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旋转法兰的 SKF 超强夹紧螺栓

用于旋转法兰的 SKF 超强夹紧螺栓

一、SKF用于转动法兰的超强夹紧螺栓(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1)在《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旋转关节性能研究与自适应结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采矿、排险、军事等非结构化环境中,尤其在极地科考和深空探测等极端环境领域。虽然其运用前景广阔,但对于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机械系统、机器人和机构特性的研究较少。极地、高原科考和深空探测等领域下的机械设备、机器人需要在极端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而低温环境和大温差变化造成的热变形,都会使机械零部件间的配合以及其自身的几何特征发生改变,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状态。所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保证极寒大温差条件下的机械系统运转精度尤为重要,对提高其稳定性和工作寿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进行极寒大温差分析的理论机理,利用热弹性力学来对温变条件下零件的热变形进行计算,为下文的进一步分析做准备。然后提出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特定温度变化与分布情况,并确定材料,搭建具体的数学模型并计算,从而得出极寒大温差环境中的温度荷载对旋转关节内部造成的影响,给出了该情况下的理论原理分析并进行计算说明,最后使用ANSYS WORKBENCH对极寒大温差环境下轴承配合处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稳态热条件下轴承外圈与外壳的应力、应变与变形分布。基于以上特定情况下热应力产生的特点,针对旋转关节,确定温变自适应补偿辅助结构的设计要求与工作原理,提出两种较为可靠的自适应结构的方案,利用CREO软件分布建立了两种自适应结构的三维模型,对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选择较为合理的方案。然后对此结构内部的细节进行确定和优化,最终确定一种整体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有效的方案。研究旋转关节处的轴承内部滚道空间在极寒大温差下的游隙变化,并对热变形对负游隙轴承造成的轴承摩擦力矩改变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具体应用中,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旋转关节处进行改善的必要性,避免出现相应的问题。然后对所设计的自适应结构在温差变化中的受力与相互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利用ADAMS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了此结构能够克服极寒大温差变化产生的热应力对旋转关节的运行影响,避免了温变导致的传动精度过低和卡滞现象,提高旋转关节在极寒大温差环境中的运动精度和传动效率。最后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和说明,并对具体的测量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叙述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证明了在极寒大温差环境下的旋转关节运动受温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变化,采用所设计的自适应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少产生的间隙与摩擦力矩变化,从而提高了旋转关节的转动性能、运转精度和效率。

林建凯[2](2020)在《火箭框环拉弯机本体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工业技术的发展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运载火箭是航天工业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探索太空技术与发掘宇宙空间资源的重要工具。随着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周期的来临,作为舱体主结构的大型非对称框环产品的需求量激增,现有的拉弯成形设备已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本文对新型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本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其机身部分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本篇论文中以满足1MN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技术参数及工艺要求为前提,设计出新型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本体结构;采用实体建模法应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对所设计的新型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本体结构进行实体建模,并用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应用ABAQUS软件对该拉弯机机身主要承受力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本文对大型铝合金框环结构件及拉弯设备方案进行分析,结合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技术参数,设计出拉弯机整体结构,并根据顶弯式拉弯机的工作原理图,对所设计的拉弯机机身的受力进行分析,完成拉弯机机身模型的初步设计。将提出的拉弯机机身设计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对机身在拉弯过程中受力部位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变形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可行,且有很大安全冗余量。对已经提出的拉弯机机身设计模型进行改进后再次进行数值分析,确定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改进后的机身设计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机身的前五阶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及其变形趋势,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主机身远离主推缸尾座部分的板材为刚度薄弱环节,拉弯机不会达成共振。对拉弯机的夹头部分进行设计,制造出所设计的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并用两种典型的型材进行拉弯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顶弯式拉弯机不仅符合设计要求,而且设备安全性高,运行稳定。本文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对后续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林琦峰[3](2020)在《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层杆状建筑的高度通常为3-30米,有的甚至高达百米,高层杆状建筑的表面通常采用油漆喷涂,由于常年的日光暴晒和风吹雨打,加快高层杆状建筑的氧化腐蚀,缩短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清洁维护。本课题以树袋熊为仿生对象,设计了一种轻量化、结构简单的爬杆机器人。通过使用该爬杆机器人,代替人工对高层杆状建筑进行清洁与维护,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树袋熊的结构特征与攀爬运动,分析树袋熊攀爬运动的时序关系,揭示树袋熊的攀爬机理。树袋熊的肩关节是主动关节,角度变化空间87.45°,提供前肢的爬升动力;肘关节和腕关节是随动关节,肘关节的角度变化空间48.49°,腕关节的角度变化空间27.28°,保持躯体平衡;树袋熊的后肢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折叠与伸展,提供躯体爬升动力。(2)根据树袋熊的攀爬机理,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出5种设计方案,通过多因素模糊评价法,获得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最优设计方案。参考树袋熊的前肢与后肢,爬杆机器人分成上层抱紧结构与下层抱紧结构,参考树袋熊后肢的折叠与伸展,采用齿轮齿条结构为爬杆机器人的收缩与伸展提供动力,实现爬杆机器人的升降。(3)进行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夹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减小机械手开口角度α、摩擦系数μ,能够减小倾覆角θ,降低夹持失效影响。α从120°减小到80°时,θ减小0.2168°,μ从 0.9 减小到 0.5 时,θ减小 0.2072°。(4)根据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搭建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控制流程,建立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攀爬模式的判断准则。(5)利用Creo软件建立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设置物理特性和约束关系,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攀爬步态;利用ANSYS软件进行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有限元分析,获得齿轮轴与齿条的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

孟志伟[4](2020)在《面向甘蓝切根作业的可调式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甘蓝是我国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广泛种植。目前,我国甘蓝收获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主要依靠人工收获,收获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甘蓝的机械化收获流程一般包括导向扶正、切根、提升输送、剥叶等作业,其中切根作业是收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设计并搭建了甘蓝切根可调式试验平台,对切根作业进行了力学仿真,并进行了切根试验研究。该研究可为甘蓝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提高我国甘蓝的机械化收获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可调式试验平台设计与搭建。可调式试验平台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以及信号采集和后处理系统组成,可实现对切刀转速、切割位置、行走速度、切刀重叠量、俯仰角度的调节以及对切刀类型的更换。对可调式切根装置、行走装置、车身底盘、切刀电机控制模块、行走电机控制模块、电动推杆控制模块和传感器模块进行了设计分析,阐述了各切割要素的调节原理以及实现过程。(2)切根作业力学仿真。基于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理论建立切根作业数值模型,对双圆盘切刀切割甘蓝根茎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其力学机理。分析了圆盘切刀在X轴、Y轴和Z轴的受力,确定将圆盘切刀在Y轴上的受力Fy′作为试验数据采集对象。研究了切根过程等效应力分布,得到甘蓝根茎与圆盘切刀接触部位的应力较大的结论。并对数值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3)切根试验研究。以早红紫甘蓝为试验研究对象,设计了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以切刀转速、切割位置、行走速度、切刀重叠量、俯仰角度和切刀齿形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到单个因素对最大切根反作用力的影响规律。利用二阶正交旋转组合多因素试验,研究切刀转速、切割位置、行走速度、切刀重叠量和俯仰角度对最大切根反作用力的影响,建立最大切根反作用力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并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参数优化。多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切割要素组合为切刀转速200 r/min、切割位置17 mm、行走速度0.26 m/s、切刀重叠量22 mm、俯仰角度11°,此时最大切根反作用力为-22.5 N。以切根合格率为作业性能指标,在优化参数组合下进行了6次验证试验,得到的最大切根反作用力的平均值为-21.8 N,切根合格率的平均值为96%。本文设计的可调式试验平台是合理且可行的,可以满足切根作业的基本要求。

杨辉[5](2020)在《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密集颁布关于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装配式结构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迎来了高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率高,生产、施工效率高,是适合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结构形式。当前国内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加强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大量现场湿作业带来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效率低下等共性技术问题。本文依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2016YFC0701703),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装配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可广泛应用于抗震地区的多层、高层建筑中。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工程示范等多元化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影响因素,新型节点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现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连接形式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构造和概念设计,既实现了预制结构逐跨和上下楼层立体交叉装配施工,又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2、制作了4个预制和1个现浇对比试件,开展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足尺模型试验,对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可能影响节点性能的相关构造包括预应力筋的类型、粘结方式、灌浆料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节点为梁端塑性铰破坏,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试验强度与理论值相符,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极限变形能力强,延性与现浇构件相当;因钢筋滑移的影响耗能较弱。3、优化了节点构造,又开展了4个足尺新型节点预制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一步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及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灌浆料类型、叠合层钢筋的连接方式、预应力张拉力大小和梁端塑性铰区箍筋类型等。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钢筋试件的各项性能指标与现浇试件类似;新型节点的最优构造方案为高强钢筋、局部无粘结、波纹管灌浆和梁端开口箍筋的构造组合。4、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目前梁柱节点构件非线性分析模拟的方法。基于Open SEES软件,给出了新型节点试件的纤维模型模拟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针对预应力筋类型、张拉力大小及其粘结方式等因素进行了参数化分析。5、新型节点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为同等现浇,其设计过程总体上可按照现行设计、施工相关规范进行。给出了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并在前文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探讨,包括梁柱构件的设计,节点核心区的抗剪设计,梁柱结合处牛腿和缺口梁设计及相关构造要求等,给出了计算方法或设计建议。6、新型节点构造新颖,其关键施工工艺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提出了弧形钢筋加工、管道定位、预应力张拉和接缝处管道连接等关键施工方法。在工艺试验研究、试点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新型节点构件制作、安装阶段的关键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表明,关键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能满足实际工程应用要求。

毕振宇[6](2020)在《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是一种新颖的结构形式,它通过液压驱动的方式打破了室内和室外空间明确的界限,能够根据建筑用途与天气情况在敞开状态与封闭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在体育馆、艺术及娱乐场馆、核电站等结构中运用。本文的研究以核岛施工临时开合屋盖为工程背景,该工程采用千斤顶顶升的方法实现屋盖在敞开状态与封闭状态之间的转换。本文就该类结构中千斤顶布置位置优化方法、千斤顶作为结构构件的刚度模型及等效应力应变模型、台风等各种荷载工况下屋盖整体有限元分析、屋盖连接支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针对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结构,建立了一种千斤顶位置优化设计模型,并推导出对应的简化理论公式。将简化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位置优化设计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基于公式编写界面化程序,批量生成不同千斤顶布置位置的屋盖方案,分析了各参数对方案设计指标的影响,得到优化设计方案。其次,在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结构中,针对作为主要受力构件的液压缸,进行了刚度模型研究,推导了双作用单活塞杆液压缸和伸缩套筒液压缸的理论刚度公式。建立了液压缸三维模型,在仿真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分别将钢材构件当作刚体和变形体并考虑流固耦合的两种计算多级液压缸刚度的方法。针对多级液压缸的不同初始状态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将有限元计算模型与推导的理论公式进行比较,验证了公式合理性和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准确性。随后,基于刚度模型研究获得的等效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等效应力应变模型,为开合结构中千斤顶单元定义提供依据。将液压缸的等效应力应变模型导入开合结构有限元模型中进行整体分析,以闭合加固的状态和开启加固的状态为例进行屋盖整体有限元分析,分析刚度对屋盖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确保开合结构在台风等荷载工况下的安全性。最后,针对连接屋盖和下部结构的可拆卸支座,推导了固定螺栓扭矩和挤压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螺栓计算公式的合理性,为支座设计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建筑结构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杨晓[7](2019)在《CIMT2019刀具展品述评》文中指出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CIMT2019展会于2019年4月15~2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办,行业巨擘汇集,精品新品迭出。其中,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工具企业如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株钻)、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金鹭)、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上工)、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成都成量集团有限公司(成量)、瑞典山特维克可乐满(山特维

刘文舒[8](2019)在《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的接头设计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连续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管(Continuous Glass Fiber Reinforced Tape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Pipe,简称GFT-RTP)是一种新型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此复合管分为三层结构,内层为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简称HDPE),中间层是以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复合带正反缠绕形成的增强层,外层覆以高密度聚乙烯。该复合管保留有良好的柔韧性且具有较高的耐压性能,应用前景广阔。但是针对这种复合管现阶段仍缺少可靠便捷的连接方式。本文根据GFT-RTP管材的结构特点,针对不同管径和不同使用压力的管材设计了不同连接方案,这对复合管道的安全使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GFT-RTP管材的结构特点,对于大口径低压GFT-RTP管材,设计了对焊热熔式接头结构,并推导出了对焊热熔式接头扩径长度的计算公式。此连接方案在确保大口径GFT-RTP管材与连接处保持较大通量的同时,又使得高分子材料接触管内介质,有效的解决了接头腐蚀问题。对于小口径中高压GFT-RTP管材,提出了对焊铠装式的连接方案,即在对焊热熔式接头的基础上安装以铠装件以增强连接。此连接方案以金属铠装件的强度增强纯HDPE接头强度,解决了当管材内压过高时,对焊热熔式接头扩径高度过高的问题,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解决小口径高压GFT-RTP管材的连接问题,本文提出了整体式旋压接头和哈弗式扣压接头两种连接方案。两种方案中的金属内芯管中设计了独特的凹槽结构,并给出了相对最佳尺寸,且凹槽结构的存在缩短了金属内芯管插入管材的长度,提高安装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接头成本;另外此连接方案实现了接头与管材等径,大大提高了管路系统的输送效率。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 GFT-RTP管材和对焊热熔式接头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了接头和管材在极限内压载荷情况下的应力分布状态,并验证了理论分析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对对焊热熔式接头、对焊铠装式接头、整体式接头和哈弗式接头进行静液压实验和爆破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李宪宾[9](2019)在《基于电控永磁压边技术的铜板和铝板拉深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压边力的控制是板材成形工艺过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压边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同的压边方法、变压边力系统、临界压边力行程曲线等等,旨在实现拉深过程的自动化或智能化控制,以满足高效、节能、绿色的现代化成形工艺需求。将电控永磁技术应用于压边力控制过程,利用电控永磁吸盘的磁吸力转化为压边圈的压边力,作用于板坯的法兰区域,以实现拉深成形过程。对铜板和铝板等非铁磁材料的拉深成形,可在成形区域布置部分磁极单元,使模具结构更紧凑、提供的压边力更大。将电控永磁压边力控制方法用于非铁磁材料的拉深成形,以铜板和铝板的成形为研究对象,对成形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吸盘磁路原理、磁滞回线、磁能损耗分析,高磁能磁极材料的选择与磁体结构参数的理论计算;磁极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对吸盘结构参数对电磁场、磁吸力影响规律,及压边装置的气隙对压边力影响规律研究,以完成磁垫和拉深模具设计;进行铜板和铝板圆筒形件的拉深实验及板材拉深工艺的研究,以验证该压边装置应用于铜板和铝板拉深压边方法的可行性。首先,分析了板材拉深力学理论及缺陷问题,确定了应用于板材拉深所使用的磁极类型。分析吸盘磁路原理、磁滞回线原理和测量、吸盘磁损耗等问题,选择高磁能磁极材料并研究磁极结构参数关系,计算出了磁材料的结构参数。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DOE的电控永磁吸盘磁极参数的新型优化方法。根据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实验验证等方法,选择50mm×50mm的磁极型号,进行有限元正交仿真实验与高精度回归方程结合的方法。最终优化得到该磁材料下,钕铁硼尺寸为50mm×9.4mm×10mm,铝镍钴尺寸为41mm×41mm×12.5mm,磁极块的厚度17.2mm。以同样的优化方法确定了脉冲电流为19A,铜线的粗细为0.5mm,线圈的匝数为255匝,线圈的高度为12mm。进行实验验证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得到单位面积磁吸力分别为161.23N/cm2和167.75N/cm2,且吸盘基本能实现完全退磁,证明了该优化方法应用于磁极单元优化的可行性。然后,根据磁极单元的不同布局形式,采用有限元模拟等方法,随机选择被吸板与吸盘之间的气隙为0.3mm,进行了吸盘结构参数对电磁场、磁吸力影响规律研究。得到了毛坯厚度对压边力的影响曲线,并根据气隙仿真结果,对毛坯非接触区域结构形式及吸盘的上表面提出了改进方案。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电控永磁吸盘装置,以实现吸盘上表面的平整度和耐磨程度。根据吸盘的电磁仿真分析,进行板坯拉深初始位置的有限元应力分析,最终得到了该压边力条件下板材拉深工艺的仿真图。最后,制作了铜板和铝板的电控永磁压边拉深装置。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选取H62和AA6061非铁磁材料,板坯厚度为0.5mm直径为90mm。以直径为50mm的圆筒形件为例,进行电控永磁压边的拉深实验。控制器级数为9等级时可实现铝板的完全拉深,控制器级数为11等级时可实现铜板的完全拉深。对拉深成形过程的起皱和破裂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压边力的控制过程及板料的成形效果。结果表明,该新型电控永磁压边装置可应用于铜板和铝板的拉深工艺。

王强[10](2019)在《滤网焊接机的数字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水过滤器滤网的焊接效率,降低焊接成本,实现滤网的自动化焊接,本文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设计开发了一款滤网焊接机。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自动焊接机、焊接方法及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滤网及其焊接要求,确定了采用激光焊将卷绕成形的不锈钢丝连续矩形圈焊接在中心钢管上,采用微束等离子焊在已焊好的不锈钢丝连续矩形圈的最大外圆周上的中点焊接一圈螺旋外绕不锈钢丝;设计了焊接工艺路线,说明了滤网焊接机的工作原理。(2)根据水过滤器滤网的结构特点、滤网的焊接方法及焊接工艺流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由激光焊接系统、微束等离子焊接系统、控制系统和焊接机底座组成的滤网焊接机结构,并对其进行了三维建模;对激光焊接系统和微束等离子焊接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选型计算;对焊接机底座框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3)基于机构学和齐次坐标变换的方法建立了滤网焊接机的运动学模型;运用SolidWorks和ADAMS软件对滤网焊接机的激光焊接系统和微束等离子焊接系统分别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验证了滤网焊接机运动轨迹的正确性;通过对滤网焊接机的位置误差进行计算分析,验证了滤网焊接机的位置精度满足焊接要求;计算了滤网焊接机的焊接效率,焊接一根水过滤器滤网的时间约为33.7min。(4)概述了布谷鸟搜索算法理论;对板结构支撑座和框架结构支撑座进行了受力载荷类型及约束条件的分析,建立了板结构和框架结构支撑座的数学模型;采用布谷鸟搜索算法对两种结构的支撑座进行了优化,利用ABAQUS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力学分析验证,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下,选取了质量更轻的框架结构支撑座。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数字化设计方法设计开发了滤网焊接机,运用运动学仿真验证了焊接运动的准确性,利用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得到了质量更轻的框架结构支撑座。期望该滤网焊接机的设计将对相类似焊接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SKF用于转动法兰的超强夹紧螺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KF用于转动法兰的超强夹紧螺栓(论文提纲范文)

(1)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旋转关节性能研究与自适应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机械设备运用及热变形理论研究现状
        1.2.1 极寒环境机器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机械热变形理论与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温度荷载的影响分析
    2.1 温变条件下热变形与温度荷载理论基础
        2.1.1 热传导与温度场
        2.1.2 热弹性力学理论与温度荷载产生分析
        2.1.3 非均匀温度场空心圆环零件的热位移与热应力计算理论
    2.2 极寒大温差环境下回转体零件配合处应力与变形量的理论分析
        2.2.1 极寒大温差环境对轴承外圈与外壳配合处径向情况的影响分析
        2.2.2 温度荷载对旋转关节处应力及变形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2.3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极寒大温差环境下稳态热仿真分析
        2.3.1 基本参数设置
        2.3.2 采用弱弹簧(Weak Springs)设置
        2.3.3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温变环境下自适应结构设计与优化
    3.1 极端环境下一体化关节设计目标及难点
        3.1.1 设计目的与思路分析
        3.1.2 针对设计目的的难点解决
    3.2 极寒大温差环境下适应结构的设计
        3.2.1 轴向预紧设计
        3.2.2 径向布置设计
        3.2.3 轴向布置碟簧对径向调整的作用
    3.3 温变自适应结构设计方案与内部细节
        3.3.1 设计方案1的原理及具体构型
        3.3.2 设计方案2的原理及具体构型
        3.3.3 设计方案分析选择
        3.3.4 内部结构优化与具体构造
    3.4 所设计的极寒大温差环境下自适应结构优点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温变环境轴承运转及自适应结构的力学分析
    4.1 极寒大温差环境中轴承内部的游隙变化
    4.2 负游隙下热变形对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
    4.3 极寒大温差环境中的自适应结构在温变过程中的力学分析
    4.4 基于ADAMS的仿真对所设计的自适应结构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极寒大温差环境旋转关节与自适应机构实验
    5.1 大温变转动关节与自适应结构实验装置的设计
        5.1.1 实验的测量方法与原理
        5.1.2 实验台的设计与轴系布置
    5.2 温变条件关节摩擦力矩与自适应结构对比实验
        5.2.1 实验的设备零部件选用与参数设置
        5.2.2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火箭框环拉弯机本体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引言
    1.3 国内外拉弯成形研究的发展及拉弯设备现状
    1.4 本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型材弯曲的基本原理
    2.3 拉弯机的主要结构形式
    2.4 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总体方案确定
        2.4.1 大型铝合金框环结构件工艺分析
        2.4.2 拉弯设备方案选择
        2.4.3 顶弯式火箭框环拉弯机的整体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拉弯机初步机身模型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机身部分的受力分析及结构的设计
        3.2.1 机身部分受力分析
        3.2.2 机身及移动工作台设计
        3.2.3 机身部分强度校核
    3.3 有限元法及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3.4 有限元建模
        3.4.1 机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2 单元选择
        3.4.3 网格划分
        3.4.4 材料模型
        3.4.5 分析步及各表面相互作用设置
        3.4.6 边界条件设置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拉弯机机身改进模型的数值分析及模态分析
    4.1 引言
    4.2 机身改进模型的建立
    4.3 机身改进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4.5 机身改进模型的有限元模态计算及结果分析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夹头部分及拉弯辅助装置的设计
    5.1 引言
    5.2 拉弯机夹头部分的设计
        5.2.1 夹头部分设计
        5.2.2 拉弯辅助装置的设计
    5.3 顶弯式拉弯机设备制造及拉弯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致谢

(3)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爬杆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树袋熊的攀爬特性
    2.1 树袋熊的生物特征
    2.2 树袋熊的攀爬步态
    2.3 树袋熊的关节角度
    2.4 树袋熊的攀爬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3.1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方案设计
        3.1.1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设计目标
        3.1.2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方案评价
    3.2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3.2.1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整体结构
        3.2.2 清洁机构的结构设计
        3.2.3 抱紧机构的结构设计
        3.2.4 抱紧机构的传动设计
        3.2.5 升降机构的传动设计
    3.3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电机选型
        3.3.1 清洁机构的舵机选型
        3.3.2 抱紧机构的电机选型
        3.3.3 升降机构的电机选型
    3.4 清洁机构的运动分析
        3.4.1 正运动学分析
        3.4.2 逆运动学分析
    3.5 抱紧机构的夹持分析
        3.5.1 倾覆失效模型
        3.5.2 参数变化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4.1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系统组成
        4.1.1 控制主板
        4.1.2 传感器的选用
    4.2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控制策略
    4.3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控制架构
    4.4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控制流程
    4.5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驱动策略
        4.5.1 向上攀爬的驱动控制
        4.5.2 向下攀爬的驱动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建模与仿真
    5.1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三维建模
        5.1.1 清洁机构的三维模型
        5.1.2 上层抱紧机构的三维模型
        5.1.3 升降机构的三维模型
        5.1.4 下层抱紧机构的三维模型
        5.1.5 整体结构的三维模型
    5.2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仿真分析
        5.2.1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建模
        5.2.2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约束
        5.2.3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驱动
        5.2.4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向上攀爬仿真
        5.2.5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向下攀爬仿真
        5.2.6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清洁仿真
    5.3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有限元分析
        5.3.1 齿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5.3.2 齿条的有限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面向甘蓝切根作业的可调式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可调式试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2.1 总体方案设计
        2.1.1 设计要求
        2.1.2 结构设计
        2.1.3 工作原理
    2.2 机械本体
        2.2.1 可调式切根装置
        2.2.2 行走装置
        2.2.3 车身底盘
    2.3 控制系统
        2.3.1 切刀电机控制模块
        2.3.2 行走电机控制模块
        2.3.3 电动推杆控制模块
    2.4 信号采集和后处理系统
    2.5 试验平台的搭建
    2.6 本章小结
3 切根作业力学仿真
    3.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3.2 几何建模与离散化
        3.2.1 几何建模
        3.2.2 离散化
    3.3 边界条件设定与求解方法
        3.3.1 边界条件设定
        3.3.2 求解方法
    3.4 数值结果分析
        3.4.1 根茎和切刀受力分析
        3.4.2 切根作业受力分析
        3.4.3 等效应力分布
    3.5 数值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切根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步骤
        4.1.4 试验原理
    4.2 单因素试验
        4.2.1 切刀转速
        4.2.2 切刀重叠量
        4.2.3 切割位置
        4.2.4 俯仰角度
        4.2.5 行走速度
        4.2.6 切刀布置形式
    4.4 多因素试验
        4.4.1 方法简介
        4.4.2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检验
        4.4.3 响应曲面分析
        4.4.4 模型优化与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5)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分类
    1.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形式
        1.3.1 湿式连接
        1.3.2 干式连接
        1.3.3 干湿混合式连接
    1.4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节点构造及理论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当前梁柱节点存在的问题
    2.3 新型节点的概念设计
        2.3.1 节点构造理念
        2.3.2 节点构造
        2.3.3 施工流程
    2.4 新型节点性能的理论分析
        2.4.1 节点设计原则
        2.4.2 抗弯强度设计
        2.4.3 抗剪强度设计
        2.4.4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截面分析
    2.5 新型梁柱节点延性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节点抗震性能验证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背景工程简介
    3.3 试验构件设计
        3.3.1 现浇试件
        3.3.2 预制试件
    3.4 试件加工
    3.5 材料特性
    3.6 试验加载设计
        3.6.1 试验设备和加载工装
        3.6.2 试验加载制度
    3.7 试验量测内容
    3.8 试验过程及现象
        3.8.1 试件CP试验过程及现象
        3.8.2 试件PC-1试验过程及现象
        3.8.3 试件PC-2试验过程及现象
        3.8.4 试件PC-3试验过程及现象
        3.8.5 试件PC-4试验过程及现象
    3.9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3.9.1 破坏过程
        3.9.2 破坏模式
        3.9.3 钢筋滑移情况
    3.10 试验结果分析
        3.10.1 滞回曲线
        3.10.2 骨架曲线
        3.10.3 承载能力
        3.10.4 强度退化
        3.10.5 延性分析
        3.10.6 刚度退化
        3.10.7 耗能能力
    3.11 梁端结合部混凝土表面应变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节点构造优化及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构件的优化和试验参数
    4.3 试件加工
    4.4 材料特性
    4.5 试验加载设计
        4.5.1 试验加载工装加固
        4.5.2 试验加载制度
        4.5.3 测点布置
    4.6 试验过程及现象
        4.6.1 试件SP-1试验过程及现象
        4.6.2 试件SP-2试验过程及现象
        4.6.3 试件SP-3试验过程及现象
        4.6.4 试件SP-4试验过程及现象
    4.7 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分析
        4.7.1 破坏过程
        4.7.2 破坏模式
    4.8 试验结果分析
        4.8.1 滞回曲线
        4.8.2 骨架曲线
        4.8.3 承载能力
        4.8.4 强度退化
        4.8.5 延性分析
        4.8.6 刚度退化
        4.8.7 耗能能力
    4.9 梁端结合部平截面假定分析
    4.10 钢筋应变分析
        4.10.1 叠合层钢筋应变
        4.10.2 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变
        4.10.3 牛腿钢筋应变
        4.10.4 缺口梁钢筋应变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penSEES的数值模拟及参数化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梁柱节点模型
    5.3 基于OpenSEES的非线性分析
        5.3.1 OpenSEES简介
        5.3.2 梁柱非线性单元
        5.3.3 非线性模拟关键问题
        5.3.4 修正Kent-Park混凝土本构
        5.3.5 Pointo钢筋本构
        5.3.6 广义一维滞回Pinching4材料
    5.4 节点核心区模型
        5.4.1 集中弹簧模型
        5.4.2 剪切板模型
        5.4.3 节点核心区骨架曲线
        5.4.4 弹簧骨架曲线
        5.4.5 滞回规则
    5.5 钢筋粘结滑移模型
        5.5.1 局部粘结-滑移关系
        5.5.2 总体粘结-滑移关系
        5.5.3 钢筋应力-滑移曲线
        5.5.4 滞回规则
    5.6 基于OpenSEES的分析模型建立
        5.6.1 现浇试件模型
        5.6.2 预制试件有粘结模型
        5.6.3 预制试件无粘结模型
        5.6.4 零长度截面单元
        5.6.5 预制试件梁端细部构造模拟
    5.7 现浇试件模拟结果
    5.8 预制有粘结试件模拟结果分析
        5.8.1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8.2 预应力筋无粘结长度参数分析
        5.8.3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参数分析
    5.9 预制无粘结试件模拟结果
        5.9.1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9.2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参数分析
        5.9.3 预应力筋类型
    5.10 耗能能力的探讨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6.1 引言
    6.2 新型节点预制框架结构设计流程
        6.2.1 少支架施工
        6.2.2 无支架施工
    6.3 预制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6.4 构件尺寸拟定及节点总体布置
    6.5 预应力弧形钢筋配置
    6.6 接缝及灌缝
    6.7 波纹管及灌浆
    6.8 无粘结长度
    6.9 预制梁、叠合梁设计
        6.9.1 使用阶段验算
        6.9.2 施工阶段验算
        6.9.3 梁端接缝处截面钢筋应力计算
    6.10 预制柱设计
    6.11 节点核心区设计
        6.11.1 新型节点核心区受力分析
        6.11.2 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计算
        6.11.3 节点核心区设计建议
    6.12 牛腿受力设计
        6.12.1 简支牛腿
        6.12.2 刚接暗牛腿
        6.12.3 新型节点牛腿拉压杆模型
        6.12.4 新型节点牛腿设计建议
    6.13 缺口梁设计
        6.13.1 简支缺口梁
        6.13.2 刚接缺口梁
        6.13.3 新型节点缺口梁拉压杆模型
        6.13.4 新型节点缺口梁设计建议
    6.1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施工工艺及控制标准研究
    7.1 引言
    7.2 关键施工方法和工艺试验研究
        7.2.1 预应力钢筋弯弧
        7.2.2 波纹管定位和安装
        7.2.3 接缝处管道连接
        7.2.4 预应钢筋穿束
        7.2.5 预应钢筋张拉
    7.3 施工工艺和操作要点
        7.3.1 施工流程
        7.3.2 构件制作
        7.3.3 构件安装
    7.4 控制标准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6)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开合屋盖结构
        1.2.2 开合屋盖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1.2.3 开合屋盖千斤顶驱动形式
    1.3 论文的构成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屋盖中千斤顶布置位置参数优化
    2.1 引言
    2.2 案例简介及位置参数化计算理论研究
        2.2.1 开合屋盖案例简介
        2.2.2 千斤顶位置参数化计算理论研究
    2.3 界面化计算程序的实现
        2.3.1 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
        2.3.2 程序参数优化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合屋盖结构中双作用液压缸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液压缸简介
        3.2.1 液压缸分类
        3.2.2 液压缸结构
    3.3 双作用单活塞杆液压缸刚度分析
        3.3.1 刚度理论分析
        3.3.2 刚度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3.3.3 刚度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3.4 双作用多级液压缸刚度分析
        3.4.1 刚度理论分析
        3.4.2 刚度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3.4.3 刚度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4.1 引言
    4.2 加固状态下屋盖受力分析
        4.2.1 闭合状态加固屋盖案例
        4.2.2 闭合状态下液压缸及索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4.2.3 开启状态加固屋盖案例
        4.2.4 开启状态下液压缸及加固杆刚度对结构受力分析影响
    4.3 双作用单活塞杆液压缸驱动屋盖有限元计算分析
        4.3.1 双作用单活塞杆液压缸应力应变模型
        4.3.2 闭合状态下屋盖受力分析及变形研究
        4.3.3 开启状态下屋盖受力分析及变形研究
    4.4 双作用多级液压缸驱动屋盖有限元分析
        4.4.1 多级液压缸应力应变模型
        4.4.2 闭合状态下屋盖受力分析及变形研究
        4.4.3 开启状态下屋盖受力分析及变形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合屋盖可拆卸支座节点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概况
        5.2.1 试验模型参数
        5.2.2 加载及测量方案
        5.2.3 试验步骤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验现象
        5.3.2 理论分析
        5.3.3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1.1 主要结论
        6.1.2 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CIMT2019刀具展品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车刀
    1. 株钻公司新刀具材质
    2. 泰珂洛新款TurnTen-Feed
二、铣刀
    1. 山特维克可乐满钛合金铣刀CoroMill390
    2. 伊斯卡小直径立铣刀NAN3MILL
    3. 肯纳新型HARVITM Ultra 8X玉米铣刀
    4. 株钻涂层牌号DW01
    5. 瓦尔特密齿立铣刀M5130
    6. 成都邦普快进给切削P110系列面铣刀
    7. 黛杰双面赛豹EXSAP/MSX型
    8. 黛杰“耐勇斯文”可转位球头铣刀
三、孔加工刀具
    1. 肯纳KenTIP FS
    2. 株钻ZSD系列新型浅孔钻
    3. 株钻ZTK系列可换头钻头
    4. 深圳金洲超精密微型钻头
    5. 森泰英格高精度可调铰刀和可转位铰刀
    6. 好优利经济型反锪沉孔刀具BSF
四、螺纹加工刀具
    1. 恒鼎防松脱自锁螺纹丝锥
    2. 瓦尔特多排齿螺纹铣刀
五、齿轮加工刀具
    1. 星速INNO齿轮滚刀
    2. 星速INNO剃齿刀
    3.星速INNO倒棱刀
六、工具系统
    1. 大昭和端面冷却型夹套的美夹微型刀柄
    2. 森泰英格“鲨鱼”系列液压刀柄
    3. 日研数控车床用高精度双零位补正刀柄
七、切削加工解决方案
    1. 森泰英格汽车零部件加工方案
    2. 方寸动力电机壳体加工方案
    3. 方寸发动机缸体加工方案
    4. 方寸的转向节加工方案
    5. 可乐满数字化解决方案MachiningInsights
八、结束语

(8)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的接头设计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Foreword)
    1.2 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概述(Summary of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composite pipe)
    1.3 RTP 管道连接技术概述(Overview of RTP connection technology)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ubject research)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Main research content)
2 GFT-RTP的基本假设和管材性能
    2.1 引言(Foreword)
    2.2 基本假设(Basic hypothesis)
    2.3 管材几何参数(Geometric parameters of RTP)
    2.4 管材材料性能参数(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pipe materials)
    2.5 本章小结(Summary)
3 内压载荷下GFT-RTP连接接头设计
    3.1 引言(Foreword)
    3.2 大口径低压 GFT-RTP 连接接头设计(Design of large caliber lowpressure GFT-RTP joint)
    3.3 小口径中高压GFT-RTP连接接头设计(Design of small diametermedium and high pressure GFT-RTP joint)
    3.4 本章小结(Summary)
4 内压载荷下GFT-RTP连接接头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Foreword)
    4.2 有限元模拟(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4.3 本章小结(Summary)
5 内压载荷下GFT-RTP连接接头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Foreword)
    5.2 GFT-RTP连接接头的实验准则和实验设备(Experimental criteria andequipment for GFT-RTP joints)
    5.3 大口径低压GFT-RTP连接接头的实验验证(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of large caliber low pressure GFT-RTP joints)
    5.4 小口径中高压GFT-RTP连接接头的实验验证(Experimentalverification of small diameter medium and high pressure GFT-RTP joints)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results)
    5.6 本章小结(Summary)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Summary)
    6.2 工作展望(Prospects)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电控永磁压边技术的铜板和铝板拉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铁磁材料冲压成形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3 压边力控制技术在非铁磁材料成形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4 电控永磁技术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板材拉深成形过程力学分析及吸盘磁路设计方法
    2.1 圆筒形件拉深成形过程理论分析
        2.1.1 拉深成形过程的力学分析
        2.1.2 拉深成形过程出现的缺陷
    2.2 电控永磁吸盘的类型选择与磁路原理分析
        2.2.1 磁极的类型选择与结构改装
        2.2.2 吸盘的磁路原理分析
    2.3 吸盘的材料属性分析与选择
        2.3.1 磁滞回线原理、测量及吸盘磁损耗分析
        2.3.2 永磁体的获取
        2.3.3 可逆磁体的获取
        2.3.4 软磁材料的获取
    2.4 电控永磁吸盘的结构参数分析与理论计算
        2.4.1 电控永磁吸盘结构参数分析
        2.4.2 磁体结构的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极结构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软件ANSYS的电磁学仿真理论
        3.2.1 ANSYS软件的电磁学简介
        3.2.2 电控永磁吸盘的ANSYS的三维静态磁分析步骤
    3.3 基于DOE的电控永磁吸盘磁极参数分析与仿真优化
        3.3.1 基于DOE技术的分析方法
        3.3.2 磁极结构参数的正交仿真试验
        3.3.3 试验仿真结果数据分析
        3.3.4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参数优化
        3.3.5 给电状态下相关磁极结构参数的确定
    3.4 优化参数的实验验证及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永磁压边拉深成形有限元模拟及模具设计
    4.1 引言
    4.2 吸盘结构参数对电磁场、磁吸力影响规律有限元分析
        4.2.1 吸盘结构参数对电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
        4.2.2 吸盘结构参数对磁吸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4.3 压边装置的气隙分析及压边力影响规律有限元分析
        4.3.1 含有一定厚度铜板的气隙分析
        4.3.2 不同厚度板坯对吸盘压边力的影响
    4.4 电控永磁压边拉深成形模具设计
        4.4.1 非接触板坯区域被吸板的改进
        4.4.2 非接触板坯区域改进前后磁吸力仿真分析
        4.4.3 吸盘上表面的改进
        4.4.4 压边装置加垫板前后磁吸力仿真分析
    4.5 板材拉深成形过程有限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板和铜板的电控永磁压边拉深成形实验
    5.1 引言
    5.2 应用于铜板和铝板的拉深工艺实验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材料
        5.2.4 板材拉深实验过程
    5.3 拉深实验结果及工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滤网焊接机的数字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动焊接机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动态
        1.2.1 自动焊接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自动焊接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焊接方法综述
    1.4 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动态
    1.5 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滤网焊接要求与工艺分析
    2.1 滤网及其焊接要求简介
    2.2 滤网焊接方法的选择
        2.2.1 工序二焊接方法选择
        2.2.2 工序三焊接方法选择
    2.3 滤网焊接工艺路线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滤网焊接机的设计与建模
    3.1 滤网焊接机的总体结构设计
    3.2 激光焊接系统的设计与建模
        3.2.1 激光焊接装置
        3.2.2 激光焊枪位姿调整机构
        3.2.3 焊件旋转夹紧机构
        3.2.4 气动尾座
        3.2.5 不锈钢丝矩形圈夹紧、定位装置
        3.2.6 不锈钢丝矩形圈上料机构
    3.3 微束等离子焊接系统的设计与建模
        3.3.1 微束等离子焊接装置
        3.3.2 螺旋外绕不锈钢丝导向装置
        3.3.3 螺旋外绕不锈钢丝上料机构
    3.4 底座框架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
        3.4.1 底座框架的建模
        3.4.2 底座框架的有限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滤网焊接机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4.1 滤网焊接机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4.1.1 运动链的建立
        4.1.2 机构坐标系的设定
        4.1.3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4.2 激光焊接系统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4.3 微束等离子焊接系统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4.4 滤网焊接机的位置精度分析
    4.5 滤网焊接机的效率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支撑座轻量化设计
    5.1 布谷鸟搜索算法理论
    5.2 滤网焊接机支撑座结构和载荷分析
        5.2.1 支撑座结构分析
        5.2.2 支撑座受力载荷分析
        5.2.3 支撑座约束条件分析
    5.3 建立支撑座优化数学模型
    5.4 算法实例分析
        5.4.1 基本CS算法优化支撑座分析
        5.4.2 有限元分析验证
        5.4.3 优化结果分析
        5.4.4 优化模型选取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SKF用于转动法兰的超强夹紧螺栓(论文参考文献)

  • [1]极寒大温差环境下旋转关节性能研究与自适应结构设计[D]. 王旭.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火箭框环拉弯机本体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林建凯. 燕山大学, 2020(07)
  • [3]仿树袋熊爬杆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 林琦峰.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面向甘蓝切根作业的可调式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研究[D]. 孟志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5]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辉. 东南大学, 2020(01)
  • [6]千斤顶驱动开合屋盖关键技术研究[D]. 毕振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7]CIMT2019刀具展品述评[J]. 杨晓.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19(05)
  • [8]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管的接头设计及数值模拟[D]. 刘文舒.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基于电控永磁压边技术的铜板和铝板拉深工艺研究[D]. 李宪宾. 燕山大学, 2019(03)
  • [10]滤网焊接机的数字化设计[D]. 王强.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用于旋转法兰的 SKF 超强夹紧螺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