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平移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一、刚体平动时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程顺[1](2017)在《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文中认为航天科技在20世纪取得较为辉煌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航天科技和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本身结构以及航天器运行的环境被考虑得更加复杂和精细。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航天器在空间的运动特性,航天工程对结构动力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器柔性附属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太阳辐射、航天器姿态调整、空间碎片冲击等干扰,而这些干扰激发的动力学响应很难自行衰减。为了应对当前航天器面向大型化、复杂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航天器的使用寿命、运行精度和工作效率,考虑轴向运动柔性梁和航天器主体之间的刚-柔耦合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对不考虑刚-柔耦合作用的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模型进行研究,采用假设模态法和多尺度法求解轴向运动悬臂梁末端位移的近似解。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与其他研究者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算法的可行性。然后,通过浮动坐标系法建立航天器主体-轴向运动柔性梁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考虑轴向运动柔性梁与航天器主体之间的耦合作用,采用Hamilton原理推导出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采用分离变量法和假设模态法求解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四阶Runge-Kutta法进行数值计算。分析航天器主体半径、航天器主体面密度和柔性运动梁轴向速度对柔性梁横向振动以及航天器姿态角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半径范围内的航天器主体半径值对柔性梁的末端位移以及对航天器姿态角的影响是不相同的。航天器主体半径小于无规律半径上限值时,随时间变化,柔性梁末端位移和航天器姿态角做幅值有增有减的振动;航天器主体半径处于有规律半径区间时,随时间变化,柔性梁伸展时,柔性梁末端位移和航天器姿态角做幅值递增振动;柔性梁收缩时,柔性梁末端位移和航天器姿态角做幅值递减振动;航天器主体半径大于无影响半径下限值时,可以不考虑轴向运动柔性梁和航天器主体之间的刚-柔耦合作用。

吕文银[2](2017)在《陶瓷材料压缩破坏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基于有限元参数映射的格点-弹簧模型(lattice-spring model)对多晶三氧化二铝陶瓷在中、高应变率下的冲击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方法的优点是在弹性阶段计算所得的位移,在理论上与有限元的计算结果一致。该方法概念清晰简单,处理断裂比较容易。模型采用弹脆性模型,断裂准则基于Griffith能量平衡原理,晶界作为弱界面被考虑在内,晶界上的附着功根据设定的晶向角之差呈线性变化,它将影响裂纹的扩展。模拟了与实验材料的孔隙率一致的三氧化二铝陶瓷冲击破坏,其压缩强度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考察了有孔隙和无孔隙陶瓷的冲击响应及其应变率敏感性。结果显示:有孔隙陶瓷表现出一定的率敏感性,而无孔隙陶瓷则没有表现出率敏感性,且前者的裂纹密度时程曲线具有明显的“台阶”,而后者则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台阶”所对应的两种止裂机制——应力松弛和晶界突然转向,是有孔隙陶瓷和无孔隙陶瓷的重要区别,也是无孔隙陶瓷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率敏感性的两种因素。在模型中引入圆孔和狭缝,计算结果表明:孔隙对试件的杨氏模量是有显着影响的,孔隙率越大,杨氏模量越小,并且不同形状的孔隙对杨氏模量削减的程度不同。模拟结果表明相同气孔率下,狭缝比圆孔对杨氏模量的影响更大,且狭缝的所占的比例越大,杨氏模量越小。定性地再现了圆柱玻璃杆撞击刚性壁的过程,结合高速摄像机记录的实验现象对破坏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基本吻合,即破坏过程为撞击端的破坏波加自由端的层裂。

姜益[3](2017)在《基于ABAQUS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疏浚行业在水运交通、港口建设,海洋开发等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高等级内河航道以及建设深水码头等的迫切需要。国内疏浚行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巨大契机。与此同时也给疏浚工程,尤其是疏浚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斗挖泥船因其具有挖掘深度大且精度高的优势,势必成为今后疏浚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疏浚设备。对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深层次机理的研究,对提高疏浚抓斗的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疏浚抓斗挖掘过程中,挖掘阻力和液压油缸推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已有的挖掘阻力计算的理论,完善了疏浚挖掘过程中推力阻力的计算。得到了挖掘阻力和液压油缸推力的随开度的变化情况。使用CEL法,完成了对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并将得到的仿真结果和理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还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挖掘阻力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塑性极限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合理的疏浚挖掘过程的推压阻力力学模型;结合塑性极限分析法和虚功率原理,完成了对疏浚抓斗挖掘过程中推压阻力计算公式的推导。(2)取左侧抓斗,利用Adams对疏浚抓斗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挖掘过程中相关参数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介绍了挖掘过程中,水平刃口的切入阻力、侧板的切入阻力和底板推压阻力及其对应的阻力矩的计算方法;根据力矩平衡原理推导得到了液压油缸推力的计算公式,并得到挖掘阻力和液压油缸推力随抓斗开度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3)介绍欧拉-拉格朗日算法(CEL)的原理;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合理的仿真模型,并完成了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挖掘阻力和挖掘阻力矩的变化曲线;结合挖掘过程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研究了挖掘阻力的变化情况;同时,将挖掘阻力和液压油缸推力的仿真值和传统解析理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4)利用有限元CEL法,分析研究了土体的物理特性和疏浚抓斗的挖掘状态等因素对挖掘阻力的影响。同时,还对疏浚抓斗的作业深度和土体的应力场对挖掘阻力的影响,做出了相应的仿真分析。

彭利平[4](2015)在《大型振动筛减振弹簧刚度反演及梁体动力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而我国原煤质量差、灰分和硫分高,直接燃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选煤是最经济有效的煤炭清洁与高效利用办法,而目前我国原煤入选比例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筛分是选煤的关键环节,被广泛应用的筛分设备是振动筛。处理能力大、筛分效率高的大型振动筛(筛面宽度/横梁跨度大于3.6m、筛分面积大于20m2)符合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中,大型振动筛频繁出现横梁断裂和侧板开裂等故障,可靠性差,难以满足现代大型选煤厂的生产要求,是制约我国煤炭大规模加工提质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大型振动筛可靠性难题,重点研究了大型振动筛减振弹簧刚度反演、内焊筋板激振梁的动力学特性、筛分过程中承重梁(或加强梁)的振动问题及其表面裂纹特性和检测方法,为大型振动筛结构健康监测与高可靠性设计、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为实现振动筛减振弹簧的定量状态识别,建立了描述振动筛减振弹簧故障的四点弹性支撑刚板动力学模型,在构建的自由振动响应矩阵基础上利用自由振动响应进行了系统刚度矩阵的推导,进而通过刚度矩阵拆解实现了减振弹簧刚度的反演(SIby SMD);开发了四点弹性支撑刚板减振弹簧刚度反演模拟系统(SSIFRP),用于高信噪比的反演模拟;采用数值积分和信号处理方法获得系统模拟响应,并用于反演,对所提出原理进行了数值算例验证;最后,在振动筛模型机上实验测试说明了刚度反演方法的有效性。为提高大型振动筛筛体可靠性,提出了在激振梁中心内焊筋板来代替传统的激振梁加厚或外焊筋条;根据区分经典的Euler-Bernoulli梁(EB)和Timoshenko梁(TB)类型的几何尺寸标准,提出了边界连续条件的EB和TB组成的混合梁单元ETE;将内焊筋板激振梁建模成多个ETE构成的混合梁,分析了ETE中EB与TB的振动微分方程;推导了经典边界条件下混合梁的参数化频率方程,提出了获取内焊筋板激振梁固有特性(固有频率和振型)的数值算法,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其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最后,通过实验测试说明了所提混合梁模型的局限性。为系统研究筛分过程大型振动筛承重梁(或加强梁)动力学特性并改进其设计方法,提出了筛分过程振动筛一般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筛体受物料作用下的各态历经平稳随机振动特性,发现了承重梁在筛分过程中,除了经历传统的确定性侧板激励跟随刚体平动(FRT)外,还承受确定性侧板激励弯曲振动(BV)和非确定性侧板激励轴向线性分布随机刚体平动(ALRRT);推导了基于Rayleigh法的BV运动和基于随机振动统计分析的ALRRT运动的计算公式,并基于此改进传统的承重梁(或加强梁)端部受力情况的计算方法,数值算例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改进方法较传统方法的优越性。为构建大型振动筛承重梁(或加强梁)表面裂纹检测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张开型表面贯穿和非贯穿裂纹空心矩形截面梁的相关特性:引入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设计了裂纹等效扭转弹簧刚度的实验测试装置与方法,推导了表面贯穿和非贯穿裂纹空心矩形截面梁的裂纹等效扭转弹簧刚度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传递矩阵法研究了经典边界条件下裂纹梁的频率方程及其数值求解方法,并通过裂纹空心矩形截面悬臂梁的实验测试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最后,在讨论裂纹梁固有频率与裂纹深度、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裂纹空心矩形截面梁裂纹检测的等值线法及其实现方式。

王杜辰[5](2015)在《挠性航天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通常都带有大型挠性附件,使得挠性航天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得以快速发展。弹性变形和刚体运动的耦合效应是刚柔耦合动力学的核心特征。两种运动的耦合作用,导致航天器的动力学行为非常复杂。因此,研究挠性航天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推导了线弹性体和非线性弹性体的Hamilton原理,并以悬臂梁和非线性悬臂梁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推导了刚体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并对加载激励力矩后的刚体姿态角的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通过推导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Hamilton原理的驻值条件,建立了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模型。将航天器主体简化为中心刚体,太阳能帆板简化为悬臂Eular-Bernoulli梁,对其振动响应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通过推导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的驻值条件,建立了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模型,揭示了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模型中弯曲和拉压的耦合效应。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刚柔耦合动力学的控制方程。这不仅将Lagrange方程推广应用于连续介质力学领域,同时也表明应用Lagrange方程研究耦合动力学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胡志涛[6](2015)在《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构型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踝关节功能损伤的患者,尤其是对中风引起的患者来讲,踝关节的康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然而现有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多存在功能单一、分支间互相耦合、不能最大程度满足康复机器人舒适性准则等问题。为此,本文借鉴中医踝关节牵引康复理论,提出一种新型完全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机构,并对杆件尺寸进行了优化,编写了交互式康复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引入移动解耦准则和转动解耦准则的前提下,结合移动解耦自由度和转动解耦自由度实现条件,综合运用移动解耦输入副和转动解耦输入副选择准则,基于螺旋理论,提出两转一移(2R1T)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方法,详细阐述了此类机构的型综合过程并给出实例。根据机构的自由度,遍取第一分支的所有不同构型,结合移动解耦自由度和转动解耦自由度实现条件获得其余分支构型,确定分支输入副和分支布置方式,从而得到大量两转动一移动完全解耦并联机构。将国内外现有踝关节康复机构归纳为三类,对比、分析其运动形式与康复过程;引入中医踝关节牵引康复理论,结合踝关节康复各参数指标,在综合得到的完全解耦2R1T机构中择优作为分析模型,随后提出了一种针对解耦机构杆件尺寸的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给出数值算例。依据尺寸优化所得到的杆件尺寸,初步建立2R1T踝关节康复机器人三维模型;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验证机构作为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可行性;分析机构速度,加速度变化情况,研究机构动平台惯性变化,进而优化驱动函数,最大程度满足康复机构舒适性原则;基于虚拟实验室软件,初步建立人机交互康复界面,增加康复过程的趣味性。

吕琪[7](2014)在《交通事故鉴定辅助系统的研究及设计》文中提出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汽车也逐渐步入中国的普通家庭,真正成为国民普遍交通工具。近年来我国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但是我国的交通事故也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国是世界上车辆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绝对数已高居世界第一。在我国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交通事故再现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汽车动力学原理和车辆碰撞理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一个能够将事故现场信息采集,碰撞车速计算,以及辅助再现事故的交通事故鉴定辅助系统。本文研究了事故现场信息采集的相关技术,编制了事故信息采集的数据库软件,可以较准确的对交通事故中形成的现场环境、车辆、行人以及其它痕迹检验的结果,进行事故信息记录。在对车辆碰撞事故形态进行合理分析并分类之后,运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等力学理论,建立了车辆碰撞模型。依据交通事故现场痕迹进行数据采集,并以Visual Basic语言为工具开发一套车辆碰撞的车速计算软件。最后结合车与车、车与二轮车两例的实际交通事故案例,分别运用本文所构建的交通事故鉴定辅助系统和PC-Crash交通事故再现软件,对交通事故进行反向和正向模拟,最后利用路面痕迹、车体痕迹、人体痕迹等对再现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在合理误差范围内都能较好的再现事故过程。

张鑫[8](2013)在《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潮流发电水轮机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可再生能源潮流能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很好的缓解世界能源危机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竖轴水轮机作为潮流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启动方便但难以自启动,不同来流速度下能量捕获效率不高。为了提高竖轴潮流发电水轮机的自启动能力和能量捕获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变桨距水轮机,为提高潮流能水轮机发电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分析竖轴变桨距水轮机变桨距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转块机构的偏心盘式变桨距机构的基本原理方案,并对变桨距机构进行了方案设计和机构自由度分析,完成了水轮机的结构设计并建立了水轮机的Pro/E三维模型;进行了变桨距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及仿真,验证了偏心盘式变桨距机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竖轴变桨距水轮机的叶片受力和运动情况,得到表征其水动力性能的偏角、攻角、能量利用率系数等重要参数表达式,由动量定理求解出横向诱导速度系数,编写了MATLAB程序求解出了诱导速度系数、偏角、能量利用率系数等水动力相关参数,进而完成了“竖轴变桨距潮流发电水轮机水动力分析及模拟”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分析表明变桨距水轮机具有较高的能量捕获效率。研制了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潮流发电水轮机样机,进行了样机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能量利用率系数等实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大小和方向来流速度下水轮机的能量利用率系数都较高,验证了变桨距水轮机较好的自启动性能和较高的能量捕获效率。本文设计的竖轴变桨距水轮机工作连续平稳,自启动性能较好,能量捕获效率较高,并且简单实用价格低廉,适合近海、边远海岛、江河等电力供应不足的地区,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推广前景。

赵国梁[9](2012)在《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的复杂时变系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的特殊复杂性,从安全生产角度出发,对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开发了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采工作面真三维视觉沉浸技术沉浸感是虚拟现实重要特征之一,研究了立体视觉沉浸显示技术的两种方法实现方法:桌面式立体显示系统和多通道立体显示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中的双目立体视觉原理,采用双中心投影算法实现了红蓝立体显示系统。针对多通道立体投影系统是需要解决非线性失真、画面的数字图像边缘融合与拼接、数据同步和通道间的色彩与亮度平衡四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极坐标系的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基于纹理贴图的校正方法,解决了各种投影面几何失真的情况;通过相邻显示区域小部分重叠的拼缝消除技术实现了画面的数字图像边缘融合与拼接;通过帧缓存同步和数据多通道视景控制技术实现了同步控制;通过相邻投影通道gamma曲线匹配法来进行多通道画面的通道间的色彩与亮度平衡。(2)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仿真井下三维场景的建立是整个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基础。提出了利用loft放样方法创建三维巷道模型,利用多边形体元结构创建地下岩层,二者进行布尔运算,然后形成真实感地下巷道。综采工作面机械设备结构复杂,提出采用OpenGL和3Dmax软件相结合方法实现复杂机械建模,首先在3Dmax中进行建模,以VC作为开发工具,OpenGL作为模型显示和控制平台,将由3Dmax中制作模型生成导出为3DS格式文件,经过一系列模型简化和显示处理读取到OpenGL环境中,从而实现综采工作面复杂机械机构建模。综采设备大部分属于多刚体系统,基于多刚体理论提出一套运动模拟方法,该方法以多体树描述系统的拓扑结构,以体间相对角速度分量和相对位移导数为广义速率,以欧拉角为体间相对方位坐标,用N-E方程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实现综采设备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规律模拟。(3)交互式煤矿安全培训技术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员工岗位安全技术操作水平和理论素质,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安全措施之一。传统的煤矿安全培训方法采用多媒体、课堂讲座、试卷考试的形式,内容枯燥,往往效果不佳。首次将网络游戏思想和方法引入到煤矿安全培训领域,借鉴角色扮演类RPG网络游戏的设计思想,将学习、教育、娱乐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建立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煤矿安全培训模式。首先设计了系统模块总体架构,从安全培训的情景设计、环境设计、角色设计、关卡和人物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主要设计方法。设计的思想是:该角色设定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从最基层矿工做起,经过各个工种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层层闯关,然后成长为煤矿高级领导干部的人生经历。随后又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这些关键技术包括:碰撞检测、虚拟矿工建模和行为控制、虚拟矿工人工智能。(4)基于HLA的分布式煤矿安全应急救援演练技术高层次体系结构HLA作为美国国防部军事战场战术演练和演习技术结构,在军事和航空航天仿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煤矿三维仿真领域还没有得到应用,首次将高层次体系结构(HLA)作为分布式交互仿真的系统构架引入煤矿灾害应急救援演练中,重点研究基于HLA的煤矿联邦成员的开发设计流程和方法,说明煤矿联邦成员的信息管理,信息交互方法以及信息的发布、订购原理,对矿工联邦成员的FOM映射方法和数据的编码、解码,编程实现进行说明;然后说明联邦间实现同步的方法和仿真进程控制的实现。最后给出矿井各联邦成员的HLA线程的仿真流程图。最后以黄陵一号矿607工作面为例,以VC作为高级语言开发平台,OpenGL为三维图形开发库,开发了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包括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仿真、安全技术培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监控三维可视化和移动监控模块,实现了井上下三维漫游、安全知识考核、安全避灾训练、灾害模拟和应急救援、安全远程监控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王晓欣[10](2012)在《昆虫扑翼悬停飞行尾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昆虫扑翼飞行中,尾涡对于升力的作用存在各种有争议的说法,是扑翼空气动力学研究中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方法研究昆虫扑翼悬停飞行中尾涡的演化规律及由于涡环相互诱导引起的升力,从中分析尾涡对于扑翼飞行气动力的影响,并研究尾涡建立的整个过程中周期平均升力在每个周期的变化规律。我们通过理论模型预测的升力变化趋势结果与Birch和Dickinson[1]文献中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我们建立了昆虫的涡模型,涡模型由翼平面涡环(由附着涡和与翅膀相连的半涡环构成)以及尾涡系构成。尾涡系的建模采用Rayner[2]和Ellington[3]的尾涡模型。对涡模型采用离散涡方法(Rayner[2])进行运动学分析,获得了涡环在尾涡系中的演化规律。扑翼刚开始时,尾涡环脱落后无序运动,经过若干个周期后,逐渐形成稳定的尾涡系。采用Wu[4]的涡量矩理论对涡环系统进行气动力分析。我们推导得到空间中任意形状涡环运动产生的气动力。涡环在某个方向上的气动力分量正比于涡环的环量与涡环沿该方向投影面积时间变化率的乘积。将该结论用于昆虫涡模型,可将扑翼飞行的升力与涡环的收缩和扩张联系在一起,获得各部分涡量对升力所起的作用。尾涡诱导翼平面涡环收缩导致升力减小20%左右,这恰好与翼平面涡环诱导尾涡运动导致的升力增加相互抵消。因此涡环之间的相互诱导作用不会直接影响升力。尾涡对周期平均升力的影响来自于它们在翼平面诱导的下洗速度导致翼平面附着涡环量的减小。我们推导得到附着涡升力与尾涡环在翼平面处的诱导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尾涡系从建立到稳定过程中升力随周期变化的过程。升力先减小后增大,经过若干个周期后达到稳定。升力在第二个半周期出现最小值,这与Birch&Dickinson[1]文献中的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我们从理论上解释了第二周期出现升力最小值的现象。此时尾涡系中只有一个涡环,离翼平面非常近,诱导很大的下洗速度。后续周期虽然尾涡环个数增加,但是在诱导速度场的作用下快速向下运动,对翼平面的诱导作用反而小于第二半周期。我们使用镜像法模拟带固壁的流场,获得带有镜像涡时涡量矩理论的形式。用此方法研究昆虫身体和翅膀对涡环运动及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昆虫身体和翅膀后升力有所减小。身体所占比例越大,则与涡环相关的升力就越小。

二、刚体平动时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刚体平动时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带轴向运动柔性附属结构航天器研究现状
    1.3 课题简述
        1.3.1 课题研究对象与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3 文章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刚-柔耦合动力学基础
    2.1 刚体运动学
        2.1.1 刚体平动的描述
        2.1.2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
    2.2 柔性体运动学
        2.2.1 柔性体的运动、位形和变形
        2.2.2 拉格朗日描述和欧拉描述
    2.3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
        2.3.1 航天领域刚-柔耦合系统描述
        2.3.2 刚-柔耦合模型建模方法
    2.4 柔性梁横向振动
        2.4.1 欧拉-伯努利梁理论
        2.4.2 柔性梁挠曲线近似偏微分方程
        2.4.3 柔性梁横向振动方程
        2.4.4 柔性梁横向自由振动解
        2.4.5 悬臂梁固有频率和振型函数
    2.5 动力学方程解法
        2.5.1 多尺度法
        2.5.2 假设模态法
        2.5.3 四阶Runge-Kutta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动力学分析
    3.1 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模型
    3.2 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动力学方程
    3.3 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动力学方程求解
        3.3.1 假设模态法
        3.3.2 多尺度法
        3.3.3 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模型初始条件
    3.4 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算例分析
        3.4.1 假设模态法-轴向运动悬臂梁末端位移解
        3.4.2 多尺度法-轴向运动悬臂梁末端位移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模型建立
    4.2 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
    4.3 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
    4.4 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初始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算例分析
    5.1 航天器主体半径的影响
        5.1.1 无规律半径区间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系统动力响应
        5.1.2 有影响半径区间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系统动力响应
        5.1.3 无影响半径区间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系统动力响应
    5.2 航天器主体面密度的影响
    5.3 轴向速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陶瓷材料压缩破坏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脆性材料压缩破坏的研究现状
        1.2.1 内部缺陷
        1.2.2 裂纹尖端屏蔽机制
        1.2.3 实验研究
        1.2.4 数值模拟
    1.3 破坏波
    1.4 论文的结构
2 格点 -弹簧模型
    2.1 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
        2.1.1 基本原理
        2.1.2 相互作用模型
        2.1.3 参数设定
    2.2 陶瓷压缩破坏建模
        2.2.1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2.2.2 参数映射
        2.2.3 应变能相等
        2.2.4 断裂准则
        2.2.5 微结构的设定
        2.2.6 加载条件
        2.2.7 积分算法
    2.3 模型弹性性质检验
3 陶瓷压缩破坏模拟结果分析
    3.1 多孔陶瓷的冲击破坏强度与实验对比
    3.2 陶瓷的破坏过程分析
        3.2.1 多孔陶瓷破坏过程
        3.2.2 无孔隙陶瓷破坏过程
    3.3 多孔陶瓷的两种止裂机制
        3.3.1 裂纹扩展导致局部应力松弛
        3.3.2 沿晶裂纹在晶界转向处止裂
    3.4 应变率敏感性
    3.5 孔隙形状对杨氏模量的影响
4 玻璃杆中的破坏波模拟
    4.1 建模
    4.2 初始条件和材料参数
    4.3 模拟结果分析
5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ABAQUS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疏浚行业的市场前景
        1.1.2 国内挖泥船的发展
    1.2 与课题有关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抓斗挖掘过程力学特性的研究
        1.2.2 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仿真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抓斗推压阻力的研究和计算
    2.1 抓斗推压阻力的塑性极限分析
        2.1.1 土体弹性-理想塑性假设
        2.1.2 屈服条件
        2.1.3 虚功率方程
        2.1.4 极限载荷的上、下限定理
    2.2 土体破坏模式分析
        2.2.1 破坏载荷的求解条件
        2.2.2 土体塑性变形型式及能量耗散率
    2.3 推压阻力的计算
        2.3.1 推压阻力力学模型的建立
        2.3.2 速度间断线的确定
        2.3.3 土体内部的能量耗散率
        2.3.4 外载荷的功率
        2.3.5 推压阻力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分析研究
    3.1 疏浚抓斗的分类和结构
    3.2 抓斗运动学分析
        3.2.1 抓斗运动分析模型的建立
        3.2.2 抓斗斗体运动仿真分析
    3.3 抓斗的挖掘阻力
        3.3.1 水平刃口的切入阻力R_1
        3.3.2 侧板切割刃的切入阻力R_2
        3.3.3 抓斗底板的推压阻力R_3
    3.4 挖掘阻力和液压油缸推力的分析
        3.4.1 液压油缸推力的计算
        3.4.2 疏浚抓斗尺寸及土体相关参数
        3.4.3 挖掘阻力的分析
        3.4.4 液压油缸推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4.1 疏浚抓斗挖掘的有限元法基础
        4.1.1 ABAQUS软件介绍
        4.1.2 连续介质运动的描述
        4.1.3 欧拉-拉格朗日法的简介
    4.2 土体的本构模型
    4.3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模拟疏浚抓斗挖掘过程模型的建立
        4.3.2 建立初始自重应力场
    4.4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4.4.1 抓斗挖掘阻力的分析
        4.4.2 液压油缸推力的分析
    4.5 仿真结果和理论值对比分析
        4.5.1 挖掘阻力对比分析
        4.5.2 液压油缸推力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疏浚土壤挖掘性能的仿真研究
    5.1 不同疏浚岩土可挖性的分析比较
        5.1.1 疏浚岩土的分类
        5.1.2 不同土质可挖性的仿真研究
    5.2 疏浚土壤物理特性与挖掘阻力的关系
        5.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2.2 内摩擦角
        5.2.3 粘聚力强度
        5.2.4 土体密度
    5.3 抓斗切入方式对挖掘阻力的影响
        5.3.1 切入深度
        5.3.2 切入角度
    5.4 作业深度对于挖掘阻力的影响
    5.5 土体自重应力对挖掘阻力的影响
    5.6 单元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4)大型振动筛减振弹簧刚度反演及梁体动力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自由响应的大型振动筛减振弹簧刚度反演
    2.1 四点弹性支撑刚板的动力学模型
    2.2 基于自由响应的四点弹性支撑刚板减振弹簧刚度反演原理
    2.3 基于Matlab/GUI的四点弹性支撑刚板减振弹簧刚度反演模拟器
    2.4 大型振动筛减振弹簧刚度反演应用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内焊筋板激振梁的动力学特性
    3.1 内焊筋板激振梁的机械结构
    3.2 内焊筋板激振梁的弯曲振动分析
    3.3 内焊筋板激振梁的弯曲振动特性
    3.4 数值算例
    3.5 ETE模型的局限性
    3.6 本章小结
4 考虑随机特性的筛分过程中承重梁(或加强梁)的振动问题
    4.1 筛分过程中大型振动筛的一般动力学模型
    4.2 筛分过程中振动筛随机振动评价
    4.3 筛分过程中大型振动筛承重梁的运动
    4.4 考虑随机特性的大型振动筛承重梁设计改进
    4.5 承重梁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与实验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表面贯穿和非贯穿裂纹承重梁的振动特性与检测
    5.1 空心矩形截面梁表面裂纹的等效扭转弹簧刚度
    5.2 表面裂纹空心矩形截面梁的振动分析
    5.3 表面裂纹空心矩形截面梁裂纹的振动检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挠性航天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刚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刚柔耦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弹性体和刚体的非耦合动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弹性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
        2.2.1 线弹性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
        2.2.2 悬臂梁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2.2.3 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
        2.2.4 非线性悬臂梁动力学方程及仿真
        2.2.5 结果分析
    2.3 刚体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
        2.3.1 刚体动力学
        2.3.2 刚体姿态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3.1 引言
    3.2 挠性航天器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及仿真
        3.2.1 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的一类变量Hamilton原理
        3.2.2 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的两类变量Hamilton原理
        3.2.3 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的驻值条件
        3.2.4 航天器—小挠度梁式结构的Hamilton动力学建模
        3.2.5 仿真分析
    3.3 挠性航天器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及仿真
        3.3.1 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的一类变量Hamilton原理
        3.3.2 刚—非线性弹性耦合动力学的Hamilton原理的驻值条件
        3.3.3 航天器—大挠度梁式结构的Hamilton动力学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Lagrange方程研究刚柔耦合动力学
    4.1 引言
    4.2 基本概念
        4.2.1 泛函的变分和变导
        4.2.2 Lagrange方程中的变导
    4.3 刚柔耦合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建模
        4.3.1 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中的动能
        4.3.2 刚—线弹性耦合动力学中的势能
        4.3.3 Lagrange方程建模
    4.4 应用举例
        4.4.1 梁的振动控制方程
        4.4.2 系统姿态的控制方程
        4.4.3 结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构型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其实际应用
    1.3 两转一移解耦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
        1.3.1 解耦的定义和分类
        1.3.2 现有两转一移解耦并联机构概述
        1.3.3 现有两转一移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方法
    1.4 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2R1T解耦并联机构的型综合
    2.1 引言
    2.2 螺旋理论基础
        2.2.1 空间直线矢量方程
        2.2.2 螺旋的物理意义及使用
    2.3 定义术语及相关符号
    2.42R1T解耦并联机构的型综合方法
        2.4.1 移动解耦分支型综合准则
        2.4.2 转动解耦分支型综合准则
        2.4.3 机构转动自由度实现条件
        2.4.4 转动解耦并联机构输入副选择原则
        2.4.5 两转一移解耦并联机构的型综合方法
    2.52R1T解耦并联机构的型综合过程
        2.5.1 2R1T解耦并联机构的型综合实例
    2.6 2R1T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的补充
        2.6.1 分支一类型为 1TY2RXZ的型综合
        2.6.2 分支一为其它类型下的型综合补充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2R1T解耦并联机构的尺寸优化与实际应用
    3.1 引言
    3.2 PU-CRRU-CRRR本体机构分析
        3.2.1 PU-CRRU-CRRR本体机构组成
        3.2.2 PU-CRRU-CRRR机构自由度分析
        3.2.3 PU-CRRU-CRR机构位置正反解
        3.2.4 PU-CRRU-CRR机构速度和奇异性分析
    3.3 踝关节康复机构的尺寸优化
        3.3.1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3.3.2 工程中常用的两种优化设计方法
        3.3.3 并联机器人结构参数的优化现状
    3.4 优化解耦机构遇到的问题及初步构想
        3.4.1 优化解耦机构初步构想
        3.4.2 优化实例
    3.5 工作空间及该机构实际应用时的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dams仿真及交互式康复方案的建立
    4.1 引言
    4.2 踝关节康复样机模型的建立
        4.2.1 Proe三维设计软件概述
        4.2.2 样机三维模型
        4.2.3 样机部分结构设计
    4.3 模型的Adams仿真及分析
        4.3.1 仿真模型的创建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基于Labview下的交互式康复方案
        4.4.1 评定踝关节康复常用准则
        4.4.2 常见中医踝关节康复按摩手法
        4.4.3 踝关节康复的实施方案
        4.4.4 交互式踝关节康复界面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交通事故鉴定辅助系统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碰撞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动力学模型研究
    2.1 刚体运动学
    2.2 动力学普遍定理
        2.2.1 动量守恒定律
        2.2.2 动量矩定理
        2.2.3 动能定理
    2.3 车辆碰撞的动力学模型
        2.3.1 车辆碰撞的动力学特性
        2.3.2 车辆碰撞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假设
        2.3.3 一维碰撞的动力学模型
        2.3.4 二维碰撞的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碰撞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软件设计
    3.1 碰撞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需求分析
    3.2 碰撞交通事故的信息采集
        3.2.1 交通事故现场信息采集
        3.2.2 事故车辆信息采集
    3.3 碰撞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软件功能分析
    3.4 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车辆碰撞动力学模型的事故鉴定辅助系统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系统功能需求及流程设计
    4.3 基于事故鉴定辅助系统的事故车辆碰撞速度计算
        4.3.1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的车辆行驶速度的计算方法简介
        4.3.2 二维碰撞交通事故的车辆行驶速度的程序算法
    4.4 系统功能简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交通事故鉴定辅助系统的事故再现仿真验证
    5.1 PC-CRASH仿真分析软件简介
    5.2 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案例分析
        5.2.1 事故相关信息
        5.2.2 事故再现仿真
    5.3 汽车与汽车碰撞事故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潮流发电水轮机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竖轴水轮机的研究现状
        1.3.2 变桨距机构的研究现状
        1.3.3 水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水轮机的机构设计
    2.1 偏心盘式变桨距机构原理
    2.2 偏心盘式变桨距机构方案设计
        2.2.1 偏角控制机构方案设计
        2.2.2 偏心控制机构方案设计
    2.3 偏心盘式变桨距机构自由度分析
    2.4 水轮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桨距机构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3.1 变桨距机构运动学分析
        3.1.1 偏心控制机构运动学分析
        3.1.2 偏角控制机构运动学分析
    3.2 变桨距机构运动学仿真
        3.2.1 机构仿真模型
        3.2.2 变桨距机构运动学正分析仿真
        3.2.3 变桨距机构运动学逆分析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水轮机水动力学分析
    4.1 水动力性能分析
        4.1.1 运动和受力分析
        4.1.2 诱导速度的确定
    4.2 水动力数值计算及分析
        4.2.1 水动力数值计算
        4.2.2 影响水轮机水动力性能因素的分析
    4.3 基于 MATLAB 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水轮机样机研制及实验研究
    5.1 样机研制
    5.2 实验研究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系统简介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符号定义
附录 B 在不同雷诺数时 NACA0018 叶片翼型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实验值
附录 C 求解横向诱导速度系数u 的 MATLAB 程序

(9)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动态
        1.2.1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与动态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矿业工程中的研究
        1.2.3 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 VR 系统分析
    2.1 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基本特征
    2.2 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3 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流程
    2.4 小结
3 综采工作面真三维视觉沉浸技术
    3.1 红绿立体显示系统
    3.2 多通道立体显示系统
        3.2.1 非线性失真矫正技术的实现
        3.2.2 通道拼接和光栅对齐
    3.3 通道数字图像边缘融合与无缝拼接的实现
    3.4 数据同步
        3.4.1 多通道视景同步控制技术
        3.4.2 帧缓存交换同步
    3.5 多通道间的色彩与亮度平衡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仿真技术
    4.1 地下巷道 Loft 建模
        4.1.1 Loft 放样创建巷道模型
        4.1.2 巷道和岩层地质体布尔运算
    4.2 综采设备建模
        4.2.1 采煤机 3Dmax 建模
        4.2.2 采煤机 3DS 数据读取和显示
        4.2.3 模型细节层次处理技术
    4.3 综采工作面生产工艺仿真
        4.3.1 综采设备运动仿真
        4.3.2 煤流粒子运动仿真
    4.4 小结
5 综采工作面交互式矿工安全生产培训技术
    5.1 交互式矿工安全培训概述
    5.2 交互式安全培训设计
        5.2.1 情景设计
        5.2.2 模块环境设计
        5.2.3 角色设计
        5.2.4 关卡和任务设计
    5.3 交互式安全培训系统关键技术
        5.3.1 碰撞检测
        5.3.2 虚拟矿工建模和行为控制
        5.3.3 虚拟矿工人工智能
    5.4 本章小结
6 综采工作面分布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技术
    6.1 应急救援高层体系结构(HLA)技术研究
        6.1.1 应急救援演练 HLA 概述
        6.1.2 救援演练 HLA 规则
    6.2 矿工联邦成员程序结构
        6.2.1 应急救援 HLA 线程设计流程
    6.3 煤矿 FOM 映射开发
        6.3.1 矿工动作类设计
        6.3.2 应急救援数据的编码、解码
    6.4 应急救援仿真同步与暂停控制
        6.4.1 救援同步控制
    6.5 本章小结
7 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
    7.1 应用系统结构和组成
    7.2 立体显示系统实现方法
    7.3 软件系统模块实现方法
        7.3.1 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三维建模和仿真
        7.3.2 交互式安全培训模块
        7.3.3 基于 HLA 的分布式应急救援演练模块
        7.3.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移动监控三维可视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昆虫扑翼悬停飞行尾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扑翼飞行概述
        1.2.2 高升力机制
        1.2.3 扑翼流场中的涡及其对升力的影响
        1.2.4 扑翼气动力研究
        1.2.5 昆虫扑翼飞行与微型扑翼飞行器
        1.2.6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扑翼悬停飞行涡模型及其中的涡环
    2.1 涡模型
    2.2 连续涡面方法
    2.3 离散涡环方法
    2.4 涡环的演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与涡环相关的气动力
    3.1 涡量矩理论
    3.2 任意形状涡环引起的气动力
        3.2.1 三维任意形状涡环引起的气动力
        3.2.2 二维平面涡环引起的气动力
    3.3 昆虫涡模型气动力分析
        3.3.1 气动力的分解
        3.3.2 尾涡运动对气动力的影响
        3.3.3 尾涡自相似段对气动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扑翼悬停飞行周期平均气动力随时间的变化
    4.1 概述
    4.2 尾涡诱导下洗速度对升力的影响
    4.3 气动力随周期变化求解方法
    4.4 气动力随周期变化规律
        4.4.1 翼平面半涡环与尾涡环气动力
        4.4.2 附着涡气动力
    4.5 升力最小值与尾涡环运动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昆虫身体和翅膀对尾涡及气动力的影响
    5.1 概述
    5.2 镜像法及带有镜像涡时的涡量矩理论
    5.3 昆虫镜像模型
    5.4 昆虫身体的镜像作用
    5.5 昆虫翅膀的镜像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刚体平动时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D]. 程顺. 燕山大学, 2017(04)
  • [2]陶瓷材料压缩破坏的数值模拟[D]. 吕文银. 宁波大学, 2017(02)
  • [3]基于ABAQUS疏浚抓斗挖掘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D]. 姜益.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4]大型振动筛减振弹簧刚度反演及梁体动力学问题研究[D]. 彭利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5]挠性航天器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 王杜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8)
  • [6]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构型设计与研究[D]. 胡志涛. 燕山大学, 2015(12)
  • [7]交通事故鉴定辅助系统的研究及设计[D]. 吕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偏心盘式竖轴变桨距潮流发电水轮机设计与性能研究[D]. 张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6)
  • [9]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赵国梁.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1)
  • [10]昆虫扑翼悬停飞行尾涡影响研究[D]. 王晓欣. 清华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平移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