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

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

一、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金耀峰,刘雷艮,王薇,陆鑫[1](2022)在《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和标准》文中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和纺织品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了解纺织品抗紫外线的影响因素,对提高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紫外线的不同波段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综述了纺织品抗紫外线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阐述了纺织品在最终使用条件下(拉伸、润湿和洗涤)对抗紫外线性能产生的影响,对比了目前检测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的方法和国际标准,并对抗紫外线纺织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生产商和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成世杰[2](2021)在《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碳量子点(CQD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其具有水溶性好、毒性低、制备简单以及独特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化学传感器、光催化和细胞成像等领域。鉴于CQDs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用作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剂。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硼氮共掺杂碳量子点(BN-CQDs),表征了所制备BN-CQDs的结构和光学性质,并通过表面喷涂-碾轧和棉织物纤维素改性接枝BN-CQDs两种方式整理棉织物,探讨了碳量子点对棉织物形貌、结构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分别以柠檬酸、柠檬酸铵和葡萄糖为碳源,乙二胺为氮源,硼砂为硼源,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C1、C2、C3)。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使用紫外吸收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PL)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量子是具有类球形结构,尺寸在3-8 nm,主要由C、N、O和B四种元素组成,表面均含有丰富含氧、含氮和含硼官能团的石墨状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三种BN-CQDs水溶液均在240nm、347 nm的紫外光区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其中C1的吸收强度最大。在365 nm紫外灯光照射下,三种BN-CQDs溶液均发射明亮的蓝光,当激发波长从340 nm增加到380 nm时,三种BN-CQDs发射峰均位于435 nm处,表现出BN-CQDs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光致发光行为,但是C1、C2、C3的荧光发射强度依次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其表面非辐射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依次降低所引起。基于碳量子点所特有的光学性质,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棉织物纺织品的紫外线屏蔽剂使用。(2)采用喷涂-碾轧法,分别用三种碳源BN-CQDs溶液、BN-CQDs/聚乙烯醇(PVA)溶液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溶液整理棉织物,通过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测定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并进行耐水洗性能测定,选择合适碳源合成的BN-CQDs以及最佳整理工艺。结果显示,一方面,三种碳源合成的碳量子点整理后的棉织物都表现出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均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但是三种整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不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混合水溶液整理的棉织物耐水洗性能最好,其次是BN-CQDs/聚乙烯醇(PVA)混合水溶液整理棉织物,BN-CQDs溶液直接整理的棉织物的耐水洗性最差,这主要是由于PVA和WPU在织物纤维表面形成了聚合物薄膜,增强了碳量子点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PVA由于亲水性大于WPU,因此PVA薄膜在水洗过程中比WPU薄膜更易脱落;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棉织物的性能,发现以柠檬酸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的棉织物紫外线防护能力最好,这主要是由于柠檬酸为碳源的BN-CQDs在紫外吸收的强度最高。(3)使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棉织物纤维素进行改性,得到了带有季铵阳离子纤维素的棉织物,然后利用棉织物表面的季铵阳离子与BN-CQDs表面的羧基生成离子键,得到季铵盐,将BN-CQDs接枝到棉织物的表面,得到一种能够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蓝光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数码相机等测试对棉织物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量子点颗粒被成功的接枝到棉织物表面,提高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并且整理后的棉织物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的蓝色光,棉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高达81.4,并在标准水洗十次后仍然保持在75.3。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

尹焱坤[3](2021)在《抗紫外、阻燃及疏水棉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户外用棉织物对其功能性要求较高,为了提高户外用棉织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安全性,需要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阻燃和疏水改性。本论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棉织物进行改性,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单宁酸和铜离子来增强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能力本实验报道了以棉织物为基材,单宁酸与氯化铜络合形成金属酚醛网络,牢固地附着在基材表面,增强棉织物的功能。并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表面的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Instron对改性棉织物进行了力学性能表征,在防紫外线透过及防晒保护测试系统上测量了棉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探讨了不同金属离子、单宁酸和金属离子浓度对防紫外性能的影响。经过单宁酸和铜离子处理的棉织物的UPF值能达到172.1,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单宁酸与铜离子的络合物粉末、溶液分别进行了表征,进一步证明了单宁酸与铜离子螯合物的防紫外性能。(2)防紫外、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用二乙烯三胺对棉织物进行了胺化改性,再依次和单宁酸、植酸反应,制备一种防紫外、阻燃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并对棉织物进行了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测试,以评估棉织物的防紫外性能,并探讨了不同含量的阻燃剂对棉织物的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后的棉织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改性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4%,总热释放量为1.8MJ/m2,低于改性前的棉织物。最后,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燃烧后的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3)防紫外、阻燃、疏水性棉织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用二乙烯三胺对棉织物进行了胺化改性,再依次和单宁酸、植酸反应,然后在表面沉积了一层PDMS,制备一种防紫外、阻燃、疏水的棉织物,通过测量改性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来评估棉织物的疏水性能,并探讨了不同浓度的PDMS对棉织物的疏水性能的影响。对棉织物进行了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测试,以评估棉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改性后的棉织物接触角为145.2°,极限氧指数为33%,总热释放为0.9MJ/m2,防紫外系数能达到147.6,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并对改性后的棉织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样的,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燃烧后的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

黄美林[4](2021)在《磁控溅射沉积法在纺织布料上制备金属色和结构色纳米薄膜以及相关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利用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氮化物、陶瓷材料等作为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纺织布料表面沉积形成一定结构、组分、厚度和外观形态的单层或多层薄膜,制备了具有金属色或结构色外观效应的纺织品。讨论了相关生色机理;阐明了薄膜纳米结构、表面形貌、组成成分、晶体结构等与相关的光学性能及其它特性的关系;分析了薄膜吸收色、金属色或干涉结构色的形成机理和调控规律;研究了薄膜与基底结合牢度和色彩稳定性的问题;验证了在纺织布料表面形成结构色的理论模型。主要工作如下:第一,讨论了颜色的分类、结构色的生色机理和实现途经,以及颜色包括结构色的表征方法;对相关结构色纺织品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作了综述;分析了相关真空溅射沉积薄膜制备技术及它们的结构生色着色原理。针对利用真空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制备金属色或结构色纺织品的如生色机理、色彩调控、色彩稳定性等相关关键技术和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在聚丙烯(PP)无纺布基底上分别溅射沉积金属铜薄膜和不锈钢薄膜,讨论本底真空度、溅射工作气压、气体流量和溅射功率这四个参数对在纺织布料上沉积金属薄膜的影响,以优化溅射工艺。经分析,这四个因素对薄膜沉积速率的影响按重要性排序是:溅射功率>气体流量>工作气压>本底真空度。较优的工艺参数是:本底真空度为5×10-3Pa、Ar气流量为35ml/min、溅射功率为100W、溅射工作气压为0.5Pa。另外,设计和改造了一个应用在溅射室内的样品夹持器和一个标准灯箱。第三,在PP无纺布基底上溅射沉积了单层铜及其氧化物薄膜,获得了具有金属色外观效应的纺织品,讨论了氧气流量变化对样品的颜色和相关特性的影响。镀膜样品的颜色受氧气流量变化影响,决定于薄膜元素组成及其相对含量。随氧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Cu含量下降并逐渐变为Cu2O和CuO。随着CuO含量的增加,K/S值下降,颜色变浅,颜色亮度提高。氧化铜薄膜在纤维表面覆盖良好,整体表现为非晶态结构。镀氧化铜膜样品的疏水性有所提高,但氧气流量的影响不大。紫外防护性能(UPF)总体随氧气流量的增加和膜厚的减小而降低。空白PP无纺布静电消除能力很弱;镀铜膜样品静电衰减很快;而镀氧化铜膜样品因单质Cu向Cu2O、CuO转变使静电现象越来越明显,静电消除能力下降,但比空白样品好。第四,在不同基底上溅射沉积TiO2和SiO2复合的多层薄膜,制备了具有结构色效应的丙纶无纺布基底[TiO2/SiO2]k(k=2、3、4、5)复合结构薄膜,以及分别以丙纶无纺布和涤纶机织布为基底的[SiO2/TiO2]3复合结构薄膜,讨论了层叠结构与循环周期对样品相关光学特性的影响。同为丙纶无纺布基底的[TiO2/SiO2]k复合结构薄膜与[SiO2/TiO2]k复合结构薄膜两者的理论模型是一致的,最强反射峰的位置和个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相同循环周期和相同基底的[SiO2/TiO2]k薄膜的反射率比[TiO2/SiO2]k薄膜的高,折射率较大的涤纶基底样品又比折射率较小的丙纶基底样品的反射率高。具有结构色效应样品获得了优异的紫外线防护性能。第五,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将稀土 Nd掺杂在TiO2薄膜中,制备了多种Nd与TiO2复合的薄膜,讨论了 Nd和TiO2混合比例对抗菌性能和其它特性的影响。未镀膜的丙纶无纺布原样没有抗菌能力;单层TiO2薄膜的抗菌性比单层Nd薄膜的要好,而且TiO2薄膜沉积时间较长有利于提高其抗菌率;二层结构薄膜的抗菌率均比单层薄膜的高,表明TiO2与Nd的复合有利于提高抗菌性能;三层结构复合薄膜的抗菌性又比二层结构的好,证明TiO2与Nd的相对含量对抗菌性能有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沉积单层、二层还是三层的薄膜对原样颜色影响不大,基本不会改变原样的颜色。在不考虑膜厚情况下,TiO2薄膜掺杂Nd并不能大幅提高样品紫外线防护性能。第六,在聚酯机织物基底上溅射沉积单层铜及其氧化物薄膜,获得了如黄铜色、金色、棕色、深红色、军绿色、深绿色等丰富的金属色外观效果,讨论了溅射电流对样品的颜色和相关特性的影响。镀膜样品的金属颜色为吸收色而非结构色,最终颜色主要由薄膜的成份、含量及结构决定,但受溅射电流的影响;通过调节溅射电流可获得不同的颜色,为简化沉积工艺提供了参考。溅射电流大小明显地影响样品的色相和亮度,溅射电流增大会增加膜的厚度,可见光的吸收增加,反射减少,颜色亮度降低。铜氧化物薄膜中存在C、O、N和Cu元素,表面成分主要由Cu2O和Cu(OH)2组成,两者的相对含量影响薄膜的色相;其中Cu(OH)2的含量占主导地位,随溅射电流的增加而略有增加。薄膜结晶度对亮度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0-101A。薄膜的光学带隙在1.8-2.2eV之间,对应的光吸收边在570-670nm附近。溅射电流的增加,薄膜厚度增大,薄膜的结晶度有所增加,光学带隙减小,吸收边出现红移。薄膜在纤维表面上覆盖良好,镀氧化物膜织物的干摩擦色牢度和湿摩擦色牢度均等于或高于3级,表明薄膜与基底的结合牢度良好。通过镀氧化铜膜,大大提高了涤纶基底织物的疏水性和紫外线防护性能。镀有氧化铜膜织物的透气性与空白样品相比变化不大,镀膜不影响原织物的通透性。第七,在聚酯机织物基底上分别沉积单层氮化铜薄膜和单层氮化钛薄膜,制备了从淡灰色到淡黄色不等的金属色效应的纺织品,讨论了溅射电流变化对样品的颜色和相关特性的影响。所得颜色均为吸收色而非结构色,镀膜样品颜色色调和亮度均决定于薄膜的元素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晶态、表面形貌和溅射电流(或膜厚)的变化,调节溅射电流可获得不同的颜色。氮化铜薄膜包含单质Cu、Cu2O与Cu(OH)2,其中Cu(OH)2占主要比例,共同影响镀膜后织物的外观颜色;光学带隙为2.16eV,对应吸收边574nm。氮化钛薄膜颜色受组分TiO2和TiON两者相对含量的影响,其中TiO2占比较大,光学带隙为2.35eV,对应吸收边528nm。随着溅射电流的增大,两系列样品的膜厚增加,对可见光的吸收增加,反射率下降,颜色亮度下降;光学带隙减小,吸收边出现红移。两系列薄膜多为非晶态,溅射电流的变化对薄膜结晶度、晶粒尺寸的影响不大,因而薄膜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对颜色的影响不明显。镀氮化铜样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显着提高,UPF随着溅射电流的增加而迅速增大,UPF平均值为234.1;而镀氮化钛样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比空白样品有所提高,UPF平均值为106.4。镀氮化铜膜样品静电现象比空白样品严重,而镀氮化钛膜样品则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结果表明,溅射镀膜制备金属色或结构色纺织品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同时,镀膜可提高对紫外线的防护性能、拒水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等,薄膜与基底结合的牢度良好,原布料的透气性基本不变。本文的工作为金属色、结构色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的产业化提供了参考。

冯艳[5](2021)在《碳量子点复合整理面料的紫外防护与光催化》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功能性纺织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纺织品的功能化整理加重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的浪费,所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纳米材料中碳量子点有着优异的光电学性质、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等许多优点,使其在多个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碳量子点与纺织品相结合,可以赋予纺织品更多更好的功能性,实现纺织品由单功能到多功能的转变,如:碳量子点既可以凭借高紫外线吸收性和光致发光性增强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又可以凭借优异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性和电荷储存性提高光催化自清洁纺织品的催化效率。本文以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对紫外光和可见光高吸收性的氮碳量子点(Nitrogen 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N-CQDs)。通过水热法将N-CQDs与纳米二氧化钛(TiO2)负载到织物上。在工艺上研究了N-CQDs和TiO2与织物混合超声震荡的时间、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织物紫外线防护功能的影响,优化了N-CQDs和TiO2整理织物的制备工艺。借助多种仪器表征了N-CQDs粉末、N-CQDs织物、TiO2织物和N-CQDs/TiO2织物。从FT-IR和XPS可以看出:N-CQDs和TiO2以Ti-O-C键牢固结合,N-CQDs粉末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有助于其牢固负载到织物上。UV-Vis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CQDs织物对UVA和UVB的吸收强度高于TiO2织物,尤其是对UVA中380-400nm的紫外光。N-CQDs不仅在紫外光吸收上和TiO2有协同叠加作用,还能拓宽N-CQDs/TiO2织物的光谱响应范围,吸收更多的光能。这从理论上为N-CQDs/TiO2织物能够增强紫外线防护性能(尤其是对全部UVA的防护)和提高光催化降解活力提供了依据。研究了织物的紫外线防护性能,实验证明:N-CQDs织物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比TiO2织物强,N-CQDs/TiO2织物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优于N-CQDs织物和TiO2织物,证明了N-CQDs和TiO2在紫外线防护中有协同作用。同时N-CQDs/TiO2织物拥有很好的耐洗牢度。研究了织物对污染物(罗丹明B、次甲基蓝和红酒)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及光催化自清洁性能。实验证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与TiO2织物相比,N-CQDs/TiO2织物有着更好的光催化降解作用和自清洁作用,N-CQDs负载量的适量增加可以提高N-CQDs/TiO2织物的光催化活性。而且N-CQDs/TiO2织物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可重复利用性和不错的耐洗牢度。探讨了N-CQDs/TiO2复合体系在光催化降解中的协同机制:N-CQDs不能单独降解污染物,但能通过Ti-O-C结构将形成的光生电子转移到TiO2的表面以拓宽N-CQDs/TiO2光谱的响应范围,提升入射光子的吸收率,提高光催化活性。本研究结果为强化服装对UVA的防护和提高日光环境下服装自清洁效率提供方法论指导。

何霞[6](2019)在《抗菌、防紫外、传感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天然纤维纺织品因具有吸湿、透气等突出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功能的天然纤维纺织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多功能天然纤维纺织品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论文将具有导电、抗菌和防紫外等性能的石墨烯与天然纤维织物(真丝、棉和亚麻纤维织物)有机复合,制备得到具有抗菌、防紫外和传感多功能天然纤维织物,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考察石墨烯制备多功能织物的可行性,论文采用Hummers法成功制备氧化石墨烯(GO),再通过水合肼还原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聚丙烯(PP)非织造布复合制得RGO复合非织造布。RGO复合非织造布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和抗紫外性能,其中5 wt%RGO复合非织造布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75.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78.9%,且PP非织造布原样的UPF从17.2提升到47.8,抗紫外性能显着提升。RGO复合非织造布通过表面的电荷转移对NO2气体表现出敏感的电阻响应脉冲曲线,且随着RGO的喷涂量增加,敏感性提高。(2)通过低浓度的氨水膨化真丝纤维,使用乙酸将纤维表面酯化得到蓬松的羧基化真丝纤维。选用N-甲基吡咯烷酮分散GO,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分散性理想的GO,将其喷涂在真丝织物上对其进行整理改性,得到具有抗菌和防紫外性能的真丝织物。经过GO整理的真丝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最高抗菌率为92.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高抗菌率为88.6%,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经GO整理的真丝织物拥有良好的防紫外性能,最优样品的紫外线防护系数从17上升到了39。GO整理液对真丝纤维改性的同时没有破坏真丝织物原始的优良性能,其透气性稍有下降,透湿性仍然接近原状,悬垂性有小幅下降,但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在GO中掺杂聚苯胺(PANi)后提高了其导电性,将其涂敷在真丝织物表面可以用作柔性气体传感器件,GO-P/真丝织物对气体表现出敏感的电阻传感信号,并且在长时间放置或者洗涤后依然保持传感稳定性。(3)采用将棉纤维膨胀后枝接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得到GO复合棉织物。在保证棉织物原有的高透湿性特性前提下,GO-50/棉织物、GO-100/棉织物和GO-150/棉织物三个样品WVT都满足衣物的WVT入门级标准,不影响实际穿着。实验结果GO-50/棉织物、GO-100/棉织物和GO-150/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良好的抗菌效率,对大肠杆菌的最大抗菌率为95.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抗菌率是87.6%。结果显示改性棉纤维可以抵抗细菌繁殖,从而避免棉纤维的发霉变质。同时,GO可以大幅提高棉织物的防紫外线能力,随着GO浓度的提高,复合织物的防紫外效果提升。最后,通过银浆掺杂GO提高其导电性能,然后与棉织物复合制备出柔性气体传感器件,其对NH3气体表现出敏感的传感性能,并且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水洗稳定性。(4)借助于亚麻纤维的高透湿性和透气性能,通过膨松亚麻纤维,然后嵌入RGO片层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柔性可穿戴的气体和压力传感器。制备的GO和改进的水合肼还原制备的RGO具有十分完整的片层结构,缺陷少而且分散好的RGO有利于与亚麻纤维织物良好结合,从而获得高的抗菌防紫外性能。喷涂RGO之后的亚麻织物抗菌和防紫外性能显着提升,其中,RGO150/亚麻织物的抗菌率达到85.5%(大肠杆菌)和88.9%(金黄色葡萄球菌),UPF从18.5上升到62.5。RGO的负载没有影响亚麻织物本身高的透湿性和透气性,可满足穿着要求。制备的RGO/亚麻织物作为甲烷气体和应变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可靠性和可行性。此外,RGO/亚麻织物柔性传感器表现出非常好的可洗性、透湿性和透气性。RGO/亚麻织物作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制备了基于石墨烯改性的多功能化天然纤维织物,该复合纤维织物具有良好抗菌、防紫外以及传感功能,为进一步开发多功能化纺织品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陈梦琴[7](2019)在《光敏变色纺织品紫外暴露与变色响应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外辐照下,光敏变色织物的颜色可以发生可逆变化,且变色响应过程及程度受到色母粒种类和浓度、紫外辐照强度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适当的紫外线(UV)照射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有益,但长久照射会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光敏变色织物在不同辐照强度与辐照时间下,颜色的响应及变化性能;从而反过来,通过织物变色响应性能,表征紫外辐照的强度和合理的皮肤紫外暴露时间。通过模拟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对光敏变色织物进行辐照试验,记录织物的颜色响应过程;通过读取与量化表征颜色,形成织物在特定紫外强度下的色谱系;基于色谱系,利用变色织物的颜色响应表征紫外强度,结合紫外线的皮肤生理效应分析,计算在该特定紫外强度下皮肤产生红斑的时间,为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合理建议与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光敏变色织物颜色响应变化过程中,颜色的量化与分析,具体如下:首先,选择5种不同颜色的光敏变色纱线,在同一工艺参数下分别织造,以紫外强度为变量进行辐照试验,选择标准光源箱为实验环境,D65为照明光源,分别将5种不同强度的紫外光源接入光源箱中,利用数码测色法以1秒/张的速度记录织物全程的颜色变化,由于数码相机拍摄和紫外光源均会造成织物颜色失真,需要将标准色卡与光敏变色织物置于同一环境一起拍摄,以进行织物图片颜色校正。其次,对辐照实验中光敏变色织物响应过程中的颜色进行读取表征与分析,分析在不同紫外辐照下织物HSV各通道的变化趋势,并分别记录各织物在不同紫外辐照下织物颜色稳定后的HSV信息,在颜色库中找到与织物颜色最接近的标准色块,完成色谱系的提取,以织物颜色为信号反向表征紫外线的强度。第二部分,紫外线的皮肤生理效应分析与合理的皮肤紫外暴露时间理论分析,具体如下:首先,掌握紫外线各不同表征指标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条件,对紫外线皮肤生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合理的日晒时间与紫外强度、服装紫外防护系数和人体耐受度有关。其次,分别以红斑紫外、UPF和最小红斑量这三个指征表示上述三个因素,通过分析这三个因素推出公式,计算在不同的紫外强度下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与安全的日晒时间,达到预测和预防紫外线的目的。本论文研究成果主要有:(1)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表征光敏织物紫外响应全程的颜色变化。由于图片采集设备与紫外光源均会导致织物颜色失真,根据织物颜色特征采用多项式回归模型,利用标准色卡对获取的织物图片进行颜色校正,读取输出每张织物图片校正后的HSV直方图,取占直方图80%面积范围的HSV通道区间均值代表织物颜色信息,客观表征织物的颜色信息,经过验证发现颜色的表征是有效的。(2)研究发现,光敏变色织物在实验所采取的各级紫外强度下,织物颜色变化均能在1分钟内达到稳定,且辐照强度不改变,织物稳定后的HSV值也不发生改变;课题所采用的光敏变色织物的色相与饱和度均随着辐照时间呈指数函数变化,前期变化速度快,后期慢慢趋近平稳,色相与饱和度的稳定值随辐照增强而变化,但是当辐照到达一定强度,色相就会达到稳定,不再随辐照增强而变化,而饱和度在实验所选取的辐照条件下,随紫外强度一直增大。通过方差分析,五组织物的饱和度在5级紫外辐照下的响应过程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颜色变化区分紫外线强度。(3)通过分析紫外线的各项表征指标,并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紫外强度、皮肤最小红斑量、防晒系数与合理的皮肤日晒时间的函数关系;根据紫外线指数和不同皮肤类型对应的最小红斑量,计算不同紫外线强度诱导皮肤产生红斑的所需时间,从而量化了不同防晒系数的纺织品对皮肤暴露时间的延长时间。

华鑫[8](2019)在《基于可见光催化功能纺织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因具有可见光响应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g-C3N4材料存在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速率快、反应活性较低等缺点,且粉体g-C3N4难以分离回收、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不利于材料的重复再利用,限制了该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发展。通过优化制备方法与条件实现g-C3N4光催化性能的提升,以及将粉体g-C3N4进行负载是目前拓宽该材料应用领域的有效途径。此外,基于光催化技术的功能纺织品的开发也是目前纺织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通过光催化剂的负载不仅可以赋予纺织品自清洁、防紫外线等功能性,而且获得的功能纺织品在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气体模板法制备氮化碳,探讨了气体模板剂用量对材料在可见光源下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石墨相氮化碳;通过浓硫酸强氧化作用和水合放热效应对氮化碳插层剥离和质子化,形成小尺寸氮化碳水分散液,并通过简单的喷涂法应用于涤纶织物,赋予其防紫外和光催化性能;利用氮化碳和氧化锌不同的禁带宽度和协同作用达到拓宽光响应范围和增强催化剂降解效率的目的,通过在棉织物表面的原位负载制备了基于可见光催化技术的多功能性纺织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气体模板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及其性能研究。以二氰二胺作为前驱体,氯化铵作为气体模板剂,通过高温煅烧制备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石墨相氮化碳(CNAC)。探究了气体模板对光催化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气体模板,材料的禁带宽度减小,光吸收性能增强,且材料的电子与空穴分离程度得到增强,光催化降解性能显着提升,可见光源下光照2 h,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达到94%。(2)质子化氮化碳整理涤纶织物工艺及其性能研究。利用浓硫酸的强氧化作用,对氮化碳进行处理并水洗、离心得到白色质子化氮化碳(CNHS)和高分散稳定性的CNHS水分散液。采用喷涂法将CNHS水分散液喷涂于涤纶织物(PT)表面,得到负载CNHS光催化剂织物CNHS/PET。探究了整理工艺对织物光催化性能、白度、紫外线防护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HS/PET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模拟光照210 min,对亚甲基蓝染料(MB)的降解率为73.24%;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达到最高级别,UPF值>50+,且织物原有外观、手感等风格未受影响。(3)氧化锌-氮化碳负载棉织物的原位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在棉织物(CT)表面原位制备氧化锌-氮化碳(ZnO-CNAC)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功能化棉织物ZnO-CNAC/CT。探讨ZnO-CNAC对织物白度、强力性能的影响,系统考察了ZnO-CNAC/CT的紫外线防护性能和自清洁性能,结果表明:ZnO-CNAC/CT光催化降解性能优异,模拟太阳光照75 min,对2 mg/L亚甲基蓝(MB)的降解率为93.53%,降解性能远高于经单一光催化剂整理的织物ZnO/CT及CN/CT,且ZnO-CNAC/CT重复使用5次后依然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

李淑荟[9](2018)在《特殊浸润性多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亲肤性、柔性、吸湿排汗等优良性能的纤维素棉织物表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增加纺织品的附加值,赋予纺织品表面多功能性对提高国际竞争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受大自然界“荷叶效应”的启发,超疏水特殊浸润性表面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棉纺织品作为柔性面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排湿透气性、可生物降解性、资源丰富等,但同时其易受污染、易受细菌及微生物侵害的特点限制了它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如抗菌、防紫外、自清洁、油水分离等,因此,对超疏水纺织品的研究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话题。本论文基于改善普通棉织物亲水特质、易受油水污染、易受细菌及微生物侵害,热稳定性差、抗紫外屏蔽性差等缺陷,提出多种制备超疏水纺织品的技术方案,研究了技术参数对化学组份、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等影响,探讨了特殊浸润性纺织材料潜在应用前景,具体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可控接枝环境友好短氟烷基超疏纤维素表面:通过利用2-溴异丁酰溴(BiBB)作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作为配体、实现对短链单体七氟丁酰氯的可控聚合反应。接枝反应结束后,棉织物表面出现很多絮状物质,增加了原棉纤维表面本身的粗糙度;一次接枝含氟单体的棉织物表面获得了“Wenzel”状态高粘高疏水表面,通过两步接枝技术,该表面具有更好的抗润湿能力(WCA=163.7±2.5°),水滴在该表面能够实现滚动(θs=45°、V=10 μL)。(2)水浴法制备防紫外、自清洁、油水分离多功能超疏TiO2@fabric表面:本章提出一步湿化学法——水浴法(80℃),利用钛源草酸钛钾水解缩聚反应在棉织物表面沉积一层花型微纳米结构TiO2@fabric表面。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钛颗粒均匀地沉积到棉纤维表面,通过氟硅烷大分子在该表面的自组装赋予其特殊浸润性,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该表面静态水接触角高于160°、滚动角低于10°;此外,该方法所获得棉织物表面具有很好的抗紫外线性能,在沉积时间为30 h,UPF值达到最高(50+);良好的自清洁性能和油水分离能力,同时对机械作用及环境稳定性好(水压下、胶带剥离、机械磨损等)。(3)水热法制备高效自清洁及油水分离特殊浸润性花型Ti02@cotton表面:为了提高功能性超疏纺织品的耐久性,进一步开发了一种水热法(120-200℃)制备类花型分级微纳结构Ti02@cotton表面。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及调整实验参数,二氧化钛膜层均匀沉积在棉纤维表面,进一步修饰低表面能物质后该表面具备出色的浸润性;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钛晶型从无定型态向锐钛矿晶型转变,并且温度越高,晶型转变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研究了微观结构变化与表面浸润性如接触角、滚动角、粘附力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粘附机理;具有优异的耐皂洗性能、UV屏蔽性能及自清洁能力,可用于多种情况下的油水分离,包括油水混合物、油浮于水面及油滴沉于水底等。(4)耐久抗菌及UV防护Ag/Ti02@fabric复合材料的制备:在水热法制备的耐久性二氧化钛颗粒表面发展了原位化学还原法制备Ag/Ti02@fabric抗菌表面,Ag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并嵌入到花型二氧化钛微纳结构表面,两者的协同作用为实现耐久抗菌及紫外防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了该复合颗粒结构表面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同时还研究了皂洗50次循环后的抗菌性能,对皂洗后样品具有90%的抑菌率说明其具有稳定、耐久可持续的抑菌性能;研究了样品的抗菌机制,在可见光作用下,许多活性物质如.O2-,·OH,光生空穴和电子等存在于AgTiC棉织物表面上,Ag单质及电离后的Ag离子附着并进入到细菌细胞膜内部,阻碍了细菌呼吸系统及代谢系统,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或死亡。(5)AACVD法制备特殊浸润性半透明玻璃表面及棉织物表面:采用一种快速、高效的气溶胶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一步法将疏水性PDMS聚合物及Si02纳米颗粒沉积到玻璃或棉织物表面,实现超疏表面高效构筑。并探究前驱体体积比、沉积温度、沉积时间对膜层形貌、疏水性、透明度、机械性等的影响。此外,该涂层在化学作用(酸/碱溶液、有机溶剂)和物理作用(胶带剥离、砂纸磨擦)下表现出极佳的环境稳定性和耐蚀性。该技术具有反应周期短,可规模化生产等优势。

周宇阳[10](2018)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改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为减少难以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污水的产生,同时降低对非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人们对以取自植物的天然提取物来代替合成染料或助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提取物,不仅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环境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而且还可以同时赋予纺织品颜色和多重功能性,实现纺织品的一步法染色和功能性整理。蚕丝由于具有华丽的外观和优异的服用性能而常用作高档的纺织材料,又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而应用于医学领域。但蚕丝的光稳定性差、易泛黄、抗紫外线能力差、抗菌能力不佳等缺点制约了蚕丝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有一些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进行染色和整理的研究报道,但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纺织品上的吸附机理和应用性能等问题有待进行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某些黄酮类化合物水溶性较差),有待进一步加以改善。因此,本论文以三种取代基不同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槲皮素和芦丁)对蚕丝进行功能改性为研究内容,以实现多功能性蚕丝纺织品绿色加工为目的,通过直接吸附、绿色还原制备纳米银、可溶化分子改性以及金属盐媒染的方法制备具有抗氧化性能、抗菌性能、紫外线防护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多功能性蚕丝织物,为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纺织品上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在利用黄酮类化合物直接吸附法制备多功能蚕丝织物的研究中发现,整理液的pH值对黄芩苷在蚕丝上的吸尽率影响较大,在较低pH值下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均有较高的吸尽率和利用率。黄芩苷、槲皮素和芦丁在蚕丝上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假二次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吸附模型更加符合Langmuir型吸附即单层化学吸附。经黄芩苷和槲皮素整理的蚕丝比芦丁整理的蚕丝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抗菌性和紫外线防护性能;而在蚕丝上吸附量相同的情况下,因芦丁更易从蚕丝上解吸,故其在蚕丝上的抗氧化性和抗菌性略高于黄芩苷和槲皮素。黄芩苷和芦丁整理的蚕丝在首次洗涤后的功能性下降较大,而槲皮素整理的蚕丝经过10次洗涤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功能性。在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纳米银并将之用于制备具有抗菌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蚕丝织物的研究中发现,提高pH值有助于纳米银的生成和降低纳米银的粒径。当pH值为10时,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的纳米银粒径关系为槲皮素<芦丁<黄芩苷。纳米银粒径随着黄酮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由黄芩苷和芦丁制备而得的纳米银的粒径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纳米银溶胶的Zeta电位均为负值,即胶体表面显负电性。纳米银的粒径和Zeta电位在30天内较为稳定。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整理蚕丝织物的色彩饱和度下降、颜色变暗、明度下降。纳米银整理的蚕丝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均高于95%。随着纳米银浓度的提高,整理蚕丝织物的抗氧化性也逐渐提高。经30次洗涤后,整理蚕丝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仍高于85%。在利用水溶性反应型紫外吸收剂改性槲皮素和芦丁并用于制备功能性蚕丝织物的研究中发现,改性后的槲皮素和芦丁水溶性有很大提高。改性槲皮素比改性芦丁在蚕丝上有更好的提升性。槲皮素和芦丁可溶化分子改性,解决了槲皮素和芦丁水溶性低所致的易在蚕丝表面堆积、整理蚕丝颜色不匀的问题,同时明显提高了整理蚕丝的耐摩擦和耐光色牢度。经改性槲皮素和改性芦丁整理的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紫外线防护性能以及一定的抗氧化性能。经10次洗涤后,改性槲皮素和芦丁整理的蚕丝织物抗菌性能下降不大,而抗氧化性和紫外线防护性能下降较大。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盐制备阻燃蚕丝织物的研究表明,蚕丝织物经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盐共同处理后在氮气中的热稳定性增强,但加速了有氧高温时的热裂解。燃烧试验和烟密度试验证明了黄酮类化合物和金属盐共同处理的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燃烧织物炭渣形态分析揭示了处理蚕丝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与其燃烧时成炭能力强有关。由于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和蚕丝之间的络合作用,阻燃蚕丝织物的阻燃性表现出了较好的耐洗性;即使经20次洗涤,处理蚕丝织物的限氧指数值仍能达到27%左右,垂直燃烧损毁长度仍短于15 cm,满足B1级阻燃织物标准要求。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与亚铁离子和钛离子共同处理,赋予了蚕丝不同色相、饱和度和明度。该方法实现了蚕丝织物的一步法染色和阻燃整理。

二、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和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纤维及织物抗紫外线机制
2 抗紫外线影响因素
    2.1 织物的纤维类型
    2.2 织物的纱线结构
    2.3 织物的不同结构参数
    2.4 织物颜色
    2.5 化学添加剂的影响
    2.6 最终使用条件
        2.6.1 拉伸
        2.6.2 润湿
        2.6.3 洗涤
3 织物抗紫外线测试方法
4 织物抗紫外线检测标准
    4.1 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
    4.2 欧盟标准
    4.3 英国标准
    4.4 美国标准
    4.5 中国标准
    4.6 国际标准
    4.7 各标准对比
5 结束语

(2)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碳量子点
        1.2.1 碳量子点的概述
        1.2.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2.3 碳量子点的性质
        1.2.4 碳量子点的功能化
        1.2.5 碳量子点的应用
    1.3 棉织物防紫外线研究
        1.3.1 棉织物防护的功能原理
        1.3.2 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方法
        1.3.3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N-CQDs的结构表征
        2.3.2 BN-CQDs的光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3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对棉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3.3.2 棉织物整理条件优化
        3.3.3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3.3.4 棉织物随水洗次数质量变化百分比
    3.4 本章小结
4 棉织物改性接枝BN-CQDs整理及其抗紫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4.3.2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4.3.3 棉织物表面喷涂与表面接枝防紫外线系数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3)抗紫外、阻燃及疏水棉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防紫外棉织物的概述
        1.2.1 紫外光的危害
        1.2.2 织物的孔隙率和遮盖系数对紫外线防护的影响
        1.2.3 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方法
        1.2.4 防紫外棉织物的研究进展
    1.3 阻燃棉织物的研究进展
        1.3.1 阻燃试验的研究方法
        1.3.2 阻燃剂的种类
        1.3.3 阻燃机理
    1.4 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疏水材料简介
        1.4.2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利用单宁酸和铜离子来增强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能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2.2 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
        2.2.3 防紫外棉织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棉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力学性能分析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5 紫外线防护机制分析
        2.3.6 洗涤后的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
    2.4 本章小结
3 防紫外、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2.2 防紫外、阻燃棉织物的制备
        3.2.3 改性棉织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分析
        3.3.2 锥形量热测试
        3.3.3 棉织物防紫外性能分析
        3.3.4 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7 热重分析
        3.3.8 残碳的表面形貌分析
        3.3.9 燃烧后样品的红外分析
        3.3.10 力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防紫外、阻燃、疏水性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4.2.2 防紫外、阻燃、疏水棉织物的制备
        4.2.3 改性棉织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棉织物的疏水性能分析
        4.3.2 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分析
        4.3.3 锥形量热测试
        4.3.4 棉织物防紫外性能分析
        4.3.5 样品以及燃烧后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
        4.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3.8 热重分析
        4.3.9 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磁控溅射沉积法在纺织布料上制备金属色和结构色纳米薄膜以及相关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颜色与结构色
        1.2.1 光波与颜色
        1.2.2 色素色与结构色
        1.2.3 结构色生色机理
        1.2.4 颜色(色彩)的测量与表征
    1.3 国内外结构色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3.1 溅射薄膜干涉结构色的研究情况
        1.3.2 光子晶体结构色的研究
        1.3.3 压印光刻等微纳米结构制备结构色的研究
    1.4 本章小结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技术路线和章节结构
第二章 磁控溅射的工艺优化及设备改造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单因素系列实验
        2.2.3 正交系列实验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溅射工艺对薄膜速率的影响
        2.3.2 溅射工艺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2.3.3 镀膜后样品的物性
    2.4 设备改造
        2.4.1 样品夹持器改造
        2.4.2 标准光源拍照灯箱改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无纺布基Cu/CuO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与薄膜制备
        3.2.2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薄膜颜色及表面形貌
        3.3.2 薄膜氧化问题
        3.3.3 薄膜组分及结晶情况
        3.3.4 紫外线防护性能及拒水性能
        3.3.5 静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iO_2的多层结构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TiO_2与SiO_2复合的多层薄膜的制备
        4.2.3 丙纶无纺布基TiO_2掺杂Nd复合薄膜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iO_2与SiO_2复合的多层薄膜
        4.3.2 丙纶无纺布基TiO_2掺杂Nd复合薄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T机织物基Cu/CuO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材料与薄膜制备
        5.2.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颜色表征及薄膜厚度对颜色的影响
        5.3.2 薄膜表面结构与形貌
        5.3.3 薄膜组分、晶体结构及对颜色的影响
        5.3.4 光学带隙和吸收边
        5.3.5 色牢度、拒水性能、紫外线防护性能和透气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ET织物基CuN和TiN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材料与薄膜制备
        6.2.2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颜色表征、表面形貌及光学特性
        6.3.2 薄膜组分、晶体结构及对颜色的影响
        6.3.3 光学带隙和吸收边
        6.3.4 紫外线防护性能与透气性
        6.3.5 静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成果
致谢

(5)碳量子点复合整理面料的紫外防护与光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碳量子点的发展史
    1.3 碳量子点的合成和带隙调谐
        1.3.1 碳量子点的合成
        1.3.2 碳量子点的带隙调谐
    1.4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1.4.1 碳量子点的光学吸收
        1.4.2 碳量子点的光致发光
    1.5 碳量子点的应用
        1.5.1 碳量子点产氢气的应用
        1.5.2 碳量子点检测去除重金属的应用
        1.5.3 碳量子点降解染料和有机污染物的应用
    1.6 防紫外线纺织品
    1.7 自清洁纺织品
    1.8 选题的背景、内容和创新点
        1.8.1 选题的背景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步骤及技术路线
        1.8.4 创新点
2 碳量子点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碳量子点的制备
        2.3.1 CQDs的制备
        2.3.2 N-CQDs的制备
    2.4 碳量子点的表征结果和分析
        2.4.1 UV-Vis吸收光谱分析
        2.4.2 TEM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FT-IR分析
        2.4.5 XPS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紫外线防护性能
    3.1 引言
    3.2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制备
        3.2.1 织物的预处理
        3.2.2 N-CQDs织物、TiO_2织物和N-CQDs/TiO_2织物的制备
    3.3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表征
        3.3.1 SEM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UV-Vis吸收光谱分析
    3.4 评估影响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因素的方法
    3.5 整理工艺对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的影响
        3.5.1 N-CQDs和 TiO_2与织物的超声震荡时间的影响
        3.5.2 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的影响
    3.6 N-CQDs、TiO_2负载量对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影响
        3.6.1 N-CQDs负载量对N-CQDs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影响
        3.6.2 TiO_2负载量对TiO_2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影响
        3.6.3 N-CQDs、TiO_2负载量对N-CQDs/TiO_2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影响
    3.7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紫外线防护能力的耐久性
    3.8 本章小结
4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光催化和自清洁性能
    4.1 引言
    4.2 N-CQDs织物、TiO_2织物和N-CQDs/TiO_2织物的制备
        4.2.1 织物的预处理
        4.2.2 制备N-CQDs织物
        4.2.3 制备TiO_2织物
        4.2.4 制备N-CQDs/TiO_2织物
    4.3 N-CQDs织物、TiO_2织物和N-CQDs/TiO_2织物的表征
        4.3.1 SEM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UV-Vis吸收光谱分析
    4.4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次甲基蓝和红酒的性能
    4.5 碳量子点复合整理织物的光催化自清洁性能
    4.6 N-CQDs/TiO_2织物的光催化降解可重复性
    4.7 N-CQDs/TiO_2织物的耐洗牢度
    4.8 N-CQDs/TiO_2复合体系光催化协同降解污染物机理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抗菌、防紫外、传感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功能化纺织品
        1.2.1 抗菌纺织品
        1.2.1.1 抗菌整理剂的作用方式
        1.2.1.2 用于纺织品的抗菌剂
        1.2.2 防紫外纺织品
        1.2.2.1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
        1.2.2.2 纤维织物对UPF的影响
        1.2.2.3 防紫外整理剂
        1.2.3 传感纺织品
        1.2.3.1 传感纺织品的织造
        1.2.3.2 传感纺织品的应用
    1.3 真丝、棉和亚麻纤维织物复合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1.3.1 真丝纤维织物与石墨烯
        1.3.2 棉纤维织物与石墨烯
        1.3.3 亚麻纤维织物与石墨烯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创新性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1 本论文的创新性
        1.5.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石墨烯及衍生物的制备与抗菌防紫外传感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GO和RGO的制备
        2.2.4 组装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无纺布
        2.2.5 石墨,GO和RGO的表征
        2.2.6 石墨烯复合无纺布抗菌性能测试
        2.2.7 石墨烯复合无纺布防紫外性能测试
        2.2.8 石墨烯复合无纺布水蒸气透过率性能测试
        2.2.9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无纺布的NO_2传感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和RGO的表征
        2.3.2 GO和RGO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非织造布的抗菌和抗紫外性能
        2.3.4 石墨烯复合无纺布的水蒸气透过率性能
        2.3.5 石墨烯复合无纺布的传感性能测试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石墨烯的抗菌防紫外真丝织物制备及柔性传感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GO的制备
        3.2.4 真丝纤维的膨胀处理和表面羟基的酯化
        3.2.5 GO片层与真丝纤维织物的枝接制备
        3.2.6 GO片层的表征
        3.2.7 GO/真丝纤维织物水蒸气透过率性能和透气性测试
        3.2.8 GO/真丝纤维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3.2.9 GO/真丝纤维织物防紫外性能测试
        3.2.10 GO/真丝纤维织物风格和力学性能测试
        3.2.11 制备GO/聚苯胺(PANi)复合涂层基表征
        3.2.12 PANi/GO复合真丝纤维织物及其传感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石墨、GO和良好分散的GO片层的扫描电镜分析
        3.3.2 GO和负载了GO的真丝的拉曼光谱分析
        3.3.3 GO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4 GO/真丝纤维织物的抗菌性能
        3.3.5 GO/真丝纤维织物的防紫外性能
        3.3.6 GO/真丝纤维织物的透气性和透湿性
        3.3.7 GO/真丝纤维织物的力学性能和悬垂性能
        3.3.8 GO-P的表征
        3.3.9 GO-P/真丝纤维织物的传感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石墨烯的抗菌防紫外棉织物制备及柔性气体传感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GO的制备
        4.2.4 棉纤维的前处理
        4.2.5 GO和 Ag-GO复合棉纤维
        4.2.6 GO和 Ag-GO的表征
        4.2.7 GO/棉纤维织物水蒸气透过率性能测试
        4.2.8 GO/棉纤维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4.2.9 GO/棉纤维织物防紫外性能测试
        4.2.10 Ag-GO/棉纤维织物的气体传感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O的分子结构和形貌
        4.3.2 GO的拉曼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
        4.3.3 GO/棉纤维织物的水蒸气透过率性能
        4.3.4 GO/棉纤维织物的抗菌性能
        4.3.5 GO/棉纤维织物的的防紫外性能
        4.3.6 Ag-GO/棉纤维织物的表征
        4.3.7 Ag-GO/棉纤维织物的气体传感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石墨烯的抗菌防紫外亚麻织物制备及柔性传感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GO和RGO的制备
        5.2.4 RGO/亚麻织物的制备
        5.2.5 RGO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5.2.6 RGO/亚麻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5.2.7 RGO/亚麻织物防紫外性能测试
        5.2.8 RGO/亚麻织物的水蒸气透过率和透气性能表征
        5.2.9 RGO/亚麻织物的传感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O和RGO的制备和表征
        5.3.2 RGO/亚麻织物的制备和表征
        5.3.3 RGO/亚麻织物的抗菌性能
        5.3.4 RGO/亚麻织物的防紫外性能
        5.3.5 RGO/亚麻织物的水蒸气透过率和透气性性能
        5.3.6 RGO/亚麻织物柔性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7)光敏变色纺织品紫外暴露与变色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光敏变色纺织品研究现状
        1.3.1 光敏变色纺织品
        1.3.2 螺吡喃的变色机理
        1.3.3 影响光敏变色材料变色性能的因素
        1.3.4 织物变色响应性能研究现状
        1.3.5 光敏变色材料的应用
    1.4 纺织品与紫外线防护
        1.4.1 防紫外纺织品
        1.4.2 紫外强度的表征指标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织物与仪器
        2.2.1 光敏变色织物
        2.2.2 实验仪器
    2.3 织物基本信息
        2.3.1 织物厚度
        2.3.2 织物密度
    2.4 织物的紫外防护系数
        2.4.1 织物的防晒系数标准
        2.4.2 测试仪器与方法
    2.5 紫外暴露下织物的变色响应
        2.5.1 测色方法与颜色的表征
        2.5.2 影响数码测色准确性的因素
        2.5.3 拍摄环境
        2.5.4 拍摄步骤
    2.6 多项式回归法校正颜色
        2.6.1 颜色校正的方法
        2.6.2 校正流程
        2.6.3 数据拟合方法
        2.6.4 色差计算与标准
    2.7 颜色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2.7.1 HSV颜色空间
        2.7.2 织物图片颜色信息提取
        2.7.3 颜色量化分析
    2.8 数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3 织物的颜色校正与提取
    3.1 基于多项式回归的颜色校正
        3.1.1 标准色卡的选择
        3.1.2 校正前后色差评估
        3.1.3 颜色校正后的织物
    3.2 织物图片颜色信号提取
        3.2.1 颜色提取方法
        3.2.2 织物的HSV三通道直方图
        3.2.3 各织物在紫外辐照下全程颜色变化
4 光敏变色织物的紫外响应性能分析
    4.1 织物A1(石榴红)变色响应性能分析
        4.1.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1.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1.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2 织物A2(粉)的变色响应性能分析
        4.2.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2.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2.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3 织物A3(橙)的变色响应性能分析
        4.3.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3.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3.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4 织物A4(蓝)的颜色量化分析
        4.4.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4.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4.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5 织物A5(胭脂红)的颜色量化分析
        4.5.1 各颜色通道变化趋势
        4.5.2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色相变化分析
        4.5.3 不同紫外辐照强度下的饱和度变化分析
    4.6 织物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卡对比
        4.6.1 织物A1(石榴红)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2 织物A2(粉)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3 织物A3(橙)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4 织物A4(蓝)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6.5 织物A5(胭脂红)的提取色与标准色块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光敏变色织物对紫外线的指示
    5.1 合理的紫外暴露剂量
        5.1.1 紫外线红斑效应
        5.1.2 紫外线与维生素D
    5.2 紫外线与安全日晒时间
        5.2.1 紫外线数据来源与分析
        5.2.2 安全日晒时间的关系
        5.2.3 防晒织物的防护作用
    5.3 光敏变色织物的紫外指示
    5.4 日光下织物的紫外变色响应过程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基于可见光催化功能纺织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概述
    1.3 石墨相氮化碳概述
        1.3.1 石墨相氮化碳简介
        1.3.2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方法
        1.3.3 提升石墨相氮化碳活性的方法
    1.4 光催化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1 TiO_2和ZnO的应用
        1.4.2 氮化碳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4.3 主要应用范围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气体模板法制备氮化碳
        2.2.2 原位负载ZnO-CNAC复合光催化剂棉织物的制备
        2.2.3 CNHS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对涤纶织物的整理
    2.3 测试与方法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2 X射线衍射(XRD)
        2.3.3 元素分析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3.5 荧光光谱分析(PL)
        2.3.6 SEM测试
        2.3.7 溶液分散性能
        2.3.8 织物外观评定
        2.3.9 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测试
        2.3.10 织物颜色特征分析
        2.3.11 织物断裂强力
        2.3.12 光催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气体模板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
        3.1.1 引言
        3.1.2 FT-IR分析
        3.1.3 XRD分析
        3.1.4 元素分析
        3.1.5 UV-Vis分析
        3.1.6 PL光谱分析
        3.1.7 光催化性能评价
        3.1.8 小结
    3.2 质子化氮化碳整理涤纶织物工艺及其性能
        3.2.1 引言
        3.2.2 FT-IR分析
        3.2.3 UV-Vis分析
        3.2.4 分散稳定性分析
        3.2.5 织物表观形貌与断裂强力分析
        3.2.6 织物白度与外观分析
        3.2.7 紫外线防护性能评价
        3.2.8 织物光催化性能评价
        3.2.9 小结
    3.3 氧化锌-氮化碳负载棉织物的原位制备及其性能
        3.3.1 引言
        3.3.2 SEM分析
        3.3.3 UV-Vis分析
        3.3.4 PL光谱分析
        3.3.5 织物白度分析
        3.3.6 织物颜色特征分析
        3.3.7 断裂强力分析
        3.3.8 织物防紫外性能评价
        3.3.9 织物光催化性能评价
        3.3.10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9)特殊浸润性多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背景概述
        1.1.1 自然界中存在的特殊浸润性现象
        1.1.2 固体表面浸润性理论
        1.1.3 接触角滞后
        1.1.4 动态滚动角
        1.1.5 粘附力
    1.2 超疏水纺织品表面的制备方法
        1.2.1 先“粗糙度”后“修饰”法
        1.2.2 一步法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TRP法可控接枝环境友好短氟烷基超疏纤维素表面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流程
        2.2.4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
        2.3.2 ATRP法在棉纤维表面成功接枝的表征
        2.3.3 浸润特性表征
        2.3.4 耐久性研究
        2.3.5 其他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浴法制备防紫外、自清洁、油水分离多功能超疏TiO_2@fabric表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流程
        3.2.4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浴法制备的TiO_2@fabric表面分析
        3.3.2 XPS分析
        3.3.3 浸润性研究
        3.3.4 UV紫外屏蔽性能
        3.3.5 耐磨擦性能
        3.3.6 自清洁及油水分离性能
        3.3.7 适应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热法制备高效自清洁及油水分离特殊浸润性花型TiO_2@cotton表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流程
        4.2.4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热法制备的TiO_2@cotton表面分析
        4.3.2 XPS分析
        4.3.3 XRD分析
        4.3.4 浸润性研究
        4.3.5 耐皂洗性能
        4.3.6 UV屏蔽性能
        4.3.7 自清洁性能
        4.3.8 油水分离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耐久抗菌及UV防护Ag/TiO_2@cotto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流程
        5.2.4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形貌分析
        5.3.2 EDS元素分析
        5.3.3 FTIR及XPS分析
        5.3.4 抗菌实验
        5.3.5 皂洗后抗菌活性
        5.3.6 抗菌性机理分析
        5.3.7 细菌形貌分析
        5.3.8 紫外屏蔽性能
        5.3.9 紫外屏蔽稳定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ACVD法制备特殊浸润性半透明玻璃表面及棉织物表面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流程
        6.2.4 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ACVD过程机理及弹跳实验
        6.3.2 SEM表征
        6.3.3 FTIR及XPS表征
        6.3.4 透明度与膜层厚度的关系
        6.3.5 物理和化学耐久性
        6.3.6 耐有机溶剂及机械强度
        6.3.7 自清洁性能
        6.3.8 广泛适用性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章节、发明专利
致谢

(10)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1.2.1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2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性
        1.2.3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1.3 蚕丝简介
        1.3.1 蚕丝的性能及应用概述
        1.3.2 蚕丝的功能改性
    1.4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于蚕丝功能改性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吸附法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2.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
        2.3.2.1 pH值对吸尽率的影响
        2.3.2.2 吸附速率曲线
        2.3.2.3 吸附等温线
        2.3.2.4 提升性
        2.3.3 紫外吸收剂UV-FastW整理
    2.4 测试方法
        2.4.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溶液吸光度
        2.4.2 吸尽率
        2.4.3 织物颜色表征
        2.4.4 织物表面Zeta电位
        2.4.5 功能性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
        2.4.7 热分析
        2.4.8 机械强力
        2.4.9 表面形态
        2.4.10 耐洗性
        2.4.11 解吸试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2.5.2 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蚕丝上吸附性能的影响
        2.5.3 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的吸附速率曲线
        2.5.4 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的吸附等温线
        2.5.5 黄酮类化合物在蚕丝上的提升性
        2.5.6 黄酮类化合物整理蚕丝的功能性
        2.5.7 黄酮类化合物整理蚕丝功能性的耐久性
        2.5.8 整理过程对蚕丝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酮类化合物制备纳米银及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
        3.3.2 纳米银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3.4 测试方法
        3.4.1 纳米银溶胶表征方法
        3.4.2 纳米银整理蚕丝的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3.5.2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条件及性质
        3.5.3 纳米银对蚕丝织物的功能改性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酮类化合物可溶化改性及对蚕丝的功能改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黄酮类化合物改性
        4.3.2 改性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整理
    4.4 测试方法
        4.4.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4.4.2 正丁醇-水二元体系相平衡
        4.4.3 红外光谱
        4.4.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4.5 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吸尽率
        4.4.6 织物颜色表征
        4.4.7 表面形态
        4.4.8 色牢度
        4.4.9 功能性
        4.4.10 耐洗性
        4.4.11 机械强力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4.5.2 红外光谱
        4.5.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4.5.4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5.5 提升性
        4.5.6 颜色均匀性
        4.5.7 织物的表面形态
        4.5.8 色牢度
        4.5.9 抗氧化性能
        4.5.10 抗菌性能
        4.5.11 抗紫外性能
        4.5.12 功能性的耐久性
        4.5.13 整理过程对蚕丝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金属盐联合处理对蚕丝的阻燃整理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织物的预处理
        5.3.2 金属盐后媒处理
    5.4 测试方法
        5.4.1 红外光谱
        5.4.2 颜色表征和色牢度
        5.4.3 铁和钛元素含量
        5.4.4 热重分析
        5.4.5 阻燃性能分析
        5.4.6 扫描电镜分析
        5.4.7 功能性测试
        5.4.8 耐洗性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红外光谱
        5.5.2 颜色参数
        5.5.3 色牢度
        5.5.4 阻燃性能
        5.5.5 抑烟性能
        5.5.6 阻燃性能的耐久性
        5.5.7 燃烧后蚕丝织物的表面形态
        5.5.8 热性能
        5.5.9 抗菌和抗氧化性能
        5.5.10 机械性能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四、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和标准[J]. 金耀峰,刘雷艮,王薇,陆鑫. 毛纺科技, 2022(01)
  • [2]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D]. 成世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3]抗紫外、阻燃及疏水棉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D]. 尹焱坤.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4]磁控溅射沉积法在纺织布料上制备金属色和结构色纳米薄膜以及相关特性的研究[D]. 黄美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5]碳量子点复合整理面料的紫外防护与光催化[D]. 冯艳.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6]抗菌、防紫外、传感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何霞.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7]光敏变色纺织品紫外暴露与变色响应性能研究[D]. 陈梦琴. 东华大学, 2019(01)
  • [8]基于可见光催化功能纺织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华鑫. 东华大学, 2019
  • [9]特殊浸润性多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李淑荟.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蚕丝的功能改性[D]. 周宇阳.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  

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