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

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

一、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张承志[2](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杨亚辉[3](2020)在《论达利绘画作品的潜意识成分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启发》文中认为绘画的探索是感性的体现,艺术作品中饱含着对感性世界的理解,潜意识是艺术创作中感性经验的表达,艺术家通过潜意识的释放来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概念间接影响了很多现代派艺术家,比如达利、恩斯特、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在探索形式语言的同时也在进一步了解自我意识的释放,潜意识的探索也为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方向了一个新的绘画思考。

刘佳婧[4](2019)在《纺织女、母亲、女神 ——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纤维艺术与女性之间似乎包含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女性艺术家的参与程度远高于男性。纤维艺术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与传统女红技艺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朱迪·芝加哥(Judi Chicago)、米莉亚姆·夏皮罗(Miriam Shapiro)等当代女性艺术先锋用纤维作品所作出的关于女性权力的表态,更让纤维艺术与女性关系密切。本文尝试为“纤维艺术与女性”这一话题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视阈,将纤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生产中的有机整体,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中“纺织-女性”关系的本文和话语,结合艺术学、图像学、心理学、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成果,对“纤维艺术-女性”这一超稳定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与剖析。本文将通过追踪“纺织女”、“母亲”、“女神”三种与纺织(织物)密切相关的典型女性形象,从技术、情感、原型三个层次上,分析长久以来广泛根植于中西方纺织文化中女性神话的形成与变化,进而反思:这一携带性别观念的象征体系是如何影响当代纤维艺术,并构成纤维艺术之创作语境?论文的第一章“纺织女:纺织技术中的性别化分工”,从技术角度展开对纤维艺术中女性话题的讨论。长久以来存在于纺织活动中的性别分工,在纤维艺术中同样存在,不同创作语境中,性别化的技术为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语义和效果。第二章“母亲:纤维艺术中的情感隐喻”,分析了“织物”与“母亲”这一特殊女性身份之间的联系,及其所携带的情感因子在纤维艺术中的气氛价值。艺术家们基于个人经验在这一问题上作出的不同反应,是对于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的主观性表达。第三章“女神:纤维艺术中性别象征的心理原型”,讨论不同文化中与纺织相关的女神,如何在心理象征层面上为纤维艺术构建了一种古老而抽象的原始性别意识,并在原型层面上强化了纤维艺术与女性的关系。本文并非要为纤维艺术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勾勒一个清晰准确的轮廓,而是将其描绘为一种丰富、复杂且变动不居的现实,并以此为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为开放性的空间。

张燕[5](2018)在《郎世宁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郎世宁以“双重身份”来华,既是18世纪意大利天主教的传教士,又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中国宫廷画家。清末民初的中国画改良大讨论,使郎世宁逐渐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拟从一个绘画实践者的视角出发,对郎世宁绘画艺术进行专题性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起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以郎世宁的双重身份为切入点,分析形成其绘画艺术风貌的主客观原因;第二章,通过分析解读重要代表作,对郎世宁在华51年的画风作以阶段性述评;第三章,通过对其艺术形态的分析,将其作品主要分为独立创作与合笔画创作,另对其油画创作和珐琅活计进行考证与解读;第四章,分析郎世宁的客观历史地位及其绘画艺术的历史局限性;第五章,总结郎世宁绘画艺术的影响,提出其对绘画创作者的启示,即“求变与创新”;结论部分,笔者认为郎世宁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充当了一个时间上的结点,其在艺术创作中重在“求变与创新”的探索与追求,与笔者在绘画实践中存有共鸣,对笔者有很大的启发,并且这种启发对其他更多的绘画实践者来说,也应存在共鸣。笔者以为对郎世宁绘画艺术进行专题性研究是有很必要的,这不仅对于研究清代宫廷绘画是一个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而且对于笔者自身的理论研究与绘画创作也会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本课题研究既是笔者的个人意愿也符合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要求。

沈文婷[6](2011)在《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20世纪墨西哥着名女画家弗里达·卡洛极具代表性的自画像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绘画表现语言和作品艺术特质两方面去解读弗里达·卡洛极具个人特质的自画像作品。通过典型的艺术作品剖析作品背后深刻的隐喻内涵。文章主要分三章节,通过每个时期典型的艺术作品,分别从画家艺术成长背景、艺术风格分析和艺术表现特质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弗里达·卡洛自画像作品的创作动机、艺术表现、人格特质。通过这些论述,旨在达到对弗里达·卡洛的自画像做全面深刻解读的目的。

邹广胜[7](2011)在《印象派与古典主义传统关系新探》文中提出印象派画家以反叛僵死的传统来开始自己的艺术追求,不过,这只是与强大的传统之间发生了偏差,即他们在理解传统遗产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印象派画家自身对于传统的丰厚积累成为让他们自己在将来转化为传统的一部分的前提和基础。印象派画家对自然的热爱除了来自浪漫主义的影响外,还来自现实主义的影响。

唐蓉[8](2010)在《时间之书——博尔赫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本通过梳理博尔赫斯的生平、作品和知识背景,提出了时间问题在博尔赫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具体分析博尔赫斯在三种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中所表现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形态说明博尔赫斯在时间问题上的思考及由此展示的文学家的随意性、多变性、审美性。通过梳理分析人类认知历史上对于时间问题的种种理解来阐述博尔赫斯时间观的渊源,并藉此探讨他的时间观,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的作品指向科学和哲学上的本源问题,所给出的时间形态也和哲学、宗教和科学中的时间观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些相似性只是博尔赫斯用来满足其文学需要的,因此我认为博尔赫斯热衷的只是一种修辞、形式和美学表现。论文的目的不在于在时间问题的思考上给出更深刻、更先进的答案,而是藉时间以探讨博尔赫斯实现文学性的方式。在时间问题上,博尔赫斯的思考不可谓不多,这也是博尔赫斯作品中借用最多的形而上学手段,但是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问题的系统思考上,博尔赫斯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于其理论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而在于他把这个在文学语境中相对陌生的主题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本文正是要通过时间这个最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入手,将博尔赫斯隐藏在逻辑、分析和哲理背后的文学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矛盾性甚至荒诞性剥离出来。而这些在哲学和科学等力求准确的知识体系中不能接受的弱点,恰恰是文学所需的重要特质。换句话说,这是藉时间问题的抽象性以获得文学直观性,即通过详实、完备和周到的论证形式来实现文学的阙如、模糊和混乱才是博尔赫斯最动人的特质。由于博尔赫斯本人的知识非常庞杂,为了更清晰地梳理他在时间问题上的思考脉络,总结他作品的各种时间形态及其渊源,本文还涉及了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多学科体系中对于时间的研究成果。这些梳理都服从并服务于论文最终要证明的博尔赫斯的文学性。

宋娟[9](2009)在《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及心理本源分析》文中提出在绘画创作中,潜意识的作用机理如何,及如何更好的发挥潜意识是目前艺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该研究方向吸引了许多学者寻求探索其中可能的规律和特征。本文以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分析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寻译作品中潜藏的心理内容,进一步解析达利运用潜意识进行艺术构建的机理。其次,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选择人格心理本源、艺术思想本源及创作风格三方面特性,加之历史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其人格心理本源与艺术思想心理本源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对应的本源特性。最后,总结了达利作品中的潜意识构建与心理本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对达利以潜意识为创作源动能开创艺术新形式作出了必要性分析。本部分首先从达利绘画的特征分析入手,然后再具体从其绘画构图上的潜意特点,象征物塑造的潜意识视角,新的艺术语言的潜意识表现三方面全面论述了达利运用潜意识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接下来,联系达利作品论证一些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境糅合,运用具体的写实描写和图像的夸张变形及多重象征手法创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梦幻、具体与抽象的绝对的超现实的艺术情境。最后,解读这位艺术家运用潜意识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本源,探究其人格结构与创作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其行为表现的深层次原因。虽然之前有不少学者对达利和他的艺术作品做了很多介绍与分析,但本文更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考察达利艺术创作的个性语言、作品的潜意识构建机理、创作心理的构成因素及其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以作品透析作家心理,进一步探究其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本源。本文避开前人只是泛泛地描述达利生平、艺术历程和艺术特色的角度,而是以心理层面作为研究点,紧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的图片来评述达利的艺术作品,以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创作思考背景,拓展创作空间。

杨剑[10](2009)在《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生于1951年的西班牙“欲望大师”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深受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文化”以及后现代主义风潮的影响,以人性的欲望为出发点,结合各种五彩斑斓的后现代表现元素,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深受世界影迷所追捧,被誉为“西班牙电影鬼才”。本文分四大部分探讨了西班牙着名电影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艺术之路,试图全面地分析其人其影,让一个真实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从他的电影中脱颖而出。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阿尔莫多瓦的生平事迹及创作经过,接下来是对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角色进行了阐述,从整体上对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把握。第二部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出发探讨了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中的主题元素,即是“情欲”和“女性”。第三部分从波普文化与后现代理论出发探讨了阿尔莫多瓦电影的文化内涵,先从视听语言的方面分析阿尔莫多瓦电影的“波普”风格,然后从后现代的观点对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进行文化内涵的诠释。第四部分分析了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不足和缺陷,表现在过多的色情奇观和对边缘化话题的乐此不疲。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面性。文中结合了阿尔莫多瓦在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着名电影作品充分论证、以及现阶段电影界对其电影的评论。其次是具体性。文中的理论建构不是空中楼阁,是在之前的理论研究上更加细致、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突破。再者是独创性。文章中敢于提出一些新奇的观点,学术的探讨需要理性的想象。最后是批判性。我虽然研究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但我并不盲从他,而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他,如对他的电影中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批评等。本文通过全面、具体、独特、辩证的阐述,对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进行剖析,力图全面阐释阿尔莫多瓦的艺术特色,从而获知电影这一“第七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得到人性终极密码的破解。

二、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论达利绘画作品的潜意识成分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走进潜意识
    第一节 潜意识的由来以及概念
    第二节 潜意识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潜意识与超现实主义绘画
第二章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作品中的潜意识构造
    第一节 成长的伏笔
    第二节 达利作品的隐喻性表现和“力比多”的释放
    第三节 梦境彰显潜意识
第三章 绘画的本能释放
    第一节 梦境、幻想下的荣格绘画
    第二节 苦难、战乱下爆发的潜意识释放
第四章 符号化、图像化对当下水墨人物画的启示
    第一节 潜意识启发下的水墨画内容与形式转变
    第二节 潜意识下的符号化与图像化
    第三节 中国水墨人物画中的“无意义”成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4)纺织女、母亲、女神 ——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委拉斯开兹的隐喻
第一章 纺织女:纺织技术中的性别化分工
    (一)为什么纺织者是女性?
    (二)妇工与美德
        1、纺织作为个人修养
        2、纺织包含社会准则
        3、纤维艺术与女性美德
    (三)家庭织物到纺织工厂:被重构的女性神话
        1、妇工与女工
        2、纺织女工与女性主义运动
        3、女性主体与即兴的编织
第二章 “母亲”:纤维艺术中的情感隐喻
    (一)作为个体身份与文化象征的“母亲”
    (二)纺织、织物与“母亲”
        1、身体的记忆
        2、结构的相似性
        3、话语修辞
    (三)纤维艺术与母亲隐喻
        1、繁衍、孕育与生长
        2、纽带与家庭记忆
        3、被保护和治愈的人
第三章 女神:纤维艺术中性别象征的心理原型
    (一)参与纺织的女神们
        1、纺织生命的女神
        2、掌管纺织技艺的女神
        3、降格的纺织女神
    (二)纺织女神的双面性
    (三)纤维艺术中的女神意象
        1、自然之力
        2、月亮、死亡与重生
        3、神秘感与他者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5)郎世宁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起缘
    二 本课题研究意义
    三 本课题研究现状
    四 本课题研究方法
    五 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一章 郎世宁绘画艺术成因分析
    第一节 身份与境遇——客观原因
        一 双重身份
        二 天主教在华策略
        三 清初禁教政策
        四 清帝“怀柔远人”政策
        五 耶稣会的支持
    第二节 性格使然——主观原因
        一 忠于宗教
        二 敢于冒险
        三 坚韧不拔、隐忍谨慎
        四 积极探索、求变创新
        五 考虑周全、未雨绸缪
    第三节 画院设置——创作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郎世宁绘画风貌阶段述评
    第一节 萌芽孕育(康熙五十四年——雍正元年)
        一 适应康熙审美趣味
        二 传授欧洲绘画技法
    第二节 画风转折:《聚瑞图》
    第三节 画风形成(雍正朝)
        一 关于雍正的审美趣味
        二 画风形成的代表作:《百骏图》
    第四节 黄金阶段(乾隆元年——十八年)
        一 关于乾隆的审美趣味
        二 御容像:乾隆帝后朝服像创作
        三 塞北题材纪实画:乾隆皇帝英雄形象创作
        四 节令画创作:《弘历岁朝行乐图》
        五 通景画创作
        六 圆明园西洋建筑设计和大水法设计
    第五节 臻于其极(乾隆十九年——三十一年)
        一 《万树园赐宴图》和《马术图》
        二 《乾隆皇帝平定西域战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郎世宁绘画艺术形态分类
    第一节 独立创作
    第二节 合笔创作
        一 郎世宁与唐岱的合笔画
        二 郎世宁与沈源的合笔
        三 郎世宁与张为邦的合笔
        四 郎世宁与陈枚的合笔
        五 郎世宁与丁观鹏的合笔
        六 郎世宁与周鲲的合笔
        七 郎世宁与金廷标的合笔
        八 郎世宁与方琮的合笔
        九 郎世宁与姚文瀚的合笔
    第三节 作品形态
        一 郎氏署款并执笔类
        二 郎氏署款合笔类
        三 郎氏作品无署款类
        四 他人署款含有郎氏执笔痕迹类
        五 伪作
    第四节 油画创作
    第五节 珐琅活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郎世宁的客观历史地位
    第一节 客观历史地位
        一 中西融合的结点:创郎氏风格绘画艺术
        二 油画大师
        三 线法画创始人
        四 建筑与装饰设计师
        五 工艺设计师
        六 中国早期西洋绘画教授
        七 铜版画设计师
    第二节 历史局限性
        一 中西绘画之差异
        二 雅俗共赏之艺术
        三 时代摒弃之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郎世宁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节 影响
        一 对清代宫廷绘画的影响
        二 对清代宫廷美术教育的影响
        三 对清代“南桃北柳”的影响
        四 对清代彩瓷的影响
        五 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启示:求变与创新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一 郎世宁存世作品馆藏情况
附录二 郎世宁年谱兼耶稣会士在华史事辑年
致谢

(6)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弗里达·卡洛艺术创作的启蒙与形成
    第一节 弗里达·卡洛的出生背景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起源
    第三节 改变一生的车祸
第二章 走进弗里达·卡洛的自画像
    第一节 来自镜中的图像
    第二节 伤残与爱恋----痛苦的命运
    第三节 符码化的自画像
        1 面具脸----坚强的自我保护
        2 项链----精神的枷锁
        3 动植物的隐喻——孤独寂寞的表达
第三章 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双重人格的“殉难”式自画像
    第二节 墨西哥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画像
    第三节 超越“超现实主义”的真实自画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印象派与古典主义传统关系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象派的反叛与革新精神
二、印象派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三、印象派与古典主义传统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反思

(8)时间之书——博尔赫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一 绪论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意图
    二 何以是博尔赫斯?
        1 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学史的影响及地位
        2 国外博尔赫斯研究史概述
        3 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4 结论
    三 为什么是时间问题?
        1 时间是博尔赫斯作品中的重要命题
        2 时间问题对理解博尔赫斯作品的重要性
        3 博尔赫斯作品中时间命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时间问题
    一 作品综述
        1 作品列表
        2 简评
    二 时间问题
        1 从时间维度看
        2 以文体类型看
        3 从文体和时间两方面看
    三 博尔赫斯作品中时间问题的归纳和分析
        1 诗歌中的时间
        2 散文中的时间
        3 小说中的时间
        4 总结
第三章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时间:渊源分析
    一 博尔赫斯的知识背景分析
        1 概述
        2 分类梳理
    二 博尔赫斯时间意识及其形态之来源
        1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时间问题综述
        2 博尔赫斯时间观:关于时间本质的探讨及其渊源
        3 博尔赫斯时间观:形态与渊源
        4 其他对博尔赫斯时间观造成影响的关键词
        5 总结
第四章 结论
    一 哲学不是博尔赫斯的目的
    二 科学不是博尔赫斯的归宿
    三 文学是博尔赫斯的本质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9)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及心理本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此项研究的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2 潜意识与心理本源研究相关理论
    2.1 潜意识的概念
    2.2 潜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2.2.1 梦与艺术创作
        2.2.2 潜意识的绘画创作形式
        2.2.3 潜意识在创作中发生作用的机制
    2.3 当代绘画受到西方近代心理学的影响
        2.3.1 艺术创造与艺术心理学
        2.3.2 绘画与潜意识
        2.3.3 艺术家及作家对潜意识状态的描述
    2.4 心理本源的相关理论
        2.4.1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2.4.2 人格的特性
        2.4.3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3 达利作品的特征分析
    3.1 达利作品的题材分析
        3.1.1 典型题材—卡拉
        3.1.2 典型题材—性爱
        3.1.3 典型题材—战争
        3.1.4 典型题材—名画
        3.1.5 典型题材—宗教
        3.1.6 典型题材—科技
    3.2 达利作品的特征潜意识符号分析
        3.2.1 典型潜意识符号—拐杖
        3.2.2 典型潜意识符号—蚂蚁
        3.2.3 典型潜意识符号—抽屉
        3.2.4 典型潜意识符号—影子
        3.2.5 典型潜意识符号—软体
        3.2.6 典型潜意识符号—面包
    3.3 基于视觉表现特征的作品分析
        3.3.1 写实手法与双重意象相互结合
        3.3.2 不相干的事物、不同的构件拼置、嫁接在同一空间
        3.3.3 形与形的相互借用、交像同存
        3.3.4 形体拆散、旋转、扭曲
        3.3.5 借用传统经典名画,变形改变
4 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诠释
    4.1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诠释
        4.1.1 达利童年印象的心理学诠释
        4.1.2 潜意识在达利创作中的心理学诠释
        4.1.3 梦境在达利创作中的心理学诠释
    4.2 应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诠释
    4.3 达利“偏执狂批判法”的心理学诠释
    4.4 达利潜意识的绘画组织手法分析
        4.4.1 双重意象手法
        4.4.2 多维空间凝聚手法
        4.4.3 拆解转化手法
        4.4.4 变形扭曲手法
        4.4.5 透视结构手法
5 达利作品的创作心理本源分析
    5.1 达利的人格心理本源分析
        5.1.1 心理本源之怪癖与乖张性格的形成
        5.1.2 心理本源之偏执心态与狂暴特性的表现
        5.1.3 心理本源之情绪、情感的物性本源分析
        5.1.4 心理本源之想象能力与精细习惯的形成
        5.1.5 心理本源之思维中的世界
    5.2 达利的创作思想本源探析
        5.2.1 家庭的影响
        5.2.2 环境之影响
        5.2.3 “性”医学书籍的影响
        5.2.4 多元化艺术思潮的影响
        5.2.5 卡拉的影响
    5.3 心理本源在作品潜意识构建中的影响
6 结论
致谢
论文插图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参与项目及奖励情况

(10)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在弗拉门戈舞中婆娑——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创作征途
    2.1 阿尔莫多瓦的生平及创作
        2.1.1 阿尔莫多瓦的生平介绍
        2.1.2 阿尔莫多瓦的创作征程
    2.2 阿尔莫多瓦电影的角色阐释
        2.2.1 忧愁而伤感的女性主角
        2.2.2 迷茫而堕落的男性主角
        2.2.3 情感扭曲的混合主角
3 激情澎湃的斗牛士——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主题元素
    3.1 弗洛伊德及其理论
        3.1.1 精神分析学说的内容与主旨
        3.1.2 精神分析学说的贡献与局限
        3.1.3 精神分析学说与阿尔莫多瓦的电影
    3.2 女性视角
        3.2.1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
        3.2.2 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女性视角”
4 波普文化与后现代理论——阿尔莫多瓦电影的文化内涵
    4.1 波普文化
        4.1.1 波普艺术的内涵
        4.1.2 波普艺术和阿尔莫多瓦的电影
    4.2 后现代主义文化
        4.2.1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
        4.2.2 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5 情欲的饕餮盛宴与边缘化——阿尔莫多瓦电影的缺陷不足
    5.1 色情奇观
        5.1.1 “情欲七宗罪”
    5.2 边缘化
        5.2.1 “朋克阿尔莫多瓦”
        5.2.2 “地下电影”和边缘化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年鉴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3]论达利绘画作品的潜意识成分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启发[D]. 杨亚辉.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4]纺织女、母亲、女神 ——纤维艺术与女性神话研究[D]. 刘佳婧.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5)
  • [5]郎世宁绘画艺术研究[D]. 张燕.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6]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D]. 沈文婷. 南京艺术学院, 2011(08)
  • [7]印象派与古典主义传统关系新探[J]. 邹广胜.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8]时间之书——博尔赫斯研究[D]. 唐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9]达利作品的潜意识构建及心理本源分析[D]. 宋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10]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D]. 杨剑. 重庆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西班牙画家达里的怪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