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批,即将实施

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批,即将实施

一、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通过并即将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洋[1](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杨茹元[2](2021)在《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木材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但由于其设计强度较低,且受拉时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跨度和使用范围被限制。为了扩大木结构的应用范围,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材料的性能优势,使其向“大跨、高耸、轻质”的方向发展,木材可通过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理想的结构性能和美观的外形。钢材是一种接近于理想弹塑性的材料,强重比高,适合作为受拉构件使用。但对于受压区的构件而言,如果应用不当,很可能发生局部屈曲和整体失稳,无法充分发挥材料的设计强度。鉴于木材和钢材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缺点,本论文采用胶合木翼板和H形钢梁为原材料,将两种材料通过剪力连接件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钢-木组合(steel-timber composite,STC)构件。在此构件中,以钢材作为主要受力构件,木材为钢材提供侧向刚度,增加构件截面高度,提高承载力。不仅能发挥木材抗压能力强的优势,还能避免钢构件由于局部屈曲和畸变导致的承载能力降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将STC构件应用于现代木结构中,符合国家发展装配式木结构的战略要求,不仅能增加木结构建筑的适用跨径,使其体积不断轻量化。同时,还顺应了我国“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政策。通过对各类STC构件的材料性能、节点承载性能及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1)通过对落叶松木材小试件、钢材和剪力连接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材料的基本力学强度及弹性常数;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PRF)的耐水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好,满足户外用胶合木构件使用环境的要求,和单组分聚氨酯胶(PUR)相比,更适合应用于STC结构胶合木构件。(2)落叶松销槽承压试件在破坏时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特征;销栓类型对屈服强度有很大影响,钻尾自攻螺钉(self-drilling screw,SDS)试件的屈服强度远小于螺栓试件,在对理论值进行计算时,不应单纯把销栓直径作为计算参数,还应考虑销栓类型对销槽承压强度的影响;销槽承压屈服强度随着螺栓直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至8 mm直径后其屈服强度趋于稳定;将相关文献和各国家标准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Eurocode 5的计算结果虽较为保守,但相关性最高。为实现更准确的理论预测,对Eurocode 5中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公式对国产落叶松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的预测能力更强。(3)STC节点推出试件的破坏模式为胶合木翼板销槽承压破坏和连接件弯曲破坏同时发生,剪力连接件的屈服模式均为“两铰”屈服;节点的极限荷载与螺栓直径成正比,与螺栓间距成反比。当木板厚度为40 mm时,节点的极限荷载最大;节点的屈服荷载与螺栓直径成正比。当木材厚度为50 mm时,屈服荷载达到峰值;与螺栓连接件相比,SDS连接件为STC节点提供了更高的刚度和延性;将节点关键参数的试验结果与使用相关标准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urocode 5的预测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但由于不安全预测,仍不适用于实际设计和应用当中,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FOSCHI力学模型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试件整个受力过程,用以描述落叶松群螺栓连接节点的承载性能具有适用性。(4)在四点弯曲过程中,胶合木和H形钢的协同工作能力较好,STC梁呈延性破坏模式。胶合木翼板为STC梁提供了较为明显的第二刚度;增加胶合木翼板厚度和宽度可以显着提高试验梁承载性能,并且可以有效限制钢梁的侧向位移,改善了钢梁侧向刚度差的问题;对STC梁整个截面来说,平截面假定并不适用,但是胶合木和型钢上各有一个中性轴,并且分别满足平截面假定;根据有效抗弯刚度和挠度公式,按照弹性理论计算出STC梁弹性阶段的挠度值,γ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能反映STC梁的变形能力;对STC梁弹性抗弯承载力进行理论推导,弹性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6.4~13.5%之间,符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5)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选定的材料参数和接触单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STC梁的抗弯性能,对于STC梁抗弯承载力的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螺栓连接件对钢、木构件的连接是一种柔性连接,产生组合结构的部分组合行为,其力学性能介于完全剪力连接和无剪力连接梁之间,随着胶合木翼板厚度和宽度的增加,组合梁的组合效率逐渐降低;剪力连接件的分布密度和连接的力学特性能够影响STC梁整体的力学行为,今后在对STC梁进行设计时,为提高其承载性能,可考虑选择刚度较大的剪力连接件。此外,连接件的间距越小,STC梁的承载性越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当把材料利用率也作为考虑因素,使连接件的布置更加经济。(6)湿热沸水老化、人工模拟酸雨和海水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处理对胶合木翼板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均有负面影响,在对STC结构进行设计及建造时,必须谨慎、全面地评估胶合木构件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胶层剪切强度作为判定胶合木耐湿热沸水老化和耐冻融循环老化耐久性能的重要指标,将静曲强度作为判定胶合木耐人工模拟酸雨和海水老化性能的依据。

杨茹元[3](2021)在《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木材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但由于其设计强度较低,且受拉时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跨度和使用范围被限制。为了扩大木结构的应用范围,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材料的性能优势,使其向“大跨、高耸、轻质”的方向发展,木材可通过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理想的结构性能和美观的外形。钢材是一种接近于理想弹塑性的材料,强重比高,适合作为受拉构件使用。但对于受压区的构件而言,如果应用不当,很可能发生局部屈曲和整体失稳,无法充分发挥材料的设计强度。鉴于木材和钢材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缺点,本论文采用胶合木翼板和H形钢梁为原材料,将两种材料通过剪力连接件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钢-木组合(steel-timber composite,STC)构件。在此构件中,以钢材作为主要受力构件,木材为钢材提供侧向刚度,增加构件截面高度,提高承载力。不仅能发挥木材抗压能力强的优势,还能避免钢构件由于局部屈曲和畸变导致的承载能力降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将STC构件应用于现代木结构中,符合国家发展装配式木结构的战略要求,不仅能增加木结构建筑的适用跨径,使其体积不断轻量化。同时,还顺应了我国“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政策。通过对各类STC构件的材料性能、节点承载性能及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1)通过对落叶松木材小试件、钢材和剪力连接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材料的基本力学强度及弹性常数;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PRF)的耐水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好,满足户外用胶合木构件使用环境的要求,和单组分聚氨酯胶(PUR)相比,更适合应用于STC结构胶合木构件。(2)落叶松销槽承压试件在破坏时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特征;销栓类型对屈服强度有很大影响,钻尾自攻螺钉(self-drilling screw,SDS)试件的屈服强度远小于螺栓试件,在对理论值进行计算时,不应单纯把销栓直径作为计算参数,还应考虑销栓类型对销槽承压强度的影响;销槽承压屈服强度随着螺栓直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至8 mm直径后其屈服强度趋于稳定;将相关文献和各国家标准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Eurocode 5的计算结果虽较为保守,但相关性最高。为实现更准确的理论预测,对Eurocode 5中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公式对国产落叶松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的预测能力更强。(3)STC节点推出试件的破坏模式为胶合木翼板销槽承压破坏和连接件弯曲破坏同时发生,剪力连接件的屈服模式均为“两铰”屈服;节点的极限荷载与螺栓直径成正比,与螺栓间距成反比。当木板厚度为40 mm时,节点的极限荷载最大;节点的屈服荷载与螺栓直径成正比。当木材厚度为50 mm时,屈服荷载达到峰值;与螺栓连接件相比,SDS连接件为STC节点提供了更高的刚度和延性;将节点关键参数的试验结果与使用相关标准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urocode 5的预测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但由于不安全预测,仍不适用于实际设计和应用当中,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FOSCHI力学模型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试件整个受力过程,用以描述落叶松群螺栓连接节点的承载性能具有适用性。(4)在四点弯曲过程中,胶合木和H形钢的协同工作能力较好,STC梁呈延性破坏模式。胶合木翼板为STC梁提供了较为明显的第二刚度;增加胶合木翼板厚度和宽度可以显着提高试验梁承载性能,并且可以有效限制钢梁的侧向位移,改善了钢梁侧向刚度差的问题;对STC梁整个截面来说,平截面假定并不适用,但是胶合木和型钢上各有一个中性轴,并且分别满足平截面假定;根据有效抗弯刚度和挠度公式,按照弹性理论计算出STC梁弹性阶段的挠度值,γ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能反映STC梁的变形能力;对STC梁弹性抗弯承载力进行理论推导,弹性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6.4~13.5%之间,符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5)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选定的材料参数和接触单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STC梁的抗弯性能,对于STC梁抗弯承载力的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螺栓连接件对钢、木构件的连接是一种柔性连接,产生组合结构的部分组合行为,其力学性能介于完全剪力连接和无剪力连接梁之间,随着胶合木翼板厚度和宽度的增加,组合梁的组合效率逐渐降低;剪力连接件的分布密度和连接的力学特性能够影响STC梁整体的力学行为,今后在对STC梁进行设计时,为提高其承载性能,可考虑选择刚度较大的剪力连接件。此外,连接件的间距越小,STC梁的承载性越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当把材料利用率也作为考虑因素,使连接件的布置更加经济。(6)湿热沸水老化、人工模拟酸雨和海水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处理对胶合木翼板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均有负面影响,在对STC结构进行设计及建造时,必须谨慎、全面地评估胶合木构件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胶层剪切强度作为判定胶合木耐湿热沸水老化和耐冻融循环老化耐久性能的重要指标,将静曲强度作为判定胶合木耐人工模拟酸雨和海水老化性能的依据。

王洪[4](2021)在《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文中提出青海省共和地区位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内,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青海农村民居建筑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抗震性能整体较差,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农村地区房屋相比城镇而言,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高,因此对于青海省典型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与震害预测研究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共和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抗震性能现状,对青海省共和地区开展农村房屋实地调查,基于青海历史震害资料,总结了区域范围内典型农居建筑震害特点,并对共和地区农居建筑进行震害预测,得到了区内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所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评估了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分析了地震烈度分布特征,给出潜在地震对农村房屋造成的震害程度,并给出抗震设防减灾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收集,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给出区域内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环境评价;总结区域内典型民居建筑在历史破坏性地震下的震害特征及建筑破坏规律;利用历史震害统计法对青海省农村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进行震害预测分析。(2)对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设防实地调查,获得了农村民居建筑的场地选址、建造时间、农居建筑结构类型和施工方式等方面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类农村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3)基于目前常用的震害预测方法,分别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方法对调查区的土木、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分析,分析了区内农居建筑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内可能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并将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结果与青海省历史地震破坏程度进行比较,从而佐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4)区域潜在诱发地震风险评估。通过收集整理区域地应力资料,研究了区域地应力场,并结合多种应力分析指标,评估区域内断层稳定性;分析得到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5.2,震中烈度为Ⅶ度。在Ⅶ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严重破坏为主,砖木结构以中等破坏为主,砖混结构房屋少数中等破坏,多数以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为主;在Ⅵ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为主,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基本完好,无损坏。

田得元[5](2021)在《农村建筑区域特点及典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认为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相对于城镇较为薄弱,在历史大地震中破坏严重。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受建筑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影响在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点,研究各类农村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房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情况实地调研考察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农村地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类房屋结构在不同区域的结构特点和构造差异,对比分析了各类型农居结构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历史地震中农村房屋的实际震害,总结分析了各类农居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成因,比较分析了各类房屋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对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各类农居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农村房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类比计算方法,并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土木结构房屋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农村房屋结构类型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资料,将农村房屋建筑分为七种主要结构类型,并给出了各结构类型的定义标准和划分范围;为了方便不同地区农居结构的比较研究,综合考虑我国地理区域划分成果和各地区农村房屋实际情况,将我国划分为六个农村房屋地理区域。2.通过整理分析大量农村房屋建筑实地调研考察资料和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类农居结构房屋在不同区域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对同一结构类型房屋在不同地区的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特色农居结构形式和建筑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3.利用农村地区房屋实地调研考察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农村房屋情况普查数据,确定了各区域农居结构类型整体分布比例情况;提出了农居比例与数量等级的对应关系,绘制了各类农居结构在不同省份地区的数量等级分布图,对比分析了各类农居结构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基于各区域农居结构类型实际情况和农居发展特点,总结提出了我国农村地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的4条主要发展进程。4.基于我国历史大地震中农村房屋实际震害情况,总结分析了各类农居结构的破坏特点及成因,针对各类农居结构提出了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和建议;在已有农村房屋地震易损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类农居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对比了各类农居结构的相对抗震能力,给出了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了不同地震烈度下各类农居结构的整体破坏情况。5.在研究农居结构整体破坏情况与地震烈度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考虑农居结构抗震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地震烈度下对房屋相对抗震能力的影响差异,提出了一种针对农村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类比计算方法。利用基准地区某类房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考虑同类农居结构抗震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结构差异,通过类比计算获得目标地区该类农居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利用本文提出的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土木结构房屋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了其地震易损性曲线。

张俊[6](2021)在《滇中彝族新民居轻钢装配式建构及构件部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中彝族传统民居是一种饱含智慧建造的经典民居类型,其本身具有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及建筑创作价值。当下滇中彝族传统居民的建构形制存在诸多缺陷,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导致传统民居逐渐消失。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轻钢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筑体系,也是当下最适合于乡村的建造方式。本研究借助轻钢装配式体系的优势,对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进行建构策略的研究和构件部品的设计。本研究以滇中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和轻钢装配式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民居的类型特点、建构逻辑以及轻钢装配式的体系特点,从而确定新民居的需求层级。本研究主要对新民居的建构策略(包括建构体系的内容与原则、集成设计及模数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各系统构件部品(包括结构系统部品、围护系统部品、装饰系统部品)进行了设计,并得出了两个新类型民居的模块化设计应用。本研究最终解决了滇中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的难题,实现了传统建筑语汇与新型材料体系的结合。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不仅能为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条可发展路线,甚至能为滇中彝族新民居的工业化建造提供建设性参考。

符越[7](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马雨萌[8](2020)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木材突破了原生缺陷与尺寸限制,现代木结构以其可持续的生态性能与丰富自由的空间表现获得了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将这种现代技术放诸乡村,如何平衡普遍技术与地方特质成为了探讨的核心。本文基于笔者在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基础,探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在地性应用方式。研究内容将围绕“现代木结构”、“乡村营建”和“在地性”三个核心概念,从技术背景、乡村机遇、在地策略、实践探索的内容逻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当代建构逻辑与应用表现。从木材特性出发,分析木结构优势与缺陷,而后归纳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发展及其在当代智能化建造的前沿方向。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木结构在当代的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层级及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突破。为研究奠定技术背景。第二部分讨论现代木结构在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机遇。通过历史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不同时间与地域的乡土原生性,进而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的应用现状,归纳当代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困难与时代机遇,指明了发展森林管理、文旅康养导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一体化以及混合结构设计的乡村应用趋势。为研究指明应用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通过乡土建筑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自然、文化、技术”的在地性要素系统,着重分析当代设计对三个要素多种内涵的回应策略,归纳出“材料、构造、结构、空间”的技术优化层级与三要素的综合应对方式。总结了文章研究的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剖析笔者参与的“大仓营造”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大仓讲习所与大仓风荷桥两个现代木结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应对特定地点的回应方式,通过乡土建构体系的延续与构造优化,用现代木结构创造出适宜乡村的公共空间,带动乡村复兴。文章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构建了现代木结构适应于乡村营建的在地性策略体系。以实践为佐证为乡村营建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并进一步提倡现代技术在地修正的价值倡导。全文正文约12.2万字,共有图表370余幅。

梁斐赫[9](2020)在《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热工性能及构造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各种生产活动中,建筑是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一种,建筑的可持续性建造对自然、人类甚至地球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渐渐恢复,木材作为绿色可再生资源再次慢慢进入建筑生产活动。文章围绕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开展对该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构造的研究。针对我国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研发出适宜于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构造体系,并通过理论计算、ANSYS模拟计算和实验测试的方法来研究该建筑墙体的传热特性,通过对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优化构造设计方案,并且根据ANSYS模拟计算的高准确性,由该软件计算出适应于其它分区的墙体最佳保温厚度,以供其推广参考。首先通过对既有的木结构建筑构造技术的解析,并结合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构造设计做法,提出改进后的具体构造措施,例如基础、墙体、屋顶等构造做法,建立适用于寒冷地区村镇范围内的新型木结构体系。其次,将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与传统的木骨架组合墙体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根据传热学原理,利用粘合板材、保温材料为基本组成材料,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生产流程,设计制作出5种填充不同保温材料的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试件。并结合理论传热计算、ANSYS模拟计算的方法计算出5种保温墙体的传热系数及传热阻,对比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性,为下一步的实验测试提供理论支撑。再次,通过实验室热箱法来测定上述5种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的传热系数,将其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及ANSYS模拟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软件模拟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针对寒冷和严寒地区节能设计标准对不同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要求,通过ANSYS模拟计算出适应不同分区的最佳墙体及保温层厚度。找出影响墙体传热系数的因素,提出改善措施,为该墙体的构造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墙体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节能墙体,具有热工性能好、节约建筑能耗、施工速度快、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对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热工性能及构造进行研究,既增加了新型木结构建筑的研究素材,又推动了对该建筑体系的推广,为我国寒冷地区采用木结构建筑的节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王慧宇[10](2020)在《干缩裂缝对木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干缩裂缝是影响木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可忽视。钢填板-螺栓胶合木节点以其传力直接、安装方便等优点成为现代木结构中应用最广泛的连接方式。由于干缩裂缝的产生,会削弱钢填板-螺栓胶合木节点的力学性能,影响木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有关干缩裂缝对钢填板-螺栓胶合木节点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缺少实用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预开缝的方式,对干缩裂缝对钢填板-螺栓胶合木节点的力学性能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论文依据试件干缩开裂试验结果,以裂缝位置、裂缝长度、裂缝深度为主要变化参数,采用人工预开缝的形式设计了12组带裂缝的钢填板-螺栓胶合木节点,进行了单调荷载试验,并按照探究目的进行分组。试验结果表明:木节点均沿梁构件的受拉侧螺栓连线位置横纹劈裂,木材达到横纹抗拉强度而破坏;钢板未发生明显的变形和破坏;梁上螺栓未发生弯曲变形,基本刚直。从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最终破坏形态可以看出:受压侧螺栓和梁中和轴开缝对木节点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受拉侧不同长度预开缝的节点,随着开缝长度的增加,木节点承载力降低;开缝深度相同情况下,单侧开缝的承载力降低情况相对于双侧开缝更明显;在受拉侧沿螺栓预开相等长度裂缝情况下,裂缝深度越深,对节点承载力的削弱越明显。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钢填板-螺栓节点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均采用C3D8I实体单元来模拟木柱、木梁、螺栓以及钢填板等构件,并利用木材损伤本构定义薄弱单元来模拟预开裂缝问题,模拟结果表明预定义薄弱单元可较好的模拟试验中的预开裂缝,模拟得到的节点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承载力等与试验结果对比相差较小,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长度、不同位置、同侧异侧和不同深度预开缝的钢填板-螺栓胶合木节点的整体受力机理、节点区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节点整体荷载-位移曲线,均与试验得出的结论相同。之后对木梁裂缝长度与螺栓直径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裂缝长度越长,节点承载力越小。螺栓直径减小时,木梁破坏模式会由横纹劈裂破坏转变为单铰屈服破坏,且裂缝对破坏模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试验和有限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节点受力机理分析、简化假定,建立了钢填板-螺栓节点的计算模型与裂缝折减方法,推导了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裂缝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对应,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为现代胶合木结构节点的安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通过并即将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通过并即将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胶合木结构的起源
        1.1.2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势
    1.2 待解决的问题及设计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异形截面梁的研究
        1.3.2 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
        1.3.3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的研究
        1.3.4 胶合木构件耐久性能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生态意义
        1.4.2 实用价值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木组合构件基材性能研究
    2.1 木材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测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木材弹性常数测定
        2.2.1 抗压弹性常数测定
        2.2.2 抗拉弹性常数测定
    2.3 钢材及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测定
        2.3.1 钢材拉伸性能及弹性常数测定
        2.3.2 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
    2.4 钢-木组合翼板胶合性能研究
        2.4.1 胶层剪切性能试验
        2.4.2 胶层剥离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落叶松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件制作
        3.1.3 试验方案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破坏形态
        3.2.2 荷载-位移曲线
        3.2.3 影响因素分析
    3.3 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理论值计算方法
        3.3.1 文献中的计算方法
        3.3.2 现行标准中的计算方法
        3.3.3 不同销槽承压屈服强度计算方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木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件制作
        4.1.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破坏模式
        4.2.2 荷载-滑移曲线
        4.2.3 荷载-应变曲线
        4.2.4 承载性能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4.3.1 我国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节点承载力计算
        4.3.2 美国木结构国家标准(NDS-2018)节点承载力计算
        4.3.3 欧洲木结构规范(Eurocode5)节点承载力计算
        4.3.4 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
    4.4 基于FOSCHI模型的荷载-滑移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件制作
        5.1.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破坏形态
        5.2.2 荷载-挠度曲线
        5.2.3 荷载-滑移曲线
        5.2.4 荷载-应变曲线
        5.2.5 截面应变分布
        5.2.6 胶合木翼板横向应变分布
        5.2.7 荷载-跨中侧向位移曲线
        5.2.8 影响因素分析
    5.3 钢-木组合梁承载性能理论分析
        5.3.1 变形计算
        5.3.2 弹性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
    6.1 ABAQUS有限元分析简述
    6.2 钢-木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6.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6.2.2 材料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6.2.3 接触单元模拟
        6.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6.3 有限元模型和试验结果的对比
        6.3.1 荷载-挠度曲线
        6.3.2 荷载-交界面滑移曲线
        6.3.3 塑性及应力发展
        6.3.4 组合效率
    6.4 参数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木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
    7.1 钢-木组合结构的应用范围
        7.1.1 钢-木组合结构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
        7.1.2 钢-木组合结构在桥面系中的应用
    7.2 钢-木组合翼板耐久性能研究
        7.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7.2.2 主要衡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7.2.3 试验方法及试件制作
        7.2.4 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3)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胶合木结构的起源
        1.1.2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势
    1.2 待解决的问题及设计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异形截面梁的研究
        1.3.2 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
        1.3.3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的研究
        1.3.4 胶合木构件耐久性能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生态意义
        1.4.2 实用价值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木组合构件基材性能研究
    2.1 木材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测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木材弹性常数测定
        2.2.1 抗压弹性常数测定
        2.2.2 抗拉弹性常数测定
    2.3 钢材及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测定
        2.3.1 钢材拉伸性能及弹性常数测定
        2.3.2 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
    2.4 钢-木组合翼板胶合性能研究
        2.4.1 胶层剪切性能试验
        2.4.2 胶层剥离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落叶松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件制作
        3.1.3 试验方案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破坏形态
        3.2.2 荷载-位移曲线
        3.2.3 影响因素分析
    3.3 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理论值计算方法
        3.3.1 文献中的计算方法
        3.3.2 现行标准中的计算方法
        3.3.3 不同销槽承压屈服强度计算方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木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件制作
        4.1.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破坏模式
        4.2.2 荷载-滑移曲线
        4.2.3 荷载-应变曲线
        4.2.4 承载性能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4.3.1 我国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节点承载力计算
        4.3.2 美国木结构国家标准(NDS-2018)节点承载力计算
        4.3.3 欧洲木结构规范(Eurocode5)节点承载力计算
        4.3.4 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
    4.4 基于FOSCHI模型的荷载-滑移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件制作
        5.1.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破坏形态
        5.2.2 荷载-挠度曲线
        5.2.3 荷载-滑移曲线
        5.2.4 荷载-应变曲线
        5.2.5 截面应变分布
        5.2.6 胶合木翼板横向应变分布
        5.2.7 荷载-跨中侧向位移曲线
        5.2.8 影响因素分析
    5.3 钢-木组合梁承载性能理论分析
        5.3.1 变形计算
        5.3.2 弹性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
    6.1 ABAQUS有限元分析简述
    6.2 钢-木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6.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6.2.2 材料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6.2.3 接触单元模拟
        6.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6.3 有限元模型和试验结果的对比
        6.3.1 荷载-挠度曲线
        6.3.2 荷载-交界面滑移曲线
        6.3.3 塑性及应力发展
        6.3.4 组合效率
    6.4 参数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木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
    7.1 钢-木组合结构的应用范围
        7.1.1 钢-木组合结构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
        7.1.2 钢-木组合结构在桥面系中的应用
    7.2 钢-木组合翼板耐久性能研究
        7.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7.2.2 主要衡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7.2.3 试验方法及试件制作
        7.2.4 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4)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村镇房屋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预测理论
    2.1 概述
    2.2 建筑物震害预测步骤
    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海省历史地震背景及村镇房屋震害预测分析
    3.1 引言
    3.2 青海农村房屋基本概况
    3.3 青海历史地震背景
    3.4 农村民居房屋震害特点
    3.5 青海民居震害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地区村镇房屋现状调查
    4.1 调查概况
    4.2 调查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地区农村民居震害预测
    5.1 砖混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5.2 砖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5.3 土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5.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地区诱发地震评价与震害预测
    6.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6.2 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6.3 断层稳定性与诱发地震分析
    6.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信息

(5)农村建筑区域特点及典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房屋情况
        1.1.2 农村地震灾害
        1.1.3 农村房屋抗震能力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村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及地理区域划分
    2.1 农村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分类
        2.1.1 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分类研究成果
        2.1.2 农村房屋建筑整体情况
        2.1.3 农村房屋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分类结果
    2.2 农村建筑地理区域划分
        2.2.1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2.2.2 中国地震带分布
        2.2.3 农村建筑地理区域划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1 土木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1.1 土木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1.2 土木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1.3 各区域土木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2 木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2.1 木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2.2 木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2.3 各区域木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3 石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3.1 石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3.2 石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3.3 各区域石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4 砖木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4.1 砖木结构房屋基本形式
        3.4.2 砖木结构房屋区域特点
        3.4.3 各区域砖木结构房屋结构特点整理分析
    3.5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6 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形式及区域特点
    3.7 其他结构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房屋建筑区域分布及发展
    4.1 农村房屋建筑分布数据
        4.1.1 农村实地调研及历史研究资料
        4.1.2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份农村房屋数据
        4.1.3 农村房屋数据对比分析
    4.2 农村房屋建筑分布特点
        4.2.1 农村房屋建筑结构区域比例
        4.2.2 农村房屋建筑结构数量等级
        4.2.3 农村房屋建筑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4.3 农村房屋建筑结构发展历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房屋建筑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分析
    5.1 农村房屋建筑震害分析
        5.1.1 农村房屋建筑历史地震震害分析
        5.1.2 农村房屋建筑震害特点及成因
    5.2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分析
        5.2.1 房屋破坏等级及震害指数
        5.2.2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对比分析
        5.2.3 农村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农村房屋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
    6.1 引言
    6.2 农村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计算方法研究思路
        6.2.1 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及权重确定
        6.2.2 房屋抗震能力综合评分
        6.2.3 地震易损性矩阵模拟
    6.3 方法验证
    6.4 西藏日喀则地区土木结构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滇中彝族新民居轻钢装配式建构及构件部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国家战略
        1.1.2 现实需要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5.1 云南彝族传统民居研究
        1.5.2 国内轻钢装配式体系研究
        1.5.3 国外轻钢装配式体系研究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语汇及发展探析
    2.1 滇中背景概况
    2.2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类型
    2.3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语汇
        2.3.1 建筑结构及平面形式
        2.3.2 功能空间
        2.3.3 建造材料
        2.3.4 细部装饰及文化符号
    2.4 滇中彝族传统民居发展探析
        2.4.1 材料建造辨析
        2.4.2 民居建造现状适宜性评价
    2.5 传统民居价值探究
        2.5.1 历史研究价值
        2.5.2 文化传承价值
        2.5.3 建筑创作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需求层级
    3.1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适宜性探究
        3.1.1 轻钢装配式与传统建造
        3.1.2 滇中乡村建设适用装配式体系
        3.1.3 轻钢装配式推行政策
        3.1.4 新冠疫情催化
        3.1.5 轻钢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问题
    3.2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建设需求
        3.2.1 风貌导控建设需求
        3.2.2 人居环境提升需求
        3.2.3 绿色建筑技术提升需求
        3.2.4 新民居推广需求
    3.3 当下轻钢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制约
        3.3.1 结构系统的技术制约
        3.3.2 围护系统的技术制约
        3.3.3 内装系统的技术制约
        3.3.4 管线与设备系统的技术制约
    3.4 乡村轻钢装配式实践案例分析
        3.4.1 案例一:飞茑集·松阳陈家铺
        3.4.2 案例二:安徽长丰吴山轻钢装配式农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建构策略及部品设计
    4.1.新民居建构体系的内容与原则
        4.1.1 建构体系的内容
        4.1.2 建构体系的原则
    4.2 新民居建筑设计方法
        4.2.1 集成设计
        4.2.2 新民居模数化协调设计
        4.2.3 新民居平面与空间设计
    4.3.新民居结构体系部品预制装配设计
        4.3.1 钢材的选用
        4.3.2 柱结构部品预制设计
        4.3.3 梁结构部品预制设计
        4.3.4 屋架结构部品预制设计
        4.3.5 楼梯部品预制设计
    4.4.新民居围护体系预制装配设计
        4.4.1 围护系统性能要求
        4.4.2 墙体构造选型
        4.4.3 墙体部品预制改进设计
        4.4.4 屋顶部品预制设计
        4.4.5 楼板部品预制改进设计
    4.5 新民居装饰体系预制装配设计
        4.5.1 外部装饰部品预制设计
        4.5.2 内部装饰部品预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中彝族轻钢装配式新民居模块化设计应用探索
    5.1 “新合院民居”模块化设计应用
        5.1.1 项目概况
        5.1.2 新民居方案分析
        5.1.3 新民居构件部品模块化应用
        5.1.4 新合院民居建筑单元模块化组合
        5.1.5 新民居装配式建造过程
        5.1.6 天井空间营造
    5.2 “新土掌房民居”模块化设计应用
        5.2.1 项目概况
        5.2.2 新民居方案分析
        5.2.3 新民居建构及构件部品模块化应用
        5.2.4 新土掌房民居建筑单元模块化组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1.1 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
        6.1.2 轻钢装配式新民居的需求层级
        6.1.3 新民居建构策略及部品设计
    6.2 创新点
        6.2.1 定义创新
        6.2.2 技术探索及尝试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滇中传统民居测绘图纸

(7)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1.1.2 农村住宅能耗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1.3.4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2.1 综合评价法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2.3.1 评价目标一致
        2.3.2 核心内容相通
        2.3.3 科学的互补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2.5 小结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3.2 地域气候特征
        3.2.1 地域特征
        3.2.2 气候特征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3.4.2 能耗构成水平
        3.4.3 调研测试方案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2.2 建筑遮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3.4 遮阳措施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6.4.2 分项权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7.2.2 清单分析
        7.2.3 环境性评价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4 分项权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8.2.1 研究方法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8.3 数学模型
        8.3.1 无量纲化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8.4.1 节能性
        8.4.2 经济性
        8.4.3 环境性
        8.4.4 设计与创新
        8.4.5 评价结果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8.6 试评价
        8.6.1 建筑基本信息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8.7 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创新点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情况说明
致谢

(8)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理念与产业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发展与应用
        1.1.2 城乡关系下乡建热潮与地域性话题的回归
        1.1.3 井冈山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现代木结构
        1.2.2 乡村营建
        1.2.3 在地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现代木结构及相关设计研究综述
        1.4.2 建筑地域性与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1.4.3 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应用表现
    2.1 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与缺陷
        2.1.1 木材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
        2.1.2 木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
        2.1.3 木结构建筑预制加工与装配潜能
        2.1.4 限制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性能缺陷
    2.2 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
        2.2.1 木材工业化与材料性能优化
        2.2.2 现代木结构的产业化发展与体系建立
        2.2.3 工业4.0 时代下的现代木结构的智能建造
    2.3 现代木结构建构特征与空间应用
        2.3.1 材料层级——现代木材的材料类型及用途
        2.3.2 结构层级——现代木结构的多种结构体系
        2.3.3 构造层级——现代木结构的连接方式与构造节点
        2.3.4 现代木结构的建构表现——受力法则的真实反映
        2.3.5 现代木结构的空间应用——高度与跨度的空间突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营建中现代木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木结构建筑在乡土环境中的起源与演变
        3.1.1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人类文明阶段下的演变
        3.1.2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地域乡土环境中的表达
    3.2 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1 国外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2 国内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3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
        3.3.1 木材资源与森林管理
        3.3.2 乡村文化认同缺失与木结构认知误区
        3.3.3 现代木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3.3.4 乡村设计建造的规范性与技术引入问题
    3.4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优势与时代机遇
        3.4.1 木材亲和乡村地貌的天然优势
        3.4.2 现代木结构面对乡村地形的运输与装配优势
        3.4.3 国内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机遇
        3.4.4 国内现代木结构行业标准完善与体系建立
    3.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发展趋势
        3.5.1 可持续森林管理与地方木材的发展
        3.5.2 面向文旅康养等类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3 面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综合设计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4 发挥各材料优势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
    4.1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
        4.1.1 基于地形特征与气候环境的乡村自然要素
        4.1.2 基于社会经济与精神传统的乡村文化要素
        4.1.3 基于结构体系与在地工法的乡村技术要素
    4.2 现代木结构回应自然的策略——环境协调与结构配适
        4.2.1 通过形式与结构设计使建筑融入乡村山水格局
        4.2.2 通过空间与构造优化进行气候适应与能量调节
        4.2.3 通过结构配适降低自然损害、维护生态环境
    4.3 现代木结构回应文化的策略——传统延续与设计转化
        4.3.1 乡村文脉与传统空间的重塑
        4.3.2 生产生活场景的保护与营造
    4.4 现代木结构回应技术的策略——匠艺保护与适宜技术
        4.4.1 材料置换与传统建筑修缮更新
        4.4.2 地方材料运用与在地工艺保护
        4.4.3 新材料技术的适宜引入与综合结构运用
    4.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综合应用方式
        4.5.1 旧建筑保护与新结构设计
        4.5.2 预制装配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建造方式
        4.5.3 应对灾难快速建设的特殊应用
        4.5.4 现代木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空间”建构层级的优化体系
        4.5.5 现代木结构应对“自然-文化-技术”在地性系统的综合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代木结构探索——“大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5.1 大仓村的在地性要素与乡村现状
        5.1.1 湘赣边界自然环境与大仓村区位特征
        5.1.2 湘赣边界文化背景与大仓村独特历史
        5.1.3 地区传统建构体系与地方工法
        5.1.4 乡村现状与问题
    5.2 大仓讲习所
        5.2.1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5.2.2 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组织
        5.2.3 延续建构体系的结构设计
        5.2.4 预制装配与匠人营造的结合
        5.2.5 节点设计与传统构造性能优化
        5.2.6 大仓讲习所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3 大仓风荷桥
        5.3.1 历史之路的现代延续
        5.3.2 乡村风景编绎与自然要素组织
        5.3.3 结构设计与交会空间营造
        5.3.4 适宜材料与细部设计
        5.3.5 大仓风荷桥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4 大仓村其他木构民宿对比研究
        5.4.1 大仓讲习所、风荷桥与大仓“红梦源”民宿对比
        5.4.2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误区:符号化与趋同化
        5.4.3 普遍技术在地应用的价值倡导:技术的在地修正与自然人文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木结构生产加工企业访谈
附录 B 现代木结构设计案例汇总表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热工性能及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木结构建筑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木结构建筑的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构造设计研究
    2.1 木结构建筑体系
        2.1.1 概述
        2.1.2 方木原木结构体系
        2.1.3 胶合木结构体系
        2.1.4 轻型木结构体系
        2.1.5 结构体系对比分析
    2.2 木结构建筑中的节点技术
        2.2.1 穿插、榫卯连接
        2.2.2 齿、抵连接
        2.2.3 螺栓连接
        2.2.4 齿板连接
    2.3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构造设计
        2.3.1 概述
        2.3.2 基础的构造做法
        2.3.3 墙体的构造做法
        2.3.4 屋顶的构造做法
        2.3.5 楼梯的连接节点做法
        2.3.6 屋架的连接节点做法
    2.4 本章小结
3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传热计算与对比分析
    3.1 木结构建筑外墙的应用模式
        3.1.1 木骨架组合墙体
        3.1.2 构造层次对比分析
    3.2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传热系数的理论计算
        3.2.1 围护结构的传热方式
        3.2.2 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
        3.2.3 保温材料的选取
        3.2.4 墙体试件的规格尺寸与构造详图
        3.2.5 墙体填充不同保温材料时传热系数的理论计算
    3.3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传热系数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3.3.1 ANSYS有限元软件的三维热力学模拟分析法
        3.3.2 ANSYS有限元模拟计算过程
        3.3.3 ANSYS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4 理论计算与ANSYS模拟计算的统计与分析
        3.4.1 计算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4.2 对比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热工性能实验研究
    4.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方法
        4.1.1 热箱法及其检测原理
        4.1.2 热流计法及其检测原理
        4.1.3 红外热像仪法及其检测原理
    4.2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试件的制作
        4.2.1 木结构材料的分类
        4.2.2 试件材料的选取
        4.2.3 试件设计及制作
    4.3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热工性能实验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4.3.3 主要技术性能及指标
        4.3.4 测试步骤及过程
        4.3.5 实验数据统计
        4.3.6 数据汇总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节能优化设计
    5.1 数据对比与差异原因分析
        5.1.1 传热系数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5.1.2 差异原因分析
        5.1.3 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墙体的热工性能对比分析
    5.2 节能优化设计
        5.2.1 墙体构造优化设计
        5.2.2 填充不同厚度XPS板的墙体传热系数研究
        5.2.3 墙体最佳厚度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10)干缩裂缝对木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干缩开裂
        1.2.2 钢填板-螺栓节点
    1.3 存在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填板-螺栓节点试验设计
    2.1 钢填板-螺栓节点设计
        2.1.1 节点构造
        2.1.2 材料选用
        2.1.3 木材性能
    2.2 预开缝设计
        2.2.1 设计依据
        2.2.2 设计分组
    2.3 试验方案
        2.3.1 加载方案
        2.3.2 量测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填板-螺栓节点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
        3.1.1 未开缝节点GLJ-0
        3.1.2 受拉侧开缝节点GLJ-B-L-100和GLJ-B-S-100
        3.1.3 受压侧开缝节点GLJ-T-L-100和GLJ-T-S-100
        3.1.4 中和轴开缝节点GLJ-N-L-100和GLJ-N-S-100
        3.1.5 受拉侧半开缝节点GLJ-B-L-50a、GLJ-B-L-50b、GLJ-B-S-50a和 GLJ-B-S-50b
        3.1.6 受拉侧半开缝节点GLJ-B-L-25和GLJ-B-S-25
    3.2 试件破坏形态
        3.2.1 不同裂缝位置
        3.2.2 不同裂缝长度
        3.2.3 裂缝同侧异侧
        3.2.4 不同裂缝深度
    3.3 木梁销槽变形分析
    3.4 节点试验数据分析
        3.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3.4.2 木梁变形曲线与转角
        3.4.3 节点刚度与名义屈服点
    3.5 裂缝对承载力的影响
        3.5.1 不同裂缝位置
        3.5.2 不同裂缝长度
        3.5.3 裂缝同侧异侧
        3.5.4 不同裂缝深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填板-螺栓节点有限元模拟
    4.1 模型建立
        4.1.1 材料模型
        4.1.2 初始裂缝设置
        4.1.3 单元及网格类型划分
        4.1.4 荷载、边界条件及接触设置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1 荷载-位移曲线
        4.2.2 破坏形态
        4.2.3 应力分析
    4.3 节点承载力参数分析
        4.3.1 裂缝长度
        4.3.2 螺栓直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填板-螺栓节点承载力理论分析
    5.1 机理分析与基本假定
    5.2 现有木材单螺栓连接横纹承载力模型
        5.2.1 基于线弹性断裂理论的横纹承载力计算模型
        5.2.2 弹性地基粱模型
        5.2.3 欧洲规范与加拿大规范
    5.3 未开裂节点承载力分析
        5.3.1 几何条件
        5.3.2 物理条件
        5.3.3 平衡条件
        5.3.4 简化力学模型
    5.4 带裂缝节点承载力分析
        5.4.1 带裂缝的木材单螺栓横纹承载力折减
        5.4.2 带裂缝的群螺栓节点承载力折减
    5.5 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
        5.5.1 未开裂节点承载力计算结果
        5.5.2 木梁受压侧(T)及中性轴(N)开裂承载力计算结果
        5.5.3 木梁受拉侧(B)开裂承载力计算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通过并即将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2]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茹元.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茹元.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4]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D]. 王洪.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21
  • [5]农村建筑区域特点及典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 田得元.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6]滇中彝族新民居轻钢装配式建构及构件部品设计研究[D]. 张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8]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D]. 马雨萌. 东南大学, 2020(01)
  • [9]燕尾榫接板式木结构建筑的热工性能及构造研究[D]. 梁斐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10]干缩裂缝对木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D]. 王慧宇.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获批,即将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