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信技术的先驱

新通信技术的先驱

一、新通信技术的开拓者(论文文献综述)

韩业成[1](2021)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探究》文中认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系统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技术创新、为什么要科学技术创新、怎样做好科学技术创新,并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了解决目前国内创新能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难题的最优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

黄馨茹[2](2021)在《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趋向、动因与进路》文中指出"新女性"的概念首次出现于中国妇女六大报告中。30余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技术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新女性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进入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出新趋向:女性价值观念趋于成熟,女性议题建构趋于理性,女性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女性认知视角趋于开放。但在父权思维及男权视角的影响下,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亦面临着重重困境。作为性别平等文化建构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媒介需从指导思想、内容视角、议题设置、传播主体等多方面着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发挥典型人物力量,科学对待性别议题,以多元主体形成传播合力,因应时代变化,提升女性议题讨论质量,优化性别议题传播效果,探索新女性媒介呈现的未来进路。

李敏[3](2021)在《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文中研究说明当下,全球化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全球资本网络的建设,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性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促使跨国国界的社会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发展出了超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动员。在这种跨国力量的簇拥之下,民族主义的情绪表达和政治实践,也不必然限定在特定的国家及其领土边界之内。在某种程度上,民族主义者也可以在想象的跨国空间中进行发挥。在历史学家看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种跨国民族主义自有其历史先例。1858年,爱尔兰政治流亡者为了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而在美国国土上建立的芬尼亚兄弟会,便是这一民族主义的典型例证。在19世纪中叶大西洋世界出现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之下,1848年起义流亡者承袭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跨国民族主义传统,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爱尔兰民族主义共和派组织,旨在寻求爱尔兰民族独立。这一组织的跨国民族主义属性,不仅体现在组织目标的跨国性上,而且体现在组织的影响力方面。该组织的建立标志着1848年爱尔兰起义失败之后,爱尔兰裔美国人先于爱尔兰本土,第一个爱尔兰民族主义组织。并且,该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影响力跨越了大西洋。这一在美国境内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推动了爱尔兰本土类似组织的建立。两个组织建立之初,即设定芬尼亚兄弟会定期向爱尔兰本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援。相比在此之前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之初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属性非常突出。芬尼亚兄弟会建立之后的最初两年,该组织并没有得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广泛支持,整体呈现缓慢发展态势。1857年经济危机使得经济能力有限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对该组织爱莫能助;19世纪40-50年代美国天主教会的扩张和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宣传,使其成为芬尼亚兄弟会最主要的竞争敌手;美国天主教会上层人士对芬尼亚兄弟会的批评,如反教权、秘密结社、暴力倾向等,都不利于该组织在爱尔兰裔美国人族裔社区内部进行宣传和征募会员。而1848年起义失败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心理冲击非常大,深居美国的部分政治流亡者并不认为当时是建立民族主义、再次发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恰当时机,所以对该组织的兴趣不大。芬尼亚兄弟会建立的最初几年,并未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这能够从该组织领导人的民族主义话语和当时美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契合性与非契合性之中得到解释。在公民民族主义层面,二者在人权、民族主权和批判旧政权等共和话语,如出一辙。但是在反对英国暴政问题上,两者存在微妙的差异。在文化民族主义层面,从殖民地时代到美国内战之前,美国民族主义的文化排他性是以排外主义思想和实践展开的。无论是基于对新教以外其他宗教信仰的排斥,还是基于外来激进分子的恐惧,都对信仰天主教和崇尚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的芬尼亚兄弟会而言都是莫大的阻碍。在族裔民族主义层面,美国内战之前,社会达尔文主义尚未成型,种族话语限定在民族性格的含义范围之内,美国民族主义中对“生产者共和国”的强调使得以英裔美国人为代表的本土美国人更加强化了自己心中爱尔兰移民懒惰、堕落等族裔偏见。鉴于本组织发展迟缓,芬尼亚兄弟会在1861年组织了一场跨越大西洋的政治葬礼。这一葬礼有效地激发了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对该组织的招募工作影响并不明显。对该组织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美国内战中芬尼亚兄弟会成员的勇猛作战。正是他们的鲜血和对联邦事业的贡献,促使美国主流社会开始承认和认可该组织的存在。在相对宽松和受欢迎的社会舆论中,芬尼亚兄弟会组织在1863年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发展成果不仅得益于该组织的机构规范化和章程美国化,也得益于与其领导层的双重忠诚价值取向与内战时期美国民族主义发展特点的契合性。在保持对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的目标追求上,更多地运用美国公民话语,构建对美利坚民族的认同。内战时期这种双重忠诚的民族认同模式,与组织初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内战结束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民族主义正式从意识形态的构建转向跨国政治的军事作战实践,同时也开始从巅峰状态迅速跌入低谷模式。一方面,该组织秘密谋划攻击加拿大,意在威胁英国政府用加拿大的领土交换爱尔兰的民族独立。1866年和1870年,芬尼亚兄弟会两次攻入加拿大境内,将于当时英美两国关系交恶,美国政府并没有公开阻止他们的偷袭行为。1871年该组织再次发动攻击时,格兰特政府对其进行了军事干预。该组织的一系列攻击加拿大的行为,并没有有效地推进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却激发了当地人民摆脱殖民地状态、建立加拿大联邦的政治兴趣。另一方面,芬尼亚兄弟会参与和组织了爱尔兰1867年起义,大批美国内战老兵回到爱尔兰本土,实践跨国政治。这一时期,芬尼亚兄弟会领导层一改内战时期的双重忠诚取向,将民族认同问题集中在爱尔兰民族独立问题上,一种激进的共和民族主义占据该组织思想意识上风,较少兼顾美国国内事务和美利坚民族认同。在美国民族主义的视野之下,美国内战其实暗流涌动的反芬尼亚情绪,终于在重建时代迸发出来。遭遇内战重创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接受该组织的暴力倾向。在大西洋世界范围内,该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悉数被塑造成血腥与暴力事件。这也是这一组织留给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事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遗产。

孟俊峰[4](2021)在《倪宝诚的民艺精神》文中指出21世纪初,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间文化保护运动,原散落在各地民间原生态的"绝活儿"和质朴的"手艺人"逐渐被打捞出来,进入公众视野,备受推崇。而在这项运动开始前的半个多世纪,未被重视的民间艺术与主流的高雅艺术总是被刻意区分。而就在此种境况下,已靠绘画才能崭露头角并身居要职的倪宝诚转而投身到民间美术的挖掘推介研究中,仅凭一个人的热忱,执着坚守了近七十年,推动了中原民间美术的大发展,为当下急速消亡的民间文化抢救下了最宝贵的文化基因。

姚博[5](2019)在《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道统计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当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将产生一层包覆飞行器的等离子鞘套。等离子鞘套会衰减通信信号能量,并附加寄生调制效应,此外,电磁信号受散射体影响,形成多径效应。两种效应相互耦合导致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环境十分恶劣,现有的通信体制难以适应,发生通信中断,产生“黑障”现象。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特性的认知不足是“黑障”问题尚无法克服的主要原因,本文围绕等离子鞘套信道模型,对等离子鞘套等效介质模型、等离子鞘套信道理论模型、等离子鞘套信道模型实验验证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的几何-统计模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深入研究了等离子鞘套电子密度动态性的形成机理,建立等离子鞘套等效介质随空间和时间多尺度变化模型。考虑到不同时变因素的影响,将影响等离子体参数变化的飞行条件和鞘套内部流体条件分别归类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变化因素,建立电子密度与飞行姿态、流场参数的函数关系,详细分析了不同尺度电子密度变化的机制,建立了电子密度多时间尺度变化模型,重点分析了电子密度小尺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等离子鞘套多物理尺度介质模型;研究了时变介质中电磁波传播计算方法,对典型RAMC飞行试验条件下全程信道进行计算,并对信道幅相时域曲线、幅相标准差曲线、幅相相关系数、偏度、变化频率、信道相干时间、相干带宽等信道特征进行了分析。2、建立了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统计模型,推导了统计参数的数学表达式。深入研究等离子鞘套中电磁波传播机理,建立了衰减系数和相移系数与电子密度小尺度变化的近似线性关系,对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幅度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幅度相位的相关系数、幅度相位的自相关函数进行了推导,给出了这些函数的显式数学表达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逆变换和秩序匹配的等离子鞘套电子密度小尺度变化系数时间序列产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时间序列产生方法,通过对产生的信道幅度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幅度和相位的相关性、幅度和相位的自相关函数与理论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等离子鞘套信道的基于CAZAC序列的滑动相关宽带测量方法,结合等离子鞘套信道环境,对不同参数条件下信道探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最优的参数选取方案;综合分析了等离子体产生装置DPSE和激波管产生等离子体的特点,建立了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模型试验验证方案,并对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幅度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幅度相位的相关系数、幅度相位的自相关函数等参数进行了实验验证。4、建立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的几何-统计模型。在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统计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行综合信道与下行综合信道中空间多径信道与等离子鞘套信道的耦合关系,基于两种不同的耦合机制,分别给出了两个信道幅度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功率谱密度函数的显式数学表达式;提出了可模拟高速移动信道与等离子鞘套信道的两种耦合过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时间序列的产生方法,可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通信仿真提供信道输入。综上所述,本文加深了对等离子鞘套信道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的认知,所建立的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统计模型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的几何-统计模型可对高超声速等离子鞘套信道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进行准确且全面的刻画,可为适应性通信方法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通信体制评估提供信道模型输入,提高适应性通信方法有效性的论证效率,对缓解“黑障”问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冯维健[6](2019)在《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区域形象的传播。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议题的设置者,其对一个地区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该区域的直观感受和总体印象。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的雄安新区更应该抓住机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区域形象,为更好地吸引人才就业、外商投资、游客观光做准备。中国新闻社作为国内第二大综合性新闻通讯社,其报道的权威性和平台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中国新闻社所发布的雄安报道对传播新区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中国新闻社共发布雄安新区新闻报道366篇,平均每日发表1篇,基本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雄安新区报道策略,为更好地推介雄安新区形象打下了基础。这些报道作品可以从受众、内容和表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中国新闻社雄安报道所呈现的传播规律,总结其经验,分析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从受众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报道的目标受众可以区分为当地受众、国内其他地区受众以及海外受众三个维度,在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要的同时,搭建起人民群众与雄安新区沟通的桥梁。从内容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雄安报道定位明确,题材广泛,优质原创内容丰富,对传播雄安新区主流声音具有重要影响。从表现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视听互动还是编排策划方面,都融入了新媒体因素,提升了雄安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雄安新区的形象传播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中国新闻社的雄安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包括:反馈互动不足,对受众需要的满足度不够;题材不均衡,语言相对拘谨严肃;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传播效果欠佳。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新闻社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整合媒介资源,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加油鼓劲。

吴婧涵[7](2019)在《基于LoRa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终端设计厂家们都将使用位置信息的服务(LBS)作为产品的必备功能之一。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着眼于应用于室内和室外环境的个人导航及定位方面。在众多的物联网技术中,LoRa(Long Range,即长距离)技术因其成本低廉、电池功耗低、传输距离长、网络扩展性强等特点脱颖而出,众多物联网研究者与用户们开始对此技术报以强烈的关注和普遍的应用,因此,使用LoRa技术进行室内定位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使用LoRa技术对目标节点进行三维定位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几种业界常用的定位方法的对比分析,选择了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的定位方法对定位系统进行基础设计,并采用加权的方法对三边定位方法进行了优化,最后还采用分区域求解环境参数以及使用高斯滤波和均值滤波对RSSI值进行优化的方法对定位精度进行了优化。本文设计的定位系统包括LoRa节点硬件实现、节点收发代码和定位计算软件三大部分。其中LoRa网络中的设备节点以SX1278芯片作为通信主导,此外还包含了MCU、硬件电路以及天线。节点收发代码的开发使用Arduino公司自主开发的软件开发环境。此外,论文对本文所述LoRa定位系统中各节点的功能和收发流程进行了详尽介绍。定位坐标计算软件使用QT Creator环境+C语言进行开发,论文对定位坐标计算软件的原理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论文最后部分叙述了在实际环境下对本文设计的定位系统进行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了汇总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定位系统能够对目标节点进行三维定位。最后,指出了现有工作的缺陷所在并展望了后续的研究工作。

阮文娜[8](2016)在《国外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保障馆藏资源的获取,图书馆主要通过藏书流通和参考咨询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其次,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阅读指导和推广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在中小学主要是通过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恰当的读书方法;在高校则是通过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塑造更成熟的思辨能力。三是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参与和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教学新技术的应用。四是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者是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五是通过网络远程教育,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共享文献资源。本文主要选取15所国外的小学、中学、大学图书馆为例,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从资源服务、阅读指导、教学科研、技能培养和远程教育五个方面对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进行论述,也阐释了学校图书馆在社会教育功能方面较为突出的三个表现,包括图书馆的馆际合作、与社会机构合作和特殊群体服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立法、管理制度、硬件设施和馆员素质对学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最后,为我国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卜远芳[9](2015)在《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持续快速推进,移动通信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移动用户的数量持续上升,需要有新的通信技术不断提升技术和系统层面的容量,以支持和承载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数量;另一方面,人们对移动通信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需求也日益丰富,现有的移动网络难以满足移动业务发展的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显得尤为必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当通信技术领域的热点,其关键技术的发展决定着行业的整体走向。对于4G通信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讲,4G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能力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在行业内获得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专利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文献资料,承载着丰富且重要的技术发展数据源,它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制度保护,也是企业间进行技术竞争的有效工具。因此,对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识别领域内的主要竞争对手,评估其技术实力,为相关企业制定技术研发策略和竞争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对专利及专利信息分析进行了理论界定和特征分析,研究了专利和技术的相关关系以及专利信息分析在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专利检索平台进行数据检索和获取,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图表分析、数据挖掘及可视化等方法,从专利的宏观数量、专利的微观技术及专利权利三个层面对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客观反映我国4G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技术领域内的竞争情况,并通过对专利信息的聚类分析,对我国4G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对专利信息的分析结果,选取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4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内的主要竞争企业进行技术实力评价,提出相应的技术发展策略。

李东[10](2014)在《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 ——传播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文中研究表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科技发展中不断被讨论和关注的问题。新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与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勾连,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起点。本研究以媒介环境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逻辑演绎和宏观思辨的研究路径,把新媒介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诱因,讨论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新媒介与文化间的共生关系,通过阐述新媒介环境下传播主体和传播生态发生的变化,分析新媒介时代我国社会文化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问题。新媒介对社会大众的个体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介时代语言表达有了新的文化表征,语言文字由“单向度”向“多维度”表征发展。同时,新媒介“超文本”的特征进一步改造着受众的文本“阅读”方式和思维模式,并塑造了“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的生活格局。从经济维度而言,新媒介促成了符号价值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降低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准入门槛,促动着文化产品的全球化、大众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并且打破了传统媒介对文化产品销售渠道的垄断。在政治维度上,通过对草根阶层的赋权,新媒介改变着舆论领袖的构成,革新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重塑了公众政治意识与表达方式。从文化内核上来看,新媒介对于社会主流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亚文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介营造的新的文化场域里,各种文化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博弈,而是在不断地彼此冲击、交汇、融合,再共同构建成全新的文化态势。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新媒介也给社会文化带来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其对于文化秩序的冲击方面,例如网络舆论暴力、虚假信息、网络谣言、个人隐私与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任何技术对社会的变革作用都受制于具体的制度、社会和文化环境,本文摒弃狭隘的“技术决定论”视角,试图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探讨新媒介技术条件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诱因,在社会与技术双向互动的基础上,思考新媒介塑造文化多样化生态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新通信技术的开拓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通信技术的开拓者(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产生机理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实践基础:对国内外科技态势的认识和总结
二、什么是科技创新
    (一)知识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管理创新
三、为什么要科技创新
    (一)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二)影响人民生活福祉
四、怎样做好科技创新
    (一)自主创新
    (二)深化改革
    (三)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五、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现实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
    (二)推进了科技强国建设
    (三)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趋向、动因与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女性与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
二、新时代新女性形象媒介呈现的趋向
    1. 倡导独立自信,女性价值阐释趋于成熟
    2. 纠偏“标签”报道,女性议题建构趋于理性
    3. 挑战刻板印象,女性评价维度趋于多元
    4. 冲破传统束缚,女性认知视角趋于开放
三、媒介形塑新女性形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社会的进步与开放是媒介形塑新女性形象的时代动因
    2. 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是媒介形塑新女性形象的思想前提
    3. 技术驱动下的多元平台是媒介形塑新女性形象的渠道基础
四、创新与提升:新女性形象媒介呈现的未来进路
    1. 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2. 发挥典型人物力量,促进女性自主意识觉醒
    3. 科学对待性别议题,提升媒介呈现的专业性
    4. 多元传播主体合力,拓展媒介呈现的丰富性

(3)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选题与学术理路
        一、移民跨国民族主义与双重忠诚
        二、从政治史研究范式到移民同化研究范式
        三、族裔性研究范式为主导的时代
    第二节 跨国主义与同化取向
        一、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引入
        二、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实践
        三、同化模式的回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架构
        一、政治精英人物的复归
        二、远距离民族主义的理论价值
        三、作为方法的跨国比较研究
第一章 芬尼亚兄弟会跨国民族主义的根基与起源
    第一节 民族的春天
        一、19 世纪中叶欧洲的民族主义
        二、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三、美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第二节 19 世纪中叶美国国土上的爱尔兰人
        一、爱尔兰大饥荒移民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白人种族认同
    第三节 美国爱尔兰裔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一、从托恩到米切尔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的建构性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双重忠诚传统
第二章 美国内战之前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一、1848 年起义的政治流亡者
        二、建立初期的缓慢发展
        三、进展缓慢的多重原因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视野中的爱尔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一、共和与自由
        二、历史与宗教
        三、暴力与奴隶制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
        一、共和主义的复杂性与微妙性
        二、美国排外主义的双重面相
        三、作为“族裔民族”的美利坚合众国
第三章 美国内战期间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与双重忠诚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一、麦克马努斯的政治葬礼
        二、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三、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双重忠诚
        一、公民、忠诚与反英话语
        二、双重忠诚的历时性
        三、松散的种族与暴力话语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一、作为征兵宣传工具
        二、作为英美外交工具
        三、美国排外主义的弱化与回升
第四章 内战结束之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与艰难存续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
        一、屡攻加拿大边境
        二、踏上爱尔兰之地
        三、跨国民族主义的艰难存续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公民话语与恐怖行动
        一、双重忠诚话语的式微
        二、作为谈判工具的美国公民身份
        三、恐怖行动与暴力形象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艰难存续
        一、海外美国人的公民权
        二、中立主义外交原则
        三、爱国话语的双重面相
结语
    一、结局:持续衰落与最终解散
    二、尾声:外交障碍与恐怖形象
    三、同化:忠诚话语与政治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倪宝诚的民艺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入社会展露艺术天赋
    1.初入社会
    2.展露艺术天赋
二、先觉先行投身民间美术事业
    1.因工作受挫发奋学习研究民间美术
    2.苦心孤诣发掘民间技艺
    3.不遗余力推介中原民间美术
    4.大力开展中原民间美术研究
三、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1.在与病魔抗衡中忘我工作
    2.新方式助力中原民间艺术更好发展
四、倪宝诚的民艺精神

(5)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道统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等离子鞘套电子密度的动态特性
        1.2.2 等离子体对电磁信号的影响规律
        1.2.3 等离子鞘套信道统计特性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作者的主要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等离子鞘套多时间尺度介质模型及电磁计算
    2.1 等离子鞘套相关研究基础
        2.1.1 等离子鞘套的基本概念
        2.1.2 等离子体中的电波传播基础
    2.2 等离子鞘套电子密度描述方法
    2.3 等离子鞘套多尺度电子密度时变模型
        2.3.1 电子密度大尺度缓变模型
        2.3.2 电子密度中尺度变化模型
        2.3.3 电子密度小尺度快变扰动模型
    2.4 等离子鞘套介质模型及电磁计算
        2.4.1 RAMC条件下等离子鞘套介质模型
        2.4.2 时变等离子体衰减/相移计算方法
    2.5 等离子鞘套对电磁波的影响分析
        2.5.1 透射电磁波的幅相时域曲线
        2.5.2 幅相标准差与幅相相关系数
        2.5.3 幅相的偏度与变化频率
        2.5.4 信道的相干带宽与相干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数学模型
    3.1 非平稳信道的准平稳化
    3.2 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概述
    3.3 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数学模型推导
        3.3.1 幅度、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3.3.2 幅度与相位的相关系数
        3.3.3 幅度、相位的自相关函数
        3.3.4 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时间
    3.4 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快速模拟方法
        3.4.1 信道模拟方法原理
        3.4.2 信道模拟方法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鞘套信道模型仿真实验验证
    4.1 等离子鞘套小尺度信道数学模型仿真验证
    4.2 等离子鞘套信道模型验证方案
        4.2.1 等离子鞘套信道探测方法
        4.2.2 地面等离子体模拟环境的选取
    4.3 基于DPSE02 的信道模型实验验证
        4.3.1 实验方法及实验环境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激波管的信道模型实验验证
        4.4.1 实验方法及实验环境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信道几何-统计模型及特性分析
    5.1 高速飞行器综合信道环境概述
    5.2 高速移动信道相关研究基础
        5.2.1 移动信道的衰落
        5.2.2 常用小尺度信道模型
    5.3 高速飞行器综合信道小尺度衰落几何-统计模型
        5.3.1 高超声速飞行器三维几何传播模型
        5.3.2 等离子鞘套信道与高速移动信道的耦合关系
    5.4 高速飞信器综合信道特性分析
        5.4.1 上行综合信道统计特性
        5.4.2 下行综合信道统计特性
        5.4.3 综合信道的功率谱密度函数
    5.5 高速飞行器综合信道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综述
        1.2.2 雄安新区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综述
        1.2.3 中国新闻社区域形象报道研究综述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1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机遇
        2.1.1 地理位置优越可报道资源丰富
        2.1.2 海外市场广阔媒体公信力高
    2.2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面临的挑战
        2.2.1 县域经济滞后环境污染较重
        2.2.2 起步相对较晚媒介竞争激烈
第3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受众策略
    3.1 立足当地受众群体服务人民凝心聚力
        3.1.1 民生新闻精准投放方便群众信息选择
        3.1.2 挖掘雄安百姓故事引发当地情感共鸣
    3.2 满足国内受众心理围绕中心引领导向
        3.2.1 及时发布国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创业
        3.2.2 展现雄安建设成就增进了解消除疑虑
    3.3 面向国际客户需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3.3.1 筹备华文传媒论坛引领客户走进雄安
        3.3.2 海外专栏英语报道鼓励境外媒体转载
第4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内容策略
    4.1 明确形象定位提高社会公信力
        4.1.1 政治区位形象京津冀协同发展枢纽
        4.1.2 产业经济形象国家级经济科技新区
        4.1.3 历史文化形象革命老区与非遗重镇
        4.1.4 社会民生形象播种梦想的人民之城
        4.1.5 生态环境形象铁腕治污绿色新家园
    4.2 拓展新闻来源增强内容传播力
        4.2.1 自主采写为主转载渠道丰富
        4.2.2 信源主体多元侧重政府声音
    4.3 广纳报道题材提升品牌影响力
        4.3.1 事件活动新闻为主展现政府工作姿态
        4.3.2 人物通讯故事先行凸显雄安人物性格
        4.3.3 政治述评报道突出展望新区时代前景
第5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表现策略
    5.1 语言文字表达传统与现代融合
        5.1.1 传承“中新风格”保持外宣媒体特色
        5.1.2 运用新媒体语言激发受众阅读兴趣
    5.2 图片视频运用视觉与听觉触动
        5.2.1 图片语音作补充便于读者理解内容
        5.2.2 长短视频相结合增强受众直观感受
        5.2.3 移动端新闻直播满足现场体验需要
    5.3 报道编排发布重视专题与时间节点
        5.3.1 增辟雄安专栏强化主题风格统一
        5.3.2 把握时间节点立体报道形成声势
第6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6.1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6.1.1 以传播者为中心信息反馈互动不足
        6.1.2 以硬新闻居多软性新闻内容不充分
        6.1.3 以单次传播为主整合与深度待提高
    6.2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改进对策
        6.2.1 增强互动体验满足用户新闻参与感
        6.2.2 平衡报道视角做好舆论监督与引导
        6.2.3 挖掘系列报道拓展新闻深度与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B 类目建构
附录 C 样本统计
致谢

(7)基于LoRa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定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LoRa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2.1 LORA技术分析
        2.1.1 LoRa概述
        2.1.2 LoRaWAN网络简述
    2.2 室内定位技术概论
        2.2.1 基于到达时间(TOA)的方法
        2.2.2 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的方法
        2.2.3 基于信号到达角度(AOA)的方法
        2.2.4 基于信号接收强度(RSSI)的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算法设计与优化
    3.1 三边定位法的原理介绍
    3.2 室内定位精度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3.2.1 环境参数对精度的影响
        3.2.2 突发干扰对精度的影响
        3.2.3 三边定位法对精度的影响
    3.3 对室内影响因素及三边定位法的优化方案
        3.3.1 对室内因素的优化
        3.3.2 对三边定位法的优化
    3.4 三维算法的实现
        3.4.1 四边测量法
        3.4.2 极大似然估计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位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1 硬件模块设计及实现
        4.1.1 MCU模块及整体架构
        4.1.2 通信模块
    4.2 软件程序设计及实现
        4.2.1 节点通信程序
        4.2.2 串口通信软件及定位算法软件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位系统测试
    5.1 系统的搭建与测试
        5.1.1 节点程序上传
        5.1.2 系统的搭建
        5.1.3 系统测试
    5.2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5.2.1 测试结果
        5.2.2 结果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国外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比较分析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校图书馆
        2.1.2 教育功能
        2.1.3 社会教育功能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图书馆教育功能的研究
        2.2.2 关于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学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表现
    3.1 资源获取服务
        3.1.1 一站式检索平台和特色多样的查询目录
        3.1.2 资源获取的创新服务
    3.2 阅读指导活动
        3.2.1 中小学图书馆的导读活动
        3.2.2 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
    3.3 教学科研辅助
        3.3.1 全方位的教学科研支持活动
        3.3.2 面向世界的机构知识库服务
    3.4 技能培养课程
        3.4.1 图书馆新人教育
        3.4.2 社区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
        3.4.3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3.5 网络远程教育
        3.5.1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3.5.2 开放大学的数字移动图书馆
第4章 学校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表现
    4.1 与其他图书馆合作
    4.2 与社会机构合作
    4.3 特殊群体服务
第5章 影响学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5.1 图书馆建设的法律依据
    5.2 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5.3 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5.4 图书馆员的必备素养
第6章 对我国学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发展的启示
    6.1 健全法律体系,保证政策支持
    6.2 做好发展规划,发挥协会功能
    6.3 重视营销宣传,提升社会关注
    6.4 创造多元环境,提供个性服务
    6.5 优化人员结构,增强馆员能力
    6.6 注重馆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专利信息分析研究现状
        二、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移动通信理论概述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产生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专利理论概述
        一、专利的含义及特点
        二、专利信息分析的内容
    第三节 专利信息分析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
        一、专利的技术属性
        二、时间相关性
        三、内容一致性
    第四节 专利信息分析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研发效率
        二、监测技术领域动态
        三、预测技术发展趋势
        四、分析竞争对手
第三章 专利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获取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
        二、定性分析法
        三、图表分析法
        四、数据挖掘技术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四节 专利检索
        一、选取专利检索平台
        二、技术边界确定
        三、实施专利检索
第四章 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信息分析
    第一节 专利申请量宏观分析
        一、4G技术领域专利产出总量分析
        二、技术专利申请人区域分布
        三、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四、主要专利申请人分布
        五、主要发明人分布
    第二节 4G专利微观技术分析
        一、技术生命周期
        二、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三、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专利权利分析
        一、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二、同族专利分析
        三、专利引用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一、我国 4G专利数量全球领先
        二、4G技术联盟趋势不可避免
        三、我国 4G技术研发人员储备不足
        四、4G技术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
        五、我国 4G基础专利薄弱
        六、我国 4G技术尚存在发展空间
第五章 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实力评价及发展建议
    第一节 企业技术实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评价指标的量化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评语集的建立
        六、构建隶属度函数
        七、模糊综合评判
    第二节 我国企业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建议
        一、持续加强自主创新
        二、合理规划技术布局
        三、技术标准化
        四、产学研结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际专利分类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 ——传播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关键概念界定
        1.2.2 相关文献回顾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2 数字化生存与互联网思维:新媒介对生活方式的革新
    2.1 数字化生存:新媒介时代的生活方式
        2.1.1 新媒介对“线上”生活方式的建构
        2.1.2 新媒介环境中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
        2.1.3 新媒介环境中的在线消费文化
    2.2 网络语言:新媒介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
        2.2.1 传统媒介时代的单向度语言过滤
        2.2.2 新媒介时代的多维度语言表达
        2.2.3 人机互动:新媒介时代的语言沟通
    2.3 “超文本”:新媒介时代的读写方式
        2.3.1 传统媒介时代的文本阅读问题
        2.3.2 新媒介时代的“超文本”读写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大众化、全球化与内容至上:新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3.1 大众化:新媒介时代文化产品生产的权力问题
        3.1.1 传统媒介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垄断
        3.1.2 新媒介时代文化产品生产的“大众化”
    3.2 全球化:新媒介对文化产品经营空间的变革
        3.2.1 新媒介为文化产品的全球化提供了平台
        3.2.2 新媒介在推动文化产品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3.3 内容至上:新媒介对文化产品经营理念的变革
        3.3.1 传统媒介时代“渠道为王”的文化产品市场
        3.3.2 新媒介时代“内容至上”的文化产品市场
    3.4 本章小结
4 网络赋权:新媒介对参与式政治文化的变革
    4.1 草根赋权:新媒介对舆论领袖构成的改变
        4.1.1 传统媒介时代的舆论话语权
        4.1.2 新媒介时代“草根”也有话语权
    4.2 在线政治:新媒介对政治参与方式的革新
        4.2.1 利用新媒介参政议政
        4.2.2 利用新媒介进行监督
    4.3 新媒介技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效用
        4.3.1 新媒介技术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推动作用
        4.3.2 新媒介技术对政治参与的消极阻碍作用
    4.4 本章小结
5 结构性“祛魅”:新媒介对主流文化解构的可能性
    5.1 新媒介对精英文化“走下神坛”的祛魅作用
        5.1.1 传统媒介时代精英文化的相对主导地位
        5.1.2 社会转型与精英文化生存场域的嬗变
    5.2 新媒介对大众文化“逆袭”的拉动作用
        5.2.1 传统媒介时代大众文化被批判的境遇
        5.2.2 新媒介时代大众文化的主导态势
    5.3 新媒介与“亚文化”的分群传播
        5.3.1 传统媒介时代“亚文化”的边缘化生存境遇
        5.3.2 新媒介调适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融合与冲突:新媒介环境下本土文化的秩序问题
    6.1 新媒介环境下异质文化的融合
        6.1.1 传统媒介时代本土对外来文化的抵抗
        6.1.2 新媒介时代本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6.1.3 新媒介环境下文化融合的进程
    6.2 新媒介对社会文化秩序的冲击
        6.2.1 网络舆论暴力的冲击
        6.2.2 虚假信息对文化秩序的冲击问题
        6.2.3 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6.2.4 数字鸿沟的消弥或扩大?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1.作为技术平台,新媒介改变着个体的日常生活方式
    2.在文化产业上,新媒介带来产品生产的大众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等特征
    3.新媒介的互动、即时和虚拟性等特征影响了公民的政治意识与参与能力
    4.新媒介促使了文化整合,并拉动大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兴起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新通信技术的开拓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探究[J]. 韩业成. 沈阳干部学刊, 2021(06)
  • [2]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趋向、动因与进路[J]. 黄馨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1(03)
  • [3]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D]. 李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倪宝诚的民艺精神[J]. 孟俊峰. 民艺, 2021(02)
  • [5]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道统计模型研究[D]. 姚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6]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D]. 冯维健. 湖南大学, 2019(07)
  • [7]基于LoRa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D]. 吴婧涵.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国外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启示[D]. 阮文娜. 苏州大学, 2016(06)
  • [9]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D]. 卜远芳.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2)
  • [10]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 ——传播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D]. 李东. 武汉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新通信技术的先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