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阂(剧情梗概)

隔阂(剧情梗概)

一、隔阂(话剧小品)(论文文献综述)

蒋衍森[1](2021)在《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普遍认为"文本阅读"就是语文课堂终极的体验,事实并非如此。文本内容是丰富的,作者通常会凭借文字对读者发出体验文本情感的邀请。而所谓体验,正如于丹所说:"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对于文本的学习而言,体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浸润到作品中,获得普通阅读无法获得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应将体验式教学的思路贯穿于初中语文课堂中,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在课堂上建立情感体验的平台,实现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另外,

王庆阳[2](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演出接受。无论就研究视角的选取还是时间范围的选择而言,涉足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都比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绪论部分厘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述。第一章研究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本文将新世纪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划分为两个阶段。1、2000—2007年为第一阶段,借助新的平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同时,校园戏剧也走出象牙塔,尝试社会商演。本阶段,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但接受相对单一。2、2008年—2019年为第二阶段,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本阶段校园戏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地发展,其标志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成立和推广,校园戏剧的社会商演出现“现象级”作品,官方组织的校园戏剧巡演成为高校新的风景。本阶段,校园戏剧不再局限于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经典、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校园戏剧也纷至沓来,好戏连台。第二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笔者按照校园戏剧的题材与风格,将之分类为实验类校园戏剧、经典类校园戏剧、教育类校园戏剧、原创类校园戏剧与娱乐类校园戏剧,依托于每一类校园戏剧中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接受的情形,阐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戏剧进行“深描”。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部分对校园戏剧的分类并不严密,部分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和交叉,为的是突出特点,大体反映校园戏剧的概貌。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概括新世纪校园戏剧受众的构成特点与审美心理。校园戏剧的受众除了大学生观众,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与一般社会观众,但考虑到校园戏剧观演双方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征,以大学生观众为主,其受众构成特征呈现为为小众化、年轻化、单纯化、多地域、不稳定以及见识广等特点。而大学生观众的审美心理因之也表现出叛逆化、求异性、多元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客观对待。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演出接受的考察,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创作和接受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结语部分对校园戏剧接受与时代语境、观众构成以及戏剧教育的关系进行反思。

康玲玲[3](2020)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生命教育主要从人类生命角度出发,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但缺乏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野。重新确立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拓展生命教育的主旨与目标,打造关爱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行动,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及西方生态文化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在课程教材、高校师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方式中普遍缺乏生命共同体意识,需要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特点,通过将生命关怀的对象和范围拓展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其他个体以及自然界的非人类生命,促进大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个体生命与他者生命的相互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思路、目标和行动。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梳理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主要理论基础,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批判性地借鉴了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第二,运用整体性思维审视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分析并确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目标、意义、原则和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旨在引导大学生关注他者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生命共同体中的价值,让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浸润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应然之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以建立生命共同体思想、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关爱生命共同体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更加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努力在核心概念、基本内容、实现手段等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对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理念,正确把握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相互关系,塑造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命观和价值观。第三,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以生命体验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以艺术熏陶提升大学生生命感受力,运用对话、交谈强化大学生对不同生命形态的关怀,并从校园生态文化、家庭生活方式、社会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林琳[4](2020)在《中国独幕话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独幕话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照其短小精悍的戏剧结构、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并对其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数次创作高峰进行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试图归纳总结其形成创作高潮的原因以及在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在结构上,本文根据中国独幕话剧半个世纪以来在剧本创作、剧作家群体、观演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的梳理,纵轴上以“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十七年”这三次独幕剧的创作高潮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考察对象,避免将独幕剧依附于中国话剧史的年代划分做单纯的“史”的阐述,而是遵循其独有的创作规律,佐证其探索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气质。具体如下:“五四”时期的独幕剧扮演着“引领”和“开创”的角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中国戏剧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一。从创作角度来说,独幕剧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单一,创作门槛相对较低、易于把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窥探现代话剧创作门径的现实选择。因此,独幕剧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涉足现代戏剧创作首选的文体。我国话剧运动的先驱田汉、丁西林、欧阳予倩、洪深等人都是由独幕剧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诞生了《获虎之夜》、《压迫》、《回家以后》、《好儿子》等经典独幕剧作品。由此,独幕剧发挥其开创引领作用,成为五四戏剧文学的主导形态,并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出现喷涌之势。抗战阶段的独幕剧与时代同频共振,并呈现出强烈的“探索”和“实验”精神。这一阶段独幕剧的兴盛有其客观现实的演出适用性原因。就地取材、集体编写和移动演出是抗战独幕剧特有的创演方式。抗战演剧队时时巡回于农村、战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等等。抗战初期,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独幕剧莫过于“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它们随着演剧队进入街头巷尾,在广场上、田野里甚至牲口棚边上演,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创造出新型的观演关系,开拓了中国话剧前所未有的全新演剧形式。建国后“十七年”掀起了又一个独幕剧创演的高潮,这个时期属于独幕剧的关键词是“创新”和“突破”。由于应时的需要、生活积淀的有限以及文艺领导部门的支持,一大批年轻的业余作家加入到独幕剧创作的队伍中,改变了创作主体以职业作家为主的状况;建国初期诞生的一批以妇女自由解放为题材的独幕剧和“第四种剧本”中以《新局长到来之前》、《葡萄烂了》为代表的独幕讽刺喜剧则突破了当时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内容雷同、角色形象只有“英雄人物”和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局限。这种探索与突破为中国戏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经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社会问题剧日渐衰弱而引发的戏剧危机,中国实验戏剧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剧作家们为戏剧探寻出路而大胆创新的结果。但早在1979年谢民创作的独幕剧《我为什么死了》和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独幕剧《屋外有热流》中,打破传统形式的实验就已拉开了帷幕。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最后一批带有实验性质的独幕剧是它在走向衰败之前的最后一次绝唱。综上所述,独幕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了三次创作上的高峰,而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话剧艺术的整体衰弱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仅在高校的戏剧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其短小精悍、轻便灵活的特质和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政治形态、社会生活的宣传功能似乎也已被小品等其他小型戏剧样式所继承甚至取代。然而,回顾其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独幕话剧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始终拥有先锋者的姿态,站立在话剧艺术创新开拓的前端,它以自身特有的探索实验精神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意识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又引人深思的一笔。在当今剧坛每况愈下的创作景况下,回顾中国独幕话剧曾经的荣耀,呼唤独幕剧创新探索的精神和“重场戏意识”,恐怕对当今中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和玲[5](2020)在《民族地区多民族中学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研究 ——以迪庆州×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民族地区多民族学校是我国这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微观和缩影,各民族学生间的同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民族关系。因此,解决和发展好民族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关乎民族地区各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长治久安。本研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示,把促进各民族学生同伴关系的深层融合作为研究目的。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以及个人作为迪庆州民族学生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以迪庆州×多民族中学的各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测量工具辅之以访谈,客观揭示了各民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影响民族学生之间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终试图探寻出促进民族地区多民族中学民族学生同伴关系的融合之路。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作了详细的论述。第二,在对“融合”一词的阐释基础上,结合习总书记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论述,提出民族学生同伴关系的融合并非表面式的交往交流,而是心理融合层面上各民族学生情感间的深层交融,是民族关系“三交”中的最高层。第三,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被试主要涉及的六个民族学生,即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和汉族进行同伴关系的测量,进而揭示迪庆州×中学各民族学生同伴关系的现实问题:各民族学生的交往关系有待加强;各民族学生间的心理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在实际交往中民族学生之间存在内在冲突;民族学生同伴深度交往的范围狭窄。第四,根据问卷分析结果,结合访谈法和文献法,运用冰山理论由浅至深地探寻影响民族学生同伴关系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差异,并提出民族文化差异是影响民族学生同伴关系深度融合的最深层原因。第五,分别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多民族学校民族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的策略,即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相融的氛围,学校发挥学校促进各民族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的“主战场”作用,家长做“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领跑者等等。第六,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与展望,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谢帆[6](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戏剧单元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对象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戏剧”指的是构成戏剧的文学的因素——戏剧文学,即根据舞台表演和阅读而创作的剧本,通过创作的剧本中个性的语言、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再现生活、揭示社会的效果。学生学习戏剧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纵观各个版本教材的戏剧文学作品寥寥无几,加之教师和学生对其不重视,导致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独特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然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单独列出以戏剧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并给出了具体的戏剧学习方法。在此条件之下,探讨行之有效、具有独特价值的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极为重要。本文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部编版教材中“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戏剧选文,深入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戏剧教学。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戏剧教学的研究现状、戏剧教学的内容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戏剧的特点及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和以“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戏剧教学的意义;第二章通过分析对实习所在学校的初中组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教师在教戏剧和学生学戏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章从活动任务单、选文内容和人教版教材的对比三个部分入手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戏剧单元进行分析,探讨该编排方式带来的益处;第四章结合“活动·探究”单元中“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三个活动任务,针对每篇课文,分别提出不同的、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结语总结当前初中语文戏剧教学面临的困境和本研究提出的戏剧教学策略,以期望一线初中语文教师们重视戏剧教学的独特价值,帮助学生学好戏剧。

向云驹[7](2020)在《小品没有艺术归属的现状亟待扭转——我对小品与曲艺关系的几点管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当代小品艺术与中国曲艺、戏曲、戏剧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中国戏曲发生学史和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小戏史中,可见出鲜明的曲艺性。从艺术源头或艺术起源看,曲艺是小品真正的母体。回顾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关的小品发展简史,也发现小品的发展也愈来愈呈现出戏剧与曲艺杂糅的倾向,跨界、综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一、小品的当代史与几个值得重视的曲艺性特点

张凤辉[8](2019)在《仫佬剧研究 ——重拾与探索》文中认为仫佬剧是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剧种,是广西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之一。本文从仫佬剧的历史发展状况及现状出发,以梳理和整合剧种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经验为主导,结合现有的剧种发展条件及成果,阐述仫佬剧在当今时代下重新被研究的潜在价值以及其发展方向的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仫佬剧的诞生背景讲起,尝试勾勒出新剧种诞生的民族因素和时代因素。民族因素上,包含了仫佬族自身民族文化为戏剧提供的土壤以及本族文艺人才对戏剧创作的贡献;时代因素上,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剧政策已经为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机遇性事件即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成立与广西戏剧展览会举办成为仫佬剧诞生的直接推动力。第二章以仫佬剧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文本结构、语言特征和文本所体现的审美情感与价值三个方面去论述。从戏剧文本上看,仫佬剧现有文本有着“戏曲化”和“民族化”的特征倾向,但整体创作尚处于不成熟、不成体系的阶段。第三章是仫佬剧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分别是剧种源生的依赖性和隔阂性、戏剧类型探索过程中未能坚持的“戏曲化”以及创演阶段中出现的创作和舞台、和观众的分离趋势。第四章是仫佬剧的价值和发展方向探索,以前面三个章节的阐述为基础,分析仫佬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与当下的价值,这既是仫佬剧重新被研究和重视的价值意义,也是它在当代重新振兴与发展的价值基础。从探索仫佬剧发展的角度,本文还提出立足自身、合理借用外力和培养观众群体三个发展方向。

马迎惠[9](2018)在《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我国,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且新媒体也日益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为了坚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首先分析和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新媒体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了推进大众化必须充分运用新媒体。然后结合新媒体的特征,阐述了新媒体推进大众化的优势和劣势。最后从人才队伍、人民群众、传播渠道、表现形式和话语方式、监督管理五个方面对新媒体推进大众化路径做出了思考。本文在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新媒体的基础上,将新媒体与大众化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对大众化路径的探索,对推进大众化路径做出了相关思考,为当下推进大众化路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高晓娜[10](201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以及多方面的要求,它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从“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这三十多年中,我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一决定性阶段,各个地区的各个方面都要协同并进,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仍旧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农村仍旧是我们整个国家发展中的短板。而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只有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打通致富的大门,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因而,本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农村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和关键这两个方面的分析,阐明了农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其次,阐明了我国农村道德建设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第二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成就包括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不断更新、新型农村人际关系开始形成、农民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和健康三大主要方面。第三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道德问题,并分析了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部分农民个体伦理道德迷失、部分农民家庭伦理道德缺失、部分农民公共伦理道德缺失。这些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的对策。对策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加强农村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农村道德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农村道德建设内部机制、优化农村道德建设外部条件。

二、隔阂(话剧小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隔阂(话剧小品)(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课堂建立情感体验平台,实现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沟通
二、在课堂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文本对生活的映射
三、在课堂建立独特的情境,实现对学生认知的启迪

(2)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
    第一节: (2000—2007)借助新平台,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
    第二节: (2008—2019)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一节 实验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二节 经典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节 教育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四节 原创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五节 娱乐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和审美心理
    第一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
    第二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世纪以来国内校园戏剧的演出报道
附录二: 新世纪以来部分校园戏剧剧目展示
附录三: 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现状的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学术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2.1.1 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人的无机的身体”
        2.1.2 生态文明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历史必然
        2.1.3 人的生命是向着“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全面发展
        2.1.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2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之生命思想
        2.2.1 “平生”的生命意识
        2.2.2 “生生”的生命精神
        2.2.3 “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
    2.3 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
        2.3.1 维护生命主体的尊严
        2.3.2 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
        2.3.3 改善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2.3.4 对西方生态文化中生命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3.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3.1.1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1.2 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
        3.2.1 相关课程内容中生命共同体思想匮乏
        3.2.2 专业教师的整体生命观念欠缺
        3.2.3 社会实践途径之间缺乏相互配合
    3.3 大学生生命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实用主义观念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3.3.2 物质主义价值观压抑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3.3.3 移动互联网络限制了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现实体验
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依据
    4.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内在逻辑
        4.1.1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
        4.1.2 生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优化
        4.1.3 生命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
        4.1.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逻辑依据
    4.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现实依据
        4.2.1 对传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4.2.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意义
        4.2.3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价值
5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原则和内容
    5.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主导原则
        5.1.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5.1.2 尊重大学生成长差异的动态性原则
        5.1.3 生命认知与生命情感相互渗透的体验性原则
    5.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内容
        5.2.1 培育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意识
        5.2.2 塑造基于生命共同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2.3 培养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6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路径
    6.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方法
        6.1.1 以生命体验方法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6.1.2 以艺术熏陶方法强化大学生生命感受
        6.1.3 以对话交谈方法增加大学生生命关怀
    6.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实施路径
        6.2.1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6.2.2 养成生态、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6.2.3 营造关爱生命的社会生态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中国独幕话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目的
    三、创新点与价值
第一章 “五四”启蒙的引领和开创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转型
        一、西方戏剧的传播
        二、传统旧戏批判
        三、“爱美剧”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独幕剧发展概述
        一、中国现代话剧文本创作的“终身大事”
        二、独幕剧译介引领先河
        三、创作群体的“跨界”探索
    第三节 开创性的剧作和剧作家群体
        一、“娜拉剧”的创新探索与演变升级
        二、丁西林开创独幕剧“喜剧范式”
        三、“融西贯中”的剧作家群体
第二章 为抗战服务的实验与开拓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黄金时代
        一、蓬勃开展的戏剧运动
        二、戏剧理论建设的丰收
        三、积极推进戏剧民族化方向
    第二节 抗战独幕剧的特色
        一、“急就章”和“排头兵”: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街头剧的衍生:探索多变的演剧形式
        三、抗战演剧队:创作和观演方式的开拓
    第三节 探索试验性的创演案例
        一、于伶和抗战“报道剧”
        二、《好一记鞭子》:应时而作的创新与探索
第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的突破与爆发
    第一节 新中国话剧生存土壤
        一、“工具论”指导下的话剧创作
        二、苏联戏剧观的影响
        三、戏剧的“四次创作浪潮”
    第二节 “十七年”独幕剧发展概述
        一、紧扣时代脉搏的独幕剧创作
        二、全民开启独幕剧的“全盛时代”
        三、独幕剧创作主体的转向
    第三节 创新突破的代表剧作
        一、突破与发展:女性题材独幕剧特色
        二、先锋与探索:独幕讽刺喜剧特色
第四章 最后的挽歌:新时代的沉寂与延展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话剧生存图景
        一、文革后的喷发
        二、独幕剧在困境中求索创新
    第二节 独幕剧的微光与流变
        一、最后的实验与探索
        二、独幕剧与戏剧小品之辨析
结论 呼唤独幕剧精神
    第一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有灵感缺灵魂:当代中国话剧的突出问题
        二、中国话剧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重场戏意识”
        一、重场戏:优秀剧作的重要元素
        二、道阻且长:训练重场戏意识
    第三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创新探索实验之光”
        一、纸醉金迷:中国话剧发展之痛
        二、探索和创新:中国话剧前行之核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5)民族地区多民族中学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研究 ——以迪庆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六)研究目的和意义
    (七)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同伴关系融合概述
    (一)融合的内涵
        1.经济融合
        2.文化融合
        3.心理融合
    (二)同伴关系融合的内容
        1.外显于形:行为上的和谐
        2.内化于心:情感上的交融
    (三)民族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的实质
    (四)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的特殊意义
二、迪庆州×中学民族学生同伴关系的现实表征
    (一)迪庆州×中学概况
    (二)迪庆州×中学民族学生同伴关系的问题呈现
        1.各民族学生的交往关系有待加强
        2.各民族学生间心理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3.实际交往中民族学生间存在内在冲突
        4.民族学生同伴深度交往的范围狭窄
三、探析各民族学生同伴关系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家庭环境
    (三)学校环境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不到位
        2.严明的分班管理制度
    (四)社会环境
        1.网络化的冲击
        2.不良社会思潮的渗入
    (五)民族文化差异
        1.显性文化差异
        2.隐性文化差异
四、探寻民族地区多民族学校民族学生同伴关系融合之路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各民族和谐相融的氛围
        1.强化全民情感教育助力民族团结
        2.在社区和村委会开展寒暑期民族团结实践活动
    (二)发挥学校促进各民族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的“主战场”作用
        1.以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
        2.以激发各民族学生的兴趣为基准
        3.丰富各民族学生交往的内容和形式
    (三)家长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1.倡导家长做“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领跑者
        2.鼓励家长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参与者
    (四)注重民族学生个体的自我优化与提升
        1.增强文化认同: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
        2.克服行为冲突:练就自身行为艺术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戏剧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戏剧教学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戏剧
        二、戏剧教学
        三、“活动·探究”单元
    第二节 戏剧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一、戏剧的特点
        二、戏剧的教学价值
    第三节 以“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戏剧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戏剧课堂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戏剧学习素养
        三、有利于今后的高中语文戏剧学习
第二章 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戏剧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第二节 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戏剧单元解读
    第一节 活动任务单解读
        一、“阅读与思考”
        二、“准备与排练”
        三、“演出与评议”
    第二节 选文内容解读
        一、《屈原(节选)》
        二、《天下第一楼(节选)》
        三、《枣儿》
    第三节 与人教版初中戏剧选文对比分析
        一、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二、组织形式更加灵动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阅读与思考”教学实施策略
        一、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剧本语言
        二、梳理主要情节,把握剧本冲突
        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四、了解剧本背景,思考剧本内涵
    第二节 “准备与排练”教学实施策略
        一、成立剧组,确定分工
        二、选定剧本,确定剧组工作日程
        三、精细彩排,融入角色
    第三节 “演出与评议”教学实施策略
        一、课堂表演剧本片段
        二、撰写评论,改编剧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语文戏剧教学问卷调查表 (教师卷)
    附录二 初中语文戏剧教学问卷调查表 (学生卷)
致谢

(7)小品没有艺术归属的现状亟待扭转——我对小品与曲艺关系的几点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品的当代史与几个值得重视的曲艺性特点
二、小品的历史渊源与其中的曲艺性线索
三、小品的艺术本质与曲艺对其艺术性的贡献
四、从曲艺角度深化小品艺术发展

(8)仫佬剧研究 ——重拾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和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现状和空白
第一章 仫佬剧的生成语境及过程
    第一节 民族语境
        一、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
        二、仫佬族的文学艺术人才
    第二节 时代语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剧环境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因素
    第三节 仫佬剧诞生的过程
        一、《潘曼小传》:从彩调剧到仫佬剧的演变
        二、仫佬剧的初步探索和实验
第二章 仫佬剧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仫佬剧的剧目情况
    第二节 仫佬剧的文本结构
        一、剧本题材与内容
        二、戏剧语言:人物对话与唱词
    第三节 仫佬剧的语言呈现
        一、人物唱词与“戏曲化”
        二、人物对话与“话剧化”
        三、戏剧语言与“民族化”
    第四节 仫佬剧的人文关怀
        一、勇于反抗的不屈精神
        二、追求智慧的生活哲学
        三、幸福生活的美好寄托
第三章 仫佬剧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仫佬剧源生的问题与原因
        一、仫佬剧诞生的依赖性
        二、仫佬剧诞生的隔阂性
    第二节 仫佬剧戏剧类型探索的问题与原因
        一、关于戏曲化或歌剧化的探索
        二、戏曲化未能坚持实行
    第三节 仫佬剧创演活动中的问题与原因
        一、“剧展模式”限制创作
        二、观众群落难以培养
第四章 仫佬剧的价值与发展方向探索
    第一节 仫佬剧的多元价值形态
        一、民族文化价值
        二、地域文化价值
        三、历史与当下价值
    第二节 仫佬剧发展方向的探索
        一、立足自身资源与多元价值
        二、合理借用外力
        三、多措施并举培养观众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掌握的仫佬剧剧目情况表(1984-2018年)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概念界定
        1.对“大众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2.对“新媒体”相关概念的界定
        3.对“路径”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1.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要求
        2.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
        3.我国人民群众的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1.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2.有利于坚持理论自信
        3.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二、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
        1.引导了新媒体的方向
        2.丰富了新媒体的内容
        3.净化了新媒体的环境
    (二)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1.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
        3.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
三、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和劣势
    (一)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1.便捷性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本
        2.多样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阵地
        3.即时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劣势
        1.开放的结构和传播的即时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2.传播的碎片化,削弱了理论的吸引力
        3.使用者素质和条件的差异性,影响了工作的有效性
四、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一)建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发挥“代表性人士”的积极作用
        1.建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在新媒体中发挥“代表性人士”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人民群众的“分众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1.把握人民群众在新媒体中的特征,注重人民群众的“分众化”
        2.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
    (三)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1.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终端和平台
        2.创建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媒体平台
        3.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的传播渠道与新媒体的结合
    (四)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和话语方式
        1.利用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形式
        2.利用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
    (五)健全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1.创新管理方式
        2.加强法律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报纸类
    (四)硕博论文
    (五)电子文献
致谢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2.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之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建成
    (二)农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1.农村道德建设是实现物质文明建设目标的精神动力
        2.农村道德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思想保证
        3.农村道德建设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关键内容
        4.农村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文明建设目标的道德基础
        5.农村道德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农村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更新
        1.农民生育观念向好转变
        2.农民教育理念日趋合理
        3.农民婚恋观念更加健康
    (二)新型农村人际关系开始形成
        1.农民人际交往范围拓宽
        2.农民人际交往模式更加多元化
        3.农民社会交往道德现代化
    (三)农民社会生活方式更文明健康
        1.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得到改善
        2.农民消费方式与时俱进
        3.农民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元
三、当前农村道德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
        1.部分农民个体伦理道德迷失
        2.部分农民家庭伦理道德缺失
        3.部分农民公共伦理道德缺失
    (二)当前农村道德问题的主要成因
        1.当前农村道德问题的经济成因
        2.当前农村道德问题的管理成因
        3.当前农村道德问题的文化成因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1.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
        2.加大农村道德教育投入
        3.丰富农村道德教育内容
        4.创新农村道德教育方式
    (二)大力开展农村道德实践活动
        1.深入开展道德公评公议活动
        2.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
        3.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三)建立健全农村道德建设内部机制
        1.建立健全农村道德建设评价机制
        2.建立健全农村道德建设监督机制
        3.建立健全农村道德建设保障机制
    (四)优化农村道德建设外部条件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道德建设创造物质条件
        2.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为道德建设提供良好氛围
        3.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隔阂(话剧小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 蒋衍森.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1(05)
  • [2]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 王庆阳. 扬州大学, 2020(06)
  • [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D]. 康玲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中国独幕话剧研究[D]. 林琳.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5]民族地区多民族中学学生同伴关系融合研究 ——以迪庆州×中学为例[D]. 和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6]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戏剧单元教学研究[D]. 谢帆.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小品没有艺术归属的现状亟待扭转——我对小品与曲艺关系的几点管见[J]. 向云驹. 曲艺, 2020(02)
  • [8]仫佬剧研究 ——重拾与探索[D]. 张凤辉. 广西大学, 2019(01)
  • [9]新媒体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 马迎惠. 云南大学, 2018(01)
  •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 高晓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隔阂(剧情梗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