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水氧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超临界水氧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一、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卜君如[1](2020)在《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和亚临界水氧化技术(HCWO)分别是指利用超临界水(SCW)和亚临界水(HCW)的特性对难降解废物进行高效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本课题利用此两种氧化技术分别对甲醛废水和甲基香兰素生产废水的氧化降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SCWO/HCWO体系中加入Fe2+作为催化剂形成超/亚临界芬顿氧化体系(SCFO/HCFO),对比SCWO/HCWO和SCFO/HCFO体系,寻求两种废水的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此外,本课题对甲醛废水和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HCWO和SCWO降解甲醛废水。探究了温度、停留时间、过氧倍数等因素对甲醛废水TOC去除率、TOC去除速率以及H2O2利用率的影响。得出甲醛废水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40℃,压力24MPa、氧化剂倍数1.0、停留时间217.3 s(进样流量2.0 m L/min),此时,甲醛废水的TOC去除率和TOC去除速率可分别达到89.0%、3.44 g/(L.Min),H2O2利用率为89.0%。且在所选取的实验条件下,SCFO/HCFO体系相比于SCWO/HCWO体系对于该废水的降解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利用幂指数方程法对HCWO处理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氧化剂倍数为2.0,停留时间为197.0 s条件下,在300~360℃的温度范围内,HCWO氧化甲醛废水反应的活化能Ea约为48.34k J·mol-1,前指数因子A为151.33 s-1,对氧化剂浓度和有机物TO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1。利用HCWO氧化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探究温度、停留时间、过氧倍数、p H值、Fe2+浓度等因素对甲基香兰素废水TOC去除率、TOC去除速率的影响。得出甲基香兰素废水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40℃,压力24MPa、氧化剂倍数1.5、停留时间217.3 s(进样流量2.0 m L/min),此时,甲基香兰素废水的TOC去除率和TOC去除速率可分别达到94.3%、3.52g/(L·Min)。在所选取实验条件下,HCFO相比HCWO对甲基香兰素废水的降解无明显优势。对HCWO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氧化剂倍数为3.0,停留时间为217.3 s条件下,在300~360℃的温度范围内,HCWO氧化甲基香兰素废水反应的活化能Ea约为32.56k J·mol-1,前指数因子A为5.64s-1,对氧化剂浓度和有机物TO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1。

张月超[2](2019)在《超临界水处理对典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热处理是吸附剂、催化剂及其载体等固体环境材料制备、修饰、再生、处置的重要方法;同时又是金属矿物、化学矿物、固体废物等固体物料湿法加工及分离提取有价组分的重要方法。但是新型固体材料的制备、加工及固体物料的湿法提取对快速、有效、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水热处理难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超临界水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种环境友好的高温高压流体,超临界水处理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在材料制备及加工处理方面取得了应用,特别是在碳基固体材料制备、修饰、催化活性组分分散,微孔分子筛硅铝基材料的合成,从固体废物和矿物中湿法浸提金属元素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传统水热处理操作步骤多、反应周期长、处理不彻底、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但超临界水处理与常规水热处理差异大,对超临界水处理导致的固体材料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仍不系统,以及金属组分在超临界水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仍不系统。因此本文选择炭基、硅铝基材料作为固体材料的代表,含金属硫化物物料作为湿法加工中固体物料的代表,研究超临界水处理对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孔结构得到改善,其表面pHPZC和碱性得到提高,另加酸、碱、氧试剂时可适度调节活性炭表面酸碱性。虽然活性炭表面酸碱性可通过超临界水分解已有官能团和产生新官能团来调节,但总官能团含量下降,其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官能团为羧基、内酯基、酚基、羰基、醌基和醚基。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由801m2/g和0.38cm3/g增至1019m2/g和0.49m3/g,且质量损失率低于5%。处理过程中添加NaOH和HCl时,活性炭表面的pHPZC分别达到最大值(8.81)和最小值(7.01)。(2)超临界水氧化可高效无害化再生载苯酚活性炭,并提高其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再生过程中,主要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为苯酚、二苯并呋喃和CO2、H2、CH4、CO。超临界水氧化再生后活性炭最大吸附容量为原来的1.15倍,另加碱金属盐时,最大吸附容量为原来的1.11倍。碱金属盐可促进苯酚降解,提高其气化率,减少二聚体形成,主要气体产物为H2和CO2,其中NaOH(KOH)比Na2CO3(K2CO3)有更高的苯酚降解率。当以负载型活性炭为吸附剂,负载的活性组分为催化剂时,吸附容量反映吸附和催化的综合作用。再生过程中活性组分的价态、含量及结构发生变化,且吸附剂孔结构发生坍塌并被堵塞,从而导致再生后其吸附容量明显下降。(3)在超临界水中不同分子筛表现出不同的水热稳定性,其中硅钛分子筛TS-1水热稳定性最高,硅铝分子筛ZSM-5次之,非ZSM型分子筛的晶体结构被严重破坏。超临界水处理后,所有分子筛的比表面积都下降,其中TS-1和ZSM-5的下降比例分别为0.28%和10.1%。综合多种分析手段可知,影响水热稳定性的因素依据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骨架结构>骨架元素>硅铝比。在超临界水中分子筛会发生脱硅及更严重的脱铝,从而导致其酸性和骨架结构发生改变。(4)在超临界水中ZSM-5硅铝比越大水热稳定性越高,其残留模板剂可被分解,导致其再结晶及生成新骨架结构,另加碱、氧时可促进这一反应进行并加速破坏分子筛骨架结构。处理后高硅铝比ZSM-5虽孔结构扭曲变形,但比表面积比较稳定。碱、氧导致分子筛三个酸峰位发生明显变化。模板剂分解和脱硅脱铝的综合作用导致骨架硅铝比先增大后减小。碱对骨架结构有更强的修饰性,可溶解非骨架铝和大量骨架硅,从而改变ZSM-5的骨架结构和表面酸含量及分布。(5)超临界水氧化可快速破坏硫化锌矿晶体结构及浸提Zn。硫化锌矿被破坏时转变为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微粒。新生成的化合物结晶性差、结晶度低,有利于Zn的浸提和回收。铁盐、氯盐、表面活性剂等助浸剂可提高Zn浸出率,最大浸出率为88.5%,此时的助浸剂为Fe2(SO4)3。两种氯盐的浸提趋势相似,Zn浸提率随着氯盐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木质素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近似的浸提效果。XRD和SEM证明浸提过程中助浸剂可使矿物颗粒表面被破坏的更均匀,将矿物颗粒转变为较小的无定型结构颗粒物。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以下应用提供依据:(1)超临界水改性和再生活性炭及制备活性炭基复合材料;(2)超临界水再生载有机污染物(尤其是难降解有机物)活性炭基吸附材料;(3)超临界水改性、修饰硅铝基和硅钛基分子筛;(4)、碱、氧等助剂促进超临界水制备及改性分子筛;(5)超临界水浸提含金属硫化物固体物料。

孙熠瑶[3](2019)在《Ag3P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萘酚降解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废水中多环芳烃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的水处理手段很难将其彻底去除。光催化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具有反应速率快、矿化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中最有前途的方法。光催化剂Ag3PO4量子产率高,能够吸收波长小于520 nm的可见光,但因存在严重的光腐蚀现象,限制其实际应用。因此,基于上述缺陷改善Ag3PO4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过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使用AgNO3、CH3COOH和银氨络合溶液为银前驱体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3种Ag3PO4光催化剂,其中以Ag3PO4(N)的活性和稳定性较好,通过对其进行热退火处理制得Ag3PO4-400,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了热退火对Ag3PO4形貌、尺寸、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退火前后Ag3PO4活性和稳定性的变化,探讨了催化剂投加量、乙萘酚初始浓度、溶液pH、共存阴阳离子和腐殖酸等反应条件对光催化降解乙萘酚的影响,并对Ag3PO4-400的再生性和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3PO4(N)和Ag3PO4-400在可见光区域均具有强烈的光吸收,退火处理使得Ag3PO4的结构、形貌、晶型都发生了改变,但未产生其他杂质。Ag3PO4-400对乙萘酚的降解表现出增强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对实验后的Ag3PO4-400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后的Ag3PO4-400仍具有较好的光氧化能力。乙萘酚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20 g时,光反应8 min后乙萘酚降解率可达99.8%,pH的变化对乙萘酚降解影响较小,溶液中阴阳离子和高浓度腐殖酸存在时会抑制催化剂的活性。活性物质捕捉实验表明h+和·O2-是Ag3PO4-400光催化降解乙萘酚的主要活性物种,·OH仅在反应开始阶段起作用。乙萘酚在光催化过程中会转化为更为复杂的中间产物,随后逐步被活性基团攻击,开环、断链,生成小分子酸,最终矿化成CO2和H2O。

王晓晓[4](2017)在《超临界含盐废水同时去除盐和苯酚等有机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水氧化(SCWO)是以超临界水为反应媒介,利用空气、氧气等氧化剂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消除的一种新兴废水处理技术。在超临界水状态下,氧化剂和有机物均溶于水中,氧化反应速率极快,有机物降解彻底,因此,该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鉴于超临界水氧化(SCWO)的特殊优越性,本论文选择了含苯酚、苯胺、正辛醇等有机物的废水及其含盐有机废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氧气为氧化剂,研究了这些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降解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本文方法将为工业处理含盐有机废水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自行设计的超临界水反应釜中,对含盐有机废水进行氧化降解处理,分别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和氧气压力下废水的COD降解率、有机物浓度分解率、废水硬度、碳酸盐沉淀质量对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处理条件。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反应釜达到可承受的最高压力条件下,优化出加入反应釜的蒸馏水的最大体积为70m L。2、分别配制了苯酚有机废水(COD为11590.7mg/L)、苯胺有机废水(COD为51352.0mg/L)、正辛醇有机废水(COD为6542.4mg/L),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氧气压力分别为4,2,4MPa;反应温度为420℃;停留时间为60s;釜压分别为29.8、24.5、29.8MPa。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三种废水COD分别为0.83、6.19、0.13g/L;降解率分别为92.9%、87.9%、98.0%;分解率分别为96.5%、99.9%、99.3%。3、分别配制了含苯酚和苯胺有机废水(总COD为39555.0mg/L)、苯酚和正辛醇有机废水(总COD为15456.0mg/L)、苯胺和正辛醇有机废水(总COD为33712.0mg/L),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氧气压力分别为3、3、4MPa;反应温度为420℃;停留时间为60s;釜压分别为27.7、27.8、29.7MPa;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三种废水COD分别为1.33、2.78、0.74g/L;降解率分别为96.6%、91.7%、95.2%;分解率分别为97.2%和98.4%、97.1%和97.0%、98.1%和98.7%。4、配制了含苯酚、苯胺、正辛醇的有机废水(总COD为45908.2mg/L),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氧气压力4MPa;反应温度为420℃;停留时间60s;釜压为29.8MPa;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废水COD为3.52g/L;降解率为92.3%;分解率分别为98.2%、97.9%、98.3%。5、向配制的苯酚有机废水(COD为11590.7mg/L)、苯胺有机废水(COD为51352.0mg/L)、正辛醇有机废水(COD为6542.4mg/L)、在混合三种有机物的废水中(总COD为45908.2mg/L)分别加入等摩尔的CaCl2和NaOH,在混合三种有机物的废水中(总COD为45908.2mg/L)加入等摩尔的MgCl2和NaOH,在混合三种有机物的废水中(总COD为45908.2mg/L)加入分别CaCl2、MgCl2、NaCl和NaOH。在有机废水优化条件下进行废水中钙盐、镁盐、钠盐与有机物的同时去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废水COD分别为0.66g/L、5.10g/L、0.12g/L、3.06g/L、2.94g/L、2.86g/L;降解率分别为94.3%、90.1%、98.2%、93.2%、93.6%、93.8%;分解率分别为96.6%、99.9%、99.3%、(98.2%、97.9%和98.4%)、(98.5%、98.1%和98.6%)、(98.6%、98.3%和98.9%);处理后废水硬度为22.5mmol/L、46.5mmol/L、20.3mmol/L、87.5mmol/L、86.8mmol/L、76.4mmol/L,PH值为中性。分别回收碳酸盐沉淀1.73g、3.45g、0.39g、5.22g、5.7g、5.7g。6、为了研究在超临界水中苯酚、苯胺、正辛醇的氧化过程和产物,本文利用GC-MS技术,对超临界处理后的三种废水的氧化产物进行了分析,推测了氧化中间产物和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苯酚、苯胺主要发生三类反应:1、有机物被直接被氧化为CO2;2、芳环进行开环、断裂反应,生成有机物小分子;3、有机物小分子中间体相互反应,生成较复杂产物。正辛醇主要进行断链、氧化反应,生成较小分子的醇、醛、酸。

杨忠敏[5](2016)在《工业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综述》文中认为简析了工业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详细论述了湿式空气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及膜技术分离法等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任松宇[6](2016)在《丙烯腈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水氧化(SCWO)是一种用于水基有机废物的有效处理技术,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不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实际应用当中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环境污染等领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如有机污水、城市污泥与化学武器废料等的处理。本文以丙烯腈模拟废水为对象,使用课题组自主设计组装的一套连续型超临界设备,根据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条件和原理,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实验过程中,过氧系数为2,反应温度范围为460535℃,反应压力范围为1725 MPa,初始浓度值为0.52 g/L,反应停留时间在60180 s之间,通过改变单一变量,并对出水COD进行重铬酸钾法测定,讨论反应条件对净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压力、丙烯腈初始浓度的增大和反应停留时间的延长,出水CODcr值不断减小,废水的净化效率逐渐上升,并作出净化效率随各反应条件变化的曲线。发现在越接近设定反应条上限的区域,其关系曲线越趋于平缓,表明废水中的丙烯腈基本被氧化完全。得出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505℃,压力23 MPa,初始浓度1g/L,停留时间为120 s。在此反应条件下,对丙烯腈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和计算求出反应速率常数k的值为0.0648 s-1,并得出其宏观动力学方程为:最后,从量子化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和B3LYP方法计算出C3H3N与H2O的优化结构,并分析了氧负离子自由基与其反应通道包括抽氢反应、置换氢反应和生成水反应,确定了反应通道存在的合理性。还在计算命令中加入电场方向以碳碳单键为z轴,电场大小从-100增大到+100,模拟超临界状态下C3H3N与羟基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随着电场强度增大,C3H3N与羟基的相互作用能减小,生成的过渡态越不稳定,表明在z轴负方向上加电场有利于C3H3N氧化反应的进行。

赵光明[7](2015)在《有机废水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利用超临界水作为介质处理有机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已经有很多研究,但是利用过热近临界水(温度在500℃以上,压力在20MPa22MPa)作为介质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热近临界水氧化技术却少见研究报道。由于操作压力较小,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技术比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具有设备成本和运行费用较低、腐蚀减小、系统稳定性增强等更多的技术经济优势,更有利于工业化应用。本文通过对临界区水的性质分析,从理论上得出有机废水的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效率与超临界水氧化效率相当。主要理论如下:过热近临界水与超临界水相比,压力相对较低,温度相对较高,因而氢键作用较弱,性质更趋于极性较低的有机溶剂;在20MPa以上压力对有机废水混合物的密度影响较小,降低反应压力只稍微降低废水混合物的密度,稍微降低反应速率,但提高反应温度又能补偿反应速率的损失;在水的临界区,扩散系数也随温度增大、压力降低而增大,所以过热近临界水的扩散系数大于超临界水,有机物和氧气在其中扩散性和混溶性比超临界水更好,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论文以典型的剧毒、难降解的丙烯腈和苯甲腈模拟废水为实验对象,在一套反应器容积9.73L的大型连续型实验设备上,进行了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实验,研究了温度、压力、初始浓度、中间产物、过氧系数、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丙烯腈和苯甲腈在过热近临界水中氧化效率的影响和规律,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了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在实验数据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丙烯腈和苯甲腈的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并得到二者在500℃520℃、20MPa条件下的CODcr去除动力学方程。鉴于盐结晶是制约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应用的难题之一,通过实验研究了NaCl对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结合实验现象,系统地分析了NaCl在反应器进水口附近壁面沉积、结块蓬起的原因。二是首次报道废水含盐时连续型过热近临界和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存在净化出水pH值变小,排盐出水pH值变大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NaCl在过热近临界和超临界水中存在离解-缔合和分流现象。最后,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和从头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丙烯腈和苯甲腈的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分别分析计算了Na+/Cl-、水、丙烯腈/苯甲腈组成的三聚体结构、能量、协同效应、热力学吉布斯自由能,预测了其反应通道,得到了反应的速率常数和wiger校正系数,分析了tunning隧道效应,为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技术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论依据。通过本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论文通过理论和实验表明,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技术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一样,对丙烯腈和苯甲腈等有机物有很好的氧化去除效果,净化效率相当,具有净化效率高、氧化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合理的操作参数COD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净化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废水中有机物初始浓度、中间产物、反应时间、过氧系数等。

张晓林[8](2015)在《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超(亚)临界水修复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类污染物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种类之一,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并且可在动物体内脂肪中积累并随食物链富集,严重危害动物体及人类的健康。含PCBs的电力电容器封存点的土壤受PCBs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随时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威胁,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安全、绿色、高效的修复技术可以对其进行处理。超(亚)临界水是一种优良的反应介质,利用其离子积高、介电常数低、与有机物和气体互溶等优点,可以用来作为处理PCB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反应介质,通过形成均相反应体系实现PCBs高效、绿色、安全处理。因此,超(亚)临界水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有机废液或废物的重要潜在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以含高浓度PCBs的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间歇式超临界水反应平台上进行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PCBs在超(亚)临界水处理过程中温度、停留时间及有无外加过氧量等关键影响因素对PCBs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停留时间为10main时,450℃C下PCBs的去除率最高为91.83%;停留时间的延长在300℃和400℃C时对PCBs去除的促进作用较明显;氧化剂的存在对PCBs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应10min,在有氧化剂条件下,350℃、400℃和450℃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12%、2.51%和7.55%。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深度不断加强,产物中低氯代PCBs百分含量随之增加。处理后,土壤中dl-PCBs的含量得到有效去除,在450℃有氧化剂条件下,毒性当量去除率达到了98.56%。经过处理后土壤中二恶英浓度也得到了显着降低,原始土壤中二恶英含量较高为55.017ng/g,经450℃C超临界水处理后二恶英去除率最高达到86.92%,并且二恶英毒性降到了0.1ng TEQ/g以下;2) NaOH的添加对土壤中PCBs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超临界450℃C氧量充足碱性条件下,PCBs的去除率高达99.44%,处理后土壤中残留PCBs浓度为36.76mg/kg,满足我国对多虑联苯废物的污染控制标准。同时,NaOH的加入使产物中低氯代PCBs百分含量增多,而高氯代PCBs百分含量减少。并且,经处理后,PCBs和PCDD/Fs的毒性均得到了有效的去除,亚临界350℃和超临界450℃下,毒性当量去除率分别达到96.97%和99.22%,处理后的总毒性当量分别降到0.862ng TEQ/g和0.221ng TEQ/g;3)对典型多氯联苯代表十氯联苯开展降解实验,实验表明,在02为氧化剂,供氧量50mL条件下反应10min,350-450℃C时,D10CB去除率均高于96%,总PCBs的去除率为77.20%~81.2%。供氧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PCBs去除率,450℃C时,供氧量200mL比无氧条件下提高了10.5%。NaOH的加入不仅明显提高了D10CB和总PCBs的去除率,而且使产物不同氯代水平PCBs含量分布趋于均匀。结合产物中其他小分子有机组分推测,D10CB超(亚)临界水降解首先发生脱氯反应,继而发生苯环开环、小分子基团去除及氧化分解等复杂反应。通过本文研究,初步掌握了利用超(亚)临界水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得到了最佳反应工况,并且处理后土壤PCBs含量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同时,根据十氯联苯的降解情况推测了十氯联苯降解的反应路径。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为以后的商业应用及工程推广提供了参考。

聂冬,金明姬,董微巍,周善英[9](2014)在《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阐述了Fenton法、O3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湿式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超声波氧化法等不同高级氧化技术的反应原理及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丁莎伊莉[10](2013)在《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测定总有机碳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鉴于总有机碳的检测过程和超临界水氧化的过程都是将有机物转化成为CO2,本文将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总有机碳检测的氧化方法,利用课题组已建立的一套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检测废水总有机碳的实验装置,实现连续进样、连续反应、连续检测。本文选取2-萘酚及2-萘酚与苯酚的二元混合物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通过实验初步研究了停留时间、氧化倍数n和超临界水氧化温度对水质总有机碳检测的影响机制,得出测试水样总有机碳检出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总有机碳检出率随氧化倍数n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稳;归纳得出反应温度T=440℃,反应压力P=24.0MPa,氧化倍数n=9为较优的TOC检测条件。同时本文分别以葡萄糖、乙酰胺和乙醇溶液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岛津总有机碳分析仪和超临界水氧化法对其总有机碳进行测定,两者的测定结果相近,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总体上误差小于3%,证明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测定水样的总有机碳值是切实可行的。

二、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甲醛及其废水概述
        2.1.1 甲醛概述
        2.1.2 甲醛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2.1.3 甲醛废水的处理方法
    2.2 甲基香兰素及其废水概述
        2.2.1 甲基香兰素概述
        2.2.2 香兰素生产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2.2.3 香兰素废水的处理方法
    2.3 芬顿氧化技术概述
        2.3.1 芬顿氧化技术的原理
        2.3.2 芬顿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
        2.3.3 芬顿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2.3.4 芬顿氧化技术处理甲醛废水的研究
        2.3.5 芬顿氧化技术处理香料废水的研究
    2.4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概述
        2.4.1 超/亚临界水及其性质
        2.4.2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
        2.4.3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2.4.4 超临界水氧化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废水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原理及装置
        3.2.1 实验装置
        3.2.2 其他实验仪器
    3.3 实验条件及步骤
        3.3.1 实验条件
        3.3.2 实验步骤
    3.4 分析方法
        3.4.1 TOC去除率
        3.4.2 TOC去除速率
        3.4.3 H_2O_2的利用率
    3.5 小结
第四章 超/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实验研究
    4.1 甲醛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分析
        4.1.1 温度的影响
        4.1.2 过氧倍数的影响
        4.1.3 停留时间的影响
    4.2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2.1 亚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2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亚临界水氧化法降解甲基香兰素生产废水的研究
    5.1 温度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2 过氧倍数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3 停留时间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4 Fe~(2+)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5 pH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5.6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超临界水处理对典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热处理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2.1 炭基材料的水热处理
        1.2.2 硅铝基材料的水热处理
        1.2.3 矿物材料的水热处理
    1.3 水热处理存在的问题
    1.4 超临界流体及其应用
        1.4.1 超临界流体概述
        1.4.2 超临界流体应用
    1.5 超临界水及其应用
        1.5.1 超临界水概述
        1.5.2 超临界水的应用
    1.6 超临界水制备及加工处理材料的优势及应用
        1.6.1 超临界水制备及加工处理材料的优势
        1.6.2 超临界水制备及加工处理材料的应用
    1.7 研究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第三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活性炭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3.1 超临界水处理过程
    3.2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结构表征
    3.3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酸性、碱性、pHPZC
    3.4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FTIR表征
    3.5 超临界水处理后活性炭的TPD-MS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水再生载苯酚活性炭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吸附材料的制备
    4.2 超临界水再生过程
    4.3 样品分析
        4.3.1 气态产物分析
        4.3.2 液态产物分析
    4.4 超临界水处理对活性炭结构的影响
    4.5 超临界水再生过程的气态产物
    4.6 超临界水再生过程的液态产物
    4.7 载苯酚吸附剂的再生性能及表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超临界水处理过程
    5.3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XRD表征
    5.4 超临界水处理对分子筛孔结构的影响
    5.5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NH3-TPD表征
    5.6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FTIR表征
    5.7 超临界水处理后分子筛的29Si、27Al MAS NMR表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硅铝基微孔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超临界水处理过程
    6.3 超临界水处理对ZSM-5(X)结构的影响
    6.4 超临界水处理对ZSM-5(45和200)结构的影响
    6.5 超临界水处理后ZSM-5(45和200)的FTIR表征
    6.6 超临界水处理后ZSM-5(45和200)的NH3-TPD表征
    6.7 超临界水处理后ZSM-5(45)的29Si、27Al MAS NMR表征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超临界水浸提含金属硫化物固体物料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7.1 样品分析
    7.2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过程
    7.3 样品分析
    7.4 超临界水浸提硫化锌矿的可行性及性能
    7.5 双氧水含量的影响
    7.6 硫酸含量的影响
    7.7 硫酸铁含量的影响
    7.8 氯化铁含量的影响
    7.9 氯化钠含量的影响
    7.10 木质素磺酸钠含量的影响
    7.11 木质素磺酸钙的影响
    7.1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Ag3P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萘酚降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乙萘酚废水的概况
    1.2 乙萘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生化法
        1.2.2 吸附法
        1.2.3 络合萃取法
        1.2.4 高级氧化法
    1.3 Ag_3PO_4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1.3.1 Ag_3PO_4光催化剂的理化性质
        1.3.2 Ag_3PO_4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1.4 Ag_3PO_4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Ag_3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2.2.5 分析方法
        2.2.6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催化剂的表征
        2.3.2 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2.3.3 光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能
        2.3.4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退火Ag_3PO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3.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3.2.5 分析方法
        3.2.6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催化剂的表征
        3.3.2 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3.3.3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能
        3.3.4 催化剂的再生性能
        3.3.5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萘酚的光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过程中TOC和 pH的变化
        4.3.2 反应过程中活性自由基的测定
        4.3.3 光催化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超临界含盐废水同时去除盐和苯酚等有机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超临界水性质
    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1.3.1 超临界水氧化的特点
        1.3.2 超临界水的氧化反应
    1.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1.4.1 国外对超临界水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对超临界水的研究现状
    1.5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分析仪器
        2.1.3 实验设备
    2.2 操作步骤
    2.3 废水配制及分析手段
        2.3.1 多种有机物模拟废水配制方法
        2.3.2 模拟有机废水的配制
        2.3.3 降解率
        2.3.4 有机物浓度
        2.3.5 分解率
        2.3.6 中间产物含量估算
    2.4 分析方法
    2.5 SCWO反应条件的优化实验
第三章 超临界水氧化的实验结果分析
    3.1 苯酚有机废水
        3.1.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1.3 苯酚有机废水的优化结果
    3.2 苯胺有机废水
        3.2.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3 苯胺有机废水优化结果
    3.3 正辛醇有机废水
        3.3.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正辛醇有机废水优化结果
    3.4 苯酚、苯胺有机废水
        3.4.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苯酚、苯胺有机废水优化结果
    3.5 苯酚、正辛醇有机废水
        3.5.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5.3 苯酚、正辛醇有机废水的优化结果
    3.6 苯胺、正辛醇有机废水
        3.6.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6.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6.3 苯胺、正辛醇有机废水的优化结果
    3.7 酚、胺、醇有机废水模拟
        3.7.1 氧气压力的影响
        3.7.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7.3 酚、胺、醇有机废水的优化结果
    3.8 超临界水氧化含盐有机废水的研究结果
        3.8.1 含钙盐苯酚废水
        3.8.2 含钙盐苯胺废水
        3.8.3 含钙盐正辛醇有机废水的处理结果
        3.8.4 含钙盐酚、胺、醇有机废水的处理结果
        3.8.5 含镁盐酚、胺、醇有机废水的处理结果
        3.8.6 含盐酚、胺、醇有机废水的处理结果
第四章 超临界水氧化产物分析
    4.1 苯酚SCWO产物分析
        4.1.1 苯酚SCWO的GC-MS分析
        4.1.2 苯酚SCWO反应过程
    4.2 苯胺SCWO产物的分析
        4.2.1 苯胺SCWO的GC-MS分析
        4.2.2 苯胺SCWO反应过程
    4.3 正辛醇SCWO产物的分析
        4.3.1 正辛醇SCWO的GC-MS分析
        4.3.2 正辛醇SCWO反应过程
结论与展望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工业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级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前景简析
2 湿式空气氧化法
3 催化湿式氧化法
4 超临界水氧化法
5 光化学氧化法
6 膜技术分离法
7 结语

(6)丙烯腈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丙烯腈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2 丙烯腈国内外的处理现状
    1.2 超临界流体与超临界水
        1.2.1 超临界流体
        1.2.2 超临界水及其特性
        1.2.3 超临界水氧化的反应机理
    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1.3.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优势
        1.3.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局限性
    1.4 选题依据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超临界设备及操作步骤
        2.3.1 实验设备规格
        2.3.2 实验步骤
    2.4 实验过程中的参数
3 超临界氧化技术的实验条件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3.1 反应温度与净化效率的关系
    3.2 反应压力与净化效率的关系
    3.3 初始浓度与净化效率的关系
    3.4 反应停留时间与净化效率的关系
4 丙烯腈超临界水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4.1 化学反应动力学
    4.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3 反应动力学方程
        4.3.1 建立动力学方程
        4.3.2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4.4 小结
5 丙烯腈氧化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5.1 量子化学理论及计算
    5.2 模拟计算C_3H_3N的氧化过程
        5.2.1 计算内容
        5.2.2 计算方法
        5.2.3 计算过程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超临界状态下丙烯腈与羟基的反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有机废水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浓难降解有机废水污染现状
        1.1.2 含氰(腈)有机废水来源与危害
        1.1.3 含氰(腈)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2 近/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式氧化法研究现状
        1.2.2 近/超临界水氧化法研究现状
        1.2.3 近/超临界水氧化研究中存在的空白—过热近临界水氧化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有机废水过热近临界氧化理论
    2.1 临界点附近水的性质
        2.1.1 水的临界点及其参数
        2.1.2 临界区水的分类与过热近临界水
        2.1.3 临界区水的性质
    2.2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
        2.2.1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概述
        2.2.2 技术经济优势
    2.3 各种参数对过热近临界水氧化速率的影响
        2.3.1 过热近临界化学反应速率与动力学方程
        2.3.2 有机物的水氧化活性
        2.3.3 浓度
        2.3.4 温度
        2.3.5 压力
        2.3.6 扩散系数
    2.4 有机废水+氧气混合流体实际临界参数
        2.4.1 混合流体实际临界参数的变化趋势分析
        2.4.2 混合流体临界参数估算与实际参数的严格计算
        2.4.3 混合流体实际临界参数的工程计算
    2.5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混合流体状态方程
        2.5.1 过热近临界区域混合流体的状态方程
        2.5.2 状态方程在有机废水+氧气实际混合流体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目的与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内容与方案
    3.2 实验装置与仪器、试剂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分析仪器与方法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方法
        3.3.1 实验前准备工作
        3.3.2 实验操作步骤
        3.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丙烯腈和苯甲腈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效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4.1 温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1.1 实验概述
        4.1.2 原水浓度恒定时温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1.3 反应器中有机物体积浓度相同时温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2 压力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2.1 实验概述
        4.2.2 原水浓度恒定时压力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2.3 反应器中有机物体积浓度相同时压力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3 初始浓度净化效率的影响
        4.3.1 实验概述
        4.3.2 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3.3 对出口 CODcr 浓度的影响
    4.4 中间产物及其氧化反应平衡对出口 CODcr 浓度的影响
        4.4.1 净化出水 CODcr 浓度的决定物质
        4.4.2 末期化学反应平衡对净化反应的影响
        4.4.3 末期反应平衡常数的探讨
    4.5 过氧系数对净化效率及氧化剂对系统容积的影响
        4.5.1 实验概述
        4.5.2 过氧系数对氧化效率的影响
        4.5.3 双氧水对系统反应器容积的影响
    4.6 停留时间对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效率的影响
        4.6.1 实验概述
        4.6.2 停留时间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6.3 不同初始浓度对停留时间的影响
        4.6.4 不同温度和压力对停留时间的影响
    4.7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技术典型操作参数及应用特点
        4.7.1 操作参数及特点
        4.7.2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丙烯腈和苯甲腈的异同
    4.8 本章小结
5 过热近临界水中氧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5.1 丙烯腈与苯甲腈的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机理
        5.1.1 腈类物质的水解与氧化反应概述
        5.1.2 丙烯腈的水解与氧化反应
        5.1.3 苯甲腈的水解与氧化反应
    5.2 丙烯腈与苯甲腈的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
        5.2.1 丙烯腈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5.2.2 苯甲腈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5.3 本章小结
6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中的盐结晶及对出水 pH 影响的研究
    6.1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器中盐结晶结块机理分析
        6.1.1 反应器中盐结晶实验过程与现象
        6.1.2 预热器过热近临界/超临界区无盐沉积现象分析
        6.1.3 反应器中进水口附近壁面盐结块现象机理分析
        6.1.4 间歇式运行方式中盐结晶现象分析
    6.2 废水含盐对净化系统排水 pH 的影响
        6.2.1 反应器排水 pH 值变化现象与机理分析
        6.2.2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反应器中 NaCl 离解-缔合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7.1 丙烯腈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7.1.1 三聚体结构与协同效应
        7.1.2 氧化反应微观动力学研究
    7.2 苯甲腈过热近临界水氧化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7.2.1 热力学研究
        7.2.2 动力学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展望和创新
    8.1 结论和展望
        8.1.1 论文研究结论
        8.1.2 展望
    8.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超(亚)临界水修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氯联苯污染物概述
        1.1.1 PCBs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1.2 典型PCBs污染物的处置方法
    1.2 超(亚)临界水概述
        1.2.1 超(亚)临界水定义与性质
        1.2.2 超(亚)临界水氧化反应机理及特点
        1.2.3 国内外超(亚)临界水处理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案
第二章 超(亚)临界水反应系统和实验方法
    2.1 超(亚)临界水反应系统装置
    2.2 实验原料及耗材
    2.3 实验步骤
    2.4 测试方法
        2.4.1 土壤组成元素和晶相分析
        2.4.2 PCBs和PCDD/Fs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及分析方法
    3.3 影响PCBs去除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3.3.1 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
        3.3.2 氧化剂的影响
    3.4 PCBs毒性去除
    3.5 产物PCBs分布
    3.6 PCDD/Fs的去除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性添加剂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3 NaOH对去除率的影响
    4.4 NaOH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4.5 NaOH对毒性去除的影响
    4.6 反应前后土壤EDS和XRD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氯联苯的降解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3 不同条件下D10CB降解特性
        5.3.1 升温的影响
        5.3.2 温度的影响
        5.3.3 供氧量的影响
        5.3.4 停留时间和NaOH的影响
    5.4 降解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Fenton法
2 O3氧化法
3 光化学氧化法
4 电化学氧化法
5 湿式氧化法
6 超临界水氧化法
7 超声波氧化法
8 结束语

(10)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测定总有机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总有机碳(TOC)的传统分析方法
        2.1.1 高温催化燃烧——非色散红外所吸收检测
        2.1.2 湿式氧化(过硫酸盐)——非色散红外所吸收检测
        2.1.3 紫外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检测
        2.1.4 紫外-湿法氧化联用——非色散红外吸收检测
    2.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及其应用
        2.2.1 超临界水的特性
        2.2.2 超临界说氧化技术的特点及反应机理
        2.2.3 超临界水中有机物氧化降解的影响因素
        2.2.4 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工艺设备
        2.2.5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2.3 国内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2.4 超临界水氧化法在水质总有机碳检测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理及方案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装置
        3.3.1 连续进样单元
        3.3.2 连续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单元
        3.3.3 连续气液分离单元
        3.3.4 连续NDIR检测单元
    3.4 其他实验仪器
    3.5 实验步骤及条件控制
        3.5.1 实验步骤
        3.5.2 实验条件的控制
    3.6 实验分析方法
        3.6.1 TOC检出率的分析
        3.6.2 标准曲线的制定
    3.7 前期实验
        3.7.1 安全性检验
        3.7.2 重复性实验
        3.7.3 TOC检测范围的确定
        3.7.4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有机物的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测定TOC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2-萘酚溶液TOC的检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4.1.1 停留时间对TOC检测结果的影响
        4.1.2 氧化倍数对TOC检测结果的影响
        4.1.3 温度对TOC检测结果的影响
    4.2 二元混合溶液(2-萘酚、苯酚)TOC的检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4.2.1 氧化倍数对TOC检测结果的影响
        4.2.2 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废水TOC测定的对比试验
    5.1 葡萄糖模拟废水TOC的检测
    5.2 乙酰胺模拟废水TOC的检测
    5.3 乙醇模拟废水TOC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D]. 卜君如.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2]超临界水处理对典型固体材料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 张月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3]Ag3P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萘酚降解的研究[D]. 孙熠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超临界含盐废水同时去除盐和苯酚等有机物的研究[D]. 王晓晓.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7(02)
  • [5]工业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综述[J]. 杨忠敏. 上海节能, 2016(11)
  • [6]丙烯腈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与理论研究[D]. 任松宇. 中北大学, 2016(08)
  • [7]有机废水过热近临界水氧化理论与实验研究[D]. 赵光明. 中北大学, 2015(07)
  • [8]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超(亚)临界水修复特性研究[D]. 张晓林. 浙江大学, 2015(05)
  • [9]高级氧化法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聂冬,金明姬,董微巍,周善英.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4(02)
  • [10]超临界水氧化法连续测定总有机碳的实验研究[D]. 丁莎伊莉.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超临界水氧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