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汽车清洁燃料生产技术

面向21世纪的汽车清洁燃料生产技术

一、面向21世纪的车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来飞[1](2020)在《消费者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强劲的发展潜力不仅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消费者们也开始关注,了解消费者对生物质燃料的偏好及观念有助于改变传统消费选择。当前国外关于生物质能源购买意愿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使用方式、混合方式等,但国内关于生物质能源购买意愿的研究较为笼统,针对生物质乙醇汽油的研究很少。购买意愿相对主观,与文化、地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消费者对生物质乙醇汽油购买意愿的研究对国内指导意义相对较小,需要在我国本土展开对乙醇汽油购买意愿的案例研究,以探究中国消费者对生物质乙醇汽油的态度、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研究消费者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现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以此为依据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生产和营销策略提供支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空间,为政府制定乙醇汽油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最终实现生物质乙醇汽油生产和销售的良性循环。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发现北京市消费者对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受到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功能风险、财务风险和心理风险六个因素的影响,且重要程度排列为:功能价值(0.564)>情感价值(0.278)>社会价值(0.087);财务风险(-0.496)>功能风险(-0.364)>心理风险(-0.117);在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影响中,感知利得对消费者的影响要更为明显;(2)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家庭年收入和家庭汽车数量的消费群体特征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产品态度及购买意愿存在差异。女性对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更强烈;年龄在18-25岁之间及55岁以上受访者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要强烈一些;大学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对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认知更客观,购买意愿也相对较低;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意愿相对高于高收入群体;汽车数量越多的家庭更愿意体验购买生物质乙醇汽油。(3)本文提出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出发,就推动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产业发展及提升消费者对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提出建议。

马丹[2](2020)在《基于SimaPro的燃料乙醇生命周期分析》文中指出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速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化转型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点方向。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燃料乙醇产量现居全球第四位。燃料乙醇在能源供给补充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是良好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但其从生产到燃烧使用需经历生产、运输和使用等多个环节,涉及多种能源的输入和消耗,如何从生命周期角度评估燃料乙醇的环境影响成为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水平,选定玉米、木薯和玉米芯燃料乙醇为研究对象,以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为指导,利用SimaPro软件,对三种燃料乙醇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收集燃料乙醇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构建符合我国燃料乙醇生产实际的生命周期物质清单。将燃料乙醇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生产、原料运输、燃料乙醇生产、燃料乙醇运输和燃料乙醇燃烧使用五个阶段,建立起系统的LCA模型。(2)通过CML方法的10种环境影响类型,对生命周期清单进行特征化、标准化和加权处理,得到三种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各阶段环境影响潜值贡献。结果表明,玉米芯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综合环境影响指数最大,玉米燃料乙醇次之,木薯燃料乙醇最小。三种燃料乙醇对陆生生态毒性潜势(TETP)和淡水生态毒性潜势(FAETP)的影响最大。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对环境影响贡献最大的是燃料乙醇燃烧使用阶段。(3)通过Cumulative Energy Demand(CED)方法对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能源需求总量进行核算,运用IPCC 2013GWP20a和IPCC 2013GWP100a方法,分别核算以20年和100年为评估时间范围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三种燃料乙醇的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与常规汽油相比,玉米、木薯和玉米芯燃料乙醇能源需求节约方面分别低于常规汽油13.00%、24.12%和4.96%;在不计入农业生产阶段作物光合作用的条件下,三种燃料乙醇的温室气体减排率分别为10.79%、26.29%和3.15%。(4)选取生物质分配比率、氮肥和蒸汽使用量等单因素,对三种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用量的改变对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CML方法的10种环境影响类型中,陆生生态毒性潜势对氮肥用量的改变最为敏感,灵敏度范围为0.738-0.793。根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现阶段燃料乙醇产业规划和整体发展水平,从科学化推进绿色农业生产、优化供能燃料结构和生产工艺、制定和完善燃料乙醇相关政策或方案等方面,为继续推动我国燃料乙醇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彭华[3](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马乔治[4](2019)在《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提倡清洁低碳能源的背景下,乙醇汽油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在中国被广泛推广使用。燃料乙醇是乙醇汽油的重要组分,其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作为典型的政策引导型产业,燃料乙醇行业现在正面临着市场供不应求、产能亟需扩张的局面。国家对乙醇汽油的政策支持为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企业资本进入燃料乙醇市场,这为燃料乙醇的投资项目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要求相关企业提升企业项目投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本文针对燃料乙醇行业中规模较大、数目较多的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梳理了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投资风险,建立了基于AHP方法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评价体系,并结合该行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了实例分析和探讨。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从能源安全、市场和燃料乙醇行业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其次,通过分析燃料乙醇行业的现状,识别出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投资风险,并利用AHP方法建立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的风险评价体系;然后,以ZL生化公司的生物燃料乙醇项目为例,利用前文建立的风险识别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ZL生化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该项目进行投资风险的实例分析,得出对该项目投资收益影响较大的风险指标;最后,根据针对ZL生化公司的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衡丽君[5](2019)在《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是有机碳的唯一来源,它是唯一可以转化为燃料、化学品和功能材料,实现化石资源替代的多功能型可再生资源。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被视为最具开发潜力生产液体燃料技术之一,但生物油较差的理化性质严重阻碍了生物油的应用。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生物质热解反应机理、生物油提质反应催化剂设计、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剂失活以及改性等微观方面,对于生物质快速热解-生物油提质改性整体工艺系统设计、系统综合性能以及产品环境效益等宏观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课题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含氧液体燃料技术框架下,发展了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多元醇和氢气为目标产品的多联产工艺系统,该工艺系统耦合了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油相生物油(Non-aqueous Phase Bio-oil:NAPB)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Chemical-looping Hydrogen Production:CLHP)以及水相生物油(Aqueous Phase Bio-oil:APB)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低中温催化加氢制多元醇液体燃料的技术优势。以该工艺系统为对象,论文从化工过程系统集成优化、系统功能实现与环境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科学评判该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工艺系统综合性能,为后续工艺关键技术的优化设计和工程示范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信息。基于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优化设计了整个工艺系统流程布置和工艺参数配置。基于对工艺关键反应过程特性认识及其过程模型的确定,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其实施全流程模拟与工艺参数优化配置,借助载热体循环实现了快速热解反应器和CLHP燃料反应器热负荷的自平衡,优化整个系统余热梯级利用实现了工艺的自供热和部分电力替代。在该工艺保守设置条件下获得一套详细的物流、能流以及热力工况参数。工艺系统以产品流为主线的碳元素代谢分析表明APB到多元醇的转化率是影响整个工艺系统效能的关键性因素。根据所构建的系统评价指标计算模型获得该工艺重要的性能指标:基于玉米秸秆干燥基计算的无水生物油产率为55.8 wt%、多元醇产率为16.4 wt%、酯类副产物产率为11.5 wt%;CLHP子系统氢气热效率为56.8%、总热效率为58.1%以及CO2捕集效率为99.9%;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总效率为35.5%。在多元醇保守产率(16.4 wt%)工况下,该工艺相对已经工业化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氢气和多元醇燃料产品外,生物质基酯类化学品可以替代石油基酯类化学品以减少化石原料的消耗,CLHP子系统高效的CO2捕集带来显着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和中国本地化基础数据,依次建立了产品系统生产资料、能源和目标产品的LCA指标计算模型,编制了目标产品较完整的生命周期数据清单;针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系统多产品共生的复杂性,引入混合分配方法,实现了目标产品的生命周期化石能耗强度(Fossil Energy Input Intensity:FEI)和碳足迹量化研究。氢气生命周期FEI和净碳足迹分别为0.575 MJ/MJ H2和-97.5 gCO2,eq/MJ H2,多元醇全生命周期FEI和净碳足迹分别为0.626 MJ/MJ能量和26.3 gCO2,eq/MJ能量。对于氢气,NAPB生产和秸秆预处理的电力消耗以及秸秆生产的氮肥消耗是引起GHG排放的主要因素,而CLHP阶段CO2捕集是决定氢气碳足迹大小的关键因素。对于多元醇,来自秸秆预处理和APB生产的电耗与多元醇生产的甲醇消耗、催化剂损耗以及有机废水处理能耗是引起GHG排放的主要因素,来自化学链工艺氢气消费产生的碳信用是降低其碳足迹的主要因素。在参数变动±25%范围内,目标产品碳足迹数据敏感性分析显示:NAPB生产电力消耗量变化对氢气碳足迹影响较大,而多元醇产率和APB生产电力消耗量变化对多元醇碳足迹影响较大,尤其多元醇产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这说明生物油生产电耗和多元醇产率数据不确定性会显着影响多元醇LCA结论,同时也说明降低生物油生产电耗和提高多元醇产率将会显着减少多元醇生命周期碳足迹。相对传统的天然气水蒸汽重整(Steam Methane Reforming:SMR)制氢和煤气化(Coal Gasification:CG)制氢,来自NAPB铁基载氧体CLHP工艺的氢气使多元醇净碳足迹分别降低70.5%和77.5%,这主要归功于CLHP子系统采用生物质基燃料和实施了CO2高效捕集。从多元醇燃料角度出发,系统剩余氢气替代SMR工艺氢气产生的能量信用和碳信用使多元醇生命周期FEI和碳足迹分别下降了66.3%和325.9%,多元醇两个生命周期指标分别为0.211 MJ/MJ能量输出和-59.4 g CO2,eq/MJ能量输出。基于1MJ能量替代,多元醇替代石油基汽油和石油基柴油分别使生命周期化石能耗降低82.0%和83.8%,使生命周期GHG排放分别降低163.9%和155.8%。不同生产技术路线的生物质基液体燃料LCA研究案例表明本论文设计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多联产工艺在生物质碳元素多元利用、目标产品产率以及环境GHG减排方面具有综合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液体燃料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加氢深度可控、氢源自给的特点,实现了生物质到多元醇燃料、氢气以及酯类化学品的多元转化。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该工艺系统具有较低的化石能耗强度和显着的GHG减排环境效应,符合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可持续、低碳发展的要求。

张新民[6](2017)在《能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可行性及前景》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加快了替代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节能环保效应良好的替代能源汽车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我国,随着汽车产销量的持续攀升,交通领域燃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大量进口石油资源将威胁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不断增长的燃油消费也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发展甲醇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降低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确保我国的国家安全,同时可以改善空气环境,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充分关注全球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甲醇汽车产业,营造促进我国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的甲醇汽车产业的调研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至90年代末,重要的汽车生产国大都积极展开了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践。应对石油价格高涨、治理空气污染、寻找替代燃料成为各国发展甲醇汽车产业的重要原因,甲醇汽车作为替代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一度成为部分国家解决车用能源供给不足、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随后因石油价格回落、车企油企放弃支持、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技术发展受到限制等原因,国外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停滞,但随着油价再次高涨,近年来呈现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我国甲醇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甲醇汽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同时政策环境也更加有利。在充分评价我国甲醇燃料资源禀赋、甲醇汽车节能减排效应、甲醇汽车及燃料长期经济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我国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发展前景,研究表明:受“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国情影响,依靠煤炭资源的清洁低碳利用是我国摆脱能源环境约束的主要途径。我国的甲醇燃料资源供应潜力大,能够满足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应用,利用高硫高灰劣质煤制甲醇能够实现变废为宝,利用焦炉气制甲醇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相比传统汽柴油、电动车、天然气车等,甲醇汽车污染物排放量较小,环保性能优越,尤其是结合先进的煤基甲醇生产技术,能够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甲醇汽车在运行的经济性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购车价格、燃料价格长期趋势两方面。同时,我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发展也面临产业链各环节合作深度不足、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不够、资源优势尚未有效发挥、部分产业标准推动缓慢、外部竞争激烈等问题,应加快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拓市场、补齐技术短板、加快共享合作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王黎明[7](2016)在《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中国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背景下,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对中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有重要影响。发展车用替代燃料的对于提高能源安全、大气污染治理和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车用替代燃料科学发展,本文依据各种替代燃料能源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提出了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并预测了不同情景下发展车用替代能源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影响。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对中国车用替代能源的资源特征进行研究,调查了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生物质能等资源的储量、分布以及生产利用状况,总结得出我国车用替代能源资源特征有:种类多、储量较大;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明显;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能源转化效率普遍较低;新型替代能源产业化水平不高。再以这种差异化的资源特征为主要参考因素,同时结合技术现状、经济发展、经济与政策等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得出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第二个方面是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几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差距不断缩小,但绝对数量依然较大,碳减排压力持续存在。建立碳排放综合指标分配模型,将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分摊至各省,并建立替代燃料发展综合情景,预测在车用替代燃料综合发展情景下碳减排总量及对各省减排目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发展车用替代燃料将对中国道路交通领域碳减排贡献率达到百分之十左右,各省差异较为明显。

郭莘[8](2012)在《汽油标准与排放法规的发展及我国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趋势》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汽油标准及排放标准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总结了汽油性质、组成对排放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炼油工艺特点以及我国清洁汽油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降低汽车排放,

康新凯[9](2012)在《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石油等化石能源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今天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支柱。但是,这类能源同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即资源的有限性和对环境的污染,并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生物液体能源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液体燃料,不仅可作为交通运输燃料,还是许多化学产品的原料。作为替代能源,相对于煤基、气基液体燃料,生物液体能源的优势十分突出:一是原料来源广泛,潜力大,可再生,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二是能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提供农民就业岗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实施中央提出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和“以工补农”战略部署提供有力的“抓手”和“载体”。除此之外,生物液体能源还拥有正面的节能与减排效益和有助于改善生态和环境的作用。因此,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竞相开发利用的重点课题。我国西部地区,生物能源资源极为丰富的,同时还具有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所必需的大量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盐碱地等)、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空问优势。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液体能源产业,不仅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个产业支撑,而且对区域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和建立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对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能源供应体系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较成熟的生物液体能源主要是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生物质能资源及发展现状的调研和资料收集,结合2005~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在对其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综合效应评估的基础上,阐述了该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对西部地区的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生物质能资源的现状进行定量评价及其潜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的建议;最后,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技术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原料收购模式进行了构建。具体结论如下:(1)在对西部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效应评价方面,其生物液体能源产业无论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均有很大的带动效益,可以带动产业地周边的发展,且多数产业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部分也可以作为CDM项目。总体上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而对于不利影响,在采取相的应的改进措施后,是可以避免的。(2)西部地区目前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料资源基础仍然薄弱;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原料资源综合利效益低,缺乏竞争力;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完善。(3)在对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资源进行评估方面,本文以2005-2010年的西部各省(区)农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平均值计算了西部各省(区)的不同类型生物质能资源的生产量和折算后的可利用量。结果为:总的生物质液体能源产业资源可利用量总计为30548.27万吨,其中纤维素生物质资源、非食用粮糖油类作物资源和废弃食用油脂资源的可利用量分别为8240.02万吨、22281.50万吨和26.75万吨。单位面积可利用的生产生物液体能源原料资源密度最大的5个省(区)是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和陕西。农村人均可利用的生物液体能源密度最大的新疆,其次是内蒙古、贵州、云南和广西,而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4)基于对西部各省(区)的资源蕴藏量、优势资源类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西部各省(区)的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5)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本文提出了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纤维素—乙醇产业模式、非食用粮糖—乙醇产业模式、木本油料植物—生物柴油产业模式和废弃食用油—生物柴油产业模式四种典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了保证每种模式的原料的供给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分别对上述四种模式的原料收购模式进行了构建。

徐骥[10](2011)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为例》文中认为现今社会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从企业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共识。科技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使命的一类特殊企业,它具有高成长、高收益和高创新能力等特征,其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国家技术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科技型企业在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及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上处于迷茫的状态,怎样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满足什么样市场需求,运用什么技术方式等都成为困扰企业的严重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发展路径等相关概念,对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的概况及所属技术创新、技术预见、技术评价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述,并对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针对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面临的问题,结合技术路线图和层次分析法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评价应用中的核心思想方法,构建企业制定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理论模型,设计出具体的“三步流程”,并针对第二步流程中的技术评价构建了基于AHP的分析模型。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将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理论模型进行系统的剖析,从规划筹备阶段开始,以评估、市场、产品、技术四个角度对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并结合德尔菲调查法和AHP模型,统计分析关键技术评价的相关数据,绘制出清洁燃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并对规划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相关讨论。最后得出对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管理的启示:技术发展路径规划模型对同一技术领域下不同的技术研发方向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可为企业战略决策、技术领域竞争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等诸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参考价值。在技术路线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可以高效获取相关科技、管理、市场的信息,集合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以达到实现企业技术预见动态性的目的,并且有利于帮助科技型企业快速捕捉市场机会,解决企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以及在创新链条上正确定位。

二、面向21世纪的车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的车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者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物质能源
        2.1.2 生物质乙醇汽油
        2.1.3 购买意愿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生物质能产业研究
        2.2.2 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推广与现状
    3.1 国外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推广与现状
        3.1.1 美国生物质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借鉴
        3.1.2 巴西生物质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借鉴
        3.1.3 欧盟生物质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借鉴
    3.2 中国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推广与发展
        3.2.1 中国生物质乙醇汽油产业链现状
        3.2.2 现有产业模式
        3.2.3 各国政策对我国发展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市场的若干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测度研究
    4.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4.1.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界定
        4.1.2 模型优势分析及建模步骤
    4.2 生物质乙醇汽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4.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4.2.2 变量分析及研究假设
        4.2.3 设计测量问项
    4.3 消费者对生物质乙醇汽油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研究对象
        4.3.2 数据获取
        4.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4 居民建议及意见
        4.3.5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3.6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4.3.7 人口统计变量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生物质乙醇汽油产业的政策和建议
    5.1 针对消费者层面的政策建议
        5.1.1 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
        5.1.2 广泛推进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宣传
        5.1.3 进一步为消费者和企业畅通互动交流渠道
    5.2 针对生产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5.2.1 拓宽企业原料供应渠道
        5.2.2 生产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5.2.3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3 针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5.3.1 丰富财政支持手段
        5.3.2 重视创新技术研发
        5.3.3 健全乙醇汽油市场保障机制
        5.3.4 加强可再生能源宣传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生物质乙醇汽油购买意愿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基于SimaPro的燃料乙醇生命周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概况
        1.2.1 国外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概况
        1.2.2 国内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3.1 国外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3.2 国内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及框架
    1.5 创新之处
2 研究方法
    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2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
        2.2.1 Sima Pro
        2.2.2 GaBi
        2.2.3 e Balance
    2.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3.1 终点法
        2.3.2 中点法
3 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及技术研究
    3.1 燃料乙醇主要原料
    3.2 燃料乙醇生产技术
        3.2.1 第1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
        3.2.2 第1.5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
        3.2.3 第2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
        3.2.4 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发展
4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1.1 研究对象
        4.1.2 系统边界
        4.1.3 研究目标
        4.1.4 分配原则
        4.1.5 数据来源
    4.2 构建生命周期清单(LCI)
        4.2.1 原料种植阶段(S1)
        4.2.2 原料运输阶段(S2)
        4.2.3 燃料乙醇生产阶段(S3)
        4.2.4 燃料乙醇运输阶段(S4)
        4.2.5 燃料乙醇燃烧使用阶段(S5)
        4.2.6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清单
    4.3 基于CML法环境影响评价
        4.3.1 非生物资源枯竭潜势
        4.3.2 全球变暖潜势
        4.3.3 臭氧层耗竭潜势
        4.3.4 光化学氧化潜势
        4.3.5 酸化潜势
        4.3.6 富营养化潜势
        4.3.7 人体及生态毒性潜势
    4.4 环境影响类型对总环境影响指数的贡献
        4.4.1 特征化结果综合分析
        4.4.2 加权结果综合分析
    4.5 终点法Eco-indicator99 法环境影响比较
    4.6 累计能源需求分析
    4.7 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4.8 结果分析
5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敏感性分析
    5.1 农业生产阶段(S1)敏感性分析
        5.1.1 生物质分配方法对生命周期环境的影响
        5.1.2 氮肥施用量对生命周期环境的影响
    5.2 燃料乙醇生产阶段(S3)敏感性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燃料乙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乙醇汽油
        1.3.2 生物燃料乙醇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2章 项目投资与风险管理理论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风险概述
        2.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2.1.3 风险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
    2.2 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2.2.1 项目投资的含义
        2.2.2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2.3 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
    2.3 投资风险分析主要模型
        2.3.1 风险评价的方法
        2.3.2 AHP方法概述
第3章 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分析
    3.1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概述
        3.1.1 乙醇汽油发展现状分析
        3.1.2 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现状分析
        3.1.3 生物燃料乙醇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3.2 投资风险识别及主要因素分析
        3.2.1 项目投资风险特征
        3.2.2 风险因素识别
        3.2.3 建立风险因素识别体系
    3.3 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3.3.1 建立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3.3.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3.3 各因素相对权重的计算方法
        3.3.4 风险指标综合评价
第4章 ZL生化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风险实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组织架构
        4.1.3 经营状况
        4.1.4 项目介绍
    4.2 风险识别
    4.3 风险评价
        4.3.1 风险评价步骤
        4.3.2 建立AHP评价模型
        4.3.3 投资风险综合评价
    4.4 实例分析结果及投资建议
        4.4.1 实例分析结果
        4.4.2 投资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国乙醇汽油推广发展历程年鉴表
致谢

(5)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
    1.3 生物质制液体燃料转化技术发展现状
        1.3.1 生物质制液体燃料技术概述
        1.3.2 生物质生物发酵法制醇类燃料技术
        1.3.3 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技术
        1.3.4 生物质快速热解提质制液体燃料技术
        1.3.5 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三种技术路线对比
    1.4 产品碳足迹及其评价方法
        1.4.1 温室气体及其全球变暖潜值当量因子
        1.4.2 碳足迹概念演变
        1.4.3 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
    1.5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5.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介绍
        1.5.2 生命周期评价在生物质能转化领域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思路及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1.6.2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系统设计和评价指标构建
    2.1 引言
    2.2 化工系统分析与集成基础理论
    2.3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工艺原理
    2.4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工艺系统设计
        2.4.1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子系统
        2.4.2 油相生物油化学链制氢子系统
        2.4.3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低中温催化加氢子系统
    2.5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系统主要过程单元及其模拟模型
        2.5.1 生物质干燥过程单元及其模拟模型
        2.5.2 生物质快速热解过程及其模拟模型
        2.5.3 燃料燃烧过程及其模拟模型
        2.5.4 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主要反应过程及其模拟模型
        2.5.5 水相生物油提质过程模拟模块确定
        2.5.6 CO_2、H_2与水蒸汽分离与压缩单元
        2.5.7 流体压缩和蒸汽透平做功过程
        2.5.8 产物分离提纯过程单元
    2.6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评价指标构建
        2.6.1 产物产率指标
        2.6.2 化学链制氢子系统性能指标
        2.6.3 产品工艺系统能源利用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惰性载热体自热式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子系统流程模拟
        3.2.1 生物质原料与生物油组分数据信息
        3.2.2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子系统过程模拟
    3.3 油相生物油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子系统工艺流程模拟
        3.3.1 化学链制氢反应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3.2 化学链制氢子系统运行方案确定
        3.3.3 油相生物油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子系统流程模拟
    3.4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催化加氢制多元醇子系统流程模拟
        3.4.1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催化加氢制多元醇子系统模拟流程
        3.4.2 水相生物油超临界甲醇酯化-两级低中温催化加氢制多元醇子系统模拟结果
    3.5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性能评价
        3.5.1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碳元素代谢分析
        3.5.2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工艺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基多元醇燃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模型
    4.1 引言
    4.2 产品LCA模型建立涉及的概念与规则说明
        4.2.1 产品LCA模型建立涉及的概念界定
        4.2.2 产品LCA模型建立涉及的计算规则说明
    4.3 产品LCA模型组成与建立
        4.3.1 产品LCA模型组成
        4.3.2 LCA基础计算模型建立
        4.3.3 多元醇和氢气产品LCA计算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基多元醇燃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
    5.1 引言
    5.2 LCA目的与范围确定
    5.3 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清单
        5.3.1 共生产品负荷分配方法
        5.3.2 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清单分析
    5.4 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
        5.4.1 氢气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4.2 多元醇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4.3 氢气和多元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敏感性分析
        5.4.4 不同氢气生产工艺供氢对多元醇生命周期化石能耗与碳足迹影响
        5.4.5 剩余氢气产品替代对多元醇生命周期化石能耗与碳足迹影响
    5.5 不同工艺路线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5.1 典型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路线
        5.5.2 几种典型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能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可行性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1.4 问题陈述
        1.1.5 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能源环境约束与替代能源选择
        2.1.1 能源环境约束与交通领域节能减排
        2.1.2 替代能源汽车与车用替代燃料多样化
    2.2 汽车产业发展周期
        2.2.1 汽车产业周期特征
        2.2.2 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周期
    2.3 汽车产业演进与产业选择
        2.3.1 产业演进与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2.3.2 产业演进与可持续发展
第3章 国外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1 世界主要国家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
        3.1.1 美国
        3.1.2 日本
        3.1.3 其它国家
    3.2 国外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3.2.1 燃料成本
        3.2.2 利益集团的竞争和打压
        3.2.3 汽车企业的发展策略调整
        3.2.4 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3.2.5 技术条件制约
    3.3 国外甲醇汽车产业化发展新动态
第4章 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发展现状
    4.1 甲醇汽车在国内的技术进展与示范推广
        4.1.1 甲醇汽车技术进展
        4.1.2 甲醇汽车示范推广
    4.2 甲醇汽车相关政策支持和标准化建设
        4.2.1 甲醇汽车相关政策支持
        4.2.2 甲醇汽车产业相关标准
    4.3 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不利因素
        4.3.1 甲醇汽车各技术环节合作的深度不足
        4.3.2 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环节配套不够
        4.3.3 资源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4.3.4 部分产业标准推动缓慢
        4.3.5 外部竞争环境激烈
    4.4 国内甲醇汽车产业化发展趋势
        4.4.1 发展定位愈发清晰
        4.4.2 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4.4.3 产业规模有望大幅扩张
        4.4.4 产品多样化成为方向
        4.4.5 走出去步伐有望加快
第5章 甲醇汽车燃料供给能力分析
    5.1 车用替代燃料选择标准及发展方案
    5.2 我国车用替代燃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5.3 甲醇车用燃料长期资源供给能力分析
        5.3.1 煤制甲醇燃料供应能力
        5.3.2 焦炉气制甲醇燃料供应能力
        5.3.3 天然气制甲醇燃料供应能力
        5.3.4 其他工艺路线甲醇燃料供应能力
        5.3.5 我国甲醇产能及车用燃料供应分析
第6章 甲醇汽车减排效应分析
    6.1 甲醇汽车的排放性能
    6.2 甲醇汽车与其它替代能源汽车排放性能的综合对比
    6.3 车用甲醇燃料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
第7章 甲醇车用燃料经济性分析
    7.1 甲醇燃料价格与其它车用燃料价格对比
    7.2 甲醇价格及影响因素
        7.2.1 甲醇价格走势
        7.2.2 甲醇价格影响因素
    7.3 甲醇燃料价格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可行性及建议
    8.1 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可行性
        8.1.1 煤基甲醇燃料可保障甲醇汽车大规模应用
        8.1.2 大规模应用甲醇汽车及燃料有利于节能减排
        8.1.3 甲醇汽车拥有良好的经济性
    8.2 推动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8.2.1 加快出台相关国家政策,健全标准体系
        8.2.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形成燃料加注网络
        8.2.3 发挥节能环保优势,因地制宜开拓市场
        8.2.4 密切企业间技术合作,加快补齐技术短板
        8.2.5 加快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合作发展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与不足
    9.3 拓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部门面临巨大挑战
        1.1.2 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1.1.3 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
    1.2 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现状
        1.2.1 替代燃料介绍
        1.2.2 发展现状
        1.2.3 产业政策
    1.3 碳排放强度与相关研究
        1.3.1 碳排放强度研究
        1.3.2 中国碳排放强度总体状况
        1.3.3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方法与模型介绍
    2.1 碳排放量的计算
    2.2 碳排放强度的计算
    2.3 碳排放下降潜力分析
    2.4 地区碳排放承诺额度分配模型
        2.4.1 相关研究
        2.4.2 分配原则
        2.4.3 综合指标分配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发展模式
    3.1 替代燃料资源区域特征与供应潜力分析
        3.1.1 天然气
        3.1.2 生物液体燃料
        3.1.3 煤基燃料
    3.2 替代燃料路线选择
        3.2.1 层次分析法介绍
        3.2.2 层次结构模型
        3.2.3 评估因子介绍
        3.2.4 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3.2.5 权重计算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用替代燃料情景分析
    4.1 情景设置
        4.1.1 基准情景假设
        4.1.2 参考情景
    4.2 情景分析
        4.2.1 天然气情景
        4.2.2 生物液体燃料情景
        4.2.3 煤基液体燃料情景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用替代燃料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分析
    5.1 区域碳排放强度
        5.1.1 区域碳排放强度计算
        5.1.2 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5.2 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5.2.1 碳排放政策及目标分析
        5.2.2 地区碳减排承诺额度分配
        5.2.3 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
    5.3 考虑煤电联产等技术的碳排放
    5.4 理想情景下对“2030 年碳减排目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8)汽油标准与排放法规的发展及我国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外汽油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变化趋势
    国内外汽油标准的变化趋势
        欧洲
        美国
        日本
        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
    国内外排放标准的变化趋势
汽油性质及组成对汽车排放的影响
    硫的影响
    汽油组成的影响
    馏程的影响
    蒸气压的影响
    辛烷值的影响
    清净剂的影响
我国清洁汽油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炼油工艺特点
    清洁汽油生产工艺发展趋势
结束语

(9)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关于生物能源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生物液体能源的研究进展
        (三)、关于生物液体能源利用技术的进展
    三、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区域的界定
        二、生物液体燃料的含义
        三、生物液体燃料产业的含义
        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经济理论
        三、比势优势理论
        四、能源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世界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外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
        二、国外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现状
        三、世界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
        二、国内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现状
        三、国内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西部地区发展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必要性
        一、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必需环节
        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产业支撑
        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地区民生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四章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效应评价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
        二、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布局分析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效应评价
        一、经济效应分析
        二、环境效应分析
        三、社会效应分析
        四、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综合效益简要分析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原料资源基础仍然薄弱
        二、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不高
        三、原料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低,缺乏竞争力
        四、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完善
第五章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资源的定量评估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原料资源蕴藏量
        一、生物液体燃料原料资源量测算方法
        二、纤维素生物质资源产生量与可利用量
        三、非食用粮糖油类作物资源产生量与可利用量
        四、废弃动植物油脂资源产生量与可利用量
    第二节 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建议
        一、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资源的能量密度
        二、区域发展建议
第六章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第一节 国内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借鉴
        一、小麦—乙醇模式
        二、玉米—乙醇模式
        三、甘蔗—乙醇模式
        四、木薯—乙醇模式
        五、生物柴油模式
    第二节 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的供应模式
        一、政府控制的收购模式
        二、在政府监管下的定向收购模式
        三、“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四、购销合同模式
        五、现货市场直接收购模式
        六、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收购模式的借鉴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的产业模式构建
        一、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纤维素——乙醇产业模式
        二、非食用粮糖—乙醇产业模式
        三、木本油料植物——生物柴油产业模式
        四、废弃食用油——生物柴油产业模式
第七章 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及政策措施
    第一节 西部地区发展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战略任务
        一、调整原料结构,夯实资源基础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三、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效率
        四、转变产业发展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
        五、健全产业政策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节 西部地区发展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总体思路
        一、立足非粮原料,坚持多元发展
        二、优先培育资源,稳步发展产业
        三、坚持统筹规划,确保协调发展
        四、强化政府引导,依靠市场运作
        五、坚持以劳动者为主体,大力改善西部地区民生
    第三节 西部地区发展生物液体能源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开展重点地区资源详查评价
        二、制定颁布专项发展规划
        三、建立完善的产业和市场政策体系
        四、组织制定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
        五、加大经济激励和财税扶持力度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解释
        1.2.1 科技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1.2.2 技术能力与技术发展路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1.3.1 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概况
        1.3.2 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概况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方法分析
    2.1 技术竞争情报的各类分析法及其比较
    2.2 技术评价的各类分析法及其比较
    2.3 技术未来分析的各类分析法及其比较
    2.4 小结
3 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模型构建
    3.1 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存在的问题
    3.2 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规划基本方法的选择
        3.2.1 技术路线图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3.2.2 层次分析法在科技型企业技术评价中的应用
        3.2.3 小结
    3.3 模型的构建
        3.3.1 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模型
        3.3.2 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实施流程
        3.3.3 基于AHP 方法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
    3.4 小结
4 清洁燃料生产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的案例研究
    4.1 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准备
        4.1.1 案例背景
        4.1.2 技术发展路径规划的目标
        4.1.3 情报收集和分析
    4.2 国内清洁燃料市场分析
        4.2.1 国内清洁燃料市场现状
        4.2.2 国内清洁燃料市场需求预测
    4.3 清洁燃料生产SWOT 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挑战
        4.3.5 基于SWOT 分析的发展战略建议
    4.4 清洁燃料产品分析
        4.4.1 清洁燃料产品标准
        4.4.2 清洁燃料产品特性
    4.5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分析
        4.5.1 国内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应用状况
        4.5.2 国内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开发应用障碍
        4.5.3 国内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应用需求
    4.6 基于AHP 的关键技术评价
        4.6.1 确立评价准则体系
        4.6.2 识别备选技术需求价值
        4.6.3 关键技术评价
    4.7 结果与相关讨论
        4.7.1 清洁燃料生产企业技术发展路径
        4.7.2 相关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面向21世纪的车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者对农林生物质乙醇汽油的购买意愿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来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SimaPro的燃料乙醇生命周期分析[D]. 马丹.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4]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D]. 马乔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多元醇燃料过程模拟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D]. 衡丽君. 东南大学, 2019
  • [6]能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化可行性及前景[D]. 张新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D]. 王黎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汽油标准与排放法规的发展及我国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趋势[J]. 郭莘. 石油商技, 2012(03)
  • [9]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 康新凯.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10]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以清洁燃料生产企业为例[D]. 徐骥. 重庆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面向21世纪的汽车清洁燃料生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