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C在中央事故信号装置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恒[1](2021)在《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冷库作为冷链物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节点,同时也是食品冷冻加工、储存和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制冷系统作为冷库的核心系统,其能效水平的高低将极大的影响冷库的总体效率。通过提高冷库控制效率,可以减小库温较大波动,防止食品变质、质量下降,同时达到了降低能耗、节能的目的。本文以兰州某副食品采购中心M-6大型低温冷库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冷库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制冷工艺介绍和控制要点的分析,设计了冷库制冷控制系统,并研究了温度控制与节能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过程时,由于冷库中随机进行的进货和取货,库内温度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使得模糊控制器的控制参数无法达到最优,导致模糊PID算法在冷库温度控制上出现了自适应能力差以及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本文引入变论域思想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优化,设计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同时针对冷库温度控制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与模糊PID控制方式相比,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具有超调量小,抗干扰性强等特点。(2)针对节能控制,通过对低温冷库的节能相关问题的分析,确定了冷库制冷压缩机组大多是都处于部分负荷,从而造成了能源浪费,因此采用了滑阀调节结合变频技术对压缩机容量进行优化。(3)设计了以西门子S7-200SMART PLC为核心的冷库监控系统,构建了基于上下位机为主的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下位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现场参数进行检测、控制现场执行机构和设备,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Modbus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上位机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WINCC组态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大型冷库控制系统监控界面,实现对大型冷库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参数显示及报警等功能。控制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冷库制冷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能稳定,实现了对大型冷库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控制,达到了预定的控制目标。
薛培[2](2021)在《焚烧炉SCR烟气脱硝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国家对环保方面的重视,在国内大气环境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首当其冲的是工业领域污染气体排放问题。为响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工业领域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在工业生产过程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论文阐述脱硝化学反应原理及脱硝工艺,分析影响SCR脱硝效率的因素,介绍脱硝系统喷氨控制方式。由于脱硝系统存在大滞后性和非线性等问题,使用常规控制方法即通过检测实际排放烟气中NOx浓度变化难以保证精准控制喷氨系统的喷氨量,同时因为SCR反应器内部复杂的反应机理和环境因素,使用烟气检测装置无法长时间准确的得到NOx浓度值。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通过建立GRN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根据烟气的温度、流量等数据提前预测SCR反应器催化剂层处理后的烟气中NOx浓度,及时对喷氨控制系统稳定调节,提高烟气脱硝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中氨气量过多或不足引起二次污染。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算法的脱硝系统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论文以SCR烟气脱硝实际项目为平台,完成脱硝系统的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PLC控制程序的开发、上位机监控功能的组态,开发的系统已投入实际运行,满足现场需求。论文还采用组态软件与MATLAB相结合,将神经网络预测算法应用于该实际系统中,运行结果证明,将预测算法与传统控制方式相结合改善了控制效果,使系统响应速度及抗干扰能力提高。
刘国强[3](2020)在《深度水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促使自动控制水平及生产工艺在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推动着工业生产能力及效率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水的生产利用也不在局限于简单的过滤,而是越来越追求处理后的水质情况、生产效率及自控程度,深度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也也收到越来越多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热爱与研究。在深度水处理系统方面,如何实现无人值守、自我检测运行参数与状态、自动调整生产运行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运行,这些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目标,PLC自动控制系统便成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种很好的工具。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控制程序的研究,不断的应用于先进的在线监测仪表及电动阀门、变频器等电控设备,不断朝着目标前行,使得自动控制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但是,目前的自动控制系统在智能化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像人的思维那样思考与执行,还需要借助大数据和更加完美的程序才能去不断完善,因此深度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去共同推进。近几年,随着自动控制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行各业对自动控制能力追求也越来越高,自动控制系统的建立也为人们带来了举足轻重的效益,人们对于创新也越来越重视,对深度水处理过程全自动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也逐渐变成了现代工业生产的一个重点研究的方向,全自动控制系统、智慧控制系统已成为该领域的一种潮流,原有的单台设备控制模式正在逐渐向整个生产系统的智慧控制模式转变着。就当今国际形式而言,世界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的利用,在国家的政策引领下衍生出水深度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利用及水资源管理,同时,引领着水的深度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水平、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得到了大跨步式的发展,在管理领域更加注重过程管控,深度水处理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处理效果越来越好,从而带动深度水处理自控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提升。自动控制设备在智能化方面的不断提升,也带动着深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越来越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
戎思阳[4](2020)在《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山西省晋煤集团重大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矿井自动排水系统的建立”(项目编号:20180425-2),是针对矿井排水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管控水平低、故障率高以及运维工作量大,难以实现“无人或少人值守”化运行等问题提出的。因此,研发一套适用于不同水平面矿井集中水仓的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对提高矿井排水系统智能化运维水平,实现排水系统“无人或少人值守”,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晋煤集团长平矿中央和盘区集中水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监测参数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抽真空管路改造方案和系统软硬件方案,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不同水平面矿井集中水仓的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长平矿各水仓当前的硬件配置及设备布局,制定了抽真空管路改造方案,设计了智能化排水系统的软硬件方案,提出了基于电流参数的离心泵是否正常启动的诊断策略和基于多点液位和运行时间的排水机组的智能管控策略,为实现矿井智能化、自动化排水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案基础。根据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结合矿井水仓实际的工况环境,完成了集中水仓监测信号层传感器的选型和监测点的选定,设计了井下监控装置的外形结构,规划了电控箱的空间布局,选定了PLC CPU和配置模块,配备了人机交互柜体屏幕和UPS供电装置,阐述了内外部控制设备供电回路的电气设计原理,完成了以组态系统为基础的地面监控装置的硬件设计。在硬件系统已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了以PLC为核心的下位机和以组态王为核心的上位机的二级网络控制结构。采用主-子程序嵌套的模块化编程,完成了下位机监控程序的开发。包括数据处理子程序、逻辑控制子程序、故障保护和报警子程序以及掉电保持子程序,并设计了人机交互画面程序。上位机监控程序以画面开发和脚本函数编写为开发手段,开发了系统监测信息的存储、分析以及历史曲线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开发了集中水仓的集控、远控、视频、排水仿真监测功能。根据硬件电路和二级网络控制结构的特点,系统采用多协议通讯。现场监控设备采用MODBUS现场通讯网络,实现了对压力、流量以及电动闸阀的监测和控制;采用MPI通讯,实现了PC编程设备和PLC的通讯;采用TCP/IP以太网通讯,实现了井下和地面监控设备的可靠通讯;采用OPC通讯,实现了电机电流、电压数据的采集。在实验室对所开发系统的PLC监控设备和程序进行了模拟联合调试,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和功能。系统完成工业组装、安装以及调试,在晋煤集团长平矿进行了工业应用,工业试运行结果表明:上位机监测画面丰富、数据处理功能强大、智能负荷管理水平高以及集中和远程控制可靠性高;下位机逻辑控制流程符合排水工艺流程;传感器监测准确,执行机构动作响应速度快、动作信息反馈准确。系统提高了矿井排水系统智能化运维水平和的综合管理效率。
郭恒瑞[5](2020)在《矿用智能装煤平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煤炭产业的发展革新大大影响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负责煤炭外运工作的装煤平车线也显得尤其重要。而随着铁路运输的提速,传统装煤平车线较低的生产能力和安全性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愈加严格的铁路外运标准。利用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提升装煤平车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了目前煤炭外运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根据装煤平车线的生产要求,以山西某煤矿为应用对象,对整个装煤平车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进行研究。分析传统装煤平车线生产工艺中生产效率低、安全性差、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从而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在对装煤平车线基本工艺现状完成分析研究之后,自主设计一套矿用智能装煤平车系统。其中在定量装煤子系统中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辅助控制装填煤炭,使得完成装填煤炭之后的车厢内煤炭堆落合理分布,为后续平煤工作打好基础;而设计平车装置则采用了三维建模软件完成结构设计,并利用PFC3D软件和Ansys软件分别进行平煤板运动学分析和强度校核,优化设计方案;最后设计了电气控制系统,利用工业控制技术实现装煤平车线工序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并通过WinCC上位机组态软件的二次开发设计现场控制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模拟仿真分析,该系统有效提高了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了操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了人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岳芳[6](2019)在《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央空调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物中,同时也是建筑能耗最多的能源之一,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是降低成本、增效益的有效途径。一般的改造方法就是对水泵或者风机进行简单变动,但因为中央空调系统具有严重的非线性、耦合程度较高,再加上滞后较大,从而导致一个设备的能耗降下来了,但是其它设备能耗提高了,整体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中央空调系统传统的控制方法是定流量和变频PID控制,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常发生变化的环境。以系统全局能耗最低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群控策略,对空调系统的温度控制进行优化。从两个方面进行节能优化,一方面研究空调系统的原理,再具体的研究系统中各个设备的能耗情况,从而制作一个冷冻水和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变流量运行策略,并通过引入冷水机组群控策略实现设备联锁工作,降低能耗。二是在传统PID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形成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技术,实现温度能够根据负荷需要以及环境变化实时调整,达到节能目的。以某写字楼中央空调系统为例,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对中央空调系统的变频节能运行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验证了系统优化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降低了中央空调系统的管理成本和系统能耗。模糊PID群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设计,也能对智能建筑的能源进行管理控制。图23幅;表11个;参52篇。
杨骏[7](2019)在《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了解水电站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三溪口水电站实际情况及水电站站址水文地质条件,对该水电站机组控制系进行设计。本文以水电站竖井贯流式机组通过PLC控制技术构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视角;通过结合水电站优化设计提升该站自动化控制为主要目的,提升水电站设备综合运行效率。本文论述了水电站机组控制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该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数据基础上的,水电站机组PLC控制系统自动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使设备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本文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合理的机组选型,经过水文资料分析及坝址自然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机组选型以及各设备型号。并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选用了主站用设备的变压器,设置两台变压器避免变压器故障对电站正常工作的影响。确立了主接线发电机——变压器组扩大单元接线型式。(2)构建了水电站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层与现地控制单元层实现对水电站的集中监测及控制管理。(3)实现了以PLC的通信控制模块。通过Proficy Machine Edition软件实现PLC程序以及触摸屏所呈现的动态画面数据库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重复创建数据标签的过程。(4)电站监控系统在软件选择上选择了由南瑞电气的EC2000上位机组态软件,经过分析表明符合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通过组态软件使用可以实现水电站多视角及类型画面的控制,从而确保实时向运行人员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以供决策,同时还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索引。
刘禹廷[8](2019)在《LEAF装置联锁保护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联锁保护控制系统是强流离子加速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安全运行的技术保障,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加速器装置的运行安全与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设计的联锁保护系统主要针对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LEAF)的运行需求,采用EPICS分布式软件架构,分别完成了机器安全保护系统、人身安全保护系统以及基于数据归档系统的故障定位技术研究。LEAF机器安全保护系统以新型快速PLC和串口服务器为硬件核心,控制网络采用分层式拓扑结构,实现了对加速器现场各类参数的采集以及关键设备状态的远程监控。当被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在10ms内完成联锁保护动作,保障加速器及其附属设备不会受到损坏。另外由于LEAF现场的电磁环境复杂,为了避免干扰信号造成系统误触发动作,设计时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干扰信号进行了滤波处理。在辐射安全方面,为了保护加速器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系统采用技术可靠的钥匙管理平台和保护逻辑编程灵活的PLC控制器来共同实现LEAF装置的辐射安全。在加速器准备运行时,要确保加速器现场的工作人员能够远离辐射边界;当有危害人身安全的因素发生时,要中断加速器运行,快速可靠地切断束流。为此,通过上层管理界面和底层设备控制逻辑将通道门、急停清场按钮、声光报警灯、钥匙控制台、剂量探测仪、磁铁电源等设备全部实现状态在线监测和信号联锁。同时,在LEAF加速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基于数据归档系统的设备故障定位和分析非常重要。当有设备故障或辐射事故发生时,加速器物理人员需要数据归档系统提供相关设备的历史数据以方便事故后处理和原因分析。为此,基于EPICS软件工具中的Channel Archiver或EPICS Archiver Appliance软件包,搭建了具备冗余功能的两套数据归档系统。Channel Archiver软件包发布时间比较早,客户端软件比较丰富,而新的EPICS Archiver Appliance数据归档系统采用多级存储的方式,可在0.5秒内检索到1天1Hz的双精度数据;并提供Web前端管理界面,用户可通过网页直接对PV进行归档,也可以查询各个PV的更新频率、存储速率等性能指标。LEAF联锁保护控制系统、人身辐射安全系统和数据归档系统已经完成了协同设计、现场安装和调试等工作,现处于在线运行状态。其中,联锁保护系统的PLC控制器由于采用了新的总线和内核处理器,其保护逻辑处理时间最快可达2ms;人身辐射安全系统的保护逻辑全部实现软件数字化编程,修改调试方便。以上系统的实现均为LEAF束流调试和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李泽润[9](2019)在《基于PLC的油气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汽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挥发,挥发的油气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对环境、健康和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油气回收技术减少对环境、健康和安全造成的危害。本文以石化行业储油库、加油站、炼化厂中的成品油的储运为背景,以油气排放处理系统项目为主题,对油气排放处理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在本文中主要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1)研究和设计了油气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以及各个流程的设备选型工作,根据中国石化2007年颁布的企业标准《油气回收系统工程技术导则》对油气回收装置的处理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根据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国标归纳总结出了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2)以油气回收装置为研究对象,结合油气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控制要求,对油气回收装置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系统硬件即传感器及执行模块、PLC端子原理图、I/O点的分配、PLC模块的选型以及系统控制电路做出了详细的设计,控制系统的下位机选用西门子S7-300系列的PLC,下位机软件设计是指通过调用相关功能模块来实现油气回收装置的钝化过程、液位平衡、自动运行等相关工艺。(3)本文以组态王软件作为上位机的开发平台,实现了对油气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参数的历史曲线、报表窗口、参数设置以及报警显示等相关界面的监控。并对油气回收装置进行相关测试。(4)根据油气回收装置吸收塔储油区液位不稳定的情况,本文采用实验测试和机理计算的方法建立了储油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别运用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设计了吸收塔储油区的液位控制器,并通过MATLAB仿真中进行测试,将两种控制方案的仿真效果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结论模糊控制器的性能要优于PID控制器。
李逊[10](2019)在《煤直接液化工艺关键部位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我国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我国开始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并将其作为过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由于煤制油工艺中涉及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物质,且工艺条件苛刻,这使得煤制油企业面临较大的安全问题。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安全仪表系统被引入煤制油行业,用来降低事故的概率,以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环境的污染和减少经济损失。然而煤制油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危险分析不足,导致安全仪表系统在设计与管理等工作上存在不足。本文以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SIL评估项目为背景,从危险分析、功能安全评估与安全要求规范三个方面,对煤直接液化装置展开了功能安全管理研究。在危险分析上,采用HAZOP分析方法,将煤直接液化工艺流程划分为12个工艺节点进行风险初评。通过与石油炼化工艺的对比,分析了煤直接液化工艺的危险特点,并对高风险场景进行安全仪表功能分配,得到40条关键工艺点的安全仪表功能。通过LOPA分析对设计的的安全仪表功能进行安全完整性定级工作。在安全仪表功能回路设计部分,使用ex SILentia软件完成不同冗余结构、不同检验测试周期下的PFDavg与STR计算,并在PFDSIF、企业检修周期与SIS安全效益三种约束下,得到最优的安全仪表回路搭配。在扩展分析中,通过对总成本、PFDavg、安全效益和风险降低能力的分析,得出在提高SIS性能上,改善现场部分子系统更有意义。最后,文章基于危险分析、安全仪表回路设计,阐述了安全要求规范应包含的内容,并生成安全功能要求卡片。
二、PLC在中央事故信号装置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在中央事故信号装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冷库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制冷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及控制要点 |
2.1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 |
2.1.1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简介 |
2.1.2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 |
2.2 大型冷库制冷系统控制要点分析 |
2.3 冷库制冷控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库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
3.1 PID控制算法 |
3.2 模糊PID控制算法 |
3.2.1 模糊控制器原理 |
3.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 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
3.3.1 变论域模糊控制原理 |
3.3.2 变论域调整机构的设计 |
3.4 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3.4.1 冷库温度数学模型建立 |
3.4.2 仿真分析 |
3.5 冷库节能控制方法 |
3.5.1 制冷压缩机能量调节方式 |
3.5.2 制冷系统节能控制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大型冷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冷库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冷库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氨气泄漏检测与处理 |
4.2.2 FCS总线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4.2.3 控制器设计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节能控制程序设计 |
4.3.2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4.3.3 自动融霜程序设计 |
4.4 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4.4.1 WINCC组态软件 |
4.4.2 WINCC与S7-200SMART通讯 |
4.4.3 监控系统设计 |
4.5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控制效果分析 |
4.5.1 控制系统实现 |
4.5.2 控制效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焚烧炉SCR烟气脱硝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烟气脱硝技术的现状 |
1.2.1 脱硝技术方法 |
1.2.2 SCR脱硝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氨气流量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氨气流量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SCR烟气脱硝系统工艺分析及控制方法 |
2.1 SCR脱硝反应原理 |
2.2 脱硝工艺流程及子系统介绍 |
2.2.1 SCR脱硝系统工艺布置 |
2.2.2 还原剂供应系统组成 |
2.2.3 SCR脱硝系统介绍 |
2.3 影响SCR脱硝效率的因素分析 |
2.4 脱硝系统中常用的喷氨控制方式 |
2.4.1 固定摩尔比控制方式 |
2.4.2 出口NO_x浓度定值控制方式 |
2.4.3 传统串级PID控制喷氨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喷氨控制系统研究 |
3.1 神经网络算法和理论介绍 |
3.1.1 GRNN神经网络结构 |
3.1.2 GRNN神经网络预测算法 |
3.2 GRNN神经网络预测NO_x浓度模型 |
3.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2.2 神经网络预测NO_x浓度模型 |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优化喷氨控制系统设计 |
3.3.1 优化喷氨控制系统的必要性 |
3.3.2 优化喷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3.3 优化喷氨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R烟气脱硝系统硬件设计 |
4.1 SCR脱硝系统总体设计 |
4.1.1 SCR脱硝系统功能设计 |
4.1.2 SCR脱硝系统设计流程 |
4.2 SCR脱硝系统硬件设计 |
4.2.1 下位机 |
4.2.2 上位机 |
4.2.3 现场仪表和执行机构 |
4.2.4 控制柜设计 |
4.3 网络通讯设计 |
4.3.1 系统网络通讯组态设计 |
4.3.2 WinCC与 PLC的通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CR烟气脱硝系统软件开发 |
5.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
5.2 控制系统程序开发 |
5.2.1 Step7 编程软件介绍 |
5.2.2 关键工艺控制程序 |
5.3 监控画面组态 |
5.3.1 WinCC监控软件介绍 |
5.3.2 监控系统功能 |
5.3.3 监控系统组态 |
5.4 预测模型在SCR脱硝系统的实现 |
5.4.1 预测模型与脱硝系统数据交互实现 |
5.4.2 预测模型在脱硝系统硬件设计实现 |
5.4.3 运行效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深度水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深度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现状研究 |
1.2.1 深度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比较 |
1.2.2 国内外深度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
1.3 课题选择和研究价值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度水处理系统介绍 |
2.1 深度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 |
2.2 机械加速澄清池原理及运行要求 |
2.3 过滤器原理及运行要求 |
2.3.1 一次过滤 |
2.3.2 二次过滤 |
2.3.3 活性炭过滤 |
2.4 综合泵站工艺及运行要求 |
第三章 深度水处理系统恒压供水控制 |
3.1 水泵扬程特性 |
3.2 管道管阻特性 |
3.3 恒压供水系统控制原理 |
3.4 变频器工作原理 |
3.5 PID控制原理 |
3.5.1 比例调节 |
3.5.2 积分调节 |
3.5.3 微分调节 |
第四章 深度水处理自控系统设计 |
4.1 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指导思想 |
4.2 深度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设计 |
4.3 深度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
4.3.1 电气设备控制 |
4.3.2 自动控制方式 |
4.3.3 上位机控制系统 |
4.3.3.1 数据采集 |
4.3.3.2 实时监控 |
4.3.3.3 动态仿真 |
4.3.3.4 联锁、报警 |
4.3.3.5 报表打印输出 |
4.3.3.6 手动控制 |
4.3.3.7 安全保护 |
第五章 深度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在线仪表、电动设备的控制实现 |
5.1.1 电动阀门 |
5.1.1.1 电动阀门介绍及工作原理 |
5.1.1.2 电动阀门控制原理 |
5.1.2 电导仪(TSD) |
5.1.2.1 电导仪(TSD)工作原理 |
5.1.2.2 电导仪(TSD)实时监测实现 |
5.1.3 余氯仪 |
5.1.3.1 余氯分析仪工作原理 |
5.1.3.2 余氯分析仪实时监测实现 |
5.1.4 变频器控制的实现 |
5.2 PLC硬件选型及配置 |
5.2.1 PLC硬件组态 |
5.2.2 PLC程序实现 |
5.2.3 PLC程序的梯形图编辑 |
5.3 工控机WinCC组态 |
5.3.1 Win CC Explorer监控系统的实现 |
5.3.1.1 创建项目 |
5.3.1.2 内部变量和过程变量的创建 |
5.3.2 WinCC监控系统组态 |
5.3.2.1 澄清站WinCC画面 |
5.3.2.2 过滤间WinCC画面 |
5.3.2.3 综合泵站WinCC画面 |
5.3.2.4 脱盐站WinCC画面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概述 |
2.2 井下多水仓排水系统基本概况 |
2.2.1 井下多水仓排水系统分布概况 |
2.2.2 井下多水仓排水系统硬件配置 |
2.2.3 井下多水仓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矿井多水仓排水控制系统硬件布局 |
2.3.2 矿井多水仓排水控制系统设计内容 |
2.3.3 矿井多水仓排水控制系统管路改造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的控制策略 |
3.1 基于电流的离心泵正常启动的诊断策略 |
3.2 基于多点液位和运行时间的排水机组的智能管控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监测量的整体规划设计 |
4.1.1 监测量的总体规划 |
4.1.2 监测位置的选定 |
4.1.3 传感器的选取 |
4.2 井下监控装置的硬件设计 |
4.2.1 装置外壳设计 |
4.2.2 内部设备布局 |
4.2.3 内部CPU及外围设备选型 |
4.2.4 内外部电气设计 |
4.3 通讯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现场总线通讯网络的硬件设计 |
4.3.2 远程通讯网络的硬件设计 |
4.4 地面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1.1 系统软件程序开发平台 |
5.1.2 系统功能的总体设计 |
5.2 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数据处理子程序设计 |
5.2.3 轮换时间子程序设计 |
5.2.4 掉电保持子程序设计 |
5.2.5 故障报警子程序设计 |
5.2.6 逻辑控制子程序设计 |
5.2.7 故障保护子程序 |
5.2.8 人机交互程序 |
5.3 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通讯程序设计 |
5.3.1 MODBUS通讯程序设计 |
5.3.2 MPI通讯程序设计 |
5.3.3 TCP/IP通讯程序设计 |
5.3.4 OPC通讯程序设计 |
5.4 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室调试与现场应用 |
6.1 系统关键设备实验室调试 |
6.1.1 MODBUS传感器通讯稳定性测试 |
6.1.2 总线型闸阀控制器通讯稳定性测试 |
6.2 系统程序实验室调试 |
6.2.1 下位机程序调试 |
6.2.2 通讯程序调试 |
6.2.3 上位机程序调试 |
6.3 现场安装及工业运行测试 |
6.3.1 井下监控设备布线 |
6.3.2 井下监控设备安装 |
6.3.3 地面监控设备安装 |
6.3.4 现场调试与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矿用智能装煤平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装煤平车线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动化装煤平车线需求分析 |
2.1 传统装煤平车线工艺流程 |
2.2 传统装煤平车线存在问题 |
2.3 优化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智能装煤平车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及技术路线 |
3.1.1 功能要求 |
3.1.2 指标要求 |
3.1.3 技术路线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2.1 系统组成 |
3.2.2 工作原理 |
3.2.3 总体工作流程 |
3.3 基于机器视觉的定量装煤子系统 |
3.3.1 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 |
3.3.2 图像处理算法分析 |
3.4 平煤装置子系统 |
3.4.1 系统组成及功能 |
3.4.2 平煤装置工作流程 |
3.5 电气控制子系统 |
3.5.1 系统组成 |
3.5.2 系统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定量装煤子系统详细设计 |
4.1 机器视觉应用概述 |
4.2 系统器件选型 |
4.2.1 工业相机和镜头 |
4.2.2 光源 |
4.2.3 系统软件 |
4.3 图像处理算法 |
4.3.1 相机标定 |
4.3.2 图像预处理 |
4.3.3 形态学处理 |
4.3.4 基线定位 |
4.3.5 获取轮廓曲线 |
4.4 控制系统设计 |
4.4.1 控制系统组成和原理 |
4.4.2 确定期望输入 |
4.4.3 装煤过程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煤装置子系统详细设计 |
5.1 系统器件选型与工作流程 |
5.1.1 龙门框架部分 |
5.1.2 执行机构部分 |
5.1.3 传动部分 |
5.1.4 驱动部分 |
5.2 车厢煤炭堆落的建模与平衡分析 |
5.2.1 煤堆模型概述 |
5.2.2 颗粒介质动力学模型 |
5.2.3 车厢煤炭堆落的建模与平衡 |
5.3 平煤装置刮板的运动仿真 |
5.4 基于Ansys软件的平煤板分析优化 |
5.4.1 计算对象简介 |
5.4.2 网格划分 |
5.4.3 添加约束和载荷 |
5.4.4 计算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气控制子系统详细设计 |
6.1 控制功能及要求 |
6.1.1 被控设备 |
6.1.2 控制系统功能 |
6.1.3 控制系统要求 |
6.2 控制器件选型 |
6.2.1 信号分析统计 |
6.2.2 PLC选型 |
6.3 控制逻辑设计 |
6.4 上位机界面设计 |
6.4.1 WinCC软件概述 |
6.4.2 上位机系统界面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央空调系统概述 |
2.1 中央空调系统分类 |
2.2 全水系统 |
2.2.1 冷冻水循环系统 |
2.2.2 冷却水循环系统 |
2.2.3 风机盘管系统 |
2.3 中央空调系统特性及能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央空调群控策略优化控制 |
3.1 节能群控策略方案 |
3.2 冷冻水系统控制策略 |
3.2.1 冷水机组的控制策略 |
3.2.2 冷冻水泵的控制策略 |
3.3 冷却水系统控制策略 |
3.3.1 冷却水泵的控制策略 |
3.3.2 冷却塔的控制策略 |
3.4 空调风系统控制策略 |
3.5 变频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糊-PID优化控制 |
4.1 模糊PID控制理论 |
4.1.1 PID控制原理 |
4.1.2 模糊控制原理 |
4.1.3 模糊PID控制器 |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1 输入、输出论域及量化因子的选择 |
4.2.2 隶属函数的确定 |
4.2.3 模糊规则的设计 |
4.3 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实验 |
4.3.1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仿真参数 |
4.3.2 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循环水泵的选型 |
5.1.2 循环水泵的变频控制 |
5.1.3 控制系统及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 控制系统流程图设计 |
5.2.1 主控PLC流程图 |
5.2.2 分控PLC流程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电站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和创新点 |
1.4.1 难点问题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三溪口水电站概况及机组选择方案 |
2.1 三溪口水电站基本情况 |
2.1.1 流域概况 |
2.1.2 气候及降水特性 |
2.1.3 水文基本资料 |
2.2 电站机组装机选择 |
2.2.1 电站参数 |
2.2.2 机组型式 |
2.2.3 机组台数的选择 |
2.2.4 机组参数选择 |
2.2.5 机组在各工况点的运行参数 |
2.2.6 水轮机安装高程 |
2.2.7 调节保证 |
2.2.8 调速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溪口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 接入系统方式 |
3.2 电气主接线 |
3.2.1 短路电流计算成果 |
3.2.2 主要电气设备 |
3.3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3.3.1 过电压保护 |
3.3.2 接地装置 |
3.4 自动控制 |
3.4.1 监控 |
3.4.2 励磁方式 |
3.4.3 远动 |
3.5 继电保护 |
3.6 二次接线 |
3.6.1 直流系统 |
3.6.2 同期系统 |
3.6.3 温度巡测 |
3.6.4 测量和计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总体结构 |
4.2 功能分析 |
4.2.1 主控制层功能 |
4.2.2 现地控制单元层功能 |
4.3 硬件配置 |
4.3.1 主控制层硬件配置 |
4.3.2 现地控制单元层硬件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编程软件及编程语言 |
5.1.1 编程软件 |
5.1.2 编程语言 |
5.2 机组开停过程 |
5.2.1 开机过程 |
5.2.2 停机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机界面的设计 |
6.1 组态软件简介 |
6.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
6.1.2 组态软件的功能 |
6.2 监控系统画面 |
6.2.1 用户登录 |
6.2.2 画面主索引 |
6.2.3 主接线图 |
6.2.4 机组模拟量监视 |
6.2.5 发电机控制 |
6.2.6 发电机主要信息监控 |
6.2.7 机组开机过程监控 |
6.2.8 机组停机过程监控 |
6.2.9 机组报警信号监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LEAF装置联锁保护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LEAF项目介绍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概述 |
1.4 论文内容组成 |
第2章 机器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
2.1 MPS系统控制架构 |
2.1.1 控制需求分析 |
2.1.2 EPICS简介 |
2.2 硬件设计 |
2.2.1 硬件系统组成 |
2.2.2 通讯网络设计 |
2.3 基于PLC的联锁保护功能实现 |
2.3.1 PC Worx控制软件 |
2.3.2 联锁信号分析及处理流程 |
2.3.3 水温联锁保护 |
2.3.4 真空联锁保护 |
2.3.5 干扰信号的滤波处理 |
2.4 IOC驱动程序开发 |
2.4.1 IOC软件架构 |
2.4.2 通讯机制 |
2.4.3 驱动配置 |
2.4.4 连接测试 |
2.5 OPI设计 |
2.6 系统调试及运行情况 |
第3章 人身安全保护系统设计 |
3.1 PPS系统设计原则 |
3.2 PPS系统运行模式及辐射隔离区分布 |
3.3 PPS系统主要组成及功能 |
3.3.1 PLC逻辑 |
3.3.2 剂量监测联锁 |
3.3.3 急停清场按钮及报警灯控制 |
3.3.4 通道门出入控制 |
3.3.5 上层用户界面 |
3.4 PPS系统的操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归档系统设计 |
4.1 原数据归档系统分析 |
4.2 Archiver Appliance分析 |
4.2.1 Archiver Appliance简介 |
4.2.2 Archiver Appliance进程模块 |
4.2.3 Archiver Appliance集群 |
4.3 新数据归档系统的搭建 |
4.3.1 数据库的选定 |
4.3.2 系统平台和开发环境 |
4.3.3 Archiver Appliance的部署 |
4.3.4 Web前端界面 |
4.3.5 数据检索工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PLC的油气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油气回收技术评价及控制系统的组成分析 |
2.1 吸附吸收法油气回收的工艺分析 |
2.2 油气回收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设计 |
2.2.1 活性炭吸附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设计 |
2.2.2 真空解吸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设计 |
2.2.3 “贫油”吸收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设计 |
2.3 油气回收装置处理能力分析 |
2.4 技术指标及关键性能参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气回收装置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2 控制系统结构 |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3.1 传感器及执行模块选型 |
3.3.2 PLC选型及设计 |
3.4 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3.5 油气回收控制软件设计 |
3.5.1 钝化过程程序设计 |
3.5.2 液位控制程序设计 |
3.5.3 自动运行程序设计 |
3.5.4 报警联锁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气回收监控软件设计与系统应用 |
4.1 组态软件简介 |
4.2 组态软件功能设计 |
4.3 组态系统的开发 |
4.3.1 工程的建立 |
4.3.2 定义外部设备和工程变量 |
4.3.3 画面连接的建立 |
4.3.4 调试和运行 |
4.4 油气回收装置组态设计 |
4.4.1 工艺流程界面 |
4.4.2 参数的历史曲线界面 |
4.4.3 报表窗口界面 |
4.4.4 参数设置界面 |
4.4.5 报警显示界面 |
4.5 油气回收控制系统运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糊控制在液位控制系统中的设计与研究 |
5.1 液位控制系统描述 |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 PID控制方案 |
5.4 模糊控制方案的设计 |
5.4.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5.4.2 确定模糊控制规则 |
5.4.3 确定变量论域和量化 |
5.4.4 确定各状态的隶属函数 |
5.4.5 确定模糊关系和模糊推理 |
5.4.6 去模糊化和输出 |
5.5 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器仿真试验 |
5.5.1 构建基于GUI的模糊推理系统 |
5.5.2 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 |
5.6 基于PLC的液位模糊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煤直接液化工艺关键部位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煤制油技术发展 |
1.3.1 我国煤制油技术背景 |
1.3.2 煤直接液化发展 |
1.4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安全仪表系统功能安全概述 |
2.1 安全仪表系统概述 |
2.1.1 安全仪表系统构成 |
2.1.2 安全仪表系统与基本过程控制系统 |
2.2 功能安全概述 |
2.2.1 安全生命周期 |
2.2.2 功能安全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危险分析与功能安全评估 |
3.1 .HAZOP分析方法 |
3.1.1 HAZOP分析概念 |
3.1.2 HAZOP的分析术语 |
3.1.3 HAZOP分析步骤 |
3.1.4 103 煤直接液化单元装置工艺概述 |
3.1.5 103 煤直接液化单元装置危害初评 |
3.2 .LOPA分析方法 |
3.2.1 LOPA分析概念 |
3.2.2 LOPA分析步骤 |
3.2.3 基于LOPA分析 103 高危害场景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全仪表功能回路设计 |
4.1 回路设计因素 |
4.1.1 变量输入/输出 |
4.1.2 冗余表决结构选择 |
4.1.3 设备失效数据以及PFD、STR |
4.1.4 检验测试周期 |
4.1.5 生命周期成本 |
4.2 安全仪表功能回路设计 |
4.2.1 失效数据与PFDavg、STR的计算 |
4.2.2 基于失效数据与PFDavg、STR的成本计算 |
4.2.3 基于安全完整性、企业检修周期与生命周期成本的回路搭建 |
4.2.4 扩展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全仪表系统安全要求规范书 |
5.1 .安全要求规范概述 |
5.2 .安全要求规范内容 |
5.2.1 一般信息 |
5.2.2 功能信息 |
5.2.3 设计/运行/维护/停用/更改信息 |
5.2.4 安全功能要求卡片 |
5.2.5 因果图 |
5.2.6 逻辑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PLC在中央事故信号装置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刘瑞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焚烧炉SCR烟气脱硝系统研究与开发[D]. 薛培.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深度水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 刘国强.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矿井多水仓智能化排水监测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戎思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矿用智能装煤平车系统设计[D]. 郭恒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D]. 岳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杨骏.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8]LEAF装置联锁保护控制系统设计[D]. 刘禹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9(09)
- [9]基于PLC的油气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李泽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煤直接液化工艺关键部位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管理研究[D]. 李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