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祭祀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甲骨文祭祀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一、甲骨文祭祀动词句法语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金[1](2022)在《甲骨文当事介词“自”及介词“自”综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至今未有专论的甲骨文当事介词"自"的用法进行探讨。首先探讨了与甲骨文当事介词"自"有关的一些问题,然后探讨了当事介词"自"所出现的句子中的主要动词,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甲骨文中当事介词"自"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甲骨文中介词"自"的全貌进行了系统考察。

李莹[2](2021)在《甲骨文“醳”类卜辞研究》文中指出

陈彩红[3](2021)在《殷墟甲骨卜辞爲动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清[4](2021)在《甲骨卜辞中“于”的组合研究》文中指出

张玉金[5](2021)在《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按全面研究、实词研究、虚词研究、短语研究、句型句式研究、句类研究、语序研究、范畴研究、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等九个类别,对21世纪前20年(2001—2020)的甲骨文语法研究进行了回顾,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并对今后的甲骨文语法研究进行了展望。

雷瑭洵[6](2020)在《上古汉语“告”的音义、句法及其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告"属于言告类双及物动词,主要有去声(长入)、入声(短入)两读,既往的研究多认为读音差别是上下等级性的反映。本文认为,去声读法表示"训告、告诫"之义,入声读法表示"言告、礼告"之义。在《左传》时期,入声读法的"言告"和"礼告"义的句法表现有别:前者的间接宾语(IO,言说对象)不需用"于/於"引出,进入"告+IO+DO"(双宾式);后者的间接宾语IO需要用"于"引出,进入"告+DO+于/於IO"("于/於"字式)。"礼告"义与甲骨文中祭祀动词"告"的用法一脉相承,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渐消失,与"言告"义合流。去声读法的"训告,告诫"义,其间接宾语IO不需用"于/於"引出,但在早期文献中,直接宾语(DO,言说内容)可以用"于"引出。"告"的去入两读的音义对立在唐代口语中可能已经变得模糊,合并读为去声。"告"的去入两读之别不是上下方向的改变,因此也不可能是由表使动的-s尾引起的。

禹剑[7](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金玲[8](2019)在《“求”的词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求”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动词,本义已经消失。由于意义抽象,“求”在古代汉语中的训释多种多样,本文梳理“求”的古训,考察相关争议问题。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故训汇纂》中的训释材料,理清“求”与单个直训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回到古籍原文中概括中“求”的词义。归纳古训中关于“求”的争议训释项,考察“作求”、“求牛”、“淮夷来求”的意义。总结从“求”声的汉字字义,对于徐灏、王筠提出的“求”声有纠结义、终义做出解释,理清“求”声字的复杂通假情况。第二部分,依据甲骨文资料,考察“求”的早期意义,确定其核心义。在汉语词汇核心义理论指导下,说明“求”的请求、要求、寻求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观察请求对象宾语位置的变化情况,说明“求”构成兼语句的原因;考察“求”产生责备义的语境偏离因素。第三部分,详细讨论“求”与其直训同义词“索”、“乞”、“请”、“责”之间的异同。

王依娜[9](2018)在《西周金文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周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上承商代,下接春秋战国,时间近三百年,西周汉语研究是上古汉语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相比西周传世文献,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出土文献——西周金文虽然数量巨大,语料内容庞大,但是研究却相对薄弱。已有研究存在使用语料不够全面,运用的语言学理论不够新颖,方法上以举例为主,少有穷尽描写和研究等问题。随着西周金文语料的增多,考释水平的提高,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西周金文的句法研究,尤其是一些特色句式的研究也亟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以《殷周金文集成》及其后新发表的西周金文为研究对象,针对语料封闭性特点,借鉴了专书语法研究之方法,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和分析,并在定量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定性分析,同时以历时比较的方法进行历时关照,深入研究各类句式发展脉络。论文细致考察了西周金文的判断句、有字句、在字句、兼语句、与格句式、连动式、并列式等7种重要句式,结合西周传世文献、殷墟甲骨卜辞、春秋战国时期语料,分析了上述7种句式的历时演变面貌,并借鉴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认知语法、语义地图等理论依次探讨了殷商西周时期汉语判断句的表达类型和语用策略、先秦汉语领有动词“有”的语法化、西周金文在字句的语义类型、兼语句与使动表达之关系、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句式演化以及语义地图等一系列问题。

王栋[10](2017)在《甲骨卜辞连动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连动结构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它符合语言发展简洁、精炼的原则,自产生以来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仅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运。而关於甲骨卜辞连动结构的研究却比较薄弱,除了一些甲骨文语法学专着进行了粗线条的描写或举例性的说明之外,只有少数文章浅略探讨了连动结构的一些特徵,都未能对甲骨卜辞中的连动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与研究。本文以卜辞中的连动结构为对象,应用现代汉语语义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描写连动结构的基本样貌及其内部的语义关系。并结合甲骨卜辞分类断代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在组类及系属分布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说明甲骨卜辞连动结构具有的部分特点。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前贤关於连动结构的研究概况,指明本文“连动结构”的内涵以及确定研究动词的原则,并对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作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是对连动结构的语义分类。第三章是从动词项之间、其它成分之间两方面对连动结构中包含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从卜辞组类及系属方面说明连动结构的分布情况和特徵。

二、甲骨文祭祀动词句法语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骨文祭祀动词句法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5)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1世纪前20年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
    (一)全面研究
    (二)实词研究
        1.对甲骨文实词进行总体研究的成果
        2.专门研究甲骨文名词的成果
        3.专门研究甲骨文动词的成果
        4.专门研究甲骨文形容词的成果
        5.研究甲骨文中的兼类词及相关问题的成果
        6.对甲骨文中的代词进行研究的成果
        7.其他研究
    (三)虚词研究
        1.全面研究虚词的成果
        2.研究甲骨文中副词的成果
        3.研究甲骨文中介词的成果
        4.研究甲骨文中连词的成果
        5.研究甲骨文中语气词的成果
        6.研究甲骨文中实词虚化问题的成果
    (四)短语研究
    (五)句型句式研究
        1.系统研究甲骨文中句型句法的成果
        2.研究甲骨文中某种句式的成果
    (六)句类研究
    (七)语序研究
    (八)范畴研究
    (九)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
        1.对甲骨卜辞进行语用分析的成果
        2.对甲骨文进行语义分析的成果
        3.对介词所在的语句进行语用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成果
二、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展望
    (一)要提高对甲骨文语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二)要充分吸收甲骨文整理方面的成果
    (三)要充分吸收甲骨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四)关注两周出土和传世文献整理研究及其语法研究的成果
    (五)全面开展对甲骨文语法研究课题的考察
    (六)借鉴现代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方法

(7)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引书简称
前言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代词
        五、数词和量词
        六、副词
        七、介词
        八、连词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求”的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方法
2 “求”的古训梳理
    2.1 “求”的词义梳理
    2.2 “求”的词义争议
    2.3 “求”字在汉字构造中的运用
    2.4 小结
3 “求”的词义演变
    3.1 “求”的早期意义
    3.2 “求”核心义所统摄的引申义
    3.3 “求”的语境偏移义
    3.4 小结
4 “求”的同义词及其词义差别
    4.1 “求”与“索”的异同
    4.2 “求”与“乞”的异同
    4.3 “求”与“请”的异同
    4.4 “求”与“责”的异同
    4.5 小结
5 结语
致谢
附录一
参考文献

(9)西周金文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特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特点
        1.2.4 研究方法
    1.3 相关问题说明
        1.3.1 语料选取
        1.3.2 体例、简称等说明
第二章 西周金文判断句研究
    2.1 判断句内涵和外延问题的理论探讨
        2.1.1 已有判断句定义简述
        2.1.2 判断句内涵和外延界定
    2.2 西周金文判断句的描写和分析
        2.2.1 西周金文判断句之描写
        2.2.2 西周金文判断句之特点分析
    2.3 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时期判断句及其与西周金文判断句的比较
        2.3.1 西周传世文献的判断句
        2.3.2 殷商时期的判断句
        2.3.3 与同时期传世文献、殷商时期判断句的比较
    2.4 殷商西周汉语判断句的表达类型及其语用策略
        2.4.1 殷商西周汉语判断表达的构式类型
        2.4.2 殷商西周汉语判断表达的语义类型
        2.4.3 殷商西周汉语判断表达的语用策略
        2.4.4 余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西周金文有字句研究
    3.1 西周金文有字句的描写和分析
        3.1.1 已有研究
        3.1.2 西周金文的有字句
    3.2 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时期有字句及其与西周金文有字句比较
        3.2.1 西周传世文献的有字句
        3.2.2 殷商时期的有字句
        3.2.3 与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时期有字句的比较
    3.3 殷商西周时期的领有动词“有”
        3.3.1 领有和空间存在的区别判定
        3.3.2 领有动词“有”的考察
    3.4 先秦汉语领有动词“有”的语法化
        3.4.1“有”语法化的认知理据和源头语境
        3.4.2“有”在动词连用中的语法化
        3.4.3“有”语法化的进一步扩展
        3.4.4 余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西周金文在字句研究
    4.1 西周金文的在字句
        4.1.1“在字句 1”
        4.1.2“在字句 2”
    4.2 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时期的在字句
        4.2.1 西周传世文献的在字句
        4.2.2 殷商时期的在字句
        4.2.3 与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时期在字句比较
    4.3 基于认知的西周金文在字句语义分析
        4.3.1“在字句 1”的语义分析
        4.3.2“在字句 2”的语义分析
    4.4 余论和小结
        4.4.1 余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西周金文兼语句研究
    5.1 西周金文兼语句的结构类型
        5.1.1 齐全式
        5.1.2 省略式
        5.1.3 特殊式
    5.2 西周金文兼语句的语义类型
        5.2.1 使令类
        5.2.2 助佑类
        5.2.3 任命类
    5.3 与同时期传世文献、殷商和春秋战国时期兼语句的比较
        5.3.1 与同时期传世文献兼语句的比较
        5.3.2 与殷商时期兼语句的比较
        5.3.3 与春秋战国时期兼语句的比较
    5.4 兼语句起源及其与使动范畴发展顺序问题
    5.5 小结
第六章 西周金文与格句式研究
    6.1 与格句式概论
        6.1.1 研究思路、内容及相关说明
        6.1.2 与格句式的内涵和外延
        6.1.3 与格句式之双宾语结构
        6.1.4 与格句式之于类句式和以类句式
        6.1.5 与格句式与双及物结构
        6.1.6 小结
    6.2 西周金文的与格句式
        6.2.1 结构类型
        6.2.2 语义类型
        6.2.3 小结
    6.3 同时期传世文献、殷商、春秋战国时期与格句式的结构类型
        6.3.1 同时期传世文献与格句式的结构类型
        6.3.2 殷商甲骨卜辞与格句式的结构类型
        6.3.3 春秋战国时期与格句式的结构类型
        6.3.4 小结
    6.4 同时期传世文献、殷商、春秋战国时期与格句式的语义类型
        6.4.1 同时期传世文献与格句式的语义类型
        6.4.2 殷商时期与格句式的语义类型
        6.4.3 春秋战国时期与格句式的语义类型
        6.4.4 小结
    6.5 西周金文与格句式特点及先秦与格句式的演变
        6.5.1 西周金文与格句式之特点分析
        6.5.2 与格句式结构类型的演变
        6.5.3 与格句式语义类型的演变
        6.5.4 小结
第七章 西周金文连动式研究
    7.1 西周金文的连动式
        7.1.1 已有研究和连动式界定
        7.1.2 结构类型
        7.1.3 语义类型
        7.1.4 基于认知的西周金文连动式分类
    7.2 与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连动式的比较
        7.2.1 与西周传世文献连动式的比较
        7.2.2 与殷商时期连动式的比较
        7.2.3 与春秋战国时期连动式的比较
    7.3 余论和小结
        7.3.1 余论
        7.3.2 小结
第八章 西周金文并列式研究
    8.1 复音化与并列式的判定
        8.1.1 西周时期复音化所处阶段
        8.1.2 并列式判定标准问题
    8.2 西周金文的并列式
        8.2.1 并列式的结构类型
        8.2.2 并列式的语义类型
    8.3 与西周传世文献、殷商时期并列式的比较
        8.3.1 与西周传世文献并列式比较
        8.3.2 与殷商时期并列式比较
    8.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甲骨卜辞连动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术语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连动结构”的定义
        二、连动结构研究综述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动词的确定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动词的确定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及研究方法
        一、相关问题的说明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连动结构的语义分类
    第一节 一种语义范畴的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一、军事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二、运动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三、言语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四、动作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五、田牧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六、取予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第二节 多种语义范畴的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一、两种语义范畴的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二、三种语义范畴的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第三节 其它类
    第四节 连动结构动词项的语义组合分析
        一、组合能力较强的语义范畴
        二、组合能力较弱的语义范畴
        三、连动结构动词项语义组合特徵分析
    第五节 甲骨卜辞连动结构语义分类附论
        附论一:包含能愿类动词的结构
        附论二:包含“呼”字的结构
第三章 连动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第一节 动词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两个动词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析
        二、多个动词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第二节 其它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主语与动词的关系
        二、宾语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三、状语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第三节 连动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附论
        附论一:包含能愿动词的结构的语义关系
        附论二:包含“呼”字的结构的语义关系
第四章 连动结构组类及系属特徵分析
    第一节 连动结构在村北系的分布及特徵
        一、连动结构的组类分布
        二、连动结构的组类分布特徵
    第二节 连动结构在村南系的分布及特徵
        一、连动结构的组类分布
        二、连动结构的组类分布特徵
    第三节 连动结构南北两系异同比较
        一、连动结构数量分布差异
        二、连动结构系属及组类分布差异
        三、连动结构时期分布差异
    第四节 连动结构在非王卜辞的分布及特徵
        一、连动结构组类分布
        二、连动结构组类分布特徵
        三、与王卜辞连动结构的比较
    第五节 连动结构组类及系属特徵分析附论
        附论一:包含能愿动词的结构的组类及系属特徵分析
        附论二:包含“呼”字的结构的组类及系属特徵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四、甲骨文祭祀动词句法语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甲骨文当事介词“自”及介词“自”综论[J]. 张玉金. 语文研究, 2022(01)
  • [2]甲骨文“醳”类卜辞研究[D]. 李莹.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殷墟甲骨卜辞爲动句研究[D]. 陈彩红. 西南大学, 2021
  • [4]甲骨卜辞中“于”的组合研究[D]. 徐清. 西南大学, 2021
  • [5]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张玉金. 出土文献, 2021(02)
  • [6]上古汉语“告”的音义、句法及其演变[J]. 雷瑭洵. 语言学论丛, 2020(01)
  • [7]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求”的词义研究[D]. 金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9]西周金文句式研究[D]. 王依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甲骨卜辞连动结构研究[D]. 王栋. 西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甲骨文祭祀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