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定位链

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定位链

一、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论文文献综述)

高加友[1](2016)在《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视频教学资源经历了教育影视资源到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再到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适应了“微时代”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加之政策的推动,我国掀起了微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热潮。通过国内外有关微视频教学资源、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的文献分析,发现由于对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认识不足,过于注重理论、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指导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导致微视频教学资源建设质量良莠不齐。建立清晰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概念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帮助学习者筛选学习资源,以促进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内涵,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判微视频教学资源优劣的参考标准,为提高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提供参考。为此,本研究首先基于微型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及现代系统论、模糊数学理论,借鉴网络课程评价、微课比赛评价及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特点及评价理念,构建初步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德尔菲法,邀请13位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通过两轮问卷数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确定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检验一致性、修正不一致矩阵、确定组合权重等步骤,确定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使用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实现评价标准定性化与定量化的统一,制定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最终构建出完善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目标内容、教学实施、技术艺术、教学效果,16个二级指标:课程说明、目标描述、内容设计、知识结构;动机兴趣、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画面图像、声音文字、图表动画、整体布局;教学评价、目标达成、教学风貌、教学特色。

陈瑜[2](2014)在《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文章以家居配饰产品行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与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调整为研究背景,对国内外六所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对现今家居配饰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了2013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了其现存的问题,并通过与国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论文中运用了文献检索法、实地考察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首先运用文献检索法与实地考察调研法,对国内外六所着名院校相关设计专业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文献。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与总结每个院校的教学特点。其次分析了我国家居配饰产品行业现状,围绕家居配饰产品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定位、技能要求、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四个维度对企业展开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了统计结果。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外相关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针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要求、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这四个角度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应结合家居配饰产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细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内涵,适当明确或增添内容,并且对大规模、标准化设计和生产的技能应该给予强调;在实践环节方面,注重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将实践环节贯穿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模块中,加大“设计理念层”与“设计原理层”的课程数量,设置以材料为类别的核心专业课程,完善对传统材料的全面掌握,保证新型材料与时俱进的教学,建立学科基础选修课大平台,加强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对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连贯,即进行跨专业知识整合;在学分分配方面,通过加大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和增大选修课的数量来优化学分分配。

有雯雯[3](2012)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一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学生专业素质是否得到很大提高,个人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教与学的质量。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对课程结构及内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以及改革的中心、方向、规律做恰如其分的分析。本文将从系统论的一些原则出发,对上述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夏燕靖[4](2007)在《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为探讨对象,将视野聚焦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6年间,主要选择四十余所较具代表性院校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论证,力图揭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存在的百衲衣式课程结构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课与课之间是碎片连缀,课程设置多为拼凑与堆砌,看不出贯穿其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原则。由此,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远离、甚至背离培养目标,出现课程教学目的不明、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编制混乱的现象。全文由引言、正文四个章节、结论和附录及参考文献组成。引言,着重就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努力目标进行综述,阐明的研究意义是以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依据当代教育理念提出的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主要在于对课程问题重新认识的主张,将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切入到具体的课程结构案例当中加以论述,以期挖掘问题的本质。进而从探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百衲衣式课程结构不合理因素出发,厘清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程设置等诸方面问题的内外在联系,最终在全而发展观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理论上阐释清楚由培养目标到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课程的展现问题,以达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保证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围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主要从追溯历史的角度,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从孕育之初直至当代,一条错综复杂的教育之路绵延百年而持续至今。这不仅是形成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形态复杂多变的历史原因,而且是造成问题积重难返的结症所在。因而,要认识问题、揭示问题,尤其是要剖析问题,就必须从追溯、梳理其源头着手,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把握早期图案教育的课程形态、工艺美术教育的课程特点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变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从各类设计教育同质异构的课程变化中进行探究,以此作为论述问题的基本条件和事实依据。第二章,围绕百衲衣式课程结构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出课程序列结构本末倒置的问题,即表现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序列紊乱,技艺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比例失调。这一问题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目标层级性的要求,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往往出现序列颠倒,表现为课程课目、课程内容难以看出先行、平行和后行的序列关系。又比如,技艺课程与综合课程的配置,由于有一种习惯性的“主副课”思维观念作祟,同样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形成两类课程的设计比例严重失调,进而在课程设置上,又是一种序列结构上的本末倒置,表现为技艺课程不仅课目繁多又庞杂,而且课时比重过大;综合课程无论是课目还是课时却少之又少,导致课程知识结构序列的严重倾斜。二是指出课程基本结构支离破碎的问题,即表现为课程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互割裂、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缺乏衔接。比如,不少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出现课程教学目的模糊、课程头绪过多、课程内容太乱、功能无从把握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课程结构不甚理解所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与市场密切相连,所面临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新问题,较之其他长线学科专业而言,要具体得多、敏感得多,可以说变化不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之,艺术设计教育界长期存在着对课程结构的模糊认识,一味强调专业的个性化特征,致使多数院校是根据自身教学资源设课或设计课程,这就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多停留在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之内,出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严重脱离实际需要、脱离学科前沿,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反映出来的便是课程的基本结构支离破碎。三是指出课程类型结构模糊不清的问题,即表现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划分不明、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性质难辨。比如,不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只注重罗列各种各样的课程课目,而忽视对课程课目的分类说明,以及对学生选择课程的目标指导。尤其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始终处于划分不明模棱两可的状态;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作用,不仅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的重视,就是在各个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或课程大纲中也存在着两类课程性质难辨的问题。第三章,围绕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进行阐述,这是对上述提出三个方面问题进行的原因剖析,指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历史、现实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所致。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早期设计教育的最初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脱胎于清末民初的新式美术教育;二是直接师承手工艺作坊的师徒制传授教育;三是以日、德等国早期设计教育为主的国外混合教育体系的移植。这样,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延续至今的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都只有纵向的历史关系,即大多局限在美术教育、手工艺教育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也都是垂直关系的传授。致使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被定位在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之上,从根本上忽视了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况且,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是在经历了由早期图案教育、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也使得教育本身始终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以致影响了课程结构的有序建立。从现实角度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工艺美术专业设置受到两次大的发展机遇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在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中迅速发展起一批工艺美术本专科院校,呈现出加速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发展态势:再一次就是在1999年,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全面扩招,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呈现超速发展之势,不仅专业设置数较上世纪80年代初有成百倍的增长,而且院校也扩大到理科院校、农林院校、经济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然而,在这两次较大的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新旧并存的教育教学问题,又因诸多的现实原因,非但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和调整,反而叠加并产生出新的问题,各种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尖锐。二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进行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由于推行和转变过程的时间苍促,以及诸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导致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未能及时跟进,造成课程结构等一系列教学应对措施的缺位。并且,这种缺位在其后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进,不良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在《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后的九年中,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调整与改革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从体制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单一对口的课程结构,集中体现的是课程设置均严格按照国家拟订的相关计划执行。因此,出现的一系列课程问题便是计划经济体制所特有的问题,即单一对口的专业课程结构和相应僵化的计划体制,不利于高校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养多种规格和类型的人才。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在高校教育体制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便是讲求学校自主办学效益的尽快提高。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市场化”的经济利益思想作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课程观。这一课程观影响所及便是最大化的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出现,很快这一观念便波及到整个教育领域。然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没有捷径可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也不可能采取搞样板工程的方式追求速成的效果,任何盲动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这样,在新体制秩序尚未健全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未能得到应有的平衡,必然出现教育的过度竞争,折射出教育效益功能的异常放大,出现了盲目攀比和求全发展,进而导致形成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教育质量。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便是课程功利性非常突出,弱化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第四章,围绕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进行论证,主要列举有三项基本原则,即培养目标是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通识教育是课程结构的重要基础。通过阐述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表明课程结构的设计,一方面是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它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居于核心的地位,并通过促进课程的现代化,使之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课程作为人类文化演进的机制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传递、传播和创新的功能。因而,课程结构设计不仅是关系到教育改革能否推进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否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问题。结论,归纳为五点建设性意见:一是指出合理设计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二是指出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确立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设计原则,是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多样性与合理性发展的关键;三是指出完善课程结构设计,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密切各阶段和各层次课程的衔接,兼顾各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以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指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迫切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以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五是围绕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进行论证,主要确立了课程结构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

刘征[5](2006)在《关于高职高专染织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高专染织艺术教育要改革,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抓住学科特色,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坚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要建立实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设计极早开发转化,还要使教育与社会真正接轨,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时代的需求。

吴海燕[6](2003)在《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文中认为

吴海燕[7](2003)在《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8](2003)在《过去·将来——《国际高等艺术院校染织设计教学与应用研讨会》落幕》文中研究指明 《国际高等艺术院校染织设计教学与应用研讨会》在金秋时节于西子湖畔胜利落幕了。此次研讨会在2003年10月1h日-12日在新落成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行。有近六十家院校和媒体参加了研讨会,其中包括国内外顶尖的高等艺术院系单位三十家,国内着名媒体单位约三十家,会议人数达到近百人,会议收录论文三十八篇印刷成集。研讨会同期还举办了各院校提交染织教学成果展览。为期两天的展览风格简洁朴实,令人耳目一新,真实地显现各院校染织教学的现状与特色。

二、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论文提纲范文)

(1)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的呼唤
        (二)政策的推动
        (三)建设的热潮
        (四)评价的必要
    二、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视频教学资源
        (二)评价指标体系
    五、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特点
    六、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演变历程
        (一)教育影视资源
        (二)网络视频教学资源
        (三)微视频教学资源
第二章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微视频教学资源、微课、微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的研究
    二、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微视频教学资源相关理论
        (二)评价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流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
        (一)评价理念
        (二)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专家组的确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
        (一)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计算指标权重
        (四)一致性检验
        (五)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四、问卷编制与数据分析
        (一)编制问卷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第一轮德尔菲问卷分析
        (一)第一轮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二)第一轮问卷专家组意见分析
    二、第二轮德尔菲问卷分析
        (一)第二轮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二)第二轮问卷调查结果专家组意见共识率分析
    三、指标权重的确立
        (一)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二)不一致矩阵修正
        (三)组合权重的确定
    四、评价标准的制定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微视频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二 第一轮德尔菲正式问卷
    附录三 第二轮德尔菲正式问卷
    附录四 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家居配饰产品行业发展概况
        1.1.2 我国家居配饰产品行业人才需求概况
        1.1.3 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
        1.1.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历史沿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相关概念及其发展
        1.7.1 家居配饰产品设计
        1.7.2 人才培养方案
2 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 国外院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2.1.1 现代教育的先驱一德国包豪斯学院
        2.1.2 芬兰工业设计教育——阿尔托大学
        2.1.3 美国产品设计教育——罗德岛设计学院
    2.2 国内院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2.2.1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设计工作室
        2.2.2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2.2.3 台湾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专业
    2.3 小结
3 中国家居配饰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研究
    3.1 国内家居配饰行业现状分析
        3.1.1 机遇与挑战并存
        3.1.2 国内消费者观念相对滞后
        3.1.3 流通渠道不完善
        3.1.4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3.1.5 行业缺乏创新品牌
    3.2 企业对家居配饰产品设计类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3.2.1 问卷设计及样本说明
        3.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 小结
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4.1 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4.1.1 依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4.1.2 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水平
        4.1.3 培养目标与要求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
    4.2 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4.2.1 将实践环节贯穿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
        4.2.2 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竞赛
    4.3 课程设置模块分析
        4.3.1 重视设计理念层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群
        4.3.2 设置以材料为核心的专业课程
        4.3.3 建立学科基础选修课大平台
        4.3.4 加强对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
        4.3.5 课程整合
    4.4 学分分配
        4.4.1 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学分比例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必修课程表
附录B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选修课程表
附录C 家居配饰产品设计类人才需求调查表
附录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计划表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向
2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现状
3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内容改革的方向
4 以染织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思考实践课程改革重点与具体措施
5 小结

(4)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关键词的界定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努力目标
第一章 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早期图案教育的课程形态
    第二节 工艺美术教育的课程特点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变迁
第二章 百衲衣式的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的序列结构本末倒置
        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序列紊乱
        二、技艺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比例失调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结构支离破碎
        一、课程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互割裂
        二、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缺乏衔接
    第三节 课程的类型结构模糊不清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划分不明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性质难辨
第三章 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由来已久的历史原因
        一、"师徒相授"的教学方法日久成习
        二、源于早期美术教育的"画画"思想根深蒂固
        三、盲目照搬外来课程的习惯性做法
    第二节 急速变革的现实原因
        一、专业目录的调整与课程改革的严重滞后
        二、专业发展过热与教学应对策略的缺位
        三、技能型为主的专才教育抑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第三节 无法回避的体制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单一对口的课程模式
        二、片面"市场化"出现的急功近利的课程观
第四章 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
    第一节 培养目标是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通识教育是课程结构的重要基础
结论
附录一:本文引用教育学和课程论对"课程结构"概念的阐释综述
附录二:木课题研究现状的资料综述(1982~2006)
附录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综述
附录四:本文论述所涉及的相关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资料选编
附录五: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资料选编
附录六:本文论述所涉及的相关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分析
附录七:德国早期设计教育课程特点分析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参加撰写辞书及学术活动

(5)关于高职高专染织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高专染织艺术教育的现状
    1. 教学体制、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
    2. 教学内容与模式过于陈旧。
二、染织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
    3. 坚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6)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定位取决于社会的需求趋势
二、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定位受制于生源的专业素质
三、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定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四、课程设置定位的现状分析及制约因素
五、必须通过完善的教学理念才能准确定位课程设置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7)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定位取决于社会的需求趋势
二、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定位受制于生源的专业素质
三、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定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四、课程设置定位的现状分析及制约因素
五、必须通过完善的教学理念才能准确定位课程设置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高加友. 南通大学, 2016(11)
  • [2]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D]. 陈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4)
  • [3]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改革探讨[J]. 有雯雯.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2(06)
  • [4]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 2007(06)
  • [5]关于高职高专染织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J]. 刘征. 教育与职业, 2006(32)
  • [6]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J]. 吴海燕. 新美术, 2003(04)
  • [7]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J]. 吴海燕. 新美术, 2003(04)
  • [8]过去·将来——《国际高等艺术院校染织设计教学与应用研讨会》落幕[J]. 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 流行色, 2003(06)

标签:;  ;  ;  ;  ;  

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定位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