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

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

一、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沙丽君,马立人,马书平[1](2022)在《马黄酊湿敷治疗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马黄酊湿敷治疗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络合碘治疗,研究组采用马黄酊湿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 (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创面面积,并比较2组治疗后创面愈合程度、住院时间、护场形成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O水平升高(P<0.05),ET-1、VEGF水平降低(P<0.05),创面面积减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NO水平及创面愈合程度较高(P<0.05),ET-1、VEGF水平较低(P<0.05),创面面积较小(P<0.05),住院时间、护场形成时间均较短(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P<0.05)。结论:马黄酊湿敷治疗糖尿病足干性坏疽,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护场形成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强临床疗效。

庞曼丽[2](2021)在《糖尿病足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糖尿病足组及非糖尿病足组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一般情况、疾病信息及糖尿病足组的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两组间的中医体质整体分布差异,对比分析两组中医体质在年龄、性别、形体上的分布差异,分析糖尿病足组不同体质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足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糖尿病足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例问卷,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足,分为非糖足组(NDF组)和糖尿病足组(DF组),其中NDF组94例,DF组107例。(1)一般信息收集:收集纳入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询问并记录吸烟史、饮酒史、降糖方案等一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2)疾病信息收集:收集纳入对象的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记录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记录糖尿病足组的wagner分级、坏疽分型及中医证型;(3)实验室指标的收集:记录糖尿病足组入院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尿酸(U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等实验室指标。以上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NDF组与DF组中医体质分布对比:(1)在中医体质的整体分布上,NDF组主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26.6%)、阴虚质(21.3%)、湿热质(16%),DF组主要的体质类型为阴虚质(22.4%)、痰湿质(19.6%)、血瘀质(18.7%)。DF组血瘀质比例高于N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NDF组湿热质比例高于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2)在性别分布上,两组女性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NDF组男性湿热质比例高于DF组(P=0.001),DF组男性血瘀质比例高于NDF组(P=0.014);(3)在年龄分布上,年龄均为60~69岁的两组中,NDF组气虚质比例高于DF组(P=0.029);(4)在形体分布上,两组正常体重中,NDF组湿热质的比例高于DF组(P=0.011),NDF组在肥胖组(BMI>28 kg/m2)中气虚质的比例高于DF组(P=0.023)。2.糖足组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F组不同体质在TC分布上存在差异,与痰湿质患者TC对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患者TC降低(P<0.05);DF组不同体质在LDL-C分布上存在差异,与痰湿质患者LDL-C对比,气虚质、血瘀质患者LDL-C降低(P<0.05);DF组不同体质在FBG分布上存在差异,与阴虚质患者FBG对比,痰湿质、阳虚质患者FBG降低(P<0.05)。DF组不同体质在UA、BUN、SCr、ALB、HGB、TG及HDL-C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糖足组体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F组阴虚质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01,OR=1.223);DF组痰湿质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0.001,OR=2.389),痰湿质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0.015,OR=0.787)。结论:1.NDF组与DF组在体质分布排名前四的体质上均有气虚质及阴虚质,提示二者的易感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组在整体分布上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DF组血瘀质比例高于NDF组,NDF组湿热质比例高于DF组,提示血瘀质可能为DF的易感体质。2.NDF组与DF组在同性别、同年龄段、同种形体的同种体质的分布上有差异。3.DF组各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对比,痰湿质的TC、LDL-C较高,阴虚质的FBG较高。

郭中华[3](2020)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医案一则》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难治性、复发性、原发性特征,临床上很难治愈,本文从中西医认识本病,并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医药内服、外治手段,治愈了一例重度糖尿病足坏疽,避免了该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现将治疗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各位同道参考。

李亮亮[4](2019)在《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候分布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通过现代检验技术,寻找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及筋疽患者不同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进而建立以证候为靶点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为糖尿病足“筋疽”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规范化及病证结合的研究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我院脉管病科136例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的采集,选用Epi Data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采集上述136例筋疽患者及我院内分泌科68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血清,检测AGEs、IL-8、s VCAM-1、Hyp等血液指标,分析不同生物学指标与筋疽及筋疽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以男性及老年患者居多,周围神经病变为其主要影响因素。2.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合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别,认为将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的中医证型分为4类较为合适,分别为湿热毒盛证、血脉瘀阻证、气血两虚证及热毒伤阴证。其中以湿热毒盛证最多,约占总人数33.1%。3.2h PBG、AGEs、CRP、IL-8、s VCAM-1、WBC、ALB、TC、HDL-C、RBC、HGB在筋疽组患者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中,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h PBG、IL-8、AGEs、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RBC、ALB是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5.湿热毒盛证患者血CRP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证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B、TC、HDL-C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中医证型,其中ALB组间对比P<0.05,TC、HDL-C组间对比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毒盛证患者血s VCAM-1、AGEs水平较其他证型组亦明显升高,但与其他证型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结论:1.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临床辨证可分为4型,其中以湿热毒盛为主。2.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湿热毒盛证形成的原因与低营养状态下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糖及持续炎症反应相关。3.2h PBG、IL-8、AGEs、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

谭孟荣[5](2019)在《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为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的糖尿病足患者Wagner分级35级5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30)。所有患者入院后积极控制血糖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处理措施,在患者病足完全清除表面坏死组织后,对照组采用VSD技术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VSD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方案,即在普通VSD装置基础上增加一根输液管作为冲洗管,并于每日固定时间经冲洗管注入50ml/d无菌生理盐水和医用几丁糖30ml/d,在治疗10天后拆除VSD装置,开启创面,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2.90±0.4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4±0.76)分,P<0.05],实验组的引流管堵塞率[2例(6.70%)]、创面感染率[0例(0.00%)]、创面愈合时间[(20.66±5.17)天]及住院时间[(28.30±3.89)天]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9.60%)、6例(22.20%)、40.00±7.92(天)和49.22±6.00(天),P<0.05]。结论采用VSD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创面感染率及堵塞率等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有显着的提高,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图0幅;表7个;参158篇。

赵雯雯[6](2019)在《糖足颗粒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拟进一步观察糖足颗粒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析糖足颗粒对糖尿病高危足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防治糖尿病高危足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实际入组的60例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温水浴足,治疗组予糖足颗粒浴足,随访3个月。基础治疗按指南要求进行。收集患者资料,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记录研究过程中不良反应。所得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标准。结果1.单个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疼痛、麻木、皮肤色泽、胫后足背动脉搏动、肌肤营养状况、蚁行感、酸胀感、发凉、10g尼龙丝检查(轻触觉)等症状较前好转(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见发凉感较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疼痛、麻木、皮肤色泽、胫后足背动脉搏动、肌肤营养状况、蚁行感、酸胀感、发凉、10g尼龙丝检查(轻触觉)较对照组好转(P<0.05)。2.ABI、TBI比较:治疗后,治疗组ABI、TBI较前改善(P<0.05)。对照组ABI、TBI较前未见改变(P>0.05)。3.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1/5/30/200)、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较前改善(P<0.05)。对照组各指标较前未见改变(P>0.05)。4.VPT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双足第一趾及双足背VPT均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后双足第一趾及双足背VP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CPT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感觉异常者较前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后感觉异常者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感觉异常者较对照组减少(P<0.01)。6.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2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7.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整个研究过程无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糖足颗粒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VPT、CPT、ABI、TBI水平,改善局部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对预防糖尿病足发生发展有一定预防保护功效。

金彩云[7](2019)在《脉通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脉通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方对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中医症候、ABI、TBI、足部浅感觉及足部深感觉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病例40例,按随机方法以1:1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除去脱落剔除2例,最终完成观察38例。其中对照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正确足部护理、饮食运动、药物降糖、血管内皮保护、营养神经、调脂、降压、抗凝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通方加减,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中医症候、ABI、TBI、足部浅感觉及足部深感觉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最后评估综合疗效。结果:(1)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性下降,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对中医症候的有效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3)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ABI、TBI均明显改善,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患者足部浅感觉的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深感觉的改善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对FPG、2hPBG、HbA1c、TC、TG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对FPG、2hPBG、HbA1c、TC、TG下降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通方加减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有效性、ABI、TBI、足部浅感觉均有显着改善,说明该方可改善下肢供血,提高神经功能,调节中医症候,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力[8](2018)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外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局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创面局部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创面局部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较低(P<0.05)。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能够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创面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胡银娥,代淑芳,刘扬[9](2016)在《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抑素在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抑素(ES)在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DG)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出现糖尿病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组(DG组),采用超敏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ELISA法测定ES,检测其在DG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G组自主神经病变(DAN)、下肢动脉管病变(LEAD)、微量尿蛋白(MAU)、踝肱指数(ABI)、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S以及欧米诺变色开始时间、完全变色时间均高于DM组(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DAN、LEAD、VEGF、ES、LDL-C呈正相关(r=0.486、0.477、0.505、0.503和0.473,P<0.05),与ABI呈负相关(r=-0.488,P<0.05);ES与DAN、LEAD、VEGF、hs-CRP呈负相关(r=-0.507,-0.501,-0.492和-0.508,P<0.05),与ABI呈负相关(r=0.497,P<0.05);ES+hs-CRP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及AUC均高于ES、hs-CRP单独诊断。结论 ES、hs-CRP与DG以及合并有自主神经病变具有明显相关性,ES联合hs-CRP对于DG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陈玉苹[10](2015)在《生肌玉红油纱外用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临床研究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系统的探讨了生肌玉红油纱外用治疗老年糖尿病足临床疗效。方法:统计自20052011年符合诊断标准的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老年护理院的住院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以应用常规普通清创消毒作为对照组,并在对照组基础上以应用外用生肌玉红油纱治疗作为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和对比,观察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临床对比观察,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减低复发率、延长复发间期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足的中医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气阴亏虚为本,湿热毒瘀下注为标;针对病因病机,根据标本兼治、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采用“消、托、补”——清热解毒除湿,托毒生肌,益气养阴为治法,外用自制生肌玉红油纱,对于治疗老年糖尿病足具有确切疗效。

二、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马黄酊湿敷治疗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研究组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4.2 2组治疗前后ET-1、NO、VEGF水平比较
    4.3 2组治疗前后创面面积比较
    4.4 2组创面愈合程度、住院时间、护场形成时间比较
    4.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5 讨论

(2)糖尿病足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简述
        1.糖尿病足的西医认识
        2.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简述
        1.中医体质的来源与体质的定义
        2.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
        3.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意义
        4.中医体质学的生物学相关研究
        5.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区别及联系
        6.中医体质的临床应用
        7.糖尿病足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数据收集
        7.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非糖足组和糖足组一般情况分析
        2.非糖足组和糖足组中医体质分布对比
        3.糖足组相关信息的描述性分析
        4.糖足组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糖足组不同体质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NDF组和DF组整体中医体质分布的分析
        2.DF组疾病信息及个体体质分布的分析
        3.DF组体质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量表
附表2 一般情况、疾病信息及实验室指标量表
附表3 证候分型量表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医案一则(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依据
2 西医治法
3 中医认识
4 医案一则
    4.1 病情简介
    4.2 治疗过程
5 经验小结

(4)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候分布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候分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2 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1.2.3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诊断标准
        1.2.4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素辨证标准
        1.3 分型标准
        1.3.1 西医糖尿病足分型标准
        1.3.2 奚氏糖尿病足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研究方法
        1.7.1 临床观察指标
        1.7.2 数据录入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构成情况
        2.1.1 年龄及性别情况
        2.1.2 吸烟及饮酒情况
        2.1.3 常见合并症分布情况
        2.2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四诊资料的临床分布
        2.3 证候因子分析的结果
        2.3.1 KMO检验及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
        2.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2.3.3 因子分析旋转
        2.4 证候聚类分析的结果
        2.5 证素辨证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1.1 伦理审查
        1.1.2 分组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标本收集及指标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筋疽组与糖尿病组血液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2.1 代谢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2.2 炎性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2.3 生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2.4 血液学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3 筋疽组患者不同证型间血液指标的差异性比较
        2.3.1 不同证型间糖代谢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3.2 不同证型间炎性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3.3 不同证型间生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2.4 筋疽组与糖尿病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
        2.4.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及小结
    3 讨论
        3.1 中医对DF的认识
        3.2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3 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中医证型分析
        3.3.1 中医对糖尿病足证型的认识
        3.3.2 因子分析
        3.3.3 因子旋转
        3.3.4 聚类分析
        3.3.5 证素辨证
        3.4 筋疽患者血指标的特征性改变
        3.5 筋疽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
        3.6 筋疽不同中医证型与代谢性指标及炎性指标的关系
    4 小结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足发病关系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已发表论文
附录三: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四:伦理审查意见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5)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手术治疗
        1.2.1 术前准备
        1.2.2 普通VSD治疗
        1.2.3 VSD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
        1.2.4 术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1.3.1 观察指标
        1.3.2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4.2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1.5 讨论
        1.5.1 糖尿病足的研究
        1.5.2 糖尿病足的治疗现状
        1.5.3 VSD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应用以及优缺点
        1.5.4 医用几丁糖在临床中的应用
        1.5.5 VSD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1.6 结论
    1.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糖尿病足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2.1.1 发病机制
        2.1.2 危险因素
    2.2 糖尿病足的分级
    2.3 VSD的研究进展
        2.3.1 VSD的作用机制
        2.3.2 VSD的联合治疗模式
    2.4 医用几丁糖的特性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糖足颗粒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2.2 2型糖尿病分型诊断
        2.3 糖尿病高危足诊断标准
        2.4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剔除与脱落标准
        2.8 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步骤与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背景资料观察指标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5 不良事件观察
        5.1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
        5.2 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
    6 疗效判定方法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6.2 局部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6.3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7 药品来源
    8 统计分析方法及数据管理
    9 结果
        9.1 一般资料
        9.2 临床疗效评价
        9.3 安全性评价
    10 讨论
        10.1 立论依据
        10.2 糖尿病足中医病机认识
        10.3 组方分析
        10.4 糖足颗粒相关研究进展
        10.5 糖足颗粒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疗效影响
        10.6 疗效机理探讨
        10.7 安全性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脉通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前言
1.课题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技术路线
3.临床观察方案
    3.1 对照组治疗
    3.2 试验组治疗
    3.3 治疗疗程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7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
    3.8 数据管理
    3.9 统计分析
4.试验结果
    4.1 治疗前指标
    4.2 治疗后指标
    4.3 终点事件评价
    4.4 安全性评价
    4.5 小结
讨论部分
    1.西医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检查方法
        1.3 西医对糖尿病高危足治疗
    2.中医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2.1 病名来源
        2.2 上工治未病
        2.3 病因病机探讨
        2.4 遣方用药
    3.试验阳性结果的讨论
        3.1 脉通方对ABI、TBI的影响
        3.2 脉通方对足部浅感觉的影响
        3.3 脉通方对中医症候积分和疗效性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0级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8)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1.2.2 现代医学分级标准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实验组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性指标
        1.6.2 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创面情况比较
    2.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3 讨论

(9)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抑素在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临床资料
        1.2.2 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相关因子检测
        1.2.3 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测定
        1.2.4 患者足部自主神经病变(DAN)
        1.2.5 患者下肢动脉管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DG危险因素分析
    2.3 hs-CRP、ES与DG危险因素的关系
    2.4 hs-CRP、ES对DG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10)生肌玉红油纱外用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标准
    二、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一)病例入选标准
        (二)病例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二)一般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观测指标及方法
    五、研究结果
讨论
    一、对病名的认识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治则治法的确立
    四、方药分析
        (一)生肌玉红油纱制作方法
        (二)配伍意义与组方特色
        (三)现代药理研究
    五、结果分析
        (一)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足的核心
        (二)外用生肌油纱可以促进糖尿病足伤口愈合
        (三)外用生肌油纱可以改善糖尿病足局部循环
        (四)外用生肌油纱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黄酊湿敷治疗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临床研究[J]. 沙丽君,马立人,马书平. 新中医, 2022(03)
  • [2]糖尿病足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 庞曼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医案一则[J]. 郭中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3)
  • [4]糖尿病足非缺血性坏疽(筋疽)证候分布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D]. 李亮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负压引流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疗效观察[D]. 谭孟荣.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糖足颗粒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赵雯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脉通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观察[D]. 金彩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临床研究[J]. 关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6)
  • [9]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抑素在糖尿病肢端坏疽早期病变中的诊断意义[J]. 胡银娥,代淑芳,刘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18)
  • [10]生肌玉红油纱外用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D]. 陈玉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