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对工程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对工科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柳欢,白杰,徐薇,孙炜岩,王俊忠,梁海欧,李春萍[1](2021)在《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提出青年博士教师作为高校未来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对于教学改革的认知对课程教学质量起到很大影响作用。文章结合工科院校以及所讲授的《工科化学》课程的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了青年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一些浅显认知,已期望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丁春玲,曾国荪[2](2020)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教学精品化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响应同济大学全面精品化实验课的号召,我们深入分析了传统"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单元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遵照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宗旨,重点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教学精品化的多项措施,并且生动地进行了绘图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兴趣,反映和效果良好。

叶彬[3](2020)在《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科是组成大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且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自从西方大学组织和学科制度被引入到中国之后,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一时之常态,各个学科门类也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发展特点。工科是较早被引入、并取得独立地位的学科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培养工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西南联大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其工科发展即是当时高等工程教育的缩影,据此作为考察对象,将有助于认识工科学科发展史、把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为现今的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西南联大工科发展为研究对象,简单追溯了近代学制变革中工科取得独立学科地位的过程,并对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抗战爆发前各自的工科发展状况进行概述。根据学科知识形态、组织形态、学科规训等基本内涵,具体分析西南联大工科学科组织的扩充与完善、学科知识传播与学科规训,以及学科知识创新与科研训练。从发展成因来看,不仅包括实业救国潮流、现实发展需求、社会风气导向等外部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科内部前沿知识的积累、学术组织对学科结构的形塑、学科规训权力的发挥等重要条件。从历史影响来看,联大工科学人在学科承继与学科探索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启示着当下新工科建设乃至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视基础科学以及跨学科培养人才,树立通才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国际前沿、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外改革成果,最终构建工科本土学术体系。

朱振荻[4](2020)在《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平面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合作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常用教学方法之一,但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常因缺乏严密的过程设计和流程控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Jigsaw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实施模式,不仅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更具备严密的操作程序,可成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学习实施效果不佳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Jigsaw模式的发展过程、概念及相关理论,为后期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使用问卷调查法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学生自身特点及Jigsaw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设计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案。最后以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为例,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开展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准实验对象,实验班采用Jigsaw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班采用传统“讲解-练习”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两者的教学效果展开分析,进一步说明Jigsaw模式可以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缺乏教师指导及学生责任感偏低等问题,第二,通过Jigsaw模式可以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结构、建立师生交互环境及明确学习任务。第三,Jigsaw模式的充分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继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李玉芹,周蓉,唐裕芳,刘文杰,黄师荣[5](2020)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是促进学生对专业认证中综合素养能力获得的有效举措之一。本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为例,首先剖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设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及通过该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来促进工程认证相关综合素养能力达成的举措,并提出了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及实践效果考核评估方法,以期满足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综合素养能力的达成。

蒋翠珍,刘修财[6](2019)在《我国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学生满意度低、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这其中有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的问题,更有创业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是理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够等问题。工科院校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尤其在教师授课水平、创业能力指导和课程安排合理性等方面对毕业生的创业具有显着影响。为此,应从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课程设置与开发、创业实践咨询与指导等方面着手,使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课外实践相融合,构建符合地方工科普通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地方工科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地方留住创业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康全礼,黎雨霜[7](2019)在《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路径:借鉴、探索、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19世纪末期萌芽之初以"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切换至"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跳出了单一建构的模式框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探索中创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代表性模式在同类型高校中进行推广,逐渐形成"复合多元"的新格局。通过对中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进行概括总结,创建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还将继续向多元复合的方向进行深化改革。

张文文[8](2019)在《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教育整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逐渐成为了工程教育大国。但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质量保障上还有待加强,形成了工程教育体系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局面,导致工科领域毕业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如今面临的主要难题,其中工科教师自身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院校,已有多门工程学科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十分重视工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研究代表性。本研究主要以北京工业大学承担本科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工科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国内外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等相关研究现状;以结构性教师能力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工业大学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工科院校的经验提出建议,对我国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参考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简要介绍国内外关于工科教师工程素质、教师教学能力及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并阐释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特殊性;通过专家访谈与文献梳理相结合,总结归纳最终确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做研究设计。第四章对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进行整体分析、差异性分析,以及对师生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对提高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提出对策建议。最后论述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向导[9](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工科”应运而生。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在2017年围绕着新工科讨论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本文以“新工科”这一热点作为研究背景,以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专业建设相关具体内容为研究点,结合新工科背景专业建设的内涵,深入探析目前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更好地做好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专业设置调整以及提升工科专业综合实力提出对策与建议。从专业建设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专业设置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出了六点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要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布局面向新产业的新兴工科专业,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专业新结构;二是制定弹性化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四是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五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六要更加注重质量保障,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希望能对民族院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叶青[10](2017)在《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基本知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知识的一种教育,它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成为我国高教界关注与讨论的重点。通识教育是上世纪末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是一种外来品,其产生的大背景与我国不同。为了使通识教育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校情相结合,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改革,探索出多种适合我国本土的通识教育模式,而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大类招生是实现与推进通识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它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立足校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本文通过文献法、比较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指出大类招生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模式,具有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性以及复合性的特点。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高校更好地推进通识教育,还有益于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北大、清华以及复旦等7所大学为案例,对其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理念、学科大类划分、课程结构以及大类通识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在推行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科大类划分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大类基础平台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模式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对该模式的理解,提出了优化高校推行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策略,包括:高校通过地区联合或学校联合制定相对统一的大类划分标准;高校要建设基础平台课的质量保障制度;高校要注重提升大类课程的师资水平等等。这一系列改进策略的实施,必会推进高校推行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进程,促进通识教育育人理念的实现,促进高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对工科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工科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工科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弱
    1.2 教学模式陈旧
    1.3 实验教学亟需改进
    1.4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1.5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2 教学改革模式的初步探索
    2.1 教学内容与新工科专业相结合
    2.2 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2.3 改进实验教学
    2.4 注重教学评价
    2.5 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
3 结语

(2)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教学精品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要求
    1.2 突出的问题
        问题1:实验名称太传统,太经典
        问题2:有毒物,不环保
        问题3:课表规定课时短,实际实验时间长
        问题4:实验课教学手段陈旧
2 精品化措施
    (1)优化实验内容,生动地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2)精选无毒无害化学试剂替代品
    (3)微型和串联实验实现绿色化学
    (4)优化设计氧化还原实验操作工作流
    (5)计算机仿真模拟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6)建立实验教学网站
3 结 语

(3)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
        (二)关于西南联大工科的研究
        (三)关于民国时期工科及工程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章 西南联大工科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近代学制变革与工科学科地位之确立
        一、清末学制变革与工科学科建制
        二、民初学科建制与工科知识形态
    第二节 抗战前三校的工科发展概况
        一、北大学科改制与近代工科组织形态的确立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工科建制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工科学系
第二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具体内涵
    第一节 学科组织的扩充与完善
        一、工学院“五系一科”之形成
        二、师资队伍
    第二节 学科知识传播与学科规训
        一、课程设置
        二、教材与教学
        三、人才培养特点及其成就
    第三节 学科知识创新与科研训练
        一、学术研究与开辟新的学科方向
        二、艰苦卓绝的科研训练
第三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
        一、实业救国潮流
        二、现实发展需求
        三、社会风气导向
    第二节 内部因素
        一、学科制度演变
        二、前沿知识把控
        三、组织架构增强
        四、学科规训权力
第四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学科承续
        一、三校复员后新的学科布局
        二、学科方向的承继超越与新领域的开辟
    第二节 对现今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一、夯实基础科学功底、注重跨学科培养
        二、秉持通才育人理念、立足学术造福民众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促进产学研合作
        四、关注国际前沿、构建工科本土话语体系
        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平面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研究技术路线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合作学习
        2.Jigsaw模式
        3.《平面设计》课程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自我效能感理论
        3.社会互赖理论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分析
        1.调查方法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合作学习的课上使用情况
        2.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的师生交流情况
        4.合作学习的学生责任感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教学效果不佳
        2.缺乏教师指导
        3.学生责任感偏低
    (四)问题的解决策略
        1.巧用Jigsaw模式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
        2.妙用Jigsaw模式建立师生交互环境
        3.结合Jigsaw模式明确学习任务
四、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案设计
    (一)可行性分析
    (二)设计思想与原则
        1.设计思想
        2.设计原则
    (三)设计内容
        1.教学方案的结构
        2.教学方案的特点
        3.教学方案的实施
五、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一)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1.准实验研究的目的
        2.准实验研究的教学内容
        3.准实验研究的教学对象
        4.准实验研究的假设
        5.准实验研究的变量
    (二)准实验研究的实施
        1.准实验研究的阶段安排
        2.准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与测量
        3.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三)教学效果分析
        1.成绩数据分析
        2.问卷结果分析
    (四)实践总结
        1.问题分析
        2.教学建议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二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设计及关联工程教育认证素质教育目标达成
三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与工程教育认证素质教育有效融合的举措与方法
四 生物化学课程渗透思政教育实践效果考核与评估

(6)我国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二、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二)创业师资建设相对滞后
    (三)创业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四)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三、创业课程体系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数据的Logisitic分析
四、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五、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营造具有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培育具有工科背景的创业教育师资
    (三)开设普及商科知识的创业教育基础课程
    (四)设计涵盖工科专业的创业教育核心课程
    (五)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创业教育特色课程
    (六)结合工科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
六、结论与启示

(7)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路径:借鉴、探索、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造就通才:借鉴欧美经验,奠基工程教育
二、培养专才:学习苏联模式,开拓本土探索
三、多元复合:超越通专思维,打造中国特色
四、结论

(8)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部对高校实践教学及“新工科”的不断重视
        1.1.2 高校对开展实践教学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
        1.1.3 高校工科教师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紧迫性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5 概念界定
        1.5.1 高校工科教师
        1.5.2 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高校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的研究
        2.1.2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2.1.3 关于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高校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的研究
        2.2.2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2.2.3 关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研究
    2.3 已有研究述评
第3章 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结构的确立
    3.1 理论基础
        3.1.1 结构性教师能力理论
        3.1.2 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3.1.3 理论基础对本研究的支撑作用
    3.2 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结构的确立
        3.2.1 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特殊性
        3.2.2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结构的确立
    3.3 调查工具
        3.3.1 效度分析
        3.3.2 信度分析
第4章 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2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4.2.1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分析
        4.2.2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开发能力现状分析
        4.2.3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实施能力现状分析
        4.2.4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4.2.5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现状分析
    4.3 多维度下的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差异性
        4.3.1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4.3.2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在年龄上的差异性分析
        4.3.3 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上的差异性分析
    4.4 工科教师、学生对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的对比分析
第5章 提高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对策建议
    5.1 重视教学反思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5.2 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5.3 争取政府支持提供资源保障
    5.4 健全考评体系发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导向性
    5.5 重视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科教师职业准入标准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科、工科专业
        2.1.2 新工科
        2.1.3 民族院校
        2.1.4 专业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系统理论
        2.2.2 协同理论
第3章 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3.1 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3.2 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历史困境
    3.3 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3.4 “新工科”对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4章 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六所委属民族院校工科专业总体现状
        4.1.1 六所委属民族院校的工科定位与发展情况
        4.1.2 六所委属民族院校的工科专业布点情况
        4.1.3 六所委属民族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及新增工科专业情况
    4.2 案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4.2.1 案例选择
        4.2.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3 师资队伍建设
        4.2.4 教学建设与改革
        4.2.5 教学资源建设
        4.2.6 质量保障
第5章 “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5.1 专业设置调整方面的问题
        5.1.1 民族院校工科专业结构不够优化,面向新产业需求的专业少
        5.1.2 民族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兴交叉工科专业的动力不足
    5.2 专业内涵建设方面的问题
        5.2.1 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问题
        5.2.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5.2.3 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
        5.2.4 教学资源方面的问题
        5.2.5 质量保障方面的问题
第6章 “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民族院校工科专业新结构
    6.2 制定弹性化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升级教学课程体系
    6.3 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6.4 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6.5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6.6 更加注重质量保障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相关问题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
        2.1.2 通识教育模式和大类通识教育模式
    2.2 我国高校大类通识教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2.2.1 厚基础、宽口径
        2.2.2 跨学科性
        2.2.3 复合性
3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实践及分析
    3.1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实践
        3.1.1 北京大学模式
        3.1.2 复旦大学模式
        3.1.3 浙江大学模式
        3.1.4 南京大学模式
        3.1.5 上海交通大学模式
        3.1.6 昆山杜克大学模式
    3.2 大类培养通识教育模式实践探索的分析
        3.2.1 理念设计分析
        3.2.2 学科大类划分分析
        3.2.3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分析
        3.2.4 大类通识学习时限分析
4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分析
    4.1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优点
        4.1.1 有利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1.2 有利于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4.1.3 有利于发挥隐性教育对通识教育的作用
        4.1.4 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性
    4.2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4.2.1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问题
        4.2.2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下大类基础课程的跨学科性不明显
        4.2.3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要求较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普遍实施
        4.2.4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科“类”别的划分各不相同
        4.2.5 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下基础平台课质量保障问题
        4.2.6 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模式下大类平台课程教师质量问题
5 优化我国高校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的策略
    5.1 制定类别划分标准
    5.2 科学构建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课程体系
    5.3 合理地设置大类基础平台课程
    5.4 加强基础平台课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
    5.5 注重提升大类课程教师的质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工科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柳欢,白杰,徐薇,孙炜岩,王俊忠,梁海欧,李春萍. 广东化工, 2021(18)
  • [2]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教学精品化探索[J]. 丁春玲,曾国荪. 广州化工, 2020(20)
  • [3]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D]. 叶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4]Jigsaw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平面设计》为例[D]. 朱振荻.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J]. 李玉芹,周蓉,唐裕芳,刘文杰,黄师荣. 教育现代化, 2020(30)
  • [6]我国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蒋翠珍,刘修财. 当代教育科学, 2019(10)
  • [7]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路径:借鉴、探索、创新[J]. 康全礼,黎雨霜. 郑州师范教育, 2019(04)
  • [8]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文文.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9]“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研究[D]. 向导.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大类招生培养通识教育模式研究[D]. 叶青.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对工程普通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