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

芋头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

一、花叶芋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星[1](2020)在《2种苦苣苔科观赏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市场上培育的品种大都无法结实,而且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许多苦苣苔科的植物都濒临灭绝。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Lodd.)Hiern)和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是两种常见的苦苣苔科的观赏花卉,自身繁殖困难。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观赏花卉都是杂合体,通过有性繁殖进行繁育,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造成品种退化,利用传统方法得到的植株,容易感染病菌,降低经济价值。通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多优良的性状。利用组培快繁技术进行观赏花卉再生体系的建立,提高了花卉品质,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的发展,推动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为了保护种质资源及更好的进行商品化生产,对其进行组织培养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岩桐和非洲紫罗兰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激素组合对两种植物各培养阶段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大岩桐最佳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mg·L-1+KT0.5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MS+NAA0.5mg·L-1,非洲紫罗兰最佳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6BA1.Omg·L-1+KT1.O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或1/2MS+NAA0.5mg·L-1,为苦苣苔科植物的组培快繁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并且对大岩桐叶片外植体进行了消毒灭菌方法的对比,将外植体先用75%酒精灭菌30s,结合0.1%HgCl2或5%NaClO灭菌10min效果最好,为组织培养中被毛植物消毒灭菌困难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使用3种栽培基质对大岩桐和非洲紫罗兰组培苗进行了移栽,大岩桐均全部成活,非洲紫罗兰成活率可达75%以上,对比了成活率、植株粗细,叶片颜色等,发现先使用单一栽培基质进行炼苗移栽,再定植在混合基质中的方法是可行的。除此之外,可以根据栽培植物的特点有计划的控制基质种类及配比,以达到生产的要求。同时,采用红色大岩桐为试验材料做了干燥花试验,研究不同保色剂和保色时间对红色大岩桐的保色效果,发现保色效果最好的是5%柠檬酸处理1h后干燥的花瓣,颜色最接近花瓣原色,其次是15%酒石酸处理2h后干燥的花瓣,两种处理均可以有效的保护花瓣中的色素,以期提高大岩桐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为商品花卉的观赏形式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也为其他植物干花的制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吴雅露,王颖,陈梦涛,应鹏飞,蒋玉蓉,陆国权[2](2019)在《彩叶芋组织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最适宜彩叶芋组织快速繁殖的激素浓度,为其工厂化生产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以漆斑彩叶芋和红艳彩叶芋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进行组培繁殖,对幼叶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以及愈伤组织增殖分化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在不同浓度范围内,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有不同影响,但均能促使彩叶芋产生愈伤组织,再生出完整植株。炼苗后移栽至由泥炭土、蛭石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中,瓶苗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结论】MS+6-BA 4.0 mg/L+NAA 0.5 mg/L是适合彩叶芋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启动时间短,产愈率高;MS+6-BA 2.0 mg/L+NAA 0.2mg/L是适合彩叶芋分化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试管苗的生长情况最好。

刘金梅,Cao Zhe,尤毅,钟荣辉,Deng Zhanao[3](2018)在《花叶芋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花叶芋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内外花叶芋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育种目标为选育出纯色系列、抗病、耐日晒新品种;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标记开发;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水平检测无性系变异单株,得出变异单株形态变化由染色体数改变和等位基因缺失引起;建立了转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分析了叶片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绘制出遗传图谱。并对今后花叶芋育种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陈灿[4](2016)在《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兰科白芨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由于长期人为的掠夺式采挖和缺乏保护,白芨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白芨的药用原料出现严重紧缺,现已列为中国30种稀缺濒危天然药物之一。目前白芨多采用分株法繁殖,但生长周期长,繁殖系数低,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植物组织培养法育苗可在短时期内获得出大量种苗。因此,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白芨高效快速的繁殖方法对于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及野生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野生白芨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系统的研究了白芨组织培养及炼苗移栽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成功建立了白芨高效的快繁体系。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培养条件为温度20℃、光强1500-25001x、光照时间为10h。2、种子的消毒方法:将加入洗洁剂的种子放在流水下冲洗15min,然后将种子用75%的酒精浸泡30s,再用无菌水冲洗1-2次,然后用0.1%升汞浸泡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3、最佳萌发的培养基是MS+0.1 mg/LNAA,萌发率为100%,且有一定程度的增殖。4、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mg/L 6-BA+0.5 mg/LNAA,增殖系数为2.2,且小苗长势良好,整齐度高,植株叶片鲜绿。5、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1.0mg/L GA3+1.0 mg/LNAA,平均生根数量为4.6,平均根长为2.0cm,根系粗壮度及长度均匀,死亡率低,植物叶片鲜绿,生长旺盛。6、炼苗移栽:炼苗6d,移栽基质为蛭石:泥炭:珍珠岩=1:2:1最适合移栽,移栽后组培苗存活率可以达到90.6%。

余义强[5](2015)在《固体、液体培养和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粉蕉是栽培香蕉中的一种优良品种,但组培快繁的增殖系数偏低。本研究以福州本地粉蕉iMusa spp. cv. Bendifenjiao, AAB类群)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固体、液体培养方式和不同LED光源下,粉蕉试管苗增殖及生根壮苗方面的影响;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差异;比较分析了在固体、液体两种培养方式下,粉蕉种苗快繁的经济效益。本研究旨在为粉蕉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①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再生植株的建立。外植体接种前用75%的工业酒精浸泡40s,再用0.1%的HgCl2溶液消毒15min,接种培养基为:MS+4.0mg/L 6-BA+0.4 mg/L NAA+40g/L白糖+6g/L琼脂,外植体的萌发率为42.3%。②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固体增殖培养的优化。选取6-BA和白糖为试验因素,进行完全随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促进粉蕉增殖的固体培养基为:MS+0.1 mg/L NAA+3.0 mg/L6-BA+0.6%琼脂+30g/L白糖,其增殖系数为2.02。③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的液体增殖培养的优化。在液体培养下,研究了组培容器类型、装液量、接种密度、6-BA浓度、摇床转速等因素下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使用锥形瓶(250m1)、装液量为13 mL、接种密度为3株/瓶、6-BA浓度为3.0 mg/L、摇床转数为80 r/min最有利于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的增殖,增殖系数最大达到5.13。④液体培养方式下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的壮苗生根优化。比较四个NAA浓度(0.2mg/L、0.3 mg/L、0.4mg/L、0.5 mg/L)对粉蕉试管苗生根率、根长、苗高、根数、茎高、茎粗等6个指标的的影响。试验数据采用雷达综合分析法,研究发现工厂化育苗中液体培养基为1/2MS+1g/L AC+0.4mg/L NAA+30g/L白糖时,生根率达100%,最有利于提高粉蕉生根壮苗。2 LED光源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①不同LED光源对粉蕉增殖的影响。以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为试验材料,接种在MS+0.1 mg/L NAA+3.0 mg/L 6-BA+6g/L琼脂+30g/L白糖的增殖培养基中,采用红、蓝、黄、绿、白、暖白6种LED光源进行培养,并以普通日光灯作对照。试验研究表明,粉蕉在LED黄光下的增殖系数小于普通日照灯下的增殖系数,粉蕉在红、蓝、绿、白、暖白5种LED光源下的增殖系数都高于对照组普通日光灯下的增殖系数,并且LED红光、蓝光培养条件下的粉蕉增殖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增殖系数分别为2.88、2.89。②不同LED光源对粉蕉生根的影响。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接种在1/2MS+0.4 mg/L NAA+1g/L AC的生根基本培养基中,以普通日光灯作对照,在红、蓝、黄、绿、白、暖白6种LED光源下进行培养,30d后统计不同光源条件下的生根壮苗情况,统计指标为生根率、根长、苗高、根数、茎高、茎粗,试验数据采用雷达综合分析法分析。试验研究表明,蓝光最有利于提高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的整体综合指标,其中生根率达到100%。3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粉蕉试管苗ISSR遗传稳定性比较分析本试验以固体培养及液体培养条件下的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叶片为供试材料,提取叶片总DNA,选取11条多态性良好的UBC引物,进行PCR扩增。试验结果表明,粉蕉在固体培养方式和液体培养方式下的PCR扩增条带数均为90条;粉蕉在不同培养方式下的变异率不同,在液体培养方式下的变异率为4.49%,在固体培养方式下的变异率为3.37%,总体来说,两种培养方式下的粉蕉变异率差异不大。通过NTSYS软件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计算出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发现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粉蕉试管苗在9代内变异系数小,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稳定性。4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①固体培养方式下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福州本地粉蕉组培苗固体培养的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 NAA+3.0 mg/L 6-BA+6g/L琼脂+30g/L白糖,经过25 d增殖培养,粉蕉试管苗的增殖系数达2.02;福州本地粉蕉固体培养的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 IBA+40g/L白糖+0.4 mg/L NAA+1.0 g/L AC+6%琼脂,经过25d生根培养,生根率达100%。固体培养下工厂化生产100万株粉蕉苗需要的总成本为327550元。在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粉蕉苗生产费用占总投资费用最大,费用占比达62.54%,粉蕉苗移栽费用占总投资费用的30.20%,生产上的仪器设备折旧费和损耗费占总投资费用的5.73%。固体培养工厂化生产100万株粉蕉袋装苗的营业收入为60万元,扣除投资总费用327550元,则采用固体培养方式生产100万株粉蕉苗的总收益为272450元。②液体培养方式下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福州本地粉蕉组培苗液体培养的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 NAA+2.0 mg/L 6-BA+30g/L白糖,经过15d增殖培养,粉蕉试管苗的增殖系数达5.12;福州本地粉蕉液体培养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1g/L AC+0.4mg/L NAA+30g/L白糖,培养25d后生根率达100%。液体培养下工厂化生产粉蕉苗100万株需要的总成本为297652元,低于以固体培养方式生产粉蕉苗的成本。液体培养下工厂化生产粉蕉苗生产费用占总投资费用最大,达到54.07%;而粉蕉苗移栽费用占总投资费用的33.24%,生产上的仪器设备折旧费和损耗费占总投资费用的比重为11.01%。液体培养工厂化生产100万株粉蕉袋装苗的营业收入为60万元,扣除投资总成本297652元,则采用液体培养方式生产100万株粉蕉苗的总收益为302348元,其总收益比固体培养条件下生产粉蕉苗获得的总收益多29898元。③对比固体、液体两种培养方式下生产100万株粉蕉苗的经济效益,液体培养生产粉蕉苗的总收益比固体培养总收益多29898元;并且,以固体培养方式生产100万株粉蕉苗耗时约1年,而以液体培养方式进行生产,耗时约为半年,历时较固体培养历时缩短了一半。综合分析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液体培养生产粉蕉优于固体培养生产粉蕉。

曹芳凤[6](2014)在《牛耳秋海棠的组培快繁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牛耳秋海棠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试验围绕牛耳秋海棠外植体材料的处理与灭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不定芽的增殖与壮苗,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等几方面开展,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集中研究了0.1%升汞灭菌时间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和配比的选择、活性炭质量浓度的选择、移栽基质的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牛耳秋海棠组培快繁体系,为其开发利用和种质资源保护及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牛耳秋海棠的叶片对于0.1%升汞消毒时间的选择比较严格,时间不足会提高外植体的污染率,时间过长影响外植体的存活。以75%酒精灭菌8s,0.1%升汞灭菌67min为最佳灭菌方法。(2)牛耳秋海棠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1mg/L+NAA0.1mg/L。此培养基上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率达85.42%87.08%。(3)牛耳秋海棠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宜培养基是MS+6-BA1mg/L+NAA0.1mg/L。此培养基上外植体出芽极多,增殖迅速,芽体健壮,增殖倍数高达42.43。(4)添加一定质量浓度活性炭的培养基有利于牛耳秋海棠的壮苗,以1g/L的浓度为好。(5)诱导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NAA0.3mg/L。此培养基上的试管苗生根数量多,速度快,根系粗壮。在20天内生根率即可达100%。(6)牛耳秋海棠组培苗的移栽以蛭石:椰糠=1:1为最佳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高达96.67%。

王颖[7](2013)在《彩叶芋的组培扩繁及其抗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室内观叶植物,由于受温度条件限制,其观赏期短,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以两种市面上常见的彩叶芋品种漆斑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Wightii’)和红艳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Postman Joyner’)为试验材料,首先对其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做了初步研究,其次分析研究了人工低温胁迫下,两种彩叶芋组培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低温下植株外部形态变化和胁迫后的生长恢复观测对两种彩叶芋组培苗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引进、栽培、应用、越冬防护提供科学依据,为选育彩叶芋抗寒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彩叶芋在组织培养中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适应范围比较广,适合彩叶芋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组分是MS+6-BA(4.0mg/L)+NAA(0.5mg/L),适合彩叶芋分化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分是MS+6-BA(2.0mg/L)+NAA(0.2mg/L)。2、两种彩叶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呈负相关,束缚水/自由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叶绿体色素含量与抗寒性呈正相关。其中相对电导率、束缚水/自由水、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以更好的反应彩叶芋在低温下的生理变化及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可定为彩叶芋品种抗寒鉴定的初步指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绿体色素含量与彩叶芋抗寒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漆斑彩叶芋的LT50为7.2℃-10.5℃,红艳彩叶芋的LT50为8.7℃-11.9℃,与生长恢复试验结果相吻合。由此可以看出彩叶芋的耐寒性较差,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抗寒性减弱。综合评价得出,漆斑彩叶芋的抗寒性大于红艳彩叶芋。

王颖,陆国权[8](2012)在《彩叶芋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彩叶芋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激素、培养条件、试管苗移栽等方面概述了彩叶芋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外植体取材单一、激素种类和范围有待验证、光照研究还不太深入等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王晓明[9](2012)在《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又名拟大花忍冬、大银花等,是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小灌木植物,其花蕾绿原酸含量在全国各种药用忍冬植物中最高,是湖南、重庆、贵州等地药用忍冬植物生产的主栽品种。虽然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良种缺乏,品种混杂,干花产量和药用活性成份绿原酸含量低,繁殖技术落后,育苗周期长,繁殖系数小等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和组织培养,系统地分析了新品种组织培养增殖分化及生根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内源多胺的变化规律和调控作用,旨有效地从分子水平鉴别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建立新品种高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促进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研究了退火温度、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及模板DNA、引物、dNTPs、Mg2+浓度等6种因素对ISSR—PCR扩增的影响,建立了灰毡毛忍冬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以该10条引物对3个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和其它19个药用忍冬植物品种基因组DNA扩增,共扩增出10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8.9%,说明药用忍冬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并利用该体系构建3个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和其它19个药用忍冬植物品种DNA指纹图谱,可从分子水平将3个新品种与现在药用忍冬植物品种进行鉴别;利用UPGMA和主成分分析,将22个供试药用忍冬植物品种划分为忍冬种群和灰毡毛忍冬种群2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北方种群与南方种群。研究发现,不同药用忍冬植物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相关性。(2)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双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了外植体选择、灭菌处理、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及其配比、D-生物素浓度、活性炭浓度、培养温度、移栽基质、移栽容器、组培生根苗消毒处理、降低生产成本措施等系列试验,建立了组织培养的无菌体系,获得了适宜的初代培养基:金翠蕾和银翠蕾为MS+6-BA1.0mg·L-1+NAA0.1mg·L-1,白云则为MS+6-BA1.0mg·L-1+IBA0.1mg·L-’;筛选出适宜的继代培养基:金翠蕾为改良MS+6-BA0.5mg·L1+NAA0.1mg·L-1+D-生物素1.0mg·L-1,银翠蕾为改良MS+6-BA0.5mg·L-1+NAA0.05+D-生物素1.0mg·L-1,白云则为改良MS+6-BA1.0mg·L1+IBA0.1mg-L-1+D-生物素0.5mg·L-1,平均增殖系数4.65;研究发现适当低温有利于诱导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生根,找到了其组培苗生根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0℃;筛选出3个品种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3.0mg-L-1+AC210mg·L-1,平均生根率97.4%。同时以金翠蕾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筛选出了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B5+6-BA1.0mg·L-1+2,4-D0.5mg·L-1,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7%;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B5+KT0.2mg·L1+NAA1.0mg·L-1,不定芽诱导率为73,4%。研究出组培苗“塑料杯单株一步移栽”技术,适宜移栽基质为黄心土+糠壳灰+细砂(1:2:2),平均移栽达成活率达95%以上。用凉开水替代蒸馏水,白砂糖代替蔗糖配制培养基,可显着降低了组培苗生产成本,提高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工厂化育苗的生产效益。(3)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的扦插基质、扦插时期、植物生长调节剂、ABT6浓度及浸泡时间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扦插基质以泥炭土+珍珠岩(体积比1:3)为宜,适宜的扦插时期是5月和9月,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300mg·L-1的ABT6浸泡插穗120min,扦插成活率达95%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生产成本。(4)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以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组培苗增殖分化、生根及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过程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了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IBA浓度对生根培养组培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继代增殖分化主要受内源ZR、ABA和GA3调控,较高浓度的ZR、GA3和较低ABA有利于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继代增殖分化,适当高浓度的IAA对丛芽增殖分化和生长也有利,但作用不明显,而较高IPA含量有利于灰毡毛忍冬外植体启动培养,但与增殖分化关系不密切。内源激素平衡关系中是GA3/ZR值主导组培苗增殖分化,较高的GA3/ZR值有利于启动组培苗增殖分化和生长,而增殖分化盛期则需要较低的GA3/ZR值, GA3/ABA值也表现了类似效应。②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内源激素对不定根形成的作用不同。较高浓度内源IAA、ABA和较低浓度的内源GA3、IPA、ZR有利于根原基的分化形成,促进了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而较高浓度的内源IAA、GA3、ZR、IPA和较低浓度的内源ABA有利于根原基的生长发育。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也协同参与灰毡毛忍冬组培苗根原基分化形成及生长发育。较低的(ZR+IPA)/IAA值和较高的IAA/ABA、ABA/GA3值有利于根原基的分化形成,较高(ZR+IPA)/IAA值和较低ABA/GA3值有助于根原基生长发育。③不同的内源激素在灰毡毛忍冬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内源GA3、IAA、ZR、ABA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而高浓度的内源GA3、IAA、ZR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不定芽诱导主要受内源IAA和ABA调控,低水平的内源IAA、ABA、ZR、GA3含量有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不定芽。(5)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多胺变化的研究。以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组培苗增殖分化、生根过程的内源多胺含量变化,研究了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IBA浓度对生根培养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的内源多胺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增殖分化过程中有不同效应。组培苗增殖分化主要与Spd、Put含量和Put/Spm值关系密切,与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关系不大;高水平的Spd、Put含量和Put/Spm值有利于组培苗增殖分化的启动,而增殖分化盛期则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Put、Spd含量和Put/Spm值。②Put、Spd、Spm及其平衡关系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各异。高水平的Put、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有利于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而低水平的Put、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则促进根原基的生长发育。低水平的Spd含量和Put/Spm值,既可有利于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又可促进根原基生长发育。

彭文君[10](2011)在《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阿拉巴马品种的组织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红掌“阿拉巴马”组织培养过程中具体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红掌“阿拉巴马”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红掌“阿拉巴马”组培苗的目标,为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对红掌“阿拉巴马”组培苗出瓶栽培进行水培试验研究,水培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通过实验摸索促进组培苗快速生长的适宜水培条件,取代以往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穴盘苗移栽法。另外,对得到的红掌“阿拉巴马”的组培材料进行(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育种的初探试验,研究不同剂量下(60)Coγ射线对红掌愈伤组织及组培苗的辐射效应,并得到半致死剂量范围,为进一步进行红掌的辐射诱变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⑴红掌“阿拉巴马”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本实验对红掌“阿拉巴马”的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优化了各个阶段的培养条件,建立了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其操作流程简述如下:1)首先用酒精20~30s和升汞8min处理进行外植体的消毒;2)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在MS+6-BA 1.0 mg/L+2,4-D 0.2 mg/L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3)愈伤组织接种到MS+6-BA 2.0mg/L +2,4-D 0.2mg/L的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4)将长势良好的不定芽接种至1/2MS+IBA 2.0 mg/L+NAA 0.1 mg/L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诱导;5)生根植株长到一定大小后经炼苗然后出瓶移栽。⑵红掌“阿拉巴马”组培苗的水培试验:本实验采用了高浓度激素预先处理、低浓度的激素溶液中培养和不同营养液中培养等三种处理方法对红掌组培苗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激素预先处理试验中,预先经过10mg/L的IBA溶液浸泡2h的组培苗生长状态优于其它处理;低浓度的激素溶液中培养的组培苗,在含0.5mg/LNAA的水溶液中的生长状态要优于其它处理;不同营养液中培养的组培苗,在营养液Ⅳ中的生长状态要优于其它处理。将三种不同处理方法综合比较,结果表明,0.5mg/L的NAA溶液能很好地促进红掌“阿拉巴马”组培苗生根,营养液Ⅳ有利于其快速生长(配方为40mg/L NH4NO3,177 mg/L KNO3,123.5mg/L MgSO4·7H2O,68mg/L KH2PO4,7mg/LNa2Fe-EDTA , 0.225mg/L MnSO4·4H2O , 0.975mg/L H3BO3 , 0.43mg/L ZnSO4·7H2O,0.0375mg/L CuSO4·5H2O,0.012mg/L (NH4)6Mo7O24·4H2O)。⑶(60)Coγ射线辐照红掌“阿拉巴马”组培材料的初探试验:本实验采用(60)Coγ射线5、10、20、30、40、50、60Gy的辐射剂量处理红掌“阿拉巴马”的愈伤组织及组培苗。辐照后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导植株再生试验,结果表明,(60)Co辐射对红掌生长有抑制作用,辐射苗在形态上要比对照苗矮小,因此可以考虑利用辐射来改变红掌的株型。同时得出了红掌“阿拉巴马”愈伤组织的半致死剂量范围为20-30Gy;组培苗的半致死剂量范围为30-40Gy。根据该半致死剂量范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的辐射诱变实验,开展红掌的(60)Coγ射线诱变育种工作。

二、花叶芋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叶芋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种苦苣苔科观赏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2 苦苣苔科植物概况
    1.3 大岩桐研究进展
        1.3.1 形态特征与利用价值
        1.3.2 繁殖方法
        1.3.3 大岩桐组培研究进展
        1.3.4 干燥花的制作
    1.4 非洲紫罗兰研究进展
        1.4.1 形态特征与利用价值
        1.4.2 繁殖方法
        1.4.3 非洲紫罗兰组培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
2 大岩桐的消毒灭菌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来源
        2.1.2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gCl_2对大岩桐叶片消毒效果的影响
        2.3.2 NaClO对大岩桐叶片消毒效果的影响
        2.3.3 H_2O_2对大岩桐叶片消毒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大岩桐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初代培养
        3.1.2 继代增殖培养
        3.1.3 生根培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代培养
        3.2.2 继代增殖培养
        3.2.3 生根培养
    3.3 本章小结
4 非洲紫罗兰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初代培养
        4.1.2 继代增殖培养
        4.1.3 生根培养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初代培养
        4.2.2 继代增殖培养
        4.2.3 生根培养
    4.3 本章小结
5 大岩桐和非洲紫罗兰组培苗的炼苗移裁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岩桐炼苗移栽结果
        5.2.2 非洲紫罗兰炼苗移栽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大岩桐花瓣在压花保色中的应用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6.2.2 干燥处理
        6.2.3 定色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彩叶芋组织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消毒
        1.2.2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1.2.3 愈伤组织增殖分化培养
        1.2.4 炼苗移栽
2 结果与分析
    2.1 彩叶芋外植体的消毒灭菌
    2.2 彩叶芋愈伤组织的诱导
    2.3 彩叶芋愈伤组织的增殖分化
    2.4 彩叶芋组培苗的炼苗移栽
3 讨论
4 结论

(3)花叶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历史
2 种质资源研究
3 观赏性状改良研究
    3.1 叶色育种
    3.2 叶形育种
    3.3 株形育种
4 栽培性状改良研究
    4.1 块茎产量育种
    4.2 抗病育种
    4.3 抗寒育种
    4.4 耐日晒育种
5 育种途径
    5.1 杂交育种及遗传规律
        5.1.1 常用亲本
        5.1.2 遗传规律
    5.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单株选择
    5.3 人工诱变育种
    5.4 分子育种
    5.5 薄层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
6 问题与展望

(4)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芨的自然分布
    1.2 白芨生物特性及生长要求
    1.3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3.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4 白芨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
        1.4.1 外植体的选择
        1.4.2 培养基和激素的选择
        1.4.3 炼苗与移栽培养
        1.4.4 存在问题和前景展望
    1.5 选题依据及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及培养条件
        2.3.2 白芨种子的无菌播种
        2.3.3 丛生芽的增殖
        2.3.4 生根壮苗培养
        2.3.5 炼苗移栽
    2.4 观察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无菌播种
        3.1.1 不同消毒时间对接种污染率的影响
        3.1.2 不同培养基对白芨种子萌发诱导的影响
    3.2 增殖培养
    3.3 生根培养
    3.4 炼苗移栽
    3.5 小结
        3.5.1 无菌播种
        3.5.2 增殖培养
        3.5.3 生根培养
        3.5.4 炼苗移栽
4 讨论
    4.1 外植体的消毒
    4.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4.4 白芨组培苗的移栽
    4.5 白芨组培中的植物褐变和玻璃化问题
    4.6 白芨组培中植株叶片黄化问题
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项目

(5)固体、液体培养和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香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研究进展
        1.1 香蕉试管苗再生植株的建立
        1.2 激素在生产香蕉试管苗上的调控
        1.3 香蕉工厂化试管育苗存在的问题
        1.3.1 试管苗污染
        1.3.2 试管苗褐化
        1.3.3 试管苗玻璃化
        1.3.4 试管苗变异
    2 液体培养在植物试管苗快繁上的研究进展
        2.1 液体静置培养对植物试管苗的影响
        2.2 摇床振荡培养对植物试管苗的影响
        2.3 间歇浸没式培养对植物试管苗的影响
    3 LED光源在工厂化试管育苗上的应用
        3.1 LED光质在组培苗生产上的应用
        3.2 LED光强在组培苗生产上的应用
        3.3 LED光周期在组培苗生产上的应用
    4 ISSR技术原理及其在遗传变异中的应用研究
        4.1 技术原理
        4.2 ISSR在植物遗传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
    5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本研究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
    第一节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培养基对粉蕉试管苗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1.2.2 固体培养中不同培养基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1.2.3 液体培养中不同组培瓶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1.2.4 液体培养中不同装液量和接种密度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1.2.5 液体培养中不同浓度6-BA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1.2.6 液体培养中摇床不同转速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1.2.7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粉蕉试管苗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2.2 固体培养中不同培养基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 液体培养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1 不同组培瓶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2 装液量和接种密度相互作用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6-BA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4 摇床不同转数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3 讨论
        3.1 液体培养比固体培养方式更有利于粉蕉试管苗的增殖
        3.2 液体培养需要适当控制好某些参数
    第二节 液体培养对粉蕉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液体培养中不同NAA浓度对粉蕉试管苗生根情况的影响
        1.2.2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体培养不同NAA浓度对粉蕉试管苗生根率的影响
        2.2 液体培养中不同NAA浓度对粉P试tt苗各项指标生根情况的彩响
        3 讨论
        3.1 液体培养基只需要单一NAA即可达到试管苗出苗标准
        3.2 雷达图分析法适用于试管苗多个性状的分析研究
第三章 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LED光源对粉蒸増殖的影响
        1.2.2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的影响
        1.2.3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2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试管苗生根率的影响
        2.3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各项指标生根情况的影响
    3 讨论
        3.1 LED蓝光促进粉蕉试管苗的增殖
        3.2 LED红、蓝光源促进粉蕉试管苗的生长
第四章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1.2.1 试验主要仪器
        1.2.2 试验主要试剂
        1.3 粉蕉DNA的提取
        1.4 粉蕉DNA的检测
        1.5 引物筛选
        1.6 DNA扩增
        1.7 ISSR-PCR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州本地粉蕉DNA提取的质量检测
        2.2 福州本地粉蕉DNA纯度的检测
        2.3 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固-液体培养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固体、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生产模式建立与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节 固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
        1 固体培养下的粉蕉工厂化生产技术流程
        1.1 粉蕉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1.2 固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增殖培养
        1.3 固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培养
        1.4 固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炼苗移栽
        1.5 粉蕉苗出售
        2 固体培养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
        3 固体培养粉蕉工厂化生产产量核算
        4 固体培养条件下的成本核算
        4.1 固体培养基药品成本核算
        4.2 固体培养基配置成本
        4.3 粉蕉试管苗接种成本
        4.4 粉蕉试管苗培养成本
        4.5 粉蕉试管苗移栽成本预算
        4.6 固体培养下试验仪器设备折旧费
        4.7 其他费用
    第二节 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
        1 液体培养下的粉蕉工厂化育苗技术流程
        1.1 粉蕉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1.2 液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增殖培养
        1.3 液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培养
        1.4 液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炼苗移栽
        1.5 粉蕉苗出售
        2 液体培养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
        3 液体培养粉蕉工厂化生产的产量核算
        4 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成本核算
        4.1 液体培养基成本核算
        4.2 液体培养基配置成本
        4.3 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接种成本
        4.4 液体培养摇床耗用的电费
        4.5 粉蕉试管苗移栽成本预算
        4.6 液体培养下试验仪器设备折旧费
        4.7 其他费用
    第三节 固体、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经济效益分析
        1固体培养下的粉蕉组培苗经济效益分析
        2 液体培养下的粉蕉组培苗经济效益分析
        3 效益评价
第六章 小结
    1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
    2 LED光源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
    3 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粉蕉试管苗ISSR遗传稳定性比较分析
    4 固体、液体培养下的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及图版说明
Appendix Plates and Explanation
致谢

(6)牛耳秋海棠的组培快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牛耳秋海棠概况
        1.2.1 牛耳秋海棠的形态特征
        1.2.2 牛耳秋海棠的生态习性
        1.2.3 牛耳秋海棠的应用价值
    1.3 秋海棠属植物概况
        1.3.1 秋海棠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3.2 秋海棠属植物的应用价值
        1.3.2.1 观赏价值
        1.3.2.2 药用价值
        1.3.2.3 食用价值
        1.3.3 秋海棠属植物的发展前景
    1.4 国内外秋海棠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1 外植体的选择
        1.4.2 外植体灭菌方法的选择
        1.4.3 基本培养基的的选择
        1.4.4 再生途径的研究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1.4.6 移栽基质的选择
        1.4.7 添加物对秋海棠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1.4.8 其他方面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培养条件
    2.3 研究方法
        2.3.1 外植体材料的处理
        2.3.2 初代培养
        2.3.3 继代分化与增殖
        2.3.4 试管苗的壮苗试验
        2.3.5 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的生根
        2.3.6 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
        2.3.6.1 组培苗移栽基质的选择
        2.3.6.2 活性炭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2.4 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灭菌时间的选择
    3.2 不同浓度配比的生长调节剂对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配比的生长调节剂对牛耳秋海棠不定芽的分化和增殖的影响
    3.4 不同质量浓度的活性炭对牛耳秋海棠组培苗生长壮苗的影响
    3.5 大量元素和 NAA 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6 牛耳秋海棠组培苗的移栽
        3.6.1 不同移栽基质对牛耳秋海棠移栽的影响
        3.6.2 活性炭对牛耳秋海棠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4.1.2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4.1.3 不定芽的分化和增殖
        4.1.4 活性炭的壮苗效果
        4.1.5 试管苗生根的诱导
        4.1.6 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
    4.2 讨论
        4.2.1 外植体的选择
        4.2.2 牛耳秋海棠组培过程中的黄化、玻璃化及褐化现象
        4.2.3 光照在牛耳秋海棠组培中的影响
        4.2.4 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图
致谢

(7)彩叶芋的组培扩繁及其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彩叶芋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外植体
        1.3.2 培养基类型及培养方式的选择
        1.3.3 培养条件
        1.3.4 试管苗移栽
    1.4 观赏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4.1 植物的外部形态观察与抗寒性
        1.4.2 细胞膜透性与抗寒性
        1.4.3 植物组织含水量与抗寒性
        1.4.4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
        1.4.5 保护酶活性与抗寒性
        1.4.6 叶绿素含量与抗寒性
2 彩叶芋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的处理
        2.2.2 诱导愈伤组织培养
        2.2.3 增殖分化培养
        2.2.4 炼苗移栽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2.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与分析
        2.4.1 外植体的灭菌消毒
        2.4.2 褐化防治
        2.4.3 脱分化培养
        2.4.4 再分化培养
        2.4.5 移栽
3 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彩叶芋组培苗的抗寒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处理方法
    3.3 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3.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3.3.2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3.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3.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3.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3.8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3.3.9 恢复生长观测方法
    3.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低温胁迫下彩叶芋叶片形态的变化
        3.5.2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5.3 不同品种彩叶芋叶片半致死温度(LT_(50))的确定
        3.5.4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的影响
        3.5.5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6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7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8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 SOD 活性的影响
        3.5.9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 POD 活性的影响
        3.5.10 低温胁迫对彩叶芋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3.5.11 低温胁迫对两种彩叶芋生长恢复的影响
        3.5.12 两种彩叶芋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与分析
        3.6.1 彩叶芋抗寒性与细胞膜透性的关系
        3.6.2 彩叶芋抗寒性与束缚水/自由水的关系
        3.6.3 彩叶芋抗寒性与渗透调节物质的关系
        3.6.4 彩叶芋抗寒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3.6.5 彩叶芋抗寒性与叶绿体色素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彩叶芋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彩叶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1 外植体
        1.1.1 外植体的选择
        1.1.2 外植体的消毒
    1.2 培养基类型及培养方式的选择
        1.2.1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2 激素
        1.2.3 培养方式
    1.3 培养条件
2 试管苗移栽
3 问题与展望

(9)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药用忍冬植物品种资源研究进展
    1.2 药用忍冬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3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理论基础
        1.3.2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反应程序
        1.3.3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3.3.1 遗传作图构建及目的基因定位
        1.3.3.2 种质资源研究
        1.3.3.3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1.4 药用忍冬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4.1 药用忍冬植物DNA提取
        1.4.2 药用忍冬植物DNA染色体核型分析
        1.4.3 药用忍冬植物分子标记方法
        1.4.4 药用忍冬植物测序方法
        1.4.5 药用忍冬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6 药用忍冬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6.1 茎尖、茎段、芽的培养
        1.6.1.1 外植体
        1.6.1.2 初代培养
        1.6.1.3 继代培养
        1.6.1.4 生根培养
        1.6.1.5 炼苗与移栽
        1.6.2 叶片离体培养及愈伤组织诱导
        1.6.3 细胞培养
        1.6.4 药用忍冬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1.7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的研究进展
        1.7.1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研究的种类
        1.7.2 内源激素对培养物分化的调控
        1.7.3 内源激素在植物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作用
        1.7.4 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1.7.5 内源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8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多胺的研究进展
        1.8.1 内源多胺在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作用
        1.8.2 内源多胺在植物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作用
        1.8.3 内源多胺在不定芽和不定根发生中的作用
        1.8.4 内源多胺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课题研究概述
    2.1 课题的来源
    2.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基因组DNA提取
        3.1.2.2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2.2.1 ISSR-PCR扩增
        3.1.2.2.2 ISSR反应程序
        3.1.2.2.3 扩增产物检测
        3.1.2.2.4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试验设计
        3.1.2.3 引物筛选
        3.1.2.4 ISSR扩增
        3.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药用忍冬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3.2.1.1 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对纯度和浓度的影响
        3.2.1.2 样品提取及检测
        3.2.2 ISS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
        3.2.2.1 Taq DNA聚合酶单位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2 dNTPs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3 引物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4 Mg~(2+)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5 模板DNA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6 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7 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3 ISSR引物筛选
        3.2.4 ISSR扩增
        3.2.5 ISSR多态性及指纹分析
        3.2.6 遗传相似性分析
        3.2.7 聚类分析
        3.2.8 主坐标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外植体消毒
        4.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4.1.4 试验设计
        4.1.4.1 组织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4.1.4.2 适宜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4.1.4.3 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
        4.1.4.4 适宜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1.4.5 组培苗移栽技术体系的建立
        4.1.4.6 降低组培生产成本试验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组织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4.2.1.1 不同消毒处理对接种污染率及无菌外植体得率的影响
        4.2.1.2 不同时期的外植体对接种污染率及无菌外植体得率的影响
        4.2.1.3 初代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对诱导外植体萌芽的影响
        4.2.2 适宜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4.2.2.1 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2 MS基本培养基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3 细胞分裂素种类及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4 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5 D-生物素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6 蔗糖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7 丛生芽高效增殖优化培养基的筛选
        4.2.3 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筛选
        4.2.3.1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3.2 不定芽的诱导
        4.2.3.3 再生植株产量与绿原酸
        4.2.4 适宜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2.4.1 不同生长素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2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3 活性炭浓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4 温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5 不同品种对优化生根培养基的反应
        4.2.5 组培苗移栽技术体系的建立
        4.2.5.1 移栽基质的选择
        4.2.5.2 不同的杀菌剂及浸泡时间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2.5.3 移栽容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2.6 降低组培生产成本试验
        4.2.6.1 白砂糖代替蔗糖配制培养基
        4.2.6.2 凉开水代替蒸馏水配制培养基试验
    4.3 小结与讨论
5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扦插方法
        5.1.2.2 试验设计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基质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2 扦插时期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4 ABT_6溶液浓度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5 ABT_6浸泡时间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6.1.3 试验设计
        6.1.3.1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1.3.2 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
        6.1.3.3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
        6.1.3.4 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
        6.1.3.5 愈伤组织诱导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
        6.1.3.6 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
        6.1.4 内源激素的测定
        6.1.4.1 内源激素测定的种类
        6.1.4.2 内源激素测定的方法
        6.1.4.4 试剂的配制
        6.1.4.5 样品中激素的提取
        6.1.4.6 样品激素含量的测定
        6.1.4.7 内源激素计算方法
        6.1.5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2.2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的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6.2.3 组培苗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中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2.4 组培苗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中的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6.2.5 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6.2.6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6.2.6.1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GA_3含量的影响
        6.2.6.2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IAA含量的影响
        6.2.6.3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ZR含量的影响
        6.2.6.4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IPA含量的影响
        6.2.6.5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ABA含量的影响
        6.2.6.6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IAA/ABA值的影响
        6.2.6.7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ZR+IPA)/IAA值的影响
        6.2.6.8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ABA/GA_3值的影响
        6.2.7 愈伤组织诱导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2.8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3 小结与讨论
7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多胺变化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7.1.3 试验设计
        7.1.3.1 不同继代培养周期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试验
        7.1.3.2 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试验
        7.1.3.3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试验
        7.1.3.4 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试验
        7.1.4 多胺的测定
        7.1.4.1 仪器和试剂
        7.1.4.2 样品提取及纯化
        7.1.4.3 待测样品制作
        7.1.4.4 标准曲线制作
        7.1.4.5 色谱分析条件
        7.1.5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内源多胺含量及多胺平衡的变化
        7.2.2 组培苗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中内源多胺含量及多胺平衡的变化
        7.2.3 6-BA浓度对继代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7.2.4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7.2.4.1 IBA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腐胺含量的影响
        7.2.4.2 IBA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亚精胺含量的影响
        7.2.4.3 IBA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精胺含量的影响
        7.2.5 组培苗生根过程中内源多胺平衡的变化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阿拉巴马品种的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及缩写词(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掌概况
        1.1.1 红掌的生物学特性
        1.1.2 红掌的价值及市场状况
    1.2 红掌的组织培养
        1.2.1 植物组织培养基础理论
        1.2.2 红掌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花卉水培现状
        1.3.1 花卉水培概述
        1.3.2 水培的发展现状
        1.3.3 水培的应用与前景
        1.3.4 红掌水培研究进展
    1.4 辐射诱变育种概述
        1.4.1 辐射诱变育种简介
        1.4.2 辐射诱变育种机理
        1.4.3 花卉辐射诱变现状与展望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红掌的组培快繁技术
    前言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红掌外植体的消毒
        2.2.2 红掌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红掌不定芽的诱导
        2.2.4 红掌的生根诱导
        2.2.5 红掌的炼苗与移栽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消毒方式对红掌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
        2.3.2 不同激素配比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3 不同激素配比对红掌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2.3.4 不同激素配比对红掌生根诱导的影响
        2.3.5 不同栽培基质对红掌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红掌组培苗的水培研究
    前言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红掌组培苗水培适应性初探
        3.2.2 高浓度激素预先处理红掌组培苗
        3.2.3 低浓度的激素溶液培养红掌组培苗
        3.2.4 不同营养液培养红掌组培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掌组培苗水培适应性的初探结果
        3.3.2 高浓度激素预先处理后红掌组培苗的生长情况
        3.3.3 低浓度的激素溶液中红掌组培苗的生长情况
        3.3.4 不同营养液中红掌组培苗的生长情况
        3.3.5 不同方法的结果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60)~Coγ射线辐照组培红掌的初探试验
    前言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60)~Co 辐射诱变处理
        4.2.2 (60)~Co 辐射材料的组织培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60)~Co 辐射对红掌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4.3.2 (60)~Co 辐射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3 (60)~Co 辐射对红掌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3.4 (60)~Co 辐射后再生植株的生根状况
        4.3.5 (60)~Co 辐射后移栽苗的生长状况
    4.4 小结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花叶芋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种苦苣苔科观赏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D]. 杨晨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2]彩叶芋组织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吴雅露,王颖,陈梦涛,应鹏飞,蒋玉蓉,陆国权.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3)
  • [3]花叶芋育种研究进展[J]. 刘金梅,Cao Zhe,尤毅,钟荣辉,Deng Zhanao. 园艺学报, 2018(09)
  • [4]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D]. 陈灿.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5]固体、液体培养和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D]. 余义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6]牛耳秋海棠的组培快繁研究[D]. 曹芳凤.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7]彩叶芋的组培扩繁及其抗寒性研究[D]. 王颖.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8]彩叶芋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王颖,陆国权. 北方园艺, 2012(12)
  • [9]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D]. 王晓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10]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阿拉巴马品种的组织培养研究[D]. 彭文君.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芋头组培快繁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