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和变温运动对赤眼蜂种类质量的影响

筛选和变温运动对赤眼蜂种类质量的影响

一、筛选与变温锻炼对赤眼蜂种蜂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汪恒昌[1](2021)在《以柞蚕卵为寄主共寄生繁育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及储存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2](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黄吉[3](2020)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巴氏新小绥螨存活及耐受力提升的生理代谢机制》文中指出捕食螨作为一类天敌产品已被广泛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上防治各种害螨与害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捕食螨往往受到多种逆境条件共同胁迫。在夏季,高温和低湿胁迫往往相伴发生,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片表面相对湿度降低,并且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或者周围环境多风时,叶表面湿度近似于大气湿度,而夏季一天温度最高的数小时中,大气相对湿度往往低于50%。相对于害螨而言,捕食螨对高温和低湿胁迫更为敏感,因此捕食螨在夏季对害螨的防控效率低下,往往导致害螨的爆发危害。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从单一逆境来衡量捕食螨所受胁迫程度,在多逆境条件下,逆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影响多为“协同”方式,表明多逆境条件下生物体所受到的胁迫程度往往大于单一逆境胁迫之和。因此在夏季高温低湿胁迫共存条件下,捕食螨所受的逆境胁迫程度可能被低估,从而研究高温低湿共胁迫对捕食螨影响十分必要。已有研究表明,逆境锻炼或驯化可以提高捕食螨对逆境的耐受力或适应性,但之前的研究多针对单一逆境胁迫,如何提高捕食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的适应性仍不清楚。巴氏新小绥螨作为一种已商品化捕食螨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上防治各种害螨与害虫,因此该螨被选作本实验的实验对象。为了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下的适应性,本学位论文通过测定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在不同温湿度下存活情况,明确了雌成螨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适应性规律,并发现了雌成螨在夏季常见高温低湿共胁迫下存活时间过短的问题;为了延长雌成螨在高温低湿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实验通过不同逆境锻炼,筛选了能有效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胁迫下耐受力的锻炼方式;并在该种锻炼方式下,结合转录组分析、糖类等物质含量分析、基因表达模式解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抵御高温低湿胁迫的生理代谢机制;利用该机制,探索了通过饲喂糖类物质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条件下耐受力的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高温低湿共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存活和水分代谢的影响将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置于不同温度(25、38、41、43、45℃)与不同湿度(50%、70%、90%、100%RH)两两组合条件下,观测其存活情况,并计算雌成螨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50%个体死亡时间(TH50)以及95%个体死亡时间(TH95)。并测定了雌成螨不同温湿度下的水分蒸发情况。由于空气饱和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比相对湿度能更好的反映空气的“干燥能力”,因此分析时将相对湿度值转换成空气饱和差值。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空气饱和差的升高,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的存活时间显着缩短,并且两者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表明高温低湿共胁迫对降低雌成螨存活时间具有“协同”效应。雌成螨的水分蒸发速率也随温度和空气饱和差的升高而显着上升,并且温度、空气饱和差、水分蒸发速率与雌成螨存活时间的回归分析中发现,水分蒸发速率与存活时间的决定系数最大,表明水分蒸发是导致雌成螨高温低湿下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所有温湿度组合中,25℃,90%RH与25℃,100%RH下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下具有最高的存活时间,TH50分别为403.6 h和328.6 h,TH95分别为604.6 h和512.6h。雌成螨在以上条件下能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推测25℃及湿度大于90%RH为雌成螨适宜存活条件。在38℃及以上温度下,雌成螨均不同程度失水,虽然雌成螨在38℃,90%RH和100%RH下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体重增加,但是分别在以上条件24 h和39 h后,雌成螨体重分别降低26.8%和23.2%,暗示雌成螨在高温条件下不能较长时间维持体内水分代谢平衡。在夏季常见高温和低湿条件下(38℃,50%RH),雌成螨TH50和TH95分别仅为4.1 h和6.1 h。高温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雌成螨存活时间,在相同湿度条件下,相对于41℃,在43℃和45℃下,雌成螨的TH50降低倍数大于水分蒸发速率增加倍数,暗示高温胁迫降低了雌成螨存活时间。因此,高温和低湿胁迫主要通过增加雌成螨水分蒸发速率降低雌成螨存活时间,两者在降低存活时间上具有“协同”效应。夏季38℃高温天气下,每日数小时高温低湿条件容易导致雌成螨大量死亡。2逆境锻炼对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的影响为了明确何种逆境锻炼方法能提高雌成螨在高温低湿胁迫下的耐受力,延长其存活时间,实验将雌成螨置于高温(38℃,100%RH;41℃,100%RH)、常温低湿(25℃,50%RH;25℃,0%RH)、高温低湿(38℃,50%RH;41℃,50%RH)下锻炼,并在25℃,100%RH下恢复8 h后在高温低湿胁迫下(38℃,50%RH;41℃,50%RH)比较死亡率,筛选能有效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胁迫下存活率的锻炼方式。结果表明,高温锻炼(Heat hardening)显着增加了雌成螨高温低湿下死亡率,随着锻炼温度的升高及锻炼时间的延长,雌成螨在高温低湿下的死亡率显着上升。常温失水锻炼(Desiccation hardening)以及高温失水锻炼(Heat×desiccation hardening)均显着降低雌成螨在高温低湿胁迫下的死亡率。雌成螨高温低湿下死亡率的高低与锻炼中的温度和雌成螨水分蒸发速率均无显着相关性,但与锻炼时雌成螨的水分蒸发量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失水锻炼(条件为25℃,0%RH)后,雌成螨体重显着升高,其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的水分蒸发速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失水锻炼并恢复的雌成螨通过增加自身体重,以及降低在高温低湿条件下的水分蒸发速率来降低其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的死亡率。在适当的失水范围内,雌成螨在失水锻炼中失水量越大,其在高温低湿条件下的耐受力越强。3巴氏新小绥螨抵御高温低湿胁迫的生理代谢机制3.1失水锻炼中雌成螨转录组分析为了明确失水锻炼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的生理代谢机制,将雌成螨在25℃,0%RH条件下锻炼0 h,4 h,6 h,之后进行转录组分析。测序过滤后得到Clean reads在3×107至8×107之间,GC含量在50%-52%之间,Q30均大于94%,因此认为本次测序质量可靠。通过趋势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发现,上调表达基因多富集到糖类和脂肪酸等大分子物质的降解代谢、糖异生途径、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下调表达基因多富集到信号转导、糖酵解、多聚糖合成、脂肪酸碳链延长、次生代谢物质合成及氧化磷酸化等代谢通路。暗示经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体内可能有糖类等小分子物质积累以及呼吸代谢速率的降低。而以上两种途径是昆虫抵御失水胁迫的重要方法。3.2雌成螨主要可溶性代谢物含量变化分析为了明确在25℃,0%RH条件下失水锻炼的雌成螨体内是否有糖类等物质积累,实验对雌成螨体内可溶性物质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鲨肌醇、葡萄糖、肌肉肌醇为主要检测到的物质。其中鲨肌醇含量最高,占65.91%,葡萄糖含量次之,占19.12%,肌肉肌醇含量最少,占14.96%。对以上物质在失水胁迫、恢复失水及高温低湿下的含量变化动态分析发现:在失水胁迫过程中,葡萄糖的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在恢复失水后,葡萄糖含量又开始上升,并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含量呈上升趋势;经历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在高温低湿胁迫下同样具有更高含量的葡萄糖,葡萄糖含量变化规律同雌成螨高温低湿下存活率规律一致。鲨肌醇在雌成螨恢复失水后含量无显着差异,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经历失水锻炼与未经过失水锻炼的雌成螨鲨肌醇含量也无显着性差异。经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其在高温低湿胁迫下肌肉肌醇含量显着低于未经历锻炼雌成螨的,与高温低湿下雌成螨存活率规律相反。以上结果表明,葡萄糖的积累可能是雌成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水分蒸发速率降低以及耐受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3.3葡萄糖功能验证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解析本节内容通过饲喂葡萄糖以及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解析综合分析葡萄在雌成螨应对高温低湿共胁迫中的作用。与失水锻炼的结果一致,饲喂20%的葡萄糖能显着降低雌成螨高温低湿下的死亡率和水分蒸发速率。从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来看,在失水锻炼及恢复过程中,糖异生途径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NbG6Pase均显着上调表达;而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NbG6PD、糖酵解途径己糖激酶基因NbHK1在失水锻炼过程中均显着下调表达,仅在恢复失水过程中NbG6PD、NbHK1、NbHK2基因上调表达。暗示雌成螨通过加强糖异生途径和抑制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提高了体内葡萄糖含量。在高温低湿共胁迫(38℃,50%RH)下2 h时,经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体内NbG6PD、NbHK1、NbHK2基因表达量均较未经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的表达量低;但在3 h时,经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NbG6Pase、NbG6PD、NbHK1、NbHK2表达量开始上升,而未经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以上基因表达量反而降低,该结果也印证了失水锻炼的雌成螨在高温低湿胁迫下具有更强的耐受力。以上结果表明雌成螨体内葡萄糖含量的升高有利于其抵御高温低湿共胁迫;失水锻炼中雌成螨体内葡萄糖的积累可能是通过加强糖异生途径同时抑制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来实现的。3.4失水锻炼对雌成螨呼吸速率的影响由于昆虫等节肢动物呼吸失水量与呼吸速率往往呈正相关关系,为了验证失水锻炼的雌成螨在高温低湿条件下是否具有更低的呼吸速率和呼吸失水,实验将失水锻炼与未经历锻炼的雌成螨在高温低湿条件下(38℃,50%RH)比较呼吸速率,结果表明在38℃,50%RH条件下,失水锻炼雌成螨与未经历失水锻炼雌成螨呼吸速率差异不显着,暗示失水锻炼降低雌成螨高温低湿胁迫下水分蒸发速率可能并非由呼吸失水差异引起的。4饲喂葡萄糖与海藻糖对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的影响4.1饲喂葡萄糖与海藻糖对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影响差异葡萄糖在巴氏新小绥螨抵御高温低湿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海藻糖是昆虫抵御干燥等各种逆境条件的重要物质。为了明确饲喂海藻糖是否比饲喂葡萄糖能更大程度的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将雌成螨分别饲喂10%、20%、40%浓度葡萄糖和海藻糖,结果表明饲喂葡萄糖和海藻糖均能降低雌成螨高温低湿下的死亡率。选取死亡率均较低的饲喂浓度(20%葡萄糖,40%海藻糖)进行比较,发现饲喂40%海藻糖的雌成螨在高温低湿下死亡率比饲喂20%葡萄糖的高。比较饲喂糖后螨体内主要可溶性代谢物含量发现,饲喂葡萄糖和海藻糖均能提高雌成螨体内葡萄糖和肌醇含量,但两种饲喂方式之间葡萄糖、鲨肌醇、肌肉肌醇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仅在饲喂海藻糖雌成螨体内发现含量高达1.901×10-3μg/μg的海藻糖,推测该部分海藻糖对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并无直接作用;并且饲喂海藻糖的雌成螨体内水分含量更高。综上认为,饲喂海藻糖与葡萄糖均能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但饲喂葡萄糖对提高耐受力更为高效。4.2失水锻炼后饲喂糖类物质对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影响为了明确失水锻炼后饲喂糖类物质是否比单一失水锻炼或单一饲喂糖类物质能更大程度提高雌成螨对高温低湿的耐受力,实验将雌成螨失水锻炼后饲喂20%葡萄糖或40%海藻糖。结果表明,相对于仅饲喂糖或仅失水锻炼的雌成螨,失水锻炼并饲喂糖的雌成螨,其在高温低湿胁迫下具有更低的死亡率,存活时间延长大约2 h。对饲喂后体重比较分析发现,失水锻炼后饲喂葡萄糖的雌成螨相对于仅饲喂葡萄糖的雌成螨体重并无显着差异,但失水锻炼后饲喂海藻糖雌成螨比仅饲喂海藻糖雌成螨体重显着增加。暗示失水锻炼后饲喂葡萄糖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主要是通过吸入了更多葡萄糖导致的,而失水锻炼后饲喂海藻糖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主要是通过吸入更多水分导致的。经历失水锻炼和饲喂糖后,雌成螨在高温低湿下存活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48 h后存活率下降至失水锻炼以前水平。综上认为,失水锻炼后饲喂葡萄糖能进一步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的存活率,延长其存活时间大约2 h,该耐受力能持续大约48 h。综上所述,高温低湿共胁迫会加速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水分蒸发速率,降低其存活时间,在夏季高温低湿条件下容易大量死亡。而失水锻炼能通过加强糖异生途径和抑制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积累葡萄糖含量,从而降低了雌成螨高温低湿下水分蒸发速率,提高其在高温低湿下存活率,延长其存活时间。饲喂葡萄糖和海藻糖均能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存活率,但饲喂葡萄糖更为高效;失水锻炼后饲喂糖能进一步提高雌成螨高温低湿下存活率,并且耐受力能保持近48 h。该研究明确了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在高温低湿胁迫下的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高温低湿共胁迫下耐受力的锻炼方式及机制,为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胁迫下适应性及生防效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时亚东[4](2020)在《稻螟赤眼蜂的滞育条件优化及滞育对热激蛋白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鳞翅目害虫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稻螟赤眼蜂是鳞翅目害虫的优势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进行害虫生物防治,具有安全、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可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如何大批量高质量地繁育赤眼蜂一直以来都是生物防控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但赤眼蜂作为天敌商品具有不易长期储存、货架期短、生产成本高且产能低等技术缺陷。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人们利用昆虫滞育的特性提高赤眼蜂储存时间,现已报道了多种赤眼蜂的滞育条件和滞育机制,但稻螟赤眼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稻螟赤眼蜂为实验材料,对其滞育条件和储存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滞育后的稻螟赤眼蜂进行生物学特征评价,同时探究了滞育对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延长稻螟赤眼蜂的货架期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螟赤眼蜂滞育条件的优化短光照8L:16D条件下繁育的种群更容易进入滞育状态;12 h或24 h为稻螟赤眼蜂最敏感的诱导始期,随着诱导始期虫龄的增长,滞育效果也随之下降;诱导温度对滞育也具有显着的影响,其中短光照种群在诱导温度为13℃下的滞育率显着高于10℃,但其他两个光周期种群在诱导温度为10℃下的滞育率显着高于13℃;随着诱导历期的延长,稻螟赤眼蜂的滞育率也显着提高。储存温度对滞育蜂的羽化率具有显着影响,4℃下储存的羽化率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储存时间对滞育蜂的羽化率也具有显着影响,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滞育蜂的羽化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短光照8L:16D条件繁育的滞育蜂羽化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光周期;诱导温度对滞育蜂羽化率具有显着影响,长光照16L:8D条件繁育的种群10℃诱导的羽化率显着高于13℃,其他2个光周期反之;不同赤眼蜂种群诱导始期为24 h的羽化率均显着高于48 h;诱导历期和储存时间也对滞育蜂羽化率具有显着影响,随着诱导历期的延长滞育蜂羽化率越高,诱导35 d的滞育蜂羽化率显着高于其他诱导时间,储存60 d的滞育蜂羽化率显着高于其他储存时间。在供试条件下稻螟赤眼蜂最佳滞育条件和储存条件为:短光照8L:16D繁育种群寄生后发育24 h经13℃诱导35 d,4℃储存,储存60-90 d。2.滞育蜂的生物学评价不同滞育类型和储存时间的滞育蜂寄生能力之间均无显着差异;不同滞育类型和储存时间对滞育蜂羽化能力均具有显着影响,8L:16D种群发育24 h,13℃诱导35d的滞育蜂的羽化能力显着强于其他滞育类型;不同滞育类型和储存时间对滞育蜂扩散能力也具有显着影响,滞育蜂的扩散能力显着强于未滞育蜂,16L:8D的滞育蜂扩散能力显着低于其他滞育类型;不同滞育类型、储存时间和羽化时间对滞育蜂的羽化期具有显着影响,滞育蜂的羽化期相比于未滞育蜂延长1 d,滞育蜂第1 d的羽化蜂比率与第2 d羽化蜂比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显着高于第3 d的羽化蜂比率。3.滞育对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14个热激蛋白(相关)基因TjHsp10、TjHsp60、TjHsp68、TjHsc70-3-X1、TjHsc70-3-X2、TjHsc70-4-1、TjHsc70-4-2、TjHsc70-4-3、TjHsc70-5、TjHsp75、TjHsp90、TjHsp97、TjHsfp-1和TjHsfp-2的表达特征结合滞育率结果显示有8个基因可能与滞育相关。其中,TjHsp10、TjHsc70-3-X2、TjHsc70-4-3、TjHsp75、TjHsp90、TjHsfp-1均是在滞育前期显着上调表达,随着滞育诱导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下降,可能参与滞育诱导过程;而TjHsc70-5和TjHsfp-2随着滞育诱导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上升,可能参与滞育的维持。

韩诗畴,吕欣,李志刚,李军,李丽英[5](2020)在《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50多年来有关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内容包括赤眼蜂种质资源挖掘、寄生生态学、药剂敏感性、滞育贮存和体外培育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的赤眼蜂近20种(品系),重点研究了使用范围广的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以及可用米蛾卵繁殖并对南方水稻、甘蔗和玉米等作物螟虫有较好防控效果的稻螟赤眼蜂、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赤眼蜂。

胡帅[6](2019)在《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Hymenoptera:Bethylidae)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肿腿蜂属新天敌,野外自然寄生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Coleoptera:Buprestidae)老熟幼虫和预蛹,还能寄生多种天牛科和吉丁甲科的幼虫。经过室内研究后筛选其为林间蛀干害虫优秀天敌,并在我国生物防治生产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蜡吉丁肿腿蜂为翅二型昆虫,一般情况下子代雌蜂为无翅型个体,野外只能依靠爬行进行扩散和寻找寄主。为了提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在野外的防治效率以及优化人工繁育技术,本研究从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现象出发,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对该蜂翅发育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且揭示了不同翅型雌成蜂表达谱的差异,为更有效率的利用该蜂进行林间生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可以有效调控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且对子代发育适合度有显着影响。一定范围内高温能显着促进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雌蜂的有翅型产生,在27℃和30℃下子代雌蜂的有翅率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分别高达62%和68%。24℃下该蜂雌蜂有翅率最低仅为0.97%,由此确定24℃为该蜂的无翅型温度Twl。同时,随着饲养温度的提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有所提高,在30℃时二者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00%和93.3%。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分别下降至73.3%和60%。子代数量在供试温度下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在21-33℃范围内,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卵前期时长递减,幼虫、茧蛹及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卵的发育速率27℃时最快。此外,该蜂性比在不同温度下没有显着变化。结合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影响和不同温度下该蜂的生活史特征参数,提出适于人工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温度范围为27-30℃。2.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雌蜂有翅率和幼期发育时长影响显着。16h光照条件下的雌蜂有翅率显着高于8h光照和黑暗处理(0h),并且强光照处理较弱光而言更易诱导子代雌蜂有翅型的产出。寄生蜂在不同光周期下的世代发育速率也有显着差异,表现出在短光照(8h)处理下发育历期最短,大约提前2d发育完成。光周期和光强对子代雌蜂的翅型分化和发育速率均产生了显着的交互作用。此外,不同处理之间寄生蜂繁殖力和子代性比并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调整白蜡吉丁肿腿蜂后代翅型结构和发育速率也可以通过合理调控室内光照条件来实现,这为提高该蜂室内人工饲养效率和如何在生物防治应用上增加可用有翅型天敌数量均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方法。3.白蜡吉丁肿腿蜂经过8℃低温贮藏后仍保持较高的适合度,子代雌蜂有翅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2个月的贮藏期内寄生适合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贮藏至1个月时,母蜂产卵前期和幼期有所延长,但是羽化数量、有翅率和子代性比无显着差异,保持在正常范围。经过2个月的贮藏期后,母蜂育出的成蜂数量显着降低,雌蜂幼期进一步延长,和未经温贮藏的雌蜂幼期相比增长至近5d,且经低温贮藏的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有翅率显着降低,性比显着提高。综合来看,白蜡吉丁肿腿蜂经过2个月的低温贮藏对寄主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均较高。因此生防项目野外释放该昆虫天敌前,可以对该蜂进行不超过2个月的低温冷藏。4.外源性早熟素可以诱导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出更多的有翅型雌蜂,蜕皮激素不具备此种诱导作用。我们通过对寄主幼虫注射外源激素达到对肿腿蜂子代实现激素处理的方法,探明了外源性激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的影响。在24℃的无翅型温度下,早熟素处理寄主幼虫仍显着提高了寄生蜂子代雌蜂的有翅率(15.6%),和对照组相比(低于2.6%)差异显着。不同日龄的寄生蜂幼虫对早熟素的翅型应答情况并不一致,用激素溶液处理1日龄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幼蜂,子代翅型分化不显着,但在白蜡吉丁肿腿蜂幼蜂发育至3日龄、5日龄、7日龄后,用早熟素溶液处理的幼蜂有翅率均显着高于处理组,证实了激素调节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敏感期在幼蜂的发育后期,但是确定激素调节翅型的窗口期还需要细化比较不同龄期下不同浓度早熟素处理后的翅型分化情况作进一步探讨。5.白蜡吉丁肿腿蜂姊妹窝子代间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是该蜂的一种适应性生殖策略。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寿命期内产出了4个姊妹窝子代,母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能力和自身生殖力随着母蜂产出姊妹窝子代次数增加而降低。各姊妹窝子代中雌性有翅率逐次递减,其中第3姊妹窝子代降幅最大,直至为零;各姊妹窝子代的性比呈抛物线趋势,第3姊妹窝子代性比接近1:1。白蜡吉丁肿腿蜂母代雌蜂连续产生的各姊妹窝子代的生长发育存在显着差异,且雌性有翅率在各姊妹窝子代间递减,从而完成子代从扩散-定殖型到定殖型的过渡。白蜡吉丁肿腿蜂第3姊妹窝子代的产出可能是其成虫寿命期内调控翅型和性比达到种群适合度最大化的关键节点。这为寄生蜂在自然栖境中成功增殖和种群延续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6.分别对白蜡吉丁肿腿蜂有翅型和无翅型雌蜂进行转录测序,揭示了不同翅型虫体中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1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肌肉组成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在有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中显着上调,这可能是白蜡吉丁肿腿蜂有翅型雌成蜂完成羽化和交配后需要迁飞以寻找寄主相关。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显着上调也证明了有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需要更多能量用于飞行。在12个上调基因中,肌钙蛋白是上调表达最显着的基因,可能在飞行肌的合成和发育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侧面印证了有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飞行特性。本研究测定了包括温度、光照条件、低温贮藏等环境因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的影响,揭示了该蜂在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寄生适合度的变化情况。利用转录组测序研究了不同翅型的白蜡吉丁肿腿蜂雌成蜂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筛选到12个与飞行和能量相关的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结果为后期继续高效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林间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明确该蜂作为优势天敌昆虫在林间的种群延续机制和生活史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宝君[7](2017)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效益分析》文中提出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经过麦蛾饲养、麦蛾卵收集、种蜂繁殖、接蜂处理、寄生卵发育与收集、寄生蜂卡制作、赤眼蜂贮藏等生产程序,探讨了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艺技术流程。分析了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罗宝君[8](2017)在《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现状入手,如繁殖中间寄主的类型、饲养赤眼蜂的蜂种、防治的靶标害虫及防治效果,分析了黑龙江省赤眼蜂应用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赤眼蜂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质量控制标准,展望了黑龙江省赤眼蜂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黑龙江省赤眼蜂的防治提供借鉴。

张俊杰[9](2015)在《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明显上升的态势。目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还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随着化学药剂用量的日益增大,对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与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采用生物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田间寄生水稻二化螟卵赤眼蜂自然种群采集、鉴定,并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和不同日龄水稻二化螟卵上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适合本地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赤眼蜂种类,同时对赤眼蜂的滞育储存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水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通过直接采集法和挂卵诱集法对稻田水稻二化螟赤眼蜂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并通过雄性外生殖器进行鉴定。结果为:田间直接采集法仅获得稻螟赤眼蜂,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3.03%和14.29%;挂卵诱集得到四种赤眼蜂自然种群,分别为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 Ashmead、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 Pang and Chen。诱集到的赤眼蜂平均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48.31%和48.98%,寄生卵的平均羽化率为86.75%,雌雄比平均为1.62:1。2.优势赤眼蜂种类筛选对诱集到的四种赤眼蜂在五个不同温度(18、22、26、30和34℃)和四个不同相对湿度(30%、50%、70%和90%)条件下对水稻二化螟卵寄生及适应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对四种赤眼蜂寄生水稻二化螟卵均有显着影响。除30℃和RH 50%外,四种赤眼蜂在其测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数量差异显着;螟黄赤眼蜂在26℃条件下与其他温度相比,可以寄生更多的水稻二化螟卵;相比较而言,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可以适应更为宽泛的温度范围。在RH 70%时,四种赤眼蜂可以寄生更多的数量的二化螟卵。总的来看,在18-26℃和30-34℃下,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分别相比于其它两种赤眼蜂均表现出了更好的寄生能力;在RH 30-70%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少。通过对不同日龄(0 d、2 d和4 d)的二化螟卵的寄主选择和寄主适应性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无论在非选择试验和选择试验条件下,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二化螟新鲜卵均有一定的寄主偏爱性。在非选择试验下,玉米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降低,但在选择性试验下却对2日龄卵寄生更多。在0日龄卵和2日龄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表现出相似的寄生能力,然而玉米螟赤眼蜂却对4日龄卵表现出较强的寄生能力。稻螟赤眼蜂可以在0-4日龄卵上发育并羽化出蜂,在0日龄卵上表现为更快的发育速率、更高的存活数量和雌性比率。其他三种赤眼蜂之间除了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外,在0-2日龄卵上的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子代雌蜂数间差异不显着,且这三种赤眼蜂在4日龄卵上均不能发育到成蜂。综上所述,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可以作为防治当地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而螟黄赤眼蜂也可以用柞蚕卵作为中间寄主进行大量繁育,也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潜能。3.寄主、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在12℃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两种不同寄主(柞蚕antheraeapernyi卵和米蛾corcyracephalonica卵)及四个诱导历期下(10、20、30和40d)的滞育率,结果表明:寄主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在任何诱导历期内,寄生于柞蚕卵赤眼蜂滞育率均显着高于米蛾卵;无论以柞蚕卵还是米蛾卵为寄主,诱导30d与40d滞育率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诱导10-20d的滞育率;12℃下在五个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前、中、后及预蛹初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诱导滞育30d的结果表明:幼虫中期和卵期滞育率最高,是松毛虫赤眼蜂的最佳诱导始期,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螟黄赤眼蜂的最佳诱导始期则是卵期,幼虫中期和幼虫前期次之。在上述试验基础上,选择松毛虫赤眼蜂幼虫中期和螟黄赤眼蜂卵期在四个不同温度(8、10、12和14±1℃)和四个不同诱导历期(10、20、30和40d)下对两种赤眼蜂进行滞育诱导,结果表明: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无论在任何温度下,两种赤眼蜂的滞育率都是随着诱导历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松毛虫赤眼蜂在12℃下诱导20d和10℃下诱导30d均可稳定进入滞育,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处理。而螟黄赤眼蜂仅在12℃时才能稳定进入滞育,诱导40d时滞育率最高。4.湿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将松毛虫赤眼蜂在两个温度(12℃和14℃)和三个不同相对湿度(40%、60%和80%)条件下分别诱导5-30d。通过滞育率比较表明:湿度和诱导历期对赤眼蜂滞育均有显着影响,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赤眼蜂滞育率也有显着影响。在适宜诱导温度12℃下,较低湿度更有利于滞育诱导。当诱导历期超过20d赤眼蜂已经进入稳定滞育状态后,rh40%的滞育率与rh60%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rh80%;在较高温度14℃下,仅在诱导20d时,rh80%的滞育率显着高于rh40%和rh60%,而在其他诱导历期下差异均不显着。5.母代日龄和光周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滞育的影响在20℃、rh60%、l16:d8条件下,比较不同日龄松毛虫赤眼蜂对子代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日龄与末日龄的子代滞育率较高,初羽化的赤眼蜂产的卵滞育率最高,显着高于第3和第6-7日龄赤眼蜂子代,第2日龄与1日龄子代差异不显着。到8-10日末龄时滞育率又有所增加,与1、2日龄差异不显着。将寄生8 h后的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分别置于上述温湿度及3、6、12、18和21 h五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发育至羽化出蜂,然后测定其子代分别在12℃和14℃下的滞育率。结果表明:温度和母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对赤眼蜂滞育诱导均有显着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在两个试验温度下均表现出12 h光照对滞育有促进作用,21 h对滞育诱导起反作用。在12℃时,母代经历6 h和12 h短光照显着高于经历21 h长光照下的滞育率;而在较高温度区14℃时,光周期表现更为明显,除光照3 h与18 h差异不显着外,其他短光照区域均显着高于长光照区域。6.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滞育诱导条件的响应分别测定了黑龙江省尚志市、辽宁省岫岩县和江苏省泰州市三个不同地理种群的松毛虫赤眼蜂在8、10、12、14℃条件下诱导5-35 d的滞育率。结果表明:地理种群、诱导温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率均有显着的影响。在8℃诱导20 d后和10℃诱导15-25 d,辽宁种群滞育率显着高于黑龙江种群和江苏种群;在12℃、10 d后和14℃、15 d后,黑龙江种群赤眼蜂滞育率显着高于辽宁种群和江苏种群;而在10℃诱导30 d后,辽宁种群和黑龙江种群间滞育率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江苏种群。对于江苏种群而言,无论是任何诱导温度,滞育率均较低,最高出现在12℃诱导30 d,滞育率达29.56%。7.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解除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诱导滞育后分别置于0℃和3℃下进行解除滞育,结果表明:温度和储存时间对赤眼蜂滞育解除均有显着影响。解除滞育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两个试验温度下均可以使赤眼蜂解除滞育。在3℃下70 d解除滞育率达到95.91%,与80、90 d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时期;在0℃下40-70 d时,解除滞育率显着低于3℃,80 d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与0℃相比,利用3℃可以提前10 d解除滞育。解除滞育后,比较了其与正常发育及冷藏30 d的赤眼蜂当代和子代的羽化率、雌性比、遗留蜂率、折翅率、寿命和单蜂产卵量等六项生物学指标。与正常发育赤眼蜂相比,赤眼蜂滞育后在羽化率、折翅率和寿命上受到显着影响,到了子代后这种影响基本消除,但单蜂产卵量显着增加。而与冷藏30 d的赤眼蜂相比较,在雌性比、折翅率、寿命和子代数量等四项指标均有显着优势,同时,冷藏的赤眼蜂子代也受到显着的影响。

潘飞,陈绵才,肖彤斌,吉训聪,谢圣华[10](2014)在《变温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昆虫是典型的变温动物,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极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变温对昆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等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概况,提出了开展日变温模式下昆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摸清某一种昆虫在我国各地田间自然环境中种群消长规律的生态学机理,为利用当地气象资料推测该虫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发生动态,确定防治适期,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筛选与变温锻炼对赤眼蜂种蜂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筛选与变温锻炼对赤眼蜂种蜂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3)高温低湿共胁迫下巴氏新小绥螨存活及耐受力提升的生理代谢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球气候变化下生物体面临的多逆境胁迫
        1.1 逆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1.2 多逆境环境对陆生节肢动物的影响
    2 捕食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3 捕食螨所面临的逆境胁迫
        3.1 常见的逆境胁迫
        3.2 高温低湿的共同胁迫
        3.3 捕食螨与害螨对高温和低湿的适应性差异
    4 巴氏新小绥螨逆境生物学研究概况
    5 逆境锻炼和驯化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5.1 逆境锻炼与驯化在捕食螨中的应用
        5.2 逆境锻炼与驯化在天敌昆虫中的应用
        5.3 多逆境条件下的逆境锻炼与驯化
    6 高温锻炼对昆虫及捕食螨生物学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6.1 高温条件下捕食螨生长发育及存活概况
        6.2 高温锻炼和驯化对捕食螨及昆虫生物学影响
        6.3 高温胁迫对捕食螨及昆虫生理代谢的影响
    7 失水锻炼对捕食螨及昆虫生物学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7.1 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失水途径
        7.2 昆虫等节肢动物应对失水胁迫的方式
        7.3 失水锻炼及其余逆境因子对昆虫水分代谢的影响
        7.4 失水胁迫对昆虫等节肢动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8 转录组学技术在捕食螨中的应用
引言
    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温低湿共胁迫对巴氏新小绥螨存活和水分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巴氏新小绥螨的饲养
        1.2 供试雌成螨准备
        1.3 死亡率测定
        1.4 水分蒸发测量
        1.5 影响存活时间的相关因子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湿度对雌成螨存活的影响
        2.2 温湿度对雌成螨水分蒸发的影响
        2.3 影响存活时间的相关因子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高温和低湿对巴氏新小绥螨存活的影响方式
        4.2 高温低湿对巴氏新小绥螨存活的影响
        4.3 高温低湿对巴氏新小绥螨水分代谢的影响
        4.4 高温低湿对巴氏新小绥螨生物防治的影响
第三章 逆境锻炼对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雌成螨的饲养及准备
        1.2 失水锻炼
        1.3 高温锻炼
        1.4 死亡率检测
        1.5 水分蒸发测定
        1.6 失水锻炼对雌成螨水分代谢的影响
        1.7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失水锻炼对死亡率的影响
        2.2 高温锻炼对死亡率的影响
        2.3 相关性分析
        2.4 失水锻炼对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水分代谢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
        4.1 失水锻炼对死亡率的影响
        4.2 高温锻炼对死亡率的影响
        4.3 高温低湿胁迫下的逆境锻炼
第四章 巴氏新小绥螨抵御高温低湿胁迫的生理代谢机制
    第1节 失水锻炼中雌成螨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2节 雌成螨主要可溶性代谢物含量变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3节 葡萄糖功能验证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4节 失水锻炼对雌成螨呼吸速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五章 饲喂葡萄糖与海藻糖对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的影响
    第1节 饲喂葡萄糖与海藻糖对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影响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2节 失水锻炼后饲喂糖类物质对雌成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果和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果和结论
        1.1 明确了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在不同温湿度下存活规律
        1.2 明确了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高温低湿下存活的锻炼方式
        1.3 明确了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抵御高温低湿胁迫的生理代谢机制
        1.4 评价了饲喂葡萄糖和海藻糖提高巴氏新小绥螨高温低湿下耐受力水平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4)稻螟赤眼蜂的滞育条件优化及滞育对热激蛋白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赤眼蜂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
        1.1.1 赤眼蜂研究的早期发展
        1.1.2 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
        1.1.3 赤眼蜂的应用现状
    1.2 昆虫滞育的研究进展
        1.2.1 滞育阶段的划分
        1.2.2 赤眼蜂滞育的研究进展
    1.3 热激蛋白在昆虫滞育过程中作用
        1.3.1 热激蛋白简介
        1.3.2 热激蛋白的特点
        1.3.3 热激蛋白的分类
        1.3.4 热激蛋白的主要功能
        1.3.5 热激蛋白基因与昆虫滞育的联系
    1.4 稻螟赤眼蜂生物特征
        1.4.1 形态特征
        1.4.2 习性与分布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稻螟赤眼蜂滞育条件的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昆虫
        2.2.2 不同诱导滞育条件对稻螟赤眼蜂滞育率的影响
        2.2.3 储存温度和时间对滞育蜂羽化率的影响
        2.2.4 稻螟赤眼蜂滞育条件及储存条件的优化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滞育条件对稻螟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2.3.2 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间对滞育蜂羽化率的影响
        2.3.3 稻螟赤眼蜂诱导滞育条件及储存条件的优化
    2.4 讨论
3 滞育蜂的生物学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昆虫
        3.2.2 不同滞育类型滞育蜂的滞育条件
        3.2.3 滞育蜂寄生能力评价
        3.2.4 滞育蜂羽化率评价
        3.2.5 滞育蜂飞行能力评价
        3.2.6 滞育蜂羽化期评价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滞育蜂的寄生能力
        3.3.2 滞育蜂的羽化能力
        3.3.3 滞育蜂的扩散能力
        3.3.4 滞育蜂的羽化期
    3.4 讨论
4 滞育对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昆虫
        4.2.2 实验设计及滞育蜂取样
        4.2.3 滞育蜂总RNA的提取
        4.2.4 cDNA的合成
        4.2.5 定量引物设计
        4.2.6 RT-qPCR测定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稻螟赤眼蜂的滞育率结果
        4.3.2 热激蛋白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
    4.4 讨论
5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全文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挖掘
    1.1 引种
    1.2 选育与利用
2 寄生生态学
    2.1 产卵行为
    2.2 温度适应性
    2.3 种间竞争
3 药剂敏感性
    3.1 抗药性监测
    3.2 毒力测定
4 滞育贮存
5 体外培育技术
    5.1 人工卵
    5.2 人工卵卡机
6 有待继续开展和解决的课题

(6)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光周期和光强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2.1.2 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2.1.3 温度和光周期联合作用对寄生蜂翅型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强和光周期联合作用对寄生蜂发育历期和子代数量的影响
        2.2.2 光强和光周期联合作用对寄生蜂子代有翅率和性比的影响
        2.2.3 不同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的影响
        2.2.4 不同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卵前期和子代数量的影响
        2.2.5 不同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发育历期和性比的影响
        2.2.6 不同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翅型分化的影响
        2.2.7 温度和光周期联合作用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卵前期和子代数量的影响
        2.2.8 温度和光周期联合作用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发育历期和性比的影响
        2.2.9 温度和光周期联合作用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低温贮藏对寄生蜂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来源
        3.1.2 试验方法
        3.1.3 低温贮藏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存活率、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的影响
        3.1.4 低温贮藏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卵前期和羽化数量影响
        3.1.5 低温贮藏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发育历期、有翅率和子代性比的影响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温贮藏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存活率、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的影响
        3.2.2 低温贮藏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卵前期和羽化数量影响
        3.2.3 低温贮藏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发育历期、有翅率和子代性比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激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激素溶液配制
        4.1.3 激素溶液注射
        4.1.4 不同激素溶液处理时寄生蜂适合度
        4.1.5 早熟素激素处理和不同浓度蜕皮激素处理对寄生翅型分化的影响
        4.1.6 早熟素和蜕皮激素处理对寄生蜂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4.1.7 早熟素处理不同日龄幼虫对子代雌蜂翅型分化的影响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早熟素和蜕皮激素溶液处理时母蜂适合度
        4.2.2 早熟素和蜕皮激素溶液处理时子代蜂适合度
        4.2.3 早熟素溶液处理对寄生蜂翅型分化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蜕皮激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的影响
        4.2.5 早熟素和蜕皮激素处理对寄生蜂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4.2.6 早熟素溶液处理不同日龄幼虫对子代雌蜂翅型分化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白蜡吉丁肿腿蜂不同姊妹窝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接蜂方法
        5.1.3 白蜡吉丁肿腿蜂产姊妹窝次数与寄生能力和子代雌蜂数量的关系
        5.1.4 白蜡吉丁肿腿蜂不同姊妹窝子代的发育历期、雌蜂有翅率和性比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雌蜂产姊妹窝次数与寄生能力和子代雌蜂数量的关系
        5.2.2 雌蜂产姊妹窝次数与产卵前期和子代发育历期关系
        5.2.3 不同姊妹窝子代雌蜂翅型分化
        5.2.4 不同姊妹窝子代性比和雄蜂数量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成蜂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白蜡吉丁肿腿蜂转录组测序质量与组装结果
        6.2.2 白蜡吉丁肿腿蜂转录组Unigene的功能注释
        6.2.3 不同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所有表达基因差异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GO功能富集
        6.2.5 无翅型雌蜂和有翅型雌蜂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6.2.6 预测翅型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赤眼蜂扩繁及应用概况
2 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流程
    2.1 麦蛾卵大量繁殖技术
        2.1.1 饲料选择。
        2.1.2 消毒处理。
        2.1.3 接麦蛾卵。
        2.1.4 幼虫培养。
        2.1.5 成虫饲养收集。
        2.1.6成虫产卵。
        2.1.7 麦蛾卵收集、净化及贮存。
    2.2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
        2.2.1 种蜂的保存。
        2.2.2种蜂的提纯复壮。
        2.2.3 种蜂接入寄生。
        2.2.4 寄生后培养。
        2.2.5 寄生卵的收集。
        2.2.6 贮存寄生蜂。
        2.2.7 质量检测及蜂卡制作。
3 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应用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3.2 社会效益分析
    3.3 生态效益分析

(8)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发展现状
2 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现状
    2.1 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
    2.2 大卵、小卵相结合,应用中间寄主扩繁赤眼蜂
    2.3 利用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差异,选用优势蜂种
    2.4 赤眼蜂大面积应用防治农业害虫
3 展望
    3.1 赤眼蜂质量控制,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3.2 加强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质量
    3.3 赤眼蜂种群提纯复壮,保持赤眼蜂适应环境能力
    3.4 赤眼蜂防治害虫的应用前景

(9)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 赤眼蜂种类的鉴定与分布
        1 形态学分类
        2 分子生物学鉴定
    二 蜂种资源调查及利用
    三 寄主及寄主适合性
        1 赤眼蜂在寄主卵内的发育
        2 寄主适合性
        3 工厂化生产的中间寄主卵
    四 储存技术
        1 中间寄主卵的储存
        2 寄生卵的储存
    五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 水稻二化螟发生及防治现状
        2 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研究与应用
        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筛选
    一 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水稻二化螟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筛选
        1 不同温湿度对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2 不同二化螟卵日龄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影响
第三章 优势赤眼蜂种类的滞育诱导机制研究
    一 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滞育敏感始期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寄主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三 温度和诱导历期对两种赤眼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四 湿度和诱导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五 母代日龄对赤眼蜂子代滞育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六 母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七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滞育诱导条件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八 低温解除滞育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九 滞育及非滞育赤眼蜂生物学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变温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变温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变温对昆虫存活的影响
3 变温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4 变温对昆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5 展望

四、筛选与变温锻炼对赤眼蜂种蜂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柞蚕卵为寄主共寄生繁育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及储存技术研究[D]. 汪恒昌.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3]高温低湿共胁迫下巴氏新小绥螨存活及耐受力提升的生理代谢机制[D]. 黄吉. 西南大学, 2020
  • [4]稻螟赤眼蜂的滞育条件优化及滞育对热激蛋白基因的影响[D]. 时亚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
  • [5]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赤眼蜂研究50年[J]. 韩诗畴,吕欣,李志刚,李军,李丽英.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1)
  • [6]白蜡吉丁肿腿蜂翅型分化和寄生适合度研究[D]. 胡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麦蛾卵繁殖赤眼蜂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效益分析[J]. 罗宝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2)
  • [8]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罗宝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8)
  • [9]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D]. 张俊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10]变温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进展[J]. 潘飞,陈绵才,肖彤斌,吉训聪,谢圣华.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2)

标签:;  ;  ;  ;  

筛选和变温运动对赤眼蜂种类质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