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特殊疑问句

论现代汉语特殊疑问句

一、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汉语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学习》(Studi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是由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汉文秘书科汉语学习股中外职员集体编写、海关造册处1931年出版,供海关外籍职员汉语学习与考试的统编系列教材。该书共三册,其中A、B册为海关工作商务公文,C册为海关工作生活口语交际。本文从二语学习的角度,以《汉语学习》为研究对象,对该书的成书背景、体例、选材、词汇、口语以及商务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评价其优点与不足之处,以期探索近代中国海关洋员的汉语学习发展轨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对象《汉语学习》,阐述选题意义,评述当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海关以及海关洋员汉语学习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及资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语学习》概述,探究其成书背景与编写机构,介绍其编写体例与在前期教材上的借鉴改进之处。该书综合海关商务公文书面语和口语会话,编排简洁清晰,立足于应试及快速满足海关工作之需。第三章为《汉语学习》A、B册商务公文读写教学分析,从公文文体与语体的选择、题材与特色词语的教学,论述海关文件体与旧式公文术语的教学。话题与词汇的选择皆以海关洋员日常工作范围为标准,保留原有公文的行文格式和旧式公文术语,书面色彩浓重。第四章为《汉语学习》C册口语会话教学分析,分析口语会话的话题、词汇与句式的特点与教学方法。该册词汇与句式丰富,以句式教学为主体,辅以词汇教学,词汇无词性划分,仅以英语释义为唯一示范方法。第五章为总结章,对《汉语学习》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该教材定位明确,体例清晰,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话题、课文等安排科学实用,语料鲜活充足且与时代相结合。但该教材词汇数量不均衡,无词性的划分,同时语音教学失于简单,最终呈现为追求速成与应试的粗放、简易特点。

柴晶[2](2020)在《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气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态度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语气词研究经历了从静态的语法层面到动态的语用层面的发展过程,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已较为丰富并且还在不断创新。汉语中有不同的方言分区,而分区之间对于语气词的使用也各不相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属于晋语区,晋语区对语气词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多,而关于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专项研究则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选择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类型、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描写,并且将与普通话语气词、晋语语气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凸显出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特色,同时也有助于弥补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的短缺和丰富其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介绍鄂尔多斯的人文地理概况和方言概况;第二节介绍语气词的研究现状,包括共同语中语气词的研究、晋语语气词的研究以及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研究;第三节对文章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进行了简单介绍;第四节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描写说明。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从语气词分类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进行系统详细的描写分析和总结归纳;第二章从语音和句法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结构以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三章从语用的角度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表义功能、完句功能和篇章功能进行了分析说明;第四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将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晋语方言语气词以及语气词的代际使用差异进行比较,凸显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独特性。结语部分,对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悦[3](2020)在《“S+Vj+什么+O”构式及其与相关构式的承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构式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对反问判断构式“S+Vj+什么+O”及其与相关构式的承继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该构式的构件特征、构式特性,并从历时角度探索其源形、演变过程。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目前研究现状、理论背景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对“S+Vj+什么+O”构式的构件特征和构式特性进行分析。其中构件特征包括主语论元S、判断动词Vj和宾语中心语O的类型及其特征。构式特性包括该构式的构式义、适用场景和语用动因。本文根据有无引语源区分了该构式的引述性用法和描述性用法,并构拟了构式层级网络。第三章探索“S+Vj+什么+O”的构式源形、构式的阶段性发展,从能产性、图式性、组构性三方面分析“S+Vj+什么+O”构式的构式化过程。第四章考察判断反问构式“S+Vj+什么+O”与相关构式的承继关系,列举了该构式的承继来源,绘制了其承继网络。具体来说,该构式的承继来源主要有三种:1.在句法结构上对特指疑问构式“S+Vj+什么+O”和反问构式“X什么”的承继。2.在音韵形式上对反问图式构式的重音和语调的承继。3.在语义上对反问图式构式、判断构式、归类图式“S算O”、命名图式“S称为O”的承继。第五章分析该构式演变的动因、条件和机制。“S+Vj+什么+O”构式的演变动因是类比思维,演变条件主要有高频使用和语境触发,演变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

兰俊莹[4](2020)在《《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曲选》由明代臧晋叔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影响最大,收罗最丰富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它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其宾白部分能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论文以《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爲研究对象,对其作数据统计,分析其陈述内容、句式结构以及语气词使用的不同和变化,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自身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爲绪论,简述《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的选题缘起,介绍陈述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对象。第二章研究陈述句的分类,把《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分爲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和主观句等四种类型,并分析其陈述内容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特徵。第三章研究陈述句句式,主要对《元曲选》宾白中的“是”字句、处置式、被动式、兼语式和连谓式等五种句式作详细考察,总结其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第四章研究陈述句语气词,考察了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也、矣、耳”等,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哩、了、的、来、咱、者、便了、波、罢、罢了”等,并通过历时对比,分析其语法功能和变化过程。此外,还考察“了也、了罢、者波”等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五章是结论部分,结合全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特点,分析其在汉语陈述句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钺[5](2020)在《《荀子》《韩非子》语气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气词是表达主观情感态度的虚词。《荀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诸子专题性论辩散文的代表。《荀子》华美浑厚、长於立论,《韩非子》峻峭犀利、长於驳论。两书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既有共同之点,也有相异之处。《荀子》《韩非子》不同语言风格的形成,与语气词的运用有一定关联。从类型和数量上看,《荀子》使用27种语气词,4083次语气词,词频为5.42%;《韩非子》使用13种语气词,4229次语气词,词频为3.98%。《韩非子》使用语气词的种类和频率均不及《荀子》,这与韩非子个人的语言风格和法家的流派风格有一定关联。从句法角度上看,两书句首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均可置於单句句首和复句句首,差异为语气词“夫”在《荀子》中除可置於陈述句之外,还可置於疑问句和反问句,句法位置灵活多变,表达情感丰富,而在《韩非子》中语气词“夫”只能用在陈述句句首。两书句中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可置於单句和复句中,差异为个体语气词的使用差异。如,语气词“也”、“焉”在《荀子》中可置於多项并列成分之後,用於列举事项,具有间隔停顿的作用等。两书句末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可置於单句句末和多种类型的复句句末,差异体现在语气词在不同类型复句中的使用频率,反映出作者的用语习惯和风格特徵。从语用角度上看,两书句首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位於发语之端,对句子的语气、主观情感的抒发、篇章的衔接、话题的标记与转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差异为《荀子》中句首语气词“夫”形成固定形式“夫是之谓”起帮助总结的作用。两书句中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具有停顿、舒缓语气、拉长语调、标记话题、标示语义未完、使所述内容结构清晰等作用。差异为因受到个人风格和地域风格的影响产生独用语气词“兮”、“维(惟、唯)”、“邪”等。两书个体语气词的语用特徵存在差异。两书句末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用在陈述句句末的语气词具有帮助表达陈述、判断、确认、解释等语气,抒发作者主观情感、完句结句的功能。用在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具有疑问、加强语气、表达主观情感的作用。用在感叹句句末的语气词具有抒发感叹之情的作用。两书差异体现为语气词在不同复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从修辞角度上看,两书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的共性特徵是具有增加音节,凑词足句,构成对偶、排比句式,帮助说理等作用。《荀子》中语气词多构成排比句组,将列举事例、观点陈述、正反对比通过铺排的形式陈说,使说理层次分明,逻1严密。《韩非子》语气词多在说理中重复使用,形成锋芒毕露、气势逼人、不可阻挡的论辩风格。

曹佃欣[6](2020)在《《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文中认为南朝梁代僧人宝唱撰集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几乎囊括了公元6世纪之前传入我国的汉译佛经,其中就包括了《贤愚经》。但它并没有直接照抄,而是进行了重新的编纂与整理,这就导致了大量异文的産生。目前对於佛经异文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字词方面,句用和语篇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爲此论文以《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的异文爲研究对象,从字词、句用、语篇等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在语料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异文,论文共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贤愚经》在《经律异相》中共被引用了49次,多以“出《贤愚经》第~卷”标注。2.《经律异相》在引用《贤愚经》时会改变部分例句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爲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错)字四类。3.异文中有大量同义词替换现象,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爲外来词和本语词两种,其中本语词中以双音节词互相替换以及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互相替换爲主,而在外来词中因使用了不同的译字,同样也导致了异文的産生。4.相对於词汇的发展来説,语法的改变是缓慢的,因此《经律异相》在引用《贤愚经》时,并没有在句式做很大的改动。5.句法成分的省略在异文中非常普遍,《经律异相》较《贤愚经》而言,谓语的省略增加,并且常省略後置定语。6.《经律异相》在整理的过程中,还会导致某些词语的句法结构发生变动,以述宾词组的变动最大,它与《贤愚经》中的主谓词组、述补词组、偏正词组相互转换。另外异文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同位词组,这一类词组在《经律异相》中基本保留了原貌。7.《经律异相》删繁就简的摘编,使得异文存在大量的省略现象,这些信息在省略时遵循了删减、选择、概括、归总等四种规则,实现了篇章省略的交际、修辞和衔接的功能。8.异文中的每一则故事都可视爲一个有意义的篇章,从衔接手段来看,这些篇章的连贯得益於指称、连接、省略和词汇衔接等四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而《经律异相》在重现编排时,将《贤愚经》中的这些衔接手段作保留、删减以及转换等处理。9.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异文中顺叙和倒叙的使用非常频繁,并且插叙自由,但插叙的内容在《经律异相》中常被省略。另外《经律异相》还有将《贤愚经》中的直接引语改爲间接引语的情况。因此《经律异相》和《贤愚经》在叙事话语和叙事顺序方面也存在着差异。通过异文比勘,可以校释异文,判定是非,补充与修正《汉语大词典》,因此异文是语言文字和校勘研究的重要对象,其在校勘学、文字学、训诂学和辞书编纂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何鸣[7](2019)在《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汉语语气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碍于汉语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时至今日,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未能达成共识。例如汉语中各语气词的核心语法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界定?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频繁,分布最广的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义一直都有争议。文献显示,过去对“啊”核心语法义的描述众多,失于零散,难以统一。鉴于以往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视角,以及汉语语气研究中“随文释义”方法传统的制约,本研究拟结合当前国内外对语法、语义、语用三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Ariel(2008,2010)的编码-推论模式,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通过考察大量的语料,探究“啊”的核心语法义,及其语用意义与功能。具体而言,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用在哪些句法位置中?“啊”句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2)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意义是什么?(3)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在具体语境中表达哪些不同的语用意义?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通过语料库获取语料,对收集到的5234个“啊”用例进行了分析。采用四个步骤:第一步,对“啊”的句法位置进行标注;第二步,对不同位置中“啊”的用例进行单项和综合数据统计;第三步,对“啊”在不同位置的意义及功能进行分析;第四步,考察“啊”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所指向的语法意义,同时结合语境因素考察其表达的语用意义。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本研究发现:(1)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啊”用在四种不同句式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以及祈使句。“啊”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位置特别灵活,可用于从句末到靠近句子述谓成分一端,再到靠近句子非述谓成分一端,最后到句首的多个句法位置中。而在祈使句、疑问句里,“啊”的位置则相对固定,常出现在句子末尾,也可出现在呼语后,而且句末带“啊”的陈述句、感叹句以及祈使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句法、语义特征。从句法上看,陈述句、感叹句中超过50%句式都是典型的判断句或评判结构;感叹句中,总数超过30%的用例包含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结构,以加强相关对象所具有的性状、数量等方面的程度;祈使句一般由单音节动词或简单动词加上“啊”直接构成,或者是由“要”、“得”、“一定”、“别”、“不许”、“不能”、“不要”加上动词或动词短语后构成。从语义上看,陈述句和感叹句主要表达说话人对相关对象的一种评判或看法,祈使句要么表达呼救、命令或提醒,要么表达对听话人的一种要求,要么表达劝阻和禁止听话人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的情感态度。(2)语气词“啊”是一个典型的情态标记语,其所编码的核心语法义在于加强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或命题内容等所持看法或评价的肯定态度,本质上是说话人强化自身有关话语作为断言、感叹、祈令以及问询等的态度,从而达到加强话语语气的目的。通过加强话语语气,结合话语内容,以及以说话人的知识、信念及心理状态为主的相关语境信息,“啊”又帮助传递并凸显说话人的某种情感或情绪,即体现在具体语境下说话人表达的语用含义。数据分析表明,语气词“啊”的使用,既有语法的一面,也有语用的一面;对其理解既包含对其编码意义进行解码的过程,又包含基于话语内容以及相关语境进行推论的过程。(3)语气词“啊”在不同类型的句式里,以及在这些句式的不同位置中,其表达的意义或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除核心语法义和语用意义外,“啊”在陈述句、部分感叹句句中,以及使用在句首时,体现说话人在组织会话结构、话语信息结构,以及凸显说话人情感或情绪等方面所做出的目的安排:在陈述句句中,“啊”主要表示停顿,兼有标记话题、标记话语连续性,以及表示例举和列举的功能,已逐渐演变为功能性标记语;在陈述句句首,“啊”表示认同或肯定、发起会话,以及接管话轮等话语功能或语用功能,已逐渐演变为互动标记语;在感叹句句中、句首,主要表示凸显并增强说话人情感的功能,已逐渐演变为感叹标记语。此外,说话人的话语中带“啊”时,通过韵律特征以及说话方式等,体现出说话人的某种神态和表情。但这类用法只是体现话语的副语言特征。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得出结论: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使用已高度地规约化,其表达的不同意义及功能是其核心语法义与语境语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用法的背后体现了语法-语用之间选择与顺应的互动关系,综合表现为:言语使用者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从现代汉语语气情态资源系统中,选择“啊”(以区分“吧”、“呀”等)表达情态意义;“啊”的基本核心语法义是强化对话语内容或命题内容所持肯定的态度,而在具体语境中为了顺应言语使用者在组织会话结构、话语信息结构,以及凸显说话人情感或情绪等方面的需要,其强化语气的核心语法义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并赋以其语用意义及语用功能。本研究的结论基于对大量语料的考察与分析,同时采用语法-语用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旨在探求解释语气词“啊”的用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也是研究方法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传统研究重于描写的方法相比,有其简化、抽象化、概括化的特点,更能加深对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的认识,克服“见树不见林”的弊端,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仲娜[8](2019)在《宝鸡方言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气词是虚词的一种,常位于句末表达说话者种种细微的语气,是语气在词汇层面的体现。宝鸡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宝鸡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是西北官话的代表。在宝鸡方言日常口语中,人们使用语气词的频率非常之高,表达着句子的细微差别。本文以大量语料为基础,立足于普通话语气词的现有成果,采用“分类法”、“描写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宝鸡方言语气词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宝鸡市概况;其次,按照分类结果对具体语气词的所表语气义和语法功能进行了描写;再次,对四类语气词的连用情况进行列表分析;最后,分析了宝鸡方言语气词的功能。以上研究分析以期能够丰富宝鸡方言和方言语气词的研究。

吴越[9](2019)在《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讨论汉语及方言(主要以吴语瑞安话为例)代词(与相关形式)的指称问题。第二、三章讨论指示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二章以普通话为对象,明确区分指示词短语整体的语用功能和指示成分所指对象的语义解读,根据指示词短语中量词的不同种类,依次讨论不同的指示词短语,认为它们都允许所指对象语义上无指。此时,指示词短语仍允许为“定指”且指示词短语内部容纳具“个体化”功能的量词,体现汉语是语用优先型语言,也显示汉语个体指—类指、有指—无指是密切相关、彼此交叉的平行概念。量词能对实体和特征进行个体化。第三章描写瑞安话的定指“量名”(并与粤语比较)、定指“两量名”及“一量名”结构(并与普通话比较)的功能,分析方言间句法自由度和语用因素制约情况差异。第四、五章讨论疑问词的指称问题。第四章以普通话指人疑问代词为例,以“是”字疑问句为环境,考察“什么人、谁、哪一个人”的指称特征:“什么人”用于类指,有属性和指称用法;“哪(一)个人”用于个体,只有指称用法;“谁”用于类指和个体,有属性和指称用法。“是”字句中,句法位置并不“决定”而仅“影响”疑问代词的指称。起决定作用的是疑问代词本身的指称解读。第五章主要考察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普通话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很大程度上受强制同现的量化成分“都”影响,“都”的核心功能是根据语域内的信息明确客观对象的“数目准确性”,这更多地是语用性的。吴语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更严格地受句法条件的整体制约。第六、七章讨论人称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六章讨论普通话“人称代词+们”的指称,提出普通话“人称代词+们”表达受语用因素制约的集体(关联)范畴,瑞安话“俫”可能是更严格的集体标记。这虽然在“人称代词+俫”中不明显,但“普通指人名词+俫”“专名+俫”等都是更严格地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的实指集体。第七章以人称代词作领有者的领属结构为例,指出一些方言的领属范畴可能“寄生”了指称范畴,由不同的领属标记区别被领有者的实指性。第八章为结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①汉语的类指—个体指、有指—无指是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交叉的两对平行概念而非上下位概念;②汉语中唯一成熟的范畴是个体指,标记是量词;③方言中可能已形成较不成熟的实指范畴,以“寄生”方式存在;④通过指称系统整体考察,发现:普通话是更典型的语用优先型语言,吴语更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句法自由度低、语用制约影响较小。

曾泉耀(Au Tuyen Dieu)[10](2019)在《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疑问句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句子,其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的使用率相当高。疑问句的主要目的是提出问话者对某件事情尚未知晓的问题,并希望听话者作出回答。汉越语疑问句的种类很丰富,一共包括五种: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和反问句。每一种疑问句虽然都有着独特的句法形式和回答方式,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点就是句末一般都带语气助词。当然,句末是否使用语气词不是重点,而重点是疑问句句尾必须加上表示疑问的问号,同时句末语调也必须是高扬的升调。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而言,从古至今已有了不少语言学专家和研究者曾经对其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很多珍贵的研究成果。经过参考与阅读前人研究疑问句的文章,加上本身有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汉越语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尚未深入齐全。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及对比汉越语中的疑问句,笔者将对汉越语中的每一类疑问句的句法结构及其的回答方式进行归总、对比与分析。本文首先采用定量统计法,把有关汉越语疑问句的资料与文章定量地收集回来,然后进行统计与归纳,为研究内容奠定基础。本文所收集到的语料主要是来自中国有名的语言学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与书籍、语言学家和研究者所发表的期刊或刊物、中国知网上的学术期刊、博硕论文、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现代汉语语料库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此外,本文还通过一些中国有名的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来搜索相关的语料。然后,本文再拟用语言对比分析法,将汉语和越南语的疑问句的句法结构作为对比分析的重点,指出两种语言所呈现的异同之处。本文《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研究》一共分为七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汉越语的语料来源、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结构框架等内容。第二章:汉、越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主要阅读、收集、分析、综合和总结前人及研究学界对汉、越语疑问句的研究成果。第三、四、五、六章:借鉴语言理论基础上,分别对汉语和越南语的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展开对比研究,主要分析和对比汉、越两种语言在提问手段、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方面的异同。第七章:结语,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二、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论文提纲范文)

(1)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汉语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对中国近代海关的研究
        1.2.2 对中国近代海关洋员汉语学习的研究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来源
第二章 《汉语学习》的成书与体例
    2.1 成书背景与编写团队
        2.1.1 海关汉语教材更替与汉语学习股的兴废
        2.1.2 编译团队
    2.2 编写目标与体例
        2.2.1 编写目标
        2.2.2 编写体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学习》(A、B册)的商务读写编排之分析
    3.1 近代海关公文教学
        3.1.1 海关商务公文的文体与语体选择及教学
        3.1.2 海关商务公文的题材选择及其教学
    3.2 特色词语编排
        3.2.1 海关专有名词
        3.2.2 旧式公文术语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学习》(C册)的口语会话教学
    4.1 口语话题的选择及其教学
    4.2 口语会话的词汇教学
        4.2.1 生词量的统计与分析
        4.2.2 词汇内容的侧重
        4.2.3 C册口语词汇教学的特点
    4.3 口语会话中的句式教学
        4.3.1 疑问句
        4.3.2 判断句
        4.3.4 比较句
        4.3.5 被动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汉语学习》的创新与突破
    5.2 《汉语学习》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鄂尔多斯及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概况
        一、鄂尔多斯人文地理概况
        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概况
    第二节 语气词研究概述
        一、现代汉语共同语语气词研究
        二、晋语语气词研究
        三、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缘由、对象及语料来源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分类研究
    第一节 语气词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事态语气词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情态语气词
    第四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疑问语气词
    第五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暂顿语气词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结构与连用
    第一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结构
        一、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声母特点
        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韵母特点
        三、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声调特点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句法结构
        一、既是主语也是话题
        二、是话题但不是主语
        三、既非主语也非话题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连用
        一、事态语气词与事态语气词的连用
        二、事态语气词和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三、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的连用
        四、疑问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第三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功能
    第一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表义功能
        一、传信功能
        二、传疑功能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完句功能
        一、去掉语气词后句子不成立
        二、去掉语气词后句子成立,但语气发生了改变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篇章功能
        一、停顿功能
        二、照应功能
第四章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的比较
        一、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的”与普通话语气词“的”的比较
        二、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呀”与普通话语气词“啊”的比较
        三、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来兰”与普通话语气词“来着”的比较
    第二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与晋语方言语气词的比较
        一、语音方面的比较
        二、语气词类别的比较
    第三节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代际使用差异比较
        一、情态语气词“着”的代际使用差异
        二、暂顿语气词“似介”的代际使用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S+Vj+什么+O”构式及其与相关构式的承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意义
    (三)理论背景
        1.构式承继关系
        2.构式化与构式变化
    (四)研究现状
        1.已有研究成果
        2.现存主要问题与本文的研究思路
    (五)语料来源
二、“S+Vj+什么+O”的构式解析
    (一)“S+Vj+什么+O”构式的内部构件特征
        1.S的构件特征
        2.判断动词Vj的构件特征
        3.O的构件特征
    (二)“S+Vj+什么+O”构式的构体特征
        1.“S+Vj+什么+O”构式的构式义
        2.适用场景
        3.语用动因
三、“S+Vj+什么+O”的构式化与构式变化
    (一)“S+Vj+什么+O”构式的来源
        1.言语类实体性构式“是何言也”的构式化
        2.言语类实体性构式“是何言也”的构式演变
    (二)“S+Vj+什么+O”构式的阶段性发展
        1.身份类微观构式
        2.道理类微观构式
        3.事体类微观构式
    (三)“S+Vj+什么+O”的构式化
        1.能产性
        2.图式性
        3.组构性
四、“S+Vj+什么+O”构式的承继关系
    (一)对特指疑问构式“S+Vj+什么+O”的承继
    (二)对反问图式构式的承继
    (三)对判断构式的承继
    (四)对反问构式“X什么”的承继
    (五)对归类图式“S算O”的承继
    (六)对命名图式“S称为O”的承继
五、“S+Vj+什么+O”构式演变的动因、条件和机制
    (一)构式演变动因
    (二)构式演变条件
        1.高频使用
        2.语境触发
    (三)构式演变机制
        1.重新分析
        2.类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陈述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第四节 陈述句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分类
    第一节 判断句
    第二节 描写句
    第三节 叙述句
    第四节 主观句
第三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句式
    第一节 “是”字句
    第二节 处置式
    第三节 被动式
    第四节 兼语式
    第五节 连谓式
第四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语气词
    第一节 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
    第二节 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
    第三节 语气词的连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荀子》《韩非子》语气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语气及语气词概述
    二、《荀子》《韩非子》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荀子》《韩非子》句首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句首语气词“夫”
    第二节 句首语气词“X+夫”
    第三节 《荀子》独用的句首语气词
第二章 《荀子》《韩非子》句中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句中语气词“也”
    第二节 句中语气词“焉”
    第三节 句中语气词“乎”
    第四节 句中语气词“夫”
    第五节 《荀子》独用的句中语气词
第三章 《荀子》《韩非子》句末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陈述句中的句末语气词
    第二节 疑问句中的句末语气词
    第三节 感叹句中的句末语气词
    第四节 《荀子》独用的句末语气词
第四章 《荀子》《韩非子》连用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荀子》《韩非子》共有的连用语气词
    第二节 《荀子》《韩非子》各自独有的连用语气词
第五章 《荀子》《韩非子》语气词与语言风格
    第一节 《荀子》《韩非子》语气词的使用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荀子》《韩非子》语言风格影响语气词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後记

(6)《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经律异相》和《贤愚经》概述
    二 《贤愚经》的版本与《经律异相》的标注格式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字词性异文
    第一节 异字异文
    第二节 异词异文
第二章 句用性异文
    第一节《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的句式对比
    第二节《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的句法成分对比
    第三节《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的句法结构对比
第三章 篇章性异文
    第一节 篇章中的省略
    第二节 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第三节 叙事方式的起承转合
第四章 《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的异文研究价值
    第一节 校勘学价值
    第二节 文字学价值
    第三节 训诂学价值
    第四节 辞书学价值
结语
附録1:《同义词表》
附录2:《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的异文语料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後记

(7)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2.1 语气词“啊”的历史来源
    2.2 语气词“啊”研究概观
        2.2.1 语气词“啊”的意义研究
        2.2.2 语气词“啊”的功能研究
        2.2.3 语气词“啊”研究存在的问题
    2.3 国外语气/情态研究概观
        2.3.1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2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4 交际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5 国外语气/情态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3.1 汉语界语法、语义与语用三个平面的关系研究
        3.1.1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
        3.1.2 两个“三角”的语法研究
    3.2 国外语法、语义与语用三者的关系研究
        3.2.1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研究
        3.2.2 解释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编码-推论模式
    3.3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基于语料库的语料收集
    4.2 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五章 现代汉语中“啊”的分布与“啊”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1 “啊”的使用分布
    5.2 “啊”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2.1 句末带“啊”陈述句和感叹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2.2 句末带“啊”祈使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中“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1 陈述句里“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1.1 陈述句句末的“啊”
        6.1.2 陈述句句中的“啊”
        6.1.3 陈述句句首的“啊”
    6.2 感叹句里“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2.1 感叹句句末的“啊”
        6.2.2 感叹句句中的“啊”
        6.2.3 感叹句句首的“啊”
    6.3 祈使句句末“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4 疑问句句末“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4.1 特指问句的“啊”
        6.4.2 是非问句的“啊”
        6.4.3 反复问句的“啊”
        6.4.4 反诘问句的“啊”
        6.4.5 选择问句的“啊”
    6.5 本章小结:“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第七章 现代汉语中“啊”的语法-语用互动关系阐释
    7.1 “啊”的语法意义
    7.2 “啊”的语用意义
    7.3 “啊”的使用条件
    7.4 “啊”的语法-语用互动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语料中“啊”的句法位置的手动标记一览
    附录 B:语料中“啊”的意义及功能的手动标记一览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宝鸡方言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宝鸡概况
    1.2 普通话语气词研究综述
    1.3 方言语气词研究综述
    1.4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语料等
2.宝鸡方言语气词的分类及语法功能研究
    2.1 宝鸡方言语气词的分类
    2.2 句末语气词
        2.2.1 事态语气词
        2.2.2 情态语气词
        2.2.3 疑问语气词
    2.3 句中语气词
3.宝鸡方言语气词的搭配运用
    3.1 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
    3.2 事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3.3 情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
    3.4 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4.宝鸡方言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4.1 语气词的表义功能:传信和传疑
    4.2 语气词的完句功能
    4.3 语气词的篇章功能:停顿和照应
    4.4 语气词的主位标记功能
    4.5 语气词的增强情感功能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
致谢

(9)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和术语定义
        1.2.1 代词:对象范围与术语定义
        1.2.2 指称:术语的选择与定义
    1.3 采用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与具体讨论相关的重要理论内容
        1.3.2 理论支持:语言类型学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指示(代)词相关的研究
        1.4.2 疑问(代)词相关的研究
        1.4.3 人称代词相关的研究
2 指示词短语的属性(无指)解读
    2.1 汉语指示词短语的指称特点
    2.2 “指量名”结构中量词种类对指称解读的影响
        2.2.1 “指示词+一般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2.2.2 “指示词+种类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2.2.3 “指示词+集体(集合)/不定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2.3 “这、那”在指示词短语无指解读中的不对称表现
    2.4 本章小结
3 指示词短语和相关形式的指称功能及类型特征
    3.1 吴语定指“量名”结构的指称用法——以瑞安话为例
        3.1.1 两种定指“量名”结构的句法表现差异
        3.1.2 两种定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分工
        3.1.3 量名A式和量名B式的实质
        3.1.4 从瑞安话定指“量名”结构看“量名”结构两种类型的关联
        3.1.5 小结
    3.2 “两量名”结构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用法与无指用法
        3.2.1 定指用法:准指示词型和准冠词型的分工
        3.2.2 无定用法
        3.2.3 数量(无指)用法
    3.3 定指“量名”“两量名”结构与吴语的类型特点
    3.4 “一量名”结构指称用法(有指用法)和无指用法
        3.4.1 汉语的数量结构
        3.4.2 普通话的“一量名”结构
        3.4.3 瑞安话“一量名”结构:更受制于句法整体制约的指称解读
        3.4.4 小结
    3.5 吴语和普通话指称化标记:句法限制vs.语用制约
    3.6 本章小结
4 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以指人疑问代词为例
    4.1 “是”字句:讨论疑问代词指称问题的典型环境
    4.2 与指人疑问代词同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解读
        4.2.1 语言中的刚性指称语和“直指指称语”
        4.2.2 与疑问代词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解读
        4.2.3 小结
    4.3 指人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
        4.3.1 “谁”的指称解读
        4.3.2 “什么人”的指称解读
        4.3.3 “哪(一)个人”的指称特征
        4.3.4 小结
    4.4 指称特征对指人疑问代词与名词性成分同现规则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非疑问用法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
    5.1 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指称问题的已有研究
        5.1.1 “虚指”解读:需被激活的无定解读
        5.1.2 “任指”解读
    5.2 “都”:影响“无界”任指解读的重要量化成分
        5.2.1 量化和量化成分的类型
        5.2.2 对“都”的已有研究
        5.2.3 对“都”核心功能的再归纳:语用性的功能
        5.2.4 小结
    5.3 瑞安话任指疑问词的指称解读
        5.3.1 瑞安话的两类任指疑问词
        5.3.2 任指疑问词功能的分化手段:瑞安话的两个“都”类量化成分
        5.3.3 瑞安话任指疑问词的指称解读
    5.4 本章小结
6 实现于人称代词的指称范畴及其标记
    6.1 普通话“们、(一)些”及与名词性成分(如人称代词)的同现
        6.1.1 普通话的“们”
        6.1.2 普通话的“一些”及其与人称代词的同现
    6.2 “人称代词+们”的搭配及其对“们”的影响:汉语史的证据
        6.2.1 人称代词之后:“们”最早出现的句法位置
        6.2.2 人称代词对“们”指称功能的影响
    6.3 方言中的“们”及其相类成分
        6.3.1 加在人称代词后的标记
        6.3.2 瑞安话的“俫”
    6.4 本章小结
7 人称代词作领有者的领属结构及其寄生指称功能
    7.1 领属关系的不同类型
        7.1.1 瑞安话的五种领属语义
        7.1.2 领属语义与核心名词私有化等级的对应关系
    7.2 瑞安话的四种主要领属结构
        7.2.1 以“个”为领属标记的结构
        7.2.2 以“拉”为领属标记的结构
        7.2.3 “Pr(人称代词)+Pd”直接并置的结构
        7.2.4 小结
        7.2.5 指量结构作领属标记
    7.3 非无标领属标记对指称解读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1.1 “个体—类”及“指称—属性”的交叉关系与汉语事实
        8.1.2 “定指—不定指”“实指—非实指”范畴化程度的跨方言差异
        8.1.3 汉语指称概念范畴化差异反映的方言类型差异
    8.2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8.2.1 创新点
        8.2.2 不足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瑞安话指示词表
    B 瑞安话疑问代词调查表(原表设计:盛益民)
        B.a 疑问用法
        B.b 非疑问用法
    C 瑞安话人称代词表
    D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汉越语基本句法结构简介
    1.3 研究方法
        1.3.1 定量统计法
        1.3.2 语言对比分析和归纳法
    1.4 语料来源
        1.4.1 汉语语料来源
        1.4.2 越南语语料来源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论文的结构框架
2. 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2.1 汉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2.1.1 汉语疑问句研究的起步阶段
        2.1.2 汉语疑问句研究的探究阶段
        2.1.3 汉语疑问句研究的滞碍阶段
        2.1.4 汉语疑问句研究的郁勃阶段
    2.2 越南语疑问句研究现状
        2.2.1 从越南语本体角度的研究
        2.2.2 从语言对比角度的研究
    2.3 汉越语疑问句对比研究现状
3. 汉语和越南语是非疑问句对比研究
    3.1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及特征
        3.1.1 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及特征
        3.1.2 越南语是非疑问句的定义及特征
        3.1.3 小结
    3.2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语调
        3.2.1 汉语是非疑问句的语调
        3.2.2 越南语是非疑问句的语调
        3.2.3 小结
    3.3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语气词
        3.3.1 汉语是非疑问句的语气词
        3.3.2 越南语是非疑问句的语气词
        3.3.3 小结
    3.4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附加型
        3.4.1 汉语语气词“吗”附加型是非疑问句
        3.4.2 越南语语气词“khong”附加型是非疑问句
        3.4.3 小结
    3.5 汉越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结构及回答方式
        3.5.1 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结构及回答方式
        3.5.2 越南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结构及回答方式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4. 汉语和越南语特指疑问句对比研究
    4.1 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
        4.1.1 汉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
        4.1.2 越南语特指疑问句的定义
    4.2 汉越语疑问代词特指疑问句
        4.2.1 询问人的疑问代词
        4.2.2 询问事物的疑问代词
        4.2.3 询问地点或处所的疑问代词
        4.2.4 抉择人或事物的疑问代词
        4.2.5 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4.2.6 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4.2.7 询问程度的疑问代词
        4.2.8 询问性质、状态或方式的疑问代词
        4.2.9 询问原因或目的的疑问代词
        4.2.10 小结
    4.3 汉越语无疑问代词的特指疑问句
        4.3.1 “NP+呢?”式特指疑问句
        4.3.2 “VP+呢?”式特指疑问句
    4.4 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语气词
        4.4.1 汉语特指疑问句的语气词
        4.4.2 越南语特指疑问句的语气词
        4.4.3 小结
    4.5 汉越语非疑问语气的特指疑问代词
        4.5.1 非疑问语气的“谁”
        4.5.2 非疑问语气的“什么”
        4.5.3 非疑问语气的“哪里”
        4.5.4 非疑问语气的“怎么”
        4.5.5 小结
    4.6 汉越语特指疑问句的回答方式
        4.6.1 遵守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
        4.6.2 遵守合作原则的消极回答
        4.6.3 违反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
        4.6.4 小结
    4.7 本章小结
5. 汉语和越南语选择疑问句对比研究
    5.1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的定义
        5.1.1 汉语选择疑问句的定义
        5.1.2 越南语选择疑问句的定义
    5.2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的定义
        5.2.1 汉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的定义
        5.2.2 越南语选择疑问句中的关联词的定义
        5.2.3 小结
    5.3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的语气词
        5.3.1 汉语选择疑问句的语气词
        5.3.2 越南语选择疑问句的语气词
        5.3.3 小结
    5.4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特点对比分析
        5.4.1 汉语选择疑问句的特点
        5.4.2 越南语选择疑问句的特点
        5.4.3 小结
    5.5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前选项与后选项的选择关系
        5.5.1 对立关系
        5.5.2 差异关系
        5.5.3 相容关系
    5.6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的相同项省略情况对比
        5.6.1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主语
        5.6.2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宾语
        5.6.3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谓词语
        5.6.4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状语
        5.6.5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补语
        5.6.6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定语
        5.6.7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中心语
        5.6.8 前选项与后选项的相同部分是并列短语中的某个并列项
        5.6.9 小结
    5.7 汉越语选择疑问句的回答方式
        5.7.1 指定选项的回答方式
        5.7.2 非指定选项的回答方式
    5.8 本章小结
6. 汉语和越南语正反疑问句对比研究
    6.1 汉越语正反疑问句的定义
        6.1.1 汉语正反疑问句的定义
        6.1.2 越南语正反疑问句的定义
    6.2 汉越语表示正反疑问语气的格式对比
    6.3 汉越语正反疑问句的语气词
        6.3.1 汉语正反疑问句的语气词
        6.3.2 越南语正反疑问句的语气词
        6.3.3 小结
    6.4 汉语“X不/没X”格式与越南语“co X hay khong/da hay chua”格式的组成成分
        6.4.1 汉越语格式中的固定成分“不/khong”或“没/chua”
        6.4.2 越南语格式中的非固定成分“X”
        6.4.3 小结
    6.5 汉语“X不/没X”格式与越南语“co X hay khong/da X hay chua”格式的句式对比
        6.5.1 作主语
        6.5.2 作谓语
        6.5.3 作宾语
        6.5.4 作定语
        6.5.5 作补语
        6.5.6 附加语
        6.5.7 小结
    6.6 汉越语正反疑问句的回答方式
        6.6.1 “X”是动词的回答方式
        6.6.2 “X”是助动词的回答方式
        6.6.3 “X”是形容词的回答方式
        6.6.4 “X”是介词的回答方式
        6.6.5 “X”是述宾短语的回答方式
        6.6.6 “X”是述补短语的回答方式
        6.6.7 小结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论文参考文献)

  • [1]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汉语学习》研究[D]. 王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D]. 柴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S+Vj+什么+O”构式及其与相关构式的承继研究[D]. 李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D]. 兰俊莹. 兰州大学, 2020(12)
  • [5]《荀子》《韩非子》语气词比较研究[D]. 马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经律异相》所引《贤愚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D]. 曹佃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D]. 何鸣.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宝鸡方言语气词研究[D]. 仲娜. 暨南大学, 2019(02)
  • [9]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D]. 吴越. 浙江大学, 2019(01)
  • [10]汉语和越南语疑问句对比研究[D]. 曾泉耀(Au Tuyen Dieu).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论现代汉语特殊疑问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