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的药理研究及应用前景

牛膝的药理研究及应用前景

一、牛膝的药理研究与应用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1](2021)在《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属中医“消渴痹症”的范畴,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进展,约有一半以上的成年患者遭受DPN,出现如感觉消失,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DPN检查普及率的升高和器械检查灵敏度的不断改进,DPN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其中高血糖是主要病因,其他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免疫机制,代谢异常等。目前,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暂无明确的特效药,治疗目的主要是稳定血糖,改善症状。中医药对DPN的治疗,基于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从病因病机出发,如阴虚燥热、瘀血阻络、脾虚气弱、肾气亏虚等;辨证其证型,如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阳虚寒凝证、湿热阻络证等;从而选择不同的方药治疗,如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等,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中医药治疗DPN具有副作用少,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可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本研究前期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通过国际公认的疾病蛋白数据库建立了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然后运用“模块药理学”、“种子筛选方法”、“网络控制”、“处方优化”等方法,筛选出中药复方;再结合临床经验,进而确定其临床使用剂量,最终形成“六味络痹颗粒”,拟定具有补肾、活血、清热、化瘀、通络等功效,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了六味络痹颗粒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db/db小鼠模型上,对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方面的影响;然后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给药第12周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找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物靶点,进而结合化学空间中的拓扑描述符的研究思路和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中显着特征加权(Weighted Feature Significance,WFS)模型等研究方法,构建六味络痹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以预测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PN的靶点与疗效的关系,为中药复方作用于疾病的多靶点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180尾斑马鱼于烧杯中,每个烧杯30尾,水溶给予六味络痹颗粒1 1 1、333和1000 μg/mL,阳性对照组水溶给予辛伐他汀0.04 μg/mL浓度,同时设置正常组和模型组,每个烧杯(实验组)容量为25 mL。正常组水溶给予斑马鱼开口饲料,其余组别均水溶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六味络痹颗粒与高脂饲料共同处理30 h,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别采集斑马鱼泄殖孔上方三个体节所在区域的外周运动神经的荧光强度和周围中性粒细胞数量评价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选取检疫合格的SPF级雄性12周龄db/db小鼠(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120只,体重40-50 g,按血糖值兼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共6个剂量组,每组20只动物,另取20只同周龄的db/m小鼠为正常组。各剂量组按20 mL/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1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纯水。给药期间每周监测小鼠体重。于给药第4周、6周和12周监测小鼠空腹血糖。于给药第4、6、8、10、12周,对小鼠进行机械痛阈值测定;于给药第6、12周分别测定小鼠右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3在给药第12周对db/db小鼠测定完神经传导速度后采集小鼠血清,首先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来检测小鼠血清中存在的代谢物,然后对检测出来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以确定靶标代谢物;然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靶标代谢物的浓度,从而确定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4以靶标代谢物为节点,基于代谢物在血清中的浓度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定义节点间的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靶点网络和运用MCODE方法对靶点网络进行模块划分;然后运用Network Analyzer软件计算每个靶点的拓扑描述符,进而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确定不同网络的特异性靶点;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最后建立WFS模型,以预测不同治疗组中模块/靶点对疗效的影响,且WFS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1)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26708像素,正常组为275609像素,两组比较P<0.05,提示造模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为270724像素,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为90%,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荧光强度分别为258442、273003和278570像素,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其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分别为65%、95%和106%,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对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模型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个数为13.10,与正常组(4.80个)比较P<0.001,提示模型构建成功;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组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为4.80个,与模型组比较P<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为63%,提示辛伐他汀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六味络痹颗粒在111 μg/mL、333 μg/mL和1000 μg/mL浓度下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周围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10、6.80和5.60个,与模型组比较P均<0.001,其对斑马鱼炎症消退作用分别为46%、48%和57%,说明六味络痹颗粒对高糖高脂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具有明显的炎症消退作用。2对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影响:(1)对血糖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给药前及给药后空腹血糖值均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依帕司他组和木丹颗粒组无明显差异;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血糖随着给药周期而持续降低,且在给药第12周时差异明显;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且无随给药周期而降低的趋势;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4、6、12周时空腹血糖值随给药周期持续增加,且在给药第12周时明显差异(P<0.05)。(2)对体重的影响:同一时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体重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4周小鼠体重降低,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在给药第3、4、5周小鼠体重均降低,但这些体重降低值均在正常生长波动范围内;其余各给样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3)对机械痛阈值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模型组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明显增加,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在给药第6、8、12周痛阈值均降低(P<0.05);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在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在给药第6、8、10、12周痛阈值均降低,依帕司他组各给药周期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4)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给药期模型组小鼠MCV和SCV均降低。在给药第6周: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小鼠MCV明显增加;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小鼠SCV明显增加。在给药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低剂量组MCV显着增加;阳性药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小鼠MCV和SCV均增加;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周围神经功能传导障碍。3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1)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4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2)木丹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9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6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L-苏氨酸、N(pi)-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和牛磺胆酸。(3)依帕司他组与模型组比较:正离子模式下共25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共47个代谢物,其中5个代谢物在两种模式下均存在:N-甲基-L-组氨酸,L-精氨酸,牛磺酸(11E)-十八烯酸,(9Z)-十八烯酸,牛磺胆酸。(4)分别对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木丹颗粒组和依帕司他组中检测出的代谢物建立代谢网络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2条通路相关:氨基糖代谢,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维生素B1代谢等;木丹颗粒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3条通路相关: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嘌呤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依帕司他改善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26条通路相关:白三烯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维生素B3(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等。4对用药第12周时db/db小鼠血清中靶向代谢物的定量检测: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牛磺酸、甘氨酸、牛磺胆酸、胆酸、烟酰胺、谷氨酰胺等15个靶标代谢物定量检测和分析,六味络痹颗粒在不同剂量组的作用靶点不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和糖类化合物具有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发现木丹颗粒组中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差异明显;依帕司他组中无具统计学意义的代谢物。与模型组比较,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差异明显的代谢物为糖类、同型半胱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为组氨酸、牛磺酸;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为牛磺酸、同型半胱氨酸。5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对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建立了 7个节点数均为15,边数分别为78、69、75、82、62、68和68的靶点网络。6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MCODE cluster插件分别对7个网络进行模块划分,发现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依帕司他组、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这7靶点网络中分别得到了 2、3、3、1、2、2、2个模块,且发现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节点总是在同一个模块中,处于稳定状态。77个靶点网络划分模块后计算网络的基本参数显示:网络直径(Network diameter)和网络半径(Networkradius)这两个参数值在所有网络中均相同。连通分量(Connected components)、网络中心性(Network centralization)、网络异质性(Network heterogeneity)和孤立节点数(Isolated nodes)这四个参数值是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最短路径(Shortestpaths)、节点平均邻居数(Avg.number of neighbors)和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这三个参数值随着六味络痹颗粒剂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8运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来筛选每个组靶点网络中划分模块后,与模型组比较的特异性靶点,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胆酸、精氨酸和谷氨酸是其特异性靶点,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共有2个特异性靶点,即胆酸和苏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特异性靶点有3个:胆酸、苏氨酸、精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有1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而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中有3个特异性靶点: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牛磺胆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中、高剂量组这两个靶点网络中均是特异性靶点。9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与模型组比较后,每个组靶点网络中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靶点网络中,2号模块和1号模块分别对MCV和SCV的贡献度为最高的;依帕司他组靶点网络中,孤立靶点精氨酸对MCV和SCV的权重因子均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影响最大的为孤立节点谷氨酸,而对SCV影响最大的为1号模块;在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对MCV和SCV影响最大的均为网络中的孤立节点,且分别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的靶点网络中,孤立节点牛磺酸对MCV和SCV影响均为最大。10运用显着特征加权模型预测每个靶点网络中模块/孤立节点对疗效的影响分数: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与疗效WFS-MCV和WFS-SCV最相关的靶点组合可能是天门冬氨酸、胆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组氨酸这6个靶点;依帕司他组中无论是WFS-SCV,还是WFS-MCV,均是苏氨酸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苏氨酸的WFS-MCV和WFS-SCV均是最高的;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对MCV和SCV的WFS分数最高;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2号模块(由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亮氨酸组成)。11通过运用小鼠给药第6周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来判定WFS模型构建的性能是否稳定:与模型组比较,木丹颗粒组中WFS-MCV和WFS-SCV分数最高的为三个孤立节点,分别为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牛磺酸;依帕司他组中WFS-SCV和WFS-MCV分数最高的靶点也为三个,且均为孤立靶点,且分别为谷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六味络痹颗粒低剂量组中,1号模块(同型半胱氨酸、N-乙酰-L-苯丙氨酸、糖类、谷氨酰胺、牛磺酸、烟酰胺)的WFS-MCV最高,苏氨酸的WFS-SCV为最高;六味络痹颗粒中剂量组中,胆酸和谷氨酸这两个孤立靶点的WFS-MCV最高,牛磺胆酸的WFS-SCV最高;同理,在六味络痹颗粒高剂量组,WFS-MCV最高的是牛磺胆酸和天门冬氨酸,而WFS-SCV最高的是胆酸和天门冬氨酸。结论1六味络痹颗粒对高脂高糖斑马鱼的外周运动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作用。2六味络痹颗粒,主要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瘀热阻络证,具有清热凉血,补肾通络的功效,可改善DPN神经传导速度和麻木、疼痛等症状。3六味络痹颗粒可增加db/db小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可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空腹血糖,提示六味络痹颗粒可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主要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障碍。4基于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发现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靶点主要是糖类、同型半胱氨酸、组氨酸和牛磺酸,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烟酰胺、N-乙酰-L-苯丙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糖类代谢物。5通过构建WFS模型,有效的将靶点在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信息与其疗效信息相关联,从而来预测模块(多靶点组合)/节点随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直观的将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靶点”和“效应”联系起来,构建了“靶效空间”。6基于“靶效空间”的构建方法,六味络痹颗粒在治疗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两个靶点联系紧密,且所在模块对SCV疗效的影响分数呈现随着中药复方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提示N-乙酰-L-苯丙氨酸和糖类这一靶点组合可能是该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靶点组合。

石礼静[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文中指出目的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涉及下肢的大、中、小、微血管损害,除了会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还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医案资料,借助TCMISS V2.5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探讨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以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吴深涛教授门诊诊治并开具处方的300名患者,收集共计544例次医案资料,并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和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统计报表系统对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药物频数、所属门类及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系统熵聚类分析法,挖掘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医案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频数,常用中药、常用药物组合、各证型用药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 1.本研究共计纳入300位患者,其中女性175例,男性125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79岁,其中5059岁64人,占比21.33%;6069岁131人,占比43.67%;7079岁73人,占比24.33%。2.通过对544例医案的分析,可得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多为全身性,其中口干口渴(465)、小便频数(300)为糖尿病常见症状,下肢疼痛(437)、下肢麻木(349)、下肢乏力(242)等为下肢血管病变症状;舌质类型主要为舌暗(140)、舌红(107)、舌暗紫(81)、舌淡红(91),舌苔主要类型为苔薄白(187)、苔白(114)、苔薄(86)、苔黄腻(79);主要脉象为脉沉(103)、脉沉涩(100)、脉滑数(72)。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300)、胫前动脉管腔狭窄(31)、胫前动脉不全闭塞(32)、足背动脉不全闭塞(31)、足背动脉血流减慢(42)。3.本研究共录入544首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共305味,前30味药物分别为:当归(401)、牛膝(307)、白芍(303)、甘草(291)、桂枝(285)、干姜(244)、黄芪(225)、木瓜(194)、鸡血藤(189)、知母(181)、太子参(172)、黄芩(170)、川芎(165)、陈皮(151)、赤芍(151)、细辛(145)、茯苓(137)、柴胡(136)、生地黄(121)、槲寄生(118)、炒白术(116)、杜仲(114)、丹参(112)、黄柏(102)、熟地黄(100)、通草(99)、红花(93)、黄连(88)、天麻(87)、锁阳(87)。4.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四气统计:温性药物(41.44%)、寒性药物(30.17%)、平性药物(22.14%);五味统计:甘味(33.57%)、苦味(29.09%)、辛味(23.94%);归经统计:肝经(20.00%)、脾经(16.37%)、肺经(14.69%)、肾经(13.43%)、心经(13.36%)。5.本次研究根据门类药味数量统计:补虚药47味、清热药46味、祛风湿药30味;药物所属门类统计:补虚药(27.02%)、活血化瘀药(13.54%)、清热药(12.92%)、祛风湿药(10.92%)、解表药(9.66%)、利水渗湿药(4.43%)、温里药(4.42%)、理气药(3.68%)。6.统计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4首处方的药物组合使用频数,对使用频数≥100的药物组合(共计76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如表15-1所示),设置支持度为20%,组方规律如网络展示图8,包括赤芍、知母、黄芩、杜仲、甘草、干姜、太子参、当归、白芍、桂枝、鸡血藤、牛膝、木瓜、陈皮、川芎、黄芪、槲寄生、细辛共18味药物,从总体看,本次统计常用的药对配比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符合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药对主要有:白芍-当归、甘草-当归、当归-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细辛、白芍-细辛、当归-桂枝-细辛、甘草-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白芍-干姜、桂枝-干姜、黄芪-甘草、黄芪-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甘草-当归、牛膝-当归、川芎-当归、太子参-当归、牛膝-槲寄生、牛膝-杜仲、牛膝-当归-槲寄生、白芍-牛膝、牛膝-甘草、木瓜-白芍、牛膝-甘草-白芍、玄参-当归、当归-甘草、玄参-当归-甘草、桂枝-川乌、土茯苓-升麻等。7.参考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制订的《消渴病痹病》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为5种证型,按照频数及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1)气虚血瘀证(24.62%)、(2)气阴两虚,督脉劳损证(23.09%)、(3)寒凝血虚证(20.42%)、(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证(17.82%)(5)湿浊阻络证(14.05%)。不同证型的核心药物分别为:(1)气阴两虚,督脉劳损型常用药物为:槲寄生、杜仲、干姜、当归、熟地黄、白芍、牛膝、知母、龟板、黄柏、锁阳、陈皮等;(2)气虚血瘀证常用药物为:桂枝、甘草、太子参、当归、黄芪、鸡血藤、白芍、牛膝、木瓜、川芎、地龙、细辛、通草、干姜、红花等;(3)血虚寒凝证常用药为:制川乌、白芍、赤芍、牛膝、当归、木瓜、制附子、细辛、黄芪、干姜、桂枝、川芎、鸡血藤、甘草、通草、麻黄等;(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型常用药物为:知母、姜黄、生地、干姜、黄连、葛根、当归、茯苓、白芍、炒枳壳、黄芩、甘草、熟大黄、炒白术、牛膝、柴胡、桂枝、僵蚕等;(5)湿浊阻络证常用药物为:川芎、瓜蒌、陈皮、桂枝、柴胡、炒枳壳、牛膝、知母、当归、甘草、防风、葛根、太子参、茯苓、干姜、炒白术、佩兰、羌活、黄芩、木香、薏苡仁、厚朴、法半夏等。8.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的305味常用中药间的关联系数,得出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个核心组合,27个新方。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导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结论 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实现了对名医或临床典型医案的录入、管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台对方剂组成规律的统计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而还可挖掘中医治疗的新方组合。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深涛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为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明确的线索和研究方向,但临证时仍需要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结合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根据平素跟师与导师交流及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得出消渴病脉痹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中焦升清降浊失司,浊瘀内生,下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四肢不得气血所禀;或后天累及先天,致肝肾亏虚,气阴两虚,督脉失养;或因脾气亏虚,营卫化生不足,难以温运,寒邪侵袭,凝滞血脉。本次研究通过统计常用药物、药物门类及归经等发现临床用药以补益药为主,其中归脾经药占指导地位;其次为活血化瘀药。与临床治疗以健脾升清、活血化瘀为大法,兼以滋补肝肾、温经通脉、燥湿化浊、清热解毒法相吻合。正符合吴师治疗此病核心思想:一是重视脾胃健运升清之枢纽,二是病久在血在络,祛瘀化浊之法应贯穿疾病始终。

闫香花[3](2021)在《牛膝木瓜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对肝肾阴虚型PMOP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骨密度、骨转换指标、疼痛评分及动态平衡功能的改善情况,以期对在中医理论下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口服;治疗组在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基础上加用“牛膝木瓜汤”,共服用3月,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观察结果。观察指标:中医证候总积分、腰椎骨密度、PINP、β-CTX、VAS疼痛评分、TUGT计时,同时记录安全性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完成30例观察病例数,各脱落了3例观察病例。(1)经统计学分析,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P=0.001(P<0.01),有显着性差异。疼痛缓解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经秩和检验,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4)骨转换指标:骨转换指标:两组治疗后β-CTX较治疗前均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IN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TUGT计时较治疗前均减少,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P=0.001(P<0.01),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TUGT计时比较,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2)“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VAS评分,缓解疼痛症状。(3)“牛膝木瓜汤”联合碳酸钙D3片及阿仑膦酸钠片能明显降低患者TUGT计时,可以改善患者的动态平衡功能。(4)治疗全程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牛膝木瓜汤”是安全有效的中药。

郭锦晨[4](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吴琼[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风药”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病案,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喜奎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张喜奎教授从“风”论治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常用的“风药”、常用的治法、常用的药对、常用的联合用药等规律,能更好总结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特色。方法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导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肾炎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按照统一格式整理,运用Mir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2.0等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病案,200诊次,性别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上,41岁到50岁以及31到40岁发病率较高;使用频率大于5.00%的药物有53味,为本研究的常用药物。根据本研究纳入的风药范围及类型,本研究常用风药为22味,前10位的药物分布为:白鲜皮、蝉蜕、麻黄、地肤子、牡蛎、桑寄生、连翘、钩藤、天麻、赭石。常用的治法有祛风解表法、平肝熄风法、祛风解毒法、祛风湿法、补肾祛风法、搜风通络法、祛风理气法。主要的药物组合有麻黄与杏仁,麻黄与连翘,柴胡与黄芩,白鲜皮与三七,山药与钩藤、天麻与钩藤,牡蛎与石决明,蝉蜕、白鲜皮与地肤子。聚类得到四组核心处方分为为:第一组药物:麻黄、五味子、苦杏仁、茯苓、泽泻、大腹皮、陈皮、连翘、白鲜皮、蝉蜕。第二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牛膝、三七、芡实、茯苓、白茅根、白鲜皮、蝉蜕。第三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牛膝、茯苓、白茅根、麻黄、五味子、苦杏仁、白鲜皮、蝉蜕、地肤子。第四组药物: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黄芪、天麻、钩藤、牡蛎、赭石、珍珠母、石决明。结论:慢性肾炎多由内、外二因引起的以肺、脾、肾三脏亏虚,肝气郁结为本,风、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堆积为标的疾病。用药上多以寒味药清热解毒,甘味药扶助正气,辛味药祛邪解表、调畅气机;药物多归肾、肝、肺三经;药类上多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风药常用药味高达22味,所占比例大,风药多使用祛风解表药、平肝熄风药、搜风通络药、祛风湿药、补肾祛风药。处方上,根据六经辨证以确立处方用药,风邪首犯太阳,以宣肺祛风为主,予麻杏味甘汤;太少阴合病,风邪内伏,以扶正祛邪为主,予黄芪二至丸加减;脏腑亏虚,内风久稽,极易引动外风侵袭,在扶正祛邪的同时内外风共解,予黄芪二至丸合麻杏味甘汤;少阴肾水不足,厥阴肝风内动,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主,予芪麻地黄汤。

连雅君[6](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刘依雯[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刘若凡[8](2021)在《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回顾并分析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RCT)中活血化瘀法的干预时点及药物特点;2.基于文献分析结果,设置不同干预时点,以脑血疏口服液作为代表活血化瘀法的实验药物,探索脑血疏口服液不同时点应用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血肿体积的影响,探讨其用药时间窗;3.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血肿吸收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1.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RCT,并查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ClinicalTrials.gov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限均为2001年至2020年,文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以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等为检索词。将纳入研究中涉及的干预时点、药物、方药组成等录入Excel中建立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2.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预给药组(C组)、造模后6h给药组(E组)、造模后24h给药组(G组)5组,每组8只。采用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前,C组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7 d,其余4组予1.8mL/kg·d-1生理盐水灌胃7d;造模后,A组和B组予1.8mL/kg.d-1生理盐水灌胃,C组和E组在造模6h后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G组在造模24h后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每组大鼠均每隔24h给药一次,共3d。术后1d、3d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记录和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扫描获得大鼠颅脑影像,使用Sante DICOM Viewer软件重复3次测量取平均值,利用公式计算获得血肿体积并计算血肿吸收率。用药3 d后大鼠断头取脑,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36蛋白表达情况。3.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Pubchem数据库获得脑血疏口服液组成中药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ADME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筛选和靶点预测,采用GeneCards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获得脑出血血肿吸收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及插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索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的可能机制。结果:1.共纳入102项RCT,29项研究未对活血化瘀药的干预时间进行详细说明,1项研究将干预时间限制在发病6 h内,2项研究将干预时点明确至发病6-24 h内,共有31项研究将活血化瘀药的干预时点明确在发病24 h后。明确用药时点的73项研究中,共55项研究使用中药汤剂、口服液或胶囊等口服活血化瘀药,涉及处方40个,中药68味,用药频次总共320次,结合治疗思路可以聚类为四大类,第一类包括大黄、水蛭、川芎、三七、赤芍、桃仁、红花、黄芪、石菖蒲、蒲黄、丹参、地龙、芒硝、牛膝,第二类包括泽泻、猪苓、土鳖虫,第三类包括茯苓、益母草、甘草,第四类包括黄芩、栀子、厚朴、当归。2.造模后第1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组、C组、E组及G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造模1 d后相比,造模3d后各组大鼠评分均有下降,其中B组、C组、E组及G组评分下降明显(P<0.05);造模后第3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与B组相比,C组及E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造模后1 d使用MRI扫描比较血肿体积,B组、C组、E组及G组的大鼠血肿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进行MRI扫描,与造模后1 d测得大鼠血肿体积相比,C组、E组、G组造模后3 d测得血肿体积减小(P<0.05);造模后3 d测得各组大鼠血肿体积进行比较,C组、E组的大鼠血肿体积小于B组(P<0.05);与B组相比,C组、E组的血肿吸收率显着提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E组及G组的CD36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和E组的CD3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组、E组和G组光镜下可见血肿周围CD36免疫标记阳性表达染色加深,数量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组、E组和G组的大鼠血肿周围CD3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3.经筛选后得到脑血疏口服液包含候选活性成分共235个,其中川芎73个,大黄28个,黄芪33个,牡丹皮21个,牛膝32个,石菖蒲51个,水蛭33个;预测后得到229个潜在作用靶点,其中川芎40个,大黄66个,黄芪123个,牡丹皮107个,牛膝114个,石菖蒲116个,水蛭45个;借助Cytoscape构建有效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每个活性成分平均与9.9个预测靶点相互作用,每个预测靶点平均与2.7个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经筛选获得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相关靶点437个;通过构建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后获得关键靶点126个。对126个关键靶点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共得到43条生物学过程信息、68条细胞组分信息、39条分子功能信息(均P<0.05);对126个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得到72条信号通路(均P<0.01),聚类后得到34大类信号通路,结合前项研究中CD36研究结果,预测通过调节 Toll 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信号通路调控CD36蛋白表达,可能是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的作用机制之一。结论:1.脑血疏口服液在脑出血急性期6 h内给药未加重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未导致大鼠血肿扩大。脑血疏口服液在脑出血急性期6 h内给药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促进大鼠血肿吸收,优于在脑出血后24h给药,脑出血后6h内使用脑血疏口服液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血肿吸收最有益。脑出血后6 h内使用脑血疏口服液可通过提高CD36蛋白表达更早启动血肿清除。2.脑血疏口服液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调控多个靶点促进血肿吸收,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结合前项研究结果,预测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调节TLR/NF-κB信号通路调控CD36蛋白表达,促进内源性血肿清除。

李俊峰[9](2021)在《基于UPLC-MS技术的仙芎骨康颗粒在骨关节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PK-PD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仙芎骨康(Xian-Xiong-Gu-Kang,XXGK)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并将PK与PD关联,建立PK-PD关联模型,进一步揭示仙芎骨康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治疗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用机制。方法1.对仙芎骨康有效成分进行文献调研,同时关注各成分药理作用,建立仙芎骨康治疗OA药效成分群,并确定能够代表仙芎骨康药效和OA病理进程的药效指标群;2.交叉韧带-半月板联合损伤手术造成大鼠OA模型,膝关节切片进行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和番红O(safranin O,SO)染色,研究大鼠膝关节病理变化,对OA模型进行评价;3.以病理状态大鼠为实验动物,对口服仙芎骨康后的大鼠含药血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仙芎骨康入血成分,同时对分析条件进行摸索与优化;4.利用UPLC和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检测器(quadrupole linear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Qtrap-MS/MS),建立能够同时定量测定仙夸骨康入血成分群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测定各入血成分在药液中的含量;5.利用建立并通过验证的分析方法,以仙芎骨康入血成分群为分析目标,研究仙芎骨康在病理状态动物中的药代动力学;6.利用PK研究时采集的含药血浆,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 OA 药效指标群,研究仙芎骨康治疗OA的药效学;7.进行PK-PD关联模型研究,采用不同方法拟合建模,通过拟合结果和比较不同方法拟合结果的异同,试图揭示仙芎骨康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1.仙芎骨康与OA相关药效成分群主要包括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次苷Ⅰ、淫羊藿次苷Ⅱ、淫羊藿素、阿魏酸、川芎嗪、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齐墩果酸、肉桂酸和绿原酸;与此16种成分和OA均密切相关的药效指标群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MMP-13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2.成功建立大鼠OA模型,与正常大鼠相比较,OA大鼠的软骨层和软骨表面都受损严重,软骨细胞明显减少。3.仙芎骨康给药后在OA大鼠含药血浆中检测到的入血成分主要有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肉桂酸、淫羊藿次苷Ⅱ、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4.成功建立含药血浆多成分定量测定的UPLC-Qtrap-MS/MS分析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ACQUITY UPLCTM BEH C18(2.lmm × 100mm,1.7μm);流动相,乙腈(A)—0.05%甲酸-水(v/v)溶液(B);流速,0.3 mL/min;柱温,30℃;进样量,5 μL;梯度洗脱设置:0~20 min,10%~90%(A);20~21 min,90%~10%(A);21~25 min,10%(A);质谱检测器采用正、负离子快速切换和多反应离子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对多种成分同时进行检测。5.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专属性、线性、准确性和精密性,提取回收率较高且无明显基质效应,在一般实验条件下稳定性也较好;仙芎骨康提取药液中11种成分的含量从103.15到2569.12 μg/mL。6.PK数据显示,单次给药后,11种药物成分在体内吸收较快,体内达峰时间在0.12~0.67 h之间,半衰期在2.70~8.77 h之间,达峰浓度在8.78~830.61 ng/mL之间。PD数据显示,大鼠血浆中TNF-α、MMP-3、MMP-13和NO浓度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并出现药效滞后现象;IL-1β浓度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仙芎骨康作用靶点可能与TNF-α、MMP-3、MMP-13和NO有关。7.单组分PK-PD模型研究显示,11种药物成分与TNF-α、MMP-13和NO的PK-PD模型拟合较好,说明相关性较强;采用AUC0-∞值、EC50值对各药物成分赋予权重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别对PK进行整合得到的整合药时曲线形状基本一样,与不同PD拟合结果均表明药物成分与TNF-α和MMP-13受体的结合能力更强,表明药物可能主要通过抑制TNF-α和MMP-13的表达起作用;PCA得到的整合PK(∑PK)与整合PD(∑PD)拟合效果更好,表明∑PK和∑PD更能代表药物的整体变化和作用效果;人工神经网络拟合的PK-PD模型预测能力较强,可对给药后的药效变化进行预估。结论建立的含药血浆多成分定量测定UPLC-Qtrap-MS/MS分析方法适合于仙芎骨康的多成分同时定量分析和PK研究。进一步PK-PD模型研究结果表明,TNF-α和MMP-13与各药物成分及∑PK相关性更好,提示仙芎骨康可能主要通过抑制TNF-α和MMP-13的表达起作用,而∑PK和∑PD更能代表药物的整体变化和作用效果。

李天钰[10](2021)在《六种植物中糖聚物的体外促成骨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骨形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途径之一。课题组前期从啤酒花(Humulus lupulus,HL)、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AB)、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PS)、骆驼刺(Alhagi pseudlhagi,AP)、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MO)和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CO)中纯化得到20个精糖聚物,本论文对其进行体外促成骨活性评价,并对活性较好的牛膝精糖聚物ABW90-1和巴戟天精糖聚物MOPB-2进行促成骨作用机制的研究。将课题组前期分得的6个来源于啤酒花(HLP50-1、HLP70-2-1、HLP70-2-2、HLP70-3、HLBP-2和HLBP-4)、2个来源于怀牛膝(ABPB-4和ABW90-1)、3个来源于黄精(PSP90-1、PSP90-2和PSP50-2-2)、6个来源于骆驼刺(APP70-3-1、APP90-1-1、APP90-1-2、APP90-2、APBP-2-2和APBP-2-3)、2个来源于巴戟天(MOW50-1和MOPB-2)以及1个来源于仙茅(COP50-4)的共20个糖精聚物分别作用于MC3T3-E1细胞,借助MTT实验、ALP活性实验以及茜素红染色实验检测其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LP50-1、HLP70-2-1、HLP70-2-2、HLP70-3、HLBP-2、HLBP-4、ABPB-4、PSP90-1、PSP90-2、APP90-2、APBP-2-2和MOPB-2等12个糖聚物均具有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的作用;20个糖聚物在一定浓度下均可以提高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以及矿化能力,并且一定浓度的HLP50-1、HLP70-2-1、ABPB-4和MOPB-2对ALP活性和矿化的促进作用与E2相当,一定浓度的HLP70-2-2、ABW90-1和COP50-4对ALP活性和矿化的促进作用强于阳性药E2。以上结果表明这20个糖聚物均具有良好的体外促成骨活性,本课题结合活性结果及糖聚物实际累积量决定选取ABW90-1和MOPB-2用于后续机制研究。借助qRT-PCR、Western blot、分子对接以及免疫荧光等方法探究糖聚物ABW90-1和MOPB-2对成骨相关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ABW90-1显着提高成骨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量,如OPN、BMP2、RUNX2和OSX。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ABW90-1与WNT通路复合物(-5.9394 kcal/mol)或BMP2(-5.9622 kcal/mol)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此外,ABW90-1(25μM)通过促进active-β-catenin、p-GSK-3β、LEF-1、BMP2、p-SMAD1的表达以及β-catenin的核转位激活WNT/β-catenin、BMP2/SMAD1信号通路。同时,ABW90-1的促成骨作用能够被DKK-1(WNT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和Noggin(BMP通路特异性抑制剂)部分抑制。上述结果表明ABW90-1通过WNT/β-catenin与BMP2/SMAD1信号通路发挥促成骨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MOPB-2通过显着上调BMP2和p-SMAD1的表达量激活BMP2/SMAD1通路。LDN-193189(BMP通路抑制剂)能够显着抑制MOPB-2对于增殖、分化、矿化以及成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证实MOPB-2通过BMP2/SMAD1通路发挥促成骨的作用。综上,本论文初步阐明了啤酒花、牛膝、黄精、骆驼刺、巴戟天和仙茅促成骨作用的活性部位及成分。系统阐述了ABW90-1通过WNT/β-catenin与BMP2/SMAD1信号通路发挥促进成骨分化的机制;MOPB-2通过BMP2/SMAD1通路发挥促成骨作用的机制。

二、牛膝的药理研究与应用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膝的药理研究与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概况
    定量构效关系与化学空间网络、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2 化学空间网络的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一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及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的处方来源、组成和中医理论分析
        1.1 处方来源
        1.2 组成
        1.3 中医理论分析
    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模型外周运动神经的影响
        2.1 六味络痹颗粒的耐受浓度的确定
        2.2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保护作用
        2.3 六味络痹颗粒对斑马鱼外周运动神经的炎症消退作用
    3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医案
    小结
第二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作用于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 对小鼠后肢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4 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
    前言
    1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四部分 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空间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靶点网络构建
        3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4 模块中靶点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5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6 计算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7 靶效模型的建立
        8 靶效模型的验证
    结果
        1 靶点网络的构建
        2 靶点网络模块的划分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多靶点组合(模块)对疗效的权重因子
        6 WFS分数
        7 WFS模型的验证
    讨论
        1 靶点的确定
        2 靶点网络的构建
        3 拓扑描述符的计算
        4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5 WFS分数的比较
        6 WFS模型的验证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挖掘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本信息分析
    2 四诊信息分析
    3 常用药物分析
    4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5 对药物所属门类分析
    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7 中医证候统计及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8 新方分析
结论
典型医案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牛膝木瓜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观察指标比较
        2.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转换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比较
    3 两组疗程结束后中医证候疗效与疼痛缓解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
    2 中医认识
        2.1 病名
        2.2 病机
    3 “牛膝木瓜汤”的遣方依据
    4 “牛膝木瓜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分析
        4.1 组方分析
        4.2 现代药理分析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骨转换指标疗效分析
        5.3 骨密度疗效分析
        5.4 VAS疼痛评分分析及疼痛缓解有效率分析
        5.5 TUGT疗效分析
    6 安全性评价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临床诊疗概述
    1 西医研究现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中医研究现状
        2.1 中医学认识现状
        2.2 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治疗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2.1 邓铁涛
        2.2 路志正
        2.3 颜德馨
        2.4 颜正华
        2.5 方和谦
        2.6 李振华
        2.7 刘志明
        2.8 段富津
        2.9 张学文
        2.10 李士懋
        2.11 熊继柏
        2.12 王乐匋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1.1 汪机
        1.2 孙一奎
        1.3 余淙
        1.4 叶桂
        1.5 汪文绮
        1.6 程国彭
        1.7 程文囿
        1.8 方肇权
        1.9 程有功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2.1 病因病机方面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2.3 辨证治疗方面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录入
        1.4 数据规范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频次、频率
        3.2 中药类别
        3.3 中药性味归经
        3.4 证素频次、频率
        3.5 中药关联规则
        3.6 中药复杂网络
        3.7 中药系统聚类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规范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2.3 症状因子分析
        2.4 中药聚类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1.8 PPI网络聚类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1.10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9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风药”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案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风药范围与分类
        1.5 病案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预处理
        2.2 中药名规范化处理
        2.3 录入信息及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2 用药规律分析
        3.3 系统聚类分析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讨论部分
    1 从“风”论治慢性肾炎理论依据
        1.1 风邪致病特点与慢性肾炎发病特点
        1.2 风邪伤肾病因病机
        1.3 风邪在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作用
        1.4 风邪与现代医学研究的联系
    2 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数据挖掘结果探讨
        2.1 性别年龄
        2.2 药性、药味结果分析
        2.3 归经结果分析
        2.4 药类与药物频数结果分析
        2.5 风药频数结果分析
        2.6 慢性肾炎核心药对分析
        2.7 核心处方
    3 张喜奎教授从“风”论治慢性肾炎
        3.1 风邪说
        3.2 风邪与“固邪说”
        3.3 祛风药贯穿始终
        3.4 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注意事项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从“风”辨证论治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5.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4. 小结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4. 讨论
        5. 小结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3.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1. 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流程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方式
        3. 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定义
        2. 方法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来源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收集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医案情况
        3.2 年龄统计
        3.3 临床症状统计
        3.4 月经情况统计
        3.5 中医诊断统计
        3.6 舌脉统计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8 分期用药统计
    4. 分析与讨论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现代医学内科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进展
        3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复方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1 前言
        2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库
        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文献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活血化瘀法不同时点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血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脑血疏口服液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UPLC-MS技术的仙芎骨康颗粒在骨关节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PK-PD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仙芎骨康颗粒入血成分研究
    1 仙芎骨康各药味化学成分及与OA相关药理作用总结
        1.1 淫羊藿
        1.2 川芎
        1.3 威灵仙
        1.4 肉桂
        1.5 苍耳子
        1.6 文献总结
    2 材料和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标准储备液和工作溶液的制备
        3.2 色谱条件的初步摸索
        3.3 质谱和色谱条件优化
        3.4 仙芎骨康药液的制备
        3.5 动物分组和大鼠OA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6 给药与血浆样品采集
        3.7 血浆样品前处理
        3.8 分析条件
        3.9 仙芎骨康药液的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4.2 典型离子流图和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4.3 大鼠OA模型的评价
        4.4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
        4.5 仙芎骨康入血成分分析
        4.6 仙芎骨康提取药液的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含药血浆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析条件
        2.2 动物分组和血浆采集
        2.3 储备液和工作溶液的制备
        2.4 标准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2.5 模拟和实际生物样本的制备
        2.6 方法学验证
        2.7 仙芎骨康药液成分定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质谱参数
        3.2 专属性
        3.3 线性范围和最低定量限
        3.4 准确度和精密度
        3.5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3.6 稳定性
        3.7 仙芎骨康药液成分定量测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仙芎骨康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和血浆样品的采集
        2.3 标准和QC样品的制备
        2.4 分析条件
        2.5 仙芎骨康药代动力学研究
        2.6 仙芎骨康药效学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仙芎骨康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仙芎骨康药效学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仙芎骨康PK-PD模型研究
    1 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关系
    2 单组分PK-PD模型
    3 多组分整合PK-PD模型
        3.1 基于AUC_(0-∞)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PK-PD
        3.2 基于EC50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PK-PD
    4 ∑PK-∑PD模型
        4.1 主成分分析法整合PK
        4.2 主成分分析法整合PD
        4.3 ∑PK-∑PD模型拟合
    5 人工神经网络拟合PK-PD模型
        5.1 拟合函数和隐藏层神经元数量的确定
        5.2 拟合结果
        5.3 结果分析
    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补肾中药治疗骨关节炎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六种植物中糖聚物的体外促成骨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一览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骨质疏松症
        1.1.1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1.1.2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和致病因素
        1.1.3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1.4 骨质疏松症有关信号通路
    1.2 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
    1.3 补肾壮骨类中药的研究现状
        1.3.1 啤酒花
        1.3.2 牛膝
        1.3.3 黄精
        1.3.4 骆驼刺
        1.3.5 巴戟天
        1.3.6 仙茅
    1.4 中药多糖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糖聚物促成骨细胞分化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株
        2.1.2 试剂与耗材
        2.1.3 仪器
        2.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实验分组
        2.2.3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及细胞活力
        2.2.4 pNPP法测定细胞ALP活力
        2.2.5 细胞矿化实验
        2.2.6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糖聚物对MC3T3-E1细胞增殖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多糖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2.3.3 多糖对MC3T3-E1细胞矿化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糖聚物促成骨作用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细胞株
        3.1.2 试剂与耗材
        3.1.3 仪器
        3.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实验分组
        3.2.3 MTT实验
        3.2.4 ALP活性测定实验
        3.2.5 细胞矿化实验
        3.2.6 qRT-PCR实验
        3.2.7 Western blot
        3.2.8 分子对接实验
        3.2.9 免疫荧光实验
        3.2.10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ABW90-1促成骨作用机制研究
        3.3.2 MOPB-2促成骨内在机制研究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牛膝的药理研究与应用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味络痹颗粒改善db/db小鼠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靶效代谢组学研究[D]. 刘琼.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D]. 石礼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牛膝木瓜汤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闫香花.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风药”用药规律[D]. 吴琼.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D]. 刘若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UPLC-MS技术的仙芎骨康颗粒在骨关节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PK-PD模型研究[D]. 李俊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六种植物中糖聚物的体外促成骨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天钰.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牛膝的药理研究及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