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GIS和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

大型GIS和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

一、大型GIS与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袁林旺,裴韬,黄昕,刘广,郑东海[1](2021)在《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文中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拓展到了信息地理空间,催生了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3个分支学科。在《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背景下,本文梳理了信息地理学的形成、定义和学科体系,重点阐述了信息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以期本文有助于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回归地理科学,进一步强化地理科学研究,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地理科学的整体发展。

刘小波,王玉宽,李明[2](2021)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文中认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既是长期人地关系优化调控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当前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该文运用文献调研、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围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评价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主要结论如下:(1)当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已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案例,但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多目标协同评价关注不够,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多尺度综合研究存在短板;基础信息数据尚难满足全域、全要素、全时相的评价要求;地球信息技术支撑"智慧评价"的能力不足;(2)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评价内涵的理论认知,构建指标独立、系统高效的评价体系;丰富多尺度适宜性评价案例,重视区域发展定位,关注区域发展的特殊需求和产业优势,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水平;紧跟"智慧社会"建设步伐,加强地球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国土空间多源大数据的制定与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为实现"智慧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韩则阳[3](2021)在《内蒙古地区城镇夜空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量的夜间照明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代表性特点之一,但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危害,如影响天文观测、打乱人类生理节律、威胁部分动植物生存等。随着危害程度的不断加剧,夜间光污染造成的夜空发亮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通过前期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对于夜空发亮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城市内部的光环境,缺乏从外部整体发光情况出发,对夜空发亮的外部宏观空间形态,即广域光形态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由于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城镇分布较分散,位于草原腹地的城镇其夜间照明相互干扰较少,广域光相对独立,是研究其形态的较理想区域。因此,本文将内蒙古地区城镇夜空广域光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夜空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首先,对内蒙古地区夜空广域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获取调研城镇内部的地面照度和天顶亮度数据,以及城镇外部广域光侧面形态照片,并采集调研城镇的夜空卫星图像。在对城镇内部的地面照度和天顶亮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城镇内部照明与夜空发亮显着相关,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从广域光侧面形态照片和夜空卫星图像中提取出广域光形态边界并进行测量得到广域光形态的平面、侧面和剖面现状特征数据。然后,对广域光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利用广域光形态的现状数据,依据城镇内部照明和夜空发亮的相关性,对广域光形态与城镇的照明强度、平面形态和内部结构三个影响因素所包含的多个具体定量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广域光形态的最主要影响指标作为自变量参数建立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对建立的模型,通过对比验证区域的广域光形态模型计算值与软件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来验证模型效果,发现模型计算效果符合预期。最后,利用建立的广域光形态模型对夜空发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模型计算对内蒙古地区城镇夜空广域光形态历史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对模型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示例。将模型用于广域光形态变化的动态模拟,可实现对地区夜空发亮发展情况的预测,进而为相关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夜空发亮的相关理论。

林强[4](2021)在《基于Cesium的岛屿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于翔[5](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曹睿娟[6](2021)在《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地下水的超采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及压采效果评估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地区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历年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基于地下水模拟系统(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根据多因素影响及不同情景模拟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采用数据库、组件及可视化仿真等技术研发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基于系统实现地下水评估过程的流程化与可视化,为地下水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剖析了邢台市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趋势检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变化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灰色关联分析、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邢台市地下水呈现西北埋深较深,东南埋深较浅的总体趋势,每年6月为地下水埋深最深时期,7-9月埋深回升,10-12月埋深较为稳定。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和地下水开采量。(2)建立了基于GMS的邢台市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基于GMS对研究区域进行边界条件概化,源汇项及参数处理,并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对2021-2030年多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进行模拟,分析了稳定开采和综合治理两种开采方案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回升趋势,2021年邢台市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3.86m,2030年若保持开采量128.15亿m3,则地下水埋深会有所降低。稳定开采会导致地下水埋深的持续下降,而实施引水压采等治理措施则埋深呈现回升趋势。(3)研发了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采用数据库、组件、空间插值以及可视化仿真等技术,构建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以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对系统进行应用,实现了地下水埋深动态评估及目标变幅打分评估,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2018年为例对邢台市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邢台市实际埋深变幅小于目标变幅,评估结果为优秀,即达到压采目标。

牛鹏飞[7](2021)在《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舟曲县滑坡易发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舟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西秦岭西翼与岷山山脉交汇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暴雨多发的降水特征决定了舟曲县滑坡灾害较为发育,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区域型滑坡灾害评价工作,对于舟曲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今后县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的意见。本次研究是在舟曲县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统计出67处滑坡灾害点,对区域内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和孕育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借助Arc GIS软件构建综合指数模型对舟曲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利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验证评价结果,得到舟曲县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图。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阐述了舟曲县地质背景,并对区域内滑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研究区滑坡点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等8个评价因子构建舟曲县滑坡易发性的评价体系,确定了栅格单元作为研究区的制图单元。(2)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获取的高程、坡度等8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得到舟曲县滑坡灾害的易发性指数,并采用Arc 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分区。其中,极高易发区面积408.8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5%;高易发区面积712.73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5%;中易发区面积854.7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2%;低易发区面积737.4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4.3%;不易发区面积315.9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0.4%。(3)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33,说明评价结果较好,选取的评价模型较好。表明了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模型结合的评价模型适用于舟曲县滑坡灾害的易发性评价。

逄钰[8](2021)在《GIS叠置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顾文亚[9](2021)在《BEMD地形分解支持的不同尺度地形下中国月降水分布网格化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形对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极其显着而复杂的影响,是导致天气系统中局地天气异常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的地形分布复杂,小地形与中、大尺度的地形错综分布。部分小地形对降水分布有增强作用,而部分小地形对降水分布的作用等同于噪声,移除这部分小地形有助于提高降水拟合的精度。然而由于小地形广泛分布于大、中尺度地形中,导致小地形无法被量化定义,也无法被简单移除。本文创造性地引入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思想,通过逐步提取微观地形实现对小地形的平滑,进而构造不同尺度(不同光滑程度)的地形;随后分析变化的DEM高程、坡向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证明不同尺度地形下降水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最后建立基于不同尺度地形的分月降水模型来验证上述结果并分析小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全国的DEM数据进行地形分解。将空间分辨率为1km的DEM作为输入数据,引入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算法(BEMD),解决地形分解的关键问题,实现对DEM地形数据分解,从而获得频率由高到低的8级微观地形及其对应的余量函数。(2)基于地形分解的结果,结合地貌分类指标,实现地貌分类。基于地形分解的结果,建立微观地形波长的概念,借助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实现对微观地形频率的分类:将微观地形分为高频微观地形、中频微观地形和低频微观地形,进而将宏观余量地形的分级为高频余量地形(ORIG3尺度地形)、中频余量地形(ORIG5尺度地形)和低频余量地形(ORIG8尺度地形)。基于微观地形和宏观余量地形,结合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等关于地貌分类的指标,实现对地貌的划分,将我国地貌可分为三个大类,22个小类。(3)分析不同尺度地形对降水空间分布影响的差异性。地形尺度发生变化,地形的DEM高程、坡度和坡向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降水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其中坡向变化对降水分布差异的影响最为显着。坡向的变化使得气象站点的主导降水方位产生变化:随着地形尺度的增大,局地地形对主导降水方位的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主导降水方位空间分布的拟合精度(主导降水方位与盛行风向的一致性)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不同地貌区域,主导降水方位的变化规律变化不一致。坡向的变化使得坡向因子分布发生变化:不同尺度地形下,山体的坡向因子分布存在差异;随地形尺度的增大,坡向因子的拟合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坡向因子拟合度最高的地形尺度受地貌类型的影响。地形尺度变化还导致主次降水方位的降水差发生变化:各月主次降水方位的降水差随地形尺度的增大而增大;主次降水方位的降水差与各月的降水量有关,降水量越大,主次降水方位的降水差越大;在ORIG3~ORIG5地形下,各月主次降水方位的降水差增大的变化率最大,这表明中频微观地形的提取对降水集中的影响较大,而高频和低频微观地形对降水差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随地形尺度的增大,坡向的变化导致降水分布向迎风坡集中的程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4)搭建基于不同尺度地形的网格化月降水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比较各尺度地形下模型的精度,选择最优模型并分析小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在各尺度地形上融合TRMM降水数据,搭建分站分月降水量估算模型B0-B3(B0对应DEM尺度地形,B1-B3依次对应ORIG3、ORIG5和ORIG8尺度地形)。选择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作为精度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评价各模型:随地形尺度的增大,模型的精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并在模型B2达到精度的最大值;与TRMM反演的降水模型A相比,加入地形因子的降水模型B0的MRE降低4.54%,MAE降低1.72,表明地形对降水分布影响显着;模型B2的MRE比模型B0低1.13%,MAE比模型B0低0.77,表明中、高频小地形对降水拟合有干扰作用。

慕凯凯[10](2021)在《基于城市下垫面分类的空气温度推演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指出近地面空气温度数据是城市气候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随着城市化发展对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传统研究中对城市中不同区域使用统一气温数据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气温数据急需实现从单点监测站数据到区域数据的提升。城市下垫面是除太阳辐射外对气温产生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基于城市下垫面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机制研究是精确获取城市近地面气温的重要前提。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参考城市局地气候分类理论(Local Climate Zone,LCZ),对主城区进行城市下垫面分类,利用温度-植被指数法反演获取主城区近地面空气温度栅格数据,对空气温度在不同下垫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为不同城市下垫面建立空气温度推演模型,主要内容如下:(1)参考城市局地气候分类,对西安市主城区6个行政区域进行下垫面分类,自然环境区分类采用Landsat-8遥感影像,通过WUDAPT(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监督分类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茂密林地、稀疏林地、低矮植被、自然裸地和水体以及硬质铺装表面6个类型,总体分类精度为72.56%,Kappa系数为0.6479,一致性较好。采用建筑矢量数据,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根据建筑密度等于40%的限值和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中建筑高度的规定,在研究范围内形成8种建成区下垫面类型。(2)采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数据,通过温度-植被指数法,反演获取西安市主城区夏季近地面空气温度栅格数据,得到2019年夏季7天共14组气温数据,每天均有10:30和13:30两个时刻,将其分别求均值代表西安市夏季两个时刻的气温均值栅格数据,其中下午时刻各下垫面分类中空气温度分布差异较大。建成区下垫面气温整体高于自然环境下垫面,且温度变化更稳定。自然环境下垫面中茂密林地区域气温最低。(3)通过样本选取分析的方法,在各类建成区下垫面中计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三种城市形态参数,研究城市形态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绿地率与气温均值之间呈负相关,建筑密度和气温均值之间呈正相关,建筑高度和气温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在本研究中,正负相关性均较弱。地表温度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温与地表温度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各下垫面中相关系数R在0.649以上。将三类城市形态参数和地表温度作为自变量因子为空气温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各下垫面模型相关系数R2在0.08~0.35之间。模型评估结果表明,低密度高层建筑区域下午时刻的空气温度预测模型效果最差,低密度多层建筑区域下午时刻的空气温度预测模型效果最好。本研究基于城市下垫面分类建立空气温度的推演模型,为获取近地面空气温度数据提供新的参考。

二、大型GIS与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GIS与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地理学学科形成
2 信息地理学分支学科特征
    2.1 地理遥感科学
    2.2 地理信息科学
    2.3 地理数据科学
3 信息地理学学科发展战略布局
    3.1 地理遥感科学
    3.2 地理信息科学
    3.3 地理数据科学
4 信息地理学优先领域发展目标
5 信息地理学优先领域重点方向
    5.1 信息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原理方法
    5.2 地理遥感科学研究
    5.3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
    5.4 地理数据科学研究
6 结语

(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内涵及演进历程
    2.1 理论内涵
    2.2 研究演进历程
3 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3.1 适宜性评价的尺度选择
    3.2 适宜性评价的指标设置
4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4.1 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信息供给
    4.2 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技术应用
    4.3 面向未来的智慧评价技术开发
5 评述与展望
    5.1 研究评述
    5.2 展望

(3)内蒙古地区城镇夜空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夜间光污染的危害
        1.1.2 暗夜保护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夜空发亮研究现状
        1.3.2 夜空发亮模型研究现状
        1.3.3 不规则形态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夜空广域光形态现状分析
    2.1 实地调研概况
        2.1.1 调研区域选择及概况
        2.1.2 调研内容与方法
    2.2 现状调研结果整理
        2.2.1 照度与亮度现状
        2.2.2 卫星平面现状
        2.2.3 侧面外观现状
    2.3 形态现状描述参数选择
        2.3.1 几何形态参数
        2.3.2 分形形态参数
    2.4 广域光形态现状特征
        2.4.1 平面形态现状特征
        2.4.2 侧面形态现状特征
        2.4.3 剖面形态现状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夜空广域光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3.1 广域光影响因素筛选
        3.1.1 筛选原则
        3.1.2 筛选方法
        3.1.3 影响因素定量指标
    3.2 城镇照明强度影响分析
        3.2.1 照明强度对广域光平面影响
        3.2.2 照明强度对广域光侧面影响
        3.2.3 照明强度对广域光剖面影响
    3.3 城镇平面形态影响分析
        3.3.1 城镇平面形态对广域光平面影响
        3.3.2 城镇平面形态对广域光侧面影响
        3.3.3 城镇平面形态对广域光剖面影响
    3.4 城镇内部结构影响分析
        3.4.1 城镇内部结构对广域光平面影响
        3.4.2 城镇内部结构对广域光侧面影响
        3.4.3 城镇内部结构对广域光剖面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空广域光形态模型建立
    4.1 模型建立思路概述
        4.1.1 模型建立原则
        4.1.2 模型建立方法
    4.2 广域光形态模型建立
        4.2.1 广域光形态影响因素指标分析
        4.2.2 广域光形态模型自变量筛选
        4.2.3 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
    4.3 广域光形态模型验证
        4.3.1 验证方法
        4.3.2 对象选择
        4.3.3 验证过程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夜空广域光形态模型应用示例
    5.1 模型应用概况
        5.1.1 模型与夜空发亮实际问题
        5.1.2 模型应用方法
        5.1.3 研究对象选择
    5.2 广域光形态历史变化分析
        5.2.1 夜空发亮影响范围相关形态变化
        5.2.2 夜空发亮区域分布相关形态变化
        5.2.3 夜空发亮强度相关形态变化
    5.3 城镇夜空发亮发展趋势分析
        5.3.1 夜空发亮影响范围发展趋势
        5.3.2 夜空发亮区域分布特征发展趋势
        5.3.3 夜空发亮强度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成果展示

(5)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评估系统研究现状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条件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检验法
        2.2.2 交叉小波
        2.2.3 灰色关联分析
        2.2.4 多元线性回归
        2.2.5 随机森林
    2.3 地下水变化特征分析
        2.3.1 年际变化特征
        2.3.2 年内变化特征
    2.4 地下水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因素变化特征
        2.4.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5 地下水预测模型
        2.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5.2 随机森林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GMS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3.1 地下水数值模拟原理与方法
        3.1.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3.1.2 GMS软件介绍
        3.1.3 模型原理及求解
    3.2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3.2.1 三维地层模型
        3.2.2 模型构建流程
        3.2.3 模型初始化与参数率定
    3.3 基于影响因素的地下水埋深模拟
        3.3.1 影响因素预测
        3.3.2 地下水埋深模拟
    3.4 不同方案下地下水埋深情景模拟
        3.4.1 情景方案拟定
        3.4.2 地下水埋深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研究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框架设计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关键技术
        4.2.1 数据库技术
        4.2.2 数据插值法
        4.2.3 可视化仿真
    4.3 系统应用功能
        4.3.1 基于模型的评估结果展示
        4.3.2 基于目标变幅的打分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舟曲县滑坡易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2.2 气象水文
    2.3 基础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新构造运动
    2.4 土壤与植被
    2.5 人类工程活动
    2.6 滑坡灾害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
    3.1 易发性评价流程
    3.2 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3.3 研究区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3.4 评价因子权重的获取方法
    3.5 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
    4.1 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选取
    4.2 评价因子分析
        4.2.1 地形地貌
        4.2.2 基础地质
        4.2.3 气象水文
        4.2.4 人类工程活动
    4.3 评价因子量级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舟曲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5.1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1.1 层次结构划分
        5.1.2 权重计算
        5.1.3 一致性检验
    5.2 综合指数模型的构建
    5.3 评价结果检验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极高易发区
        5.4.2 高易发区
        5.4.3 中易发区
        5.4.4 低易发区
        5.4.5 不易发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BEMD地形分解支持的不同尺度地形下中国月降水分布网格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水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
        1.2.2 地貌类型划分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2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1.2 气候特征及降水概况
    2.2 资料介绍
        2.2.1 气象观测资料
        2.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2.2.3 TRMM卫星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及流程图
        2.3.2 降水空间化模型
第三章 BEMD地形分解和地貌分类
    3.1 BEMD地形分解
        3.1.1 一维经验模态分解
        3.1.2 二维经验模态(BEMD)地形分解
        3.1.3 同一分辨率下不同尺度地形的定义
    3.2 地形尺度分级
        3.2.1 微观地形波长的定义
        3.2.2 微观地形分类指标
        3.2.3 不同尺度地形的分类
        3.2.4 不同尺度地形的波长分布特征
        3.2.5 不同尺度地形下DEM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
    3.3 基于BEMD地形分解的地貌分类
        3.3.1 不同尺度地形的地形起伏度
        3.3.2 基于地形分解的地貌划分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不同尺度地形对降水空间分布影响的差异
    4.1 不同尺度地形下坡向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分布影响的差异
        4.1.1 不同尺度地形下主导降水方位的变化
        4.1.2 不同尺度地形下坡向因子的变化
        4.1.3 不同尺度地形下平均主次降水方位降水差的变化
        4.1.4 不同尺度地形下降水分布的变化
    4.2 不同尺度地形下DEM高程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分布影响的差异
        4.2.1 研究背景
        4.2.2 不同尺度地形下DEM高程的变化规律
        4.2.3 不同尺度地形下DEM高程变化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尺度地形下坡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月降水量高空间分辨率网格化模拟验证
    5.1 降水的宏观趋势项
    5.2 不同尺度地形下月降水量高空间分辨率网格化模拟
        5.2.1 不同尺度地形下构建模型的站点数的确定
        5.2.2 不同尺度地形下全国降水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2.3 典型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 最优降水空间分布模型
        5.3.1 不同尺度地形下降水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3.2 降水空间化模型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5.3.3 最优降水模型的降水空间分布
        5.3.4 典型地貌地区最优降水模型的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教育经历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基于城市下垫面分类的空气温度推演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局地气候基本类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局地气候分类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局地气候分类结果运用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近地面气温反演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本研究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城市下垫面分类研究
    2.1 研究区域
        2.1.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1.2 气候特征
        2.1.3 城市发展状况
        2.1.4 本研究研究区域
    2.2 自然环境区下垫面分类
        2.2.1 分类标准
        2.2.2 分类方法
        2.2.3 分类结果
    2.3 建成区下垫面分类
        2.3.1 分类标准
        2.3.2 分类方法
        2.3.3 分类结果
    2.4 城市下垫面分类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空气温度栅格数据反演研究
    3.1 近地面气温反演
        3.1.1 近地面气温反演方法
        3.1.2 温度-植被指数法
        3.1.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1.4 地表温度数据处理
        3.1.5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处理
    3.2 近地面气温反演结果
        3.2.1 夏季气温反演结果
        3.2.2 夏季气温均值处理
        3.2.3 反演结果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热环境分析用空气温度数据推演模型研究
    4.1 空气温度空间分布特征
        4.1.1 建成区下垫面气温分布特征
        4.1.2 自然环境区下垫面气温分布特征
    4.2 建成区下垫面气温相关性分析
        4.2.1 下垫面分类样本选择
        4.2.2 建成区下垫面城市形态参数
        4.2.3 建成区下垫面气温相关性分析
        4.2.4 空气温度与地表温度相关性分析
    4.3 空气温度栅格数据统计模型
        4.3.1 建成区下垫面分类样本和验证样本选取
        4.3.2 各类建成区下垫面空气温度统计模型
        4.3.3 空气温度统计模型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后续工作及建议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A 正文中未列出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数据
附录B Java脚本计算程序

四、大型GIS与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J]. 李新,袁林旺,裴韬,黄昕,刘广,郑东海. 地理学报, 2021(09)
  • [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J]. 刘小波,王玉宽,李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12)
  • [3]内蒙古地区城镇夜空广域光形态定量模型研究[D]. 韩则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Cesium的岛屿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设计[D]. 林强.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5]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D]. 曹睿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7]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舟曲县滑坡易发性评价[D]. 牛鹏飞.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6)
  • [8]GIS叠置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策略研究[D]. 逄钰. 青岛大学, 2021
  • [9]BEMD地形分解支持的不同尺度地形下中国月降水分布网格化模拟研究[D]. 顾文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10]基于城市下垫面分类的空气温度推演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慕凯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大型GIS和地球数据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