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崩落巷道注浆修复

软岩崩落巷道注浆修复

一、软岩冒落巷道注浆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刘编[1](2021)在《深井软岩交岔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矿井由通风、运煤、排矸等系统构成,各个生产系统复杂的交错在一起,因此巷道交岔点广泛的存在于生产系统中。交岔巷道容易形成空顶面积大、应力环境复杂和受多次掘进扰动影响的交岔点。并且伴随煤炭的深部开采,深部巷道围岩承受“三高一扰动”困扰,使得围岩变形量大,破坏范围及程度加剧。为解决交岔巷道变形量大导致的巷道失稳问题。本文基于潘三煤矿东一采区2121(3)轨顺进料巷交岔点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手段对该深井交岔巷道的支护方案进行参数优化。并结合现场监测反馈其支护效果,以期为深部交岔巷道围岩支护设计提供技术参考。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及现场地应力监测,得出2121(3)轨顺进料巷围岩抗压强度最大42.35MPa,围岩岩性软弱;东一采区主应力最大值为29.3MPa,主应力方向角为190.64°,属于高地应力水平地层。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交岔巷道三角区位置垂直应力分布及应力集中系数,并分析了交岔巷道围岩失稳的主要形式及原因。提出采用“锚杆+锚索+深层注浆”组合支护技术对巷道交岔点围岩变形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通过数值分析,对潘三矿东一采区交岔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比巷道交岔区域的变形控制效果、锚杆锚索轴力大小,提出了“锚杆+锚索+深层注浆”联合支护参数优化方案。并研究了不同交岔角度对巷道变形的影响,得出在相同支护方案下,随着巷道交岔角度的减小,交岔围岩巷道变形值增大。依据交岔巷道支护结构变形分布规律,提出在交岔巷道施工过程中,应重视巷道交岔重叠区域的支护,以保证支护结构对巷道变形的控制效果。根据现场工程应用情况,制定了巷道施工扰动效应分析的现场监测方案,对潘三煤矿东一采区2121(3)轨顺进料巷交岔点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工程实际监测,验证方案7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优越性显着,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图[47]表[7]参[86]

黄庆显[2](2021)在《平顶山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深部煤岩体的“三高两强”赋存环境给矿井巷道支护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是业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我国典型深部矿区之一,平顶山矿区主力矿井开采深度已不同程度超过800 m,现有实践表明,深部巷道围岩松软破碎,具有变形大、流变性强等特点,采用浅部巷道的支护技术,巷道围岩难以保持长期稳定。因此,系统深化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综合采用现场实测、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以提高围岩自承能力为核心,对围岩协同控制机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为深井巷道支护方式选择和技术参数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了平顶山矿区主力生产矿井构造应力显着的地应力分布特征,掌握了深井巷道围岩结构特点和典型物理力学特性。结合围岩蠕变试验结果,推演了围岩蠕变等围压三维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在多个矿井进行了普适性分析。原位实测分析了巷道围岩强度、内聚力和弹性模量衰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建立了围岩强度衰减模型,研究了侧压系数变化对巷道围岩应力演化及变形的影响,掌握了深井巷道全断面持续收缩、底鼓量和两帮移近量明显大于顶板下沉量的总体破坏特征,明确了巷道围岩主要承载区的位置(2.4-3.0m)与力学特性。(2)以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承载、支护(力)协同作用、“支护—围岩”协同控制(“三协同”)为切入点,分别建立了围岩内外承载结构、支护(力)间协同作用和“支护—围岩”(粘)弹塑性“三区两圈”(弹性区-塑性区-破碎区,内承载圈-外承载圈)力学模型,研究了深井巷道内外承载结构协同作用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支护强度下深井巷道变形随支护时间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三协同”控制机理,确定了协同支护合理的支护强度与时机。(3)根据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平顶山矿区深井巷道分为高应力型、低强度型和复合型三类,明确了“协同支护构建承载结构,结构协同承载控制围岩变形”的控制思路,明确了以高强支护强化外承载结构、注浆改性内承载结构和卸压改善应力为主要途径的深井巷道承载圈层“强外稳内”控制对策。提出了以双层喷浆、锚杆-锚索(束)注浆、锚索棚支护、底板卸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关键支护技术,研发了配套材料及设备,探索完善了相应的注浆工艺措施,构建了协同作用效率评价方法,形成了深井巷道围岩内外协同承载控制技术体系。(4)结合热轧厚壁中空注浆锚杆、锚索和水泥注浆添加剂等新型材料大范围强力锚固的特点,针对高应力低强度复合型、低强度型、高应力型巷道围岩控制需求,基于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技术体系确定了三类巷道合理的支护方式、参数及支护时机。实测掌握了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变形与破碎破裂区发育特征,建立了巷道表面围岩变形量和协同作用效率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巷道掘前支护效果预估和掘后围岩变形预警的协同效率评价方法并指导巷道支护。上述研究成果在平顶山矿区一矿、四矿的典型深井巷道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关技术能有效提高内外承载结构的承载性能,三类巷道内外承载结构的协同作用效率分别达到86.33%、80.8%、86.05%,显着控制了围岩变形。该论文有图142幅,表20个,参考文献182篇。

蔡兴华[3](2020)在《动压巷道注浆锚杆(索)加固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关矿西翼皮带巷作为西翼三采区重要运输、行人通道,长期以来受到动压、软岩等不利条件影响,巷道顶板变形破碎严重,两帮破碎片帮,底鼓严重,历经多次维修加固,导致围岩-支护系统完全失效,巷道围岩的维护周期愈加频繁,本文从巷道围岩破坏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围岩中存在的弱面结构、裂隙发育以及应力转移和集中分布特征,从支护对策上采取锚注支护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不必采用重型型钢支架去硬抗,同时注浆加固消除其内部存在的大量裂隙、裂缝等自由面,指导巷道对变形严重的围岩范围进行加固,为南关煤矿西翼皮带巷巷道加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南关矿西翼皮带巷围岩破坏严重问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分析适用于南关煤矿软岩高应力巷道合理锚注支护设计和施工工艺参数,使得井下巷道能够长期保持对围岩控制的稳定性,通过现场实验试验分析得出由于岩体受到的地应力以及其他地质条件的影响,巷道围岩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流变特性,通过提高巷道支护强度和范围,进而使得井下巷道能够长期保持对围岩控制的稳定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围岩支护应用成果。南关矿西翼皮带巷通过采用锚注支护方案进一步改进注浆参数,使得巷道围岩在动压条下能够保持围岩结构的完整性,增强巷道围岩对井下空间以及顶板覆岩的支撑能力,进而能够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程度,减少巷道后期维护的工程量,巷道在二次利用期间基本不需返修,降低成本保障了矿井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围岩的表面位移量相对较大,其取得了良好的围岩支护应用成果。

李延辉[4](2020)在《极松软煤层巷道围岩预应力锚注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软破碎煤层回采巷道支护一直是煤矿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是支护技术的关键。然而广泛应用的锚网索支护系统,对此类巷道仍难以奏效。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改善破碎煤体结构,但常用的注浆材料仍存在高污染、凝结时间不可控、易析水等问题。本文以桑树坪2号井煤矿3#煤层3303-1回采巷道为研究对象,针对煤帮破碎裂隙发育、支护难且成本高及瓦斯抽排率低等问题,提出“裂隙煤岩体预应力锚注加固”方案,并研发新型自应力注浆材料LS-1和预应力注浆锚杆,将锚杆系统与注浆工艺有机结合。首先针对预应力锚注与围岩耦合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预应力锚与自应力注的结合相得益彰,极大提高围岩自承能力;然后对具有微膨胀性的自应力材料LS-1进行Minitab正交试验设计及分析,并依据各成分的作用原理,最终得到LS-1的最佳配合比;在实验室进行预应力锚注模拟试验,将现场取回的煤块重组“新煤体”,通过单轴压缩等试验得到最佳施加锚杆的预应力应为50KN等锚注参数;并进行预应力锚注修复压破煤试件,通过单轴-声发射等试验,对锚注前后煤试件的性能变化进行详细分析;根据3303-1巷道的地质条件,利用FLAC3D分别模拟原支护方案和预应力锚注对巷道稳定性和受回采扰动影响进行分析;最后现场监测两种支护方案100m巷道段的锚杆受力、钻孔电视及瓦斯抽排率等,结果表明,预应力锚注对破碎煤帮的支护控制效果更佳,能够改善3303-1巷道破碎煤帮的结构,还原裂隙煤体完整性,并提升瓦斯抽排率42.68%,比原支护方案每年可节省总支护费用约490万元,并节省缺口施工等工序,减少施工人员12名,极大降低了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本文的研究为其他同类型巷道支护提供可借鉴经验,并为预应力锚注在隧道、矿山、边坡等岩土工程中扩展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泽[5](2020)在《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围岩力学特性及稳定性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广西百色右江矿务局林场煤矿3402工作面回风巷巷道为工程背景,围绕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支护与稳定性控制问题,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程应用的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力学特性及稳定性控制,主要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调研,掌握了矿井地质概况、巷道断面参数、巷道围岩变形情况以及原始支护方案参数等,并取顶板部分岩样,根据巷道变形破坏情况以及微观结构和物化成分分析,总结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2)针对3402工作面回风巷顶板特性进行了岩石力学单轴压缩试验和弱胶结试验,对岩块进行了强度以及遇水崩解试验,结果表明:巷道顶板松散软弱、强度低、自稳能力差且遇水易软化等,原有锚网索支护效果不佳。(3)根据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失稳原因,以及力学特性试验结果提出合理的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再综合矿上实际经济和现场施工条件,设计了“超前注浆+顶板锚杆+锚索”组合支护方案。(4)对巷道围岩失稳机理进行结构力学分析,采用普氏拱理论及简支梁和超静定力学关系,通过力学分析得出围岩应力以及发生剪切滑移破坏的力学原理。根据现场地质条件使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注浆前后作用效果,并且对提出补强优化支护方案进行模拟演化对比,结果表明:对破碎围岩顶板注浆加固后,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优化方案效果更佳。(5)基于林场煤矿弱胶结巷道围岩失稳特征,提出合理的稳定性控制原则,并从设计的几种补强支护方案中选出最优支护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以便达到预期目的,实现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的长期稳定。

孙元田[6](2020)在《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文中认为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量深部煤层巷道变形的时间效应显现加剧。对于围岩强度极低的松散煤层巷道,流变大变形现象十分普遍。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松散煤体巷道流变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工程调研、数值计算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煤岩参数反演模型,实验室构建了等效松散煤体试样,揭示了松散煤体的流变特性,建立了符合该类煤体的流变模型,反演了巷道煤体流变参数并揭示了巷道流变机理,提出了旋喷注浆加固松散煤体的控制对策并试验其可行性,探索了旋喷加固技术抑制巷道流变机理,为研究与治理松散煤体巷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搭建了煤岩体参数反演的算法模型。在分析参数的反演必要性前提下,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对本文松散煤体研究涉及的两类物理力学参数即“构建参数”和“流变参数”进行反演模型搭建。将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和高效寻优的生物启发式天牛须算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的建立起基于天牛须搜索的进化支持向量机参数反演模型(BAS-ESVM),确定了该模型反演实现的主要步骤。其中天牛须算法不仅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核参数和罚参数)进行调优形成进化支持向量机(ESVM),还对待反演参数进行寻优输出。利用该模型对室内煤体构建的参数和巷道煤体的流变参数进行了精确反演。(2)提出了室内构建煤试件等效于现场松散煤体的方法。鉴于典型的松散煤层实际赋存状态,常规手段难以对其开展煤岩物理力学试验。该法以松散煤体坚固性为纽带,旨在将室内的成型煤体的孔隙率和强度与现场煤体孔隙率和强度等效。实验室测定了现场煤体的孔隙率(9.8%)和坚固性系数的反算强度(2.5MPa),并提出了成型煤体的孔隙率测定方法。理论分析确定了“成型压力、成型时间和成型水分(含水率)”为煤体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确定了煤体成型工艺并分析了成型机理及影响成型效果的因素,得到了煤体成型过程中的三阶段曲线即“初始压密变形、塑性变形及弹性变形阶段”。通过试验得到成型煤体的孔隙率和强度样本数据,揭示了成型煤体破坏的五阶段曲线即“孔隙裂隙压密、弹性变形、稳定破裂、加速破坏和峰后破坏阶段”。基于“BAS-ESVM”模型反演得到了现场原煤孔隙率和强度下的实验室型煤体构建参数即成型压力23.7MPa,成型时间33.5 min,含水率4.82%。按照该参数成功建立起试验煤体,成型煤体测试强度为2.52 MPa,孔隙率为10%,与原煤高度接近,验证了该模型和参数的合理准确性。(3)揭示了松散煤体流变特性并建立了相适应的流变模型。基于已构建的高度等效现场的松散煤体试样,采用分级加载方法,测得其单轴流变全过程蠕变曲线,揭示了松散煤体的流变变形特性即松散煤体存在“瞬时变形、减速蠕变、等速蠕变及加速蠕变阶段,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得到了试样轴向四阶段应力应变规律即“孔隙裂隙压密阶段、线性变形阶段、裂隙孔隙发育阶段、加速破坏阶段”,分析了蠕变煤体受长时蠕变损伤下的等时应力应变曲线和瞬时加载变形模量规律。在松散煤体流变元件模型选取原则指导下,提出了适合松散煤体流变特征的改进型CVISC流变模型,推导了相关蠕变方程及其差分形式。提出了对添加的粘性单元参数计算方法,对松散煤体的流变参数进行了辨识,后经数值模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与正确性。(4)反演了深部巷道松散煤体流变参数并揭示了巷道流变机理。基于一个具有典型流变性质的松散煤层巷道工程案例,分析了其流变规律即该松散煤巷具有“前期减速大流变和后期等速大流变”特征,确定了帮部软弱松散煤体长时流变是巷道失稳破坏的关键因素。理论分析选取了适合松散煤体的流变模型及相关流变参数的取值范围,通过正交流变参数组合设计,并经三维巷道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含有时间序列的巷道位移。基于现场流变位移数据,通过“BAS-ESVM”模型反演得到了实测变形下的巷道煤体流变参数,经正算验证了所反演的流变参数及整体模型的建立是合适与正确的。进一步,通过对该流变巷道围岩水平与垂直位移、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塑性区扩展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分析,揭示了松散煤体巷道的不稳定变形时间长,煤体内高应力积聚,塑性区扩展范围远超支护范围等破坏机理。(5)提出了高压旋喷加固流变巷道的技术对策并试验其对松散煤体的扩孔成桩效果。理论分析了控制流变巷道的根本是提高松散煤体的自身性质,探索性的提出通过高压旋喷技术深度改性松散煤体,从而抑制巷道流变。深入分析了高压旋喷的“剪切、拉伸及内损伤”破煤机理,讨论了高压射流在煤体中扩孔范围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水泥浆旋喷成桩作用与改性固结煤体机理。讨论了旋喷技术在深部松软煤层适用的可行性,计算选取了旋喷相关设备,分析了射流流量及压力对煤体作用,并在地面预先验证了设备和参数设置合理性。确定了两套旋喷工艺及流程,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高压旋喷射流技术对坚硬的泥岩体扩孔范围有限,而对松散煤体扩孔成桩效果较好,尺寸在400 mm~500 mm左右,满足预加固支护要求,但也仍需优化选取试验地点和部分旋喷参数。(6)探索了旋喷加固控制松散煤巷方案并分析了其抑制流变机理。基于旋喷注浆成型桩体在松散煤层中的存在状态,实验室内构建了旋喷煤浆固结体,理论计算确定了煤与水泥浆液的合理比例为1.3,设计了煤浆混合物并测定了其坍落度。从宏观微观角度试验分析了水泥浆对煤体的改性作用,认为煤浆固结体是介于混凝土和煤体之间的在强度和延展性上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试验确定了该材料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和抗流变的特性。提出了旋喷注浆加固巷道的设计思路、原则和关键技术,建立了以“旋喷改性加固为主体,联合喷射混凝土和U型棚强化”的松散煤层巷道控制方案并确定了相关参数,概括为“浅表改性、预先加固、提高承载、边放边抗、柔中有刚、多重支护”的基本控制思想。建立了含有旋喷加固体的三维数值模型,合理选取了本构模型和相关参数。探索了两种旋喷方案在巷道流变变形抑制、围岩应力优化及塑性区扩展控制上的机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旋喷注浆加固松散煤体技术可以明显降低顶板和帮部变形,最大分别减小69%和78%;减少巷道稳定时间,从60天减少至15天;优化围岩应力,应力集中系数可最大降低35%;大幅度减小围岩塑性区,顶板塑性区范围减小84%,帮部塑性区范围最大降低42%;对松散煤巷流变的研究与治理进行了新的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论文有图130幅,表39个,参考文献282篇。

褚昭彤[7](2020)在《柴家沟矿采动影响煤层硐室群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柴家沟矿三盘区硐室群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调查,结合柴家沟矿工程地质资料以及实验室实验,通过分析得出硐室群失稳破坏特征,围绕采动影响下围岩活动规律开展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进而得到不同工作面采动对硐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基于高强稳定型支护核心,提出采动影响下的硐室群围岩控制措施,并通过现场工业性实验对相关成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柴家沟矿硐室群属于典型的采动影响下的煤层巷道,主要表现为左右两帮位移量大、底板鼓起严重等变形特点;支护破坏主要表现为锚杆索失效,护表构件损坏严重等。分析认为是周围工作面采动、硐室间间距过小、硐室群支护方式及支护参数选择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了硐室群围岩的严重破坏。(2)对动压影响硐室群进行围岩活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是硐室群底板的无支护使完整的支护承载结构出现弱化部位,受采动影响时底板薄弱区最先产生破坏,然后分阶段破坏整个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单一的锚网支护在破碎围岩中很难发挥其支护效果,难以有效维持住采动影响下的硐室群围岩的正常使用。(3)以采动影响下硐室群围岩控制为基础,提出了高强稳定型支护技术:先通过表面喷浆+内部注浆提高围岩得整体性,为锚杆索提供锚固基础,再使用高预应力锚网支护,最后使用高预应力锚索补强,将浅部基础支护与深部围岩形成一个完整的承载结构,充分发挥深部岩体的承载能力,提高了支护与围岩本身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并确定锚杆索最佳预应力匹配值,充分利用各支护结构的性能,大幅提高承载结构在采动影响下的承载能力。(4)现场工业性实验表明,采用高强稳定型锚注支护技术方案,有效提高了硐室群的承载能力,实现硐室群在整个服务期内不扩修的目标。该论文有图49幅,表6个,参考文献82篇。

张进鹏[8](2020)在《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地下工程活动常遇不良地质裂隙岩体,注浆加固能够封堵岩体裂隙,改善裂隙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针对地下工程裂隙岩体注浆加固由于水泥基材料自收缩造成浆岩界面出现微裂缝或充填空隙的问题,本文创新地提出了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方法和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方法。通过外加剂促使浆液结石体在约束空间内体积膨胀,补偿水泥基材料自收缩同时产生膨胀应力,提高浆液结石体的密实度,改善加固体的受力状态。通过浆液结石体自应力与锚杆轴向应力共同加固岩体,使加固体处于准三维的受力状态,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原岩受力状态,显着提高了锚注加固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等方法研究了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原理和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原理。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的优势包括:浆液结石体的密实度和强度得到提高,浆液结石体与岩体形成的固结体受力状态得到改善。浆液结石体膨胀应力和锚杆轴向应力对裂隙岩体最大主应力的提高呈叠加关系。随着岩体与浆液结石体的距离增大,膨胀压力产生的附加应力逐渐减小,且附加应力与浆液结石体体积呈正相关。分析了考虑预应力损失前后锚杆轴向应力与界面剪应力的关系以及锚杆锚固段脱锚前后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2)通过纵向自由膨胀率测试、约束浆液结石体强度试验、约束结石体微观分析,研究了自应力水泥浆液膨胀性能与强度特征。随着膨胀剂掺量增大,浆液纵向自由膨胀率和约束结石体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配制自应力注浆材料的最佳膨胀剂掺量为10%。10%膨胀剂掺量超细硅质浆液的纵向自由膨胀率为1.94%,约束状态自应力浆液结石体的峰值强度比普通浆液结石体高50.37%。自应力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结石体颗粒相互搭接,形成网状结构,密实性明显优于普通浆液结石体。(3)选取不同岩性的预制裂隙岩体进行普通浆液加固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单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试验,并进行砂岩预制裂隙的锚注加固试验。各种岩性试样通过自应力浆液对预制裂隙试样的加固效果均优于普通注浆。随着岩体强度的降低,注浆加固岩体试样的强度折减系数呈增大的趋势,注浆加固对不同岩性裂隙岩体强度的恢复程度排序为砂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煤。随着岩性强度逐渐变弱,浆液加固岩体逐渐由沿着对角线方向剪切滑移破坏向劈裂伴崩解破坏过渡。锚注加固裂隙砂岩经过压密阶段和弹性变形阶段至峰值强度后,出现了明显较长的峰后延缓变形。浆液加固砂岩试样的锚固强度越高,对砂岩试样的峰值强度提高幅度越大。1根和2根锚杆的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砂岩的峰值强度分别比普通锚注加固试件高13.59%、12.65%,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砂岩的优势明显。(4)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裂隙倾角、裂隙开度、裂隙粗糙度等裂隙参数对普通浆液加固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等的影响。当裂隙倾角θ位于θ1<θ<θ2,注浆加固裂隙岩体表现为以沿浆岩界面剪切滑移破坏为主,其它角度表现为以整体劈裂破坏为主。两种浆液加固岩体的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均随裂隙倾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裂隙开度的普通浆液加固岩体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的峰值强度基本分别在3.30MPa和3.65MPa左右。两种浆液加固岩体的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随裂隙面粗糙度降低逐渐减小。相同裂隙倾角、裂隙开度、裂隙粗糙度的自应力浆液加固岩体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大于普通浆液加固岩体峰值强度。(5)以超细水泥、改性粘土、硅粉、膨胀剂、减水剂、速凝剂为原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制出超细硅质自应力复合注浆加固材料,配方为超细水泥掺量79%、粘土掺量5%、膨胀剂掺量10%、硅粉掺量6%、速凝剂掺量2.9%、减水剂掺量2.5%。该材料具有初凝快、流动性好、膨胀性好、强度高等特点。(6)基于围岩破碎机理分析和原支护方式评价,将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锚注加固方法用于平煤十矿变电所巷道围岩控制,设计了高强预应力注浆锚杆系统和新型锚注支护方案。新型锚注加固后,注浆浆脉充填了围岩裂隙,浆液扩散性良好,填充裂隙的浆液结石体结构较为致密,颗粒相对均匀。预应力注浆锚杆锚索受力稳定,锚固范围内的松散破碎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变电所巷道变形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表面围岩最大位移为83mm,围岩变形不大,真正实现了巷道维修后的零修复。

黄聪[9](2020)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机理与稳定性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部开采矿井或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大变形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大难题之一,对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和支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文以湾田煤业欣欣煤矿110907机运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从回采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及演化规律入手,对110907机运巷围岩破坏机理、“应力场-塑性区-围岩变形”关系、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通过现场取样实测,发现110907机运巷围岩为质软的泥岩、砂质泥岩,围岩力学强度低,抗变形能力差。此外,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0907机巷围岩中含有较高比例的菱铁矿、云母和高岭石,这些矿物遇水、暴露空气中后极易软化、崩解,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围岩的强度。通过对110907机运巷钻孔窥视实测,得出该巷帮部变形为非对称变形,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地应力测试结果显示,巷道所受最大主应力36.9MPa,方向为94.3°,倾角-10.2,中间主应力为13.2MPa,方向为6.9,倾角14.1°,最小主应力为12.1MPa,方向为149.7°,倾角72.5°,水平主应力达到垂直主应力的三倍以上,煤层受构造应力影响明显。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FLAC3D对欣欣煤矿110907机运巷从掘进到回采阶段的应力、塑性区、位移情况进行了模拟,发现工作面推进时,会造成岩层移动,采空区上方岩体自重应力向采空区周围岩体转移,引起的应力场重新分布。回采工作面对巷道的扰动强度大、范围广,采动应力向巷道空区释放,会造成巷道塑性区范围急速增加,引起塑性区由缓慢扩展阶段进入恶性扩展阶段。巷道围岩位移量与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扩展的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巷道围岩位移较小方向的围岩所产生的塑性区也较小,而位移较大方向围岩的塑性区范围也更大。最后,基于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结合110907巷道现场条件,发现采用高强、高刚支护结构进行“硬扛”是无法取得理想支护效果的。因此,采用“让抗结合”的支护理念与为巷道预留给定变形的方式,提出了“锚杆、钢筋网、喷浆、普通锚索、高强中空注浆锚索”的综合支护方式。并对所提出支护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优化过后的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集中应力,使得塑性区范围大大减小,围岩整体性得到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张春雷[10](2020)在《麦垛山煤矿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总体布局的调整,西部煤炭资源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任务。但是受成岩年代及地质环境等多因素影响,西部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弱胶结软岩,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具有自承载能力差、自稳时间长、易变性、流变性等明显特征,采用传统巷道施工工艺已然无法保障巷道的正常使用,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弱胶结软岩井巷工程施工工艺技术研究,对于西部地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宁夏煤业集团麦垛山煤矿辅助水平车场工程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并结合现场实践经验,对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方案进行研究。得到以下有益的结论:(1)分析了麦垛山煤矿地质力学条件,得到该矿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有煤、灰色粉砂岩、浅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粉砂岩、灰黑色粉砂岩和细砂岩。其中粉砂岩较为坚硬,细砂岩为软岩,其中粉砂岩中粘土矿物含量约为56.3%,细砂岩中的石英和长石含量约为68.1%,致使岩石的吸水性强。通过单轴抗压、抗拉及三轴压缩试验,得到麦垛山煤矿各类岩石的泊松比、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剪胀角、单轴抗压、抗拉强度等相关参数,并发现屈服后的岩石强度均大幅度降低。最后测得麦垛山煤矿围岩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6.2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0.2Mpa,垂直应力为13.7Mpa。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当变形不明显时,部分围岩会突然开裂、片帮甚至冒落,同时围岩的抗风化能力较弱;(2)设计了麦垛山煤矿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方案,确定巷道断面形式为拱顶、直墙、圆弧帮脚、反底拱顺滑连接的类型,其净宽×净高=5400mm×4300mm。支护形式采用锚网喷+钢管混凝土支架联合支护,锚杆为φ20mm×2200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700mm×700mm,锚杆托板为Q235钢,尺寸为150mm×150mm×10mm,金属网采用φ6.5mm钢筋加工而成,网孔规格100mm×100mm,喷射混凝土标号C30。巷道顶部为单根钢绞线锚索,锚具型号为OOM15-1,采用树脂药卷锚固,每根锚索安装时端头树脂药卷的用量4个,锚孔深度7m,孔径32mm,锚索长度7.2m。托盘尺寸Φ300mm×20mm,间排距1400mm×1400mm。两帮为长锚索束,三根钢绞线,锚具型号为OOM15-3,使用水泥砂浆锚固。锚孔深度20m,孔径90mm。锚索束总长21m,孔外露出长度1m。垫板尺寸Φ300mm×20mm。钢管混凝土支架钢管型号为Φ194×8mm钢管,排距800mm。竖向钢筋型号Φ22mm,竖向粗筋分四段,曲率随各段支架钢管。两帮段钢筋长度与支架两帮段钢管长度一致,顶弧段钢筋长度与支架顶弧段钢管长度一致。混凝土碹体采用C30混凝土进行喷碹,碹体总厚度400mm。其中支架壁后156mm,支架间194mm,支架内侧50mm。地坪以下碹体必须浇注施工,充填后振捣。地坪以上实施混凝土喷碹;(3)在麦垛山煤矿辅助水平车场巷道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对支护效果进行监测,测得其表面位移自监测开始后就趋于稳定,且位移量较小,在允许范围内。通过压力盒、锚杆测力计、锚索测力计测得巷道周边混凝土碹所受压力量值不大,最大仅为17k N。还测得锚杆、锚索受力较为稳定,且受力较小,分别为47KN和43KN。辅助水平车场巷道施工完成近九个月之后,发现巷道底板无隆起变形发生,反底拱的支护效果良好。顶板及两帮表面十分光滑,没有表征巷道变形破坏的裂隙、变形出现,巷道支护效果良好,十分稳定,说明支护方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该论文有图35幅,表21个,参考文献71篇。

二、软岩冒落巷道注浆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岩冒落巷道注浆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深井软岩交岔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岔巷道破坏特性研究
        1.2.2 交岔巷道稳定性研究
        1.2.3 交岔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潘三煤矿东一采区工程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特征
    2.2 潘三煤矿东一采区地应力实测
        2.2.1 地应力测试方法
        2.2.2 地应力测试结果
    2.3 岩石力学实验
        2.3.1 实验内容
        2.3.2 实验过程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岔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3.1 围岩变形破坏机理
        3.1.1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形式
    3.2 交岔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3.3 交岔巷道支护技术
        3.3.1 交岔巷道支护的基本特征
        3.3.2 交岔巷道联合支护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岔巷道不同支护体系下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分析软件
        4.1.1 Midas/GTS简介及操作流程
        4.1.2 Midas/GTS主要分析功能
    4.2 交岔巷道数值模型构建
        4.2.1 地层参数
        4.2.2 几何尺寸
        4.2.3 初始条件及边界约束
        4.2.4 网格划分
    4.3 交岔巷道支护方案优化
        4.3.1 交岔巷道支护方案
        4.3.2 巷道变形计算结果
        4.3.3 锚杆轴力计算结果
        4.3.4 锚索轴力分析
    4.4 交岔巷道支护效果分析
        4.4.1 交岔巷道模型建立
        4.4.2 交岔角度对巷道变形的影响
        4.4.3 交岔角度对巷道变形分布规律的影响
    4.5 交岔巷道围岩应力解析模型数值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与现场监测
    5.1 现场监测目的
    5.2 监测内容与方法
        5.2.1 表面位移监测
        5.2.2 锚杆锚索轴力监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平顶山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工程地质特征
    2.1 生产条件与地质特征
    2.2 典型巷道围岩结构与力学特性
    2.3 围岩蠕变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深井巷道围岩承载特性演化特征
    3.1 围岩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原位实测
    3.2 深井巷道围岩应力演变规律
    3.3 深井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3.4 深井巷道围岩承载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机理
    4.1 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控制理念及力学模型
    4.2 巷道围岩内外承载“三协同”作用机理
    4.3 巷道围岩协同控制支护强度与时机
    4.4 本章小结
5 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技术
    5.1 平顶山矿区巷道围岩稳定影响因素及分类
    5.2 不同支护方式下内外承载结构演变特征
    5.3 深井巷道围岩协同承载控制思路与对策
    5.4 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控制效果
    5.5 围岩内外协同承载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工业性试验
    6.1 平煤一矿千米埋深复合型巷道协同控制方案及应用
    6.2 平煤四矿低强度型巷道协同控制方案及应用
    6.3 平煤四矿高应力型巷道协同支护方案及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动压巷道注浆锚杆(索)加固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分析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强锚注支护机理及围岩结构特征分析
    2.1 高强锚注支护机理
    2.2 高强锚注围岩控制技术优势
    2.3 高强锚注的结构特征
    2.4 高强锚注支护材料
        2.4.1 中空注浆锚杆
        2.4.2 中空注浆锚索
        2.4.3 注浆材料
    2.5 西翼皮带巷地质采矿条件
        2.5.1 巷道概况
        2.5.2 地应力环境
        2.5.3 生产地质条件
    2.6 围岩结构与特征
        2.6.1 1#测站围岩结构特征
        2.6.2 2#测站围岩结构特征
        2.6.3 原支护条件
    2.7 小结
第3章 锚注支护技术方案及支护参数确定
    3.1 支护思路和原则
    3.2 锚杆支护理论分析
    3.3 锚注支护方案
    3.4 小结
第4章 巷道锚注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4.1 FLAC3D软件简介
    4.2 力学模型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力学模型
        4.2.2 建立皮带巷数值模型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现场工业试验
    5.1 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5.2 围岩结构特征观测
    5.3 围岩变形特征监测
    5.4 注浆工艺要求及安全风险评估
        5.4.1 注浆工艺要求
        5.4.2 安全风险辨识
        5.4.3 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极松软煤层巷道围岩预应力锚注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预应力锚注支护机制分析
    2.1 预应力锚注与围岩耦合机制
    2.2 自应力注浆对裂隙围岩加固作用
    2.3 自应力注浆与预应力锚杆耦合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预应力锚注支护材料性能研究
    3.1 常用注浆材料的不足
    3.2 新型自应力注浆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3.3 预应力注浆锚杆性能试验研究
    3.4 预应力锚注煤体性能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锚注加固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数值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研究
    5.1 预应力锚注施工工艺
    5.2 现场监测分析
    5.3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围岩力学特性及稳定性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胶结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1.2.2 弱胶结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围岩力学特性
    2.1 矿井地质概况
        2.1.1 工程地质
        2.1.2 3402工作面回风巷工程概况
        2.1.3 试验巷道断面及原有支护方案
    2.2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变形特征及分析
        2.2.1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变形情况
        2.2.2 巷道顶板支护失效特征及主要问题
        2.2.3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成因分析
    2.3 巷道顶板粉砂岩矿物成分分析
        2.3.1 微观结构分析
        2.3.2 物化成分分析
    2.4 点载荷实验
    2.5 巷道顶板粉砂岩浸水崩解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失稳机制
    3.1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失稳机理
        3.1.1 弱胶结粉砂岩对顶板稳定性影响
        3.1.2 水-岩作用破坏机理
    3.2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失稳力学分析
        3.2.1 力学模型选取与基本假定
        3.2.2 松散体围岩压力计算及破坏失稳分析
    3.3 巷道围岩支护结构失效机理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注浆方案的弱胶结粉砂岩注浆体力学试验
    4.1 试验设备
    4.2 试件制备和试验方法
        4.2.1 马丽散与粉砂岩胶结试件制备
        4.2.2 水泥与粉砂岩胶结试件制备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马丽散与粉砂岩胶结试件分析
        4.3.2 水泥与粉砂岩胶结试件分析
        4.3.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及支护优化
    5.1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
        5.1.1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
        5.1.2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
    5.2 关键技术
        5.2.1 注浆加固支护技术
        5.2.2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
    5.3 联合优化支护方案设计
        5.3.1 巷道顶板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5.3.2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案设计
    5.4 弱胶结粉砂岩巷道围岩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5.4.1 模型建立
        5.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现场工程设计及实际应用效果
        5.5.1 工程应用设计
        5.5.2 实际应用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煤岩体参数反演的算法及模型
    2.1 参数反演的意义及对象
    2.2 支持向量机原理
    2.3 天牛须算法原理
    2.4 进化支持向量机(ESVM)
    2.5 煤岩参数反演的BAS-ESVM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室构建等效松散煤体
    3.1 典型松散煤层实际赋存状态
    3.2 成型煤体等效于现场松散煤体的方法
    3.3 原煤分筛与含水率测定
    3.4 实验室成型煤体及样本构建
    3.5 基于BAS-ESVM反演模型构建等效型煤
    3.6 本章小结
4 松散煤体流变特性与模型研究
    4.1 煤体试样单轴流变试验
    4.2 流变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松散煤体蠕变方程的建立
    4.4 松散煤体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巷道松散煤体流变参数反演与机理分析
    5.1 典型松散煤巷流变工程案例
    5.2 基于BAS-ESVM模型的巷道煤体流变参数反演
    5.3 流变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5.4 松散煤体巷道流变失稳演化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高压旋喷加固松散煤体现场试验研究
    6.1 高压旋喷注浆破煤与加固机理
    6.2 高压水平旋喷扩孔成桩现场试验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煤巷旋喷加固数值模拟研究
    7.1 煤浆固结体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7.2 高压旋喷加固技术方案初步设计
    7.3 旋喷加固巷道数值模型建立
    7.4 旋喷加固控制巷道流变机理分析
    7.5 旋喷加固技术方案优化及控制效果分析
    7.6 支护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柴家沟矿采动影响煤层硐室群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硐室群地质条件
    2.2 硐室群原支护方案
    2.3 硐室群变形破坏特征及原因分析
    2.4 煤岩体力学参数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采动影响硐室群围岩活动规律分析
    3.1 数值模型建立
    3.2 掘进期间硐室群围岩规律分析
    3.3 动压影响硐室群围岩活动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动影响硐室群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4.1 锚网索支护作用分析
    4.2 锚杆-锚索预应力协调作用分析
    4.3 注浆加固技术
    4.4 采动影响巷道围岩控制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现场工业性试验
    5.1 硐室群支护技术核心
    5.2 硐室群支护技术方案
    5.3 硐室群支护效果监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注浆加固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
    1.3 预应力锚注加固机理与应用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
    2.1 引言
    2.2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原理
    2.3 裂隙岩体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力学分析
    2.4 浆液自应力对岩体的加固作用分析
    2.5 预应力注浆锚杆锚固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超细硅质自应力浆液膨胀性能与强度特征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超细硅酸盐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研究
    3.3 超细硅酸盐水泥浆液膨胀性能试验研究
    3.4 超细硅质自应力浆液强度特征与微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岩性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力学试验研究
    4.3 裂隙岩体新型预应力锚注加固试验研究
    4.4 裂隙参数对岩体注浆加固效果影响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超细硅质自应力复合注浆加固材料试验研制
    5.1 引言
    5.2 浆液原材料分析
    5.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与效果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地质概况
    6.3 巷道破坏机理分析与原支护方式评价
    6.4 新型高强预应力注浆锚杆系统设计
    6.5 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巷道锚注支护方案
    6.6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机理与稳定性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2.2 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研究现状
        1.2.3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
    2.1 欣欣煤矿回采巷道概况
    2.2 围岩岩样矿物成分鉴定
    2.3 回采巷道围岩破坏范围的现场探测
    2.4 回采巷道围岩应力状态的现场测试
        2.4.1 测点布置
        2.4.2 钻孔套芯应力解除法基本原理
        2.4.3 地应力测试设备
        2.4.4 地应力现场测试
        2.4.5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分析
    3.1 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
    3.2 双向不等压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理论解
    3.3 回采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3.4 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应力状态演化分析
        3.4.1 数值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3.4.2 数值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110907机运巷围岩变形失稳机理研究
    4.1 回采巷道破坏机理
    4.2 110907机运巷围岩变形破坏特点
    4.3 110907机运巷围岩“应力分布-塑性区范围-变形量”关系
        4.3.1 建立数值模型
        4.3.2 掘进影响阶段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情况及塑性区形态
        4.3.3 回采影响阶段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塑性区形态特征
        4.3.4 “应力分布-塑性区范围-变形量”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110907机运巷支护参数优化
    5.1 110907机运巷支护参数优化
        5.1.1 110907机运巷原支护方案
        5.1.2 新支护方案确定
        5.1.3 具体支护参数
    5.2 原支护方案与优化方案的数值分析对比
        5.2.1 原支护方案支护效果
        5.2.2 新支护方案支护效果
    5.3 110907机运巷变形监测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麦垛山煤矿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矿井概况
    2.2 弱胶结软岩巷道变形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3.1 围岩地质应力测试
    3.2 岩石物理性质试验
    3.3 弱胶结软岩力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控制技术
    4.1 弱胶结软岩巷道变形机理
    4.2 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理论
    4.3 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形式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巷道支护方案
    5.2 防治水方案
    5.3 支护效果监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软岩冒落巷道注浆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深井软岩交岔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D]. 刘编.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平顶山矿区典型深井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研究[D]. 黄庆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动压巷道注浆锚杆(索)加固支护技术研究[D]. 蔡兴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极松软煤层巷道围岩预应力锚注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D]. 李延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弱胶结粉砂岩巷道顶板围岩力学特性及稳定性控制[D]. 刘泽.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深部松散煤体巷道流变机理研究及控制对策[D]. 孙元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柴家沟矿采动影响煤层硐室群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褚昭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预应力锚和自应力注的裂隙岩体锚注加固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D]. 张进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9]构造应力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机理与稳定性控制[D]. 黄聪.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 [10]麦垛山煤矿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张春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软岩崩落巷道注浆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