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望发现可燃冰

南海有望发现可燃冰

一、南海有望找到可燃冰(论文文献综述)

任强[1](2021)在《基于中红外TDLAS技术的深海CO2浓度及碳同位素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揭开了海洋神秘的面纱,深海中巨大的资源蕴藏使其成为人类最后的资源宝库和战略性资源基地。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经勘查发现,在中国南海北部的近海底表层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开采和应用,必定能够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目前,我国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进入了精查、细查的阶段,而检测天然气水合物溶解在海水中的气体是最有效的勘测方法之一,因此研制适用于海洋环境的高精度深海原位气体检测系统,实现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精准定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任务。目前,国外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已经研制出了多种商用仪器,能够有效获取水中溶解气浓度或同位素丰度信息。但天然气水合物在近海底的分布具有无规则、不连续的特点,所以水下检测仪需要具备低检出限和宽范围检测的能力。而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是仅能够在实验室使用的原理样机,目前还无法在水下长期稳定工作。因此,为了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本文从中红外传感技术研究出发,研制了适用于海洋工作环境的深海中红外CO2检测装置,从而实现了对海水中溶解CO2气体的高精度检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光谱噪声的产生机理和特性,提出了多吸收谱线联合复用检测方法。在中红外光谱区域4319nm附近,CO2吸收谱线簇具有连续分布的特性,而不同的吸收强度对应不同检测范围,因此针对这个特点,对单支ICL激光器能够扫描的极限范围内的三支12CO2吸收谱线(位于2315.10cm-1,2315.20cm-1和2315.28cm-1)展开研究。首先,通过仿真和理论分析得到CO2检测性能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确定最优检测背景温度25℃和最优背景压强20Torr。此外,基于TDLAS-WMS技术分析吸收光谱基本特性,并从吸收谱线调制深度的研究方向出发,抑制吸收光谱之间的交叠干扰噪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分别得到三支吸收谱线的实际最优调制深度。另外,通过结合2f/1f检测技术,降低光源波动的干扰,进一步提高传感系统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最终实现了浓度从ppbv量级至数千ppmv的宽范围检测。此外,为了测试系统稳定性,对灵敏度最高的2315.20cm-1吸收谱线展开测试,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当积分时间为145s时,系统的检出限达到最优的11ppbv。(2)分析了同位素丰度检测波动的产生机理和特性,并通过研制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对CO2碳同位素丰度的高准确度、高精度检测。基于理论研究和光谱仿真,量化分析了同位素丰度的检测稳定性与吸收谱线之间的基态能级差和环境温度波动的对应关系。因此,基于积分分离式PID控制方法结合柔性PCB薄膜设计了高精度温控系统,经过Ziegier-Nichols工程整定方法,确定P、I、D三个参数,实现了无超调、响应时间快的控温特性,使温度波动能够稳定在100m K以内。最终,选取位于2315.10cm-1和2315.36cm-1的12CO2和13CO2吸收谱线(基态能级差ΔE=4.76×10-3cm-1),并利用研制的温控系统结合TDLAS-WMS-2f/1f检测技术对CO2碳同位素丰度进行测评,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当积分时间为121s时,系统的检测精度达到最优的0.083‰。(3)提出中红外“紧凑式-直线型”光学结构,优化设计光路准直方案。本文从实现简易化光路传输设计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传统的中红外“折叠式”光学结构进行优化,保证激射光源以最简洁高效的方式传输。此外,为了方便光路准直,调整光路传输角度,基于预留光学调试空间设计了光路准直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4)针对深海中复杂严苛的检测环境提出脉冲式配气方案。为了抑制不稳定的脱气效率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基于双路气源结构设计,重点研究了脉冲式配气方案的基本工作流程,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结合连续进气方案,实现自适应的自由切换。此外,对两种配气方案的最优工作状态进行了研究,分别详细分析了两种方案的配气特性,并通过稳压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2019年11月,海洋四号科考船搭载研制的深海中红外CO2检测系统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测试,最终成功的获取了海水中溶解的CO2气体浓度及同位素丰度数据。探测垂向CO2浓度变化范围为739ppmv~239ppmv,同位素丰度变化范围为-1.8‰~-6.9‰。这是首次采用中红外光谱传感技术实现对深海溶解CO2气体浓度及碳同位素丰度的检测,也是中国在深海地球化学装备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宋建欣[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杨洁[3](2020)在《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联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联自隋唐五代时期兴起而逐渐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虽然对联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但是从最早的《诗经》中却也可以找到对联对仗的雏形,之后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影响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对联。可以说对联自古就一直被孕育发展,是与诗词曲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文化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联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断层,时至今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才开始被重新关注起来,本文旨在探究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题型类别并调查对联教学情况,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究对联教学方法及对策,帮助学生在中考语境下学习对联、赏析对联、写作对联。本文除绪论、参考文献及附录外,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中考对联题型分类,对近年来各省份中考题型进行汇总分类,将考题样式主要分为选择联、填字联、接下联、排序联、话题联、材料联、迁移拓展类,并予以举例分析。第二章为中考对联考点,通过中考试题分析并结合语文课标要求将对联涉及到的考点主要归纳为词汇考点、音韵考点、语法考点、修辞考点、逻辑表述考点五类。第三章为对联教学调查,主要针对师生群体分别分发问卷,调查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联教学基本情况,并将各类考点题型全面汇总为对联专题测试卷,分发给不同水平的初三年级毕业生,进行集中评判分析学生考情,总结了七项易错点:审题分析不细、文学积累不足、对联要求不符、概括能力不佳、表达能力不佳、思想格局不大、综合能力不佳。第四章为对联教学方法,从对联入门训练、对联评作训练、对联应试训练三个维度进行,帮助学生提高对联学习兴趣,尝试鉴赏创作对联,同时提高答题正确率。本论文采用调查法、归纳法、统计法,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针对中考考点、题型专题训练,系统化分析学生学情考情、归纳错误错因,有的放矢的进行对联教学训练,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并掌握对联,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同时为中学语文教学群体在中考题型的研究上做借鉴。

苗洋,张永存,王友乐,冷述栋,梁树森[4](2019)在《基于功能共振分析的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风险评估》文中指出为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评估开采设计方案的风险并制订对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保证商业利益最大化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处于设计阶段的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改良了一种系统风险致因理论——功能共振分析方法 (FRAM),并采用该方法进行系统层面的分析与风险评估。以降压法采出、管道集输与穿梭油轮运送LNG的开采组合方法为例,建立了装备体系功能关系网络,结合评估对象特点改进了原方法中的一般性能条件,确定了完井防砂、水下控制、天然气处理等6个随机状态功能模块,并分析失效在功能网络中的影响情况。对设计阶段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的评估表明,严格控制防砂装备质量、建立化学药剂质量监控系统、通过教育培训减少人员在外输或其他需重点关注作业中的误操作等最为重要。

唐琳[5](2019)在《传统媒体如何在融媒时代突破固有方式向产业化发展——广播消息延伸出的多元文化创意产业链》文中指出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通过实践经验——一条广播消息延伸出的融媒跨界文创产业链为主要案例,在实践中摸索出传统媒体突破固有的生产和盈利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应对不足的方法。

游璐锦[6](2019)在《《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节选章节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科技英语文本《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全球可燃冰储量非常丰富,约为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2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可燃冰分布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我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进行了可燃冰试开采,并着手规划商业试开采、商业开采与大规模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本国能源变革。因此节选部分的翻译能够给国内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介绍文本来源、文本特点及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涉及译前准备(背景知识准备、建立术语库和翻译工具准备),翻译理论指导(文本类型理论),文本分析,理解与表达以及译文审校和修改;第三部分是报告的核心部分,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结合材料中的翻译实例分析了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四部分是结论,整理思路,总结心得,旨在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

张成立[7](2019)在《新型能源可燃冰(CH4·8H2O)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传统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日趋减少,可能在几十年内彻底耗尽,因而寻找替代能源势在必行。可燃冰具有储量大、热值高、燃烧产物污染少等优点,是未来能源开发的热点。通过国家项目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断深入研究,它将成为重要的新型能源,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林艺婷[8](2018)在《南海问题新闻文本的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英译汉的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的翻译材料来自中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南海问题的报道(无对应中文译本)。此次选取的语料涉及2014年到2017年的相关新闻报导,内容包括中美双方对南海问题事态发展的描述及其观点碰撞,力图丰富学界对中美冲突性新闻语篇的翻译策略研究,诚望对读者了解中美关系有所助益。本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包括背景介绍、文本介绍、报告意义及报告结构;第二章,翻译过程描述,详细描述了译者的三个翻译阶段,即译前、译中及译后。此外,还介绍了报告的理论支撑,即功能语法;第三章,案例分析,即理论联系实践部分,描述了译者在功能语法的指导下如何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具体从词法、句法及语篇三个层面展开讨论;第四章,报告总结,归纳整个翻译报告的成果,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报告以功能语法为指导,从词汇、及物性、情态、主位述位及衔接等多个角度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在本次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尝试对翻译实践中遇上的特色名词及使用到的英汉翻译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总结出翻译此类文本最适宜的策略。研究表明,功能语法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及物性分析有助于解读原文的过程类型,高效剖析原文的概念意义并尽量在译文中体现该意义,做到得体转换;译者通过对比中英衔接方式、情态选择和小句句序等差异性,采取相应翻译技巧,力求得到较为流畅连贯的中文译本。

朱泳惠[9](2018)在《《实现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商业化的关键因素》(节选)的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正迫使人们竭力寻找可替代能源,目前的最佳选择可能是可再生能源—可燃冰。因为可燃冰燃烧值高、污染小以及储量大,因此它也被视为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战略替代能源。因此将可燃冰方面的材料译为汉语将会为国内可燃冰开发提供重要参考。译者节选了《实现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商业化的关键因素》第五章和第六章,进行英汉翻译实践,所选章节主要介绍了可燃冰矿藏评估以及可燃冰开发的新机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次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出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以期为该领域的译者以及可燃冰研究、工作人员提供研究素材。本翻译报告共分成四个部分: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赵佳伊[10](2018)在《俄罗斯可燃冰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用俄罗斯可燃冰相关内容作为俄译汉笔译实践材料。本论文包括翻译实践总结、译文文本和原文文本三部分。其中,翻译实践总结为本文的重点,笔者尝试总结科技类俄文文本的翻译特点,并以尤金·奈达对等理论和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法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句法及词法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概述。介绍项目信息、原文主要内容和翻译总结结构;第二部分:翻译过程描述。简述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译后以及翻译实践时间安排等;第三部分:科技俄语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科技语体的特点;第四部分: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分析。分析、研究翻译理论,探索翻译方法;第五部分:结论。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潜在替代能源,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早研发可燃冰的国家之一,拥有相对丰富的研究经验。从技术角度,归纳可燃冰相关俄文资料,扩充相关资料库,可为我国可燃冰行业提供技术前沿信息,有利于我国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工作。从翻译角度,深入研究翻译理论,结合原文具体内容总结相应的翻译技巧,有利于提炼科技语体的翻译方法,为其他译者翻译相关文献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南海有望找到可燃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海有望找到可燃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红外TDLAS技术的深海CO2浓度及碳同位素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溶解气体检测原理
    2.1 膜脱气技术原理
    2.2 分子能级结构与红外光谱
        2.2.1 分子能级结构
        2.2.2 分子红外光谱的产生机理
        2.2.3 红外吸收光谱特性
    2.3 朗伯-比尔定律的描述
        2.3.1 朗伯定律
        2.3.2 比尔定律
        2.3.3 朗伯比尔定律
    2.4 基于TDLAS技术的谐波检测原理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海CO_2传感系统的研制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系统光学结构设计
        3.2.1 直线式、紧凑型光学结构设计
        3.2.2 光学密集性多次反射吸收池设计及有效光程判定
    3.3 系统电学结构设计
        3.3.1 电学系统的构成
        3.3.2 基于吸收池的温控装置设计
    3.4 系统气路结构设计及配气方案研究
        3.4.1 双源气路结构设计
        3.4.2 配气方案研究及性能测试
    3.5 深海中红外CO_2传感系统集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吸收谱线联合复用技术的CO_2浓度检测性能研究
    4.1 吸收谱线选取及其参数优化
    4.2 中红外间带级联激光器性能测试
    4.3 ppbv量级CO_2浓度检测技术研究
        4.3.1 调制深度的优化研究
        4.3.2 痕量CO_2气体浓度标定
        4.3.3 CO_2浓度检测极限评估
    4.4 宽动态范围CO_2浓度检测技术研究
        4.4.1 多中红外吸收谱线联合检测分析
        4.4.2 宽动态CO_2浓度标定
        4.4.3 检测系统宽量程性能测试分析及方案设计
    4.5 检测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4.6 检测系统与深海气液分离装置联调测试
        4.6.1 连续进气工作模式检测测试
        4.6.2 脉冲进气工作模式检测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积分分离式PID温度控制技术的CO_2同位素丰度检测性能研究
    5.1 高精度CO_2碳同位素检测技术研究
        5.1.1 同位素检测精度与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5.1.2 CO_2碳同位素丰度谱线选取
        5.1.3 同位素丰度检测控温方法研究
        5.1.4 CO_2碳同位素标定
        5.1.5 CO_2碳同位素检测精度评估
    5.2 检测系统与picarro分析仪检测性能对比
    5.3 检测系统与深海气液分离装置联调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检测系统深海海试试验
    6.1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靶区试验概况
    6.2 深海拖曳系统集成及海试方案的实施
    6.3 深海CO_2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6.4 深海CO_2同位素丰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考对联题型分类
    第一节 选择联
    第二节 填字联
    第三节 接下联
    第四节 排序联
    第五节 话题联
    第六节 材料联
    第七节 迁移拓展类
        (一) 仿写迁移
        (二) 材料研究迁移
        (三) 诗歌鉴赏迁移
第二章 中考对联的考点
    第一节 词汇考点
    第二节 音韵考点
    第三节 语法考点
    第四节 修辞考点
    第五节 逻辑表述考点
第三章 对联教学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效度、信度与难度
        (一) 调查效度
        (二) 调查信度
        (三) 调查难度
    第二节 对联学习情况分析
    第三节 对联教学情况分析
    第四节 对联考试情况分析
        (一) 审题分析不细
        (二) 文学积累不足
        (三) 对联要求不符
        (四) 概括能力不佳
        (五) 表达能力不佳
        (六) 思想格局不大
        (七) 综合能力不足
第四章 对联教学方法
    第一节 对联入门训练
        (一) 对联基本概念教学
        (二) 对联历史发展教学
        (三) 对联故事激趣教学
    第二节 对联评作训练
        (一) 对联评鉴教学
        (二) 对联创作教学
    第三节 对联应试训练
        (一) 对联考点训练
        (二) 对联题型训练
        (三) 综合能力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功能共振分析的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原理
2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流程
    2.1 识别和描述系统功能
    2.2 评估功能潜在的性能波动
    2.3 确定功能共振的可能性
    2.4 制订性能变化的防控屏障
3 案例分析
    3.1 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简述
    3.2 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风险分析
    3.3 案例分析结果
4 结论

(5)传统媒体如何在融媒时代突破固有方式向产业化发展——广播消息延伸出的多元文化创意产业链(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解决方案
    2.1 在密集的信息流中判断出具有文创价值的题材
    2.2 做好规划,根据题材价值,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
    2.3 形成团队,打造文创精品
    2.4 发掘文创产品的创新点、盈利点和新的增长点
        2.4.1 全国首创,题材新
        2.4.2“活化”科技概念,手法新
        2.4.3 横跨影视、戏剧、出版、衍生品多领域,呈现方式打破单一性
3 存在的不足
    3.1 体制问题
        3.1.1 审批效率
        3.1.2 人员配置和团队激励
    3.2 资金难题
    3.3 开拓难题
4 结语

(6)《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节选章节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Sele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Background Knowledge
        2.1.2 Glossary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Theory
    2.3 Translation Process
        2.3.1 Text Analysis
        2.3.2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2.3.2.1 Comprehension
        2.3.2.2 Expression
        2.3.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2.4 Proofreading and Revis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he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3.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3.1.2.1 Conversion
        3.1.2.2 Simplification
    3.2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3.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3.2.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3.3 The Textual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 1 原文
    Appendix 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7)新型能源可燃冰(CH4·8H2O)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可燃冰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及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状况
2 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3 可燃冰与我国天然气的互为作用
4 可燃冰的应用方法
    4.1 管线输送
    4.2 压缩罐装
    4.3 现场发电
5 讨论
6 建议
    6.1 国家层面
    6.2 科研团队层面
7 结论

(8)南海问题新闻文本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 South China Sea Issue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4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f News Translation
    3.1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ranslation
    3.2 Lexical Translation in News of South China Sea Issue
    3.3 Grammatical Translation in News of South China Sea Issue
    3.4 Translation above Clauses in News of South China Sea Issu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9)《实现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商业化的关键因素》(节选)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2.1.1 Professional Knowledge
        2.1.2 Translation Tools
        2.1.3 Glossary Building
        2.1.4 Skopos Theory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3.1.1 Semi-technical Words
        3.1.2 Common Words
    3.2 Analysis at Syntactical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There be”Structure
        3.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 Beginning with“It”
        3.2.3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Units
    3.3 Analysis at Textual Level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1
    Appendix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10)俄罗斯可燃冰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Часть Ⅰ Обобщ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о переводу
    Ⅰ.Изложение проекта
    Ⅱ.Описание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вода
    Ⅲ.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х текст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Ⅳ.Теори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и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и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ие тактики
    Ⅴ.Заключ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а
Часть Ⅱ Переводный текст
Часть Ⅲ Исходный текс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四、南海有望找到可燃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红外TDLAS技术的深海CO2浓度及碳同位素检测技术研究[D]. 任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D]. 杨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功能共振分析的可燃冰开采装备体系风险评估[J]. 苗洋,张永存,王友乐,冷述栋,梁树森. 石油工程建设, 2019(05)
  • [5]传统媒体如何在融媒时代突破固有方式向产业化发展——广播消息延伸出的多元文化创意产业链[J]. 唐琳. 西部广播电视, 2019(15)
  • [6]《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节选章节翻译报告[D]. 游璐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新型能源可燃冰(CH4·8H2O)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 张成立.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05)
  • [8]南海问题新闻文本的翻译报告[D]. 林艺婷. 暨南大学, 2018(01)
  • [9]《实现深海可燃冰勘探与开采商业化的关键因素》(节选)的翻译报告[D]. 朱泳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俄罗斯可燃冰相关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赵佳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南海有望发现可燃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