的淫羊蕾总黄酮的提取物相比纯度均较高。用上述优选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进行中试放大,得到的淫羊蕾总黄酮提取物得率为3.36%,其中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蕾定B、朝藿定C、宝霍苷Ⅰ的纯度分别为27.24%、3.51%、4.76%、3.52%、1.30%,与小试结果相比淫羊藿苷的纯度提高近10%,其余成分差异均在0.8%以内;总黄酮、5种黄酮单体之和的纯度为74.00%、40.34%,与小试结果相比,纯度提高近10%。表明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能够有效地纯化淫羊藿总黄酮,并且纯化工艺稳定可行。3.淫羊藿总黄酮肠溶粘附胶囊制剂成型的初步研究初步探讨了淫羊蕾总黄酮肠溶粘附胶囊内容物颗粒成型工艺:以颗粒成型率、制粒一次成型的参数设置,以及淫羊藿总黄酮在12 h内的累计释放度和酶解情况为考察指标,考察填充剂(糊精,玉米淀粉比例),蜗牛酶、卡波姆及加入比例对干法制粒制备肠溶粘附胶囊内容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糊精较适合作为干法制粒的填充剂;蜗牛酶的加入会影响制剂处方整体物料的可压性,导致制粒困难,而卡波姆的加入对颗粒的成型率影响不大,反而可以改善蜗牛酶对物料的影响,增加可压性,进而增加颗粒的成型性,但卡波姆的加入会延缓淫羊藿总黄酮的释放;淫羊藿总黄酮肠溶粘附胶囊内容物干法制粒的处方比例为: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蜗牛酶:糊精:卡波姆=6:1:2:0.25。

李瑞云[5](2020)在《基于SiO2固定化酶的淫羊藿苷生物转化研究》文中认为淫羊藿苷是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黄酮成分,具有显着的抗肝癌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口服到肠道后会被肠道酶(菌)水解为宝藿苷Ⅰ,且宝藿苷Ⅰ的肠道吸收和药理活性均优于淫羊藿苷,而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肠道酶(菌)活力下降、数量减少会导致淫羊藿苷不能被有效水解为宝藿苷Ⅰ吸收,继而影响其药效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以下两个解决方案:(1)采用固定化酶体外生物转化淫羊藿苷的方法高效获取吸收更好、活性更强的宝藿苷Ⅰ;(2)探索将固定化酶口服作为淫羊藿苷体内生物转化器的给药方式,促进淫羊藿苷在肠道实时酶解为宝藿苷Ⅰ吸收,提高抗肿瘤药效。因此,本研究分别制备了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和交联介孔硅SBA-15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并对固定化酶的制备工艺、理化表征、最适酶解条件和酶学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淫羊藿苷体外生物转化工艺,为宝藿苷Ⅰ的绿色工业化生产奠定实验基础;此外还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了交联介孔硅SBA-15固定化纤维素酶,围绕其制备工艺、理化表征、体外酶解进行研究,并考察了固定化酶被灌胃给予小鼠后的体内荧光示踪分布行为,为促进淫羊藿苷的肠道实时酶解吸收、提高抗肝癌药效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体外转化淫羊藿苷研究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氨基改性剂,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共价偶联法制备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并对其制备工艺、理化表征、最适酶解条件和酶学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固定化蜗牛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SiO2/APTES投料比为3∶1,戊二醛质量分数为0.25%,酶载比为1∶3,固定化时间为6 h,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酶酶活为151.0μmol/h/g,酶活回收率为91.0%,载酶量为0.270 g/g,固定率为81.8%。TEM、FTIR、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结果均表明蜗牛酶被成功固定于交联纳米SiO2表面。固定化酶的最适酶解条件为p H 5.0,转化温度60℃,酶与底物质量比1∶2,转化时间12 h。酶解动力学参数Vmax为0.43μg/min,Km为0.78 mmol/L,重复使用5次后的剩余相对酶活仍能保持在70%以上,但热稳定性较游离酶没有显着提高。所制备的交联纳米SiO2固定化蜗牛酶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酶学性能,重复利用多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总体酶解效率较游离酶大幅提高,可用于体外高效转化淫羊藿苷为宝藿苷Ⅰ。2.介孔SiO2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体外转化淫羊藿苷研究以β-葡萄糖苷酶为淫羊藿苷水解酶,以介孔SiO2SBA-15为固定化载体,以壳聚糖为介孔封堵剂,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交联SBA-15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并围绕其制备工艺、理化表征、最适酶解条件及酶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最佳制备p H为6.0,固定化时间为8 h,酶浓度为7 mg/m L,壳聚糖加入量为0.1 mg/mg SBA-1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酶的酶活为439.2μmol/h/g,酶活回收率为93.7%,载酶量为1.120 g/g,固定率为92.8%。TEM、SEM、FTIR及TGA结果表明酶被成功固定于介孔孔道内且不影响载体形貌。固定化酶最适酶解条件为p H 6.0,转化温度50℃,底物浓度0.5 mg/m L,转化时间8 h。酶解动力学参数Vmax为10.24μg/min,Km为16.15 mmol/L,酶经固定化后热稳定性明显提升,且在重复利用5次后,剩余相对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所制备的交联SBA-15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具有制备工艺更简单、载酶量更高、酶学性能更好等优势,更适用于体外高效转化淫羊藿苷为宝藿苷Ⅰ。3.交联介孔SiO2固定化纤维素酶体外酶解淫羊藿苷研究以价廉易得的纤维素酶为淫羊藿苷水解酶,以介孔SiO2SBA-15为固定化载体,以壳聚糖为介孔封堵剂,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交联SBA-15固定化纤维素酶,并围绕其制备工艺、理化表征、体外酶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纤维素酶制备的最佳p H为4.4,固定化时间为6 h,酶浓度为5 mg/m L,壳聚糖加入量为0.1mg/mg SBA-1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酶的酶活为469.8μmol/h/g,酶活回收率为84.1%,载酶量为0.620 g/g,固定率为61.7%。TEM、SEM、FTIR、TGA及N2吸附-解吸附结果表明,酶被成功固定于介孔孔道内且不影响载体形貌。体外酶解结果显示,固定化纤维素酶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保持较好的酶解活性,其与淫羊藿苷的最佳酶解质量比为4∶1。所制备的交联SBA-15固定化纤维素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催化活力强、稳定性好、安全无毒等优势,可口服作为淫羊藿苷的体内生物反应器,促进淫羊藿苷在肠道实时酶解为宝藿苷Ⅰ吸收。4.交联介孔SiO2固定化纤维素酶的体内荧光示踪研究以FITC为荧光示踪剂,采用共价偶联法制备FITC标记的纤维素酶(FITC-Cel),并将其固定在壳聚糖交联SBA-15上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荧光示踪的方法对固定化FITC-纤维素酶(FITC-Cel-SBA-15)灌胃给予小鼠后的体内分布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ITC-Cel制备成功并灌胃给予小鼠后,在胃肠道、肝、肾等组织均有明显的荧光信号,而FITC-Cel-SBA-15的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胃肠道,且其在4 h离体胃肠道组织中的荧光强度显着强于FITC-Cel。证明所制备的交联SBA-15固定化纤维素酶具有较强的肠道滞留能力,有助于促进淫羊藿苷在肠道充分酶解为宝藿苷Ⅰ吸收,继而提高抗肝癌药效。

黎宇田[6](2019)在《火棘果渣及百香果皮中可萃取和未萃取多酚的组成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果直接食用或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果渣,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引起环境污染。果渣中富含多酚类物质,可以用来作为膳食补充剂或药物添加,具有辅助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和衰老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应用潜力。传统的对于多酚的分析、制备及其资源利用都是基于可萃取多酚(Extractable polyphenols,EPP),而忽视了未萃取多酚(Non-extractable polyphenols,NEPP)。本文以火棘果渣和百香果皮为材料,以目前公认的酸性甲醇提取法获得NEPP,探究果渣中NEPP的含量与物质组成、存在形式(态)及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并与EPP比较,探讨进一步提高多酚收率的可能性,为果渣中多酚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实验依据。结合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质谱联(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方法,分析检测EPP和NEPP的含量与单体组成,通过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分别处理提取EPP后的果渣,探究提高NEPP的策略与相应的技术;利用T-AOC总抗氧化活力、DPPH清除自由基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三种检测方法,综合评价EPP和NEPP的抗氧化活性,通过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实验探究EPP和NEPP的降血糖潜力。主要结果如下:1)火棘果渣和百香果皮中NEPP占总多酚含量分别为40.6±0.7%和53.2±0.6%,表明在两种果渣中的NEPP的比例和EPP相当或者更多;两种果渣中总黄酮在NEPP中含量比在EPP高,而原花青素在EPP中含量较高;利用LC-MS技术对初步推断两种果渣EPP中均含有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和芦丁,HPP中黄酮类和酚酸类单体更丰富;和火棘果渣相比,百香果皮中的EPP和可水解多酚HPP(Hydrolyzable polyphenol,NEPP的一类)的单体种类更丰富,其中HPP中含有较高量的Edulilic acid、杨梅素、咖啡酸和原儿茶酸等物质。2)通过分别对提取EPP后的果渣进行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的酶解处理,火棘果渣NEPP可萃取率分别为:26.0±1.1%、27.3±0.7%和25.5±0.3%,百香果皮NEPP可萃取率分别为:26.1±1.5%、28.0±2.3%和37.8±2.1%。通过添加细胞壁酶制剂,可以部分增加多酚提取率,但对NEPP的提取量低于酸处理。说明NEPP与细胞壁成分存在分子间、共价酯键和糖苷键等多种相互作用。3)火棘果渣EPP、HPP和NEPA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值)分别为460.28±7.51、2798.79±170.20和325.64±5.01μg Trolox/mg GAE,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分别为81.95±1.52、60.72±11.62和28.12±2.72μg GAE/mL,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是:777.53±36.58、449.34±6.84和478.15±8.14μg Ascorbic acid/mg GAE;百香果皮EPP、HPP和NEPA的T-AOC值分别为219.43±5.01、206.55±20.02和1544.89±47.56μg Trolox/mg GAE,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分别是:128.87±7.63、78.56±4.77和20.44±0.54μg GAE/mL,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是:501±64.58、394.92±22.83和1195.28±44.28μg Ascorbic acid/mg GAE。这些表明,火棘果渣和百香果皮中的多酚都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其中NEPP具有更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强于VC(IC50=70.68±0.65μg/mL)或者与之相当。4)火棘果渣和百香果皮多酚都有较好的体外降糖活性。对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火棘果渣EPP强于NEPP,百香果皮NEPP强于EPP,其中百香果皮NEPP中的HPP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最强,这与上述发现的百香果皮中含有较多的酚酸相对应;百香果皮EPP和NEPPα-淀粉酶抑制能力都强于火棘果渣中相应的提取部分,两种果渣的NEPP的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强于EPP,也强于阿卡波糖(IC50=30.48±0.21μg/mL),说明NEPP中含有大量具有降血糖潜力的天然α-淀粉酶抑制分子。本论文从成分分析、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降糖活性等多角度揭示了果渣中NEPP的组成与潜在活性,为植物中NEPP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清泰[7](2019)在《微藻中油脂的高效分离及萃余物加氢液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含有ω-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的鱼油制品存在腥臭味、重金属等问题以及渔业管理部门对鱼类捕捞的限制,人们迫切需要探寻一种能够替代鱼油且可作为ω-3 PUFAs持续来源的原料。微藻是ω-3 PUFAs的真正合成者,不但对生长环境要求低、生长周期短、生物量累积速率快,而且其油脂含量高且细胞内组分可调节,已被称为ω-3 PUFAs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原料。目前,为制备生物柴油而开发的藻油提取工艺已有很多,然而旨在对藻油中PUFAs进行高效分离的油脂提取技术相对较少,并且鲜有研究涉及脱油后微藻(Lipid-extracted microalgae,LEM)的后续加工利用。本文针对油脂含量高、细胞粒径小且壁厚的微拟球藻,按照其综合利用次序开发出适合PUFAs富集的油脂提取技术,对藻油中的PUFAs及其特征化合物二十碳五烯酸(EPA)进行纯化,探究了LEM在离子液体/镍基催化体系下的加氢液化行为,为富油微藻综合化利用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微拟球藻细胞开发出弱碱预处理协助酶解反应(Weak alkali pretreatment aided enzymatic hydrolysis reaction,WAEH)的破壁工艺,根据油脂提取率筛选出破壁性能较好的酶及其组合,发现溶菌酶的破壁能力最强,其次是纤维素酶;复合酶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其破壁能力优于单酶。利用复合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溶菌酶从微藻中提取油脂,考察了酶解条件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发现在反应时间5 h、温度50°C、介质p H值4.0、纤维素酶/溶菌酶复合比2:1(w/w)和藻/酶质量比8:1的条件下得到油脂最多(回收率约为91.56%),并且其中PUFAs的含量较多。对比原料经弱碱预处理前、后的表观形貌发现,弱碱预处理能使原本干瘪的微藻细胞发生溶胀,此时细胞壁更容易被酶降解,从而使藻油萃取更为完全。首次将纤维素酶和溶菌酶同时共价键合到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载体表面,合成的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具有从反应液中快速分离的能力。研究载体活化及酶固定化的条件对共固定化纤维素酶和溶菌酶活性回收率的影响发现,载体表面提供的活性位点是有限的,导致固定化过程中复合酶之间存在竞争机制,并且过量及不足量负载酶蛋白均造成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降低,而适量负载则有利于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在戊二醛浓度3%(w/v)、活性时间2 h、复合酶/载体质量比1.2:1和固定时间8 h的条件下将纤维素酶和溶菌酶(2:1,w/w)同时固定,得到共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均为最好。固定化能够提高酶蛋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也拓宽了酶的耐温度及耐p H值范围。新制的磁性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应用在藻油提取中,经过六次循环利用后其保留活性仍然大于60%,表明将酶固定到磁性载体表面是实现其可重复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尿素包合法富集藻油中的PUFAs,考察了包合条件对非包合相中PUFAs含量及质量收率的影响,通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对富集PUFAs造成显着影响的包合条件,确定最优化的包合条件如下:尿素/脂肪酸质量比为2.47:1、包合时间为19.16 h、包合温度为-3.52°C。在该条件下获得非包合相中PUFAs的含量和质量收率分别为90.62%和68.36%。经制备型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PUFAs浓缩物,最终获得EPA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91.23%和84.95%,其中纯度大于90%的EPA质量收率为58.08%。最后,考察了溶剂、液化反应条件对LEM加氢液化的影响,发现溶剂的极性越大,所得液相产物的收率越高;乙醇在液化反应中既起分散和溶解作用,也参与了液化反应过程,并且在反应温度290°C、反应时间30 min、固/液比1:10(w/v)和氢初压3.0 MPa条件下的液相产物收率最高。向醇溶性镍基催化剂中添加离子液体(ILs)后发现,具有亲核性阴离子的ILs能够与Ni+发生络合,进而提升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同时ILs能够破坏LEM中组分的氢键网络,导致转化更容易进行,也使油相组分变轻、热值提高。LEM液化制得液相产物中氮含量较高,由其制备高热值燃料油并不适合,然而其中酰胺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这为开发出脂肪族酰胺的选择性分离工艺提供物质基础。

朱博[8](2018)在《基于蜗牛酶预处理的经纱泡沫上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纱上浆是提高织造效率的重要途径,并且可减少经纱断头造成的布面疵点,提升成品质量。目前,工厂普遍采用的浸压式上浆存在上浆率偏高、能耗大、排放多等问题。随着环锭纺纱紧密纺技术的推广,纱线强力普遍提高、毛羽数量减少,这使得对上浆的要求由原来的增强、保伸、耐磨逐渐转变为提高浆纱的耐磨性与贴伏毛羽。近年来,人们对上浆方式和浆纱工艺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泡沫上浆正是一种可产业化应用的浆纱工艺,以泡沫为介质对经纱进行上浆,不仅可以保证浆纱质量,还可以降低浆料与能源消耗。泡沫上浆是一种常温上浆方式,在应用于本色棉纱上浆时,由于其纤维表面存在果胶、棉蜡等疏水物质,导致棉纱润湿性能差,且在上浆过程中泡沫与棉纱接触时间较短,影响浆料对棉纤维的有效粘附,进而影响经纱上浆效果。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需要去除棉纤维表面的疏水物质,改善棉纱的润湿性能。本课题利用蜗牛酶中富含的果胶酶与纤维素酶去除棉纤维表面的果胶质,同时去除部分棉蜡,从而提高棉纱的润湿性。对蜗牛酶处理后的棉纱进行泡沫上浆,研究蜗牛酶处理条件对浆纱质量的影响,并对蜗牛酶处理条件以及泡沫上浆工艺进行优化。该研究旨在开拓蜗牛酶处理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本色棉纱的泡沫上浆工业化生产提供支撑。首先,研究了蜗牛酶处理对棉纤维结构与棉纱相关性能的影响。分别对本色棉纱进行常规碱精练处理(NaOH质量浓度为25 g/L,温度为95℃)与蜗牛酶处理(蜗牛酶质量浓度为25 g/L,温度为50℃),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分析后发现,蜗牛酶处理的棉纤维表面相对光滑,酯基的吸收峰基本消失,结晶度变化较小,说明蜗牛酶处理本色棉纱不仅能够去除纤维中的果胶等杂质,同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节能省耗、环境友好等特点,是碱处理的理想替代工艺。在不同条件下对本色棉纱进行蜗牛酶处理后发现,随着蜗牛酶质量浓度的增加与处理时间的延长,果胶去除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缓、棉蜡去除率不断升高,二者的最大值分别为72%、29%;棉纱润湿性能与果胶去除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当蜗牛酶处理条件达到某一水平后,润湿性能不再明显变化;纱线失重率与断裂强力损失率均上升,失重率最高为3.83%,强力损失率最大值为2.96%。其次,提出了基于动态序列图像检测经纱上浆效果的方法,通过对浆纱的连续图像采集和分析得到浆纱的浆膜当量厚度、纱线条干不匀率以及浆液渗透率,研究了蜗牛酶处理对浆纱这三项指标的影响。利用图像采集装置分别对100 m长的原纱与浆纱进行动态不间断拍摄(帧率为41 fps),获取纱线序列图像。自动对每一帧图像进行K-means聚类算法,快速地进行自动阈值分割,得到纱线二值图像。再利用判定模板法去除二值图像上的噪声点以及纱线表面的毛羽,提取原纱与浆后纱线直径,再经过换算得到浆纱的浆膜当量厚度、纱线条干不匀率以及浆液渗透率。以人工描绘法得到的测试结果为基准,将此动态序列图像法与浆纱截面切片图像法测试结果的绝对误差进行比较,发现动态序列图像法准确度较高。对蜗牛酶处理后的棉纱进行泡沫上浆,结果表明随着蜗牛酶质量浓度的增加与处理时间的延长,浆纱的浆膜当量厚度与浆液渗透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值,浆膜当量厚度由1.57μm升高至3.06μm;浆后纱线的条干不匀率明显减小,由12.46%降至4.72%;浆液渗透率由4.8%升高至21.9%。再次,研究了不同蜗牛酶处理条件对浆纱的上浆率、断裂强力增加率、耐磨增强率与毛羽降低率的影响,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法对蜗牛酶质量浓度与处理时间进行优化。随着蜗牛酶质量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棉纱的上浆率先迅速升高后趋于稳定,最大值为9.1%;浆纱的断裂强力增加率最高可达51.8%;毛羽降低率升高至90%后不再明显变化,大部分有害毛羽经过上浆后被消除;耐磨提高率呈现递增的趋势,浆纱耐磨次数可增加一倍。以耐磨提高率为响应值,对蜗牛酶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蜗牛酶处理条件(蜗牛酶处理浓度为22.3 g/L,处理时间为11.1 min)下获得浆纱耐磨提高率为96.2%。最后,对泡沫上浆工艺进行显着因素筛选、最佳水平范围确定以及参数优化。在浆液浓度、发泡倍率、发泡温度、搅拌速度、泡沫浆液流速、压浆力、烘燥温度7个泡沫上浆参数因素中,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出显着影响纱线毛羽降低率与耐磨提高率的因素为浆液浓度、发泡倍率与压浆力,显着因素对毛羽降低率的影响排序为:浆液浓度>压浆力>发泡倍率;对耐磨提高率的影响排序为:浆液浓度>发泡倍率>压浆力。对显着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路径实验,根据实验原理确定浆液浓度、发泡倍率与压浆力的最优范围分别为15.0-20.0%、5-7、0.50-1.00 MPa。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法获得最优泡沫上浆工艺参数为浆液浓度18.2%、发泡倍率5和压浆力0.59 MPa,得到浆纱的毛羽降低率与耐磨提高率分别为96.7%、132.8%。对未处理的本色棉纱、95℃热水预湿处理与蜗牛酶预处理的棉纱进行相同工艺参数下的泡沫上浆,测试结果证明蜗牛酶预处理可有效提高浆纱性能。

蔡佺佑[9](2017)在《秀珍菇与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文中指出秀珍菇味道鲜美、肉质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不饱和脂肪酸、叶酸及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很高,且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性、降低胆固醇、降血脂等多种功效。秀珍菇菌丝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对环境适应性强,生物转化率高。巨大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抗褐变、耐贮藏,是一种高温型食用菌,能够在2235℃条件下出菇,又因其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栽培技术简单粗放,生物转化率高,营养价值高,近年来在市场上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其生长缓慢、栽培周期长、需要覆土才能出菇,制约了其工厂化栽培的发展。为了获得兼具秀珍菇和巨大口蘑优良特性的新菌株,本研究选择以秀珍菇和巨大口蘑为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系统地对秀珍菇、巨大口蘑两者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融合条件优化、融合子鉴定、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旨在选育兼具巨大口蘑独特风味口感、耐贮藏时间长、不易褐变、菌丝生长速度快且不需要覆土出菇、营养丰富的中高温型新菌株,对融合菌株从形态学、拮抗实验、酶活测定、分子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并对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食用菌遗传育种及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借鉴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亲本菌株的筛选:本课题中以菌丝生长速度、原生质体产量作为衡量指标,最终筛选确定秀珍菇X01和巨大口蘑J01作为原生质体融合的亲本菌株。2、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巨大口蘑J01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优化工艺条件为:菌龄5 d,纤维素酶的浓度为2.99%,溶壁酶的浓度为0.0073%,蜗牛酶的浓度为3.00%,酶解时间为200 min,酶解温度为31.95℃。秀珍菇X01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优化工艺条件为:菌龄5 d,纤维素酶浓度0.17%,溶壁酶浓度0.25%,蜗牛酶浓度0.0080%,酶解时间80 min,酶解温度32℃。3、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设计与优化:应用均匀设计法对秀珍菇和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热灭活条件为50℃下水浴25 min;PEG的浓度为25.00%,融合时间14 min,融合温度为34℃,Tris添加量为0.014 mol/L,CaCl2添加量为0.025 mol/L,p H值为7.40时,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的融合率达到最大。4、融合菌株的筛选: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得到的融合菌株进行了选择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的观察比较,在本研究中一共筛选获得融合菌株2株,分别为R7-1和R7-2,其菌丝生长速度快,并可以与亲本形成较为明显的拮抗线;采用ISSR技术对R7-1和R7-2两株融合菌株进行鉴定,初步说明R7-1和R7-2均为新菌株。5、对融合菌株R7-1和R7-2的母种培养基进行优化:融合子R7-1的最优化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1.0%、蛋白胨1.0%、酵母膏0.1%、VB12.00 mg/L、轻质碳酸钙0.10%、硫酸镁0.30%、磷酸二氢钾0.10%,pH 9.35。融合菌株R7-2的最优化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2.80%、蛋白胨1.00%、酵母膏0.1%、VB1 5.05 mg/L、轻质碳酸钙0.10%、硫酸镁0.26%、磷酸二氢钾0.10%,pH 7.09。6、对融合菌株R7-1和R7-2的原种培养基进行筛选:融合菌株R7-1和R7-2在小麦粒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萌发时间最短,菌丝生长到长满瓶子所用时间最短,与其他种类原种培养基(玉米种、混合料)差异显着。其次是玉米粒培养基,融合菌株在玉米粒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浓密、洁白。融合菌株在混合料培养基菌丝生长最慢。7、对融合菌株R7-1和R7-2的栽培种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融合菌株R7-1的最优化栽培种培养基为:木屑18.17%、棉籽壳15.42%、玉米芯28.67%、稻草粉13.86%、甘蔗渣4.67%、磷酸二氢钾0.04%、麸皮17.97%、石灰1.20%。融合菌株R7-2的最优化栽培种培养基为:木屑8.84%、棉籽壳19.59%、玉米芯33.14%、稻草粉5.72%、甘蔗渣11.45%、磷酸二氢钾0.04%、麸皮19.89%、石灰1.33%。

徐贝贝,张赛,冯香玉,张坤,孙娜,赵权[10](2017)在《酶对黑果腺肋花楸酿酒过程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黑果花楸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蜗牛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对黑果腺肋花楸果实酿酒过程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纤维素酶处理对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浸出率最高,含量达520.48毫克/升,比对照提高20.56%;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含量达40.69毫克/升,比对照提高29.36%;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含量达157.7毫克/升,比对照提高33.19%;总花色苷含量达718.88毫克/升,比对照提高23.83%,半纤维素酶处理显着提高了黑果腺肋花楸果实酿酒过程花色苷的浸出率。

二、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极地适冷真菌转座子突变及常温适应突变株筛选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极地微生物
        1.1.1 极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1.2 Geomyces地丝霉属的特性
    1.2 色素的发展概况
    1.3 诱变育种
    1.4 转座子概述
        1.4.1 转座子突变技术
        1.4.2 Impala、Fot1及Helitron三种转座子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实验试剂
        2.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3 实验方法
        2.3.1 抗性标记筛选
        2.3.2 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条件优化
        2.3.3 分析测定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抗性标记选择
        2.4.2 生长曲线
        2.4.3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2.4.4 酶配方及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
        2.4.5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
        2.4.6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
        2.4.7 酶液pH值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
        2.4.8 优化条件下原生质体的制备
        2.4.9 转化子的检测
        2.4.10 抗性覆盖前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
        2.4.11 外源载体浓度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
        2.4.12 PEG浓度对原生质体转化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转座系统的筛选与构建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及菌株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3 实验方法
        3.3.1 基因组DNA提取
        3.3.2 简并PCR扩增
        3.3.3 转座载体构建策略
        3.3.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3.3.5 载体质粒的转化、验证及提取
    3.4 实验结果
        3.4.1 内源转座酶的验证
        3.4.2 转座载体的验证
    3.5 小结
第4章 转座子插入突变株的筛选验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4.3.2 突变株的筛选
        4.3.3 转座突变株的筛选
        4.3.3.1 转座突变株的插入验证
        4.3.3.2 转座突变株的点板对比
        4.3.4 转座突变菌株的摇瓶发酵验证
    4.4 实验结果
        4.4.1 红色素稳定性
        4.4.2 转座突变株转座效果的验证
        4.4.3 转座突变株的点板对比验证
        4.4.4 转座突变株的摇瓶发酵验证
        4.4.5 转座突变菌株的统计分析
        4.4.6 转座系统效率统计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附录1 本研究所用试剂
附录2 本研究所用仪器
附录3 本研究所用菌株
附录4 本研究所用质粒

(2)绞股蓝皂苷和次级苷制备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1、绞股蓝皂苷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 绞股蓝概述
        1.2 绞股蓝皂苷结构分类
        1.3 绞股蓝皂苷药理作用
        1.4 总结与展望
    2、商品化糖苷酶转化糖苷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糖苷类化合物
        2.3 糖苷酶
        2.4 商品化糖苷酶转化糖苷类天然产物
        2.5 总结与展望
    3、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3.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绞股蓝皂苷的分离及NPLC0393、NPLC0394的分离制备
    1、绞股蓝皂苷的分离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4 气相分析糖噻唑三甲基硅醚衍生物鉴定化合物9和10糖基绝对构型
    2、NPLC0393和NPLC0394的分离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以NPLC0394为原料探索绞股蓝次级苷制备条件
    1、酸水解NPLC0394糖基制备苷元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商品化糖苷酶水解NPLC0394糖基的条件探索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缓冲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3、实验室自制酶水解NPLC0394糖基制备次级苷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第四章 绞股蓝皂苷、次级苷及苷元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
    1、化合物体外抗LX-2细胞增殖活性评价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溶液配制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抗LX-2细胞增殖活性构效关系初步总结
    2、化合物对TGF-β诱导的LX-2细胞中COL1A1表达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化合物对COL1A1抑制活性构效关系初步总结
总结与展望
    1、论文研究结果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表征概览
附录二 化合物图谱
附录三 糖噻唑三甲基硅醚衍生物气相图
附录四 蜗牛酶水解绞股蓝皂苷LVI、XLVI糖基制备次级苷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缓冲液的配制
    3、实验方法
        3.1 蜗牛酶水解绞股蓝皂苷LVI糖基制备次级苷
        3.2 蜗牛酶水解绞股蓝皂苷XLVI糖基制备次级苷
    4、实验结果
    5、化合物图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DMSO溶剂体系下黄檗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黄檗资源的植物化学组分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
        1.2.2 精油
        1.2.3 种子油
        1.2.4 其他组分
    1.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1 酶辅助提取法
        1.3.2 索氏提取方法
        1.3.3 超声辅助提取方法
        1.3.4 微波辅助提取方法
        1.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
    1.4 精油的获得方法
        1.4.1 水蒸气蒸馏方法
        1.4.2 有机溶剂萃取方法
        1.4.3 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方法
        1.4.4 无溶剂微波辅助蒸馏方法
        1.4.5 离子液体辅助水蒸气蒸馏方法
    1.5 种子油的提取方法
        1.5.1 索氏提取方法
        1.5.2 有机溶剂萃取方法
        1.5.3 超声辅助提取方法
        1.5.4 微波辅助提取方法
        1.5.5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方法
    1.6 植物细胞壁组分的研究进展
        1.6.1 植物细胞壁组分分离方法
        1.6.2 纤维素的应用
        1.6.3 半纤维素的应用
        1.6.4 木质素的应用
    1.7 离子液体溶剂体系研究进展
    1.8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8.1 研究背景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意义
2 [C_4C_1Im][OOCCH_3]/DMSO溶剂体系促进植物组分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植物组分分离及细胞壁组成分析
        2.3.2 Kamlet-Taft溶剂化参数的测定
        2.3.3 动态流变学性能的测定
        2.3.4 方法验证
        2.3.5 表征方法及机理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影响植物组分分离的因素分析
        2.4.2 Kamlet-Taft溶剂化参数分析结果
        2.4.3 黏度测定结果及动态流变学分析
        2.4.4 方法验证结果
        2.4.5 FT-IR光谱结果分析
        2.4.6 再生材料的~(13)C NMR分析
        2.4.7 XRD结果分析
        2.4.8 不同物料的微观形态比较
        2.4.9 [C_4C_1Im][OOCCH_3]/DMSO溶剂体系溶解植物材料的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C_4C_1Im][OOCCH_3]/DMSO溶剂体系分离黄檗生物碱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黄檗生物碱组分的分离
        3.3.2 生物碱组分的定量分析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单因素优化黄檗生物碱组分的分离
        3.3.4 生物碱分离条件优化设计
        3.3.5 方法比较和动力学模型的创建
        3.3.6 方法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生物碱组分鉴定及定量分析
        3.4.2 分离生物碱的离子液体溶剂体系的组成分析
        3.4.3 影响生物碱分离的因素分析
        3.4.4 影响生物碱分离的显着因素分析
        3.4.5 BBD优化生物碱分离的最佳条件分析
        3.4.6 验证实验
        3.4.7 方法比较及动力学分析
        3.4.8 方法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C_4C_1Im][OOCCH_3]/DMSO溶剂体系同时分离黄檗精油和种子油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药品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黄檗种子中精油和种子油的同时分离
        4.3.2 单因素优化精油和种子油分离条件
        4.3.3 精油和种子油分离的优化设计
        4.3.4 方法比较和动力学模型的创建
        4.3.5 精油和种子油的组分分析
        4.3.6 种子油物化性质的鉴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因素优化结果分析
        4.4.2 影响精油和种子油分离的显着因素分析
        4.4.3 BBD优化精油和种子油的最佳分离条件
        4.4.4 验证实验
        4.4.5 方法比较及动力学分析
        4.4.6 精油和种子油组成成分分析
        4.4.7 种子油理化性质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C_4C_1Im][OOCCH_3]/DMSO溶剂体系分离细胞壁组分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药品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植物材料的溶解及细胞壁组分的再生分离
        5.3.2 细胞壁组分标准参照物的制备
        5.3.3 再生组分的鉴别
        5.3.4 再生材料的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再生分离结果分析
        5.4.2 再生分离材料的鉴定
        5.4.3 XRD结果分析
        5.4.4 SEM结果分析
        5.4.5 TG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再生纤维素/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应变传感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药品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6.3.2 再生纤维素/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传感器的制备
        6.3.3 导电性能测定
        6.3.4 力学性能测定
        6.3.5 再生纤维素/碳纳米管/石墨烯的表征方法
        6.3.6 应变传感器的性能表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结果分析
        6.4.2 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分析
        6.4.3 SEM结果分析
        6.4.4 XRD结果分析
        6.4.5 FT-IR结果分析
        6.4.6 XPS结果分析
        6.4.7 TGA结果分析
        6.4.8 应变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强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再生半纤维素制备糠醛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药品
        7.2.3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再生半纤维素糖基结构鉴定
        7.3.2 强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再生半纤维素制备糠醛
        7.3.3 糠醛制备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3.4 Arrhenius方程的建立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半纤维素糖基结构鉴定
        7.4.2 糠醛结构鉴定及定量分析结果
        7.4.3 糠醛制备的溶剂体系组成分析
        7.4.4 强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再生半纤维素制备糠醛的优化分析
        7.4.5 验证实验
        7.4.6 一阶动力学结果分析
        7.4.7 反应活化能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再生木质素@TiO_2纳米微球制备防晒剂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
        8.2.1 实验原料
        8.2.2 实验药品
        8.2.3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再生木质素@TiO_2纳米微球的制备
        8.3.2 再生木质素@TiO_2纳米微球制备防晒剂
        8.3.3 防晒指数(SPF)测定
        8.3.4 光催化活性测定
        8.3.5 再生木质素@TiO_2纳米微球的性能表征
    8.4 结果与讨论
        8.4.1 紫外防护性能分析
        8.4.2 再生木质素@TiO_2纳米微球光催化活性分析
        8.4.3 再生木质素@TiO_2纳米微球性能分析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其肠溶粘附胶囊制剂成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淫羊藿黄酮抗骨质疏松的药理活性简介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淫羊藿黄酮新型制剂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淫羊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淫羊藿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
        2.2 浮羊藿5种黄酮单体HPLC含量测定
        2.3 淫羊蕾饮片吸醇量测定
        2.4 单因素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2.5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
        2.6 验证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浮羊藿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
        3.2 五种淫羊藿黄酮单体HPLC线性关系考察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 正交实验结果
        3.5 验证试验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淫羊藿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淫羊藿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
        2.2 淫羊藿5种黄酮单体HPLC含量测定
        2.3 蒽酮-硫酸比色法检测淫羊藿总糖
        2.4 淫羊蕾总黄酮上柱液的制备
        2.5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2.6 大孔吸附树脂种类的筛选
        2.7 大孔吸附树脂厂家的筛选
        2.8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的物理吸附特性考察
        2.9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淫羊蕾总黄酮的工艺参数考察
        2.10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淫羊藿总黄酮中试放大
    3. 实验结果
        3.1 葱酮-硫酸比色法检测水洗脱液中淫羊藿总糖
        3.2 大孔吸附树脂种类的筛选
        3.3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厂家的筛选
        3.4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物理吸附特性考察
        3.5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淫羊藿总黄酮的工艺参数考察
        3.6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淫羊蕾总黄酮中试放大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淫羊藿总黄酮肠溶粘附胶囊制剂成型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淫羊藿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
        2.2 淫羊藿黄酮原型苷及次级苷HPLC含量测定
        2.3 胶囊内容物的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淫羊藿总黄酮肠溶黏附胶囊内容物干法制粒成型工艺初步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累计释放度测定方法选择
        3.2 填充剂对干法制粒的影响
        3.3 卡波姆以及蜗牛酶对干法制粒的影响
        3.4 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与蜗牛酶比例考察
        3.5 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与卡波姆比例考察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SiO2固定化酶的淫羊藿苷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交联纳米SiO_2固定化蜗牛酶体外转化淫羊藿苷研究
    第一节 交联纳米SiO_2固定化蜗牛酶的制备
    第二节 交联纳米SiO_2固定化蜗牛酶的表征
    第三节 交联纳米SiO_2固定化蜗牛酶酶解淫羊藿苷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介孔SiO_2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体外转化淫羊藿苷研究
    第一节 SBA-15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制备
    第二节 SBA-15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表征
    第三节 SBA-15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体外转化淫羊藿苷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介孔SiO_2固定化纤维素酶体外酶解淫羊藿苷研究
    第一节 SBA-15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制备
    第二节 SBA-15固定化纤维素酶的表征及体外酶解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介孔SiO_2固定化纤维素酶的体内荧光示踪研究
    第一节 SBA-15 固定化FITC-纤维素酶的制备与表征
    第二节 SBA-15 固定化FITC-纤维素酶的体内荧光示踪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工作展望
综述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火棘果渣及百香果皮中可萃取和未萃取多酚的组成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多酚类天然产物概述
    1.3 多酚的组成研究现状
    1.4 多酚的功效及其研究现状
    1.5 火棘果渣和百香果渣的多酚研究现状
    1.6 多酚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1.7 多酚体外降血糖作用测定方法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果渣中多酚的组成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果渣中未萃取多酚的存在形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多酚抗氧化活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果渣中多酚的体外降血糖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文章和专利情况

(7)微藻中油脂的高效分离及萃余物加氢液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ω-3 PUFA基本概述
        1.2.1 结构和物化性质
        1.2.2 生理活性
    1.3 微藻和微拟球藻的概述
        1.3.1 微藻的特性及化学组成
        1.3.2 藻株种类及油脂组成
        1.3.3 微拟球藻的概述
    1.4 藻油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破壁技术概述
        1.4.2 油脂提取方法
    1.5 固定化酶概述
    1.6 藻油中PUFAs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7 藻类生物质催化液化的研究现状
        1.7.1 藻类生物质生物燃料油的水热液化技术
        1.7.2 生物质加氢液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7.3 离子液体作用下的生物质液化技术
    1.8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微藻的基本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结果
        2.3.1 形貌及粒径分析
        2.3.2 工业分析
        2.3.3 元素分析
        2.3.4 微藻的化学组成
        2.3.5 红外光谱分析
        2.3.6 热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弱碱预处理协助酶解反应从微藻中提取油脂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藻油提取实验
        3.2.3 实验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酶的筛选
        3.3.2 酶解反应工艺条件对藻油提取率的影响
        3.3.3 不同提取方法获得藻油的表征分析
        3.3.4 脱油脂后微藻的表征分析
        3.3.5 弱碱预处理对酶解反应破壁的促进作用
        3.3.6 WAEH法提取微藻中油脂的可能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共固定化酶催化剂的制备及提油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氨基功能化磁性载体的制备
        4.2.3 磁性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的制备
        4.2.4 磁性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及其载体的表征
        4.2.5 游离酶和共固定化酶活性回收的测定
        4.2.6 游离酶和共固定化酶热稳定性的测试
        4.2.7 酶促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4.2.8 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在藻油提取中的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基功能化磁性载体及其母体的结构分析
        4.3.2 固定化条件对共固定化酶活性回收的影响
        4.3.3 共固定化酶物化性质分析
        4.3.4 共固定化酶热稳定性研究
        4.3.5 共固定化酶动力学分析
        4.3.6 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耐温度和耐p H值范围评价
        4.3.7 共固定化破壁催化剂可重复利用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藻油中PUFAs的富集及EPA化学品定向分离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藻油乙酯化处理及脂肪酸乙酯含量的测定
        5.2.3 尿素包合法富集PUFAs
        5.2.4 响应面法优化尿素包合工艺
        5.2.5 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离EPA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包合条件对PUFAs包合效果的影响
        5.3.2 响应面法优化尿素包合工艺
        5.3.3 回归模型验证
        5.3.4 制备型液相色谱纯化EPA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脱油脂后微藻的加氢液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原料物料特性分析
        6.2.3 液化装置与操作方法
        6.2.4 液化产物收率计算
        6.2.5 液化产物表征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溶剂对加氢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6.3.2 反应条件对加氢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6.3.3 离子液体对脱油脂后微藻加氢液化反应的影响
        6.3.4 不同催化剂制得液相产物表征分析
        6.3.5 不同原料制得液化产物表征分析
        6.3.6 气相产物分析
        6.3.7 脱油脂后微藻加氢液化可能的反应历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蜗牛酶预处理的经纱泡沫上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棉纱润湿性能预处理技术
        1.2.1 预湿处理
        1.2.2 等离子体处理
        1.2.3 超声波处理
        1.2.4 微波处理
        1.2.5 酶处理
    1.3 泡沫上浆
        1.3.1 泡沫上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泡沫上浆技术原理
        1.3.3 浆液发泡技术原理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蜗牛酶提高棉纤维润湿性的效果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方法
        2.2.2 蜗牛酶酶活测定
        2.2.3 扫描电镜(SEM)测试
        2.2.4 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6 果胶去除率测定
        2.2.7 棉蜡去除率测定
        2.2.8 纱线润湿性能测定
        2.2.9 纱线失重率测定
        2.2.10 纱线断裂强力损失率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蜗牛酶酶学性质研究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蜗牛酶处理对果胶去除率的影响
        2.3.6 蜗牛酶处理对棉蜡去除率的影响
        2.3.7 蜗牛酶处理对纱线润湿性能的影响
        2.3.8 蜗牛酶处理对纱线失重率的影响
        2.3.9 蜗牛酶处理对纱线断裂强力损失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处理对经纱上浆效果的影响及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样准备
        3.2.3 纱线图像采集与处理
        3.2.4 浆纱的浆膜当量厚度
        3.2.5 纱线条干不匀率
        3.2.6 浆液渗透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动态序列图像法评价
        3.3.2 蜗牛酶处理对浆纱浆膜当量厚度的影响
        3.3.3 蜗牛酶处理对纱线条干不匀率的影响
        3.3.4 蜗牛酶处理对浆液渗透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处理对浆纱性能的影响及蜗牛酶处理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浆纱制备
        4.2.4 上浆率测定
        4.2.5 浆纱断裂强力测试
        4.2.6 毛羽指数测定
        4.2.7 耐磨次数测定
        4.2.8 中心组合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蜗牛酶处理对上浆率的影响
        4.3.2 蜗牛酶处理对断裂强力增加率的影响
        4.3.3 蜗牛酶处理对毛羽降低率的影响
        4.3.4 蜗牛酶处理对耐磨提高率的影响
        4.3.5 中心组合设计实验结果
        4.3.6 响应面分析及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蜗牛酶预处理的经纱泡沫上浆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经纱泡沫上浆
        5.2.4 响应值测量方法
        5.2.5 Plackett-Burman设计
        5.2.6 最陡爬坡实验
        5.2.7 Box-Behnken设计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显着因素筛选
        5.3.2 各因素水平范围确定
        5.3.3 Box-Behnken设计实验结果
        5.3.4 毛羽降低率响应面分析
        5.3.5 耐磨提高率响应面分析
        5.3.6 模型验证
        5.3.7 实验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9)秀珍菇与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秀珍菇概述
        1.1.1 秀珍菇简介
        1.1.2 秀珍菇的营养功效
        1.1.3 秀珍菇生物学特性
    1.2 巨大口蘑概述
        1.2.1 巨大口蘑简介
        1.2.2 巨大口蘑营养功效
        1.2.3 巨大口蘑生物学特性
    1.3 食用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3.1 人工选择育种技术
        1.3.2 杂交育种技术
        1.3.3 诱变育种技术
        1.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1.3.5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基础培养基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2 亲本菌株的选择
        2.3.3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
        2.3.3.1 液体培养
        2.3.3.2 酶液制备
        2.3.3.3 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制备步骤
        2.3.3.4 秀珍菇的原生质体制备步骤
        2.3.3.5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2.3.3.6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
        2.3.4 巨大口蘑与秀珍菇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2.3.5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筛选
        2.3.6 巨大口蘑与秀珍菇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
        2.3.7 融合子的筛选
        2.3.8 融合子的鉴定
        2.3.9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菌株选择结果
        3.1.1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不同菌株原生质体产量比较
        3.1.2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
    3.2 巨大口蘑与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3.2.1 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3.2.2 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3.3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3.4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筛选结果
    3.5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结果
        3.5.1 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结果
        3.5.2 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结果验证
    3.6 融合子的筛选及鉴定
        3.6.1 原生质体融合镜检观察
        3.6.2 拮抗实验
        3.6.3 生长速度比较
        3.6.4 融合子与亲本间液体发酵速度比较
        3.6.5 融合子的ISSR鉴定结果
    3.7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7.1 融合菌株最适碳源筛选结果
        3.7.2 融合菌株氮源筛选结果
        3.7.3 融合菌株母种培养基优化结果
        3.7.4 融合菌株原种培养基的筛选优化
        3.7.5 融合菌株栽培种培养基的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亲本的选择
        4.1.2 原生质体的制备过程
        4.1.3 原生质体的再生培养
        4.1.4 原生质体的灭活标记处理
        4.1.5 融合子的筛选与鉴定
        4.1.6 融合子的稳定性
    4.2 结论
        4.2.1 亲本的选择
        4.2.2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
        4.2.3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灭活条件
        4.2.4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
        4.2.5 融合菌株形态学观察
        4.2.6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4.3 创新之处与不足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酶对黑果腺肋花楸酿酒过程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酿酒
        1.2.2 花色苷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色谱分析
    2.2 蜗牛酶对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
    2.3 纤维素酶对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
    2.4 半纤维素酶对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
    2.5 三种酶对花色苷浸出率的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四、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极地适冷真菌转座子突变及常温适应突变株筛选应用[D]. 丁璐璐.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绞股蓝皂苷和次级苷制备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D]. 刘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DMSO溶剂体系下黄檗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D]. 彭小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其肠溶粘附胶囊制剂成型的初步研究[D]. 杨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SiO2固定化酶的淫羊藿苷生物转化研究[D]. 李瑞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火棘果渣及百香果皮中可萃取和未萃取多酚的组成与活性研究[D]. 黎宇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微藻中油脂的高效分离及萃余物加氢液化研究[D]. 陈清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8]基于蜗牛酶预处理的经纱泡沫上浆研究[D]. 朱博. 江南大学, 2018(12)
  • [9]秀珍菇与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D]. 蔡佺佑.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酶对黑果腺肋花楸酿酒过程花色苷浸出率的影响[J]. 徐贝贝,张赛,冯香玉,张坤,孙娜,赵权. 吉林农业, 2017(10)

标签:;  ;  ;  ;  ;  

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