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

过氧化氢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

一、双氧水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馨[1](2021)在《戴斯马丁氧化剂对淀粉的作用及其产物的结构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戴斯马丁为氧化剂,以玉米淀粉为反应主料,首先研究了该戴斯马丁氧化淀粉的表面形态,分子量变化等结构方面特性以及粘度等性能方面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氧化后的淀粉进一步酯化改性;由于在低度氧化的状态下戴斯马丁试剂对淀粉的降解幅度几乎可以忽略,所以采用辐照降解后再进一步氧化的复合改性。研究分析了它们表面形态,结构及性能等方面的变化,最后以辐照淀粉为原料,分别进行氧化与酯化处理,制成浆料,探讨了它们的浆液及浆纱性能。以氧化度为指标,戴斯马丁为氧化剂处理淀粉,得到最合适的反应条件为:使用氧化剂含量为1%,反应p H为9,反应时长2h,反应温度为45℃。在显微观察下,玉米淀粉受到氧化后,其表面轮廓发生了破损及裂痕;通过分子量测试分析出由于氧化淀粉的部分支链发生解聚,导致分子量有轻微降低;同时,XRD结果显示,淀粉的结晶区未发现明显波峰,阐明了氧化反应主要针对淀粉非结晶区;通过核磁碳谱与氢谱的测试,发现氧化淀粉的各碳位有不同程度的偏移,同时综合氢谱结果,可得出戴斯马丁氧化剂对淀粉C-2,C-6进行了选择性氧化。对氧化淀粉进行了膜功能的测试后,发现戴斯马丁氧化淀粉的成膜性很突出,且拉伸强力更大。以戴斯马丁氧化淀粉为原料,以醋酸乙烯酯为酯化剂,使淀粉进行氧化酯化反应,得到最合适的反应环境:酯化剂用量为30%,反应p H为9,反应时长为1.0h,反应温度45℃。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在酯化处理后,破损程度加深;TG与DSC结果显示,经复合改性后,该类淀粉的峰值糊化温度与糊化结束温度更低,合乎淀粉的工业生产要求;受到氧化酯化后,其透光率提高,凝沉性减少;同时,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产生了显着的性能变化;糊化温度降低;粘附性增大。对辐照氧化淀粉而言,与辐照淀粉作比较时,其表面轮廓也有更显着的裂痕出现,表面更粗糙;TG与DSC结果显示,经辐照氧化后,复合改性后的淀粉的峰值糊化温度与糊化结束温度也表现为更低;经复合改性处理后,淀粉羰基含量增加;淀粉的透光率提高,凝沉性减少;淀粉的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相比辐照淀粉,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复合改性淀粉而言,其对糊化温度的要求也逐渐减弱,符合淀粉在上浆方面的要求。将辐照淀粉进行氧化反应制得辐照氧化淀粉,取辐照淀粉进行酯化加工制得辐照酯化淀粉后,分别将两者制成浆料进行浆纱实验,在复合改性淀粉中,辐照氧化淀粉与辐照酯化淀粉均能制备高性能浆料,其效果比单一变性淀粉更好,但辐照氧化淀粉变性浆性能更优。

周盼[2](2020)在《复合变性淀粉及浆料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浆料的发展趋势是研发高性能的低粘度变性淀粉类浆料,单一变性淀粉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所以研究高性能低粘复合变性淀粉十分有意义。本论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进行辐照处理,研究辐照粉的表面形态、结构和性能方面特性,然后以辐照粉为原料分别进行氧化和酶解处理,得到辐照氧化淀粉和辐照酶解淀粉,并研究了复合变性淀粉的表面形态、结构和性能方面特性,最后将复合变性淀粉与辐照粉及原淀粉制成浆料,测定其浆料及浆纱性能。以羧基含量为指标,辐照粉为原料进行氧化实验,得到最优条件为:过氧化氢用量8%,p H=9,氧化时间t=3h及氧化温度T=45℃,催化剂用量0.1%;以淀粉粘度为指标,辐照粉为原料进行酶解实验,得到最优条件:酶解温度T=60℃,酶解时间t=60min,酶量为0.5‰及酶解p H为6。显微观察发现,辐照淀粉小颗粒增多,淀粉表面轮廓更为圆润,表面越来越光滑;辐照氧化淀粉,不规则颗粒增多,颗粒出现破碎,表面变粗糙;辐照酶解淀粉,淀粉颗粒形态与辐照粉相近,淀粉颗粒表面出现裂缝和孔洞。辐照淀粉,直链含量增加,支链含量降低。辐照粉产生自由基,分子量和聚合度降低。辐照氧化淀粉的各碳位均有氧化反应,选择性氧化了C2、C3、C4及C6位。DSC结果表明,辐照氧化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降低,糊化焓值降低;辐照酶解淀粉的峰值糊化温度及终点糊化温度降低,糊化焓值增加。辐照淀粉粘度下降,粘度稳定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辐照氧化淀粉粘度进一步下降,粘度稳定性在10k Gy以内继续增加,辐照酶解淀粉在10k Gy以下,粘度下降,粘度稳定性继续增加。辐照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辐照粉经氧化或酶解后,糊化温度均会降低。20k Gy以内的辐照粉透明度增加,凝沉性减弱;辐照氧化淀粉的透明度增加,凝沉性减弱;20k Gy以下的辐照酶解淀粉,透明度提高,辐照剂量增加,透明度变化不大,凝沉性减弱。将原淀粉、辐照粉、辐照氧化淀粉及辐照酶解淀粉配成浆料进行浆纱试验,试验发现,变性淀粉浆性能及浆纱性能均优于原淀粉,辐照氧化复合变性淀粉浆料及浆纱性能最佳。辐照、氧化及酶解均会破坏淀粉表面结构,辐照作用会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氧化会引入大量羧基,辐照氧化淀粉较辐照酶解淀粉糊化容易,在20k Gy以下时,氧化或酶解均能降低辐照粉粘度,并能够提高淀粉糊的透明度,减弱凝沉性,复合变性淀粉浆料及浆纱性能优于单一变性淀粉浆,辐照酶解和辐照氧化均能制得低粘高性能浆料,其中以辐照氧化复合变性浆性能最优。

林凌蕊[3](2020)在《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快递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废旧纸箱(OCC)的循环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由于OCC废纸反复循环利用后力学性能难以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现已普遍采用酶解淀粉(表面施胶淀粉)对瓦楞原纸和包装纸进行表面施胶。然而,在废纸回收过程中,酶解淀粉极易从纤维表面溶出形成二次淀粉污染物。二次淀粉会促进系统中微生物繁殖,还会严重影响生产系统和产品质量,并造成宝贵淀粉资源的浪费。因此,掌握二次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对其进行化学处理,使其重新回用到造纸系统有利于减少淀粉资源的浪费与污染问题,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模拟瓦楞原纸淀粉表面施胶及OCC废纸制浆生产过程,将酶解淀粉糊经表面施胶-干燥-溶解的基本工艺步骤,分析与掌握OCC废纸制浆过程中二次淀粉溶解规律及其理化特性;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研究分析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前后的湿部化学特性,掌握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的最佳工艺;考察改性二次淀粉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和留着历程,实现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次淀粉溶解过程中,随着温度提高、作用时间延长以及剪切力作用的增强,二次淀粉的溶解率不断增加,且呈现前期溶解速度较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点。当溶解条件达到1500r/min机械剪切力,在90℃、30min时二次淀粉几乎可以实现完全溶出。由于造纸系统中95%以上的白水作为OCC废纸的碎解用水循环回用,如此反复使得二次淀粉在循环水中的浓度不断累积,浓缩机废水中的淀粉含量为4.5 g/L~4.8 g/L。溶出的二次淀粉由于其非离子特性无法离开造纸系统变成污染物并造成系统负担。二次淀粉经阴、阳离子化改性后其留着效果均可提高3倍以上。二次淀粉在羟基间氢键和机械拦截作用下有14.8%左右可留着在纤维表面,但此过程为可逆吸附,与纤维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淀粉容易再次流失到造纸湿部系统。经H2O2改性后的阴离子淀粉在CPAM的“架桥”作用下可以留着到纤维上,其中8%H2O2改性条件下制备的阴离子淀粉羧基含量较高为0.15%,在体系温度70℃,接触时间50s,CPAM用量为0.10%时,二次淀粉的留着率升高至52.4%;经CTA阳离子醚化剂改性后的阳离子淀粉可以直接留着在纤维上,其中10%CTA用量改性条件下的阳离子淀粉取代度最高为0.086,在体系温度70℃,接触时间为50s时,二次淀粉的留着率升高至56.7%。将改性后的二次淀粉回用到造纸系统,结果表明:助留助滤体系的构建均对细小纤维的留着、纸张物理性能有一定积极作用。其中H2O2用量为4%条件下制备的阴离子淀粉对纸张强度性能提高最为显着。在阴离子淀粉/CPAM/凹凸棒土助留助滤体系中,凹凸棒土用量高于1.0%时,对纸张物理性能产生不利影响。CPAM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完善阳离子淀粉单组分助留助滤体系,进一步改善湿部特性及纸张物理性能。对比二次淀粉的阴阳离子化改性,阴离子淀粉在纤维表面的留着率及对纸性的增强稍有逊色,但在经济效益及减少二次污染方面占有的优势。此外,二次淀粉回用到造纸湿部并将其转移出造纸系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也是解决二次淀粉污染浪费问题的最优方式。

吕小丽[4](2020)在《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复合酶(糖化酶和α-淀粉酶以一定比例混合)为酶解剂,次氯酸钠为氧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MA)为醚化剂,制备了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在氧化过程中,考察了氧化时间、氧化温度、pH及氧化剂用量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CC)的影响。在醚化过程中,考察了醚化温度、醚化时间、醚化剂用量和pH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氧化时间2.5 h,氧化温度45℃,pH 9.0,次氯酸钠用量65%。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醚化时间13 h,醚化温度45℃,pH 10.5,醚化剂用量8%。酶解、氧化和阳离子醚化对大米淀粉的蓝值、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抗酸性、抗碱性和膨胀能力的影响表明:大米淀粉经酶解和氧化改性后,其蓝值增加,而阳离子醚化后使大米淀粉蓝值减小;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凝沉性均弱于大米淀粉;大米淀粉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其冻融稳定性变差,而其抗酸性、抗碱性均明显增强。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POM)等研究了酶解、氧化和醚化对大米淀粉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表明:大米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明显,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颗粒表面的偏光十字仍然存在。大米淀粉结晶结构属于典型A型,酶解、氧化和醚化并没有改变大米淀粉的晶型,仍属于A型,但对结晶度有一定的影响;大米淀粉表面光滑,颗粒规则,经酶解后,其表面出现了明显的孔洞,而经氧化和醚化改性后,颗粒破损较严重,并有许多小颗粒碎片,表面粗糙,呈不规则结构;三种改性对大米淀粉热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进行糊化特性测定表明:大米淀粉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其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及崩解值均减小。崩解值越小说明耐剪切性能越好,三种改性增强了淀粉的耐剪切性能。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对Zn2+、Cu2+和SO42-的吸附测定表明,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对阳、阴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性。

于源海[5](2019)在《多孔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水平的提高,由工业带来的问题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其中的水污染问题更是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对此,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寻找一种能够高效净化水资源的方法,比如:光催化降解、吸附、膜分离、生物处理、化学凝固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它们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放在社会实践当中的应用,更能将这些方法的实际价值表现出来。而在诸多方法中,吸附法作为一种具有成本低廉、耗时短、生产率高和便于回收重复利用等优点的方法,在水资源的净化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其中,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并取得卓越的成果。海藻酸钠是一种天然多糖,其与钙离子发生的交联反应,形成的海藻酸钙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对亚甲基蓝等染料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淀粉是一种多糖,它由葡萄糖聚合而成,淀粉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当中。之前就已经有过将淀粉作为吸附剂来除去水中污染物的研究。由于淀粉分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羟基,这使得淀粉可以跟这类碳材料间产生很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其经过发酵后多空疏松的结构,大的比表面积,经过试验证明其对刚果红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氧化石墨烯身为石墨烯发展的延伸,在保留石墨烯主要性质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经过复合后,拥有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本文主要制备了多孔淀粉/海藻酸钠(FCA)气凝胶以及淀粉/氧化石墨烯(GO)气凝胶,并进行了对刚果红(CR)染料的吸附性能的探索和研究。采用蒸锅蒸汽加热法和冷冻干燥工艺对多孔淀粉/海藻酸钠(FCA)进行加工,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制备气凝胶。为了了解其表面结构与化学组成,我们进行了电镜、红外等相关检测。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进行重复试验的方法,摸索FCA吸附刚果红的具体情况。利用吸附动力学模拟吸附实验进程,通过计算结果得知,Pseudo-second-order方程最适合吸附过程。对吸附刚果红等温线分析处理,多孔淀粉/海藻酸钙(FCA)吸附刚果红过程遵照Langmuir方程,由其测得最大吸附刚果红容量可达96mg/g。利用吸附热力学理论研究其热力学性能,具体数据表明FCA吸附刚果红在较低温度下更容易自发进行。采用共混冷冻干燥法制备多孔淀粉/GO气凝胶,运用不同的表征测试手段分析其表面形态、分子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实验测试不同外界条件对于淀粉/GO气凝胶吸附刚果红的干扰情况。运用吸附动力学模拟其实验全过程,其结果显示Pseudo-second-order方程最适合吸附过程。吸附刚果红等温线显示刚果红附着气凝胶过程遵照Langmuir方程,由其测得的极限吸附容量可达132.54mg/g。吸附热力学研究发现,淀粉/GO气凝胶吸附刚果红可自发进行且吸收热量。

房饶浩[6](2019)在《聚丙烯酸—聚乙二醇/乙醇胺缩聚物的制备及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表面修饰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染料工业废水中大多含有复杂的有机胺类芳香化合物。目前,处理废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吸附法因快速、高效和廉价而被广泛采用。亚甲基蓝(MB)是一种含氮杂环芳香族化合物,其水溶液可作为模拟废水的模型。本文报道了以聚丙烯酸(PAA)水溶液作原料,分别以聚乙二醇(PEG)和乙醇胺(ETA)作为交联剂,制备出聚丙烯酸-聚乙二醇缩聚物(PAA-PEG)和聚丙烯酸-乙醇胺缩聚物(PAA-ETA),探究了它们对于MB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具体工作如下:(1)PAA和PEG水溶液混合以后,180°C下持续加热80 min,发生分子间脱水缩合反应,红外光谱证明了PAA-PEG含有酯基,其比表面积达到3953.19 m2g-1;在投加量为0.75 g L-1和pH=7.0的条件下,PAA-PEG在200 mg L-1的MB溶液中具有较好的负载量和去除率。PAA-PEG吸附MB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规律,且吸附过程遵守Langmuir吸附规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其饱和吸附量的平均值为407.2 mg g-1。吸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变((35)G)为负值,表明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在酸性条件下,被吸附的MB可以从缩聚物表面脱附,从而可以实现对水溶液中MB的吸附、降解,如此循环三次后,其对水溶液中MB(200mg L-1)的去除率仍然高达87.7%。(2)PAA和ETA水溶液混合以后,150°C下持续加热90 min,也发生分子间脱水缩合反应,红外光谱也证明了PAA-ETA含有酯基,其比表面积达到4308.62 m2 g-1。探究了投加量和pH值对水溶液中MB吸附性能的影响;在不同投加量下,PAA-ETA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规律,且吸附过程遵守Langmuir模型,其饱和吸附量的平均值为427.8 mg g-1。吸附过程的(35)G为负值,表明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酸性条件可以实现被吸附MB的脱附,在经过三次吸附-脱附后,其对水溶液中MB(300 mg L-1)去除率仍然高达87.62%,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能。2、纳米Fe3O4因其尺寸小、超顺磁性、毒性低等特点,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有广泛的作用。但其本身具有在水中分散性差的缺点,就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本文报道了纳米Fe3O4经酒石酸氢钠处理并经进一步的活化以后,其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可以实现对蛋白分子的偶联和对Ni2+的螯合。具体内容如下:(1)以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Fe3O4,透射电子显微镜表明其粒径在10 nm左右;X射线衍射也证明Fe3O4的生成。将酒石酸氢钠加入Fe3O4中并进行超声处理,得到酒石酸氢钠-Fe3O4的复合体(SHT-Fe3O4),其表面的羧基经N-羟基丁二酰亚胺活化,就可以与含有伯氨基的牛血清蛋白(BSA)和α-淀粉酶共价偶联;偶联了BSA后的Fe3O4,对MB231细胞几乎无毒性。而偶联了α-淀粉酶的Fe3O4,对淀粉水解有催化作用。(2)对SHT-Fe3O4进行碱化处理以后,可以实现对Ni2+的螯合,SDS-PACE凝胶电泳实验表明:表面螯合的Ni2+可以与组氨酸(his)标记蛋白配位结合,因此,利用纳米Fe3O4磁性特征可以实现对his标记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孟令晗[7](2019)在《淀粉基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防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是一种来源于天然植物的高分子原料,是可降解、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较好的可塑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其作为材料的应用已经被广泛研究。同时,从经济和绿色环保角度出发,淀粉具有很大的潜力代替普通塑料,尤其在包装领域的应用。但是,淀粉被用作材料具有自身明显的弱点,如:机械性能差和不耐水等。改善淀粉材料性能的弱点也将进一步扩大淀粉基环保材料的应用领域。目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商品运输过程中的内部缓冲包装,对材料机械性能和耐水性要求较低,用淀粉材料代替将更具前景。因此,在本论文中,针对淀粉基发泡材料研究生产技术并探索了水分在淀粉基发泡材料生产过程的作用机理,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针对淀粉发泡材料提出蒸汽改性法,以达到改善材料对水敏感性的目的;并进一步引入高效界面粘结剂粘结防水涂层于材料表面,实现制备防水型淀粉材料的目的,具体研究和结论如下:首创两步挤出法,使用单螺杆对糊化后的淀粉粒材挤出制备淀粉基发泡材料。两步法工艺能够实现发泡材料的即产即用,解决了发泡材料运输和储藏成本高昂的难题。同时在淀粉发泡过程中,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水同时充当增塑剂和发泡剂的作用机理。并发现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淀粉发泡材料的形成展现不同的发泡模型。在15-18 wt%的临界水分含量范围内,全淀粉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由开孔结构转变成了闭孔结构,严重影响了淀粉发泡倍率和材料性能。造成此类模型转变的内在原因为:水分含量越低则淀粉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塑化强度越低,易形成开孔结构的淀粉发泡材料。相反地,较高水分含量的淀粉材料具有较低的塑化温度和较高的塑化强度,进而易于形成闭孔结构的淀粉发泡材料。在过程中,闭孔结构阻止了水蒸汽的挥发,当材料温度降低时气泡内部形成负压造成气泡的萎缩。对于开孔结构,水蒸汽在发泡期间就破孔挥发了,当温度降低时直接固化形成稳定的开孔发泡材料。淀粉基发泡材料展现出67 KPa的抗压强度,完全能够满足于商品的缓冲包装。为了进一步扩大全淀粉发泡材料的应用领域,针对多孔不规则材料提出了蒸汽法增强材料表面疏水性的方法,进而改善淀粉发泡材料对水的敏感性。Nano-SiO2表面具有大量的自由羟基,与多羟基的淀粉链接脱水形成‘Si-O-C’键,从而展现较好的相容性,并且还能与表面疏水改性剂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反应生成稳定的‘Si-O-Si’键。添加8 wt%Nano-SiO2到淀粉材料中达到含量的相对饱和,过多的Nano-SiO2将会造成自身聚集。Nano-SiO2能够与淀粉形成更加牢固的网络结构,进而降低了淀粉材料的吸水性。经HMDS蒸汽处理过的淀粉材料表面将暴露出三个甲基,从而增强材料的疏水性,甚至可将材料表面的接触角(CA)增加到120°左右,进一步改善了淀粉材料对水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淀粉材料对水的敏感性,研究防水型淀粉材料。聚乙烯亚胺(PEI)首次作为界面粘结剂,将疏水性的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粘结于亲水性的淀粉膜表面,隔断了淀粉材料与水的直接接触,并最终制备出了全降解的防水型淀粉材料。在此体系中,由于氢键的作用,PEI能够快速渗入淀粉膜内并留存在淀粉膜表面;另一方面,长链的PEI能够以迈克尔加成反应将AESO涂层链接在淀粉膜上。在搭接剪切实验中,经PEI处理的淀粉材料与AESO涂层的界面粘结强度得到了显着改善。测试中,经0.8 wt%PEI处理后,两者之间出现粘结破坏的模式,粘结强度甚至破坏了淀粉材料主体,甚至超过5MPa。最终制备的AESO/淀粉防水型材料浸泡在水中3h不变形。为了进一步增强AESO涂层和淀粉材料界面的耐水性和粘结强度,添加氧化淀粉与PEI形成离子键。离子键的生成,一方面可以在淀粉材料表面固定更多的PEI与AESO涂层链接;另一方面高分子之间的离子键会形成耐水性的嵌段共聚物,进一步阻止了水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并且完整的界面和防水涂层也阻止了淀粉材料进一步的吸水溶胀。同时,经搭接剪切实验测试发现,氢键已经能为AESO涂层和淀粉材料提供足够强的粘结力,离子键的加入可以进一步增强两者之间的粘结强度。与此同时,涂层与淀粉的紧密粘结对防水型淀粉材料的机械性能也有增强作用。研究表明,水分在全淀粉发泡材料中同时起增塑剂和发泡剂的作用,需要相互协调均衡分配才能制备性能优良的淀粉基发泡材料。在此工艺体系下,15-18 wt%是淀粉材料发泡的临界的水分值,在此范围内淀粉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由开孔结构转变为闭孔结构,严重影响了发泡倍率和材料性能。研究结果对全淀粉发泡材料的生产起指导性意义。同时针对淀粉材料对水敏感的弱点,根据材料自身特性结合防水机理提出淀粉材料耐水改性方法。利用少量的PEI作为界面粘结剂粘结AESO防水涂层于淀粉材料表面,制备出整体性较好的AESO/淀粉防水材料,展现出较强的防水性能,也进一步扩大了淀粉基环保材料的应用领域。

余跃,王亚楠,丁伟,周建飞,石碧[8](2018)在《催化剂对双氧水氧化淀粉-锆配合物结构及鞣制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分别用钨酸盐、偏钒酸盐和铜-铁盐催化双氧水氧化淀粉,制得氧化淀粉配体,测定了氧化淀粉的氧化度和双氧水分解率,采用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分析了氧化淀粉的官能团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考察了氧化淀粉-锆配合物的鞣制性能。铜-铁盐可催化葡萄糖单元C-2,C-3和C-6位的羟基氧化为羰基和羧基,同时打断α-1,4-糖苷键,制得低相对分子质量(14628)、高氧化度(72.5%)的氧化淀粉,用作配体可明显提高锆配合物在皮革中的分布均匀度(97.8%)和结合量(ZrO2质量分数8.0%),皮革收缩温度达89.7℃,鞣制效果最佳。钨酸盐催化氧化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高(465095),氧化度低(15.0%),形成的锆配合物鞣制性能差。偏钒酸盐催化氧化淀粉的鞣制性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黄小根,武海良,王卫,沈艳琴,毛宁涛[9](2015)在《干法制备氧化淀粉浆料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氢氧化钠为活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干法制备纺织氧化淀粉浆料,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双氧水用量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所制备的氧化淀粉浆料和工厂用氧化淀粉浆料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淀粉浆料的浆液性能、浆膜性能、浆纱性能均满足经纱上浆要求.

卢鑫[10](2015)在《氧化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对氧化淀粉的制备工艺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次氯酸钠、双氧水、高锰酸钾氧化淀粉、双醛淀粉的制备工艺,并对次氯酸钠、双氧水、高锰酸钾氧化淀粉的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及粘度进行比较,将三种氧化淀粉对尿素的吸附性能与双醛淀粉对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糊化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分析技术进一步研究氧化淀粉的颗粒形貌、糊化特性、热焓特性。分析氧化对淀粉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次氯酸钠氧化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次氯酸钠用量为3%,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h,体系pH为9.0,所制备的氧化淀粉羧基含量为0.538%,羰基含量为0.093%。双氧水氧化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双氧水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h,体系pH为8.0,催化剂用量为0.08%,所得氧化淀粉羧基含量为0.451%,羰基含量为0.108%。高锰酸钾氧化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高锰酸钾削量为2%,硫酸用量为4.5%,反应温度为50℃,制备后氧化淀粉羧基含量为0.465%,羰基含量为0.046%。双醛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高碘酸钠与淀粉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h,体系pH为3.0,制备好的双醛淀粉醛基含量为80.32%。对次氯酸钠、双氧水、高锰酸钾氧化淀粉糊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氧化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凝沉性、粘度都优于原淀粉,但高锰酸钾、双氧水氧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比原淀粉差。三种氧化淀粉吸附尿素氮性能与双醛淀粉相比,双醛淀粉吸附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氧化淀粉,其中双氧水氧化淀粉吸附的最少。SEM分析结果显示:蜡质玉米原淀粉颗粒呈现多角形,表面光滑,颗粒表面没有腐蚀和损伤的现象。与原淀粉相比,淀粉经过氧化改性后,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和褶皱,氧化度越大,颗粒表面变化越明显。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淀粉经过次氯酸钠、双氧水、高锰酸钾氧化改性处理后,在淀粉分子上引入了新的化学基团,在1605cm-1、1604cm-1、1596cm-1处出现了明显的羧基特征吸收峰,说明氧化后形成羧基,淀粉经过高碘酸钠氧化后,在1743cm-1处出现了明显的C=O特征吸收峰,说明改性后形成醛基。糊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经过次氯酸钠、双氧水、高锰酸钾氧化改性处理后,淀粉糊的起始糊化温度以及糊化完成温度均低于原淀粉,糊的最高黏度值随着淀粉改性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淀粉经过高碘酸钠氧化后,双醛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与原淀粉相比有所升高,并随着醛基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升高,最高黏度与原淀粉相比下降。DSC图谱表明:与蜡质玉米原淀粉相比,淀粉经过次氯酸钠、双氧水、高锰酸钾氧化改性后,淀粉相变的起始温度降低,并且随着氧化的升高逐渐下降,焓值明显降低;淀粉经过高碘酸钠氧化后,淀粉相变的起始温度升高,随着醛基含量的升高,温度也逐渐升高,醛基的引入使淀粉颗粒的部分双螺旋结构被破坏,所需能量降低,焓值降低。

二、双氧水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氧水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戴斯马丁氧化剂对淀粉的作用及其产物的结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淀粉概述
        1.1.1 玉米淀粉概况
        1.1.2 玉米淀粉研究进展
    1.2 氧化淀粉
        1.2.1 氧化淀粉的种类
        1.2.2 氧化淀粉的性质
        1.2.3 氧化淀粉的应用
    1.3 复合变性淀粉
        1.3.1 复合变性淀粉概述
        1.3.2 氧化变性淀粉研究现状
    1.4 淀粉在纺织浆料中的应用
    1.5 课题背景及意义
        1.5.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2 DMP氧化淀粉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DMP氧化淀粉制备方法
        2.3.2 DMP氧化淀粉制备单因素试验
        2.3.3 扫描电镜(SEM)测试
        2.3.4 分子量测试
        2.3.5 XRD测试
        2.3.6 ~(13)C-NMR及H-NMR测试
        2.3.7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测试
        2.3.8 糊化温度测试
        2.3.9 粘附性测试
        2.3.10 膜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氧化淀粉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3 分子量分析
        2.4.4 XRD分析
        2.4.5 核磁碳谱及氢谱分析
        2.4.6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分析
        2.4.7 糊化温度分析
        2.4.8 粘附性分析
        2.4.9 膜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氧化酯化淀粉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酯化淀粉制备方法
        3.3.2 酯化淀粉制备单因素试验
        3.3.3 氧化-酯化淀粉的制备
        3.3.4 扫描电镜(SEM)测试
        3.3.5 红外光谱(FT-IR)测试
        3.3.6 热重分析(TG)测试
        3.3.7 差示扫描热(DSC)测试
        3.3.8 透明度及凝沉性测试
        3.3.9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测试
        3.3.10 糊化温度测定
        3.3.11 粘附性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酯化淀粉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4 热重(TG)分析
        3.4.5 差示扫描热(DSC)分析
        3.4.6 透明度及凝沉性分析
        3.4.7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分析
        3.4.8 糊化温度分析
        3.4.9 粘附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辐照氧化淀粉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辐照淀粉的制备
        4.3.2 辐照氧化淀粉的制备
        4.3.3 扫描电镜(SEM)测试
        4.3.4 红外光谱(FT-IR)测试
        4.3.5 热重分析(TG)测试
        4.3.6 差示扫描热(DSC)测试
        4.3.7 羰基含量测试
        4.3.8 透明度及凝沉性测试
        4.3.9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测试
        4.3.10 糊化温度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3 热重(TG)分析
        4.4.4 差示扫描热(DSC)分析
        4.4.5 羰基含量分析
        4.4.6 透明度及凝沉性分析
        4.4.7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分析
        4.4.8 糊化温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浆料应用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浆液配制
    5.4 浆纱制备
    5.5 实验方法
        5.5.1 浆液性能测试
        5.5.2 浆纱性能测试
    5.6 结果与分析
        5.6.1 浆液性能分析
        5.6.2 浆纱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复合变性淀粉及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浆料应用现状
    1.2 淀粉
        1.2.1 淀粉的结构
        1.2.2 淀粉的性质
    1.3 变性淀粉
        1.3.1 变性淀粉概述
        1.3.2 辐照淀粉概述
        1.3.4 氧化淀粉概述
        1.3.5 酶解淀粉概述
    1.4 复合变性淀粉
        1.4.1 复合变性淀粉概述
        1.4.2 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辐照淀粉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的辐照处理
        2.3.2 扫描电镜测试
        2.3.3 傅里叶红外测试
        2.3.4 自由基测试
        2.3.5 分子量测试
        2.3.6 支直链含量测试
        2.3.7 粘度及粘度热稳定性测试
        2.3.8 糊化温度曲线测试
        2.3.9 粘附力测试
        2.3.10 透明度和凝沉性测试
        2.3.10.1 透明度测试
        2.3.10.2 凝沉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分析
        2.4.2 傅里叶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2.4.3 自由基测试结果分析
        2.4.4 分子量测试结果分析
        2.4.5 支直链含量分析
        2.4.6 粘度及粘度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2.4.7 糊化温度曲线分析
        2.4.8 粘附力测试结果分析
        2.4.9 透明度和凝沉性测试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辐照氧化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辐照氧化淀粉的制备
        3.3.2 单因素实验
        3.3.2.1 氧化剂含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3.2.2 pH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3.2.3 时间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3.2.4 温度对氧化温度的影响
        3.3.3 扫描电镜测试
        3.3.4 傅里叶红外测试
        3.3.5 碳谱测试
        3.3.6 DSC测试
        3.3.7 羧基羰基测试
        3.3.7.1 羧基含量测定
        3.3.7.2 羰基含量测定
        3.3.8 粘度及粘度稳定性的测试
        3.3.9 糊化温度曲线测试
        3.3.10 粘附力的测试
        3.3.11 透明度和凝沉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
        3.4.1.1 氧化剂含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4.1.2 pH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4.1.3 时间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4.1.4 反应温度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3.4.2 扫描电镜分析
        3.4.3 傅里叶红外测试
        3.4.4 碳谱分析
        3.4.5 羧基和羰基结果分析
        3.4.6 DSC结果分析
        3.4.7 粘度及粘度稳定性分析
        3.4.8 糊化温度曲线分析
        3.4.9 粘附力分析
        3.4.10 透明度和凝沉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辐照酶解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辐照酶解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
        4.3.2 单因素实验
        4.3.2.1 酶解温度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3.2.2 酶解时间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3.2.3 酶量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3.2.4 pH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3.4 傅里叶红外的测试
        4.3.5 DSC测试
        4.3.6 粘度及粘度稳定性测试
        4.3.7 糊化温度曲线测试
        4.3.8 粘附力测试
        4.3.9 透明度和凝沉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因素实验
        4.4.1.1 酶解温度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4.1.2 酶解时间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4.1.3 酶量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4.1.4 酶解pH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4.4.2 扫描电镜分析
        4.4.3 傅里叶红外分析
        4.4.4 DSC分析
        4.4.5 粘度及粘度稳定性分析
        4.4.6 糊化温度曲线分析
        4.4.7 粘附力分析
        4.4.8 透明度和凝沉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变性淀粉浆料浆纱试验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浆料配制
    5.4 浆料及浆纱性能测试
        5.4.1 粘度测试
        5.4.2 粘附力测试
        5.4.3 回潮率测试
        5.4.4 断裂强力测试
        5.4.5 耐磨性测试
        5.4.6 毛羽测试
        5.4.7 退浆率测试
    5.5 结果分析
        5.5.1 粘度结果分析
        5.5.2 粘附力结果分析
        5.5.3 回潮率结果分析
        5.5.4 断裂强力结果分析
        5.5.5 耐磨性测试结果分析
        5.5.6 毛羽测试结果分析
        5.5.7 退浆率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CC废纸浆
        1.1.1 OCC废纸浆利用现状
        1.1.2 OCC废纸制浆中淀粉污染问题
    1.2 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
    1.3 淀粉污染控制技术现状
        1.3.1 气浮处理法
        1.3.2 絮凝沉淀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3.4 造纸处理新技术
    1.4 淀粉改性方法
        1.4.1 物理改性
        1.4.2 生物改性
        1.4.3 化学改性
    1.5 淀粉基吸附材料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OCC废纸制浆中二次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测定
        2.2.3.2 纸张抄片
        2.2.3.3 表面施胶淀粉的制备
        2.2.3.4 二次淀粉的溶解特性与制备
        2.2.3.5 自制二次淀粉制备
        2.2.3.6 二次淀粉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的分析
        2.3.2 二次淀粉的溶解特性
        2.3.3 二次淀粉的粘均分子量分析
        2.3.4 二次淀粉的FT-IR与 XRD分析
        2.3.5 二次淀粉的TG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次淀粉的阴离子化改性与留着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阴离子化淀粉的制备
        3.2.3.2 淀粉的FT-IR分析
        3.2.3.3 电荷需求量
        3.2.3.4 羧基含量及分子量测试
        3.2.3.5 纤维浆料的制备
        3.2.3.6 动态滤水实验
        3.2.3.7 淀粉留着性能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阴离子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
        3.3.2 阴离子淀粉在造纸湿部的留着性能
        3.3.2.1 CPAM基本特性研究
        3.3.2.2 CPAM用量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3.2.3 浆料温度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3.2.4 浆料pH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3.2.5 接触时间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次淀粉的阳离子化改性与留着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阳离子化淀粉的制备
        4.2.3.2 阳离子取代度的测试
        4.2.3.3 淀粉的FT-IR分析与电荷需求量
        4.2.3.4 动态滤水实验
        4.2.3.5 淀粉留着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阳离子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
        4.3.2 阳离子淀粉在造纸湿部的留着性能
        4.3.2.1 浆料温度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4.3.2.2 浆料pH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4.3.2.3 时间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纤维浆料的制备
        5.2.3.2 阴离子淀粉助留助滤体系
        5.2.3.3 阳离子淀粉助留助滤体系
        5.2.3.4 细小纤维留着率
        5.2.3.5 纸张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阴离子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3.1.1 阴离子淀粉/CPAM
        5.3.1.2 阴离子淀粉/CPAM/凹凸棒土
        5.3.2 阳离子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3.2.1 阳离子淀粉
        5.3.2.2 CPAM/阳离子淀粉
        5.3.3 二次淀粉的改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微孔淀粉
        1.2.2 氧化淀粉
        1.2.3 阳离子淀粉
        1.2.4 复合变性淀粉
第2章 实验
    2.1 原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反应机理与原理
        2.3.1 酶解机理
        2.3.2 氧化原理
        2.3.3 醚化原理
    2.4 阳离子氧化微孔淀粉的制备
        2.4.1 微孔淀粉的制备
        2.4.2 氧化微孔淀粉的制备
        2.4.3 阳离子氧化微孔淀粉的制备
    2.5 分析与测定方法
        2.5.1 水分含量测定
        2.5.2 微孔淀粉吸油率测定
        2.5.3 羧基含量测定
        2.5.4 取代度测定
        2.5.5 蓝值测定
        2.5.6 冻融稳定性测定
        2.5.7 凝沉性测定
        2.5.8 膨胀能力测定
        2.5.9 抗酸、抗碱性测定
        2.5.10 糊化特性测定
        2.5.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12 热失重(TGA)
        2.5.13 差式扫描量热(DSC)
        2.5.14 X射线衍射(XRD)
        2.5.15 偏光显微镜(POM)
        2.5.16 扫描电镜(SEM)
        2.5.17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Zn~(2+)、Cu~(2+)吸附性能测定
        2.5.18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SO42-吸附性能测定
        2.5.19 接触角测定
        2.5.20 粒度分布测定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工艺参数优化
        3.1.1 氧化温度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3.1.2 氧化时间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3.1.3 氧化剂用量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3.1.4 pH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
        3.1.5 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工艺条件优化
    3.2 氧化微孔大米淀粉阳离子醚化工艺参数优化
        3.2.1 醚化剂用量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2 醚化时间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3 醚化温度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4 pH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5 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工艺条件优化
    3.3 酶解、氧化、醚化对凝沉性的影响
    3.4 酶解、氧化、醚化对冻融稳定性与蓝值的影响
    3.5 酶解、氧化、醚化对抗碱性和抗碱性的影响
    3.6 酶解、氧化、醚化对膨胀能力的影响
    3.7 红外光谱分析
    3.8 酶解、氧化、醚化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3.9 酶解、氧化、醚化对TGA的影响
    3.10 酶解、氧化、醚化对DSC的影响
    3.11 酶解、氧化、醚化对结晶结构的影响
    3.12 酶解、氧化、醚化对大米淀粉颗粒形态的影响
    3.13 酶解、氧化、醚化对大米淀粉表面性能的影响
    3.14 酶解、氧化、醚化对大米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3.15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Zn~(2+)、Cu~(2+)吸附性能的比较
    3.16 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对SO_4~(2-)吸附性能的比较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多孔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废水中染料的危害
    1.2 处理废水中染料的方法
        1.2.1 生物法
        1.2.2 化学法
        1.2.3 物理法
    1.3 常用的吸附剂
        1.3.1 活性炭
        1.3.2 天然有机吸附剂
        1.3.3 碳纳米管
        1.3.4 石墨烯
        1.3.5 氧化石墨烯
    1.4 多孔淀粉
        1.4.1 多孔淀粉的研究背景
        1.4.2 多孔淀粉的结构
        1.4.3 多孔淀粉的功能性质
        1.4.4 多孔淀粉的吸附特点
        1.4.5 多孔淀粉的制备
        1.4.6 多孔淀粉的改性处理
        1.4.7 多孔淀粉的应用
    1.5 海藻酸钠
        1.5.1 海藻酸钠的概述
        1.5.2 海藻酸钠的性质及特点
        1.5.3 海藻酸钠的提取及制备
        1.5.4 海藻酸钠的用途
        1.5.5 海藻酸钠在水体重金属离子处理方面的应用
        1.5.6 海藻酸钠在水体染料分子处理方面的应用
    1.6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问题的提出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多孔淀粉/海藻酸钠(FCA)的制备与表征
        2.3.1 多孔淀粉/海藻酸钠(FCA)的制备过程
        2.3.2 表征结果及讨论
    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2.4.1 氧化石墨烯制备的实验过程
        2.4.2 GO的表征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热失重分析
    2.5 氧化石墨烯/淀粉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2.5.1 GO/淀粉气凝胶的制备
        2.5.2 氧化石墨烯/淀粉气凝胶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淀粉/海藻酸钠气凝胶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前言
    3.2 有机染料的检测方法
    3.3 不同因素对淀粉/海藻酸钠气凝胶吸附刚果红(CR)染料效果的影响
        3.3.1 CR溶液初始pH对吸附的影响
        3.3.2 刚果红溶液初始浓度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3.3 刚果红接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4 吸附剂的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吸附等温线
    3.5 吸附动力学
    3.6 吸附热力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淀粉/GO复合气凝胶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不同因素对多孔淀粉/GO复合气凝胶吸附性能的研究
        4.2.1 CR初始pH对吸附的影响
        4.2.2 多孔淀粉/GO的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3 CR初始浓度和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淀粉/GO吸附的影响
    4.3 吸附等温线
    4.4 吸附动力学
    4.5 吸附热力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聚丙烯酸—聚乙二醇/乙醇胺缩聚物的制备及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表面修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印染废水概述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1.1.2 炭系列多孔材料在处理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1.2 缩聚物材料及其吸附性能
        1.2.1 天然高分子缩聚物及其吸附性能
        1.2.2 人工合成高分子缩聚物及其吸附性能
        1.2.3 高分子缩聚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1.2.4 缩聚物吸附剂的优点
    1.3 磁性四氧化三铁材料概述
        1.3.1 磁性纳米Fe_3O_4 粒子的表面改性
        1.3.2 纳米Fe_3O_4 在分离纯化蛋白的应用
    1.4 本课题拟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酸-聚乙二醇缩聚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PAA-PEG缩聚物的合成
        2.2.3 PAA-PEG缩聚物对MB的吸附量和对水中MB去除率与单位体积投加量之间的关系
        2.2.4 PAA-PEG缩聚物对MB的吸附量和对水中MB的去除率与pH之间的关系
        2.2.5 不同的PAA-PEG缩聚物投加量条件下对吸附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2.2.6 PAA-PEG缩聚物吸附亚甲基蓝吸附热力学研究
        2.2.7 PAA-PEG缩聚物吸附能力的二次利用
        2.2.8 PAA-PEG缩聚物吸附甲氨蝶呤(MTX)吸附和缓释实验
    2.3 表征
    2.4 结果和讨论
        2.4.1 红外光谱、XPS、扫描电镜图和比表面积
        2.4.2 PAA-PEG最佳比例和时间的确定
        2.4.3 PAA-PEG缩聚物吸附MB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2.4.4 pH值对MB的吸附量和水溶液中MB去除率的影响
        2.4.5 PAA-PEG缩聚物对MB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2.4.6 PAA-PEG缩聚物吸附MB吸附热力学研究
        2.4.7 PAA-PEG吸附MB的重复利用
        2.4.8 PAA-PEG缩聚物对MTX的吸附及其缓释性能
    2.5 结论
第三章 聚丙烯酸-乙醇胺缩聚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过程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PAA-ETA缩聚物的合成
        3.2.3 PAA-ETA缩聚物对各种染料初期探索
        3.2.4 PAA-ETA缩聚物对MB的吸附量和对水中MB去除率与单位体积投加量之间的关系
        3.2.5 溶液的pH值对PAA-ETA缩聚物吸附MB的qe、去除率的关系
        3.2.6 不同投加量条件下PAA-ETA缩聚物吸附MB动力学研究
        3.2.7 PAA-ETA缩聚物吸附MB吸附热力学研究
        3.2.8 PAA-ETA缩聚物吸附能力的二次利用
    3.3 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图谱、XPS、扫描电镜图和比表面积
        3.4.2 PAA-ETA缩聚物对各种染料吸附的结果及原因讨论
        3.4.3 PAA-ETA最佳比例和反应时间的确定
        3.4.4 PAA-ETA吸附MB最理想投加量的确定
        3.4.5 PAA-ETA吸附MB最佳pH的确定
        3.4.6 不同投加量下PAA-ETA缩聚物吸附MB动力学研究
        3.4.7 PAA-ETA缩聚物吸附MB吸附热力学研究
        3.4.8 PAA-ETA吸附MB的重复利用
    3.5 结论
第四章 酒石酸氢钠对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表面修饰以及应用
    4.1 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过程
        4.2.1 纳米四氧化三铁(Fe_3O_4)的合成
        4.2.2 酒石酸氢钠-纳米四氧化三铁(SHT-Fe_3O_4)复合体的制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SHT-Fe_3O_4 与牛血清蛋白(BSA)的共价偶联实验
        4.2.5 SHT-Fe_3O_4 与α-淀粉酶的共价偶联实验
        4.2.6 SHT-Fe_3O_4 与α-淀粉酶的共价偶联产物促进淀粉水解实验
        4.2.7 SHT-Fe_3O_4 的碱化处理及其对镍离子的螯合
        4.2.8 Ni-SHT-Fe_3O_4 分离纯化组氨酸(his)标记蛋白和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
        4.2.9 BSA-SHT-Fe_3O_4和Fe_3O_4 细胞毒性实验
    4.3 表征
    4.4 结果和讨论
        4.4.1 纳米Fe_3O_4 的粒径分析
        4.4.2 SHT-Fe_3O_4 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
        4.4.3 SHT-Fe_3O_4 偶联BSA蛋白
        4.4.4 SHT-Fe_3O_4 偶联α-淀粉酶
        4.4.5 SHT-Fe_3O_4 与α-淀粉酶偶联产物促进淀粉水解
        4.4.6 Ni-SHT-Fe_3O_4 分离纯化His蛋白实验结果
        4.4.7 BSA-SHT-Fe_3O_4和Fe_3O_4 细胞毒性
    4.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经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7)淀粉基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防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的性能介绍
        1.1.1 淀粉的微观结构
        1.1.2 淀粉的功能化
    1.2 淀粉在材料中的应用
        1.2.1 填充型淀粉基材料
        1.2.2 复合型淀粉基材料
        1.2.3 全淀粉材料
        1.2.4 淀粉发泡材料
    1.3 熔融挤出技术淀粉基材料的应用
        1.3.1 基于物理共混的淀粉基材料体系的构建
        1.3.2 基于淀粉凝胶化材料的构建
        1.3.3 热塑性淀粉反应挤出材料的构建
        1.3.4 淀粉材料市场现状
    1.4 淀粉基可降解材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1.4.1 淀粉自身性能问题
        1.4.2 淀粉与聚酯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
        1.4.3 淀粉材料对水敏感性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基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水分含量对淀粉粒材热力学的影响
        2.4.2 水分含量对淀粉粒材结晶性能的影响
        2.4.3 水分在两步挤出发泡中的作用
        2.4.4 水分对淀粉发泡的影响
        2.4.5 泡孔结构和发泡过程理论研究
        2.4.6 水分含量对淀粉基发泡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基材料的疏水改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ano-SiO_2/淀粉材料表面处理研究
        3.4.2 Nano-SiO_2/淀粉材料的疏水性研究
        3.4.3 Nano-SiO_2/淀粉材料吸水性的研究
        3.4.4 挤出加工工艺对淀粉/聚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水型淀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和讨论
        4.4.1 PEI对淀粉膜表面的影响
        4.4.2 PEI对淀粉膜与紫外固化的AESO连接界面的影响
        4.4.3 防水型淀粉材料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键增强淀粉/AESO复合材料界面耐水性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4 结果和讨论
        5.4.1 PEI在氧化淀粉膜表面的接枝
        5.4.2 离子键对淀粉膜和防水涂层界面防水性的影响
        5.4.3 离子键含量对淀粉膜和防水涂层界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催化剂对双氧水氧化淀粉-锆配合物结构及鞣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不同催化剂作用下氧化淀粉的制备
    1.3 氧化度的测定
    1.4 双氧水分解率的测定
    1.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1.6 红外光谱分析
    1.7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1.8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1.9 氧化淀粉与锆盐的配位反应分析
    1.1 0 锆鞣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类型对淀粉氧化度的影响
    2.2 催化剂类型对氧化淀粉化学结构的影响
    2.3 催化剂类型对氧化淀粉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2.4 氧化淀粉与锆盐的配位反应
    2.5 锆鞣革性质
3 结论

(9)干法制备氧化淀粉浆料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1.1.1 材料
        1.1.2 仪器
    1.2 变性淀粉浆料的制备
        1.2.1 双氧水作用淀粉的机理
        1.2.2 制备方法
        1.2.3 变性淀粉浆料的结构表征
    1.3 测试方法
        1.3.1 浆液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
        1.3.2 浆膜性能
    1.4 上浆工艺
    1.5 原纱及浆纱性能测试
        1.5.1 浆纱毛羽测试
        1.5.2 浆纱耐磨性
        1.5.3 浆纱增强率、减伸率
        1.5.4 退浆率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变性淀粉浆料的结构表征
    2.2 不同条件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
        2.2.1 反应温度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对淀粉浆液黏度的影响
        2.2.3 双氧水用量对淀粉黏度的影响
    2.3 浆液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
    2.4 浆膜
        2.4.1 浆膜外观
        2.4.2 浆膜性能
    2.5 浆纱性能
3 结论

(10)氧化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蜡质玉米淀粉概述
        1.1.1 蜡质玉米淀粉的颗粒结构
        1.1.2 蜡质玉米淀粉的溶解性质
        1.1.3 蜡质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
        1.1.4 蜡质玉米淀粉的老化特性
    1.2 淀粉的氧化
        1.2.1 常用淀粉氧化剂
    1.3 国内外氧化淀粉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次氯酸钠氧化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氧化淀粉的制备
        2.3.2 羧基含量的测定
        2.3.3 羰基含量的测定
        2.3.4 淀粉糊透明度的测定
        2.3.5 淀粉糊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2.3.6 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3.7 淀粉糊凝沉性的测定
        2.3.8 淀粉糊粘度测定
        2.3.9 淀粉糊化特性测定
        2.3.10 尿素吸附性能的测定
        2.3.1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次氯酸钠氧化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2.4.2 氧化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2.4.3 氧化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2.4.4 氧化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4.5 氧化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2.4.6 氧化淀粉粘度的测定
        2.4.7 氧化淀粉糊化特性测定
        2.4.8 尿素吸附性能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双氧水氧化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氧化淀粉的制备
        3.3.2 羧基含量的测定
        3.3.3 羰基含量的测定
        3.3.4 淀粉糊透明度的测定
        3.3.5 淀粉糊溶解度及膨胀度的测定
        3.3.6 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3.7 淀粉糊凝沉稳定性的测定
        3.3.8 淀粉糊粘度的测定
        3.3.9 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3.3.10 尿素吸附性能的测定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氧水氧化淀粉氧化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3.4.2 氧化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3.4.3 氧化淀粉溶解度及膨胀度的测定
        3.4.4 氧化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4.5 氧化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3.4.6 氧化淀粉粘度的测定
        3.4.7 氧化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3.4.8 尿素吸附性能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高锰酸钾氧化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氧化淀粉的制备
        4.3.2 羧基含量的测定
        4.3.3 羰基含量的测定
        4.3.4 氧化淀粉颗粒形貌
        4.3.5 氧化淀粉红外光谱测定
        4.3.6 尿素吸附性能测定
        4.3.7 氧化淀粉的透明度的测定
        4.3.8 氧化淀粉的溶解度及膨胀度的测定
        4.3.9 氧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4.3.10 氧化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4.3.11 氧化淀粉粘度的测定
        4.3.12 氧化淀粉糊化特性测定
        4.3.13 氧化淀粉热焓特性分析
        4.3.1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高锰酸钾氧化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4.4.2 氧化淀粉的颗粒形貌
        4.4.3 氧化淀粉红外光谱分析
        4.4.4 尿素吸附性能测定
        4.4.5 氧化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4.4.6 氧化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4.4.7 氧化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4.4.8 氧化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4.4.9 氧化淀粉粘度的测定
        4.4.10 氧化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4.4.11 氧化淀粉热焓特性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5 双醛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双醛淀粉的制备
        5.3.2 醛基含量的测定
        5.3.3 双醛淀粉的颗粒形貌
        5.3.4 双醛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
        5.3.5 尿素吸附性能测定
        5.3.6 双醛淀粉的糊化特性
        5.3.7 双醛淀粉的热焓特性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双醛淀粉氧化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5.4.2 双醛淀粉的颗粒形貌
        5.4.3 双醛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
        5.4.4 尿素吸附性能测定
        5.4.5 双醛淀粉的糊化特性
        5.4.6 双醛淀粉的热焓特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双氧水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戴斯马丁氧化剂对淀粉的作用及其产物的结构性能分析[D]. 张文馨.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2]复合变性淀粉及浆料的研究[D]. 周盼.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3]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林凌蕊.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4]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吕小丽.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多孔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于源海. 青岛大学, 2019(02)
  • [6]聚丙烯酸—聚乙二醇/乙醇胺缩聚物的制备及纳米四氧化三铁的表面修饰与应用[D]. 房饶浩.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7]淀粉基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防水性研究[D]. 孟令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催化剂对双氧水氧化淀粉-锆配合物结构及鞣制性能的影响[J]. 余跃,王亚楠,丁伟,周建飞,石碧. 精细化工, 2018(11)
  • [9]干法制备氧化淀粉浆料工艺研究[J]. 黄小根,武海良,王卫,沈艳琴,毛宁涛.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5(03)
  • [10]氧化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卢鑫.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过氧化氢对淀粉的氧化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