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和主题解释

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和主题解释

一、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语与主旨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孙本成[1](2020)在《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相关事项给出一份详细的解答,并借此去反映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范围,讲明了本次研究的选题原因和实际价值,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概况,并介绍了基本的论证思路。第2章,“v+和+v”式并列短语的属性:本章从语料库中选取样本,全面调查了“v+和+v”式并列短语的句法分布情况,通过数据我们初步得出了“v+和+v”是述谓性的结论。随后本章对经典意见提出的“v+和+v”可以充当主宾语却不能独立作谓语、使用了连词“和”、有时被名量词修饰等现象逐一作出了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最终认为它们不能推导出“‘v+和+v’本质上是指称性”的结论。本章在解答了固有质疑的基础上认为标准的并列短语都是向心结构,“v+和+v”与“v”保持着一致的述谓性,“v+和+v”很多时候就是一个“V”。第3章,述语位置上“v+和+v”式并列短语的基本特点:本章首先借助语料对述语位置上“v+和+v”式并列短语的具体分布、表述效果进行了调查。随后本章开始重点聚焦格式内的开放性部件“v”,对它的形义特征展开描写。我们发现了这种用法中“v”的强劲双音节性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探究了两个“v”在排序原则作用下位置可否颠倒的问题,考察了两个“v”在属性、构造和语义分类上是否具有严格的对应性的问题。最后,本章试图扩展性地解答并列短语研究中对并列项总体状态的认识问题。这一经典问题可以由“v+和+v”作述语的用法反映出来,并且最终也能回推到述语位的“v+和+v”以及其他所有形式的并列短语的并列项身上。本文考察了并列项得以立身的根源,论证出了并列项“以组成对应外部语义的整合体为主旨”的总体状态,并回首点明了经典意见中“形义一致”表征的实质。第4章,“v+和+v”作述语的搭配条件和建构规则:本章首先调查了“v+和+v”作述语时所需的附加成分的类型,介绍了它的经典解释“共同关联论”。随后本文指出了“共同关联论”在解释力和隐含观念上出现的问题并把这些附加成分最终认定为“完句成分”。为了从完句角度充分地解决问题,本文尝试创拟了一套动词谓语句的完句机制(述谓命题句:主项+判断性谓项/事件存在句:话题+动作+内在时态存在+外在实现存在),并用这套机制解释了“v+和+v”作述语的相应语料。本文随后又在这一完句机制的视角之下重新查看了各种附加成分的类型和使用状态。本章最后把目光放到了“v+和+v”在非普通结构句中作述语的情况之上。我们分别解释了从属或降级述谓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多项并列谓语等复句的状态,分析了附加成分在非普通结构句中的实现情况。第5章,“v+和+v”作述语的句子的结构解析路径:本章以“v+和+v”式述语句为典型,分析了它和其他所有并列短语句都须遵守的基本立场。我们依据真实思维可能性认为“两句合并”的解析视角不应存在、“两项直接组联后入句”才是唯一的方案。我们讨论了“两句合并观”所谓的方法论优势、证实了“两项直接组联后入句”的适用能力,最后还分析了“两句合并、两项组联后入句双模式共同存在”的观念。接下来本章试图探究“v+和+v”式述语句内部成分间的组织关系,我们根据现有成果推导出了“v+和+v”式述语句的依存分析方案,发现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随后我们又分别对经典的“首项主导论”和“二分支结构论”进行了思考。最后,本文在已有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身的依存分析方案。第6章,述语位置上的“v+和+v”与“v+并+v”:本章首先通过语料调查了“v+和+v”与“v+并+v”的出现率、所处位置、两项间语义关系和互换连词的可能性。然后本章结合文献与实际介绍了对“和”与“并”地位问题的较新的认识。最后,本章对“v+和+v”与“v+并+v”的连词使用倾向展开研究,我们考察了“v+和+v”的平等并列性,展示了主观性视角在调节语义和换用连词方面的强大功能,论述了主观性认识、主观性情感对于主观视角的制约作用以及它们在选用连词时发挥影响力的具体效果。第7章,结语:本章概括了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霍文博[2](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王梦莹[3](2020)在《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 ——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为例》文中指出元话语标记不涉及命题信息,但是缺少元话语标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话人对语篇的理解。本文以西方修辞学为研究视角,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为语料,将元话语标记看作商务交际中重要的修辞工具,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语料选取都具有新颖性。本文旨在揭示元话语标记在商务汉语语篇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的发话人如何根据不同修辞动因选择不同类别的元话语标记。本研究为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丰富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以及专门用途汉语的研究,本研究也希望可以引起商务汉语教学对元话语标记的重视。本文采用更具精确性的标准化频数统计和卡方检验两种数据处理方式对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中的元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董事长致辞中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和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的使用频次相当,而董事会报告主要使用的是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同时,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在部分不同类别的元话语标记的使用频次上也存在着显着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发话人在不同修辞动因的推动下会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元话语标记,即在语篇修辞动因的推动下选择使用具有诉诸逻辑效果的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在互动修辞动因的推动下选择使用具有诉诸气质和诉诸情感效果的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

李晓琴[4](2020)在《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打破了形式语言学侧重形式和句法研究的限制,将视野投向超句的篇章和话语结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换言或称重述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标记这种现象的连接成分称为“换言连接成分”或“换言标记”。关于换言标记,就目前研究来看,无论国内外,从语言形式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探讨词项式的,就是由一个固定的词语来充当的,而对由图式构式来充当的的换言标记关注不够;从换言前后项语义关系层面上来看,国外主要借助关联理论探讨换言标记前后项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国内汉语学者主要关注换言前后在语义复杂性方面体现的差别,研究侧重前后项之间客观性语义的描写,而对换言后项语义的主观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换言标记的来源层面上看,目前尚无人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本文在国内外前人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功能语言学的立场,运用构式语法、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有关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汉语典型换言标记“换句话说”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描写,重点选取“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往X里说”“说得X一点”等,从形式与功能以及来源等方面对这三大类共六个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进行全面描写,力求对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得出新的认知。本文结构如下:首先为绪论。该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可能的创新点,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一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构式研究以及篇章和话语研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换言标记的界定、分类、范围、功能等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的相关问题。本章主要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事实,厘清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换言关系的界定、换言关系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义属性等问题,讨论了换言标记的范围、形式、功能等问题,对汉语的换言关系与换言标记系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此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章的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支撑。第三章讨论了汉语中最典型的换言标记“换句话说”。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换句话说”所关联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其次分析了“换句话说”及其所标记的换言结构的相关语用问题,最后考察了“换句话说”的来源与演变。本章内容主要是为后面换言标记构式的描写提供范例。第四章讨论了“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引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五章讨论了“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视角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六章讨论了“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往X里说”“说得X一点”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七章为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首先,考察了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与某一换言标记构式相关的表达方式,讨论了这些表达方式与换言标记的关系。其次,分别讨论了三大类六个换言标记构式的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演变动因和机制。第八章为汉语换言现象相关特点的归结。首先,依据换言结构成分的多少将其分为简单的换言结构和复杂的换言结构。其次,分析了换言关系的语义层次问题。再次,分析了换言标记的分类问题。最后分析了词项式与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的共同点,并着重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最后为结语。首先对文章的基本框架作出说明。其次,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说明。

苏春霞[5](2019)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作为两国国家政府一年一度的重要发言,其语言有着权威、严谨、正式、规范、精炼的特点,在语言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元话语标记在政府工作报告述职、宣传、赢得信赖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即对以上中美两国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仔细梳理了元话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了基本话语、元语言、复句关系标记等和元话语的关系。以Hyland(2005)的“引导—互动”元话语分类模式为理论基础,对2009-2018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的元话语标记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了二者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和语言特点;对二者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和语言特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语言类型、语言结构、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说明了产生这些不同点的原因;进一步对二者中高频元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吁思敏[6](2019)在《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 ——篇章语言学的视角》文中指出元话语这一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被提出,主要用以指代说者/写者组织个人观点和实现交际互动的话语,但是直至80年代,学界才真正开始元话语的系统研究。在威廉姆斯(Williams)克里斯摩尔(Crismore)、万德·库珀(Vande kopple)、海兰德(Hyland)等学者的努力下,元话语逐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元话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从引进、介绍到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不过10年,大部分的研究也只是集中在科技篇章和学术篇章中,其他篇章类型研究少之又少。教科书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元话语不仅是教科书编者用以连接松散教学材料的纽带,而且是他们引导学习者理解这些材料,实现编者-读者交际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手段,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本研究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采取目标性抽样的办法,选取15本民国k-8(初二)左右水平学习者使用的国内自编外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围绕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的形式及功能特征如何?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情景语境变量特征如何,如何影响元话语?提升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质量的具体策略有哪些?三个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形式-功能-语境”的元话语分析路径,即首先对元话语形式特征进行研究,理解元话语的语义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向篇章外部延伸,探寻元话语与情景语境的深刻关系。之后,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试总结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的篇章组织特点、规律,探讨元话语的语境支撑,挖掘教科书编写者的主观情态。本研究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研究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关键概念、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为研究综述部分,旨在对教科书、外语教科书、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介。第三章为理论基础梳理,包括对篇章语言学相关概念的解释,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理论流派的梳理,和对本研究逻辑思路的归纳。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分别就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语料、语料分析步骤等进行了详细解释。第五章为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通过对捕获的共计84,354字元话语语料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出了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引导式和互动式元话语的特点。第六章为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的情景语境要素分析,从篇内语境、互文语境、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对元话语产生的情境特征进行解答。第七章为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提升策略分析,基于对“人教版”英语教科书元话语的总体描述,得出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可参考的提升建议。最后一章为结论与展望,即重新梳理了本研究的研究发现,并对今后研究可发展之处进行了期待。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语料进行量化统计,发现民国各历史时期教科书难度相当,其中以《开明英文读本》难度最高达0.38,相当于现在高三至大学一年级水平难度。元话语分布方面,引导式元话语与互动式元话语的差距并不显着,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参与标记语(31.79),过渡语频数次之(31.03),而后为框架标记语(11.55)和内指标记语(9.96);最不常使用的元话语为言据语(0.19)及态度标记语(2.12)。(2)通过对元话语的形式-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民国外语教科书较注重语法知识的讲授。其使用的大量过渡语、语码注解语等元话语标记主要用在衔接、递进语法知识点上,尤其是语码注解语,其中97%都与语法相关。其次,民国外语教科书倾向隐藏编者主观情态。编者极少使用表引述他人观点的“言据语”,以及表征个人喜恶的情感类态度标记语,和表明事实不确定性的非叙实或试探类标记语。即使需要开放交际和表达观点之时,也是选择将“自我”隐蔽,如用“we”或“the author”、“the writer”来代替“我”,用言据语来加强知识的客观性等等。最后,民国外语教科书表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态度。教科书编写者为了创造协商的交际氛围常使用模糊限制语,和大量参与式标记语;为了使学习者更容易加入交际,不断对知识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减少学习者认知上的负担;即使使用增强语也注意所选词汇的量级,避免过于武断的表述。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教科书为了适宜初级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最大程度地提供了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低语境氛围。(3)通过对元话语情景语境要素进行分析,发现民国外语教科书的篇章组织不以线性呈现,内部纠杂着各种各样的结构关系。越是复杂的篇章结构,越宜使用框架标记语,越是紧凑的篇章,则更易使用内指标记语;自我标记语能够减少篇章信息之间衔接的生硬感,是较为常用和便捷的元话语手段。其次,民国外语教科书之间具有紧密而复杂的互文关系。各教科书不仅在主题类型、引导策略、语法内容设计上存在显性互文,而且在体裁、语言风格上存在可归纳的共性。以上互文现象直接影响了教科书元话语的呈现方式,使之产生了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共通结构。最后,民国优秀外语教科书有着形式不一、本质相近的特点。本研究着重选取了民国时期影响力较大的三本教科书:《英语模范读本》、《开明英文读本》、《标准英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三本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互文方式、文化导入都各具特色,但从元话语角度出发,其实现篇章交际目的的基本路径是一致的,即明确自己的受众群体,清楚表现自己的语言观、语言教学观,并在引导受众群体吸纳编者语言观、语言教学观时采取丰富但稳定的修辞策略。(4)通过对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存在元话语分布不均衡、元话语使用单一、作者交际身份不明朗等问题。研究认为,教科书编者应该首先提高元话语意识,明确交际主体的交际角色,并注意不同模块之间话语表达的均衡性和衔接性,增加信息模块内部元话语的多样性。另外,编者应确保进展组织语的有效性,在表述上尽量做到完整、清晰,在文化知识的选择上应提高本族语文化、多元文化内容的比率,并在重要的文化内容部分提供明确的指导语。海兰德曾总结:篇章作者若具备元话语意识,可以至少获得三个优势:一、帮助作者更好地理解篇章对读者的认知要求,以及作者帮助读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二、能向作者提供表达自己陈述态度的各种资源;三、使作者能够与读者进行适合言语社区的对话,协商自己的态度。本研究以量化、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将篇章语言学的经典理论贯穿至教科书元话语研究中,一来为民国外语教科书研究提供量化数据支撑,二来丰富了教科书研究的理论视角,三来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元话语提升策略。本研究对教科书评价、教科书编写者元话语意识的培养、教科书话语质量的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部寒[7](2019)在《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赴美上市势头强劲,众多企业纷纷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市公司年报作为强制性披露文件,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具有研究价值。会计金融研究以往主要关注财务数据披露状况,近年来企业年报文本研究成为一个新热点。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结合有效市场假说等金融学理论,对比分析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劝说性和情感倾向性,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三个问题:1)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是否存在显着差异?2)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是否影响资本市场反应?3)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如何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对外传播能力?本研究构建出一个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框架,包括可读性、劝说性和情感倾向性三个话语维度质量指标以及衡量资本市场反应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指标。研究语料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52家中国企业2012-2016年20-F年报中的“经营与财务回顾与展望”部分,对比语料来自纽交所上市的135家美国企业2012-2016年10-K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建立了由892份报告构成的企业年报话语语料库,总容量约为1800万词符。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工具测量迷雾指数、词汇易读度、句法复杂度和连贯性等可读性特征;采用MDA(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多维分析法,借助MAT多维分析工具和因子分析法,并结合修辞结构理论进行定性讨论,考察并测量59种词汇-语法特征共现形式的劝说性交际功能;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对积极、消极和中性句子自动分类,测量样本语料情感倾向性;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比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指标得分的差异;采用事件分析法和回归模型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第一,在可读性方面,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迷雾度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0.283,t=-3.790,p<0.05),词汇熟悉性和连贯性都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62,F=24.17,p<0.05;F(11,747)=21.400,p<0.05,Wilks’Lambda=0.760),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年报话语显示出可读性较强、阅读难度较低的特点。但是,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词汇具体性、词汇可意象性和词汇意义性都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3.72,F=150.07,p<0.05;MD=-2.99,F=82.09,p<0.05;MD=-1.01,F=7.04,p<0.05),说明中国企业年报的词汇具体性、可意象性和意义性相对较弱,这增加了阅读难度和信息传递中的噪声,使得信息传播有效性降低。第二,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存在显着差异(F(5,43)=146.033,p<0.05,Pollai’s Trace=0.464),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年报话语形式的直接劝说性、立场表达信息聚合性、命题可靠性都显着低于美国企业(MD=-0.284,F=74.762,p<0.05;MD=-0.602,F=150.07,p<0.05;MD=-0.844,F=168.596,p<0.05),但主体定位主观性和立场表达客观性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802,F=127.935,p<0.05;MD=0.536,F=56.898,p<0.05),说明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实现劝说的词汇-语法手段不同。第三,中美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存在显着差异,中国企业年报话语的情感倾向性显着高于美国企业(MD=0.247,t=5.053,p<0.05),说明相比于美国企业,我国企业年报话语情感更积极。第四,在控制市场异象和企业基本面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情况下,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β=0.008)、话语形式劝说性(β=0.010)和话语内容情感倾向性(β=0.029)均与资本市场累计异常收益率存在显着正向相关关系(R2=0.138,F=8.709,p<0.05),说明企业年报话语的信息沟通功能和劝说功能的有效发挥,会引起资本市场的正向反应。从而表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越高,资本市场反应越良好。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以下创新和价值。理论上,将语言学、经济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相结合,构建起企业年报话语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提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概念,构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评价理论模型;提出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假设,考察语言变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效应,拓展了以往仅关注财务数据影响效应的资本市场研究理论视角,实现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跨学科融合。方法上,建立中美企业年报历时语料库,采用多种语料库方法和工具,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考察纽交所上市中美企业年报多维特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测量语篇的情感倾向;采用事件分析法,结合回归分析验证企业年报话语传播质量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反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应用意义表现在,在企业信息披露研究中增加年报话语质量考察视角有助于完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我国在美上市企业对外传播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实际价值。此外,对商务英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本研究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评价指标,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行业考察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效应,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意见和对策性建议。

巴丹[8](2018)在《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注性副词是副词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较之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受到学界更为热烈的关注。但从总体上看,以往研究多局限在单句内部,重点从主观化、语法化和情态范畴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对评注性副词的篇章衔接功能的研究则相对单薄,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散的单个副词、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关联副词”的研究。而对于整个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全面、系统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为指导,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植根于现代汉语副词的事实,对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的篇章衔接功能进行系统性与专题性、多层次与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从单纯的句子层面扩展到复杂的篇章层面,采取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总结归纳与演绎推理、静态描写与动态呈现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中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有十二章,前三章从总体层面论述了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的篇章功能与相关现象:确定了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界定标准和研究范围;总结了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论述了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成因与发展趋势,揭示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与语法化、人际互动以及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探讨副词与连词、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阐释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机制。进而展示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演化逐层渐进的风貌,揭示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与其它连接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差异。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第四到十二章共九章,分别选取“最好、确实、似乎、自然、反而、敢情、反正、只好、无怪乎”等九个评注性副词进行篇章衔接功能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涵盖了六种衔接类型,包括解注关系、增补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转折关系等。此外,通过对语义相近的副词进行辨析,将副词的个案研究范围延伸到“迟早、高低、好歹、横竖、死活、早晚、左右、管情、当然、反倒、无怪、难怪、怪不得”等十三个评注性副词。以期通过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前三章的理论认识,达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提升和个案描写相佐证、典型副词与同类副词相比较的研究目的。对汉语中具有衔接功能的副词从句法分布与语义关系、衔接功能与情态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最后的结语对全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见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并进一步反思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李玉[9](2018)在《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文中研究表明学术书评是对新出版学术着作的介绍和评价,主要发挥信息性和评价性功能,是各个学科话语社团的成员了解所在研究领域发展前沿的重要手段,为知识构建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但它在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被视为学术文献的“二等公民”,这在学术语类系统中留下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学术书评写作视为社交活动和基于期待的实践,具有对话性和互动性。书评作者需要妥善处理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将自身投射到书评语篇中,依据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经验对目标读者的认知水平、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并通过对修辞手段的策略运用构建和维护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说服读者接受其论断的交际目标;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恰当处理与学术话语社团中其他成员的关系,通过文本间性与同行协商,将自己所做论断置于整个学科领域中,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对学术书评的这种认识,本研究以调整过的Motta-Roth(1995)的书评语步结构模式和Hyland(2005a)的元话语分类模式为分析框架,对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语篇的语类结构以及元话语资源的各个项目在各个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思维视角、文化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分析结果进行多维解读。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英语国家的写作者如何在国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2)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中国的写作者如何在国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3)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分布有何异同?(4)如何对同一学科社团、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这些异同进行多维度解读?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我们从国际和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中选取10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篇(50篇为英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际期刊的书评,50篇为汉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书评),对语料中的语步、步骤和元话语项目进行人工的和基于功能的识别与标注,并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呈现英汉语书评语篇的“语步-步骤”结构和元话语项目的分布特点,并统计分析语步和步骤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元话语项目在不同语步和步骤中的使用频率。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使用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为:(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英汉学术书评语篇都以语步1开始,其中以步骤4开头的语篇均占较大比例;语步结构都涉及语步的逆序、循环、套嵌等现象;语篇的发展趋势均为“整体”(语步1)-“局部”(语步2和语步3)-“整体”(语步4);对英汉语书评中各个步骤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步骤1、步骤4、步骤5、步骤7、步骤8、步骤10和步骤12为英汉语书评的必选步骤,步骤11为英汉书评的可选步骤。(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英汉学术书评中都使用了丰富的元话语资源;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均多于互动式元话语;消息来源标记语均是引导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态度标记语均是互动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元话语项目多集中在语步1的步骤4、语步2的步骤8、语步3的步骤10和语步4的步骤12;元话语项目都多集中在作为书评主体部分的语步2和语步3。两者的差异表现在:(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对四个语步在英汉书评语篇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英语书评中的四个语步均为必选语步,在汉语书评中,语步1、语步2为必选语步,语步3为常规语步,语步4为可选语步;对语步结构的呈现方式和语步在书评语篇中出现频次的统计表明,英语书评的语步结构比汉语书评的语步结构复杂,英语作者在书评结构的构建中更具灵活性;英汉书评语篇在必选步骤和可选步骤的选项方面也存在差异,步骤3和步骤6在英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汉语书评中为必选步骤,步骤2和步骤9在汉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英语书评中则为必选步骤;步骤3在英汉语书评语篇中的使用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它在实施介绍作者信息的修辞功能时,所评着作作者的所属单位这项信息在汉语书评语篇中出现较多,英语书评语篇则较少涉及。(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总体说来,根据标准化处理过的使用频数,英汉语书评具有不同的修辞倾向,英语书评使用的元话语资源远远多于汉语书评,每一种元话语类别在英语书评中的使用也都多于汉语书评;在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方面,英语作者多使用单数第一人称代词“I”,用于凸显作者的论断和对学科社团所做的贡献。而汉语作者即使在单一作者的情况下也倾向于使用排他性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强调对集体的融入。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使用方面的相似之处表明,学术写作是一项基于话语社团的行为,同属于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类话语社团的英汉语作者在书评语篇的撰写中遵循了相同的学科规约和语类规约,通过对书评语篇中人际关系的考察恰当地呈现修辞结构,并运用元话语手段在“语步-步骤”结构中实现交际意图,反映了英汉作者作为书评语类内部成员的身份,他们以这种群体内身份构建与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表明,思维模式、文化、语用等因素在语类强加的规约外也会对学术书评写作带来影响,来自英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处在国际、国内不同发表语境的书评作者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潜在的读者需求产生不同预期、对交际目标产生不同期待、对自身与学术话语社团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定位,并通过对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策略运用构建不同的人际关系,实现特定交际功能。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为Motta-Roth(1995)书评语类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对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这个学界较少关注的语类中使用情况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元话语分类模式的应用范围,加深了人们对学术书评特征的了解;标识特定交际意图的元话语资源与实施特定交际功能的“语步-步骤”的结合,能更全面深入地展现学术书评语篇的互动性和策略性,为其他语篇类型的研究提供借鉴;对研究结果从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文化和语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语类结构理论和元话语理论置于跨文化和多学科的语境下考察,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语类能力,掌握特定话语社团的语类规约;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元话语意识,帮助他们发展读者意识、掌握与读者建立关系的恰当手段、获取表达与协商态度的资源,并最终参与到特定社团的对话中;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其发展更具批判性和更有效的学术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英语已成为世界“学术通用语”的语境下,本研究有助于学术写作新手了解国际学术领域的写作规约,迎合新的文化语境期待,有利于提升学术观点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达到传播学术思想、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

蔡俊杰[10](2018)在《汉语信息传递中的言实性表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从信息传递角度对汉语语法中体现语言信息质性特征的言实性表达进行的相关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首先在对信息以及语言信息相关研究的梳理中讨论信息传递过程中言听双方是如何通过互动来传递信息的,指出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是交际目标达成的先天性规定,在质性特征表达上言者会使用语音、词、语法等手段来作为表达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征形式就是言实性表达。言实性表达是信息传递中对信息真实性的主观性表达,是附加在命题信息之上对信息真实性的主观确认性评价。言者在言语交际中通过言实性表达以及相关范畴的组配来实现人际功能与篇章功能的协调,从而促进交际目的实现。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语言信息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本文的主要努力方向。第二章主要解读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信息的本质、信息传递的相关理论研究等,并对信息的质性特征以及语法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主要是对言实性表达的定义、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本文第三章主要是对言实性表达的中的言实性语气副词进行的描写与分析。言实性语气副词是汉语中对命题信息内容真实性进行主观确认的一类语气副词,可以分为句内限制修饰型(N型)和句外评价连接型(W型)。N型分布在句内,主要体现情态上的确认性评价,W型分布位置灵活,除了体现情态上的评价意义,还具有篇章功能。第四章对言实性话语标记进行总体性分析,言实性话语标记作为元话语成分,可以对部分命题信息或整个命题信息或者一组命题信息进行言实性确认评价,在信息传递中除了组织语篇信息,还具有交互主观性。第五章第七章对言实性表达的内部以及言实性表达与或然情态、必然情态、传信范畴之间的组配共现模式进行分析与描写。言实性表达内部之间的组配共现主要是为了对情态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和实现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的协调统一。言实性表达与或然情态范畴之间的组配是为了实现评价功能上的确认与非确认以及对礼貌原则的兼顾。言实性表达与必然情态范畴之间的组配是为了实现肯定性断言基础上的主观确认,实现逻辑推理与主观评价的协调与加强,另外也包括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的协调统一。言实性表达与传信范畴之间的组配是为了给言者的主观确认提供逻辑推理的前提与基础,共同构成论证结构,实现传信与传情的合作,以此增强言者确认性评价的可信度。第八章从合预期信息标记“果然”和反预期信息标记“其实”的对比出发,从使用语境、语义结构、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合预期与反预期的语义特征制约了“果然”和“其实”的语篇分布模式,他们在功能上主要标记验证性的真实信息和修正性的真实信息,并形成语篇组织上的语义连贯。第九章对言实性话语标记的个案“不瞒你说”进行分析。言实性话语标记“不瞒你说”是一个体现言听之间交互主观性的典型代表,“不瞒你说”在语篇分布上主要用于口语语体,体现了从言者到听者的关照和对信息真实性的确认性评价,“不瞒你说”传递了证据义和情态义,同时还是书面语篇衔接连贯和口语话轮转接的标记。第十章我们对言实性表达的交际与认知解释进行了总结。言实性表达所代表的语法意义是在主观性表达上对信息内容真实性的确认。从立场表达的视角来说,言实性表达是言者认识立场的表达,言者使用言实性表达是为了构建言者/作者、听者/读者以及所传递信息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语言的元功能视角来说,言实性表达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对语言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协调,体现了信息传递中言者在信息编码上对质的原则的遵守,是交际的合作原则在言者编码上的主观表现。

二、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语与主旨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语与主旨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范围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
        1.2.1 研究思路
        1.2.2 语料来源
    1.3 相关结构的已有研究
        1.3.1 宏观并列短语的研究
        1.3.2 动词并列项或“和”字标记的并列短语的研究
第2章 “v+和+v”式并列短语的属性
    2.1 “v+和+v”的属性推断和分布调查
        2.1.1 与“v+和+v”属性问题相关的研究结论
        2.1.2 对“v+和+v”句法分布状况的重新考察
    2.2 “v+和+v”的指称性再考和述谓性证明
        2.2.1 指称性或述谓性的核心证据问题
        2.2.2 “和”、数量词等成分对问题的说明能力
    2.3 “v+和+v”与并列短语的向心性问题
第3章 述语位置上“v+和+v”式并列短语的基本特点
    3.1 述语位“v+和+v”的具体分布和表述效果
        3.1.1 述语位“v+和+v”的具体分布
        3.1.2 述语位“v+和+v”的表述效果
    3.2 述语位“v+和+v”中“v”的形义特征
        3.2.1 并列项“v”的双音节性
        3.2.2 “v”的音节数要求浅释
        3.2.3 并列项“v”的排序要求
        3.2.4 两个“v”之间属性与结构的对应性
        3.2.5 两个“v”之间义类的对应性
    3.3 并列短语中并列项总体状态的认识问题
        3.3.1 形式对称、语义同类等经典观念
        3.3.2 与式外部分实现语义连通的视角
        3.3.3 组成对应外部语义的整合体的思路
        3.3.4 形义一致倾向的实质
第4章 “v+和+v”作述语的搭配条件和建构规则
    4.1 “v+和+v”作述语时的附加成分条件及其定性
        4.1.1 “v+和+v”作述语所需的附加成分
        4.1.2 附加成分的传统认定---“共同关联论”
        4.1.3 “共同关联论”的解释力问题
        4.1.4 “共同关联论”的隐含观念问题
        4.1.5 必要的附加成分的完句条件本性
    4.2 完句机制与普通结构句中的附加成分配置
        4.2.1 普通动词谓语句的完句机制创拟
        4.2.2 拟就的完句机制的考察和验证
        4.2.3 完句机制下附加成分的类型展述
        4.2.4 完句机制下各类附加成分的使用状态
    4.3 非普通结构句的特别形制
        4.3.1 从属或降级述谓结构的情况
        4.3.2 复合述谓结构之连动句的情况
        4.3.3 复合述谓结构之兼语句的情况
        4.3.4 多项并列谓语结构等复句的情况
        4.3.5 特定结构下附加成分规则的非必要性
第5章 “v+和+v”作述语的句子的结构解析路径
    5.1 “两句合并”和“两项组联入句”
        5.1.1 “两个句子合并为一”的经典思路
        5.1.2 “两句合并”与“两项组联入句”的认知评判
        5.1.3 关于“两句合并观”的“方法论优势”
        5.1.4 “两项组联入句”的适用能力
        5.1.5 “双模式共存观”的检省
    5.2 “v+和+v”式述语句内部成分间的组织关系
        5.2.1 并列短语句依存分析的各派观点
        5.2.2 各派观点对“v+和+v”式述语句的适应性
        5.2.3 对“首项主导论”的思考
        5.2.4 对“二分支结构论”的思考
        5.2.5 基于本文理念的处理方案
第6章 述语位置上的“v+和+v”与“v+并+v”
    6.1 “和”与“并”适用性的重新认识
        6.1.1 述语位“v+和+v”“v+并+v”的基本情况
        6.1.2 类型学视角下“和”的跨类兼容性
        6.1.3 关于“并”的地位问题
    6.2 “v+和+v”“v+并+v”的个性和互换可行性
        6.2.1 “和”的平等并列性
        6.2.2 主观性视角压制下的“和”与“并”的替换
        6.2.3 主观性的认识和情感对连词视角的限制
第7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2.1.1 “微博”和“语篇”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2.2.1 结构类型
        2.2.2 文体类型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3.1.1 语法词
        3.1.2 增义词
        3.1.3 词语模
        3.1.4 谐音词
        3.1.5 字母缩略语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3.2.1 被动句
        3.2.2 同体过度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4.1.1 回指
        4.1.2 时空衔接
        4.1.3 逻辑衔接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4.2.1 话题与连贯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4.2.3 语气与连贯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5.1.1 互文性表征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5.2.2 语义独立片段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6.1 “电竞”语体特征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6.1.2 义项动态赋予
        6.1.3 语篇多元派生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 ——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元话语研究
        1.2.2 元话语标记研究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说明
第二章 元话语标记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言语行为理论与西方修辞学
        2.1.2 语篇语言学与西方修辞学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元话语的界定
        2.2.2 元话语标记的界定
    2.3 相关概念辨析
        2.3.1 元话语标记与元话语
        2.3.2 元话语标记与话语标记
        2.3.3 元话语标记与独立语
        2.3.4 元话语标记与连词
    2.4 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2.4.1 元话语与元话语标记的分类情况概述
        2.4.2 本文采用的元话语标记的分类情况
第三章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两类元话语标记
    3.1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
        3.1.1 话题类标记语
        3.1.2 过渡标记语
        3.1.3 语码注释标记语
        3.1.4 证据来源标记语
    3.2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
        3.2.1 模糊表达标记语
        3.2.2 明确表达标记语
        3.2.3 态度评价标记语
        3.2.4 交际主体标记语
第四章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元话语标记的分布分析
    4.1 同一语料库中不同元话语标记的对比分析
        4.1.1 董事长致辞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分析
        4.1.2 董事会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分析
    4.2 不同语料库中同类元话语标记的对比分析
        4.2.1 元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4.2.2 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4.2.3 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4.3 小结
第五章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元话语标记的修辞分析
    5.1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元话语标记的修辞效果
        5.1.1 诉诸逻辑
        5.1.2 诉诸气质
        5.1.3 诉诸情感
    5.2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使用元话语标记的修辞动因
        5.2.1 语篇修辞动因
        5.2.2 互动修辞动因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6.1.1 主要观点
        6.1.2 创新之处
    6.2 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1 关于话语标记研究
        1.1.1 国外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1.2 国内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构式研究
        1.2.1 构式的界定
        1.2.2 构式的分类
        1.2.3 关于功能性构式
    1.3 关于篇章和话语研究
        1.3.1 关于篇章研究
        1.3.2 关于话语研究
        1.3.3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
    1.4 关于换言问题的研究
        1.4.1 国外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3 换言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
    2.1 关于换言关系
        2.1.1 换言关系的界定
        2.1.2 换言关系的语义分析
        2.1.3 换言关系的语义属性
        2.1.4 关于“语义相似性”
    2.2 关于换言标记
        2.2.1 换言标记的范围
        2.2.2 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
        2.2.3 换言标记的功能
        2.2.4 换言标记的共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换言标记分析——以“换句话说”为例
    3.1 “换句话说”的相关变体
    3.2 “换句话说”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3.2.1 释义关系
        3.2.2 非释义关系
    3.3 语用分析
        3.3.1 着眼于语言语境的换言
        3.3.2 着眼于交际语境的换言
    3.4 “换句话说”与“换言之”的产生和发展
        3.4.1 “换句话说”的产生与发展
        3.4.2 “换言之”的产生与发展
        3.4.3 关于“换句话说”“换言之”来源的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
    4.1 “引述”及相关问题
        4.1.1 “引述”及其类型
        4.1.2 与“引述”相关的理论
        4.1.3 “引述”与“互文”
        4.1.4 “引述”与“换言”
    4.2 “用X的话说”
        4.2.1 “用X的话说”的不同用法
        4.2.2 “用X的话说”的引述类型
        4.2.3 “用X的话说”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3 “按X的说法”
        4.3.1 “按X的说法”的不同用法
        4.3.2 “按X的说法”的引述类型
        4.3.3 “按X的说法”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4 语用分析
        4.4.1 人物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2 时地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3 属性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4 其他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
    5.1 “视角”及其相关问题
        5.1.1 视角
        5.1.2 视角类型与视角化的手段
        5.1.3 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观
    5.2 “从X的角度说”
        5.2.1 “从X的角度说”的不同用法
        5.2.2 视角类型
        5.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3 “从X的方面说”
        5.3.1 “从X的方面说”的不同用法
        5.3.2 视角类型
        5.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4 语用分析
        5.4.1 视角的延伸
        5.4.2 视角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
    6.1 “评价”及相关问题
    6.2 “往X里说”
        6.2.1 “往X里说”的不同用法
        6.2.2 构件解析
        6.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3 “说得X一点”
        6.3.1 “说得X一点”的不同用法
        6.3.2 构件X的解析与构式变体
        6.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4 语用分析
        6.4.1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功能
        6.4.2 换言前后项的语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换言标记构式的来源和演变
    7.1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1.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1.2 “用X的话说”的来源和演变
        7.1.3 “按X的说法”的来源和演变
    7.2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2.1 古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2.2 “从X的角度说”的来源和演变
        7.2.3 “从X的方面说”的来源和演变
    7.3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3.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3.2 “往X里说”的来源和演变
        7.3.3 “说得X一点”的来源和演变
    7.4 换言标记构式演变的动因
        7.4.1 语义虚化
        7.4.2 语境的作用
        7.4.3 语言接触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换言结构的特点
    8.1 结构成分
        8.1.1 简单的换言结构
        8.1.2 复杂的换言结构
    8.2 结构关系
        8.2.1 第一层次的语义关系
        8.2.2 下位层次的语义关系
    8.3 结构标记
        8.3.1 换言标记的分类
        8.3.2 两类换言标记的共同点
        8.3.3 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
    8.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理由
    0.2 研究现状
        0.2.1 元话语研究的分歧
        0.2.2 元话语的相关研究
        0.2.3 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研究
    0.3 研究设计
        0.3.1 研究对象
        0.3.2 语料来源
        0.3.3 研究方法
        0.3.4 研究步骤
第1章 元话语的界定与分类
    1.1 相关研究及其和元话语的关系
        1.1.1 基本话语和元话语
        1.1.2 话语标记和元话语
        1.1.3 元语言和元话语
        1.1.4 复句关系标记和元话语
    1.2 本文对元话语的界定
    1.3 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1.3.1 国外学者对元话语的分类
        1.3.2 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分类
        1.3.3 本文对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2.1 元话语标记的总体数据
        2.1.1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2.1.2 美国《国情咨文》
    2.2 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
        2.2.1 框架标记
        2.2.2 过渡语
        2.2.3 语码注释
        2.2.4 证源标记
        2.2.5 内指标记
    2.3 人际互动元话语标记
        2.3.1 介入标记
        2.3.2 自称语
        2.3.3 模糊语
        2.3.4 增强语
        2.3.5 态度标记
    2.4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元话语标记类别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3.1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的相同点及原因
    3.2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的不同点及原因
        3.2.1 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
        3.2.2 人际互动元话语标记
        3.2.3 不同点的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4.1 介入标记的语用功能
        4.1.1 招呼功能
        4.1.2 建议功能
        4.1.3 呼吁功能
        4.1.4 距离拉近功能
        4.1.5 致谢功能
        4.1.6 请求功能
        4.1.7 指令功能
    4.2 自称语的语用功能
        4.2.1 宣告功能
        4.2.2 身份建构功能
    4.3 框架标记的语用功能
        4.3.1 谋篇布局功能
        4.3.2 预示功能
        4.3.3 话题开启功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期刊论文
    (二) 外文期刊论文
    (三) 硕士学位论文
    (四) 博士学位论文
    (五) 中文专着
    (六) 外文专着
致谢

(6)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 ——篇章语言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为何专注外语教科书元话语?
        (二) 为何选取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
    二、研究意义
        (一) 打开外语教科书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 充实元话语研究的触面
        (三) 提供专门针对外语教科书编写者话语组织的可能建议
    三、概念界定
        (一) 外语教科书
        (二) 元话语
    四、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动向
        (一)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类:教科书科学化的前哨
        (二) 教育普及: 教科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呈现
        (三) 从规整到打碎: 对教科书本质的再思考
        (四) 21世纪教科书研究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五) 小结与反思
    二、外语教科书研究综述
        (一) 外语教科书研究与教学法的胶漆关系
        (二) 外语教科书本体研究的三个维度
        (三) 小结与反思
    三、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成果
        (一) 克里斯摩尔的相关研究
        (二) 海兰德的相关研究
        (三) 小结与反思
第三章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
    一、篇章语言学相关概念释义
        (一) 篇章、话语及语篇
        (二) 篇章与文本
    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一) 篇章语言学的始源——修辞学与文体学
        (二) 现代篇章语言学的产生——从句内研究到超句研究
        (三) 篇章语言学的后续发展——多方法、多视角的浸入
    三、篇章语言学理论流派
        (一) 布拉格学派的篇章理论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篇章理论
        (三) 新篇章语言学派的篇章理论
    四、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篇章语言学逻辑思路
        (一) 元话语、篇章、外语教科书的逻辑辨析
        (二)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篇章语言学分析范畴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 语料库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历史研究法
        (四) 案例研究法
        (五) 比较研究法
    三、语料的选择
    四、语料分析步骤
        (一) 语料标识
        (二) 语料处理
        (三) 语料的量化统计
        (四) 语料的质性分析
        (五) 语料的对比分析
    五、分析框架
第五章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
    一、总体数据说明
    二、引导式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
        (一) 过渡语
        (二) 框架标记语
        (三) 内指标记语
        (四) 言据语
        (五) 语码注解语
    三、互动式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
        (一) 模糊限制语
        (二) 增强语
        (三) 态度标记语
        (四) 自我标记语
        (五) 参与标记语
    四、本章小节
第六章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情景语境要素分析
    一、篇内语境分析
        (一) 篇章宏观结构
        (二) 篇章超结构
    二、互文语境分析
        (一) 篇章内部互文
        (二) 篇章外部互文
    三、文化语境分析
        (一) 交际主体角色
        (二) 文化观念
        (三) 修辞文化
    四、本章小节
第七章 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提升策略分析
    一、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总体情况概述
    二、提升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组织与呈现的建议
        (一) 增强元话语的均衡性
        (二) 增加元话语的多样性
        (三) 增加较大信息块之间的衔接语
        (四) 提高编者的元话语意识
    三、构建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和谐语境的建议
        (一) 提升进展组织语的有效性
        (二) 增强语法模块与任务教学的互文联系
        (三) 明晰交际主体的交际角色
        (四) 增加人文知识的情境性
        (五) 提升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四、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 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方面
        (二) 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情景语境要素方面
        (三) 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策略提升方面
    二、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textbook/教科书研究主题列表
附录2 元话语考察项目参考
附录3 《开明英文读本》语料标记样本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学术意义
        1.1.2 应用意义
    1.2 研究创新性
        1.2.1 理论创新
        1.2.2 方法创新
    1.3 研究重点
        1.3.1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
        1.3.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比分析
        1.3.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企业年报话语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键概念
        2.1.1 企业话语
        2.1.2 企业年报
        2.1.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
        2.1.4 上市公司
        2.1.5 资本市场反应
    2.2 组织视角下的企业话语研究现状
        2.2.1 组织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
        2.2.2 国外组织话语分析现状
        2.2.3 国内组织话语分析现状
    2.3 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语言学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企业财务报告话语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现状
        2.5.2 国内研究现状
    2.6 现有研究不足的评述
        2.6.1 组织话语研究
        2.6.2 企业财务报告话语研究
        2.6.3 财务报告话语可读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2.6.4 财务报告话语情感倾向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第3章 企业年报话语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3.1 语言学理论基础
        3.1.1 语域理论
        3.1.2 评价理论
        3.1.3 修辞结构理论
        3.1.4 可读性理论
        3.1.5 小结
    3.2 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
        3.2.1 有效市场假说
        3.2.2 不完全反映假说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2.4 小结
    3.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与假设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假设
    4.2 语料与财务数据来源
        4.2.1 语料来源
        4.2.2 财务数据来源
    4.3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
        4.3.1 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指标选取与测量
        4.3.2 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指标提取与测量
        4.3.3 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指标测量
    4.4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比分析方法
        4.4.1 定量对比分析
        4.4.2 定性话语分析
    4.5 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实证检验方法
        4.5.1 事件分析法
        4.5.2 回归分析
第5章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质量测量与对比分析
    5.1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可读性与对比分析
        5.1.1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迷雾指数对比分析
        5.1.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词汇易读度对比分析
        5.1.3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句法复杂度对比分析
        5.1.4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连贯性对比分析
    5.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测量与对比
        5.2.1 企业年报话语劝说性多维测量
        5.2.2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劝说性多维对比分析
    5.3 中美企业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企业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实证分析
    6.1 年报话语可读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1 年报话语迷雾指数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2 年报话语词汇易读度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3 年报话语句法复杂度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1.4 年报话语连贯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2 年报话语形式劝说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3 年报话语情感倾向性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4 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
    6.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1.1 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存在显着差异
        7.1.2 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影响资本市场反应
        7.1.3 对我国在美上市企业的对策性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与任务
    0.2 研究现状与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 相关概念的梳理
    0.5 研究语料和体例
第一章 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界定标准与研究范围
    1.1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界定标准
        1.1.1 双重性
        1.1.2 隐含性
        1.1.3 居前性
        1.1.4 建构性
        1.1.5 独立性
    1.2 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范围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
    2.1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的性质
    2.2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
        2.2.1 解注关系
        2.2.2 增补关系
        2.2.3 选择关系
        2.2.4 因果关系
        2.2.5 条件关系
        2.2.6 转折关系
        2.2.7 让步关系
    2.3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方式
        2.3.1 位于句首与位于句中
        2.3.2 连续使用与配合使用
        2.3.3 粘连前句与粘连后句
        2.3.4 跨句衔接与跨段衔接
        2.3.5 间隔衔接与紧邻衔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成因与发展
    3.1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影响因素
        3.1.1 语法化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1.1 评注性副词自身的语法化
        3.1.1.2 评注性副词系统的语法化
        3.1.1.3 评注性副词的去范畴化
        3.1.2 篇章结构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2.1 完形结构与表层结构
        3.1.2.2 核心层次与扩展层次
        3.1.2.3 篇章组块与信息重心
        3.1.3 人际功能与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3.1 主观性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3.2 情态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2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发展
        3.2.1 副词与连词的区别与联系
        3.2.1.1 副词与连词的区别
        3.2.1.2 副词演化为连词的机制
        3.2.2 副词与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
        3.2.3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机制
        3.2.3.1 句位变迁
        3.2.3.2 配合共现
        3.2.3.3 语用类推
        3.2.3.4 语境吸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好”的追补性衔接功能及其语篇模式
    4.1 引言
    4.2 追补性衔接功能
        4.2.1 追补性衔接功能的界定
        4.2.2 追补性衔接功能的类型
        4.2.2.1 承接性追补
        4.2.2.2 解注性追补
        4.2.2.3 递进性追补
    4.3 语义背景与语境类型
        4.3.1 语义背景
        4.3.1.1 对必然事实的追补
        4.3.1.2 对已然事实的追补
        4.3.1.3 对虚拟事实的追补
        4.3.2 语境类型
        4.3.2.1 在目的复句中的运用
        4.3.2.2 在因果复句中的运用
        4.3.2.3 在假设复句中的运用
        4.3.2.4 在多重复句中的运用
    4.4 衔接功能的性质与启示
        4.4.1 衔接功能的性质
        4.4.2 篇章研究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口语中“确实”的话语衔接功能
    5.1 引言
    5.2 话语功能
        5.2.1 延续话题
        5.2.2 应答功能
        5.2.3 话题前景化
        5.2.4 拟对话功能
    5.3 人际策略
        5.3.1 礼貌原则
        5.3.2 话语指向
        5.3.3 话轮持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语篇衔接看“似乎”的肯定与否定
    6.1 引言
    6.2 句法功能与共现成分
        6.2.1 组合与分布
        6.2.2 共现与连用
    6.3 肯定性用法
    6.4 否定性用法
        6.4.1 肯定与否定的判别
        6.4.2 无标式否定性用法
        6.4.2.1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6.4.2.2 有界量与无界量
        6.4.3 否定性用法的成因
        6.4.3.1 从显化预设到否定预设
        6.4.3.2 从对比转折到预设否定
    6.5 篇章衔接与语篇特征
        6.5.1 从语篇衔接看“似乎”的肯定与否定
        6.5.1.1 递进型推测
        6.5.1.2 预转型推测
        6.5.1.3 解注型推测
        6.5.2 从语用情况看“似乎”的语篇特征
        6.5.2.1 承启结构与语篇层次
        6.5.2.2 衔接强度与典型程度
        6.5.2.3 言者立场与代言立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确认到容让:副词“自然”的衔接功能
    7.1 引言
    7.2 衔接方式和衔接类型
        7.2.1 衔接方式
        7.2.1.1 位于句首与位于句中
        7.2.1.2 连续使用与组配使用
        7.2.1.3 粘连前句与粘连后句
        7.2.2 衔接类型
        7.2.2.1 因果性衔接关系
        7.2.2.2 追补性衔接关系
        7.2.2.3 让步性衔接关系
    7.3 衔接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7.3.1 情态范畴与衔接功能
        7.3.2 信息结构与语篇结构
        7.3.3 语境诱发与信息转换
    7.4 “自然”与“当然”的辨析
        7.4.1 句法特征的差异
        7.4.2 语义基础的差异
        7.4.3 话语功能的差异
        7.4.4 语气强度的差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反而”的篇章语义结构与衔接功能
    8.1 引言
    8.2 语义结构与语用特征
        8.2.1 语义基础与反预期特征
        8.2.2 语义特征与意象图式
        8.2.2.1 对照性对比
        8.2.2.2 相对性对比
        8.2.2.3 矛盾性对比
        8.2.2.4 参照性对比
    8.3 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
        8.3.1 衔接类型
        8.3.1.1 反转性转折
        8.3.1.2 反递性转折
        8.3.1.3 假设性转折
        8.3.2 衔接方式
        8.3.2.1 间隔衔接
        8.3.2.2 紧邻衔接
    8.4 “反而”与“反倒”的语篇差异
        8.4.1 语义特征与对比类型
        8.4.2 衔接类型与衔接频度
        8.4.3 主观情态与语体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敢情”的反预期用法及其篇章衔接功能
    9.1 引言
    9.2 句法表现和句子类型
        9.2.1 句法搭配与居前连用
        9.2.2 句法位置与连接成分
        9.2.3 句子类型与统计分析
    9.3 反预期用法
        9.3.1 反预期要素的分析
        9.3.2 反预期标记的产生
        9.3.3 反预期类型的特征
    9.4 主观化与衔接功能
        9.4.1 “敢情”的主观化
        9.4.2 应答功能与衔接功能
        9.4.2.1 认同性应答功能
        9.4.2.2 衔接类型
    9.5 “敢情”与“管情”的纠葛
        9.5.1 成词先后
        9.5.2 语音相近
        9.5.3 语义相通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只好”篇章功能的形成及其衔接类型
    10.1 引言
    10.2 语义背景与语篇结构
        10.2.1 语义背景
        10.2.2 语义类型
        10.2.2.1 信息C的类型
        10.2.2.2 信息B的类型
        10.2.2.3 信息A的类型
    10.3 衔接类型
        10.3.1 基本衔接类型
        10.3.1.1 承接性结果
        10.3.1.2 目的性结果
        10.3.1.3 假设性结果
        10.3.2 派生衔接类型
        10.3.2.1 对比性转折
        10.3.2.2 无奈式转折
    10.4 篇章衔接功能的形成
        10.4.1 语法化与词汇化
        10.4.1.1 “只好”的语法化
        10.4.1.2 “只好”的词汇化
        10.4.2 情态功能与衔接功能
        10.4.2.1 “只好”的情态功能
        10.4.2.2 “只好”的衔接功能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反正”篇章衔接功能的形成及其功能演化
    11.1 引言
    11.2 衔接功能的形成
        11.2.1 词汇化的过程
        11.2.2 篇章功能的形成
    11.3 衔接功能的类型
        11.3.1 条件型衔接
        11.3.2 因果型衔接
        11.3.3 衔接类型的影响因素
    11.4 反素副词的功能演化
        11.4.1 结果的唯一性
        11.4.2 原因的恒定性
        11.4.3 摹状的差异性
        11.4.4 情态的肯定性
        11.4.5 话语的连贯性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无怪乎”的因果性衔接功能及其发展
    12.1 引言
    12.2 衔接方式与衔接类型
        12.2.1 衔接方式
        12.2.1.1 单用式
        12.2.1.2 合用式
        12.2.1.3 兼用式
        12.2.1.4 居中式
        12.2.2 衔接类型
        12.2.2.1 推理性因果关系
        12.2.2.2 说明性因果关系
        12.2.2.3 追补性因果关系
    12.3 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12.3.1 语义特征
        12.3.2 语用功能
        12.3.2.1 显化结论
        12.3.2.2 延伸注解
        12.3.2.3 引证补充
    12.4 “无怪(乎)”的语法化
        12.4.1 “无怪(乎)”的词汇化
        12.4.1.1 从形容词性短语到动词性短语
        12.4.1.2 从短语结构到凝固成词
        12.4.1.3 从介引宾语到分界转移
        12.4.1.4 从评注性副词到关联副词
        12.4.2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12.4.2.1 跨层结构词汇化
        12.4.2.2 分界转移引发附缀化
        12.4.2.3 语境吸收诱发关联化
        12.4.2.4 韵律制约导致零形化
        12.4.2.5 主观性增强触发主观化
    12.5 “怪”类副词的功能差异
        12.5.1 “无怪乎”与“无怪”
        12.5.1.1 结构形式
        12.5.1.2 衔接功能
        12.5.1.3 语用特征
        12.5.2 “无怪(乎)”与“难怪、怪不得”
        12.5.2.1 发展趋势的差异——用频下降
        12.5.2.2 典型程度的差异——连词化倾向
        12.5.2.3 语体风格的差异——重书面语
    12.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汉语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元话语研究
        2.1.1 元话语的定义
        2.1.2 元话语的分类模式
        2.1.3 元话语的研究视角
        2.1.4 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现状
        2.1.5 小结
    2.2 语类研究
        2.2.1 语类概念的发展
        2.2.2 语类的定义
        2.2.3 语类与话语社团
        2.2.4 语类研究的流派
        2.2.5 小结
    2.3 学术书评研究
        2.3.1 书评研究的历史
        2.3.2 学术书评的特征和功能
        2.3.3 国内外学术书评研究现状
        2.3.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3.1 Motta-Roth(1995)的书评语步分析结构
    3.2 Hyland(2005a)的元话语分析框架
        3.2.1 引导式元话语
        3.2.2 互动式元话语
    3.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3.3.1 本研究的书评语类结构分析框架
        3.3.2 本研究的元话语分析框架
    3.4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4.1 语料收集的原则
        3.4.2 语料描述
        3.4.3 分析程序
        3.4.4 研究方法
第四章 英汉学术书评的语类研究
    4.1 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语步分析
        4.1.1 语步的总体分布
        4.1.2 语步的循环与套嵌
    4.2 英汉学术书评中的步骤分析
        4.2.1 英汉学术书评中步骤的总体分布
        4.2.2 英汉学术书评中步骤的具体分析
        4.2.3 步骤的套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汉学术书评的元话语比较研究
    5.1 元话语资源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总体使用情况以及在语步中的分布情况
        5.1.1 元话语资源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总体使用情况
        5.1.2 元话语资源在英汉书评语篇语步中的分布情况
    5.2 引导式元话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2.1 逻辑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2.2 框架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2.3 消息来源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2.4 注解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3 互动式元话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3.1 模糊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3.2 增强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3.3 态度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3.4 交际主体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的多维度解读
    6.1 对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解读的思维模式视角
        6.1.1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6.1.2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6.1.3 归纳法和演绎法
    6.2 对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解读的文化视角
        6.2.1 大文化
        6.2.2 小文化
    6.3 对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解读的语用视角
        6.3.1 礼貌策略
        6.3.2 合作原则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0)汉语信息传递中的言实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1.2 当代语言学研究关于功能与信息的认识
        1.1.3 语言研究的信息视角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语言信息论的理论探讨
        1.2.2 国内语言学界的相关研究
        1.2.3 信息结构理论与汉语研究
        1.2.4 语言信息传递的传播视角研究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3.1 相关研究不足之处
        1.3.2 本文的努力方向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本文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说明
        1.5.1 本文立论基础
        1.5.2 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5.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言信息传递中的言实性
    2.1 言语交际中的信息传递
        2.1.1 言语交际中的信息传递过程
        2.1.2 信息的概念和本质
    2.2 语言信息的质性特征
        2.2.1 语言信息的理论范式
        2.2.2 语言信息的质准则与质性
        2.2.3 语言信息质性特征的可证实性
    2.3 言实性表达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2.3.1 言实性表达的上位范畴
        2.3.2 必然性判断
        2.3.3 言实性表达的定义
    2.4 言实性表达的语法表现及分类
    2.5 与言实性表达相关的概念
        2.5.1 认识情态范畴
        2.5.2 立场与认识立场
        2.5.3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言实性语气副词
    3.1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范围和分类
        3.1.1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范围
        3.1.2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分类
    3.2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句内语法分布
        3.2.1 语体分布
        3.2.2 句内分布
    3.3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篇章分布与功能类型
        3.3.1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语篇功能分类
        3.3.2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篇章分布
    3.4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
        3.4.1 主观认识立场的表达
        3.4.2 篇章上的衔接与连贯
        3.4.3 信息凸显与语气浮现
    3.5 总结
第四章 言实性话语标记
    4.1 言实性话语标记
        4.1.1 话语标记
        4.1.2 言实性话语标记的定义
        4.1.3 言实性话语标记的研究范围
        4.1.4 言实性话语标记的分类
    4.2 言实性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4.2.1 理论探索与整体研究
        4.2.2 个案研究
        4.2.3 前人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4.3 各类言实性话语标记分析
        4.3.1 直言类言实性话语标记
        4.3.2 婉言类言实性话语标记
        4.3.3 言实性话语标记的共性和差异
    4.4 总结
第五章 言实性表达的内部共现
    5.1 本章研究内容
    5.2 言实性表达的内部同现成分
        5.2.1 言实性动词
        5.2.2 言实性语气副词
        5.2.3 言实类话语标记
    5.3 言实性动词的共现考察
        5.3.1 连续共现考察
        5.3.2 间隔共现考察
    5.4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共现考察
        5.4.1 言实性语气副词内部的组配模式
        5.4.2 言实性语气副词的共现总结
    5.5 言实性话语标记的共现考察
        5.5.1 言实性语气副词和言实性话语标记共现
        5.5.2 言实性话语标记和言实性语气副词共现总结
    5.6 言实性表达内部共现的语用功能
        5.6.1 言实性表达各类的功能
        5.6.2 组配共现时的语用功能
    5.7 言实性表达组配共现的认知解释
        5.7.1 作为言者认知上的主观性
        5.7.2 言听之间的信息差
    5.8 总结
第六章 言实性表达与相关认识情态的共现
    6.1 组配共现
        6.1.1 组配共现的概念
        6.1.2 组配共现的模式
        6.1.3 语气副词组配共现研究
    6.2 言实性表达的相关范畴
        6.2.1 模态逻辑的判断
        6.2.2 相关概念区分
        6.2.3 相关研究范围确定
    6.3 言实性表达与必然情态的共现
        6.3.1 连续共现考察
        6.3.2 间隔共现考察
    6.4 言实性表达与或然情态的共现
        6.4.1 连续共现考察
        6.4.2 间隔共现考察
    6.5 与相关认识情态组配共现的功能
        6.5.1 信息真实性的断定与确认
        6.5.2 信息真实性的确认与协商
    6.6 总结
第七章 言实性表达与传信范畴共现
    7.1 传信范畴
        7.1.1 传信范畴的定义和范围
        7.1.2 传信范畴和情态范畴的关系
    7.2 传信范畴的语法表现及分类
        7.2.1 传信范畴的语法表现
        7.2.2 传信范畴的研究范围
        7.2.3 汉语传信范畴的分类
        7.2.4 推理型传信证素相关说明
    7.3 传信范畴的信度与可及性等级序列
        7.3.1 传信范畴的信度与可及性
        7.3.2 二者在证素中的排列关系
    7.4 言实性表达与传信范畴组配共现
        7.4.1 二者的组配模式分析
        7.4.2 与传信范畴组配时的内部差异
    7.5 共现的功能体现
        7.5.1 传信与传情的融合
        7.5.2 协调完善推理与组织语篇
    7.6 总结
第八章 语篇言实性与预期
    8.1 言实性语气副词与预期
    8.2 合预期信息标记“果然”
        8.2.1 语境分布
        8.2.2 语义对分布和功能的制约
        8.2.3 “果然”的合预期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8.2.4 “果然”作为合预期信息标记总结
    8.3 反预期言实性语气副词“其实”
        8.3.1 “其实”的语境特征
        8.3.2 “其实”的语义分析
        8.3.3 语义特征对篇章分布的制约
        8.3.4 “其实”的语用功能
        8.3.5 “其实”作为反预期信息标记总结
    8.4 合预期和反预期对比分析
        8.4.1 在语法分布上
        8.4.2 在语用功能上
        8.4.3 在信息标记上
    8.5 总结
第九章 言实性话语标记“不瞒你说”
    9.1 言实性话语标记
    9.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9.2.1 相关研究述评
        9.2.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9.3 “不瞒你说”的语篇分布
    9.4 “不瞒你说”的语用功能
        9.4.1 间接传信与信息标记
        9.4.2 主观情态与语力表达
    9.5 “不瞒你说”的主观化进程
        9.5.1 “不瞒你说”主观化进程的历时考察
        9.5.2 “不瞒你说”的主观化动因
    9.6 结语
第十章 言实性表达的交际与认知解释
    10.1 言实性表达的语法表现
        10.1.1 言实性语气副词
        10.1.2 言实性话语标记
        10.1.3 言实性表达和相关范畴的关系
    10.2 言实性表达的信息标记功能
        10.2.1 句子信息结构中的标记模式
        10.2.2 篇章信息流动中的标注模式
    10.3 从信息传递的不同视角看言实性表达
        10.3.1 从立场表达看言实性表达
        10.3.2 言实性立场表达与语言元功能
    10.4 言实性表达与信息传递的质
        10.4.1 语言中的信息传递
        10.4.2 信息传递中的质性表达
    10.5 总结
第十一章 总结
    11.1 本文结论
    11.2 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语与主旨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述语位“v+和+v”式并列短语研究[D]. 孙本成. 吉林大学, 2020(01)
  • [2]“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3]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 ——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为例[D]. 王梦莹. 广西大学, 2020(07)
  • [4]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D]. 李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D]. 苏春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 ——篇章语言学的视角[D]. 吁思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中美上市公司年报话语质量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D]. 部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巴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D]. 李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10]汉语信息传递中的言实性表达研究[D]. 蔡俊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英语书面语篇中的标记和主题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