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广、生活模块”: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

“基础广、生活模块”: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

一、“宽基础,活模块”: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林[1](2020)在《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加工制造业、汽车产业、电子、食品等企业选择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生产,出现的新兴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国家对职业教育逐步重视,出台许多相关政策和文件针对课程改革,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此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对岗位能力要求加强。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学制,但企业反馈很多学校机器人专业学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经调查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制约人才培养。因此,优化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主要任务。本研究课题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而对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介绍。第二部分是对课题相关的调研分析:对该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具体分析;对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课程体系现状,发现课程问题;对五年一贯制学生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发现课程的问题并对前面调研归纳整理,剖析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对柳州地区以及广西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对专业岗位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总结归纳专业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该专业的课程优化指明方向。第三部分,根据调研提出以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归纳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所要具备的能力点,对应能力点重新设计课程,由模块能力规划课程,使五年一贯制课程衔接更加紧密,进而分析课时比例、课程内容及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产教融合方面因素,从而完成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优化为当前以及未来几年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本课题分析了该校工业机器人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调研多家代表性企业和顶岗实习或教育实习的学生,梳理实习岗位及其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提炼完成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四个模块能力组成综合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提出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及根据五年一贯制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提升的原则,将所需开设的课程合理安排到五年一贯制实施性教学计划中。

郭校[2](2019)在《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以天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依托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对中高职“3+2”衔接模式的课程衔接进行研究,最终给出符合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衔接课程。经过文献查阅,本文研究课题并没有查到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研究。为了完善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研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衔接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了解电子商务专业衔接课程设置情况的合理性。对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以及专业方向对应的岗位职责进行研究,并结合“宽基础、活模块”理论,完善该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衔接课程体系,使之能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某中职学校及某高职学校“3+2”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的衔接性上是否合理,并结合访谈法对中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层进行详细访谈,调查和分析了天津中高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和企业岗位对接情况。得知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主要在于培养目标的偏差、课程设置的错位、内容重复以及与企业岗位需求衔接度不高。本文以三大内容为主展开了研究,即:课程内容设置、岗位职责、培养目标,从四个具体的岗位需求出发来设置对应的衔接课程。并结合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以及学历衔接为依据,将这四大岗位定位为:网店运营岗位、网站与网店维护岗位、商务信息管理岗位和网络营销岗位。与此同时,以“宽基础、活模块”理论为导向,从四大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及培养目标出发来设置课程。根据作者所在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标准将课程设置为基础模块与职业岗位模块,以便更好地吻合我国中高职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需求,促进衔接实际效用的提升,确保本文设置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中高职教育实践当中。

徐国庆,伏梦瑶[3](2019)在《“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文中指出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是以往所实施的一些模式的再表达,其意义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多取得几张技能等级证书,而是智能化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当与学分互认体系相结合时,1+X会发挥出更加巨大的制度优势。要实施好1+X证书制度,需要完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重构学历职业教育的内容,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形态,构建专业水平的X选择指导体系,以及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

喻文[4](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提出的“五个对接”中的“课程和职业标准对接”要求,通过访谈法对目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人们传统的认识,教研室主任带领相关老师并参考其他学校设置情况进行设置。以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课程结构为三段式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培养目标有待完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完全对接、课程设置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缺少工作分析,即按照专业进行课程设置,而往往忽视职业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所以学生不能胜任对应的职业岗位。运用“宽基础,活模块”理论,依据国家大纲和职业标准规定,针对职业岗位特征分析,确定机电专业对应的四个职业,分别是数控车工、电工、车工、装配钳工。分别采访了这四个职业的技师和工人,对每一个职业对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进行了工作分析,形成每一个职业对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将设置课程。将机电专业课程分为“宽基础”课程和“活模块”课程。“宽基础”课程分为“文化基础模块”“工具模块”“社会能力模块”“职业群模块”四个模块,每一模块设置具体的课程。“活模块”课程包括数控车模块、电工模块、车工模块和装配钳工四个模块,分别对应数控车工、电工、车工和装配钳工四个职业,每一个职业对应一个模块。针对每一职业模块,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将知识、能力、素质分别提炼成模块课程,包括专业类课程和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模块化课程的学习能够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黄丽玲[5](2018)在《台湾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服装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服装专业异军突起,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装教育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服装课程发展迅速,课程体系完备,形成了顺应时代的课程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其发展经验对大陆服装课程发展有启示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 20世纪以来台湾服装专业课程的发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并走访和调查台湾拥有服装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其课程发展进行探讨。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台湾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历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20世纪初-1940年),初创期(1940年-1960年),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繁荣期(1960年-1990年),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型期(1990年-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下的发展时期(21世纪初迄今)。第三章分析了台湾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式,分析了服装专业校本课程、群集课程、专题制作等课程的设置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了台湾服装专业课程经验对大陆职业教育服装课程发展的启示,主要有加强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研究和拓展服装专业课程发展视角两个方面。

蒋姗姗[6](2017)在《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和标准也相应的发生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态,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实时更新。课程是连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的纽带,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因而对课程问题的研究及其课程模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一种以终身教育和生涯教育为理念指引,吸收行业导向型和双元制等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长处,借鉴我国历史悠久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探索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而形成的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某一个岗位群或职业群的转岗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和标准发生的变化,是一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课程开发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是什么?它如何使受教育者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带着这些疑问,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从历史和价值维度审视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内涵、结构和课程开发主体等,厘清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性质、目的和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本研究选取X市的两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两个典型专业建设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运用的课程模式(A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运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进行专业建设,而B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则没有)的优劣利弊等,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与一般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再次,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在分析比较两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两个典型专业建设异同性的基础上找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策略建议。最后,基于上述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进行案例设计,运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广告设计专业进行课程开发,以期对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初步探索,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提供一种思路。

李可依[7](2017)在《基于大专业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架构与实施——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为例》文中认为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结合高职生目标迷茫、行动力弱等特点,在教学中尝试架构"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三维课堂"来实现:"大课堂"教学拓宽"基础能力","专业课堂"教学盘活任务模块,"咨询课堂"教学提升个性化自助能力。通过教学实现课程目标,即学生能制订适合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职业目标,并为之积极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汪善锋,邢军,骆桂兰,朱晓宦,陆静[8](2014)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根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作者分析了"根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内涵,并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根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教鑫[9](2013)在《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是任何教育得以开展的基本载体和主要途径,也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课程模式是课程方案、计划以及实施等各个要素与环节的概括形式,决定着教育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因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改善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和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可谓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课程模式,这些课程模式为其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德中等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差异做了简要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与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若干建议。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主要对为什么进行本研究、怎样进行本研究、本研究的意义、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等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二,中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主要对我国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基本概况、基本特点、优缺点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德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主要对德国“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基本概况、基本特点、优缺点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差异比较。主要对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为提出改进与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建议提供参考;第五,对完善与改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若干启示。有以下几点启示: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做出课程内容调整;加大企业、行业课程实施参与比重;增添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课程评价等。

张聪,陈庆合[10](2012)在《对高职“三基础”课程观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当前高职课程基础观有三种模式,即宽基础、深基础和根基础,这三种观点并存,尤其是在宽基础和根基础之间的讨论,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了困惑。三种基础观哪个更适合高职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该正视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三种课程观的含义、特征与高职课程的关联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完善、探索我国当前的高职课程基础观模式。

二、“宽基础,活模块”: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基础,活模块”: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1.智能制造与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2.职业教育与国家相关政策促进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
        3.该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对已有文献评述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本课题亮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五年一贯制
        2.工业机器人
        3.课程与课程体系
        4.一体化课程
        5.一体化教学
        6.综合职业能力
        7.课程系统优化
    (二)理论基础
        1.经验课程理念
        2.学科课程基础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加涅-九五矩阵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性教学计划分析
        1.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2.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分析
        3.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专职教师访谈分析
    (二)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1.学生就业岗位调查
        2.课程设置主要方面的调查
    (三)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分析
四、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归纳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体系问题归纳
        1.人才培养目标不健全,培养规格分层模糊
        2.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联系少
        3.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不合理
        4.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5.课程缺乏整体协调与渐进融合
        6.课程教学成绩评定过程单一
        7.教学资源匮乏与师资力量薄弱
    (二)课程问题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的影响
        2.缺乏科学的课程论证和分层说明
        3.缺乏对企业调研的更新
        4.师资力量与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制约课程设置
        5.课程设置缺乏监督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
五、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二)就业岗位与综合职业素养分析
        1.就业岗位分析
        2.对应岗位核心职业要求调研分析
        3.专业基础知识的调研分析
        4.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要求调查分析
    (三)企业用人额外建议
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一)以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为优化培养目标
    (二)以能力模块为导向优化课程
        1.依据岗位调研提炼模块及能力点
        2.由能力点对应设计课程矩阵
    (三)以层层深出,渐进融合优化一贯制课程
        1.分层次安排一贯制课程
        2.科学合理分配课时比例
    (四)以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优化课程内容
    (五)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实施
        1.优化教学资源条件
        2.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3.核心课程以一体化教学实施
    (六)以过程性考核优化评价体系
    (七)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的保障条件
        1.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2.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思想
    (八)课程体系问题及原因与优化对策
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施性教学计划表(旧)(W为周数)
附录二 :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问卷调查表(学生版)
附录四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访谈提纲(负责人版)
附录五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岗位情况调查表(员工版)
附录六 :工业机器生产企业人对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附录七 :新实施教学计划表(五年一贯制)
附录八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内容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以天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
        四、“3+2”衔接模式
        五、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宽基础活模块
        二、我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
        四、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资格标准
第三章 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第一节 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
        二、高等职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段培养目标
    第二节 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四章 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调查分析
        一、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的问卷调查研究
        二、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的访谈调查研究
    第二节 “3+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培养目标有偏差
        二、课程设置错位导致衔接脱节
        三、课程内容重复
        四、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衔接度不高
    第三节 “3+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管理行政部门不同
        二、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且缺乏联系
    第四节 “3+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
        一、课程衔接的依据
        二、课程内容
第五章 “3+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
    第一节 培养目标与组织机构的确立
        一、“3+2”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
        二、成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开发组织机构
    第二节 企业岗位需求的分析
        一、岗位能力分析
        二、岗位职责分析
第六章 “3+2”电子商务通用基础课程向模块化课程转变
    第一节 “3+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宽基础”
    第二节 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
        一、3年中职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设置
        二、2年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
    第三节 工具模块的课程设置
        一、3年中职阶段工具模块
        二、2年高职工具模块
    第四节 社会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
        一、3年中职社会能力模块
        二、2年高职社会能力模块
    第五节 职业群模块的课程设置
        一、3年中职职业群模块
        二、2年高职职业群模块
第七章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向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的转变
    第一节 “3+2”电子商务专业四个岗位课程模块的建设标准
        一、网店运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二、网站与网店维护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三、商务信息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四、网络营销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第二节 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分析
        一、网店运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二、网站与网店维护职业能力分析
        三、商务信息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四、网络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第三节 专业核心课程向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的转变
        一、网店运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二、网站与网店维护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三、商务信息管理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四、网络营销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 区别几对相似概念
        1.1+X与宽基础、活模块
        2.1+X与双证制度
        3.1+X与“核心+方向”课程结构
    (二) 1+X证书制度的内涵界定
        1.1+X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
        2.1+X的关键是明晰1和X的关系
        3.1+X的基础是学分认定制度
二、1+X证书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 1+X证书制度实施的背景是智能化带来的变革
    (二) 1+X证书制度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 可以为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选择灵活性
        2. 可以为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组合空间
        3. 可以为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为丰富的学制形态
三、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完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
    (二) 重构学历职业教育的内容
    (三)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形态
    (四) 构建专业水平的X选择指导体系
    (五) 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

(4)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二、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机电专业
        三、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
    第二节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
        一、国内外目前课程模式
        二、“宽基础、活模块”理论
    第三节 中职机电专业职业资格标准
        一、职业资格标准基本情况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四个职业标准
第三章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及问题访谈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创新访谈研究
        一、确定访谈对象
        二、编制访谈提纲
        三、访谈流程
    第三节 访谈内容
        一、对中小型企业相关部门技师进行采访
        二、对中职机电专业就业毕业生进行采访
        三、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师进行采访
第四章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有待完善
        二、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完全对接
        三、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文化课程设置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四、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缺少职业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少对职业标准的分析
        二、缺少对工作岗位的作业分析
        三、缺少理论指导
    第三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第五章 由通用基础课程设置向模块化通用课程设置转变
    第一节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
    第二节 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建设
    第三节 工具类课程内容建设
    第四节 社会能力课程内容建设
    第五节 职业群课程内容建设
第六章 由专业课程设置向职业岗位课程设置的创新
    第一节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四个模块的顶层设计
        一、数控车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电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三、车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四、装配钳工职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第二节 数控车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一、数控车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二、数控车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电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一、电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二、电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第四节 车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一、车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二、车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第五节 装配钳工的职业课程内容建设
        一、装配钳工职业的工作分析结果
        二、装配钳工职业的课程设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台湾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两岸学者有关台湾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研究
    二、两岸有关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有关概念界定
    一、服装专业
    二、课程
    三、课程发展 第二章 台湾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历程
第一节 服装专业的兴起及课程定位
    一、台湾服装专业的兴起
    二、服装专业课程的定位
第二节 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初-1940年)
    二、初创期(1940年-1960年)
    三、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繁荣期(1960年-1990年)
    四、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型期(1990年-21世纪初)
    五、知识经济下的发展时期(21世纪初迄今) 第三章 台湾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特点
第一节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校本性
    一、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
    二、服装专业校本课程的内容
    三、服装专业校本课程的特点
第二节 服装专业课程结构的群集性
    一、群集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服装专业群集性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服装专业群集性课程的特点
第三节 服装专业课程实施的专题性
    一、服装专业《专题制作》课程的确立
    二、服装专业《专题制作》课程的特点 第四章 对大陆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加强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研究
    一、建立服装专业课程研究机构
    二、细化服装专业课程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拓展服装专业课程发展视角
    一、兼顾总体性及个体性的课程设置
    二、加强校本性课程的开发
    三、注重服装群集性课程的发展
    四、设立服装专业的专题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台湾职业学校群科归属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一、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应然表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内涵
    (二)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结构
    (三)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主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案例考察
    (一)研究对象基本校情简介
    (二)研究对象课程模式比较
    (三)研究对象课程模式异同分析
三、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优化路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问题解剖
    (二)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优化路径
四、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案例设计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属性
    (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宽基础阶段课程模式设计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活模块阶段课程模式设计
五、结论与反思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基于大专业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架构与实施——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一)错误的课堂价值观导致学生缺少学课的内在动机
    (二)专业录取的主观匹配度低,导致学生职业目标迷茫
    (三)单一的大课堂合班教学导致学生个性化构建能力弱
二、架构“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
    (一)“大课堂”教学拓宽“基础能力”
    (二)“专业课堂”教学盘活“任务模块”
    (三)“咨询课堂”教学提升个性化自助能力
三、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
    (一)教学团队
    (二)教学内容
    (三)评价体系

(8)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根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根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简介
2“根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构建
    2.1 课程结构
        2.1.1“根基础”课程
        2.1.2“活模块”课程
        2.1.3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
3小结

(9)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综述
        (一) 关于德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五、 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中等职业教育
        (二) 课程
        (三) 课程模式
第二章 中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一、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分析
        (一) 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基本概况
        (二) 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 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优缺点
    二、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分析
        (一)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基本概况
        (二)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优缺点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国两种典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一、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分析
        (一)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的基本概况
        (二)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的优缺点
    二、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分析
        (一)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基本概况
        (二)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优缺点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差异比较
    一、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存在显着差异
    二、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存在显着差异
    三、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存在显着差异
    四、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考核制度存在显着差异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完善与改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若干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对高职“三基础”课程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基础”课程观概述
    (一) 宽基础
    (二) 深基础
    (三) 根基础
二、对三种课程基础观的分析与比较
三、结论与建议
    (一) 允许“三基础”共存
    (二) 推动高职课程基础观的“百花齐放”

四、“宽基础,活模块”: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D]. 刘朝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以天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D]. 郭校. 天津大学, 2019(02)
  • [3]“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 徐国庆,伏梦瑶.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7)
  • [4]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D]. 喻文. 天津大学, 2018(06)
  • [5]台湾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发展研究[D]. 黄丽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高等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案例研究[D]. 蒋姗姗. 西南大学, 2017(02)
  • [7]基于大专业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架构与实施——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为例[J]. 李可依. 职教通讯, 2017(03)
  • [8]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根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构建[J]. 汪善锋,邢军,骆桂兰,朱晓宦,陆静.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11)
  • [9]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D]. 教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13(10)
  • [10]对高职“三基础”课程观的比较分析[J]. 张聪,陈庆合.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2(04)

标签:;  ;  ;  ;  ;  

“基础广、生活模块”: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