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去年四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一、去年四季度多项景气指数创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于悦[1](2021)在《我国汽车企业债券违约成因研究 ——以LF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崔有波[2](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郑晨茜[3](2019)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根本之路在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向是创新驱动,其拥有先进技术、资源高度等优势,是引领社会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创新活动具有显着地高风险性及正外部性等公共产品的特性,企业不能完全获得创新成果的收益,并且在从事研发创新时会面临融资困难,这些问题会削弱企业从事创新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规制创新活动会导致效率低下,造成“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为了纠正“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等问题造成的创新投入不足现象,各国政府皆制定了一系列政府补助政策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投入力度,从事创新研发活动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补助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是否具有中介作用,研究了中介传导机制。通过梳理文献界定了相关概念,并将关于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创新绩效三者间相互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概述。同时利用“公共产品”、“企业资源论”、“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理论基础探究了政府干预创新研发活动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利用2011-2017年间我国748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与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研发投入的中介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提高企业资产净收益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政府补助的效果主要通过刺激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来实现,这条途径占政府补助效果的49.93%。同时资本密集度和股权集中度也显着提高企业资产净收益率,企业负债水平则相反。而企业规模对企业资产净收益率影响显着但效果微乎其微。根据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政府改善补助制度以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方烨[4](2015)在《下半年工业经济增速有望缓慢回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轮经济回调趋势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区域增速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3%、7.8%和8.4%。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中央政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自贸区建设等政策将逐步发挥作用,从而对工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带动工业经济增速?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黄群慧,张其仔,原磊,王秀丽,张航燕[5](2015)在《6月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6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回暖,工业经济增速连续3个月小幅回升;预计7月份工业经济增速继续回升。消费增长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速回升的主要因素;受此影响,6月份产业链下游行业持续平稳回升,但产业链上游采矿、能源等行业持续下滑。东、中、西地区连续3个月增速全面回升,区域增速差异缩小。全球工业经济处于缓慢复苏中,但回升速度有所放缓。一、2015年6月份工业运行情况(一)工业经济增速连续3个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6](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7](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指出

金素[8](2013)在《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文中认为自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危机的深层影响从美国金融业蔓延至各国实体经济,对此,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搭配抵御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令人欣喜的是时至今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搭配发挥效应,危机的深度危害逐步消除,世界经济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复苏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加之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及全球通胀等风险存在,使世界经济复苏之势显得疲软且充满变数。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以中美两国为例,比较研究两个大国在这场危机中使用的政策搭配方案并检验政策搭配效应,以进一步分析美国政策搭配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中行之有效的改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与国际金融危机相关的概念地界定出发,通过回顾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危害再到各国出台政策后的逐步复苏的全过程,并仔细梳理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本文的后续深入分析和论证奠定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全文的主要研究分为美国和中国两条主线,既有并行区域也有交错对比,首先对美国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在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推动经济复苏和维持霸主地位等强烈的政策动机驱动下,美国政府、联储和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工具,并在保持美国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搭配使用各政策以应对危机。其次,按照完全相同的研究逻辑,本文梳理了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事实,出于保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动机的驱动,中国也迅速出台了涉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大量政策工具,在人民币汇率政策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有效搭配各政策以应对危机。在完成了理论上探究中美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事实基础上,本文紧接着对政策搭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构建因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分别对中、美两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政策搭配组合中对经济复苏和就业率提高贡献最大的是货币政策,其次是汇率政策,而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相对而言,中国的实证结果几乎相反,在应对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中,第一,代表汇率政策的公因子无法提取,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对拉动经济复苏存在滞后效应,第三,在拉动经济复苏效应中财政政策贡献较大,货币政策效果较为微弱。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才是所做研究的目的所在,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紧接美国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出其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发人深省的教训;并对比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紧接着中国的实证检验结果之后仔细剖析了中国应对危机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使后文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之道。行文至最后时,在综合考虑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基础上,通过构建包括内部金融“防火墙”和外部金融“防护网”在内的中国的金融危机防御体系来应对危机。具体包含核心的基础条件的建设、政策搭配的改革和国际政策搭配的协调与合作三个部分,以寻求在世界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增长的良好国际环境下实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并能够真正发挥各类宏观经济政策搭配调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作用。

韩国高[9](2012)在《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能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表现,但是当产能超过有效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形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不仅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以及非有效配置,而且产品供过于求会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库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倒闭,大批员工失业,银行坏账增多以及信贷风险增加,贸易摩擦加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问题,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变化,消费品行业出现全面产能过剩现象。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产能过剩迅速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蔓延到投资品生产领域,在住宅和汽车等消费带动下,部分生产资料领域出现短缺,从而引发了投资热潮。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在投资周期结束、巨大产能开始集中释放时,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建立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以及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了解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波动特征、监测行业的经济运行动态和产能利用状况以及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量与产能过剩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利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行业产能过剩的测度着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产能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我国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来动态关注行业发展态势和产能利用状况。最后,针对如何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一、本文在微观经济学生产、成本、均衡理论基础上,借鉴Berndt和Morrison(1981)提出的成本函数法,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测度了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28个行业1999~2008年的产能利用水平,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行业发展的波动特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中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业、化学纤维七个产能过剩行业;我国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动呈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国家采取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治理产能过剩,但收效甚微;对于一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端技术密集型行业,容易出现生产能力超负荷,产能利用率偏高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七个产能过剩行业,本文建立了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能过剩形成的直接原因,并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收效甚微这一现象,指出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缺陷、利益驱使以及思想认识偏差、储蓄率过高等是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二、本文在Lucas与Prescott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需求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对过剩产能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ynamic Panel Data Model)建立了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然后分别从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两个角度建立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重点对已形成的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并未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起到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和产业信息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政府和企业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仍然出现投资膨胀现象。已存在的过剩产能也并未对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抑制作用,这主要归因于资本的逐利性。产能过剩行业最初大多是盈利性较高的行业,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将在较高经济效益下实现的自我积累进行再投资。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对国内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主要归因于商业银行出于信贷风险管理考虑,对产能过剩行业采取惜贷措施。三、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测度了我国28个地区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作为各地区工业产能过剩程度的度量指标。进一步地,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全国以及不同区域内部工业产能过剩对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关系。结论表明: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化。产能过剩降低了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强了职工储蓄意愿、通过出口换取了大量外汇收入,这些都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系统内部,出现流动性过剩。我国东部地区产能过剩对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程度要低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投融资渠道较广,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来的资金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适当的投资渠道。四、本文在市场结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市场结构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CRn、赫芬达尔指数HI以及熵指数EI,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水平偏低并且呈现出U型变动趋势。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在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钢铁企业区域集中度较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缓慢,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发展迅速;地方政府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导致大量民营企业纷纷涌入钢铁市场;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工作障碍重重,进展缓慢等。同样,我国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水平也都很低。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均较小,因此,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形成过度竞争,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展开价格战。另外,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多表现出“易进难出”,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有效的进入壁垒;同时,由于落后产能退出涉及问题较多,大量落后产能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也很难从市场中退出,稀释了市场集中程度,都导致这些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五、本文选取了十个既能够反映行业产能过剩特征、又能够反映产能利用状况的经济预警指标,分别构建了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结果表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经济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的影响下,2001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较2000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了基础原材料行业的市场需求,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的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大幅上升。然而,2005年,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多建成投产,产能集中释放,导致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出现了大幅下降,并且钢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进入了产能显着过剩的预警区间。2006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愈加良好,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出现大幅回升。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低迷,需求萎缩,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发生大幅下降,并且钢铁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了产能显着过剩的预警区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产能过剩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产能利用水平的测度、波动特征、产能过剩成因以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产能过剩行业的运行状况及变动趋势,而且对于工业企业进行理性投资、工业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缓解产能过剩进而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璐[10](2012)在《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爆发的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至今世界各国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其阴影,更因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恶化,发达国家仍有进一步陷入衰退的可能。针对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理论界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缺乏对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爆发原因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准确刻画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实证分析其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和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并为中国加强金融安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界定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演进过程,继而界定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相关概念。其次,从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出发,在分析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基础上,全景式地展现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及其对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金融格局的冲击。再次,在借鉴投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金融危机压力指数以反映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针对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小概率属性,进一步引入基于极值理论的Hill统计量确定金融危机压力指数的临界值,并将该临界值与峰度法和均值标准差法确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基于文献研究法,本文还构建了分析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金融系统监测指标和资产价格泡沫指标。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本文实证分析指标的重要性,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排名剖析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并从经济制度层面、人文精神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分析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现象波动造成的损失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扩散导致金融危机,具体到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其爆发过程也满足以上演进过程;以金融危机压力指数反映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Hill统计量和峰度法界定的金融危机压力指数均优于均值标准差法界定的临界值,其中Hill统计量界定的临界值最优,也是将当代美国金融危机表示为二元数值的判断依据;随机森林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以房价指数变化率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是引发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和金融系统监测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小;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其在交易主体信用违约和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破灭,并在美元经济下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国。通过对资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分析,本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社会道德和信用体系沦丧、金融创新过度是引发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基于研究结论所得的重要启示,本文结合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提高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监控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继续改进金融防火墙。

二、去年四季度多项景气指数创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四季度多项景气指数创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政府补助与研发投入
        1.2.2 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
        1.2.3 政府补助与创新绩效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补助相关理论的综合研究
    2.1 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企业资源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公共产品理论
        2.1.5 市场失灵理论
        2.1.6 小结
    2.2 政府补助、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内在关系
    2.3 政府补助政策相关理论
        2.3.1 政府补助
        2.3.2 影响政府补助效果的因素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理论
        2.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2.4.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及发展
        2.4.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助与创新绩效的现状分析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3.1.1 全面发展现状
        3.1.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发展现状
        3.1.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现状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助现状
    3.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现状
    3.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现状
第四章 政府补助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2 模型设定
    4.3 般回归分析
    4.4 政府补助影响路径检验
    4.5 稳健性模型回归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建立全面有效的政府补助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2.2 建立政府补助的内部监管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2.3 客观评估政府作用,避免恶性竞争
        5.2.4 探索政府补助退出机制,实现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
        5.2.5 企业重视创新投入,培训专业化人才
    5.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6月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 年 6 月份工业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连续 3 个月小幅回升
    (二)产业链下游行业持续平稳回升;产业链上游采矿、能源等行业持续下滑
    (三)东、中、西地区增速连续 3 个月全面回升,区域增速差异缩小
    (四) 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好转,但主营业务利润处于下滑趋势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一)美国工业生产略有下降
    (二)欧元区 PMI 创 14 个月新高
    (三)日本工业生产全面回落
    (四)巴西工业低位回升
    (五)南非失业率创新高
    (六)印度 PMI 回落,但仍处于枯荣线以上
    (七)俄罗斯 PMI 继续下降,持续7 个月处于枯荣线以下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一)2015 年 6 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继续回暖
    (二)2015 年 7 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将保持继续回升态势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美国经济金融
    (1) 高盛:用失业率评估美国就业市场已不再合适
    (2) 美国财政紧缩不可承受之重:200万失业者
    (3) 银行家警告:农地价格和学生贷款泡沫与次贷危机相似
欧洲经济金融
    (1) 葡萄牙新发债券需求强劲认购超3倍
    (2) 德国3月工业产出意外增加, 助推欧元走高
    (3) 瑞典放弃不干预汇率立场警告不希望本币过度升值
日本经济金融
    (1) 日本冒险右转:不容忽视的地区新不确定性
    (2) 日本变便宜:很可怕吗?
    (3) 日本福岛核电站转移污水核辐射量陡增
中国经济金融
    (1) 彭博:中石油商谈20亿美元收购巴西油企Barra
    (2) 库存:企业库存下降中国经济反弹成疑
    (3) 铜:中国4月铜进口量降至22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4) 黄金:3月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黄金增逾一倍创下新高4月料继续增加
    (5) 外贸:4月我国外贸总值同比增15.7%
    (6) 钢铁水泥业:再来一个四万亿预判落空业绩回落
        预判落空
        行业群相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1) 美联储:警惕信贷风险和资产泡沫
    (2) 欧洲央行考虑购买南欧银行不良贷款
    (3) 新西兰联储直接入市干预英国央行能否抵住“诱惑”?
        新西兰联储为全球汇率战开辟新战场:直接干预
        本周第二大风险事件英国央行决议来袭
    (4) 日本央行4月会议纪要点评:宽松货币或对日本经济复苏效果甚微
        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分歧较大
        宽松货币或对日本经济复苏效果甚微
        日本货币宽松或只为与其他发达国家保持利益一致
        日本最终的发展动力来源或仍将是调整经济结构
    (5) 中国央行重启央票回收流动性或意在对冲热钱流入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1) 人民币再创收盘新高, 逼近6.14, 受中间价及外贸顺差激励
    (2) 当防贸易增长背后的金融风险
    (3) 个人境外投资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4) 人民币“外强中干”

(7)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美国经济金融
    (1) 美国上周首申失业救济人数降至五年低点
    (2) 美国楼市并未真正痊愈
    (3) 40年前拯救纽约的启示
    (4) 外国投资者持美国证券创纪录中国持有规模第二
    (5) 高盛CEO警告目前利率环境与1994年利率飙升前相似
Blankfein昨天在投资公司协会组织的会议上说:
    通缩忧虑
欧洲
    (1) 欧元区制造业连续第21个月萎缩, 德国堪忧-PMI
    (2) 欧洲央行拟建资产支持证券进一步刺激经济
    (3) 欧盟范龙佩:经济增长是新的首要任务
日本经济金融
    (1) 日相安倍修宪计划引发民权忧虑
    (2) 调查显示:日本仅38%国民赞成修宪
    (3) 美挺日修宪小心野马脱缰
中国经济金融
    (1) 房地产:中国4月房价加快上涨二手房价格涨幅回落
    (2) 劳动力: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劳动力不足之困
    (3) 新型城镇化: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时间表明确将有重头政策护航
    (4) 煤炭“黄金十年”终结煤电格局大逆转
        现场直击
        焦炭供大于求工厂减产度日
        焦炭不好卖开工率仅七成
        亚负荷生产避免停产毁掉焦炉
        行业动态
        行业利润去年暴增近七成火电受益最大
        2012年火电企业业绩大增
        2013年火电盈利可能更好
        市场观察
        “电找煤”变“煤找电”销售人员纠结卖煤
        下游需求弱动力煤指数连跌
        “黄金十年”终结煤电格局逆转
        投资宝典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1) 利空数据“逼”美联储口风生变
    (2) 欧洲央行降息25个基点至0.5% 符合市场预期
    (3) 英国央行候任行长称可允许通胀水平较长时间高于预期
    (4) 警惕日元走势扭转的风险
    (5) 中央行刘士余谈金融业改革风控:国有银行国家持股比例过高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1) 人民币兑美元大涨126点创今年最大单日升幅
    (2) 人民币连续升值引发原因猜想
    (3)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升破6.16再创新高
    (4) 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渐行渐近

(8)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主题和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五、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一、危机的爆发
        二、危机的危害
        三、政策搭配应对之后的阶段性复苏
    第二节 政策搭配的主要内涵
        一、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目标
        二、可供搭配的政策工具
        三、中美政策搭配侧重的不同
    第三节 政策搭配的理论体系
        一、丁伯根原则
        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三、克鲁格曼“永恒的三角”
        四、IS-LM模型的政策运用
        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
        六、粘性价格汇率模型: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分析
    第一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动机
        一、增加就业水平
        二、推动国内经济复苏
        三、稳定物价水平
        四、维持“金融霸主”地位
    第二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工具
        一、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应对过程的总体回顾
        二、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四、实施金融援助计划
    第三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操作
        一、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二、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搭配
        四、国内外政策之间的搭配
        五、短期应急性政策与长期变革性政策之间的搭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分析
    第一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动机
        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体系的特点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动机
    第二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工具
        一、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二、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合作
    第三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操作
        一、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二、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搭配
        四、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推进金融领域改革之间的搭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应对危机政策搭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FAVAR模型
        (一) 步骤一:因子分析模型
        (二) 步骤二:向量自回归模型
        二、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内涵
    第二节 美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分析
        一、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四、美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经验与教训[143]
    第三节 中国应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效应分析
        一、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四、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一般性结论
        二、中美两国的比较结论
    第二节 主要对策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的条件改善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搭配改革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政策搭配的协调与合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举措大事记
附录B 美国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附录C 中国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名称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际上产能过剩的发展和治理状况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我国产能过剩的微观经济背景
        1.3.1 各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
        1.3.2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特征
        1.3.3 竞争状况的分类与产能过剩
    1.4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特征及成因研究
    2.1 产能利用率的理论模型
        2.1.1 产能过剩的微观厂商分析
        2.1.2 利用成本函数法测度产能利用率CU
    2.2 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2.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2.2.2 可变成本方程计算结果
        2.2.3 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计算结果
    2.3 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波动性分析
        2.3.1 七大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大多数属于重工业领域
        2.3.2 大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呈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
        2.3.3 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治理产能过剩收效甚微
        2.3.4 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超负荷,产能利用率偏高
    2.4 我国产能过剩的直接成因分析
    2.5 我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2.5.1 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2.5.2 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行业过度配置资源
        2.5.3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缺陷
        2.5.4 利益驱使以及思想认识偏差
        2.5.5 高储蓄率导致投资与消费之间严重失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过剩产能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3.2.1 Junankar的最优闲置产能模型
        3.2.2 修正的资本存量调整模型
        3.2.3 闲置产能模型
    3.3 我国过剩产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3.1 我国产能过剩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状况
        3.3.2 数据处理及检验
        3.3.3 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面板模型估计
        3.3.4 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3.4 过剩产能对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4.1 过剩产能对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4.2 过剩产能对国内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法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和表现
        4.1.1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4.1.2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
        4.1.3 “双过剩”条件下我国经济中的特殊表现
    4.2 流动性过剩与工业产能过剩关系的研究现状
    4.3 我国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4.4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关系的初步分析
        4.4.2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模型建立和估计结果
        4.4.3 工业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过剩之间关系的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5.1 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5.1.1 市场结构的含义
        5.1.2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5.2 产能过剩行业市场结构研究现状
    5.3 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结构现状
        5.3.1 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5.3.2 我国钢铁行业低集中度的原因
        5.3.3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5.3.4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
    5.4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5.5 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6.1 经济预警方法及应用
        6.1.1 经济预警的应用范围
        6.1.2 经济预警主要方法
        6.1.3 国内外预警系统的应用
    6.2 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6.2.1 产能过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预警界限的确定
        6.2.3 指标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
        6.2.4 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6.2.5 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3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3.1 变量说明
        6.3.2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3.3 钢铁行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3.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3.5 权重的确定
        6.3.6 测算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4.1 变量说明
        6.4.2 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4.3 有色金属行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4.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4.5 权重的确定
        6.4.6 测算有色金属行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6.5.1 变量说明
        6.5.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过剩安全监测预警指标分析
        6.5.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5.4 指标值到分数值的映射
        6.5.5 权重的确定
        6.5.6 测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能利用状况综合指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回顾
        二、国内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基本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一、不确定性
        二、金融风险
        三、金融危机
        四、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演进
    第二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全球化
        二、国际金融危机
        三、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第三节 相关的主要理论
        一、马克思生产过剩理论
        二、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三、三代金融危机理论
        四、行为金融学理论
        五、关于金融危机的新观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及金融风险分析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运作机制
        二、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
        三、银行信贷快速增长
        四、贸易收支状况不断恶化
    第二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
        一、次级抵押贷款风险演变为当代美国金融危机
        二、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第三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冲击
        二、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三、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冲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度量
        一、投机压力指数
        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三、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临界值的选取
        四、金融危机压力指数
        五、金融危机压力指数临界值的选取
    第二节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宏观经济运行指标
        二、金融系统监测指标
        三、资产价格泡沫指标
    第三节 随机森林模型
        一、分类与回归树方法
        二、随机森林模型的原理
        三、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出结果及分类准确性判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压力指数及其临界值的选取
        一、计算金融危机压力指数
        二、选取金融危机压力指数临界值
    第二节 样本指标说明与描述
        一、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二、指标的统计性描述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随机森林模型中参数的设置
        二、随机森林模型估计的样本指标重要性
        三、引发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四、对决定性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启示与建议
    第一节 重要启示
        一、有效遏制资产价格泡沫膨胀
        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注重社会道德和信用体系建设
        四、规范金融创新活动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提高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监控力度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继续改进金融防火墙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
附录B R软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形式
附录C 指标的月度走势图
附录D 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附录E 实证分析中的相关程序

四、去年四季度多项景气指数创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汽车企业债券违约成因研究 ——以LF公司为例[D]. 于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D]. 郑晨茜. 广西大学, 2019(01)
  • [4]下半年工业经济增速有望缓慢回升[N]. 方烨. 经济参考报, 2015
  • [5]6月工业经济形势分析[J].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黄群慧,张其仔,原磊,王秀丽,张航燕. 中国经贸导刊, 2015(22)
  •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7]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8]中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搭配研究[D]. 金素. 南京大学, 2013(05)
  • [9]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 韩国高.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10]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研究[D]. 刘璐. 南京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去年四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