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后来的科学“文本”思想

库恩后来的科学“文本”思想

一、库恩后期的科学“文本”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秦清宇[1](2020)在《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 1922-1996)是当代美国着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是科学哲学转向历史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基于对科学史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库恩对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进行了阐释。在库恩的分析看来,科学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更新过程,而是科学共同体通过开展常规科学而逐渐转入到科学革命的转换过程,是新的研究范式逐渐取代旧的研究范式的过程。与此同时,库恩认为不同的研究范式之间具有无法替代和理解的不可同约性。因此,库恩对于科学知识是通过世代累积的结果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反驳。除此之外,根据库恩的解释,科学在漫长的迈向真理的过程中,在总体上既不积累经验事实也不积累理论。因为革命会破坏大量的事实,会摧毁与那些事实相关的观察语汇以及既有的理论和研究,而科学革命会成功地把科学推向推向不同的方向。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结尾处,库恩把这一过程比作生物学的物种形成过程。正像生物进化一样,说科学的总进程有着预定的发展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尽管我们还是可以追溯科学发展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观察科学发展在历史上的显着变化,如日益增长的专门化,后来的科学相对先前的更为精确等。因此库恩力图糅合这两个重大的隐喻:科学既是进化的,也是革命的。应当说,库恩对于科学发展的动态理解是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不仅在科学哲学界本身中产生巨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的共鸣。以至于对于在现时代仍然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分析: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主要结合库恩的成长的时空背景,展开对影响着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得以最终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了库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所接受的理论熏陶,前者主要涉及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哲学的兴起。后者主要包括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两方面的理论渊源,主要涉及柯南和柯列依的科学史思想,以及惠尔、梅耶尔森和乐夫焦尔的科学哲学思想。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对库恩科学哲学观的核心要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一是库恩对“范式”概念的界定和作用分析;二是库恩的科学革命动态发展理论;三是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观念。论文的第三部分,我们主要是对库恩科学哲学思想进行评析,不仅分析了其思想产生的积极理论效应,也对其思想中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积极的理论效应主要分析了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对费耶阿本德、劳丹以及拉卡托斯等人科学哲学思想形成方面所提供的思想借鉴;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主要可以归纳为库恩科学观具有过度的相对性和非理性的倾向。

尹馨宇[2](2020)在《范式的观念 ——关于库恩“范式”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库恩在不同的着作中,对“范式”的描述性定义多有差异,这导致多数被要求定义者认为“范式”充满“歧义”。缘此,“范式”在被定义时其含义的模糊化、语境的选择性倾向十分明显;进而“范式”在理论、方法和价值上的科学意义和积极贡献也不断受到质疑。所以,从学理上澄清“范式”的语义,规范“范式”运用的语境,十分必要;从思辨角度,对“范式”作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审视,探讨其合理性十分有意义。首先,论文从本体论的研究视角,梳理了“范式”形成的基本逻辑,揭示了“范式”内涵前后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挖掘了“范式”的形成具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的属性,“范式”发端于库恩思维模式的转换,孕育于“科学共同体”,成熟于“词典”;在明晰“范式”的内涵与边界基础上,挖掘出了“范式”的本质在整体上是知识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其次,论文从方法论的研究视角,挖掘了“范式”建构的理论背景和方法根据。在理论建构上,“范式”借鉴了假说演绎原则、可证实性原则和可证伪性原则的有益的、合理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历史学、社会学及科学哲学等学科方法为“范式”建构提供方法论引导。最后,论文从价值论的研究视角,梳理了“范式”历史主义和人文主义转向的价值主旨和逻辑理路,揭示了“范式”的时代的价值合理性。论文认为库恩“范式”从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模式及逻辑三个维度超越了“普适性”—“静态式”—“纯理性”局限,实现了库恩科学观的历史主义转向;“范式”因其指引科学共同体的价值信念、规定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建构科学共同体的思维体系,超越了传统的科学主义局限,实现了人文主义转向。论文从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整体性视角,反思了“范式”的内涵本质、理论方法基础、时代价值指向,明晰了“范式”的时代的合理性。研究认为,库恩“范式”的发展具有一贯性和一致性,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库恩时代的科学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理论为库恩“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滋养和方法借鉴。库恩“范式”的合理性表现为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性。因而“范式”歧义的原因在于:“范式”运用者的目的性取舍及“范式”论域本身的理论延展性;库恩“范式”发展符合一般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具有开放性;“范式”运用和发展整体上表现为合目的性及合规律性的统一。

方芳[3](2019)在《科学经典翻译中的偏失及传播——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经典译本在传播科学思想的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翻译上的偏失或偏误。本文对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译本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类分析,检索出文献被误引用的情况及其对科学传播产生的影响。看似微不足道的翻译偏失,往往在被误引用和误读后被放大,从而对学术概念或观点产生误导。在不同类型的偏误中,概念上的偏失由于是隐性的因而波及面最广。因此,以"理论为翻译的最小单位"对于准确传播科学思想尤其必要。

张媛婧[4](2017)在《库恩概念观和分类法思想下的“不可通约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在哲学界乃至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所说的“范式”、“不可通约性”、“常规科学”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不可通约性常被理解为前后相继的科学理论不存在客观中立的标准,科学家从一种理论转向另一种理论与其说是理性选择,不如说是改变信仰。理论选择过程似乎是没有理性比较的参与,只剩直觉。正因如此,库恩被某些人指责为否认了科学的合理性,而另一些人则说库恩是相对主义者。为了回应这些误解,库恩从科学史转向语言学研究,并把后者当做理解范式转换和不可通约性问题的主要支撑。由此,库恩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概念观和分类法思想。库恩对概念和分类法的观点类似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概念的“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吸收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思想,认为概念是通过原型的范例来表征的,概念范畴的成员资格是由和原型的相似程度而决定的。同时,库恩引入了分类法思想,认为种类语词的演变导致了分类法之间产生了不可翻译性。随后本文根据库恩的概念观和分类法思想对不可通约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概念的改变导致了整个分类系统的演变,进而引起相关的共同体之间的翻译困难和不可通约性。紧接着本文结合生物学分类案例和16世纪天文学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本文指出,库恩根据概念和分类法对不可通约性问题的回应是有效的,——尽管范式之间会有局部的不可通约性现象发生,但因为分类系统之间不变的概念总是存在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的范式之间交流和比较是可能的。

石诚[5](2016)在《库恩忽视了仪器的不可通约性吗?——兼论没有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文中研究说明皮克林与哈金指出存在一种新类型的不可通约性即仪器的不可通约性。针对皮克林与哈金认为库恩忽视了仪器的不可通约性的观点,通过历史文本分析发现库恩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都认为仪器的不可通约性是不可通约性的有机组成。库恩在不断地完善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同时紧缩了不可通约性的应用范围。前期库恩认为范式包含了仪器维度,仪器的不可通约性是操作上的不可通约性;后期库恩通过利用弹簧秤学习牛顿理论种类术语的案例描述了与仪器相关的不可通约性,库恩认为仪器的不可通约性作为非语言形式的不可通约性被其前期思想过度延伸了。通过延伸库恩弹簧秤案例的研究,由仪器重构库恩后期的思想可以得出没有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

刘聪[6](2016)在《论库恩后期语言学转向对范式理论的拓展》文中认为托马斯·塞缪尔·库恩作为美国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在上个世纪提出了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即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知识的直线积累,是新旧“范式”的更替,革命是新范式即将产生的前奏,“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在“范式”一词运用之初,其概念较为含糊,遭到众多欧美哲学家们的责难和批评,并且很多人对“范式”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为回应各种责难和消除各种误解,库恩在后期的理论研究中,试图以“语言”为工具,重新梳理“范式”的定义,重新解释不可通约性和科学共同体。库恩后期的这一转向使范式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得到哲学家们的认可,确定了库恩的国际地位。本文以库恩语言学转向为分界线,分别研究语言学转向前后库恩范式理论的思想内容,并将前后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旨在理清后期库恩运用“语言”工具后,在哪些方面丰富了方式理论。语言学转向前,库恩的范式理论主要体现为“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在这个时期,库恩对“范式”没有明确的定义,随着其他领域的争相运用,“范式”一词不断的膨胀,库恩认为“范式的含义已经失去了控制”。科学共同体是某一领域的研究成员,这些成员在“范式”的指导下解决科学问题,当“范式”无法指导某一领域的研究成员解决科学问题时,“范式”出现危机,预示着科学革命的产生,新的“范式”即将出现,将科学共同体代入新“范式”指引当中。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在语言学转向之后,“范式”变成“词典”,科学共同体变成了语言共同体,不可通约性可以通过翻译和语言的学习变成“可通约性”。经过语言学转向前后库恩思想的梳理和比较,全面理解范式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过程,使本身具有多层含义的“范式”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我们对范式理论的正确理解。同时,对库恩语言学转向所产生的哲学启示进行归纳和总结,为科学哲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肖显静,王翠平[7](2015)在《国内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概况——基于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得知,1979—2011年间,国内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的文献比较集中地刊载在几份国内专业期刊上,其中2001—2011年间发文量大增,重点研究单位在各个时段有所变化;创新性较强(首创性较强)以及影响较大(频次较高)的重要文献不多,重要作者以及对此进行连续研究的作者不多且不突出。虽然总体研究水平有限,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研究的深入,水平正在逐渐提高,由上世纪80年代的更多的翻译,走向90年代更多的述评,再到21世纪更多的研究;研究主题不断深化,进入21世纪,在一些新的视域或主题上,如库恩科学哲学与唯物主义、语言与实在、后现代主义等关联方面都展开了相关研究,取得了相关成果。

张伟尉[8](2015)在《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探析》文中提出托马斯·萨缪尔·库恩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四大巨头之一,其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无疑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在“范式”的基础之上,库恩提出了“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不可通约性”等思想。按照库恩的看法,如果一个科学理论上升到范式地位,就不能被经验所抛弃,它只能被另一个范式取而代之。这就是说,不管是在常规科学时期还是在科学革命时期,一个范式绝不会由于被证伪而淘汰。那么,新的范式怎样出现并且向旧的范式挑战?在库恩看来,是通过科学革命。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理论经过科学革命推翻另一个,这两个理论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甚至是不能比较的,即是说由于它们在概念结构上的根本差异造成彼此不可比较。这种不可比较的特征,库恩称之为“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思想的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给科学哲学界带来了一次研究的热潮。美国的科学哲学家布朗认为,自从不可通约性这一术语提出后,就引起了众多着名人物的注意和讨论,并招致了许多批评和误解,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一术语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不可通约性思想甚至是科学史有一些关键性问题的交汇点。另一位科学哲学家R·M·布里埃也指出,科学哲学中面对的很多难题,都是围绕着不可通约性思想所带来的困难而出现的。可见,不可通约性思想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不可通约性”的角度来把握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并探究其在哲学界以及文化、语言等领域中产生的影响。由此,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不可通约性”思想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库恩为什么会提出不可通约性思想?一方面,库恩在长期的科学史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间断或者飞跃,他对此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思想有深刻而广泛的理论基础,不是无源之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奎因的“译不准原则”、现代西方心理学以及他对经验主义中立观察语言的批判和对意义理论的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论述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这一部分将具体阐释“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含义及其前后期的变化。早期,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指出了不可通约性在问题及其解决的标准、概念以及世界观方面的体现,展示了不可通约性思想涉及的多重含义。而后,他又强调,不可通约特别的显示在理论的选择之中。后期,在遭受批判之后,库恩为了寻求出路,一方面将不可通约性限制在局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将不可通约性发展为“不可翻译性”,实现了从不可通约到不可翻译的转变。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语言分析哲学的影响,库恩对不可通约的解释多集中在语言层面上,他不仅区分了诠释和翻译,还探索了翻译之中需要保持的不变量应从哪里去寻找。第三部分重在剖析和阐明不可通约性与库恩哲学的内在关系以及它对库恩哲学产生的影响。“不可通约性”这一术语被库恩引入科学哲学领域,并在库恩哲学中占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贯穿了其哲学的始终,尤其是后期,库恩对其格外重视,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它进行修改和阐释。与范式相关,库恩指出信奉不同范式的人无法实现交流和沟通,即彼此之间不可通约,不可通约是范式的基本属性。与科学革命相关,库恩一方面指出,由于不可通约的存在,科学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科学革命又给了不可通约以存在的基础。与语言观相关,不可通约使库恩走向了语言的整体论,并使他实现了从科学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不可通约”的影响,包括对它的批判和评价。不可通约性思想从提出开始,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库恩同时代的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以及后来的普特南,夏皮尔等人均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费耶阿本德同意库恩的观点,是不可通约性观点的有力支持者之一,而拉卡托斯、普特南和夏皮尔等人则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它会导致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但是,不管是库恩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无法否认,由不可通约性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不同观点的争论也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王钊[9](2014)在《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诠释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流,各自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完成了科学哲学的“范式转换”,对英美分析的科学哲学的传统实现了某种“反叛”,向欧陆诠释学传统靠拢。库恩的科学哲学理论鲜明地体现出自然科学具有的诠释学性质,因而在诠释学视野下融通了两大哲学传统及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也被公认为是科学诠释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本文以对库恩科学哲学的诠释学维度的阐述为中心,力图展现从传统科学哲学到科学诠释学的发展脉络和两大哲学传统显现出的融合趋势。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库恩生平和学术经历,并追溯了库恩的思想来源,缘于库恩思想的史学基调,即库恩由科学史走上科学哲学研究的道路,本文侧重对其史学思想来源进行挖掘,主要有柯南特和科瓦雷的编史学思想。第二部分首先交待了库恩实现科学哲学历史主义转向之前传统科学哲学发展的脉络,即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再到库恩历史主义的内在理路。然后对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观作以概述,主要有范式理论和科学共同体,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科学革命和“不可通约性”。第三部分是本文重心所在,着重分析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诠释学的维度,以期阐明库恩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反叛”和向欧陆诠释学的“靠拢”。首先是库恩引入科学哲学的历史因素和诠释学的交汇。体现为库恩科学哲学研究面临的“如何理解科学”的问题及他所采取的历史进路和诠释学相同,他的“亚里士多德经历”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史案例研究的诠释学方法。其次通过对库恩“范式”和诠释学“先见”的比较研究,阐发两者的惊人相似之处。“范式”支配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理解”,和“先见”在理解活动中的功能相同,“范式”和“先见”都和语言密切相关,两者都“寓于语言之中”。最后考察库恩对传统科学哲学批判中体现的诠释学意蕴,表明库恩对英美科学哲学传统的“反叛”和向欧陆诠释学的“靠拢”。库恩在批判传统科学哲学在“理论和观察问题”上的观点时和“诠释学循环”思想不谋而和,对实证进步科学观的批判体现出与诠释学领域本体论转向的共通之处。第四部分阐述对库恩科学哲学作诠释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即库恩科学哲学融通了两大哲学传统,进而在诠释学视野下实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融合,是科学诠释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李玲[10](2014)在《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库恩一生的观点似乎就在相继科学理论通约和不可通约、翻译和不可翻译之间摇摆,断裂和连续之间的张力也许就是可以认为是库恩思想的一个基点,由亚里士多德经历得到的不可通约性论题的最初萌芽,并在《结构》中用格式塔转换来论证不可通约性,库恩实际上混淆了科学家与历史学家的角色。他最初的谈论是在较强意义上的整体的不可通约性,因后来受到众多学者的批判,库恩在奎因的影响下认为不可通约性就是不可翻译性,把不可通约性限制在了语言方面,通过与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理论的比较,突显出库恩不可通约理论的张力所在,后期受维特根斯坦和沃尔夫的影响,库恩倾向于把科学革命看成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因而是语言共同体,区分了学习习得的语言学和非语言学过程,发现了求助于标准和相似关系的同化、顺应迁移学习的认知机制,而库恩的哲学风格亦从自然主义的描述转向先验的语言分析,前期库恩采取自然化进路,从科学史实际入手展开哲思,后期又折返先验进路,在后期库恩哲学语言转向下,库恩从先验进路继续深究不可通约性,进而有‘分类学-词典解决’、概念的意义变迁,由生活世界进入一种对历史的辉格式反思,而非建构式的相对主义的‘强纲领’,对于不可通约性理论存在的合理性,本文从科学发展的‘硬核’理论、技术范式和中西方文化间的不可通约以及在特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库恩对不可通约的非理性、非相对主义的合理性辩解,库恩从语义的指称角度用诠释学的哲学解释区分了奎因的翻译共同体,在‘局部交流中断’的地方,重新彼此沟通,但库恩晚年暗示,应从认知角度来理解他的工作,一些认知科学家开始利用认知科学的成果,对概念的本质到概念变化提出认知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和进一步发展了库恩的后期工作。追随着时代烙印中的不可通约性理论涉及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分裂的认同、话语分析和语言的使用和意义、模糊语解释与不确定性等,以及后库恩时代的科学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本文主要是梳理了库恩的学术脉络,结合库恩的自然科学背景,从哲学、心理、语言、技术、文化等人文视角出发,始终把库恩放在所处的科学哲学的时代中去审视,着力探讨库恩的语言转向及其认知根源,提出基于语言的图式概念和隐喻观,把不可通约引申为部分交流或不完全交流,用哲学的辩证、分析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在对库恩不可通约的语言学转向分析后,由翻译和指称的不确定性至库恩放弃格式塔类比的知觉诠释,所体现了科学哲学自然化和认知转向对科学实践本性的把握。

二、库恩后期的科学“文本”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库恩后期的科学“文本”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科学的飞跃发展
        2.1.2 科学哲学的兴起
    2.2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科学史渊源
        2.2.2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第三章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3.1 “范式”理论
        3.1.1 “范式”的定义
        3.1.2 “范式”的功能
    3.2 “科学革命”结构理论
        3.2.1 “科学革命”的界定
        3.2.2 科学革命的动态结构
    3.3 “不可通约性”的理论
        3.3.1 科学认识论的危机
        3.3.2 “不可通约性”的观念
第四章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4.1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影响
        4.1.1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招致的批判及其回应
        4.1.2 科学哲学家对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2 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4.2.1 过分夸大科学共同体的主体性因素
        4.2.2 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4.2.3 片面追求实用主义的科学进步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范式的观念 ——关于库恩“范式”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本体的“范式”:内涵与本质的揭示
    2.1 “范式”的历史发生
        2.1.1 “范式”发端于库恩思维模式的转换
        2.1.2 “范式”孕育于“科学共同体”
        2.1.3 “范式”成熟于“词典”
    2.2 “范式”的内涵与边界
        2.2.1 库恩关于“范式”的多义性描述
        2.2.2 库恩关于“范式”的多角度阐述
        2.2.3 外界关于“范式”的多重性解读
    2.3 “范式”的本质
        2.3.1 作为知识生产方式的“范式”
        2.3.2 作为知识存在方式的“范式”
第3章 工具的“范式”:理论背景与学科方法的选择
    3.1 “范式”的理论背景
        3.1.1 以惠威尔为代表的假说演绎原则
        3.1.2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可证实性原则
        3.1.3 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可证伪性原则
    3.2 “范式”的学科方法
        3.2.1 历史学方法是“范式”的内在根据
        3.2.2 社会学方法是“范式”的外部要求
        3.2.3 科学哲学方法是“范式”的整体视野
第4章 价值的“范式”: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转向
    4.1 “范式”的历史主义转向
        4.1.1 科学进步评价标准从“普适性”到“具体性”的转变
        4.1.2 科学进步的模式从“静态式”到“动态式”的转变
        4.1.3 科学进步的逻辑从“纯理性”到“非理性”的转变
    4.2 “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向
        4.2.1 “范式”指引科学共同体的价值信念
        4.2.2 “范式”规定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
        4.2.3 “范式”建构科学共同体的思维体系
    4.3 “范式”具有时代的价值合理性
        4.3.1 “范式”为理论竞争提供合理性环境
        4.3.2 “范式”为理论信念提供合理性判断
        4.3.3 “范式”为理论选择提供合理性途径
第5章 结论:“范式”具有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性
    5.1 作为本体意义的“范式”
    5.2 作为方法引导的“范式”
    5.3 作为价值指引的“范式”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科学经典翻译中的偏失及传播——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的译本及引用情况
二、概念“偏失”引起的误读
    (一) “范式变形”:科学革命的折中主义?
    (二) “高度确定性”:常规科学的本质特征?
三、结构“偏误”引起的误读
四、“零引用”之后的反思
五、偏误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及启示
六、结语

(4)库恩概念观和分类法思想下的“不可通约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问题
    1.1 库恩不可通约性问题面临的麻烦
    1.2 当代学术思潮下的新进路
    1.3 本文的解决方案——以概念和分类法为平台
2 库恩的概念观
    2.1 认知心理学概念理论简介
    2.2 概念中的家族相似性
    2.3 概念通过相似性习得
3 库恩的分类法思想
    3.1 分类法与词典
    3.2 分类法与不可通约性
4 概念观和分类法下的不可通约性问题
    4.1 不可通约性问题的重新阐发
    4.2 结合案例的进一步说明
5 库恩不可通约性问题的新回答
    5.1 概念观和分类法这一新进路有效吗?
    5.2 不可通约性问题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库恩忽视了仪器的不可通约性吗?——兼论没有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期库恩与仪器的不可通约性
二、后期库恩与仪器的不可通约性
三、延伸库恩弹簧秤案例
四、由仪器重构没有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
五、小结

(6)论库恩后期语言学转向对范式理论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讨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库恩生平及范式理论
    2.1 库恩生平
    2.2 范式理论概述
        2.2.1 范式理论的含义
        2.2.2 范式理论的特点
        2.2.3 范式理论的作用
第三章 不同时期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内容
    3.1 前期库恩思想的核心内容
        3.1.1 人类思想发展并非“直线积累”
        3.1.2“概念图示”的四大功能论
        3.1.3“概念图示”具有“不相容性”
    3.2 过渡时期库恩思想的核心内容
        3.2.1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3.2.2 科学革命动态发展模式的建立
        3.2.3 范式的不可通约性
    3.3 后期库恩思想的核心内容
        3.3.1 科学革命是科学语言的转换
        3.3.2 不可翻译
        3.3.3 局部的不可通约
第四章 语言学转向前后库恩范式理论之比较
    4.1 范式与专业词典
        4.1.1 语言学转向前“范式”的多重定义
        4.1.2 语言学转向后专业词典对“范式”的取代
        4.1.3 专业词典消除范式概念的含糊性
    4.2 科学共同体与语言共同体
        4.2.1 偏重于社会学概念的科学共同体
        4.2.2 偏重于语言学概念的科学共同体
    4.3 不可通约性与局部不可翻译
        4.3.1 语言学转向前不可通约性的绝对论断
        4.3.2 语言学转向后不可通约性的相对论断
        4.3.3 语言的学习可以缩小翻译损失
第五章 库恩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启示
    5.1 拓宽了科学哲学史学研究的新视野
    5.2 启迪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路
    5.3 冲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国内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概况——基于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策略的确定
二、论文文献的分布情况
    (一)期刊来源分布
    (二)年份分布
    (三)机构分布
    (四)基金分布
三、重要文献及其作者情况
    (一)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首创性较强的重要文献
    (二)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被引频次较高的重要文献
    (三)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作者
四、整体研究水平
四、研究主题及其变化
    (一)1979—1989年间
    (二)1990—2000年间
    (三)2001—2011年间
五、简要说明

(8)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提出
    (一) 不可通约性的名称由来——古希腊数学
    (二) 不可通约性问题的由来
    (三)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1. 奎因的“译不准原则”
        2. 对传统经验主义中性观察语言的批判
        3. 对现代心理学实验的分析
        4. 对意义理论的分析
二、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不可通约性思想涉及的不同层面
        1. 问题及其解决标准的变化
        2. 概念的变化
        3. 世界观变化
    (二) 理论选择的不相容
    (三) 从不可通约性到不可翻译性
        1. 部分交流与局部不可通约
        2. 翻译与诠释的区分
        3. 翻译的不变量
三、 不可通约性思想与库恩其他哲学理论的关系
    (一) 不可通约与范式的关系
    (二) 不可通约性与科学进步观的关系
        1. 不可通约性在科学革命中的客观存在性
        2. 不可通约性强调科学革命实现理论的质变
        3. 不可通约性不否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
    (三) 不可通约和语言观的关系
        1. 不可通约性和语言整体论
        2. 不可通约性与库恩语言观的转向
四、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一)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影响
        1. 费耶阿本德对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2. 对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中非理性因素的批判
        3. 对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中相对主义的批判
    (二)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评价
        1. 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的价值
        2. 不可通约性思想的缺陷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概况
    3 研究意义、创新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库恩生平及其思想来源
    1.1 库恩生平和学术经历
    1.2 库恩思想来源
第二章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观
    2.1 科学哲学历史主义转向的背景
        2.1.1 逻辑实证主义及其困境
        2.1.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2.2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观
        2.2.1 范式和科学共同体
        2.2.2 科学发展模式和“不可通约性”
第三章 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诠释学维度
    3.1 库恩科学哲学和诠释学交汇于历史意识
        3.1.1 寻求理解的历史进路
        3.1.2 科学史案例研究的诠释学方法
    3.2 “范式”作为一种“先见”
        3.2.1 “范式”和“先见”具有相似的功能
        3.2.2 “范式”和“先见”对语言的依赖
    3.3 对传统科学哲学批判的诠释学意蕴
        3.3.1 重新审视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
        3.3.2 对实证进步科学观的批判
第四章 库恩科学哲学的诠释学研究的意义
    4.1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融合
    4.2 从科学逻辑学到科学诠释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库恩的影响力及范式的风靡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3 研究中的理性的限制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库恩的范式到库恩的不可通约性
    2.1 范式的本质
    2.2 不可通约性概念的引入
    2.3 对范式的质疑与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构建
    2.4 不可通约性思想的文本梳理
第三章 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内在修正
    3.1 不可通约性的含义
        3.1.1 心理学视角下的不可通约性
        3.1.1.1 格式塔理论
        3.1.1.2 学习迁移理论
        3.1.2 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可通约性
        3.1.3 科学共同体视角(社会学)下的不可通约性
    3.2 不可通约性和科学历史主义理论的建构
        3.2.1 科学的发展模式与不可通约性
        3.2.2 新历史主义的研究风格
        3.2.2.1 库恩的实践转向
        3.2.2.2 不可通约性的表述与现象学研究风格
    3.3 局部不可通约性与可通约性、可比较性
    3.4 科学哲学中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比较
        3.4.1 费耶阿本德
        3.4.2 奎因(语言整体论、翻译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 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4.1 技术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4.2 文化论域中的不可通约性
        4.2.1 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相对主义
        4.2.2 文化中的不可通约性
    4.3 库恩后期哲学思想的语言学转向
        4.3.1 不可通约性与认知语言学
        4.3.2 意义、指称与不可通约性
        4.3.3 语境与不可通约性
        4.3.4 不可通约性体现的后现代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T.S.库恩年表和机构的关系与部分认识成果
附录二 现象学方法的研究步骤

四、库恩后期的科学“文本”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秦清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2]范式的观念 ——关于库恩“范式”的哲学思考[D]. 尹馨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3]科学经典翻译中的偏失及传播——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例[J]. 方芳. 中国翻译, 2019(03)
  • [4]库恩概念观和分类法思想下的“不可通约性”问题研究[D]. 张媛婧.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5]库恩忽视了仪器的不可通约性吗?——兼论没有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J]. 石诚.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6)
  • [6]论库恩后期语言学转向对范式理论的拓展[D]. 刘聪.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7]国内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概况——基于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J]. 肖显静,王翠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8]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探析[D]. 张伟尉.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9]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诠释学研究[D]. 王钊.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10]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研究[D]. 李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库恩后来的科学“文本”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