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石气田地球化学勘探异常特征及其与油气埋深的关系

瓦石气田地球化学勘探异常特征及其与油气埋深的关系

一、瓦市气田化探异常特征及与油气埋深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姜杨锦丰[1](2018)在《蜀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蜀南简阳—自贡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录测井资料、岩心薄片照片、扫描电镜照片、物性资料、各类分析化验资料等,确定了雷口坡组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分布及有利储层分布等内容。研究区内雷口坡组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白云岩、灰岩及过渡岩类,有利储层基本上发育于颗粒岩(砂屑云岩、砂屑灰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中。其中颗粒白云岩的形成与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有关,并且在粉细晶白云岩储层内发育很多细小的白云石晶间孔,由于同生期溶蚀作用,颗粒岩储层内发育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等有利储集空间。雷口坡组储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其中雷一段发育云质泻湖、膏云质泻湖和膏云坪沉积,雷二段发育膏云坪、灰质泻湖沉积,雷三段发育灰质泻湖、膏云质泻湖沉积,并且雷一1亚段和雷三3亚段内发育优质的滩相储层。雷口坡组储层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雷一段平均孔隙度7.1%;雷二段平均孔隙度1.04%;雷三段平均孔隙度1.35%。利用自贡西部地区的渗透率资料推测研究区南部地区雷一1亚段渗透率集中分布于0.1mD以下,雷三段渗透率主要分布于0.01mD0.1mD。储层储集性能及分布规律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岩石类型储层储集能力不同,沉积相控制储层的岩性特征,成岩作用主要决定储层原始孔隙的保存程度和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并且雷三段储层还受到部分岩溶和构造缝的影响,考虑储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认为储层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沉积相、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雷口坡组储层在纵向上根据其发育特征及分布位置可以划分出2套有利储层,分别是雷一1亚段的颗粒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北部资阳地区;雷三3亚段的颗粒岩和细晶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北部资阳、威远地区。

周亚龙,孙忠军,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2](2015)在《多目标化探数据与油气藏指标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微渗漏作用都会引起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油气田上方土壤中与有机质结合紧密的微量元素发生贫富变化。海量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可以提供油气勘查的区域地球化学信息。利用松嫩平原南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松辽盆地已知油气田上方微量元素反映油气异常的效果,认为Cl、S、I、Sr、Ca O、TC、Br等微量元素指标与油气田区存在着响应关系,为该区预测油气的有效指标。

李自安,司连收,曾乔松,邱艳[3](2013)在《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微量元素方法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油气田上方地表土壤中产生的微量元素分布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电场作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两种理论假说。大量实践证明,地下数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微量元素能够近乎垂直地迁移至地表,在油气藏正上方生成某种晕状异常。地球化学晕的宽度接近下伏油气藏在地表的投影宽度。因此,可以根据油气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通过对大庆喇嘛甸油田B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铀(U)、锶(Sr)两种元素可以作为油气的指示元素。油田上方土壤中铀元素含量一般呈现微弱的低值异常,而在油田边缘出现高值异常。锶元素在油田上方土壤中表现为高值异常。根据地表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异常,可以确定油藏边界位置,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崔丽男,潘爱芳,陈树旺[4](2012)在《林西-巴林左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油气示踪》文中提出为快速圈定含油气有利区段,利用1∶20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资料,对松辽盆地的林西-巴林左地区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并对各分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分为6个地球化学区,不同分区内微量元素具有不同的元素组合特征。其中,亲铁元素(Co、V、Ni、Cr、Fe2O3、Mn、Ti)异常的分布与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基本吻合;造岩元素(CaO、MgO、Ba、Sr)异常的分布与中新生代地层基本吻合;高温元素(W、Mo、Sn、Bi)异常的展布与区内中酸性岩浆岩的分布吻合;亲铁元素(Co、V、Ni、Cr、Fe2O3、Mn、Ti)、亲硫元素(Cu、Zn、As、Sb)等在第Ⅴ地球化学区的周围形成明显的椭圆形高背景环带,在该环带所围限的区域内部构成低背景区;Ba、La、Sr等在第Ⅴ地球化学区上方形成高背景场,表明第Ⅴ地球化学区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域。

李超[5](2012)在《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油气地球化学作为一种勘查技术方法,化探在20世纪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未来的油气勘探中仍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油气化探具有直接、快速、成本低的突出特点或技术优势。本文利用河北省1:25万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区域调查的数据资料,对饶阳凹陷地区深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搜集资料及采集土壤深层样品等,分析研究该区的元素分布规律;通过土壤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通过对重点区带进行多种微量元素分布与油气分布的空间对应关系分析采用全量及赋存状态分析方法,探讨指示油气富集区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异常分布特征,并用微渗漏理论对异常进行解释,分析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控制因素,为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服务,并对利用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油气勘探靶区选择进行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微量元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构造单元与隐伏构造的分布特征。深部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分布与隐伏构造之间有较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凹陷区域元素呈低值分布,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隐伏断裂是导致元素上述分布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凹陷和凸起之间多为断层接触关系,断层是油气中微量元素上移的主要通道。因此造成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而凹陷区域元素则呈低值分布的区域分布形式。2、在同级构造单元凹陷区域,油气藏的上方微量元素显示为高值区域,非油气藏上方为低值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3、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微量元素的含量的高低分布主要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节理发育地区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4号剖面),节理不发育地区的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低值分布态势(3号剖面),若油气位于节理发育过渡区域,则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亦呈过渡态势分布(2号剖面)。4、微量元素的分布于断裂的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高值区同断裂的向上延伸方向对应。5、油气显示区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表明,凸起区域主要为各种元素的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的高含量分布区,而油气显示区域为各元素残渣态的最低含量分布区。离子态、水溶态等在不同构造区域内含量变化不大。且元素各种形态的含量分布于总量分布规律类似,即油气区域上方元素为高值分布区域(4号剖面),各元素的不同存在形态也以高值分布为主;油气显示区域元素为低含量分布时,各元素形态亦多为低值分布。

于会臻[6](2012)在《油气藏重磁异常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依托国家重大专项(2008ZX05020-008)子课题“物化探油气信息提取与综合评价技术”,开展了油气藏重磁异常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在归纳总结典型油气藏重磁数据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由非油气重磁异常消除—油气藏重磁微弱异常识别—油气藏综合评价三部分组成的油气识别与评价技术,其意义在于为大型油气田地震配套技术提供油气重磁直接检测技术。论文主要形成了以下成果。研究了典型油气藏重磁异常模式。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油气藏重磁场正演模拟,分析了重磁异常与油气藏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了统计分析、归一化水平导数垂向导数、功率谱分析以及油气重磁异常与油气藏构造特征比值四种方法,研究了油气重磁异常的与油气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法借助计算油气重磁异常均值、方差、偏移系数、峰度系数等,分析油气重磁异常与油气藏构造的幅度、走势等特征的关系;采用改进的归一化水平导数垂向导数计算方法圈定重磁异常源的边缘;采用补偿因子的方法克服了有限长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带来的频谱泄露问题,实现了功率谱分析技术,将不同斜率区间的截止频率作为区分油气藏构造异常与浅部非构造异常一个重要参数;研究了油气重磁异常与构造异常之比随圈闭高度、圈闭埋深、储层密度及油气分布范围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在不同油气藏构造背景下识别微弱油气重磁异常的可能性。形成了非油气藏重磁异常的识别与消除技术。一是对浅部非油气地质体的随机干扰提出了保留油气有效信息的空间相关与阈值结合小波滤波方法进行消除的技术,在多尺度分析过程中需要确定小波分解阶数,研究发现可按相邻尺度间互相关系数变化关键点作为分解尺度选取的判断依据;二是提出了基于功率谱分析的重磁异常小波基函数自适应构造方法。为消除非油气藏构造干扰,根据油气藏与非油气藏构造重磁异常功率谱的不同特征并利用提升格式构造了相关尺度函数。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实现了油气重磁异常识别与综合评价。常规处理手段在识别油气藏中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油气异常比较微弱时,即“有”、“无”油气两种情况下的重磁异常十分相近,识别难度大;二是对较明显油气重磁异常,虽可以较好的识别,但在处理过程中参数的选择缺乏定量化描述。因此,论文在预测油气圈闭背景构造重磁异常时利用基于重磁异常相关尺度核函数的支撑向量机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数据进行了自适应处理方法研究。与常规方法相比,可在处理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地质约束并避免参数选择的问题,提高了油气微弱异常识别能力。论文最后通过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及有效性,并给出了研究区的油气藏综合评价解释结果。

张刚[7](2011)在《油气重磁异常识别及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重磁异常信息提取主要是识别提取弱重力异常和高频低幅磁异常信息,而这种弱重磁异常往往被油气藏强构造背景信息所掩盖。因为多数油气藏都由构造、地层、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再加上各种起伏状态的构造基底以及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微弱的油气重磁异常就很难直接获取,甚至采用一些处理方法也难有效地识别重磁异常信息,如今如何有效地从各类油气藏强区域构造背景下识别提取微重磁异常信息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急需进行基于油气藏成藏模式的重磁异常油气信息提取的组合方法研究以及建立预测油气远景的综合油气评价模式,从而形成一套可靠地油气检测技术,为利用微重磁异常信息直接找油找气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本文在分析各类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油气藏模型,研究各种油气藏引起的重磁异常特点,总结各类油气藏重磁异常规律。运用细胞神经网络、高阶统计量、正则化下延等多种识别方法提取重磁异常信息,总结各识别提取异常方法的参数选取规律,形成了一套基于油气成藏模式进行油气藏重磁信息提取与识别的组合技术。在识别油气异常研究上,利用综合评价软件结合地震、钻井、化探等资料优化油气异常。通过对涩北工区资料的处理分析,验证了这套组合提取技术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吴传芝,杨宁,李翻平,卢丽[8](2009)在《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技术经过80余年的发展,在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高成就。通过对已知油气田区的广泛研究,确立了油气藏上方地表放射性基本异常模式(低值异常),优选出对油气响应较好的地表放射性指标,确定了油气藏边界断层、油-水边界或气-水边界处地表放射性异常标志;在异常形成机制方面,提出了基于深部来源说和地表来源说的多种观点;在干扰因素抑制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适合不同测区具体条件的放射性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现阶段,地表放射性测量技术在新探区含油气远景预测、成熟探区构造评价以及开采区油气田边界确定等方面,均已显示出初步应用成效,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油气地表勘探方法。

贾国相[9](2009)在《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博士论文“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攻关公益型基金项目《气体集成快速定位预测隐伏矿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勘查工作需要而选题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主要矿种资源的保证程度相当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每年需进口原油量占总量的40%。尤其是近十年来,油气勘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探成本猛增,而一些常规非地震探测技术因受到复杂地球化学景观条件的影响,而找油效果不佳,石油地质行业更渴望以高效、快速、成本低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油气勘查。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油气勘查新技术,增加相关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并与现代油气成藏规律的理论有机结合,建立更经济有效的石油、天然气勘查方法和评价预测新体系,从而使石油、天然气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以有效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本博士论文主要根据油气化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正在应用和曾经报道过的一些油气勘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氡气测量技术”为研究方向,以此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寻找油、气田有效性,同时依据氡气地球化学行为,重点探索氡气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一套根据氡气异常特征来有效划分和预测油-水、气-水边界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旨在提高油气勘查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以钻探来划定油-水、气-水边界的高额经济成本。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的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不断引进,其中配备先进氡气探测仪器的氡气测量技术便首当其冲地被应用于油气勘查新方法的研究中。例如葛良全、宋利中、刘洪福等在多个油气区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检索,以及进行大量野外实地取样、室内试验与资料处理等综合分析研究,使得本课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根据氡的地球化学行为、特性的资料性研究,对氡在各种介质中的射气作用、存在形式、吸附-迁移作用及形成机理进行较详细的掌握,从而充分肯定了氡气与石油、天然气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众多已知油、气田(藏)上的试验效果也充分证明,氡气在反映油、气活动的环境条件和油、气活动的分布区域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和效果。(2)根据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分布规律、形态、强度及规模等特征,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一套利用氡气寻找和圈定油、气有利富集区段的异常模式,它是氡气异常解释评价和圈定油气富集有利靶区的重要地球化学模式,在未来的生产实践及应用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套模式的独特优点在于它适用于在我国不同时代沉积盆地、不同地表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寻找油气的氡气异常评价。(3)建立并完善了氡气测量技术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室内异常解释的评价方法与原则。(4)本课题不仅有力地证实氡气异常在寻找油气田上的指示效果,而且研究发现,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或气-水边界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判断标志。这对于降低以钻探来确定油水或气-水边界的高额成本,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氡气异常不仅能有效地划分单层油、气田(藏)的边界,而且还能预测多层油、气田(藏)的边界,对地下水的强弱以及活动区域也能作出定性判断。这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预测油、气埋藏深度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对在我国干旱地区应用氡气测量技术寻找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因素。本课题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确定了不同干扰因素的消除办法。这对提高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的应用效果和资料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刘亚伟[10](2007)在《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新场气田具有以下特征:埋藏较浅,压力较大,储层良好,通道较适宜,区域构造特征研究成熟度较高等特点,该区是研究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油气田关系的天然实验场所。本文主要采用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气田上方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对分析新场气田地表地球化探异常来源和建立无机微量元素迁移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引用地气采样方法对天然气进行采样,测试出天然气中存在49种纳米级微量元素,并以纳米级形式不断的向地表运移。本文以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方法为基础,采用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纳米级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无机地球化学和纳米级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了无机微量元素铜(Cu)、锌(Zn)、镍(Ni)、钒(V)、三氧化二铁(Fe2O3)、钡(Ba)、钨(W)、锑(Sb)、银(Ag)、钇(Y)、锆(Zr)、镧(La)等及纳米级微量元素钡(Ba)、锶(Sr)、钛(Ti)、铜(Cu)、锌(Zn)、镍(Ni)、铝(Al)、磷(P)、镧系(除钷(Pm))、钇(Y)、钴(Co)、钨(W)、银(Ag)、铌(Nb)、铊(Tl)等元素在气田上方异常特征呈现顶端效应或烟囱效应,该类元素对气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结合钻井化探资料和盖层封闭性资料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新场气田天然气渗漏或泄露是客观存在的,并讨论天然气的泄露或渗漏对无机微量元素和纳米级微量元素迁移的影响,同时,对优势指示元素进行有效指标组合,探讨无机微量元素和纳米级微量元素的迁移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天然气田上方地表无机微量元素迁移模型。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探异常特征与新场气田的泄露或渗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新场气田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探异常特征是一定地质条件下的产物。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纳米级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也可能逐渐的成为预测和勘探天然气气藏存在有效方法和手段。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上述两种勘探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应不断的给与加强和支持。

二、瓦市气田化探异常特征及与油气埋深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瓦市气田化探异常特征及与油气埋深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蜀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雷口坡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 主要工作量
        1.4.4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地质概况
        2.1.2 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
        2.1.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划分对比
        2.2.2 地层发育特征
        2.2.3 地层展布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1 沉积相划分标志及方案
        3.1.1 沉积相划分标志
        3.1.2 沉积相划分方案
    3.2 沉积相类型
        3.2.1 局限台地相
        3.2.2 蒸发台地相
    3.3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3.4 沉积相横向演化特征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1 雷一1亚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2 雷一2亚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3 雷二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4 雷三1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5 雷三2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6 雷三3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白云岩类
        4.1.2 灰岩类
        4.1.3 灰岩-云岩过渡岩类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孔隙类型
        4.2.2 裂缝
        4.2.3 不同岩石类型孔隙发育情况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隙度特征
        4.3.2 渗透率特征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5.1 压溶作用
    5.2 胶结作用
    5.3 溶蚀作用
    5.4 白云岩化作用
    5.5 重结晶作用
    5.6 膏化作用
第6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6.1 雷口坡组储层控制因素
        6.1.1 沉积相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6.1.2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6.1.3 岩溶和构造缝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6.2 雷口坡组储层分布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多目标化探数据与油气藏指标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目标油气化探的基本原理
    1.1 多目标元素与石油元素组成
    1.2 油气物质的微渗漏
2 应用实例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土壤元素含量特征
    2.4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成因解释
        2.4.1 卤族元素
        2.4.2 非金属元素
        2.4.3 碱土金属元素
        2.4.4 氧化物
3 结论

(3)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方法勘探油气藏的机理
    1.1 电场作用理论
    1.2 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
2 油气化探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 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微量元素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
    3.1 变价金属元素
    3.2 碱土金属
    3.3 放射性元素
    3.4 卤族元素
4 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确定油气藏边界
    4.1 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
    4.2 工区的位置和样品的采集
    4.3 喇嘛店油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异 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4.3.1 铀 (U) 元素分布特征
        4.3.2 锶 (Sr) 元素分布特征
    4.4 大庆喇嘛甸油藏边界的确定
5 结论

(4)林西-巴林左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油气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3 地球化学分区及其特征
4 地球化学区内元素的R型聚类分析
5 结语

(5)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油气化探研究现状
    1.2 油气中微量元素上升理论
    1.3 微量元素与油气关联性
    1.4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饶阳凹陷构造分析及构造演化
        2.2.1 地质结构及构造格局
        2.2.2 断裂及褶皱发育特征
        2.2.3 饶阳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
    2.3 垂向上优势运移通道区域预测
    2.4 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第三章 古近纪以来沉积体系的演化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岩石学沉积相标志
        3.2.1 砾岩和角砾岩
        3.2.2 砂岩
        3.2.3 碳酸盐岩
        3.2.4 泥岩
    3.3 沉积相类型
        3.3.1 冲(洪)积扇相
        3.3.2 河流相
        3.3.3 (扇)三角洲相
        3.3.4 湖泊相
    3.4 沉积相演化特征
第四章 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
    4.1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概述
    4.2 微量元素区域分布与油气藏的关系
        4.2.1 微量元素统计特征
        4.2.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3.1 样品的采集
        4.3.2 样品的分析
    4.4 微量元素剖面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4.1 1 号纵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2 2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3 3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4 4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5 小结
第五章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1 不同构造分区中元素赋存状态
    5.2 不同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1 号纵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2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3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4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油气远景区预测及下步建议
    6.1 微量元素与油气藏的空间耦合规律
    6.2 微量元素的微渗漏理论
        6.2.1 微量元素与空间耦合规律的解释
        6.2.2 微量元素运移动力和通道
        6.2.3 微量元素运移方式
        6.2.4 石油中的元素同深层土壤中元素的异同
    6.3 油气远景区预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6)油气藏重磁异常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气藏重磁识别研究现状
        1.2.1 油气藏重力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油气藏磁力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3 油气藏重磁异常识别与评价相关新技术
        1.3.1 小波变换
        1.3.2 支持向量机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气藏建模及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油气藏重磁异常可行性分析
    2.3 油气藏类型划分
    2.4 油气藏模型设计及正演算法
        2.4.1 油气藏理论模型设计方法
        2.4.2 油气藏模型正演算法
    2.5 油气藏重磁异常特征分析与选择
        2.5.1 圈闭特征分析
        2.5.2 油气特征分析
    2.6 模型正演与特征规律
        2.6.1 模型示例
        2.6.2 油气藏重磁异常特征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气藏非构造异常干扰消除
    3.1 引言
    3.2 基于双谱重构的高斯噪声去噪
    3.3 小波基础理论
        3.3.1 滤波器组与小波变换
        3.3.2 多分辨率分析与 Mallat 算法
    3.4 小波滤波算法研究
        3.4.1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
        3.4.2 小波系数空域相关去噪算法
        3.4.3 小波分解阶数确定
        3.4.4 基于小波变换的油气藏非构造重磁异常干扰算法
    3.5 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气藏圈闭构造重磁异常分离
    4.1 引言
    4.2 重磁异常分离算法研究
        4.2.1 空间域、频率域分离方法
        4.2.2 空—频域分离方法
    4.3 小波基函数构造理论
        4.3.1 滤波器组小波构造
        4.3.2 紧支集对称双正交小波的构造
        4.3.3 提升格式
    4.4 油气藏圈闭重磁异常分离
        4.4.1 小波分解重磁异常的可行性证明
        4.4.2 油气藏重磁异常分离相关小波基函数构造
        4.4.3 模型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气相关重磁微弱异常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支持向量机基本理论
        5.2.1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5.2.2 支持向量机分类
        5.2.3 支持向量机回归
        5.2.4 核函数
    5.3 油气藏重磁异常支持向量机识别方法
        5.3.1 训练样本选择
        5.3.2 重磁异常小波核函数构建与核函数评价
    5.4 油气藏模型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际应用
    6.1 涩北工区重磁特征分析
    6.2 涩北工区成藏模式分析
    6.3 涩北工区重磁异常识别
        6.3.1 重点剖面的油气重磁异常识别
        6.3.2 重点区域的油气重磁异常识别
    6.4 涩北工区油气藏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油气重磁异常识别及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力直接找油研究
        1.2.2 磁法直接找油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磁油气检验机理及技术难点
    2.1 重磁油气检测机理
        2.1.1 微重力检测
        2.1.2 磁亮点检测
    2.2 重磁油气检测技术难点
        2.2.1 油气藏的类型
        2.2.2 微重力油气检测技术
        2.2.3 磁亮点油气检测技术
        2.2.4 采用技术体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磁异常提取与评价体系基本原理
    3.1 油气藏构造模式研究
        3.1.1 密度界面正反演技术
        3.1.2 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技术
    3.2 油气异常信息提取方法
        3.2.1 多次滑动趋势分析法
        3.2.2 插值切割法
        3.2.3 小波分析法
        3.2.4 细胞神经网络法
        3.2.5 正则化下延方法
        3.2.6 高阶统计量方法
    3.3 多参数油气综合油气评价技术
        3.3.1 BP神经网络法综合评价
        3.3.2 自学模式识别法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磁异常提取组合技术研究
    4.1 油气藏重磁异常规律研究
        4.1.1 简单油气藏模型
        4.1.2 复杂油气藏模型
    4.2 重磁异常信息组合提取技术研究
        4.2.1 单个油气藏模型研究
        4.2.2 复合油气藏模型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湖地区实际资料处理
    5.1 涩北工区概况
    5.2 涩北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
    5.3 涩北工区重磁剖面处理及远景评价
        5.3.1 涩北工区重点剖面处理与解释
        5.3.2 涩北工区油气远景评价
    5.4 三湖地区油气有利区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主要技术
2 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理论基础
    2.1 地表放射性背景的形成
    2.2 油气藏上方放射性低值异常的形成
        2.2.1 深部来源说
        1) 与地下水的垂向迁移作用有关。
        2) 与地气运移与油气藏的屏蔽作用有关。
        3) 与团簇运移作用有关。
        2.2.2 地表来源说
3 地表放射性测量主要干扰因素及特有抑制方法
4 地表放射性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4.1 含油气远景评价
        4.1.1 远景区预测模型的建立
        4.1.2 远景区预测实例
    4.2 开发区油气田边界确定
        4.2.1 油气田边界的放射性识别标志
        4.2.2 油气田边界确定研究实例
5 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1) 已知油气田上方放射性低值异常模式基本成立, 对未知区预测的成功彰显了该技术的光明前景。
    2) 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对指标进行了优选, 测氡法、热释光法与γ能谱测量法成为主要勘探技术。
    3) 技术方法没有得到油气勘探界尤其是生产单位的普遍认同, 先验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4) 地表异常形成机制观点纷呈, 莫衷一是, 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5) 干扰因素抑制与异常解释方面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 技术的完善及其应用研究之路仍然遥远。

(9)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社会意义
    1.2 南方地区油气勘查概况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和结论
第二章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方法原理与异常模式
    2.1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
    2.2 氡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
    2.3 氡气异常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氡气测量工作方法
    3.1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3.1.1 测线、测网布设的基本要求
        3.1.2 测点数据的采集
    3.2 质量检测与监控
    3.3 背景值、异常下限和浓度分带的确定
        3.3.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原则
        3.3.2 浓度带的划分
    3.4 氡气异常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1 氡气异常在油田(藏)的指示效果
        4.1.1 百色盆地地质概述
        4.1.2 花茶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3 雷公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4 上法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2 氡气异常在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2.1 自16井气藏
        4.2.2 瓦市气田
        4.2.3 兴隆场气田
        4.2.4 麻种场气田
        4.2.5 大兴气田
        4.2.6 江泽气田
    4.3 几点认识
第五章 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气—水边界的指示效果
    5.1 磨溪气田基本概况
    5.2 地质构造特征
    5.3 油、气储层特征
        5.3.1 雷一~1层气藏
        5.3.2 香溪群气藏
        5.3.3 嘉二~1层气藏
    5.4 氡气异常特征
    5.5 综合评价分析
        5.5.1 雷一1层
        5.5.2 香四顶构造
        5.5.3 嘉二~1构造
    5.6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油气找矿标志
第六章 氡气测量在未知区的应用效果
    6.1 百色盆地西部坳陷
        6.1.1 构造特征
        6.1.2 地层特征
        6.1.3 圈闭类型与油气前景分析
        6.1.4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特征
        6.1.5 氡气异常评价
    6.2 南宁盆地北湖凹陷
        6.2.1 构造特征
        6.2.2 地层特征
        6.2.3 储集层特征
        6.2.4 氡气异常特征
        6.2.5 远景预测
第七章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及其存在问题
    7.1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
        7.1.1 地表地球化学景观环境条件的影响
        7.1.2 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的影响
    7.2 存在问题的讨论
        7.2.1 野外数据采集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2.2 野外单个观察点数据采集重现性问题
        7.2.3 如何判断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标志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10)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2 新场气田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新场气田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构造位置
    2.3 地层层序及岩性
    2.4 气藏特征
    2.5 气田开发
第3章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及地表矿物分析
    3.1 采样方法
        3.1.1 地气样品采集方法
        3.1.2 天然气样品采集方法
        3.1.3 原子力样品采集方法
        3.1.4 样品采集时间
    3.2 样品测试结果分析
        3.2.1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种类分析
        3.2.2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浓度分析
        3.2.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 地表土壤中发现的新生矿物分析
        3.3.1 矿物存在环境
        3.3.2 矿物特征描述
        3.3.3 矿物成因分析
第4章 新场气田地表化探异常分析
    4.1 采样工作部署和采集
        4.1.1 采样工作部署
        4.1.2 样品采集
    4.2 采样方法概述
        4.2.1 有机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2.2 无机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2.3 纳米级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3 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1 有机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2 无机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3 纳米级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4 新场气田气井地球化探剖面与盖层封闭性研究
        4.4.1 气井地球化学剖面分析
        4.4.2 盖层封闭性分析
第5章 油气田指示元素分析
    5.1 元素迁移和富集干扰因素分析
        5.1.1 地质构造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2 油气田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3 地表深、浅层土壤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2 指标聚类分析
        5.2.1 土壤微量元素指标聚类分析
        5.2.2 土壤微量元素与有机化探指标聚类分析
    5.3 有效指标组合
第6章 新场气田无机地球化学模型建立
    6.1 无机元素迁移机制
        6.1.1 地下元素迁移机制
        6.1.2 地表元素物化及微生物作用
    6.2 无机元素运移模式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瓦市气田化探异常特征及与油气埋深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蜀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 姜杨锦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2]多目标化探数据与油气藏指标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周亚龙,孙忠军,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 物探与化探, 2015(03)
  • [3]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J]. 李自安,司连收,曾乔松,邱艳. 地质论评, 2013(01)
  • [4]林西-巴林左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油气示踪[J]. 崔丽男,潘爱芳,陈树旺. 中外能源, 2012(12)
  • [5]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D]. 李超.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2(06)
  • [6]油气藏重磁异常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D]. 于会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6)
  • [7]油气重磁异常识别及提取方法研究[D]. 张刚.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0)
  • [8]地表放射性油气勘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J]. 吴传芝,杨宁,李翻平,卢丽.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04)
  • [9]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D]. 贾国相.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6)
  • [10]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刘亚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瓦石气田地球化学勘探异常特征及其与油气埋深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