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种提神醒脑的脉冲疗法

发现了一种提神醒脑的脉冲疗法

一、一种砭石启脉疗法被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鹏[1](2019)在《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课题经长期临床经验发现,刺络泻血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目前关于针刺放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症状的观察层面,很少有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本次研究以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皮肤科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常用西药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作为对照药物,以各项皮损评分和有效率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以炎症因子:白介素-6和瘙痒介质:组胺,作为理化观察指标,不仅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验证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有效性,而且通过对2项理化指标的分析,对其部分治疗作用的机制予以探讨。2.方法: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63例辨证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刺血组(治疗组)32例,脱落2例,入组30例;西药组(对照组31例),脱落1例,入组30例。刺血组的治疗方法为:先将三棱针、皮损部位局部及周围予常规消毒后,然后根据皮损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选择合适的刺血部位和面积,皮损局部经刺血后立即选用合适的火罐进行拔罐治疗,治疗完毕在三棱针施术部位贴以创可贴进行保护,嘱患者要保持治疗局部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8周。西药组治疗方法为:每日早晚各涂西药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一次,连续治疗8周。3.结果:①两组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均值比较,刺血组21.65±5.16,西药组20.61±4.1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观察指标评分均值分别为刺血组4.83±3.31,西药组8.18±3.65,两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的皮损色泽、形态、面积、伴随症状的评分均下降。除瘙痒症状外,刺血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有效率的比较:经过治疗刺血组的有效率为93.3%,西药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治疗前,刺血组和西药组的白介素6均值分别为97.10±7.74和96.03±7.66,组胺均值分别为81.33±8.16和79.93±7.78,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刺血组和西药组的白介素6均值分别为61.16±3.93和73.30±4.67,组胺均值分别为45.09±4.44和55.81±5.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①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具有显着临床疗效,与西药组相比,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②刺络泻血能够明显降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液中白介素6和组胺的水平,对皮损局部慢性炎症状态和瘙痒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③刺络泻血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探讨。

魏玉婷[2](2019)在《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挖掘归纳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经络、腧穴相关资料,为敦煌针灸医学理论的整理分类提供依据;(2)基于疗法分类,梳理提炼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特色疗法,总结其现代应用与转化,古法新用,为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应用提供依据;(3)围绕敦煌针灸文献的挖掘和整理成果,总结和探讨敦煌针灸文献的医学和史料价值,阐明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手工检索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博物馆、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等地现有的敦煌针灸学资料;计算机检索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敦煌针灸学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来源。(1)敦煌医籍:依据敦煌文献中腧穴命名、定位,以及背俞穴的特殊记载,结合后世代表性医籍和相关研究,整理提炼敦煌针灸理论;分类归纳敦煌医籍中多种取穴法,并与藏医取穴法进行对比;基于临证疗法,分类和提炼敦煌医学文献中的针灸特色疗法,总结其操作特点、适宜病症、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研究和推广提供依据。(2)现代研究:检索整理敦煌医学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文献评价与总结分析,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提供思路和建议。结果:(1)经络腧穴文献研究敦煌针灸文献资料以腧穴记载为主,涉及经络内容较少,归纳总结敦煌针灸医学理论有助于学者理解经络腧穴理论随时代发展的演变过程。(1)经络理论探讨背俞穴距椎节两旁二寸三分的取穴法是膀胱经单线循行流派的最早代表,同时是基于背腰距中线一寸五分至三寸之间为膀胱经经气流经学说指导下,专属于灸疗法腧穴的特殊定位方式;该取穴法也为人体横向经脉分布提供了依据。(2)腧穴定位、命名研究敦煌针灸文献记载的骨度折量、指寸定位法及借助特定工具、依据体表解剖标志等取穴法是传统取穴法的早期表现形式;板眉、屈眉等特有穴位对补充腧穴学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风府、水道、慈宫等同名异位穴位记载为腧穴随时代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文献依据。(2)针灸疗法文献研究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疗法包括灸疗法、针刺疗法、拔罐疗法、刺血疗法、贴敷疗法、导引法及其他疗法(鼻疗法、内药法、催吐法、灌肠法等),深入挖掘、整理、归纳针灸各疗法的应用规律对拓展和丰富针灸临床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时代特征灸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发展基本一致,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及规范的临床操作;贴敷疗法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拔罐疗法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时代其他地区;导引法与其他地区一致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2)应用范围灸法、贴敷疗法为当时的主流疗法,前者适用于各科疾病,后者以治疗头面五官科、皮肤科疾病为主;针刺法、刺血法多治疗内科病症;拔罐及其他特色疗是一些临床辅助疗法;导引法是主要的防病养生保健手段。各针灸疗法(不包括其他疗法)仍被应用于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各疗法的适用范围呈扩大增多趋势。(3)现代研究基于敦煌针灸古方的现代研究涉及灸疗法、刺血疗法及贴敷疗法,其中以贴敷疗法研究为多。研究表明,敦煌针灸古方临床疗效肯定,但现有研究涉及到的原方较少,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使得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故开展敦煌针灸原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今后关注的重点。结论:(1)敦煌针灸文献资料涉及经络内容较少,但其背俞穴二寸三分取穴法属于膀胱经单线循行的最早记载;记载的特殊穴位、特有穴位、取穴方法对早期腧穴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敦煌医学文献中涉及的针灸疗法众多,大部分疗法临床实用性强,对丰富和拓展针灸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敦煌针灸医学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学术和地域特色,其理论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更好地促进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为构建和完善针灸学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韩厚明[3](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研究说明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卫杨[4](2017)在《三焦气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焦气化理论滥觞于先秦,成形于《黄帝内经》(以下简为《内经》),为《难经》、《中藏经》所推崇并诠释,为诸多大医所研习并实践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起到了千年医学,砥柱中流的传承作用。目的:本文从文献研究循证,旨在探讨既往学界对中医三焦气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梳理出土与传世古文献中与该理论相关之重要论述,探究该理论之深刻内涵,与其发生、发展之原因,并为今后的医学理论深入研究、发展与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王国维两重证据法全面收集、分析与该理论相关的古文献。概述中医界近几十年来对三焦气化理论的认识与对其所做的研究,综述其在《内经》成书前的滥觞、《内经》中的成形与运用,以及《内经》以降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彰显中医基础理论(中基理论)以三焦气化为纲的本来面目。并从文字学角度探讨三焦气化的初始与医学内涵。本文分五章,第一章综述三焦气化理论之研究现状。第二章梳理先秦出土与传世文献,探讨"焦"字当时之内涵,通过对比探究古人目中之三焦。第三章梳理《内经》,探讨三焦气化理论之成型,其被提出的始末、动机与意义,其相关之内涵、形态与功能。第四章论述三焦气化理论与《内经》其它理论的关系。第五章探讨该理论的既往临床应用与前瞻。结果:本研究发现,(1)三焦之"焦"在先秦两汉已具水、火与气之内涵,为古先秦气、液、固物质三态可互化之自然观,为古人从禾苗受热晒、霜冻皆焦枯,受热化气,气遇寒凝水等自然现象所悟出。(2)《内经》之三焦概念是由先秦养生、练气之"三咎"观、"橐龠"观演化而来。(3)三焦气化理论是《内经》医家经过咨询诸科大家、反复探讨并结合实践经验为医学建论所作的创新。(4)《内经》之三焦概念不是指单一器官,而是指一系列器官所组成的一个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传变的代谢体系。该体系在《内经》包括腹腔、皮肤、汗孔、膜原、胃上口、缺盆、膻中、心包、膈下、腋、腠理、骨、九窍、365气穴等。(5)三焦体系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属于未完成研究状态,其微观的解剖细节及其与三焦气化理论的关系留待后世之人继续研讨并发展。(6)气与阴阳是三焦气化理论的初级基础概念,五行、五藏为其中级概念。三焦气化是医学理论之高级概念,因其整合并贯穿了医学以气诊、疗模式。(7)认同三焦气化理论的为三焦有气派,是医学以象传承之主流,其中视三焦有气无形派为历代大医,其贡献在调气之升降开阖以去病之临床治疗。视三焦有气亦有形派为其发展分支,如吴鞠通、王清任等以气、形互参,使其诊、其方皆更为具体、细致。无气有形派由宋陈言始挑战三焦无形说,注重解剖,发现更多人体器官属三焦体系,其贡献在解剖,将对临床之气、形互参,对三焦气化理论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与促进。结论:三焦气化理论在《内经》是一个成形并较为成熟的医学理论。该论基本概念三焦发源于先秦,理论成形于《内经》,是由当时诸医咨询历代科学传承,总结诸家之诊疗实践经验、体悟为医学所创的一个由观象、调气为治疗手段的人体医学代谢理论,具可重复、推广性。该理论以三焦气化为纲,整合并贯穿了气、阴阳、五行、五藏之气与十二经脉思想、理论或模式,成为以气、阴阳为初级概念,五行、五藏为中级概念,三焦气化为高级概念的人体代谢可由调气而平衡之复杂医学理论。该理论着眼于以气诊、疗,旨在调气、畅通气机以恢复三焦正常气化,达到人体五藏阴阳平衡之内稳态,有助于指导临床。虽出于当时条件所限,《内经》建此医学理论时暂时割舍,不去纠缠解剖之细节,但不等于医学到此止步,而是藏之灵兰之室,留待后人去研究,留下以气、形互参、相长之医学理论发展之空间。

周忠科[5](2014)在《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尽管刮痧法现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医治疗与保健方法,且研究论文不断涌现,但从痧的病因、病机、病理、痧诊及刮痧作用机理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论文几乎没有。本研究旨在探讨痧的病因、病机、病理,痧与中医诊断的内在关系;更为从体表血流状况了解痧的内涵,探索刮痧时痧体的血流规律,进而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内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两种方法。1.文献研究:对痧与刮痧法的概念、内涵作基本的了解;对痧与伏邪作病因学的探讨;对痧与营卫紊乱作病机学的探讨;对痧与络病作病理学的探讨;对痧与证候作诊断学的探讨。2.实验研究:使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对刮痧体表作血流监测。监测120人次人体刮痧后背部、颈部等出现“痧象”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痧象”的空间关系,并观测体表血流分布在随后的5min、1min、15min的变化情况。在患者随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疗中,刮痧手法同第一次,并按照原来制定的实验原则继续PSI的血流监测。结果:1.刮痧法是一种可以治疗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在内的数百种疾病的良好方法。2.伏邪是导致痧症产生的一种主要致病因素。3.营卫紊乱是各种外感、内伤疾病的病机基础,也是痧产生的病机过程。4.络脉或微循环的病变是痧的病理基础。5.健康组刮痧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显示刮痧范围内的体表组织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加(且血流灌注量在随后的5min-15min降低)。6.亚健康组刮痧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显示无痧区域体表血流灌注增量较大,有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增量较小。即刮痧后,刮痧范围内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量也不相同,其规律是:无痧区域>轻痧区域>重痧区域。7.亚健康组几次刮痧治疗后,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差异性降低。8.亚健康组刮痧后,有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和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比值随时间向后(随后5min、10min、15min)推移趋向于1,且斜率在降低。(有痧区域降得慢、无痧区域降得快)。9.部分患者刮痧后痧象的形态与经络的分布一致,可能与中医的经络辨证存在一定联系。结论:1.皮部是伏邪潜伏的重要部位之一,伏邪作为致病因素干扰机体表里内外的营卫功能,损害络脉或微循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成为痧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刮痧时产生的痧象及阳性反应物等望诊和触诊的病理信息,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系统研究痧象及各种阳性反应物与不同疾病的内在关联,可以为中医诊断学—痧诊增加新的内容。3.同一患者体表的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血流差异。即刮痧后,刮痧范围内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量也不相同,其规律是:无痧区域>轻痧区域>重痧区域。4.刮痧后的血流灌注量分布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亚健康组刮痧后,有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和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比值随时间向后(随后5min、10min、15min)推移趋向于1,且斜率在降低。5.刮痧法对皮下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连续观察同一患者几次刮痧前后的血流灌注量,发现几次刮痧后,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差异性不断降低。表明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量随着刮痧治疗次数的增加与正常组织渐趋一致,病变组织也将成为正常组织。充分表明刮痧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营卫的作用。

张晓旭[6](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刺络放血疗法临床病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刺络放血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少,是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其在很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刺络放血疗法的病种进行归纳总结、统计分析,获得全面、科学的刺络放血疗法临床病谱,发现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的疾病种类及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多的优势病种,进而总结归纳出刺络放血的治病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临床决策,并推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各科病症的规范化研究,为刺络放血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数据的采集。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关于刺络放血疗法部分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下载并保存,然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质量评估,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有效信息。2.网络数据库的建立。通过阅读大量筛选后的文献,了解刺络放血疗法的文献信息特点,并参考火针、水针、埋线等数据库提取文献中有效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建立独立的刺络放血疗法网络数据库,再抽取部分收集整理的刺络放血疗法文献进行预实验,对录入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和网络数据库平台的修正。最终建立了以期刊名称、文献标题、病名、科属、针具选择、选穴部位及治疗疗效等有效信息的文献数据库。3.数据的录入。数据库建立并修正后,规范地录入相关文献信息。录入完毕后,按照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进行审核,以减少误差。4.数据的提取。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遗传算法、分类算法,设定刺络放血疗法和适宜病种、疾病和科属等信息之间的关联,运用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对数据库中的信息予以提取、统计和分析,从而形成结果数据并以专业报表、查询结果的形式提供给研究者。本研究主要提取疾病与科属之间的关联信息。结果:纳入有关刺络放血疗法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等文献共计1484篇,涉及临床各科疾病139种。在这些疾病当中,内科病种最多,共46种,占总病谱的33.09%;其余依次是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儿科和妇科,分别为40种、23种、16种、10种、4种。刺络放血疗法虽然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但在外科和五官科的运用比较多,两科的总文献数能达到一半以上,分别为405篇、381篇。其次为内科343篇,皮肤科324篇,儿科25篇,妇科6篇。而文献频次大于40的病种为针眼(156),其次为粉刺(123)、蛇串疮(119)、伤筋(79)、暴发火眼(64)、头痛(58)、乳蛾(57)、腰腿痛(57)和面瘫(57)。结论:分析刺络放血疗法运用的病谱,涉及到临床各科疾病,而其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五官科和皮肤科等一些火热证、瘀阻证上,如针眼、粉刺、蛇串疮等。除了这些常见病、多发病,刺络放血疗法还能够治疗一些虚证以及疑难杂症,如痿证、虚劳、牛皮癣、酒糟鼻等。通过对刺络放血疗法病谱的分析,可以看出刺络放血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从而达到祛瘀生新,调节阴阳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宛陈则除之”,通过刺络的方法,疏通经脉中壅滞的气血,调整脏腑中紊乱的气机,达到“阴平阳秘”。刺络放血疗法适应症广,而且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为全民服务。

李翠翠[7](2013)在《马王堆帛书《脉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14种古医书,引起了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医学界的关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新资料,因为这些简帛文献中有些是久已失传的古籍。根据这些新资料,我们可以校勘今本古籍。另外,通过帛书与传世文献的对照研究,可以研究传世文献的流传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开展学术史的研究。本文所选马王堆医帛书《脉法》,对现实社会有着实际意义的价值。若把《脉法》研究恰当,将对现代医学研究以及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脉法》进行研究,第一,是《脉法》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阐释了脉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和背景知识,在概念和背景知识中除了对脉的阐释之外,还有一些与脉关系密切的砭石和灸法的相关知识。其次,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概述了脉法的发展,从周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这几大段的历史时期出发,把各个时期的与《脉法》内容上有关系的医学文献进行阐释,并把《脉法》内容与其进行比较,最后发现《脉法》在医学文献中的祖本的地位,后世的文献或是对其《脉法》内容进行发挥,或是进行补充,最后皆以《脉法》为宗。文中所列各时期的医学文献有:《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类经》、《勉学堂文集》。第二,是《脉法》的内容。《脉法》已残缺不全,但是通过存留的内容来看,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寒头暖足、取有馀而益不足、环而灸之、用砭启脉者必如式,另外,还有张家山出土的医汉简《脉书》对马王堆医帛书《脉法》残缺部分的补充。第三,是《脉法》的价值和意义。《脉法》的出土,不管是对于考古学界、历史学界还是医学界,贡献都是惊人的。对于考古学界来说,《脉法》是属于晚周秦汉时期直接出土的医学文献,因此能够补充我国现存的晚周秦汉时期医药文献的不足,填补了医药文献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证明了我国广饶的土地上仍然还有许多宝贵的医学资料有待于考古学界的发掘了。《脉法》作为晚周秦汉时期的医学文献反映了该时期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当然也为该时期医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董晗[8](2013)在《《内经》刺血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内经》有关刺血疗法理论的研究分析,通过理论挖掘、整理分析,从源头上系统梳理刺血疗法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刺血疗法理论体系,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全面化,为现代研究和临床提供文献及理论参考。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围绕《内经》关于刺血疗法的散在论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对相关文献资料对比研究、分析考辨。研究结果:本课题全面分析、总结了《内经》刺血疗法的理论成就,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探讨《内经》刺血疗法的渊源,并在祛除邪气、调和营卫、化瘀通络、扶助正气四个主要方面,对刺血疗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刺血疗法在“治未病”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内经》刺血疗法的主要适应病症,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主要总结了脏腑病、痛症、疟、痹、痈肿、癫狂、杂病共计七个方面。②针对《内经》刺血疗法的具体操作,在刺血部位选取、刺血工具、刺法、出血量、禁忌及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③针对《内经》刺血理论研究现状,在建立中医刺血治疗体系、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深化机理研究、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结论:1.《内经》刺血疗法起源于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医学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内经》刺血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在主要方面阐释为祛除邪气、调和营卫、化瘀通络、扶助正气四个方面,《内经》刺血疗法的作用机理不是单一的,在很多病症中是共同起效的。《内经》刺血疗法充分体现了“上工治未病”蕴含的对疾病的预防思想。2.明确《内经》关于刺血疗法有相当成熟的论述,散在于各个篇章之中。《内经》刺血疗法在作用机理、部位选取、刺血工具、刺法、出血量、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相关的阐述。《内经》刺血疗法的适应病症,主要包括脏腑病、痛症(腰痛、头痛、胁痛、腹痛)、疟、痹、癫狂、痈肿、其他疾病等方面。3.结合《内经》刺血理论研究现状,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医刺血治疗体系、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深化机理研究、增强临床研究质量。

丁兆龄[9](2011)在《砭石疗法文献研究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探讨古代砭石的起源、功能、临床应用等,《内经》关于砭石的论述,《砭经》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砭术的复兴,砭术手法、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中西医对哮喘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认识,探讨体质因素与哮喘病的关系,中西医对哮喘病的治疗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临床观察本研究砭石疗法对于哮喘缓解期的疗效,在临床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单项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气短乏力明显有效(p<0.05或p<0.01),能明显改善哮喘缓解期患者的血清IgE水平、血清EOS计数(P<0.05)。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砭术治疗哮喘的优势。证明砭石疗法在防治哮喘病缓解期方面效果明显、疗效稳定可靠。本研究填补了砭石疗法在哮喘治疗领域的空白,为弘扬砭石、砭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程楠楠[10](2011)在《2006-2010年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转变。关注“健康生活”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养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保证“健康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自2002年8月洪昭光健康快车系列图书畅销,至今养生保健类图书占据非虚构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关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预防等内容相关的图书种类日益增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现存文献的整理,从2006年以来的养生类畅销书为研究对象,选取《出版参考》、开卷图书公司、《出版广角》和《科技与出版》等文献资料,通过对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的图书内容、图书制作以及图书营销等内容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对背景、成果、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探讨养生类畅销书的未来发展对策,并且探寻一条养生保健类图书的规范化道路。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养生类畅销书的定义、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畅销书的畅销原因,分别从政策、经济、文化、受众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成果与影响两方面分析养生类畅销书的现状。第四部分分析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

二、一种砭石启脉疗法被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砭石启脉疗法被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及刺络泻血治疗皮肤病的论述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2 近现代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3 古代文献中关于刺络泻血及其治疗皮肤病的论述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2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
        3 神经性皮炎发病机制
        4 鉴别诊断
        5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2.3 理化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不良反应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4.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关于瘙痒评分和笑脸评分的应用分析
        4.4 刺络泻血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作用机制的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表
    附表4 疗效判定标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敦煌写卷名称与编号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概况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国内研究
        1.2 国外研究
    2 敦煌遗书中的主要针灸医学文献
        2.1 《灸经图》
        2.2 《新集备急灸经》
        2.3 《明堂五脏论》
        2.4 《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
        2.5 《吐蕃藏文针灸图》
        2.6 《灸经明堂》
        2.7 《脉经》
        2.8 敦煌本《针灸甲乙经》
    3 敦煌遗书中的其他针灸文献
第二部分 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分类研究
    1 研究目标、方法和意义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来源
        1.2.2 文献检索方法
        1.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意义
    2 敦煌针灸文献的理论研究
        2.1 经络理论研究
        2.1.1 内容
        2.1.2 价值分析
        2.2 取穴法分类研究
        2.2.1 内容
        2.2.2 价值分析
        2.3 腧穴分类研究
        2.3.1 内容
        2.3.2 价值分析
    3 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疗法研究
        3.1 灸法
        3.1.1 历史沿革
        3.1.2 分类与应用
        3.1.3 临证特点
        3.1.4 主治病症总结
        3.1.5 选穴汇总
        3.1.6 灸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2 针刺法
        3.2.1 历史沿革
        3.2.2 分类与应用
        3.2.3 临证特点
        3.2.4 主治病症总结
        3.2.5 选穴汇总
        3.2.6 针刺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3 拔罐疗法
        3.3.1 历史沿革
        3.3.2 应用
        3.3.3 临证特点
        3.3.4 拔罐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4 刺血疗法
        3.4.1 历史沿革
        3.4.2 分类与应用
        3.4.3 临证特点
        3.4.4 主治病症总结
        3.4.5 刺血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5 贴敷疗法
        3.5.1 历史沿革
        3.5.2 分类与应用
        3.5.3 临证特点
        3.5.4 主治病症总结
        3.5.5 贴敷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3.6 导引法
        3.6.1 历史沿革
        3.6.2 分类与应用
        3.6.3 导引法的应用分析
        3.7 其他外治法
        3.7.1 分类与应用
        3.7.2 临证特点
        3.7.3 主治病症总结
        3.7.4 其他外治法的应用分析
    4 敦煌医学文献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与评价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文献来源
        4.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4.1.3 文献质量评价
        4.2 文献评价结果
        4.2.1 纳入文献Jadad评分
        4.2.2 敦煌医学文献针灸疗法的应用评价
        4.3 现代研究与展望
    5 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疗法的总结
        5.1 针灸疗法涉及主要文献及特点
        5.2 针灸疗法的总结与分析
        5.2.1 时代特点
        5.2.2 临床适用范围
第三部分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特点及价值
    1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特点
        1.1 地域性
        1.2 开放性
        1.3 多样性
    2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2.1 丰富了隋唐前后的针灸医学典籍
        2.2 保存了最早的藏医古文献
        2.3 记载了以灸法为主的多种针灸疗法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着作
附件
文献综述 敦煌藏医文献中针灸腧穴与疗法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三、《脉书》研究综述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五、《盖庐》研究综述
        六、《引书》研究综述
        七、《遣册》研究综述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第一节 历谱
        第二节 二年律令
        第三节 奏谳书
        第四节 脉书
        第五节 算数书
        第六节 盖庐
        第七节 引书
        第八节 遣策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三焦气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之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 《内经》之前-先秦两汉出土与传世文献
        (二) 三焦气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三焦气化理论滥觞于先秦
    第一节 古人发现三焦的过程
        一、"焦"字的由来、本意与其引伸义
        二、三焦的前身概念之一"三咎"源出《十问》
        三、三焦的前身概念之二"橐龠"来自《引书》
        (一) 先秦两汉文献之"橐龠"为鼓风助火之器
        (二) 《引书》之"橐龠"观与三焦功能多有类似
        四、三焦于医书之外仅见两书
        五、三焦与三丹田属不同领域之不同概念可互参,不可互换
        六、三焦与三元之关系
        七、三焦与三集
    第二节 《内经》以前古人目中的三焦
        一、出土文献《十问》与《引书》中的"三咎"、"橐龠"皆指一体系而非单一器官
        (一) 《十问》三咎观为"虚"、"广"之后"生神风", "致之口", "枚之心", "至之五藏", "四辅所贵"
        (二) 《引书》橐龠观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闭玄府,启缪门,合五脏,逢(?)九窍,利启台腠理"
第三章 三焦气化理论成形于《内经》
    第一节 《内经》第四篇提出"三焦"为六阳府之大,囊括它府
    第二节 三焦具府功能,但类器非器
    第三节 三焦化生并主持诸气
        一、三焦通行元气、真气与谷气
        二、《内经》上下两命门相通,为三焦气化理论之一部分,由三焦鼓动
        三、三焦气化体现于"受气"与"出气"
        四、三焦亦化生并通行人体浊、邪之气
    第四节 三焦通行水液,《内经》第八与第七十二篇提出决渎与气化而出
        一、三焦何以决渎,"皮肉宛瞧而弱"为三焦体系开阖、盈缩之象
        二、三焦形态为其体系动态之象,不宜与其功能分而论之
        三、《内经》之三焦部位宜观其象而不宜细定其位
        (一) 三焦形态为一体系而非单一器官,随医学发展其所涵在微观也应增加
        (二) 三焦之形态与功能之关系,不宜分而论之
        四、部位之三焦为人体化气之场所,论其三而实为一
        五、经脉三焦指三焦经,可针刺激发三焦气化,为三焦气化理论有机构成之一
        六、三焦气化是《内经》医学理论的深层、高级概念
        (一) 《内经》之气化从先秦气论脱胎而出,其气与阴阳为医学初级概念 53
        (二) 《内经》之五行、五藏观之由来,其五行、五藏为中级概念
        (三) 《内经》之五行、五藏概念形成气、五行五藏阴阳之气之模式
        七、三焦气化为医学的深层次、高级概念,未完、有待发现与发展(open end)
    八、三焦气化理论以气诊断见《邪气藏府病形》等篇
        (一) 三焦气化病理观源自经验,其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
        (二) 《内经》三焦气化之诊、疗观为顾本、护原、调气
        (三) 三焦气化理论以气诊脉
    九、三焦气化理论以调气治证,见《汤液醪礼论篇第十四》、《刺法论》等
        (一) 三焦气化之治疗观为调气:"开鬼门、洁净府"、"刺其原"、决渎、出水道
        (二) 三焦气化之治疗以枢机调气:针刺气穴阳陵泉、委阳
        (三) 三焦气化之治疗观:调气以平为期,可用针、药,亦可并用
第四章 三焦气化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古自然气理论的关系
        一、三焦气化理论与元气一元论的关系
        二、三焦气化理论与精气的关系
        三、三焦气化理论认为六气一气,皆从三焦气化而来
    第二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经脉学说的关系见《经别十一》,《经水十二》
        一、《内经》之经脉、血脉、气脉概念以气为主,以(三焦)决气为要
        (一) 血脉
        (二) 气脉
        (三) 经脉
        二、《内经》之经脉概念源于十二经水与治水,是人为安排
        (一) 《内经》反复论证经脉为什么要人为安排
        (二) 《内经》之经脉与五藏六府"内次"、"外别"
    第三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
        一、《内经》第五、六、七篇细述阴阳为基础,为三焦气化"能出"铺垫
        二、五行概念介入医学理论
        三、道家这个时期的五行观
        四、《内经》调节五行-五藏-十二经脉之医学模式
    第四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气血津液学说的关系
    第五节 《内经》确立三焦气化为纲统领五行-五藏阴阳-十二经脉之气
    第六节 三焦气化为动力
        一、既往之气化动力说
        二、三焦气化动力说
    第七节 三焦气化不同于哲学气化
第五章 三焦气化理论的既往临床应用与前瞻
    第一节 认同三焦气化理论者多为医学大家
        一、有气无形派(1)《难经》认为三焦有气有名、但无形
        二、有气无形派(2)《中藏经》
        三、有气无形派(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四、有气无形派(4)隋、唐以降
    第二节 有气无形派之医学贡献在临床诊断、治疗
        一、《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是对三焦气化理论从表里方面之发展
        (一) 六经辨证由表入里
        (二) 六经辨证与圆运动亦受《内经》三焦气化影响
        二、《温病条辨》是对三焦气化理论从上下传变方面之发展
        三、《读医随笔》之"缓撑旁渗"丰富了三焦气化模式
    第三节 有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
    第四节 无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在解剖
        一、三焦无气有形派
        二、无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在解剖
    第五节 三焦气化理论在统调诸科的临床与科研前景
        一、调气以治痛证、脑瘫、面神经麻痹、帕金森症、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等神经学科方面的发展前景
        (一) 痛证(Pain)
        (二) 脑瘫(Cerebral palsy)
        (三) 面神经麻痹(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
        (四) 退行性病变如痴呆,包括海默氏症,血管性痴呆与帕金森症Degenerative disease, dementia, Alzhimer' s, Vascular Dementia,Parkinson' s disease )
        二、调气以改善消化、代谢,在消化、水液代谢方面之疾病的研究前景广阔
        三、调气以促内、外分泌,防治在内外分泌方面疾病如糖尿、肾脏、高血压、肥胖、抗衰老前景很大
结语
    一、三焦气化发祥于先秦,"焦"字体现气化
    二、"三咎"与"橐龠"是三焦之前驱概念,与古人练气相关
    三、三焦气化理论在《内经》成形,为当时医学理论之创新
    四、三焦气化理论之传承至今有三派
    五、三焦气化为《内经》最高、深层次的医学理论
    六、三焦气理论还应继续发展
    七、《内经》显示三焦气化为中医学主纲
创新性
    一、提出三焦气化理论为中基理论主纲
    二、提出三焦为多器官组合之体系,而非单一器官
    三、依认同三焦气化与否三分《内经》以降之医家,分析各派对医学发展之贡献
    四、笔者提出三焦气化亦化生浊邪之气,三焦鼓动为《内经》医学人体气化之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刮痧疗法的基本内容
    1 痧的基本内涵
        1.1 痧的概念
        1.1.1 病理性的痧
        1.1.2 刮拭性的痧
        1.2 病理性痧与刮拭性痧的比较
        1.3 痧的实质
    2 痧与斑疹的鉴别
        2.1 归属的病种不同
        2.2 发病的形态不同
        2.2.1 斑疹的形态与特点
        2.2.2 痧的形态与特点
        2.3 病理机制不同
        2.3.1 斑疹的形成机制
        2.3.2 痧的形成机制
    3 刮痧疗法的历史沿革
        3.1 刮痧疗法的萌芽阶段
        3.1.1 刮痧疗法的起源
        3.1.2 内经时代的刮痧
        3.2 古代传统刮痧
        3.2.1 元明时期
        3.2.2 清代
        3.3 现代刮痧阶段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刮痧状况
        3.3.2 现代的刮痧
    4 刮痧法的理论基础
        4.1 中医学对刮痧的认识
        4.1.1 以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4.1.2 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
        4.1.3 以皮部学说为落脚实处
        4.2 现代医学对刮痧的认识
    5 刮痧工具与介质
        5.1 刮痧工具
        5.1.1 专业工具
        5.1.2 代用工具
        5.2 刮痧介质
        5.2.1 液体类介质
        5.2.2 固体类介质
        5.2.3 药物类介质
        5.3 刮痧器具的选择
    6 刮痧的操作方法
        6.1 刮痧法
        6.1.1 直接刮痧法
        6.1.2 间接刮痧法
        6.2 撮痧法
        6.3 挑痧法
        6.4 放痧法
    7 刮痧的基本手法
        7.1 持板方法
        7.1.1 单手持板法
        7.1.2 双手持板法
        7.2 刮拭顺序
        7.3 刮拭方向
        7.4 刮拭力度
        7.5 刮拭频度
        7.6 刮拭长度
        7.7 刮拭时间
        7.8 补泻手法
        7.8.1 迎合补泻法
        7.8.2 深浅补泻法
        7.8.3 力度补泻法
        7.8.4 速度补泻法
        7.8.5 平补平泻法
    8 刮痧施术时的患者体位
        8.1 坐位
        8.2 俯卧位
        8.3 仰卧位
        8.4 侧卧位
        8.5 仰靠坐位
    9 刮痧的适应症与禁忌
        9.1 刮痧的适用病症
        9.1.1 内科疾病
        9.1.2 外科疾病
        9.1.3 妇科疾病
        9.1.4 儿科疾病
        9.1.5 皮肤科疾病
        9.1.6 五官科疾病
        9.2 刮痧的禁忌
        9.2.1 禁忌症
        9.2.2 禁刮部位
    结语
第二部分 痧与伏邪—痧的病因学研究
    1 伏邪的概念
        1.1 伏气与伏邪
        1.2 《内经》的启示
    2 伏邪学说的历史沿革
        2.1 《内经》的伏邪思想
        2.2 王叔和的伏邪思想
        2.3 朱肱的伏邪思想
        2.4 刘和间的伏邪思想
        2.5 吴又可的伏邪思想
        2.6 叶天士的伏邪思想
        2.7 吴鞠通的伏邪思想
        2.8 王孟英的伏邪思想
        2.9 刘吉人的伏邪思想
    3 伏邪的分类
        3.1 狭义伏邪
        3.2 广义伏邪
        3.2.1 外感性伏邪
        3.2.2 内伤性伏邪
        3.2.3 先天性伏邪
    4 伏邪的实质与特点
        4.1 疾病是正邪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
        4.2 伏邪发病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普遍形式
        4.3 伏邪的实质
        4.4 伏邪的特点
    5 邪伏的部位
        5.1 古代认识
        5.1.1 邪伏肌肤说
        5.1.2 邪伏肌骨说
        5.1.3 邪伏少阴说
        5.1.4 邪伏膜原与少阴说
        5.2 当代观点
        5.2.1 任继学教授的伏邪观
        5.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结语
第三部分 营卫紊乱—痧的病机学研究
    1 营卫的含义
        1.1 营的含义
        1.2 卫的含义
    2 营卫的生成
        2.1 营气的生成
        2.2 卫气的生成
    3 营卫的主要功能
        3.1 营气的主要功能
        3.1.1 化生血液
        3.1.2 营养全身
        3.2 卫气的主要功能
        3.2.1 防御作用
        3.2.2 温煦作用
        3.2.3 调节作用
        3.2.4 主司睡眠
    4 营卫的关系
        4.1 营卫的来源
        4.2 营卫的关系
    5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5.1 营卫与气的关系
        5.2 营卫与血的关系
        5.3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6 营卫的循行分布与会合
        6.1 营气的运行
        6.1.1 营气在十二经的循行
        6.1.2 营气在任督二脉的循行
        6.1.3 营气在跷脉的循行
        6.1.4 营气的会合
        6.2 卫气的运行
        6.2.1 卫气的昼夜运行
        6.2.2 营卫相随、内外相贯
        6.2.3 散行周身
        6.2.4 卫气的会合
        6.3 营卫之气的会合
        6.3.1 营卫五十而复大会
        6.3.2 营卫脉内外交会
    7 营卫的紊乱
        7.1 升降失常
        7.1.1 卫气运行受阻
        7.1.2 邪之所客、气之所归
        7.1.3 卫气逆行
        7.1.4 络绝与径通
        7.2 出入失常
        7.2.1 阳不入阴,故目不瞑
        7.2.2 久留于阴,故多卧矣
        7.2.3 营气衰少,卫气内伐
        7.3 营卫不和与营卫紊乱的区别
        7.3.1 作为证型的营卫不和
        7.3.2 作为病机的营卫不和
    结语
第四部分 络病与痧—痧的病理学研究
    1 络脉
        1.1 络的概念
        1.2 络的分类
        1.2.1 络脉有气络和血络之分
        1.2.2 络脉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1.2.3 络脉有阴络及阳络之异
        1.3 络的等级
        1.4 络的功能
        1.5 络与经的关系
        1.6 络脉的特点
    2 微循环
        2.1 传统的微循环
        2.2 微循环的新概念
    3 络脉与微循环的关系
        3.1 结构的同一性
        3.2 功能的一致性
        3.3 两者的差异性
    4 病络与微循环紊乱
    5 络病的规律和特点
        5.1 络病的理论依据
        5.2 络为疾病的传化途径
        5.3 络病的特点
    6 络病的病理学基础
        6.1 虚—络脉空虚
        6.2 瘀—络脉瘀滞
        6.3 毒—络毒蕴结
        6.4 损—络脉损伤
    结语
第五部分 证候与痧—痧的诊断学研究
    1 健康与疾病
    2 与证候相关的概念
        2.1 病
        2.2 症
        2.2.1 症状
        2.2.2 体征
        2.3 证与证候
        2.3.1 证
        2.3.2 证候
    3 证与证候的沿革
        3.1 《内经》中的证
        3.2 《伤寒论》中的证
        3.3 证候的出处
        3.4 《脉经》中的证候
        3.5 《肘后百一方》中的证候
    4 证候的内涵
        4.1 证候反映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变化的状态
        4.2 证候可以揭示病变部位与范围
        4.3 证候反映中医病因发病论的基本观点
        4.4 证候的三大特点
        4.5证候的结构与层次
        4.5.1 证候的结构与层次
        4.5.2 证候层次之间的联系
        4.5.3 证候的复合
    5 证的规律
        5.1 核心证
        5.2 基础证
        5.3 具体证
    小结
    6 刮痧与诊断
        6.1 痧象和阳性反应
        6.1.1 痧象
        6.1.2 阳性反应
        6.2 痧诊的辨证规律
        6.2.1 通过痧象辨体质
        6.2.2 通过痧象辨病情
        6.2.3 阳性反应辨病情
        6.3 痧斑消退情况的诊断规律
    结语
第六部分 血流监测—痧的影像学研究
    1 引言
        1.1 激光散斑现象
        1.2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原理
        1.3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的优势
        1.4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的新用途
    2 实验方法
        2.1 设备与材料
        2.1.1 设备
        2.1.2 技术参数
        2.1.3 实验材料
        2.2 受试对象
        2.3 实验环境
        2.4 观察部位
        2.4.1 健康组刮痧部位
        2.4.2 亚健康组刮痧部位
        2.5 实验步骤
        2.5.1 实验前准备工作
        2.5.2 刮痧手法及标准
        2.5.3 数据测量及记录
        2.6 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及数据统计
        3.1 健康组和亚健康组的体表及皮下血流灌注量的区别
        3.1.1 健康组莫某某刮痧前后的血流灌注图及血流曲线图对比
        3.1.2 健康组随机抽取4例刮痧前后血流灌注量的对比
        3.2 亚健康组的体表及皮下血流灌注量差异性观察
        3.2.1 胡某肩部刮痧前后不同区域的直观比较
        3.2.2 胡某肩部刮痧前后不同区域血流曲线的差异
        3.2.3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具有显着差异
        3.2.4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百分比具有显着差异
        3.3 亚健康组有痧和无痧区域及健康组体表血流灌注量的比较
        3.3.1 刮痧后体表血流灌注量的统计
        3.3.2 刮痧后体表血流灌注值(PU)的均值和方差分布
        3.4 几种特征型的缺血型分布
        3.4.1 痧痕沿脊柱(督脉)的条状分布
        3.4.2 痧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的条状分布
        3.4.3 痧痕在背部呈点片状分布
        3.4.4 痧痕在背部呈现大面积缺血分布
        3.4.5 痧痕在肋部(肝经)呈现条状分布
        3.5 亚健康组几次刮痧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
        3.5.1 二次刮痧后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
        3.5.2 几次刮痧后体表血流灌注量百分比的变化
        3.6 亚健康组刮痧后血流分布的时间特性
        3.7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不同
讨论
    1 刮痧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外治法
    2 刮痧治疗以经络皮部为落脚点
    3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的血流灌注量具有显着差异
        3.1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差异的现象
        3.2 差异现象的分析
    4 有痧区域与无痧区域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 刮痧象具有随经络带分布的特点
    6 刮痧时皮肤血流灌注量升高是产生疗效的关键
        6.1 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灌注量
        6.2 多次刮痧后血液循环改善
    7 自身溶血的现象可能是刮痧疗效的重要机制
    8 刮痧具有破坏与建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结论
结束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刮痧
    1 系统科学的建立
        1.1 系统论思想的萌芽
        1.1.1 古代西方的系统论思想
        1.1.2 古代中国的系统论思想
        1.2 系统科学的创立
    2 系统论与中医刮痧
        2.1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1.1 整体性原理
        2.1.2 联系性原理
        2.1.3 有序性原理
        2.1.4 动态平衡性原理
        2.1.5 调控性原理
        2.2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2.3 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3.1 中医学的整体性原理
        2.3.2 中医学的联系性原理
        2.3.3 中医学的有序性原理
        2.3.4 中医学的动态平衡性原理
        2.3.5 中医学的可调控性原理
        2.4 从系统论看中医五脏的本质
        2.5 系统论方法对中医刮痧的指导意义
    3 信息论与中医刮痧
        3.1 信息的概念
        3.1.1 广义的信息
        3.1.2 狭义的信息
        3.2 信息的特征
        3.3 信息论方法对中医刮痧的指导意义
    4 控制论与中医刮痧
        4.1 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4.1.1 信息变换原理
        4.1.2 黑箱原理
        4.1.3 反馈原理
        4.1.4 前馈原理
        4.1.5 择优控制原理
        4.2 控制论方法对中医刮痧的指导意义
    5 耗散结构论与中医刮痧
        5.1 耗散结构的概念
        5.2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
        5.3 耗散结构的主要特征
        5.4 耗散结构的实质
        5.5 熵与负熵
        5.5.1 熵
        5.5.2 负熵
        5.6 人是一种活的耗散结构
        5.6.1 人体耗散结构的主要特征
        5.6.2 人体内部的涨落和稳定
        5.6.3 人体耗散结构的协同作用
        5.7 中医刮痧与治疗熵病
结语
第八部分 刮痧疗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前言
    1 刮痧的文献研究
        1.1 痧的基本概念
        1.1.1 痧症
        1.1.2 麻疹
        1.1.3 痧象
        1.2 痧的考证
        1.3 刮痧的文献学研究
        1.3.1 痧病文献整理
        1.3.2 《痧胀玉衡》学术思想研究
        1.3.3 《痧症全书》学术思想研究
    小结
    2 刮痧的理论基础与现代科学研究
        2.1 刮痧的理论基础
        2.1.1 藏象学说
        2.1.2 经络学说
        2.1.3 皮部理论
        2.1.4 全息理论
        2.1.5 瘀毒学说
        2.2 刮痧的现代科学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
        3.1 内科疾病
        3.1.1 感冒
        3.1.2 失眠
        3.1.3 眩晕
        3.1.4 高血压
        3.2 外科常见疾病
        3.2.1 颈椎病
        3.2.2 肩周炎
        3.2.3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4 慢性软组织损伤
        3.2.5 急性腰扭伤
        3.3 妇科疾病
        3.3.1 痛经
        3.3.2 乳腺增生病
        3.4 儿科疾病
        3.4.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3.4.2 小儿遗尿症
        3.5 皮肤科疾病
        3.5.1 黄褐斑
        3.5.2 痤疮
        3.6 刮痧调节亚健康和治未病
        3.6.1 治未病
        3.6.2 疼痛性亚健康
    4 其它研究
        4.1 刮痧的板感
        4.2 手法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附篇)
    附件1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刺络放血疗法临床病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病谱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马王堆帛书《脉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马王堆帛书《脉法》的研究概述
    (一)《脉法》命名
    (二)《脉法》释文
    (三)《脉法》抄写年代
二、马王堆帛书《脉法》的产生及发展
    (一)脉及脉法的起源
        1.脉概念
        2.砭石及其疗法
        3.脉诊出现
        4. 炙概念
    (二)《脉法》的发展
        1、周秦汉时期
        2、魏晋时期
        3、隋唐五代时期
        4、宋金元时期
        5、明清时期
三、马王堆帛书《脉法》的内容
    (一)寒头暖足
    (二)取有馀而益不足
    (三)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灸
    (四)用砭启脉者必如式
四、马王堆帛书《脉法》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内经》刺血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内经》刺血疗法的理论研究
    1 《内经》刺血疗法的渊源
    2 《内经》刺血疗法的作用机理
    3 《内经》刺血疗法对于“治未病”的积极作用
    4 《内经》刺血疗法的适应病症
第二部分 《内经》刺血疗法的具体操作
    1 刺血部位的选取
    2 刺血工具
    3 刺血刺法
    4. 刺血出血量
    5 刺血禁忌及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 《内经》刺血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与探讨
    1 临床研究现状探讨
    2 思考与探讨
    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砭石疗法文献研究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砭石疗法古代文献研究
        1.1 砭史考
        1.2 砭石的古代应用
        1.3 内经关于砭石的论述
        1.4 砭经考
        1.4.1 《砭经》作者的研究
        1.4.2 《砭经》的学术成就
        1.4.2.1 砭是中医的独立医术的论证
        1.4.2.2 关于砭术的论述
        1.4.3 《砭经》的现实意义
        1.5 砭石疗法是区别于针刺和刮痧的独立疗法
    2 砭石疗法现代文献研究
        2.1 佳石的探索
        2.2 砭石的实验室研究
        2.3 新砭具的开发
        2.4 砭术之新用
        2.5 新砭石疗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现状
    3 中医文献对哮喘的研究
        3.1 病名探讨
        3.2 病因病机研究
        3.2.1 肺脾肾不足是哮喘发病的内在因素
        3.2.2 痰饮伏肺是哮喘发病的宿根
        3.2.3 痰瘀互结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3.2.4 诱因引触是哮喘发作的外因
        3.3 古代文献对哮喘病的治疗方面的认识
        3.4 哮喘与体质的关系研究
        3.4.1 古代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3.4.2 现代研究对体质的认识
        3.4.3 气虚体质与哮喘的相关性
        3.4.4 哮喘与瘀血体质的关系
        3.4.5 痰湿体质与哮喘的相关性
        3.4.6 哮喘与特禀体质
        3.4.7 调理体质与哮喘缓解期的防治
        3.5 哮喘缓解期中医药研究进展
        3.5.1 现代中医对哮喘缓解期病因病机的研究
        3.5.2 现代中医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4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研究
        4.1 哮喘发病机制
        4.1.1 气道炎症学说
        4.1.1.1 炎症细胞
        4.1.1.2 炎症介质
        4.1.2 过敏反应学说
        4.1.3 神经-受体失衡学说
        4.1.4 气道重塑学说
        4.1.5 其他机制
        4.2 哮喘治疗现状
        4.2.1 药物治疗
        4.2.2 非药物治疗
        4.3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4.4 目前中西医对哮喘缓解期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1.2.1.1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1.2.1.2 西医疾病分期诊断标准
        1.2.1.3 西医哮喘缓解期病情的总评价
        1.2.2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1.2.2.1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1.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2.3 哮喘症状轻重分级及计分
        1.3 试验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措施
        2.2.2 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定标准
        2.2.4.1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2.2.4.2 缓解期哮喘总疗效评定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3 一般数据
    4 研究结果
        4.1 总疗效分析
        4.2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4.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 IgE 测定水平
        4.4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 EOS 计数
        4.5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本研究砭石疗法治疗缓解期哮喘的机理
        5.2 本研究砭石疗法治疗哮喘的优势
        5.3 临床疗效分析
        5.3.1 病证总疗效
        5.3.2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
        5.3.3 实验室资料
        5.3.3.1 砭石疗法对哮喘患者血清总 IgE 的作用
        5.3.3.2 砭石疗法对哮喘患者血 EOS 的作用
        5.4 安全性评价分析
        5.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10)2006-2010年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论文结构
第1章 养生保健类畅销书概述
    1.1 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的定义
    1.2 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的特点
        1.2.1 内容特点
        1.2.2 形式特点
第2章 养生类畅销书的畅销原因
    2.1 经济原因
        2.1.1 生活水平提高带动健康需求
        2.1.2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突出
        2.1.3 养生保健类图书形成出版经济热点
    2.2 文化原因
        2.2.1 中医养生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2.2.2 养生思想与古代哲学思想相融合
    2.3 政策原因
        2.3.1 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监管制度不明确
        2.3.2 医疗制度的缺陷
    2.4 受众心理
        2.4.1 老龄化社会趋势以及恐老心理
        2.4.2 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和食品安全卫生的报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第3章 养生类畅销书现状分析
    3.1 养生类畅销书在策划方面取得的成果
        3.1.1 满足读者养生保健的心理需求
        3.1.2 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互动
        3.1.3 图书品种增多与分销渠道多元化
        3.1.4 养生保健类图书品牌化营销策略
    3.2 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的影响
        3.2.1 提升社会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
        3.2.2 拉动养生经济热点
        3.2.3 传承并弘扬传统中医文化
第4章 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4.1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个案分析
        4.1.1 职业道德建设尚不完善
        4.1.2 对受众定位不够精确
        4.1.3 图书的科学性不足
        4.1.4 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4.2 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发展对策
        4.2.1 秉持科学传播精神,加强把关力度
        4.2.2 细分受众市场,增加图书的针对性
        4.2.3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图书质量
        4.2.4 中西合璧,拓展海外贸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种砭石启脉疗法被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刺络泻血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 张书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D]. 魏玉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4]三焦气化理论研究[D]. 卫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D]. 周忠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刺络放血疗法临床病谱研究[D]. 张晓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7]马王堆帛书《脉法》研究[D]. 李翠翠.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8]《内经》刺血疗法研究[D]. 董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砭石疗法文献研究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丁兆龄.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10]2006-2010年养生保健类畅销书研究[D]. 程楠楠. 河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发现了一种提神醒脑的脉冲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