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强塌陷段井桩沉陷探讨

高填方强塌陷段井桩沉陷探讨

一、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波,张雪婵,王也宜,张寒,汪宁[1](2017)在《山区高填方地基事故预防与处理》文中认为山区高填方地基具有填筑厚度大、边坡高度高、填方工程量大、填土厚度差异大、地下水影响复杂等特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边坡失稳问题。引起山区高填方地基事故的原因很多,本文针对2个典型的高填方地基沉降及边坡失稳事故并结合其他类似事故对山区高填方地基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提出了建议。

刘露[2](2014)在《海东市平安新城会展大道沿河黄土路基边坡治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深入,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拟建一条会展大道,自东向西沟通西宁市与海东市,并带动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拟建道路场地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且大量发育黄土陷穴,遇水情况下极易发生湿陷变形;并且受地形环境的影响拟建道路将沿河布线,道路边坡在沿岸河水变动过程中受水流冲刷和入渗作用很容易变形失稳。分析河水位变动对沿河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会展大道边坡的加固方案进行研究从而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施工顺利开展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会展大道沿河黄土路基边坡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在对会展大道拟建场地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会展大道边坡失稳定的原因,并定性的找出影响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详细分析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通过对经典算例的验证确定应用Midas GTS软件对水流影响下的边坡进行模拟实验的有效性,依据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3.考虑水位变化速度、水位降落比、边坡填筑材料的渗透性、基质吸力和黄土天然垂直裂缝等因素对会展大道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深入研究各影响因素对会展大道边坡渗流场的影响以及流固耦合作用下对边坡位移场、应变场和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4.对轻质泡沫混凝土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分析得到的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响应规律,提出会展大道边坡加固工程的设计方案,并对确定工法的施工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指出: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一为沿岸河流的水位变化,二为拟建场地湿陷性黄土的不良地质条件。造成会展大道边坡失稳最主要的力学机制是坡前水位变化过程边坡内外的孔隙水压力差。边坡的稳定性在坡前水位降速和下降比提高的过程中减小;安全系数的变化率随边坡填筑材料渗透系数的减小而增大;考虑基质吸力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考虑黄土表面垂直裂缝,水流沿裂缝快速入渗会加速不稳定渗流场的形成。应用泡沫轻质土换填工法加固沿河黄土边坡,可有效降低因沿岸河水渗流对湿陷性黄土侵蚀而造成的边坡失稳现象。

周毅[3](2013)在《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汇集长江、岷江等多条水系,沿江两岸河谷阶地上常常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相软弱土,其厚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随着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在沿江山区、丘陵地貌单元上通过高填方形式修建建筑场地的工程越来越多。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高填方体对地基将产生很大的荷载,当遇到大厚度的上述软弱地基时,其沉降量将很大,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使用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沉降量,对于保障建筑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涪陵电厂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以高填段深厚软弱土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场区工程地质情况,重点研究了场区深厚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采用分层总和法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深厚软基沉降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拟选出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初步设计出六种地基处理方案,通过理论技术可行性分析、处理效果分析、经济性分析以及复合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最终提出“碎石桩+清除部分软弱土”的地基处理方案,经验证该方案经济可行,处理效果好,达到保证工程稳定性及安全使用的目的,文章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1)场区覆盖层主要分布在斜坡、沟谷和Ⅰ级阶地三个地貌单元上,存在分区性,根据其形成和组成特征分为“河滩型”软弱地基、“沟谷型”软弱地基及“斜坡型”软弱地基;(2)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场区软弱地基不均匀性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软弱地基平面上分布不均匀,三种类型软弱地基分布位置具有分区性;②软基厚度不均匀,呈现规律性:“河滩型”软弱地基厚度>“沟谷型”软弱地基厚度>“斜坡型”软弱地基厚度;③软基组成不均匀。冲洪积粉质粘土和粉土呈条带状分布于场地北部、东北部的长江沿岸;坡洪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冲沟内;残坡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坡顶地段;(3)根据原状土样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深厚软弱土为粘粒含量高,天然含水率较高,力学强度较低的中压缩性低液限土,工程中必须对该层土体进行处理。(4)通过对深厚软基粉质粘土部分物理参数的统计回归分析发现其含水率与孔隙比、含水率与湿密度以及液限与塑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形成经验公式分别为e=0.023w+0.166,ρ=-0.01w+2.217和Ip=0.619Wi-7.186;(5)采用分层总和法对19-19’剖面深厚软弱地基沉降计算,结果显示深厚软弱地基190m平台下方地基表面沉降量达到1130mm,向两边逐渐减少,地基沉降很不均匀;(6)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深厚软基整体变形特性进行分析,更好地研究地基沉降的不均匀性。软弱地基范围内最大沉降出现在19-19’剖面范围及其附近,该范围地基侧向位移也大于其他区域;从局部来看,19-19’剖面180m平台-190m平台下方地基沉降量达到1.1m左右,此结果与理论计算较接近。同时地基向坡外发生了约0.72m的侧向位移;(7)分析剖面不均匀沉降变形特征,沉降量呈现以最大沉降量位置为中心,向两边逐渐减少的规律;沉降量最大值出现在软弱地基厚度很大,荷载水平不大的位置,因此软基厚度是影响地基沉降的主要原因,荷载量级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8)对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发现碎石桩法和水泥搅拌桩法是适合该场地的处理方法,对六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理论技术可行性分析、处理效果和经济性分析及地基稳定性分析,认识到把碎石桩与清除部分软基手段相结合能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稳定性达到工程要求。

马玲[4](2010)在《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为时速350公里的一次双线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运行速度快、技术标准高、对路基的要求严格,控制路基变形已成为高速铁路路基的最大难点。为了适应郑西客运专线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路基工后沉降的高标准要求,引入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地基处理技术。但由于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在郑西客运专线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首次运用,其沉降计算理论、计算参数、地基处理效果等均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开展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的相关沉降计算及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分析、现场长期工程试验等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的沉降计算、工程特性、处理效果的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了郑西客运专线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理论,包括加固区和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以及桩端附加应力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工点资料,针对同一路基高度,分析了不同桩长、不同桩体模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特性。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不同垫层加筋层数、桩间距、桩模量以及桩长径比对控制地基沉降的影响,并获得相应的影响规律。其次,通过现场长期试验得到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应力特性,分析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技术,得到了工点工后沉降,验证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在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的有效性。最后,介绍了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及加固效果,并对比分析了中浅层和深层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说明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在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应用,其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性。

曲元梅[5](2006)在《公路路基缺陷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路基防护与加固工程,是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近几年来高等级公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国内修建高等级公路的技术水平、经验有限,在已通车或正在建设中的高等级公路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病害,它直接影响着高等级公路的质量或正常运营。目前对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通道等病害的处理方法并不多,多数是沿用低等级公路的养护经验、设备、方法,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的要求。因此,对公路路基缺陷加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从对公路路基常见病害的种类及成因的分析入手,主要对高填路堤下沉病害处理技术,特殊路基(岩溶塌陷、软土路基)病害加固技术,及路基边坡病害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高填路堤加固中分别结合采用化学灌浆成功处治广西南北高速公路KO+000~K64+900部分路段路基下沉实例,从灌浆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案、施工要点等方面阐述化学灌浆法在路基下沉处理中的应用;又结合粒状浆液压力灌浆法处理省道103线仲宫至柳埠段19k+500(台背回填段)路基沉陷病害,省道103线仲宫至柳埠段29k+300(柳埠桥南)处路基沉陷病害实例,进一步论述了压力灌浆技术在路基因压实不足、地基软弱和填料不合理等造成的路基下沉处理中的推广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论证,得出注浆技术避免了传统的路基病害处理方法需中断交通后大开挖,重新换填施工这种方法既造成经济上极大浪费,且处理质量难以保证,而且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的缺陷。因此,推广注浆法的研究成果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殊路基病害处理中主要阐述了托底灌浆这种新技术在岩溶塌陷病害中的应用。通过结合国道309线章丘段岩溶路基塌陷情况,进行了岩溶塌陷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应用托底灌浆新技术加固地基的合理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总结出了托底灌浆技术的工艺参数、施工流程以及质量检测手段。用该技术加固路基获得了成功,其成果可以用于其他类似工程,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软土路基加固主要结合成渝高等级公路k95+105~k95+280段路基加固实例,阐述了粉喷桩技术处理路基基础的实验研究、设计、施工及效果分析等,证实了粉喷桩技术是高等级公路软基加固中的一种快速、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茂靖[6](2005)在《福厦高速铁路软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工程处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就现有文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既有软土规范来看,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就沉积相来说,软土有山涧洼地软土、溺谷软土及滨海软土,但不同地区软土工程地质特性差异较大,并且设计采用的地质力学参数及工程处理措施均不相同,若不加区分地将软土规范及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中,施工中将出现整治效果不佳,产生较多地质病害,这方面在既有工程施工中有较多的经验教训。 本文结合新建福厦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系统介绍了沿线软土研究技术方法,分析了软土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并采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现场平板荷载试验及原状土室内土工试验多种方法对比、分析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提供设计需要的物理力学参数。 研究软土物理力学指标之间及其与荷载试验资料、静力触探试验资料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可获得各力学指标之间及与原位测试数据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为工程设计服务。 本文还根据沿线软土的空间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提出软土处理的一般性原则及工程处理措施。

魏佳中,尚继红[7](2004)在《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兰州市某经济开发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内几幢建筑物 (井桩 ) ,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下沉典型实例 ,分析了该地区井桩下沉的原因 ,并对已采用的几种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魏佳中,尚继红[8](2003)在《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尤其是在经人为推山填沟整平的高填方地段,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以下简称井桩),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导致井桩下沉引起建筑物发生变形事故。结合兰州市某经济开发区内几幢建筑物井桩基础下沉事故的典型实例,分析了该地段井桩下沉的原因,并对已采用的几种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马义俊[9](2003)在《强夯与深层搅拌桩地基加固技术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地基工程施工中,当承载力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需要对天然的不良地基进行处理或加固。为此,深入对地基加固技术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并归纳出经济可行的复合地基加固方法,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 目前国内外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主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土和灰土挤密桩法、砂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深层搅拌法以及高压喷射注浆法等。其中强夯法和深层搅拌法是工程建设中较常用的加固方法。强夯法处理地基(Dynamic Compaction)是用来处理填土、饱和砂土、冲积土以及大量的软土地基的一种重要地基加固方法。水泥土深层搅拌法(DMM, Deep Mixing Method)是用于加固地基的另一种形式,利用深层搅拌法可以达到增加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量,提高边坡稳定性的功效。强夯法和深层搅拌法的加固机理不同,施工工艺也截然不同,深入研究两种加固方法的特点,并结合工程情况选择实施可以大大提供工程建设的功效。 本文首先对强夯法和深层搅拌法的技术特点和加固机理进行论述,充分阐述两种加固方法的加固机理、使用范围、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接着论述地基加固方案的选择和评价方法,并分析强夯法和深层搅拌加固技术的技术特点,为工程选用合适的地基加固方案奠定基础。文章最后结合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和实验结果,详细说明强夯法和深层搅拌复合加固技术的施工过程和实施效果。 文章的最终研究目标是详细说明强夯法和深层搅拌桩加固技术的工作机理及施工工艺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地基加固评价选用方法,从而为工程建设中进行地基处理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高填方地基事故预防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山区高填方地基事故
    1.1 云南某项目地基沉降分析
        1.1.1 地下水条件的改变
        1.1.2 填土填料的特殊性
        1.1.3 填土的不均匀性
        1) 厚度不均匀
        2) 填料性质不同
    1.2 高填方边坡失稳事故
2 山区地基强夯处理注意事项
    2.1 山区填土地基采用强夯法加固的适用性
    2.2 山区高填方地基强夯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 夯前场地处理
        2) 填料的选择和处理
        3) 地下水的处理
        4) 差异沉降控制
        5) 强夯前的现场试验
        6) 强夯施工
        7) 强夯后的检测
        8) 工后沉降控制
3 结语

(2)海东市平安新城会展大道沿河黄土路基边坡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沿河路基边坡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会展大道地质环境及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2.1 会展大道环境地质条件
        2.1.1 气候水文特征
        2.1.2 区域地质
        2.1.3 地质构造
        2.1.4 地层岩性
    2.2 会展大道工程地质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沿河路段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3 会展大道路基边坡的失稳原因
        2.3.1 河水流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3.2 黄土陷穴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4 小结
3. 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3.2 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
        3.2.1 非饱和土中的基质吸力
        3.2.2 饱和-非饱和达西定律
        3.2.3 土-水特征曲线的确定
        3.2.4 渗透系数函数的确定
    3.3 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
        3.3.1 非饱和土水分连续基本方程
        3.3.2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3.3.3 定解条件
    3.4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3.4.1 基本原理
        3.4.2 计算模型和参数的确定
        3.4.3 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计算
    3.5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分析
        3.5.1 基本原理
        3.5.2 水位下降三种模式
        3.5.3 算例验证
        3.5.4 会展大道边坡稳定性分析
    3.6 结论
4. 会展大道边坡加固方案设计
    4.1 泡沫轻质土特性
    4.2 会展大道边坡加固初步设计及施工工艺
        4.2.1 会展大道边坡加固初步设计
        4.2.2 泡沫轻质土换填施工工艺
    4.3 会展大道路基边坡综合防护设计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全系数计算数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场地工程地质背景
    2.1 地形地貌
        2.1.1 河谷阶地地貌
        2.1.2 微地貌类型
    2.2 地层岩性
        2.2.1 场区覆盖层特征
        2.2.2 遂宁组沉积岩(J_3s)
    2.3 地质构造
        2.3.1 节理裂隙
        2.3.2 层理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2.4.2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及腐蚀性
    2.5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
        2.5.1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2.5.2 地基土液化判别
        2.5.3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第3章 深厚软弱地基工程特性研究
    3.1 软基分布及组成特征
    3.2 深厚软弱地基物理力学性质
        3.2.1 物理性质
        3.2.2 力学性质
        3.2.3 变形特性
    3.3 软基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3.4 小结
第4章 软基变形特征分析
    4.1 填筑体设计方案
    4.2 基于理论计算的变形分析
        4.2.1 计算剖面的确定
        4.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4.2.3 沉降计算模型的建立
        4.2.4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
        4.2.5 沉降量计算结果分析
    4.3 基于数值方法的变形分析
        4.3.1 模拟范围的确定
        4.3.2 材料参数的选取
        4.3.3 模型的建立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软基处理方案研究
    5.1 软基处理方法拟选
        5.1.1 饱和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5.1.2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5.1.3 碎石桩处理方法设计
        5.1.4 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法设计
    5.2 处理方案研究
        5.2.1 处理方案可行性分析
        5.2.2 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5.2.3 经济性分析
        5.2.4 复合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5.3 方案确定及效果对比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柱锤冲扩桩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1 柱锤冲扩桩加固机理及技术特点
        1.2.2 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郑西客运专线黄土路基工程特性及技术问题
    2.1 黄土特性及工程特性
        2.1.1 黄土的湿陷性与变形特性
        2.1.2 黄土的水敏性
        2.1.3 黄土的结构性
        2.1.4 黄土的动力特性
    2.2 郑西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
        2.2.1 室内原状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2.2 扰动黄土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2.2.3 水泥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3 黄土地基路基常见病害问题及整治状况
    2.4 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程技术问题
        2.4.1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问题
        2.4.2 地基处理方法的适应性问题
        2.4.3 郑西客运专线采用的地基加固措施
第3章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
    3.1 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
    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2.1 计算方法
    3.3 计算参数
    3.4 工点计算结果
    3.5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关键设计参数数值分析
        3.5.1 垫层加筋层数分析
        3.5.2 桩间距分析
        3.5.3 桩模量分析
        3.5.4 桩长径比分析
第4章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现场试验
    4.1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试桩检验
        4.1.1 试验目的及试验内容
        4.1.2 检测方案
        4.1.3 检测手段与施工概况
        4.1.4 检测结果分析及评价
    4.2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现场长期试验
        4.2.1 现场测试数据及结果
        4.2.2 沉降预测
第5章 柱锤冲扩桩施工工艺及加固效果
    5.1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施工工艺
    5.2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质量控制及检测
    5.3 水泥土柱锤夯扩桩与其它黄土地基处理比较
        5.3.1 中浅层黄土地基处理对比
        5.3.2 深层黄土地基处理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5)公路路基缺陷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本文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高填路堤下沉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2.1 高填路堤的病害及成因分析
    2.2 高填路堤下沉处治技术简介
    2.3 注浆法处理高路堤病害技术研究
第三章 公路特殊路基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3.1 托底灌浆技术在岩溶塌陷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3.2 软土路基病害及加固技术简介
    3.3 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技术研究
第四章 路基边坡支挡技术的应用研究
    4.1 路基边坡处治常用技术分析
    4.2 边坡加固工程设计的原则、方案比选与程序
    4.3 预应力锚杆、混凝土格梁的联合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
    4.4 抗滑桩、锚杆联合加固技术研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建议
附录、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福厦高速铁路软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工程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1.1 线路概况
    1.2 沿线地质条件
第2章 福厦高速铁路软土工程地质研究技术方法
    2.1 区域地质研究法
    2.2 现场原位测试
    2.3 机动钻探和室内土工试验
    2.4 数据分析
第3章 福厦高速铁路软土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1 沿线软土成因类型
    3.2 软土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4章 福厦高速铁路软土的物理力学特质
    4.1 福州地区山涧溺谷相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1.1 软土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
        4.1.2 福州地区溺谷相软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4.1.3 溺谷相软土现场原位测试成果分析
    4.2 福州南~厦门沿线滨海相软土物理力学性质
        4.2.1 滨海相软土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
        4.2.2 福州南~厦门沿线滨海相软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4.3 滨海相软土现场平板荷载试验研究
    4.4 沿线软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
        4.4.1 软土的固结特征
        4.4.2 软土的渗透性能
        4.4.3 软土的膨胀性
    4.5 沿线软土总体工程地质特征
        4.5.1 软土总体工程地质特征
        4.5.2、山涧软土与滨海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差异
第5章 软土主要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相关分析
    5.1 福州地区溺谷相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分析
    5.2 福州南至厦门沿线滨海相软土物理力学参数间相关分析
    5.3 福州南至厦门沿线原位测试成果参数间相关分析
    5.4、软土物理力学参数与静力触探测试参数相关分析
第6章 软土地区工程处理措施
    6.1 福厦高速铁路沿线软土处理的一般原则
    6.2 福厦高速铁路软土的工程处理措施
        6.2.1 软土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6.2.2 几种常见的软基处理技术及其在福厦高速铁路上的应用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的主要论文

(7)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实例
    2.1 5号区5号住宅楼井桩下沉
        2.1.1 下沉原因
        2.1.2 处理方法
        2.1.3 效果检查与评价
    2.2 5号区小学教学楼井桩下沉
        2.2.1 下沉原因
        2.2.2 处理方法
        2.2.3 效果检查与评价
3 桩基础下沉原因分析
    3.1 从井桩的受力状况分析
    3.2 从现场解剖的情况分析
    3.3 从桩周土的试验资料分析
    3.4 井桩下沉的原因
4 井桩下沉重事故处理方案的探讨

(8)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实例
    2.1 5号区5#住宅楼井桩下沉的处理
        2.1.1 下沉原因
        2.1.2 处理方法
        2.1.3 效果检查与评价
    2.2 5号区小学教学楼井桩下沉的处理
        2.2.1 下沉原因
        2.2.2 处理方法
        2.2.3 效果检查与评价
    2.3 兰新公司12#住宅楼井桩加固工程
        2.3.1 下沉原因
        (1) 地下水的影响
        (2) 地表水的影响
        (3) 施工质量的影响
        2.3.2 加固设计与施工
        2.3.3 效果检查与评价
3 桩基础下沉原因分析
    3.1 从井桩的受力状况分析
    3.2 从现场解剖的情况分析
    3.3 从桩周土的试验资料分析:
    3.4 井桩下沉的原因
4 井桩下沉事故处理方案的探讨
    4.1 加桩托换法
    4.2 增设帮桩或加大桩底扩大头法
    4.3 按斜坡失稳进行抗滑加固
    4.4 压入桩法加固井桩下沉变形
    4.5 采用压力注浆法加固井桩
5 结语

(9)强夯与深层搅拌桩地基加固技术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2 强夯法地基加固机理及施工工艺
    2.1 强夯法的发展状况及技术经济特点
    2.2 强夯法加固机理分析
        2.2.1 饱和土的加固机理
        2.2.2 非饱和土的加固机理
        2.2.3 粘性土和砂性土的加固机理
    2.3 强夯法加固地基设计
    2.4 强夯法施工工艺
        2.4.1 施工机具
        2.4.2 施工方法
        2.4.3 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3 深层搅拌法加固机理及施工工艺
    3.1 深层搅拌法的发展状况及技术经济特点
    3.2 深层搅拌法加固机理分析
    3.3 水泥加固土的室内外试验
    3.4 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
        3.4.1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性状
        3.4.2 水泥系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
    3.5 深层搅拌法施工
        3.5.1 施工机械及配套设备
        3.5.2 施工工艺
        3.5.3 深层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 地基处理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强夯和搅拌法技术分析
    4.1 地基处理方案评价选择方法
        4.1.1 地基处理方案评价选择的原则
        4.1.2 地基处理方案的评价方法
    4.2 强夯法和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的技术经济特点
5 强夯法和深层搅拌加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5.1 工程简介
    5.2 地质概况
        5.2.1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2.2 地下水
    5.3 工程施工特点
    5.4 强夯地基加固施工
        5.4.1 设计技术参数
        5.4.2 强夯施工工艺
    5.5 深层搅拌桩施工
        5.5.1 深层搅拌工艺参数
        5.5.2 工艺流程
        5.5.3 质量保证措施
    5.6 工程地基加固检测与实验
    5.7 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
        5.7.1 高压注浆施工
        5.7.2 基底沽井基础处理
        5.7.3 基础下台阶地基处理
    5.8 工程应用效果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高填方地基事故预防与处理[J]. 刘金波,张雪婵,王也宜,张寒,汪宁. 施工技术, 2017(10)
  • [2]海东市平安新城会展大道沿河黄土路基边坡治理方法研究[D]. 刘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3]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D]. 周毅.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5)
  • [4]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试验研究[D]. 马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5]公路路基缺陷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D]. 曲元梅. 山东大学, 2006(12)
  • [6]福厦高速铁路软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工程处理措施[D]. 王茂靖.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7)
  • [7]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J]. 魏佳中,尚继红. 路基工程, 2004(05)
  • [8]高填方强湿陷地段井桩下沉问题的探讨[J]. 魏佳中,尚继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S2)
  • [9]强夯与深层搅拌桩地基加固技术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D]. 马义俊. 重庆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高填方强塌陷段井桩沉陷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