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谦虚怎么办?——“以牙还牙”的方法

孩子不会谦虚怎么办?——“以牙还牙”的方法

一、孩子不懂得谦让怎么办?——“以牙还牙”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航[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文明道德构建的发展脉络中,友善的印记清晰可见。党的十八大之后,友善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与核心价值观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进入新时代,友善的重要意义愈加显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物质层面,更要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美好生活理应包含友善。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步入智能时代,一系列伦理问题要求人们友善思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友善价值观辐射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的基础之德,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对于高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育,对于全社会向上、向善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友善价值观进行了简要概述,论述了友善价值观的特征及其培育意义。第二部分探寻了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西方的友爱和马克思主义友善观点三个方面追本溯源;从四个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内容进行阐释,并思考了其培育原则。第三部分旨在分析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现状及其问题成因。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主流是正向积极的,能够正确认知友善价值观,内心认同友善价值观,自觉践行友善价值观。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如行为带有一定目的性、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保护自然意识欠缺、自我友善意识薄弱。第四部分是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路径探析。针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问题及成因,从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载体、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友善教育激励机制、整合教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培育路径。

王宇辉[2](2020)在《依恋游戏改善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依恋游戏对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以丰富、补充相关理论。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个被试研究设计,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依恋游戏为自变量,攻击行为为因变量,综合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及知情人报告,在某小班进行整体施测,运用《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及《儿童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由幼儿的家长和熟悉幼儿的班主任教师进行测量,分别计算问卷得分平均分,选取攻击行为得分均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3名小班幼儿作为被试。研究分为基线期(1-4周)、干预期(5-12周)和追踪期(13-14周)三个阶段。基线期用以了解个案幼儿攻击行为的基线水平,研究者结合知情人报告,通过《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儿童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及《小班幼儿攻击行为观察表》对基线期内个案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及资料;干预期是在被试的行为基本稳定后,引入依恋游戏干预方案,通过《小班幼儿攻击行为观察表》观察到的目标行为次数、并结合知情人报告,对被试攻击行为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在干预结束之后,运用基线期使用的两个行为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追踪期是在游戏干预结束两周后,通过《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儿童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并结合知情人报告和研究者观察报告对被试的攻击行为进行评估,将追踪期的攻击行为与基线期、干预期进行对比,以了解干预的效果及保持情况。结果:3名个案幼儿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经过依恋游戏的干预,2名个案的攻击行为均有明显改善,即与基线期相比,他们的攻击行为出现频次在干预期和追踪期均显着降低了;1名个案儿童的干预效果不明显,即与基线期相比,该个案出现攻击行为的频次在干预期和追踪期无明显变化。结论:依恋游戏能够改善小班幼儿攻击行为。

赵丽娜[3](2019)在《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要求广大社会成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三个层面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其中,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层面中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要求,是人的道德根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引领社会道德方向的先锋,更是友善品德的实践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受到了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冷漠,导致了不友善行为时有发生。那么,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影响下,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的友善品德,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友善既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个人的优秀道德品质;既体现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也是经过个人道德修养形成的一种优秀品德。同样,友善品德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那么,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友善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对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及培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辩证分析,并从内外因相结合的角度厘清了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缺失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缺位和大学生自我培育缺乏。本文重点提出了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培育路径:学校教育、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外在客观因素,个人道德修养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在主观因素,而道德实践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外在与内在因素统一的基础。具体来讲,学校教育应为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提供健康、文明、和谐的外在教育环境,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素养、树立友善理念,改革教学内容、融入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教育氛围,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个人道德修养是发挥大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性,并通过学思并重、省察克己、积善成德、慎独自律的道德修养方法,使友善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外统一路径,通过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提升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凝聚,真正实现大学生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行做善事,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杜聪[4](2019)在《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的观察研究 ——以延吉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同伴互动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户外活动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做了基本的分析和梳理,在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文献法对大班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现状进行深入观察,分析其特点、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主要形成以下结论:(1)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行为主题友好行为(协商行为、嬉戏行为)较多,不友好行为相对较少;同伴互动方式以语言表述为主,行为动作为辅;同性互动频次高,异性互动较少;幼儿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够接受同伴的互动,但幼儿拒绝互动的情况也占有一部分。(2)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同伴互动行为存在部分幼儿争抢、攻击行为较频繁;幼儿语言表述方式不恰当;男孩发生消极行为的比率高;部分幼儿互动被拒绝等问题。(3)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教师指导方式;幼儿园户外环境设施、幼儿园游戏材料;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文化素质、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同伴互动行为。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教育建议:(1)幼儿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发挥教育引领作用;(2)幼儿园优化环境创设,合理配置活动材料;(3)幼儿家长优化教育方式,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4)家园合作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施瑞婷[5](2018)在《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话语的嬗变 ——基于一个情感教育栏目的研究》文中认为当代社会情感感受与表达规则失范、社会心态失调等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我国几度社会转型的历史实情来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变迁都会深层次地影响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情感,情感社会化研究便发轫于此。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情感社会化不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自身的重要机制,对情感社会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创性地在情感体制的研究视角下,历时性地剖析了我国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情感社会化问题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多变性。通过选取跨越五十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上“知心姐姐”相关栏目的全样本作为研究材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历时性内容分析法,展开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探讨,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理想主义情感体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导性情感体制。在这一情感体制下建构起了一整套“集体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主要特征是情感色调以“勇敢”为主,集体主义情感主旋律突出,情感趋向两极化、片面化,许多情感都被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目的在于烘托、强化以及反衬集体主义情感。围绕这套话语有着相应的话语实践,重点在于对个体与集体的情感关系的处理。集体主义情感大于一切,家庭功能政治化。对少年儿童与对成年人的情感社会化的期待并无明显分别。具体的情感教育方式首先是自我反省,接着对有益于情感社会化话语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以及采用反衬手法进行强化。对于不符合话语要求的情感,同样采用反衬法凸显其错误性,并利用个体和集体的情感关系,进行集体性的批判以及夸大危害性的后果,直至将其扭转。现实主义情感体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导性情感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对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教兴国”战略使认知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中最受重视的内容。与此相应,“集体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式微,理想主义的狂热回归现实主义的理智。在此历史情境下形成的现实主义情感体制建构起了一套“理智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这套情感社会化话语实践的重点,在于处理个体与互动性重要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由于核心家庭在情感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亲情之爱重新回到情感社会化话语中,情感色调以“爱”为主。少年儿童成为情感教育中最受关注的群体,情感教育方式虽种类繁多,但总体呈现出工具理性的特征,被理智对待的情感若是能够促进认知教育的发展,社会化过程就完成了。若还不能,则需经由自省,辅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方式重复这一过程,进行情感的再社会化。自我主义情感体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主导性情感体制。这种情感体制建构起了一套系统的“快乐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理智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由于引起许多负面情感而逐渐式微,社会对正面情感的呼吁加强,因此,这种情感体制的情感色调以“快乐”为主。对“快乐人生三句话”及相应的“快乐人生的36个好朋友”的建构,完整地诠释了这套话语的内涵。随着情感逐渐“被看见”,不再依附于其他,情感指涉个体、回归自身。话语实践所处理的主要是个体与自身的情感关系,情感涉及的环境不再局限在日常生活范围内,还涉及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少年儿童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彰显。情感成为情感教育的核心,对于负面情感往往采取“以情育情”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其转化为有益于“快乐人生”的正面情感。如难以转化,则会选择忽视、忍耐、遗忘、向内归因等方式进行排解。若起初体验到的是正面情感,也要经由自我反省,判断其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如不符合,还需通过情感教育进行再社会化,以达成“快乐人生”的目标。三种主导性情感体制之间是一种交叉渐进的关系。随着情感体制的变迁,情感社会化的话语建构及实践亦在不同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为一个时期的情感意涵、情感序列、情感关系以及情感教育等定下基调。情感教育方式从极端化转向人性化,原本受到压制的个体情感日益得到关注,个体与自身的情感关系成为情感社会化话语处理的核心关系,代际关系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这些都反映出社会的个体化趋势。但是,鉴于我国文化一直非常重视情感,即便是在日益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也体现出强烈的试图将情感予以规训的冲动和要求。通过“知心姐姐”形象的创立,促使受众与其产生情感联结,其目的还是为了进行情感教育,强调情感的统一性,强化情感社会化话语。国家意志以及工具理性在每个时期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其对情感规训的影响力,高度简化的情感判断与向内归因的情感教育方式也始终存在。情感社会化话语还具有代际传递效应。研究最后分析了对情感社会化话语的过度内化可能带来的情感问题,指出情感或许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结构性因素之外,引发情感体制本身更迭变化的内在推动力,由此探讨了情感体制转向的新趋势。研究最终落脚于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解释这些变迁及其机制是如何通过曲折的历程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况、生存体验和生活感受的,并试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个体与社会两方面提出处理社会情感问题的建议,且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在情感体制视阈下探讨情感社会化问题不仅能够帮助人际沟通与代际间的理解,更有助于将历史照进现实,为洞悉时代的命运与精神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情感社会化是连接看似个体层面的情感与整体层面的社会结构之间的桥梁,唯有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都通过良性循环的方式解决情感问题,才能形成真正的“好社会”。

朱山坡[6](2018)在《绿珠(长篇小说)》文中指出白恩赐第一次见到梁姝的那天早上,陆干府上正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炎热的天气助长了欢乐,欢乐点燃了南流江水,鱼虾按捺不住,要跳上江岸。很久没看到这种喜庆的气氛了。因旱灾已经持续了三载有余。土地被太阳烤焦了,小河流和沟渠几乎干涸,庄稼无法存活。老人都说,自从晋国建立以来,第一次遭遇如此大的天惩。即便白恩赐一直生活在江边,也感觉到了

张晶[7](2018)在《传统绘本与数字绘本对幼儿情感教育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早期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往,人们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只局限于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发展上,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很大的争议。随着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变,人们逐步意识到了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绘本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伴侣,绘本对辅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绪情感模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播方式、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互动绘本一经面世便迅速流行起来。阅读数字绘本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得方式和阅读体验,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数字绘本作为启迪孩子智慧,塑造健全人格,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加入声光效果的数字绘本,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论文首先对研究涉及的术语加以概念界定;回顾了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在梳理利用绘本进行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绘本的幼儿情感教育原则、策略与方法,具体的情感教育模式内容。本研究参照前人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将情感教育划分为五个维度,设计了幼儿情感发展评定量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及对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和改进。最后,选取了情感教育相关16本纸质绘本和对应的数字绘本,将60名3-4岁幼儿划分为传统组和数字组分别派发绘本材料,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以绘本为载体的情感教育实验研究。对反馈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无论是传统纸质绘本还是数字绘本对幼儿情感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使用数字绘本对幼儿的情感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3.对比传统纸质绘本和数字绘本,使用数字绘本的幼儿在情绪情感的表达调控能力,好奇心,同情心方面有比较显着的改善。

李艺玲[8](2018)在《关于《法轮大师的幸福》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作品《法轮大师的幸福》是由韩国着名的法轮大师所着。他是以个人修行为主的僧侣,也是社会活动家、救护((?))活动家、环境活动家、对朝专家。这部作品主要以幸福作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完整的幸福从何来的故事。《法轮大师的幸福》是给在找寻幸福的途中,不知所措的人们所写的,教会他们如何轻松的解决困惑与苦恼的一本充满温馨又通俗易懂的书。本报告讨论的是韩国2016年度畅销书之一法轮大师所着《法轮大师的幸福》的韩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作品《法轮大师的幸福》分为六个章节,中文译文共为七万余字,本人独自完成。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独有的幸福论。在作品翻译过程以及分析译文案例中,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怎样掌握并分析原文内容;怎样处理并解决人物对话、成语以及俗语;怎样通过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确保翻译质量与进度。在本报告中,先介绍了作者与作品以及翻译该作品的目的及意义,从而准备译前所需要的工作。该报告中,笔者对案例存在的翻译重点以及难点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由报告可知,译者需深度了解中韩文的差异。这涉及译者具备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希望,此报告在这类文本的翻译处理为翻译工作提供帮助。

全晓洁[9](2018)在《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维系历史,还是滋养当代,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道德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维系人类发展的基本精神要素。教科书作为文化的载体,继承和发扬历史进程中本民族积累的道德思想精髓是其重要职能。然而,发源与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透过其具体的历史形态,它们又蕴含与今相通之理。因此,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刻画的目的不是复古教育,不是复制全部的、整体的传统道德体系。而是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筛选、检视、转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虽然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是已生成的、静态的,但教科书对之刻画却是动态的、发展的。教科书内容选择彰显价值倾向,教科书内容编排传递文化品格。“教科书传承什么道德思想?”“如何传承?”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本研究就以内容与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在教科书中的刻画,并在分析中以“古今对比”为暗线,深层探究教科书在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传承特点。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为本研究积淀理论基础,并为后续分析框架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指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秉持的一系列主流道德思想,从而给人在知觉上造成的一种具体的道德印象。分为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社会层面道德形象和国家层面道德形象。“传承”不仅意味着延续,更意味着在延续基础上的新释与超越,因此,本研究认为“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指教科书通过内容选择和内容呈现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从中体现对其价值的延续、新释与超越。上述的“个人-社会-国家”,“延续-新释-超越”两组横纵坐标成为后续内容分析的维度。传统文化中道德的结构、维度、道德条目及其特点从概观上勾画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形象,本研究对之系统梳理为后续古今的对照分析提供参照。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分为根源本体、工夫、境界本体三个层次,工夫层次又分为个人层面道德、社会层面道德和国家层面道德。个人层面道德包括节制、知耻、谦虚、勤劳等主体自律精神,自强、进取等主体自为意志;社会层面道德包括宽恕、诚信、感恩等善以安人的人性哲学,礼让、守规等礼以节事的交往法则,孝慈、仁爱、责任等仁以处世的立身之道,“天人和谐”的生存法则;国家层面道德包括爱国、公忠、奉献等家国一体的责任担当,和睦、团结、和平和谐统一的政治立场,贵刚重阳的民族性格,民以为天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特点包括伦理本位色彩浓郁、整体主义价值倾向、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重视道德的实践工夫、道德价值的中庸分寸把握、重义轻利的“利己心”规避取向、“性善”的人性论主流、“保守内求”的自我苛律。教科书中的德目内容选择彰显其价值取向。因此,运用内容分析法梳理教科书中蕴含的道德内容,针对教科书中涉及的个人、社会、国家三层面的每条德目进行逐一分析,旨在探明教科书刻画每个道德层面时,实现的价值传承特点。内容层面的价值传承特点包括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对时代性与普遍性交织的道德思想的新释,使之符合时代需求;结合现代伦理观念、并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弥补传统中薄弱与缺失的优秀道德思想。研究从这三个角度呈现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时的价值传承特点,剖析古今的延续与差异。教科书中的德目呈现形式彰显其价值取向。因此,聚焦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呈现形式,即教科书究竟是怎样刻画优秀传统中的道德形象的,亦能洞察其中的价值传承特点。这一部分主要以面上观照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在对教科书文本分析基础上,探明教科书刻画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形式:一是教科书中有形的呈现方式分析,包括榜样示范、道德叙事、活动牵引;二是教科书中无形的话语表达分析,包括对话、隐喻、规劝。并在道德呈现形式分析中深层次剖析古今差异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变革。具体而言,在呈现方式上:隐性渗透体现对传统德育中德目引领教条性的缓和;榜样示范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道德人格的交织;道德叙事是对传统文化中一元道德形象的开放性表述;活动牵引体现从传统权威规训到道德主体的自我心智谋求。在话语表达上,从号召到对话,是话语中道德价值引领方式的走向;隐喻的运用缓解传统德育的“圣化”倾向;惩戒与规劝,体现古今道德合法性论证的差异。综观前文的分析,总结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具体而言,教科书主要在以下层面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形象实现了继承与超越,继承集中表现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伦理观价值、“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义以为上”价值取向、“仁”与“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规则。超越主要表现在道德从一元到多元,从义务到权利;利义从相斥到和合,公私从对立到互渗;走出宗法利益关系,达至普遍社会公理三方面。分析继承与超越的深层动因包括四方面,一是文化的二元特性,二是教科书的文化本质,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四是观念转换的引领。就文化的二元特性来说,对于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教科书需保存与延续,对于普遍性与时代性交织的文化,教科书需调整和超越。这便决定了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就教科书的文化本质来说,教科书不仅面向过去,承担着文化积淀与传承的任务;还面向未来,引领面向发展前沿的文化创新;同时还在文化传承中体现自身的文化品格。这表明,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绝非简单复刻,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就社会发展的推动来说,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解天作为道德本体的神秘性;经济体制的转变凸显人在道德中的主体性;社会结构转型促生个体道德的公共性。就观念转换的引领来说,跨越以天为本的道德本体论思想;超越传统利义、群己相斥的价值取向;涤荡传统宗法利益关系达至普遍真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炼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进行价值传承的关键点,包括树立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取舍与转化标准:继承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弘扬优秀价值观;挖掘传统道德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汇通;提升传统道德精神的“类后现代性”,与未来接轨。营造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呈现的现代性语境:通过开放的德目呈现形式引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在德目诠释过程中加深传统与现代的联结。把握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的三组关系:让“传统”生发于“现在”以滋养道德文化土壤;找寻“道德自由”与“道德价值共识”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体的道德选择”基础上引领“超义务”道德。最后,结合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关键,并针对当下教科书刻画传统文化道德形象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提出优化策略。内容优化包括: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特征建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体系;保障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加强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合法性建设。形式优化包括:变革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负载方式激发学生道德主体性;多门学科协同共建保障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立体化阐释;建立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资源的多方链接。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批判性视角分析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当前对教科书中传统道德的分析都暗含一个前提:默认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精神在现代场域中的合理性。相关研究多集中着眼于教科书应该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中“拿来”什么。本研究则从批判传承的视角入手,期望理清教科书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中实现了哪些“延续”、哪些“新释”和哪些“超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教科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时,应当如何基于现代语境对之进行诠释与呈现,才能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从而使“前现代”中的道德精神更好的为现代道德教育助力。

杜君璞[10](2018)在《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儒家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但不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基督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阶级总会因特定历史阶段的需要对其进行利用与改良,从而与其本身产生出入。正如《论语》中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而如果想更接近两种文化的本质,应该去探索文化的源头,对两位创立者---孔子和耶稣做深入分析。当然,对两者的比较可以是多维度的。但笔者认为孔子和耶稣,他们共同的工作都是教师,都从事对人进行教育的工作,并且这种教育多集中于伦理领域,因而要深入把握东西方文化,对孔子和耶稣的教育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滋养出来,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思想也不例外。因此要了解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必要对孔子与耶稣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予以分析和对比。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并且主要由母亲抚养长大,成人后仕途坎坷,这些都逐渐塑造了孔子乐学好古的品格和温和与严厉并存的性格特征。耶稣虔诚中略带叛逆和威严中裹挟慈爱的性格也与其犹太人的家庭背景以及当时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密不可分。教育不是单向行为,是一种互动模式,分析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教育主体特征,接下来要分析的是教育客体的特点。这里重点选取了比较具有可比性的两对学生进行比照。一对是子路与彼得,另一对是宰我和犹大。他们虽不是两位老师最喜爱的学生,但从他们身上侧面彰显出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理念。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互动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孔子与耶稣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品格教育,二是仪礼教育。孔子以“智仁勇”为主要品格内容。“信爱望”构成了耶稣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品格教育只是一种抽象理念,它必须依托于具体形态,而便于教授。孔子的品格教育主要融汇于“六艺”之中,耶稣“信爱望”的品格教育具体表现于基督教的圣事之中。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方法才能很好的灌输给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可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的因材施教,另一种是反向的不屑之教。耶稣的教育方法也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直接言说的训诫,另一种是通过不可言的神迹和比喻。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的终极指向是理想人格。孔子以君子为其理想人格,以内圣外王为其政治诉求;耶稣追求义人式的理想人格,以天国为其人生归宿。通过对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的比较研究,可以窥见中西方教育的异同,但本文开展比较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依据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好中西马教育伦理的关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思想体系尽绵薄之力。

二、孩子不懂得谦让怎么办?——“以牙还牙”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孩子不懂得谦让怎么办?——“以牙还牙”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论文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之处
一、友善价值观概述
    (一)友善价值观
        1.友善价值观的内涵
        2.友善价值观的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
        1.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内涵
        2.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特征
    (三)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2.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与培育内容、原则
    (一)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1.中国传统友善思想
        2.以西方友爱思想为借鉴
        3.以马克思主义友善思想为指导
    (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内容
        1.认同悦纳,自我友善
        2.尊重宽容,人际友善
        3.友好互助,社会友善
        4.和谐共生,生态友善
    (三)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原则
        1.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
        3.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相统一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主流方面
        1.正确认知友善价值观
        2.内心认同友善价值观
        3.自觉践行友善价值观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行为带有一定功利性
        2.存在知行不一现象
        3.保护自然意识欠缺
        4.自我友善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高校友善价值观教育不充分
        2.家庭友善价值观教育相对不足
        3.不良社会风气削弱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
        4.新媒体和移动网络的虚拟无序干扰大学生的价值理性
        5.部分大学生受个体本位心理的影响
四、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把握友善价值观形成规律,做到课内外教育相结合
        1.推进课程融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2.心理健康教育与友善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3.立足实践,有效利用“第二课堂”
    (二)拓展教育载体,实现友善教育的多维渗透
        1.有效利用友善教育网络平台
        2.丰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友善教育形式
        3.友善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融合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友善价值观引领作用
        1.以身作则,润物无声,加强师德建设
        2.孜孜不倦,严于律己,提升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3.以人为本,教学相长,营造友善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完善友善教育激励机制,实现多渠道保障
        1.建立友善档案,优化监督考评机制
        2.奖惩分明,加强激励教育体系建设
    (五)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友善教育合力
        1.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方式
        2.重视家庭教育,树立友善榜样
        3.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友善氛围
        4.加强自我教育,践行友善行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依恋游戏改善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幼儿攻击行为概述
        1.1.1 幼儿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
        1.1.2 幼儿攻击行为的分类
        1.1.3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1.4 幼儿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
        1.1.5 幼儿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
    1.2 依恋游戏概述
        1.2.1 依恋游戏的概念界定
        1.2.2 依恋游戏与亲子游戏的区别
    1.3 依恋游戏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
        1.3.1 亲子依恋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
        1.3.2 依恋游戏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
2.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不足
    2.2 研究意义
3.依恋游戏改善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报告
    3.1 研究的总体设计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思路
        3.4.2 研究工具
        3.4.3 研究对象
        3.4.4 依恋游戏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4.5 专家效度检验
    3.5 研究程序
    3.6 个案的干预与讨论
        3.6.1 个案T的干预与讨论
        3.6.2 个案L的干预与讨论
        3.6.3 个案C的干预与讨论
    3.7 总讨论
        3.7.1 干预效果分析
        3.7.2 研究不足
4 研究结论
5 本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儿童行为量表问卷(家长版)》
    附录二 :《儿童攻击行为问卷——教师核查表》
    附录三 :小班幼儿攻击行为观察表
    附录四 :家长与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依恋游戏方案
致谢

(3)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友善品德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友善品德的理论分析
        (一)友善的内涵
        (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作为品德的友善
    二、友善思想的理论梳理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友善相关思想
    三、大学生友善品德的理论分析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内涵解析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意义与内容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
        (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群体道德失范的突出问题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仁爱之心、与人为善
        (二)谦逊平和、宽以待人
        (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四)遵法合规、诚实守信
        (五)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及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基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友善品德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的良好表现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的缺失问题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取得的成绩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
        (二)学校教育不足
        (三)家庭教育缺位
        (四)大学生自我培育缺乏
第四章 学校教育: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外在路径
    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外在客观路径
        (一)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教育为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发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友善教育观念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三)改革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友善素养
    三、发挥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作用,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构建全方位德育教育体系
        (二)友善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四、营造崇德向善的教育环境,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一)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育人环境
        (二)加强友善榜样人物的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依托新媒体创设友善教育环境
第五章 个人道德修养: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在路径
    一、道德自觉性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道德自觉性是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前提
        (二)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是提高道德自觉性的重要途径
    二、个人道德修养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在动力
        (一)深化友善品德认知
        (二)加强友善品德的情感认同
        (三)磨炼友善品德意志
        (四)践行友善品德行为
        (五)强化友善品德的培育效果
    三、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
        (一)学思并重的方法
        (二)省察克己的方法
        (三)积善成德的方法
        (四)慎独自律的方法
第六章 道德实践: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外统一路径
    一、道德实践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一)道德实践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二)道德实践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外统一路径
    二、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一)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品德培育功能
        (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四)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具体措施
    三、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一)第二课堂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的重要载体
        (二)社团道德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实践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的观察研究 ——以延吉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2.3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学理论
    2.4 符号互动理论
    2.5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第三章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观察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现状分析
    3.3 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存在问题
第四章 影响延吉市x幼儿园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的原因分析
    4.1 教师方面
    4.2 幼儿园方面
    4.3 家庭方面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5)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话语的嬗变 ——基于一个情感教育栏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问题聚焦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一个栏目的几个时代
    一、“我群”与“他者”:主要受众群体的聚焦
    二、政策与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三、回到情感:情感色调的年代差异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想主义情感体制下的情感社会化话语
    一、革命的“理想主义”
    二、“集体至上”的话语建构
    三、“公而忘私”的情感关系
    四、“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实主义情感体制下的情感社会化话语
    一、生存的“现实主义”
    二、“理智至上”的话语建构
    三、“亲情回归”的情感关系
    四、“工具理性”的情感教育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我主义情感体制下的情感社会化话语
    一、发展的“自我主义”
    二、“快乐至上”的话语建构
    三、“彰显自我”的情感关系
    四、“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跨越时期的情感话题
    一、情感意涵的时代变迁
    二、“公与私”的消逝与重构
    三、“男与女”的性别意识
    四、“贫与富”的对立与感知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阶段已发表论文及着作
致谢

(7)传统绘本与数字绘本对幼儿情感教育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自身发展需要
        1.1.2 幼儿教育大环境的需求
        1.1.3 个人研究兴趣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法
        1.3.2 谈话法
    1.4 本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绘本的定义与发展
        2.1.1 传统绘本
        2.1.2 数字绘本
        2.1.3 传统绘本与数字绘本差异对比
    2.2 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多维度定义
        2.2.1 情感的定义
        2.2.2 情感教育的定义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况
    3.1 国内外幼儿情感教育研究
        3.1.1 国外幼儿情感教育研究
        3.1.2 国内幼儿情感教育研究
    3.2 关于绘本的研究
        3.2.1 国外绘本的研究
        3.2.2 国内绘本的研究
第四章 研究理论基础
    4.1 亲子依恋理论
    4.2 家庭教养理论
    4.3 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情感发展的理论
    4.4 绘本对于幼儿情感教育的有效作用的理论基础
        4.4.1 唤醒教育理论
        4.4.2 阅读治疗理论
第五章 基于绘本的幼儿情感教育原则、策略与方法
    5.1 绘本为载体对幼儿情感教育的优势
    5.2 绘本阅读对幼儿情感教育的价值
        5.2.1 绘本阅读有助于良好的情绪启蒙并形成积极的情绪
        5.2.2 绘本阅读更有利于幼儿进行情感的自我调控
        5.2.3 绘本阅读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
        5.2.4 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娱乐价值
        5.2.5 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教育价值
    5.3 绘本对于幼儿情感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5.3.1 营造绘本阅读氛围,实现情感渗透
        5.3.2 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引发情感共鸣
        5.3.3 角色体验,实现情感体验
    5.4 如何在幼儿绘本阅读中促进幼儿积极的情感发展
    5.5 绘本的选择
    5.6 基于绘本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思考
第六章 研究设计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目标
    6.4 研究工具
        6.4.1 绘本
        6.4.2 问卷
    6.5 研究内容
第七章 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7.1 幼儿情感教育实验研究操作过程
    7.2 幼儿情感教育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第八章 实验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及案例分析
    8.1 实验数据结论分析
    8.2 案例研究以及结果分析
第九章 总结与反思
    9.1 纸质绘本与数字绘本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影响
    9.2 利用绘本进行幼儿情感教育的建议
    9.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幼儿情感教育水平问卷
    附录二:基于绘本的幼儿情感教育调研问卷
致谢

(8)关于《法轮大师的幸福》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翻译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的重点、难点
    4.1 翻译的重点
    4.2 翻译的难点
        4.2.1 意译法
        4.2.2 减译法
        4.2.3 注释法
        4.2.4 复句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9)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是教科书的使命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刻画是教科书实现传承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二)教科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
        (三)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四)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传承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目的及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
        (一)对象选取
        (二)分析类目
    六、分析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优秀传统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节点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标准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与内容
    二、道德形象
        (一)道德
        (二)道德形象
    三、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
        (一)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维度
        (二)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内容
    四、教科书与价值传承
        (一)价值传承
        (二)教科书与价值传承
第二章 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概貌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结构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维度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维度划分依据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形象的维度描述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内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层面道德内容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层面道德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层面道德内容
    四、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形象特点
        (一)伦理本位色彩浓郁
        (二)整体主义价值倾向
        (三)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
        (四)重视道德的实践功夫
        (五)道德价值的中庸分寸把握
        (六)重义轻利的“利己心”规避取向
        (七)“性善”的人性论主流
        (八)“保守内求”的自我苛律
第三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内容
    一、教科书中道德形象的内容概况
    二、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内容分析
        (一)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延续
        (二)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新释
        (三)教科书中个人层面道德形象的超越
    三、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内容分析
        (一)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延续
        (二)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新释
        (三)教科书中社会层面道德形象的超越
    四、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内容分析
        (一)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延续
        (二)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新释
        (三)教科书中国家层面道德形象的超越
第四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形式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呈现方式
        (一)隐性渗透:对传统德育中德目引领教条性的缓和
        (二)榜样示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道德人格的交织
        (三)道德叙事:传统文化中一元道德形象的开放性表述
        (四)活动牵引:从传统权威规训到道德主体的自我心智谋求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话语表达
        (一)号召到对话:话语中道德价值引领方式的走向
        (二)隐喻:从“圣化”的德育到“亲切”的德育
        (三)惩戒与规劝:古今道德合法性论证的差异
第五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与归因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特点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继承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超越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归因
        (一)文化的二元特性
        (二)教科书的文化本质
        (三)社会发展的推动
        (四)观念转换的引领
第六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关键
    一、教科书需树立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取舍与转化标准
        (一)延续:继承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弘扬优秀价值观
        (二)新释:挖掘传统道德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汇通
        (三)超越:提升传统道德精神的“类后现代性”,与未来接轨
    二、教科书需营造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呈现的现代性语境
        (一)通过开放的德目呈现形式引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二)在德目诠释过程中加深传统与现代的联结
    三、教科书需把握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的三组关系
        (一)让“传统”生发于“现在”以滋养道德文化土壤
        (二)找寻“道德自由”与“道德价值共识”的辩证统一
        (三)在尊重“个体的道德选择”基础上引领“超义务”道德
第七章 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展望
    一、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内容优化
        (一)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特征建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体系
        (二)保障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三)加强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合法性建设
    二、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形式优化
        (一)变革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负载方式激发学生道德主体性
        (二)多门学科协同共建保障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立体化阐释
        (三)建立教科书中优秀传统道德精神资源的多方链接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期刊论文
    二、着作
    三、古籍
    四、学位论文
    五、资料汇编
    六、英文文献
    七、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思想品德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6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7 :统编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8 :统编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德目统计
    附录9 :单项德目数量及占比统计表
    附录10 :各层次德目数量及占比统计表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教育问题凸显
        二、儒耶比较的必要性
        三、孔子与耶稣比较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孔子的教育研究
        二、耶稣的教育研究
        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诠释学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孔子教育伦理思想渊源及孔子成长经历溯源
        一、孔子教育伦理思想渊源与背景
        二、孔子个人成长经历
    第二节 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渊源及耶稣成长经历追溯
        一、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渊源与背景
        二、耶稣个人成长经历
    第二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背景与经历之比较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之比较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个人经历之比较
第二章 作为教育主体的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比较
    第一节 孔子之人格特征
        一、“乐学好古”
        二、“温厉自洽”
    第二节 耶稣之人格特征
        一、叛逆的虔诚
        二、慈威兼俱
    第三节 作为教育主体的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异同
        一、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相同点
        二、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相异点
第三章 作为教育客体的孔耶弟子及门徒精神气质之比较
    第一节 孔门弟子之精神气质
        一、子路之勇
        二、宰我之辩
    第二节 耶稣门徒之精神气质
        一、彼得之直
        二、犹大之叛
    第三节 孔门弟子与耶稣门徒精神气质之异同
        一、孔门弟子与耶稣门徒之精神气质相同点
        二、孔门弟子与耶稣门徒之精神气质相异点
第四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德性结构之比较
    第一节 孔子教育内容之德性结构
        一、品格教育结构
        二、技能教育结构
    第二节 耶稣教育内容之德性结构
        一、品格教育结构
        二、圣事教育结构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之德性结构异同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德性结构之相同点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德性结构之相异点
第五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比较
    第一节 孔子教育方法之伦理特征
        一、正向之教..因材施教
        二、反向之教—不屑之教
    第二节 耶稣教育方法之伦理特征
        一、可言之教—经教
        二、非言之教—神喻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异同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相同点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相异点
第六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比较
    第一节 孔子教育目标之道德境界
        一、君子式道德人格
        二、内圣外王政治诉求
    第二节 耶稣教育目标之道德境界
        一、义人式道德人格
        二、生死超越的天国子民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异同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相同点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相异点
结语
    第一节 从东西方伦理文化视阈审视人的教育
        一、教育之于人类伦理本质的生成
        二、东西方教育伦理理念比较
    第二节 文教与宗教之于人的教育意义
        一、儒家之人文教育
        二、基督教之宗教教育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外文着作类
致谢

四、孩子不懂得谦让怎么办?——“以牙还牙”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 李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依恋游戏改善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研究[D]. 王宇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路径研究[D]. 赵丽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大班幼儿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的观察研究 ——以延吉市X幼儿园为例[D]. 杜聪. 延边大学, 2019(01)
  • [5]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话语的嬗变 ——基于一个情感教育栏目的研究[D]. 施瑞婷. 南京大学, 2018(04)
  • [6]绿珠(长篇小说)[J]. 朱山坡. 红豆, 2018(Z1)
  • [7]传统绘本与数字绘本对幼儿情感教育效果的比较研究[D]. 张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关于《法轮大师的幸福》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艺玲. 延边大学, 2018(01)
  • [9]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 全晓洁. 西南大学, 2018(01)
  • [10]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 杜君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孩子不会谦虚怎么办?——“以牙还牙”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