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特殊类型的周期函数及其应用

四种特殊类型的周期函数及其应用

一、周期函数的四种特殊类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艳红[1](2021)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矢量孤子及其波动性质》文中研究表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ose-Einstein condensate,简称BEC)由于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和高度可控性成为了研究孤子激发动力学的理想平台之一。孤子具有鲜明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体现孤子粒子性的传输稳定性和碰撞不变形等性质已经有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期体现其波动性的非线性干涉、非线性隧穿和内态转换等性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孤子干涉具有鲜明的非线性特征和抗干扰性,有望用来设计高精度的孤子干涉仪。相比于单组分BEC,多组分BEC中不仅有组分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还增加了组分间原子的非线性耦合作用,这使得多组分BEC的动力学要比单组分BEC更加丰富,可以激发类型多样的孤子,即矢量孤子。本文主要研究准一维BEC中的矢量孤子和它们的波动性质:i)提出了求解非简并亮孤子精确解的达布变换(Darboux transformation,简称DT)方法,并通过定义孤子的有效能量,用严格解得到了这些孤子干涉、隧穿性质的定量规律;ii)率先探究了矢量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性质,定量刻画了干涉周期;iii)提出构造多谷暗孤子解的DT方法,并探究孤子宽度对速度和相位范围的影响;iv)提供了一种用扰动本征矢判断不同局域波扰动类型选择调制不稳定分支的方法;v)提议了一种基于内态转换动力学测量Akhmediev呼吸子相位跃变的方案。这些结果丰富了矢量孤子的种类,加深了学界对孤子波动性质的理解,为利用孤子实现高精度测量和量子信息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先将标量亮孤子的干涉推广到简并亮孤子波动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干涉和隧穿性质与标量亮孤子类似。注意到具有吸引相互作用的BEC中可能存在非简并亮孤子,通过发展DT方法构造了诸多非简并亮孤子,并揭示了非简并孤子是由孤子间非相干叠加形成的。通过定义孤子的有效能量,定量刻画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干涉规律,发现非简并亮孤子的干涉具有鲜明的多周期性质。由于多组分BEC中孤子的相互碰撞既包含同一个组分中两个孤子之间的相干相互作用又涉及不同组分中孤子之间的非相干相互作用,导致非简并孤子的碰撞是非弹性碰撞。(2)探究了吸引相互作用BEC中亮-暗孤子和排斥相互作用BEC中暗-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性质。鉴于已报道的亮-暗(暗-亮)孤子解不便于刻画干涉性质,我们构造了利于刻画参数物理意义和分析干涉特性的精确解。研究发现,在这两种情形下亮孤子的干涉或者隧穿会通过组分间非线性耦合效应诱导暗孤子组分也产生一致的动力学行为。特别地,在吸引相互作用BEC中,暗孤子的碰撞会形成高于背景密度的峰;而在排斥相互作用BEC中,由于暗孤子的速度受声速限制,使得干涉周期的大小有下限。而关于标量暗孤子和矢量暗-暗孤子的数值模拟和解析分析表明它们不具有这些波动性质。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学界关于暗孤子波动性的认识。(3)基于吸引相互作用BEC中非简并亮孤子的研究,进一步发展DT方法构造了排斥相互作用BEC中多谷暗孤子的精确解。分析表明多谷暗孤子的速度和相位跃变范围依赖于它的宽度相关参数。特别地,多谷暗孤子与单谷暗孤子碰撞后会转变成呼吸子,分析表明这一现象是由碰撞后亮孤子的有效能量混合引起的。另外还观察了多谷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行为,分析表明它们之间的干涉具有丰富的多周期性质。而且,由于孤子宽度参数会影响多谷暗孤子的速度上限,使得每个周期的下限值发生变化。这些性质显着区别于单谷暗孤子和非简并亮孤子的干涉性质。(4)考虑到多组分耦合BEC的组分间可以存在粒子转换通道(如单粒子转换、双粒子转换等),探究了带有双粒子转换效应的两组分BEC中内态转换动力学。一方面,讨论了基于干涉效应诱发的内态转换,得到了四种新型的局域波。调制不稳定性分析表明,它们存在的背景同时具有两个调制不稳定性分支。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扰动本征矢判断弱扰动选择调制不稳定性分支的方法,从而解释了这几种局域波的激发机制。另一方面,探究了由调制不稳定性诱发的内态转换,提出用弱周期扰动激发可控粒子转换率的理论方案,扰动周期的大小决定最终的粒子转换率。粒子转换率可用来测量Akhmediev呼吸子的相位跃变。

孙杰[2](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必修课程划分为五大主题,共需144课时,其中函数主题所占课时比例最大;而三角函数作为函数主题中的一个主要分支、高考的重要考点,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另外,随着2019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推行和实施,三角函数部分的知识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动,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种变化以及三角函数的特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学习新理念,更新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经过大量实践后被广泛认可的教学理论模型;利用SOLO分类理论,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表现,通过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思维结构所处的层次,时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所以,SOLO分类理论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及规划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提出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来优化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以求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三角函数知识。首先,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对SOLO分类理论、三角函数以及它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以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为关注点,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主要是将其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解析、课堂提问的设计、例习题的编制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相融合,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策略和相关的案例分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效果;再次,笔者利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三角函数的概念(第1课时)》这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比与分析,发现在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修改的教学设计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向深层次发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验证了以SOLO分类理论建立的教学设计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最后,笔者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本次研究的展望与不足。SOLO分类理论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质性”评价方法,以SOLO分类理论来指导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在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之间建立衔接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坤[3](2021)在《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结构及内容的比较分析 ——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据此编写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5)必修A版》教材(以下简称为“旧教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对于国民素质以及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并制定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同时课程研究开发中心据此编写了《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二册》(以下简称“新教材”)。本研究以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研究载体是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主要研究了高中数学新、旧必修教材(人教A版)的内容及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并通过阅读大量与教材比较分析相关的文献整理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新、旧教材的教材结构顺序和教材内容顺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对例、习题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综合几个方面,来总结新、旧必修教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便更深入的了解高中数学的发展。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新、旧教材的组织结构不同,“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是旧教材展开内容的方式,新教材则是以“主线—主题—核心内容”展开;新教材将所有知识点划分为三条主线,并增加预备知识以及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两部分内容,旧教材则是将必修教材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新教材中有70%以上的知识点与旧教材完全相同;新教材所占的学分和课时数少于旧教材;新教材小结中的知识结构图有3/4以上的内容与旧教材相同;新教材的章节引言发生较大变化;新教材在色彩的运用和版面设计上比旧教材更美观;新教材的知识内容安排更符合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规律;新教材的例、习题数量略多于旧教材中例习题的数量等等。总之,新版必修教材与旧版必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70%以上保持一致,其中部分内容作了增减,部分内容的展开方式发生变化。另外,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添加了一些实际案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方红萍[4](2020)在《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分析 ——以1972年至今北京市部分教材为分析对象》文中研究说明三角函数是极为典型的周期函数,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至今天,我国数学课程不断改革,同时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编写亦随之演变.期间,每一阶段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都是我国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历经辛苦,努力探求的结果,终形成了今天的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概貌.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知识点、例习题、素材等方面的选择、编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部分教学的质量,甚至影响未来数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应当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编写历史,规避教训和不足,汲取智慧和经验.本文选取了1972年至今各阶段北京市所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套高中数学教材,将其中的三角函数分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北京市中学课本﹒数学》第八册(197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一册(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代数(必修)》上册(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下)(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4(必修)》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5(必修)》B版(以下简称旧人教B版,200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必修)》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必修)》B版(以下简称新人教B版,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图表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本文从编写背景、编写理念、教材分析、编写特点这四个维度对所选取的六套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进行了研究,其中“教材分析”是在对各三角函数分册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编写的整体情况、知识点(包括知识点编排的整体思路、知识点具体内容)、例题与习题(包括数量与类型)及素材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统计与分析,清晰地呈现了这六套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分册编写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根据时间变化对前一时期和后一时期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编写进行了简要的比较,主要从知识点、例题、习题及素材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初步得到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情况.此外,对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整体情况、教材所含三角函数知识内容、教材中有关三角函数例题、习题、编写素材的沿革与发展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三角函数知识内容包括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和知识模块的广度,例题包括例题类型及数量、例题难度,习题包括习题类型及数量、习题沿革与发展特点.从不同角度呈现其演变情况,进一步得到1972年至今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规律,并据此为今后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出相关建议.

杨洋[5](2020)在《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实践知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手教师正处于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磨合期”与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找到其发展的着力点,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实践知能是顾泠沅教授长期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而提炼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聚焦于教师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行为.由于学情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和行为改进这四要素及相互间的多维互动形成了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因此可以借用此模型刻画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现状.本研究选取苏州市某省重点高中任教的一位新手教师Q,通过长达三个多月的教学跟踪,对该教师的实践知能进行分析并试图为其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根据课型及实践知能分析的侧重点,本文呈现了四个案例:“‘函数’月考试卷讲评”“零点存在性定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得出新手教师Q在实践知能结构成分上的特点:(1)在学情分析过程中能对学生先备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有准确的认识,对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和可能存在认知困难都有一定的设想并将学情分析运用于教学设计,但对学生学习差异的了解粗浅,来源单一;(2)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能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认知,运用变式进行操作练习,但教学策略与方法较为单一;(3)在课堂中能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过程测评并及时反馈,但对学生学习的认识较浅,教学过程中缺少动态生成;(4)教师Q的行为改进能力最为薄弱,既缺少理论支撑与意义思考,也没有清晰的改进方向.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新手教师Q的实践知能各方面发展不平均,且四要素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因此,教师Q应加强有关过程测评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行为改进的理念与方法的培养.藉此,本文对高中数学新手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提出建议,应在职前阶段重视教育实习为专业成长奠定基础,新手数学教师入职时应重视利用“师徒制”的专业成长模式从优秀教师身上汲取经验,在职时应重视各项教学培训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丁名杨[6](2020)在《中日高中数学代数内容教材对比研究 ——以集合与函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2017年颁布了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据此新编教材也于2019年秋季开始在各地投入使用。新版教材的编写特色如何,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教材存在何种差异,均需要相关的教材对比研究。跨体系的国际教材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学习和借鉴他国教育经验,而且还有助于充分了解我国高中数学教材,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理论参考。以此作为研究逻辑的出发点,本文选取中国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2019年)与日本新兴出版社启林馆修订版高中数学教材(平成30年),以两国代数内容为宏观比较对象,从课程目标、设计特征、代数内容分布、代数知识选取及编排四个方面探讨中日两国代数内容的异同,发现在代数内容中,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分布差异较大,进而以集合与函数内容为微观比较对象,探讨其在内容要求、知识点引入、知识点呈现、具体编排结构、概念图结构上有何差异。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文本分析为主,辅以相关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由此得到宏观研究结论:(1)日本数学课程选择性较强,重视数学活动,中国总体目标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人教A版教材栏目数量和内容更加丰富,启林馆版教材更重细节设计、关注学生兴趣、教材可读性强;(3)函数内容在两国教材中均占有核心地位,且人教A版教材在集合与函数上的内容分布明显多于启林馆版教材;(4)启林馆版教材代数知识选取跨度更大、范围更广,呈明显的螺旋式编排,人教A版教材则采取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混合编排方式。集合与函数的微观比较结论如下:(1)我国内容要求更加细致明确,广度较高,但深度不及日本;(2)启林馆版教材知识点多采取“开门见山式”引入,人教A版教材多采用“数学问题式”引入;(3)启林馆版教材多采用“图表辅助”呈现知识,而人教A版教材多使用“举例说明”、“探究思考”的呈现方式;(4)在集合与函数内容上,人教A版教材更重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启林馆版教材更重视知识在运算与证明中的运用;除“三角函数”内容外,人教A版教材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程度不及启林馆版教材。基于上述宏微观比较结论,得到针对人教A版教材编写的启示:(1)丰富卷首与卷末的栏目设置,注重细节设计;(2)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函数类型;(3)充分利用图表,设多级标题区分不同知识点;(4)加强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重知识衔接。通过对中日两国高中代数内容的教材对比分析,期望能为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借鉴,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参考。

詹婷[7](2020)在《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在数学学习中,“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已然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教师通过有效地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深度理解,以布卢姆新目标分类学中“理解”认知过程七个维度: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为理论基础,笔者展开“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教学研究”.主要探讨的三个问题分别是:(1)调查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知识的理解具体达到上述哪些认知维度,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对理解的落实情况;(2)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3)基于深度理解的教学策略.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首先针对课标中三角函数要求理解的四部分知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了解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的理解现状,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相应的突破方式;其次,探讨深度理解教学设计的一般化模型,结合三角函数的教学现状,形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5个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最后,基于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提出深度理解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得到三个结论:其一,学生对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达到相应理解认知维度的现状;其二,基于深度理解的教学设计模型:聚焦课程标准→剖析教学任务→分析学情→呈现教学具体目标→设计目标检测→安排教学活动→修正教学设计,其中不同的三角函数知识在教学活动上具体呈现不同的安排;其三,围绕深度理解:深度,广度,贯通度三个特征,形成深度理解的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实现多元表征的相互转换;(2)数形结合,提高抽象概括能力;(3)探究推广,生成一般性结论;(4)同化学习,丰富数学知识体系建构;(5)揭示本质,正确建立因果关系.

戴传铭[8](2020)在《周期驱动下量子系统特性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时间周期外场驱动下量子系统的一些性质,在介绍周期驱动量子系统的基本理论之上,讲述了四个相关工作。第一个工作中,研究了时间周期外场驱动对一维准周期晶格局域化性质的影响。通过调节驱动场的振幅和频率,系统会发生从局域相到扩展相的转变。不同于平衡态系统调节无序势强度时的局域非局域转变,时间周期外场驱动下的系统,其从局域相转变到非局域相时中间会出现一个过渡区域,其中部分本征模式是局域的而其余的本征模式是扩展的。适当增加驱动场的频率,该过渡区域会慢慢扩张。利用Floquet理论,我们发现该过渡区域的出现源于驱动诱导的有效次次近邻隧穿。同时我们还分析了非周期的含时扰动对系统局域化非局域化相变的影响,我们发现过渡相对弱的含时扰动是鲁棒的。这种驱动诱导的过渡相为调控量子系统的局域化性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途径。第二个工作中,研究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扰动对Floquet光子拓扑绝缘体边缘态的影响。考虑格点间隧穿强度受时间周期调制的二维光子Lieb模型,并在该模型中引入空间非周期的在位无序势(disorder),研究了空间非周期性对系统拓扑性质的影响。分析引入在位无序势后系统的准能谱和各个准能带的Bott指数,发现拓扑非平庸相对弱的无序势是鲁棒的,当无序势的强度大于临界值时系统会从拓扑非平庸相变为拓扑平庸相。通过分析系统本征态的归一化参与率,我们发现系统处于拓扑非平庸相时,尽管空间无序在位势使体态变为局域的,系统体态的局域化程度很弱。处于拓扑非平庸相的开边界系统,其边界会存在手性边缘态。进一步,考虑驱动的含时涨落对系统手性边缘态输运性质的影响,发现涨落的关联时间为有限值时,手性边缘态在沿边界传输时会逐渐泄漏到系统的内部。当涨落的关联时间很短时,我们推导出了描述边缘态泄漏过程的有效主方程。当含时涨落的关联时间比较长时,通过数值计算,发现手性边缘态的寿命会以关联时间为自变量按幂律增加。尽管空间无序势的出现会使系统的体态从扩展态变为局域态,但是当系统处于拓扑非平庸相并且驱动场涨落的关联时间较短时,手性边缘态的寿命对空间无序势的出现不敏感。当空间无序在位势足够强时,系统会进入拓扑平庸相,这时位于边界的局域程度很强的点状激发对于驱动涨落的鲁棒性很强,具有非常长的寿命。与具有有限关联时间的随机含时涨落相反,从一定意义上,驱动场准周期的涨落可以看作一种具有很强时间关联的无序涨落,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发现手性边缘态的输运对于驱动场准周期的涨落是鲁棒的。第三个工作中,研究了三维拓扑绝缘体表面和量子光场相互作用的无质量狄拉克费米子。我们发现该复合系统的元激发谱依赖于量子光场的极化方式,线偏振的量子光场不能打开带隙,但是会导致一个各向异性的狄拉克锥形式的元激发谱,圆偏振的量子光场会在系统的有效哈密顿量中诱导出一个质量项,从而使带隙打开,质量项的正负取决于圆偏振光的手性。该系统在将光场视为经典光时可以用Floquet理论分析,我们对比了光场分别为量子光和经典光时,系统元激发谱的区别,发现量子光场和无质量狄拉克费米子耦合较弱且光子数较多时量子光和经典光两种处理方式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当两者耦合很强而且光子数较少时,量子涨落会对系统的元激发谱有较大的修正。第四个工作中,将应用于封闭量子系统的Floquet理论推广至由Lindblad主方程描述的开放量子系统,并给出了一个高频展开公式来求得刻画系统有效动力学的不含时Lindbladian。应用高频展开公式计算了两个简单的例子来演示推广至开放系统的Floquet理论,发现该高频展开在驱动频率比较高时给出的结果和系统精确的动力学演化符合的很好。推广至开放量子系统的Floquet理论对于调控驱动耗散量子系统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

蔡榕[9](2020)在《生鲜物流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下的选址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网络消费时代B2C电子商务也井喷式迅速发展,人们对网购生鲜冷链产品习以为常。且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物流的迅速发展使得生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激增,促使生鲜电商物流转型。而目前国内物流配送的瓶颈之一就在于“最后一公里”,给配送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生鲜产品作为易腐产品,经过终端运输过程中的配送不及时、等待、投递不成功等情况,产品的新鲜度会下降或出现腐损。如今发展起来的自提模式,虽然能解决投递失败等问题,但依旧无法降低生鲜产品因配送与客户时间不匹配造成的新鲜度损失,且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设不同形式的自提点,过剩的自提点也造成了配送资源的浪费。这些都导致配送成本的增加以及客户服务质量的降低。因而研究如何整合资源,提升生鲜物流终端配送中的自提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传统生鲜冷链物流终端配送选址及路径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最后一公里”的自提与配送到户混合模式下的选址路径问题进行研究。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对生鲜冷链配送的发展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自提服务站选址,之后根据客户需求的特点选择自提或者配送到户的不同配送模式,建立考虑产品新鲜度以及客户距离惩罚成本的生鲜产品配送到户与自提结合的LRP模型。在模型约束上,除考虑有关自提配送的固定成本外,增加与客户服务质量有关的新鲜度成本和客户对自提距离接受度惩罚,使模型更贴近实际情况。此外,用LINGO软件对本文建立的模型进行小规模算例求解,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最后,结合本文所建模型的特点,设计适用于生鲜产品的自提与配送到户结合的混合配送选址路径问题求解的蚁群算法,在蚁群算法中加入变邻域搜索对算法的收敛性速度等进行改进,并采用Solomom标准算例的小中大规模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求解效率以及求解精度。同时用本文算法数据对于传统模式下的配送到户以及完全自提两种模式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混合配送模型在整体经济效益和对于客户的服务质量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为生鲜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关于自提服务点选址,选择自提客户及路径规划提供参考,为生鲜电商产品的终端配送提供理论依据。

王龙[10](2020)在《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设备和网络性能的提升,促进了虚拟人物模型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在视觉观感方面日益上升的需求。目前,关于虚拟人物模型的研究大多数在可视化效果上仍存在提升空间,在个性化人物建模方面和动画展示方面仍有待提高。同时,绝大多数应用需要专用硬件设备的支持,不利于成本控制和推广。因此,课题组提出和设计了一种基于手机的便携三维人体运动重建系统,通过手机进行动作采集,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形成简洁高效的人体运动重建系统,用于完成运动分析任务。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运动重建系统中的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子系统通过四个功能模块: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和动画渲染与展示模块,共同实现了重建后虚拟人物与真实运动人物之间形体相似、动作相同。该系统在动作恢复重建的基础上,融入了个性化三维人物建模,相比于传统的运动重建,子系统的重建结果具有更好的代入感和观测效果。同时,子系统基于图形引擎进行骨骼蒙皮动画的开发,具备比传统方法更好的可视化效果,为三维人物建模与驱动提供了 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为了实现子系统对各类数据的强兼容性,本论文基于Unity3D引擎提出了人物建模与驱动的运动数据解析算法DPAM-UE(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Motion based on Unity3D Engine)。该算法包含三个部分:运动数据间转化、统一描述坐标系和计算全局坐标系数据。该算法可以解析欧拉角、旋转矩阵、轴角对和四元数等多种参数形式的运动数据,降低了对输入数据的约束。同时,该算法可以适配多种描述坐标系:对局部坐标系和全局坐标系下的数据均具备解析能力,对左手笛卡尔坐标系下数据和右手笛卡尔坐标系下数据均具备处理能力,使得子系统可以兼容来自不同设备和系统的数据。在结构上,本论文首先阐述了相关研究技术。然后,分析了系统需求,并进行了概要设计,完成了详细设计与实现。再次,论文进行了功能测试和结果分析。最后,论文总结了算法和系统两方面的工作,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周期函数的四种特殊类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期函数的四种特殊类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矢量孤子及其波动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孤子简介
        1.1.1 标量孤子
        1.1.2 矢量孤子
    1.2 孤子波动性质的研究究进展
    1.3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矢量亮孤子的波动性质
    2.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简并亮孤子
        2.1.1 简并亮孤子解的构造
        2.1.2 简并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2.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非简并亮孤子
        2.2.1 非简并亮孤子解的构造
        2.2.2 非简并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2.2.3 非简并亮孤子的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 矢量单谷暗孤子的波动性质
    3.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亮-暗孤子的波动性质
        3.1.1 亮-暗孤子解的构造
        3.1.2 亮-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3.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暗-亮孤子的波动性质
        3.2.1 暗-亮孤子解的构造
        3.2.2 暗-亮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第四章 矢量多谷暗孤子的波动性质
    4.1 多谷暗孤子解的构造
        4.1.1 双谷暗孤子解
        4.1.2 三谷暗孤子解
    4.2 多谷暗孤子的相位特性
        4.2.1 双谷暗孤子的相位特性
        4.2.2 三谷暗孤子的相位特性
    4.3 多谷暗孤子与呼吸子的态转换动力学
    4.4 多谷暗孤子的干涉和隧穿动力学
第五章 矢量孤子之间的内态转换
    5.1 线性干涉效应应诱发的内态转换
        5.1.1 干涉效应应诱导导的非线性局域波
        5.1.2 非线性局域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5.1.3 关于调制不稳定性分支的讨论
    5.2 调制不稳定性诱发的内态转换动力学
        5.2.1 单单次内态转换动力学及其机制
        5.2.2 高阶调制不稳定性诱发的内态转换
        5.2.3 多次内态转换动力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三角函数部分变化情况
        (三)三角函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SOLO分类理论指导数学教学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SOLO分类理论
        (一)SOLO分类理论的来源及内涵
        (二)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三角函数教与学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章 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策略
        (二)案例分析
    二、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二)案例分析
    三、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重、难点解析策略
        (二)案例分析
    四、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课堂提问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二)案例分析
    五、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例、习题编制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例、习题编制策略
        (二)案例分析
    六、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评价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评价设计方法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非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
        (三)利用SOLO理论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优化
    四、实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测试卷说明
        (二)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实验结果总结与评价
        (四)教师访谈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结构及内容的比较分析 ——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实验版与17 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2.2 对于国内教材的比较研究
        2.2.3 对于国内与国外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实验版与17 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3.1 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结构的比较
    3.2 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内容的比较
第四章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分析
    4.1 新旧教材结构顺序的说明与比较
    4.2 新旧教材内容顺序的分布比较
第五章 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
    5.1 章节引言比较
    5.2 不同定义
    5.3 内容增减变化
        5.3.1 章节内容增减变化
        5.3.2 具体知识点增减变化
    5.4 内容展开方式的变化
    5.5 例题与习题的配置比较
        5.5.1 例习题数量的比较
        5.5.2 例习题层次的比较
    5.6 小结比较
第六章 教师对新、旧高中数学教材的认识
    6.1 访谈目的
    6.2 访谈内容
    6.3 访谈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新、旧教材的相同点
        7.1.2 新、旧教材的不同点
    7.2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1-5 必修A版目录
附录二 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二册目录
附录三 例习题数量的比较
附录四 访谈提纲
致谢

(4)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分析 ——以1972年至今北京市部分教材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说明
        1.3.1 教材选取
        1.3.2 三角函数
        1.3.3 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划分
        1.3.4 例题与习题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分析
    2.1 1972年版《北京市中学课本﹒数学》第八册
        2.1.1 编写背景
        2.1.2 编写理念
        2.1.3 教材分析
        2.1.4 编写特点
    2.2 人教社 1979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一册
        2.2.1 编写背景
        2.2.2 编写理念
        2.2.3 教材分析
        2.2.4 编写特点
    2.3 人教社 1990 年《高级中学课本﹒代数(必修)》上册
        2.3.1 编写背景
        2.3.2 编写理念
        2.3.3 教材分析
        2.3.4 编写特点
    2.4 人教社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下)
        2.4.1 编写背景
        2.4.2 编写理念
        2.4.3 教材分析
        2.4.4 编写特点
    2.5 人教社2007年B版必修4、第5(以下简称旧人教B版)
        2.5.1 编写背景
        2.5.2 编写理念
        2.5.3 教材分析
        2.5.4 编写特点
    2.6 人教社2019年B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册(以下简称新人教B版)
        2.6.1 编写背景
        2.6.2 编写理念
        2.6.3 教材分析
        2.6.4 编写特点
3 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编写的沿革与发展
    3.1 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整体情况的沿革与发展
    3.2 教材所含三角函数知识内容的沿革与发展
        3.2.1 教材所含三角函数知识模块的沿革与发展
        3.2.2 教材中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广度的沿革与发展
    3.3 教材中有关三角函数例题的沿革与发展
        3.3.1 例题类型及数量的沿革与发展
        3.3.2 例题难度的沿革与发展
    3.4 教材中有关三角函数习题的沿革与发展
        3.4.1 习题类型及数量的沿革与发展
        3.4.2 习题的沿革与发展特点分析
    3.5 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素材的沿革与发展
4 建议与展望
    4.1 建议
    4.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实践知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论研究
        2.1.1 PCK理论及相关研究
        2.1.2 MPCK理论及相关研究
        2.1.3 MKT理论及相关研究
        2.1.4 实践知能理论及相关研究
        2.1.5 教师知识与技能理论研究综述小结
    2.2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2.2.1 针对不同对象的实践研究
        2.2.2 多角度的实践研究
        2.2.3 多方法的实践研究
        2.2.4 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课堂观察法
        3.2.3 访谈调查法
        3.2.4 作品分析法
    3.3 研究流程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函数”月考试卷讲评
        4.1.1 教学内容分析
        4.1.2 教师Q的实践知能分析
    4.2 案例二——“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教学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教师Q的实践知能分析
    4.3 案例三——“三角函数周期性”的教学
        4.3.1 教学内容分析
        4.3.2 教师Q的实践知能分析
    4.4 案例四——“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的教学
        4.4.1 教学内容分析
        4.4.2 教师Q的实践知能分析
    4.5 教师Q的实践知能小结
        4.5.1 学情分析意识与能力
        4.5.2 任务设计能力
        4.5.3 过程测评方法与结果应用
        4.5.4 行为改进效果与跟进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促进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函数的零点存在性定理”的访谈记录
    附录2 “函数”月考试卷讲评课的课堂记录表
    附录3 “三角函数周期性”的教案
    附录4 “向量的减法运算”的课堂师生对话实录
致谢

(6)中日高中数学代数内容教材对比研究 ——以集合与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教材比较研究动态
    第二节 国内外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一、国内教材比较研究
        二、国际教材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中日数学课程比较研究现状
        一、对课程标准的比较
        二、对教科书整体的比较
        三、对教材中某一领域(或某一知识点)的比较
        四、代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四章 中日高中数学代数内容宏观分析
    第一节 中日数学课程目标比较
        一、中日数学课程简介
        二、中日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比较
    第二节 中日高中数学教材设计特征比较
        一、教材整体信息比较
        二、教材体例结构比较
        三、教材前言的比较
        四、栏目设置的比较
    第三节 中日高中代数内容分布的比较
    第四节 中日高中代数内容选取及编排的比较
        一、代数知识内容的选取
        二、代数知识内容的编排
第五章 中日高中数学教材“集合与函数”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内容要求的比较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内容要求比较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容要求比较
        三、“三角函数”内容要求比较
    第二节 知识点引入方式的比较
        一、知识点引入方式说明
        二、知识点引入方式比较
    第三节 知识点呈现方式的比较
        一、知识点呈现方式说明
        二、知识点呈现方式比较
    第四节 “集合与函数”知识选取及编排的比较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比较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比较
        三、“三角函数”的比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中日代数内容宏观比较结论
        一、中日两国课程目标比较结论
        二、教材设计特征比较结论
        三、代数内容分布比较结论
        四、代数内容选取及编排比较结论
    第二节 中日代数“集合与函数”的微观比较结论
        一、内容要求的比较结论
        二、知识点引入方式的比较结论
        三、知识点呈现方式的比较结论
        四、“集合与函数”知识选取及编排的比较结论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丰富卷首与卷末的栏目设置,注重细节设计
        二、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函数类型
        三、充分利用图表,设多级标题区分不同知识点
        四、加强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重知识衔接
    第四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1.3.1 研究过程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解的相关研究
        2.1.1 “理解”的不同理解
        2.1.2 理解性教学
        2.1.2.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册
        2.1.2.2 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2.1.2.3 理解的六个维度
    2.2 关于数学理解的研究
        2.2.1 “数学理解”的不同理解
        2.2.2 “数学理解”的国外研究现状
        2.2.3 “数学理解”的国内研究现状
        2.2.4 深度理解定义界定的相关研究
    2.3 三角函数的相关研究
        2.3.1 三角函数的国外研究现状
        2.3.2 三角函数的国内研究现状
    2.4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4.1 APOS理论
        2.4.2 有意义学习理论
        2.4.3 深度学习理论
        2.4.4 教学设计
        2.4.4.1 系统设计教学
        2.4.4.2 有效教学设计
第三章 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现状调查
    3.1 “深度理解”概念界定
    3.2 问卷编制与访谈设计
        3.2.1 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深度理解的问卷编制
        3.2.2 教师对于深度理解教学的访谈设计
    3.3 调查过程
        3.3.1 问卷调查过程
        3.3.2 访谈过程
    3.4 调查结果
        3.4.1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3.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模型
    4.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4.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4.4 三角函数性质教学设计
        4.4.1 正弦、余弦函数周期性教学设计
        4.4.2 正弦、余弦函数奇偶性、单调性教学设计
    4.5 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教学设计
第五章 基于深度理解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5.1 基于深度理解的教学实践
    5.2 基于深度理解的教学策略
        5.2.1 情境创设,实现多元表征的相互转换
        5.2.2 数形结合,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5.2.3 探究推广,生成一般性结论
        5.2.4 同化学习,丰富数学知识体系建构
        5.2.5 揭示本质,正确建立因果关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于三角函数深度理解情况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1
附录二 于三角函数深度理解情况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2
附录三 于深度理解对教师的访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周期驱动下量子系统特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1.2 周期驱动量子系统的研究背景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量子态
    2.2 量子态的时间演化
    2.3 Floquet理论
    2.4 Floquet-Magnus展开
    2.5 Berry相和能带拓扑数
    2.6 开放量子系统
第三章 Aubry-André-Harper模型中动态局域非局域转变
    3.1 研究背景
    3.2 模型
    3.3 Floquet分析
    3.4 局域化转变
    3.5 含时扰动对系统性质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涨落和无序势对Floquet光子拓扑绝缘体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模型
    4.3 Floquet分析
        4.3.1 周期晶格
        4.3.2 无序晶格
    4.4 非周期驱动系统
        4.4.1 非周期驱动的周期晶格
        4.4.2 非周期驱动的无序晶格
        4.4.3 耗散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量子光和拓扑表面态
    5.1 研究背景
    5.2 模型
    5.3 线偏振光情况
    5.4 圆偏振光情况
    5.5 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开放量子系统的Floquet理论及其应用
    6.1 研究背景
    6.2 形式推导
    6.3 例子
    6.4 小结和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9)生鲜物流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下的选址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鲜物流终端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LRP相关理论
    2.1 生鲜物流配送相关理论
        2.1.1 冷链物流
        2.1.2 生鲜电商
        2.1.3 生鲜电商产品的特性及配送要求
        2.1.4 生鲜产品新鲜度函数
    2.2 “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相关理论
        2.2.1 “最后一公里”概念
        2.2.2 “最后一公里”瓶颈
        2.2.3 “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
    2.3 LRP相关理论
        2.3.1 选址-分配问题
        2.3.2 车辆路径问题
        2.3.3 选址-路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鲜物流终端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LRP模型构建
    3.1 问题分析
    3.2 生鲜物流终端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LRP优化模型
        3.2.1 模型描述
        3.2.2 基本假设
        3.2.3 符号说明
        3.2.4 模型建立
    3.3 模型验证
        3.3.1 算例数据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鲜物流终端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LRP模型算法设计
    4.1 求解方法概述
        4.1.1 精确算法
        4.1.2 启发式算法
    4.2 蚁群算法概述
        4.2.1 蚁群算法简介
        4.2.2 蚁群算法基本流程
        4.2.3 蚁群算法的优缺点
    4.3 生鲜物流终端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LRP优化蚁群算法设计
        4.3.1 编码与解码
        4.3.2 禁忌表候选节点设计
        4.3.3 转移状态规则的确定
        4.3.4 局部更新
        4.3.5 全局更新
        4.3.6 变邻域搜索
        4.3.7 算法终止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算例介绍
        5.1.1 运行环境
        5.1.2 数据来源
    5.2 算例结果分析
        5.2.1 小规模算例
        5.2.2 中规模算例
        5.2.3 大规模算例
    5.3 本文模型与传统的配送到户及自提模式比较
        5.3.1 本文与传统配送的小规模比较
        5.3.2 本文与传统配送的中规模比较
        5.3.3 本文与传统配送的大规模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技术的介绍
    2.1 运动人物建模方法的调研
        2.1.1 常用方法研究介绍
        2.1.2 常用方法对比分析
    2.2 人物动画技术的调研
        2.2.1 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的比较分析
        2.2.2 顶点动画与骨骼蒙皮动画的比较分析
    2.3 图形引擎原理与发展
        2.3.1 图形引擎的发展现状
        2.3.2 图形引擎的原理研究
    2.4 三维空间建模的坐标系
        2.4.1 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的分类
        2.4.2 三维空间中多种描述坐标系
    2.5 运动人物的位姿描述
        2.5.1 旋转的物理意义及表示
        2.5.2 欧拉角
        2.5.3 旋转矩阵
        2.5.4 四元数与轴角对
    2.6 三维数据文件
        2.6.1 常见数据文件
        2.6.3 自定义数据文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的需求
        3.2.2 个性化人物建模的需求
        3.2.3 虚拟人物的动作驱动的需求
        3.2.4 高效可视化的视觉需求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鲁棒性
        3.3.2 兼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概要设计
    4.1 子系统总体设计
        4.1.1 子系统架构
        4.1.2 功能模块设计及活动图
    4.2 系统模块的概要设计
        4.2.1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
        4.2.2 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
        4.2.3 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
        4.2.4 渲染与展示模块
    4.3 数据结构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5.1 运动数据处理算法的分析与设计
    5.2 运动数据处理算法的详细设计
        5.2.1 运动数据间转化的设计
        5.2.2 统一描述坐标系的设计
        5.2.3 计算全局坐标系数据的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1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1.1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的接口设计
        6.1.2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6.1.3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流程
    6.2 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2.1 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的接口设计
        6.2.2 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的详细设计
        6.2.3 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的实现流程
    6.3 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3.1 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的详细设计
        6.3.2 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中的图形引擎函数
        6.3.3 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的实现流程
    6.4 动画渲染与展示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4.1 动画渲染与展示模块的详细设计
        6.4.2 动画渲染与展示模块的实现流程
        6.4.3 动画渲染与展示模块界面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测试与分析
    7.1 测试环境说明
    7.2 系统测试
        7.2.1 三维重建数据处理模块功能验证与测试
        7.2.2 个性化人物建模模块功能测试与验证
        7.2.3 骨骼蒙皮动画驱动模块功能测试与验证
        7.2.4 动画渲染展示模块功能测试与验证
    7.3 结果对比分析
        7.3.1 运动分析能力的对比
        7.3.2 可视化效果的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周期函数的四种特殊类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矢量孤子及其波动性质[D]. 秦艳红. 西北大学, 2021(12)
  •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孙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结构及内容的比较分析 ——以人教A版必修教材为例[D]. 李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分析 ——以1972年至今北京市部分教材为分析对象[D]. 方红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5]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实践知能的个案研究[D]. 杨洋. 苏州大学, 2020(02)
  • [6]中日高中数学代数内容教材对比研究 ——以集合与函数为例[D]. 丁名杨.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基于深度理解的三角函数教学研究[D]. 詹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周期驱动下量子系统特性的理论研究[D]. 戴传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生鲜物流配送到户+自提混合模式下的选址路径优化研究[D]. 蔡榕. 长安大学, 2020(06)
  • [10]运动人物建模与驱动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四种特殊类型的周期函数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