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优势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生态环境排名中的应用

模糊优势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生态环境排名中的应用

一、Fuzzy优越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的生态环境排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葛瑶[1](2021)在《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反演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是衡量生境中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的一个综合数量指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分析了天山云杉林草本物种多样性与林分结构、地形以及土壤三种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天山云杉林草本物种多样性反演模型,以期为新疆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群落共有植物115种,隶属于39科94属,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单属单种植物占比较高,林下草本植被物种科属组成较复杂。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均匀度大,生境条件稳定,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随海拔梯度和林分年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对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影响显着的主要因子有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分密度、海拔、坡度、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林分结构和环境因子变量对物种多样性的解释率为53.51%,其中林分因子占19.54%,地形因子占9.49%,土壤因子占17.83%,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占6.65%。未解释的部分可能受采伐、放牧等人为干扰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天山云杉林草本物种多样性是由林分结构和环境因子共同决定的,利用影响显着的变量对其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均方误差为0.0086,理论值和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0.71%~4.72%之间,且二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估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路伟伟[2](2019)在《基于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林木长期水碳耦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与植被界面的水、碳过程是系统内主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组成部分,水、碳过程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耦合关系,其耦合机制的研究,对制定森林水碳权衡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叶片尺度的瞬时水碳耦合关系,对于树木长期水碳耦合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成为阻碍森林水文学和植物生态学过程定量化研究的关键节点。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树木年代学原理,以华北地区典型树种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推算年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值iWUE,掌握iWUE的变化特征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退化程度的树木生长历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关系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性,揭示树木生长过程与气候动态互馈关系;构建了水碳耦合模型,进而定量表达林木蒸腾量与固碳量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生长状况的树木光合-气孔导度耦合的响应、预测及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均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树轮纤维素δ13C高于低密度林分,林龄较大的林分δ13C高于小林龄林分,陡坡林分δ13C高于缓坡林分,阳坡林分δ13C高于阴坡林分。不同类型林分树轮纤维素δ13C平均值大小排序为: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四个树种年均iWUE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针叶树种iWUE显着大于阔叶树种。iWUE与年降水量之间呈弱负相关关系,与年均RH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大气CO2浓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树轮纤维素δ13C逐渐增大,△逐渐降低;正常生长的小叶杨和退化的小叶杨iWUE均呈现极显着上升趋势,退化的小叶杨iWUE高于正常生长的小叶杨。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树轮纤维素δ13C、△、Ci和iWUE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降水量和RH不是影响小叶杨发生退化的主要因素;正常生长、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小叶杨iWUE均随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iWUE存在保守性和变异性,随着环境阻力的加大,水碳耦合关系会出现“脱耦”现象,即发生树木退化或死亡。(3)通过构建的水碳耦合模型对侧柏长期年固碳量和年蒸腾量进行估算,1880年至2016年期间,侧柏年固碳量呈现极显着二次曲线的增长趋势,且斜率不断增大,年蒸腾量呈现极显着二次曲线的增长趋势,斜率逐渐减小。侧柏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增长趋势。在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显着升高的背景下,侧柏水碳耦合关系随之变化,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升高。(4)2010至2100年期间,侧柏、油松、刺槐和栓皮栎iWUE预测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iWUE排序为: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正常生长的侧柏、油松、刺槐和栓皮栎达到iWUE最高值时的树龄分别为220a、200a、134a、150a,iWUE最高值排序为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

焦方园[3](2019)在《坡度和基质对边坡喷播修复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破坏山体不仅会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和景观,还会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喷播绿化是快速恢复边坡植被的一个关键技术,然而坡度和喷播基质不同,导致修复效果迥异。生产上喷播技术适宜的坡度范围、最佳的喷播基质和适宜的喷播植物尚无公认的看法,导致喷播技术的使用存在盲目性。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药乡林场公路修建和烟台市风力发电项目造成的破坏山体边坡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药乡林场公路边坡设置40°~46°(A)、56°~62°(B)、72°~78°(C)三个坡度范围,烟台市风力发电项目破坏山体边坡设置直喷植草(D)、客土喷播(E)、客土喷播添加球毛壳ND35菌肥(F)三种类型开展喷播试验。采用群落调查和实验室测试分析的方法,分析坡度范围和喷播基质对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及其修复效果,为同类破坏边坡的喷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坡度与植被恢复效果的关系当坡度达到56°~62°以上时,植被的生长受到抑制,边坡修复效果较差。随着坡度的增大,喷播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生长效果均随坡度的增大而下降。与A(40°~46°)边坡的群落总盖度相比,B(56°~62°)边坡和C(72°~78°)边坡分别降低59.39%、91%(P<0.01)。目的植物刺槐、胡枝子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当坡度达到B(56°~62°)时,胡枝子密度、盖度、地径,刺槐地径均显着下降(P<0.05);当坡度达到C(72°~78°)时,胡枝子高度、地径,刺槐密度、高度极显着下降(P<0.01)。2.坡度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当坡度达到56°~6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质量,导致边坡修复效果差。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P<0.05)。当坡度达到B(56°~62°)时,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真菌、固氮菌数量显着低于A(40°~46°)边坡(P<0.05);但当坡度达到C(72°~78°)时,土壤速效磷、有机质、硝态氮、氨态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已显着低于B(56°~62°)边坡(P<0.05)。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的评价结果表明:A(40°~46°)边坡(0.960)>B(56°~62°)边坡(0.651)>C(72°~78°)边坡(0.100)。3.喷播基质与植被恢复效果的关系在土石混合边坡,进行客土喷播,球毛壳ND35菌肥的施加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喷播植物种群数量特征、植物生长效果均随喷播基质的增加而上升。目的植物中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波斯菊、高羊茅、紫羊茅、荆条、刺槐、胡枝子的重要值较大,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并且随着客土和球毛壳ND35菌肥的添加,黄花草木樨、紫羊茅、刺槐、紫穗槐、紫花苜蓿的平均盖度均显着提高(P<0.05)。客土喷播提高了刺槐、紫穗槐的平均密度和波斯菊、高羊茅、紫羊茅的高度(P<0.05),球毛壳ND35菌肥显着提高了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的平均密度及高度(P<0.05)。4.喷播基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球毛壳ND35菌肥的添加显着提高了土壤质量,从而增强喷播修复效果。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随喷播基质的增加而升高。客土的添加,使得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含量,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固氮菌、放线菌数量均显着提高(P<0.05);而球毛壳ND35菌肥的施加又导致有机质、氨态氮、硝态氮含量,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固氮菌数量的显着提高(P<0.05)。土壤质量指数(SQI)的评价结果表明:客土喷播加球毛壳ND35菌肥(0.976)>客土喷播(0.701)>原状土(0.561)>直喷植草(0.229)。5.喷播修复效果评价通过熵权-TOPSIS评价法,得出不同坡度范围的修复效果为,A(40°~46°)边坡效果最好,B(56°~62°)边坡次之,C(72°~78°)边坡最差;不同喷播基质的修复效果为,客土喷播加球毛壳ND35菌肥最优,客土喷播样地中等,直喷植草样地较差。综上所述,山东省药乡林场公路边坡不同坡度的喷播修复效果表明,B(56°~62°)、C(72°~78°)边坡修复效果均较差,所采用的喷播修复模式不适合此类边坡,建议目的植物应选择抗逆性较强的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或在实施挂网喷播技术之前先进行整地措施,放缓边坡。烟台破坏山体不同喷播基质对喷播修复效果的影响表明,较直喷植草,客土喷播能够给植被生长提供较好的土壤生境,提高植被恢复效果;球毛壳ND35菌肥的施加可以通过提高土壤质量,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增强修复效果;建议此类地区的喷播修复措施应是先进行添加客土改善土壤生境,添加球毛壳ND35菌肥能够提高修复效果,目的植物应选择波斯菊、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高羊茅、紫羊茅、刺槐、胡枝子和荆条。

高博钰[4](2019)在《琼北地区滨海不同岩面生地衣及树附生地衣种类组成与分布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衣是一种经长期演化形成的“菌—藻共生”的生命体,是生态系统中附生生物的重要组成类群,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岩面生地衣的种类及其群落分布特点与岩性及岩石所处的地表环境生态因子有密切的联系;树附生地衣的种类及其群落分布特点与宿主的种类及分布也存在着较复杂的关系。本研究以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和海南东北部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随机采集两地区附生在岩石表面的地衣,研究岩面生地衣的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对比不同质地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上附生的地衣的异同。同时以铜鼓岭地区为例,对比在同一地区,岩面生地衣和树附生地衣群落组成的异同。采样方法:在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43 hm2)热带滨海森林随机选取24个采样点(森林里17个点,路边7个点。),共采集到岩面生地衣样品292份;在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85.95 hm2),随机选取27个采样点(石山镇儒才村4个点,石山镇岭西村4个点,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10个点,石山镇施茶村6个点,及施茶村边的施茶村度假村3个点。),共采集113份岩面生地衣样品。在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滨海森林中(固定大样地)选取20个样方点,共采集到树附生地衣样品217份,再进一步通过真菌DNA条形码技术检测对地衣进行物种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就岩面生地衣而言:从物种数来看,铜鼓岭保护区(花岗岩)岩面生地衣有13种,火山口地区(玄武岩)岩面生地衣有7种,种类都相对较少。从采样点来看,地衣的物种分布和采样点之间关系错中复杂;附生在花岗岩的岩面生地衣与附生在玄武岩的岩面生地衣在物种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别,且没有共同的种类。铜鼓岭24个采样点中,通过检测,物种数为4的采样点有4个,有3个采样点位于森林里,路边只有1个;而且森林里有13种,路边有1 1种。火山口 27个采样点中,通过检测,物种数为2的采样点有3个,采样点分别位于岭西村,火山口公园和施茶村;而且火山口公园岩面生地衣有6种,施茶村有5种,石山镇儒才村有3种,岭西村有2种,施茶度假村有2种。(2)就树附生地衣而言,从物种数来看,发现铜鼓岭保护区森林内的树附生地衣种数远比历史记录中的地衣种数丰富的多,共检测到26种,地衣内生真菌31种,8种隶属于担子菌门,23种隶属于子囊菌门,丰富了铜鼓岭的树附生地衣记录;从地衣分布规律来看,地衣垂直分布特征多表现为发生量在某一海拔区间内达到最大,而本研究设计的20个样方点海拔高度差仅73 m,几乎处一个高度水平,在同一个海拔高度水平里,地衣呈随机分布的状态。树附生地衣与树木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取样高度在2m以下的范围内,主要分布高度为0.6-1.4m,同其他地区调查结果相似;地衣种类与宿主的关系与树木在群落中的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着度及个体数关系不大,海南大风子(重要值第9)的树干上地衣种类最多,而重要值大小排序为第4的贡甲、第8的假赤楠蒲桃和第15的九节的树干上未采集到地衣,初步判断地衣对宿主的偏好与树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无关,地衣的随机分布的原因可能与宿主的随机分布有关。(3)对比铜鼓岭地区的岩面生地衣和树附生地衣发现,岩面生地衣的种类丰富度小于树附生地衣;且以岩石为宿主的地衣和以树干为宿主的地衣种类差别较大。在铜鼓岭保护区采集到的以岩石和树干为基质的地衣仅有2种,占岩面生地衣的总数的15.40%,占树附生地衣的总数的7.69%,占铜鼓岭地衣总数的5.41%;且这两种地衣在岩面生地衣和树附生地衣中都不是优势种。总的结果表明,地衣对基物可能有偏好性。第一:附生在花岗岩的地衣(13种)与附生在玄武岩的地衣(7种)在物种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别,且没有共同的种类,说明岩面生地衣选择宿主对岩性有偏好;第二:同样是以花岗岩为附生基质的岩面生地衣,路边采集到岩面生地衣种数(1 1种)占森林里采集到的岩面生地衣种数(13种)的84.62%,种类分布相似程度高,进一步说明岩面生地衣对宿主岩性的偏好性很强;第三:同样是生长在铜鼓岭保护区内的地衣,森林里岩面生地衣种类与路边岩面生地衣相似程度高,而不是与几米开外的森林里树附生地衣更相似;第四:铜鼓岭保护区森林里采集到树附生地衣种类的多寡与宿主在群落中的生态地位无关。上述四条共同说明地衣对不同质地的宿主的专一性很强无论地理位置如何,特定种类的地衣它们都始终倾向于选择自身偏好的基质;地衣对同质地的基质如树皮也有一定的偏好性和专一性,但并不强烈;地衣的分布规律与宿主的分布规律有关。

刘牧[5](2018)在《水杉原生种群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杉是中国特有世界着名的孑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水杉自被重新发现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政府保护和监测管理的重点,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目前,由于气候的变化、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干扰等因素,导致水杉原生种群正走向衰退乃至灭绝的边缘。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杉原生种群栖息地的野外调查数据、气候数据和树木生长数据等,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水杉原生种群的生长、变化和适宜性进行研究,为水杉原生种群的保护提出合理对策。以期为水杉原生种群生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水杉原生种群栖息地的65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到的自然状况,当地的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而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都呈下降的趋势。冬季气温上升是年平均气温增加的主要因素;受冬季1月极端高温和秋季10月极端低温的主要影响,年极端高温和低温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高温的上升主要是受春季5月高温天气较多调控,平均低温的增加是受冬季2月低温天气减少的影响。春季和8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减少是年平均相对湿度减少的主要因素;同时,春季和8月的降水量减少也是最明显的,平均风速在春季下降的最为显着,日照时数方面冬季12月减少的最大。2、利用水杉树木年轮分别建立标准化、差值和自回归三种年表,分析各年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除当年气候因子影响外,上年气候也对水杉当年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气温对水杉径向生长的影响最为显着。从季节方面看,春季气候因子对水杉年轮生长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极端高温和平均高温的升高促进了水杉的生长,极端低温的升高、平均低温和平均相对湿度的降低限制了水杉的生长。从月气候因子角度看,5-9月的气候因子对水杉生长的影响所占比重较大,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降低对水杉的径向生长具有阻碍作用,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与水杉树轮生长相关性研究发现仅有个别月份具有相关性。3、依据水杉树轮年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程度,建立气候重建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检验可以看出模型的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域内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从关系模型中了解到,水杉的主要生长季为每年的5-9月,同时,冬季的低温促进水杉的休眠,为生长季积蓄能量,模型是利用经过筛选后的气候因子建立的经过筛选的因子最终确定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可以对水杉的径向生长进行有效预测。4、利用水杉树轮数据,建立径向生长模型,评选出的最优生长模型是D=61.44*(1-e-0.01*T)0.86,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对水杉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树龄在50年之内的水杉依然存在旺盛的生命力。树高胸径模型中多变量的复合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单变量模型。模型4(h=17.7508+0.0042d2+0.0001d3)、模型22(h=128 1449e-49.9808/d+69.7668)模型51(h=e15.3671-3 07371nH-0-9 5212/t-28 31741nN/d+544 2804/dt+206 7969/d)和模型52(h=0.4994H00.0507(BA)0.3521N0.0196e0.1972/t+8.6632/d)是最好的四个模型。这其中模型4是线性模型,其他三个是非线性模型,树龄虽然不是研究树高胸径关系中最重要的变量,但在模型的选择中考虑树龄可以提升树高的预测精度,通过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立木、立地和环境特征因子进行降维,发现立木数据中的胸径、树高、冠幅、树龄和立地数据中的经度、纬度、海拔和坡向8个因子对水杉原生种群生长状态分类的效果最佳且可有效保证分类精度。随机森林和SVM两种分类法相结合与多源信息组合能够有效对水杉的健康类型进行分类预测。5、水杉原生种群生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中人居活动因子权重最高,其次为海拔因子。水杉生存的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的河谷地带,东北部是水杉原生种群的适宜区域。不适宜的地区主要为中部的人居活动区域和四周的高山,全部保护区最适宜、适宜和不适宜区域分别占保护区面积的 26.95%、41.01%和 32.04%。6、根据水杉原生种群的调查结果结合对水杉种群具有影响的因素,研究提出应加强对水杉中区的监测管理,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增加保护专项基金,实行承包责任制,实施生态移民,建立专业的水杉保护科研团队,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使水杉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综上所述,水杉原生种群生境的气候变化趋势虽然相对较弱,但依然对水杉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气候因子可以对水杉的生长进行有效预测,适应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对水杉适宜等级的划分具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对水杉保护的监管力度,杜绝人为干扰,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恢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本研究为今后水杉原生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琴[6](2017)在《希拉穆仁草地不同干扰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希拉穆仁草地处于城市边缘,利用力度较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旅游业及畜牧业的激增,土地退化严重。本文通过对围封草地、自由放牧及半自由放牧区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指数的研究,探讨了植被分布情况,得到如下结论:1.在希拉穆仁草地调查中出现21科,51种植物,禾本科、菊科、豆科分别有10种、6种,4种,占植物种总数的82%。其中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重要值相对较大。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自由放牧区的重要值最高(14.11),受到人为干扰及牛羊啃食呈现明显的退化现象。银灰旋花在半自由放牧区相比围封区增加了 10.33,草地有退化趋势。围封区域以克氏针茅+羊草为主,植被类型呈现为典型草地特征;半自由放牧区以克氏针茅+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为主,在自由放牧区以克氏针茅+冷蒿为主。2.计算UPGMA同表型系数为0.76,利用其将希拉穆仁草地植被分为10个群系。环境因子PCA排序表明土壤养分由贫瘠到丰富、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多、土壤紧实度逐渐降低、放牧强度降低的变化过程。RDA排序表明主要影响希拉穆仁草地植物群落类型的环境因子为管理方式与坡位,两者贡献率达46.4%。3.在围封区由坡顶至坡底,从克氏针茅变化到以克氏针茅+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再到羊草,在积水区形成以溚草(Koeleriaglauca)+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lolium)+百里香(Thymus monglicus)为优势种的草地类型,物种丰富度、盖度、生物量不断增加,且增加率不断加大。不同管理方式下,自由放牧区域Patrick丰富度最高,群落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为围封区>半自由放牧区>自由放牧区,其中围封区植被平均高度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区(P<0.05)。4.物种多样性指数波峰出现在群系VI,为溚草+红柴胡+百里香群系,分布在围封区域的坡底积水区,优越的水热条件使其达到峰值。次波峰为Ⅷ位于自由放牧区坡顶部位,分布为牛羊不喜食植被,受到干扰较少,出现了一个多样性指数与围封区相当的高点。波谷出现群系Ⅳ,分布在围封区域的坡顶位置,该区域无人为干扰,自然风蚀加缺水,使其出现低点,多样性指数分别为R=5.00;H=1.30;D=0.68;J=0.81。5.适宜群落环境研究中,得分前22%的样地中,围封区样地比例达到50%,半自由及自由放牧区分别占30%、20%。最适宜群落环境位于半自由放牧区坡底位置,说明适度的干扰对环境有促进作用,围封对草地植被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自由放牧区域,坡中部位遭到过度放牧影响,导致其生境较差。

蔡施泽[7](2017)在《上海常见园林乔木根系分布特征与土壤蓄渗关系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还是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实施,绿地的蓄渗性能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绿地中的植物群落是实现雨水管理的重要媒介,其地下根系的生长和分布更是直接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本文为研究上海市园林常用乔木根系分布的特征以及对绿地土壤蓄渗能力的影响,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利用非侵入式的探测仪器TRU树木雷达系统对上海市园林常用的10种常绿阔叶、常绿针叶、落叶阔叶、落叶针叶乔木的根系进行扫描探测,并使用环刀在对应乔木下取样获得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使用自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来表征土壤蓄水性能,使用初始渗透率和稳定渗透率来表征土壤的渗透性能,使用根系密度和根系空间分布图像来对根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乔木的根系密度水平方向上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在1-2m处有较大降幅。垂直方向上,深度增加根系密度逐渐减小。根系密度存在一定的极限值,随着乔木的生长,其根系密度的增速会逐渐减缓。按不同的乔木生长类型来看,根系密度差异性不显着。(2)依据根系整体的密度特征可以将乔木分成3类,1类包括水杉、栾树、雪松,2类包括广玉兰、悬铃木,3类包括杜英、桂花、女贞、香樟、榉树。根系密度情况1类>2类>3类。垂直方向根系密度上也可分为3类,称为深根性、浅根型和中间型,深根型包括栾树,浅根型包括雪松、悬铃木、桂花,中间型包括香樟、女贞、杜英、广玉兰、水杉、榉树。按根系空间形态特征分为3类。I类为水平型根系,包括香樟、广玉兰、雪松、悬铃木、榉树,II类为垂直型根系包括杜英、栾树、水杉,III类包括女贞、桂花。(3)土壤越深,容重越大,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越小。乔木的根系分布与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性非常显着,这3个参数显着影响土壤蓄水能力。此外,实验结果显示自然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及有机质含量均与根系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这3个参数与根系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其中浅根性的乔木的单位根系密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乔木根系对15-30cm的土壤的性质影响最大。(4)土壤渗透性能与土壤深度大小呈负相关。乔木根系分布对土壤渗透性能有显着提升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10乔木下土壤的综合渗透能力优劣排序为:栾树>榉树>香樟>水杉>雪松>悬铃木>广玉兰>杜英>桂花>女贞。土壤的初始渗透率和稳定渗透率均与乔木的根系密度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的根系密度值能体现土壤的渗透性能,可以作为评估渗透性能的重要参数,根系空间型能较好反映乔木根系分布状况,可作为辅助型的定性评估标准。(5)不同生长类型的乔木的根系密度与稳定渗透率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常绿针叶树种的根系密度对土壤的渗透率影响较大。不同根系空间型乔木根系密度与稳定渗透率相关性差异较大,而与初始渗透率的相关性差异不大,其中垂直型根系乔木的根系密度对土壤稳定渗透率的影响较大。(6)基于乔木根系特征及与土壤蓄渗的关系进行乔木配置时,可以依据绿地的面积大小、平面形态特征、踩踏频率等进行分类讨论。在小面积的绿地中,周边硬质铺装易与根系生长产生冲突,宜选择根系分布较深的乔木,对于浅根性的乔木根系应进行深度引导,控制水平方向的生长。大面积的绿地具有较为综合的功能,对于高踩踏频率区域应种植抗性强,且根系在浅层土壤有较多分布,整体深度分布较大的乔木。低踩踏频率绿地要重点保护大乔木,控制种植间距,并对不同根系特征的乔木混合搭配种植,减小根系生长的竞争效应,在土壤中形成密集的根系网络以增强土壤的蓄渗能力。

赵芳[8](2015)在《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指出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林下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赣南(江西省南部)自20世纪60至90年代初在10多个县(市)植被破坏程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飞播马尾松种子造林活动,但目前不少飞播林分仍然林下植被稀少,呈现出“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象,恢复其林下植被是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可为指导赣南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恢复以及进一步为揭示土壤严重退化区林下植被恢复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赣南马尾松飞播造林具代表性的兴国县为研究区,以飞播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并综合运用数量生态学和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分析了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影响效应,得出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飞播马尾松林共有林下植物52种,隶属于33科50属,其中灌木25种,草本24种,苔藓植物3种。50个属包括11个植物区系类型,其地理区系分布类型表现为热带分布占优势,温带分布类型相对丰富。林下灌木、草本的重要值分别以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最高,有“杜鹃—细毛鸭嘴草”、“杜鹃—铁芒萁”、“美丽胡枝子—细毛鸭嘴草”、“檵木—细毛鸭嘴草”、“算盘子—细毛鸭嘴草”、“轮叶蒲桃—淡竹叶”6种灌草群丛类型以及“细毛鸭嘴草”、“淡竹叶”、“铁芒萁”3种草丛群丛类型。总体上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的群丛结构较为简单。(2)林下灌木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1.04、0.72和0.50,草本分别为4、0.63、0.52和0.32,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整体不高。郁闭度、平均胸径、土壤全氮、脲酶、非毛管孔隙度和坡位6个影响因子对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混合影响效应达显着水平(P<0.05),其可解释林下植被物种出现37.2%的方差变异。林下植被物种较多的出现在平均胸径较大,郁闭度、土壤全氮含量较高以及中下坡的林分中,而铁芒萁、鹧鸪草(Eriachne pallescen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等物种则更多的分布在平均胸径较小,郁闭度、土壤全氮含量较低以及上坡的环境中。灌木物种丰富度与平均胸径、郁闭度、坡位、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及脲酶呈显着相关性;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平均胸径、郁闭度、坡位、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及脲酶呈显着相关性;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平均胸径、郁闭度及土壤全氮呈显着相关性;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平均胸径及土壤脲酶呈显着相关性。草本物种丰富度与平均胸径、郁闭度、坡位、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以及脲酶呈显着相关性;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与平均胸径、郁闭度、坡位、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以及脲酶呈显着的相关性;Pielou均匀度指数仅与郁闭度呈显着相关性。(3)通过分析影响因子对灌木类、芒萁类、禾本类以及苔藓类4个林下植被功能组盖度的影响效应后得出,选取的影响因子共解释飞播马尾松林4个林下植被功能组盖度信息的74.2%。其中,地形因子共解释了9.0%的变异(包含5.6%的单独解释率和3.4%的交互作用),林分因子共解释了55.0%的变异(包含29.1%的单独解释率和25.9%的交互作用),土壤因子共解释了38.9%的变异(包含12.1%的单独解释率和26.8%的交互作用)。在兴国县小海拔梯度环境下,生物因子即林分因子是影响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盖度的主要方面。各影响因子与4个林下植被功能组盖度的关系表现为:林分平均胸径和郁闭度对苔藓类、禾本类和灌木类盖度影响程度较大,且与其呈显着(P<0.05)正相关。在对芒萁类盖度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与其呈显着正相关,平均胸径、郁闭度、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其呈显着负相关,其他影响因子与4个林下植被功能组盖度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4个林下植被功能组盖度相互间的关系为:禾本类、苔藓类及灌木类盖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间呈显着正相关,而芒萁类盖度与这3类林下植被盖度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林下灌木、草本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87 t/hm2和2.32 t/hm2,草本生物量高于灌木。影响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主导因子不完全一致,其中平均胸径、土壤全氮、郁闭度以及坡位对灌木生物量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对影响力分别为39.9%、35.5%、8.0%和3.8%,且与灌木生物量的相关性达显着水平(P<0.05);土壤含水量、全氮、郁闭度以及平均胸径对草本生物量的影响较大,相对影响力分别为61.8%、17.1%、5.4%和3.9%,其与草本生物量的相关性达显着水平。灌木、草本生物量与影响因子间的拟合函数曲线显示,灌木生物量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点分别在平均胸径为8.0 cm或土壤全氮含量为0.10 g/kg或郁闭度为0.6,且下坡对灌木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而草本生物量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点分别在土壤含水量为8.0%或土壤全氮含量为0.07 g/kg或郁闭度为0.5或平均胸径为8.0 cm。(5)将飞播马尾松林现有林下植被划分为灌木类、芒萁类和禾本类3种类型,其土壤种子库共有25种灌木和草本物种,其中灌木3种,草本22种,隶属于17科24属。土壤种子库的平均密度为11.5×102粒/m2,禾本类和灌木类显着(P<0.05)高于芒萁类,而禾本类与灌木类间则无显着(P>0.05)差异。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以禾本类最高,但3种类型间无显着差异,物种组成在不同类型间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下土壤种子库中占优势地位的物种不一致造成的。土壤种子库和现存林下植被在物种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两者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17,早熟禾(Poa annua)、细毛鸭嘴草(Ischaemum ciliare)、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五节芒和美丽胡枝子是造成两者差异的前5个物种,其贡献率分别为16.8%、11.0%、7.7%、7.3%和4.7%。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之间较低的相似性表明土壤种子库对于林下植被恢复的贡献有限。不同林下植被类型下,灌木类土壤种子库和现存林下植被之间的物种相似性最高,芒萁类最低。土壤性质对土壤种子密度有一定影响,土壤容重、速效氮、pH值以及脲酶活性4个指标与种子密度的相关性达显着水平。

喻阳华[9](2015)在《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赤水河上游森林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与补水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国酒茅台的酿造环境和下游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前人对水源涵养林的研究多集中于群落尺度,本研究以赤水河上游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和10个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功能群为尺度转换工具,在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树种适应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结构进行诊断,并提出水源涵养林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取得如下成果:1、植物群落特征根据赤水河上游植被和立地类型的差异,将选取的74个群落样地按TWINSPAN分类方法划分为杉木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柏木林和白栎林等17个群系,再按照顺序替代过程划分为灌草、灌丛、灌木、乔林和次顶极5个演替阶段。从17个群系中,选择分布面积较广的柏木林、杉木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撑绿竹林、白栎林、马尾松+柏木林、杉木+马尾松林、马尾松-白栎林和火棘+金佛山荚蒾林共计10个类型开展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研究。随着顺向演替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加、结构愈加复杂。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垂直结构上,灌木层多样性最高、物种组成丰富,但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不高,乔林群落阶的物种组成最丰富,可作为森林群落结构调整的参考依据。2、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与功能群(1)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叶片含水量为54.44%80.46%,束缚水/自由水为0.0210.07,蒸腾速率为0.051.30 g.cm-2.h-1,水势为-2.43-14.74 MPa,相对水分亏缺为34.74%69.03%,比叶面积为230.15585.39 cm2.g-1,干物质量为8.3931.83。其中:叶片组织含水量与比叶面积、干物质量均呈极显着幂函数关系,干物质量与比叶面积、相对水分亏缺均呈二次函数关系。(2)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光合特性主要受到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光合生理指标可将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划分为高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低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和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5种类型。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率较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3)叶片δ13C值变幅为-26.97‰-31.72‰,均值为(-29.44±1.19)‰,低于我国总体水平。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常态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石灰土、黄壤、石质土和紫色土的植物叶片δ13C值差异均不显着。植物叶片δ13C值与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速率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但与自然含水率无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4)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的适应能力大小为:油桐、撑绿竹、构树、李、柑橘、白栎、柏木、枇杷、金佛山荚蒾、枫香、马尾松、盐肤木、杨梅、黄连木、茶、梧桐、火棘、黄荆、乌桕、慈竹、毛桐、杉木、丝栗栲、南天竹、山胡椒、马桑、杨树、油茶、南酸枣、楝树、香椿、檵木。3、水源涵养功能树种持水特性与功能群(1)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060 cm根区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为212.00357.94 mm,有效贮水量为11.0785.15 mm;其持水速率大于失水速率,均表现为初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特征,二者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模型。(2)32个水源涵养林树种枯落物的现存量为0.154.50 t.hm-2,自然含水率为10.23%137.66%,饱和持水深为0.041.70 mm,有效拦蓄深为0.021.27 mm,最大失水深为0.010.43 mm。树种枯落物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初期下降更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征。(3)32个树种的叶片最大持水倍数为0.331.59,表面被毛的叶片持水能力相对更强;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与时间呈现出显着的幂函数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均逐渐降低。(4)32个树种的胸径/地径、树高和冠长等测树因子与树冠层持水量呈现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可用于估算和预测树冠吸持水分功能。从树冠层来看,毛桐、白栎、柏木等具有较高的持水率,而马尾松、油桐、楝树和香椿等的持水率较低。(5)32个树种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排序为杉木、南天竹、毛桐、梧桐、杨树、慈竹、黄荆、杨梅、撑绿竹、香椿、檵木、枫香、茶、丝栗栲、马尾松、枇杷、油茶、白栎、山胡椒、金佛山荚蒾、楝树、盐肤木、柑桔、柏木、南酸枣、火棘、黄连木、构树、乌桕、李、马桑、油桐,包括低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低水源涵养Ⅰ、中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低水源涵养Ⅱ、中截留-低拦蓄-低根区孔隙-中水源涵养Ⅲ、高截留-低拦蓄-高根区孔隙-中高水源涵养Ⅳ、高截留-中拦蓄-高根区孔隙-高水源涵养Ⅴ、中截留-中拦蓄-中根区孔隙-中水源涵养Ⅵ、中截留-高拦蓄-中根区孔隙-中高水源涵养Ⅶ7组水源涵养功能群。4、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能力及调整对策研究区10个主要森林类型可以包括4种结构类型,分别是低持水竹灌林(火棘+荚蒾林、撑绿竹林)、中持水针叶林(杉木林、马尾松-白栎林)、中高持水针叶林(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林、杉木+马尾松林)、高持水针阔林(丝栗栲林、马尾松林、白栎林)。不同植被水源涵养结构类型调整方向应以高一级演替的结构功能为目标。低持水竹灌林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Ⅱ、Ⅶ的物种为主,应增加水源涵养功能群Ⅲ、Ⅵ、Ⅴ、Ⅳ的物种,朝高持水针阔林或针叶林发展;针叶林功能群结构类型主要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Ⅲ、Ⅵ的物种组成,应增加水源涵养功能群Ⅱ、Ⅳ、Ⅴ和Ⅵ的物种,朝高持水针阔林发展;高持水针阔林类型以水源涵养功能群Ⅳ、Ⅵ的物种为主,应维持现有林分。研究区80160 m2林窗的数量及面积比例、林窗内光度值、土壤养分水平和环境综合指数均较高,幼苗个体密度最高,更有利于幼苗更新。

张子良,于飞,王得祥[10](2014)在《环境因子对秦岭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明秦岭南坡油松林、锐齿栎林及其混交林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各层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植被层对同一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并确定影响群落各层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方法】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和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等5个松栎林典型分布区共设置45块样地,分草、灌、乔3层进行群落学调查,并运用CCA排序法分析3种群落各层物种组成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分郁闭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等6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调查的45块样地中共记录维管植物321种,隶属于73科183属,其中乔木78种,灌木(含木质藤本)105种,草本植物138种。(2)海拔和坡度与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成均显着相关,坡向和枯枝落叶层厚度对草本层物种组成有显着影响,坡向与乔木层物种组成也有较显着的相关性。【结论】草、灌、乔3个层次的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海拔是影响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影响乔木层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坡度。

二、Fuzzy优越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的生态环境排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uzzy优越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的生态环境排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反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获取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第4章 天山云杉林草本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
    4.1 结果与分析
    4.2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天山云杉林草本物种多样性BP神经网络模型
    5.1 结果与分析
    5.2 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林木长期水碳耦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林木水碳耦合研究
        1.1.1 水碳耦合
        1.1.2 水分利用效率
        1.1.3 冠层气孔导度
    1.2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林木水碳耦合中的应用
        1.2.1 碳同位素效应
        1.2.2 树轮碳稳定同位素
    1.3 水碳耦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3.1 未来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1.3.2 iW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4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4.1 存在问题
        1.4.2 发展方向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山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2 张北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2.2.6 森林资源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原理及方法
        3.3.1 实验设计原理
        3.3.2 研究方法
4 树轮纤维素δ~(13)C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各树种不同类型林分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特征
        4.1.1 树轮样本基本信息
        4.1.2 侧柏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1.3 油松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1.4 刺槐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1.5 栓皮栎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2 树种间树轮纤维素δ~(13)C差异
        4.2.1 不同树种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差异
        4.2.2 林分因子对不同树种树轮纤维素δ~(13)C的影响
        4.2.3 立地因子对不同树种树轮纤维素δ~(13)C的影响
    4.3 树轮纤维素δ~(13)C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4.3.1 树轮纤维素δ~(13)C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4.3.2 树轮纤维素δ~(13)C对年均气温变化的响应
        4.3.3 树轮纤维素δ~(13)C对大气相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4.3.4 树轮纤维素δ~(13)C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4.4 小结
5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及对气象因子响应
    5.1 光合及气孔导度相关参数长期变化特征
    5.2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1 不同密度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2 不同林龄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3 不同坡度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4 不同坡向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3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5.3.1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5.3.2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年均气温变化的响应
        5.3.3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大气相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5.3.4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5.4 小结
6 不同退化程度树木碳同位素及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6.1 树轮宽度和断面积增量
    6.2 树轮纤维素δ~(13)C及相关参数变化特征
    6.3 不同退化程度树木iWUE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6.4 小结
7 基于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关系的林木水碳耦合模型
    7.1 水碳耦合模型构建
        7.1.1 冠层水汽气孔导度G_s的计算
        7.1.2 水碳耦合关系定量表达
    7.2 基于树干液流和光合-气孔导度耦合的年固碳量估算
        7.2.1 冠层年气孔导度分析
        7.2.2 年固碳量估算
        7.2.3 年固碳量验证
    7.3 基于固碳量和光合-气孔导度耦合的年蒸腾量估算
        7.3.1 年蒸腾量估算
        7.3.2 年蒸腾量验证
    7.4 小结
8 林木长期水碳过程变化特征与机制
    8.1 年固碳量长期变化
        8.1.1 树轮宽度及断面积增量
        8.1.2 年固碳量的估算及验证
    8.2 年蒸腾量长期变化
    8.3 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8.3.1 树轮δ~(13)C序列及iWUE
        8.3.2 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8.4 小结
9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碳耦合的响应及预测
    9.1 基于区域气候变化模式对华北地区降水量及气温变化的模拟
        9.1.1 对年降水量的模拟
        9.1.2 对年均气温的模拟
    9.2 iWUE与环境因子多元回归分析
    9.3 iWUE预测及权衡分析
    9.4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坡度和基质对边坡喷播修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破坏山体修复研究进展
        1.2.1 破坏山体形成的原因
        1.2.2 破坏山体的危害
    1.3 喷播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喷播绿化技术流程
    2.3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2.3.1 不同坡度范围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2.3.2 不同喷播基质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2.3.3 土壤样品采集
    2.4 测试方法
        2.4.1 土壤养分及pH测试方法
        2.4.2 土壤酶活性测试方法
        2.4.3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试方法
    2.5 生物多样性测度
    2.6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7 喷播修复效果评价
    2.8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坡度范围对喷播修复效果的影响
        3.1.1 群落数量特征
        3.1.2 群落结构特征
        3.1.3 土壤质量状况
    3.2 基质对喷播修复效果的影响
        3.2.1 群落数量特征
        3.2.2 群落结构特征
        3.2.3 土壤质量状况
    3.3 不同坡度范围及喷播基质的喷播修复效果评价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2 不同坡度范围的修复效果评价
        3.3.3 不同喷播基质的修复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坡度对喷播修复效果的影响
        4.1.1 坡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1.2 坡度对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
    4.2 喷播基质对喷播修复效果的影响
        4.2.1 喷播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2.2 喷播基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3 喷播修复效果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琼北地区滨海不同岩面生地衣及树附生地衣种类组成与分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评述
        1.1.1 地衣的词考及概念
        1.1.2 地衣的分类及结构
        1.1.3 地衣的研究方向
    1.2 地衣的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不同环境地衣种类与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3.1 岩面生地衣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1.3.2 树附生地衣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气候地形环境概况
        2.1.1 海南岛气候地形环境概况
        2.1.2 铜鼓岭气候地形环境概况
        2.1.3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气候地形环境概况
    2.2 研究材料和取样方法
        2.2.1 采样地点和方法
        2.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滨海岩面附生地衣及其内生真菌组成与分布
        3.1.1 海南热带滨海森林岩面生地衣及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丰富度
        3.1.2 海南热带滨海森林岩面生地衣的分布特点
    3.2 海南热带滨海森林树干附生地衣及其内生真菌组成与分布——以文昌铜鼓岭为例
        3.2.1 海南热带滨海森林树附生地衣及其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丰富度
        3.2.2 海南热带滨海森林树附生地衣的种类的分布特点
    3.3 海南滨海岩面生地衣与树附生地衣比较分析——以文昌铜鼓岭为例
4 讨论
    4.1 海南滨海地区不同岩性及不同位置岩面对地衣种类及分布的影响
        4.1.1 铜鼓岭岩面生地衣的分布特点
        4.1.2 火山口地区岩面生地衣的分布特点
        4.1.3 不同岩性岩面生地衣的分布特点
    4.2 海南滨海森林树附生地衣组成、水平分布特点及其与树木种类的关系
        4.2.1 地衣及其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与丰富度
        4.2.2 地衣的种类与树木宿主的关系
        4.2.3 地衣的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4.3 铜鼓岭树附生地衣与岩面生地衣的关系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水杉原生种群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杉的研究现状
        1.2.2 树木年轮气候响应研究
        1.2.3 生境适宜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水杉原生种群生境气候变化研究
        1.4.2 水杉树轮年表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研究
        1.4.3 水杉树轮年表与气候因子模型研建
        1.4.4 水杉生长模型研究
        1.4.5 水杉种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4.6 水杉保护对策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自然灾害
    2.2 动物资源
    2.3 植物资源
        2.3.1 植物区系特点
        2.3.2 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2.4 人居环境
    2.5 保护区区划
        2.5.1 区划原则
        2.5.2 功能区区划
3. 水杉原生种群生境气候变化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水杉树轮与气候相应关系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水杉年表研制
    4.3 水杉树轮年表与气候响应关系分析
        4.3.1 年表与年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4.3.2 年表与季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4.3.3 年表与月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杉树轮年表与气候因子模型研建
    5.1 研究内容
    5.2 气候因子重建模型研建
        5.2.1 模型检验方法
        5.2.2 年气候重建模型研建
        5.2.3 季气候重建模型研建
        5.2.4 月气候重建模型研建
        5.2.5 重建模型的检验
    5.3 水杉树轮年表预测模型研建
        5.3.1 STD年表预测模型研建
        5.3.2 RES年表预测模型研建
        5.3.3 ARS年表预测模型研建
    5.4 本章小结
6. 水杉生长模型研究
    6.1 研究内容
    6.2 径向生长模型研究
        6.2.1 数据采集
        6.2.2 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6.2.3 数据分析
        6.2.4 径向生长模型的建立
        6.2.5 径向生长模型的评价
    6.3 树高胸径模型研究
        6.3.1 数据收集
        6.3.2 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6.3.3 数据分析
        6.3.4 树高胸径模型的建立
        6.3.5 模型的评价
    6.4 水杉原生种群生长状态分类模型研究
        6.4.1 数据采集
        6.4.2 研究方法
        6.4.3 模型分析
        6.4.4 不同分类方法结果对比
        6.4.5 影响因子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水杉原生种群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7.1 研究内容
    7.2 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预处理
    7.3 评价因子选择与单因子生境分析
        7.3.1 评价因子选择
        7.3.2 单因子生境分析
    7.4 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构建
        7.4.1 标度选择
        7.4.2 水杉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7.5 生境适宜性评价
    7.6 本章小结
8. 水杉的保护对策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希拉穆仁草地不同干扰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植物数量分类研究进展
        1.2.2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3 希拉穆仁草地研究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土壤
    2.5 植被类型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择及样方布设
        3.2.2 调查方法
        3.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希拉穆仁草地植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4.2 草地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2.1 草地群落群系划分
        4.2.2 草地群落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4.3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4.3.1 坡位对植物群落生长状况的影响
        4.3.2 不同管理方式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4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4.4.1 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4.4.2 坡位对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4.3 不同管理方式对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5 群落适宜环境研究
5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作者简介

(7)上海常见园林乔木根系分布特征与土壤蓄渗关系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植物植物根系的探测方法
        1.3.2 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因素
        1.3.3 植物根系分布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绿地土壤特性现状
        2.1.2 区域绿地植物群落概况
        2.1.3 调查样地概况
    2.2 调研对象与实验方法
        2.2.1 调查对象与样本采集方法
        2.2.2 土壤理化性质与渗透率测定方法
        2.2.3 植物根系空间分布特征测定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10 种常见乔木根系特征分析
    3.1 根系密度分布特征
        3.1.1 不同胸径乔木的根系密度分布特征
        3.1.2 不同生长类型乔木的根系密度分布特征
        3.1.3 乔木根系的分布范围大小比较
        3.1.4 根系密度参数的聚类分析
    3.2 根系空间形态特征
        3.2.1 地下根系的分布图像
        3.2.2 根系空间型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 种常见乔木根系分布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4.1 不同乔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4.1.1 土壤容重
        4.1.2 土壤有机质含量
        4.1.3 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
    4.2 不同乔木下土壤持水能力的差异
        4.2.1 自然含水率
        4.2.2 饱和含水率
    4.3 根系特征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 种常见乔木根系分布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5.1 不同乔木下土壤的入渗性能分析
        5.1.1 初始渗透率
        5.1.2 稳定渗透率
        5.1.3 不同乔木下土壤综合渗透能力比较
    5.2 根系密度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5.3 不同类别乔木根系密度与土壤入渗性能的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乔木根系特征及与土壤蓄渗能力关系的园林应用
    6.1 小面积绿地乔木配置
        6.1.1 线状绿地
        6.1.2 面状绿地
    6.2 大面积绿地乔木配置
        6.2.1 高踩踏频率绿地
        6.2.2 低踩踏频率绿地
    6.3 乔木移植技术要点及定植后的根系养护
        6.3.1 移植技术要点
        6.3.2 定植后的根系养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林下植被的界定及功能
        1.4.2 林下植被的影响因子
        1.4.3 土壤种子库相关研究
        1.4.4 研究评述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1.4 水土流失状况
    2.2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标
        2.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2.4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2.3.2 土壤样品及种子库样品取样
        2.3.3 土壤指标测定
        2.3.4 土壤种子库物种鉴定
        2.3.5 影响因子选择处理
3 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群落特征
    3.1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科属及分布区类型分析
        3.2.2 林下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4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分析
    4.1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4.2.2 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影响因子分析
        4.2.3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分析
    4.3 讨论
        4.3.1 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子
        4.3.2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4.4 小结
5 林下植被盖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5.1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
        5.2.2 林下植被盖度与影响因子的排序分析
    5.3 讨论
        5.3.1 林下植被盖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5.3.2 林下植被盖度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
        5.3.3 不同林下植被功能组盖度间的相互作用
    5.4 小结
6 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6.1 数据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灌草生物量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简单相关分析
        6.2.2 灌草生物量与影响因子的增强回归树分析
    6.3 讨论
        6.3.1 林下植被生物量特征
        6.3.2 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6.4 小结
7 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关系
    7.1 数据处理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特征
        7.2.2 不同林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差异
        7.2.3 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的关系分析
        7.2.4 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分析
    7.3 讨论
        7.3.1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
        7.3.2 不同林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种子库差异
        7.3.3 土壤种子库与林下植被的关系
        7.3.4 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7.4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林下植被恢复对策
    8.3 研究特色与创新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1 研究现状
        2 立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赤水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特征
    第一节 主要水源涵养林类型
        1 水源涵养林类型
        2 主要水源涵养林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演替阶段与植物多样性特征
        1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结构特征
        2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
        3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多样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
    第一节 水分生理特征
        1 水分生理特征
        2 植物叶片水分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节 林窗光环境与水源涵养林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更新
        1 林窗大小特征
        2 林窗光照强度分布
        3 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类型
        4 林窗土壤养分特征
        5 林窗环境综合指数
        6 森林更新规律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叶片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
        1 植物叶片 δ~(13)C值特征
        2 叶片功能性状对其 δ~(13)C值的影响
        3 地貌对叶片 δ~(13)C值的影响
        4 土壤类型对叶片 δ~(13)C值的影响
        5 叶片 δ~(13)C值与持水性能的关系
        6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第四节 水源涵养林树种适应性特征
        1 判断矩阵的构造
        2 评价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3 树种适应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源涵养功能树种持水特性与功能群
    第一节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功能
        1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能力
        2 树种根区土壤持水与失水过程
    第二节 树种枯落物持水功能
        1 树种枯落物持水与失水基本特征
        2 树种枯落物持水与失水动态特征
    第三节 树冠层持水功能
        1 叶片持水功能
        2 枝条持水功能
        3 树冠层持水功能
    第四节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功能群
        1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
        2 树种水源涵养功能群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能力与调整对策
    第一节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其类型
        1 不同森林类型基本特征
        2 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及其类型
    第二节 水源涵养功能群结构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
        1 林地土壤层持水能力
        2 林分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3 林冠层截留能力
    第三节 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调整对策
        1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结构类型调整目标
        2 树种适应性及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3 水源涵养功能结构调整关键技术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讨论
    3 展望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10)环境因子对秦岭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调查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秦岭南坡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
    3.2 秦岭南坡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中影响各层物种组成的环境因子的CCA排序
        3.2.1 前向选择和Monte Carlo检验
        3.2.2 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及特征值
        3.2.3 CCA排序图
4 结论与讨论
    4.1 影响草、灌层物种组成的环境因子
    4.2 影响乔木层物种组成的环境因子

四、Fuzzy优越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的生态环境排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反演模型研究[D]. 葛瑶.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林木长期水碳耦合机制研究[D]. 路伟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3]坡度和基质对边坡喷播修复的影响研究[D]. 焦方园.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琼北地区滨海不同岩面生地衣及树附生地衣种类组成与分布比较研究[D]. 高博钰. 海南大学, 2019(03)
  • [5]水杉原生种群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D]. 刘牧.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希拉穆仁草地不同干扰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D]. 王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7]上海常见园林乔木根系分布特征与土壤蓄渗关系研究及应用[D]. 蔡施泽.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8]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赵芳.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2)
  • [9]赤水河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群及其结构配置与调整对策[D]. 喻阳华. 贵州大学, 2015(03)
  • [10]环境因子对秦岭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J]. 张子良,于飞,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标签:;  ;  ;  ;  ;  

模糊优势关系在华北落叶松生长生态环境排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