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

浅谈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

一、浅议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奎[1](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认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彭玮[2](2012)在《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始终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农业科研体制僵化、品种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种子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粮食“八连增”的光环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种业目前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在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分为七个章节,主要是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有关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对中国种业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是导致竞争力偏弱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世界种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的800余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对湖北省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科研体制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人才结构、销售收入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农户用种行为及市场监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问题所在;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加快国内资源整合、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推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湖北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显着成效,品种选育水平逐步提升、良种供应能力逐步提高、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子技术实现了高新化、科研成果实现了产权化、种子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子经营实现了市场化;通过对我国种子生产与品种研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种子生产基地模式与种子经营模式。我国近三十年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尚未达到成功的标准,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企业科研实力薄弱,尚未成为农业科研主体,必须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2、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与中国种业发展相似,也是有政府管理到过渡阶段、垄断阶段、市场化竞争阶段,说明种业发展的规律应该走向市场化;种子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是种业发展巨大推动力,同时重视品牌的建设与保护,以法治种,保证质量也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借鉴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政府引导,合理分工,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技术推广,同时注重立法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该明确各级科研机构和单位的分工,合理解决人员分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研体系。3、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湖北省种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全国农业大省、用种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全省21家科研机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体制约束导致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全省106家种子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湖北省的种子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属于经营型企业,无力进行种子科研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全省672户种子种植户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地变化,妇女、老人、儿童比例的提高对保障种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农户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通过经销商的渠道进行购买种子,同时农户对种子品牌还没有建立一定的忠诚度,种子企业的品牌建设急需加强。大部分农户认为种子价格偏高,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种子经营主体经营行为混乱,市场监管急需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即科技创新能不强、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种业发展环境不佳。4、建立了湖北省种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四个方面,量化未来湖北省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为保障目标实现的具体内容,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根据湖北种业资源禀赋条件和未来十年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需要,结合湖北种业优势和特色,按品种对湖北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业区域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最后根据重点内容和区域布局设计重点项目,更加具体的规划出湖北省种业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种业发展要有一个宏观发展规划和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加快国内种业资源整合,快速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三是要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四是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五是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是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孙健敏[3](2011)在《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小杂粮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特殊的保健功能因子,在现代功能型保健食品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解决生产上小杂粮品种选育问题,国家陆续开展了各类小杂粮作物的品种区域试验。试验数据一直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采集、分析及处理,其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等问题。论文研究了小杂粮区试的数据采集、统计、汇总及产量的方差分析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网络化的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首次将区试数据采集、统计、汇总、分析、品种评述和总结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全面集成,实现了区试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区试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有效性、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小杂粮区试数据人工采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区试数据采集涉及内容和数据采集流程,提出了网络化的数据采集模式,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数据采集,解决区试数据上报、汇集等繁琐过程。(2)结合小杂粮区试特点,研究了区试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差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算法设计。探讨区试数据统计汇总方法,分析区试数据统计报表的数据组成和计算方法,研究了报表结构和制作技术。采用数据库与Delphi编程,实现了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使用AnyLib组件完成汇总报表的生成和导出,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3)分析小杂粮区试总结报告文档的组成、结构和内容,研究了总结报告文档自动生成的实现方法。采用Web Office插件和Delphi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品种区试结果评述数据的提取、总结报告自动生成和导出。(4)研究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和实现技术。按照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了系统设计和数据库设计。采用Delphi+数据库编程技术,实现了区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总结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论文基于C/S系统架构,采用Delphi和数据库混合编程技术,在Windows XP+SQL Server 2000平台上,研发了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测试分析表明,系统可满足小杂粮区试数据分析处理的应用需求,提高了区试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可靠性,具有实用价值。

王继滨,李慧东,李凤云[4](2010)在《我国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2007~2008年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年报"的分析,发现在区域试验中存在着承试点技术水平高低不齐,参试品种过多,承试点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不高,上报产量有虚假成分等影响区域试验质量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应当建立稳定的标准化区域试验站及网络,建立科学的试验质量考评指标和完善奖励机制,加强承试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及技术培训,改进试验设计等措施,严格参试品种标准,适当控制参试品种数量,提高试验质量。以充分发挥区域试验选拔品种、衔接作物育种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

李全衡[5](2009)在《浅议云南省水稻品种管理》文中研究说明1品种管理基础品种管理是种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部分是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区试审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是有区别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本质特征是对申请人知识产权,即财产权的保护;品种审定的本质特征是对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6](2006)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文中提出

黄淑美,伍慕仪[7](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志德[8](2004)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精度和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的中间环节,区域试验的结果是农作物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评价体系中,缺乏评价精度的统一指标,一般沿用误差变异系数<15%的精度要求;在一年多点试验中,以试点效应固定的方差分析模型为主,缺乏对试点效应随机和固定2种模型分析结果的比较;品种稳定性模型的适合性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分析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精度,选用合适的稳定性分析模型,本研究根据江苏省1983~1992年十年中粳稻组和1999~2003年四年(缺2001年)迟熟中粳稻组区域试验的资料,以误差变异系数(CEV)和相对最小显着差数(RLSDα)为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指标,以产量遗传变异系数(GCV)为试点精度指标,评价各点次试验的试验精度和试点精度;分析线性回归(LR)模型在品种稳定性分析中的适合性;研究试点效应随机或固定的不同方差分析模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LR模型和加性累加乘积可乘(AMMI)模型在品种稳定性分析上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区域试验精度 单年单点试验层次上,中粳稻组和迟熟中粳稻组各点次试验的CEV变幅为0.88~10.0%,其中约有85%点次的中粳稻组和90%点次的迟熟中粳稻组试验的CEV<5%;RLSDα分析表明,只有不足一半的试验能鉴别出5%的品种产量差异。单年多点试验层次上,所有点次试验的CEV和RLSD0.05均<5.0%。因此,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较高,但单年单点层次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有待提高。另外,仅根据CEV一项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区域试验精度,应采用CEV和RLSDα两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2 试点分辨力 中粳稻组各试点平均GCV变幅为4.54~11.33%。如东市农科所和赣榆市农科所试点的分辨力较高,淮安市农科所和东海县农科所试点的分辨力较低。迟熟中粳稻组各试点GCV变幅为2.91~6.64%。南通市农科所试点的分辨力较高,泰州市种子管理站试点的分辨力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泰州种子管理站试点,该试点不仅分辨力较低,而且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都较低。3方差分析模型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一年多点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方差分析模型有2种,试点效应随机和试点效应固定方差分析模型。研究表明,试点效应固定则品种产量平均相差10公斤就表现显着差异,相差13公斤就能表现极显着差异;试点效应随机则品种产量平均相差29公斤才表现显着差异,相差39公斤才表现极显着差异,由此可见,试点效应固定时的产量显着性标准仅有试点效应随机时的1/3,而区域试验中品种间产量差异是否显着是品种能否通过审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建议水稻品种区域试验选择试点效应随机的方差分析模型,有利于提高审定品种的产量潜力,降低新品种推广风险。4稳定性分析模型的比较 中粳稻组和迟熟中粳稻组区域试验能用互作项(线性)解释的互作仅占品种/环境(G‘E)互作项总变异的12.04%和15.37%,中粳稻组和迟熟中粳稻组共15组区域试验都不适合用LR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LR模型分析江苏省1 985一1992年中粳稻组4轮8年区域试验资料显示,盐粳2号具有较好的动态稳定性,绝大多数品种也都具有较好的动态稳定性,且年度间表现基本一致。这到底是品种稳定性的真实体现还是由于LR模型不适合造成的则难以区分。AMMI模型分析表明,盐粳2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同品种的稳定性是有差异的,且多数品种的稳定性在年度间是一致的。因此,LR模型用于稳定性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AMMI模型在品种稳定性方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建议水稻品种区域试验采用AMMI模型进行分析。关键词:水稻;区域试验;试验精度;模型;稳定性

杨兴强[9](2021)在《农作物品种自主测试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农作物品种测试体系的科学与否是影响品种审定和市场推广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对农作物品种试验自主测试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的品种试验评价体系对筛选优良品种的重要意义,总结出目前农作物品种自主评价测试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测试体系评价分析的具体对策建议。

王海博[10](2021)在《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传统的基础行业,在传统农业中试验田规划是农业育种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的试验田规划有利于减少农业耕地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生产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传统农业规划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此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农田规划大多采用人工现场操作,在纸上进行作业,工作人员需要亲自到农田中,根据试验田实际情况,在纸上完成本年度的种植规划工作。此外,对于规划的结果无法进行修改和调整,只能重新规划,进而导致规划工作的效率低下。本文从计算机辅助规划、管理农田的角度出发,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农田规划领域,运用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设计并实现了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首先,系统采取分层规划的方式对试验田进行育种种植规划,先将农田划分成若干试验田,再逐一将试验田划分为若干种植区,构建了适合大规模区域种植以株为单位农作物的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其次,本设计在种植图中使用二维的网格工具建立界面模型,在网格布局中,系统结合农田实际的属性和参数来生成网格元素,用户可以获取农作物在种植图中的相对位置,实现了精准农业;另外,系统通过一些规划策略,辅助帮助用户完成农田规划作业。根据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的实际需求,本文遵循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流程,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在VUE框架上进行实现,系统数据主要使用了 MySQL关系型数据库,对于图片等资源的存储,系统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对象存储服务。该系统目前已应用于某马铃薯育种科研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为马铃薯育种工作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二、浅议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1.4.2 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1.4.3 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1.4.4 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1.4.5 农业科研体制问题研究
        1.4.6 中国种业发展路径研究
2 种子供给与需求弹性分析
    2.1 种子需求及弹性理论
        2.1.1 种子用户的需求特征
        2.1.2 种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析
    2.2 种子市场供给理论
        2.2.1 种子市场供给主体的特征与类型
        2.2.2 种子供给特征及供给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3.1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3.1.2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3.2 种子生产基地与生产体系管理——以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3.2.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模式
        3.2.2 企业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管理
    3.3 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模式
        3.3.1 登海模式
        3.3.2 屯玉模式
        3.3.3 奥瑞金模式
        3.3.4 德农模式
    3.4 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分析
        3.4.1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
        3.4.2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世界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4.2 国际农作物种业发展趋势
        4.2.1 种业战略地位明确
        4.2.2 市场发展迅速
        4.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4.2.4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4.2.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
    4.3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趋势
        4.3.1 种子产业是朝阳产业
        4.3.2 种子行业的高新技术壁垒形成
        4.3.3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4.3.4 种子经营由分散、小规模区域计划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4.3.5 由推广高产型品种向推广高效型品种转变
    4.4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4.4.1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4.4.2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5.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2 湖北省种子科研机构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2.1 科研水平分析
        5.2.2 科研体制分析
    5.3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3.1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5.3.2 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5.3.3 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5.4 湖北省农民用种行为的实证研究
        5.4.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5.4.2 农民用种情况分析
        5.4.3 市场监管情况
        5.4.4 其他
    5.5 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5.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5.5.2 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
        5.5.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5.6 本章小结
6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6.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6.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分解
    6.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6.2.1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6.2.2 强化规划布局,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6.2.3 强化品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6.2.4 强化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6.3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6.3.1 粮食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3.2 经济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4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重点项目设计
        6.4.1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6.4.2 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6.4.3 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6.4.4 种子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
        7.2.2 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7.2.3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7.2.4 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7.2.5 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6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7.3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科研机构调查问卷
附表2 湖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附表3 湖北省种子行政管理机构调查问卷表
附表4 种子生产基地调查问卷表
附表5 农户使用种子情况调查问卷
附表6 项目库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研究概况
        1.2.2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1.3 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分析存在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2.1 区试数据处理流程
    2.2 用户需求分析
    2.3 系统功能分析
        2.3.1 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2.3.2 系统功能划分
        2.3.3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2.3.4 统计报表分析
    2.4 系统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试数据采集内容与处理流程
    3.1 区试数据采集的任务和目标
    3.2 数据采集涉及内容
    3.3 数据采集模式
        3.3.1 人工采集模式
        3.3.2 传感器网络采集模式
        3.3.3 数据人工获取与远程网络传输结合模式
    3.4 区试数据采集流程
        3.4.1 人工数据记录流程
        3.4.2 远程数据采集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试数据统计汇总与报表设计
    4.1 试点年度区试数据统计
    4.2 一年多点区试数据统计
    4.3 一年多点区试数据汇总
    4.4 多年多点区试数据统计汇总
    4.5 统计报表设计
        4.5.1 年度统计报表设计
        4.5.2 多年统计报表设计
        4.5.3 统计报表制作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试数据方差分析
    5.1 区域试验方差分析概述
        5.1.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5.1.2 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
    5.2 单点区域试验方差分析
        5.2.1 试验设计及数据资料模式
        5.2.2 方差分析统计公式及模型
    5.3 多点区域试验的方差分析
        5.3.1 试验设计及数据资料组织
        5.3.2 方差分析统计公式及模型
    5.4 多年多点区域试验的方差分析
        5.4.1 试验设计及数据资料组织
        5.4.2 方差分析统计公式及模型
    5.5 品种产量统计结果的多重比较
        5.5.1 多重比较简介
        5.5.2 多重比较方法的选择
        5.5.3 多重比较结果的表示与说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架构设计
    6.2 数据库设计
        6.2.1 设计原则
        6.2.2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6.2.3 各数据表之间的约束关系
        6.2.4 数据库的存储过程设计与实现
    6.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6.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6.3.3 数据统计与汇总模块设计与实现
        6.3.4 数据分析
        6.3.5 文档自动生成
    6.4 系统测试与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我国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品种性状观察记载标准执行不一致
    2.2 播种期和播种量存在明显差别
    2.3 参试品种过多, 试验工作量大
    2.4 上报产量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2.5 各试点对承担区域试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6 试验基地不稳定, 试验点试验设施不配套
3 对策
    3.1 建立稳定的标准化区域试验站及网络
    3.2 建立科学的试验质量考评指标和奖励机制
    3.3 加强承试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
    3.4 加强承试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试验水平
    3.5 改进试验设计, 增加农户试种新品种环节
    3.6 严格参试品种的条件, 适当控制参试品种数量

(5)浅议云南省水稻品种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管理基础
2 云南省水稻品种管理情况
3 对今后水稻品种管理工作的思考

(8)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精度和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制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1.1 区域试验的重要性
        1.2 区域试验的必要性
        1.3 我国农作物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审定制度
        1.4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1.5 国外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和登记制度
    2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主要技术因素
        2.1 区域试验常用的精度指标
        2.2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精度的研究进展
        2.3 农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3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主要技术因素及存在问题
        3.1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精度研究及其存在问题
        3.2 不同统计模型的选择和适合性
    4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品种比较精确度和试点分辨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数据
        1.2 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
        1.3 CEV、RLSDα和GCV的计算
        1.4 CEV、RLSDα和GCV的分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年单点层次的试验精确度
        2.2 单年单点层次的品种比较精确度
        2.3 单年多点层次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2.4 试点分辨力
    3 讨论
        3.1 区域试验精度的评价指标
        3.2 提高区域试验精度的途径
        3.3 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的关系
        3.4 不平衡数据对区域试验的影响
第三章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分析模型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1.3 稳定性评判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
        2.2 一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各变异项的变异度
        2.3 不同方差分析模型的比较
        2.4 LR模型的适合性分析
        2.5 LR模型和AMMI模型在品种稳定性分析上的比较
    3 讨论
        3.1 ANOVA模型、LR模型和AMMI模型的比较
        3.2 方差分析的模型选择
        3.3 品种稳定性的内涵
        3.4 LR模型不适合时稳定性参数的应用
第四章 全文讨论
    1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精度
    2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分析模型
    3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非技术因素
    4 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综合评价
    5 完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设想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致谢

(9)农作物品种自主测试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自主测试现状分析
2 自主测试存在问题
    2.1 自主测试点数和布局缺乏合理论证
    2.2 测试点不稳定、业务水平不统一、部分试验承担单位积极性不高
    2.3 自主测试环节与市场推广脱节
    2.4 自主测试的数据处理亟需智能化
3 对策
    3.1 测试生态区组层次
    3.2 建立科学的测试点层次
    3.3 自主测试后的处理层次
    3.4 积极拓展品种自主评价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3.4.1 建立自主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3.4.2 农作物测试自主评价系统的创新优势
4 结论

(10)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任务
        1.2.1 课题内容
        1.2.2 本人承担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相关技术介绍
        2.2.1 VUE
        2.2.2 J2EE
        2.2.3 Spring
        2.2.4 MySQL
        2.2.5 JWT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的周境与数据流分析
        3.1.1 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的周境
        3.1.2 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流分析
        3.1.3 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3.1.4 功能概述
    3.2 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接口分析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育种试验田规划模型与方法
    4.1 育种试验田模型
        4.1.1 农田特征描述
        4.1.2 试验田特征描述
    4.2 试验田规划方法
        4.2.1 随机排列
        4.2.2 拉丁方排列
        4.2.3 “S”形排列
        4.2.4 “I”形排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总体设计
    5.1 软件架构设计
        5. 1.1总体架构设计
        5.1.2 层次架构设计
    5.2 模块与分层组织
        5.2.1 视图层
        5.2.2 业务逻辑层
        5.2.3 数据访问层
    5.3 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4.1 E-R设计
        5.4.2 数据库表设计
        5.4.3 规划与数据采集的接口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1 农田管理
        6.1.1 类设计
        6.1.2 时序设计和代码实现
    6.2 农田规划
        6.2.1 类设计
        6.2.2 界面设计
        6.2.3 时序设计和代码实现
    6.3 试验田管理
        6.3.1 类设计
        6.3.2 时序设计和代码实现
    6.4 试验田规划
        6.4.1 类设计
        6.4.2 界面设计
        6.4.3 规划方法
        6.4.4 时序设计和代码实现
    6.5 种植图编辑
        6.5.1 类设计
        6.5.2 界面设计
        6.5.3 时序设计和代码实现
    6.6 移动APP端规划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效果
    7.1 测试环境
    7.2 功能测试
    7.3 应用界面和效果展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四、浅议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2]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 彭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3]小杂粮区试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D]. 孙健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4]我国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问题与对策[J]. 王继滨,李慧东,李凤云. 作物杂志, 2010(04)
  • [5]浅议云南省水稻品种管理[J]. 李全衡. 种子世界, 2009(01)
  • [6]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6(06)
  • [7]《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8]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精度和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D]. 陈志德.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
  • [9]农作物品种自主测试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杨兴强. 中国种业, 2021(11)
  • [10]育种试验田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海博.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浅谈提高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