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的无声保留

一个概念的无声保留

一、对一个概念的无声挽留(论文文献综述)

蔡黄楠[1](2018)在《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及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以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者发现学习者不仅需要正确使用英语,更要得体运用英语,而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与文化紧密相关,因此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转到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上。本研究以林大津和谢朝群教授提出的“效应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四个研究问题:1)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整体水平如何?2)高中生英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关系如何?3)高中生的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造成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为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将以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中部三个年段实验班的14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研究发现:1)高中生整体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较弱。2)从三个年级的测试平均分看,高中生跨文化语用能力随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但从非言语交际、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各个部分来看,高中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语用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三个年级学生的英语书面语交际跨文化语用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但在非言语交际和口语交际方面没有显着差别。3)单方面从非言语交际来看,高中生在时空利用及身势语方面掌握情况较差;就口语交际而言,在称呼、介绍、问候、致谢、禁忌、请求、邀请、告别和关心这9个方面均出现较高的错误率,.就书面语交际而言,学生在颜色词汇、句子主语、篇章结构及语气方面的错误率较高。4)跨文化语用失误是由于不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所致。本研究对英语课堂文化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将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背后的文化因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者认识到文化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同时笔者就此次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语用失误调查为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建议,可以丰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其中所蕴藏的跨文化语用知识,将英语文化教学融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语用意识,减少学生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孙立超[2](2017)在《麦田里的凝望 ——首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教育智慧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4月4日下午,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我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界的“小诺贝尔奖”。可见中国的儿童文学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又达到了一次重要的认可,这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曹文轩一直坚持的为儿童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童书和绘本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更具艺术美和对人性的关怀。本文通过对曹文轩其人和其文的研究,力求分析出蕴藏在文本之后深层次的教育智慧,挖掘以曹文轩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绘本的独有价值,并提出一些反思。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问题的提出、概念界定和相似概念辨析、研究设计、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综述。主要从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性、情怀几个方面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曹文轩的教育智慧。从曹文轩的人物背景和思想来源开始,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出曹文轩教育智慧的意蕴和与其他儿童文学家创作不同的特点。第四部分:对曹文轩教育智慧的。经由对曹文轩教育智慧的研究,提出一些反思。肯定了曹文轩从乡土出发,尊重儿童天性,回归真善美教育本质的教育态度和智慧。幼儿教育是有关人灵魂的教育,人的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绝对不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关注儿童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曹文轩在作品中对教育现实的讽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对已经逝去的“苦”文化的追思等智慧是时代赋予他传承下去的使命,是带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更远,更久的力量。

李晓燕[3](2016)在《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物是莫言小说的核心与灵魂之所在。莫言立足于高密东北乡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谱系,在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莫言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在高密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研究这些原型与莫言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把握莫言小说创作的规律、成功的奥秘以及人物形象的独特价值。本论文着重研究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日英雄余占鳌、民国县长曹梦九、《檀香刑》中的抗德英雄孙丙、《丰乳肥臀》中的母亲、马洛亚牧师、《蛙》中的姑姑以及莫言自身等七类典型人物系列的原型。对每个人物原型的研究,都是先分析莫言笔下的人物形象,再考查这些人物的生活原型,然后再分析从原型到小说人物的文学演变,最后分析莫言笔下人物形象的超越性价值。第一章从总体上分析莫言小说中的人物由生活原型到文学形象的演变规律。主要从莫言对故乡人物原型的充分运用、莫言小说人物原型演变的主要特征、超越现实原型的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莫言与故乡血肉相连,小说中的人物正是取材于故乡历史以及现实人物原型,同时,又充分把握、运用了故乡源远流传了数千年的文脉、武脉、民间艺术、民间传奇故事等文化资源进行小说人物创作,并注重通过其借鉴模仿与创新、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恢宏灵动的文学语言、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等,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张扬着原始生命力,拥有追求自由、敢于抗争的精神、浪漫的情怀与丰富的人性内涵的小说人物。这些人物成就了莫言的作品,令其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第二章对《红高粱家族》中的余占鳌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了分析。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塑造了“我爷爷”余占鳌这一土匪英豪形象,开创了新时期英雄人物写作的新篇章。余占鳌形象取材于高密东北乡的土匪高润升、抗日英雄曹克明、曹直正以及北海道穴居人刘连仁等。他们的故事经莫言的创造性演绎,最终生成了凝聚着红高粱大地精神血性的经典文学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学史价值。余占鳌代表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他是由齐文化孕育的民间英雄,他自由、豪爽,不受传统道德的规约束缚,他充满着勃勃的野性,“既英雄好汉又混帐王八蛋”,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意蕴丰厚的人物形象之一。第三章对《红高粱家族》中的民国县长曹梦九的创作原型进行了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的曹梦九形象脱胎于高密真实的历史人物民国县长曹梦九,又在原型人物的基础进行了内容创新、情感丰富与内在精神价值的深化,体现着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正义刚健、幽默智慧、慈爱悲悯的曹梦九成为传递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第四章对《檀香刑》中的孙丙的创作原型展开分析。抗德英雄孙丙是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的主人公之一,其人物原型,来源于高密的抗德英雄孙文、高密的民间茂腔艺人,其中亦隐含着为赎人类之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身影。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充分融合了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多种历史文化元素,重塑了抗德英雄孙丙的形象,实现了悲剧英雄形象的艺术创新,张扬着超越性的宇宙情怀。第五章对《丰乳肥臀》中的母亲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分析。《丰乳肥臀》中仁慈善良、胸襟博大,饱受苦难,最终皈依了西方基督信仰的母亲上官鲁氏形象,既反映了莫言对母亲的深情,对大地母亲的眷恋,又体现了对精神信仰的追寻。在展现生活中的母亲善良宽厚品质的同时,莫言亦将齐地女性的自由洒脱、坚韧顽强,以及东西方圣母原型的生殖繁衍、慈爱包容、无私奉献、救赎苦难的精神品格融入进“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完美融合。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展现了莫言熔铸民间、历史、现实、宗教等质素进行小说人物创作的深厚功力。第六章对《丰乳肥臀》中的马洛亚牧师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分析。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马洛亚牧师,是一位人性化、中国化、莫言化了的牧师。莫言是依据童年耳闻的瑞典来华传教士原型以及在高密东关教堂见到的牧师形象,倾注进自己的人生感悟,塑造了马洛亚牧师这一文学形象的。马洛亚牧师形象的丰富内涵,增强了《丰乳肥臀》的思想厚重度与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莫言小说历史与当代相融、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的重要特征。第七章对《蛙》中的姑姑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分析。莫言小说《蛙》以新中国60年来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万心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高密东北乡故土大地上苦痛的生存本相以及个人内心的挣扎。小说成功塑造了姑姑这一饱含着爱与忏悔、忧伤与悲悯内涵的人物形象,姑姑形象的原型来自于莫言生活中的小姑管贻兰。论文从身世经历、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形成的渊源及其文学演变。莫言以超越原型的姑姑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揭示了生命存在的苦痛以及灵魂向善的渴望,洋溢着博爱众生的诗性情怀,亦饱含着罪与忏悔的悲悯忧思。第八章主要针对莫言以自身为原型的人物展开分析。主要涉及黑孩、莫言、李一斗、上官金童、蓝解放、蝌蚪等人物形象。从《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身上,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童年莫言的身影;从《酒国》中的莫言、李一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文学艺术和生命价值执着追求的莫言;从上官金童身上,我们看到了莫言作为知识分子软弱的一面;从《生死疲劳》中的蓝解放与莫言身上,我们读到了经风沐雨却依然对生命执着热爱的莫言;从《蛙》中的蝌蚪身上,我们理解了莫言心中的苦痛与忏悔。莫言笔下的人物体现了莫言自身复杂的人格特质、生命经历以及火热的生命激情。莫言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渴望,儒、释、道、基督精神、齐文化的化育皆融入到小说人物的创作中,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具有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他们与莫言本人一样具有蓬勃粗犷的生命力、坚韧的品格与博大的胸怀,他们亦具有莫言式的浪漫情怀以及勇敢追求生命自由、敢于抗争的精神。莫言在作品中,对这些以自身为原型的人物进行了立体塑造,既令小说小物更富有魅力,亦彰显了莫言的历史观、文学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的生命关怀。在结语部分,总结莫言立足原型,运用谱系化建构人物王国的创作特征,探讨了莫言小说人物创作的精神走向,分析了莫言小说原型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等,从整体上指出,莫言在人物创作中汲取了生活的源泉以及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人物创作之精华,他将深厚的乡土情怀以及对人类永恒的爱恨、生死、善恶等主题的深刻揭示皆倾注在他的小说人物创作之中,使其小说人物既超越原型,又超越时代、超越故乡,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典型形象。莫言用生花妙笔构建起他的高密东北乡人物谱系,亦用最本真最质朴的方式重构原型人物,刻画出高密人物风骨,也写出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生命传奇。精彩独特的原型人物创作点亮了神奇丰饶的高密东北乡,也成就了世界的莫言。

陈园[4](2016)在《论曹文轩小说的忧郁格调》文中认为曹文轩是世纪之交独具特色的作家,更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古典的追求,在对古典的追求中始终透露着一种忧郁格调,他对忧郁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论文主要以曹文轩的文学理论观和创作主张为主,试图从东方古典美的角度来探讨曹文轩小说中忧郁格调的独特魅力和意义。论文分为5个部分:绪论简述曹文轩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格调”进行解释。第一章从小说的书写内容方面来对其忧郁格调进行初步探究,从离别之伤、漂泊之忧、残缺之美和苦难之殇等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还是大起大落的苦难书写,都透露出无法忽视的忧郁感。第二章主要从生成因素上来分析,曹文轩主张有节制地来书写苦难和忧伤,充满了诗意和散文化,从独特的意象、书写和谐的自然景物来展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语言上古典雅致等进行具体论证。第三章从思想深度来探究其深层次上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出忧郁格调下的独特魅力。除作家自身的原因外,还体现出城市乡村两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对现代生活现状和人的精神追求进行思考。此外,还有知识分子自身的自觉和作家所担当的责任、对古典幽情和西方安徒生古典悲剧意识的继承等。结语部分总结了曹文轩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小说中闪烁着的魅力和不足之处。

姜帆[5](2014)在《论曹文轩小说的色彩世界》文中研究指明曹文轩自80年代初登上文学舞台,一直坚持理论研究与文学实践并行,他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成长小说”的新局面,成为当代儿童文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曹文轩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本文旨在探讨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色彩运用,以文本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结合作家自身文学主张及相关评论家的论述,总结出作家色彩运用上的一般规律及成因,并探究曹文轩独特的色彩观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独特贡献。本文以色彩为切入点,但是如果单纯从色块研究着手,很容易走进美术研究的窠臼,所以选取色彩与意象的融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以颜色类别作为区分标准,选取红、白、黄、蓝作为主要色彩对象,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不同色彩蕴含的不同情感特征,同时将目光投之于曹文轩所选取的原始意象中,从原始意象火、太阳、水的相关文本书写中系统阐释曹文轩对于原始意象的色彩情结书写。由此总结曹文轩色彩运用的一般特征,除了以色彩展现人物肖像、勾勒人物心理、展现环境特征的常见方式外,曹文轩对原始意象的新意进行了深入开掘,丰富了传统观念中对原始意象的单一解读,同时注重情感与色彩的互读,显现出了曹文轩小说色彩意象运用的独特性。从曹文轩的色彩运用以及所体现的一般规律中,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曹文轩倾心运用色彩并形成色彩自觉的深层原因。曹文轩的童年生活经验让他对红色、对水有着执着的热爱,作为古典主义歌者的曹文轩一直深情呼唤要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古典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古典崇高之美的营造和对和谐之美的构建,另外,当代童书作家的自我定位使得曹文轩自觉的肩负起了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重任,鉴于儿童对色彩的天然敏感性,色彩美学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应该承认,曹文轩小说色彩运用对读者有着积极的、美的引导作用,对于当代儿童文学界也具有重要意义。

孙鹏月[6](2013)在《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文中提出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创作在当代儿童文学界以及整个当代文坛中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情义与美感并重,感动与悲悯同行的独特创作理念,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学审美价值。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人物情感进行梳理研究,并尽可能结合其文学理论对小说创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多维探究,有助于把握其成长与苦难、悲悯与感动的创作主题,同时也为儿童文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或方向。曹文轩儿童小说重在书写人性,美在抒发情感。本文认为,曹文轩将情感作为小说创作的灵魂。他始终秉持所习得的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多重学术修养进行文学实践,在多年的儿童小说创作中不断琢磨和提升自己的作家意识与文学视野。他擅于发掘少年儿童成长时具有模糊性和纠结感的微妙情感特质,揭示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对于各类人或事物的情感判断趋向,以及内心随之产生的隐秘情态。曹文轩在叙事策略上大胆运用自己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摇摆与悬置艺术,通过这两种技法使故事情节产生有意味的反复与交叉,并对人物情感的极端状态进行降格处理。作品在实现精彩巧妙的情节设置同时,亦使人物情感得到提升与凝练,完成从懵懂到成熟、迷茫彷徨到坚定信念的成长洗礼,最终实现情感反高潮的理性节制效果。另外,曹文轩儿童小说具有较强抒情性的另一佐证即为语言风格的魅力。他擅于巧妙运用修辞,包括灵活使用多种辞格与利用辞趣,从抒情性的文学话语方面补助作品情韵,最终形成淳美隽永、温婉调和的独具曹氏风格的言语气势。综合来说,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创作较成功地实现了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婉转表现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优雅而冲淡地展现生活真实,同时语言的诗化又对增添作品情韵起到补助效果。此外,苏北水乡的童年成长经验也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形成起到一定作用。他将乡村作为其生存依托与创作理想的寄植地,通过描写纯美的乡村生活传达其对美好人性的真情呼唤。最后,曹文轩由于其重视情感言说的创作理念而形成具有美学品质的抒情艺术,为当代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经典范式。

旷新年[7](2013)在《文学史视阈的转换——论1950、1980和1990年代的文学史叙事》文中研究说明1950年代确立的左翼文学史叙述和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确立的自由主义叙述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两个主要的模式。在"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发生了颠倒。1980年代发生的"重写文学史"和1990年代的"再解读"分别是一种对于颠倒的颠倒,而这种颠倒分别是通过"纯文学"和"历史化"这两种不同的装置而发生的。这种不同的颠倒产生了不同的文学史风景。

王本朝[8](2011)在《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文中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60余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它始终与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变迁以及生活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如何评价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则需要重构当代文学观念,反思现代性和文学性的评价标准,坚持历史化与经典化相统一的原则,特别是需要明晰社会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复杂关系,确立作为文学资源的当代文学理念,由此承担文学传统的历史使命,发挥文学经典化的导向作用。

曹文轩[9](2010)在《一个人与一个学科》文中提出通过文学史的叙述使"中国当代文学"成为一个合法性概念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参加一个人的学术作品研讨会,除了对这个人的学术思想、理路以及他的叙述方式进行富有理性的归纳之外,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大概还要感激这个人——这份感激还不是指这个人曾在某个重要时刻或曾经常性地给了你个人意义上的关怀和指点,而是指:正是他严谨的、规模宏大

褚宏芍[10](2007)在《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伦理意识的转变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引发了对十七年文学的讨论,这一讨论的余绪一直延续到90年代。在题材有着严格等级划分的“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第一,农村题材第二。费孝通曾说过,中国是个乡土社会,“乡土性”是考量中国人的起点。本文以“十七年”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切入其中。对于十七年文学,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看,学者们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再解读”的方式。本文继承这一方法,通过对《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以及《艳阳天》等典型文本的“再解读”发现,作者试图以阶级伦理来取代家族伦理,但作者的这一主观创作意图只是得到了有限实现,家族伦理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着潜在地言说。当代文学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思想指南,对当代文学发展道路的理解,离不开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解。在毛泽东看来,由于中国的特殊性,在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完整的方案。这时他对文艺学或文学作品所期待的,就是能够帮助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人民组织到实现伟大构想的行动中去。正是由于文学担负起如此之“重”的政治责任,才使得党的文艺政策日益激进,文艺的虚构功能被彻底放大,在“想像”与“现实”之间,作家的创作充满了紧张感,家族伦理与阶级伦理两相抵牾也在所难免。历史的喧嚣已经过去,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我们得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那段历史。站在今天的我们,对于历史无论是批判还是褒扬,都有隔靴搔痒之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来反思这一既成事实。文学创造本应该是一种充满着个人自由创造精神的劳动,失去了创造精神,失去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审美感受和独立思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二、对一个概念的无声挽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个概念的无声挽留(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及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以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文化与交际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研究
    第三节 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研究“效应论”
第三章 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调查过程与数据收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访谈与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论
    第二节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Ⅰ
附录Ⅱ
参考文献
致谢

(2)麦田里的凝望 ——首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教育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对幼儿发展有重要价值
        (二)教育智慧的相关研究在幼儿教育领域比较匮乏
        (三)荣膺大奖的曹文轩的教育智慧有待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设计
    四、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概念辨析
        1.教育机智
        2.教育艺术
        3.伪教育智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曹文轩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曹文轩作品主题的研究
        (二)关于曹文轩作品艺术性的研究
        (三)关于曹文轩作品情怀的研究
        小结
    二、关于教育智慧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教育智慧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教育家的教育智慧研究
        (三)关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研究
        (四)关于儿童文学作品中教育智慧的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曹文轩的教育智慧
    一、知人——曹文轩的人物经历
        (一)童年感谢“文革”
        (二)成年与北大结缘
        (三)而今不忘初心,活为真人
    二、思源——曹文轩教育智慧的理论基础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三、匠心——曹文轩的教育智慧
        (一)曹文轩绘本出版之智慧
        (二)曹文轩绘本中核心教育智慧
第四章 曹文轩教育智慧引起的思考
    一、创作在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取舍
    二、中国本土的故事与国外故事的较量
    三、儿童文学的受众群体的甄别
结语:麦田中凝望的智慧,爱的坚守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的文学演变
    第一节 对故乡人物原型及文化资源的充分运用
    第二节 莫言小说人物原型演变的主要特征
        一、借鉴与创新
        二、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
        三、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
        四、恢宏灵动的文学语言
        五、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
        六、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与技巧
    第三节 超越现实原型的人物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
        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二、追求自由、敢于抗争的精神
        三、浪漫的情怀,魔幻诡奇的特色
        四、丰富的人性内涵
第二章 莫言笔下余占鳌创作原型探源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余占鳌
    第二节 余占鳌创作原型历史寻踪
        一、土匪英雄高润升
        二、余占鳌的抗日英雄原型——孙家口伏击战的曹克明、曹直正
        三、高密野人刘连仁
    第三节 从原型到小说中余占鳌形象的演变
        一、莫言的成长背景与英雄情怀
        二、超越原型的曲折人物命运
        三、杂糅多个原型人物个性特色,突破创新
    第四节 唤回红高粱大地的精魂——余占鳌形象的艺术价值
        一、审美价值:雄强生命力的张扬
        二、思想解放价值: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
        三、文学史价值:传统抗战英雄形象的突破与创新
        四、生态文化价值:种的传承与生态视野
第三章 莫言笔下曹梦九形象原型解析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曹梦九
    第二节 曹梦九形象历史寻踪
    第三节 曹梦九内在精神价值的传承与演变
        一、正义刚健的民族血性
        二、洒脱幽默的处世智慧
        三、慈爱悲悯的人性情怀
第四章《檀香刑》中孙丙形象创作原型探源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孙丙
    第二节 孙丙原型——孙文历史寻踪
    第三节 浪子、艺人、英雄、殉道者—从原型到孙丙的文学演变
        一、“浪子”孙丙——高密民间传说单边郎比须故事原型的演绎
        二、猫腔艺人孙丙——故乡“茂腔”艺人形象的传承、创新
        三、英雄孙丙——高密抗德英雄孙文形象的重塑、超越
        四、殉道者孙丙——西方耶稣受难殉道形象的参照
    第四节 抗德猫腔艺人孙丙的思想、艺术价值
        一、人类苦痛生存本相的深刻揭示
        二、悲剧英雄形象的文化超越
第五章 《丰乳肥臀》中母亲形象创作原型探源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母亲上官鲁氏
    第二节 莫言生活中的母亲
    第三节 从原型到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演变
        一、与莫言生活中母亲的对比
        二、超越苦难的中国底层妇女形象的写照
        三、西方文学中妇女形象的借鉴
    第四节 母亲形象超越原型的思想、艺术价值
        一、百年历史大地母亲形象的浓缩与代表
        二、齐地女性原型意向的突显
        三、东西方圣母原型的融汇
第六章 《丰乳肥臀》中马洛亚牧师创作原型探源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马洛亚牧师
    第二节 马洛亚牧师原型历史寻踪
        一、瑞典传教士在高密
        二、外国传教士在高密东北乡
        三、高密的其它外国传教士
        四、现在的高密教会与瑞典教会的交流
    第三节 从瑞典传教士原型到马洛亚牧师文学形象的演变
        一、莫言与基督教传教士
        二、马洛亚牧师形象的创作经历
        三、马洛亚牧师形象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马洛亚牧师人物形象的价值
        一、审美意义
        二、精神向度
        三、文化价值
第七章 《蛙》中姑姑形象创作原型探源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姑姑
    第二节 莫言生活中的姑姑
    第三节 从原型到小说中姑姑形象的演变
        一、身世和经历
        二、性格特征
        三、心理状态
    第四节 姑姑形象超越原型的艺术价值
        一、生命的苦痛
        二、灵魂的救赎
第八章 莫言文学创作自身原型探源
    第一节 莫言以自身为原型塑造的小说人物
        一、童年的“我”——黑孩、上官金童
        二、奋斗的“我”——莫言、李一斗
        三、彻悟人生的“我”——蓝解放、蝌蚪
    第二节 生活中的莫言
    第三节 从生活中的莫言原型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演变
        一、从孩童莫言到黑孩、上官金童的文学演变
        二、从奋斗的莫言到小说中的莫言、李一斗的文学演变
        三、从彻悟人生的莫言到蓝解放、蝌蚪的文学演变
    第四节 小说中的“我”超越原型的价值
        一、小说中的“我”:自我、非我与超我的交融
        二、新历史主义文学观
        三、宏伟的气魄和浪漫自由的审美情怀
        四、自我批判意识与精神人格的追求
结语
    一、莫言小说原型人物的谱系化
    二、莫言小说人物创作的精神走向
    三、超越原型、超越故乡、超越时代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论曹文轩小说的忧郁格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忧郁格调的内容书写
    一、忧郁与自身的融汇
        (一) 独特的个人经验
        (二) 曹文轩的忧郁观
    二、忧郁格调的展现
        (一) 离别之殇与守望之痴
        (二) 漂泊之忧与寻梦之路
        (三) 残缺之美
第二章 忧郁格调的生成因素
    一、纷陈繁复的意象
        (一) 水之意象
        (二) 植物意象:蓝花、柿子树
        (三) 充满灵性的动物意象:白马、白鸽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描绘
        (一) 季节流动中的生命感悟
        (二) 浪漫唯美的风景画
    三、洁净古雅的语言
        (一) 诗意流淌的名字
        (二) 清秀淳朴的歌谣
第三章 忧郁格调下的独特魅力
    一、曹文轩的文学追求
        (一) 沉沦与飞扬:寂寞的坚守
        (二) 作家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二、田园之美的守望
        (一) 城市与乡村的碰撞
        (二) 精神家园的追求
    三、现代性的思考
        (一) 人性的微妙
        (二) 孤独
        (三) 无处不在的忧郁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曹文轩小说的色彩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色彩交织的文学世界
    第一节 纯色意象的多重主题展现
    第二节 混色意象的色彩情结书写
第二章 曹文轩小说色彩运用的个性化表现
    第一节 色彩与人、物精神内核的统一
    第二节 继承并开拓色彩意象的寓意系统
    第三节 注重色彩与情感的互读
第三章 曹文轩色彩观形成的深层动因
    第一节 吴文化浸染下的童年生活
    第二节 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
    第三节 童书作家的唯美自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对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的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曹文轩儿童小说人物微妙情感的表现
    一、 少年情感的模糊地带
        (一) 性意识萌生带来的羞涩感
        (二) 少年期的心理困惑:友谊,还是初恋
    二、 得舍间的情感纠结
        (一) 私念与道德感的博弈
        (二) 快乐原则与理想原则的冲撞
第二章 曹文轩儿童小说情感的表达方式
    一、 通过“摇摆”提纯人物情感
        (一) 目标的偏离与修正
        (二) 梦的离弃与坚守
        (三) 自我的放逐与回归
    二、 通过“节制”把握人物情感表现的尺度
        (一) 情感表现的反高潮
        (二) 情感表现的悬置与延宕
    三、 语言的诗意呈现
        (一) 巧借修辞抒情
        (二) 以词气彰显抒情风格
第三章 曹文轩儿童小说抒情艺术探源
    一、 对诗化儿童小说创作的深度理论研究
        (一) 情义与美感并重
        (二) 感动与悲悯同行
    二、 曹文轩的童年情结
        (一) 乡村:理想的寄植地
        (二) 离家:踏上一段流浪的旅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伦理意识的转变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章 从家族伦理到阶级伦理的转变
    第一节 “怨恨心理”的切入
    第二节 姓氏血缘——阶级血缘
    第三节 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
第二章 家族伦理的潜在言说
    第一节 “本地人”的坚守
    第二节 挣扎在“外来者”的笔端
    第三节 阶级斗争“背后”的乡村世界
结语 “想像”与“现实”之间
参考文献

四、对一个概念的无声挽留(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及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以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为例[D]. 蔡黄楠.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麦田里的凝望 ——首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教育智慧研究[D]. 孙立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3]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研究[D]. 李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6(12)
  • [4]论曹文轩小说的忧郁格调[D]. 陈园. 云南大学, 2016(02)
  • [5]论曹文轩小说的色彩世界[D]. 姜帆.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 [6]曹文轩儿童小说的抒情艺术[D]. 孙鹏月. 沈阳师范大学, 2013(10)
  • [7]文学史视阈的转换——论1950、1980和1990年代的文学史叙事[J]. 旷新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1)
  • [8]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J]. 王本朝. 求是学刊, 2011(06)
  • [9]一个人与一个学科[J]. 曹文轩. 文艺争鸣, 2010(09)
  • [10]试析“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伦理意识的转变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例[D]. 褚宏芍. 北京语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一个概念的无声保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