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诙谐语言的机制

新闻标题中诙谐语言的机制

一、新闻标题机智语言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徐旻韬[1](2021)在《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神经网络推荐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5G技术的飞跃发展,诸如网易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在线新闻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信息过载也逐渐成为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巨大壁垒。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可以帮助用户从海量新闻中浏览到符合其个人喜好的新闻资讯,有效缓解信息过载问题,也可以帮助新闻平台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现有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新闻推荐系统通常会对用户的过往浏览历史行为做统一处理,忽略了用户的长期喜好和短期喜好之间的差别,此举会直接影响用户行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同时,如何准确地捕获用户短期内兴趣迁移现象也是新闻推荐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论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的长短期记忆模型,提出了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模型。本文利用隐语义模型(Latent Factor Model,LFM)提取用户的长期喜好,并利用GRU从用户的浏览记录中获得其短期喜好。针对短期内用户兴趣迁移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时间间隔的自注意力机制去表征用户的兴趣迁移程度。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将上述两种思想结合后的新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模型相较于传统的长短期记忆模型,提升了推荐精准度。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相较于一般模型中直接随机初始化GRU隐藏状态的做法,本文选择利用用户的长期喜好特征初始化GRU。在利用GRU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从而得到用户的短期喜好特征时,该做法不仅可以强化长期喜好的影响,也可以优化模型的训练效果。本文提出的模型利用Word2Vec技术分析新闻标题信息、新闻所属一级类别信息和新闻所属二级类别信息,从而共同构成新闻特征。同时,还加入了基于新闻属性的自注意力机制来调节不同新闻属性的权重,优化新闻特征提取的精准度。(2)本文提出的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模型在分别得到用户的长期喜好特征和短期喜好特征后,将二者进行级联,方便在后续预测用户对候选新闻的点击率时,也能够很好地区分两个喜好。本文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间隔的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考虑两条新闻之间的时间间隔信息来缓解用户兴趣迁移现象。该注意力机制可以调节两条用户已浏览过的新闻之间的注意力权重,确保时间相隔越远的两条新闻之间的相关程度会越小。(3)基于两组真实的公开数据集,将本文所提的改进模型与新闻推荐领域内的四种常用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数据集上本文提出的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模型都具有良好的推荐效果。

赵苓岑[2](2020)在《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文中认为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作为二十世纪法国本土的“先驱”作家、批评家,针对其作品、公共参与的批评及“历史现场”的还原却明显地滞后,但这一错位却恰逢法国社会运动及理论走向外的热潮,积极影响了二十世纪思想史的进程:宏大叙事的形而上的传统被后现代所质疑、清算。后现代思潮中的两股主流后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同属否定性批判,却在批判后是否建制的问题上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近来的研究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解构主义中“书写”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这一概念有所对话,而且能够继续对话,以回应后现代的现实。深刻影响了解构主义“书写”概念的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这一异质性对话,或者说铺垫了这一对话的可能。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作用于后现代思潮,这一问题又具体地分为以下几个问题:中性何时又如何走向否定性批判,在批判的理论坐标上留下“中性批判”的轨迹,中性批判又如何以非连续性、匿名、复多性等特征实现“书写”与实践、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中性批判如何又是否能够建立“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又是否为另一种建制,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布朗肖研究、理解后现代思潮的互动,并探索进一步深化对话的可能,但在国内布朗肖研究中却属于缺位的状态。本论文以“布朗肖中性批判”为研究对象,旨在文化、社会、历史的典型现象中还原“中性批判”的生成,并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中性批判的生成关键在于与他者的异质性对话,集中展现了上世纪思想史“非连续性”的转向、尊重他异性的伦理转向以及回归日常的走向。论文将结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再现布朗肖中性思想与法国典型文学、文化符号、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国早期浪漫派、新小说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对话,试图阐明中性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逐步地走向文学的共通体,实现一种新的共通体与生活方式。论文分绪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正文共有五章。绪论部分在阐明选题动机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布朗肖中性思想如何与法兰克福学派及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对话,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史三段论、日常的三层公开性、三种关系,以构建中性批判的话语。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针对中性批判的实践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选择在正文部分提供较为详实的史料,综合分析中性批判的来龙去脉。论文第一章将聚焦中性批判生成的土壤。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批评史避不开布朗肖与萨特,因为他们,法国“话语”因而可能。布朗肖、法国、二十世纪是相互成就的。法国的首都、文学之都、布朗肖文学生涯的起点及场域——巴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文学空间:既为布朗肖所描述,又为其提供中性的条件,也构成中性的接受。本章将分析布朗肖为何批判以科学与进步为标准的现代性:首先享受科学与进步成果的巴黎充斥着以新闻为代表的专制语言,以街垒运动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反犹现象所表现出的对他者的排斥,促使布朗肖反思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享有过大权力的启蒙以及启蒙所过度推崇的理性。具化了现代性的现代化城市巴黎,作为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互动最为频繁与最为集中的场域,为中性批判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及恰当的喻体。后续章节则回应中性批判的两个关注:生存与审美,也就是如何与他者共存的伦理与如何合乎尺度的表达。同时,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也对应着布朗肖不同的创作阶段,按时序呈现中性批判的发展。首先,以政论式写作开启文学生涯的30年代,布朗肖如何以中性意识突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的重围,不仅刺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和平欧洲”的假象,而且借德占区巴黎与巴黎人无以识别的民族面貌强调了中性的必要性:以批判实现自知,但这一阶段的写作更多地倾向于文化自觉,属于中性走向否定性批判的探索初期。第三章则通过与具体的他者——巴特——的比较(对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以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反戴高乐威权、反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及这一社会活动高潮期的宣言与自治组织为观察对象,分析二者的不同反应及表述,凸显布朗肖中性批判基于日常的现实粘度与“实践性”,中性批判也正是因为作用于自发性意识的可能,具有实践性。60年代社会运动热潮渐冷,包括布朗肖在内的法国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语言的思考上来,认为权力的讨论不能仅限于国家机构、政治的视域,应回溯至语言,对语言进行反思。第四章以布朗肖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为切入点,布朗肖批判其“反思自我”的极端主义的可能,提出并实践以断裂、复多性语言为特征的断片书写。但也正因为断片书写,中性批判走向了不同于哲学与传统文学的道路:以写作而非建制作用于意识,而非推翻制度,打造不断生成的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或许过于理想,但中性批判对新小说、80年代城市日常书写乃至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可见,这样一种跨时空的差异性互动或许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共通体的生成性,因此,论文最后一章将具体地以布朗肖代表性虚构作品《死刑判决》为例,辅以新小说理论旗手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代表性虚构作品《窥视者》,分析中性批判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如何调动图文互动,实现一种基于日常又与文学艺术共谋的新的生活方式。论文结论部分就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路径、考察重点与核心观点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指出,通过考察布朗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性批判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与思想碰撞,其实践的价值、精神的内涵、思想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布朗肖中性批判的定义、阶段的划分、特征的梳理、历史定位与思想溯源的追溯,更在于将其当做已经实践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帮助我们探索新时期的批判路径。

史册[3](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朵丽娜[4](2020)在《党媒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的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接触习惯都在发生改变,微信以强大的社交和媒体属性在大众生活圈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新媒体环境不断改变,话语主体多元化、用户时间碎片化、媒体生态融合化、媒体产品人性化都对党媒的话语体系形成挑战,这使主流媒体陆续进驻新媒体平台,实践着全面转型升级之路。《人民日报》微信矩阵中的“侠客岛”是传统党媒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本文以“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和语境两个方面对“侠客岛”的推送内容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词汇选择、句法运用以及新闻话语的风格和修辞等。“侠客岛”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分析受众阅读习惯,用民间化的话语方式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形成了个性化的话语体系,拥有众多忠实用户,发挥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功能,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四力”方面有良好成效,对其他党媒微信公众号创新话语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黄娟[5](2020)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中的快递员媒介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产业和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快递员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已经突破300万人。快递员给网购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正因为快递员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媒体聚焦快递员群体,相关的报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在网络媒体有关快递员的报道中,既有称赞快递员辛勤劳动和弘扬正能量行为的,也有曝光快递员暴力分拣、私拆盗窃包裹、泄露客户隐私等问题的,还有快递员被投诉骚扰伤害客户,快递员被客户打伤、被逼着下跪磕头道歉等相关的新闻。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报道,势必影响社会公众对快递员群体媒介形象的认知。通过对2015-2019年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有关快递员的新闻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相关报道的数量逐年递增,并且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的规律,报道议题涉及多个方面,体裁多为消息和通讯,同时报道形式以纯文字和图文结合为主,消息来源权威可靠且报道立场相对公正,报道区域侧重东部地区。腾讯新闻客户端主要建构了积极的正面形象(勤劳辛苦的劳动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和机智勇敢的助人者)、消极的负面形象(交通事故的高发者、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和工作疏忽的失职者)以及中性的弱者形象(遭受暴力的弱势者和权益受损的委屈者)三大类型的快递员媒介形象。通过走访调查部分受众,分析相关快递员新闻的网友评论后,发现腾讯新闻客户端有关快递员的报道影响着受众对快递员的认知,积极正面形象尽管讨论度不高,可是和实际情况相契合;消极负面形象和中性的弱者形象虽然引起社会热议,但是没有获得受众普遍的认可。腾讯新闻客户端建构的快递员媒介形象与现实生活之中的快递员形象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腾讯新闻客户端建构的快递员负面形象突出,弱势群体的形象被放大,形象不够客观和全面,传播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一是腾讯新闻客户端过度谋求经济利益,追求一些冲突性强的负面新闻。二是媒体标签化的报道策略,反映现实不够全面。三是新闻编辑把关不严谨,转载新闻出现失实的情况。当前,腾讯新闻客户端要构建全面、准确、立体的快递员形象,除了运用平等视角进行报道,坚持纵观全局的理念真实报道,增加深度报道的数量之外,还要注意负面新闻的数量,控制消极报道的密度,减少由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强报道的正面效果;同时,整合零散的有关快递员的新闻进行集中展现,充分发挥平台渠道优势,借助社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刘雪依[6](2020)在《人民网新闻报道中的女司机媒介形象研究(2013-2018)》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女司机频繁出现在重大舆论事件中,2013年昆明女司机撞死男婴引发众怒,2015年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快速掀起舆论浪潮,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私家车女司机遭受广大网友攻击,女司机成了“马路杀手”的代名词,然而据2019年长沙、深圳、上海等交警部门发布的大数据显示女性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的比例均低于男司机。大众眼中的女司机形象与交警数据中的女司机形象的反差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当前学术界关于女司机的研究多以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探究女司机的形象及成因,缺乏对女司机形象深层次的话语研究。为此,本文以女司机为研究对象,利用人民网站内检索功能,以女司机为关键词搜索到1854条标题中含有女司机的新闻,通过系统抽样法抽取了309篇样本作为女司机研究的语料库,采取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分析了女司机的媒介形象及特点、建构策略及隐藏的价值观、形象生成原因五个问题。对人民网中女司机2013——2018年的新闻报道的研究发现,人民网对女司机的报道数量呈减少趋势,并在2018年达到最低;人民网使用了他者化和定型化的建构策略,进而塑造出刻板化、类型化的女司机媒介形象,即技术欠缺、违规抗法、无助受难的负面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了以负面形象为主、形象逐渐单一化、不同女司机群体的形象差异大的特征;人民网用被动语态、情态系统、转述引语、连贯标记的手段,有意识地强调和凸显女司机的负面形象,试图塑造出技术白痴、藐视交规、无助弱小的女司机形象,其背后体现的是人民网对女司机群体的扭曲和恶化,这种形象塑造与女性话语权旁落、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女性受压制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张冀[7](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张娇[8](2020)在《关于《打造新观点》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提到创新,人们通常想到的是技术创新,但实际上它包括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个人想要取得发展,企业想要站稳脚跟,思维创新和创意营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自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创新营销类书籍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然而豆瓣2019年度榜单显示,国内受欢迎的创新营销类书籍多为21世纪初出版的欧美书籍的译本,近期发行的书籍较少,韩国创新营销类书籍的译本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笔者选择了朴容厚的着作《打造新观点》(《(?)》)作为文本进行韩中翻译实践,《打造新观点》是一本自我启发类书籍,被称为个人或企业营销、宣传、企划、定位的业务教科书。目前该作品尚无中文译本。本报告采用个案研究法,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并重点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以期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翻译能力和水平。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导核心,文本类型理论即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本质,高质量的翻译要求将二者有机结合。而为了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将原文贴切地用译入语表达出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原文的文本类型。笔者所选原作是一本自我启发类书籍,属信息型文本,较注重内容,故翻译重在语言质朴易懂。因此笔者在正式翻译前注意查找相关专业术语和平行文本,以做充足准备。本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对原作的作者以及作品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主要阐述了笔者的译前准备活动和译后修改工作。非文学翻译的译前准备和文学翻译有所不同,笔者需要多方查找资料,比如查找或查阅相关的平行文本和相关术语。在译前准备过程中,笔者回顾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参考资料和平行文本。在译后修改上,笔者为保证译文的质量,进行了多次修改。第四部分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译例分析,本部分主要讨论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及笔者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笔者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译例分析,详细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运用的一些译词和译句技巧。虽然原作属于信息型文本,但多数作品都不只限于一种文本类型,也就是说信息型文本中也会出现表达型文本的表达,有时可能需要将原文的隐性要素进行显化翻译,这时就需要用增译法来将信息显化。另外,由于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信息传达,再加上韩语本身的特点,原作中有较多的长定语句。笔者处理这类句子时,在保证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了翻译。最后是结语部分,本部分总结了笔者的翻译心得和经验收获,也分析了笔者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彭颖[10](2020)在《“A之B”标题篇章化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完整的篇章是由标题和篇章内容组合而成,标题对于篇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研究“A之B”标题的篇章化,也就是将与“A之B”标题有关的种种语言现象放在“篇章化”的视角下来观察自然语句在成为一个标题语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偏离现象,研究自然语句在充当标题的时候需要做出哪些变化以适应标题的性质和特点。由于标题与自然语句存在一系列重要的区别,自然语句篇章化为标题存在明显的语用动机,这种语用动机与标题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息息相关。从性质上看,标题具有称名性和话题性。标题作为言语产品的名称,其作用是标明篇章的名称,便于称引,无疑具有称名性,这从标题与篇章内容的关系、标题对时体的选择、标题的语序以及标题的词性等方面可以见得。标题具有称名性的同时,还具有话题性,所谓话题性是指标题的拟定是以篇章的内容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题文一致,因此一则好的标题是能够紧扣篇章内容,给读者传递正文相关信息。从特点上看,标题具有简省性、吸引性和庄严性。标题一般形式简洁,使人一看就明其义,作为文章的先导,标题应对读者具有吸引力,另外,标题属于书面语体的极致,这种书面语性质要求标题语言整体上庄重、严谨。自然语句可通过一定的手段篇章化为标题,其中较为常见的当属“A之B”形式的标题。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46年——2017年报纸新闻标题的穷尽性统计,建立了一个包含1701540条标题的语料库,并从中筛选出大量符合要求的“A之B”标题,观察这些标题本文总结出四种“A之B”标题篇章化手段:隐含、移位、标记、插入。所谓“隐含”是指深层语义结构应有某个成分但表层结构缺失的一种现象。通过隐含手段形成的“A之B”标题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孤立结构、不完全结构、熟语结构以及“A之最”结构,这些“A之B”结构的标题在性质上既体现了称名性也体现了话题性,在对标题特点的表现上,体现了标题的简省性和吸引性。通过“之”改变自然语句中词语的先后位置可构成“A之B”标题,此为移位。根据移位的动因可将移位分为焦点性移位和格式性移位,移位后形成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定语+之+心语”式、“前置宾语+之+动词”式、“心语+之+后置定语”式。通过移位这种篇章化手段形成的“A之B”结构增强了标题的称名性,但对标题话题性的体现不够明显,在标题特点上,体现了标题的吸引性和庄严性。语词标记作为篇章化手段之一,是指那些通常只能在标题中使用,且程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词。语词标记数量众多,它们在词性、结构和使用频率上均有其特点:单从标记本身的词性来看,标题中的语词标记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和数词性三大类;从多音节标记的结构来看,标题中的语词标记主要分为偏正式、述宾式和并列式;从标记用于“之”字标题的频率上看,可将语词标记分为专用型、兼用型和借用型三种。通过标记或者更准确地说语词标记这种篇章化手段形成的“A之B”结构体现了标题的性质——称名性和话题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标题的简省性和吸引性。隐含、移位和标记的篇章化手段都是和插入手段同时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只插入“之”字也能造成“A之B”标题的篇章化。插入文言词语“之”所形成的“A之B”标题根据结构大致分为“主语+之+谓语”“心语+之+补语”“定语+之+心语”三种类型,这三种结构类型体现了标题的称名性,由于插入前后只是结构上的改变,语义变化不大,没有明显地体现话题性,标题特点上,通过插入手段形成的“A之B”结构体现了标题的吸引性和庄严性。

二、新闻标题机智语言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标题机智语言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神经网络推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推荐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新闻推荐领域内推荐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当前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和算法
    2.1 传统推荐算法相关技术
        2.1.1 协同过滤算法
        2.1.2 矩阵分解技术
        2.1.3 隐语义模型
    2.2 深度学习技术
        2.2.1 循环神经网络
        2.2.2 长短期记忆模型
        2.2.3 门控循环单元
    2.3 注意力机制
    2.4 推荐系统的架构与设计
3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
    3.1 参数和变量描述
    3.2 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LSTNN)
        3.2.1 LSTNN模型总体架构
        3.2.2 用户长期行为编码器
        3.2.3 用户短期行为编码器
        3.2.4 新闻特征编码器
        3.2.5 用户点击概率预测器
        3.2.6 LSTNN模型的不足之处和优化思路
    3.3 基于时间信息的自注意力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LSTNN-TSA)
        3.3.1 LSTNN-TSA模型总体架构
        3.3.2 基于TI-SA的用户行为编码器
        3.3.3 基于NA-SA的新闻特征编码器
        3.3.4 基于修正余弦相似度的点击概率预测器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评价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数据集
        4.1.1 MIND数据集
        4.1.2 ADRESSA数据集
    4.2 实验评价指标
    4.3 模型训练方式
    4.4 实验设计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实验参数设定
        4.5.2 总体实验结果分析
        4.5.3 不同用户喜好特征提取方法对模型的影响
        4.5.4 不同新闻特征提取方法对模型的影响
        4.5.5 不同注意力机制对LSTNN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LSTNN-TSA的新闻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应用背景及意义
    5.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5.3 系统架构和推荐流程介绍
        5.3.1 新闻推荐系统总体架构
        5.3.2 数据库设计
        5.3.3 推荐流程介绍
    5.4 新闻推荐系统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2)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法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性批判的土壤——文学与革命
    1.1 新闻与死亡的权利
        1.1.1 新闻的景观与文学的自知
        1.1.2 捧杀、棒杀与回归日常
        1.1.3 照片、疾病与日常的过渡及匿名
    1.2 暴力与日常
        1.2.1 暴力与日常三难
        1.2.2 四百多年街垒史与中性批判的调性
        1.2.3 精神街垒与知识分子的拒绝
    1.3 批判与日常
        1.3.1 《国际杂志》与跨界的“世界”
        1.3.2 批判的根基与尺度——语言栅栏
    1.4 写作与日常
        1.4.1 中间人以及跨界的中性关系
        1.4.2 反犹与为了纪念及警示的批判
        1.4.3 奥斯维辛之后共通体的写作
        1.4.4 流亡、外边与写作的受难、救赎
    小结:拱廊街、拱廊街计划
第二章 中性批判的萌芽——文化自觉与理论探索
    2.1 象征或者象征性
        2.1.1 “不设防”与象征的逃逸
        2.1.2 象征的“理性组织”与政治激情
        2.1.3 分裂式政论写作
        2.1.3.1 异见者的呼唤——中性的身份
        2.1.3.2 游击、断裂的批判与时代病的诊断
        2.1.3.3 疾病的隐喻、纳粹与虚假的联盟
        2.1.3.4 非暴力不合作的批判与“和平欧洲”的假象
    2.2 虚构与象征
        2.2.1 虚设的门与无形的门
        2.2.2 落空的手与中性的“念头”
    2.3 同时代的颜色
        2.3.1 德占区巴黎与无法识别的民族面貌
        2.3.2 不可能者的思想:他异的关系
        2.3.3 拉斯科的野兽与文学的起源
    小结:以文学扞卫象征
第三章 中性批判的发展——布朗肖与巴特的中性
    3.1 模糊的中性与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
        3.1.1 “服务的中性”与“为中性服务”
        3.1.2 巴特的中性与符号结构
    3.2 中性的不同实践——白板书写与白色书写
        3.2.1 “意识”的自由而非“功效”的自由
        3.2.2 中性的不同程度:意识的缺席或者行动的自杀
    3.3 写作的生成与想象的变形
        3.3.1 作家应有的属性:反复自杀的耐心
        3.3.2 先知之言——神性的受难
    3.4 中性批判的“我”
        3.4.1 “我可以是谁”的疑问与文学的开端
        3.4.2 反复接近原初的白板书写
    3.5 走出文本的行动:宣言及自治组织
        3.5.1 “走出”、“别处”与文学的本质、作家身份及写作的需求
        3.5.2 拒绝直接而急迫的行动与文学的娱乐性、匿名性
        3.5.3 词与物的中性或者行动的中性
        3.5.3.1 结构主义与政治冷感的原因
        3.5.3.2 无法匿名的戴高乐与知识分子纳粹化的可能
        3.5.4 巴特与词语的“象牙塔”
        3.5.5 为了玫瑰的战役——签名与自治组织
        3.5.5.1 与宣言合一及签名的集体性
        3.5.5.2 启蒙、批判与自治组织
    小结:文本的欢愉与共通体的狂欢
第四章 中性批判的成熟——布朗肖与德国浪漫派
    4.1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危机与文学的良机
        4.1.1 “反思”与写作的镜子
        4.1.2 “无动于衷”的布朗肖与“脱轨”的浪漫派
    4.2 “反思语言”对“反思自我”的批判
        4.2.1 “反思自我”的弊端与语言的自治
        4.2.2 断片的60 年代与布朗肖的断片
        4.2.2.1 独白的交流——断片的花环
        4.2.2.2 言语的群岛与断裂的必然
    4.3 中性语言的特征:“欧几里得几何到黎曼几何”
        4.3.1 中性——言语关系
        4.3.2 等待,遗忘——无尽的谈话
        4.3.2.1 等待匿名与复多的言语
        4.3.2.2 “遗忘的回忆”——断片的起点
        4.3.3 作为第三类关系的断片
        4.3.3.1 玩弄切分的解构
        4.3.3.2 断片的三种距离
    小结:如果批判成为一种起源
第五章 中性批判的装置艺术——布朗肖与罗伯-格里耶的日常
    5.1 日常与现实
        5.1.1 结构主义模型与中性批判
        5.1.2 日常、批判及闲暇
        5.1.3 “闲暇”的品格与约减的翻译
        5.1.4 “远”和“空”的旅行
    5.2 中性的图文互动与作为开关的玛德莱娜蛋糕
        5.2.1 “重现的镜子”以及小说之光
        5.2.2 死亡作为文学的权利
        5.2.3 死亡之眼与作品的诞生
        5.2.4 《死刑判决》的核心意象:都灵裹尸布
        5.2.4.1 《死刑判决》与叙事的叠层
        5.2.4.2 《窥视者》与移动摄影机
    5.3 窥视内外
        5.3.1 内部窥视
        5.3.2 蒙太奇的外部窥视
    5.4 牧神的迷宫——《窥视者》与《死刑判决》的装置艺术
        5.4.1 牧神与现代性
        5.4.2 《窥视者》与造浪的人工海岸
        5.4.3 《死刑判决》与拱廊街
    小结:创造一种日常
结论:成为我们自己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附录A:布朗肖发表文章、序言、后记、集体宣言、公开信、手册总览(按时间顺序排列)
附录B:布朗肖私人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
致谢

(3)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准实验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视频分析法
        (五)教育叙事法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一)对素质的解读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智慧学习环境
        (二)师范生
        (三)教师专业素质
        (四)教育戏剧
    二、理论基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二)情境学习理论
        (三)具身认知理论
        (四)智慧教育理论
        (五)戏剧表演理论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准备
        (二)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二)实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一)视频分析框架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三)个案分析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二)关于课程效果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二、策略建议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4)党媒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的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党的话语体系研究
        2.关于党媒微信公众号传播现状的研究
        3.关于“侠客岛”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传统党媒话语体系的特点
    (一)党媒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
        1.话语与话语体系
        2.党媒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
        3.党媒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传统党媒话语体系的特点
        1.话语主体以党政机关为主
        2.话语对象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
        3.话语内容以党政工作为主
        4.话语传播方式单方面输出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党媒话语体系创新的迫切性
    (一)话语主体多元化,主流媒体话语垄断受到挑战
    (二)用户时间碎片化,主流媒体话语风格受到挑战
    (三)媒体生态融合化,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受到挑战
    (四)媒体产品人性化,主流媒体话语方式受到挑战
三、“侠客岛”的新闻话语体系创新
    (一)“侠客岛”的文本内容创新
        1.栏目内容的创新
        2.标题文本的创新
    (二)“侠客岛”的新闻话语创新
        1.运用新词汇,拉近与读者距离
        2.恰当运用句类,表达立场
        3.运用多种修辞,实现“劝服”效果
        4.个性化风格,趣味解读新闻
    (三)“侠客岛”的运行机制创新
        1.党媒背景的自媒体机构
        2.年轻化的编辑队伍
        3.相对宽松的审核制度
四、“侠客岛”的影响力及话语体系创新启示
    (一)“侠客岛”的影响力
        1.高质量的粉丝,高质量的评价
        2.文章阅读量大
        3.引导主流舆论
    (二)“侠客岛”话语体系创新启示
        1.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
        2.加强受众分析,提升用户体验
        3.培养舆论领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腾讯新闻客户端中的快递员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已有研究与不足
        0.2.1 有关腾讯新闻的研究
        0.2.2 有关快递员群体的研究
        0.2.3 有关媒介形象的研究
        0.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0.3 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及创新之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设计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腾讯新闻客户端快递员报道情况分析
    1.1 报道数量与趋势变化
        1.1.1 报道数量逐年递增
        1.1.2 季节性变化明显
    1.2 报道议题与立场倾向
        1.2.1 议题涉及多个方面
        1.2.2 报道立场相对公正
    1.3 消息来源与偏重地域
        1.3.1 消息来源权威可靠
        1.3.2 报道地域偏重东部
    1.4 新闻体裁与形式运用
        1.4.1 体裁以消息通讯为主
        1.4.2 多种形式组合运用
第2章 腾讯新闻客户端呈现的快递员媒介形象
    2.1 积极的正面形象
        2.1.1 勤劳辛苦的劳动者
        2.1.2 自强不息的奋斗者
        2.1.3 机智勇敢的助人者
    2.2 消极的负面形象
        2.2.1 交通事故的高发者
        2.2.2 犯罪行为的实施者
        2.2.3 工作疏忽的失职者
    2.3 中性的弱者形象
        2.3.1 遭受暴力的弱势者
        2.3.2 权益受损的委屈者
第3章 腾讯新闻客户端中快递员媒介形象的传播效果
    3.1 受众认知、态度与行为分析
        3.1.1 受众对快递员印象有所好转
        3.1.2 正面积极形象受众认可度相对较高
        3.1.3 受众关注相关新闻并参与互动
    3.2 快递员媒介形象与日常生活中的异同
        3.2.1 快递员媒介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相似点
        3.2.2 快递员媒介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
第4章 腾讯新闻客户端建构快递员媒介形象的不足与原因
    4.1 腾讯新闻客户端建构快递员媒介形象的不足
        4.1.1 负面报道过多出现污名化倾向
        4.1.2 聚焦悲情场景放大弱势者印象
        4.1.3 报道以偏概全形象出现偏差
        4.1.4 新闻编排无序受众关注度不高
    4.2 腾讯新闻客户端建构快递员形象不足的原因
        4.2.1 重视感官刺激过度谋求经济利益
        4.2.2 标签化报道策略反映现实不够全面
        4.2.3 把关不严谨转载新闻出现失实
第5章 腾讯新闻客户端快递员形象建构的提升路径
    5.1 把握好负面报道的度强化社会效果
        5.1.1 加强负面报道总量的控制
        5.1.2 控制负面报道的密度
        5.1.3 避免负面报道的伤害影响
    5.2 摒除刻板印象全面客观呈现快递员形象
        5.2.1 平等视角进行报道
        5.2.2 纵观全局真实报道
        5.2.3 增加深度报道数量
    5.3 加强新闻编排拓宽传播范围
        5.3.1 整合新闻集中展现
        5.3.2 发挥平台渠道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快递员媒介形象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 B 快递员自身媒介形象调查问卷
附录 C 深度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人民网新闻报道中的女司机媒介形象研究(201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理论解释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话语分析法
    五、文献综述
        (一)女司机的研究概况
        (二)媒介形象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述评
第一章 何为女司机的媒介形象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女司机
        二、媒介形象
    第二节 女司机媒介形象的操作化
        一、基本信息的编码规则
        二、文本分析的编码规则
        三、话语实践的编码规则
第二章 人民网对女司机的报道情况描述
    第一节 人民网关于女司机的报道形式
        一、新闻发布时间
        二、新闻篇幅和新闻体裁
        三、新闻形式
    第二节 人民网关于女司机报道的内容特征
        一、报道中的女司机类型
        二、报道倾向性
        三、报道主题
    第三节 女司机媒介形象的多重因素比较
        一、不同时期的女司机形象
        二、不同车型的女司机形象
        三、不同国别的女司机形象
第三章 女司机形象在人民网报道中的话语表征
    第一节 女司机形象的文本分析
        一、被动语态
        二、情态
    第二节 女司机形象的话语实践分析
        一、互文性
        二、连贯性
第四章 人民网对女司机形象的建构逻辑
    第一节 人民网报道中女司机形象的特征
        一、以负面形象为主
        二、形象逐渐单一化
        三、不同女司机群体形象差异较大
    第二节 人民网对女司机形象的建构策略
        一、他者化策略
        二、定型化策略
第五章 人民网对女司机形象建构的动因
    第一节 历史文化因素
    第二节 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第三节 女性话语权的旁落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关于《打造新观点》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翻译项目简介
    2.2 《打造新观点》的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第三章 《打造新观点》的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译后修改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词汇的翻译
        4.1.1 固有词的翻译
        4.1.2 汉字词的翻译
    4.2 句子的翻译
        4.2.1 标题的翻译
        4.2.2 增译
        4.2.3 语句拆分
        4.2.4 语序调整
        4.2.5 句子成分转换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原译文对照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0)“A之B”标题篇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标题研究
        1.2.2 “之”字研究
        1.2.3 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标题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2.1 标题的性质
        2.1.1 称名性
        2.1.2 话题性
    2.2 标题的特点
        2.2.1 简省性
        2.2.2 吸引性
        2.2.3 庄严性
    2.3 标题的篇章化
        2.3.1 标题和自然语句的差异
        2.3.2 “A之B”标题篇章化的动因
        2.3.3 “A之B”标题篇章化的手段
第三章 从篇章化隐含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3.1 隐含的概念
    3.2 隐含在标题中的表现
        3.2.1 孤立结构的隐含
        3.2.2 不完全结构的隐含
        3.2.3 熟语结构的隐含
        3.2.4 “A之最”结构的隐含
    3.3 隐含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3.3.1 隐含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3.3.2 隐含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四章 从篇章化移位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4.1 移位在标题中的表现
        4.1.1 因素
        4.1.2 结构
    4.2 移位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4.2.1 移位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4.2.2 移位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五章 从篇章化标记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5.1 标记在标题中的表现
        5.1.1 标记的特性与作用
        5.1.2 标记的分类
    5.2 标记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5.2.1 标记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5.2.2 标记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六章 从篇章化插入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6.1 插入在标题中的表现
        6.1.1 主语+之+谓语
        6.1.2 定语+之+心语
        6.1.3 述语+之+补语
    6.2 插入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6.2.1 插入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6.2.2 插入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七章 结语
    7.1 本课题工作的总结
    7.2 本课题工作的不足
    7.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新闻标题机智语言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神经网络推荐模型研究[D]. 徐旻韬. 东华大学, 2021(09)
  • [2]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D]. 赵苓岑. 南京大学, 2020(12)
  • [3]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党媒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的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 朵丽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腾讯新闻客户端中的快递员媒介形象研究[D]. 黄娟. 湘潭大学, 2020(02)
  • [6]人民网新闻报道中的女司机媒介形象研究(2013-2018)[D]. 刘雪依.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关于《打造新观点》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娇. 延边大学, 2020(05)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A之B”标题篇章化研究[D]. 彭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新闻标题中诙谐语言的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