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一、新生儿肺炎病原及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娟[1](2021)在《新生儿感染病原学的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新生儿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肤、黏膜机械屏障发育不全,缺乏保护性菌群,且新生儿的免疫防御系统不成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低于成人,诱发免疫反应所需时间更长,抵抗炎症反应相对延迟,因此,新生儿对外界病原的感染防御功能较成人差,容易发生感染。近年来,随着各种侵入性操作包括气管插管、

吴阿华[2](2021)在《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住院患儿病历数据,分析该医院儿童住院病种以及年龄分布情况,了解儿科住院患儿的疾病谱和年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为小儿肺炎的预防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20年5月至11月住院患儿病历信息,包括临床诊断和年龄等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对住院患儿的临床诊断、年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1~3岁肺炎住院患儿作为病例组,按同一个月入院、年龄相差2个月以内的匹配原则选取外科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可能的混杂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法调整混杂因素,以P≤0.05为纳入标准,P≥0.10为剔除标准。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如被动吸烟、开窗通风、洗手次数、户外活动时间等有序多分类变量与结局变量是否存在着线性相关趋势。结果:1.2020年5月至11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共收治住院患儿23637例,其中因肺炎而住院的患儿排在首位,共1785例,早产仅次于肺炎,是导致儿童住院的第二病因,住院人数为1081例,上呼吸道感染、腹股沟疝和癫痫三个病种均达到800例以上,依次位列儿童住院病种顺位的第三至五名。儿童住院病种排名第五至十名分别为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颅脑损伤以及发热性惊厥。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儿童,其中新生儿肺炎位居首位,共567例,而幼儿期肺炎住院人数位列第二位,为557例。3.本次病例对照研究共募集到110对符合要求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47±6.62)月,对照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36±6.46)月;病例组中男患儿69例,女患儿41例,对照组中男患儿94例,女患儿16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居住地均以城镇为主,其中病例组患儿80.9%居住地在城镇,对照组患儿72.7%居住地在城镇。4.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次数(Waldχ2=7.466,P=0.006)、过敏史(Waldχ2=4.835,P=0.028)、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Waldχ2=10.584,P=0.001)、洗手次数(Waldχ2=5.865,P=0.015)、户外活动时间(Waldχ2=7.138,P=0.008)、专心吃饭(Waldχ2=6.287,P=0.012)等6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平均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的幼儿相较于每天视屏时间低于2h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增加2.529倍(OR=3.529,95%CI:1.566~7.952,P=0.002);与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低于30分钟的幼儿相比,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75.8%(OR=0.242,95%CI:0.078~0.754,P=0.014),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3.7%(OR=0.163,95%CI:0.045~0.595,P=0.006),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8.1%(OR=0.119,95%CI:0.027~0.522,P=0.005)。6.对洗手次数进行χ2趋势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洗手次数与小儿肺炎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趋势(趋势χ2=5.818,P=0.016)。结论:1.本研究得出的儿科住院患儿病种分布情况与我国多地分析结果较一致。肺炎位居儿科住院病种首位,小儿肺炎的预防仍然是减少小儿疾病负担的重要一环。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应重点关注该年龄段儿童肺炎的防治。3.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今后的1~3岁幼儿肺炎防治工作中,可加强宣传合理控制视屏时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从而达到预防小儿肺炎的目的。

方超策[3](2021)在《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NICU内细菌培养阳性的新生儿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分布、构成与病原菌耐药情况,对临床新生儿的管理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NICU内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的细菌培养阳性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三年中各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脑脊液、粪便、尿液及各类分泌物等)分离的病原菌情况,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同时应用SPSS20.0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即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患儿各类送检标本共5645份,送检标本共分离病原菌327株,培养阳性率5.79%,按相应排除标准筛选,纳入研究的细菌培养阳性新生儿共166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1.51:1,共分离菌株共218株,其中仅1人未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率达99.4%;对比这三年病原菌检出在性别、出生体重及季节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与患儿胎龄相关,2019年早产儿病原菌检出量明显升高(P(27)0.05)。(2)革兰氏阴性菌为NICU主要病原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从2017年至2019年,革兰氏阴性菌检出数量及占比呈上升趋势(P(27)0.05)。主要革兰氏阴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37株、肺炎克雷伯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13株、阴沟肠杆菌12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革兰氏阳性菌株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表皮葡萄球菌19株、溶血葡萄球菌9株;检出的真菌种类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及都柏林假丝酵母菌;(3)病原菌标本构成:检出量占首位的为痰培养,其他依次为分泌物培养和血培养,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4)早产儿中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检出率较足月儿高,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低于足月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正常出生体重儿高,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早发型败血症及新生儿肺炎患儿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晚发型败血症患儿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高;(5)耐药性分析:对NICU病房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81.1%,同时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肺炎克雷伯菌对氯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美罗培南耐药率均在10%以下;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高度敏感。结论:NICU内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检出菌株数量与相应比例呈上升趋势,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多数耐药率在60%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美罗培南耐药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耐药率多数在10%以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NICU检出的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其对青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分析了本地区NICU内病原菌分布、构成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针对新生儿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重症管理提供了循证依据。

王丝雨[4](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赵宏倩[5](2021)在《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绝对计数水平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早产儿常见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初步探讨粤东地区早产儿出生时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1.收集于2019年8月-202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出生<24小时早产儿的外周静脉血液标本;2.符合入组标准病例共300例。根据早产儿出生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非感染组及感染组;非感染组例数125例,感染组例数175例。感染组中新生儿肺炎42例,新生儿败血症11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5例;3.运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静脉全血标本进行细胞学检测,获得早产儿出生时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细胞百分比值及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4.整理入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及统计分析。结果1.新生儿肺炎组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新生儿败血症组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8+及CD19+细胞绝对计数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组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中CD19+细胞百分比值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4.初步获得非感染组早产儿出生时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细胞百分比值及绝对计数、CD4+/CD8+比值的正常参考区间。结论1.本研究中发现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常见感染性疾病存在相关性。罹患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出生时免疫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下和(或)紊乱。可通过监测早产儿出生时CD3+细胞绝对计数,CD8+细胞绝对计数、CD19+细胞百分比及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对临床评估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风险及采取干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2.本研究通过分析非感染组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初步探讨粤东地区早产儿出生时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细胞百分比值及绝对计数、CD4+/CD8+比值的参考值区间,为临床诊断早产儿免疫相关性疾病,监测免疫功能变化提供参考;

于哲群[6](2021)在《感染性发热新生儿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月1日-2020年8月31日收治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新生儿,共304例。分为早期新生儿组、晚期新生儿组;严重细菌感染(SBI)组、非严重细菌感染(NSBI)组。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性发热新生儿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304例,病因有:不明病原发热133(43.8%)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49(16.1%)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46(15.1%)例,痰培养细菌学阳性的肺炎33(10.9%)例,新生儿败血症16(5.3%)例,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13(4.3%)例,新生儿尿路感染11(3.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0.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0.3%)例。2.发热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有133例,晚期新生儿有171例,比例1:1.3。早期新生儿中发热病因以不明病原发热、痰培养细菌学阳性肺炎、肠道病毒感染为主。晚期新生儿中发热病因以不明病原发热、化脓性脑膜炎、肠道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败血症为主。两组比较发现:不明病原发热、痰培养细菌学阳性肺炎在早期新生儿中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轮状病毒感染在晚期新生儿中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SBI组108例占35.5%,NSBI组196例占64.5%;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发热、皮肤黄染、易惊、吃奶减少,SBI组与NSBI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4.SBI组热峰高于NSB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I组“胎膜早破”例数大于NSB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I组WBC计数、ANC、CRP较NSBI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L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龄大于3天的患儿中SBI组N%、PCT较NSBI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热峰升高、胎膜早破、CRP升高为SBI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ROC曲线对SBI患儿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以热峰>38.6℃为最佳截断值,其AUC为0.683,灵敏度为63.9%,特异度为67.8%;以CRP>14.5mg/L最佳截断值,其AUC为0.726,灵敏度为49.1%,特异度为91.0%;二者联合,AUC为0.789,灵敏度为65.7%,特异度80.6%。在日龄大于3天的患儿中PCT升高亦为SBI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ROC曲线对日龄大于3天SBI患儿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以热峰>39.0℃为最佳截断值,其AUC为0.724,灵敏度为54.4%,特异度为84.1%;以CRP>13.7 mg/L最佳截断值,其AUC为0.746,灵敏度为48.9%,特异度为92.9%;以PCT>0.55ng/ml为最佳截断值,其AUC为0.794,灵敏度为65.6%,特异度为81.7%;三者联合,AUC为0.926,灵敏度为91.3%,特异度83.3%。[结论]1.感染性发热新生儿中严重细菌感染发生率较非严重细菌感染发生率低。2.新生儿严重细菌感染中化脓性脑膜炎常见,非严重细菌感染中不明病原发热占比最多,其次为病毒感染,其中肠道病毒感染常见。3.感染性发热新生儿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单独靠临床表现难以鉴别感染性发热新生儿SBI与NSBI,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加以判断。4.热峰、胎膜早破、CRP、PCT有助于早期识别发热新生儿严重细菌感染。5.通过热峰、CRP二者联合或在日龄>3天患儿中通过热峰、CRP、PCT三者联合,诊断新生儿严重细菌感染的准确值最高。

吴华,叶岚,胡艳玲,张小蓉,邓露微,李志鑫[7](2021)在《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对辅助型T细胞17/调节型T细胞(Th17/Treg)、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乐山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2019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研究组采用布地奈德+氨溴索进行雾化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及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 120株检出病原中细菌共62株,占51.67%,真菌7株,占5.83%,病毒51株,占42.50%,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检出率较高;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1.734,P=0.005);研究组发热消退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17、IL-23、AOPP水平下降,IFN-γ、TGF-β、SOD、GSH-Px水平上升,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IL-17、IL-23、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TGF-β、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肺炎感染,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夏薇[8](2020)在《新生儿重症肺炎病原及细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肺炎病原学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并符合新生儿肺炎诊断的51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其中257例为重症组,253例为普通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痰病原学及细菌耐药性,并分析发展为重症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重症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日龄<7天、贫血、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比例明显多于普通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2.重症组共检出病原161株,其中细菌89株,病毒63株,不典型病原9株(百日咳杆菌6株,沙眼衣原体2株,解脲衣原体1株)。细菌以革兰阴性菌(83株,51.6%)为主。检出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病毒以RSV(59株,36.6%)为主。ESBLs检出率为48.4%,RSV及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3.重症组中发病日龄>7天组RSV比例明显高于发病日龄≤7天组(P<0.05)。4.发展为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早产、发病日龄<7天、贫血、病毒细菌混合感染(P<0.05)。5.与普通组相比,重症组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仍敏感。重症组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于其他抗生素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重症肺炎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病毒以RSV为主。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发病日龄<7天、贫血、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如考虑细菌感染可经验性使用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抗生素。

杜爽[9](2020)在《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伴咳嗽症状的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原检出情况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收治的伴咳嗽症状的CAP患儿696例,对其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新生儿CAP患儿共696例,其中517例(74.2%)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共检出病原微生物687株。1.病毒检出258例(37.1%),共260株,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为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占病毒检出的92.3%,其次为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占7.7%。2.细菌检出381例(54.7%),共39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99株,占细菌检出的75.1%(299/398),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0.6%,革兰氏阴性球菌占4.3%。细菌检出阳性前几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il),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及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Ecl)。3.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检出16例(2.3%),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2例(0.3%)、百日咳(Pertussis,PT)2例(0.3%)。4.混合病原体共检出165例(23.7%),以细菌混合病毒检出最常见,占混合检出的81.2%(134/165),其中以RSV混合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检出最常见。结论:伴嗽症状的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分布中,病毒主要为RSV,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有较高的细菌混合病毒检出率。

熊飞[10](2019)在《272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eonatal Infectious Pneumonia,NIP)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03月1日至2018年02月28日新生儿科确诊的272例呼吸道深部分泌物病原学检出阳性NIP患儿,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并收集228例常见病原学的临床资料,用以分析NIP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病原学、出生体重、出生方式、胎龄、性别、发病日龄、发病季节、入院前喂养方式、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史、孕母围产期情况、首发症状、肺部体征、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胸部正侧位片、临床合并症、住院时间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指导临床治疗。[结果]1.本组资料呼吸道深部分泌物病原学阳性共有272例,病毒阳性结果有179例(65.8%),细菌阳性结果有93例(34.2%),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病毒病原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居首位(83.2%),细菌病原中革兰阴性菌51例(55.0%),革兰阳性菌39例(41.8%),革兰阴性菌阳性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前2位,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在首位;2.本组资料RSV感染高发于秋冬季节,细菌与病毒间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本组资料首发症状均以咳嗽为主,RSV感染病例咳嗽、喉中痰响、鼻阻流涕及吐沫较细菌感染更为常见(P<0.05),发热较细菌感染少见(P<0.05);4.本组资料肺部体征:RSV感染闻及湿啰音及喘鸣音较细菌感染常见(P<0.05),细菌感染肺部听诊早期常未闻及明显啰音(P<0.05);5.本组资料辅助检查:细菌感染WBC计数、hs-CRP较RSV感染升高明显(P<0.05);胸部正侧位片:本组病例均以点状及小片状高密度影改变常见,细菌感染病例中双肺纹理增多较RSV感染多见(P<0.05);6.本组资料NIP常见伴发疾病为先天性心脏病、高胆红素血症及胃肠道功能紊乱;7.本组资料提示NIP预后好,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1本组资料NIP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常见病毒为RSV(83.2%),常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5%),大肠埃希菌(31.2%),肺炎克雷伯杆菌(15.1%),革兰阴性菌阳性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菌;2本组资料RSV流行以秋冬季(10月-01月)为主;3本组资料NIP首发症状均以咳嗽为主,肺部体征闻及喘鸣音和(或)湿啰音多考虑RSV感染,早期对于发热、WBC计数及hs-CRP升高者应警惕细菌感染;4本组资料NIP常见临床合并症为先天性心脏病、高胆红素血症及胃肠道功能紊乱;5本组资料提示NIP预后好。

二、新生儿肺炎病原及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肺炎病原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感染病原学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变迁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变迁
3 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变迁

(2)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住院病种及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年龄分期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住院患儿病种统计情况
        2.2 肺炎住院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1~3 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变量的定义及其赋值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匹配因素分布情况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诊断分布情况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分析
        2.4 小儿肺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5 小儿肺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6 健康相关行为频次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3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3)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原菌分布
    2.3 病原菌标本分布
    2.4 感染部位分布
    2.5 主要病原菌变迁
    2.6 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常见病原菌及构成比分析
    3.3 病原菌标本构成与感染部位分析
    3.4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5 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大医院NICU个案调查表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毒力、耐药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3.1.5 出生情况比较
        3.1.6 临床资料比较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3.2.1 病原菌分布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3.2.5 临床资料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概况
    1.2 早产儿易发感染性疾病的原因
    1.3 早产儿特殊的免疫状态
    1.4 早产儿感染性疾病诊断局限性及淋巴细胞亚群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实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临床因素的比较分析
    3.3 不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的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分析
    3.4 非感染组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新生儿肺炎相关性分析
    4.2 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性分析
    4.3 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
    4.4 探讨非感染组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区间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细胞亚群在新生儿肺炎中运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感染性发热新生儿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病原检测
        1.2.2 治疗方法
        1.2.3 临床资料收集
        1.2.4 实验室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2.2 病原分布
    2.3 两组临床疗效
    2.4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
    2.5 两组治疗前后Th17/Treg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改变
3 讨 论

(8)新生儿重症肺炎病原及细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重症组与普通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重症组和普通组病原结果比较
    2.3 重症组不同发病日龄病原构成比较
    2.4 新生儿重症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2.5 重症组与普通组常见细菌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儿人口学特征
    2.2 呼吸道病原学构成
    2.3 不同年份病原的分布
    2.4 不同季节病毒的分布
    2.5 不同病原临床特征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10)272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先后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生儿肺炎病原及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感染病原学的变迁[J]. 王亚娟. 中国医刊, 2021(07)
  • [2]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D]. 吴阿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恩施地区某三甲医院N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方超策. 湖北民族大学, 2021(02)
  • [4]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5]早产儿出生时淋巴细胞亚群与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研究[D]. 赵宏倩. 汕头大学, 2021(02)
  • [6]感染性发热新生儿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D]. 于哲群.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J]. 吴华,叶岚,胡艳玲,张小蓉,邓露微,李志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05)
  • [8]新生儿重症肺炎病原及细菌耐药性分析[D]. 夏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D]. 杜爽.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272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分析[D]. 熊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