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新的突变基因

又一个新的突变基因

一、又一种新的突变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莹,陈长征[1](2021)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细胞及动物模型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致盲性疾病, 是研究线粒体异常的经典疾病模型, 其主要突变位点为m11778G.A、m.3460G.A和m.14484T.C. LHON细胞模型主要通过淋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杂种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产生, LHON动物模型主要通过鱼藤酮和ND4突变体诱导小鼠产生。尽管对于LHON模型的研究已取得不错成果, 但构建理想的实验模型仍存在较多困难, 严重限制了对LHON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探索。详尽了解现有模型在LHON中的应用及特征, 有助于完善实验设计和构建新模型。

王怡仁[2](2020)在《小麦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文中认为低温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北方,冬季气温较低,寒流强度较大。常会造成小麦冻害,产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低温冻害也成为了小麦生产上最大的自然灾害。普通小麦品种对0度以上低温表现抗性。叶片低温敏感突变体BN044371是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发现的自然突变体,它的叶片对0℃以上,4℃左右的低温表现敏感,叶片会出现黄色斑点现象,但随着温度回升及植株的发育,叶片颜色恢复正常。该性状称为小麦叶片对低温的敏感性(Wheat Leaf Chilling Sensitivity)。该突变体植株叶片对低温表现为敏感,叶色发生变化的症状。目前,在小麦中发现了一些抗寒基因,然而,因为被挖掘到的基因数目还不多,植物面临低温胁迫时对相关低温信号的转导机制研究不足,导致对植物抗寒方面的机理了解程度还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对更多低温相关基因的挖掘,并对这些低温基因的功能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才可以对小麦耐低温机制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抗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小麦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基因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小麦自然突变体BN044371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叶片抗低温敏感亲本百农4199、百农矮抗58进行杂交,分别构制F1、F2分离群体和F2:3家系。分析明确了小麦叶片低温敏感基因(暂命名为wchs1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叶片低温敏感亲本BN044371和叶片抗低温敏感亲本百农4199的F2分离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建立在小麦中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构建混池进行转录组测序(Bulked segregant RNA-Seq,BSR-Seq)技术,结合自主开发的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分子标记,对wchs1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初步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叶片低温敏感表型性状在田间的表现在正常秋季播种后,对叶片低温敏感材料BN044371和叶片抗低温敏感材料百农4199、百农矮抗58的田间叶片叶色表型进行追踪调查。与百农4199、百农矮抗58的叶色相比,BN044371幼苗的新生叶片在初秋季节为正常绿色;随着秋冬季节的进展,温度降至0℃以上,4℃左右一周后,新生叶片会出现黄色斑点的现象;至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新生叶片组织会随着温度升高叶色恢复至绿色。相比之下,叶片抗低温敏感材料百农4199、百农矮抗58在整个幼苗期叶片的叶色均保持正常绿色。因此,对叶片低温敏感性状进行鉴定的最佳温度是0℃以上,4℃左右。2.叶片低温敏感性状的遗传分析通过对叶片低温敏感亲本BN044371分别与叶片抗低温敏感亲本百农4199和百农矮抗58所构建的正反交F1、F2、和F2:3家系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反交试验中,F1代植株的叶片叶色均表现为正常绿色,与叶片抗低温敏感性状呈现的表型一致;在对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中发现,呈现叶片抗低温敏感性状的植株数与呈现叶片低温敏感的植株数之间的卡方值均为0.74小于3.84,符合3:1适合性检验;在BN044371/百农4199的F2:3家系中,叶片抗低温敏感家系数与分离家系数和叶片低温敏感家系数之间的卡方值为1.47小于5.99,符合1:2:l的分离比;表明BN044371中的叶片低温敏感性状是由单隐性核基因(wchs1基因)所控制,遗传方式简单,效应单一,在小麦杂交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3.BSR-Seq分析结果从低温敏感材料BN044371与抗低温敏感材料百农4199的F2群体中分别选择抗低温敏感野生型和低温敏感突变型各30株,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个混合样品池。通过BSR-Seq方法测序,共挖掘出潜在的SNP数目384,357个。利用经典贝叶斯算法将突变基因定位于1DS染色体上,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开发了25个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标记用于基因定位。4.叶片低温敏感基因(wchs1基因)的定位本研究以叶片低温敏感亲本BN044371与叶片抗低温敏感亲本百农4199的F2代180个单株及其F2:3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BSR-Seq法结合CAPS分子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低温敏感基因位于小麦1DS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2个CAPS分子标记与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相连锁,它们分别位于wchs1基因的两侧。这两个标记为IWGSC和344678,与wchs1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 cM、12 cM。

郭辉[3](2020)在《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发现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使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与传统化疗相比得到了显着改善。既往研究提示EGFR-TKI单药靶向治疗21外显子L858R突变(L858R)的疗效劣于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而近期新公布的研究结果如靶向药物剂量加倍、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化疗等则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分析真实世界中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特征、一线治疗选择及疗效、进展方式及后续治疗策略选择,为临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6例于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基因检测结果为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或19外显子缺失突变的IIIB期或IV期或术后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已经病理确诊)。1、在一线治疗方案中,分析对比不同治疗选择、不同突变类型、EGFR-TKI是否为常规剂量、是否存在共突变基因等不同分组患者治疗的疗效差异,包括ORR、DCR及PFS、OS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关于进展后治疗方案,针对一线应用一代EGFR-TKI并出现进展的患者,首先按照EGFR-TKI治疗后临床进展模式进行分析,其次按照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对比各自对应OS的差异,并初步探索EGFR-TKI耐药的分子机制。3、典型病例分析,分别为EGFR L858R突变患者应用EGFR-TKI联合化疗及加倍剂量治疗。结果1、L858R和19Del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不吸烟、肺腺癌、IV期、一线治疗为一代EGFR-TKI者居多,两组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在基线水平无显着差异。2、在一线治疗中,应用一代EGFR-TKI在ORR、DCR、PFS、OS明显优于化疗,近期疗效稍差于三代TKI;应用一代EGFR-TKI(包括常规剂量与非常规剂量)的两种突变类型患者在近期疗效及生存期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而其中应用常规剂量TKI时19Del组患者的PFS长于L858R(11.0 vs 9.0个月,P=0.039),OS无显着差异(m OS:31.0 vs 31.0个月,P=0.827);对比EGFR-TKI是否常规剂量对疗效的影响,非常规剂量TKI(剂量加倍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化疗)治疗的PFS优于常规剂量TKI(m PFS:16.0 vs 9.0个月,P=0.005),中位OS也有延长趋势,L858R突变患者也显示出这种差异;另外治疗前合并共存突变时患者的PFS明显缩短(m PFS:8.0 vs 13.0个月,P=0.049),其中TP53突变为最常见的共突变基因(33.33%),合并该突变时患者的PFS缩短(m PFS:13.0 vs 8.0个月,P=0.052),OS也有缩短趋势(P=0.032)。3、关于进展后治疗方案,首先按照临床进展模式分析,EGFR-TKI耐药后出现缓慢进展、局部进展、快速进展所对应的中位OS分别46.0、28.0和18.0个月(P=0.001),这三种进展方式在L858R和19Del组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P=0.535),亚组分析显示19Del组患者也体现出这种趋势;其次按照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一代EGFR-TKI进展后有78.26%的患者进行了二次基因检测,标本以血液为主(79.63%),耐药机制中继发性T790M突变的检出频率为46.30%,其在L858R组(48.00%)和19Del组(45.00%)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P=0.816),一代EGFR-TKI进展后序贯三代TKI治疗的OS在总体中未体现出显着优势,但在检出继发性T790M阳性的患者中明显优于其他治疗(m OS:35.0 vs 14.0个月,P=0.001)。检出的其他可能导致EGFR-TKI耐药的机制包括KRAS、BRAF、PIK3CA、TP53、NRAS、PTEN突变,ATM移码突变等。结论1、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EGFR-TKI的疗效明显优于化疗,但一代EGFR-TKI常规剂量治疗L858R突变患者的疗效与19Del相比较差,而TKI加倍剂量或联合其他治疗(抗血管生成或化疗)可使PFS获益,OS也有延长趋势,尤其是L858R突变患者。2、EGFR-TKI治疗前合并其他共存突变时疗效较差,L858R和19Del组患者合并基因共突变的频率无显着差异,其中最常见的共突变基因为TP53突变。3、一代EGFR-TKI治疗进展后缓慢进展型患者的OS较局部进展及快速进展型显着延长,在19Del组患者中也存在这种差异;耐药机制中继发性T790M突变的检出频率为46.30%,一代EGFR-TKI进展后序贯三代TKI治疗的OS在检出继发性T790M阳性的患者中明显优于其他治疗。

王雁伟[4](2019)在《水稻叶片淀粉异常积累基因SEM1的克隆及光合产物运输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合作用产物的转运对植物的生长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认为,在维管植物中糖转运蛋白、胞间连丝以及维管束中的筛分子在糖类的装载和卸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中通过对水稻突变体进行筛选得到了两个在叶片中淀粉积累异常的突变体sem1-1(starch excessive mutants1)和sem1-2,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得知控制该突变的目的基因编码一个胼胝质合成酶。为了进一步验证目的基因的正确性,我们用actin启动子驱动基因SEM1的全长CDS序列进行转基因互补验证,并利用抗性愈伤的筛选以及PCR鉴定的方法得到了阳性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进行观察和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互补系植株能够完全恢复野生型表型。为了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叶片分别在早上6:00、中午12:00以及傍晚18:00进行碘化钾染色以及透射电镜切片观察以细化突变体sem1的淀粉积累表型,发现在这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中突变体sem1-1/2叶片叶肉细胞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进一步对野生型和突变体sem1-1中可溶性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进行测量得知,在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叶中,突变体中可溶性糖含量远高于野生型,而在未长出的新叶中,突变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却低于野生型,这表明在突变体中可溶性糖转运过程出现异常。在植株处于光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用CFDA荧光染料对三叶期幼苗的叶尖进行浸入处理,以通过荧光染料的移动来判断突变体光合产物的转运的通路是否发生障碍,经过12h的处理发现野生型中荧光染料能够正常被运输到叶鞘以及叶原基处,而突变体植株却难以在这两个组织部位检测到荧光信号,说明染料在植株体内的运输发生了障碍。通过对目的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得知基因SEM1在水稻同家族中共有十个成员,都为含有多个跨膜域的跨膜蛋白,蛋白SEM1含有13个跨膜结构域。该基因与拟南芥中基因AtGSL7以及AtGSL11同源性较高。通过注射烟草的方法对SEM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并进一步确认了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质膜上。定量PCR的结果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苗期和成熟期这两个时期中的多个组织中都有表达,而在苗期的叶片和成熟期的叶鞘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切取苗期水稻叶原基的部位进行原位杂交实验可知,基因SEM1能够比较特异地在苗期叶原基处表达。胼胝质是一种多糖,能够对植物细胞结构起保护和支撑作用,由于蛋白SEM1是一个胼胝质合成酶,主要功能是控制胼胝质的合成,为了研究突变体sem1中胼胝质含量的变化,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和免疫金标记实验,发现突变体sem1叶片和茎维管束细胞的细胞壁上胼胝质含量明显减少,这就导致维管束细胞因缺少支撑而使其体积相对减小,这是造成光合产物运输障碍的原因之一。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一个细胞器,它在糖的转运过程中起到暂时储存糖类的转运缓冲作用,而在维管植物的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含有较大的液泡,它能够在光合产物长距离运输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大的储存碳水化合物的容器持续进行糖分的供应。我们通过对野生型和sem1/2突变体叶片解剖学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在成熟期旗叶中,突变体sem1-1/2叶片韧皮部细胞数目减少,使得光合产物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因缺少起缓冲作用的液泡而难以被正常运输,这是造成光合产物运输障碍的原因之二。于此同时,提取生长点处RNA并进行RNA-seq测序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em1中多个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通过qPCR和原位杂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而这有可能是韧皮部细胞数目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细化韧皮部结构的表型,我们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叶片进行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的观察发现突变体sem1/2韧皮部薄壁细胞和筛分子细胞的细胞壁稍有加厚,而这些位置是光合产物进行运输的关键细胞结构,加厚的细胞壁会进一步增加光合产物在细胞间运输的难度,这是造成光合产物运输障碍的原因之三。以上的研究结果证明编码胼胝质合成酶的基因SEM1在水稻光合产物的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蒋宏宝[5](2018)在《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鉴定及基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叶片光合作用是粮食作物生产中形成籽粒的基础;叶绿素(Chl)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物分子。通过吸收光并将光能传递到光合系统的反应中心,在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表型特征、细胞学结构、生理特性、遗传规律及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B23在整个生育期内表现失绿表型,在苗期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期推进叶色稍有返绿,且抽穗期比野生型显着推迟。突变体B23的株高、穗长、旗叶长、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均显着下降,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化不大。2.叶绿体超微结构表现为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结构基本不变,但叶绿体形状由正常的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状。叶绿体内部内囊体片层结构在基质中排列顺序较为混乱。3.不同时期突变体B23的光合色素含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且主要为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叶绿素合成代谢途径中间产物ProtoⅨ没有积累。净光合速率稍有下降,光合能力有所减弱。4.遗传分析表明:B23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5.利用BSA法结合小麦660K芯片将突变基因定位在7AL染色体,距离AX-109381813和AX-110487260两个KASP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0.3cM,与AX-94521236和AX-111685929两标记共分离,命名为cn-A1。在目标区段内初步预测了cn-A1的候选基因,功能注释为镁离子螯合酶基因。

马晨璐[6](2018)在《新疆地区肺腺癌人群中ALK、RET、ROS1基因突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新疆地区经选择的肺腺癌人群的ALK、RET、ROS1基因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经手术治疗的非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通过DNA靶向测序进行ALK、RET、ROS1基因突变检测;回顾性分析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新疆地区经手术切除的非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中,ALK、RET、ROS1的突变率分别为:6.43%,1.43%,2.14%,三种基因相互排斥;2、新疆地区的少见突变(ALK/RET/ROS1)阳性与突变阴性的人群在年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35),但突变状态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3、ALK、RET、ROS1基因突变状态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新疆地区的少见突变(ALK/RET/ROS1)总体发生率较低,更易发生于相对较年轻的(≤60岁)、非EGFR突变的肺腺癌人群,突变状态及突变类型与预后无关。

张亢,柳青,崔丽英[7](2017)在《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学进展及临床基因检测面临的问题》文中指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主要累及脑皮质、锥体系统、脑干运动核团及脊髓侧索的致命性神经变性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仅为3~5年。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从1993年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突变报道至今,几乎每年都有ALS的新致病基因被发现,其突变机制主要涉及蛋

赵婧[8](2017)在《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基因ctp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Glycine max(L.)Merr.)原产于我国,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油作物,大豆高产育种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株型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对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控基因及其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叶形是株型性状的一个关键构成因子,叶是作物获得同化物的主要来源,是“源、库、流”中起基基础作用的“源”。花作为“库”形成的基础,是作物产量的直接来源器官。此外,花器官的结构与育性特征还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性状。因此,对二者的形态发生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叶形态建成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对花器官发育的研究也建立了经典的“ABC”模型,以及在此基袖上发展起来的“ABCDE”模型。但是,依然不能完满解释植物叶、花发育的所有现象,对二者在发育上的内在联系也需要深入剖析。本研究对大豆中新发现的一个鸡脚叶-瓣化花隐性突变体ctp(chicken toe-like leaf and petalody flower)进行了研究,该突变体叶形及花器官发育都异常,且雌雄皆不育。在对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分析发现同时控制叶及花突变性状的基因为一个符合孟德尔遗传的单隐性基因,应用图位克隆的方法最终分离到了该CTP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分析表明,ctp突变体的株高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分枝数量显着增多;成熟叶片小叶长没有明显变化,但叶宽相较于野生型显着变窄,叶面积显着减小,叶形指数显着增大。突变体叶片的表型变异在种子萌发一周时就可以明显观察到。通过扫描电镜对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观察比较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背腹面表皮细胞均匀的增大,且排列紊乱,叶片石蜡切片的结果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数量减少,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散。突变体的花器官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异,并且是四轮花器官全部突变。萼片和花瓣的形状及数量都发生变化,雄蕊数量减少,表现出瓣化的现象,花药中仅有极少量花粉甚至无花粉,仅有的花粉也严重败育,导致雄性不育。用可育花粉与该突变体进行杂交也未能获得种子,说明ctp突变体雌性也不可育。通过扫描电镜对柱头进行观察发现,柱头细胞表面发生变异,花期柱头表面无花粉。突变体的这些表型变异表明,大豆ctp突变体是一个新的叶形及花器官同时发生变异的且雌雄皆不育的突变体。2)在CTP基因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tp突变体材料与其他四个表型正常材料构建的F2代群体及其衍生的次级群体(F2:3),共2200个隐性极端个体将目的基因定位到A1连锁群约37kb的物理区间内,该区间内共有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通过对这三个预测基因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在ctp突变体中,ORF3第一外显子缺失33个碱基,恰好导致了 11个氨基酸的缺失,但并未引起该基因的移码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功能尚未被注释的保守蛋白。在图位克隆该基因后,为了验证定位的准确性,本研究分别借助了正向及反向遗传学手段。首先,用基因内部缺失作为InDel分子标记,对高代(F10)剩余杂合系个体进行了突变表型与基因标记之间的共分离分析。接着在本氏烟草中用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干扰(Tobacco Rattle 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TRV-VIGS)试验验证了 其同源基因在叶形和花器官发育以及育性中的调控作用。3)本研究还发现,CTP基因具有复杂的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通过单克隆测序的方式,初步检测了基因的转录本情况。在野生型和突变体单克隆数量相同的前提下,检测到CTP基因具有至少十种不同转录本,在突变后的ctp中只检测到六种,而且在野生型与突变体中剪接产生的转录本并不是完全一样。说明,基因突变对基因的剪接产生了影响。但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同时存在的转录本有两个,且这两个转录本无论在野生型还是突变体中都是出现丰度最高的。这些现象都表明,该CTP基因的可变剪接可能与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CTP基因可以在大豆的顶端分生组织、幼根、茎、腋芽、叶、花、幼荚中表达。由于ctp的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异主要表现在叶形及花器官发育上面,因此,对这两个组织中该基因突变前后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叶片及花中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中花中的下调更为显着。说明,CT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突变体叶形和花器官发育以及育性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5)对CTP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不存在于藻类植物中,但在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这些高等植物中都存在,在被子植物中的保守性更是达到58%。与高等植物相比,藻类植物缺乏根茎叶的分化,而CTP基因恰好是出现在有根茎叶分化的高等植物中,且在大豆幼根、腋芽及叶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在对CTP蛋白序列的分析中还发现,除了被子植物,其他种群均缺乏位于CTP蛋白C端一个保守的脯氨酸(P),该脯氨酸恰好位于ctp缺失的片段内。与被子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尚无真正的花,无果实结构,胚珠裸露,无子房。因此推测,CTP在被子植物花器官形态发育中的功能可能与其C端保守存在的脯氨酸有关。但脯氨酸具体是怎样发挥其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以上结果结合分析,说明CTP基因作为一个调控侧生器官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可能在高等植物叶与花的出现及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6)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结构预测未能发现其定位信号,以及保守基序。为了了解该蛋白在细胞内的具体位置,本研究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与烟草叶肉细胞两种瞬时表达系统对CTP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的分析。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会定位到细胞核与细胞膜上,因此推测其可能是一个转录因子。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其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检测发现,CTP蛋白具有转录激活的活性,说明CTP是一个转录激活因子,突变为ctp之后,转录激活活性没有消失只是显着降低。7)由于该基因同时涉及叶片及花器官生长发育的调控,因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比较分析了部分已知的叶形及花器官生长发育重要调控因子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对包括生长素通路相关基因、KNOX家族基因、WOX家族基因、YAB家族基因、KAN1、AS1/2的检测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在ctp的叶和花这两种组织中,生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YUC2及TAA1的表达都显着下调,运输相关基因ABCB1及PIN1的表达显着上调,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ABP1的表达也显着下调,生长素响应基因ARF6的表达显着上调,说明,生长素相关的通路受到了基因突变的影响。在ctp叶片中YAB4及WOX1的表达量都显着下调,同时KNOX的表达显着上调,说明,CTP位于这些基因的上游。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在叶片中CTP可能通过YAB基因间接调控WOX1和KNOX基因的表达。对于花发育的调控机制,解释较为完善的是“ABC”模型,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该模型逐步发展为“ABCDE”模型。通过比较花器官识别基因在野生型与突变体中的表达量变化后发现,几类花器官功能基因的表达集体下调,其中B-类基因PI在突变体中的表达下调最显着。花器官特征基因的集体下调表明,“ABCDE”功能基因的正常表达需要CTP基因,其可能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正向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与此同时,与野生型相比,在突变体的花器官中KNOX家族的STM基因、AS1/2及YAB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说明,在花器官发育的调控中,CTP对STM、AS1/2和YAB基因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付金秀[9](2016)在《鸡DGAT2基因组织表达特性及其SNP、CNV遗传效应分析》文中指出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是一种微粒体酶,主要作用机制是使二酰甘油加上脂肪酸酰基形成三酰甘油,目前发现的编码该酶的基因有DGAT1和DGAT2。有研究表明,DGAT2对脂肪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通过a CGH芯片对5个本地鸡品种的全基因组CNV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固始鸡在1号染色体193951674-193966948处(CNVR)有拷贝数的缺失,而DGAT2基因处于这个CNVR中。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DGAT2基因的作用及其遗传变异(SNP和CNV)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DGAT2基因在固始鸡1日龄、6周龄和16周龄的1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为研究素材,筛选该基因的SNP,并与资源群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屠体性状等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初步揭示该SNP的变异效应;验证芯片测定的DGAT2基因存在拷贝数是否真实存在,分析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组织表达的相关性,在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体对DGAT2基因拷贝数进行分型,并与资源群的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揭示拷贝数变化所引起的基因剂量效应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组织表达定量结果表明,DGAT2基因在固始鸡腹脂、皮脂、下丘脑、小肠、脾脏、肾脏等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1日龄时,DGAT2基因在皮脂中表达最高,其次是小肠和肾。6周龄时,DGAT2基因在腹脂中表达最高,其次是皮脂。16周龄时,DGAT2基因在腹脂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脾脏和小肠。各个周龄,在心脏、肝脏、肌肉中的表达量都比较低。2.DGAT2基因第7外显子g.13955位置存在一个同义突变位点(C→T),PCR扩增产物被限制性酶TapⅠ酶切消化后显示出CC、CT和TT三种不同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9、0.48和0.03,等位基因C和T的频率分别为0.73和0.27。关联分析表明:该突变位点对固始鸡×安卡鸡F2代个体初生重,2、4周龄体重、4、8周龄体尺指标及肌内脂肪含量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显着(P<0.05),CC基因型多数性状值显着高于TT基因型,对其他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影响(P>0.05)。3.DGAT2基因拷贝数结果表明:固始鸡拷贝数显着低于丝羽乌骨鸡、淅川乌骨鸡、卢氏绿壳蛋鸡、贵妃鸡、安卡鸡拷贝数(P<0.05),其他五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芯片结果一致,说明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是真实存在的。DGAT2基因在固始鸡的拷贝数和组织表达的相关性显示: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与组织表达呈现不相关(r=-0.189,P=0.451);DGAT2基因在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的拷贝数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4周体重、体斜长、胸骨长、胸角和胸深以及12周胸角和胸宽等生长性状关联显着(P<0.05),且2个拷贝个体性状值占优势;与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其与屠体重显着关联(P<0.05),且2、3和4个拷贝个体性状值显着高于1个拷贝;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发现,其与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关联显着(P<0.05),且4个拷贝个体性状值占优势。与肌纤维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其与鸡腿肌纤维面积比关联显着(P<0.05),且2和4个拷贝性状值显着高于1个拷贝;与肉质性状关联不显着。由以上试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鸡DGAT2基因在不同阶段的脂肪组织高表达,在心脏、肝脏、胸肌和腿肌低表达。在高表达的组织中,16周龄的表达量最高。2.鸡DGAT2基因g.13955位置(C→T)突变与初生重,2、4周龄体重、4、8周龄体尺指标及肌内脂肪含量关联显着(P<0.05),CC基因型多数性状值显着高于TT基因型。3.DGAT2基因存在拷贝数变异,其拷贝数变异与固始鸡脂肪组织表达呈现不相关(r=-0.189,P=0.451),与固始鸡安卡鸡F2资源群4周龄的体重、体斜长、胸骨长、胸角和胸深,12周龄的胸角和胸宽,屠体重,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鸡腿肌纤维面积关联显着(P<0.05)。

张永改[10](2015)在《山羊Agouti基因外显子1剪接体及启动子活性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云南黑山羊的Agouti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山羊基因组作为样品对Agout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Agouti基因的部分序列。根据不同毛色山羊Agouti基因5′非翻译区外显子1剪接体不同类型,设计引物,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山羊个体进行剪接体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选山羊个体的剪接体类型均为It It′。山羊基因组序列(登录号:AJPT01136617.1)中有两段序列与牛的预测启动子同源性比较高,因此设计引物扩增目的片段A和B,同时构建两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basic-A和PGL3-basic-B。并用构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人皮肤黑素瘤细胞A375(皮肤细胞)和293T细胞(非皮肤细胞)来检测两段目的片段是否具有Agouti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目的片段的质粒与阴性对照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所获得的两段目的片段均不具有启动子活性。

二、又一种新的突变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又一种新的突变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2)小麦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冷害的基本概念
    1.2 低温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 小麦及其它作物对温度反应的研究
        1.3.1 水稻对温度反应的研究
        1.3.2 玉米对温度反应的研究
        1.3.3 小麦对温度反应的研究
    1.4 BSR-Seq原理及其应用
        1.4.1 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
        1.4.2 BSR-Seq方法的介绍
    1.5 小麦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5.1 遗传标记的类型
        1.5.2 小麦的不同基因图谱
    1.6 群体构建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叶片低温敏感性状的遗传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与低温敏感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2.2.2 叶片低温敏感亲本的遗传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田间观察叶片低温敏感表型的鉴定
        2.3.2 叶片低温敏感亲本BN044371 的遗传分析
    2.4 讨论
        2.4.1 叶片低温敏感基因(wchs1 基因)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叶片低温敏感性状的BSR-Seq分析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混池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3.2.2 转录组数据分析
        3.2.3 测序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3.2.4 与突变表型相关的SNP位点的挖掘
        3.2.5 分子标记开发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录组数据质量控制结果
        3.3.2 SNP挖掘结果
        3.3.3 CAPS标记开发
    3.4 讨论
第四章 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总DNA提取(CTAB法)及检测
        4.2.2 基因组DNA分子标记筛选
        4.2.3 所用试剂的配制
        4.2.4 带型统计和遗传连锁距离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NA提取的质量及浓度检测
        4.3.2 CAPS引物筛选
        4.3.3 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连锁性分析与基因定位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叶片低温敏感性状的鉴定方法
        5.1.2 定位群体的构建
        5.1.3 凝胶电泳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4 基因定位结果
    5.2 结论
        5.2.1 叶片低温敏感性状的遗传分析
        5.2.2 BSR-Seq方法的适用性及验证
        5.2.3 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定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1.1.2 观察内容
        1.1.3 治疗方案
        1.1.4 临床评估方法
        1.1.5 随访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患者的基线特征
    2.2 一线治疗疗效分析
        2.2.1 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对比
        2.2.2 不同突变类型患者的疗效对比
        2.2.3 EGFR-TKI常规剂量与非常规剂量治疗的疗效对比
        2.2.4 合并基因共突变与否的疗效对比
        2.2.5 影响靶向治疗疗效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3 EGFR-TKI进展后的治疗方案
        2.3.1 临床进展模式及疗效分析
        2.3.2 EGFR-TKI耐药机制及疗效分析
    2.4 典型病例分析
        2.4.1 病例一
        2.4.2 病例二
三、讨论
    3.1 EGFRL858R和19Del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
    3.2 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选择
    3.3 EGFR-TKI在 L858R与19Del患者中疗效的差异
        3.3.1 EGFR-TKI常规剂量治疗L858R疗效欠佳
        3.3.2 L858R与19Del疗效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3.3.3 EGFR-TKI加倍剂量或联合治疗疗效
    3.4 EGFR-TKI进展后的治疗方案
        3.4.1 EGFR-TKI 进展的临床模型及其后续治疗
        3.4.2 EGFR-TKI耐药机制及后续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21 L858R突变靶向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水稻叶片淀粉异常积累基因SEM1的克隆及光合产物运输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光合作用
        1.1.1 光合作用研究近况
        1.1.2 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
        1.1.3 C3植物中的C4途径
        1.1.4 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
    1.2 库源流
        1.2.1 库的研究进展概述
        1.2.2 源的研究进展概述
        1.2.3 流的研究进展概述
        1.2.4 库源关系
    1.3 水稻中光合同化产物的运输
        1.3.1 水稻中的一般光合产物运输方式
        1.3.2 韧皮部在光合产物运输中的作用
    1.4 胼胝质及其生物学功能
        1.4.1 胼胝质沉积的调控基因
        1.4.2 胼胝质合成酶GSL
        1.4.3 胼胝质降解酶
    1.5 细胞周期
        1.5.1 细胞周期概述
        1.5.2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
        1.5.3 细胞周期调控研究展望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株材料
        2.1.2 菌株
        2.1.3 质粒载体
        2.1.4 实验试剂以及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
        2.2.2 水稻总RNA提取
        2.2.3 反转录PCR
        2.2.4 荧光定量PCR
        2.2.5 图位克隆
        2.2.6 载体构建
        2.2.7 质粒提取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2.2.9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2.10 水稻的遗传转化
        2.2.11 叶片的碘化钾染色
        2.2.12 电镜观察
        2.2.13 水稻农艺性状的观察、统计
        2.2.14 烟草注射
        2.2.15 石蜡切片
        2.2.16 原位杂交
        2.2.1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图
        2.2.18 免疫荧光
        2.2.19 CFDA溶液处理水稻组织
        2.2.20 转录组测序分析
        2.2.21 光合测定方法
        2.2.22 糖含量的测定
        2.2.23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检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水稻淀粉积累突变体筛选
    3.2 sem1突变体农艺性状的统计
    3.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4 突变体sem1遗传分析
    3.5 基因克隆
    3.6 基因SEM1的互补验证
    3.7 SEM1进化分析及序列比对
    3.8 基因SEM1编码一个跨膜蛋白
    3.9 基因SEM1表达模式分析
    3.10 sem1叶片解剖学结构观察
    3.11 叶片中胼胝质的检测
        3.11.1 免疫荧光检测胼胝质的积累
        3.11.2 免疫荧金标记检测胼胝质含量
    3.12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SEM1 抗体的特异性
    3.13 蛋白OsSEM1在细胞壁上的定位
    3.14 sem1突变体源库转化障碍
    3.15 sem1突变体中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受到抑制
    3.16 sem1突变体光合作用效率测定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5.1 基因SEM1突变造成水稻叶片糖转运异常
    5.2 突变体sem1维管束韧皮部细胞数目减少
    5.3 蛋白SEM1跨膜结构分布探讨
    5.4 糖的运输方式探讨
    5.5 胼胝质合成酶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6 对胼胝质合成酶发挥作用机制的探讨
    5.7 SEM1调节细胞循环过程控制细胞数目
    5.8 糖做为一种信号分子抑制突变体sem1的光合作用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鉴定及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1.1.1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1.1.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1.1.3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方式
        1.1.4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
        1.1.5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及研究价值
    1.2 植物叶绿素合成研究进展
        1.2.1 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研究
        1.2.2 叶绿素合成镁离子分支的调节
    1.3 小麦叶色突变基因的研究概况
    1.4 小麦基因定位策略进展
    1.5 立题依据与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表型鉴定
        2.2.2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2.2.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量
        2.2.4 光合特性分析
        2.2.5 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含量的测量
        2.2.6 农艺性状调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突变体B23的表型特征
        2.3.2 叶绿体超微结构
        2.3.3 光合色素含量
        2.3.4 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含量比较
        2.3.5 光合特性分析
        2.3.6 农艺性状分析
    2.4 讨论
        2.4.1 突变体B23的表型变化特点
        2.4.2 突变体B23的叶绿体结构变异
        2.4.3 突变体B23的生理变化分析
        2.4.4 突变体B23的农艺性状变化原因
第三章 突变体B2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遗传分析
        3.2.2 定位群体的构建及表型鉴定
        3.2.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不同性状池的构建
        3.2.4 660K芯片分型
        3.2.5 SSR标记的验证
        3.2.6 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的进一步定位
        3.2.7 遗传图谱的构建
        3.2.8 候选基因的预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突变表型的遗传分析
        3.3.2 基因定位
        3.3.3 候选基因分析
    3.4 讨论
        3.4.1 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
        3.4.2 突变基因的定位结果及候选基因预测
        3.4.3 利用BSA法结合芯片定位小麦基因的可行性
第四章 结论
    4.1 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特征特性
    4.2 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基因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疆地区肺腺癌人群中ALK、RET、ROS1基因突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样本处理
    2.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分析临床数据
    3.统计方法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8)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基因ctp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理想株型的研究
        1.1 水稻、玉米、小麦理想株型的研究
        1.2 大豆理想株型的研究
        1.3 作物育种中的“源、库、流”
    2 高等植物叶的形态变异与形态建成
        2.1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
        2.2 植物叶的形态变异
        2.3 植物叶形态的建成
    3 高等植物花器官的发育与同源异型突变
        3.1 植物花器官的形态结构
        3.2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研究进展
        3.3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同源异型突变
    4 高等植物叶发育和花发育的联系
        4.1 同时调控植物叶和花发育的基因(家族)
        4.2 从花发育模型看叶和花发育的联系
    5 植物激素在器官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6 突变体材料在育种及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1.3 突变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体植株的形态特征
        2.2 突变体叶片的表型
        2.3 突变体花器官的表型
        2.4 突变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3 讨论
        3.1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体ctp是一个新的大豆株型性状突变体
        3.2 大豆突变体ctp与其他叶形突变体的比较
        3.3 突变体ctp花器官变异的思考
第三章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基因的图位克隆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1.3 分子标记选择及开发
        1.4 PCR分析
        1.5 基因定位
        1.6 候选基因预测及测序
        1.7 候选基因的表达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精细定位
        2.2 候选基因分析
        2.3 候选基因测序
        2.4 候选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3.1 CTP基因是一个一因多效基因
        3.2 CTP基因编码蛋白功能未知
第四章 大豆鸡脚叶-瓣化花基因的功能验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共分离分析
        1.3 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TRV-VIGS)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与标记的共分离
        2.2 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TRV-VIGS)
    3 讨论
        3.1 大豆中CTP基因的碱基缺失突变导致ctp的突变表型
        3.2 大豆ctp突变体表型稳定遗传
        3.3 CTP基因编码蛋白功能保守
第五章 CTP基因特征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蛋白同源比对
        1.3 系统进化分析
        1.4 转录本特征分析
        1.5 组织表达特征
        1.6 突变引起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1.7 蛋白亚细胞定位
        1.8 转录活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保守性
        2.2 系统进化
        2.3 转录本特征
        2.4 组织表达特征
        2.5 突变引起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2.6 亚细胞定位
        2.7 蛋白转录活性
    3 讨论
        3.1 CTP基因编码蛋白的进化特征
        3.2 基因功能与可变剪接
        3.3 大豆基因功能研究的瓶颈
第六章 ctp对叶形及花器官生长发育关键调控因子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关系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基因突变对侧生器官生长发育调控途径中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1.3 基因突变对花器官生长发育调控途径中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和花器官发育调控途径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
        2.2 突变引起的侧生器官发育调控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
        2.3 基因突变对花器官发育模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基因CTP可能参与的叶形态建成的调控通路
        3.2 基因CTP可能存在株型调控潜力
        3.3 基因CTP可能参与的花器官生长发育调控通路
        3.4 基因CTP对叶和花生长发育调控途径异同的思考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9)鸡DGAT2基因组织表达特性及其SNP、CNV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DGAT2基因的研究进展
        1.1.1 DGAT2基因
        1.1.2 DGAT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1.1.3 DGAT2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1.2 DNA分子标记
    1.3 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1.3.1 SNP特性
        1.3.2 SNP的检测方法
        1.3.2.1 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
        1.3.2.2 直接测序技术
        1.3.2.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1.3.2.4 创造酶切位点
        1.3.2.5 DNA芯片
        1.3.3 SNP在家禽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1.4 拷贝数变异的研究进展
        1.4.1 拷贝数变异的形成机制
        1.4.2 拷贝数变异的作用机制
        1.4.3 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方法
        1.4.3.1 aCGH技术
        1.4.3.2 SNP芯片技术
        1.4.3.3 二代测序技术
        1.4.4 拷贝数变异的剂量效应
        1.4.4.1 基因剂量效应的定义
        1.4.4.2 基因剂量效应对表型的影响
        1.4.5 拷贝数变异在家禽中的研究进展
        1.4.6 拷贝数变异对家禽表型性状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DGAT2基因在固始鸡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表达特性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3.1.2 试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3.1.3 试验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总RNA的提取
        3.2.2 RNA质量检测
        3.2.3 反转录
        3.2.4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3.2.5 荧光定量PCR反应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总RNA质量检测
        3.3.2 鸡DGAT2基因在固始鸡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表达特性
    3.4 讨论
    3.5 小结
4 鸡DGAT2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联
    4.1 试验材料
        4.1.1 研究群体
        4.1.2 测定指标
        4.1.3 试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4.1.4 试验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引物合成
        4.2.2 DGAT2基因扩增
        4.2.3 酶切反应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鸡DGAT2基因突变筛选
        4.3.2 鸡DGAT2基因突变位点分型
        4.3.3 鸡DGAT2基因突变位点经判型后测序验证
        4.3.4 鸡DGAT2基因突变位点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4.3.5 鸡DGAT2基因型与资源群经济性状关联分析
        4.3.5.1 鸡DGAT2基因g.13955C>T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4.3.5.2 鸡DGAT2基因g.13955C>T位点与肉质、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
        4.3.5.3 鸡DGAT2基因g.13955C>T位点与屠体性状、肌纤维性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基因剂量效应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和样品稀释
        5.1.2 F_2代资源群及测量指标
    5.2 试验方法
        5.2.1 血样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5.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3 Q-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5.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5.2.5 试验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引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5.3.1.1 引物溶解曲线
        5.3.1.2 引物标准曲线的制作
        5.3.2 不同品种鸡在DGAT2位点的相对拷贝数
        5.3.3 DGAT2拷贝数变异与组织表达的影响
        5.3.4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5.3.4.1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固始-安卡鸡F_2代资源群生长性状的影响
        5.3.4.2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固始-安卡鸡F_2代资源群屠体性状的影响
        5.3.4.3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固始-安卡鸡F_2代资源群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3.4.4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固始-安卡鸡F_2代资源群肉质性状的影响
        5.3.4.5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固始-安卡鸡F_2代资源群肌纤维性状的影响
    5.4 讨论
        5.4.1 DGAT2基因拷贝数变异的验证
        5.4.2 拷贝数的分析方法
        5.4.3 拷贝数变异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5.5 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山羊Agouti基因外显子1剪接体及启动子活性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毛色遗传的研究现状
    1.2Agouti基因的研究
    1.3 本课题组对山羊Agouti基因研究成果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1.1 试验样品及来源
        2.1.2 常规试剂来源及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分析软件
    2.2 试验方法和步骤
        2.2.1DNA的提取及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2.2.2 山羊皮肤组织RNA提取、纯化、检测和反转录
        2.2.3 PCR扩增
        2.2.4 PCR产物纯化与胶回收
        2.2.5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2.2.6 小量提取质粒与酶切鉴定
        2.2.7 双酶切及重组质粒pGL3-Basic-A和pGL3-Basic-B的构建
        2.2.8 无内毒素大提质粒和浓度测定
        2.2.9 细胞培养及转染
        2.2.10 Luc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及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山羊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3.2 山羊皮肤组织RNA的提取结果
    3.3 Agouti基因部分序列PCR扩增及序列比对结果
    3.4 Agouti基因外显子1剪接体验证PCR扩增与序列比对结果
    3.5 目的片段A和B的启动子区活性验证
        3.5.1 目的片段的序列比对结果
        3.5.2 promoterA和promoterB的PCR扩增
        3.5.3 重组质粒PMD19-T-A,和PMD19-T-B的PCR鉴定与双酶切鉴定
        3.5.4 重组质粒PGL3-basic-A和PGL3-basic-B的PCR鉴定与双酶切鉴定
        3.5.5 测序鉴定
        3.5.6 promoterA和promoterB启动子活性的鉴定
4 讨论
    4.1 提取基因组DNA
    4.2 RNA的提取
    4.3 PCR扩增
    4.4 细胞培养
    4.5 关于山羊剪接体的讨论
    4.6 关于山羊启动子的讨论
5 结论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又一种新的突变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细胞及动物模型应用研究进展[J]. 杨雪莹,陈长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10)
  • [2]小麦叶片低温敏感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D]. 王怡仁. 河南科技学院, 2020
  • [3]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D]. 郭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水稻叶片淀粉异常积累基因SEM1的克隆及光合产物运输机制的研究[D]. 王雁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5]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B23的鉴定及基因定位[D]. 蒋宏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6]新疆地区肺腺癌人群中ALK、RET、ROS1基因突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马晨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7]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学进展及临床基因检测面临的问题[J]. 张亢,柳青,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11)
  • [8]大豆鸡脚叶-瓣化花突变基因ctp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 赵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鸡DGAT2基因组织表达特性及其SNP、CNV遗传效应分析[D]. 付金秀.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10]山羊Agouti基因外显子1剪接体及启动子活性区研究[D]. 张永改.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又一个新的突变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