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和规模化将成为住宅部分的主流

个性化和规模化将成为住宅部分的主流

一、个性化规模化将成住宅部品主流(论文文献综述)

禹莉[1](2021)在《功能需求与部品制造共轭下的装配式住宅PC部品体系模数协调与优选尺寸研究 ——以合肥市“毓秀雅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国务院部委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为主的工业化建造方式是实现我国住宅产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今年抗击疫情工作中,火神山与雷神山应急建筑在十余天之内拔地而起,施工速度令人十分惊讶。市场充分认识到其效率与优势。装配式建筑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契机。论文紧随国家最新政策,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PC部品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居住者功能需求和当下的部品制造为切入点,结合模数协调来探究部品的优选尺寸以利于工业化生产,提高建造效率的同时满足使用需求。期望对推动合肥市装配式PC住宅发展具有些许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等,结合相关案例应用对装配式PC住宅部品体系进行分析。首先,研究者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工业化住宅进程中影响部品发展的根源,其中建筑部品是装配式住宅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借助模块化的设计还能展现出高度的可组合性和可复制性。其尺寸的标准化研究对于装配式建筑生产链来讲,至关重要。其次,部品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是标准化,兼顾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模数协调,少规格多组合的标准化部品设计等,可从源头减少设计人员甚至整个流程的工作量,从而加快施工效率。笔者为了获得对装配式PC部品更直观的认识,实地考察部品生产企业,调研各类部品的尺寸,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试图总结出通用程度较高的,适宜大批量生产的部品尺寸范围。最后,通过参与的毓秀雅苑项目这一案例进行应用分析;研究模数协调与空间尺寸的关系,将住宅体系分为结构部品,内装部品等,以模数协调研究结构部品,以人体工学角度分析内装部品。使优选尺寸范围内的部品生产标准化,并达到功能需求与建筑制造业的协同,真正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功能需求是根据居住者的生活行为习惯按照人体尺度等设计出适宜的建筑布局或空间,由建筑师主导。部品制造则是由部品生产企业主导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两者分别属于设计端和生产端的范畴,将两者结合形成共轭效应,可以较好的协调工业化住宅的建造体系。论文针对装配式住宅建筑中的各种部品归纳总结了其优选尺寸范围,以期对今后合肥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共计:图片79副,表格49个)

李聪遐[2](2019)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传统建筑湿作业施工方式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低产率、管理粗放、劳动密集等弊端,违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不匹配我国城镇化建设基调。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建筑工业化相比传统建筑施工具有缩短开发周期、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等优点,推行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产业升级的必要手段。但相比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新建预制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较低,建筑工业化整体发展较缓慢,建筑工业化产业链不匹配是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本文以建筑工业化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为政府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基于产业链理论,结合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相关概念研究,对建筑工业化产业链进行了概念阐释和结构特征分析。其次基于Logistic曲线模型对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进行定量分析,以日本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为例对演化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特征确定阶段及演化方向。然后,基于波特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结合国外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分析,识别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驱动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机制。最后针对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链阶段特征及演化方向,从政府角度提出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应对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的合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国家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的Logistic方程有细微差别,但各国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都大致经历了一体化、专业化、模块化和网络化四个阶段。结合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Logistic曲线模型发现,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目前处于一体化阶段,为实现我国下一阶段性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需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升级转型为专业化阶段。进一步对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驱动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识别出政府支持是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的主导因素。针对以上驱动因素作用关系,为政府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提供政策建议,为企业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中角色转型提供方向。

陈棋浩[3](2019)在《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探究》文中指出装配式建筑是现今建筑行业的热点,它有很多优势非常突出。装配式建筑有较为先进的建造模式,是往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标准规范对装配式建筑影响很大。通过整理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特点,发现现行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存在问题,对标准规范的发展与应用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进行历史进程、制约因素、实践应用的探讨。根据不同的历史进程的标准规范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炼出发展过程中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接着阅读相关的文献及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提取出了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紧接着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利用AHP法对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进行权重占比的排列分析。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成果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制约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正视装配式建筑标准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过去的经验沉淀成理论基础,进而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得出发展规律,必将为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在当今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下,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过往历程、制约因素、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分析,能够让我们冷静反思,并为未来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让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踏实。

干申启[4](2019)在《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工业化发展至今,发展重点已发生转移扩大,从预制装配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化建造等基础建设性方面扩大至信息化管理、建筑长寿化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由此,工业化住宅建筑的维护更新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其不仅应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成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较高层面追求。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住宅建筑维护更新领域发展的一般概况,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住宅的一些优秀更新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我国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住宅类建筑包括早期采用工业化手法建造的板式住宅更新改造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理念性建议。论文通过对《百年住宅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工业化住宅产品可维护更新这一命题,还从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研究,论文提出建立工业化住宅设计、制造、装配、维护更新全生命周期和性能保障的产业链框架理念。这正是本文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文采用分析归纳方法对大量优秀SI住宅案例的可维护更新性质及其技术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归纳性提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设计方法。论文根据笔者所在工作室先后建造的三个实际案例,着重研究各自其构件的连接构造技术和集成化装配技术,案例项目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层级表系统、协同设计与协同建造技术、构件法协同设计以及新型工法装备系统,对全部构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了功能性的构件组大构件单元,实现了可逆的构件连接和集成化装配。通过研究,建立了可逆的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针对既有建筑构件易维护更新的关键技术系统,为工业化住宅产品日后维护更新的产业化运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论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化住宅的维护更新领域,将协同设计、计算机编码技术及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统一于BIM信息化模型框架内,建立了一套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目前以该技术应用系统为依托建立的监督管理平台现已初步投入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全文共160,000余字,图表共120余幅

刘恒宇[5](2018)在《住宅定制化背景下的SI住宅设计与应用初探 ——以国内百年住宅实践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主要采用多高层集合住宅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新观念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出现,以手机、家电和汽车等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开始出现个性定制服务以吸引用户,在国内的住宅建设中,个性定制鲜有被提及,或是技术条件不允许,或是产业配套未跟上。近年来国内实践的百年住宅等SI住宅项目在建筑技术与产业模式上拥有与传统住宅显着的不同,这些不同点为住宅的个性定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为了构建符合用户切身需求的住宅建筑,以百年住宅的项目案例为基础,对住宅的个性定制理念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从根本上缓和当前住宅建筑中存在的单一化的产品形式与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个矛盾对开发企业而言将有效增加产品竞争力,提高用户体验;对社会而言将有效促进住宅建筑的产业化发展,节约社会资源。论文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介绍了住宅定制化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指出国外住宅定制的方式及相应的技术特点和国内企业的开创性尝试。第二章通过总结目前的新经济形态、用户特征、地产企业发展、SI住宅实践和内装产业化发展,分析了住宅个性定制业务出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指出住宅的个性定制是今后住宅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国内目前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应对。第三章以国内百年住宅项目实践为基础,分析和归纳相应的SI住宅技术要素与特点,探讨住宅定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疑点。第四章对住宅定制进行探讨,从套型平面与套内定制化部品两方面研究住宅定制的可行性,提出符合经济条件制约的住宅定制化设计逻辑,包括定制的流程和内容两方面,并给出相应的定制化设计参考。论文第五章分析了推进住宅定制化应用的措施,包括全行业的协同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用户信息化定制平台构建等方面,旨在进一步推进住宅定制业务在国内的应用。

杜贤[6](2018)在《适宜于钢结构住宅的装配化内装部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的建筑生产模式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远高于发达国家,生产出的住宅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发展工业化装配式住宅已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我国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背景为前提,对我国钢结构住宅及其装配化内装部品展开详细讨论。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整理了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及其内装部品的发展状况。再通过实地调研典型的国家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来探讨其在建筑设计与实际建造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为推广钢结构住宅、发展住宅工业化提供有力依据。文章在结构上共分为六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第一章为绪论,详细阐述本论文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背景,说明论文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并提出论文研究的几种方法和论文的逻辑框架图。第二章对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及住宅内装部品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介绍,得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强调完善内装部品对于推动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单阐述了目前我国住宅部品的几种分类方式,并根据钢结构住宅的特点将其内装部品分成四大部分:水平部品、竖向部品、模块化部品和集成部品,对各部分进行介绍和举例说明。第三章,对国内钢结构住宅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梳理出了国内钢结构住宅及其内装部品在实际应用上的问题。第四章则结合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成果,对钢结构住宅及其内装部品在装配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钢结构住宅及其内装部品的可能解决方法。第五章则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装配化内装部品对钢结构住宅设计产生的影响,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说明。根据钢结构住宅的优势和装配化内装的特点提出了标准化、多样化、柱网选择等设计策略,并配以案例说明。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归纳总结出钢结构住宅及内装部品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展望钢结构住宅及内装部品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丁颖[7](2018)在《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亟待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与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共同决定了住宅高层化、工业化这一发展方向。为完善我国高层住宅的技术体系、改变技术同质化倾向、改进原有粗放的管理模式,探索让普通民众乐于接受、适合国情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实地调查、结合建筑实例进行跨学科的探索,提出一套符合当前愿景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模式。论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外、国内高层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历程,研究设计与建造模式以及相关技术体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通过比较与分析,找出我国已有体系的不足,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面向建造的产品设计理论及整套标准化设计、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及既有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新型建造模式理论,在当前钢筋混凝土现浇建造的四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并进行技术优化,探索新型现浇工业化建造方法,并提出构件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原理;此外,以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为技术支撑,进行BIM信息化协同平台搭建,提出构件分类和编码新方法,为设计—建造一体化协同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论文从设计与建造模式的角度出发,梳理了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的技术脉络,提出了基于构件体系的、面向建造工业化的产品设计模式的整套设计方法论,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构建了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建造模式理论,提出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三级工业化装配原理,拓展了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提出设计—建造全过程协同的理论,并进行基于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信息化协同平台搭建,提出构件分类和构件编码的新方法,为我国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马聪[8](2018)在《产业化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多部委相继出台大量相关政策文件支持产业化住宅建设。产业化住宅具备低碳、低耗、高品质、高效率的优势,能够对住宅的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产生质的飞跃。寒地城市由于环境气候的特殊性造成施工周期短,建筑能耗高等问题,因此对产业化住宅的建设需求更加迫切。标准化设计是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一致前提,但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的背景下,住宅建筑并未在实际生产中实现统一的标准化设计,从而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本文针对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住宅产业化背景出发,分析了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相关发展及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其次论述了住宅产业化与标准化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通过对目前产业化住宅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挖掘及归纳,提出了构建标准化设计方略的衔接方式,并阐明其合理性。然后探讨了寒地城市住宅设计的特殊性,并对住宅的标准化分解与组合进行剖析,最终建立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产品族系列。最后通过对前文中对产业化项目的调研、分析和标准化设计方略的构建,凝练总结出适于寒地城市产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的方法,包括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策略、住宅产品的有机组合手法、标准化产品族系列构建原则等部分,最后将以上研究应用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应用。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例调研两方面,对寒地城市典型的产业化住宅项目进行分析,构建了寒地城市产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方略,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寒地城市产业化住宅的标准化设计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提供助力。

张敏[9](2018)在《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住宅发展的进程中,住宅建设已经逐渐从粗犷式建设转向品质建设时代。目前,我国提出建设“百年住宅”的目标,SI体系住宅由于其高耐久结构、可变换内装的特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方向。而实现SI体系住宅最基础性工作之一便是解决内装部品通用性问题。当前我国内装部品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阻碍,如缺乏完善详尽的体系规范;部品的模数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很难有效地进行开展;现有住宅设计流程与SI体系住宅开发不适用;各参与方的研究为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与平台等。与此同时,BIM技术对于加强各参与方信息交流、优化设计流程有着显着优势。鉴于此,本文希望借助BIM手段,设计开发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思路。本研究以构建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分析法和设计开发研究等研究方法。首先,在分析国内部品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SI内装部品特点得出适合本系统的分类与编码体系。其次,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逻辑结构分析。然后,在设计的总体框架内,先后完成了数据库设计与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用户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新闻公告模块、部品管理模块、用户操作界面、用户评价模块共6大功能模块。最后对系统进行应用测试,对设想功能进行了验证,完成了功能实现。本研究充分考虑了用户使用的需求以及当下SI内装部品管理中的痛点,通过针对性的设计,进行了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分析,在多方视角下对SI infills-MIS进行了验证。该系统为优化中国现行设计流程,实现部品供应商在设计流程中的位置前置,增强部品供应商与业主、设计师等各参与方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途径。此研究旨在为我国内装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及信息化发展提出一些启示,对未来我国部品化发展、住宅工业化建设提供一些助力。

陈晨[10](2019)在《苏中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国务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乡村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当前我国乡村住房市场虽然规模巨大,但仍以村民“自建房”为主,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普遍存在诸如设计不合理、居住舒适性差、建设工期长、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地域特色以及监管缺失等问题,导致乡村住宅市场长期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装配式建造方式具有精度高、工期短、人工省、节水节电节材、干法作业、利于环保等优势,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我国乡村住房市场存在的弊端。但是,由于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装配式住宅在我国乡村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考虑到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风俗习惯各异,且经济水平和产业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研究探讨乡村装配式住宅的推广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乡村装配式住宅的主要类型、发展状况、与传统住宅的差异,以及部分地区的推广情况,提出了在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苏中乡村住房市场的现状进行调研,共收回416份有效问卷,走访了两个较为典型的村庄,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详细分析了苏中乡村现有住宅的整体状况、装配式住宅的相关知识在苏中乡村的普及情况以及乡村居民对于未来建房的态度,并据此检验和审视装配式住宅在苏中乡村推广的可行性;然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从政策、市场、管理、技术和区位等5个维度,归纳识别出了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30个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调查问卷,并邀请装配式住宅相关从业人员,对各个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打分,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28份,使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并筛选出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采用SWOT分析法,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在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对苏中乡村住宅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研结果丰富了苏中乡村住宅建设市场的基础资料,识别出的有关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障碍因素以及提出的应对策略,可以为苏中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推广乡村装配式住宅政策提供支持与参考,也可作为与乡村装配式住宅相关的企业,制定推广策略时的依据,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地区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提供借鉴与参考。该论文有图29幅,表45个,参考文献110篇。

二、个性化规模化将成住宅部品主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性化规模化将成住宅部品主流(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需求与部品制造共轭下的装配式住宅PC部品体系模数协调与优选尺寸研究 ——以合肥市“毓秀雅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来源
        1.1.1 研究选题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装配式住宅概念及特点
        1.3.2 住宅部品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部品功能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
        1.4.2 部品制造方面的研究
        1.4.3 新的视角——共轭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功能需求设计下的装配式住宅PC部品体系基础研究
    2.1 装配式住宅PC部品体系及其通用性和适应性
        2.1.1 住宅部品体系分类
        2.1.2 部品功能通用性与灵活适应性
    2.2 人体尺度影响的功能模块与形态设计
        2.2.1 人体工程学与居家行为活动尺度
        2.2.2 适宜尺寸的功能单元与模块化形态设计
    2.3 符合居住者需求的功能单元及住宅层级体系
        2.3.1 行为活动形成的模块化功能单元
        2.3.2 便于更新和改造的住宅层级体系
    2.4 “居住模式”与功能需求影响下的户型平面尺寸
        2.4.1 主要居住模式类型及居住空间需求
        2.4.2 标准户型功能尺寸设计与模数协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品制造制约下的装配式住宅PC部品尺寸分析
    3.1 制造系统渗透下的建筑建造
        3.1.1 部品制造与部件尺寸模数化
        3.1.2 从大规模生产到部品在线定制
    3.2 装配式住宅PC部品部件发展及现状
        3.2.1 我国PC部品部件发展历程
        3.2.2 合肥市装配式市场分析
    3.3 装配式住宅PC部品市场尺寸调研
        3.3.1 调研目的和方法
        3.3.2 调研内容
    3.4 部品尺寸数据分析与问题总结
        3.4.1 部品尺寸数据分析
        3.4.2 调研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住宅PC部品模数协调与优选尺寸研究
    4.1 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
        4.1.1 模数协调原理
        4.1.2 模数网格协调与定位方法
    4.2 建筑空间与部品的模数协调
        4.2.1 平面模数协调
        4.2.2 高度模数协调
    4.3 结构部品空间模数网格与协调
        4.3.1 预制叠合板、墙板和柱在水平方向上的模数协调
        4.3.2 预制墙板与梁,柱在垂直方向上的模数协调
    4.4 单元空间与内装部品的模数网格与协调
        4.4.1 单元空间模数网格协调
        4.4.2 内装部品模数网格协调
    4.5 装配式PC住宅部品的模数优选尺寸
        4.5.1 结构部品模数的优选尺寸
        4.5.2 外围护部品和功能单元优选尺寸
        4.5.3 内装部品优选尺寸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住宅PC部品应用案例分析—以合肥“毓秀雅苑”为例
    5.1 项目概况及研究对象确定
        5.1.1 项目概况
        5.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5.2 结构部品分析
        5.2.1 结构部品模数网格
        5.2.2 预制叠合楼板
        5.2.3 预制内外剪力墙
        5.2.4 预制梁柱
        5.2.5 预制楼梯
    5.3 外围护部品分析
        5.3.1 预制外墙板
        5.3.2 门窗
        5.3.3 预制阳台
        5.3.4 预制空调板
    5.4 内装部品分析
        5.4.1 预制内墙板
        5.4.2 整体厨房
        5.4.3 整体卫生间
    5.5 居住者功能空间分析
        5.5.1 适应住户需求的空间可变性
        5.5.2 满足住户需求的居住空间与生活场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各章节概括和总结
    6.2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6.3 问题和不足
    6.4 展望——智能建造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实践成果
附录 A 部品企业市场调研
附录 B 访谈
附录 C 应用案例相关图纸

(2)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产业链研究现状
        1.3.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研究现状
        1.3.3 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现状
        1.3.4 建筑工业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分析
    2.1 建筑工业化相关概念
    2.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概述
        2.2.1 产业链相关概念
        2.2.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概念
    2.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特征
        2.3.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主要参与主体
        2.3.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内含链
        2.3.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分析
    3.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阶段划分
        3.1.1 Logistic模型建立
        3.1.2 模型结果分析
    3.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阶段特征
        3.2.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第一阶段
        3.2.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第二阶段
        3.2.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第三阶段
        3.2.4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第四阶段
        3.2.5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阶段特征总结
    3.3 我国建筑工业化产业链阶段及演化方向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驱动因素模型构建
    4.1 驱动因素识别
        4.1.1 基于波特钻石理论分析
        4.1.2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分析
        4.1.3 驱动因素分析
    4.2 驱动关系探讨与研究假设
        4.2.1 研究方法
        4.2.2 驱动关系探讨
        4.2.3 研究假设
    4.3 测量变量定义
        4.3.1 外生潜变量及中介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定义
        4.3.2 内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定义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5.1 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统计性分析
        5.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1.4 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5.2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5.2.1 初始模型
        5.2.2 模型评价
    5.3 验证结果讨论
        5.3.1 假设结果分析
        5.3.2 关键路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策略
    6.1 提升市场需求
        6.1.1 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6.1.2 制定消费者优惠补贴政策
        6.1.3 扩大建筑工业化市场需求
    6.2 推动技术变迁
        6.2.1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6.2.2 建立部品管理体制
        6.2.3 加大技术体系科研投入
    6.3 调动企业积极性
        6.3.1 全面培育龙头企业
        6.3.2 加强产业激励政策
        6.3.3 加强企业资质认定
        6.3.4 加强专业人才供给
        6.3.5 成立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
    6.4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6.4.1 促进信息软件产业发展
        6.4.2 促进物流运输业发展
        6.4.3 促进专业服务业发展
    6.5 企业应对策略
        6.5.1 打造核心竞争力
        6.5.2 重视服务意识
        6.5.3 储备专业人才
        6.5.4 加强信息化管理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驱动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2.1 国外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1.1 美国
        2.1.2 欧洲
        2.1.3 日本
    2.2 国内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1.1 大陆地区
        2.1.2 香港地区
        2.1.3 台湾地区
第3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探究
    3.1 时代划分的说明
    3.2 1950年-1976年—建筑工业化初期
        3.2.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2.2 制约因素及特点分析
    3.3 1976年-1995年—建筑工业化起伏期
        3.3.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3.2 制约因素及特点分析
    3.4 1996-2015年—发展提升期
        3.4.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4.2 制约因素及特点分析
    3.5 2015年至今—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发展期
        3.5.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5.2 制约因素与发展特点
第4章 基于AHP方法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评价
    4.1 发展历程中的制约因素探究
    4.2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原因及其介绍
        4.2.1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原因
        4.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 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4.3.2 初步识别制约因素
        4.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4 制约因素指标说明
    4.4 制约因素的分析
        4.4.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4.4.2 AHP问卷调查样分析说明
        4.4.3 模型分析
第5章 案例实践与制约因素探究
    5.1 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概述与案例概述
        5.1.1 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概述
        5.1.2 案例概况
    5.2 标准规范应用
        5.2.1 标准规范应用索引及适用条款分析
        5.2.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5.3 制约因素探究
第6章 结语
    6.1 技术总结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4)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基础
    1.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第二章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
    2.1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有关概念
    2.2 战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2.1 战后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发展历程
        2.2.2 当代住宅建筑维护更新案例分析
    2.3 当代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1 我国建国初期的住宅建设
        2.3.2 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3 住宅类建筑维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3.1.2 住宅产业化与百年住宅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
        3.2.1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问题的提出
        3.2.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研究
        3.2.3 关于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新型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
    3.3 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可行性
        3.3.1 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
        3.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
        3.3.3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优势
        3.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生产优势
    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性质研究
    4.1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和特色
    4.2 国外部分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2.1 荷兰工业化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2.2 日本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3 我国C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3.1 CSI住宅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4.3.2 CSI住宅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设计研究
    5.1 SI住宅体系的分类
    5.2 SI住宅支撑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2.1 结构选型的基本形式
        5.2.2 结构施工方式
        5.2.3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结构设计研究
        5.2.4 结构的连接设计研究
        5.2.5 支撑体的质量保证及其维护
    5.3 SI住宅填充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3.1 SI住宅填充体可维护更新的主要设计方法
        5.3.2 SI住宅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5.3.3 SI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多样化拓展
        5.3.4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定位
        5.3.5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安装
    5.4 CSI住宅可维护更新案例研究——以东南大学正工作室项目为例
        5.4.1 “微排”未来屋
        5.4.2 “梦想居”未来屋
        5.4.3 “揽青斋”示范项目
    5.5 SI住宅的日常维护及其策略
        5.5.1 SI住宅的日常维护
        5.5.2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政策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研究
    6.1 BIM技术简述
        6.1.1 BIM的基本概念
        6.1.2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用户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6.2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2.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2.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和目标
        6.2.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6.2.4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分类系统
        6.3.2 工业化建筑构件库及参数体系架构
        6.3.3 构件编码规则与技术实现措施
        6.3.4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 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1 构件信息化技术
        6.4.2 RFID对象标识技术
    6.5 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
        6.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技术应用系统
        6.5.2 信息监管平台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住宅定制化背景下的SI住宅设计与应用初探 ——以国内百年住宅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创新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框架
    1.4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sar与ob建筑理论在荷兰的发展
        1.4.2 si住宅在日本的形成
        1.4.3 国内si住宅的发展
    1.5 国内外定制化住宅综述
        1.5.1 欧美定制化住宅研究
        1.5.2 日本定制化住宅研究
        1.5.3 国内定制化住宅研究
        1.5.4 国内外住宅定制化比较
第二章 国内住宅定制化应用基础研究
    2.1 新经济形态
        2.1.1 互联经济
        2.1.2 体验经济
        2.1.3 定制经济
    2.2 用户特征
        2.2.1 购房人群画像
        2.2.2 多样化生活需求
        2.2.3 高品质与个性化生活向往
    2.3 地产企业发展
        2.3.1 住宅产品升级
        2.3.2 房企互联网+
        2.3.3 地产马太效应
    2.4 si住宅的实践与推广
        2.4.1 si住宅的概念
        2.4.2 早期实践
        2.4.3 积累与发展
        2.4.4 政策激励
    2.5 内装产业化发展
        2.5.1 内装产业化、住宅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等概念辨析
        2.5.2 内装产业化的起源与发展
        2.5.3 从规模生产到数码定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制化应用的si住宅技术特点研究
    3.1 百年住宅相关概念
        3.1.1 百年住宅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3.1.2 百年住宅的理论基础
        3.1.3 百年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3.2 si住宅定制化技术特点研究
        3.2.1 si住宅技术特点总述
        3.2.2 住宅定制化的si技术分析
        3.2.3 si住宅的层级划分与阶段设计
    3.3 内装部品研究
        3.3.1 内装集成化部品研究
        3.3.2 内装模块化部品研究
        3.3.3 内装部品对住宅定制化的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宅的定制化设计研究
    4.1 住宅定制化设计概述
        4.1.1 住宅定制的概念
        4.1.2 住宅的定制逻辑研究
        4.1.3 住宅定制实施的产业化联动
    4.2 套型定制化设计的基础
        4.2.1 套型定制的设计原则
        4.2.1.1 按需设计
        4.2.1.2 集约设计
        4.2.1.3 综合设计
        4.2.2 套型功能空间研究
        4.2.2.1 综合型玄关空间
        4.2.2.2 ldk交流型空间
        4.2.2.3 多功能空间
        4.2.3 套内空间变形的设计方法
        4.2.3.1 套型空间变形的概念
        4.2.3.2 面积恒定的变形
        4.2.3.3 面积可变的变形
    4.3 套型定制化设计输出
        4.3.1 套型定制方式指引
        4.3.1.1 非自由式定制
        4.3.1.2 半自由式定制
        4.3.1.3 自由式定制
        4.3.2 基于用户需求的定制设计
        4.3.2.1 用户需求概述
        4.3.2.2 需求向定制设计转化
        4.3.2.3 与传统套型设计的异同
        4.3.3 套型定制设计示例
        4.3.3.1 项目背景概述
        4.3.3.2 套型定制设计
        4.3.3.3 关于套型定制的思考
    4.4 套内定制化部品设计的基础
        4.4.1 部品定制的设计原则
        4.4.1.1 模数化
        4.4.1.2 简约化
        4.4.1.3 高效化
        4.4.2 套内定制化部品相关概念
        4.4.2.1 套内定制化部品的概念
        4.4.2.2 套内定制化部品,内装部品与填充体的关系
        4.4.3 套内定制化部品分类研究
        4.4.3.1 分类的原理
        4.4.3.2 分类设计研究
        4.4.3.3 分类的意义和目的
    4.5 套内定制化部品设计输出
        4.5.1 基于部品分类的定制研究
        4.5.1.1 单部品定制研究
        4.5.1.2 群组部品定制研究
        4.5.2 套内部品定制化设计示例
        4.5.2.1 项目背景概述
        4.5.2.2 套内定制化部品设计
        4.5.2.3 关于部品定制化设计的思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进住宅定制化应用的措施研究
    5.1 全行业协同导向
        5.1.1 促成大型住宅产业联盟
        5.1.2 产业立体协同平台建立
        5.1.3 bim技术应用
    5.2 用户信息化定制平台构建
        5.2.1 可视化的互联网定制系统
        5.2.2 产业化部品电子商务
        5.2.3 信用评价体系建立
    5.3 有关政策规范的思考
        5.3.1 加大对si住宅开发关联企业的激励力度
        5.3.2 建立完善内装部品相关的规范或标准
        5.3.3 加大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推广力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适宜于钢结构住宅的装配化内装部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各项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住宅产业化和工业化
        1.5.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1.5.3 部品和部品化
        1.5.4 内装部品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及内装部品的研究概况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研究概况
        2.1.1 国外钢结构住宅研究概况
        2.1.2 国内钢结构住宅研究概况
    2.2 国内外住宅内装部品的研究概况
        2.2.1 国外内装部品的研究概况
        2.2.2 国内内装部品的研究概况
        2.2.3 装配化内装部品的特点
        2.2.4 发展住宅内装部品的重要性
    2.3 钢结构住宅配套内装部品介绍
        2.3.1 钢结构住宅内装部品的分类
        2.3.2 水平部品
        2.3.3 竖向部品
        2.3.4 模块化部品
        2.3.5 集成部品(设备)
    2.4 本章小结
3 钢结构住宅及配套内装的调研和思考
    3.1 钢结构住宅及内装调研的相关问题预研究
    3.2 钢结构住宅试点项目案例分析
        3.2.1 北京成寿寺B5地块定向安置房
        3.2.2 精工绿筑员工公寓楼
        3.2.3 首钢铸造村集资房(4#、7#楼)
        3.2.4 雅世合金公寓
    3.3 钢结构住宅项目调研总结和思考
    3.4 本章小结
4 钢结构住宅内装装配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4.1 内装部品与主体结构连接的装配化技术
        4.1.1 内装部品的连接方式(现状)
        4.1.2 内装部品的装配化连接方式探索
    4.2 钢结构住宅防火防腐处理的装配化技术
        4.2.1 当前的防火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4.2.2 实现防火技术装配化的可能途径
        4.2.3 防火防腐对住宅(内装)的影响
    4.3 设备系统集成及装配化安装
        4.3.1 设备管线的设计原则
        4.3.2 设备管线的布置空间
        4.3.3 设备管线安装的现状(非装配化)
        4.3.4 设备管线装配化安装的措施
        4.3.5 住宅“微管廊”的设计可能性
    4.4 本章小结
5 装配化内装对钢结构住宅设计的影响
    5.1 基于装配化内装的钢结构住宅标准化设计
        5.1.1 钢结构住宅标准化设计现状
        5.1.2 基于装配化内装的柱网标准化
        5.1.3 配套内装部品的标准化
        5.1.4 住宅平面设计标准化
    5.2 基于装配化内装的钢结构住宅多样化、可变性设计
        5.2.1 我国钢结构住宅户型统计
        5.2.2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多样化设计
        5.2.3 基于装配化内装的可变性设计
    5.3 装配化内装对柱网尺寸的影响
    5.4 钢结构住宅“露梁露柱”的隐蔽设计
    5.5 装配化内装在钢结构住宅中的实践——以“明日之家”二号为例
        5.5.1 CSI住宅的优势特征
        5.5.2 “明日之家”二号住宅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宅的高层化和高层住宅的工业化趋势
        1.1.2 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反省与思考
        1.1.3 我国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1.1.4“唯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困惑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工业化
        1.2.2 建筑工业化与住宅工业化
        1.2.3 工业化住宅与装配式住宅
        1.2.4 高层住宅
        1.2.5 高层工业化住宅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住宅工业化的研究
        1.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
        1.3.3 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问题提出
        1.4.2 研究的目的
        1.4.3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2.1 国外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2.1.1 历史与社会背景
        2.1.2 高层住宅工业化建造工艺的萌芽:1990s~2010s
        2.1.3 大量性与个性化:1940s~1960s
        2.1.4 体系化、通用化与多样化:1970s~1990s
        2.1.5 智能化与可持续:21 世纪
    2.2 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2.2.1 历史与社会背景
        2.2.2 高层住宅工业化技术的起步:1950s~1970s
        2.2.3 预制装配体系的的没落和现浇体系的兴起:1980s~1990s中期
        2.2.4 预制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的复兴:1990s末期 ~2010s
        2.2.5 科学工业化模式的探索:2010s至今
        2.2.6 香港与台湾地区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2.3 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相关理论研究
        2.3.1 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相关理论
        2.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的材料分类
        2.3.3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结构体系
        2.3.4 体系的专用与通用理论
    2.4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技术策略的启示
        2.4.1 总结与评述
        2.4.2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技术策略的启示
第三章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3.1 建筑构件体系
        3.1.1 建筑构件体系的定义
        3.1.2 建立建筑构件体系的重要性
        3.1.3 信息技术对建筑构件体系的影响
    3.2 构件体系的分类原则
        3.2.1 科学性和体系化原则
        3.2.2 唯一性原则
        3.2.3 等寿命周期的原则
        3.2.4 建造流程为准的原则
        3.2.5 重连接逻辑的原则
    3.3 构件体系的分类方法与步骤
        3.3.1 分类方法
        3.3.2 分类步骤
    3.4 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的分类
        3.4.1 结构体系
        3.4.2 外围护体系
        3.4.3 内分隔体系
        3.4.4 内装修体系
        3.4.5 管线设备体系
    3.5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3.5.1 面向工业化建造的产品设计模式
        3.5.2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原则
        3.5.3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
        3.5.4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
第四章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技术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
    4.1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
        4.1.1 现浇工业化概念廓清
        4.1.2 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的发展
        4.1.3 既有现浇建造体系解读
        4.1.4 当前建造体系的评述与启示
    4.2 钢筋混凝土建造模式的四大技术体系
        4.2.1 混凝土体系
        4.2.2 模板体系
        4.2.3 钢筋体系
        4.2.4 脚手架体系
    4.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的目标
        4.3.1 充分发挥混合一体化材料特性
        4.3.2 实现整体性与可靠性
        4.3.3 追求经济性与适应性
        4.3.4 现场化与工厂化的优化结合
    4.4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体系架构
        4.4.1 混凝土工厂化、商品化
        4.4.2 结构体刚性钢筋笼生产工厂化、建造装配化
        4.4.3 模架工具化、模板一体化
        4.4.4 架子装备化
        4.4.5 建造智慧化
    4.5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
        4.5.1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的生产
        4.5.2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的生产
        4.5.3 三级工业化装配——整体性连接
第五章 基于BIM信息化平台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
    5.1 协同的概念及设计—建造协同的支撑技术
        5.1.1 协同的概念
        5.1.2 BIM技术概述
        5.1.3 物联网与电子定位技术
    5.2 设计—建造关联性的演化进程
        5.2.1 远古时代:建造的本源
        5.2.2 手工艺时代:原生同一
        5.2.3 机械化时代:分化自治
        5.2.4 工业化时代:趋向并行
        5.2.5 信息化时代:数字协同
    5.3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目标与原则
        5.3.1 协同目标
        5.3.2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原则
    5.4 基于BIM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平台搭建
        5.4.1 构件库的创建步骤及其关键技术
        5.4.2 基于构件体系的构件分类与编号
        5.4.3 建筑构件的编码体系
        5.4.4 信息创建的插件体系
        5.4.5 建筑构件定位追踪体系
    5.5 设计—建造协同工作内容
        5.5.1 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5.5.2 生产阶段工作内容
        5.5.3 构件运输阶段工作内容
        5.5.4 建造阶段工作内容
第六章 装配式刚性钢筋笼高层保障性住房设计与建造实践
    6.1 项目概况及场地布局
        6.1.1 项目概况
        6.1.2 场地布局
    6.2 高层保障性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设计
        6.2.1 结构体系设计
        6.2.2 外围护体系设计
        6.2.3 内分隔体系设计
        6.2.4 内装修体系设计
        6.2.5 管线设备体系设计
    6.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技术构成
    6.4 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式建造
        6.4.1 工地工厂的准备
        6.4.2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工厂化生产
        6.4.3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现场化生产
        6.4.4 三级工业化装配:构件工位上整体性连接
    6.5 协同技术的运用
        6.5.1 设计—建造协同实践
        6.5.2 构件编码在项目中的应用
    6.6 建造实践总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观点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发展趋势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31 层保障房主要建造图纸
作者简介
致谢

(8)产业化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住宅产业化需求
        1.1.2 住宅标准化设计的迫切性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及实践现状分析
        1.2.2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课题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寒地城市的地理范围
        2.1.2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
        2.1.3 标准化的定义
    2.2 相关研究及发展应用解析
        2.2.1 住宅产业信息化趋势
        2.2.2 现有住宅部品体系
        2.2.3 住宅模块化设计应用
    2.3 寒地城市产业化住宅项目基础调研
        2.3.1 产业化装配式住宅案例选择及调研
        2.3.2 住宅产品生产基地案例选择及调研
    2.4 产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问题挖掘
        2.4.1 设计标准化的缺失
        2.4.2 专业协同难以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设计方略构建
    3.1 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方略构建要点
        3.1.1 标准化设计的适寒性
        3.1.2 标准化设计的双面性
        3.1.3 标准化策略承载媒介
    3.2 标准化设计的典型性探讨
        3.2.1 结构体系典型性
        3.2.2 平面设计典型性
        3.2.3 模数协调典型性
        3.2.4 围护结构典型性
    3.3 标准化设计的协同分解与组合
        3.3.1 生产视角下的住宅整体分解
        3.3.2 设计视角下的住宅产品组合
    3.4 建立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产品族系列
        3.4.1 系统族构成
        3.4.2 可载入族构成
        3.4.3 内建族构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及应用
    4.1 标准化设计的寒地表达策略
        4.1.1 寒地地域特征体现
        4.1.2 方正体量寻求变化
        4.1.3 色彩肌理运用表达
    4.2 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组合手法
        4.2.1 通用产品多样化组合
        4.2.2 专用产品开放化组合
    4.3 标准化产品族系列构建原则
        4.3.1 系统性原则
        4.3.2 通用性原则
        4.3.3 开放性原则
    4.4 长春市万科铂萃时代标准化设计实例研究
        4.4.1 项目背景信息及方案分析
        4.4.2 基于产品族系列的应用
        4.4.3 标准化产品系列应用结果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SI体系内装部品发展现状
        1.3.2 国内外BIM模型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BIM模型库介绍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2 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及设计基础
    2.1 SI体系住宅及其特点
        2.1.1 SI住宅的内涵
        2.1.2 SI住宅的特点
    2.2 内装部品及其对SI住宅内装的影响
        2.2.1 内装部品的概念
        2.2.2 SI住宅内装及其优势
        2.2.3 内装部品对SI住宅内装设计的影响
    2.3 BIM技术在SI内装部品管理中的运用
        2.3.1 BIM技术在SI住宅内装部品管理中的优势
        2.3.2 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SI内装部品分类与编码
    3.1 信息分类的概念与原则
        3.1.1 信息分类的概念
        3.1.2 信息分类的原则
    3.2 SI内装部品分类
        3.2.1 住宅部品与建筑产品的区别
        3.2.2 住宅部品的分类方式
        3.2.3 SI内装部品分类体系
    3.3 SI内装部品编码设计
        3.3.1 现有的建筑信息分类体系及编码
        3.3.2 信息编码方法
        3.3.3 代码表现形式
        3.3.4 SI体系内装部品编码分析
        3.3.5 SI内装部品代码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SI内装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4.1 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1.1 规范内装部品信息管理
        4.1.2 部品信息共享
        4.1.3 部品信息的安全性
        4.1.4 高效的交流平台
    4.2 可行性分析
        4.2.1 经济可行性
        4.2.2 技术可行性
        4.2.3 操作可行性
    4.3 系统总体逻辑流程图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的SI内装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5.1 基于BIM的SI内装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5.2 数据库设计
        5.2.1 基于BIM的SI内装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体E-R图
        5.2.2 数据字典
    5.3 基于BIM的SI内装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3.1 用户登录模块
        5.3.2 用户管理模块
        5.3.3 新闻公告子模块
        5.3.4 部品管理模块
        5.3.5 用户操作界面
        5.3.6 用户评价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BIM的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6.1 多方视角下SI Infills-MIS的功能实现
    6.2 SI Infills-MIS的运行
    6.3 SI Infills-MIS在BIM平台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苏中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必要性分析
    2.1 乡村装配式住宅类型及特点
    2.2 乡村装配式住宅的发展
    2.3 乡村传统住宅与装配式住宅对比分析
    2.4 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现状
    2.5 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3 苏中乡村住宅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3.1 苏中乡村概况
    3.2 调研方案设计
    3.3 调研过程
    3.4 样本特征分析
    3.5 苏中乡村住宅建设现状分析
    3.6 装配式住宅知识普及程度及居民建房意愿
    3.7 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可行性
    3.8 本章小结
4 苏中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障碍研究
    4.1 苏中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障碍因素识别
    4.2 推广障碍因素的整理分类
    4.3 问卷编制及数据处理方法
    4.4 推广障碍因素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WOT分析的苏中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对策研究
    5.1 SWOT分析法
    5.2 乡村装配式住宅内外部环境分析
    5.3 苏中乡村推广装配式住宅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成果
    6.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个性化规模化将成住宅部品主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需求与部品制造共轭下的装配式住宅PC部品体系模数协调与优选尺寸研究 ——以合肥市“毓秀雅苑”为例[D]. 禹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D]. 李聪遐. 重庆大学, 2019(01)
  • [3]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探究[D]. 陈棋浩. 华侨大学, 2019(01)
  • [4]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D]. 干申启. 东南大学, 2019(05)
  • [5]住宅定制化背景下的SI住宅设计与应用初探 ——以国内百年住宅实践为例[D]. 刘恒宇.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6]适宜于钢结构住宅的装配化内装部品设计研究[D]. 杜贤. 重庆大学, 2018(09)
  • [7]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D]. 丁颖. 东南大学, 2018(05)
  • [8]产业化导向下寒地城市住宅标准化设计研究[D]. 马聪.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9]基于BIM的SI内装部品管理信息系统[D]. 张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10]苏中乡村装配式住宅推广障碍与对策研究[D]. 陈晨.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个性化和规模化将成为住宅部分的主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