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

论大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

一、试论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1](2021)在《宋词对唐传奇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传奇对宋词有影响与渗透的作用,宋词也对唐传奇有接受与继承的关系。唐传奇故事的叙事手法影响了宋词的叙事性,而宋词对于唐传奇“事”要素的吸取与融合则为宋代词人大量援引唐传奇典故作为词作素材奠定了基础。宋代词人学习、接受唐传奇故事中的精华,并构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将传奇的叙事功能与词体的抒情功能相融合,达到艺术上的成熟,后世元代戏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二者文体交融的启发。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评述宋词对唐传奇故事的接受与援引,并探究总结这一接受现象取得的成果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宋词接受唐传奇的三种主要方式:一是分析宋词如何将唐传奇故事隐括为词,以及隐括词这一独特的创作形式对唐传奇故事进一步传播、经典化的作用;二是总结有哪些唐传奇熟典被宋词所频繁援引,词人引用这些唐传奇典故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对宋词化用唐传奇诗句的现象加以归纳分析,了解宋词“以诗为词”作为宋代“破体”实践的一种,所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宋词对唐传奇接受的原因。主要分析了宋词与唐传奇创作共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唐宋两代的宴饮生活和歌妓文化对这两种文体创作的推动作用、宋词与唐传奇在创作主题选择上的高度一致性、文人对创作宋词与唐传奇所持有的共同心态等。同时通过总结宋人对前代唐传奇积极归纳整理的行为,来分析宋人接触唐传奇的渠道以及宋人对唐传奇故事情节的熟悉程度。第三部分总结概括宋词和唐传奇“以高行卑”创作的成就与影响。阐释了唐传奇作为雅化的叙事文体是如何影响宋词的创作,宋词在保留文体抒情性的同时又吸收了唐传奇“事”要素来为己所用,以及宋词在对唐传奇的接受过程中,对故事结局的改写,和对后世文体元代戏曲所产生的影响与启发,借此理清宋词传承、发展唐传奇母题的脉络。

程铂智[2](2021)在《《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慕侠”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心理,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客为世人所喜爱。而侠客之中的女侠形象又是一特殊的群体,她们体现出了与其他侠客不一样的特点,同时也颇受读者喜爱。女侠形象在“唐传奇”中就很丰富,及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此时的女侠形象有多种艺术表现,但多依附于男性或回归于家庭,如《儿女英雄传》的十三妹、《三侠五义》的沙凤仙、沙秋葵等。而清末沪上印行出版的《仙侠五花剑》中却将女侠作为主要人物,小说情节由女侠白素云、薛飞霞以及花珊珊展开,女侠人物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男侠由女侠的情节而生。作者通过对女侠身世及人物经历的描写,为读者展现出晚清时女性生活的困境,并又通过塑造仙侠世界来表达女性凭借行侠、修炼之路改变自己的命运。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是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以及前人对女侠形象的研究综述,关注既有成果的重要价值及不足,构筑《仙侠五花剑》研究的女侠形象重点,包括仙侠关系、创作动机及社会因素等。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介《仙侠五花剑》作者孙玉声以及其创作小说的目的,分析小说描写的仙侠世界的价值意义,揭示仙侠在小说中起到拯救者、传授者及仙侠世界的仙剑、神药提供者这三种角色。第二章为本文重点,首先是女侠形象溯源,梳理自古至清末的女侠形象。其次是对该小说女侠形象进行分析,在小说中出现的红线女、聂隐娘等唐代女侠形象,与唐传奇中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见出《仙侠五花剑》对唐传奇人物形象与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比较而言,《仙侠五花剑》中的三位女侠白素云、薛飞霞、花珊珊,以及民女雪贞,兼具忠孝两全、视身如命、知恩图报等善良品质与性格特征,亦即更具时代特色。第三章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女性地位,女性被长期物化的世俗观念、明清时期女性贞节观、晚清娼妓的昌盛、女性才情与侠情等维度,观照作者笔下女侠的悲惨遭遇、奇异经历以及性格变化,揭示作品中女侠观念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因素。第四章仙侠入世及女侠形象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揭示女侠群像亦仙亦侠的复杂特质与生命意识——在仙侠指引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女子,不仅能独立于世还可以回馈社会。清代是创作女侠形象的高峰时期,尤其在社会发生剧变的晚清,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影响着武侠文学创作。《仙侠五花剑》中的女侠形象也体现着它独有的特点和价值。这一研究深入晚清文学为人忽视的侧面,能借此了解晚清对女性及女侠的思想情感及慕侠社会心理。

岳玉雪[3](2021)在《刘阮遇仙故事源流研究》文中指出刘晨、阮肇在天台山偶然遇见仙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宋刘义庆的《幽明录·刘晨阮肇》中,汉魏晋时期的一些神仙传记中已有与刘阮遇仙相类似的故事,唐宋时期的诗词中将刘阮遇仙作为典故使用,元明清时期刘阮故事又被戏曲家们演绎为场上之曲,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书写,刘阮传说已然超越了最初的故事内涵,拓展出一个个更加广阔的文学空间。元杂剧中演绎刘阮遇仙故事的作品有马致远的《晋刘阮误入桃源》、汪元亨的《桃源洞》、陈伯将的《晋刘阮误入桃源》,惜均已失传。明代王子一的四折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典范之作,万历间尚有杨之炯的一折杂剧《天台奇遇》。在明清传奇戏曲中,今存清人张匀的《长生乐》。此外,在清代子弟书和近现代戏曲中,也有一些演绎刘阮遇仙题材的作品。刘阮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合流,“桃源仙境”成为后世刘阮故事中固定的背景,原因在于《桃花源记》与《刘晨阮肇》故事的相似性。刘阮故事的产生便伴随着道教思想的传播,在后世的刘阮故事中也有道教思想的渗透,探究各个时期刘阮故事中的道教思想,对深入挖掘文人心态和作家环境有所帮助。目前学界对刘阮遇仙题材的研究尚呈片段、零散的态势,缺少由源及流的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刘阮遇仙故事的整体研究,既有助于对该故事的源流演变作整体透视,也有助于对明清戏曲文学生态做深入探讨,对该题材的系统研究与个案开掘都有所裨益。

张婷[4](2021)在《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民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俗作为产生并存在于民众中间的风俗习惯,它所呈现出的具体面貌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众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动也都依赖于民俗文化的体现。唐传奇中渗透的民俗文化因子,对研究唐代民俗文化,窥探唐代社会精神文明,了解唐人的国民品格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民俗与文学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二者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创作提供值得借鉴的模式。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在丰富小说主题、塑造人物、构筑情节以及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学者多重视对唐传奇中出现的民俗本身的研究,对唐传奇中民俗描写的具体面貌、特点以及民俗与唐传奇故事构建之间的关系等关注较少,本文以唐传奇中出现的民俗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各类民俗的梳理,分析论述唐传奇中民俗描写的真实面貌,选取唐传奇中描写较为广泛的节日民俗、婚俗、信仰民俗,采用对比分析、文史互证、文本细读等方法,就此类民俗在唐传奇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通过梳理节日民俗、婚俗、信仰民俗在唐传奇中呈现的整体面貌,对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从内容上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民俗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探究民俗内容对民俗原貌、民俗时代特征的表现,以此来分析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在丰富小说内容的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第二,以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方式为角度,分析民俗在构建小说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文学功能;第三,通过对民俗模式的历史特征、时代特征与唐传奇中民俗描写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作者借助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所传达的创作意图,探究唐传奇中民俗描写包含的社会文化底蕴;第四,立足唐传奇中出现的民俗的本来面貌及内涵,分析唐传奇中的民俗描写对民俗现象及民俗文化的改构与重建的方式,探究民俗与小说虚实结合的互动范式的价值与意义。

付琳[5](2021)在《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仙故事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到了唐代,伴随着小说文体的成熟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游仙故事作为唐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唐人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人真实的心理、情感以及思想。首先,游仙故事诞生于人们的世俗追求,形成于原始巫术活动,并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发展与完善,是通过描写凡人游历神仙世界的经历,来展现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与理想世界构想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其他神仙志怪故事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繁盛于中唐时期,是在“盛唐时期繁荣的娱乐文化”与“中唐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的共同影响下不断丰富发展的。唐代道教的盛行、唐人尚奇的心理以及唐人对文娱活动的需求共同推动了唐人对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的创作。再次,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主要分为“凡人偶入”、“梦中游仙”、“仙人带入”、“凡人寻仙”四种情节模式,不同情节模式下游仙经历与结局的不同,反映了唐人创作游仙故事的不同心理与意图。而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中对神仙世界的塑造、仙凡形象的刻画以及游仙经历的叙述,则是唐人心中对于理想生活的构想与渴望。最后,唐代小说游仙故事向读者展现的,是唐人内心深处对“长生不死”、“及时行乐”、“诗名才誉”、“名门佳人”的渴望,从唐人在游仙故事创作中对于理想神仙世界的塑造与选择,可以发现世俗享乐在唐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小说游仙故事本质上是唐人世俗欲望的集合与展现。中唐动荡不安的社会促使迷茫的唐人在宗教与文学中寻找心灵的理想家园,以求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便是唐人这种心理下的产物。

邱娟[6](2020)在《神话学视域下“狐”影视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神话与志怪在民间流传以来,“狐”作为文学与影视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形象,被创作者用来承载心中欲望的投射和自我的表达。近年来的狐妖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主要集中上世纪末香港影坛和大陆早期神话剧改编、2005-2007年前后的聊斋改编剧热潮和2014年后的玄幻剧热潮中,这个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志怪小说狐妖故事的主题表达和神话内核,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玄幻剧领域,或者从神话学或者民俗学的角度研究“狐”文学形象,未曾对狐影视形象有细致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这三个时期的影视剧为例,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影视剧的狐形象,从而探究“狐”影视剧背后的神话表达。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叙述“狐”的起源和影视剧中狐妖故事的特征和外在的神话结构。狐妖故事在影视化的早期,直接继承了传统志怪文学的神话内核,直到20世纪末期狐妖故事开始受新神话主义创作浪潮的影响,狐妖故事开始融合新时代的价值取向。狐妖故事的影视化创作过程中神话宇宙模式逐渐从《山海经》式的水平模式完善为“天庭”、“人间”、“地府”式的垂直模式,塑造了相对完整的古典神话宇宙观。神话的内容从探索世界的地理神话转向了探索生命起源的死亡神话。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狐妖故事的影视化过程中内在的神话类型转向——即从传统的婚俗神话向古希腊英雄神话过渡。在婚俗神话的传统里,狐妖作为男性主角的性启蒙对象和婚姻生活的保护者。体现出封建时代男性中心的父权叙事特点,二十一世纪以后,男性为中心的婚俗神话体系开始转向“自我”的成长为中心的英雄神话体系,尔后又因为女性消费能力影响了影视剧市场的创作方向,导致狐妖故事转向女性英雄神话的书写。狐妖故事从最初的满足男性心理转向了女性的自我成长。第三部分主要根据第二部分的神话转向,深入阐释这种转向背后的神话逻辑,并介绍新时代的影视剧重述的狐妖神话。狐妖故事千百年来的流行,背后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发源的女神信仰千年来的隐匿与再现。女神信仰发源于母系社会以女性和生育为中心的母神原型崇拜,这种信仰在父权社会中被打压,女神形象作为从属依附在宗教神话和志怪小说中。女神信仰从“地母”式的母神形态转向了“幻梦美人”式的性爱女神形态,隐藏在山野传说和民间志怪和文人辞赋中。直到平权运动兴起,影视剧具象化了“狐妖”形象,并跟随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利用狐妖故事展示当代女性的婚俗生活,女性叙事再次登上主流,女神信仰脱离男性叙事的桎梏,但这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狐妖题材影视剧成为漂浮的自我感动式的青春幻想,但同时,狐妖故事借新神话主义的创作浪潮在动画等新兴领域进行突围,开始重述神话。狐妖从谶纬神话到志怪小说再到影视剧中形象变化,是“狐”形象的世俗化,提升了狐信仰的生命力,丢掉了由于畏惧王权与自然带来的崇高性与自然性,这种转变潜藏着人类集体心理的成熟。中国电视剧中的传统神话走过了早期现实主义的传统,发展到近十年开始向浪漫主义靠拢,最终神话与现实完全割离,成为电视剧一种奇观化的类型题材。随着人类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狐妖神话通过在影视剧中的重述,抛弃旧有的叙事体系,构建出一种新的工业神话,人类文明逐渐走向青年时期,虽然传统神话和英雄时代便一去不返,但“狐”借助新的影视形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田语[7](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认为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张洁[8](2020)在《《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及其文化意蕴》文中提出《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意蕴丰富。本文以《聊斋志异》一书中作者原创的或者虽非原创但经作者加工的人物姓、名、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物姓名的内涵,追溯命名的文化渊源,总结人物命名规律,还原作者创作心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命名的文化意蕴与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主题、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分为五章,可归纳为命名的文化研究(第1-3章)和对命名文学意义的研究(第4-5章)两个层面:首先,对人物命名中传统文化因素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探讨。一是人物命名中的儒家和佛教文化因素。儒家文化要素主要分为嘉德懿行、追慕先王、宗法家族几个层面。人物命名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与鲁文化传统、时代、作者成长环境有关,有些寄托作者教化用意。直接以佛教因素为人物命名较少。二是人物命名中的道教文化因素。人物命名中的道家文化主要有自然无为的思想、阴阳五行的思想、仙人的命名以及人物名字中的仙话因素。可以从地方环境、时代影响、作者个人因素对命名缘由加以分析。三是人物命名中体现的民间信仰,主要着眼于精怪命名,对精怪名字中继承和原创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精怪命名在艺术上的表现。总体上精怪的名字、性格、言行与原形特征往往浑然一体,女性精怪的名中多隐含女性特征。其次,对人物命名与形象塑造及主题、叙事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一是探讨人物命名和形象塑造的关系,从体现人物风致、书写人物才能、描摹人物外貌、刻画人物性格、名实关系与反讽效果角度加以分析。二是论述人物命名与小说主题和叙事的关系,从揭示小说主题、暗示人物关系、暗示故事的情境或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作为关联全文的线索角度进行分析。总体上看,《聊斋志异》的人物命名具有文人性,表现为古雅、含蓄蕴藉、多义性、多功能性、有多种阐释角度,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了小说人物塑造与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丽霞[9](2020)在《唐诗中的壶意象研究》文中认为意象研究历来是唐诗研究的热点,虽然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已经得到学术界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仍有一些颇具意涵的意象尚未受到关注,比如壶意象。壶是古代先民创造的重要生活器具,一直延续至今使用,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制、材质以及功能意义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经济极为繁盛的唐代,壶迎来了新的变革。壶本是一种生活器具,但在唐诗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唐代不同类型壶器物的风貌特征,唐代文人也借壶吐露内心情感,同时壶与道教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唐诗中的壶意象,通过对诗中壶意象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丰富的文学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整体把握唐诗中壶意象的书写情况并对其进行类别划分,根据诗中所涉及到的壶的种类,可以将壶意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表示基本的盛器意义的壶意象,二是作为计时器的壶意象,即漏壶,三是作为娱乐器具的壶意象,即投壶,然后结合唐诗分别展现诗人笔下不同壶意象的书写内容,其中重点表现了壶的盛饮功用、漏壶的使用以及漏壶中的文人情思、唐代投壶的功能特点等内容,由此可以反映出唐诗中壶意象书写内容的丰富。第二章选取唐诗中书写最多的酒壶意象进行个案研究。首先是通过唐诗中的酒壶描写展现唐代酒壶的功能、形制以及质地;然后从诗歌艺术角度出发,通过“壶觞”与“壶浆”意象突显酒壶的独特意义以及它的普世性和实用性。此外,诗中其他艺术形式的酒壶意象也寄托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是离愁别绪,或是闲情逸趣,都倾注于一壶之中;最后再结合文人活动,展现酒壶中散发的文人气息。第三章主要分析唐诗中“玉壶”意象,“玉壶”是壶意象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它有着多种意涵,而本章主要是围绕其中的“玉壶冰”内容展开分析:一是追溯诗歌中“玉壶冰”意象,它发端于鲍照的“清如玉壶冰”,用来比喻高洁的人品,这在唐人笔下开始频繁使用;二是解读唐诗中“玉壶冰”的喻义,“玉壶冰”在唐人笔下已得到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其意涵也由最初对人品的评价引申到对他人政治活动、诗才、人才、家世等的评价,情感色彩也由褒义到贬义。第四章重点探讨唐诗“壶中”意象的文化意蕴,主要围绕道教文化内涵和宇宙空间意蕴这两方面展开论述,道教文化内涵具体由“壶中”的道教仙境意识和长生观念来体现;而宇宙空间意蕴具体又通过唐代园林艺术展开,“壶中”蕴含的空间观对唐代及之后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壶中天地”成为中唐以来园林构造的基本空间原则,“壶中天地”境界也成为士人园林最普遍的艺术追求。

邱丹[10](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认为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二、试论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1)宋词对唐传奇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词人与小说研究
        2.词与小说关系研究
        3.文体互参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词对唐传奇的接受方式
    第一节 宋词对唐传奇题材的借用
        一、赵令畤《蝶恋花·商调十二首》
        二、曾布《水调歌头》
        三、秦观《调笑令》、毛滂《调笑》
        四、王之望《好事近》、杨泽民《倒犯·蓝桥》
    第二节 宋词对唐传奇典故的接受
        一、《莺莺传》西厢定情
        二、《裴航传》蓝桥遇仙
        三、《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人生如梦
        四、《传书燕》双燕传书
        五、《柳氏传》章台柳
    第三节 宋词对唐传奇诗的化用
第二章 宋词对唐传奇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宋词与唐传奇共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社会环境:宴饮生活与歌妓文化
        二、创作主题:爱情文学
        三、创作心态:游戏笔墨
    第二节 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接受情况
第三章 宋词对唐传奇接受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吸收传奇“事”要素:增强词的叙事性与故事性
    第二节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改写唐传奇结局走向
        二、对元代戏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及意义
    研究综述
        一.清以前的女侠研究
        二.清代女侠研究现状
        三.清代侠义小说的新变
        四.小说《仙侠五花剑》研究现状
第一章 小说的主题及小说中仙侠的意义
    第一节 作者与主题
    第二节 小说中仙侠的意义
        一.慈悲的拯救者
        二.传道的授业者
        三.仙界中剑器和神丹妙药的提供者
第二章 形象继承与嬗变——女侠形象的生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侠形象
        一.女侠形象的起源
        二.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
        三.宋元小说中的女侠形象
        四.明清小说中的女侠形象
    第二节 对唐代女侠形象的继承与新变
        一.公孙大娘形象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二.红线女形象与《红线》
        三.聂隐娘形象与《聂隐娘》
    第三节 《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的特征
        一.忠孝双全,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女侠
        二.视身如命,有强烈贞洁观的女侠
        三.义薄云天,知恩图报的女侠
        四.悲天悯人,救人于厄的女侠
第三章 环境塑形象——女侠形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第一节 女者孳也,被物化已久的女性
    第二节 烈女贞节,被社会约束的女性
    第三节 坠入风尘,娼门兴盛时并生活于此的女性
    第四节 才与侠义,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
第四章 因世入侠,以侠入世——女侠形象的社会意义
    第一节 改变命运,因侠而独立于世
    第二节 忠孝节义,因侠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刘阮遇仙故事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阮遇仙故事嬗变
    第一节 先秦两汉:刘阮故事的原型
        一、先秦时期的“遇仙”类故事
        二、两汉时期的“遇仙”类故事
    第二节 魏晋六朝:刘阮故事的形成
        一、魏晋时期的“遇仙”类故事
        二、《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刘阮故事的文学呈现
        一、抒情文学中的相关意象与典故
        二、叙事文学对刘阮故事的演绎
第二章 明清戏曲中的刘阮遇仙故事
    第一节 才思奇瑰的《误入桃源》
        一、虚实相生的故事情节
        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典雅清丽的曲辞风格
    第二节 缩长为短的《天台奇遇》
        一、短小精悍的一折关目
        二、雅俗相兼的曲辞和说白
    第三节 折多味长的《长生乐》
        一、作者归属
        二、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三、艺术特色
第三章 清代子弟书中的刘阮遇仙故事
    第一节 子弟书与刘阮故事概说
    第二节 子弟书对刘阮故事的演绎
        一、《天台传》
        二、《桃洞仙缘》
        三、《天台奇遇》
        四、《二仙采药》
第四章 刘阮遇仙故事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刘阮故事的“桃源”情结
        一、“桃源”情结缘起
        二、二者合流原因
        三、刘阮故事与“桃源”的合流
    第二节 刘阮故事中的道教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唐传奇中的节日民俗
    第一节 唐传奇对唐代节日民俗的整体观照
        一、小说对唐代传统节日民俗的书写
        二、小说对唐代新变节日及民俗的书写
        三、小说对唐代节日民俗时代特征的展示
    第二节 唐传奇中节日民俗的文学功能
        一、节日民俗与小说人物塑造
        二、节日民俗与小说情节发展
第二章 唐传奇中的婚俗
    第一节 唐传奇对“媒妁”形象的继承与丰富
        一、小说中的普通媒妁
        二、“媒妁”在小说中的新面貌
    第二节 唐传奇中的“六礼”之仪与婚俗禁忌
        一、小说对“六礼”之仪的故事化再现
        二、小说对婚姻禁忌的直切式叙写
    第三节 唐传奇中婚俗描写的新模式
        一、小说婚俗描写中“六礼”之仪角色的互换
        二、小说婚俗描写对“婚姻禁忌”的突破
        三、小说冥婚习俗描写中的“女追男”模式
第三章 唐传奇中的信仰民俗
    第一节 唐传奇中的神灵崇拜
        一、小说中神灵崇拜的基本面貌
        二、小说中神灵崇拜的行为艺术——禁忌巫术
    第二节 唐传奇中的宗教信仰民俗
        一、佛教信仰民俗与小说情节模式
        二、道教信仰民俗与小说情节模式
    第三节 唐传奇信仰民俗描写的世俗化
        一、小说中神与仙形象的生活化
        二、小说中神灵形象的功利性
第四章 唐传奇中民俗描写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民俗描写的真实性—民俗对小说的衬托
        一、民俗活动以虚写实,使小说内容更具生活色彩
        二、民俗描写作为隐线,揭示作者对现实的观照与关怀
    第二节 民俗描写的虚构性—小说对民俗的再创造
        一、小说对民俗事象功能的再创造
        二、小说对传说与神话原型的再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唐传奇民俗描写一览表

(5)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游仙故事的渊源与流变
    (一)游仙故事的渊源
        1.世俗追求
        2.巫术活动
        3.文学创作
    (二)游仙故事的流变
        1.先秦与秦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五代时期
    小结
二、唐代小说游仙故事兴盛的文化背景
    (一)唐代道教的兴盛
    (二)唐人的尚奇风气
    (三)唐人的科举环境
    小结
三、唐代小说游仙故事与唐人创作心理
    (一)长生不老
    (二)及时行乐
    (三)诗名才誉
    (四)名门佳人
    小结
四、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的情节模式
    (一)“凡人偶入”型
    (二)“梦中游历”型
    (三)“仙人带入”型
    (四)“凡人寻仙”型
    小结
五、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的创作倾向
    (一)神仙世界的塑造
    (二)仙凡形象的刻画
    (三)游仙经历的叙述
    (四)立象尽意的手法
    小结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6)神话学视域下“狐”影视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狐妖题材影视剧中“狐”信仰的起源与神话结构
    (一)笔记小说中“狐”形象变迁
        1.秦汉时期狐信仰与图腾崇拜
        2.魏晋志怪的狐妖作祟主题
        3.唐宋以后狐妖的性别转化
    (二)影视剧中狐妖故事的神话结构
        1.狐妖故事的影视发展和结构倾向
        2.狐妖故事的神话背景
        3.狐妖故事的历史结构
    (三)影视剧中狐妖故事的神话宇宙模式
        1.水平宇宙模式:青丘、大荒、九重天
        2.垂直宇宙模式:仙界、人间、地府
二、古典婚俗神话向现代英雄神话的转向
    (一)由圣婚仪式演化的人狐恋情
        1.性启蒙与婚俗仪典同一性
        2.性启蒙与婚俗仪典对立性
        3.性启蒙与婚俗仪典多元性
    (二)“美人幻梦”神话意象的英雄叙事转向
        1.从巫山神女到荒冢狐仙
        2.从梦中仙境到凡俗城镇
        3.从心理补偿到英雄幻梦
    (三)玄幻剧热潮中英雄神话主题确立
        1.英雄神话的确立
        2.英雄神话的人物功能
        3.英雄神话的世俗化
三、工业文明时代女神信仰从潜匿到复兴
    (一)封建时代女神的潜匿与压抑
        1.传统文化下的狐女神信仰
        2.神秘主义隐藏中的狐女神信仰
        3.理学压抑下的狐女神信仰
    (二)女神信仰的表征与异化
        1.女神崇拜:从母神原型到巫山神女
        2.狐女神信仰:从性爱女神到爱情女神
        3.异化的女神:消费文化再造女神
    (三)女神信仰的复兴与新神话主义
        1.神话的复兴与回流
        2.古典神话没落与女性神话的兴起
        3.工业时代新神话主义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及其文化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人物与命名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问题的界定与释义
第一章 人物命名中的儒家和佛教文化
    第一节 人物命名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第二节 人物命名中的儒家文化渊源
    第三节 人物命名中的佛教文化
第二章 人物命名中的道教文化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人物命名
    第二节 仙人的命名
    第三节 人物命名中的道教文化渊源
第三章 精怪命名及其文化因素
    第一节 狐精的姓氏与传统狐文化
    第二节 精怪的命名与其原形
    第三节 精怪命名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人物命名与形象塑造的关系
    第一节 摹写人物,表现才能
    第二节 刻画人物性格
    第三节 名实关系与反讽效果
第五章 人物命名与小说主题和叙事的关系
    第一节 揭示小说主题
    第二节 暗示故事的情境或人物命运
    第三节 推动情节发展或关联全文线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唐诗中的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研究思路与方法
    4.本文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章 唐诗中的壶意象分类
    1.1 唐诗中壶意象的分类概况
    1.2 唐诗中壶意象的分类书写
        1.2.1 愿君覆瓢壶——唐诗中的壶
        1.2.2 清漏滴铜壶——唐诗中的漏壶
        1.2.3 投壶接高宴——唐诗中的投壶
第二章 唐诗中的酒壶意象
    2.1 唐诗中的酒壶风貌
        2.1.1 酒壶的功能与形制
        2.1.2 酒壶的质地描写
    2.2 酒壶与唐诗的艺术表现
        2.2.1 酒壶的特定描写意象——“壶觞”与“壶浆”
        2.2.2 一壶情所寄——酒壶中的情感表达
    2.3 酒壶与文人活动
        2.3.1 花间提壶
        2.3.2 携壶登高
        2.3.3 琴壶雅兴
        2.3.4 挈壶访友
第三章 唐诗中的“玉壶”意象
    3.1 “玉壶冰”与唐代诗人的创作
        3.1.1 “玉壶冰”溯源
        3.1.2 唐代诗人的“玉壶冰”创作
    3.2 唐诗中“玉壶冰”的喻义解读
第四章 唐诗“壶中”意象的文化意蕴
    4.1 “壶中”典故的由来
    4.2 “壶中”的道教文化意蕴
        4.2.1 壶与神仙世界之联系
        4.2.2 道教仙境意识
        4.2.3 道教长生观念
    4.3 “壶中”的宇宙空间意蕴
        4.3.1 “壶中”蕴含的空间观
        4.3.2 “壶中天地”与唐代园林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试论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宋词对唐传奇的接受研究[D]. 张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研究[D]. 程铂智.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刘阮遇仙故事源流研究[D]. 岳玉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唐人传奇小说中的民俗研究[D]. 张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唐代小说游仙故事研究[D]. 付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神话学视域下“狐”影视形象研究[D]. 邱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8]《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及其文化意蕴[D]. 张洁. 西北大学, 2020(07)
  • [9]唐诗中的壶意象研究[D]. 苏丽霞. 西北大学, 2020(07)
  • [10]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论大唐传奇中的仙境意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